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玄義  (第二集)  1989/11  新加坡  檔名:02-004-0002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修,請掀開經本第四面第四行,看第八:

  【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。】

  沒有起講之前先要交代幾句話,佛經通常我們稱作「契經」,契就是契機的契,契是相應的意思,也是完全相符合的意思。為什麼稱它作契經?凡是佛所說的經典,第一個,一定要與真理相應。這是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,現代人講真理只有一個;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才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唯一的真理。可是世間人所謂的真理,並不是佛所講的真如本性,假如這個世間人知道真如本性是唯一的真理,世間法就叫做佛法,所以佛法跟世間法差別就在此地。

  什麼叫做唯一的真理?現代許多科學家、哲學家,乃至於宗教家都在那裡探討,我們人身從哪裡來的?萬物從哪裡來的?世界從哪裡來的?乃至於我們講的太虛空,它從哪裡來的?實在找不到,沒法子了,說個什麼?上帝造的,抬出個上帝來了。如果我們再要追究,上帝從哪來的?追根究柢!上帝從哪來的?總不能說無中生有!所以,整個宇宙人生、一切萬物它的來源,這就是真理。

  自古至今,真正找到這個真理的,實在講就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。釋迦牟尼佛以前當然還有許多諸佛如來,那是很久很久過去的事情,咱們不談它。他給我們說出來,實在講這個真理沒有名字的,也說不出來,不但說不出來也無法想像。所以,佛在經上常講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也就是言語這一道,言語說不出來;我們心裡面會想,能夠想過去也能夠想未來,但是對於真理這個東西想不出來;換句話說,它不但超越了言語,也超越了思惟,思惟、想像達不到的。它確實存在,一切萬法都是它變現出來的。

  我們佛門裡面常講的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他悟的是什麼?所謂悟,就是明瞭,就是通達,大徹大悟就是真的明瞭、真的通達了。通達什麼?就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了。像我們中國禪宗六祖大師,他在開悟的時候,他說了五句話,這五句話裡面第一句話他說,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。自性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名詞(假設,用這個名詞),真理,唯一的真理本來是清淨的。又說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這是很了不起的。具足是什麼?我們佛門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拿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整個宇宙人生,包括太虛空,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本來具足的,一樣也不少。末後又說,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,這個世界、虛空,森羅萬象,哪裡來的?真如本性變出來的。

  所以,凡是佛所講的一切經,如果與這個真理不相應,那就不叫做佛經,不能稱之為佛經。佛經一定要與這個永恆不變的真理相應,也就是說,這是佛經理論的基礎,是佛說法理論的依據。佛所講這麼多經,他依什麼而講的?就是依真如、依自性而說的,這叫做契理。我們把這個意思(大意)略為介紹之後,我把這段文,我們念一念:

  【理者,實際理體。】

  『實』就是真實,它不是假的,不是虛妄的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這一切境界,他老人家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這不是虛妄的,這是真的。又告訴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,有生有滅叫做有為法,那不是真實的。真實的法是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那才叫真實,這就是真實理體。『理』就是理論的依據,『體』就是我們現在哲學裡面所謂的本體,宇宙人生的本體,所以稱之為「理體」。

  【亦即真如實相。】

  『真』則不妄,真跟前面講的就是真實。『如』這個意思很深、很廣,萬法皆如,為什麼?全是你自性變現的。這句話很難體會,很不容易懂得,我們還得用比喻來說。凡夫,所謂凡夫就是凡人,不是聖人,不是聖人都會打妄想。聖人跟凡人有什麼地方不一樣?聖人不打妄想,凡是會打妄想的,就叫凡人;聖人不作夢,凡是會作夢的都是凡人。我們想想,我們在座的同修裡面有沒有聖人?你們有沒有從來沒有做過夢的?既然做過夢,我們用作夢來做個比喻。你看當你在作夢的時候,夢中一定有自己,不可能做個夢,夢裡頭沒有自己。你們諸位同修哪個人有這個經驗,我曾經做過夢,夢裡頭沒有自己,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的?決定沒有的。夢裡面一定有自己,也會夢到許多人,也有山河大地,也有虛空,也有太陽,也有月亮,都是夢過的,這些東西不就是一個世界!宇宙萬有!從哪裡來的?你自己心裡頭變現的。

  當你作夢時候,你整個的心就變成了夢境,整個的夢境就是你自己的心。平常我們講「心」,心在哪裡?不知道。心什麼樣子?也不知道。可是作夢的時候就太清楚了。心在哪裡?夢境就是心。心是什麼樣子?夢境的境界就是心的樣子。所以你要說夢中哪樣東西不是自己?沒有一樣不是的。為什麼?「全夢即心,全心即夢」,所以夢裡頭樣樣東西都是自己變現的。我們拿六祖這句話來體會到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。你天天晚上作夢,做的夢都不一樣,夢中境界全是你自性裡頭具足的;你自性裡頭沒有那個境界,怎麼會現這個境界!

  作夢的時候現出這個境界,這就是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。夢境時間短,很快我們就醒來,醒來想想剛才做的夢還清清楚楚,記憶猶新,時間短,知道剛才做了個夢。可是我們眼前這個境界,你就迷住了,不曉得眼前這個境界是我們真如本性顯現出來的,就跟作夢沒有兩樣!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明白的開導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」,有為法剛才講了是有生有滅的法,「如夢幻泡影」。今天這個虛空、大地,森羅萬象,全是我們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。

  也許諸位要問,既然是自性變現的,那應該樣樣都變現得很順心如意,為什麼變出好多不順心如意的事情?這個話問得很有道理,應當現的是稱心如意,應該是如此。現在為什麼現出的境界不能稱心如意?那就是你自己迷失了自己,佛法裡面講迷、悟,你迷了,樣樣就不順心,覺悟了就樣樣順心。所以,佛法所追求的是離苦得樂。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惑顛倒來的。樂從哪裡來的?樂從大徹大悟來的。所以,苦、樂是果,迷、悟是因。你要想離苦,你就要破迷,你想要得樂,那你就得要開悟。佛教給我們的是破迷開悟,破迷開悟我們才能夠離苦得樂,我們自性現的境界就樣樣稱心如意。你們想想佛法這個學問好不好,我們應不應該學?所以說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的。

  佛的經典很多,非常的豐富,可以說對於宇宙人生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我們這個地球,他方世界,我們今天講的外太空,佛經典裡面都給我們講得很詳細、很明白,所以是一部真正了不起偉大的學問。這麼多經典,我們初學的人看到了,從哪裡下手?古人常講一部《二十四史》都不知道從何念起,《二十四史》是我們中國的歷史,其實這一部《二十四史》也不過三千多卷而已,比起佛經少的太多太多。

  佛經從哪裡下手,的確是重要的課題。在上次我也曾經跟諸位做過詳細的報告,首先我們要認識佛的經典。佛的經典,給諸位說真實話,沒有淺深,這個妙極了,沒有淺深。淺人念起來淺,深人念起來深,這是它跟我們世間的書籍不相同。經典本身沒有深淺,為什麼?因為它與自性相應。自性裡面沒有分別,自性裡面沒有染著,自性裡面沒有執著,它哪來的淺深?所以說要淺,三歲小孩都能懂;要深,等覺菩薩還摸不到邊,像觀世音、大勢至都摸不到邊際,這是真的。

  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對於經典的選擇就不會懷疑,也就容易了,一切經裡面你喜歡哪一部經典,你就可以選擇這部經典下手;諸佛菩薩你喜歡哪一尊,你就可以親近這位佛菩薩。你看這個多自在,沒有一絲毫的約束,也沒有一個定法,一定要從哪裡進,沒有,沒有定法。但是雖沒有定法,它有原則,這個原則一定要遵守,如果不遵守原則,我們的修學要想上軌道就困難了。這個原則就是「專精」,說實在話,這樣的原則,不但學佛我們要遵守,世間法裡面還是離不開這個原則。

  譬如你在學校念書,你只能選擇一個科系,一個科系,就是專,就是精,你的書才能念得好,你念上四年才能拿個學位。如果你不專,你說我每個科系我都想學,每個科系我都想聽,一個大學有幾十個科系,一個科系念四年,十個科系四十年,一百個科系四百年,你到哪一年才能畢得了業?所以,佛法在原則上講是相同的,一定要專攻、要專修,我們才能夠在短時間得到真實的效果。不管你選擇哪部經、哪個宗派、哪個法門,能夠守住這個原則,都能有成就。如果你還沒有選擇,在此地我就奉勸你,我給你提供一部經書,就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我貢獻你從這部經上下手。這個經下手有什麼好處?這個地方說了,我們再念下去:

  【本經乃住真實慧,開化顯示真實之際,並惠以真實之利,純一真實也。】

  你們看這一句你就想到,我們給諸位推薦、給諸位介紹是有道理的。這三種真實其他經上很少看到,在我們這個經上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給我們講三個真實。第一個『住真實慧』。「住」就是你心裡面安住,心安住在哪裡?安住在真實的智慧上。

  在中國,實在講中國人受小說的影響非常之深。因為在過去,學校少,受教育的機會少,看戲、聽說書,說書不曉得此地有沒有,在從前大陸上說大鼓書的,大鼓書說書的內容都是小說。在中國小說裡面《西遊記》流行得很廣,唐三藏取經,孫悟空、豬八戒這些妖魔鬼怪的徒弟,這是家戶喻曉,這個對於佛法的誤解有很大的影響。經典裡面,《金剛經》的知名度最高,在一切經裡面,沒有人不曉得佛門裡頭有部《金剛經》;佛教裡頭有個觀世音菩薩,佛菩薩裡面觀世音知名度最高,家戶喻曉。這些統統是《西遊記》給他宣傳的,沒有《西遊記》的宣傳,誰知道有觀世音,這都是小說造出的影響力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,讀過《金剛經》的同修都知道,《金剛經》上實在是提出兩個問題,須菩提尊者提出來的。實在講,須菩提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,解空第一,在佛的弟子當中,他是解空第一,《金剛經》講空慧。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兩個問題,當然這兩個問題在他來講是明知故問。為什麼這樣?因為這個問題非常重要,大家不曉得,他裝做不知道,向老師(佛是我們的老師)提出這個質疑。

  第一個問題,就是「云何降伏其心」。我們凡夫的心雜念很多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想止都止不住,這是請教釋迦牟尼佛,怎麼樣能把我這個亂心能夠降伏,叫我的心定下來。這是一個問題。第二個問題說,「應云何住」,就是我們的心應當安住在什麼地方?整部的《金剛經》,釋迦牟尼佛就是解答這兩個問題。諸位要是去研究《金剛經》,讀《金剛經》,你花上個十年、八年未必能夠理解,未必能夠得到答案。可是如果換到本經,這個答案就太簡單了,而且非常具體,並不談玄說妙。

  《金剛經》是有點談玄說妙,愈說愈玄,玄得我們自己不曉得它說些什麼!很難在《金剛經》上得到利益。不像這個經,這個經很明白的告訴我們「住真實慧」。我們要問,真實的智慧在哪裡?這部經典就是真實的智慧;不但是阿彌陀佛的真實智慧,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真實智慧。我們要怎樣住?住的方法,你每天去讀誦,讀誦就是住。我念這個經,我的心跟經就相應,你的心就住在真實慧裡頭了。

  所以對於這部經,我一再的勸勉同修不要求理解,不要刻意的求解。解怎麼樣?隨分解。你念,你每念一遍有一遍的體會,體會就是理解,這種體會就是你的真實慧。經是佛的真實慧,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我每念一遍體會到那個意思,就好像我吃東西嘗到口味,我欣賞到了,我真正得到了;而且這個味道愈嘗愈濃,愈來愈多,遍遍有悟處。你這樣念下去,這個經百讀不厭,愈讀愈歡喜,愈讀心愈清淨,愈讀愈快樂,你好好的去念。它的效果,底下這兩句:

  『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』,這句話如果拿禪宗的術語來講,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,因為「真實之際」就是本性。開是開示,是開啟、打開,化是變化,化也是修學的成績,修學的成果。我們中國古人教學,所謂讀書要在變化氣質,化就是變化,變我們凡夫境界成為佛菩薩的境界,就是說使我們凡人變化成佛菩薩。「開」是所謂茅塞頓開,開就是開悟;「顯」是明顯,完全顯露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。真如本性在哪裡?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之間。到那個時候,就像《心經》上講的觀世音菩薩,「觀自在菩薩」,那就得大自在了。你在這個世界隨心所欲,左右逢源,源是什麼?源頭,就是真如本性。所以這句話就是禪宗的「明心見性」,就是密宗裡面講的「三密相應」,就是教下所講的「大開圓解」,你想這是真實。這一句是我們自己得的利益,我們自己住真實智慧,這是講修行,這句是講自己得的利益。

  後面這一句,我們自己得利益了,我們還希望把這個利益推廣,能夠令一切眾生統統都得到,大家都得到,叫『惠以真實之利』。惠就是送給別人,惠施、布施,送給別人,送給別人真實的利益。真實的利益就是這部經典,勸勉大眾依照這部經典所說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認真的來修學,必定能夠得到如諸佛菩薩一樣的「真實之利」。

  菩薩,諸位要知道,菩薩不是神,這點諸位同修一定要搞清楚。今天下午還有個同修送來一個蟾蜍,蟾蜍諸位懂吧!口裡面含著銅錢的,不曉得是哪個神教裡面的,他拿來要我給他開光。我說我們佛門裡面開光,只有佛像、菩薩像、羅漢像可以開光,我說這個東西我不懂,這不是我們佛教的,我也不會開光。他一定要我給他開光,好像開了光就靈了,不開光不靈。大概蟾蜍口裡頭含的錢,恐怕是開了光拜它會發財。我給它開了光它就靈了,我不給它開光它就不靈,你們想想看你拜那個東西幹什麼,拜我就好了!我靈!我不給它開光它就不靈,你何必拜它?這是誤會,很大的誤會。

  在此地我順便給諸位同修做個簡單的報告,這個誤會的確很深。佛弟子家裡面供養佛像,這個佛像要開光。開光是什麼意思?是要請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人,這個人,出家的法師可以,在家的居士也可以,開光不分在家、出家,他是要真正懂得佛法,這一點重要。就是告訴我們,我們供養這尊佛像是什麼意義?供養這尊佛像有什麼好處?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、什麼樣的態度來供養這尊佛像?把這個說清楚,這叫做開光。不是說拿著一面鏡子照一照,拿個筆去描一描,那都是俗話說,「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來拜」,不是那個意思。

  譬如說我們供養觀世音菩薩,供養觀世音菩薩最多了,應當把供養觀世音菩薩真正的意義說明白。觀音菩薩有三部經,經典裡面最重要的意思,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什麼?他代表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面的大慈大悲的德行。我們供養這個菩薩,每天早晚給他燒一炷香,跟他見一次面。早晨跟他見一次面,提醒我自己,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要慈悲,要像觀音菩薩一樣慈悲。晚上再燒一炷香,去反省一下,想想我今天跟別人往來有沒有慈悲?是這個意思。這就是這尊佛像開啟我們自性慈悲的光明,開光是這個意思。否則的話,你這個佛像供沒意義,他不是神明,用這個佛像常常提醒自己。

  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,「釋迦」是仁慈的意思,「牟尼」是清淨的意思。所以念這句佛號,看到這尊佛像,想到我們自己心清不清淨?對待人慈不慈悲?能不能夠推己及人,視人如己?看別人就跟看自己一樣,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意義。由此可知,佛門裡面佛的像很多,菩薩的像很多,統統代表真如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。我們見到這些形像,聽到這些名詞,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,自性裡面的德能,就開化顯示,透出來了,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

  所以,佛教裡頭沒有迷信,諸位要把這些佛菩薩當神明去供奉,他會保佑你,那你就錯了,沒有這回事情。你明瞭這個意思,他時時刻刻提醒你,這就是保佑你。一個人心地善良,大慈大悲,這種人在這個世間上決定遇不到災難,遇難成祥。為什麼?他心地慈悲,慈悲能夠化解一切冤仇,化解一切災難。佛菩薩保佑我們,佛菩薩加持我們,就是他把這個理、事給我們講清楚,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所遵循,不離開正道。正道就是與實際理體相應的道路,這叫正道。

  所以你認清佛法,佛法實在講在世出世間再完美不過,找不到比佛法更完美的。特別在這部經,這部經因為它分量不多,無論是在理論上、事相上,可以說講得非常的圓滿。所以,這個經裡頭講這三種真實,『純一真實也』。

  【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。】

  我們曉得《華嚴經》所謂是經中之王,這是我們中國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承認的,尤其是講到一生成佛,唯有《華嚴》具備。《華嚴經》講一生成佛的,肉身成佛,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。昨天跟諸位報告過,本經是《華嚴經》的結論,是《華嚴經》的歸宿;換句話說,就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。這對我們來講太方便了,那八十卷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念一遍都得半個月,一天念八個鐘頭,念半個月你才能夠把這部經念完。念到前面不知道後面,念到後面前頭忘光了,這有什麼用處?

  這個經好,這個經只有兩萬字,一部經念完,整部經的意思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。既然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也就是整個《大藏經》的濃縮,正是《華嚴》所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「一」是什麼?一就是本經;「一切」就是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。一切經就是這部經,這部經就是一切經,我們念這部經等於把所有的佛經統統念到,這是便宜事情。我們很幸運,真正把佛法認識清楚。

  「中本華嚴」這句話是清朝彭際清居士所說的,彭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間人。這個人非常謙虛,你看他的傳記寫得很簡單,其實他的出身是非常了不起。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那個時代的兵部尚書,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,他是國防部長的兒子,而且人非常聰明,十幾歲的時候就考中進士。中國人講成年二十歲,二十歲行冠禮,他不到二十歲,童子的時候就中了進士。但是他是世家子弟,做了很短一個時期的官,做很短時期他不做了,他專門學佛去,對於佛法的經論造詣很深。他有《無量壽經》的節本,而且有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是他作的。

  還有一本很了不起的著作,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。他是把《華嚴經》裡面修行的方法,當然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,在「離世間品」裡面雖然講了兩千種修行的方法,但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是念佛。文殊、普賢、善財童子都是修持名念佛求生淨土的方法,所以他作了一篇文章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。在今年年初,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講過這篇論,他一共有七個錄音帶,我們這邊有。現在書也有,錄音帶也有,諸位聽聽,實在是很了不起。這是對於大乘佛法要不是真正有修、有學,真正有心得的人,說不出來。

  他講這個經是中本《華嚴》,既然說中本,那應該還得有小本。小本是什麼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因為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是同部,既然把《無量壽經》稱為「中本華嚴」,他不稱作小本,他稱為中本,當然就是把《阿彌陀經》看成為小本。這樣一來,八十卷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這三個經是平等的,這三個經是一部經,大本、中本、小本。這是彭居士把大、小兩本的地位提升了。實在講把大、小兩本地位提升到最高峰的,他還不是第一個人,第一個人大概是在隋唐時代,我們後面會講到,就已經承認了這個事實。

  蓮池大師在註解《彌陀經疏鈔》的時候,他是處處引用《華嚴經》來解釋《阿彌陀經》。這樁事情諸位要仔細去看黃念祖老居士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你就明白。他的註解引經據典,說得很詳細、很透徹。我們再看下去:

  【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,即華嚴之事理無礙,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。】

  『詮』就是所記載的,經中所說的一切事、一切的理論。本經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一真法界,而且是一真當中的一真,是一乘當中的一乘。

  【華嚴祕奧之理體,卻在本經。】

  『祕』是祕密、深祕,『奧』是奧妙的玄理。你才曉得這部經典的好處。這是講到契理,這個經與這個理完全相應,依這個理體、這個理論依據為我們說出的。

  第二講契機,「機」是什麼?我們大眾的程度。假如說這個經不適合我們的程度,那我們念了也沒用處。理雖然不錯,理論依據我們相信,沒有懷疑,但是我們來學習,我們程度夠不夠?我們根性有沒有問題?這是必須要考慮的。假如這個法門與我們的根性、與我們的程度、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要是脫節,或者是有困難,我們學習起來就不容易成就,很難得到利益。必須適合於我們的程度、根性,乃至於生活環境。我們看底下這一段。

  【機者,根機,至於契機,更是本經之獨勝。】

  『獨』是獨有,『勝』是殊勝。講到契機,這部經跟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可以講是第一殊勝,為什麼?

  【以持名念佛。】

  它的方法簡單,就是念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你看六個字,這個方法太容易,太簡單!

  【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。】

  這是講眾生根性不相同,佛說大致上,上根、中等根性的,下等根性的,它統統都包括。凡夫是講六道眾生,聖人是講菩薩、緣覺、阿羅漢,統統都適合。這個法門就妙了,所以稱之為獨勝。

  【上上根全體承當。】

  『上上根』是指等覺菩薩,像我們中國人所熟知的大智慧的文殊菩薩,大慈悲的觀世音菩薩,大願大行的普賢菩薩、地藏王菩薩,乃至於彌勒菩薩,統統都是修學這個法門。彌勒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,《華嚴經》上有證據。我們有很多同學想親近彌勒菩薩,到哪裡去找彌勒菩薩?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見到阿彌陀佛、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彌勒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經文有的,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見到彌勒菩薩。這實在講是修彌勒淨土的捷徑,不必龍華三會,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親近彌勒菩薩,這是講上根。『全體承當』,為什麼?他真正了解,這個事實真相他通達明瞭,沒有一絲毫懷疑。

  【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。】

  根性差的人,很愚的人,很笨的人,不要緊,也能夠依這個法門得度。度就是超越六道輪迴,這一生當中,從我們凡夫的地位度到成佛的彼岸,這個度叫究竟度。

  【下至五逆十惡。】

  這是下下根,下到什麼程度?實在講,下到不能再下了,下到五逆十惡;五逆十惡,這是阿鼻地獄的眾生。

  【臨終念佛,亦必隨願得生。】

  這個不可思議,這是所有一切經論裡頭沒有這種說法的。

  【橫出三界,圓登四土。】

  特別重視這個『圓』字。諸佛都有四種淨土,這四種淨土是有階級、有次第的。唯獨這個法門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像我們去的,我們的煩惱一品都沒有斷,當然生到那邊是凡聖同居土。雖然生到凡聖同居土,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,它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在一起,這個現象很特別,所以說一生一切生。這四種淨土,後面會詳細介紹。

  所以,文殊、普賢生到那邊是實報莊嚴土,我們生去是凡聖同居土。因為它四土在一起,所以我們每天可以跟觀世音菩薩,跟文殊菩薩拉拉手、拍拍肩膀一塊同行,平等!我們在這個世界想跟這些菩薩平等,談何容易?他太高了,攀都攀不上。到那個地方天天在一塊,平起平坐,稱兄道弟。這是非常之難得,『圓登四土』。

  【頓與觀音勢至並肩。】

  『頓』是一下就達到,跟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就稱兄道弟了,平起平坐。

  【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,善應群機也。】

  講到契機,真的,這個法門、這部經典獨勝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。這樁事情諸位要明瞭了,你就放心,放寬心,好好的修學這個法門。這個法門非常適合自己,一切法門裡頭沒有比這個法門更適合,你就從這下手,決定不錯。底下還有補充的兩條:

  【淨宗之妙,在於不離佛法,而行世法;不廢世法,而證佛法。最為方便,隨時隨地可修,不誤世間工作,依舊頓脫生死。既能自覺覺他,廣度眾生於未來,亦復自他俱利,造福社會於今世。】

  這是說明了這個法門,講到契機,不但契合自己的根機,還能夠契合這個時代,這是最為難得的。因為它『不離佛法,而行世法』,世法跟佛法融合成一體,並不是叫你把世間法放下,你才去學佛,不是的。世間的工作樣樣可以照做,還能夠了生死,能夠出三界,能夠成佛,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?找不到!真正找不到!所以,在一切法門裡面,這個法門第一方便,因為它隨時可修,隨處可修。前面說了,它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與《華嚴》沒有兩樣,是無障礙的法界。因此它修行也是無有障礙,因與果都沒有障礙。

  『不誤世間工作』,不管你在世間從事於某種行業,決定不耽誤,決定不妨礙。不但不耽誤、不妨礙,對於你的工作一定會帶來更為繁榮,更為進步。為什麼?因為你在工作當中與佛法相應,佛法就是與定、慧相應,或者說得再清楚一點,與清淨心與真實智慧相應。你心地清淨,你有真實智慧,你處理任何問題決不會有錯誤,決不會有偏差,所以它的結果必然是興旺。這是我們世間人想求而求不到的,你修學這個法門就稱心如意,沒有一樣事情不圓滿的。這是不誤世間工作,依然可以『頓脫生死』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

  『既能自覺覺他』,我們自己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,是自覺;我們把這個方法、把這個經典介紹給別人,這是幫助他們,這是覺他。『廣度眾生於未來』,未來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,何況於我們當代。『亦復自他俱利,造福社會於今世』,這就是前面講的不誤世間工作,才能夠造福社會。可見得它不但契合個人的根機,也能夠契合這個時代,這個社會的需要,這是非常難得而可貴的。末後一條說:

  【經云,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止住百歲,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】

  這段話是經文,我們不要細說了,經文並不難懂,過去曾經跟諸位講過。經文裡面,『我』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釋迦牟尼佛以他的威德、神力,將來在一切經滅盡的時候,這部經最後滅,它還留在世間一百年;換句話說,所有一切理論眾生都無法得到利益了,這個法門還得利益。這也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,這部經、這個法門是佛度眾生的真實利益、究竟利益。一切法門都失效了,好像治病,這個人病得很重,所有一切醫療、醫藥都沒辦法救他病,還有這個單方可以起死回生,還能救他的命;這個單方就是這部經典,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。才知道這個法門是究竟法門,是真實利益,是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【誠此界他方一切有情,離苦得樂,究竟菩提之法要也。】

  『誠』是真實,真正的,真正是,『此界』是我們娑婆世界,『他方』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世界。此界、他方眾生要想離苦得樂,要想成佛作祖,統統要依照這個法門。這句話如果對於佛法沒有很深研究的人,看起來好像有點不服氣,好像你太自大了,太自誇了。如果你對於大乘經典真正下上幾十年功夫,你好好去研究,你會體認到這是事實,這個話是真實語,一絲毫沒有誇張,確實是如此。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要想在一生當中離苦得樂,在一生當中證得無上菩提,只有這個法門。所以這部經、這個法門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讚歎。諸佛如來既然讚歎,必然弘揚,必然勸導一切眾生修學這個法門。這是我們應當細心體會的,然後你才能夠得到肯定,才能夠死心塌地的修學,那你就在很短的時間當中,得到最殊勝的利益,最殊勝的成就。

  這段話是我們這次介紹概要的前面,交代的一些經義,先做個簡單的交代。底下我們就要開始介紹這部經的玄義,「玄」就是玄妙之義理,這就是全經的大意。全經大意一共分為八個段落,雖然講十門開啟,第九是介紹經題,第十是講經文,實際上那個不算,真正的玄義有八段。底下這個地方,我們這個本子漏掉了一個字,在概要的上面應該還有一個字「丙」,甲、乙、丙。我們總共分成三大段,這是第三大段,丙這一段,第三大段,「概要(十門開啟-玄義)」。完全依照《華嚴疏鈔》的例子、體例來講解、來介紹。

  這個十門,題目就列在下面:一、教起因緣;二、本經體性;三、一經宗趣;四、方便力用;五、所被根機;六、藏教所攝;七、部類差別;八、譯會校釋;九、總釋名題;十、正釋經文。所以,後面兩條都講經了,真正介紹全經大意是前面八段。我們現在按順序一條一條跟諸位介紹。

  【教起因緣。】

  『教』就是教學。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?他到這地方來,為什麼給我們開佛陀的教育?這是我們學佛同修首先要肯定、認清楚,佛教不是宗教,如果把佛教看成宗教,那我們算是一開頭就錯了。開頭錯了,一錯就錯到底,你對於佛法真正的意思你很難理解。佛教是教育,是佛陀的教育,「佛陀」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,它的意義是圓滿的智慧,是徹底的覺悟;佛陀教育就是圓滿的智慧教育,徹底大覺的教育,所以它不是宗教。因此,任何宗教徒都應該接受這個教育,這才是正確的。

  這個教育的內容廣大無邊,它的教科書就是經典,經典就是佛陀教育的教科書,包羅萬象。裡面所含蓋的,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時間是三際,空間十方,無所不談,所給我們說的句句真實,沒有一句是妄語。他為什麼給我們開這個教育?為什麼給我們開這個課程?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瞭的。我們看底下的文,我們把它分成兩個大段,大段裡面再分小段,便於講解。

  【一,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。】

  『大教』就是整個的佛法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建立佛陀教育,然後再談他為什麼給我們開這個課程,這個課程就是淨土的課程。

  【一切法不離因緣,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,而無量因緣,唯為一大事因緣故。】

  我們先解釋這一句,『一切法』包括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。小,我們起心動個念頭,這是一法;大,宇宙、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?這也是法。這一切法有因有緣,所以佛法常講因果,因果是省略的話,當中還有個「緣」,因沒有緣不能結果。譬如我們種瓜,瓜子是因,是將來長成瓜的因,但是那個瓜子我們把它放在玻璃杯裡面,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出瓜來。為什麼?它沒有緣,緣是幫助它生長的。瓜子它要什麼緣?它要土壤,要肥料,要水分,要陽光,這些緣統統具足,它才會長得很好,將來才會結果。所以我們講因果,當中省略了個緣,緣非常重要。

  講到因,可以說因是具足的,六祖講得好「何期自性本來具足」。他講的具足,就是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,也就是講一切法的因,一切法的因是我們每個人自性裡頭統統具足的。一切法的因具足了,能不能夠現這一切法,現這一切境界?這是果,那就看緣!因遇到緣,就起現行,現行就是結果,它就結果。無論大事小事,因變成果所需要的條件都很多,絕對不是一個條件、兩個條件那麼單純的,它要具足無量的因緣,這是真實話。

  佛常常在教學當中給我們講,往往把很複雜的問題他歸納,歸納成幾個綱領。譬如說佛常常告訴我們,把無量的因緣歸納成四種,叫四緣。這四緣,第一個是因緣,第二個是所緣緣,第三個是無間緣,第四個是增上緣,具足這四個緣一定會結果。這四條是許多因緣歸納成這四大類,實在講這個四緣一展開,就是大經上講的無量因緣。可是無量因緣歸結成一個,這一個就是講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。釋迦牟尼佛你到這裡來幹什麼?

  我們有沒有問過,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做人,是為什麼來的?有沒有人曾經這樣反省過,我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?我來幹什麼的?實在講這很重要!我們為什麼到這世間來?我到這世間來幹什麼?應當要問一問,你要常常這樣反省,你會覺悟。如果你糊裡糊塗的,也不知道生從哪裡來,來也不曉得幹什麼,將來也不知道到哪裡去,糊裡糊塗過一輩子,這個人叫迷惑顛倒。所以真正聰明人、明白人曉得,我從前是從哪裡來的?我知道我來到這裡幹什麼?我將來到哪裡去?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他生活就很自在。所以這是要常常反省的。

  佛菩薩知道!他來幹什麼?他為『一大事因緣』而來的。一、大事,一就是一真法界,一是真的,二是假的,一才真!二就是假的,就不是真的,他是為這個真理而來。世間人都期望找到真理,找不到,他知道。你們既然想找,我一定來幫助你們,你們想找我來幫助你,幫助你把這個真理找到。大事是什麼?生死大事。這樁事情說老實話,整個世界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,都沒有法子解決。印度在古老,有很多真正高級宗教,他們有能力來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。天有二十八層,他能夠生到最高的這一層上去,沒有辦法突破,超越不了三界。佛看到這個樣子,不能不來。所以佛來到這個世界是帶給我們真理,幫助我們解決生死大事,他為這個而來的,他的教學目的也就是在此地。

  【法華云,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。】

  《法華經》上一段話。諸位想想,世間人能夠解決得了的事情,佛就不必來了。佛這個人既不好名,也不要利,他什麼都不要,說實在話,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,你這裡沒有真正的必要,他決定不來。他到這個地方來是不得不來,為什麼?他不來,真解決不了問題,而且這個問題是大家迫切需要解決的,不能解決,那他是義不容辭,他一定要來;你們有能力解決,他決定不來。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!《法華經》上說的。

  【華嚴云,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。】

  「成等正覺」就是示現成佛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降生在北印度,三千年前他出生在北印度,表演一套也離家、也去出家修道。六年苦行,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,然後來教化眾生,他表演這一套,我們這經上有,「八相成道」。這就是這一句所說的『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』。

  【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,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。】

  這就是說得多了。到最後把這無量因緣總結歸納。

  【唯為一大事因緣…,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。】

  《華嚴》是佛最初說的,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,第一部經講《華嚴經》,《法華經》是最後說的。這個當中差距四十九年,佛一開頭,一結束,都把他出現在世間的目的給我們明白說出來,是『為一大事因緣』,幫助我們悟入佛之知見。『開示』,他的事情,老師為我們開示,我們做學生的人要能夠悟入。學生不能悟入就對不起老師,老師是苦口婆心的來教導我們。

  【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。】

  佛知見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知見,也不是阿彌陀佛的知見,誰的知見?我們自己的知見,我們自性、本覺的知見;換句話說,佛法的教學是教我們明自本心,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。他的目的是在此地,是要見自己的心性,自己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智慧,就是佛知佛見。因為諸佛如來是用真心,如果我們也用真心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佛的想法、佛的看法,跟我的想法、我的看法,完全一樣,不謀而合。我們今天為什麼每個人的想法、看法不一樣?因為我們不是用真心,用妄心,妄心每個人就不一樣,真心是一樣的。所以真心的想法、看法相同,妄心的想法、看法不相同。

  【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。】

  『等』是平等,我們心性顯露之後,我們自己與十方諸佛如來一定是平等的,而且我們的知見、思想見解一定是相同的。這是講整個佛法建立的因緣,也就是佛陀教育興起的原因。下面再看本經,本經就是在整個佛陀教育裡面,他特別給我們開這一門課,這門課又有什麼因緣?

  【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。】

  佛給我們開這個科目,跟他建立這個教育是相同的。

  【經云,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諦語。】

  這個經云就是指我們現在這部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說的。『我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,這個不是別人看到的,釋迦牟尼佛親眼看到的。看到什麼?看到『如是利益』,這樣究竟圓滿的『利益安樂大事因緣』。這個「如是利益安樂」是指什麼?給諸位說,即西方極樂世界,太美好了,一絲毫的缺陷找不到。十方諸佛的世界都有缺陷,再好還能找得到一點缺點,西方極樂世界找一絲毫的缺點找不到,這樣的美滿,這樣殊勝的利益安樂。大事因緣跟前面講的一樣,我們一生當中可以到那裡去,實在講,從娑婆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。

  所以我上次來,勸你們這邊成立淨宗學會,淨宗學會是什麼,你們知不知道?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派到此地的大使館。你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,到這裡辦簽證!《無量壽經》送給你,這就是護照,你念念不忘掉的時候,你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這個護照重要,比什麼都要緊!常常放在身邊,身分證不可以失掉的。所以我們這次皈依證,我從前的皈依證,後面附印的是《華嚴經》的「淨行品」跟普賢菩薩《行願品》,現在成立淨宗學會,我就把它換成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這是第一護照,這是正本,從前那是副本,現在換成正本。這個重要,非常重要!希望大家念念不能忘失。我給你說的話句句真實,沒有一句是妄語,給你說的是『誠諦語』。

  【可見與華嚴、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。】

  這個經是整個佛法裡面了義一乘,在大乘之上。

  【疏鈔云,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】

  『疏鈔』是《彌陀經疏鈔》,蓮池大師作的。念佛的要訣昨天跟諸位說過,第一個是不懷疑,第二個是不間斷,第三個是不夾雜。這三句統統做到,就是此地講的『一心持名』,這就一心,一心一意,我們通常講專心,專心念這一句佛號。你能夠這樣念,『即得不退』,不退轉現在就得到。不但得到,而且告訴諸位,現前你所得到的不退就是三不退,這真正不可思議,一切法門裡頭確實沒有。這個不退是念不退、行不退、位不退,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,我們一點都不懷疑,為什麼?因為現前就得三不退,何況到西方極樂世界!

  這個法門實在是不可思議法門,第一殊勝的法門,可是真正認識的人不多,正是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「億萬人中一二知」!我們同修蒙阿彌陀佛、十方諸佛如來的加持,億萬人中一二知,新加坡有這麼多人知,這還得了,不得了!新加坡這個地方是我們地球上的極樂世界,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塊淨土。這個淨土從哪裡來的?你們諸位同修建立的。你們清淨心建立的,你們口裡阿彌陀佛建立的,你們依照《無量壽經》理論、方法,修持而建立的,無異於西方淨土。

  【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,若能諦信,何須遍歷三乘,久經多劫,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。】

  這是蓮池大師給我們講的,關鍵的所在就在『諦信』這兩個字。諦是真實,你是不是真的相信?是不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這樣的相信?如果你真的這樣相信的話,那就恭喜你了,你不必要『遍歷三乘』。遍歷三乘就是逐漸慢慢的修學,從小乘到大乘,從聲聞乘、緣覺乘,再到菩薩乘;好像念書一樣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慢慢的來。不要!一下就成佛了,這多簡單、多快速。慢慢的修學,佛常在經上講,需要三個阿僧祇劫,要這麼長的期間,從凡夫修成佛果。

  一個阿僧祇劫是多少年?經典裡面講法有很多種,我們說個最簡單的講法。我們中國人,它這個單位是劫,不是年,我們不管它,就算劫!多少劫?咱們中國人算個、十、百、千、萬,萬萬是億,萬億是兆。用兆做單位,上面是一千,底下八個萬字,「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」,一個阿僧祇劫,還要乘三,你想想看多難!你要學這個法門,就不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,一生當中就辦妥了。你看看這要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,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,他怎麼能碰得到這個機會?這就好像中獎一樣,中第一特獎,哪有那麼巧,你一下就摸到了。難,真正是難!

  所以說,你要是真正相信的話,不須要遍歷三乘,也不須要『久經多劫』。『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』,一念就是前面講的一心持名。我心裡面沒有妄念,只有一念,這一念是什麼?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我心裡頭只有這一念。有工作的時候,我把佛號放下,我全心全力的去工作;工作完了,我就一心念佛,這叫做一心稱念。你這樣,你工作也做好了,佛也念好了,為什麼?都專心!同修們也許有疑問,我工作做完了還得要去想,想什麼?明天工作怎麼做法?如果不想,明天工作怎麼辦?這個論調聽起來也滿有道理,其實一點道理都沒有,為什麼?你工作放下來之後,你腦子裡想叫胡思亂想,所以沒有道理。

  你不如整個把它放下,放下什麼?讓精神輕鬆,頭腦清淨,清淨心能生智慧。明天事情一接觸,你的智慧就現前,你處理得圓圓滿滿,周周到到,比你打胡思亂想高明不知道多少倍!你們從來沒有試驗過,你不曉得。所以沒有道理。事情放下的時候,一心念佛,心清淨什麼都不想;事情來的時候,佛號放下,面對著事情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處理決定不亂,這是祕訣。對於我們身心健康,佛門裡面講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精神體力都愉快,為什麼?不疲倦!你們今天為什麼工作會疲倦?妄想太多了,所以才疲倦,沒有妄想就不會疲倦。

  像我講經,我曾經告訴諸位,我是這全世界最快樂的人、最幸福的人。為什麼?沒有妄想!所以就沒有疲倦。我在這個地方,我可以連續跟諸位講八個小時,你們在那裡坐八個小時聽,聽累了,我講不累。我真正有紀錄,我在美國一天講九個小時,有紀錄的,而且我還是站著講,大家在底下坐著聽;坐著聽都聽累了,我站著講的人不累,愈講愈有精神。什麼祕訣?就是不打妄想就行了。你們只要不打妄想,個個有這個能力,這個能力並不是我專有的,每個人都有。只要你不打妄想,你精神體力就旺盛。這個法門的修學可以說立刻見效,比任何法門來得快速,立刻見效。所以這個地方的「一念」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大事。

  【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。】

  『直指頓超』原來是禪宗上所說的,禪跟淨兩個比較,淨比禪還要來得直捷,還要來得快速。

  【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,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】

  這句話說得真是妙極了,也確實極了,真正是確實的。因為能念的心就是我們的始覺,所念的這句佛號就是自己的本覺,所以念佛,念念都是始覺合本覺,始覺合本覺就是明心見性。跟禪宗所不相同的,手段、方法不相同,所講的效果、目標完全相同。這是用念佛心,入佛知見,這是說淨宗之興起。下面再詳細說明本經興起的因緣,前面是概說,說個大概,下面要詳細的說。詳細說這裡面分成五個中段,這一大段裡面我們分五個中段,每一段都有一個標題。我們接著看,第二大段是「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」。第一個中段:

  【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。】

  『性』就是真如本性,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跟諸位講的唯一的真理。真如本性,我們現在人講真理,真理只有一個,唯一的真理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。它是依據這個真理而說的,不但是而說,說到了極處。如果講「稱性而談」,可以說一切大乘經典都是如來稱性而談的,但是統統同樣都是稱性而談,這部經講到極處,講得最究竟、最圓滿,其他一切大乘經所不能夠相比的,這叫『極』。這是說這部經,說實在話,超過了《華嚴》、超過了《法華》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如來稱性極談,可以說是稱性極談,但是稱性極談裡面做個比較,《法華》跟《華嚴》比不上本經。原因在哪裡?本經是「三根普被,凡聖全收」,《法華》跟《華嚴》不收凡夫,它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它不收凡夫;這個凡聖統統收。可見得比較起來,這部經、這個法門比《華嚴》、比《法華》還要圓滿。

  我們看一切經,總得用很冷靜、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它,你才能把它的真實的功德、利益能夠看得很清楚。平心靜氣,用清淨心來看,不要感情用事,不要我學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就第一,別的法門都不如我,這感情用事。我們俗話說「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」,這個不行,這個裡面不是真正的標準。一定要用很冷靜、很客觀的態度來觀察,才能看到它的真相。

  『如來正說』,佛教學,教學好像開課,這個課有主科,有副科,正說就是主科,最主要的一門功課,這是主要的功課。前面就講了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也是主要功課,這門課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要來得主要。為什麼?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到最後統統指歸到本經。可見得前面這些祖師大德們說,這個經是「華嚴奧藏,法華祕髓」,講得不錯,的確很有道理。我們看第一個小段:

  【華嚴、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,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。】

  『歸』是歸納,『趣』是趣向,這兩部經到最後一歸納一個方向,是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,歸到這裡來了。所以,這個經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的結論,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的歸宿。才曉得前面兩部大經是如來稱性極談,這部經是稱性極談裡面的極談,極到了頂處。也就是說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還不是佛法的最高峰,已經算是最高鋒,但不是真正的最高峰,最高峰裡頭還有個頂峰,就是這部經。看第二個小段。

  【要解云,絕待圓融。】

  『要解』是蕅益大師所作的《彌陀經要解》。今年我們將《無量壽經》給諸位同修介紹過了,明年我再來講經,我就跟諸位講《彌陀經要解》,蕅益大師作的,非常之精彩,我跟大家來介紹這部經。《要解》裡面說,『絕待圓融』。圓融到了極處,絕待不是相對的,相對的不究竟、不圓滿;絕對的,絕對的圓融。

  【不可思議,華嚴奧藏,法華祕髓。】

  『奧』是奧妙,『藏』就是含藏,《華嚴經》那種奧妙所含藏的道理,都在這部經上;《法華經》祕密的精髓也在這部經上。

  【一切諸佛之心要。】

  『心』是中心,『要』是精要、就是精華,一切諸佛所講的一切經論的精華、中心。

  【菩薩萬行之司南。】

  一切諸菩薩修行的方向,指南針一樣。

  【皆不出於此矣。】

  統統都在這部經上。你就想想這部經的價值,它崇高無上的地位。我們讀了之後,聽了,讀到了,如果我們不動心,不發心去學習,那就是李老師所講的,不是愚痴,就是狂妄。如果是個正常的人,聽了之後,一定歡喜認真來學習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看那邊錄影帶已經完了。我們明天繼續再講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