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菁華 (第二十一集) 2010/1/14 華嚴講堂 檔名:02-038-002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今天我們從「普賢十願」第八看起:
「常隨佛學,謂佛從初發心精進不退,不惜身命,剝皮為紙,析骨為筆,刺血為墨,書寫經典,積如須彌,乃至成道說法度生,所有法行,悉願隨順修學,故云常隨佛學。」這一願非常重要,後世佛門弟子,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,若有這一願,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;如果沒有這一願,無論怎樣修行,都不會有成就的。佛陀當年在世,慈悲到了極處,把修行、證果的樣子全都做出來,中國人常說的身行、言教,佛陀首先他自己做到,然後才教人。教人最重要的還是示範,為四眾弟子,在家、出家四眾弟子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此地講,從初發心精進不退,下面舉的例子是精進不退的榜樣,為了求法不惜身命。我們看佛陀一生的行誼,初發心是在做太子的時候,看到世間眾生的痛苦,經典裡面所記載的,說他出去郊外去參觀考察,看到生老病死,他體會就很深,那個時候他才十幾歲。十九歲離開家庭,捨棄了王位,捨棄了富貴的生活,這是給我們示現的,告訴我們什麼事情?世間榮華富貴不是真的,不能長久,凡是不能長久的一定要捨棄。學什麼?去找真常,真正能長久、永恆不變的,我們要求這些。雖然初發心的時候沒說出來,可是這裡頭的意思統統具足,圓滿的表現出來。首先告訴我們,人生在世間不能不老、不能不病、不能不死,生之苦不談,生的苦我們早忘掉了,可是佛在經典裡面講生苦講得很詳細。可是要不是菩薩、不是阿羅漢,就很不容易體會到佛說的生苦。佛講一個人投胎,在母親胞胎裡面七天七天的變化,你說那個時候沒有顯微鏡,也沒有X光,佛怎麼知道的?講得比現在科學家所觀察到的還要詳細。用現在的科學,只能夠觀察到他在胎胞裡面的變化,是肉身的變化,而佛能夠說他的情緒、感受的變化,這是我們現在科學技術還達不到的。所以佛經裡頭確實有高等科學,我們讀了之後感到非常的驚訝,佛沒有一樣不知道。
所以,對於人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?他在經上一句話道破,人到世間來幹什麼的?人生酬業,酬是酬償,業是業報。你來幹什麼的?過去生中修的善,你來享福的,過去生中造的罪業,你來受罪的。人與人的關係,這是講一般關係,六道眾生迷惑顛倒,迷失自性之後,這個關係是什麼?關係就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這四種關係,沒有這四種關係不會遇到。關係到最重的時候,最嚴重的時候就變成一家人,疏一點就變成親戚朋友,沒有關係的人,你這一生見面招呼都不會打,陌生人,不相識。我們走在路上,素不相識,見面他對我笑笑、點點頭,那都是過去善緣,我們見面可能一生就這麼一次。也有遇到的,也是個陌生人,見面他就討厭你,瞪著眼睛,好像很不高興,那也是業報。這是最輕的,一生當中就碰到這麼一次,那就報了。你從這些微細地方去觀察,佛說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
這裡面含的很深的意思,就是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真正明白的人、覺悟的人,他要做的是什麼?他要做的第一個是消自己的業障,第二個要化解怨結,不但不跟人結怨,過去今生所結的怨,那是不知道,迷惑了,結的怨,現在要把它化解。這兩樁事情做到之後,才談得上精進不退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有了方向、有了目標,鍥而不捨,要達到自己的目標。佛門弟子,通常講的目標是什麼?出離六道輪迴,六道太苦了,這個地方不能住。出不了六道輪迴,就如同佛經上所說的,你在三途的時間長,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你在這裡頭時間長,長到你無法想像;在三善道的時間短,人、天。佛講這個話我們能不能相信?可以相信,為什麼?佛說這是果,果必有因,因是什麼?因是我們的善心、善念、善行,反過來,心惡、念頭惡、行為不善,這是因。我們想想,大乘教裡佛告訴我們,我們的善心所有幾個?學過法相唯識的同學都知道,善心所十一個,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,你就知道人為什麼很容易學壞,不容易學好。善心所只有十一個,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,所以很容易學壞。又何況遇緣不同,我們遇到善緣少,遇到不善的緣多,現前這個社會,你六根所接觸到的全都是不善。在過去比現在好多了,我們中國人講甲子,一個甲子,六十年前的社會跟現在相比,真的是好太多了。那個時代雖然比不上過去,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。
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他老人家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從他老人家過世那天算起一千年,正法時代,依照佛陀教誨去修行的人,成就的人很多,稱之為正法。第二個一千年,人的根性就不如以前,為什麼?不善的念頭多了,不善的行為多了,這是比正法時候多,比我們現在那好太多了。依照佛陀教的方法修行就困難了,修行證果不容易,所以佛教導大家修禪定;正法時期,只要持戒就能成就,像法時期,持戒不行,要修禪定。修禪定不是不持戒,還是要持戒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開智慧才算是成就。這就是說,正法時期持戒就會開智慧,像法時期不行,要修禪定,有戒定慧,跟你講戒定慧。末法時期一萬年。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,正好是正法過去,像法剛剛開始,所以中國的禪風非常殊勝,禪風在中國活躍了一千年,到清朝的初年。佛教剛剛傳到中國來,是漢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今年是二0一0年,公元六十七年的時候傳到中國來,這正式傳來的。非正式比這個早,至少要早一百年,那不是正式的,正式是國家派使節去禮請的,這正式到中國。摩騰、竺法蘭兩位尊者到中國來,中國的帝王就封為國師,以最尊重的禮節來接待。這是說明什麼?說明佛法一代不如一代。為什麼會倒退?在中國兩千年,我們細心觀察佛法,確實有興有衰,呈波浪型的,但是興旺的時間少,退墮的時間長。這個與眾生煩惱習氣有密切關係,與傳統文化教學成正比例,這一點我們細心去體會也明白了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中國自古以來,確實就以孝治天下。這個觀念我常常想,肯定在一萬年之前,中國的老祖宗就懂得孝道,實踐孝道。但是在那個時候,文字沒有發明,發明文字是在黃帝的時代,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四千五百年。黃帝之前是神農,再前是伏羲,伏羲到黃帝大概是一千年,沒有文字,世世代代是身行、言教,這樣傳下來的。到孔子,黃帝到孔子有兩千多年,孔子集大成,把過去傳說加以整理、編輯寫成文字留給後世,所以孔夫子被後人尊為集大成者。
他老人家自己說得非常好,這是聖人,是佛菩薩,他教導我們的是真理,我們能信、能夠遵守,你就不會走冤枉路。如果你不相信,對他有懷疑,你要另外開闢一條道路,那個道路叫險道,太危險了,不但不能成就,你很可能要墮到三途。他是非常堅定的告訴我們,他求學的態度是「述而不作」。述是說前人的,用現代的話說,他老人家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;現在人講創新,他沒有創新、他沒有發明,完全是守舊。舊的東西能夠傳下來,傳了幾千年、幾萬年,那是什麼?那是真理,通過多少人的檢驗,它是個好東西。中國人千萬年傳流下來一個什麼?孝,孝道。今天我們講的八德,我相信八德裡面,百分之七、八十是遠古老祖宗傳下來的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。口傳的東西肯定是很簡單,文字很少,他才記得住,代代不會失掉,如果長篇大論,誰記得住?肯定就失傳,重要的就是幾句話。我們今天講中國特色、中國精神,用一個字來說,就是「孝」字,孝文化是中國特色。孝字展開來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你看多簡單,不需要文字,能代代相傳。傳到夫子,這才整理把它寫成書,流傳給後世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所以,我們相信孔子所說的「述而不作」,也就是說他老人家一生所學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的,都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,沒有自己的創造、發明。後頭又加一句「信而好古」,他對古聖先賢的東西深信不疑,我們得有這種態度才行,堅定的信願才能成就。孔孟如是,佛陀亦如是。
清涼大師在《四十華嚴》經題裡面有這麼一句話,他說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之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完全是古佛所說的,釋迦佛沒有在古佛所說上加一個字。這個說得比孔老夫子還要謹嚴,孔老夫子沒有說得這麼謹慎、這麼嚴格,沒有說到,沒有在古佛上加一個字。這個話我們能信嗎?現在人能接受嗎?肯定不能接受,加個字、減個字這是很平常的事情,如何能做到不增不減?我們明白道理就相信了。為什麼?成佛,成佛的條件是要把三種煩惱斷盡,第一個見思煩惱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執著,第二種叫塵沙煩惱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分別,第三種是無明煩惱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,妄想就是起心動念。換句話說,人要真正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他就成佛了。成佛之後有什麼好處?成佛之後你就見到自性,見到本性。本性是什麼?是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,宇宙萬有的本體,也就是說宇宙萬有是從它生的。自性能生、能現、能變,宇宙萬物是所生、所現、所變的,如果你證得了,這個證得叫大圓滿。諸佛所證得的就是大圓滿,你今天證得也是大圓滿,大圓滿裡頭能夠加一點嗎?能減一點嗎?明白這個道理,才曉得他們講的話是真的,不增不減。
古聖先賢垂留下來的那是綱領,那個綱領隨著你的業用變化無窮。確實像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裡面所說的出生無盡,出生無盡就是變化無窮,不管怎麼變,離不開原則。像佛陀跟我們說的,他所講的基本的東西也很簡單,就是十句,每一句就兩個字,《十善業道》講的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佛法裡面總共所說的也只是二十個字,可是這二十個字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都不出這十句。這十句是佛法的總綱領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能夠離開,這叫大道,大道不可須臾離也,能離那就不叫道。所以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,小乘人把這十善展開變成三千威儀,戒律、威儀都是它展開的,大乘菩薩把它展開成為八萬四千細行,這就像網一樣,這十句是綱,展開來之後面積就很大很大,一網打盡。所以我們對於這個綱領可不能小看,愈分愈細。十條,十條每一條裡面又有十條,就一百條;一百條裡頭,每一條裡頭又有一百條,這變成一萬條;一萬條裡頭每一條裡頭又有一萬條,重重無盡,沒有邊際。所以學佛,首先抓住綱領、落實綱領,你愈學愈深,愈學愈廣,智慧就開了。
這是世尊當年為我們表演的,為我們示現的。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他那樣的快速成就?原因很簡單,我們對於煩惱習氣不肯放下;不是放不下,是不肯放下,這一點得要搞清楚,你真肯放下,就成就了。他為我們表演的他放下了,他放下那年是三十歲,一放下就證得自性,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他就做到了。他是印度人,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年,也許我們說這是神話。中國人也有,唐朝時候惠能大師,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三、四百年,真有其人,一點不假。他放下了,他所證得的境界,跟釋迦牟尼所證得的完全平等,沒有高下。釋迦在印度是以佛的身分出現,就像《普門品》裡所說的,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;而惠能大師他是以比丘身分出現的,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則現比丘身而度之,境界沒有兩樣。惠能大師放下的那一年他二十四歲,很年輕。
釋迦世尊他為我們表演的,有十二年的求學,到處去學習,尋師訪道,成就圓滿智慧。惠能大師沒有,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。說實在話,雖然到黃梅住了八個月,親近五祖忍和尚,實際上跟忍和尚見面不多,如果從《壇經》記載來講,大概跟老和尚見面只有四次。第一次,去參訪的時候見了面,派他到碓房去工作。第二次是神秀大師說偈子,他到那裡去拜這個偈子,他也做了一首,老和尚出來看到了把它擦掉,這第二次見面。第三次是五祖到碓房去看他,問他米舂熟了沒有。第四次是晚上半夜召見,跟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他豁然開悟,四次。老和尚跟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是半夜,沒人知道,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,他就開悟了。怎麼開悟的?放下了,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,這叫做頓捨,不是一樣一樣放的,頓捨,一下頓捨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這是最快的。所以你要問,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?一念,念頭一轉,凡夫就成佛,問題是你能不能轉得過來,你是不是真肯放下。
這種人叫上上根人,他一下就明白了;上中下三根不行,那慢慢來,慢慢的放。像我們這種根性,佛教給我們先放下執著,從這兒開始,再放下分別,最後放下妄想。我們一生能不能做到?肯定不能。我在這麼多年常常勸勉同學,我講放下十六個字,這是最嚴重的障礙。這十六個字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只要有這十六個字,無論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都不能成就。你可以成就佛學,在佛門裡面做一個現在人講的專家學者,確實你在大學裡面可以拿到一個佛學博士,你可以做個教授,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,你的貪瞋痴慢還有,不但有,還很嚴重。所以你搞的是佛學,你不是學佛。你要跟一個鄉下念佛的老太婆比,你不如她,為什麼?她將來能往生,能到極樂世界,你將來還搞六道輪迴,你出不去,道理在此地。原因呢?原因是老太婆的煩惱輕,她雖然沒有完全放下,她放下一大半,煩惱輕,她佛號得力。你雖然是博學多聞,你煩惱重,煩惱、習氣重,你念佛不能得一心,就是你念佛也不能往生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我們這種根性,上中下這三根裡面,我們是下根,自己要承認。下根裡頭也有上中下,也許我們在下根裡面是上根,下上根、下中根、下下根,我們是在這個階段。這個階段裡面的人有沒有指望?遇到淨土就有指望,不遇淨土,搞其他的法門,說老實話沒指望。
我平常勸大家放下這十六個字,你真正做到了,當然做得不會很徹底,能夠做到一半,你要是念佛,就可以保證你往生,只要放下一半就行了,一半以上,你就更有把握了。這條路走得通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「萬修萬人去」,就是說的這個。可是得要記住,業障要消,冤親債主要化解,這是決定不能疏忽的。為什麼?很多人念佛念得很好,臨終時候去不了,就這個地方產生問題。所以我們要認真努力斷惡修善,要跟這些冤親債主要跟他化解,用什麼方法化解?認真修行,將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。我還聽到一個同學告訴我,他說他們有個朋友,有個小孩大概才二、三歲會說話了。他給他家裡人說,家裡奇奇怪怪的人很多,有紅色的面孔、有綠色的面孔、有白色的面孔,說好多好多。他問我這是真的是假的?小孩能看到,為什麼?小孩心清淨,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,他能看到;等他有了妄想分別執著,他就看不到了。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要細細去觀察,嬰兒剛剛生下來沒多久,才幾個月,他不會走路,還不會說話,他睡在搖籃裡頭,常常在那裡笑,好像人逗他一樣的,真有其事,他真有境界。有的時候,恐怖的少,有恐怖的、有歡喜的,你都能看得出來。我們確實肉眼凡夫,煩惱重、業障重,看不見,你真看到之後,你就曉得冤親債主後頭一大堆一大堆的。從哪裡來的?宿世今生,這些人在等機會來報復、來找麻煩。
所以我們學佛,我們每天供佛菩薩,旁邊要供冤親債主,跟佛菩薩的像供在一起,天天迴向給他,啟請他們來做護法,一起共修,同生極樂國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絕大多數他都肯接受,肯跟我們一起修行。要學諸佛菩薩,自行化他,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,不要分做兩樁事情,自行就是化他,他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冤親債主,可以這麼說法,這個說法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為什麼認真努力修行?是為化解我們宿世的怨結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不但化解我自己的冤親債主,我有能力,也化解一切眾生的冤親債主,這個願就更大了。願大他們聽了歡喜,他們看到歡喜,真的跟你修行。
我們新加坡的同修都很清楚,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,他老人家往生的瑞相我們親眼看到的,冤親債主不少。他臨終的時候,那個時候居士林有個弘法人才培訓班,有二十多個同學,我們分一班四個人,輪流給他助念,日夜不間斷。有一天,助念的同學回到居士林,出了狀況,居士林有一位女同學,我記得叫杜美璇,年輕的女居士,就被靈鬼附身。附身的靈鬼說:我們很多人,都是老林長的冤親債主,老林長念佛往生我們親眼看到,非常歡喜,我們不找麻煩,看到他往生。這是老林長真正往生的證據,冤親債主來給我們講他真往生了。他們跟著法師到居士林,居士林有門神,放他們進來,他們不找麻煩。來幹什麼?來求皈依,求授三皈,來求聽經,還指定要聽《地藏經》。我們同學們告訴他,聽經我們這裡有講堂,請他們到講堂去聽經。他說講堂的光太大,他們不敢進去,最後要求在齋堂,就是吃飯的地方,請他放講經的錄像帶。那個時候還放錄像帶,還不是光碟,放錄像帶他們在那邊聽。大概聽了兩個月,《地藏經》日夜不斷,播了兩個月,他們全走了。他們去的地方我們能夠想像得到,功夫好的生極樂世界去,其次的生天,還有一些可能又到人間來,肯定。這是一點都不假,我們親眼看見的。
而老林長學佛是多年,可是真正學佛是在他生病。他是個銀行家,是大富長者,平常哪有時間去讀經?只是在佛門做個護法而已。生病了不能工作,每天躺在床上,這才找到李木源居士,那時候李木源是居士林的總務。就跟他講,希望把講經的錄像帶送到他家裡,他每天聽經,這才真正用了功,每天聽經八小時,不聽經就念佛。實際上他兩年就成就了,預知時至,告訴李木源說他想往生。李木源居士告訴他,你現在不能往生,居士林裡面人事不穩定,只要你在,大家沒有問題,希望將來人事安定之後你再走。他想想也有道理,又住了兩年,這樣又過了兩年,也沒跟人說。有一天他在一個紙片上寫了好像是八月初七,我都記不太清楚,寫這個日期寫了十幾個,家裡人也不敢問他,就是那天走的。三個月之前,他寫的那個日期,就那天走的,所以大家知道他預知時至。在臨走的前一天,找我去給他授皈依,給他授三皈,第二天他走了,清清楚楚,一點都不迷糊。走的時候瑞相稀有,這是給我們做見證,證明。大家看到之後確實非常感動,認真修行。你看兩年的時間他就有能力要往生,生死自在,又多留兩年,讓居士林的人事上軌道,李木源居士順利接班。
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、這些長者居士,他們的行誼我們都可以隨喜,常隨,向他們學習,乃至成道說法度生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。佛菩薩在世間,他的事業就是教學,釋迦牟尼佛教了一輩子,三十歲開悟,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。從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,一直到他七十九歲圓寂,這當中四十九年,沒有一天空過,這我們一定要看清楚、要看明白,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怎麼說一天都沒有空過?不但一天沒有空過,日夜都沒有間斷。他不說話的時候,他那個樣子就是教人,身教,行住坐臥他都在教人;你有問題向他請教,他詳細給你解說,言教。言教,我們現在所講的辦班教學,佛經上講,講經三百餘會,那個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辦班。在佛法稱之為法會,法會是辦班教學,跟現在不一樣,這個要搞清楚。釋迦牟尼佛在世只是教人、教學,沒有修行,修行是什麼?修行是你的生活,你能把所學的統統落實在生活,那就是修行。沒有像現在在一起共修,打個佛七、打個禪七,沒有,修行是各人搞各人的,他只是上課,做出榜樣來給你看。你要是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才恍然大悟,釋迦牟尼佛一生不是宗教,他是什麼身分?道道地地的職業老師,他是這麼個身分。
佛教傳到中國也是教學,會變成宗教,變成這種形式,到底是什麼原因?為亡人超度,這到底是什麼人搞出來的?我那個時候年輕,剛剛出家,跟道安法師辦大專佛學講座,他請我做總主講。有一天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經懺佛事怎麼來的?他想了一想,他說非常可能是在唐玄宗的時候,就是唐明皇。安祿山造反,郭子儀這批人把這個亂子平定之後,唐明皇在每個戰場建一個寺廟,這個寺廟叫開元寺。開元年間,他的年號是開元,所以都叫開元寺。那個時候講經、誦經、禮懺,追悼這些死難的軍民,是一種追悼會的性質,像現在忠烈祠這種性質。國家這麼提倡,老百姓就效法,老百姓家裡老人過世都請法師去做佛事,他說可能是這樣子留下來的。我們想想,老法師講的這個也很合理,合情合理。在那個時候是附帶的,偶爾做一次,不是天天做的。變成真的拿這個做一樁佛門裡重要的事情來做,應該是在清朝乾隆以後,我們算起來到現在最多不過三百年。這就是佛教變質了,把對經教的研究、學習、教化眾生疏忽,所以佛教變成宗教。這個我們也不能不承認,現在是事實。
變成宗教,我們修學,成就就難說了。我們學佛的目標到底在哪裡?如果說是為死人服務,那錯了。佛為不為死人服務?為,地獄裡頭,地藏菩薩化身去,那就是為地獄眾生服務。餓鬼道裡面,我們看到放焰口,焰口台對面有個鬼王,叫焦面大士,那什麼人?觀世音菩薩,在餓鬼道裡面現餓鬼身,為鬼道服務。一道是一道的,鬼道不會超度人,人道也無需去為鬼服務,這個道理要懂。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,諸佛菩薩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應當用什麼樣方法來幫助他,他就用什麼方法,善巧方便,這個道理要懂。所以今天我們講到常隨佛學,要特別重視成道、說法、度生。今天成道很難,我們說是我們自己修學有了成效,理搞清楚,方法搞清楚了,認真學習,就應當把自己的經驗給同學們分享,這就是教學。教學不敢以老師自稱,為什麼?沒開悟,當老師的至少得開悟才行,我們沒開悟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我講經這麼多年,有很多同學問我,稱我法師,我不敢當,受之有愧。我始終是以學生的身分,來聽講,坐在下面,我說這都是我的老師、是我的監學,我所修學的我在講台上提出報告,跟大家分享,我們用這個態度。永遠保持謙虛,沒有傲慢,希望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個話是真的,為什麼?聽眾裡面我相信有佛菩薩應化在當中,怎麼敢輕視?所以好好的學,希望自己這一生真有成績表現。
道場,我這一生沒有建道場的觀念,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沒有建道場,我們常隨佛學。這次我在台灣治牙齒,住在高雄住了半年,悟行法師有人送他一塊地,他告訴我,跟我商量,他想建個極樂寺。我就問他,你建這個寺目的何在?如果建這個寺跟一般寺廟一樣,我說你就大可不必,台灣寺廟很多,有你一個不多,沒你一個不少,何必勞民傷財?如果建一個台灣沒有的寺廟,那倒可以說得通。他們就問我,台灣沒有的寺廟是什麼寺廟?釋迦牟尼佛的說法、講經、教學,這個寺廟台灣沒有。也就是說,釋迦牟尼佛一生是搞社會教育,不是搞宗教,你要建一個寺廟,這個寺廟也搞社會教育,行,這個台灣還沒有第二個,值得幹,我支持你。不但台灣沒有,全世界沒聽說過,希望你帶頭,這是個好事情,這是真實功德。所以我們隨順修學,常隨佛學,佛當年幹什麼,祖師大德幹什麼,我們跟著幹這就對了。
底下第九「恆順眾生」,你看上面要跟佛學,下面要隨順眾生。「謂常於一切眾生,承事供養,如奉師長,如敬父母,凡有病苦,為作良醫,乃至貧窮,令得饒富,如是平等隨順利樂,故云恆順眾生。」這個地方把我們佛弟子應該做的事業說出來了,佛菩薩住世,佛弟子要學習,要常隨佛學。順眾生是第一樁大事,怎麼恆順?承事供養,要把眾生看作是自己的父母、師長。中國人對這兩種人孝敬到極處,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我們身體得自於父母,知恩報恩,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,這是普遍的。在一切時一切處,供養當中,必須要知道,最重要的供養是法供養,把佛法傳給別人這是第一供養,講經教學是第一供養,傳持佛法是第一供養。眾生,經教裡面把他分做上、中、下根,這叫三根,上中下三根。上根的人要為他講經說法,要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上根的人;他聽了歡喜,他能聽得懂,他能接受,他能依教奉行,他真能往生,這是上根人。中根人他能信,他不理解,或者是能理解,他信心不深,半信半疑,這中根人;要幫助他增長善根,也就是幫助他增長信心,幫助他深入經藏,讓他都理解,這中根人。下根人,他不能接受,他不相信,他也不願意求解,那怎麼辦?給他種善根。種善根的方法,經上講的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只要他看到佛像,聽到佛的名號,阿賴耶識裡面落了佛的種子,那就種了善根。
所以,我早年教大專學生的時候,我常常勸同學,你們書上不都寫名字嗎?你的書本上不要寫自己名字,寫阿彌陀佛。你放在桌子上,同學們一看到,阿彌陀佛,你看他就念一聲,耳朵也進去了,那個同學就種了善根,這個方法好!出門在街上走,手上拿一串念珠,不要怕人笑,戴一串念珠不知道度多少人,多少人看到的時候,他心裡佛的念頭油然而生,種種方便。這大概總有十幾年前,我在香港講經,看到香港年輕人穿的襯衫、T恤,那個裡頭的圖案奇奇怪怪的。我看到之後腦子一動,為什麼不印上阿彌陀佛,印幾句佛經?他們穿在身上,街上走一圈要度多少眾生。現在就很多了,很多身上衣服都有佛經的經句,阿彌陀佛就常常能看到,這都是攝受眾生的方便。
病苦裡面最重要的是不聞法,那是真正的病苦。所以佛是一切眾生的大醫王,佛是以講經教學普度眾生。可是除這個之外,我們真生病,那怎麼辦?醫療,現在養老,「乃至貧窮」就是養老、育幼,這是大事。我看老人院我很感動,老人如果臨走的時候他有怨恨,他心不平,有這一股怨氣,死了以後決定墮三途,你說多可憐!如果養老院裡面,從執事到員工都能懂得這個道理,都能夠好好的學佛,把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、是自己的尊長,用孝順心去對待老人,老人歡喜。澳洲的養老設施,我看到的世界其他地區都不能跟它相比,他們在物質條件上確實令人滿意,你看到沒話說,你會非常歡喜;精神生活缺乏,就是服務的人員等於說他是一種職業,他把那個做到就行了,孝敬的心沒有。如果他們能夠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感應篇》、學《十善業》,用孝順心來做他這個職業,這個職業太偉大了。你把老人等於說從三途拉出來送上天堂,送到極樂世界,這是什麼事業?這是佛菩薩的事業,你幹這一行你是活菩薩,你是活佛,那還得了!所以要有這個認知,他才會非常歡喜從事於這個職業。這是真正救人,真正是救苦救難,從三途裡把他送到天堂,送到極樂世界。
育幼重要,現在這是全球各地的社會嚴重問題。現在學校教什麼?教技術,教技能的訓練,沒有教你怎麼做人。所以這個在中國教育的含義,完全違背了。中國人講教育,先教你什麼?教你孝順父母、教你尊師重道。什麼時候開始教?小孩出生就開始教。怎麼教法?父母做出來給他看。不可以輕視,小孩初生他無知,那你就錯了,他非常聰明,非常靈敏,超乎你想像之外。他會看、他會聽,看你怎樣孝順父母,他就學會了,看你怎樣待人接物,他就在學。所以,我們中國諺語有這麼一句話,「三歲看八十」,外國沒有。三歲怎麼能看八十?三歲養成的根,八十歲不會改變,根深蒂固,這叫扎根教育。所以《弟子規》說老實話,不是給小朋友念的,是什麼?是父母做出來給小朋友、給嬰兒看,這是三歲之前,一千天的扎根教育。他不會說話,還不會走路,但是他這個東西全學會了,根深蒂固。所以三歲,他有能力辨別是非,有能力辨別邪正,有能力辨別善惡。到進學校的時候,大概六歲,一般六歲,最遲七歲進學校,老師也是做出來給學生看,所以老師要身教。同時要把為什麼要孝順父母,把《弟子規》簡簡單單講解給小朋友聽,他已經都會了,現在一明白,應該要這樣做法的。這是中國童蒙養正。
德行的教育、倫理的教育,一定是在十二歲以前完成,十二歲之後就學習經典了。可是學習經典之前一定要背誦,背誦也是在十二歲以前,十二歲之後上太學,中國沒有中學,只有小學、只有大學,太學就是大學,沒有中學。十三歲進太學,老師把學生過去所背過的書詳細講解,講完了之後,老師跟同學在一起互相討論。他是這麼個學法的,所以讀書真樂。而且這個小孩,不要說年輕人,小孩,他是非常穩重,絕對不像現在心浮氣躁,不會有這個現象,非常穩重,看起來就像佛門所講的龍象。龍象是比喻,龍沒有看過,象看過,你看象無論是站著、無論是走著都很穩重。都像在定中一樣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定生慧,智慧從哪來的?從定中來的,人心浮氣躁生煩惱,他不生智慧。
所以,養老育幼我們要放在心上,有機會要認真去做。現在這個社會,我們只能夠盡心盡力做個好樣子,一個樣子做好了,讓別人來學習,讓別人來模仿,逐漸向外推廣,這才能做到真實的利益;如果做很多,我們的力量就分散,一個都做不好。只做一個,一生辦養老院,辦一個;辦一個私塾,來教兒童倫理道德,也辦一個,不要辦多。全心全力來做,做好了之後,現在方便,媒體可以幫助你宣揚,介紹大家來參觀、來觀摩、來學習,這樣就可以能推廣。學校也是如此,現在學校這種排課的方法不合理,這種交叉排課的方法讓年輕人時間、精力都浪費掉,他學不到東西。我們中國幾千年,古人的教學方法都是一門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個方法可以用在學校。可是我們要做實驗,不做實驗人家不相信,全世界學校都是這樣教法,你來個特別的,人家不相信。我們並不特別,我們這個方法教了幾千年,你們這個方法頂多才不過一、二百年,我們有幾千年的經驗。
譬如小學,小學有四門主要的功課,我們排課不交叉,一門。語文這是最重要的,是基礎的基礎,一定把它學好。小學可以用兩年到三年專教語文,沒有其他的課程,專教語文,這個三年的語文他就會學得很好。小學六年的語文,我用三年的時間把它教完,根就紮好了。數學,六年的數學用一年的時間教他。就是讓學生每天學習功課只有一門課,他腦子想一個問題,他不會想很多,想很多就複雜了,用這個辦法。上午頭腦清醒,就學這些東西,下午有娛樂的東西,學學書法、學繪畫,音樂、舞蹈,擺在下午,他也會很活潑。主要功課就是一門,一樣一樣的教,六年功課還是六年完成,效果肯定不一樣。我跟很多人談過,他們要我「你做個實驗來看看」。我們要辦這個小班,辦個實驗來看看,實驗成功了,可以做教育改革,那你救多少年輕人。所以這是值得做的,我們要向這個方向、目標去努力。這恆順眾生。
真正給眾生健康的、清淨的、幸福的、平等的這些真實利樂,利是利益,樂是快樂,這就是佛法教學的宗旨,離苦得樂。首先,要幫助我們現前離苦得樂,現前的苦不能離,現前的樂得不到,說是來生後世,沒人相信。在佛法本身也講不通,因為你這一世,佛家講叫花報,來世叫果報。這一世你就很快樂,你來世一定更幸福,你這一世很痛苦,你來世會更苦,這是常理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要明瞭,我們如何能把佛陀教導我們的我們能得到,我們再跟大眾分享,希望大家都能得到,這才叫真正恆順眾生。
末後一條,「普皆回向」,這個意義大了。回向什麼?我自己所修學的,我不求自己的福報,希望把所修學的功德、福報跟一切眾生分享,心量拓開,大乘教裡面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使我們想到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所說的四種德行,性德,《還源觀》,當然它的標準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我們要應當學習。第一條不容易學到,第一條叫「隨緣妙用」,就是隨喜、恆順、常隨佛學。隨順裡面就有這個意思在,得真幹。標準是諸佛如來,我們要向他學習,不向別人學習,他才是真正的標準。難捨能捨,難行能行,難捨的是自私自利,這個要捨,一定要知道,如果這個要不放下、不捨,它會造成我們嚴重障礙,菩提道上一個階梯你都爬不上去。你能夠捨,就上去了,捨第一階你才能到第二階,捨第二階你才能到第三階,你才不斷上升;你如果站在那邊不動,捨不得離開,你永遠不能前進。
所以捨一定就得,這個果報太明顯了,捨財得財,捨法得聰明智慧,要真的發心照顧這些老人、照顧兒童,你得健康長壽,這叫無畏布施,果報非常殊勝。果報現前怎麼樣?果報現前不要受,還是捨。得到的那個也要捨得,捨得是兩個意思,第一個,捨就有得,第二個意思,把那個得也要捨掉。你才真正得清淨心,真正得平等心,清淨平等才能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這是真實利益。所以,回向天天要學,回向的意義就是把心量拓開,不想自己,想一切眾生。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,這個心就是佛心,常常這樣想,不知不覺跟佛菩薩的心就相應。如果常常想自己,不行,修得怎麼好,常常想自己,你的心量還是那麼大,拓不開。佛法能不能成就?不能成就,頂多來生你再到人道,生做大富大貴,就如此而已,為什麼?你心量太小。
所以回向是幫助我們拓開心量的,哪些?你看「從初,禮敬諸佛」,乃至到九,前面九「恆順眾生」,前面所講的這九種大願的功德,統統要回向。「所有一切廣大功德,普皆回向法界眾生」,這個心多大。不是回向我一家人,也不是回向我這個城市的人、我這個國家的人、這地球上的人,回向法界眾生。宇宙之間有無量的星球,每個星球裡頭都有眾生,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展開太空探險。人進入太空還沒有辦法超越太陽系,但是我們科學的產品人造衛星超越了,超越太陽系,已經進入太空。它們在太空當中經歷過許多星球,沒有發現到星球上有人。星球上到底有沒有眾生?佛在經上教我們念「日光菩薩、月光菩薩」,月球咱們探險去了,回來了,說月球裡頭沒有人。就有出家人來問我,他說淨空法師,以後我們還要不要念月光菩薩?
我們從《華嚴經》上得到的信息,世界,我們今天講星球,這是物質,物質跟精神是不能分離的。它那邊的眾生跟我們這邊的眾生,不是同一個維次空間,所以我們見不到他,他可能見到我們,因為他的維次比我們高。我們也常常聽說有些飛碟,不明的飛行器,常常在地球各地發現,真有。我是親自看到一次,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佛,二十幾歲,我還在上班。是一個下午,黃昏的時候,我看到空中有個綠色的一團光,它不動,我看了好好奇,旁邊還有很多人,大家都看到。到第二天,報紙上登出來,看到的人很多。停在那個地方大概有五分鐘的樣子,所以你看得很清楚。不知道是什麼東西,有人說可能是信號槍,但是信號槍不會那麼久,那麼樣的穩定。五分鐘之後看它移動,先是很緩慢的移動,但是幾秒鐘之後就很快,像一道閃電一樣沒有了。我們才想到那就是科學家報導的所謂飛碟,在台北市上空,在台灣看到的。
這些,那裡頭當然有人操縱,到我們地球上來觀光旅遊,沒落下來就是,都是屬於人道,跟我們一樣的,他是別的星球上的,是人道。他們的科學技術比我們發達,比我們高明,你看那個飛行工具它能夠停止,我們的飛行工具不能停止,它可以停止,可以快、可以慢。那個速度太快,幾秒鐘之間就不見了,它速度很快。使我們想像到佛經上講的轉輪聖王,為什麼叫他做轉輪?因為他有寶,他的寶就是輪寶。他乘坐這個輪寶能夠飛行一四天下,一四天下就是太陽系,他能夠在星際裡頭旅行,用這種交通工具。它的形狀像個輪一樣,稱為輪寶,這轉輪聖王,輪寶所到的地方都是他管轄的區域。所以我想是不是轉輪聖王派這些人到這個地方來考察的,來看看的?想像當中是有這個可能。他不是天道,如果是天道不需要這個工具,天人能變化,那是不同維次空間。這是同一個維次空間,所以他是屬於人道。
六道的情形前面都給諸位報告了,佛道,修定的人能夠突破空間維次,能夠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知道六道這回事情的人,在佛教之前,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,古婆羅門。婆羅門教比佛教應該要超過一萬年,佛教到今天,用中國人的記載才三千年,婆羅門教超過一萬年。四禪八定是他們修的,凡是修這種定的人他都會看見,他都能了解,上面二十八層天,下面無間地獄,人家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他不需要用儀器去探測,他用定功,佛經裡面講的「淨極光通達」,我們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,就通達了,空間維次就沒有了。所以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?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。禪定就是把分別執著暫時放下,只要一放下,境界就不一樣,很多看不到的東西你就能看到。
宗教裡頭許多修定的,古印度的宗教幾乎沒有一種是不修定功的,只有淺深差別不一樣。佛教裡頭重視禪定,八萬四千法門,換句話說,是八萬四千不同的方法,都修禪定。我們用念佛,念阿彌陀佛,是不是修禪定?是的。念這一句佛號,作用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,那就是禪定,伏久了自然沒有了,就是禪定成功了。所以在佛法,念佛功夫有三個等級,最高的是理一心不亂,那是超越十法界,那是大定,超過四禪八定;四禪八定只是在六道裡頭,沒有出六道。阿羅漢修成九次第定,超越了,超越六道,不能超越十法界。所以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超越十法界,成佛了。十法界裡面,這是阿羅漢、是菩薩他們修行的地方。下面是六道,六道裡頭也有小定、也有小神通,有修得的、有報得的。你說天人,天人一生到天界他自然就有五種神通,那是報得的。如果再有修,他這個能力就更大,境界就更清楚,同時智慧慢慢的啟發了。
「法界眾生」,肯定是法身大士才能做到,我們現在也向法身大士學習,念念為法界眾生服務,念念想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。法界裡頭,像六道、十法界的太多太多,數不盡!這些眾生跟我們一樣,迫切希望佛菩薩幫助,幫助離苦得樂。乃至「究竟成就菩提」,究竟成就菩提就是無上佛果,都能夠達到究竟圓滿,普賢大願才究竟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