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十八集)  2011/11/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3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註》,第二百一十一面第三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「至於當世,若問何人正是當機?則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利鈍,善惡差別,祇要於此法門,能生實信,因信發願,從願起行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如是之人,正是當機。」這是所被根機,念老在此地為我們做了一個總結,結得非常好。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利鈍,善惡差別,統統都沒有關係、都不相干。關鍵是只要於這個法門能生「實信」,這兩個字是關鍵,真實,你相信,你沒有一絲毫懷疑。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,而實際上它有很深密的意思存在。《華嚴》、《大智度論》都說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大道的根源,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。真正做到圓滿的實信,我們在經上只看到一個人,法藏菩薩,就是阿彌陀佛,他才是實信,他做到了實信,把實信表演給我們看,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我們世間人講這個信是非常非常的脆弱,禁不起考驗,小小的風吹草動,信心就動搖、就失掉了。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法門這麼容易、這樣方便,成就的人並不多,關鍵就在信心。

  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,佛教正式接受國家禮請到中國來的是漢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正式傳到中國才兩千年。非正式的還要早一些,也早不了多少時候,大概是早一百多年,在秦始皇那個時代。我們中國老祖宗對這個信已經建立了,仁義禮智信,把信德做為基礎,做為最低的一個底限,信要沒有了,全都沒有了。仁義禮智都是建立在信德的基礎上,信沒有了就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。所以中國老祖宗也不是等閒人物,他們所見居然跟諸佛如來相同。所以《大學》開宗明義就說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提出人性本善,這些都是在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說的,不是以後說的。《大學》裡面所講的明德就是佛法講的自性,本經上所說的真實之際,那就是明德,這是說的體。親民是相,親民的親是親愛,民是大眾,這個意思是大愛,就是佛法講的慈悲。止於至善就是究竟方便,我們想想是不是?究竟方便才叫至善。

  在大乘教裡面,一切諸佛菩薩教學裡頭,「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」,這是止於至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巧,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,人人能學,而且成就是平等的,因平等,果也平等,成就是無上菩提。而且一生成就,不要多生多劫,也不要在乎煩惱業障,都不必去想這些,只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無始劫來再嚴重的煩惱習氣,自然就消除、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念頭轉過來了。念頭裡頭再也不想煩惱業障,你想一次就加深一次,這薰習!想兩遍就加深了兩遍,不想它,專想阿彌陀佛,我們要把阿彌陀佛這一念加強、加深,其他的全都忘掉,真忘掉,最後全都沒有了。這個前面都說過,我們要相信,這講實信,得真相信。真正相信明白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,這個萬不是數字,代表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自性裡面圓滿的德行就在這一句名號裡頭全都包括了,一法不漏。

  我看到這個信字,我就想到李老師的教誨,為什麼?給我印象太深刻了。我出家兩年才受戒,有人一出家就受戒,我們沒有那個緣分,出家兩年才受戒。受戒,按照中國的老規矩一定要去拜老師,感謝老師教誨之恩。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,出家之前跟他學,出家之後回到台中還是跟他學,先後十年。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,還沒有進門,在大門口看到了,他在裡面,我在門外,他在閱覽室就指著我,「你要信佛!」好大的聲音,說了五、六遍,「你要信佛、你要信佛」,當時我不了解,我學佛七年出家,出家兩年教佛學院,在外面講經也講了兩年,怎麼不信佛?現在受了三壇大戒。我進去之後向他老人家頂禮,他叫我坐下,告訴我信佛不容易,多少老和尚八十、九十臨終的時候還不信。愈說我愈不懂了,怎麼老和尚八、九十歲臨終時候他還不信?那怎麼叫信?老師告訴我,佛所教你的三皈五戒十善,你做到了沒有?沒做到,不信,信哪有做不到的道理!我們才明白,原來信願行是一體的。有信,沒有願行,那個信不算。同樣道理,你有願,你不是真信,你那個願靠不住,很容易退心。信願行決定是一,一而三、三而一,如鼎之三足,缺一個就全倒了。由此可知,這個信難!

  真信佛就得佛力加持,為什麼?佛加得上你。不是佛有偏心,佛對一切眾生平等加持,問題你得到幾分加持那是你的信心,你一分信心只得到一分利益,你十分信心只得到十分利益,關鍵確實決定在這個字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講得特別好,他老人家解釋《阿彌陀經》就是用信願行三個字,經開三分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他在序分裡面就用信願行,把序分分成這三段,正宗分也分三段信願行,流通分還是分三段信願行,他全講這個。而信講了六個信,那我們這六個信具不具足?首先信自,蕅益大師講得好,人要沒有自信,佛對你無可奈何,一點力量都加不上。所以頭一個要自信,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就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。佛看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都是佛,眾生看佛菩薩都是眾生,為什麼?相隨心轉,我是凡夫心看佛菩薩全是凡夫。凡夫著相,凡夫執著的法相;佛菩薩見性,要從性上來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一點都不錯。大經常說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意思是離相就是不執著、不分別,你就能見到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永恆不變的性德。

  記住,性德是永恆不變的。我們要曉得,佛法教給我們十善,十善是性德,三福是性德,六度是性德,普賢十願是性德,彌陀四十八願是性德,中國老祖宗所講的五常五倫、四維八德都是性德,性德是不變的,是真的。現在為什麼沒有了?不是沒有了,佛都看出來,都在,一個也沒有丟掉,只是你不去用它。所以這個失掉叫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,你迷了。迷在什麼地方?迷在自私自利,迷在七情五欲,迷在這個裡頭,迷得很深,把自己本有的性德、永恆不變的性德忘掉了,是這麼個意思。佛菩薩看得清楚,你有,不是沒有,只是你現在不用它,你用錯了,不該用的你拼命在用它,該用的忘掉了,以為自己沒有了。其實全都存在,一絲毫都沒有傷害到,那個可貴,那值得尊敬。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尊重、對一切眾生禮敬,為什麼?他清楚。你現在幹壞事就好像什麼?酒喝醉了,發酒瘋,你清醒的時候不是這樣的,你現在是受了刺激暫時失常,人家不放在心上,這是佛菩薩。凡夫像酒醉發酒瘋,看到佛菩薩也不是好人。一迷一切迷,一悟一切悟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我們要恢復自己的信心,相信自己,自己是佛、是菩薩、是聖賢,我才能恢復、才能回頭。對自己沒有信心,這個不行,這錯誤的。

  第二,佛在《觀經》上講了兩句話,這是念佛成佛的原理,依據的道理,為什麼念佛能成佛。這兩句話八個字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是心是佛是講自性、是講性德,是心作佛是講修德,你本來是佛,現在又想作佛,這能不成佛嗎?本來不是佛,現在要作佛,難!那做不到。本來是佛,現在又想作佛,很容易成就。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佛是究竟圓滿的凡夫,凡夫修得究竟圓滿就叫做佛,佛跟凡夫是一不是二。你要把性德迷失盡了,你就當凡夫,你一旦覺悟了就成佛。這個實信多麼重要,信上加一個實字,實實在在真實不虛的信心。信自之後信他,這個他就是指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,對這兩位世尊要真信,他們的話就是記載在這個經書上,經書是他們說的。真信的人依教奉行,要認真做到。

  第三信理,理是道理、原理。第四個是信事,有理當然有事,有事一定有理。理能貫通了,對這個事不懷疑;事要是清楚,理也明白了。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講的四土九品、依正莊嚴都是事,理是什麼?理是自性起用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體、相、用,體是理,相、用是事。今天科學家所研究的是從事上去找理,行,是個好方法。佛門的性宗,它是從理上去找事,也行。那個難,那個要上上根人,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從事裡頭慢慢去明白理,這根性不相同。今天科學從事上找到理,也找到極限了,這個極限沒辦法突破;要突破,那得用佛的方法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,就見到理了。理見到之後,事完全通達明瞭。所以佛法初學的時候是從事上。事就是俗諦,理就是真諦,真俗二諦。到相當程度所謂向上一著,事上那一套東西完全用不上了,事上是科學,用不上。

  我記得我有一年,道安老法師,台灣的道安老法師,在台北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。新竹以北的大專院校來參加這個講座的學生,人數最多的時候八百多人,各個院校都有。每一個星期天好像是上六個小時課,上午三個小時,下午三個小時,每一個星期都上課。道安老法師找我去擔任這個講座的總主講,所以我每一個星期有三個小時的課程。老法師非常慈悲、非常難得,真正愛護下一代、幫助下一代,在台灣我就遇到這麼一個人。非常可惜他七十歲就走了,他走了,我也離開這個講座。在這個講座,我推薦方東美先生,請他跟我們講因明。因明是什麼?就是辯證法,就是邏輯,佛法裡叫因明,有這門課。道安法師也非常歡喜,方老師雖然不熟,他名氣很大,都知道他。我去找方老師,老師笑笑告訴我,你們現在佛學是高等哲學,這個東西用不上,這個東西教初學的。教初學,中下根性的人很管用,上上根的人沒用了。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。上上根人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不要這些東西了。遇到這樁事情。而實際上來說我們所學的,中下根性,對大乘的理確實不懂,方老師謙虛,但說的是實話,我們能夠理解。老師把我們的程度也估高了,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。這就是說你們好好的學佛,不必用這個東西來干擾。

  再其次的信因、信果。所以蕅益大師講六個信,信自、信他、信理、信事、信因、信果,把這六個信貫徹到全經,這是《彌陀經要解》,講得太好了!依照他這個標準,六個信具足那叫實信,那就不容易了,不是一般普通人可以做到。可是你要問,有些阿公阿婆沒有念過書、不認識字,你叫他念佛,他就真念;你說極樂世界好,他真相信,真想去,念個二、三年,他真的往生了,瑞相稀有,真往生。他是不是實信?他是的。倓虛法師跟我們說的鍋漏匠的故事,他們是師兄弟,諦閑老和尚的徒弟,就一句佛號,什麼都不懂。鍋漏匠,這個名詞現在聽不到了,說出這三個字你也不懂,什麼叫鍋漏匠?抗戰時期還有,抗戰以後沒有了。中國農村貧窮落後,這些鍋碗打破了你把它撿起來,這個鍋漏匠他能把你補好還可以用,就做這麼一個行業的。這個行業非常辛苦,挑著一個擔子在外面吆喝,哪一家有破碗破鍋需要找他補,他給你補起來,補出來只要幾個銅錢,生活非常苦。

  諦閑老和尚有個童年的玩伴,從小在一起長大的,他是比較幸運,家庭富有,還念了幾年書,這一個玩伴家裡很窮,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。以後諦閑法師出家了,在觀宗寺當知客,他去找他,把他找到了。看到出家不錯,有吃有穿的,也不要那麼樣的辛苦,就跟他講想跟他出家。這個諦老就為難了,出家至少要學五門功課,經咒念不出來,你這五堂功課不能做,寺廟裡不能讓你住。看他那個樣子,那個時候已經四十出頭了,他們年齡都差不多,不行。講經,又不認識字,新學來不及了,五堂功課學不會,那怎麼辦?一定賴著要出家,到最後沒有辦法就談條件。他說你真想出家,我有條件,你能遵守,我就收你,你不能遵守,你還是回去。他說我聽話,什麼條件?你得聽話才行。行!我就聽你的話,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。那就好辦,出家,不住在廟裡,也不要去受戒,把他剃了頭,換了衣服,送到寧波鄉下,找一個小廟給他住。

  寧波鄉下的廟很多,很多小廟沒人住了,都是空的,廢棄在那個地方,找一個那樣的廟給他住,他一個人住。就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告訴他這一句你就老實念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,一直念下去準有好處。這個人老實,他也不問什麼好處,他就聽話,就老實念,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三年。他往生了,預知時至往生了。往生的頭一天,三年沒出廟門,真守規矩,真聽話!老實、聽話、真幹這六個字他完全做到了。出去到城裡去看看老朋友,那是什麼?見最後一次面,辭行,第二天他往生了。在破廟裡頭,諦老給他找了一個老太婆,也是學佛的,念佛人,照顧他的生活,照顧他兩餐飯,中午、晚上,早晨他自理,不要管他。他也沒定課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。他出去看他的朋友,就告訴老太婆,今天不要替我燒飯,到城裡去看看老朋友。晚上回來了,很歡喜回來了,又告訴老太婆,明天不要替我煮飯。老太婆心裡想,大概今天看到朋友,明天可能還要到城裡去,也就沒追問他。

  所以到第二天,老太婆還是到破廟裡面去看看師父怎麼樣,到寺廟裡去喊師父,沒人答應,到處看沒有。結果看到他站在佛堂,站在佛像前面,站著的,手上拿著念珠,穿著海青站在佛像面前。仔細一看,他已經死了。這老太婆嚇了一跳,從來沒看到人死是站著死的。就找地方上學佛的老同修,多半都是諦閑老法師的皈依弟子,大家來看,趕緊派人到觀宗寺去送信,把這個信息告訴老和尚,就是諦閑老和尚。這一去一來走路,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一去一來三天。諦閑老和尚聽到這個事情趕緊趕過來,三天,他就站了三天。諦老讚歎、歡喜!你的成就講經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,名山大剎的這些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,真行,真成功了。諦老常常讚歎,把這個事實告訴大家,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雖然出家剃度了,沒受戒,也沒有讓他在寺廟裡面去參加課誦,沒有,也沒有叫他去聽經,就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他就真的聽話,真肯幹。這叫實信!真有效果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

  諦閑老和尚還有一個參禪的弟子,不錯,做到金山寺的首座和尚,鎮江金山寺的首座和尚,參禪的,知識分子。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做土地公去了。因為他出家,他結過婚,太太不答應,他一定要出家,太太投河自殺了。自殺之後,這個冤親債主就老是跟他身上,他非常用功,有護法神,所以她不能貼近。當了首座和尚,地位高了,首座這個地位僅次於方丈,這在寺廟是大和尚,有身分,供養也多,大家對他都尊敬,傲慢心生起來了。有這麼一點傲慢的習氣,護法神就走了,他這個太太就貼近他的身,就附體了。這附體他自己並不知道,就是人神智不正常,看到河就想往河裡跳,其實是他太太附身,他太太是投水自殺的,淹死的。所以被人發現把他救起來,怎麼首座和尚老是跳水?三次,都被人救了。這寺廟的方丈趕快通知諦閑老和尚,這是你的徒弟,你趕快把他帶回去,傳出去名聲不好聽,首座和尚去跳江。老和尚就把他帶回去,從鎮江坐船到浙江溫州,一路平安沒事,老和尚照顧他。到了溫洲之後,因為他擔任過首座和尚,他有身分、有地位,寺廟裡頭有個單獨的寮房給他。

  有一天早晨吃飯他沒有來,老和尚就說,去喊喊,怎麼這個時候還沒起床?去了之後門是關著的,喊沒有人答應,大家把門打開。打開一看的時候沒有人,人不在了,後面有個窗戶,窗戶開了,大概從窗戶走了。老和尚一想不對勁,恐怕是去投水自殺,因為它外面有河,這個河可以走帆船,他是不是又去投水自殺?趕緊去找。這派了人上上下下沿河去找,找了一里多路的時候屍首在河邊,真的投水自殺。老和尚說,好吧,那就給他照著出家人的規矩,給他念經超度,把他埋葬。他有一個女兒,以前有一個女兒,正在這個時候他女兒哭哭啼啼的到這兒來找老和尚。老和尚說,妳來得正好,妳有什麼事情?她說昨天晚上做了個夢,夢見她的父親跟母親要她來找老和尚。他說什麼事情?她說我的爸爸當土地公,媽媽當土地婆了,把這個信息告訴他。老和尚馬上就曉得,附近剛剛蓋了一個小土地廟,大概就是這個土地廟的土地公、土地婆,好,佛事就在這個土地廟做,給他超度。老和尚說,你真的做土地公,你就顯一點靈給我們看。就在佛事桌子旁邊真看到,看到一個小旋風,有小旋風在轉,大概就是他玩的這個把戲。才知道他出家的時候太太纏著他,不肯放過他。你看看參了一輩子禪,到最後結果去當土地公去了。

  老和尚常常用這兩個人來比喻,你看看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去作阿惟越致菩薩了;這個好高騖遠,鬼道裡頭也是小鬼王,土地公是小鬼王。倓虛老法師的故事很多,都是一生親身遭遇到的,一點都不假。實信多難!鍋漏匠實信成就的,這個參禪的,諦閑老和尚參禪的這個徒弟不是實信,真正有實信的人不會有貢高我慢。真有實信的人他是什麼樣子?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四德他肯定做到,隨緣妙用、威儀有則、柔和質直,他怎麼會驕慢?真有實信的人,他在這一生一定像佛菩薩一樣,只有一個目標、一個願望,代眾生受苦。怎麼代法?柔和質直表現出來了,給一切大眾做好榜樣,要做出來給人看。像現在我們常常提倡的,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做出來,為什麼做出來?代眾生苦,讓眾生覺悟,讓眾生省悟過來,要學傳統文化、要學大乘佛教,才能離苦得樂。我們不先做出來,給人家講,人家不相信,一定要以身作則。

  這兩個人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一個是真信、聽話,一向專念,往生了。一個是初學佛的時候心不錯,古德常講,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,學佛兩年,佛在天邊,學佛三年,佛化雲煙,沒有了。學個十幾二十年變成老油條了,信不信佛?不敢講了。這是古人說的,古來就有,現在更多。所以問我們,我們發個什麼心?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?這關鍵太大了。諦老這個參禪的徒弟還算不錯,還當土地公去了,多少人學佛的到地獄去了。這都是古人說的,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為什麼?他很容易造地獄業,一般人不容易。哪些業他最容易做?殺父、殺母他不會做,殺阿羅漢他也不會做,但是障礙人修行,自讚毀他,這叫破和合僧,這個很容易做。這就造地獄業,這個要細說兩個小時講不完。

  前年我們有幾位同學發心,從《大藏經》裡面將佛,釋迦牟尼佛,講經教學當中提到的地獄這些因果,這些經文我們都把它抄下來編成一本書。一共是二十五種經論裡頭,佛講的這些因果把它蒐集在一起。我們給它定一個題目,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,編成這麼厚一本,比《玉曆寶鈔》好。《玉曆寶鈔》是道教的,它裡面講果報講得很多,但是很多什麼因沒有說。佛經裡頭好,每一個果報是什麼樣的業因造成的,都說出來了。早年那個「地獄變相圖」,是城隍來找我的,我們家鄉的城隍廟。城隍附在一個同修身上來找我,把我童年的事情說出來,我相信了。為什麼?我童年的事情我弟弟都不知道,他怎麼會曉得!

  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城隍廟被軍隊毀掉了,在毀掉三天前城隍搬家。這個事情我很清楚。過年的時候下雪,我在我外婆家裡,那個時候大概是七、八歲的時候,記事了。我外婆家的隔壁,不是緊隔壁,好像隔四家,不遠,隔四家,那一家的人生病,生病就告訴他的家人城隍要搬家,要拉他去挑東西,挑夫,拉夫。他說如果有錢可以代雇。所以他家裡燒紙錢,燒紙人、紙馬,燒得大概差不多,他就告訴他家人,行了,夠了、夠了,雇到人了,他病就好了。過了幾天城隍廟被砸掉。我們才曉得城隍爺搬家,半夜。搬家的時候有聲音,看不到人,但是有聲音,是大隊人馬整個搬走了。到第二天他走過的雪上面有印子,有馬的腳印,有車的印,有那些受罪這些人的腳鐐手銬,腳鐐的那個印子,從城隍廟一直到西門,你都能看到這個景象。這麼個東西我們知道,三天之後城隍廟被軍隊毀掉了。城隍提到這個事情,這個事情你知道!我說我知道,印象很深刻。他說他從搬出去之後也到處流浪,幸虧還好有個居士家裡有個小房子供養他,他就在那裡辦公,苦不堪言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我一生也在流浪。他說你流浪不錯,你都有好房子住,你什麼都沒有,但是你出門都有好車坐。

  我就問他,你找我幹什麼?希望我幫助他恢復城隍廟。我說這是國家政策,如果是佛的寺廟,舊廟可以恢復,新的不能蓋,有國家政策,神廟大概一律都不准恢復,這怎麼辦?他就告訴我,城隍廟對世道人心最大的貢獻就是閻王殿,十殿閻王表因果,因緣果報的教育,他說這個重要。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,他在新加坡附體找我的,新加坡正好居士林在修外面的圍牆,李木源找福建惠安的石雕,想雕佛菩薩的變相圖,鑲在這個牆上。我說我們把十王殿用這個方法把它放在圍牆上,大家都能看得見,好不好?他想了一想,那這樣不如畫畫?我說畫畫那就更容易了,我有個老朋友江逸子,我就可以找他畫。他說畫畫好,他說希望畫出來之後,在全世界淨宗學會每一個學會都保存一張,每年拿出來展覽個一、二次。這個好主意!所以我找江逸子畫地獄變相圖因緣是這麼來的,我沒有想到。

  我去跟江逸子商量這個事情,他滿口答應了。他告訴我,老師在世的時候曾經叫他畫兩幅畫,一幅就是地獄變相圖。他沒有動手,我這麼一說,他馬上就想到老師也是這麼說。另外畫一幅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,正好對照,一個念佛的,一個造惡的。這兩張圖他都完成了。西方極樂世界的效果圖它是一大張,完全是白描沒有設色,這裡有表法,極樂世界畫不出來,所以要用白描不設色,地獄變相圖是設色的。畫地獄變相圖主要是根據《玉曆寶鈔》。也是因這個因緣,我們在《大藏經》裡面找釋迦牟尼佛講地獄狀況的這些經文,把它找出來做成一本書。我們要去看二十多種不容易,也太麻煩,有這一本就方便了。這一本流通不少,應當大量流通,因果教育。

  所以說到實信,關鍵就這兩個字,不能不真信,真信你就得利益,信心不足,得的利益不多。因信,這就發願,願生淨土,對於這個經上所講的你完全能理解、完全能相信,你能不去嗎?這不可能的,決定想去。想去就得真念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八個字就能做到。這八個字要是做到了,彌陀、釋迦度眾生的願就圓滿了,你真的就得度了。「如是之人,正是當機」,不論在什麼時代,正法、末法不要去管這個,無論是在什麼環境,太平盛世、社會動亂都沒關係,只要你真相信、真發願、真念佛,你就決定得生。正如同《仁王般若經疏》上所說的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此時此處有講經的人、有聽經的人、有依教修行的人、有證果的人,此時此處就是正法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證果,這有修有證,所以這就是正法。由此可知,所謂正法、像法、末法都在人,不在環境。我們的心正、信正、行為正就是正法。希望我們每一個同學,無論是在現場、在電視機面前、在網路面前,我們自己深信不疑,我們是生在正法當機。

  現在請看下面第六段,第六大段,「藏教所攝」。藏教下面有說明,對於這一部經在三藏是屬於哪一藏所攝的,在四教五教它是屬於哪一個教,明瞭這些道理對於理解全經有幫助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凡體究經典」,現在人叫研究,佛門用參究,參究跟研究有區別。研究用第六意識、用心意識,換句話說,我們學教全是研究。如果要參究的話可能會開悟,研究不能開悟。參究它所得的是智慧,研究所得的是知識,這個地方不同。什麼叫做參究?不用心意識叫參究。怎麼個不用?第六意識是分別,不分別;第七識是執著,不執著;第八識是落印象,不落印象,你看看這不是容易事情!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叫參究。讀經不用心意識,聽講不用心意識,這就是禪宗裡面說「會了」。你會不會聽?會聽;你會不會讀?會讀,會得定、會開悟。所以會聽經的人,他不看經文,眼睛閉著,他入定,聽得清清楚楚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。他在定中,句句法音在觸動他,不定在什麼時候,一下機緣巧合了,就豁然大悟。研究不行,研究一面聽、一面看,一面分別、一面執著,這個不行,這個得到的是知識,是佛學常識,不能幫助你得定,不能幫助你開悟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然後你就曉得,古人修學跟我們現在人心態完全不同,方法看起來好像是一樣,實際上不一樣。他們能夠離心意識,我們現在決定離不了心意識,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人學東西比不上古人。古人大多數還是用心意識,我們還比不上他,他用的心意識淡薄,我們用心意識太濃了,甚至於許許多多地方把佛的意思解錯了,是我們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不用心意識就看到佛的意思,為什麼?佛講經不用心意識。不用心意識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高明,智慧,真實智慧;用心意識是從知識裡頭,阿賴耶,識心裡頭流出來的,絕對不一樣。所以今天我們講知識、智慧,我們今天接受佛法,是用心意識接受如來自性般若流出來的東西,到我這邊來也變成知識。如果不用心意識,給諸位說,世間一切人跟我說話,到我這來都變成智慧,我是用自性、真心來接觸他,來了全變成真的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明心見性的人高明,我們比不上,科學家、哲學家也比不上。我們對古聖先賢這麼奧妙的地方完全不知道,不知道他的妙,反而批評他們愚昧,沒有我們聰明,我們能發明這些電燈、發明汽車、發明科學技術,古人不行,錯了!古人不需要這些東西。為什麼?他自身放光,哪要這些東西!身放光。到遠的地方去不要交通工具,才起心動念已經到了,決定沒有交通事故,決定安全,那才叫高等科學。

  極樂世界沒有工程師設計,沒有人去施工,用他的願心、念力,功德自然成就。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?有,欲界天第五天、第六天就達到這個境界,那是福德、念力,因為他修定。欲界第三層天就修定,只修福不修定的,四王天跟忉利天,向上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統統都修定。定就是制心一處,現在科學講念力,我們能把念力集中專注在一點,會產生無比的能量。這個能量可以改變地球、可以改變外太空的星球,有這麼大的力量。可見得佛經上所說的不是假的,佛法裡面的修學功夫完全用禪定,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,全是修禪定。我們念佛也是,念佛一心不亂就是禪定。事一心不亂相當阿羅漢的禪定,九次第定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;理一心不亂相當於宗門,禪宗裡頭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我們是用信、願、持名的方法修定。所以佛在《大集經》上告訴我們,持名是甚深的深妙禪,比禪宗要求那些條件簡單。它沒有條件,只要求你真信、真願,這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下去,決定不要改變,決定不能懷疑,他就成功了。古大德說這個法門暗合道妙,真有道理。

  我們看底下這段文,體究,不是研究,是屬於參究。「宜先知此經屬於何藏,說在何時,判屬何教?於此了知,則有助於理解全經」。這是一種教學方法,是世間法,如果純用出世間法,就不要用這些方法。但是對我們這個根器來說,特別是現在所說的知識分子,那這個很容易接受,知識分子聽這個說法挺有道理。這下面說,「夫一代聖教之判分,諸家有異」。這是人分的,不是佛分的,佛沒有這個分法,而是祖師大德為了教學方便起見,他辦學。所以講到藏,就有「三藏、二藏」,講到時,就有「五時」,講到教,有「二教與四教、五教」,這下面有解釋。「凡釋經者,須先判明」,解釋經要把這個講清楚。

  「今本經三藏中屬經藏」,三藏是經、律、論,這是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分成這三個部分。其實很難分,為什麼?佛跟大家講一次開示裡頭都有經律論,你怎麼個分法?經是什麼?經是講定、講清淨心的,律是講戒律,論是跟你講智慧。後人結集經藏給它分類,從多分,就是這部經講定講得多,就把它歸到經藏,講戒律講得多,它都有,三分可能統統都有,哪一種講得比較多,用這個來分。真的仔細分,那它全部都具足。像這部經上講戒律,有,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講戒律。這一共四十八品,講戒律六品,佔的分量少數,多半都是講清淨平等覺,所以分在經藏,這是屬於經部,經藏。「二藏中」,二藏是小乘跟大乘,就是小乘聲聞藏,大乘叫菩薩藏,這是屬於菩薩,它不是小乘,是大乘。

  「五時中主要屬方等時」,五時是釋迦牟尼佛教學分五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華嚴,世間人沒分,《華嚴》是在定中講的,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所以小乘不承認,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。第二是阿含,阿含是小學,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出定之後,就是《華嚴經》講圓滿了,出定之後,要對這個世界地球上這些眾生,怎麼教他?從辦小學教起,先教怎麼做人,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?講阿含,阿含講了十二年,這辦小學。十二年之後,大家有這麼好的基礎,再講方等,方等好比辦中學,方等講了八年。阿含是小乘,方等是大乘的開始,前面通小乘,後面接大乘,《無量壽經》在這個時候講的。再向上提升般若,純粹大乘,二十二年,佛說法四十九年,般若佔二十二年,幾乎佔一半的時間,你就曉得,這是佛教最主要的一部分。般若是智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持戒幫助得定,持戒是手段裡頭的手段,用這個手段幫助我們得定,定下來之後才開智慧。最後法華八年,法華講什麼?法華就是講的華嚴,也就是把《華嚴經》對我們這個世間人來講稱為法華,完全講佛所證得的境界,一乘法。最後是一天一夜講《涅槃經》,那是佛的遺教,就是佛的遺囑。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在五時這是第三方等時。在二教裡面,二教是漸教跟頓教,它是頓教,它一生成就。「四教五教中屬圓教」,四教是天台大師,智者大師他說的,五教是賢首,華嚴宗的,都是屬於圓教。

  下面再分別說,先說藏。「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」,叫它做藏。藏是含藏的意思,就是收藏,我們一般人講倉庫。所以佛教稱為三藏經典,中國傳統典籍稱為《四庫全書》,那個庫跟這個藏一個意思。藏有二,第一個就是三藏。「藏者,《大乘義章》云」,解釋這個字的意思,「包含蘊積名藏。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」,文是文字,義是義理,所以稱之為藏。第一個是經藏,「梵語修多羅,此云契經」,加上這個契字才是它的本義,因為我們中國這個經字沒有契的這個意思在裡頭。因為佛的經叫「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下契眾生可度之機」,叫契機契理,這是我們傳統經典裡面沒有這個意思,所以必須加這個字,稱之為契經。

  第二叫律藏,梵語稱毘奈耶,它的意思是「調伏」。戒律的意思,明白這個,我們就很歡喜學習了。調是調心、調身、調行為,調理行為;伏是伏煩惱,降伏煩惱,降伏習氣。我們正因為煩惱習氣太多、太嚴重,所以淪落在六道。最嚴重的,佛告訴我們,貪欲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,只要沾上這個貪就是餓鬼道,貪名、貪財、貪色,還有貪佛法。貪佛法到哪裡去?還到餓鬼道。為什麼?貪心墮餓鬼,貪佛法也不行。所以佛警告我們,在《金剛經》上有明文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法跟世間法都不可以貪,貪了就麻煩,要捨、要放下。善要放下,惡也要放下,為什麼?出不了三惡道。只要有貪戀麻煩就大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香港有個煜明法師,我跟他很熟,他也住在尖沙咀那邊,漆咸道,往生了,走了。往生之前,他那個小道場要送給我們,我們去看了,看了幾次,他那個心不定,自己想送,他底下的信徒不答應。信心不夠堅決,貪戀沒放下。我在他的道場講過經,很多年前,他的道場裡面供的佛像很大、很莊嚴,佛像裡面是老鼠窩,那個老鼠很大像貓一樣,大老鼠,常常跑出來。如果學佛貪戀這個佛像,喜歡它、愛它、捨不得,死了以後什麼?那大概就到佛像裡頭那一窩老鼠去投胎去了,他不肯離開,很可怕!喜歡讀書的,收藏這些好的版本念念不忘,死了以後到哪裡往生?書裡頭有蛀蟲,喜歡書,離不開書,就投胎做蛀蟲去了。這個道場建得富麗堂皇,畢生心血都用在這上面,捨不得離開,這個道場裡頭也沒有男女婚配,怎麼辦?道場有老鼠、有蟑螂、有螞蟻,他就投胎去幹那個去了,捨不得離開。我們都要看清楚、都要看明白,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,不要活了一輩子來生去搞這些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了!阿賴耶,沒錯,有佛菩薩的種子,但是你那種強烈的欲望,業力是強者先牽先受報,你這個意念太強先受報。我們今天要把這個意念調整,求生淨土這個念力最強,絕不能有第二個念頭跟它平等而超過它,那你就麻煩大了,你這一生的機會就錯過了。所以戒律重要!我們持戒不生天,不想生天,我們要想求極樂世界。

  第三個是論藏,「梵語阿毘達磨,此云對治」。論藏裡面多半是問答,佛法裡面講的辯論。理愈辯愈明,佛法希望任何一個疑問你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。有一些宗教是不可以問的,佛教是可以問的,可以問到底的,佛歡迎你來辯論。「本經在經律論三藏中,屬經藏」。

  下面講二藏,二藏是聲聞藏跟菩薩藏。「《智度論》曰:雖俱求一解脫門」,雖然大家求的是一個門,解脫門。解脫是脫離六道輪迴,解開煩惱脫離六道,這是一個總目標。「而有自利利人之異」,人的願心不一樣,有人自利,有人利人。「故有大小乘差別。為是二種人,故佛口所說,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。即聲聞藏與菩薩藏。聖教雖眾,不出此二」。佛菩薩講經說法非常多,但是不出這個範圍。括弧裡有個註解,「緣覺攝歸聲聞,故止二藏」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云:龍樹云」,這龍樹菩薩說的。「佛滅度後,迦葉、阿難,於王舍城,結集法藏,為聲聞藏」。這些經典現在在亞洲東南亞盛傳的小乘佛教,現在多半用巴利文,巴利文的《大藏經》就是聲聞藏。我們中國的《大藏經》非常完整,中國《大藏經》裡面的小乘經叫《四阿含》。《四阿含》的分量大概有將近三千多部的樣子,它經文不長,有的經文二、三百個字。中國翻譯的聲聞藏相當完整,我們沒有用功夫去研究過,章嘉大師知道。他老人家告訴我,巴利文的《大藏經》所收的經文跟中國的《四阿含》對照,大概只比中國多五十幾部的樣子,可見得就非常完整,三千部只差五十幾部,我們就相當完全了。巴利文這個經典我們在台灣也替他們印過,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印這個本子贈送給南洋,泰國、緬甸這一帶。「文殊、阿難於鐵圍山,集摩訶衍為菩薩藏」。文殊菩薩跟阿難尊者在鐵圍山結集大乘,這菩薩藏。這一段文是《淨影疏》裡頭引龍樹菩薩說的。

  「《地持》亦云:佛為聲聞、菩薩行出苦道」,出苦就是脫離六道輪迴。「說修多羅」,這是說經。「結集經者,集為二藏」,結集經的時候把它分作兩個部門。「以說聲聞所行,為聲聞藏。說菩薩行,為菩薩藏」。《地持經》也有這個說法。「今本經中,廣演大乘,詳陳信願往生,殊勝因果,淨佛國土,依正莊嚴」,為菩薩藏。下面是念老做的總結。今本經中所說的是信願往生,無比殊勝的因果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彌陀四十八願普度眾生,所以這一部經屬於菩薩藏攝。了解在三藏、二藏裡面它的地位。

  下面說「五時」,是在什麼時候說的?我們把這個念一念。「天臺大師,依《涅槃經》」,判釋迦如來一代教法為五個時期,第一是華嚴,最初三七日,這叫華嚴時,小乘不承認的。第二,阿含時十二年,在鹿野苑說小乘經,《四阿含》,這叫阿含時。第三個是方等,第三方等次八年所說的。註解裡頭說的,「說《維摩》、《大集》、《楞嚴》並此經等,彈偏斥小,歎大褒圓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,均被眾機」,均就是均等,這叫方等時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