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乘無量壽經菁華  (第五集)  1998/7  香港佛教青年協會  檔名:02-036-0005

  暢公老法師,諸位法師,諸位同修、大德,請掀開經本第十面,第十面第二行:

  【一心清淨。端正身心。絕欲去憂。慈心精進。不當瞋怒。嫉妒。不得貪餮慳惜。不得中悔。不得狐疑。要當孝順。至誠忠信。當信佛經語深。當信作善得福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對我們修學,無論是初學、無論是老修都非常重要。我們學佛,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有成就,經文上的開示,都是關鍵之所在,尤其是出家人,所謂袈裟之下失人身,那就太可惜了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世尊對我們無盡慈悲的開示,一定要記住,要認真努力的去奉行。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『一心』。淨宗,《彌陀經》裡面跟我們講的「一心不亂」,能夠做到一心,不但決定往生,世出世間的事也無事不辦。「一心」當然就是清淨心,二心心就不清淨,一就清淨,一就平等,一就大覺,所以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重視它。

  下面都是講一心清淨的樣子。真正做到一心,必定是『端正身心』。「端正身心」就是前面所講的觀法如化,三昧常寂,這是心端正;善護三業是身端正。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犯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,這才是真正端正身心。『絕欲去憂』,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夢幻泡影,這個二十二條講得很好,「覺了一切法」,覺是覺悟,了是明瞭,世出世間一切法「猶如夢幻響」。夢幻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夢幻泡影」;響是講的回音,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聽到回音,這個響就是回音,都是告訴我們虛妄不實,不是真的,所以應當要捨棄、應當要放下。憂慮也是妄想,外放下五欲六塵,內裡面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『去憂』。『慈心精進』,這句話說得好,勇猛精進去學道,不為自己,為一切眾生、為社會、為人群,我們勇猛精進,這就是大乘經上講的普度眾生。心慈,行當然慈悲。

  底下世尊特別提出教誡,因為這些習氣,眾生常常容易犯過,有意無意當中就生起這許多過失。這些過失我們不是不曉得,曉得,明知故犯。所以修行,修行不是這一生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無量劫來我們跟佛法就結下很深的緣。為什麼我們修行不能成就?就是這些障礙障住了,瞋恚、發怒、嫉妒、貪餮、慳惜,這是嚴重的煩惱。所以佛在此地特別警惕我們『不當』,不可以。遇到逆境,遇到惡人,無故毀謗我們、侮辱我們、陷害我們,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對待?決定不能有瞋恚心,決定不能有報復的意念,一定要深明因果的道理。印光大師說得很好,遇到這些逆緣、逆境,自己要很冷靜的去思惟,這是我應當受的,我命中應當要受的,不怨天不尤人。對於陷害我們的人,不能存絲毫的惡意,絕不怪他。我們願意接受一切境界上的折磨,在佛法裡面講,叫消業障。業障消除之後,菩提道上自然一帆風順。

  修行人講功夫,功夫就在此地。順境裡面不起貪心,沒有留戀;逆境裡面沒有瞋恚,始終保持一心清淨。以清淨心念阿彌陀佛,決定得生淨土。我們在這個世間還能住幾天?即使活上一百歲,我們覺得一百歲很長,忉利天只有一天,在夜摩天裡面只有半天,兜率天裡面只有幾個小時,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懂得。我們現前能忍受,能以慈心對待一切人、對待一切冤家債主,都用慈悲心,來生必定生到善處。如果你不求生淨土,來生也必定生天享天福,比這一世的果報殊勝太多了。印祖告訴我們,能忍受一切的災難,諸佛護念,天龍鬼神尊敬你、佩服你,冥冥當中這個果報無比的殊勝。由此可知,往往惡人、惡事,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很好的增上緣。沒有這些惡人、惡事、逆境,怎麼能看得出自己修行的功夫?如何來測驗你真正達到了一心清淨?真正顯示自己的「慈心精進」,要從境界裡頭磨鍊才能看得出來,自己才能夠體驗。

  佛法當中說得好,「境隨心轉」,我們心是清淨的,看所有一切世間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沒有一個不清淨。所以佛心,成佛,佛看一切眾生都成佛。佛在初成佛的時候感嘆說,「奇哉,奇哉。」奇怪!大地所有一切眾生齊成佛道,統統一起都成佛了。證明他真的成佛了,依報隨著正報轉。由此可知,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,善心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、都是善知識;換句話說,惡心、惡意看佛菩薩也不是好人,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?確確實實境隨心轉,而不是心隨境轉。心隨境轉那很糟糕,迷惑到底了,那種轉變愈轉每況愈下。所以修行人隨著自己修行的功力,隨著自己的境界,不斷的往上提升,我們面對著六塵境界,統統都起了變化。一定要把貪瞋痴斷掉,不應當嫉妒,看到人家好事,我們要讚歎,我們要隨喜,修隨喜功德。這種功德,跟那個修功德的人果報完全相等,他有多大的功德,我們隨喜,所得的功德跟他沒有兩樣。如果要是嫉妒,你就得大的害處,你就造大的罪業,要得苦報,那又何必?由此可知,禍福確實在我們自己一念之間,一念如法,得無量無邊的福報;一念錯了,就惹了很大的災禍。譬如嫉妒就惹災禍,不嫉妒反而能隨喜,就得大福報,確實禍福在一念之間。

  下面告訴我們,『不得貪餮慳惜』,前面「不當瞋怒嫉妒」,嫉妒是瞋的一分,這句是不貪,你看不瞋、不貪。貪裡面舉個例子,「貪餮」是好吃、貪吃;「慳惜」是吝嗇,都是貪的一分。『不得中悔,不得狐疑』,這兩句是不疑。合起來就是貪瞋痴,換句話說,不可以貪瞋痴。『中悔」』是對學佛來說的。我們學佛,學佛遇到再大的災難、再大的障礙,不可以後悔,不可以懷疑。像往年印光大師在世,他有一個皈依的弟子衛錦洲,平常學佛也很用功、很如法。鄰居失火,把他家的房子也燒掉,所有的財物付之一炬,太太受這種打擊受不了,太太死了,他自己也就變成痴痴呆呆,為什麼學佛會遭遇這麼大的災難,家破人亡?有同修把他這個狀況報告印祖,印祖給他寫了一封很長的信,這個信講得太好了,理事圓滿。分析得非常清楚,勸他對於淨宗的修學,應當勇猛精進,不後悔、不懷疑,把這個逆增上緣反而成就自己的道業。平常放不下,財產也放不下,家親眷屬也放不下,現在一把火燒掉了,太太也死了,你不是統統放下了嗎?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你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,那好事情不是壞事情。世間人看到這是壞事,學佛善心得了惡報;真正學佛明理之人看到,不是壞事是好事,讓我們身心世界徹底放下。印祖那篇文章寫得很長,寫了差不多將近兩千多字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這個逆增上緣,在歷史上古今中外不曉得成就了多少人。我們自己今天有這麼一點成就,實在講多半是得力於逆增上緣,順境裡頭很難修,很容易把自己淘汰掉。順境裡面能夠做到一心清淨,勇猛精進,那是太難得了。

  所以佛法的修學,順逆兩種境緣當中,我們要曉得,小乘佛法逆緣多!逆緣,人遇到挫折,在重大挫折裡面,他反而能夠發憤、精進。大乘佛法、最上乘法是順境裡面修,順境相當不容易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善財童子出生的時候順境。我們在小乘法裡面看到迦葉尊者,苦行,頭陀第一。逆境裡頭奮發,佔絕大多數;順境裡面成就,千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人,所以佛教給我們「以苦為師」。真正修行人,折磨我們的人、找麻煩的人、陷害的人,我們要對他生感激之心。最近我們在新加坡,與新加坡同修們一起共同來修學,我們遭遇困境,愈挫愈憤。大家這麼起勁的來幹,是在逆境、逆緣當中,我們感覺到不能不做,不能不認真的去做,不能不努力的去做,這樣才能感得諸佛菩薩的加持,不可以懈怠,不可以懶散。所以惡人、逆境真正是我們修行人的大善知識,我們以感恩的心來看待,他成就了我們。

  下面教導我們,『要當孝順,至誠忠信,當信佛經語深,當信作善得福』,這四句佛教給我們做的。學佛從哪裡做起?從孝順做起。孝順父母、孝順師長、孝順一切眾生,甚至於孝順冤家債主,我們隨順他。這一點在世間來講不容易,可是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做到。孝順是性德,我們這樣做,開顯自己的性德,學佛才能開悟,才能明心見性。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要「至誠忠信」。至誠,真誠到極處,沒有絲毫虛假之心。以真誠的心,處事待人接物,忠信。「當信佛經語深」,所以叫願解如來真實義。佛經裡頭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,我們今天在此地能講出多少?無量義裡頭真正是大海之一滴。

  細說是很有味道。這次我在新加坡講《無量壽經》,這次因為不受時間的限制我們細講,一個星期講兩個小時,我們打算五年圓滿。字字句句都細講,介紹前面的大眾十六正士,十六位菩薩,我記得我介紹賢護這一位菩薩,就這兩個字「賢護」,就講了六個小時。每次兩小時都是介紹一位、兩位,大家聽得很歡喜。好,我說歡喜,我們就這個辦法講下去。所以聽眾有很明顯的感觸,覺得我今年講經跟往年風格完全不相同。確實如此,往年講經受時間限制。這個地方我們受時間限制,六天十二個小時,我們選擇六十段,如果細說,六十段至少要講六十天,那就很有味道。細說有細說的味道,略說也有略說的味道。現代人的根性,實在講,是要細說才能得受用,為什麼?迷得太久了,略說不容易開悟,細說比較上容易開悟,比較容易得受用。那要費很長的時間,好在我們現在利用高科技的設備。我在新加坡講經的錄像帶會很快的送到此地來。諸位同修果然有興趣的話,可以找一個場所來播放也行,找一個場所來播放,現在有大銀幕,而且我們的錄像帶都把字幕打進去,在世界各地方流通。我們的流通全部是結緣的、免費的。

  《華嚴》現在是每一個星期講四次,一次兩個小時,共八個小時;《無量壽經》講一次;現在也在講《地藏經》,《地藏經》講兩次。我現在在新加坡每天要講兩個半小時。早餐這是已經成了習慣,吃完早飯之後跟大家談談話,講半個小時,統統都做成錄像帶。半個小時做一個單元,便利電視上的播放,這些帶子在台灣電視台播放、在美國電視台播放。此地不能在電視台播放,如果同修們發心,大家能夠找一個場所,喜歡聽經、喜歡學習,可以做到常年不中斷。緣靠我們大家發心,大家一發心佛菩薩就加持,我們要找一個好的道場就不困難,有佛菩薩送來,不要我們自己費力氣。我們自己真心學習,佛菩薩就送來。世法、佛法求人難,求佛菩薩很容易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問題是我們真幹,他就真有感應,所以要相信佛經語深,永遠說不盡。怎樣才能把佛的意思能夠體會到,能夠表達給大眾?體會到也要靠佛加持,在講台上表達出來,還是要靠佛加持。我在上台之前跟佛菩薩頂禮三拜,求加持,不是拜別的,這三拜是求佛加持;講完之後再拜三拜是謝謝佛加持。不求佛加持,我們凡夫哪裡有這個能力?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末後,『當信作善得福』,決定不能造惡業,不但我們身、語不可以造惡業,不可以有惡念。身口意三業都善,三業純善,這樣的人怎麼會不得佛護念?得到龍天鬼神的保佑,那是當然之理。善與善相感應,善與惡也感應,惡鬼、惡神看到你身語意都善,他也佩服。我們在《地藏經》上看到,許許多多的鬼王,他們見到善人擁護不會害他,反而來擁護這些善人。足證世尊在此地講的話是真的,「當信作善得福」。底下這兩句,我們就不要說了,剛才說過。再看二十三:

  【通達諸法性。一切空無我。】

  『通』是沒有障礙,『達』是明達,明白、理解一切法的體性。無論是有情眾生、無情眾生,佛法裡面講的依正莊嚴,世出世間所有這些一切法從哪裡來的?『法性』,「性」就是性識。《華嚴》上說,「唯心所現」,心就是性,這個心就是性,「唯識所變」。所以康熙年間青蓮法師作《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》,他在玄義裡面,辨體他就標明這部經是大乘圓教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是以不思議性識為體,他說得很有道理,發揮天台大師的教義。如果有思有想就變成有情世間,無思無慮就變成器世間,說明了這兩種世間的來源,我們今天講的宇宙人生怎麼來的?這個說得有道理。有情眾生怎麼來的?有情有想;無情眾生怎麼來的?山河大地怎麼來的?無思無慮,變現出這個境界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有情跟無情同一個法性。從體性上面來講,『一切空無我』,一切法的法性、一切法的自體是空寂無我。這是說的真話,這兩句話很深很深!說出宇宙人生的根源。但是這兩句話重要,知道「一切法空無我」,你就不應當分別、就不應當執著,連妄想都不應該生,你就對了,完全都對了。你的心與法性相應,心相應,你的言語、行為必定相應。能夠順性,這就過佛菩薩的生活,超凡入聖。底下這一段:

  【諸佛密藏。究竟明了。】

  『密』不是祕密,佛法裡頭沒有祕密,這個「密」是深密,是指諸佛所證得的。諸佛證的是什麼?心性,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。心性裡面所含藏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見性的人,『究竟明了』。「究竟明了」是如來果地,等覺菩薩明瞭,不能稱究竟,所以究竟明瞭只有一個人,如來果位上。我們對佛要生起信心,他對於宇宙人生是究竟明瞭,我們聽他的教誨,聽他的指導,決定沒有錯。

  【調伏諸根。身心柔軟。深入正慧。無復餘習。】

  這是說佛的為人,佛跟我們大眾相處的心態,因為他對於諸佛所證的祕藏究竟明瞭,他才能『調伏諸根』。六根的運作,眼耳鼻舌身意,我們講它的功能、它的起作用,完全與法性相應,都能夠隨順法性,那就調伏了。我們凡夫,凡夫不行,凡夫我們六根的運作隨順煩惱習氣,這個很糟糕。隨順煩惱習氣,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罪業就招來六道三途的果報,我們虧吃大了,我們太苦了。能「調伏諸根」,身心當然柔軟。『身心柔軟』,表現出來是大慈大悲。『深入正慧,無復餘習』,「深入正慧」就是經上講的住真實慧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,菩薩心就是大般若、大智慧,講得沒錯,跟相宗講的亦復如是。相宗講菩薩心是四智菩提,我們凡夫是八識,菩薩轉八識成四智。菩薩心是智慧,眾生的心是分別、執著,是妄想。「深入正慧,無復餘習」,殘餘的習氣都沒有了,都斷掉。習氣都斷掉了,哪裡還會現行?這就是告訴我們,達到純善的境界,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我們修學要以這個為目的。

  【所言誠諦。深入義味。度諸有情。演說正法。】

  我們學菩薩、學佛,決定要作菩薩,不作菩薩學什麼佛?什麼叫菩薩?菩薩就是覺悟的眾生。迷惑就叫凡夫,覺悟就叫菩薩。凡夫是眾生,菩薩還是眾生。玄奘大師將菩薩翻作「覺有情」,覺悟的有情眾生,所以我們應當要學作菩薩。依照《無量壽經》的教誨,認真努力去做,就是菩薩;這個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,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,是阿彌陀佛的學生。真正阿彌陀佛的弟子,一切諸佛都另眼相看,你要說為什麼?因為一切諸佛尊重阿彌陀佛,對阿彌陀佛的弟子也就多尊重幾分,我們沾了阿彌陀佛的光。所以諸佛如來對我們另眼相看,道理在此地。彌陀弟子生活在這個世間要做菩薩的事業,我們跟大眾相處不能不說話,與大眾溝通意見,『所言誠諦』,「誠」是真誠,「諦」是實實在在,沒有絲毫虛假。心真誠,態度也真誠,言語也真誠。『深入義味』,你說出來的話,「義」是道理,有道理,讓人家聽了,他感覺得有道理、有味道。這味是法味,聽了能生歡喜心,能生覺悟心,能斷煩惱,能破迷障,「深入義味」。

  『度諸有情,演說正法』,幫助一切有情眾生,「演」是表演,把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說的道理,裡面所講的方法、境界,我們好好的學,要把它做到。將它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、見解,將它的方法變成我們的行為,將它的境界變成我們的享受。《無量壽經》就是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就是一部活的《無量壽經》,這叫演。做出來給人看,別人看了,看了生歡喜心,也想學習,他向你請教,你再給他細細的說明。此地所講的「正法」,我們就單單指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好了;太多了,太繁了,我們反而不得力,總不如一門深入的好。《華嚴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部經深入,部部經都通達。請看底下一段:

  【遍遊佛剎。無愛無厭。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。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。】

  這個方法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成就一心清淨。這些大菩薩,法身大士他們有能力『遍遊佛剎』,像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,每天都要去十方世界去供佛、去聞法,你說這個緣多麼殊勝。他們能做到,我們不行。可是我們雖然不能夠「遍遊佛剎」,在今天這個社會,我們也可以遍遊全世界。現在的交通便捷、資訊發達,我們可以在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國家、城市、地區,我們都有機會去遍遊。遊歷,諸位要知道,我們去遊歷叫參學,參學就是修行。修行要接觸廣大的群眾,要接觸一切眾生。我們多看、多聽,開智慧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不是關起門在家裡成就的,那個不行。如果不需要出去參學,不需要觀光旅遊,那善財童子何必要五十三參?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就是現在觀光旅遊嗎?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。宇宙之間形形色色你見過、你聽過、你自己親身接觸過,這個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可是凡夫也觀光旅遊。凡夫他有愛、有厭,這個地方他喜歡,那個地方他討厭,你看看他觀光旅遊,他得的是什麼?煩惱,增長愛厭。我們學佛的人出去觀光旅遊是增長智慧、增長禪定,我們去觀光旅遊是定慧等學。樣樣清楚明瞭是慧,如如不動是定。『無愛無厭』,所有一切人事物的境界,我們的心完全是平等的,不起愛厭,我們修的是這個,這叫修行,這叫真用功,真有功夫。對於外面境界,人事物,『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』。你希求,你起心動念;我不希求,也起心動念,始終保持心地的平靜。譬如我們常想,我也跟大家講,我想彌陀村,想一個道場,想一個什麼樣的道場?每天講經,對教理上研究討論,每天念佛。我希望一個講堂、一個念佛堂,講堂裡面講經不中斷,念佛堂裡佛號不中斷,一年三百六十天,一天二十四小時,我想了幾十年,還沒有出家就打妄想。這個在佛法裡面講有這個願心,有沒有希求跟不希求?希求你求不到,不是我們希求它就來,不希求它就沒有,不是,是緣沒有成熟。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告訴我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你有求而不感應、沒有應,是你自己有業障,你要把業障消除,你所求的感應就現前。所以我們修行修什麼?消業障而已。怎麼個消法?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因為那都是業障,要把它放得乾乾淨淨,這個事情就成功。所以希求不希求都不可以,佛法裡頭有願沒有求,我有這個願,但是不求,緣成熟了這個願望就會實現。

  『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』,待人、對人心是平等的,沒有彼此,見到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,一律平等看待。要怎麼個想法?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善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惡人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善人我們學他的善處,惡人我們檢點反省他的過失,我有沒有,有趕快改。所以善人、惡人都是我的老師,都是我的善知識,我一律平等的恭敬供養。我用什麼供養?如教修行供養,我學善人的善處,我就是供養他,我學他。我反省惡人的過失,我把這個過失改過來,如果我自己有的話,我把它改過來;我沒有,勉勵自己不犯他那樣的過失,我對他的供養,恭敬供養。所以沒有一個眾生不是善知識,沒有一個眾生不是成就我自己的道業,這一句話的意思在此地,「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」。

  【於一切眾生。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。捨離一切執著。成就無量功德。】

  『一切眾生』決定沒有分別,不是說哪些眾生我對他有慈悲心,哪些眾生我對他沒有慈悲心,那你就完全錯了,你還是落在分別執著裡面,這不可以。一定要具足『大慈悲利益心故』。平等的慈悲,清淨的慈悲,最殊勝的利益。前面我們讀過,「假令供養恆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」,為什麼?堅定、勇猛求正覺,那才是真實的供養。《普賢行願》裡面講的「廣修供養」,裡面所說最重要的一句是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這是最殊勝的供養,最究竟、最圓滿的供養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『捨離一切執著』,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,無量功德不必求,自然就成就了。為什麼?無量功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我們今天的功德跑哪裡去?功德都變成煩惱,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把功德轉變成煩惱。果然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捨得乾乾淨淨,現前的一切煩惱轉變成無量功德,都在一念之間。

  【知一切法。悉皆空寂。生身煩惱。二餘俱盡。】

  這個『知』是慧,「知」是大徹大悟,明白了。『一切法』是心法、色法。心法,《金剛般若經》上說的,「三心不可得」,心法是『空寂』的。色法,佛說「諸法緣生」,緣生之法,無有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跟我們說明能得的心不可得,所得一切的物也不可得,能所都不可得,這個時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放下什麼?妄念。妄想都放下了,哪裡還有什麼分別執著?所以說『生身煩惱,二餘俱盡』。「餘」是什麼?習氣,這兩種習氣都斷得乾乾淨淨。

  【其心潔白。猶如雪山。忍辱如地。一切平等。清淨如水。洗諸塵垢。】

  這裡面的比喻很長,我們只節錄了三句。『雪山』就是喜馬拉雅山,終年積雪。佛在這個地區講經的時間很長,很多潔淨佛都用「雪山」來比喻。我們的心清淨潔白,沒有一絲毫的污染,就像雪山一樣,沒有一絲毫的雜穢。『忍辱如地,一切平等』,「忍辱」要像大地一樣。「地」是比喻我們的心地,你看這個大地,再好的香料灑在大地上,大地也沒有表示歡迎、也沒有表示歡喜;再骯髒、再邋遢、再污穢,你給它倒在大地上,大地也沒有拒絕,也沒有感覺到討厭,所以這是平等心。常常我們踏在這個地上,就想到我的心要如大地,什麼都能夠容納,善人容他,惡人也容他,好事容它,壞事也容它,無有一法不包容,樣樣都能夠忍受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地藏菩薩的名號就從這裡得來的。所以地藏能忍,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地獄是最苦的地方,一般人不願意去,地藏菩薩願意去。跟這些苦難的人過共同的苦日子,在這裡面勸大家回頭、勸大家改過、勸大家自新,你不入到裡面,你怎麼能度眾生?你怎麼能幫助他?他能忍,他能受得了。『清淨如水,洗諸塵垢』,清淨心,清淨心就像水一樣,把我們的煩惱、污染統統洗刷得乾乾淨淨。

  【其心正直。論法無厭。求法不倦。】

  存心,菩薩的心『正直』。「正」,不邪,沒有邪思;「直」,沒有委曲,不是彎彎曲曲的。『論法』,討論正法,這是教化眾生,不厭。『求法』是求學,求學不倦。求學不倦,教人無厭,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菩薩的事業就是這兩句話,菩薩的用心就正直,對一切眾生。下面說菩薩的態度:

  【淳淨溫和。寂定明察。】

  『淳』,我們現在人講厚道,這個人純樸、淳厚;『淨』是清淨。溫良和善,心地是寂定。『寂定』是形容他的心地那麼樣的清淨;『明察』是講他的智慧,他的觀察,他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。

  【身心潔淨。無有愛貪。】

  身清淨,心清淨,如果有愛貪就不清淨。有自有他,有人有我,有是有非,有愛有不愛,你的心就被污染了。心污染了,身一定也被污染。身我們講生理,心是講心裡。心裡清淨,生理一定清淨,生理清淨,容貌表現在外面,容貌一定是純淨溫和,我們一般講健康長壽。這是現前所得的利益,所享受的好處,身心健康。我們居住的環境舒適,為什麼?依報隨著正報轉,你的環境一定很舒適。為什麼?『無有愛貪』,所以你的環境,你居住的環境平等的境界,平等境界非常非常之難得。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志願安定。求道和正。淨定安樂。】

  『志願』,在世間只有一個「志願」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一切眾生認識佛法,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淨土,再幫助一切眾生修學淨土,他就安定的,不動搖!自己一心希求極樂世界,這個意念堅定。『求道和正』,「和」,中和;「正」,純正,不走邪路,不走兩邊要走中道。和正,特別顯示在我們這個法門,這部經上。我們依照淨土三經一論裡面所說的道理、方法去修學,就是和正;如果再加上其他的修行方法夾雜在裡面,那就不和、就不正了。由此可知,和正的正意就是一門深入。一門深入是正,長時間的薰修是和,不要急躁,不要想著我馬上就要往生,或者打妄想,我再能活個一百歲、兩百歲再往生,這都是不和不正。一切怎麼?順其自然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每天認真依照經教,如理如法的去修學,時間因緣到了,阿彌陀佛自然就來。沒來的時候別打妄想,別求他趕快來;來了的時候你就跟他去,這樣就好。所以我們才能得到『淨定安樂』,心地清淨,心安定,身心都安,自在快樂,這是我們現前所得到的受用,「淨定安樂」。下面三十四段:

  【世人共爭不急之務。】

  這是說我們看看世間這些人,他們所爭的是什麼?不要緊的事情。

  【於此劇惡極苦之中。】

  『劇惡』是十惡,『極苦』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,災變苦難太多太多了,這是說的果。「極苦」是講果,「劇惡」是講造業。可是:

  【勤身營務。】

  『營』是經營,『務』是在那裡造。他很勤奮的,他在那裡造業,造十惡業。

  【為心走使。有無同憂。】

  這『心』是妄想心,「心」是貪瞋痴慢,他被貪瞋痴慢這個妄念所轉,自己不得自在。『有』是他所得到的,得到怎麼會有憂?怕丟掉;沒有,想辦法得到,想求,患得患失,他們生活在憂慮苦難之中。哪能像一個志願安定修道人,生活在淨定安樂之中,這兩個強烈的對比,學佛跟不學佛有這麼大的差別。現在我們過的是淨定安樂的生活,將來當然到極樂世界;現在過的是憂慮苦難、造作惡業的生活,我們想想,前途當然在惡道,不會在善道。佛在前面講過,我們要相信作善才得福,哪有作惡會得福?沒有這個道理。底下一段佛勸勉我們,教導我們:

  【父子兄弟夫婦親屬。當相敬愛。無相憎嫉。有無相通。無得貪惜。言色常和。莫相違戾。】

  這是教我們做人。做人的根本是在家庭。今天大家知道社會動亂,人活在這個世間心無所住,這是最苦惱的。心無所住就是心不安,都是生活在疑慮、恐怖之中,過的是這種日子,你說多苦。但是社會動亂,災變重重,我們就事上來講,第一個因素是什麼?為什麼社會不安?用儒家的理論來說,夫婦不和就造成整個世界的動亂,這個道理很深,細細的去思惟,聖人說的話沒錯。古時候社會安定,為什麼?家和,家和萬事興,家和社會才安定,國家才富強,世界才能太平。所以儒家教學從哪裡做起?修身。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大道理!天下為什麼大亂?國不治;國為什麼不治?家不齊;家為什麼不齊?身不修,動亂的根源在夫婦。今天夫婦的結合太草率了,所以離婚率這麼高。誰知道這是整個世界動亂的根源,沒有人能看到,只有聖人、心清淨的人,在定中有高度的智慧,看出這個毛病發生在哪裡。這是我們認真要反省的,我們要想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,要從哪裡?要注意到家庭、注意到夫婦。所以古時候古禮,婚禮是大禮,非常隆重!用意在哪裡?告訴你夫妻兩個結合不容易,不能隨便分手,太難太難了,他是整個社會國家世界安定的基礎。

  佛在這裡講的也是這個道理。你的家,家人『當相敬愛,無相憎嫉』,不可以嫉妒,不可以憎恚。『有無相通』,互相要彼此幫助,這裡是指在物質生活方面。雖然是一家人,各人修的因不一樣,同樣一個母親生的,有的兒子富貴發財,有的兒子貧賤,過的生活很辛苦。所以富有的幫助貧窮的兄弟姐妹,要常常照顧他,相親相愛,這一家才能和睦。『無得貪惜』,對於家人不能夠多貪,不能夠吝惜,一定要平等的照顧周到,那個福德就無有窮盡。我們在古文裡面讀到范仲淹的「義田記」,你看范先生對他的家親眷屬,照顧多麼周到、多麼平等,所以他的家道一直到今天,一千多年不衰,積的福德太厚了,他做到了。『言色常和』,言語,「色」是容貌。對待家裡任何一個人和藹可親,給家人做榜樣,做好樣子,教化一家人。然後再這一家,教化他的鄰里鄉黨,逐漸影響擴大,就安定社會。『莫相違戾』,這句話很重要。一定要相親相愛,和睦相處,不可以「違戾」,不可以鬥爭,不可以。要知道和睦相處、互助合作,這個家就會興旺。

  【世間之事。更相患害。雖不臨時。應急想破。】

  這句話用意很深。『世間之事』,指六道裡面的事情。六道眾生實在說惡多善少,彼此能夠相容忍,能夠互相幫助,要靠聖賢的教化。所以中國古聖先王所說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有道理。你不教怎麼行?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,教學的宗旨就是教人做人,這叫教育。教你怎麼樣做個好人,怎麼樣跟人與人之間相處,教你了解人與人的關係,然後再進一步了解人與大自然的關係,人與萬物的關係,最後再跟你說明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你統統明白了、了解了,才知道怎樣與人相處、與物相處、與自然相處、與天地鬼神相處,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,這是教育。現在沒有了,沒有了,這經上講的話,更值得我們警惕,『更相患害』。「更相患害」,換句話說,就有災難臨頭,天災人禍。天災人禍雖然還沒有到,『雖不臨時,應急想破』,我們要能夠意識到,這現代人所講的憂患意識,我們要能想到。人禍,戰爭!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,就非常恐怖,跟前面幾次戰爭完全不一樣。

  佛經裡面所講的小三災,小三災刀兵劫七天七夜,不長,七天七夜刀兵劫;接著是瘟疫,七個月七天;再接著是饑餓,七年七個月七天,這佛在經上講的。過去我讀這段經文想不通,我們親身經歷的,自己所遭遇的,跟日本人八年抗戰,八年的戰爭都不算災難,小三災刀兵劫是七天,七天七夜!我們打了八年,那不算是災難,怎麼會想得通?我把這個事情想通了是到日本去觀光考察,這二十多年前,到廣島、長崎一看才恍然大悟,原來佛所講的小三災就是核子戰爭。廣島、長崎確確實實原子彈爆炸的地方,受輻射照過的都生了皮膚病,非常嚴重。你能夠過了七個月七天,你的命才能保得住,七個月七天之內,那個命不一定能保得住,瘟疫是指這個,指輻射。地上,日本人告訴我,我去的時候地上才長草,剛剛好,差不多第八年,正是經上講的七年七個月,被炸的地方草木不生,那人當然挨餓,你哪有東西吃,沒東西吃,所以這個小三災就是指的核子大戰。

  現在這個世界上有核武的國家很多,現在還有一些人教你製造原子彈,在哪裡?電腦網路裡頭。我聽說,普通一個有高中程度的這麼一個水平,你拿到這個資料你就能製造核武,不得了!將來核武氾濫。這個災難現前,所以佛在此地說,『雖不臨時,應急想破』,我們要知道這個可怕性、嚴重性。如何來防止?唯一的辦法,勸善規過。我們自己斷惡修善,勸一切大眾斷惡修善,給他詳細說明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。我們真的明白通達了,不但不幹壞事,連一個惡念都不起,這個災難可以避免。縱然不能避免,可以延緩,可以推遲,所以我們四眾同修,每一個佛弟子都有這個責任,都有這個使命。再看底下這段經文:

  【若曹當熟思計。】

  『若曹』,經是漢朝時候譯的,漢朝時候常用這兩個字,這兩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你們大家,「若曹」就是你們大家,應當好好去想想,『當熟思計』。

  【遠離眾惡。】

  一定要斷惡。

  【擇其善者。勤而行之。】

  這兩句話是修善。一定要斷惡,一定要行善。

  【愛欲榮華。不可常保。無可樂者。】

  世間人被這個東西迷了,被這個榮華富貴迷了,我們一定要曉得,這個東西是曇花一現,無常的。我們沒有,絕不要去追求,有了也要放棄,為什麼?不是好事情,造業,我們何必幹這個事情?所以佛說這個東西『無可樂』,那是麻醉劑、那是服毒。真正之樂是淨定安樂,真正之樂是斷惡修善你才能夠得到,你才能得真樂。如果你還造作惡業,還不知道修善,你哪裡會有樂?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【拔諸愛欲。杜眾惡源。】

  『愛欲』就是一切惡的根源,我們要把它拔除,要防止。佛在經上講,貪瞋痴叫三毒煩惱,所有一切的罪惡都從這個根生的,所以叫三毒。我們一定要捨棄「愛欲」,於一切法無有貪愛,斷絕貪瞋痴慢。這個樣子:

  【遊步三界。無所罣礙。】

  就跟諸佛菩薩一樣,在這三界裡面,『三界』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我們生活在這裡面,如菩薩示現在六道之中,遊戲神通,成就自己,利益眾生。再看底下這句:

  【言行忠信。表裡相應。】

  古人所謂誠於中,自然就形於外,我們裡面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表現在外面當然是『言行忠信,表裡相應』,表裡一如。底下一段:

  【能於此世。】

  我們果然真正能夠在這一生當中:

  【端心正意。不為眾惡。甚為大德。】

  佛在此地對我們勉勵,對我們讚歎。我們果然在這一生當中,應當學,要好好的認真學,決定不造惡。不但惡言、惡行不造,惡的念頭都不生,佛說你這是『大德』,「大德」叫大福、大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