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乘無量壽經  (第十四集)  1998/6/6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2-034-0014

 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,經文倒數第三行。

  【具足無量行願。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】

  這一句經文含義也是非常的深廣。行就是生活行為,我們在此地只節略了一些修學的綱領,便利在日常生活當中,將我們一些錯誤的行為,依據這些條目來修正。我們講過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,末後是普賢十願,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,選了這五個科目,很容易記。時時刻刻依照這十個條目來修學。十願前面講過,就不再重複了。

  這五個科目裡面,包括了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。學佛,如果我們把修正思想行為這一樁事情忽略了,那麼在佛法裡,無論怎樣去努力用功求解,乃至於說法說得天花亂墜,亦無濟於事。從前李炳老常說的,「該怎麼樣生死,還是怎麼樣生死」,也就是說與了生死、出三界就不相干了。所以佛法無論大乘、小乘,自始至終都著重在行;解乃是行的前方便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行下面有個「願」,這個字很重要,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;尤其古德的註疏,所謂「行願相資,如鳥之雙翼,如車之雙輪」,說明它們的關係非常重要、非常的密切。「願以導行」,願是指導、領導;「行以踐願」,在日常生活當中,把自己的願要實踐。

  清涼在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講發願,願裡面最重要的,是要用真誠心做為大願的基礎。諸佛菩薩在因地裡所發的一切大願,都是依菩提心。菩提心,清涼說得比較詳細,有心之體、有心之相、有心之德,他分做這三方面來說明。心之體就是我們常講的,經論當中所說的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這是心之體。淨宗法門,俗稱大乘法裡面的方便法門,可是也是要依據菩提心。我們在本經裡面看到三輩往生,往生的條件總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這八個字,可見得發心非常非常重要。有許許多多同修把這樁事情忽略了,以為我念佛只要一直老實念下去就行了,到最後臨命終時,依舊是手忙腳亂,不得受用。原因在哪裡?缺乏了菩提心,往生的條件八個字,你只做了四個字,不行。你只做到「一向專念」,但是沒有「發菩提心」,所以依舊不能往生,可見得發心太重要了。菩提心裡面的深心,就是個願心,好善好德。通常說的,諸佛如來在因地發的四弘誓願;四弘誓願是總說,將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,所發的無量大願把它歸納,歸納到最後,總不外這四條,即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也可以歸納在這四願當中。所以這個四願,就變成大乘法門裡面的根本大願,發願一定與它相應。

  四願第一條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一定要發度眾生的心願。為什麼要發這個願?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菩薩如果要不度眾生、不教化眾生、不幫助眾生,他的菩提心顯現不出來,換句話說,他自己的修學,功德就不能夠圓滿。這個道理並不難懂,我們世間人常講,「教學相長,師資道合」。老師教學生,學生也常常啟發老師;老師因學生發問、疑情,或者是日常生活當中,老師看到常常感悟,這個感應幫助他開悟,要不接觸學生,那怎麼能成功。所以,圓滿的性德一定要靠接觸廣大群眾,才能夠圓滿的現起,這就是善財為什麼最後要五十三參,就這麼個道理,他要不參學,他的智慧就不能圓滿。所以在這個世間,任何人、任何生活的方式、任何行業,他都要去參訪,在這裡面啟發智慧,讓他智慧達到真正的圓滿。

  由此可知,修行不是關在家裡修,關在家裡決定修不成,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。關在家裡享福,享福哪裡會把智慧給享出來的,沒這個道理。我們也曾經聽到佛門在家、出家的,在家居士也有,閉關、住茅篷、禁足,我們也常常聽說。這些事有的,可不是初學人能夠學的,那是哪些人?他通過參學,二智圓滿成就了;這兩種智慧就是根本智、後得智,他已經圓滿了。換句話說,畢業了,沒地方再去好參學了。這個時候,應該要發願教化眾生,自己智慧成就了就要教人,這個是諸佛如來的常規、規矩。成佛之後幹什麼?成佛之後不是沒事情做,不是蹲在佛龕裡讓人家供養、禮拜,不是幹這個;成佛之後就要普度眾生,就要幹這個事情。教化眾生,佛法是師道,諸位要知道,佛法是師道,師是很尊貴的,尊師重道。古時候佛法跟世法都一樣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老師不能說找到學生家裡「我來教你」,這個話說不出,哪有這麼狂妄的人!你有多大本事,你敢教人?所以佛菩薩成佛之後,也非常謙虛,不敢說:「我有學問,我有德行,可以為人師。」不敢說這個話。師是別人尊稱他的,自己決定不敢稱師,別人尊稱他。那怎麼辦?自己真的成就了,又不好意思給人說,人家也不認識他,怎麼肯跟他學?所以就來耍一個花招,這個花招就是閉關、住山、禁足。這個意思就是向社會廣大的群眾宣布,「我的智慧德能有了成就,不必到外頭參學了,你們那些參學的人,都可以到我這裡來」,意思就是這個。

  所以閉關是因為沒有法緣,沒有人請他去講經,就用這個方法;用這個方法是等待法緣,也就是等待別人來請法,一面等待,一面自己進修,「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」,在那裡等待。古時候求學的人,我們要親近善知識,誰是善知識?名氣大的、聲望高的,現代人講知名度很高的人,未必是真善知識。哪些是真善知識?到處去打聽,哪個地方有沒有人閉關?打聽到有人閉關,閉關的人就是真善知識,可以到他那裡去參學、去請教。如果你提出的這些疑問,他不能夠替你解決,你可以把他那個關門打開,「出來,跟我一道去參學,你還沒有資格閉關。」還得一道去當學生。閉關就是當學生圓滿了,可以作老師了。所以師道是很尊嚴的,必須要有人請法,佛菩薩才出來講經說法。

  當年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,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這示現證果,也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。成就之後得要弘法利生,沒有人認識他、沒有人請他,在這個狀況之下,他就要入般涅槃,就在那坐化。實在講太可惜了,佛到這個世間來不容易。人間沒有人認識,還好天人有神通,他們認識,所以他們下降到這個世間來,為我們世人請法。哪些天人?淨居天人,淨居天是四禪五不還天,難怪他們都是修行人,他們不是普通人。

  在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,數量最多的有三處。我們這個世間是一處,凡聖同居土。許多山明水秀的這些地方,我們看到山水有靈氣,世間一般人講風水非常好。為什麼有靈氣?為什麼風水有那麼好?給諸位說,有佛菩薩、阿羅漢在那個地方修行,所以風水才好。這個道理我們今天明白了,境隨心轉。那個地方有菩薩、有阿羅漢,他們心地清淨、真誠、慈悲,充滿智慧德能,他住在那個地方,這個地方的環境就轉好了,依報隨著正報轉。這個地方沒有佛菩薩,沒有真正修行人,風水怎麼會轉好?古時候有一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看看中國大陸寺廟的道場建築,都是在風水最好的地方,在那裡建道場,都覺得出家人還真有一套,哪一套?會看風水,都選擇風水好的地方去建廟、建道場。其實錯了,出家人哪裡去看什麼風水,出家人在那裡一住,住上幾年,那個地方風水壞也變好了,這就是境隨心轉的道理。

  凡夫是心隨境轉,那苦!本來這個風水不錯,凡夫到那裡住,天天生煩惱、天天打妄想,住上兩、三年,好風水也變成壞風水了。你們大家明白這個道理,不要再請人看風水,花那些冤枉錢都被人騙去了。自己有本事轉風水,這是正確的。要靠人家地理師給你改風水,沒有這個道理,他要會改,他為什麼不改他自己的風水,他連他自己都改不了,還說幫你改,你能相信他嗎?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道理,不要受人家欺騙、不要上人當。

  所以,一定要發願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,願心要大,要以菩提心為依。菩提心裡面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菩提心與虛空法界相應,這個心量多大,這是真心。我們的心,本來就是這麼大的。念念為眾生,不為自己了,眾生就是自己,這就對了,完全正確,與事實真相相應了。這個道理,我們在此地的講席常常說,「盡虛空、遍法界確確實實是一個自己」。

  今天這個世界的紛爭非常嚴重,誰都知道這個結果是不善的,可是誰都不肯放下他的爭端。問題究竟出在哪裡?出在心量太小了,只看到自己的利益,沒有看到別人的利益,所以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。世間人常說「損人利己」,這個話說錯了,不合道理;損人決定不利己,利人才是真正利己。損人哪有會利己的事情,古今中外沒這個道理,所以這個就是思想的錯誤、心裡的蒙昧、迷惑顛倒。他的思想見解、言語造作,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,這叫凡夫。佛菩薩他們的心思、言語造作,跟我們凡夫恰恰相反,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、值得我們去研究的。諸佛菩薩他們用的是真心,大乘經上常講「真心離念」,這個念是妄念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真心裡頭沒有;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真心就叫正念,直心、正念、真如。真如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應,這是真心顯露,它沒有絲毫的污染、沒有絲毫的蒙蔽,顯露出來的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教化眾生。

  眾生也要有福、也要有慧,才能夠親近佛陀;如果福慧不足,機會往往是當面錯過了,末法時期也不例外。我們今天能夠有緣讀到佛的遺教,而且讀到是最精采的本子,這個緣很深。我們接觸到了能生歡喜心,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這正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得生彼國」。我們所顯示的是無量劫來,生生世世所修的無量無邊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現在成熟;我們能夠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,不是容易的事情,明白了才知道珍惜、才知道可貴。一個道場的成就,必定得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、加持,龍天善神保佑、協助,不可思議的感應道交才能夠形成。

  我學佛四十多年了,在講台上講經今年是三十九年,我走過許許多多地方、地區,佛法法緣之殊勝,沒有超過此地。這個地方法緣殊勝,說明這個地方、這個地區眾生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成熟了,如果不是這一個地區眾生的成熟,就不可能有這個感應。佛菩薩為什麼選擇在這個地方建道場?因緣無量,因緣不是凡夫、小乘能夠測知的。而此地的感應,特別是最近的三、四年,給我們的感觸太明顯了,稍微心地清淨、頭腦清楚的人,幾乎這個感應都看出來了,真實不可思議。當然這個地方得力於李木源居士的護持、領導,而李居士在此地護持、領導,是得一切諸佛菩薩加持的,不是偶然的。哪一個地區、哪一個道場領導人都想做,為什麼得不到佛菩薩加持?他得佛加持,給我們作證明。他在十年前得嚴重的癌症,沒救了,他也沒有看醫生、也沒有吃藥,一心念佛等阿彌陀佛來接引。阿彌陀佛沒有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,給他一個任務、給他一個使命,在這個地區建立正法道場,接引根熟的眾生。什麼叫根熟?這一生當中應該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的。去接引這一類眾生,他有使命。這是我們親眼所看見的,我們能不相信嗎?

  《無量壽經》的緣,不可思議。我是一生講經,沒有離開過講台,講任何經論那個法緣,都沒有講《無量壽經》這個本子的緣殊勝,我自己很深的感觸。講其它的經典,聽眾有個二、三百人就不錯了,講這一部經,常常我看到滿座,還有人告訴我:「你還沒有看見,四樓也坐滿了。」這不是我會講,我每一部經,我自己都講得我還能過得去,為什麼講別的經沒人聽,講這個經聽眾這麼多?《無量壽經》有很多種本子,講其它的本子聽眾不多,講這個本子聽眾特別多,這不是給我們明顯的證明嗎?我們選擇這個法門、選擇這個本子,選對了,一切諸佛歡喜,龍天善神在旁邊鼓掌,讓我們真正斷疑生信,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了。

  李居士發大心,我們在一起商量,他這一次為講《華嚴》跟《無量壽經》,建了兩座銅塔,諸位都看到了。這兩座塔在現在世界上是第一,沒有比這個高的、沒有比這個大的。他給它命名叫「華嚴雙塔」,為了紀念講這兩部大經,實際上這個意義很深,不只這一點意思。這兩座寶塔是金剛寶塔,奠定這個道場堅固的基礎,就像《華嚴經》上講,這個地是金剛成就的,正法在這個地方建立。我們有一個願報答木源居士,也報答這一個地區根熟的眾生。這個願是什麼?這個講堂講經,一年三百六十天,每一天都講,不會有一天中斷。臘月三十我們也講,大年初一也講,就跟居士林樓下供齋一樣;他們供齋,聽說過去一年休息一天,大年初一不供,現在聽說大年初一也供了,這才圓滿。今天走遍全世界,哪一個道場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講經?沒聽說過。與這兩座寶塔一樣世界第一;塔世界第一,我們道場講經世界第一。

  另外一個念佛堂,三樓的念佛堂,一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一年三百六十天也不中斷,那也是世界第一。這個道場,解行並進,解行相應,這兩個塔是解行之塔,都是世界第一。念佛堂裡面,鼓勵同修們隨時來念佛,我們講這個經,就是勸大家念佛。怎麼個念法?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一個原則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「淨」是不懷疑、不夾雜;「相繼」是不中斷。這樣念佛,大家聽說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辦不到,實在講不是辦不到。相繼的意思很多,譬如說你做早晚課,你每天早晚課不要做多,十分鐘,每一天早晚課都不缺,也叫相繼。你這個十分鐘裡面,你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一句一句接一句,相繼,每一天都念十分鐘,天天相繼,對了。如果實在很忙的人,我也教過同學們,你的工作很忙,早晚課的時間都沒有,佛在經上教給我們,你可以在一年當中、一個月當中,你有一點假期,你把假期拿來念佛。一年總會有一個比較長一點的假期,譬如說你有十天的長假,一年當中有十天長假,你五天去處理你私人的事情,另外五天到這個地方來念佛,每年都來念五天,也是淨念相繼,年年都不斷,一年都念五天。可見得佛講的東西,都是講原理、原則,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人人都做得到。如果得閒,一個月有一次假期,我每一個月來念一天、念兩天。這個地方等於是常年佛七道場,我們把印光大師靈巖山的方規,搬到此地來。

  李居士還發大心,希望將來在旁邊建一個彌陀村,供養念佛人。你到這邊來,你的四事供養、衣食住行,這個地方統統負責,你什麼都不要帶來,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到這個地方來天天聽經、天天念佛。他不是辦養老院,他是辦彌陀村,供養真正發心念佛,要求生極樂世界,要想到極樂世界去作佛的人,他供養。這個福報太大了,他供養佛,他不是供養別人。到這個彌陀村來,一住就是一尊活佛,決定往生不退成佛,這還得了嗎?所以,這個道場一定發展到解行相應。這兩座塔奠定在此地,意義非常的深遠,是諸佛如來安定我們的信心,見到這個環境,我們的信心就具足,就決定不動搖。

  所以,一定要發普度眾生的大願。度眾生一定要先度自己,自己都不能得度,決定度不了別人。可是,也許同修們看到佛經裡面常講,「自己未度,先度別人,菩薩發心」。你們也聽說過,你聽懂了沒有?那是菩薩。你是不是菩薩?你不是菩薩,不行。人家是自己未度,自己沒有成佛,但是成菩薩了;成了菩薩,我慢一點成佛不要緊,我先度眾生。他有能力、有本事,敢說這句話,我們今天是凡夫,不敢講這一句話。我們一定要先度自己,自己要不度先度別人,自己還墮三途、墮地獄,那不就糟了?我自己成了菩薩,不要緊,那我可以自己不著急成佛,那個說得度是成佛。像地藏菩薩一樣,地藏菩薩的學生,就是接受地藏菩薩教化的那些人,成佛的不知道有多少,他老人家現在還是菩薩,他可以說「自己未度,先度別人,菩薩發心」,他是菩薩。這個話地藏菩薩講沒話說,當之無愧。我們聽話要聽清楚,那是菩薩不是凡夫。我們決定要自己先度自己,先度自己就是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有這個大福報,這個福報,給諸位說,無量劫來希有因緣,哪一個人一生當中,不要說多,一年、兩年好了;一年、兩年什麼事都不幹,天天聽經、天天念佛,這還得了,解行相應,道業哪有不成就的。這個是世間,不要說是人世,三界裡面有這麼大福報的人,也希有、也不容易。

  未度眾生要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第一要斷煩惱、要除習氣。煩惱的外緣,最困難的、不容易擺脫的,我們實際的生活,衣、食、住、行。我們福報不大,每一天為這些俗事憂慮奔波,心定不下來,這是客觀的事實,誰都不能夠避免。有錢、有勢力、有地位的人,說實在的話,那些財富、地位、權勢,都很危脆、很薄弱、很容易失掉;失掉之後,你又怎麼辦?所以沒有一個人,不論富貴貧賤,生活都充滿了憂慮、煩惱。很想自己心安定下來,來好好的用用功、修修行,沒這個緣分、沒這個福分,換句話說,業障習氣太重。因此,佛教我們「斷煩惱、發大心」重要了。只要肯發大心、肯斷煩惱,煩惱沒斷沒關係,有心要斷,有這個決心、有這個誠意,就得諸佛菩薩的護念、就得諸佛菩薩的加持,來幫助你,這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斷煩惱讓自己心地清淨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

  佛法的教學跟儒家觀念,可以說是不謀而合。中國的孔老夫子,他老人家教學,教學生四門課程,四科。第一科就是「德行」,佛法的教學第一科「斷煩惱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第二個科目,四弘誓願底下一個再「學法門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,如果煩惱不斷,學法門,法門決定不能成就,這個我們要曉得的。你煩惱不斷,學一切法門,最後得的什麼結果?增長邪見,不是增長智慧,把你所修學的,全部都變成邪知邪見。誰把它變成邪知邪見?煩惱,貪、瞋、痴、慢。所以要成就真實的智慧,一定是先斷煩惱。煩惱斷盡了,在佛法裡面說,你才是一個法器;譬如一個器皿,你是完整的,沒有絲毫損壞,你有能力接受如來的大法。

  佛法稱為無漏法,「漏」是煩惱的代名詞。譬如一個茶杯,茶杯要有破損,盛茶就漏掉了,這個漏就比喻煩惱,有煩惱統統就漏掉了,留不住的。必須煩惱斷盡,你這個茶杯才是個完好的,可以盛茶,可以接受無量法門,所以才能夠進入底下一個階段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修學法門的成就,對自己來說,成就自己的無上道、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德能;對他來說,對一切眾生來說,你沒有德、沒有能、沒有智,你怎麼能夠普度一切眾生?一切眾生根性不齊,需求不同,你能夠滿一切眾生的願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那是要全知全能。所以佛法發願之後,要真幹、要真修。

  這幾天我們利用一點空閒,在錄製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的錄像帶。世尊為我們說明,地藏菩薩最初發心的因緣,那是在不可說不可說無量劫之前,距離我們現在太遠太遠了,沒法子計算。他的身分是一位長者,在家的居士,不是出家人,為大長者子。這個大長者子,不是大長者的兒子,「子」是中國古時候的尊稱,尊敬的稱呼;我們稱孔夫子稱孔子,孟子、老子、莊子,子是尊敬的稱呼。現在稱呼,把這個尊敬放在前面,不放在後面;現在是尊敬的某某先生,這個子就是尊敬的意思。在從前這個子是放在後面,現在把這個尊敬的放在前面,是一個意思。尊敬的大長者,他怎麼發心的?他是看到佛的相好而發心的。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,這門面招牌很重要。現在商業講求包裝,裡面的貨好壞還其次,包裝一定要漂亮,那個吸引人。諸佛如來懂得這一套,知道凡夫的心理,所以門面就做得特別莊嚴、特別的美好;門面的莊嚴不是化妝的,現在靠化妝,假的不是真的。所以佛菩薩的莊嚴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修來的,德行成就的,這一點重要,德行成就的。

  世間看相算命的人常說「相隨心轉」,我們的相貌隨心轉,體質也隨心轉。菩薩成佛之後,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去修福,所以成佛叫二足尊,福、慧都圓滿。這種佛,在我們佛家講,藏教佛、通教的佛,他們需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。如果是圓教的佛,那就不需要;圓教的佛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那個相好光明,就不是三十二相,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我們凡夫見不到。所以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沒有見性,他完全是功德成就的,是修得的。《百劫經》裡面跟我們說:「一個相好,要修一百功德。」一百種的功德,不是一百個,不是,一百種;每一種不知道要修多長的時間,才能夠修得圓滿。三十二相,諸位想想,他要修三千兩百種功德,修多長的時間?修一百劫,三千兩百種修一百劫,才成就這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所以有緣的眾生,看到佛的相好,他就受感動,因此就發心了。我們看到地藏經上大長者子的發心,跟楞嚴會上阿難尊者的發心完全相同。阿難尊者為什麼發心出家?看到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他自己覺得這種相好,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修行成就的。他出家為什麼?為了要想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他為這個出家的,跟釋迦牟尼佛修學。所以出家的因緣不要緊,不管什麼樣的因緣,只要你肯修,最後的成就是真實的。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,招牌、門面、包裝就不能不重要,我們要很重視這一樁事情;重視,認真把自己修好。所以佛講經先把果呈現出來,自己修好了,這是果報,這是讓你看,你看了以後,你自然就動心,你也想修學了。所以,我們個人是一切人的好樣子,樣樣都好,容貌好、身體好、處事待人接物,沒有一樣不好,這就是招牌,這就能夠攝受一切眾生。

  你要想度一切眾生、要想教化一切眾生、要想弘法利生,你自己不把這個招牌搞好,怎麼行?招牌要搞好,一定要斷煩惱,一定要學法門。我們題的十句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長存此心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要常修此行;我們的心、行與這十句二十個字相應了,果然相應,給諸位說,三年,我們的面貌變了,體質也會變。為什麼?相隨心轉。所以這個道場一旦建立,一年三百六十天,天天講經、天天念佛,永無間斷,住在這個道場,只要住上三年,出去之後,決定跟一般人不一樣,一定的道理。他在這個道場長時間的薰修,身心統統起變化,哪有不往生、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所以,這個地方將來真的變成世界上一個選佛場,我們選人來作佛,就到這個地方來選。所以新加坡這個國家有福,不可思議;東南亞這個地區有福,能有這樣一個如法、這樣殊勝道場在此地建立,諸佛歡喜,護法善神對這個地區特別照顧,這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

  四弘誓願末後一句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我們要滿足這一願,決定念佛往生,如果不念佛往生,不修這個法門,成佛道的這個願非常困難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因此,華藏世界上首菩薩,普賢、文殊是華藏世界的上首,在華嚴會上他們兩位都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都發願要親近阿彌陀佛。為什麼?我最初讀《華嚴》讀到這一段經文,大惑不解,我想不通。如果說其他的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能想得通,文殊、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,有什麼理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我想了很長很長的時間,才想出一個理由,這個理由想必也是真的,「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,華藏世界雖然等覺慢慢修成佛,成佛的時間要長,沒有極樂世界來得快,他們到極樂世界,一到就成佛了,而在華藏世界,那還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」,這是真的。所以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希望往生極樂世界的,希望早一點成佛,不要耽誤這麼長的時間,不要修行這麼苦,要想解決這兩個問題,唯有念佛求生淨土。文殊、普賢不但自己願意往生,他不吝嗇、不吝法,他知道這個法門好,普遍的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同生淨土,他搞這一套。

  我們想想,這是毘盧遮那佛,文殊、普賢是毘盧遮那佛的得意弟子,得意弟子把他的徒眾統統搞到極樂世界,搞到阿彌陀佛去了,把華藏世界搞得空空的,你說毘盧遮那佛生不生氣?佛跟眾生不一樣,要是眾生這個受不了,我這裡法緣這麼盛,你到這來一搞,都把我這個法緣搞沒有了,都帶到別的地方去了,這還得了嗎?毘盧遮那佛不但不生氣,還要讚歎。正如同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,這經文還沒講到,世間自在王如來是法藏菩薩的老師,法藏菩薩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自己成佛了,也把世間自在王會下那一些徒眾,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,世間自在王不但不生氣,還嘉獎,說他做對了。為什麼?一切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心願,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,你到他那裡成佛快,在我這裡成佛慢,你到他那裡去,對了,佛的本願達到了。所以這個作法真正是暢佛本懷,做得沒錯、做得正確,佛心跟凡夫心確實不相同。所以我們要記住,這一生當中要滿足四弘誓願,唯有求生淨土。在這個世間,我們要修學真實功德、第一功德,功德裡面就包含福德。修第一等的功德、第一等的福德,給諸位說,無過於勸人念佛,這是大福德,無比希有的福德。我們今天有機會修、有緣分修,應當認真努力去修學。這一句「具足無量行願」六個字,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這六個字裡頭的意思無量無邊,說一年也說不完,後面經文還長,我們就說到此地。

  下面說『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。「功德」跟福德有差別,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。功是講功夫,必須自己有真實修學的功夫,功夫所獲得的叫功德,譬如持戒有功,禪定就是德,因戒得定。你是持戒,從持戒得定,那個戒就叫做功德。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,但是不能得定,那個持戒有沒有好處?有,不叫功德叫福德。你持戒持得很好、很精嚴,你得人天的福報,來生享福,不是功德。功德能斷煩惱,功德能證菩提,福德不能,福德不能斷煩惱,也不能證菩提,只能帶給你福報。功德跟福德,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。修定,修定有功,智慧開了,開慧是德。修定而不能夠開慧,這個定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修定不開智慧,福德在四禪天、四空天裡面去享福,不能斷見思煩惱、不能超越三界六道。所以功德跟福德差別這麼大,我們要曉得。功德怎麼修?功德沒有離開福德,修福不著相就是功德,修福要著相就是福德。我修財布施,希望將來得大富,這就變成福德。我修財布施,三輪體空,什麼希求都沒有,這就變成功德。什麼希求都沒有,你在生活當中什麼都不會缺乏。功德裡頭有福德,福德裡頭沒有功德。

  所以我們無論修什麼樣的福,通常講這三種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布施得乾乾淨淨,要緊的是心地清淨,不著布施的相。不要常常念到「我對哪個人有恩,我對他有多好」,不可以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變成福報,你就不能得定。定是什麼?定是清淨心,你的心不清淨。所以布施絕不受報,這個心多清淨。清淨心裡頭那個福有多大?盡虛空、遍法界,是你受福之處。不但你在此地布施,你在這個地方享福,無論你到哪個地方,十方無量無邊剎土,你所到之處都享福。為什麼?心量大,沒有障礙,所以你的福就大了,那個福也遍虛空法界。這在大乘經上這些重要的道理,我們要懂。如果我們修福常常念著,我在這個地方、這個地區,跟這個地方的人結了緣,修了多少福,你將來享福,只有投生到這裡你才享到福,你投生到別的地方去了,那個地方的人跟你沒這個關係,沒有結這個緣,你就沒福了。同樣是修,得福不一樣,為什麼幹這個傻事?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?絲毫種的福、毫釐之福,都是遍虛空法界,在在處處都享受。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,這一層決定不能夠疏忽。所以一定要曉得功德跟福德不一樣。

  此地佛教給我們,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。什麼叫安住?「安」是安穩,「住」是住在那裡不動。實實在在說,我們凡夫很可憐沒住處,人家說你住在哪裡?你要是有智慧、聰明,你可以告訴他「我在哪裡」,我現在在居士林,哪裡有住處?沒住處。身找了一個住處,你有個房子、有個家,是你的身的住處;有這個家、有房子,身就得安穩。身安,心不安。最重要的,心要住在哪裡?這是個大問題。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看到,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法,第一句話就問「應云何住」?這個意思就是說,這個心應該住在什麼地方?世間人懂得身住,不懂得心住,所以一生操勞,日子過得很辛苦。無論他有福、沒福,有福他也苦,沒福更苦,憂悲苦惱這樣過一生,你說過得多辛苦。如果要懂得心要有個安住的地方,這個人一生就有幸福,這個人一生就有成就,無論在世法、在佛法他有成就。由此可知,心的安住就太重要了,安安穩穩的住在一處,住在那裡不動。

  佛在經論裡面教導一切眾生,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教人安住也就不一樣。譬如有一些眾生心量很小,眼光很淺,聽說天上不錯,「我來生能夠生天就很滿足了」。你要勸他出三界,他沒有信心,「我業障深重,不行,我去不了,出不了」。你勸他,他立刻就退了。佛對這一類眾生滿他的願,你想生天就教你生天的方法。根性稍微利一點的人,知道天福也有享盡的時候,享盡了怎麼辦?時間雖然長,長也有盡頭的時候,這就比人家高一等了,他知道超越輪迴之外,比在輪迴裡面,日子要好過得多了。他有出三界的心,佛就教他出三界的辦法,心安住在那裡。所以佛的教學真的是契機契理,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。

  你要想生天,佛就教你,你的心一定要安住在十善,安住在十善業道。常常生善念、生善心,利益一切眾生,最後自己得利益,自己得利益生天。所以教人持戒修行十善,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地方,決定得人天福報。如果你想證得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生死輪迴,佛就教你安住在四諦法上。你要想作菩薩,學佛一樣廣度一切眾生,佛就教你,你的心要安住在六度上。這是佛教大家安心之法。如果你的心量果然是大,志願殊勝,菩薩還有上面,上面還有佛,佛再沒有上面了,我要成佛,這個志願高,佛就教你安住在成佛功德。這個地方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,這個功德法的指「彌陀願海、六字洪名」。換句話說,你要把心安住在四十八願,安住在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就對了。這個是一生不退圓滿成佛之法,比任何一種安住都殊勝,我們要懂這個意思。這兩句經文是講行願功德。

  再看底下這兩句。

  【遊步十方。行權方便。】

  諸菩薩們,這一些菩薩我們在經文上看得很清楚,都是修普賢行的菩薩,這個第一句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修普賢行的菩薩。是哪些人?從我們初發心的一直到等覺位;初發心的人雖然沒證果,真正發心,一心一意要學普賢行,這個人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稱讚的大心凡夫。大心凡夫在這一生當中,就有機緣作佛,什麼機緣?念佛往生,親近彌陀,很快的就成佛了,不需要很長的時間。縱然是業障深重帶業往生,下下品往生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下下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只要十二劫,花開見佛悟無生,十二劫比無量劫、比三大阿僧祇劫,這個時間縮短得太多太多了,我們要作一個比較,這個帳就很清楚了。

  就是像佛在經裡面平常所講的,花開見佛是什麼地位?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是這麼一個地位,這是方便說。如果真實說,悟無生是證得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菩薩是什麼地位?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這樣的地位。我們其他的不算,三賢位的就不講。我們說圓教,圓教的三賢位,從圓教初住修到十迴向滿,要一個阿僧祇劫,你才到登地,初地;初地是第二個阿僧祇劫開端。第二個阿僧祇劫開端,初地菩薩修到七地,七個位次又是一個阿僧祇劫,兩個阿僧祇劫滿,這才證八地。阿僧祇的數字是天文數字,我們都沒法子計算的。以通途法門來說,證到圓教初住,修到無生忍位,須要兩個阿僧祇劫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是凡夫,不是初住菩薩,凡夫,一品煩惱都沒斷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證得無生法忍的地位,也就是證到七地菩薩這個地位,只要多少時間?十二劫,不成比例,這個時間是大幅度的縮短了。十二劫,跟諸位說,不論佛願加持,就是說沒有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十二劫,就證得無生法忍。你說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這個道場,可以說是在盡虛空、遍法界,阿彌陀佛那個道場是第一道場,你在那裡修行快,為什麼快?只有進步沒有退步,他那個地方是圓證三不退,下下品往生的也圓證三不退,所以它沒有退轉。其他的他方世界剎土,菩薩修行有進、有退,一般都是進得少退得多,所以需要那麼長的時間,極樂世界不要。

  極樂世界還有更殊勝的,我們必須要曉得。生到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人是不得佛力加持的,阿彌陀佛慈悲到了極處,四十八願願願加持行人,念佛往生的人。所以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,需不需要經過十二劫才花開見佛?不需要,差不多到那邊就花開見佛。什麼原因?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。怎麼曉得?四十八願裡頭講得很清楚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彌陀佛說話要算數,不能說發這個願不算數的,說話算話。他並沒有說什麼樣的人往生才是阿惟越致菩薩,既然沒有說就是籠統的說了,只要是生到極樂世界的統統是阿惟越致菩薩,這還得了。換句話說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跟七地、八地、九地平等了。

  所以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講,他說: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你要說他是七地菩薩,他不是,為什麼?煩惱一品沒斷,他是凡夫。你要說他是凡夫?他的智慧、他的功德、他的受用,跟七地、八地菩薩完全相等,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處。」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也不可思議。印光大師我們知道,這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他老人家讚歎《要解》,「即使是古佛再來,給《彌陀經》作一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」把《要解》捧到極處了,捧《要解》就是捧蕅益大師。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必定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,否則的話,當不起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。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法門無比殊勝。

  『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』。遊步是參學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確確實實如此,每一天都到十方世界去拜佛,拜佛就是拜訪,親近諸佛如來。諸佛如來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福德之人,常常親近他們、常常聽他們的教誨,自己智慧就開了,德行也逐漸就圓滿了,這是親近善知識,這是聰明人。跟諸佛如來為伍,入他們這一行、入他們的俱樂部。天天跟諸佛如來混在一起,你想想看,你怎麼會不成佛?不是跟菩薩混在一起,天天跟佛在一起。遊步十方,接受佛的教誨,開智慧,每一天親近諸佛,供養承事諸佛,修福報,所以修福、修慧的機會就太圓滿了。

  我們今天想修福、想修慧,找不到地方修,不曉得哪個地方有福,不知道,往往錯用了心,修錯了,在我們這個世間見得太多了。有很多特別是有財富的人,想做一點好事,結果把那個錢都是丟到大海裡去了,石沉海底沒收穫,不但沒有收穫,還招來了許許多多的過失。可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不一樣了,他們遇到真善知識,知道哪個地方是真正的福田,上求下化。十方諸佛剎土,一定會遇到過去生生世世的親朋、好友、同參、同學,會遇到,遇到了他們不認識你,你會認識他,為什麼?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,經上講的,「你的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幾乎完全恢復了,跟阿彌陀佛差不多」。無量劫前的家親、眷屬、親朋好友,他在任何一道、在任何一界,你看到了都認識。凡是有緣見到了總會生歡喜心;有緣,很投緣,你就有機會去教化他。

  「行權方便」,這個方便就是隨類化身、隨機演教。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,只要見過阿彌陀佛,在阿彌陀佛周邊打個轉就行了,你就有能力到他方世界去隨類化身,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你就有能力示現什麼身。這種能力要在一般大乘經上講,需要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,也就是說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樣的人才有這個能力。十法界裡面,佛菩薩沒有這個能力,隨類化身他做不到;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就能做到了。所以要曉得,一定要曉得,往生的機會決定不能錯過,錯過了,真錯了,太可惜了。世間什麼事情都是假的,只有這一樁事情是真的。

  我們是業障這麼重的凡夫,見思煩惱哪裡能斷得了?一般修行,小乘初果我們都沒有能力證得,這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我們有本事斷得了嗎?斷不了,換句話說,初果都得不到。可是我們真正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,蒙佛威神加持,這是決定能得到的。生到極樂世界,就超越了十法界。所以他這個智慧德能,蒙佛本願加持,跟圓教初住菩薩沒有兩樣,只有超過他不會輸過他。所以在十方世界,應以佛身得度者,可以示現八相成道,這一種殊勝功德利益,查遍《大藏經》再沒得找了。示現種種身,可以隨機說法,眾生喜歡聽什麼法,你就像諸佛如來一樣,給他說什麼法門,令他得度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