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 (第十集) 1989/4 新加坡 檔名:02-003-0010
十一首偈頌,這個偈子是五言偈,就是每一句是五個字,四句是一首,這是佛經裡面常見到的體裁。經中常常有偈頌,它的用意有兩點,第一點,聽經跟學校上課不一樣,學校上課學生是固定的,到時候都到齊了。聽經是自由的,有先來有後到,先來的當然從頭都聽過,後來的前面沒聽到。佛為了顧及後來的,他很慈悲,他用偈頌的方法把前面所講的大意再略說一說。使後來的人,雖然沒有詳細聽到前面所說的,可是佛所講的大意也略略的知道一些。第二點意思,就是等後來的,同樣這一會他們有早到的、有遲到的。還有一點重要的意思,就是便於背誦。佛所講的這一切理論、修學的方法,如果我們記不住那是沒有用處的。長行文不容易記,偈頌都可以譜上歌曲來唱,它可以唱的,所以便於記誦,這個意思也很重要。所以佛門裡面,歌讚偈頌非常之多。
【必成正覺第七】
正覺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成佛,這個佛是究竟圓滿之佛。『必成正覺』,可見得阿彌陀佛前面所發的四十八願,願願都圓滿了。為什麼?他老人家說過了,如果有一願不圓滿,他就誓不成等正覺,他現在是成佛了,四十八願統統圓滿了。我們看經文:
【佛告阿難。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。】
就是前面的四十八願,說完了,報告完了。
【以偈頌曰。】
用偈讚來作為他報告的總結。
【我建超世志。】
『我』是法藏比丘自稱,就是阿彌陀佛自稱,他建立、立下了超世的大志願,就是願願互融、願願互入,超越一切世出世間。
【必至無上道。】
這一句是講因圓果滿,他自己曉得,曉得自己必定成無上菩提。
【斯願不滿足。誓不成等覺。】
這兩句是講因,『斯願』是總指前面所講的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如果有一條沒有做到,他說我發誓不成佛,他現在已經成佛了。這一首很容易看出來,是總結前面的願文。
【復為大施主。普濟諸窮苦。令彼諸群生。長夜無憂惱。出生眾善根。成就菩提果。】
這六句是一小段。阿彌陀佛是十方世界九界眾生的『大施主』,他真是行大布施。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,馬上就享受到成佛的果報,這個布施太大了,他真的是大施主,財布施、法布施。『普濟諸窮苦』,濟是救濟,九界眾生都窮、都苦。也許我們看了這一句有一點不太服,我現在很富有,家財百萬,怎麼說我窮?說老實話,你那個財富是物質的財富,你對於佛法一無所知,在法上講你就窮。不明經法,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是窮。所以這個上面講的窮是智慧之窮,不是講你現在物質生活富有,不說這些,這些沒用。這些再富有,也不能解決你的苦,什麼苦?死苦。你再有錢,你不能說我錢多了,我可以不死,沒有這個道理。錢多了還是要死,而且錢愈多,死得還愈不自在。這是解決生死之苦、煩惱之苦、輪迴之苦,這是真的,這個一定要阿彌陀佛幫助我們,來救濟我們。
『令彼諸群生,長夜無憂惱』,「諸群生」就是十法界,可以說九界有情眾生。「長夜」就是比喻無明、生死。我們今天沒有開悟,沒有大徹大悟,沒有明心見性,我們就等於在長夜裡面一樣,這裡面是無量無邊的煩惱。佛要幫助我們斷煩惱,幫助我們明心見性。『出生眾善根』,這就是講的智慧,我們依佛作明燈,靠佛的智慧光明來啟發我們自性光明,自性若顯就能生一切善法。『成就菩提果』,一切法布施中,這是第一,幫助我們成佛,這是非常稀有而殊勝。
【我若成正覺。立名無量壽。】
向下四句的確是四十八願的中心,全經眼目,就是這四句話的開演。『立名無量壽』。
【眾生聞此號。俱來我剎中。】
這四句非常要緊。第一句說他老人家成佛,他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,他的名號叫阿彌陀,阿彌陀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量壽,「立名無量壽」就是阿彌陀。『眾生聞此號』,一切眾生如果有緣聽到這句名號,生歡喜心,一心受持,你將來決定往生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財、法兩種布施你就統統得到。所以這句阿彌陀佛,不僅是無量壽佛,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度眾生的妙法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最殊勝的就是不退轉,所謂圓證三不退,一生決定成佛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下面四句又說了:
【如佛金色身。】
跟佛的色相一樣。
【妙相悉圓滿。】
這兩句是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身相跟佛完全相同。
【亦以大悲心。利益諸群品。】
這兩句是講的心,我們存心。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之後,身同佛,心也同佛。因為佛的心是大慈大悲,普度眾生,我們一到西方極樂世界,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心理,心同佛。
【離欲深正念。淨慧修梵行。】
這兩句話是講修德。修德裡面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『離欲』是戒德,『正念』是定德,『淨慧』是慧德,就是戒定慧三學。在西方極樂世界以三學自利利他,自己修戒定慧三學,又以戒定慧勸勉一切眾生修學。
【願我智慧光。普照十方剎。】
『我』是無量壽佛自稱。這是說他的相、用,願自己的智慧光明『普照十方剎』,十方一切諸佛國土。為什麼要普照十方剎?佛是以光明,前面講過以香、光普遍接引一切眾生。古德告訴我們,這部經典所在之處、名號所在之處,就是彌陀光明普照之處。我們這個地方有經典在,大家共同在研究,講完經之後,我們又念阿彌陀佛聖號,此地是佛光注照之處。
【消除三垢冥。】
『三垢』就是指三毒,貪瞋痴。『冥』就是指無明,就是根本無明,貪瞋痴煩惱。這一句就是消業障,所以我們讀這個經,念阿彌陀佛的聖號,是最殊勝消業的法門,最殊勝消業的方法。
【明濟眾厄難。】
『明』是智慧,是覺悟、是慈悲,它才能救濟一切眾生的苦難。
【悉捨三途苦。】
『三途』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這一句是講離苦,可見得消業、離苦,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。
【滅諸煩惱暗。】
前面是講消業,業先消,到這個地方已經消完了,沒有了,業滅了。『諸煩惱』就是前面講的貪瞋痴,『暗』就跟前面「冥」是一個意思,就是無明。無明煩惱統統都滅了。
【開彼智慧眼。獲得光明身。】
第一句是講罪業消滅之後,你的自性就開顯了,自性開顯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,見性了。所以智慧就生出來,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統統現前。『獲得光明身』,身業清淨。
【閉塞諸惡道。通達善趣門。】
十方世界所有的惡道,到這時候是永遠脫離了。縱然是化身到惡道裡面去度眾生,那是乘願而去,不是業力牽引。乘願而去的不受苦,沒有苦受,他是自在受生,悲憫有情,利樂眾生。『通達善趣門』,善趣,一切的善,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要講到第一善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佛在《法華經》裡面也勸我們求生西方淨土,《法華經》上有兩段經文,一段是在「藥王菩薩本事品」,另外一段是在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」的偈頌裡面,一共有兩段經文。《華嚴》更不必說了,最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像這些一乘圓教的大經,到最後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可見得這個法門是善中之善,無比的善趣。
【為眾開法藏。廣施功德寶。】
『為』是為一切眾生,『開』就是開示,也可以說是開啟。『法藏』是指什麼?通常講是講法性,就是我們真如本性。本性裡面含藏無量的智慧功德,所以稱之為法藏,就是法性裡面所含藏的。但是在此地「開法藏」,另外一個深的意義,就是為我們宣講這部經典,這部經典是我們自性當中甚深法藏。所以大家要曉得,《無量壽經》不是釋迦牟尼佛的,也不是阿彌陀佛的,誰的?是我們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第一寶藏。我們有這個東西,透不出來,現在釋迦牟尼佛透出來,他拿這個引一引,把我們的自性寶藏也給引發出來。可見得,我們自性寶藏跟阿彌陀佛的自性寶藏是一不是二,跟十方一切如來的寶藏也是一不是二。這個諸位要曉得,上同諸佛,下等眾生,所以生佛平等,這個意義就深了。
『廣施功德寶』,施是布施,什麼樣的功德寶?從理上講,像《觀無量壽經》告訴我們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是功德寶。但是這功德寶,我們不曉得哪裡下手,怎樣才能得到。所以在本經裡面,具體告訴我們的方法,那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把這個法門教給我們,這個法門就是他普遍布施給一切眾生的功德寶。換句話說,教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,專念阿彌陀佛就行了。這個方法就是此地講的功德寶,這是佛布施給我們的。
【如佛無礙智。所行慈愍行。】
下面第九、第十這兩首偈,是願自己同佛,跟佛沒有兩樣。所以『如佛無礙智』這句是說我們的智慧同佛。諸位想想,我們的智慧能跟佛一樣?你們一定不承認,可是我要給你說出來,你想想,的確我的智慧跟佛是一樣的。你看看,佛選擇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教一切眾生,你要也用這個法門教一切眾生,你跟佛一樣不一樣?沒有兩樣!佛給我們講這個經,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我們自己天天念這個經、講這個經,也勸人求生淨土,這跟佛有什麼兩樣?確實相同,真同不是假同。那些羅漢、菩薩還未必能同,我們跟他真同了。尤其是這部經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的,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,沒有一尊佛不勸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。可見得我們今天智慧真的同佛。
『所行慈愍行』,這是講慈悲同佛。我們今天得到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在所有佛法裡面是第一殊勝的妙法,我們得到了。我們今天能把這個方法展轉布施給別人,就是勸勉一切人來修淨土。我們把經送給他,現在有錄音帶,把錄音帶送給人,把方法教給別人,這是你慈悲同佛,你跟諸佛沒有兩樣。
【常作天人師。】
我們的行持、教化同佛,用別的方法教化眾生,你只能夠同菩薩、同緣覺、同聲聞,不能同佛。唯獨用這個經、這種方法教化眾生,你的行、你的教化同佛。
【得為三界雄。】
你自己修學稍稍有一點成就,你也能夠體會到,這是你的德行同佛,德同佛!
【說法師子吼。】
這是說法同佛,為什麼?佛也講《阿彌陀經》、講《無量壽經》,你講這個經,同佛所講。
【廣度諸有情。】
願願都為度眾生。
【圓滿昔所願。】
這是總結前面四十八願,這四十八願也同佛。後頭最了不起這一句,這是一切經上所沒有的。
【一切皆成佛。】
這真正是不可思議願王的本體,你看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?希望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成佛。我們有這個願,有這個心,這個心願時時刻刻不忘掉。我們現在雖然是博地凡夫,煩惱一品還沒有斷,你看看這八句,智慧同佛、慈悲同佛、行同佛、教化同佛、德同佛、說法同佛,沒有一樣不同佛,別的法門裡頭找不到。唯獨這個法門,這樣殊勝,這樣莊嚴,同修們細心去體會。
【斯願若剋果。大千應感動。虛空諸天神。當雨珍妙華。】
這末後一首是法藏比丘求感應,這是叫諸天善神給他作證明。我的願要果然統統兌現,『剋果』,果然統統兌現了,大千世界裡面所有一切的聖眾應當要感動,這表示他要說法,他要普度眾生了。『虛空諸天神』,就是講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天,『當雨珍妙華』,你應當散花來供養,給我作證明。
【佛告阿難。法藏比丘。說此頌已。應時普地六種震動。天雨妙華。以散其上。自然音樂空中讚言。決定必成無上正覺。】
他感應實在太快了,這一說,天空中馬上天神就散花。不但散花,而且還有音樂。不但有音樂,而且還明顯的讚歎,法藏比丘必定成無上正覺,這個感應多快,立刻給他作證明。我們看底下一章,底下一章是:
【積功累德第八】
這一章裡面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。我們因為這次時間不長,只有一個月,講三十天,三十天一共是六十小時。這個經的義理非常豐富,我們只有略說,把重要修行的地方我們特別加強介紹。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念一念就算了,因為那是果地上。現在講講得再好,我們也去不了,享受不了。到那個地方去了,那就現成的,不必要說了。怎麼去法這個要緊,這個我們要多說說,那個地方那些好處,咱們少說一點,要緊是怎麼去法。這一章裡面就對我們修行有很多的開示,我們要認真來學習。
【阿難。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。及諸天人大眾之中。發斯弘誓願已。】
這『弘誓願』就是四十八願,前面第六章所講的。
【住真實慧。勇猛精進。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所修佛國。開廓廣大。超勝獨妙。建立常然。無衰無變。】
這一章統統說的法藏比丘在因地上的修行,我們看到他的修行,才知道他的成就是有來由的,不是偶然的,不是僥倖的,他真正修得的。我們今天看到他這樣修行,自己一定要發心、要效法。菩薩修,我也照這個方法修,這才真正跟阿彌陀佛同志,同心、同願、同行。一定要認真來修,這些地方我們就要做,盡心盡力去做。
第一句說要『住真實慧』,「真實」就是講的真心,真誠之心,心地裡面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,真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。當然,真心我們現在透不出來,為什麼?我們用的心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這個自己要明瞭,我們沒有用過真心,真心是什麼樣子自己也不知道。如果你要曉得真心是什麼樣子,你就叫開悟了,你要會用真心,你就成佛,就成菩薩了。我們現在用的是什麼心?我們現在用的就是人家常講的三心二意,我們用的是這個,不是真心,三心二意。三心二意是佛教的,是佛教裡面說的。三心是什麼?阿賴耶識,這是一個心,心王,末那識、第六意識,這叫三心;二意就是末那識,叫意根,第六叫意識。三心二意是我們佛教唯識裡頭所講的,我們這邊演培老和尚是唯識專家,唯識裡頭給我們講三心二意。三心二意不是真心,是妄心。所以我們在這世間生活,跟人家相處,你自己要曉得,統統是假的,沒有真的。你不要認真,你要認真,你就苦惱,你就吃虧了。為什麼?虛情假意。我跟你好,你不要認為他是真好,假的,靠不住,過兩天就變了。別人對我是虛情假意,我對別人也是虛情假意,這很平等,所以用不著認真,用不著去苦惱。
可是虛情假意,就是用八識心來學佛,給諸位說,你修到最高,就是方法很正確,理論方法都正確,你所修得最高的成就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小乘阿羅漢而已。為什麼?不能見性;你要想明心見性,用妄心不行,要用真心。真心就是至誠心,《觀無量壽經》上告訴我們。什麼叫至誠心?常常人家也說,我很誠,我很真!其實自己以為心很誠很真,他不知道那個水平在哪裡,他不曉得,他自己誤會了。從前滿清末年曾國藩先生大家都曉得,曾文正公他的豐功偉業實在是令人敬佩。曾國藩曾經給「誠」下了個定義,在他讀書筆記裡面有這麼一條,「誠也者」,就是誠這個字怎麼講法?「一念不生之謂誠」,心裡面沒有一個念頭,這叫誠。我們想想,我們有沒有念頭?我們一會兒想東,一會兒想西,一會兒想前,一會兒想後,你就不誠了。誠是心裡一念不生,換句話說,誠就是定。心裡頭沒有一個念頭,一念不生,這才叫誠、才叫真,我們今天做不到。
能夠修得這個境界,的確不是個容易事情,不是簡單的事情,普通人一生當中,不容易做到。但是我告訴諸位,在座的同修們,你們的福報太大了。你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所以你才有這麼大的福報,遇到這部經,遇到這個法門。遇到這個法門,修誠就容易了。怎麼容易?只要你心裡頭念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心就定在阿彌陀佛上,這就是誠,這就是真實慧。所以,住真實慧怎麼講法?就是你心裡面常常有這一句阿彌陀佛,心裡面決定不離開這句阿彌陀佛,這就是你住真實慧。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個法門,你自己想住真實慧不容易,談何容易!這個法門一入門,把這個法子教給你,你馬上就會了,你立刻你就住真實慧,跟十方諸佛大菩薩沒有兩樣。
『勇猛精進』,就是你這一句佛號不要間斷,這就是精進,不間斷。『一向專志』就是不夾雜,不要摻雜別的東西,千萬不要派給佛菩薩工作。常常有很多信徒很熱心,派工作給佛菩薩,阿彌陀佛專管死人,專管接引往生的,藥師佛專管治病的,觀世音菩薩專管救苦救難的。你都派工作給他,這是錯誤。所以你有什麼病痛,趕緊念藥師佛、念《藥師經》;有什麼災難來,不得了,趕緊念《普門品》、念觀世音菩薩。這個樣子你就雜修了,就不是一向專志。你要求一向專志,你專念阿彌陀佛,不管順逆境界我統統念阿彌陀佛,求阿彌陀佛。我生病也念阿彌陀佛,我有災難也念阿彌陀佛,不要另外再找別人,阿彌陀佛一個人統統包辦了,這個好。你要念多了,危險!為什麼?念多了之後,那個佛說我不必去了,藥師佛去。藥師佛說不要緊,還有觀音菩薩。大家一推,到最後一個都沒有了,這個問題很嚴重。所以不如求一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曉得你只求我一個人,我不去不行,非來不可。這個諸位要明白。
我們能夠依這個方法修,這就是『莊嚴妙土』。怎麼說「莊嚴妙土」?《維摩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心淨則土淨」,用這個方法修,不要多久我們心就得清淨了,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,其他的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就是清淨心。心淨就能感得西方淨土,感應道交!
下面這幾句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。前面彌陀所修的方法,我們可以修,我們現在可以修,我把方法傳授給諸位了。這個不容易,稀有的因緣,把這個方法傳授給你。我不傳授給你,你念這段經文,你不曉得怎麼修法,你也不知道這經文裡含的什麼意思。底下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。
『所修佛國』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『開廓廣大』,西方極樂世界是個非常大的世界,大到什麼程度我們沒有法子想像,太大了。『超勝獨妙』,這是說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,正如同彌陀在因地所發的大願,他真的都兌現了。『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』,這就是說出它的究竟莊嚴。西方世界是屬於法性土,是從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,因此它不斷。不像我們這個世間,四相遷流,我們這個世間有變化,不是常然的。一切動物都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到地球有成住壞空,沒有一樣是長久的,「常然」就是長久,沒有一樣是長久的。所以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,這個諸位要知道,世間一切法都無常的,無常就不是真實的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常然的,是真常的,「無衰無變」,永遠不會衰,永遠不會變。這個幾句話把他的世界真正莊嚴、超越、超勝,可以說都給我們宣說出來了。
【於無量劫。積植德行。】
以下是講莊嚴自心,這就講修心。這兩句是總說,下面是分別給我們說了,這是應當要學習的。
【不起貪瞋痴欲諸想。】
這一句是講內不亂,內不動心。
【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。】
這是外面的境界六塵,『不著』是不執著。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這兩句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禪定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前面一句就是如如不動,『不起貪瞋痴欲諸想』就是如如不動,『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』就是外不著相。
【但樂憶念。過去諸佛。所修善根。】
這個經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的修行,人家日常生活當中是這種修法,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只是喜歡念佛,念一切諸佛所修的善根。所以我們要學,我們也要學內不動心,外不著相。要怎麼個修法?現在這個社會是工業發達的社會,每個人工作都非常忙碌,許多與自己工作有關係的消息、資訊不能不知道。說不為外境所轉,談何容易!可是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,古人講「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,沒有必要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知道,我們煩惱就可以減少,沒有必要認識的人最好少認識,是非就少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如果你是個已經退了休的,沒有工作,退休的,這個世間事情都可以不知道。為什麼?與我不相干。你要真正想心清淨,必須要真的做到什麼?不看報紙,不聽廣播,不看電視。你看我在此地,今天一天什麼事都沒有,沒有發生,天下太平,為什麼?什麼都不知道。我也不看報紙,也不聽廣播,也不看電視,沒有事情就念阿彌陀佛、讀經。希望大家要這樣學法。你們有工作,與你工作有關的這些資訊,你要知道,無關的,都不要去管他,與我不相干,你管這些事情幹什麼?心裡面有這些事情,佛就念不好。諸位要知道,這是很重要。阿彌陀佛,菩薩人家在因地上,他就這個修法。
【行寂靜行。遠離虛妄。依真諦門。植眾德本。】
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原則。『行寂靜行』,就是入定。在此地大家一定要聽明白,入定並不是盤腿閉著眼睛在那裡入定,那個定沒有用處。那個定,什麼事都不能幹了,決定不能利他。要怎樣入定?像六祖大師當年在黃梅那個入定,那是功德無量。他怎麼入定?他天天在砍柴、在舂米,他在那裡砍柴、舂米就是入定。他身在動,他心定。所以入定是叫你心入定,不是叫你身入定,身入定,你還能辦什麼?身要替大家服務,要替大家做事,心要入定。心如果入定,再跟諸位說,你身體勞動再多它不會疲勞,真的不疲不倦。為什麼?他心定,他心的確沒有做事情,所以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作,是我身在做;無作,心沒做。現在人辦事情,他身心都做,心裡頭「我做了這麼多,做了幾個小時,我要累了」,他當然就累了,馬上就累了。這就是佛門講的觀想,他一想累,他馬上就累了。一想肚子餓了,肚子就立刻餓了。如果是日中一食的,他只吃一餐,早餐、晚餐他都不想,他不餓,真的不餓。有些人到了時候他一定就餓了,到了時候他會想,他一想就餓了。他要是忘掉了,譬如說有什麼事情很興奮的,他一高興,忘掉了,他就過去了,他就沒覺得餓。可見得,他那時候沒有想,他一想就餓了。所以你不想,一天吃一餐一定夠,沒有問題的。
妄念不得了!說到這個地方我也可以告訴諸位,我們這個飲食,你要保持身心的健康,飲食要簡單,不要搞得花樣很多;搞得花樣很多,決定不健康。病從口入,吃東西是愈簡單愈好。簡單東西,天天吃這個,吃得很討厭,討厭是討厭,但是對健康最好。天天換口味,常常是病從口入,那不是個好事情,這是有科學做證明的。體力的消耗,再告訴諸位,總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消耗在妄念上,所以你妄念多,你吃得就要多。為什麼阿羅漢一個星期吃一餐,辟支佛半個月吃一餐?他沒有妄念,他消耗的少,所以他吃一餐足可以維持一個星期。從前出家人是日中一食,他妄念少,他一餐足夠了。我們凡夫妄念多,就跟汽車一樣,是耗油的車,你不加油它就不走了、不動了,沒有法子,你一定要給它加油。所以飲食是要聽其自然,不要勉強。那個人吃得那麼少,我也跟他學,好了,學了三天病倒了,吃虧的是自己,這個不能學的。如果你修行,將來慢慢功夫深了,上軌道了,你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你的飲食自然少了,那是正常的,自然少,你不需要那麼多。
『遠離虛妄』,虛妄就是妄想。還有一個說法,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決定不要去過問,不要去管它。『依真諦門』,這是講我們起觀照,真諦是真實。這部經就是真諦法門,這是就本經說。通常講真諦是諸法實相,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,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體會,縱然跟你講,入不了這個境界,這是要相當的功夫。所以,我們把它歸到本經來說,這個比較具體,我們確實有依靠,依靠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。
『植眾德本』就是修善,依照這部經典所講的理論方法去修學,這就是德本。德本是德行的根本,歸納到究竟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六字洪名,我們常常講萬德洪名,萬德,可見得這是德本。你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「植眾德本」,你能夠把萬緣放下,就是「依真諦門」。放下萬緣,時時能提起佛號,就是這兩句話的意思。
【不計眾苦。】
生活上清苦一點,不要去計較,精神愉快,這樣就好。
【少欲知足。】
生活我能夠吃得飽、能夠穿得暖就夠了,像昨天跟諸位報告的,那是世間最聰明的人,他身心沒有牽掛。我當年出家受戒的時候,遇到道源老和尚,我們得戒和尚道源老和尚,他給我們講了個故事,他說這個事情是真的,是他在年輕的時候所看到的。他們家鄉有一個要飯的,這個要飯的兒子是個大財主,非常有錢。所以他的爸爸在外面要飯,人家總是罵他,罵他不孝。他沒法子,就去找,到處找,把他爸爸找回來。找回來的時候,找回家了,洗洗澡,換一身新衣服,老太爺,在家裡享享福,也有人侍候他。他過了沒幾天,他把破衣服穿起來,偷偷的又跑掉了,又去出要飯。人家就問他,為什麼要這樣?他說不自在!
這個人了不起,真正聰明。只要一頓飯我吃飽了,晚上隨便哪個廟裡倒下睡覺,這多自在,這種人生觀很難得,不容易。他認為這是自在,樂其天真,他與大自然合而為一,塵緣完全擺脫掉,相當不容易,我們現在很多出家人都做不到。他真是名符其實「一缽千家飯,孤身萬里遊」,他真的做到了,可惜他沒有出家,他沒有聞佛法,這是很可惜的事情。所以一定要少欲、要知足,知足就常樂,真正快樂。
【專求白法。】
白跟黑是古印度用這兩個字代表善、惡。『專求白法』就是專求善法,所謂善法,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之法,他專修這個。
【惠利群生。】
『惠』就是惠施,布施,介紹、推薦給別人。
【志願無倦。忍力成就。】
他這樣修學不疲不倦,在修學當中成就了忍辱波羅密。佛常在經上給我們說,能行忍者,才叫做有力的大人,他真正有能力。忍辱能夠對治瞋恚,瞋恚在三毒裡頭是最嚴重的,瞋恚墮地獄,它能夠對治瞋恚。換句話說,忍辱能夠消滅三毒,貪瞋痴。所以學佛的同修對於忍辱應當要特別重視,六度法門裡頭布施是修福,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不會失掉。
【於諸有情。常懷慈忍。】
『有情』就是給一切眾生,我們對一切眾生應當常懷『慈忍』之心,慈悲忍讓。眾生愚痴,眾生煩惱很重,學佛的人不應該跟他計較。你跟他計較,那你跟他完全一樣,沒有兩樣。所以兩個人吵架,程度一定是相等的,兩個人打架也是相等的。如果有一個高一個低,決定打不起來,為什麼?那個高的會讓他。你有沒有看到六十歲的老翁跟三歲小孩打一架,有沒有看到?他為什麼不打架?他讓他。小孩雖然頑皮,罵他幾聲,小拳頭打幾下,老年人還笑笑,不會跟他計較的,這就是高低程度不相同。我們從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,念小學,學生淘氣,同學們吵架、打架起來,老師說兩個統統罰跪。我們那時候看到不甘心,明明我有理,他沒有理,他罰跪是應該的,我為什麼要罰跪?不知道!到以後學了佛才知道,兩個一般高,兩個一同罰跪天經地義,一點都沒錯。他雖然有錯,你為什麼不讓他?你為什麼不忍讓?所以是有道理。
【和顏愛語。】
『和』是和睦,我們面孔要和睦,言語要柔軟,說的話要對方喜歡聽,這叫『愛語』。這是講平常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這樣的態度。
【勸諭策進。】
勸勉一切眾生,勉勵他在佛法上努力、精進。
【恭敬三寶。奉事師長。無有虛偽諂曲之心。】
這就是以真誠的心來對待三寶跟師長。三寶,此地是講的住持三寶,這裡不是講自性三寶,是講住持三寶。住持三寶,佛寶,佛現在不在世,佛菩薩的形像,塑的像也好、木頭雕刻的也好,乃至於畫的佛像也好,我們見到佛像應當就像見到佛一樣,要生恭敬心。法寶是經典,見到經典要愛護,要起恭敬心。僧寶則是出家人,出家人,前面跟諸位說了,你不要去分別這是好出家人還是壞出家人?這個人是持戒還是破戒?為什麼?持戒破戒、好壞與我都不相干,我不需要知道。我知道了起煩惱,不需要知道。我只一看到出家人,就想到六根清淨、一塵不染,我自己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,他是不是的我不管。這對我就有利益,就有好處。我應當要恭敬他,要恭敬這個形像,為什麼?他提醒我,我要不看到他,沒有人提醒,我就把這事情忘掉了,一見到出家的形像,就想起我要六根清淨、一塵不染。就憑這個形像能夠提醒真正修行人,這就是出家形像的功德,所以應當要恭敬。
師長一定是要奉事,才能接受老師的教導,對老師教導我們究竟能得多少利益,完全在你的存心。從前,印光祖師說得很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你親近一個老師,你能夠得到多少東西,完全看你自己對這老師的恭敬心,你所得到的跟你的恭敬心一定成正比例。所以這個很要緊。
【莊嚴眾行。軌範具足。】
這就是端莊、整肅,為初學的人做個榜樣、做個模範。佛菩薩常常存這樣的心,修利生大行。
【觀法如化。三昧常寂。】
第一句是智慧。『觀』是觀察,觀察一切法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什麼叫有為法?諸位如果讀過《百法明門論》,你的概念就比較清楚。《百法》裡講一百種法,除了最後六種叫無為法之外,前面九十四種都是有為法。有為法裡包括八心王,就是八識,五十一個心所,這是心理的作用;二十四個不相應,那是抽象的概念;十一種色法。這統統是屬於有為法。這些有為法,佛告訴我們,就像夢幻泡影一樣。我把經念給你聽,我也這樣說給你聽,你入不了這個境界。為什麼?你看到我們眼前境界是真的,不像夢。如果你哪一天看到眼前確實是夢幻泡影,你就入了《金剛經》的境界,這句話你就得到了,『觀法如化』,你就入到這個境界。所以今天這一句,你會念,你不懂。我跟你講,你只懂得一個彷彿,不真切,必須自己入到這個境界。入到這個境界,那時候像什麼樣子?就像我們人晚上睡覺在作夢,忽然覺悟到我現在是在作夢,夢還繼續不斷作下去。就像入了那個境界,明明知道在作夢,夢還繼續不斷作下去。你能夠把我們這個世間統統看到確實我是在作夢,所有一切境界統統是夢中的幻相,入到這個,這是看到諸法的真相,這是高度的智慧,才能入這個境界。
『三昧常寂』,三昧是定,這是定慧等持,這是講修因,修行一定要把握到這個原則。下面六句是修三業清淨。
【善護口業。不譏他過。】
三業裡面把口業列在第一,為什麼?口裡頭會亂說話,一天到晚都說別人過失,這個不行。只曉得別人過失,不知道自己過失。如果哪一天回過頭來,專門知道自己過失,不知道別人過失,你就成了菩薩,菩薩不知道別人過失,只知道自己過失。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頭說,他跟神會,神會是小沙彌,神會很頑皮。六祖打他,問他痛不痛?他說我也痛也不痛。很頑皮的話。他問六祖,你見不見?六祖說我亦見亦不見。這先說的,然後六祖打他,問痛不痛?他就套六祖的話,你是亦見亦不見,我亦痛亦不痛。頑皮!六祖就告訴他,真正告訴他,他說如果我打你,你會痛,你是凡夫,你要不痛,你是塊石頭,石頭我打它,它不痛。他說我亦見亦不見,跟你那個意思不一樣,「我亦見」是見自己過,「我不見」是不見他人過。《壇經》上有這個句子。所以口業非常重要,一定要謹慎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不要說別人的過失。
不但不要說別人的過失,我再告訴諸位,也不要說別人的好處,也不要讚歎別人。這個話也許聽到你聽不懂,實在講,不但是你聽不懂,我也不懂。我是當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時候,那時候好像我三十二歲,我第一次跟他見面,親近他,他老人家就教我這兩句話「不要毀謗別人,不要讚歎別人」,我聽了也不懂。我說不毀謗別人這個對,為什麼不讚歎別人?他老人家又不解釋,我想了一個多星期也想不通。最後還是他告訴我,他說讚歎的過失比毀謗還要嚴重。為什麼?如果你毀謗他,有的人聽到不服氣,你說我不行,我拚命努力,將來還能出人頭地。那個人小小有一點成就,你一讚歎他,他得意忘形,我不得了,這麼多人讚歎,他自己以為了不起。從此以後,不但沒有進步,一天一天往下退轉,貢高我慢什麼都生起來,這是害人!所以不能隨便讚歎人。
什麼人可以讚歎?罵他不生氣,讚歎他不歡喜,這種人可以。「八風吹不動」,這種人才有資格接受人的讚歎,不到這個程度不可以。所以現在有很多我們看年輕事業上稍微有一點成就,不得了,我們俗話說暴發戶,得意忘形!佛門裡頭也不例外,很多年輕修行人都犯這個毛病。所以,我當年第一次見李老師,他就把這個意思告訴我。他說你要害一個人,你讚歎他、捧他,使他得意忘形,這個人就完了,一生就完了。那個上當的人還歡喜,還認為你很好,你讚歎我,你捧我。他不知道那個人是他的冤家對頭,把他害慘了,他不曉得。所以,口業很重要,譏毀跟讚歎都不是容易事情。
【善護身業。不失律儀。】
戒律裡面很多地方是講威儀,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禮節,護持身業,不失禮節。
【善護意業。清淨無染。】
『意業』就是清淨心。心裡頭什麼染污?喜怒哀樂是染污。換句話說,在順境、逆境都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不要讓自己清淨心裡頭有染污。染污就是煩惱,不生煩惱就是沒有染污。所以這三業修行,我們要記住,要認真去做。
【所有國城。聚落。】
『聚落』就是鄉鎮、村莊。
【眷屬。珍寶。都無所著。】
因為法藏比丘在沒有出家之前他是國王,他是國王身分,他把國王的位子讓給別人,國家都不要了,他出家去了。這是說他統統都不執著,都無著了。
【恆以布施。持戒。忍辱。精進。禪定。智慧。六度之行。教化安立眾生。住於無上真正之道。】
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行菩薩道。菩薩行門以六度為綱領,行門雖然很多,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類。『布施』裡面有三種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果報,布施是因,你修財布施,你得財富的果報;你修法布施,得聰明智慧的果報;你修無畏布施,得健康長壽的果報。這三種布施我們都要修,如果你不修因,你哪裡來的果報?你不要看今天很多人發財了,縱然發的是橫財,他也是前生修的,前生要沒有修,多少人想發橫財發不到,為什麼他發了!所以你看到發財的人,你想到佛法講的,他前生修財布施,他才得這個財富。絕對不是說他有什麼本事,能夠賺得了錢,佛法不承認。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前世有修因,這一世有果報。這個人聰明智慧,他前世修法布施;那個人健康長壽,他修無畏布施。所以有些人他有財富,他是大公司的大企業家、董事長,小學都沒有畢業。他底下辦事的都是博士,替他辦事,給他做秘書。那些博士前生修法布施,沒有修財布施,這個老闆是修財布施,沒修法布施,所以果報不一樣。我們看到有些窮人健康長壽,他智慧也沒有、錢財也沒有,他前生修的是無畏布施。你要懂得因,你就曉得現在的果報。
我們要修,你要明瞭這個因果,三樣都要修,又有財富、又聰明、又長壽、又健康,這個才好,福報才圓滿,大家要修。修實在講是人人都能修,而且每個人能修圓滿的功德。不一定說,我修財布施,大概我有錢才能布施,沒有錢就不能布施,你這個想法就錯了。他一個月賺一萬塊錢,他一個月可以布施幾千塊錢,無所謂。我一個月只賺一百塊錢,我這一百塊錢我布施五十塊錢,佔我一個月二分之一。他要布施,賺一萬的要布施五千,才能跟我平等,否則的話他不如我。他一個月布施一千,我一個月布施五十,我功德比他大,為什麼?我是二分之一,他是十分之一,將來的果報我比他殊勝,他不如我。佛法講修功德是在清淨心、至誠心,是你力量當中的百分比來說,不是跟人家比賽多少的。因此,佛門修功德是平等的,機會是平等的,人人能修。
說穿了,老天爺待人是很公平的。有錢的人前生修的福,修的福是多,這一生得富貴。但是做了富貴人,反而吝嗇,叫他做好事,是做,在他百分比裡面佔很少的一個比例,所以來生就沒有福報,就變貧窮。反而窮人,窮人覺得很苦,看到廟裡,自己身上只有幾塊錢,拿來捐獻,他身上的錢統統拿出去了,到來生他變成大富貴。所以,窮人到來生變富人,富人到來生變窮人,窮富永遠輪流轉,風水流輪轉,這才公平,不是說窮人永遠窮,富人永遠富,沒這個道理。你們仔細看,貧苦的人對人恭敬、對人誠懇,捐錢的時候,雖然捐一點點沒人瞧得起他,他這個功德是陰德,統統存在的。富人來捐錢,趾高氣揚,眼睛看著天花板,目中無人。到道場來,這個端茶、那個侍候,福報都已去掉一半了,要人招待、恭敬侍候,福報已經去掉一半。何況捐獻的是他的百分之幾,不成比例,他來生當然變窮人。所以大家好好的想想你就明瞭了。窮人到那裡捐錢,沒人瞧得起他,不會對他恭敬,他的福報永遠保持著。因此,千萬不要瞧不起窮苦的人,這很重要。對待富貴人也不必去恭維他,用不著,為什麼?我們不巴結他,你有錢是你的,我也不要你的錢,我們不巴結他。對窮人千萬不可以輕視。
學了佛之後就知道布施,布施一定要有智慧,就是不要被人騙了,現在有很多假佛、假菩薩,很多,這就是魔王波旬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這經上有,魔王波旬看到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,把人一個個都度出三界,他心裡很難過。所以他就請求佛入般涅槃:釋迦牟尼佛,你已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夠了,不要再講了,你可以走了。佛很慈悲,就答應他了。你們諸位看《大涅槃經》上有這段故事。魔又說,我將來要把你的佛法破壞。佛說我的法是正法,沒有人能夠破壞佛法的。魔就說,「到你末法時期,我派遣我的魔子魔孫」,魔王派他們來,幹什麼?「統統剃頭出家、受戒,披上袈裟,天天講經說法」。講的都是魔法,把經的意思統統講錯了,這就是魔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說,末法時期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釋迦牟尼佛聽魔王這樣一說,一句話不說,流眼淚。這就是魔滲透在佛門裡面,把佛的道場佔領去,把真正要修行的佛弟子趕出去。所以諸位要有智慧。
所以你看我講經三十年,今年整整三十年,我從來沒有勸人發心建道場。道場一建立,沒有多久就被魔佔領去了。我勸人怎麼修福?勸人印經、勸人放生、勸人救濟貧苦。為什麼?這個魔沒有辦法,魔對你一點辦法也沒有。我印這麼多經書,魔拿去也好,他念也有功德,也種善根。但是要搞別的,這個布施可能就會有罪業。為什麼?你幫助魔。魔要沒有錢,沒有那麼多人眾捧他,他哪有那麼大的勢力?你們天天去送錢給他,他錢多了,財富有了。每天去給他跑龍套,他人多了,他熱鬧了,影響力就大了。他將來墮地獄,你們一個個都得跟著去。他要沒有勢力,他造罪業造不起來。所以,學佛的確不容易,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,真的是難,每個條件都要具足。
所以財、法、無畏布施都要知道修。像我們印這個經,印經給諸位說,三種布施具足,我們拿錢印經是財布施;經典本身是佛法,是法布施;一個人得到佛經,看到心裡歡喜,煩惱沒有了,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無畏布施。所以,印經功德是三種布施統統在裡面,這個好!放生是無畏布施,救濟病苦是財布施,也是無畏布施。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,勸別人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都屬於法布施。勸人的方法很多,也很有技巧,不念的人也會叫他念一句,叫他不知不覺的都念一句阿彌陀佛,這個好。
『持戒』這一條是佛法的入門,布施是修福,持戒是入門,最低限度要持五戒、要修十善,五戒、十善。持戒的意思引申就是守法,要遵守國家的法律,要遵守社會的風俗習慣,這雖然是不成文的,每到一個地方,要問問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,這個要遵守,就是守法的這種行門。『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』,智慧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智慧。這六種,前面五種是屬於事相,般若是屬於用心。菩薩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,所以叫做六度。如果沒有智慧,雖然行前面五種,都是人天福報,那個不算是六度,是六種人天福德的因緣。
『教化安立眾生』,「教」是教學,「化」是講教學的成績,化是變化氣質,超凡入聖。佛一教我們,我們馬上就變化,從心裡開始變化,到行為上都變化了。『住於無上真正之道』,這裡頭意思又長了,如果就表面上來看,無上真正之道是成佛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菩薩發願教化眾生,是要幫助他成佛為目標,正是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目標這麼高。要怎樣快速的達到這個目標?一定要教給他信願持名往生淨土這個方法;換句話說,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就是無上真正之道。諸位仔細去想想看,你看錯不錯?所以這個法門是無上真正之道。
【由成如是諸善根故。】
這一句是指前面所講的一切妙德,才感得後面殊勝的果報。
【所生之處。無量寶藏。自然發應。或為長者居士。豪姓尊貴。或為剎利國王。轉輪聖帝。或為六欲天主。乃至梵王。於諸佛所。尊重供養。未曾間斷。如是功德。說不能盡。】
這是講真正發心能夠依照前面教訓來修行,依照前面的標準修正我們自己思想觀念、言語行為,依照前面這個標準來修,我們決定能夠得到這個果報。『所生之處,無量寶藏,自然發應』,這就是財布施的果報。『或為長者居士,豪姓尊貴』,這就是生在富貴人家,前生修的。『或為剎利國王』,這就像我們現在世間做總統的、做國王的。『轉輪聖帝』,轉輪聖帝我們現在世間沒有,最小的一個轉輪聖王也是統治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今天講地球,地球現在沒有統一。全世界統一了,那個王就是佛經裡面稱的轉輪聖帝,現在這個世間沒有,這是福報非常之大。『或為六欲天主』,這是欲界天,欲界六層天,就是這六層天上的天王。『乃至梵王』,梵王是色界天的天王,地位就更高,福報就更大。
這些人天富貴都是修得的,我們看了也不必羨慕,知道人家有這個地位、有這個財富、有這個聰明智慧,是他前世修因所得來的。如果我們要這個果報並不很難,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來生必定可以得到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這種果報並不究竟,不是圓滿的,福報享盡,還是要墮落。所以這些果報我們知道,我們不要。我們修,但是我們不願意得這個果報,我們要把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求生淨土。我現在已經得到這個福報,怎麼樣?得這個福報讓大家共享,自己不要去享受。
在我們中國宋朝時候范仲淹,這個人很多念書的人都知道,這是宋朝一個非常有名的宰相,他一生修積的福德非常之大。我們印光大師對他非常讚歎,認為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這些積德的大聖大賢,他們家道幾百年、幾千年不衰的,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三個人。第一個人就是孔老夫子,孔老夫子教化中國人,這是中華民族的老師,這個功德很大。所以他的子子孫孫他不衰,不管怎麼樣改朝換代,對孔老夫子的後代都特別的恭敬。不但中國人恭敬,連外國人都恭敬,孔德成到了美國,人家一聽是孔老夫子的後代,美國政府對他特別恭敬。這是他祖宗積德積得太大了,家道不衰。
第二位就是范仲淹,范仲淹諸位念他的傳記,這個人非常了不起。他小的時候家境非常清寒,是窮苦人家出生的。他很聰明,會念書,他在寺廟裡面念書,家裡沒有書,寺廟裡頭有藏經樓,藏的有書,所以在寺廟裡念書,在寺廟裡面住。吃呢,每天自己吃稀飯,吃粥,那粥大概煮的比較厚一點,他每天煮一鍋粥,把一鍋粥劃成四塊,每餐吃一塊,苦到那麼程度。以後他考試一帆風順,官做到宰相,做到大將軍,做到宰相,俸祿很多。他把他這些收入,看到世間清寒、沒有人照顧的家族,他救濟他們,幫助他們生活。他自己的收入養三百多人家,就是自己的福報跟大家享,他養活三百多家人。清寒的子弟,念不起書的,他辦一個義學,請老師來教這些學生,替國家培養人才。他自己的生活還保持著做窮秀才的生活,換句話說,做到那麼大的官,那麼好的收入,他的生活沒有改進,還是過貧苦的生活,這個不容易。死的時候,棺材買不起。他死的時候,他家裡什麼狀況?他是五個兒子,其中一個兒子那時候做宰相,一個兒子是御史大夫,如果拿台灣的政治制度,一個行政院長,一個監察院長。官做得這麼大,父親死了沒有錢買棺材。他們的兒女統統效法父親,所有一切收入統統布施清寒,自己過最清苦的生活。所以他家道一直到民國年間,到印光大師那個時候,范家的後裔代代都好,代代都出人才。所以印老講,八百年他的家道不衰,普通一個人家能夠傳三世的很少,他傳八百年家不衰。積的德太大了,真正肯布施,自己有福不享,給大家享。
范仲淹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。官做大了,寺廟裡有一年找他化緣,寺廟有房子破舊了重新修理。做了宰相,做這麼大的官,請捐助一點。真的是宰相,他拿起筆在緣簿上一寫,黃金不曉得是多少斤,還是多少錠?那個數字很大。廟裡人一看,果然是宰相!寫了之後又不拿錢,問他怎麼回事情?他就講了,他說你們到廟裡面去,廟的院子裡有棵樹,樹底下藏著有金子,藏著那裡,你把土扒開,這個黃金拿出來足夠修廟,還有多的。你怎麼知道的?我從前在那裡念書的時候看到的,看到之後我又把它埋起來。他那時候窮到那個樣子,連飯都吃不飽,看到一大堆黃金,他不動心,把它重新埋起來,你看得了不得了!一直到廟裡需要用錢找他的時候,他才告訴廟裡。見到財寶的確不動心,所以人家子孫後代八百年不衰,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你要學他,應該要學他這個做法,你也可以家道八百年不衰。人家真的沒有貪心,真的有福大家享,別人能吃苦,我也能吃苦,我過去那個年代能吃苦,現在還是能吃苦,絕不改善自己的生活。這在中國歷史上稀有,所以印光大師非常讚歎。
第三個是清朝初年有個姓葉的葉狀元,這個人也是學范仲淹,所以他的家道一直到滿清末年,三百年不衰,他那個家傳家能傳三百年。所以印祖說在中國歷史上只見到三個人,真正修德。
末後說,『於諸佛所尊重供養,未曾間斷,如是功德,說不能盡』,這就是有前世的善根福德因緣,所以雖然得富貴,還能夠親近佛法,還能夠供養三寶。
【身口常出無量妙香。猶如栴檀。優缽羅華。其香普熏無量世界。隨所生處。色相端嚴。三十二相。八十種好。悉皆具足。】
這一段說菩薩廣行不可思議普賢大士之德,也就是說,他是不斷的在修普賢行,在修十大願王。所以他的感應殊勝,口中有香氣。我們一般凡夫如果一天不刷三次牙齒,口裡頭就有臭氣,臭氣是業障。人家一年不洗澡,身上放香氣,你看那個真正有修行的老和尚,像虛雲老和尚,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,剃一次頭,他是學禪的,一年洗一次澡,剃一次頭。你跟他接近,他身上不臭,他衣服不臭,衣服破破爛爛的,也不常洗,衣領上一層油垢,但是聞聞不臭,奇怪!他身上沒有怪味道,這不容易,這就是人家的修持。
這個菩薩修十大願王,當然不得了,不但沒有怪味道還有香氣,妙香,咱們世界上什麼法國巴黎香水都不如他,都沒有他香。這個香是從戒定真香流露出來的。學佛人放香,要有這個香,不要去搞那些香水。香水是染污,塗在身上,化學的東西容易長皮膚癌,對身體不好,沒有健康的。你只要好好的修行,自然身上有香氣。『其香普熏無量世界』,這是講阿彌陀佛修行成就之後。『隨所生處,色相端嚴,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悉皆具足』,這是講成佛,佛相。
【手中常出無盡之寶。】
我們講雙手萬能,雙手能夠為一切眾生服務。佛經上常常也有講,叫我們修行人燃指,指頭燃了;燃臂,手臂燃了;燃身,身體燃燒了。佛是這麼說的,經上說的沒錯,結果他老先生就照辦,把手指真的燒掉,手臂也燒掉了,有的人潑上汽油,身體也燒掉了。他以為他的功德很大,其實佛看到了:可憐,把我的意思統統錯會掉了。佛不是叫你把手燒掉、身燒掉,不是的。燒身來供養,燒得一身臭味道,這種臭味道能供養佛嗎?佛不會聞那個味道。我們人都不要聞,佛還要聞?如果你身體一燒,果然燒得很香,比檀香還香,那差不多,你說我燒身供佛,這還說得過去。你燒得那個身去聞聞看,氣味難聞得很,人都不要聞,佛還要聞?意思錯會了。
佛說叫你燃指、燃臂、燃身,意思就是犧牲自己,成就別人,是這個意思,不是叫你真的燒掉。我們要替別人做事,兩個手都不夠用,所以觀世音菩薩還要千手千眼,兩個手不夠用。你只有兩個手,還要把它燒掉,你想想看,佛聽了不是叫冤枉,你把他的意思會錯了。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佛教在中國,我們中國出家人燃香,香燃在頂上,在家人燃在手臂上,這是提醒自己,我曾經發過這個願,我要捨己為人。我發過這個願,今天人家有苦難要我幫助,我還不肯幫助,對不起佛,我當年發的這個願,說話不算數。用意在此地。
這個燃是提醒自己,這不是戒。有人說這是戒疤,受了戒,戒不會有疤的。這叫燃香,這叫發願,捨己為人,可以犧牲自己為別人。像范仲淹做到了,真是捨己為人,要曉得這個道理。大家不要隨隨便便指頭燒掉,有人看到說:這個法師了不起,你看他指頭少掉一個,這個功德很大。其實你們不曉得,你們如果知道事實真相,五個指頭少掉一個、少掉兩個,做事很不方便。這就是把佛的意思錯會掉,幹這個傻事情,佛都嘆息。『手中常出無盡之寶』,這就是雙手萬能,為一切眾生服務。
【莊嚴之具。】
這都是連起來的。
【一切所須。最上之物。利樂有情。】
就是盡心盡力服務別人,盡心盡力使別人能夠離苦得樂。
【由是因緣。能令無量眾生。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】
你們想想,如果佛教徒都能夠學佛,都能這樣做,我相信佛教馬上興旺,為什麼?世間人一看到佛教徒這麼好,我們趕快學佛。這個話講得沒錯,人家一定會發心。今天為什麼人家看到佛教徒討厭,不發心?看不出佛教的好處!佛教幹的什麼?天天去給死人念經,超度死人,這個與佛教不相干的!佛教在釋迦牟尼佛當年沒有這個事情,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沒有這個事情。佛教是度人的,不是度鬼的,度鬼是佛到鬼道裡面現鬼身,教化鬼道,佛在哪一道現身就是教化哪一道。我們現在搞錯了,我們現在在人道,佛教偏拉著跟鬼扯上關係,扯不上關係的,大錯特錯!所以一看到佛教就討厭,為什麼?一看到佛教,就想到跟死人連在一起,誰也不敢到佛教來,這樣就把佛教毀滅掉。如果諸位真正依照這個教訓去做,哪個人不歡迎佛教?哪個人不喜歡佛教?
所以佛教是度人的,活活潑潑。八萬四千法門,佛教的確它是教學,是非常美滿的教育。我們今天把它變成宗教,專門對付死人的宗教,連基督教、天主教都不如,你說糟糕不糟糕!佛看到這個現象,真的流眼淚,這麼殊勝的法門搞成這個樣子。我們要明瞭,我們要覺悟,我們要回頭,要依教奉行,要把佛教現前許多的弊端從我們本身把它改過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