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新加坡二次宣講)  (第十九集)  1994/11  新加坡  檔名:02-027-0019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四面第四行,最後三個字看起。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,對對地方。

  【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。何以故。彼諸菩薩。於一切眾生。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。】

  這些經文都是西方世界菩薩們修行的原則,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縱然我們做不到,也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,要能夠心嚮往之,能做多少,就做多少,盡心盡力去做,這樣就相應。這段說的是利益眾生,前面是屬於自利,這個地方屬於利他。在利他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心、清淨心、大慈悲心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『亦無彼我』。這在人事上的平等,不分自他,生佛一體,自他不二,這是利益眾生非常重要的原則。

  『違怨』。就是我們常講的好惡,好沒有提,只說了一個惡。違,違背了常情常理。怨,不但違背,還有怨害,甚至怨恨。這是遇到不如意的境界,很容易生起這些念頭,這些念頭都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,外面境界一現前,這習氣就被它勾引出來了。「亦無」,由此可知,菩薩的定功很深,不為外境所動,菩薩的定功深,功夫深!菩薩的智慧深廣,將一切眾生看得非常透徹。從自性上來看,一切眾生無不是平等的,無不善良,只是無始劫以來迷邪染,變成這個樣子。正如同一個清醒的人,一個很理智的人,很有愛心的人,跟一群喝醉酒的人在一起一樣,那個喝醉酒的胡說八道,甚至於動手動腳,一點禮貌都沒有。這個清醒的人:他本來都很好、都很可愛,酒醉了,醉了就可以原諒他。菩薩看我們這些眾生,迷惑顛倒就像那個醉醺醺、東倒西歪!就這種情形;菩薩清醒,所以他有很深的智慧,絕對不會怪罪這些眾生。眾生怎麼可能說不作惡事?他們不作惡事,那早就成菩薩、成佛!就是因為壞習氣很重,時時刻刻有惡念,時時刻刻有惡的行為。佛菩薩決定不怪罪,他心淨,他平等。

  這下面說,『何以故』。為什麼菩薩不會怪罪這些違怨的眾生?『彼諸菩薩,於一切眾生,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』。這把原因說出來了。這些菩薩大慈悲,慈悲上加一個大,就是平等的慈悲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的慈悲,大慈悲。我們世間人也有慈悲,在佛法裡講愛緣慈悲,我喜歡他、愛他,對他就很慈悲,不喜歡、不愛他就不慈悲,這世間人愛緣慈悲。比不上佛與大菩薩們,他們是無緣慈悲。無緣是沒有條件!沒有條件的慈悲是大慈悲。不但是大慈悲,而且有利益心故,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。這些菩薩們常存這樣的心,總是希望眾生,幫助眾生得真實的利益。

  【捨離一切執著。成就無量功德。】

 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破執著。『執著』有兩類,人我執、法我執。執著就是煩惱的根源。佛在《華嚴》上說「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不能證得就是不能成佛,妄想執著。人我執要是離開了,捨棄了,見思煩惱就斷了;換句話說,三界輪迴就超越了。由此可知,只要你有人我執著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常常講有我、有他、有你,你只要有這個觀念在,這個念頭不斷,你就出不了輪迴。到哪一天,我你他沒有了,那就證阿羅漢果、出三界了;到哪一天你能夠說是我你他沒有了,我執破掉了。這一句是破我執,『捨離一切執著,成就無量功德』。人必須到無我,那個心大公無私,沒有私心。人有我,你說他沒有私心,不可能的事情。有我就有私心,無我才沒有私心。所以,阿羅漢以上沒有私心,沒證阿羅漢果以前都有私心,只是這個私心成分不同而已,執著淺深不一樣,決定是有私心的。極樂菩薩沒有了,那像我們帶業往生去的,我們問有沒有?我們實在講,一品煩惱也沒斷,到那裡去也沒有。為什麼沒有?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。如果得不到佛本願加持,我們還是有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!

  【以無礙慧。解法如如。善知集滅。音聲方便。不欣世語。樂在正論。】

  以無障礙的智慧,『解法如如』,這法執也破了。前面破我執,這句是破法執;法執破了,就成佛了。如果我們把這個標準再降低,降到最低,那也是等覺菩薩,法雲地菩薩之流,法執破了。解法如如,法是指一切萬法。一切萬法,法相如其法性,法性如其法相,性相一如。兩個如字,一個是從性上說的,一個從相上講的,性相如如。如果對這個說法還很難體會的話,古德有一個比喻,把金跟器做比喻,金比作性,器比作相。器就是器皿,用金器做的、用黃金做的,或者做手鐲,或者做項鍊,或者做杯子,或者做碗,都是金的。那個相不一樣,相是千差萬別,它的體是一樣的,都是純金做成的。我們就可以說,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,金與器是一不是二!這好懂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,這個比喻你能夠懂了,你再慢慢體會佛所講的,我們宇宙人生森羅萬象,從哪裡來的?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這個性就好比金,森羅萬象就好比器。性就是相,相就是性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。他明白了,果然明白了,他這個心得大自在。什麼自在?在一切萬法當中,再也不會分別執著,他曉得萬法平等,萬法一如。這就是法執破了,這就是大菩薩的境界。

  『善知集滅,音聲方便』。這完全是從語言上來說的,我們在語言裡面包括議論,這個議論也就說明了一切眾生的思想見解。善知,那個善就很妙!這個善是什麼意思?空有不二,有即是空,空即是有。從體上講是空的,從相上講是有;性相既然一如,理事當然就沒有障礙,不但理事沒有障礙,事事無礙!這是真的,的確是事事無礙。所有一切障礙從哪裡生的?都是從妄想執著生的,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就無礙了,入無障礙法界。所謂善知,對於這些事理、因果徹底明瞭,這叫善知。

  『不欣世語,樂在正論』。那個善顯示在這個地方,一切平等了,還有什麼喜不喜歡?當然就沒有了。但是他有,他為什麼有?有大慈悲利益心故,在他是沒有,清淨平等,可是芸芸眾生迷惑顛倒,他苦!於是要教導眾生怎樣離苦得樂。在世法裡面講,就從現象裡頭說,這世間這些議論不欣,就是不喜歡。喜歡什麼?喜歡正論,正論就是正法。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,這是正論。邪、正真實的標準在哪裡?正法與性相應,邪法與自性相違,這是絕對的標準。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點,才曉得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,他有標準,不是隨便說,確確實實幫助我們破迷開悟。迷與自性相違,悟與自性相應。

  【知一切法。悉皆空寂。生身煩惱。二餘俱盡。】

  『餘』是習氣。餘習統統斷得乾乾淨淨。『生身煩惱』就是生死煩惱。知道一切法皆悉空寂,不但體空寂,實實在在說相也空寂,只是我們因為妄想執著嚴重的障礙,我們見不到真相。諸佛菩薩心地清淨,這個真實相擺在面前,真的是空寂的,相也是空寂的,所以才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;相如果不空,那當然就有障礙,相是空的。這很難懂,不懂也不要緊,沒有關係,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它搞懂就可以了,現在我們老實念佛就行了。現在能懂當然更好,不懂也不妨礙往生,這諸位要知道,我們曉得這個道理。

  【於三界中。平等勤修。究竟一乘。】

  這是淨宗修行的特色。『三界』。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三界是極不平等的,差別非常之大。菩薩就在這裡面,能示現平等的修學,能教導一切眾生平等的修行。『究竟一乘』。這就是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究竟一乘法。

  【至於彼岸。】

  『彼岸』是成佛。修行這個法門,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成佛。

  【決斷疑網。證無所得。】

  這兩句是成就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。世尊出現在世間,為我們講經說法,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,在我們現在留下來的《大藏經》,大藏經典裡面最大的一部經是《大般若經》,六百卷!六百卷《大般若》講一個什麼?《心經》上所說的「無智亦無得」,這五個字世尊講了二十二年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就講這個無智無得。『決斷疑網,證無所得』。證得圓滿的般若智慧,再沒有懷疑了。

  【以方便智。增長了知。】

  『方便智』是用,前面這個「無所得」是根本智,是真實的智慧。方便智是教化眾生用的,對別人用的;那個根本智,實智,自受用的,自己受用的。教化眾生,『增長了知』。這個了知是後得智,就是無所不知;前面無所得是般若無知,它起作用,無所不知。

  【從本以來。安住神通。得一乘道。不由他悟。】

  本是原本,根本。『從本以來,安住神通』。極樂菩薩這一種能力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。本願就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,願願圓融!所以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。『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』。我們這個法門,法藏比丘一開始就顯示全靠佛力,全靠彌陀願力加持我們,使我們自己在菩提道上極短的時間圓滿成就。

  再看底下這一品。這一品也很重要,這一品是繼續前面一品,說明自利利他的妙行。「真實功德第三十一」。這都是說極樂世界的狀況,換句話說,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。我們的願望就是希望很快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【其智宏深。譬如巨海。菩提高廣。喻若須彌。】

  這底下一共有十五句,比喻。先從比喻上來說出,極樂世界菩薩的智慧德能。這第一句,他的智慧深廣就像大海一樣,他的智慧那樣的深廣。其實大海要跟菩薩智慧真的來比,那差得很遠很遠。凡是比喻,只能比喻一個彷彿,沒有辦法是剛剛好,比得好,不可能的,只比一個彷彿,讓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。『菩提高廣』。菩提是覺,覺悟,樣樣覺悟,沒有一樣不覺悟,不覺就迷了。他為什麼這樣高度的覺悟?前面第一個不要忘了,智慧,智慧真的是根本!沒有智慧,那你怎麼會不迷?當然迷!怎麼會迷,就是因為沒智慧。智慧擺在第一句,它是很有道理的,其後面統統要靠智慧,沒有智慧全做不到。所以他這個覺悟高廣。『喻若須彌』。就像須彌山一樣。須彌山,佛說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高的一座山,我們就稱它作須彌山。須彌是梵語,意思是妙高,這個山妙高。妙是眾寶所成,這就妙,山非常之高。

  【自身威光。超於日月。】

  菩薩身上都有光明,我們前面讀到過。他的光明超過日月,日月比不上!這顯示出德高。

  【其心潔白。猶如雪山。】

  『雪山』。世尊常常用這個做比喻,就是喜馬拉雅山,終年積雪,雪不會融化,我們看去白白的一片,看起來很乾淨。用這個來比喻菩薩的心清淨,一塵不染,就像六祖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個心就乾淨了。

  【忍辱如地。一切平等。】

  這些地方我們統統要學,諸佛菩薩都能忍,我們為什麼不能忍?『忍辱』要學大地,你看這個大地,你把香水倒下去,它也並不覺得你對我很好,天天給我灑香水;你每天把大糞倒下去,它也不嫌棄,它也沒有說你很可惡,你天天作賤我,統統能忍。我們的忍辱要像大地一樣,沒有一樣不能容,沒有一樣不能忍,一切平等。

  【清淨如水。洗諸塵垢。】

  這是說心地的清淨。要修清淨行,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污染,把它洗刷掉;佛在這經上教給我們,洒心易行!

  【熾盛如火。燒煩惱薪。】

  這個『熾盛』,『火』是比喻智慧,智慧要常常現前,智慧現前,就能夠滅煩惱!煩惱好像是柴火一樣,火一燒就把它燒完了。把煩惱比作柴薪,智慧比作火,用智慧才是真正滅煩惱。定不能滅煩惱,定是伏煩惱。忍、定是伏煩惱,不能滅。慧開了,煩惱就沒有了;事實真相明白了,煩惱就不會生了。

  【不著如風。無諸障礙。】

  『不著』就是不著相。內不著身心之相,外不著諸法之相,那就自在了,就沒有障礙了。所有一切的障礙,都從執著生。你著就有障礙,不著就沒有障礙;所以不著像風一樣,風不著,風一著,風就沒有了,它就停了,著了!這是用這個來比喻。

  【法音雷震。覺未覺故。】

  這是說菩薩化他,教化眾生,說法的音聲像雷,雷的聲音遠聞,警覺那一些沒有覺悟的人。

  【雨甘露法。潤眾生故。】

  雨水從天上落下來,樹木花草都得到了滋潤。這是比喻佛法,佛法能潤一切眾生的善根。

  【曠若虛空。大慈等故。】

  這個『曠』是形容心量。心量大像虛空一樣,所以對於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慈悲,大慈悲。

  【如淨蓮華。離染污故。】

  就像清淨的蓮花,佛門用蓮花表法,蓮出污泥而不染。污泥比喻六道的環境、境界。我們能在六道裡面而不染六道的種種習氣,那就像蓮花一樣,離污染。

  【如尼拘樹。覆蔭大故。】

  『尼拘樹』。尼拘是梵語,是印度一種大樹,樹蔭很廣大,在這個樹底下很蔭涼,古時候翻譯的,翻作無節樹。大概這樹長得很高很大,很少枝節,翻作無節。這個比喻以大乘佛法來覆蔭廣大的眾生,特別是指淨宗念佛法門,九界有情眾生有緣接觸到,都得殊勝的利益。如果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都是一生不退成佛,真的像是最大的一個樹蔭一樣。

  【如金剛杵。破邪執故。】

  這也是比喻。像金剛力士,手上拿的兵器,拿的武器,『金剛杵』。在古代這種武器是最銳利的,所有一切兵器碰到它都會損壞,沒有東西能壞金剛杵的。金剛杵比喻武器裡面是最銳利的,能破邪執。

  【如鐵圍山。眾魔外道不能動故。】

  這是比喻信心、願心的堅定,所有魔外,一切知見都不能動搖,這個人決定往生淨土。以上這十五句都是比喻。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菩薩德能不可思議,智慧德能非常的廣大,我們生到西方世界都是這個樣子,都是得佛力的加持。

  【其心正直。善巧決定。論法無厭。求法不倦。】

  這下面說明菩薩弘法利生的大德,『心正直』,真誠到了極處,這是菩提心;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給我們講的「直心,深心,大悲心」。直心是菩提心之體,世尊在《觀經》裡面給我們講的至誠心,所以正直就是至誠,真誠到了極處。『善巧決定』。這是智慧觀機,應機說法,這就是善巧決定。這個人什麼樣的根機,給他說什麼樣的法,漸漸把他誘導淨土,千經萬論處處指歸,到後來一定指歸到淨土。

  【論法無厭。】

  這是覺他,這是給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跟人家討論,不疲不厭。

  【求法不倦。】

  這是自性,菩薩不斷的去求法。實在說,教化眾生也是在求法,古人常講「教學相長」。特別是在答問的時候,許許多多人提出問題,很多問題我們自己沒想到,他一問,我們就明白了,這個智慧就現前了,教學相長。因此,菩薩不度眾生,不能圓成佛道,為什麼?智慧不能圓滿,一定要接觸廣大的群眾,才能夠得圓滿的智慧。

  【戒若琉璃。內外明潔。】

  這兩句是講持戒,嚴持戒律。換句話說,菩薩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,他一定守法,決定不會犯法。這個持戒就是守法!這個我們一定要搞得很清楚,如果把戒跟法離開了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這個戒就是法律,我們現在講法律,這裡面還包括道德、風俗、習慣,樣樣都遵守,決定不違犯,這是菩薩行。他這個守得很嚴、很如法,『內外明潔』。外是身形,內是心地,心清淨。

  【其所言說。令眾悅服。】

  菩薩的言論,眾生聽到了都歡喜,都很樂意的去接受,這就是『悅服』。

  【擊法鼓。建法幢。曜慧日。破痴闇。】

  這四句是形容也是比喻。『鼓』,這個聲音也聽得很遠。所以古時候戰爭的時候,擊戰鼓,衝鋒陷陣的時候,擊鼓能夠振奮人心,能夠遠聞。這是比喻說法,比喻講經說法。用擊法鼓跟轉法輪,都是比喻講經說法的。

  『建法幢』,這是比喻建立道場。如果沒有一個道場,佛法的修學沒有中心,弘揚沒有基地,所以道場非常重要。道場要是沒有的話,這一個法門就不能算是建立在這個世間。所以中國大乘許多宗派,諸位都曉得有所謂的祖庭,祖庭就是他第一個道場,當年祖師所建立的。像我們淨土宗第一個道場,是廬山慧遠大師建的,現在的廬山東林寺是我們淨土宗的開端,開始;以後,五台那邊的玄中寺,是淨土中興的道場;到民國初年,清末民初,印光大師住在蘇州靈巖山,住的時間很久,在那個地方專弘淨土,所以蘇州靈巖山寺也變成淨宗的主要道場。現在淨土宗主要道場有三個。這就是建法幢的意思。

  『曜慧日』。有了法幢,有了道場,才能夠把如來的智慧,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智慧顯現出來。這要靠佛法的教導、修學,我們的智慧才能現前。『破痴闇』。痴闇是比喻無明煩惱。這裡面意思很深、很深。

  【淳淨溫和。寂定明察。】

  這是講風度。菩薩處事待人接物表現的風度,內『淳』,淳樸,淳正,外『溫和』。淳淨,清淨,淳樸清淨;外面溫和,溫良和睦。『寂定明察』。這個寂定一定要能做到知止知足。知止知足這個人心自然就定了,定了以後,能生智慧,對於一切萬事萬物就看得很清楚。一般人為什麼看不清楚?一般人迷在這個境界裡頭,他有得失,他有利害,這個東西就迷了,我們俗話常說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旁觀什麼?他裡頭沒有利害,沒有得失,他看得清楚。有得失,有利害,他總是把這個東西放在前提,拿這個做標準,往往事實真相見不到。菩薩內心淳淨、寂定,所以他的觀察就正確了,明察。

  【為大導師。】

  『大導師』是佛。菩薩可以這麼說,因為菩薩有能力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菩薩就示現佛身來度化眾生,他確實有這個能力,有這個本事。當然這是菩薩三十二應說一個,他也可以菩薩身,也可以童男童女身,也可以任何一種身分,這完全是觀機,眾生喜歡什麼身分,他就用什麼身分來示現。

  【調伏自他。】

  這裡頭有『自』。就是菩薩度化眾生是用自利的,自利利他。

  【引導群生。捨諸愛著。】

  這是佛菩薩教導一切眾生的原則,這諸位要記住。假如這個菩薩教化眾生,教你愛,教你貪戀,這不是佛法,這一定是魔!佛菩薩教你,一定是教你捨離愛欲,這是佛菩薩,跟佛的教法相應;要是用愛欲來度你,說這個也能成就的,這不是佛說的。

  【永離三垢。】

  『三垢』是貪瞋痴。永離貪瞋痴。

  【遊戲神通。】

  在這個世間,我們是業報之身,自己做不了主宰;他『遊戲神通』,他能做得了主宰,喜歡來就來,喜歡去就去,來去自如!這是我們前面都曾經讀過了。

  【因緣願力。】

  佛法自始至終離不開因緣,不但佛法不離因緣,世法也不離因緣,佛尤其重視緣這個字。因緣力故。

  【出生善根。】

  這是佛法的因緣,會叫我們『出生善根』。

  【摧伏一切魔軍。】

  『魔軍』是比喻一切邪魔外道。

  【尊重奉事諸佛。】

  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清什麼是魔。如果你不認識魔,你就會落在魔的圈套裡面,我們常講,你脫離不了魔掌;你要想脫離魔掌,你一定要認識魔。什麼是魔?我們要牢牢的記住。《八大人覺經》上為我們歸納了四大類(類別)。五陰是魔,五陰是什麼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那個想就是妄想;色是什麼?色身。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魔,你看看一天要吃三頓飯,辛辛苦苦工作來養它,魔!這不是好事情。那個想就是妄想,妄想是魔,煩惱是魔,生死是魔,還有外面種種這些境界,人事環境,物質環境,都在那裡引誘你,那都是魔,那叫天魔。所以天魔不是天上青面獠牙的,不是說的那個;天是講的除了這三種之外的,凡是一切能夠誘惑你的,讓你身心不能定下來,不能開智慧的,統統是魔。魔太多太多,就像軍隊一樣,軍隊多,所以把它比喻作魔軍,一定要有定要有慧,你才能夠降伏它。『尊重奉事諸佛』。能夠降魔,就是說內不動心,外不受誘惑,這就降魔。然後一心一意學佛,跟諸佛菩薩學習。我們今天是跟阿彌陀佛學習,阿彌陀佛就在這一部經典之中,依照這經典學習,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。

  【為世明燈。最勝福田。】

  能夠這樣修學的人,他是這個世間的明燈。世間人都迷惑顛倒,他不迷、他不染、他不邪、他不顛倒,可以給世間人做榜樣,指引世人一條光明幸福的道路,這就是世間明燈,最殊勝的福田。

  【殊勝吉祥。堪受供養。】

  『堪受供養』裡面的意義很深,為什麼?因為他是最殊勝的福田。我們想種福,想修福,說實在的話,不曉得哪裡是福田!往往我們發了好心,想去修福,結果做了壞事,不知道!以前,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,就是講比喻愚痴人修福,錯種福田,他用比喻來說。有個主人養了一個寵物,這個寵物是個猴子,主人非常喜歡牠,非常愛護牠。這個猴子對主人也非常好,也非常懂得主人的意思。有一天主人在睡午覺,有一隻蒼蠅叮在主人的鼻子上,猴子看到了非常生氣,就拿那個石頭去打那個蒼蠅。猴子好心,拿這個石頭趕蒼蠅,沒想到蒼蠅沒趕到,把主人的鼻子打破了。這就好比愚痴,沒有智慧,種錯了福田。可見得種福田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。這樣的大德,有智慧、有德能的菩薩,我們去依靠他,我們去供養他,供養他什麼?他替我們種福,我們自己不會種福,他會替我們種福,這個意思在此地!他是最殊勝、最吉祥,堪受供養。佛這裡說鼓勵我們應當供養這些菩薩,他做的種種事業我們都沾光,我們都有一分真實的功德利益。

  【赫奕歡喜。】

  『赫奕』是熾盛的樣子,是形容勇猛無畏。

  【身色相好。功德辯才。具足莊嚴。無與等者。】

  沒有人能夠跟他相等。實在是,不但這些菩薩自分修行,精進勇猛,而且又得彌陀威神加持,十方如來的護念,跟一般菩薩來比當然是超勝。阿彌陀佛跟諸佛比超勝諸佛,西方世界的菩薩跟他方菩薩比,想必也超勝,『無與等者』。

  【常為諸佛所共稱讚。究竟菩薩諸波羅蜜。】

  極樂世界的菩薩,常常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!在菩薩道裡面,他的確是相當的圓滿成就。這個『諸波羅蜜』,就是圓滿成就。如果刻指菩薩行就是六度。從布施、持戒到般若都做到,很圓滿。

  【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。行遍道場。遠二乘境。】

  這是菩薩果證的成就。『常』不是一般作意入定。那個定功淺的人必須要入定,他才能入定界。定功深的人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不必要入定。常就是這個意思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『諸三摩地』就是定中。『行遍道場』。道場是十方一切佛剎,菩薩經常不斷的去遊歷。『遠二乘境』。他絕對不會墮到二乘。二乘就是小乘人,只有自利,不肯利他。極樂世界菩薩沒有這個念頭,念念利益一切眾生,念念勸人往生淨土。只有往生淨土才是真實究竟的利益,是立刻就得到的利益,這要知道。

  【阿難。我今略說。】

  佛叫著阿難尊者,在這個大會上,是略略的介紹。

  【彼極樂界。所生菩薩。真實功德。悉皆如是。】

  這是告訴我們,所生的菩薩,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真實功德就像佛所說的。

  【若廣說者。百千萬劫。不能窮盡。】

  佛是簡單介紹,如果細說那就太多了,說不盡!百劫、千劫、萬劫都說不盡。西方世界的殊勝,我們從這個地方多少能體會到一點。

  底下一品也是本經很重要的一段開示,在這個地方特別要交代的,從前面一直到第三十一品,阿難尊者當機,佛都叫著阿難、阿難!從這一品開始彌勒菩薩當機。「壽樂無極」,而在這一品以下,一共有六品經,可以說是對於我們一個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應該要怎麼做,要怎麼樣修持,這是真實的綱領,是重要的教訓。所以我們淨宗同學把這一段經文選作晚課。我們沒有時間每天讀全部《無量壽經》,不能念全部的,我們早課念第六品,晚課就念三十二到三十七,念這六品,這是教我們怎樣修持。這裡面的教訓,哪些事情佛禁止我們去做,我們就不應該去做;哪些事情佛教給我們一定要去做,我們就認真努力去做,這就對了。請看經文。

  【佛告彌勒菩薩。諸天人等。】

  彌勒是上首,當時參加法會的人數很多,講諸天,『彌勒菩薩』是兜率天的大菩薩,所以底下講有『諸天人等』。

  【無量壽國。聲聞菩薩。功德智慧不可稱說。】

  這我們都不必再細說了。前面都講得很多了。

  【又其國土微妙。安樂。清淨若此。】

  他為什麼不叫阿難,叫彌勒菩薩?我們從世尊底下這一句話就明白了。講到西方極樂世界聲聞菩薩功德智慧,又講到西方世界『國土微妙,安樂,清淨若此』。因為彌勒菩薩常去!這一提的時候多親切。阿難尊者還沒有見到,跟他怎麼講法,他也體會不到!彌勒菩薩常去,所以叫著彌勒菩薩說,這就非常非常的親切。這是講彌勒菩薩你知道,別的人不曉得,你去過的,常去,你應該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意思就在此地。

  【何不力為善。念道之自然。】

  這兩句話是勉勵彌勒菩薩,也同時勉勵與會的大眾,為什麼不努力修善?為什麼不念佛求生淨土?實在說,『念道之自然』。就是勸我們要深信發願,求生淨土。求生淨土才是念道之自然。如果剋實而論,念南無阿彌陀佛。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大道之自然!因為,本經佛為我們說出,這句名號就是我們自性的德號。自性的德號,那不是自然是什麼?這要曉得,同時又是西方導師的名號,也是自己性德之稱。

  【出入供養。觀經行道。喜樂久習。才猛智慧。心不中迴。意無懈時。外若遲緩。內獨駛急。容容虛空。適得其中。中表相應。】

  我們看這一段。這裡面形容西方極樂世界菩薩,實在講這些話佛不對阿難說,對彌勒說;前面對阿難說的,說得淺,我們聽了也能夠接受,也能聽得懂。對彌勒菩薩講的就講得深,我們不太容易體會,但是不能不說。為什麼?說出來之後,我們才知道西方真的第一無比的殊勝!到西方極樂世界好處利益,我們能夠體會這品經,哪有不發心求生之理!

  【出入供養。】

  『出』到他方世界供養諸佛如來。『入』是回來,回到家裡來,供養本師阿彌陀如來,出入供養,修福!這供養修福。

  【觀經行道。】

  修慧。『觀經』,不說讀經,不說研究經。讀、研究,對經義沒有透徹明瞭,觀是透徹明瞭,觀是觀照!完全是用般若,不用心意識。『行道』。身語意三意之行,與心性完全相應,與般若完全相應,這叫行道。這是屬於修慧,福慧雙修!

  【喜樂久習。】

  歡喜快樂,永遠在修學、在深入。

  【才猛智慧。】

  就像前面讚歎阿彌陀佛「高才勇哲」,阿彌陀佛在因地上顯示就高才勇哲,不像我們這麼愚痴!可是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佛的威神一加持,我們也變成高才勇哲,這一到極樂世界就變質!佛力加持這個力量不可思議。

  【心不中迴。】

  迴是迴轉,就是退轉的意思。『心不中迴』,是講信心堅定,決定不退轉。諸位同修要曉得,這個地方講的是極樂菩薩!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成佛,修學的法門不一樣。像我們現在所講的、所知道的,有學禪的,有學密的,有學戒律的,有學教的。極樂世界菩薩天天外面去參訪,去接觸他,聽他們講經說法,還是老實念阿彌陀佛,沒有受他們影響。跟到這個菩薩,禪不錯,我跟他參禪;跟那個菩薩,密也不錯,我就跟他去念咒,那心就中迴了。正如同《華嚴經》上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,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?念佛求生淨土。五十三位善知識,除了德雲比丘、普賢菩薩,這兩個是念佛法門之外,其他五十一位善知識所學的法門各個不相同。善財童子去參訪,樣樣清楚,樣樣明瞭,還是老實念佛,沒改變!我們怎麼知道善財童子是學的念佛求生淨土法門?他的老師是念佛求生淨土的,我們不要忘記,他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!文殊師利菩薩在《華嚴經》上是發願求生淨土的。老師求生淨土,老師最得意的門生,還能叫他修別的法門?當然把第一無比殊勝的法門傳給學生,所以學生必定是念佛求生淨土。一參訪第一個德雲比丘勸他念佛,先入為主;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徹始徹終,一句佛號念佛往生!心不中迴。西方世界的菩薩,個個天天所修的都是五十三參,那不是普通的善知識,他們參訪的十方諸佛如來,一句佛號念到底,完全像大勢至菩薩一樣。

  【意無懈時。】

  一味精進。一個目標,一個方向。正是「三輩往生」裡頭所講的一向專念!

  【外若遲緩。】

  這個『遲緩』,就好像很安閒,好像很沒有事,一天到晚沒事,消遙自在。你看到這些菩薩個個都是好像沒事情一樣,消遙自在。實際上:

  【內獨駛急。】

  他內裡面真的用功,從來沒有懈怠!他用的什麼功?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心裡頭念不中斷。所以,你看他那個樣子很悠閒,很自在,很快樂,好像一天到晚沒事情幹的樣子,他那句佛號綿綿密密,從來不中斷。

  【容容虛空。適得其中。】

  『容容』是和敬的意思。就是我們佛門裡面,也是很重要的戒條「六和敬」,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利和同均。「容容」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大眾,你看他們非常和睦相處,那麼多的人在一起,就像非常親愛的父子兄弟一樣,沒有一點意見,和睦!『虛空』是什麼?每一個人心都清淨,虛空當中,一物也沒有!心清淨、心廣大,人人都是這樣,容容虛空是這個意思。心量廣大,清淨無比,『適得其中』。這個「中」是中道。佛教我們用中,儒家孔老夫子也教我們用中。佛講中道,儒家講中庸。世出世間的大聖人都懂得用中,中就是不偏。圓融中道。能用中,就能夠達到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;它不偏!中就平等,心偏了,那就不平等,他有偏愛,有偏差,中沒有偏差,要懂得會用中。西方世界的菩薩個個都會用中。

  【中表相應。】

  底下這個『中』是心,『表』是表現在外面。這兩個中,底下一個中,跟上面一個中意思完全不一樣,諸位要曉得;上面一個中是中道的意思,底下這個中是中心,是裡面,就是表裡一如,絕對沒有虛假!表裡一如。所以內外完全一樣,你的心跟你所表現在外面,所作所為完全相應,這是表裡一如。真的這個境界,就是我們常講的萬法圓融,事事無礙,他們都達到這個境界。

  【自然嚴整。】

  自自然然莊嚴整齊,無論是什麼事情都是自然的莊嚴整齊。

  【檢歛端直。身心潔淨。無有愛貪。】

  這個地方是說他的內德,是說菩薩的心地。世尊這個說法,真實的意思是教導我們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『檢』是檢點,就是我們常常講反省。『歛』是收歛。我們如果講真正修行,早晚兩堂功課,早課是提醒我們,不要忘掉!我們今天一天,要遵守佛的教訓,修正我們自己思想、見解、行為;晚課就是反省。晚課,認真想一想,今天一天佛教導我們,我們有沒有做到?沒有做到的,明天趕緊要做到;已經做到的,要好好的保持,不要把它失掉,這是真正做早晚課,是真正修行。絕對不是,早晨把經念一遍給佛菩薩聽一下,你看我很乖,我都念給你聽了;到晚上,再念一遍給他聽,這叫敷衍塞責,佛菩薩才不要聽你這些東西。所以,我們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念經,是求佛給我們作證明,我一定遵守佛的教誨,要認真努力去做。所以修行,修是修正。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錯了,依照佛的教訓,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所以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。檢歛端直,端是端正。直是正直。都是從心行上說的。

  『身心潔淨』。心清淨,身當然就清淨了,所以身就不會生病!有很多人,很多同修,很大的憂慮,這個生病怎麼辦?你們想想怎麼辦?他真的會生病,他決定沒辦法,為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他現在沒病,天天想生病,他怎麼會不病?他一定會生病,這就是錯誤!錯誤的想法要把它修正過來,怎麼修正?念阿彌陀佛就不生病了!你們幾時看到阿彌陀佛生病了?所以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就不會生病,心裡要健康,他不起正念,天天去生邪念。想病就是邪念!心裡不清淨,我們念佛心清淨,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不清淨會生病,身清淨怎麼會生病?不修清淨心,不修清淨身,天天還在那裡污染。想病、想苦、想死都是染污,嚴重的染污!佛在經上沒教給我們這些。

  【無有愛貪。】

  『愛貪』是最重的污染。心有愛貪,身就不清淨,就會常常生病;人要沒有愛貪,這個人要有病,那幾乎是不可能的。所以你要遇到有些生病的人,你就問他,你是不是有愛有貪,他一定是會有的。

  我在台灣,在國外也遇到不少年輕人,他們被魔鬼附身,被控制,很不自在,就是我們一般講著魔;他自己很清楚,常常魔來干擾,或者見到怪相,或者聽到聲音,身不由主,被外面力量控制。來問我,有的人有一、二年的,時間都很久了,來問我:有沒有什麼辦法,能夠離開這些魔境?我第一句話就問他: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?他說是的。就是愛貪神通,所以魔來附身。你對於神通感應,完全不理會,你一生當中絕不會遇到這些魔障。都是喜歡神通,喜歡感應;年紀輕輕的,都是大學畢業的,都念得很不錯,惹上這個麻煩,可憐!到最後,他的結果到神經病院,醫生不叫著魔,醫生叫神經分裂症,你說多可憐!什麼原因?貪愛神通,搞的這個麻煩。所以,無有愛貪,這是佛對我們的教誨!不但世間法我們沒有愛貪,佛法也沒有愛貪。我們今天只有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,也不是愛貪才能去的;用愛貪的心,不能生淨土!佛告訴我們那個地方生活的狀況,一切都是自然嚴整,愛貪就不自然!愛貪是要去設計,去經營。這個沒有愛貪是自然的,是自然嚴整,不是人為計劃,設計經營的,不是這些。

  【志願安定。無增缺減。】

  沒有增加,也沒有減少。這是形容志願的安定。定是一,就是專念阿彌陀佛,就以這個莊嚴淨土。所以我們於一切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,我們知足,我們知止。

  【求道和正。】

  『和』是平和,中正。

  【不誤傾邪。】

  不走邪門外道,不可以投機取巧,那個是錯誤的。那就是『傾邪』。傾是跌倒,邪是不正。

  【隨經約令。】

  這一句非常重要,教導我們要依教修行,我們要隨順經典裡面的教誨。『約令』就是教訓。約,等於說佛給我們的約法;令,佛對我們的命令,這就是指經典裡面的教訓。

  【不敢蹉跌。】

  這個意思就是一定要遵守,『不敢蹉跌』,是違背的意思,決定不敢違背。

  【若於繩墨。】

  『繩墨』。是比喻正心正行。繩墨,在現在已經看不到了,老一輩的人,大概像我這個年齡的人,給你說繩墨你還有印象。從前木工、木匠鋸木頭,不像現在用尺畫線,不是的,他是用一個墨斗,用一個墨線,就是用墨尺,那邊用釘子釘下去,拉一條直線,把它彈一彈,彈出一條直線來,照這個來鋸,那個叫繩墨。現在已經不用了,現在用機械畫線,畫得很直,是機器那個鋸子,根本用不著畫線,它的規格比從前進步太多。這個繩墨在此地就比喻心正行正;和前面不敢蹉跌,不敢違背,依教奉行,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怎樣做。

  【咸為道慕。曠無他念。無有憂思。】

  這個意思說菩薩平常所思、所慕的。『慕』是什麼?仰慕。羨慕的是道!無上菩提大道。我們心裡面只羨慕這個,除無上菩提大道之外,沒有值得羨慕的。所以說『曠無他念』。曠是心裡面乾乾淨淨,空曠,沒有妄想,他沒有妄想。『無有憂思』。憂是憂慮牽掛,這都講憂思。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,所以人家心清淨。

  【自然無為。虛空無立。淡安無欲。作得善願。盡心求索。含哀慈愍。禮義都合。苞羅表裡。過度解脫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。『自然無為』。這個心自自然然安住在無為法中,什麼叫無為?凡是有生滅的都是有為,無有生滅的是無為。天親菩薩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裡,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大類。這一百大類裡面,前面九十四類是有為法,後面六個是無為法。有為法裡面第一個心法,第二個心所有法;心法就是八識,有為法。此地說「自然無為」,你看人家心心所都不住,這高明極了。其實就是《楞嚴經》,交光法師註解裡面所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識是什麼?心心所!捨掉了,用根,用根中之性!我們見,眼見,不用眼識見,用見性見;我們聽,不用耳識聽,用聞性聽,這就叫住無為法,這就是自然無為。他是得到阿彌陀佛加持,所以自然無為!其實無為法真的是自然,要想有意這麼做,你已經落在心意識裡面去了,你已經不是無為法,是生滅法了。所以確確實實這是真實的功夫,這個佛力的加持。

  『虛空無立』。這個心一定要像虛空一樣,一法不立,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。要做到『淡安無欲』。淡泊、安然、沒有一切的憂慮,世間五欲六塵沒有了。佛法裡面,修行證果的這個欲也沒有,你才能達到。佛經上給你講怎麼修行證果菩薩位次,給你說,那是對中下的講法;對高等修行人,這個東西統統沒有!如果還有這個東西,你還有分別執著,那你怎麼能成就?高級佛法裡頭沒有這些東西。這一段裡面講的純粹是高級的佛法,這不是對中下人所說的。所以佛要叫著彌勒菩薩跟他講,而不叫著阿難,這個意思很深!

  『作得善願,盡心求索』。這個求索就是常說的善巧方便。善願,諸佛度眾生成佛道,這就是善願。四弘誓願裡面,眾生無邊誓願度,本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這是真實的善願!我們今天做佛的弟子,這些菩薩也是佛的弟子,必定是全心全力幫助佛普度眾生,這就是作得善願。盡心求索,去找這些善巧方便的方法。我們要講求方法,像今天在這個時代,是科技發展到快速的這個時代,我們就利用科學的工具把佛法發揚光大,把佛法傳播給廣大的群眾,這就是盡心求索。我們要利用科學的工具幫助佛弘法利生。

  【含哀慈愍。】

  這個『哀』是大悲心。『慈愍』是大慈。含哀慈愍實際上就是大悲大慈。悲是看到眾生苦,我們生憐憫之心,幫助他離苦。慈是予眾生之樂,我們要幫助他得到快樂。這個快樂裡頭,最真實、最究竟、最圓滿的是念佛求生淨土,依照《無量壽經》的方法來修學,不但將來得真實圓滿的利益,現在就得真正的快樂。現在得到叫花報,往生不退成佛,果報!花、果都無比的殊勝,表現在外面,禮義都合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對於這個世間法絕對沒有破壞,世間法樣樣講求,樣樣遵守。世間的禮、世間的義,這就是我常講的,我們學佛要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。譬如我們在新加坡,新加坡的法律我們一定要遵守。這個法律每個國家地區有很多不一樣的,到哪個地方,一定要遵守當地的法律,要遵守當地的風俗習慣,這才能受到對方人的歡迎,愛好,他們歡喜接受!所以一定要懂得現代化與本土化,這禮義都合就是現代化跟本土化。

  【苞羅表裡。】

  『表』是事,『裡』是道理,所有一切事理,統統包括在其中。

  【過度解脫。】

  『過』是超過。『度』是度脫。能令一切眾生,像佛菩薩一樣,超越殊勝。以這個法門,在一生當中得到解脫,確確實實超過、超越其他法門,比其他法門要來的殊勝。『解脫』,在此地的時候都是講修行的果德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