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新加坡二次宣講)  (第六集)  1994/11  新加坡  檔名:02-027-0006

 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最後一行。

  【於諸眾生。視若自己。拯濟負荷。皆度彼岸。】

  這四句是一小段。菩薩心目當中的眾生,跟自己實在是無二無別,看到眾生受苦受難,就如同自己在受苦難一樣。因此『拯濟負荷』,就是度眾生這個責任使命,在菩薩講是義務,是應該要做的,是菩薩分內所做的事情。『皆度彼岸』是目標。就像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所說的,眾生不成佛,菩薩就誓願不成佛,一定先幫助眾生成佛。有這樣偉大的弘願,這是真實的覺悟、徹底的覺悟。下面經文:

  【悉獲諸佛無量功德。智慧聖明。不可思議。】

  『悉』是令每個眾生都能夠得到像佛一樣圓滿的功德;我們通常講福慧二嚴。在我們受持三皈的時候,我們常常念到「皈依佛二足尊」,二是兩種,足就是滿足、圓滿。智慧圓滿、福德圓滿,福慧二足。說到智慧與福德,九法界的眾生都比不上佛;縱然是等覺菩薩,福慧還欠缺一分,還沒有圓滿。因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這就是福德、智慧不圓的地方。一定要證到圓滿的佛果,福慧才圓滿。這個地方說『諸佛無量功德』就是福慧圓滿,證得的地位跟諸佛平等。『智慧聖明,不可思議』。

  【如是等諸大菩薩。無量無邊。一時來集。】

  當然這些菩薩不僅是我們娑婆世界,他方世界的菩薩更多。此界他方,像前面所說的這些大菩薩們,他們的智慧、德能跟佛齊等的,多少?『無量無邊』。『一時』,世尊為眾生宣講《無量壽經》,宣講成佛第一法門。他們看到了,聽到了,統統都到道場來集會。經文到這個地方,是將大比丘、大菩薩們的智慧、德能是讚歎也是說明。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。下面說:

  【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。】

  這是佛講經。這個法會裡面,有出家的女眾『五百人』。

  【清信士七千人。清信女五百人。】

  『清信士』是在家學佛的,我們中國人稱為居士。這在家的男眾,男居士有『七千人』,女居士也有『五百人』。比丘尼五百人、在家的男女二眾合起來八千人。前面我們看到參加這個法會的大比丘眾是一萬二千人,再加上這八千人,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參加的聽眾二萬人!此界他方的菩薩那不算,那個數目無量無邊。有一些我們肉眼能看到的,大部分我們肉眼不能看見,但是他們都參與這個道場、這個法會,世尊道場如是莊嚴!世尊以後,弟子們講經說法,大眾共修的道場,此界他方的羅漢菩薩也常常來參加這個法會,也是我們肉眼見不到的。因為有這些人參加,這個法會顯得無比殊勝莊嚴,讓我們每個人在道場裡面都能夠法喜充滿。這是用現代的話來講,現代人講磁場,這磁場不一樣,有諸佛菩薩加持;除此之外,還有天人,這也是我們肉眼見不到的。

  【欲界天。】

  『欲界』有六層天。

  【色界天。】

  『色界』有十八層天。無色界不說。那無色界沒有形象的。

  【諸天梵眾。】

  『梵』是清淨。天人的心在六道裡面是最清淨的,比起其他五道要清淨多了。

  【悉共大會。】

  這品經在序分裡面,還是屬於通序。我們這部經經文並不長,可是它的序分很長,的確是大經的架勢。「大教緣起第三」。這品是別序。所以本經的序分有三品。在這品經裡面,如來放光現瑞。示現的瑞相,阿難尊者看到了,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來請法,世尊大慈大悲為阿難尊者說明這樁事情。這個樣子,就說出這部廣大圓滿,直截、方便、究竟,第一希有的《無量壽經》。這是把說經的因緣都在這品經上。

  經序三品,前面兩品是通序,這一品是別序。目的是為了正信,讓我們對這部經典、對這個法門真正生起無比的信心。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,這是修淨土的三個重要條件,缺一不可。三個條件當中,信是第一個條件;由此可知,它的重要。本經經文裡面說得很清楚,我們在前面這一品裡面讀過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真實之際就是《觀經》裡面所說的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所以這部經典、這個法門可以相信,應當要相信。他依據的理論非常真實,不是虛妄的。這部經的作用是以平等法覺悟一切眾生,也就是說,使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。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。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。

  九法界眾生實實在在不平等,往上面講菩薩、圓覺、聲聞;圓覺就是辟支佛,聲聞是阿羅漢,這下面六道眾生,怎麼能平等?在事上講決定不平等,在理上講也不可能平等。但是佛這部經上所說的理,不是普通的理,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法性之理。法性是平等的,這我們學佛的人,大家都知道,是從這個理裡面開化出來的。所以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是殊勝之極、無與倫比。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,它真的是平等成就;成就不是普通的成就,是究竟圓滿的成就。

  經上又告訴我們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」,就是佛要把真實的利益給我們,這真實的利益是什麼?就是信、願、持名。是佛普遍廣大的、平等無分別的授予一切眾生。我們只要依據這三個條件。這三個條件實在講,九界眾生人人能做得到,只要你肯做,你肯信,你肯願,你肯念佛,你就平等得度。所以信願持名這個方法是平等法。我們知道華藏世界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用這個方法,往生西方世界成佛了;六道凡夫乃至於地獄眾生,聞到這個法門能夠依教奉行,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。確實是平等,不可思議。

  蓮池大師講「越三祇於一念」。越是超越,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,超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。這個三大阿僧祇劫是普通菩薩的修行,才能成佛。我們這個法門裡面,一念,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成功了;換句話說,這一念超過他們三大阿僧祇劫,這從時間上說。「齊諸聖於片言」。諸聖,如果我們就圓教而論,這是頂殊勝的。圓教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五十一個位次。我們要不要一個位次、一個位次去證得?不需要,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頓超,一下就成佛了。通途法門是要一個位次、一個位次證得,往上證。好像諸位到這個講堂來,這個講堂在五樓!通途法門是爬樓梯,一階比一階高,從第一個階級一直爬到這個頂樓;念佛法門坐電梯上來的,不必一層、一層爬,一下就上來了。這個諸位容易體會得到。齊是整齊、等齊。與這些大聖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,跟他們的地位平等;就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跟他平等了。所以蓮池大師讚歎這真是奇妙到極處!真實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可以說是非常幸運,今天這個緣成熟了。什麼緣?作佛的緣,我們今天作佛的緣成熟!是心作佛,聽到這部究竟圓滿成佛的經典。這個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,真正是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」,這句話是前清彭際清居士所說的,他也是遇到這個法門歡喜得不得了。我們現在看經文:

  【爾時世尊。威光赫奕。如融金聚。又如明鏡。影暢表裏。現大光明。數千百變。】

  這段是如來放光現出的瑞相。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,每個字裡面都含著很深、很廣的意義。『爾時』是大眾集會的時候,實在講也就是因緣到了。佛看這個因緣,緣成熟了。佛要為大家宣說這個法門,大眾能信、能歡喜接受,依教奉行,這就是緣成熟了。所以佛非常歡喜,佛的本願就是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迴,圓成佛道。今天這個緣成熟了,那怎麼不歡喜?這種歡喜是世尊一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最歡喜的一次。這個歡喜心是達到了頂點,現出這樣的瑞相。

  『威光赫奕』。威是威德,光是光明。我們世間人常講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。如果一個人有很大快樂的喜事來的時候,你看他的精神就不一樣,容光煥發!佛也是這樣,佛這一次遇到這麼歡喜的事情,所以這個光彩跟平常不一樣。

  『如融金聚』。這句是比喻,黃金已經是很美了,色彩多美!如果把黃金在高溫下面使它融化,那個顏色就更好看。不但色彩好看而且有光,放金色的光明。這比喻佛歡喜的樣子。佛原本金色身是如融金聚。這是說佛的體相莊嚴到了極處。『又如明鏡』,這也是比喻,像一面明鏡一塵不染,光明遍照。這句是比喻佛的德用,他起的作用,這用的相。前面一句是體相,這句講的是作用,用之相。平常都沒有見到過,今天顯示得非常特殊。『影暢表裏』,這句講的是他這個體用如如。影是影像,暢是沒有阻隔,表裏一如。

  『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』,這就是大用具體的表現。現大光明,大經當中常講的一真法界;數千百變,就是講的十法界,都在佛的赫奕威光之中顯現出來。這是它所表的意思。佛這一示現就是佛法的全體,一切諸佛為眾生所說的一切法,就是這個事實真相。今天這個事實真相,佛沒有說一句話,從他身光上都顯露無遺,這是圓滿的德相。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,天天跟著佛,從來不離開的。阿難尊者在以前沒見過,從來沒見過,佛今天相好莊嚴是這個樣子,從來沒見過,所以他感覺得非常的奇特、希有、特殊!

  【尊者阿難。即自思惟。今日世尊。色身諸根。悅豫清淨。光顏巍巍。寶剎莊嚴。從昔以來。所未曾見。】

  阿難說,他從前沒有見過,佛今天現出這樣的相好、這樣的愉快。這段經文我們也不能含糊把它略過,裡面的含義很深。『色身諸根』,諸根是講的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說的諸根。悅是快樂、喜悅,『悅豫清淨』。我們世間人快樂的時候,他心不清淨,所以就不能影暢表裏。我們有快樂的時候,但是不能影暢表裏,心不清淨。聲聞、圓覺、權教菩薩心很清淨他不快樂,這個色相都現不出來!

  『光顏巍巍』。光是光明,顏是容貌,巍巍是高盛的樣子。這是形容、是讚歎。『寶剎莊嚴』,這句是讚歎現大光明數千百變,十方剎海依正莊嚴,都從佛的光明裡面顯現出來了,讚歎這個。這是世尊看到眾生緣熟,心裡面念阿彌陀佛,彌陀所成的行願,一切諸佛都佩服、都尊敬、都讚歎。這是念佛!佛念佛,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,佛也加持佛。佛當然護念佛,不但彌陀加持世尊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這個時候統統都加持釋迦牟尼佛。所以釋迦牟尼佛顯的這個色相,真的是無比殊勝!同時又念一切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,應當宣說這個法門,眾生歡喜得度,所以佛今天現這個相非常奇異殊特。阿難尊者自己感嘆到『從昔以來,所未曾見』。由此可知,佛身光、面光應現的一真法界、十界依正莊嚴,的確是非常的希有。

  【喜得瞻仰。生希有心。】

  這是阿難當時見到世尊放光現瑞,他的感想。佛現相決不是偶然的,一定有很深的用意,引起阿難發問。

  【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長跪合掌。】

  這是禮節,向佛請法一定先行禮。原本他是坐著他的座位上聽經。這個時候從座位站起來,到佛面前去禮拜請法。『偏袒右肩』,這是最敬禮,印度是這樣的做法。在我們中國古禮祭祀當中,這個祭禮是中國古禮裡面最重要的,祭祖先。一般民間是祭祖先,如果是國王大臣,還要祭天地山川之神,那不是普通老百姓所祭祀的,老百姓是祭祖先。這在禮裡面是最隆重的禮節,也偏袒右肩,把右面膀子露出來,為什麼?在行禮的時候,如果有吩咐要你去做的事情,你的動作很快、很敏捷是這個意思。弟子給佛行禮的時候。佛有的時候叫他去辦事,他的動作要很快、很方便。在行禮的時候,右肩要露出來,表示願意奉事師長、隨時聽命於師長的吩咐,樂意為他服務是這個意思。偏袒右肩。

  『長跪合掌』。長跪,諸位如果細細的去看,大概在像敦煌壁畫裡面,諸位能看到跪的時候,跪一隻腿,左膝跪下去,右膝沒有跪。這也是禮節。表示佛要吩咐我們做事,起來方便、動作敏捷表這個意思,隨時聽命服務的意思。這是長跪的禮。合掌表恭敬、表一心。平常這個心是散亂的,就有妄想、有雜念。這十個指頭表示妄想雜念,合掌把它合成一,表示一心。所有妄想、雜念統統放下,專心聽老師的吩咐,所以合掌是表敬、表一心的意思。

  【而白佛言。】

  『白』是下對上。下對上這是一個敬詞,恭敬的言辭,「白佛言」。

  【世尊今日入大寂定。住奇特法。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。最勝之道。去來現在佛佛相念。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。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。何故威神顯耀。光瑞殊妙乃爾。願為宣說。】

  在這段裡面,我們看到阿難尊者這幾句話裡頭他的判斷,畢竟是跟佛的時間很長,佛有一些動作,阿難尊者也能夠預料到幾分。相為什麼這麼好?諸位要知道世俗人常說相從心轉,看相算命都說相從心轉;換句話說,這個人心好,相就很好。一個人很慈悲,你一看到那個相就是慈悲的樣子。人心要刁滑奸詐,你看那個相,相貌不善,看到有恐怖。這就說明這個相確確實實是隨心在轉。

  從前有人說,人到四十歲以後,這個相貌要自己負責任;四十歲以前那個相貌,我們世間人講是受父母的遺傳,其實這在佛門裡面講不通的。佛門裡面說你那個相貌怎麼變的?是你投胎的時候,你跟父母有緣,沒有緣不會來投胎!有緣遇到了就生歡喜心,喜歡父母這個相貌。你看那個相貌是不是唯心所變的?所以這個小孩生下來,這個相貌很像父母,是在投胎那個時候你心想生的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不是什麼遺傳的,父母長什麼樣子,小孩就長那個樣子,不是的。是小孩心裡喜歡父母那個相,取他那個相,這麼回事情。出生之後,那有四十年了,對父母已經很冷淡了,這我們能體會得到。小孩跟著父母依依不捨,長大以後,他的男女愛心、事業上的愛心生起來,對父母的心就淡了。因此四十歲以後他的相貌會變。所以一個人少年時候、壯年時候、老年時候,相貌會變,怎麼變?心變了。如果受到好的教育,人心地端正、善良,他的相就變得很端莊、很慈悲。所以說四十以後的相貌要自己負責任!

  世尊今天現這個相是殊勝無比!這個心也是第一殊勝無比,為什麼?佛都念佛,念阿彌陀佛、念一切諸佛,這不是一尊佛的莊嚴,無量佛的莊嚴集中在佛的色相當中顯現出來,這當然是太希有了。所以阿難讚歎,猜想讚歎。『世尊今天入大寂定』。寂定是受用、是享受。大寂定是什麼?就是念佛三昧!今天佛是入念佛三昧。『住奇特法』。奇是希奇,特勝,無比的殊勝!這個意思將要為一切眾生宣布平等成佛的法門。佛心裡頭這樣準備著,這就是住奇特法。『住諸佛所住』。念佛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,這是住諸佛所住。『導師之行』。導是引導,引導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平等成佛。『最勝之道』。道是道路,就是修行證果的方法。最勝就是最殊勝,當然這就是指念佛這個法門。念佛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所修的、一切諸佛所弘的。今天世尊念彌陀之所念、行彌陀之所行,跟阿彌陀佛、跟一切諸佛感應道交。

  『去來現在』。去是過去,來是未來,現在這是講三世。三世諸佛,佛佛都相念、佛佛都念佛。『佛佛相念』當中,幾乎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都共念的,佛都念佛何況我們?『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』。實在是佛佛道同。大經上我們常看到「十方一切佛,共同一法身」,生佛不二,生佛一體!《華嚴》上跟我們說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這就是說明一切萬法體用一如。所以佛念佛是非常正常,法爾如是。這阿難果然猜對了。世尊今天是念佛,但是阿難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念哪一尊佛?他不知道,所以發出這個問題。『何故威神顯耀』。佛的威德、神明。『光瑞殊妙乃爾』。乃爾是像現前所顯示的。『願為宣說』。這一句話是請法。不但阿難尊者心裡頭願意佛為他詳細說明,與會的大眾沒有一個沒有這樣的願望,就是求佛開示。到這個地方這是阿難請法。佛非常慈悲,有求必應,阿難啟請哪有不說的道理?不啟請也要說,何況阿難還出來啟請。

  【於是世尊。告阿難言。善哉善哉。】

  這底下是世尊讚歎阿難尊者的發問。沒有說明之前先就讚歎他。『善哉善哉』。這兩個善哉意思都很深,這個「善哉善哉」用現代的話來說,好極了、好極了,問得太好了。第一個意思是稱機,你問得正好。一切大眾成佛的機會成熟了,你這一問,我就要說出平等成佛的方法,所以稱讚你問得太好!第二個善哉是佛親身的感受,佛的受用,佛今天真歡喜,時時刻刻就想說這個法門,機緣沒成熟。佛天天在等待,果然等到了,今天緣成熟了,你說這多痛快。把佛久蘊在心中想說之法,今天跟大眾吐露出來。暢佛的本懷,這真是快樂無比,讚歎他善哉善哉。這裡面也是值得我們要學習的,我們要向阿難學習的。

  【汝為哀愍利樂眾生故。能問如是微妙之義。】

  世尊這句話實在講,也為我們透了一點消息,阿難也不是普通人。在法會他示現為佛的弟子,證的果位不高,只證初果須陀洹的地位。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到的他只證得須陀洹的果位,小乘初果。實際上阿難尊者也是等覺菩薩再來的,不是普通人,跟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沒有兩樣。這次登台表演,他的角色是分配到釋迦牟尼佛的侍者,這是台前是這麼個身分表演,台後他是大菩薩,所以來唱這台戲的。這是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。佛的這些弟子都不是普通人。

  這佛為我們透了消息。你來問這個話是為了『哀愍利樂諸眾生』。諸眾生,特別指的六道眾生。六道眾生太苦了,生死輪迴,苦難無邊!你興起了大慈悲憐憫他們,你代他們來請法。『問如是微妙之義』,如是微妙之義就是指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。佛要為我們宣講的。你問的功德太大,這一問的功德太大!一問把《無量壽經》給問出來了,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問出來了,這個功德就大!

  【汝今斯問。】

  你今天問的這個問題,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【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。辟支佛。】

  『勝』是超過、勝過。勝過『供養一天下』,一天下怎麼講法?佛告訴我們,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,須彌山的山頂是忉利天,忉利天主所住的地方。須彌山的當中。四面是四天王居住的地方,我們所住的這叫小周,小星球圍繞著中心轉的這個小星球。一天下就是這整個大的宇宙的四分之一,叫一天下。這個數量就太多太多!過去我們總以為佛講的這一個單位世界,我們以為是太陽系。黃念祖老居士在《無量壽經註解》後面有一篇文章,我把它附在這後面,這是他的看法,他提出來的意見。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不是太陽系。為什麼?佛說得很清楚,日月都是繞須彌山轉的,那太陽當然不能算是中心。如果依這個說法,那能夠講得比較圓滿的,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。的確我們的太陽是繞著銀河系轉的,銀河系的中心,我們中國人稱之為黃極。這個地球有南極、北極。銀河系的中心,我們中國人稱為黃極,老居士認為那才是須彌山。那這樣一說這個範圍就太大!這一四天下就是一個銀河系,這一天下就是銀河系的四分之一。諸位想想這個範圍多大?銀河系裡頭有(這經上講的概數,不是確定的數)一百億個太陽系。一百億個太陽系四分之一是二十五億個太陽系,這樣大的數字。『阿羅漢,辟支佛』。這都是小乘證果的人。四果以上的聖人供養他們,那個福報太大太大!供養不是一次,不是供養一天,不是供養一年。

  【布施累劫。】

  每天供養,累到一劫、二劫,『累劫』!這個人修的福報,我們沒有辦法想像,也只好用不可思議四個字來形容。這是供養這些聖者,下面還有:

  【諸天人民。】

  這就更多更多了。

  【蜎飛蠕動之類。】

  從這一句裡面就包括了所謂的六道眾生,這九法界裡面,除了菩薩沒說,八個法界。你看圓覺、聲聞,下面六道。這布施累劫對象是八個法界!

  【功德百千萬倍。】

  你這一問,比一個真正修這樣功德的人,你那個功德跟他比要超過百倍、千倍、萬倍。這一段諸位要細細去聽、細細去揣摩,那個境界你才能夠得到一個彷彿,因為境界太大、太大!我們能信嗎?佛知道唯恐我們不能相信,再把這個道理為我們宣說出來。

  【何以故。】

  為什麼?為什麼這一問,這個功德會有這麼大?

  【當來諸天人民。一切含靈。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。】

  佛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。那這是真的,這個功德確確實實超過前面所說的這個人布施供養的功德,那當然不能為比。因為阿難這一問,佛說出這個法門,『當來』,將來,『諸天人民』就是指六道眾生。六道裡頭,『一切含靈』,這是一切有情眾生。如果他聽到這個法門,沒有一個不得度的;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永脫輪迴,往生不退成佛,一生當中成就!這樣的功德,當然不是前面累劫布施的人所能夠相比的。這段話跟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面「廣修供養」,普賢菩薩所說的「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最」。無量無邊的財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的功德大,一個道理。所以我們要想積功累德,修真實的福德,要懂得布施,懂得供養,特別要懂得法布施、法供養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。下面還是世尊對阿難的讚歎。

  【阿難。】

  凡是在經上佛要叫著這個人的名字,下面開示一定很重要。因為叫著名字是提醒他、叫他特別注意。在經上看到有這個名字,我們要特別提高警覺。

  【如來以無盡大悲。矜哀三界。所以出興於世。光闡道教。欲拯群萌。惠以真實之利。難值難見。如優曇花。希有出現。汝今所問。多所饒益。】

  我們看這一段,這一段是佛自己說出暢佛出世本懷的意思。佛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?出現在這個世間來做什麼?假如我們自己要常常來問問自己,我們會開悟。幾個人常常問自己,我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?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你們同修們有沒有問過?如果常常有這個問題,雖然這個花花世界,也不容易迷惑。隋朝智者大師說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他這兩句話就是這段經文說出來的。

  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?就是要為我們說明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門,就為這個。那為這個,為什麼不早說?說得那麼多經典?這是什麼道理?是因為機緣不成熟。所謂機緣不成熟,佛說出來大家不相信、大家不聽,那就沒有法子。所以佛一定要等待機緣,等緣成熟了,你能相信、能夠接受了、肯發願修行了,這個時候佛才說出。所以佛在此地也很感慨的講,如來是以無盡的大慈悲,這大慈悲是平等的慈悲,不平等的慈悲就不叫大慈悲;沒有分別、沒有界限,這樣的慈悲叫平等的慈悲。佛是無盡的大慈大悲。『矜哀三界』。三界就是六道。三界是講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裡面有欲界天、阿修羅、人、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這都在欲界,色界是天人,無色界也是天人。說三界就是講的六道。憐憫六道眾生。天不究竟,縱然生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,壽命八萬大劫,時間到了、定力失掉了,還是要往下墮落的。因為他上面沒有了,當然往下墮落了,所以這不究竟;換句話說,還是要受輪迴之苦。這是佛在許多大乘經裡面講得非常詳細。

  佛是憐憫六道的凡夫,所以『出興於世』。凡夫裡面有聰明人,不是沒有,哪些是聰明人?知道世間苦,非常想出離輪迴,但是沒有方法。在古時候古印度,我們歷史上稱它作宗教之國。宗教在古印度是最發達的。世尊當年在世,著名的宗教有九十六種,這些都是聰明人,都是想了脫生死輪迴。大多數的宗教以為天就是究竟了,生到天堂大概就沒有事了,不會再有生死、不會再有苦惱,把天當作究竟。可是天有很多,層次不一樣;佛跟我們說天有二十八層。有些宗教目標在忉利天,有些宗教在色界天,有些宗教在大梵天,可見得他們這個智慧功夫的確有高下不同。縱然到非非想天,那是最高的一層,依舊不究竟。佛為了這些眾生出現在世間。你有志要出三界,佛來幫助你出三界,這是佛陀出現在世間,唯一的一個理由!

  『光』是智慧,『闡』是闡揚。佛是用真實的智慧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,六道輪迴的真相、十法界的真相。這個『道』就是真相。『教』就是教學、教化。把這些道理、把這些事實真相,教導給我們。『欲拯群萌』,拯濟這一些,萌就是迷惑顛倒的眾生,想出離而沒有方法。這一些人就是佛教導的對象。因為他們已經覺得世間苦,已經覺察到輪迴苦,心心想出離,這一群人,佛出現這是要度他們。

  『惠以真實之利』,最真實的利益,決定沒有拐彎抹角、決定沒有委曲婉轉。佛今天跟我們說的是直截穩當,快速,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。這個真實之利就是指的淨土三經。諸位要曉得淨土三經是真實之利!如果再歸納,這真實之利就是六字洪名。九界凡聖平等共修、平等成就。

  三經的性質,我們念佛人不能不知道。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宗概論;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說出,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為我們說明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。《觀無量壽經》,佛給我們說出淨宗的原理、理論、修行的方法,這十六觀;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都在十六觀中,所以方法教給我們,特別是這個方法之前要奠定修學的基礎。基礎就是三福、六和,這基礎!從這個基礎上修念佛法門。你用觀想、用觀相、用持名都可以,而持名是最方便的。《阿彌陀經》這是三經最後說的。《彌陀經》的內容是,世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,應當求生極樂世界。這個經裡面四次勸告,我們常講一而三、三而四,四次的勸告。勸我們要相信、要發願、要念佛。這個三經是一系列的。三經的分量都不長,是淨宗圓滿的典籍、是我們念佛人真正的依靠,真實之利!

  『難值難見』,值是遇到。確實不容易遇到,不容易見到。這個經典自古以來流通量不大。這個原因,梅光羲居士在本經序文裡面講得很詳細,諸位看看就曉得了。這些年來我們得力科技的發達,雖然是流通比過去要殊勝得多,但在整個佛門之中,眾多修行的大眾,聽到這部經典歡喜信受奉行,畢竟還是少數。什麼原因?一定要成佛的機會到了,他遇到了才會生歡喜心。如果不是成佛機緣成熟,縱然他遇到了,那個歡喜心很難生起。芸芸大眾,有幾個人這一生像要成佛?我們仔細看看哪幾個人好像要成佛的樣子?當然是少數!道理就在此地。那回頭我們想一想自己,好幸運!我們就是那少數當中的幾個。真的是難得,真正不容易!難值難見。

  『如優曇花』。優曇花,曇花一現,曇花開的時間很短。比喻這個法門遇到不容易,非常希有。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,將來佛法滅盡,這部經、這個念佛的方法還會流傳一百年,最後消失。可見得這個經的功德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。

  『希有出現,汝今所問,多所饒益』。阿難這一問,利益無邊。佛說的這些話,一點都不過分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、明白這個事實。我們要常常想著、常常記著,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、推薦給別人,那個利益就跟阿難啟請的利益無二無別,這都是真實的。何況我們翻印、流通,印得愈多愈好!現在除了經本流通之外,還有錄音帶、錄影帶的流通,那個功德就跟佛在此地所講的無二無別。所以我們看了,不要看了好羨慕,阿難運氣真好。你看這一問得這麼大的功德,我們沒這個運氣、沒這個機會。其實我們有,就在眼前,只要你自己有心、自己有意肯做,你的這個功德跟阿難一樣的。他有機會,我們也有機會,我們沒有輸給阿難,這要曉得的。底下這段經文是世尊這在正面答覆他,許說,給他講。但是聽經要具備條件,條件不具足,聽了也是白聽。我們看看佛對聽經人的要求是什麼?

  【阿難當知。如來正覺。其智難量。無有障礙。】

  這一段文字乍看是佛自己稱讚自己。為什麼?佛的功德沒有人能知道、沒有人能稱讚,佛只好自己說了。希望我們對佛多了解一些、多認識一些,我們對佛的信心能增長;他講的話,我們要認真牢記去學習,用意在此地。第一句是講佛的智慧。佛的智慧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真心本性裡面本有的智慧,我們是迷了,智慧不能現前,佛是大覺不迷,本性的德能完全透露出來,沒有一絲毫的障礙,『無有障礙』,佛智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。這要知道。下面舉一個例子,我們從這個例子裡面去體會,他的智慧德能的確是不可思議。

  【能於念頃。】

  『念頃』是講時間非常之短暫,一念間,一剎那。

  【住無量億劫。】

  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很短的時間裡面,能把它變成很長很長的時間。《華嚴》裡頭所講的「念劫圓融」,佛能夠用一念頃變成無量劫,也能夠把無量劫變成一念頃、一剎那。在時間上得大自在,空間的自在就更不必說!這在時間上得自在。這個事情很不好懂,怎麼能夠把時間縮短?其實這個事實也並不難體會。譬如一個人作夢,在我們中國筆記小說的《黃粱夢》大概有不少人念過。你看他那個作夢的時間多短,並不長!在夢中過了幾十年了。醒來的時候,黃粱還沒有煮熟。黃粱是小米,小米煮飯,他打個瞌睡,打個瞌睡做個夢,夢中已經過了幾十年,醒過來他煮的小米稀飯還沒熟。豈不是這幾十年時間濃縮在幾十分鐘當中。於是乎我們能體會這個事情是可能,不是不可能。所以人可以回到過去,也可以提前進入未來。現在科幻小說裡面講時光隧道,這是一些人的幻想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人會想將來,就會變成事實。一切法從心想生!所以這個本能,眾生自性的德能超越時空。

  【身及諸根。無有增減。】

  『無有增減』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。有生滅就有增減。不生不滅!超越時空就無有來去,不來不去,這都是性德的本能,佛證得了。所以他的示現無不自在、無有障礙。這是從事上來說的。

  【所以者何。】

  為什麼佛有這樣的德能?這種能力《華嚴經》上說得詳細、說得透徹,就是四無礙法界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說事無礙、理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一真法界。我們學佛、我們想成就,成就的是什麼?成就就是希望我們能夠證得無障礙的法界,我們能夠契入無障礙的法界。像諸佛如來與大菩薩一樣,智慧神通無不自在。能不能得到?能。為什麼能?因為是我們的本能,本有的當然可以證得。就如同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所說的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本有當然可以證得,本無當然可以破除掉。我們的煩惱、習氣、妄想本來無。本來無的,怎麼會斷不掉?本來無的一定可以斷掉,本來有的一定可以恢復、可以證得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。佛在這裡表演給我們看、示現給我們看。『所以者何』,這底下解釋。

  【如來定慧。究暢無極。】

  是這麼個道理。佛果地上的定圓滿了、慧圓滿了。我們常講福慧二嚴,這兩種莊嚴。定是福,佛門裡面常講清福。世間人的名聞利養佛法裡叫紅福,紅塵裡面的福報;那個福報不清淨,有苦惱的。你看世間人常講的:你好福氣!有福後頭就有氣。這個話不是好話,你好福氣,你聽聽,福去掉後頭就是氣,有福是假的,氣是真的。所以佛法裡面講清福,清福沒氣,只有福沒有氣,清福。所以說這個定是福報,心地有主宰、心地很清淨,這真正福報,沒有煩惱、沒有副作用。世間的紅福麻煩大,福大、氣大、麻煩大。慧是智慧。『究暢無極』是達到究竟圓滿。

  【於一切法。而得最勝自在故。】

  在一切法當中,他得到最殊勝的自在。《華嚴經》上,佛為我們把這個自在,自在是最殊勝是無量無邊。《華嚴》把它歸納為十大類,十自在,十種自在。我們看《心經》。《心經》每個同修都會念,常常念,《朝暮課誦》裡面都有《心經》。《心經》第一句「觀自在菩薩」。那個自在就是《華嚴》裡面講的圓滿的十種自在,自在怎麼得來?觀就自在。我們就是不會觀,我們常常打妄想,這個想就不自在。諸位要知道,想不自在,觀就自在。那麼我們要問什麼叫觀?什麼叫想?想是落在心意識裡,那就不自在了。

  心是阿賴耶識,意是末那,識就是第六意識。這心意識。第六意識分別,第七末那執著,第八阿賴耶落印象,這就不好。離心意識,我們眼見色,耳聞聲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沒有分別心,不用第六意識;沒有執著,不用末那,不用意識;不落印象,不用第八識。離心意識,大乘菩薩用功,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。禪宗裡面參禪。禪堂裡面大和尚常常提起離心意識參,要離心意識。參禪離心意識,我們念經、學教、念佛要不要離心意識?還是要離心意識。研教的人離心意識能大開圓解,念佛的人離心意識就能證得理一心不亂。可見得這個觀重要。觀就是不用心意識,這叫觀,直截的。也就是交光大師在《楞嚴經正脈》裡面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就用根中之性。

  我們眼見色用見性見,耳聞聲用聞性聞,這叫觀。所以觀音菩薩他高明,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跟我們不一樣,我們用心意識,他離心意識,完全用真如本性來觀這個世間,所以他得最勝自在。佛與大菩薩都是入這樣的境界,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。縱然學不成,不能不知道,我們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現在煩惱習氣太重,沒有辦法學不要緊,念佛求生淨土,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我們再修這個法門。那個時候就不怕了,佛力加持,我們的妄想煩惱都消滅了,這個功夫就不難現前。下面囑咐:

  【阿難諦聽。】

  阿難問。好,我現在跟你講,你要認真聽、要仔細聽。這個諦就是要用心、要仔細。我們今天有沒有用心?有沒有仔細在聽?假如我們一面聽經、一面還在打妄想,這就不是諦聽了。『諦聽』叫老實聽。聽經的時候沒有一個妄念,那叫諦聽;打個妄念就不是諦聽了。這是佛特別囑咐阿難。因為心地清淨沒有妄想,聽經會開悟。古人聽經會開悟,我們現在人聽經為什麼不會開悟?一面聽一面打妄想,難!不容易,這裡頭有很深的意思。

  【善思念之。】

  『善思』是思慧。『念之』是修行。諦聽是聞慧。聞、思、修三慧。三慧具足,他聽了之後,他能夠領悟,他能悟入。

  【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】

  佛很慈悲。我當然要告訴你,要給你詳細說明這個事實。別序就講到此地。但是剛才我提到《華嚴經》上「八自在」,看看明天我再跟諸位把這個補出來。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