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玄義—念佛人人能修,人人會修  (第八集)  1990/3  美國達拉斯  檔名:02-021-0008

  請掀開經本,第十七面倒數第二行:「二、方便有餘土—念佛功深,離雜亂心,專念一句名號,心口相應,字字分明。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如是念佛,名事一心。若達此境界,雖不求斷惑,而見思煩惱,自然斷落。則橫生極樂方便有餘土。」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它後面這一句話,跟蕅益大師《要解》裡面所說的完全相同。念佛只要老老實實的念下去,我們開始念的時候,妄想是決定免不了的。妄想起來不要害怕,如果沒有妄想那就成佛了,那何必還要念佛?就是因為妄想太多,我們才要念佛。實在說,不是因為念佛才有那麼多妄想,是平常妄想就是那麼多,我們沒有去注意、沒有覺察到;現在要念佛,希望把心靜下來,這才發現這麼多妄想。所以這妄想是發現的。不是說我不念佛的時候好像沒有妄想,愈念妄想愈多,不是這個現象,這是一種誤會,所以只要老老實實的念。念,要緊的就是要專念一句名號,正是前面宗旨裡面所提倡的「一向專念」。專念才容易相應,首先講最淺的相應就是心與口的相應,口裡面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心裡頭也得有阿彌陀佛才行。所以佛號從心裡面生起來,從口裡面念出來,從耳朵再聽進去。古人常常用這種方法,這種方法容易攝心,所謂攝心就是伏妄想,容易把妄念伏住。一定要念得字字分明,就是念得清清楚楚,快念、慢念沒有關係,大聲念、小聲念或者是默念,這都沒有關係。念的方式很多,原則就是要把這個佛號,或是六個字,或是四個字,要念清楚。

  「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」,這就講功夫了,念佛的時候心裡面真正有佛。前面說得很清楚,念佛法門,能念之心是始覺,覺就是佛;所念的這個佛號是本覺,可見得不是外面的,能念所念就是一個覺性,覺性就叫做佛性,所以能念所念都是佛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。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」,這是功夫。功夫就是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是功夫。這樣念,這叫事一心。實在講事一心有淺有深,如果就這個地方算一個段落來看,這是我們平常講的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就是最淺的事一心。最淺的,這是伏煩惱,這樣念法煩惱雖然沒斷,但是它不起現行。也就是說這一句佛號有力量,功夫得力,能夠把妄念伏住,這叫功夫得力。這樣的功夫跟諸位說就決定往生,前面凡聖同居土就是這一類人,決定往生,因為凡聖同居土裡面也有三輩九品,方便有餘土亦有三輩九品。這個叫事一心。

  「若達此境界」,這個境界是我們可以能做得到的,前面的境界是功夫成片,也就是事一心最初的入門。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,做到之後要繼續不斷去努力,「雖不求斷惑,而見思煩惱,自然斷落」,這就是上品的。由此可知,我們不要求斷惑,不求這個,我們只求這一句佛號能相應,就是心與口能相應,只要求這個,不要求斷惑。消業、斷惑都不要求,為什麼?功夫到了,自自然然煩惱就沒有。這個東西求不來的,有求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就是個妄念。我們念佛當中夾雜這個妄念在,不但一心得不到,連功夫成片都成問題。所以一定不要求,自自然然煩惱就少了,少到最後煩惱就沒有,就斷了,這個樣子決定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。一般諸佛世界,聲聞、緣覺,有這個機緣聽到這個法門了,他們迴小向大,再念佛求生淨土,那是一定生在方便有餘土的。

  第三是「實報莊嚴土—憶佛念佛,歷歷分明,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,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,是名事一心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,屬定門攝,未有慧故。」這講實報土,先要把方便土的境界,要敘述一番。「憶佛念佛」是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憶是心裡面想,所以我們讀經常常想經中的境界,都是憶佛。像夏蓮居給我們編的《淨修捷要》,他的方法是採取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裡面講的五念法(五念法第一個就是觀察,觀察就是此地講的憶佛),他有憶、有念、有禮拜、有懺悔、有迴向,統統在一拜之中,所以我們讀《淨修捷要》就知道憶佛很重要。所以常常把經典念熟,念熟之後常常想經裡面的境界,這是憶佛,執持名號是念佛,想也要想得清清楚楚,念也要念得明明白白,歷歷分明。行住坐臥,這就是說一切時、一切處所都不間斷。

  這一部經,古今的大德都給我們說明它是華嚴境界,稱《無量壽經》為中本《華嚴》,稱《阿彌陀經》為小本《華嚴》。華嚴的特色是無障礙的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華嚴是無礙境界。因此修學這個法門,當然要有恭敬心。為什麼?十大願王,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。所以有很多同修來問我,我們念佛人供佛像,哪些地方可以供,哪些地方不可以供。我就告訴他,沒有地方不可以供,為什麼?事事無礙,還要有地方不可以供,這就是有障礙了。你家裡有佛堂,佛堂可以供,那當然是要供佛的;客廳裡面也可以供,房間裡面也可以供,洗手間我們不供好了,實在講可以不可以供?還是可以供。為什麼我說是處處要供?就是叫你時時見到,時時見到佛。

  寺院庵堂一定要將佛像供在大殿,不能隨便供養,那是什麼?那是教初學的人,教導沒有學佛的人,教他們對佛要起恭敬心。正如同蓮池大師當年念佛,這在《竹窗隨筆》上有,有人請教他老人家,你教人念佛怎麼教法,他說我教人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念六個字。人家就問他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?他說我自己念「阿彌陀佛」,就省了兩個字。諸位要曉得,修行是愈簡單愈得力,愈簡單愈好,「阿彌陀佛」比上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要省了三分之一。所以別人就問他,這什麼緣故?他就說了,我發願這一生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所以這個客氣話就不要說了,「南無」是客氣話。經上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,「執持名號」,名號就四個字,所以就不必客氣。別人他未必發心這一生求往生,因此加上「南無」,加上客氣話、恭敬話是要好得多。「南無」翻成中文是禮敬、禮拜、皈依,有這些意思;就是恭敬、禮拜、皈依阿彌陀佛,有這個意思,所以加上這個客氣話。由此可知,我們教別人供養佛像,應當供養在佛堂,或者供養在客廳的上位。上位,哪個位子是大位?這要看他的房子怎麼建築的,但是有一個原則是不會變的,就是坐在這個位子上,無論從哪一個門進來,他第一個看到,這個位子就是大位。譬如一個堂屋,它總有好幾個門進來,這個位子上不管從哪一個門進來,它都第一個看到,這個叫大位。尤其是在外國的房子,它建築的方式跟我們中國不相同,我們中國的房子絕大多數都採取的是坐北朝南,都採取這麼一個方位的。在外國不講求這些,他對於五行方位,他不注重,中國人很注重這個。

  如果對於一個真正修淨土,是一個非常懇切希望我這一生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要有這樣一個願心,他供養佛像就不居方所,就沒有拘束了。就跟蓮池大師這樣,只念阿彌陀佛,南無就不要念了。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真心想見阿彌陀佛,想求生西方,這就是最恭敬的心。如果還有顧忌,這個地方不能供,那個地方還不能念,那好了,你這個念佛豈不是中斷了嗎?淨念相繼,你怎麼繼得起來?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兩個條件統統做不到。你間斷,間斷就夾雜。我間斷,間斷沒夾雜,我沒起妄念。沒起妄念,夾雜了無明。起心動念是夾雜妄想,不起心動念是夾雜無明。你看看總一間斷就夾雜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尤其是在病重的時候,這個病人在病重的時候求往生,那個是關鍵的時候,應當把佛像掛在哪裡?他睡在床上的時候,他眼睛能看到,掛在他腳的上面。他躺在枕頭上,一睜開眼睛就看到佛像,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掛在床腳上,佛像供在那裡,這是大不敬。好了,你為了要恭敬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耽誤掉了,這個是錯了。平常我們當然不能這樣供法,但是在那個時候是要這樣供法。可是我再告訴諸位,如果你真的想往生極樂世界,你把阿彌陀佛就供到你房間床鋪上,我天天晚上一躺到床上,我就看到阿彌陀佛,「阿彌陀佛我要往生,趕快來接我」,這叫真正恭敬。所以一定要明理,叫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如果不是這樣殷切求往生的,那當然,這是不敬。念念都求佛來接引,心心希望早日往生,這個就什麼忌諱都沒有了。

  所以本經既然與《華嚴》同樣的是事事無礙境界,我們真正發願修學的,就一切禁忌都沒有。這個地方說得也非常之好,「行住坐臥」,就是一切時一切處,「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」。「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」,這就講見思煩惱,這些再也不動心,功夫到這個境界,這叫事一心。你看現在念佛人雖然很多,特別是在台灣,台灣念佛人多。可是有幾個真正功夫得力?給諸位說,太少太少了。為什麼?那個股票、六合彩非常誘惑人,一聽到某人今天賺了多少,那個人又賺多少,他的佛號都忘掉了,心也想去賺錢去了。幾個人能夠把名聞利養放下、捨掉,他那個功夫才會得力。這個名利放不下,功夫是怎麼樣也不得力,不要說事一心做不到,就是功夫成片也做不到。我們念念要提高警覺,貪瞋痴叫三毒煩惱,常常起這個心、動這個念頭,這是往哪裡去?往三惡道去。名利在勾引我們,勾引我們到哪裡去?勾引我們到三惡道。如果真正在這上警覺了,我們就不會再上當了。

  所以總而言之要真正覺悟,這個世間苦短,你再有財富,你死了之後一文也帶不去;再有權勢,你的權勢也帶不去。古德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,「萬般將不去」,將就是帶去,萬般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的,「唯有業隨身」,這多可怕。凡是帶不去的,我們都不想它;能帶得去的,我們要多多的努力。咱念這句佛號,憶佛念佛,這是帶得去的,其他的帶不去。所以在這個世間,吃能吃得飽就夠了,不必要講究吃得怎麼好。要講求吃得怎麼好,這造業了,又起了貪心,又搞貪瞋痴了。所以飲食愈簡單愈好,實在講最養身體的,最長壽的飲食,就是簡單。最明顯的例子,中國大陸。中國大陸生活條件那麼差,那麼樣的清苦,可是很奇怪,人都長壽。所以我記得前兩年,歐美許多國家到中國大陸去調查,去調查什麼原因他們會長壽。實在講他們長壽的原因很簡單,兩個因素,第一個他沒有妄念,因為他什麼都不會想,他想不到,所以他不想,什麼都不想。第二個飲食簡單,每一天都吃一樣的,沒有什麼花樣好變的,這個的確就是長壽之道。我們每天吃一樣的,吃個兩三天就煩了,就厭了。在過去做皇帝,皇帝吃飯菜都是一百道,而且餐餐花樣都不一樣的。你把中國歷史打開來看看,有幾個皇帝活到六十歲的?不多。自古至今做皇帝百分之八十我看都沒有活過六十歲的,為什麼?不知道養生之道,不懂養生之道。

  這個是說明事一心,事一心,「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」。理沒有徹是沒有見性,智慧沒開,「屬定門攝」。這就是我們常講念佛三昧,事一心是得念佛三昧,但是沒開悟,功夫還要再進一步。

  「更進一步,於自本性,忽然契合」,這個開悟了。這個開悟我們就叫他做理一心不亂,智慧現前了。「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」,了是徹底明瞭,能念所念是一心,自佛他佛是一佛,這個是一了一切了,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心。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的,天堂也是自性變的,地獄還是自性變的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的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這是真正徹底覺悟。到這個境界怎麼樣?「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」,有念無念是二邊,這是二邊都離開了。禪宗徹悟說「坐斷兩頭」,坐是講禪定,兩頭就是空有兩頭,二邊沒有了。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叫相對,脫離相對了。脫離相對,絕對也沒有,因為絕對跟相對又是一對。這個境界是禪家常講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言語達不到,想用言語來表達沒有法子,不但言語達不到,心思也不及,你也沒有辦法想像。但是這個境界是真的,是真實的,決定不是妄想。這是什麼境界?這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,我們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。《楞嚴經》大勢至菩薩那個法門就是這個法門,你看他依然「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淨念相繼是功夫,自得心開就是理一心不亂。單用這一個法子,不必用其他任何方法來幫助。比如後人有講的禪淨雙修,有講的淨密雙修,大勢至菩薩講不必,不必這麼麻煩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不借任何法門幫助,自自然然就開悟了。

  「如《疏鈔》云:若言其有,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」,這是不著有,就是不住有念。「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,所念之佛,歷歷分明」,這個不落無念。不住有念,又不落無念,他念不念?他念。他這一句佛號念到晚,真的一句接一句念念相續,就是事上有念,理上無念,他理明白了。理明白了,我們要問,那他何必還要念?不要念了。這個話乍聽起來覺得是滿有道理,事實上不然,因為見性之後(見性就是成佛),還是淨念相繼,念念不斷,這才顯示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。慈悲在哪裡?做一個樣子給初學的人看。初學的人看他已經成佛了,佛還念佛,那我們不念佛怎麼行?如果佛勸我們念佛,他不念佛,這個念佛未必靠得住,你看他自己都不念,他勸我們念;如果真好,他為什麼不念。所以佛永遠給眾生做榜樣。在我們這部經上,《無量壽經》你看第三章。第三章是本經的發起序,你看它這個發起因緣是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,本師念阿彌陀佛,因為念阿彌陀佛,心跟阿彌陀佛相應。他自己本來是佛,現在又跟阿彌陀佛相應,所以這個時候所現的瑞相特別之好。佛的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,光彩、精神,阿難尊者看到歎為稀有。阿難是佛的侍者,跟佛很多年,從來沒有看到佛的相好像今天這個樣子,這才引起阿難尊者的啟請。所以曉得念佛相貌就變成佛了,就變成佛相;念菩薩就是菩薩相。一切法都是從念想而成就的,真是想什麼它就會現什麼、就會變什麼,因為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,唯識所變,所以想什麼它就變什麼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蓮池大師《疏鈔》裡面可以給前面兩句「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」,做一個很好的註解。

  「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。」這是證得理一心以後,他們的功夫就是這個境界,心裡面確確實實一念不生,但是口裡面的佛號還是念念不斷,所以是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。相上有,性上無;事上有,理上無。可惜我們做不到這個境界,做到這個境界就自在了,不但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就沒有障礙了。說實在話,事事原本是無障礙,障礙產生在哪裡?產生在我們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,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事事都有障礙。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,那還有什麼障礙?

  「言思路絕,不可名狀,唯是一心,清淨本然之體。」清淨本然是盡虛空遍法界,《楞嚴經》上講這個境界講得很詳細,講得很透徹,經文也長。所以自古以來稱之為「開慧之楞嚴,成佛之法華」,這是兩部經,開智慧的《楞嚴經》,成佛的《法華經》。為什麼說成佛的《法華經》?因為佛在《法華經》以前都說一闡提不能成佛,一闡提沒有佛性,這是佛常說的。闡提是梵語,一闡提是梵語,這三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斷了善根的人。那個人一點善根都沒有,所以佛在從前講斷了善根的人不能成佛。可是在法華會上佛講真話,他說我從前講的是方便語,不是真實語,真實語一闡提也有佛性,一闡提也能作佛。這個才圓滿,所以講成佛是《法華經》講得最圓滿,連斷了善根的人也能成佛,沒有一個不成佛。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這叫「成佛的法華」,是這個意思。既然盡虛空遍法界,「唯是一心,清淨本然之體」。這個就是大乘佛法常講的清淨法身,可見得念到理一心不亂,就證得清淨法身。

  「更有何法而得雜亂」,沒有任何法能夠叫他雜亂,「是名理一心」。「屬慧門攝,兼得定故。」慧一定有定,定未必有慧,這是諸位要知道,所以你單單修定未必有慧。可是念佛人他的好處,這一句佛號裡頭是定慧等持、定慧雙修,所以念佛比修禪定好。修禪定,說老實話,不到明心見性的話,他智慧不透出來,只有定沒有慧。念佛人不然,定裡面有慧,慧裡頭有定。

  「念佛若達理一心,破一分無明,則生實報莊嚴土,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。」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,念到理一心不亂也沒有別的方法,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自自然然到理一心,你也不要去求理一心。事一心、理一心都不要去求,就是老老實實一直念下去,到時候是水到渠成,他自然成就。念到事一心的時候,你自己會知道,為什麼?一切是非人我都沒有了,心地清涼自在,貪瞋痴慢沒有了。別人怎麼樣侮辱你、毀謗你,你的心清涼自在如如不動。還聽到說,我要忍一忍。還忍一忍,那都不行,那是凡夫境界,沒有到一心。到一心,連那個忍都沒有,這才是真正到了念佛三昧。

  理一心不亂是一切通達,一切明瞭。為什麼?智慧開了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智慧,一看就明瞭,一聽就明瞭,不但現前明瞭,還明瞭過去未來,這是我們常講的神通現前。實在講能夠知道過去未來,這個在念佛三昧事一心就有了,他還屬於定門攝的。知道過去未來他是有一個範圍的,譬如阿羅漢,阿羅漢的神通,阿羅漢的宿命通,能知道過去五百世、未來五百世,五百世以外的他不知道了,他的能力有限。證得理一心,這個菩薩他的能力大,那就不止五百世了。尤其是念佛人,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,你看四十八願,經上世尊也給我們詳細說明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人,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。他沒有界線,盡虛空遍法界他統統看得清楚、統統聽得清楚,他心通也了不起,他心遍知,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,什麼時候得度,什麼時候往生,他都曉得。這樣說起來又好像宿命論了,命裡注定的,什麼時候得度,什麼時候往生,他都曉得,這不是命裡注定的嗎?其實不是的,往生得度在我們自己努力。我們自己如果決定,我決定這一生得度,我這一生往生,你這個念頭一動,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,諸上善人各個都知道。只要你這個心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退轉,你就篤定往生了,到時候佛菩薩一定來迎接你。這個要緊,決定不能改變主意,決定不能退轉,這正是彭際清所講的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這個話是真的。

  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,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像今天這樣殊勝的因緣,這一下遇到了,要牢牢的把握住,決定不放手。怎樣把它握住?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痛痛快快的捨掉,你要不捨你就被它干擾,你的心就會被它雜亂。我把它捨得乾乾淨淨,它就雜亂不了我,我就能夠得一心。理一心得不到,我還能得事一心;事一心功夫深的我得不到,淺的是決定可以得到,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有把握了。這個權不是操在別人手上,操在別人手上沒有把握,求人難。我們今天曉得這個權是操縱在自己的念頭上,就看我們願不願了。理一心的標準是破一品無明,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,所以這個果位是圓教的初住菩薩、別教的初地菩薩,是這樣的果位,在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之上。他往生生實報莊嚴土,實是真實的,這不是假的,真實的報土,「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。」這個常寂光是理,它不是事,我們看底下這一段來說。所以實在講淨土只有這三種,事上只有三種,常寂光是理,理是整個貫穿的,哪一個土不在常寂光之中,都在常寂光中,凡聖同居土也在常寂光之中,雖在常寂光之中,我們對於常寂光是毫無感受,不像實報土的菩薩,他真正得常寂光的受用,所以叫分證。

  「常寂光土—法身佛所居之土,名為常寂光土。」法身佛沒有形相,法身是什麼?法身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,在佛法裡稱之為法身,或者稱之為本性,又稱之為實相,名詞很多都說的是一樁事情。一樁事情,佛為什麼說很多的名詞?這是佛說法之善巧,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言說名字,言說名字隨便說都可以,只要說的是那樁事情就行。這都是教我們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。名是假名,說是方便,一定要從假名、方便裡面去體會真實,這個才重要。

  「《要解》云:實相之體,非寂非照。而復寂而恆照,照而恆寂。」這個一句話很不好懂,「實相之體」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,說不上是寂,也說不上是照。寂就是清淨,就是靜;照就是明瞭,是智慧,明瞭。雖然它不是寂也不是照,可是它確確實實有寂照的作用。實相之體在哪裡?給諸位說,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心性,我們這個心就是的。心確實是靜的,不但是靜的,而且決定沒有形相。所以佛法常常用輪來代表,來作為佛門的一個標誌,唯有輪,輪是圓相,圓能表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寂是什麼?圓心。你們想想,圓心是有還是無?你不能說它是無,也不能說它是有。你說它有,有在哪裡?決定找不到;可是它真有,真的存在。它確實有,因為它沒有形相,所以圓心我們現在一般講是個抽象的概念,沒有實體,但是那個圓是從圓心變出來的。佛用這個東西來表法,教給我們,我們的心有沒有?有,心有沒有相?沒有相,跟圓心是一樣的。

  我們今天心裡頭要有東西,這就壞了,心壞了。所以心有了妄念、有了妄想,這人心壞了,這不是真心,叫妄心,妄心就是心壞了。心裡本來很乾淨,什麼都沒有,怎麼會起妄想分別執著?所以《楞嚴經》一開端七處徵心,釋迦牟尼佛逼著阿難,教阿難去找心到底在哪裡。阿難很了不起、很聰明,居然說出七處。我們都說不出來,我們頂多說心在身體裡面,其他的想不出來。阿難能想出七個地方,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了。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,它的確是清淨的,這是自己的真心。所以要養心,養心是什麼?養心就是修定,修定就是養心,心裡面什麼都不想,不想也不想。如果果然什麼都不想,什麼都不想那個心裡頭就是無明,所以不想也不想。不想也不想那就有想,所以用什麼方法?禪家是了了分明,寂然不動。所以他不是有想,他也不是無想,你說他無想,他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,他不糊塗;你說他有想,他心裡確實一念不生。所以我們念佛的人就用一句佛號,你說他有想,心裡頭確實一念不生;你說他無想,他這一句佛號還歷歷分明、字字清楚。這個在修身養性,或者我們講養生,這是最高的祕訣,健康長壽。心裡沒有毛病,心健康;心健康,身體一定健康,健康長壽。所以心裡頭不能有東西,有東西就壞了。

  所以有些人說,我的心不能不想,我有好多事情不想不行。其實錯了,你想也不成,不要認為我想事情就能想成功了,那佛都會來拜你做老師,為什麼?因為你想會想成功。你們去念念《了凡四訓》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還想個什麼?不想了。所以了凡先生他搞清楚了,他肯定了,他什麼都不想。為什麼?想,想不來,命裡有的,不想到時候還來,那何必去打妄想,何必去操這個心?為什麼不把念頭放下?命裡有時終須有,命裡無時是想不來,想也想不來的。凡夫都是命定的,沒有法子,人沒法子跟命爭,你還想什麼、求什麼。學佛人功夫到了明心見性,一切是自性裡面流出來的,不要想,真是要什麼有什麼。所以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他到哪裡求?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。就是六祖所講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它能生萬法。所以他不要求,他不是向外求,他是自性裡面顯露出來的。阿彌陀佛所造的西方極樂世界,他是從外頭建造的嗎?不是的,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境界。所以修性,性德顯露,諸佛菩薩那一種依正莊嚴是性德的流露。我們今天性德不顯,沒見性,性德不顯。性德不顯,我們受用是什麼?我們受用是修德。過去生當中修的今生得受用,今生所修的來生得受用,修的。所以明白這個道理,你修善積德是決定不錯。這個我們在種因,我們在種好因,將來當然有好果報,這一定的道理。

  所以不要去打妄想,打妄想吃虧了,寂與照都失掉,都沒有了。寂是清淨心,照就是清淨心起的作用,於一切萬法,十方三際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照。雖然清楚明瞭,心裡頭還是寂然不動;唯有心清淨、不動,你才能照了。《心經》裡面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它才能照見。禪家、般若宗裡面所講的修學的三個層次,跟我們念佛人三個層次是一樣的意思,但是說法不一樣。我們淨土宗講功夫成片,再高一層事一心不亂,最高的理一心不亂。禪家所講的,最初的功夫講觀照,所以他的觀照就是我們的成片,他講照住就是我們講的事一心不亂,他講照見就是我們的理一心不亂。所以《心經》上講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」,那是最上乘的功夫。照見,就是此地這個照的意思,照見了。照見怎麼?心還是不動。心動了,照就失掉。心一動就迷了,心不動的時候是智慧,是照。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在哪裡?就是他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,他心永遠不動。他起的作用永遠是照見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點都沒有錯誤。我們凡夫比不上人家的地方,就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打妄想,心不清淨、七上八下。所以對於一切事物都在那裡猜測,看不清楚。看不清楚,猜。猜怎麼樣?統統猜錯了,沒有猜對的時候,都猜錯了。

  所以下面講:「照而寂,強名常寂光土。」這個常寂光土是勉強說的,是從照而寂上說的,所謂常寂光。「寂而照,強名清淨法身。」由此可知,法身跟常寂光土是一不是二,身土不二。這個意思我們一下也很難體會得過來,體會不過來,實在講,我們中國道家老莊的思想就到這個境界,你看莊子所講的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(天地與我並生,而萬物與我為一),那豈不就是身土不二了嗎?這兩句話就是寂而照,照而寂,就是常寂光、清淨法身。老莊孔孟的境界實實在在了不起,所以在佛法理論上講佛菩薩化身來的,這是理論上決定講得通的,但是事上沒有根據。理上決定講得通,佛知佛見。

  「故知身土不二,皆屬強名。」強名是什麼?所有佛給我們講的這些名詞,都是不得已勉強假設的。這個要知道。我們要借他假設的名相悟入實相,就是悟入真正事實的境界,悟入這個境界,不要執著在名相上。所以說這是勉強建立的,皆屬強名。「寂照同時,非思量境。」寂跟照是同時的,沒有先後。這個就說明了,定跟慧是一不是二,定是體,慧是用;慧是體,定是用。所以定慧同時,定慧一體,可以互為體用。這是到真正見性了是這個境界,沒有見性之前,它有先後次第,見性之後沒有先後次第。這就好比水一樣,長江、黃河的水,沒有流到海裡面有前後次第,有前浪後浪,有次第;入了海,次第沒有了,先後次第就沒有了。這就是你沒有見性,沒有破一品無明之前,就好像水在江河裡還沒有入海,有先後、有次第。破一品無明,這入了海,入了大海,從此以後次第先後都沒有了。所以說成佛,佛有沒有古佛今佛?給諸位說,沒有。有沒有大佛小佛?也沒有。成佛沒有了,成佛是什麼?都證常寂光了。我們常常講,講燃燈古佛,那什麼?對凡夫說的,凡夫觀念上有個先後順序。佛與大菩薩(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)就沒有這個概念,什麼先後大小、相對的概念,他都沒有,。所以這是「非思量境」,不可思議!思是思惟,量是度量,沒有法子度量。

  底下把常寂光三個字,在名相上做一個簡單的解釋。「常」就是法身,「法身德」。「法身常住故」,所以叫常,就是它永遠不滅,永遠不變。諸位要知道,凡是會變就有生滅,不變就沒有生滅了。法身不變的,所以沒有生滅。法身常住的,法身是我們真正的自己。佛與大菩薩不生不滅,我們現前大眾哪一個有生滅?實在講個個都不生不滅。雖然事實是不生不滅,你自己不知道,你自己迷了,以為自己有生有滅,這個很糟糕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佛教我們破迷開悟,破除我們的迷惑顛倒,悟入我們自己有不生不滅的自性。那是自己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,因為迷才搞六道輪迴,這個多可憐、多痛苦。悟了以後,再不搞這些事情了,骯髒、齷齪的事情再不搞了。所以迷悟就在這個字上,迷是迷了常,悟是悟了常,迷悟不二。常就是自性,就是本性。

  「寂」,是說的「解脫德,塵勞永寂故。」我們天天不是講煩惱很多、憂慮很多,苦不堪言。你為什麼有這麼多苦?因為你心不定。寂就是清淨,定了。你心不定,所以你才有那麼多苦。你心要定下來了,你所有一切苦難統統沒有了,度一切苦厄了,都沒有了。所以假如你要真有煩惱,真有痛苦,你坐下來好好的往裡面去反省,去找一下我這個煩惱在哪裡?就是觀察煩惱在哪裡,心裡有煩惱嗎?心裡沒有,這心臟跳得還很正常。腦裡頭有煩惱嗎?腦細胞裡頭一個一個拿出分析分析,再微細的科學儀器也檢查不出你腦細胞哪個細胞裡頭有煩惱,找不到。這一找,找不到,才曉得這空的。這個方法,古人就用這個方法,你看慧可,慧可就是心不安,去找達摩祖師給他安心,達摩祖師把手一伸,你們看現在有很多達摩的雕像手都伸著,那伸著是什麼?叫慧可你把心拿來給我看看,心拿出來。慧可一反省,「覓心了不可得」,我找心找不到。這心找不到,他說「與汝安心竟」,我替你安心安好了。他在這一句話當中就醒悟過來了,迷就破掉了。

  你說你煩惱,你苦,你把那個苦拿出來,我替你解決。你說你煩惱,你把你煩惱拿來,你拿給我,我替你解決。跟達摩祖師一樣,你把心拿來,拿來我替你安;你把煩惱拿出來,我替你消掉;你把業障拿來,我替你消除。你回頭一反省,找不到,覓心了不可得,覓煩惱也了不可得,覓業障也了不可得。什麼回事情?迷,你心在動。你要不迷了,心不動了,這就解脫了。這個解脫拿現代的話來說就自由自在,快樂無比!你的煩惱憂慮牽掛永遠斷掉了,永遠沒有了,這都給你講真話。說的誰?都是說的我們自己。我們今天有苦惱,苦惱誰?自己找的,自作自受,有什麼話說。絕對不是別人給你的,如果說別人給你的,別人能夠幫你解除,這個事情不是別人給的,所以佛菩薩也幫不上忙。說佛菩薩能幫助我們消災免難,給諸位說那是假的,沒這回事情,因為這些災難、苦惱就是你的心在動,妄動,你的心靜不下來;你幾時靜下來,一切業障幾時就消除了。無始劫以來,生生世世造的這個罪業無量無邊,只要你現在心還在動,這個東西統統都有,因緣聚會的時候,一定要受果報的。假如你今天心一不動,統統消除了,全都沒有,消滅得真快,不要很多年、很多劫才會消掉,一下就消掉了。今天這個道理我們懂得了,懂得之後我們就要做,用什麼方法做?八萬四千法門還是念佛這個方法妙。念佛就是修定,這個妄念隨時起,起來怎麼樣?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,念頭一起了,阿彌陀佛。其他的什麼都不想,只想阿彌陀佛,只念阿彌陀佛,用這一念代替所有一切妄想雜念。這個法子好,真的人人能修,人人會修,其他的方法實在講不見得人人能修,也不見得人人會修,唯獨這個方法容易。我們淨土宗所修的,實在講常寂光這三個字,我們就著重在寂字,因為我們修清淨心。這三個是一而三,三而一,一個得到了,三個統統得到。

  「光」,是「般若德」。光是光明,「智光遍照故」。心真正到清淨了,清淨心的起用、作用,統統明瞭了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統統曉得,那還有什麼憂慮?還有什麼牽掛?「涅槃三德,如來祕藏」,常寂光是涅槃三德。涅槃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滅。你看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滅,滅什麼?滅妄想執著,妄想執著煩惱統統滅了,這個叫涅槃。也翻作圓寂(翻成圓寂也常常見到),圓是圓滿,寂就是寂滅。寂滅也就是心清淨,圓滿的寂滅,裡面有常、有寂、有光,就是法身、解脫、般若,這個三樣他一定統統都得到了。「如來祕藏」,如來是講的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含藏著三種德能,所以叫祕藏。祕是深密不是祕密,必須破一品無明,這個三德祕藏才透得出來,你才真正得到這個利益,得到這個受用。如果無明沒有破,雖有不起作用。我們每個人都有,不起作用。我們學佛學的什麼?就是要把本來有的德能恢復。本有的德能就是這三樣東西,這個真正是三寶,自性的三寶。

 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。「等覺大士,歷盡四十一品無明,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。法身全顯,圓證三德。徹本心源,究竟清淨,證入常寂光土。」實在講開始證入常寂光是圓教初住,到成佛才圓滿。所以常寂光跟實報土是分不開家的,同時證得的。等覺菩薩再往上去就成佛了,他已經破了四十品無明,這證得等覺,剩下最後一品無明。這四十一個階級剩下最後一品無明,最後一品無明叫做「生相無明」。你看它的名詞,相是什麼?就是宇宙萬有森羅萬象。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?就是生相無明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一般宗教不曉得,以為有個造物主,這個就是造物主,造物主就是生相無明,這是造物主。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造的,這一品無明要破掉了,相就沒有了。

  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上說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那就是什麼?這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就好像在夢中一樣,明明有六道輪迴,有十法界依正莊嚴,明明有。那一品生相無明破了,沒有了,就好像你作夢醒過來,夢中的境界完全沒有了。所以那個時候的境界叫大光明藏,一片光明。所以迷,迷是黑暗。我們現在知道,天空是黑的。天空本來的樣子,你把日月燈拿掉,天空本來的樣子看到了,黑的。黑的什麼?佛家講的無明。無明破掉之後,這個空中是明亮的,是個亮的,不是黑暗的。我們今天要不借日月燈,要看到整個天空是明亮的,那證明無明破了。那你是什麼地位?最起碼是圓教初住菩薩。所以你自己要認為我有沒有開悟,有沒有明心見性,你從這個地方就可以證明了,用不著問別人。真正明心見性的人,天是明亮的,不是黑的。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你們看虛雲老和尚《年譜》,虛老和尚有過這個境界,但這個境界都不長。我記得是有一段,他有一次出門,大概路很遠,他走路。他一面走路,他心地清淨,保持著清淨,沒有一個妄念。他也不知道時辰,他也不知道里數,反正一直往前面走,還沒走到就是。對面來了一個人,來了個人就叫他,走到面前才看到,就叫他,他說老和尚天這麼黑了,你一個人還走路?他一聽到這句話,天馬上黑下來。他在一念沒有生的時候,譬如說他三點鐘出門,這個天空永遠就是三點鐘這個狀況,到深夜的時候他看到天還是亮的,看到一切萬物清清楚楚跟白天一樣,他不曉得天黑了,不知道。人家一提醒,他才說天黑了,天馬上就黑下來。為什麼會黑下來?心裡動了個念頭,心動了。心不動的時候,天是亮的,是光明的;心一動,天就變黑了,再也沒有辦法叫它亮起來了。所以從這裡證明,大光明藏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虛老在那個短暫期間當中,他無明短暫的沒有。

  圓瑛老和尚有一次,他倒不是這個境界,但是可以能夠從他們這個事實上,能夠體會到佛法講的話是真實的。圓瑛老和尚有一次在房間裡面打坐,坐了很久,突然想起一樁事情需要辦,他放下腿子馬上就出來,就出房間去了,去辦事。出了房間之後,一想起來的時候,好像我房間門是關著的,我沒有開怎麼就出來了?回過頭一看門果然是關著,推,裡面拴著的。這個證明什麼?證明事事無礙。我們這個身是假的,這個門、牆壁也是假的,是可以穿過去的。我們今天為什麼穿不過去?那是牆壁,你怎麼穿得過去?就穿不過去了。他在那個時候沒有動念頭,不執著這個身,也不執著那個門,他沒有執著它就沒障礙了。老和尚筆記記下來他有這麼一樁事情。所以一切障礙從妄想生,心到清淨一個妄想都沒有,確實沒有障礙。

  這都說明修清淨心的重要,心清淨到極處自然破無明。不要想到我要用什麼方法破無明,那想不出來的,沒法子破的。只有心清淨到相當一個程度,無明自然就沒有了,那個時候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就是初住菩薩的境界。所以這些境界自己達到用不著問別人,在境界上就清清楚楚,真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知道。諸佛如來實在說他到了這個境界之後,往往這一品生相無明他不破,他不破等於破了,為什麼?他確實有能力破,他不破,這叫做大慈大悲,這叫倒駕慈航。為什麼?這一破之後無眾生可度了,那真正叫自了漢。阿羅漢自了的時候,沒有真正自了。菩薩破盡四十一品無明之後,再破一品生相無明,那叫真正自了。所以往往到這個境界,他不破了,不破什麼?就留著這個身分,在十法界裡頭隨類化身,普度有情。他做這個事情,這個叫大慈大悲,這叫倒駕慈航。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諸佛,實在講這些諸佛都帶著這一品生相無明,有能力破而不破,這個時候「法身全顯,圓證三德。」三德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這個三德圓滿了,說實在話等覺菩薩就圓滿了。「徹本心源」,本心就是真心,就是自性,就是本性。源是根源,就徹底證得根源了。「究竟清淨」,清淨到了極處,沒有辦法再加,這叫做「證入常寂光土」,這個證是圓滿究竟證。

  到這是把四土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。從常寂光,這是理,這是最重要的。我們從這一段裡面,了解念佛真正功夫的依據,就是常寂光裡面的「寂」,我們從這裡下手。禪是從般若下手的,是從常寂光裡的「光」,是從這個地方。教下也是從這下手,只是下手的方法手段不相同。

  「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,以親聞佛訓故,無退轉故,壽命無量故,故必於此一生,圓斷諸惑,圓淨四土。故生同居,亦即生上三土,故曰圓生四土。」這個解釋解釋得非常非常之好,因為淨土宗常說圓證三不退,圓生四土,但是它為什麼會圓?沒有幾個人能說得出來,說不出來我們就懷疑,就不能相信了。所以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,真的是難信。說生四土,還勉強可以相信,圓生四土誰相信?什麼人圓生四土,要等覺菩薩才圓生四土。如果講生四土,我們可以說圓教初住菩薩就生四土了,這個是我們能夠理解的。圓證三不退,說證三不退,那初住菩薩證三不退,但是要加上個「圓」字,圓是圓滿究竟,那還是等覺菩薩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,圓生四土誰相信?帶業的凡夫,一到西方極樂世界,馬上就跟等覺菩薩平等了。所以學教的法師你怎麼跟他講他都不相信,這是真的,他告訴你不可能。就好像什麼?你這個小孩剛剛上幼稚園小班,怎麼就能跟博士班同在一個桌子上上課,哪有這種道理?不可能的事情。不可能,西方極樂世界它確實是如此,它那個學校跟我們學校不一樣。我們這個學校幼稚園是幼稚園、小學是小學、中學是中學,不在一起的,分班上課的。他們那個世界是合班上課的,原來幼稚園小小班的跟博士班老大哥的確是坐一張桌子,是肩膀靠肩膀的,這個很特別,這十方世界沒有的事情,它是這麼一個學校,所以很特別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的確是千經萬論所沒有,十方剎土也沒有這種事情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。事如此,理上也是如此。

  這一段講得很好,凡夫帶業生同居土,我們的確是人人有分,這一生決定成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天天聽佛說法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可以說跟阿彌陀佛就不會離開。西方極樂世界人那麼多,怎麼可能跟阿彌陀佛見一面?實在講阿彌陀佛的化身無量無邊,化身就是真身,所以你每天都跟阿彌陀佛見面,都跟阿彌陀佛交談。我們在經上讀了,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木無量無邊,「七重行樹」。大家都喜歡樹,喜歡大樹,每一棵樹底下都有三聖(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),每一棵樹底下三聖都在那邊說法,統是三聖的化身,所以哪裡不見佛?處處見佛,時時見佛,見佛就太容易了。不像我們這個世界,佛在我們這個世界,一尊佛就現一個身,好不容易見到一面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神通廣大,分身無數億。我們自己也跟阿彌陀佛能力一樣,自己也可以分身無數億。所以不但聽阿彌陀佛說法,同時還可以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化身去了。本身沒有離開極樂世界,沒有離開阿彌陀佛一步,化身又去供養他方如來,聽一切諸佛說法。這個利益到哪裡去找?所以經上講「真實之利」,這是真實的利益。我們在這個世界,找一個善知識很不容易,千辛萬苦遇不到一個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可以說是等覺菩薩我們都不把他看作善知識,直接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等覺菩薩變成同學了。所以經上這一句「真實之利」,不得了,真正是不可思議。

  「無退轉故」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圓證三不退:位不退,行不退,念不退。「壽命無量故」,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壽命。「故必於此一生,圓斷諸惑」。這個必是非常的肯定,必定在這一生,這一生就是我們現在這一生,我們這一生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生是連起來的,當中沒有斷。所以可以說從現在發心,一直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,這就叫一生。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,這一點也要認識清楚。「圓斷諸惑」,惑太多了,佛法歸納為三大類:見思惑,塵沙惑,無明惑,統統斷得乾乾淨淨。當然這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的事情,可是雖然是以後的事情,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在做了。我們用什麼方法做?老實念佛,就是圓斷諸惑。那個一切惑我們問也不要問,想也不要想,就是一天到晚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,自然就斷惑了,這個妙。「圓淨四土」,也是這一句老實念佛現在就在做了,就在開始做了,圓修圓證。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圓修圓證,不可思議。「故生同居,亦即生上三土」,西方世界四土是融在一起的,當中沒有界線的,沒有隔別的,一生一切生,「故曰圓生四土」。

  「極樂勝於十方者,首在帶業凡夫,一生彼國,便不退轉。」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比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要殊勝,它殊勝就在帶業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,這個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。

  「不退有三」,先介紹一下。第一個是「位不退」,位是聖人的果位。「入聖流,不墮凡夫」,這是聖人一流的人物,絕對不再退轉當凡夫,這個叫做位不退,他真的是聖人了。第二種叫「行不退」,行不退是斷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斷了;塵沙煩惱沒斷,沒斷他能夠伏住,就是雖有塵沙煩惱,它不起作用,他能伏得住。「恆度生,不墮二乘」,他發起真正的大慈悲心,眾生無邊誓願度,他不會當小乘,不會做自了漢,熱心的去幫助一切眾生。第三個叫「念不退」,念不退是「破無明」,至少是破一品無明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「顯佛性」,就是真如本性透出來了,我們常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「念念流入如來覺海」,梵語稱「娑婆若海」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一切種智大海,就是如來的覺海。從此以後目標在無上正等正覺,他不退轉,這個叫做三種不退。三種不退我們這個世界以及極樂世界兩個比較,就是底下這一段,我們明天再講。明天再從這裡講好了,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