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大意  (第二集)  1991  美國  檔名:02-011-0002

  諸位同修,昨天我們讀到經文,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著名的,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這是菩薩,不但是一般菩薩,實在講是華藏會上法身大士們所修的。十願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礎上,昨天跟大家提的,我們修行起步就是《觀經》講的三福。三福第一句是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是「奉事師長」,第三是「慈心不殺」,第四是「修十善業」,這個四句是基礎的基礎。看起來好像是容易,可是要把它真正做得很圓滿,那的確不是容易事情。到什麼時候這個四句話才真正做到圓滿,沒有欠缺?跟諸位說,只有成佛,等覺菩薩都做不圓滿。由此可知,這個四句雖然是根本,從最初一直到後後,都離不開這個修學的科目。

  首先講孝道,我們中國儒家的教學,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大乘佛法在戒經裡面,菩薩戒本裡面就給我們講了很清楚,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它那個孝講得更廣大了,佛跟我們講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。這個地方講的男女,實在講並不是僅僅包括六道裡頭的人道,實際上它包括了十法界所有一切有情,諸位想,它這個孝道範圍實在是無量無邊。孝這個字在中國文字裡面,是屬於會意,上面是老,下面是個子,這兩個合起來的,你體會這個意思。西洋人說父子有代溝,代溝就不孝了,這字就沒有了,老與子當中不發生關係。這個孝是沒有代溝,它告訴我們,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體,是一不是二。上一代還有上一代,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無始無終是一個生命的整體,是一不是二。這個觀念西方人沒有,你跟他怎麼講,他也沒辦法體會得到,他沒有這個概念。

  在中國和印度有這個概念,確確實實是一體,這是豎的講;橫的,兄弟還有兄弟,朋友還有朋友。所謂橫的方面講,這佛法常講的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」。十方三際就是整個的法界,我們今天講宇宙,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。所以佛講慈悲,給我們說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慈悲心從哪裡建立的?是在同一體上建立的,這才能講到孝道。所以有些年輕人不明瞭這個道理,有時候來問,我們為什麼要祭祖先?祖先距離我們太遠太遠,我們何必還要祭祀祂?尤其學了念佛,祖先都六道輪迴不曉得輪到哪一道去了,為什麼還要祭祀?諸位要懂祭祀是盡孝道,遠祖尚且不忘,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?這一定的。所以孔老夫子說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」。能夠紀念祖先的人,心地一定非常厚道,這是教孝真正的目的。要想成佛、成菩薩都要在孝道上奠定基礎,這才能做得到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從這個地方學起。

  奉事師長,佛法是師道,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人不孝順父母,不可能尊敬師長,不尊敬師長、不孝父母這是悖逆,這個一定是別有企圖,不是出自於真心的。哪有對最親近的人不孝順、不愛的時候,會去愛別人、外面的人,哪有這個道理?在情理上講不通。孝與敬是開發自性的一把鑰匙,佛法所求的是明心見性,前面在經題上,把這個性德略略跟諸位介紹出來,性德的開發從哪個地方做起?從孝敬。因為孝敬就是性德,還要用性德開發性德的全體。所以這個世出世間的聖人,他們當年在世沒見過面,也沒有會談過,他們的見解、思想、教學的態度,幾乎完全趨於一致,這是很不可思議的。也合了我們中國古人一句話,所謂的「英雄所見大略相同」,孔聖人跟釋迦牟尼佛的見解非常非常的接近。從孝敬的基礎上展開就是慈悲,諸位要曉得孝敬是大圓滿,密宗有大圓滿法,孝敬就是大圓滿。

  證得大圓滿之後,沒有一法不圓滿,法法皆圓。在一切法裡面,最重要的就是慈悲,為什麼?我們今天要講到諸佛菩薩教化眾生,那個動力從哪裡來的?我們世間人每天勤奮的去工作,你為什麼要那麼勤奮的去工作?什麼力量在推動你?世間法不外乎一個名、一個利,這兩個力量在推動。如果既沒有名也沒有利,你還會不會很勤奮的去工作?想想我們台灣,我們台灣經濟的長成,全世界都感覺得驚奇,如果我們仔細一觀察,就知道這個裡面的原因。美國人一天工作一般看六小時,一天工作六小時,一個星期工作五天,多一點點他都不幹。我們再回去看看台灣,台灣人一天工作十個小時以上,星期假日都不放假,還照樣在那裡幹,這外國人覺得非常驚奇。為什麼這樣勤快在做?有名、有利,名利在推動他,那是個動力。

  諸佛菩薩既不貪名,也不求利,這個問題嚴重了,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他?他在一切諸佛剎土那麼樣勤奮的教化眾生,自行化他,不但言教,還要自己做一個修行的榜樣給人看,不疲不厭,這是什麼力量?慈悲的力量。所以,三福大圓滿後面就要跟你講慈悲,沒有慈悲,那動力就沒有了。我們今天講修行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佛教給我們要專、精進,如果沒有慈悲,精進就談不上。有慈悲,我今天修學這個法門,不僅是為我,而是為一切眾生來修學。我修成了幫助一切眾生,我正在修學的時候,也給許許多多修行人做個好榜樣。並不是到成佛之後再度眾生,就在現在開始起步,就影響我們身旁左右的一些人,就影響他們,就在這裡是直接、間接的接引他們享福報,這個動力是慈悲!

  我們明瞭佛說慈悲這個意義,慈悲是涵蓋無量無邊的法門。但是三福裡面跟我們提到一樁事情,不殺生,慈悲心用在事相上,這樁事情最重要。並不是說只有這樁事情,剛才說過是用在事事物物無量無邊,佛舉出一個例子來說。就好像經題上講的「無量」,舉一個例子壽命,無量壽來講這意思是完全相同的。落實到我們生活上來講,就是十善業道,所以末後一句叫我們要修十善業,十善業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個完全在事相上我們要認真去做。十善歸納起來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,所以這是學佛人的起步,到成佛才圓滿。我們一般看這個佛像,我們這尊佛像是一尊瓷的佛像,這個照相做版來印的。通常畫的佛像,佛頂上有三個字,三個字多半是用梵文寫的,也有用中文譯的音,這三個字念「唵阿吽」,密宗裡頭常常念的,這三個字在佛的頭頂上唵阿吽。三個字什麼意思?就是十善業道,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。所以十善業道是從現在開始學,到成佛才圓滿,你看看這個意味是非常的深長!這是人天福。

  再往上提升一級,就是小乘人所修的,聲聞、緣覺我們講阿羅漢與辟支佛,他們所修的有三條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這三句話也是廣義的,如果在小乘人來講那是狹義的。今天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當中教給我們,這是大乘經,所以它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。受持三皈,三皈在前面跟諸位略略的提了,就是自性三寶,是我們真正依靠的地方。我們依靠自性三寶,而不是依靠外面的三寶,這個要知道,外面這個三寶靠不住,你看佛法在這個世間遭多少次的劫難。在印度十一世紀的時候,回教征服了印度,把印度的佛教完全消滅掉,連釋迦牟尼佛的後裔都逃到西藏去了,逃到後藏,以後在那邊落戶就再沒有回去了,印度佛教沒有了。佛教在中國歷史上遭過四次劫難,三武一宗四次災難,那個時間短,毀滅得不徹底,所以沒有多久佛教又復興了。

  這就是告訴你,形式的三寶是靠不住的,那不是我們的皈依處。佛教給我們,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,自性佛寶就是自性覺,你要覺悟,不要迷惑顛倒,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。這個皈就是回歸,依是依靠,從迷回歸依靠自性覺,這叫皈依佛。從錯誤的知見(也就是思想、見解),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,這個叫皈依法。從一切染污,我們今天講心理的染污、精神的染污、思想的染污、見解的染污,從這些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,這叫皈依僧。所以自性三寶就是覺正淨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是真正三皈依。而不是皈依某一個人,皈依某一個人這是錯誤。所以你學佛,佛門裡面或者是出家或者在家的大德,把這個三皈傳授給我們,我們明白了,從今以後依這三個標準,覺正淨來修行,這就對了。

  除自性三寶之外,這個形式上的三寶它也有好處,什麼好處?它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了自性三寶,它有這個好處,所以這個也是很大很大的功德。我們學佛的人為什麼家裡要供養佛像?你知道供養佛像意義就在此地,我們一見到佛像就會想到我皈依三寶了。我要自性覺,要覺而不迷,看到佛像就想到覺而不迷;看到經書,就想到我正而不邪;看到出家人,就想到我要淨而不染。所以這個形式上的三寶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有這個作用。我們在家裡供佛像,念佛人多半供西方三聖,這三寶具足。觀音、勢至是僧寶,阿彌陀佛是佛寶,我們每天念《無量壽經》、念《阿彌陀經》是法寶,你家裡面三寶就具足。可是要記住,以這個三寶時時刻刻提醒自性三寶,叫真正三皈。如果把自性三寶忘掉,你既沒有皈也沒有依,那就錯了。

  第二句是具足眾戒,眾是眾多,當然眾多的意思很廣泛,具足眾戒非常廣泛。佛對我們的教誡,一切教訓都是戒,不要認為這個戒條一定是五戒、十戒、八戒、比丘二百五十條戒,比丘尼戒,你說到這些,這個戒律就非常窄小,怎麼能叫具足眾戒?這個眾諸位要曉得。說到戒,佛所有一切經論統統是戒,經典裡面處處教訓我們的,這都是教誡,統統要遵守。像我們淨宗定的修行五個科目,三福是戒,佛的教誡,六和也是戒,三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沒有一條不是戒。除此之外,世間的法律,我們住在美國要遵守美國的憲法,要遵守美國州政府、地方政府的法令規章,要遵守這邊的風俗習慣,要遵守這邊人的道德觀念,這些統統都在具足眾戒這句裡面。換句話說,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守法,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,一定守法。不犯威儀,威儀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禮節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都要有禮,不失禮,這就是不犯威儀。

  第三福菩薩修的,這是大乘法,第一句叫我們要「發菩提心」。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,菩提心就是覺心,覺而不迷。這句話我們聽起來也很籠統,覺迷,什麼樣標準才叫覺?什麼樣標準才是迷?如果沒有標準,覺與迷很難辨別。這是大乘法,一定要用大乘的標準,不能用人天小乘的標準。大乘法的目的是成佛,是要永脫輪迴,圓滿的成佛,這是大乘法。如果對於六道輪迴,還不能夠覺悟的話,那就是迷,甘心情願在六道裡面討生活,這是不覺。如果真正覺悟了,我這一生總得想方法超越生死輪迴,你有這一念這覺悟了,這是真正覺悟。決定不要再幹生死輪迴的事情,因為輪迴實在是太苦了。

  如果不能夠超越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,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在三善道的時間短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想到這樁事情非常恐怖。我們是凡夫,沒有宿命通,不知道過去的事情。經上說阿羅漢他具足了六種神通,有宿命通,從前生生世世的事情他都能夠記得,想到從前墮在地獄裡的苦狀,身上都流血汗,還是心有餘悸。想到從前那個恐怖情形,流汗流的是血汗,還害怕。我們是凡夫沒有宿命通,不知道過去事情,麻木不仁,實在是非常非常的恐怖。我們要相信佛的話,佛不會騙我們,佛教人不妄語,哪有自己打妄語的道理?沒這個道理。所以一定要相信,要真正覺悟。講到覺悟,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才真正體會到,發願求生淨土,才叫真正徹底究竟圓滿的覺悟,為什麼?其他的法門一生不一定能得到成就。換句話說,不是法門不好,是我們的根性很差,不可以說法門不好,只可以說不契機,不契機就難學了,很不容易成就。唯獨這個法門古德所講的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會落空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一生圓滿成佛,所以這個法門叫一生成佛的法門。這當然是真正究竟圓滿的覺悟,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
 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,譬如修禪,禪在美國風氣很盛,修學的人很多,有幾個得禪定?盤腿面壁,心裡打妄想,那不是禪,那是裝模作樣。到什麼樣的功夫才得禪定?這個禪定是世間禪定,不是出世間的,程度低得很。最低的、最起碼的初禪天,初禪天是色界天,不是欲界。欲界講的什麼?五欲財、色(色是男女之色)、名、食、睡(睡眠),這個五樣東西是五欲。你心裡頭還動念頭,你就沒有定,禪定就沒有了;五欲擺在面前,確實不動心,這才是初禪。你們去想一想,你能不能修得成功?所以你才曉得這個事實的困難。出世間的禪定,菩薩修的上上禪定,那根本沒指望了。世間禪定是有八個等級,這是第一個初禪,上面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再到四空天,愈往上面去定功的力量愈深。就是初禪把五欲六塵已經斷掉了,這是跟大家說真話。所以我對於禪宗的經典我講過不少,《金剛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我講過很多遍,《大珠和尚語錄》、《永嘉禪宗集》、《證道歌》,我也都講過很多遍,我有口頭禪。人家問我為什麼不修?我說真話,我做不到,這個五欲六塵擺在面前不動心,我做不到,這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所以還是回過頭來,老實念佛,帶業往生,這個靠得住,我就選擇這個法門。

  密宗在美國也非常之興盛,密宗裡面很複雜,為什麼?不僅僅是佛有密,魔也有密,妖也有密,鬼也有密,怪也有密,你學密學的是哪一種密?如果學的是妖魔鬼怪,你慢慢學得也就變成妖魔鬼怪。表面上看到好像,真正裡面內容分不清楚,非常非常困難,所以你必須要有真正大善知識、真正的金剛上師。你要是跟錯了人,那這個冤枉大了。那個不是自己能修的,一定要有人指導。何況在這個時代,學密的根機大概也沒有了,因為密的要求比禪還要嚴格。我學佛啟蒙的老師就是密宗的大師,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,他也沒有傳給我密法。但是我親近他三年,密宗裡面這些常識我懂得很多,所以密騙不了我,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密宗講的是三密相應,口持咒,手結印,心觀想三密相應。

  這兩年來,我到大陸去看黃念祖老居士,黃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,這是一位很難得的善知識。他告訴我,他說在大陸十億人,四十年學密成就的,只有六個人,太難太難了,今天這個時代幾乎沒有學密的根機了。他老人家現在念佛,他不念咒,他念阿彌陀佛,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。這是諾那活佛的傳人,是真正的金剛上師,他今天現身說法做榜樣給我們看,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求生淨土。這都是告訴我們,無量無邊的法門,你選擇淨宗是絕對正確的,這些人都是過來人,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,他選擇的還會錯嗎?他不是替我們選,他自己本身選擇的,本身選擇念佛法門求生淨土,這叫真正覺悟,徹底覺悟了在發菩提心。

  接著佛教給我們「深信因果」,我在早年初念《觀經》念到這句非常疑惑,疑惑的原因在哪裡?因為這個四句是對法身大士說的,不是普通菩薩,是大菩薩,難道大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?這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這種因果報應我們都相信,難道菩薩不相信嗎?所以這是我大惑不解之處。以後讀《華嚴》讀到「十地品」,經上講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。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這個地方講的深信因果,不是普通因果,不是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這個因果。是什麼因果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這個念佛成佛的因果,確實許多菩薩都不知道,縱然知道,他也不能深信。所以到華嚴會上登了地,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,始是開始,是初地,終是等覺,始、終。換句話說,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,都是念佛求生淨土,這句話的意思才真正明白。

  明白之後,對於所有一切法門,那個修行人、弘傳的人,我們都起一個平等的恭敬心。因為什麼?知道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最後那一站都在華藏海會,都是入毘盧性海。換句話說,無量無邊的法門,後頭那個終點站都在那裡。到了終點站之後,再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才曉得原來事實真相是這麼回事情。所以對每個法門都歡喜、都讚歎,沒有毀謗,也沒有執著,也沒有分別,這個心平靜,事實真相搞清楚了。所以這個因果是很特別的因果,不是普通的因果。這是勸導一切菩薩要深深相信念佛成佛。

  第三句叫我們要「讀誦大乘」,讀誦大乘諸位要記住,不是叫你把所有大乘經都去念誦,你不要這樣錯會了。而是叫你在大乘經典裡面,你自己所抉擇的法門,你天天要讀誦,要依照這個經典教訓去修行。譬如我們所選擇的是《無量壽經》,雖然淨宗依據是五經一論,我們在五經一論裡面,選的是《無量壽經》,選的是這一門,這部經就每天都要讀誦,讀誦就是接受佛的教導。如果三天不讀,佛的教訓都忘得乾乾淨淨,那我們的業障又現行了。佛不在世,經典是真正的皈依處,三寶裡頭法寶最重要了。離開法寶之外,佛實在講自性覺,離開法寶就迷了,覺沒有了,離開法寶心就不清淨了。所以三寶當中,在末法時期法寶是第一,唯有讀經,唯有思惟經典當中的教訓,我們的心才會清淨,才會不迷惑。所以讀經非常非常的重要。

  修行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行為歸納起來,就是三大類身語意三業,身是造作,口是言語,意是起心動念。三業行為有了錯誤,把這個錯誤的修正過來叫做修行。所以修行絕對不是指每天念多少遍經,念多少佛號,要磕多少頭,不是指這個,那是形式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,一個念頭起來了,立刻就能夠覺察到,我這個念頭是正、還是邪。你能夠覺察自己起心動念的邪正,這叫開悟,這就是覺而不迷。能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這就是功德,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。佛教給我們的四弘誓願,就是修行的次第,第一願是發心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就是發的大慈悲心,也就是修行的動力,無比的一個動力,在推動你真正在做。做的時候有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先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我們今天的讀誦大乘是斷煩惱,目的在此地。煩惱斷盡然後再學法門,就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有能力學一切法門。

  煩惱沒有斷,不可以學法門,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,在經題上說的,他老人家跟我們講,「有解無行」,解是研究佛法,明白佛法的理論,無行就是煩惱沒斷,沒斷煩惱就學了很多法門,他的結果是怎麼樣?是「增長邪見」。因為你有煩惱,你有貪瞋痴慢,把如來的正法都變成邪知邪見,你看有多可怕。所以一定要把煩惱斷盡了,這個佛法才是正知正見。由此可知,邪正真正的辨別在什麼地方?就是一個心清淨,一個心不清淨。不清淨的心學一切的佛法都不清淨,清淨心學世間法都清淨。這是為什麼叫我們一定要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,道理就在此地。先斷煩惱一定是先學一家之言,我們心專一,一容易得清淨,這就是講師承。無論是佛門,或是從前儒家教學都講求師承,師承是跟一個老師學,你這個心是定的,目的是斷煩惱。兩個老師學一定兩種思想,兩種方法,學起來就困難了;三個老師學,就三叉路口;四個老師學就十字街頭,無所適從了,不知道怎麼搞法好了。所以說老師愈多就完了,這是要不得的事情,你開頭學跟一個老師,學到什麼時候?心清淨了。心地真正清淨,煩惱少,智慧增長,這個時候可以多去參學了。

  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諸位要知道,善財童子的老師,是文殊菩薩,他也是跟一個人學,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清淨心,得根本智。這個根本智是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般若無知」,在老師那裡得了個清淨心,無知。然後出去參學,參學是無所不知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無知是般若的根本智,無所不知是後得智,這個智慧才圓滿。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,得清淨心,然後再出去五十三參參學,才真正得到無所不知。這是學佛兩個階段,古時候求學,世間法教學也是這兩個階段。現在人不講求,不知道,一開頭就廣學多聞,學成什麼樣子?滿腦袋的漿糊,一塌糊塗。學了一些佛教的皮毛常識,實在講常識都搞錯,名詞術語都解釋錯了,真是可憐。這就是修學的不如法,沒有按照佛教導我們的方法去做。

  非常重要跟一個老師學,這個老師不好找,老師真的是可遇不可求,到哪去找這好老師?真正遇到好老師,那個老師都說我不行,我沒有能力教你,真的;那個跟你講我很了不起,我很行,那都不是好老師。好老師都謙虛,我跟李老師,李老師就非常謙虛,向我表示他沒有能力教我,勸我學印光法師,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。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,我跟他學的時候還沒有出家,做居士的時候。他那時候警告我:古人不學蘇東坡,今人不學梁啟超。這兩個人在佛門裡面是大佛學家,煩惱沒斷,沒成就,他成就的是佛學,他不是學佛,所以警告我不要學這兩個人。最後介紹我說最好學印光法師,印光法師不在了,印光法師的《文鈔》在,在台灣非常流行讀印光大師的《文鈔》,依照印光大師的教訓來修行。你看老師多謙虛!

  我今天在許許多多地方,把淨宗介紹給大眾,我也不敢為人師。多少人要來跟我學,我說錯了,我給你介紹一個好老師,比李老師介紹我的老師還要強,他介紹我印光法師,我介紹你們阿彌陀佛,這個老師還能錯得了嗎?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。阿彌陀佛不在了,阿彌陀佛的教訓在,就在這部經上。我們能夠依照這本經來修行,就是直接跟阿彌陀佛學,這多殊勝!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好榜樣,我們細細去讀這部經你就了解。看看阿彌陀佛是怎樣存心,阿彌陀佛如何待人接物,阿彌陀佛怎樣幫助一切眾生,就學這個。古人常說「取法乎上,僅得乎中」。我們今天跟阿彌陀佛學,學得不能像他一樣,我們也得個中,中就是菩薩,我們就作菩薩。那要取法乎下,下也學不像,那就不能入流,這個損失就太大。所以我們要把目標盡量往上提升,提升到最高認真的來學習。

  這是讀誦大乘,大家就曉得,這本經是大乘經,就念這一本就夠了。你們不要以為好像這一部經太少了,這很難成就,我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說,如果一個人一生就依照這一部經修行,這個人是上上根人。為什麼?專,專精沒有不成就的。假如他覺得這一部經不夠,要多學幾部,有淨土五經一論,六樣,依照這個六樣去學,給諸位說,這是中等根性的人,他的精神、心力分散了,他不能集中。就跟打仗一樣,你把軍隊集中攻一點容易攻破,現在把它分散,分作攻六個地方,每個地方兵力就少了,很難克敵制勝。如果還嫌不夠,這六樣東西還太少,好,還可以加一點,還有《淨土十要》,還有《印光大師全集》,現在《全集》精裝本這麼厚七本,加上《淨土十要》堆起來有這麼多,夠不夠?這是下等根人,往生能不能可靠不一定。如果還覺得不夠,還要增加一些,我可以說他往生沒指望,他就當佛學家去了,往生沒指望。這是我跟同修們講真話,講老實話不要貪心,貪多嚼不爛。你真正一經通了,跟諸位說,一切經都通這是真的。

 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,這個學教就是學經典,我跟他十年,十年只學了五部經。這五部經如果在普通佛學院來講的話,大概一年二個學期就學完了。我在他老人家會下,用了十年的時間,學了五部,五部都不長!第一部是小乘經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薄薄的只有幾張幾頁,這經本我們這邊都有,而我入門學的。第二部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也不長;第三部學的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就是十大願王也不很長;第四部學的是《金剛經》,分量都不多;第五部那比較大一點《楞嚴經》,我就學這麼多。《華嚴經》我就沒有學了,但是我聽他講,《華嚴經》有八十卷,我聽他一卷,看他起頭怎麼講的,這一卷聽完了,那八十卷我統統會講,不要聽。《法華經》我沒聽過,我講《法華經》也沒講錯;《地藏經》講過十幾遍,也沒聽過。諸位記住,真的一部經通達,一切經都通達了,這一點都不假。

  所以貪多的人,結果是得的很少;專一的人,結果所得的是無量無邊。問題就是你能不能真正深入,能不能真正得清淨心,心地清淨慈悲,再能發普度一切眾生的大願,佛的經典一展開,就是自性流露,哪有不懂的道理!佛從自性流露的,我今天也從自性流露的,所謂是心心相印,自然通達明瞭。學經要這樣學法,省時省力,而且真正的是貫徹明瞭,這是個祕訣。所以貪多那決定不能成就,貪瞋痴慢沒有斷,那個經念得少一點,對人還謙虛,還滿有禮貌的;經典一念多,這個眼睛慢慢念念到頭頂上去,目中無人了。很多,自古以來都很多,這不如法。這個經讀的時候是斷煩惱的,哪有增加煩惱的?愈念得多傲慢心愈重,貪心也愈重,貪瞋痴慢是愈念愈增長,這是什麼佛法?錯了,大錯特錯這個要知道。

  末後一句是「勸進行者」。你看它一共十一句,十一句前面十句都是教給我們自利的,教給我們自己修學的。只有最後一句,我們自己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,一定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,勸別人修學,叫勸進行者,所以這一句是弘法利益眾生。這是將三福簡單跟諸位報告出來,這是我們修學真正的根本,真正的根基;不從這上奠立可以說白費功夫,很難成就。連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換句話說,一切諸佛如來統統是從這個基礎上奠定的,一切菩薩、祖師大德都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。我們要想捨離這個方法,另外找一個新的方法,恐怕很難,不太容易。

  三福之後,還有個重要的就是六和,非常重要。因為修行絕對不是一個人,是要跟大眾團體在一起,與大眾在一起一定要有規矩,沒有規矩就亂了。所以佛給我們團體生活制定六條戒,叫六和敬,要和,要彼此尊敬,這非常重要。第一條就是「見和同解」,就是你的想法、看法要一致。第二條是「戒和同修」,就是一定要守規矩、要守法。團體裡面一定有個同住的公約,人人要遵守,說到這個地方,我必須要跟諸位說明白,現在的道場為什麼不能成就人?我們念《高僧傳》,看看過去佛教歷史無論是大道場,或者是小的寺院都有人才出來,都有開悟的,有修行證果的,為什麼現在沒有了?這不能不知道。從前修行人修六和敬,現在大家把六和敬丟掉,捨棄掉了,所以不能成就。前面三福沒有了,六和敬也沒有了,這怎麼能成就?

  六和敬第一個就是見解相同,我們舉一個例子,我們大家都修淨土的,修淨土這是相同的。可是我依《無量壽經》修,他依《阿彌陀經》修,那一個是依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修,我們三個人在一塊念經,你說要不要打架?決定不行。於是乎淨土宗也要建立三個道場,這個道場專依《無量壽經》的,那個道場專修《彌陀經》的,那是專修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就不打架,都能成就,都能往生,彼此互相尊重,依靠經典是一個。好,再舉個例子,你們兩個人都是依照《阿彌陀經》修的,一個人是依照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另外一個是依照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這兩個要不要打架?又搞不來。所以同時念《阿彌陀經》的,又要開兩個道場,你想不專就不行,這個見和同解是最重要的了。

  再講念佛方法,這幾個人念佛念得很慢,南無阿彌陀佛念的聲調拉得很長,那邊念的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兩個在一個念佛堂裡也念不攏來,又要開兩個道場。一個宗裡頭,為什麼建立那麼多道場,原因在此地。所以古時候道場,都有它的道風與學風,學風就是所依據的經論、依據的註解決定是一個。所以大家在一起修的時候法喜充滿,真的是志同道合。行門上這講道風,是講修行的方法也完全一致。我們今天道場是雜修、亂修,也很進步,它不是精進,是雜進、亂進,這不能成功的原因在此地,我們一定要知道,不可以不知道。所以你才曉得,一個真正道場建立,是非常非常不容易。

  台中蓮社是專修淨宗的道場,各地方的法師大德到台中去,李老師一定招待,請他到蓮社一定是有素齋供養。但是,從來不請法師上台跟大家講開示,決定不請。大家來拜法師,來供養法師,請法師吃飯,為什麼不請他講開示?他一講開示怕他講另外一個法門,把我們這些修行人的道心破壞了,道理在此地。除非那個法師也是修念佛的,對於念佛很有心得,這才請他來講開示。他如果學禪的,學其他天台的、學華嚴的、學唯識的決定不請,這個規矩一定要懂得。所以建道場難,懂得這個規矩,你就曉得那個道場就不難了。

  正如同黃念祖老居士勸勉我們:同修貴精不貴多。三個、五個就不少了,志同道合,真正志同道合三、五個就夠了,何必要很多?很多,意見很多,這個見解很複雜,很難在一塊共修。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,不重在外表重實質,實質是什麼?就是有解有行這是實質,不必講求建築富麗堂皇、人眾很多、香火鼎盛,那些形式。修行講到淨宗貴一向專念,本經上所講,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一心不亂,這個重要。不重感應、不重神通,也不重禪定,這都無關緊要。我們念佛人就是念到心地清淨,就是念到一向專念就行了,這個才是重要的。他這三點指示,對於末法修學的人非常有幫助,真的把我們現在的通病都指點出來了,這是不可以不知道。

 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些事實真相,曉得古人成就是怎麼成就的,今人失敗是怎麼失敗的,記取這個教訓,改過遷善,我們自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決定成就。所以今天道場不要大,小小的地方夠了,因為真能找到十個人,到哪裡去找十個?能找五個就不得了。這個志同道合實實在在不容易,五個志同道合就五個人成佛,五尊佛還得了!不得了,非常非常的難得。絕對不要搞形式,不能搞雜了,也不能搞太複雜,這個太多。一定要依照佛在經典上教訓,認真去求解,佛的意思要明瞭,開經偈上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解義之後要認真來學習、來修行,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正殊勝的利益。

  好,今天晚上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