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要解  (第八集)  1993/10  美國達拉斯  檔名:01-007-0008

  第四講,這是正宗分的第二大段,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」。經文從:

  【又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眾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……諸上善人。俱會一處。】

  我們也分成幾個段落來報告,第一個段落「進德勸願」。學佛,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,一定要有個成就,這個成就是真實的,是可靠的,絕對不落空的。佛在《大集經》裡面勸告我們,「末法時期,淨成就」,我們正生在佛的末法時期,修學淨土,求生西方世界,正是依教奉行。修學其他的法門行不行?在原則上說,行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可是就個人根性,以及我們生活環境上來說,不容易,實實在在不容易。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,然後才能夠決定我們的行門。這個法門尤其是難得的,正如同經上所說是「頓超圓證」,這個難得。可以說除這個法門之外,任何一個法門裡面,頓超圓證是理論,極少數的人才能做得到。在本門來說,正如同祖師所說,萬修萬人去,人人都可以頓超圓證。

  這裡面給我們說明了,第一個是「生皆不退」。生是往生,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,他也圓證三不退。所以它「具有誘培根力功」,誘是誘導,培是培養我們五根、五力這種的功德。第二個殊勝,就是「一生補處」。西方世界壽命之長,不可思議,每個人都是一生就能證得圓滿菩提。所以它「具助當生成就之德」,當生成佛,成的是圓教佛,所以西方世界沒有死亡苦。這個地方死亡又要加個說明,當然我們在三界六道裡面,這是六道輪迴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沒完沒了。超越三界之外,還有沒有生死?跟諸位說還有,那個生死名稱上不一樣了。我們現在這個生死叫「分段生死」,超越三界之外叫「變易生死」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不但沒有分段生死,連變易生死都沒有,這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為什麼連變易生死苦它都沒有?這是因為這個淨土的殊勝,就凡聖同居土,它本身就橫具上三土。凡聖同居土的眾生,他就圓證三不退,當然沒有變易生死之苦。所以這個地方「無死亡苦」,這個意義相當之深,這是本身成就的功德。看看環境,物質環境的受用那不必說了,人事環境如何?這是我們每個人最關心的事情。那裡的人事環境是「上善俱會」,上善,前面說過,等覺菩薩才稱之為上善,等覺以下稱善人,上善是善人之最上,這稱等覺菩薩。所以,它「具有勝緣增上之功」,這是「人和之樂」。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一而再,再而三的勸我們「應當發願」,你想學佛,你想很快的成佛,你想度一切苦難的眾生,你就應當要發願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下面諸位再看,「帶業往生,橫出三界,同居橫具四土」,這就剛才說了,它沒有變易生死苦。「開顯四教法輪」,這個四教是依天台家說的,藏、通、別、圓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佛講經哪有四教?純是大乘一味,純圓無雜,哪裡會有四教?祖師為什麼要說四教?這裡頭也有個道理。十方眾生往生到西方世界去,在初去的時候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習性不一樣,所以顯得有四教。譬如過去在娑婆世界修小乘的,到西方極樂世界剛剛聽佛說法,佛也給你說小乘法,一聽就聽得懂,好像是過去學過似的;如果是別教的,聽的是佛講別教的法門,這就叫開顯四教法輪。

  「眾生圓淨四土,圓見三身,圓證三不退」,這三句每一句前面都是「圓」,究竟圓滿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,哪個法門都找不到的。如果我們在這一生中要是當面錯過,那實實在在是太可惜。四土是講的「凡聖同居土」,這是念佛功夫成片,帶業往生的。第二是「方便有餘土」,是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,斷見思煩惱往生的。第三是「實報莊嚴土」,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以上的菩薩,他們往生的。像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生的實報莊嚴土。這是法身大士,我們當然是沒這功夫,我們就是念到功夫成片,帶業往生,到那個地方能不能見到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?跟諸位說,統統能見到。為什麼?前面說過,同居橫具四土,這是在其他世界,其他佛國土所沒見到的,其他經典裡面所沒說過的,唯獨這個法門裡頭有,所以它稱之為特別。四土最上面是「常寂光土」,實際上常寂光是本體。在實報莊嚴土就分證寂光。三身是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圓見三身,圓證三不退。三不退下面說「人民皆一生成佛」,成是成圓教的佛。「如是等勝異超絕」,勝是殊勝,異是奇異,不可思議。「全在此二科點示,須諦研之」,這個二科就是此地這科這一大段,和前面我們所講的,就是第三講所講的這一大段,都在這兩科。

  下面再介紹不退,「不退有三」,第一,位不退。這個三不退,諸位要記住,因為將來在經論裡頭,許許多多地方你都可以看到,也都會講到,總要把它搞清楚。位不退「入聖流」,就是與聖人是同一流的,「不墮凡地」,不會再退轉到凡夫,他是聖人。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問,他雖然是聖人,他有沒有出三界?沒有,因為他在凡聖同居土;換句話說,他還在我們人間。但是他絕對不墮三惡道,他這個凡聖同居,只與人天同居,不與三惡道同居,所以他不墮三惡道。哪些人?後面就是具體給我們說出來了。小乘初果,就是須陀洹,小乘初果,別教就是初住,藏通別圓,別教是初住,圓教是初信。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,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就等於別教的初住,等於小乘的須陀洹,所以圓教的標準的確是高。

  「行不退」,行是講教化眾生,「恆度生,不墮二乘」。恆是恆常,教化眾生,他絕對不做小乘羅漢。小乘不度化眾生,小乘人跟大乘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在此地,小乘人是自度,所以是自了漢。因為他發的心不大,所以小乘人沒有菩提心,菩提心是要度眾生才是菩提心,不發心度眾生沒有菩提心。所以小乘修到最高的境界,只能斷見思煩惱,不能破無明,不能見性;如果要想破無明見本性,一定要行菩薩道,決定要修大乘。具體說來,通教的菩薩,藏通別圓,通教菩薩。你看藏教沒有了,藏教只有位不退,沒有行不退,藏教就是小乘阿羅漢與辟支佛,行不退、念不退他們都沒有,他們只有一個位不退。所以,到通教的菩薩,別教的十迴向,圓教的十信位的菩薩;換句話說,初信是位不退,從二信到第十信位是行不退。

  再講到「念不退」,什麼叫念不退?念不退這裡有簡單的解釋,就是「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」,薩婆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是「一切種智」。我們在「佛學概要」第一講跟諸位講過,佛的意思是含著三種智,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是佛所證得的智慧,還是個比喻形容詞,這個智慧廣大無邊,像海一樣。所以,薩婆若海就是一切種智,也就是跟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也相當,這是最高、最究竟、最圓滿的智慧。心心念念都與這個智慧相應,這才叫念不退;換句話說,念念都是圓滿的大覺。我們平常講覺而不迷,他不僅是覺而不迷,是念念都是圓滿大覺,這才叫做念不退。什麼人有?你看藏教、通教都沒有,都沒分,到別教初地,別教初地菩薩才證得,圓教是初住菩薩才證得。這個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也很簡單,大家好記,這叫做三不退。

  說完三不退,我們一定要聯想到,我們現在念佛,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圓證三不退。換句話說,你這個身分真是不可思議,因為你有位不退,你等於阿羅漢;你有行不退,你等於別十向,圓十信的菩薩;因為你有念不退,你等於別教初地菩薩,等於圓教初住菩薩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。在佛門裡面修學來說,這是一步登天,哪有一個法門有這麼便宜的事情,這樣快速的進展,這是我們應當要想到的。再看底下這一段,我們的信心就更具足了。

  「西方淨土,五逆十惡,十念成就,帶業往生,居下下品者,皆得三不退也」。這一段很重要,也是不能夠缺少的。假如沒有這一段,我們會懷疑,我們念佛能往生嗎?許許多多念佛的同修,都不相信自己這一生能往生。為什麼?總自己反省一下,造的惡業太多了,過去造那麼多罪業,一身的罪業,怎麼敢見佛!怎麼敢往生!所以自己懷疑。有這一段,這個懷疑就可以斷掉了。知道五逆十惡的人,臨終十念也能往生,想想我們自己所造的惡業,還沒到五逆十惡;換句話說,他都能往生,那我還有什麼問題!這些人下品下生,下下品,我至少也是下中品、下上品,也不至於下下品。所以,我們往生的信念就增長了,往生這個意念也能夠堅定了。下面我們還要繼續來討論這個問題,說「此點示圓證勝異」,點是點醒我們,示是指示,點醒我們,指示我們,圓滿證得殊勝不可思議。「即此經不思議之力用也」,這是這部經不可思議的力量,不可思議的作用,它能夠叫帶著一身罪業的人,都能夠往生。

  下面我們講到「五逆」,正好在《地藏經》上也講到。第一,是「出佛身血」,這是說惡意的出佛身血。佛今天不住世了,但是有佛的形相在,無論是塑像,無論是畫像,如果你惡意以瞋恨心將佛像破壞,等於出佛身血。假使不是惡意,或者是無意當中毀壞了佛像,那有過失,沒有這麼重的罪,這是講瞋恨心、惡意破壞佛像的。第二,「弒阿羅漢」,殺阿羅漢。阿羅漢是一切眾生的善知識,我們中國古人所說,一定有潛移默化的功德;換句話說,他能夠影響民情風俗,他是大眾的一個榜樣。所以,這樣的人你要把他殺掉,不跟他一個人結罪,要跟這個地方所有大眾的人來結罪。他是大眾的老師,他是大眾所敬仰的人,所以不是跟一個人結罪,這個罪就重了。由此可知,如果你要殺害這個人,這個人在地方上具有非常善良影響力的,這個罪過很大,絕對不同於傷害一個普通人的罪過。第三,殺父親。第四殺母親。第五是破和合僧,破壞僧團,這個罪過也是阿鼻地獄極重的罪業。

  既然曉得這五種罪這麼重,這是一切罪業裡頭最重的,「極重之罪,為無間地獄之因」。如果我們要供養這五種人,擁護這五種人,那麼他的福報就可想而知了,那是最大最大的福報。所以,一定要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;佛與阿羅漢就是師長,是我們的老師。僧團是佛教教育的機構,有這個機構存在,不但當時這個地方得利益,即使是往後也能夠收到很大的利益,就是這個教學的機構,它能夠影響到後代。像我們中國,漢唐時候的道場,都能夠影響到今天,他們當時那種道風、學風,我們今天聽到心裡都有所感動。所以,僧團是道場,正法的道場,這種功德不可思議。所以,我希望這邊的同修們,一定要真正懂得這個意思。僧團之建立,一定要有一批正信的佛弟子來擁護,才可以做到。正信的佛弟子真正通達佛法,才能夠擁護僧團。

  僧團,一個道場至少要住四個出家人,這四個出家人,諸位去看他,要以平等心看他,這才是僧團,才叫真正擁護僧團。你要是這四個出家人,這是我的師父,那個不是,這就破和合僧。我包個紅包送給我師父,偷偷的給他,那幾個人沒有,這是破和合僧,這個問題大了!你的供養供養誰?是供養僧團,不是供養某一個人,是供養團體,這才叫做正信的佛弟子,擁護正法的和合僧。現在往往人皈依了,那是我皈依師父,他好像特別有點感情。怎麼辦?所以今天全世界我們看不到僧團,誰破壞了?你們想想,哪個破壞了?這個事情麻煩大了。真正建立一個僧團,無量無邊的功德,這個功德真正不可思議。僧團裡頭決定要做到利和同均,四事供養,僧團裡頭絕對平等。這個我們在平常也講得很多,希望大家要注意。

  五逆說過了,下面說「十惡」。十惡裡面,這個造作就看用什麼心,來結罪,如果完全用的是惡心,那個果報就在地獄。十惡分做三類,身、口、意,就是「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」,身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,這是身的三惡。口四是「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」,妄語是欺騙人,存心欺騙人;兩舌是挑撥是非;惡口是出言粗魯,有些我們平常所講開玩笑的那些話,也能夠包括在惡口裡頭。在佛法裡面講戲論,開玩笑的話,說的人無心,聽的人有意,往往也結成冤家對頭。所以,玩笑也不能隨便開,至親好友也不能過分,避免結冤仇。第四是綺語,綺語可以說在這四種口惡裡面最普遍,我們常講花言巧語,說得很好聽,你聽起來很舒服,結果都受害了。這裡面可以說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大,今天的電視、小說、電影,我們有所謂黃色的、灰色的、黑色的,都是屬於綺語之類,都叫人邪思、邪念,叫人幹這個,這都屬於綺語。往往做的時候不曉得,造作這個罪業,不知道這是罪業,不知道這是一種很重的罪業,這個果報都在地獄。意業是貪、瞋、痴,這三毒煩惱,這統稱為十惡業。

  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,就是《十六觀經.下品往生章》,《十六觀經》裡面一共是有十六種觀法,最後一種是下品下生。佛這樣說過,「五逆十惡,如此愚人,臨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,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……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」。這是節錄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一段經文,這佛說的,決定不是妄語,我們要能夠信得過,自己信心當然就堅定了。可是此地要特別注意到的,這是個愚人,凡是造作五逆十惡的,決定是個迷惑顛倒的人。一個有智慧覺悟的人,他決定不做,絕對不會做這個事情,所以這是愚人。他一生從來沒有聞過佛法,沒有遇到過善友勸他念佛,沒遇到過的,是這樣的人。

  我們讀了這段經文,不要以為那不要緊,我現在多做點惡事沒關係,臨命終時,我再至心念佛,還可以往生。我告訴你,你到此地來聽了一次經之後,這個機會你沒有了。為什麼?你要想這樣做法,那你是明知故犯,是一種僥倖投機取巧,到時候你這個十念,百念也沒效,也不管用。這是講一生從來沒有遇到過佛法的,一生幹五逆十惡,幹這個罪業的事情。在臨命終時,忽然有這個機緣,遇到個懂得佛法的善知識,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才行。他是過去沒聽說過,這個可以,過去曾經聽說過都不行,都沒有這個機會,這個一定要曉得。還有一點要注意到的,就是臨命終的時候,一定要清清楚楚,假如臨命終時糊裡糊塗的,連家人都認不得,那縱有善知識也枉然。所以,這是理上有,事也有,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存僥倖的心理,「我到臨命終時再念還不遲」,你存這個心就壞了,那一定是誤了你這一生的大事。

  我們再問,這個人一生造惡業,為什麼臨命終時十念就能往生?有些人聽到這個話:這好像太不公平了,有些人一生做好事,天天念佛都不能往生,怎麼他十念可以往生?往生與否,我們前面都說過,「全在信願之有無」,品位高下,「全由持名之淺深」。他能往生,他在臨命終時靠什麼?至心!所以我把「至心」這兩個字圈起來,這個不容易,就在這個。我們今天念佛不是至心念,說老實話我們是散心念,一面念佛還一面在打妄想,這怎麼行!人家這是至心念佛,一點妄想都沒有。因為他臨命終時,地獄相現前的時候,這種恐怖相現前,他要命,他要救命,所以什麼妄念都沒有。這個時候這十聲佛號,聲聲不絕,具足十念,他憑這個。這個時候他真信切願,他能往生,念佛的功夫太少了,他只念了這麼一點點佛,所以他的品位就低,跟前面所講的相應,不是不相應。那我們把話說回來,說「雖居下下品,皆與補處菩薩俱」,這就是「圓證三不退,一生成佛」,這是不可思議的。我們要把這個事理明白了,怎麼能不發願?怎麼能不念佛?一定要求生淨土。下面我們要說明它的不可思議。

  「然據教道」,這個意思就是說,如果我們要根據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時教,要是根據這個來說,他教學的程序上來講,道就是道理,依照教學的理論上來說。「若是凡夫,則非初果等」,那就決定不是,你是凡夫你怎麼能夠跟初果兩個相等,初果是聖人,你不能跟他等的。「若是二乘,則非菩薩」,這也是一定道理,你是小乘,決定不是菩薩。「若是異生,則非同生性等」,所謂異生性是沒有見性的菩薩,同生性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所謂法身大士。譬如在圓教,十信菩薩就是異生性,初住以上叫同生性;如果是在別教,三賢菩薩都是異生性,初地以上才叫同生性,沒有見性決定不能跟見性的菩薩相等。「躐等則成大妄」,那是大妄語!你今天是凡夫,你要說是你是法身大士,你是菩薩再來,這是大妄語。我告訴諸位,大妄語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這是根本戒,破根本大戒。

  為什麼有人要來犯這個大妄語的戒?說老實話,他對於佛法不相信,他不相信因果報應,他以這個大妄語來招搖惑眾,來騙取現前的名聞利養。他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,他說他什麼菩薩再來的,全是大妄語,中國、外國統統都有。真正三寶弟子,不能被這些謠言欺騙了,絕對不可能的。他要說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,說了就走,我們中國古時候有這個例子。你只要把身分一宣布,說破了,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人間,決定不能再住世。住世怎麼樣?住世你就騙人,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瞭,不要上人家的當。因為我在外面就遇到好多,聽說某人某人是什麼菩薩再來,某人又是什麼佛再來的,聽到好多。這都是謠言,都是些大妄語之人,決定不能採信。他要是真正是個佛菩薩再來,要被你曉得了,你要是說出來,他一定要把你臭罵一頓,他絕對不會承認的。

  你們看看印光法師《永思錄》裡面,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,他這個身分是怎麼露的?是觀世音菩薩把他洩漏的,《永思錄》裡頭有。有個女孩子是個學生,沒有接觸過佛教的,沒有接觸過佛教一個學生。她晚上做了個夢,夢到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很容易認識,白衣大士,就現的那個相。在夢中告訴她,而且連著夢了好幾晚上,都做一樣的夢,告訴她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,叫她去聽。她就問大勢至菩薩是哪一個,他說是印光法師。她家裡有個親戚是個學佛的,所以她就問他,你們佛教裡頭有沒有個大勢至菩薩?問了好久才問出來,真有個大勢至菩薩。再問有沒有印光法師,普陀山有個印光法師,果然那個時候在上海,在上海主持「護國息災法會」。所以她們全家人就到那裡去拜印光法師,把她這個夢裡的事情說出來。印光法師當面把她罵了一頓,就說她以後任何人面前不准講,講了以後,就不要再見我。

  所以,她一句話不敢講,一直到印光法師過世了,才宣布,說出來了。而且觀音菩薩告訴她,他說大勢至菩薩住世只有四年,果然不錯,四年以後印光大師往生了。她在紀念的文章裡頭寫出這段事情,大家才曉得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不是他自己說的,是觀音菩薩託夢給一個小女孩,漏了這個消息。大師極力的否認,絕對不承認這個事情。哪有是自稱什麼佛菩薩再來的,胡造謠言,還有駕乩扶鸞,也是什麼佛菩薩來下凡,都是假的,都是鬼神冒充佛菩薩名義來騙人的,沒這回事情,決定不能相信。所以,這是躐等則成大妄。

  那麼講三不退,「念不退,非復異生」。凡是講到念不退,決定是法身大士,是見性的菩薩,所以他不是異生。「行不退,非僅見道」,見道位就是小乘須陀洹,行不退絕對不僅僅是見道位,那已經是到證道位了,四果羅漢。「位不退,非是凡夫」,到位不退就可以稱為聖人,就不是凡夫了。所以,「進步則捨故稱」,你往前進了一步,那個舊的名稱就不要了。譬如你念書,你念了中學,你那個小學生的名字就捨掉了,從今天起你是中學生;你念到大學了,中學生這個名稱也捨掉了。所以往前進一步,底下那個名稱就捨掉了。他說西方世界奇怪,它太特殊了,說「極樂同居,一切俱非,一切俱是,不可思議」。在一般教下來講,決定是這個規矩,決定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,極樂世界不然。極樂世界是你一往生,你下品下生是凡夫,的確是凡夫,雖是凡夫,他又念不退、行不退、位不退,他圓證三不退。換句話說,他是凡夫,他又是初果,又是菩薩,又是地上菩薩,他都是;也都不是,他是不是真的菩薩?他不是!雖不是真正的菩薩,他有真正菩薩那些功德。所以說一切俱非,一切俱是,這個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,極樂淨土,實實在在講知道人太少了,這也就是眾生沒福。古大德曾經說過,有很多學佛的人不學淨土法門,不念阿彌陀佛,不求生淨土。就有人問祖師,好像是蓮池大師,問蓮池大師,他說這樣的人是不是沒福?蓮池大師說是的,確實沒福,所以經上講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我們一定要認真的來研討,要宣揚,要把它發揚光大,所以《疏鈔演義》要認真的來研究。一部《疏鈔演義》詳詳細細來研討一下,當然是要費相當長的時間,差不多每天晚上用兩個小時,要一整年,這一部《彌陀經》。但是這個時間決定不是白費的,一年的時間把淨土法門搞清楚了,這個了不起,決定能幫助你往生西方世界,這一年就太值得了。所以下面說「十方佛土,無此名相,無此階位,無此法門」,像西方淨土這種情形,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找不到的。「非心性之極致,持名之奇勳,彌陀之大願,何以有此」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這些都是說明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往生,同居淨土是圓具四土,這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下面我們再說「一生成佛」。前面這一段說明了個個都能往生,就是古德常講的萬修萬人去,幫助我們建立信心。這一段說明什麼?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是一生成佛。所以,學佛、成佛,還有哪一條路比這個更快,還有哪一條路比這個更穩當,這是聰明人應當選擇的。說「一生補處,即是圓證三不退之別名」,他這句話提醒了我們,平常我們講圓證三不退,還沒想到圓證三不退就是一生補處,就是等覺菩薩。他這句話提醒我們,我們細細想一想果然沒錯,為什麼?圓是圓滿!一般說,前面我們講過,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了,念不退、行不退、位不退。可是怎麼樣?三不退是證到了,沒有圓滿。到十地菩薩,當然也是證三不退,還沒圓滿。什麼時候圓滿?等覺才圓滿。所以,這個地方是兩個字,是「圓證」三不退;如果單單講證三不退,那就是圓教初住,別教初地,就行了。加上個圓字,這是圓教裡面的等覺菩薩;還不是別教,別教裡頭沒有,只有圓教的等覺菩薩才是真正的圓證三不退。所以這是一生補處的別名。

  「意謂只一生補佛位,如彌勒、觀音等」,這是舉個例子說。你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在一生當中成就什麼地位?像彌勒菩薩、觀音菩薩一樣,你在一生當中能達到這麼高的地位。「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」,普是普遍,皆就是個個,個個都是一生成佛。「人人必實證補處故」,實實在在證到補處地位,就是跟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同等的地位,一生當中決定證得。「其中多有此等上善,不可數知」。先往生的人,他已經證得了,他證得了還沒有離開極樂世界,在幫助後學的同修,幫助新往生的。所以,西方世界的補處菩薩就不曉得有多少,補處菩薩超過新往生的人太多太多了,這個情形也是十方諸佛世界所沒有的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。

  「經云,彌陀涅槃,觀音即補佛位,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,國名眾寶普集莊嚴,其佛滅後,大勢至即補佛位,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」。這就說明了西方世界,阿彌陀佛也有滅度;雖然滅度,西方極樂世界只有正法,沒有像法,沒有末法,當然更沒有滅法,這是不可思議之處。但是佛的壽命很長,無量壽,無量是有量的無量,無量是個數目字的單位,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,多少個無量,我們不曉得,無量壽。當然不會是無量個無量,因為說無量個無量那就叫無邊,經上只說無量壽,沒有說無邊壽,所以絕對不是無量的無量。這是說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所現的應身,他會滅度,法身不會滅度,法身是無始無終,不生不滅,佛的報身是有始無終。佛的應身是有始有終,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多年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示現的應身,他活八十歲,有始有終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應身也是有始有終,會滅度的。但是,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後補佛,補處菩薩,像我們這個世界,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補處佛。但是他來這當中有一段很長的距離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算起,《彌勒下生經》裡面講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彌勒佛在我們這個世間出世,降生。換句話說,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過了之後,在彌勒佛沒出世之前,五十多億年當中沒有佛法,這麼長的時間沒有佛法。西方世界則不然,阿彌陀佛上午滅度,觀音菩薩下午就宣布他成佛了,所以那個地方沒有耽誤,佛是連著出來的。

  觀音菩薩示現成佛,這有名號,他的名號叫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」,那個時候的極樂世界也改名字,也不叫極樂世界,它也改了國號。阿彌陀佛叫極樂世界,觀音菩薩成佛的時候,它不叫極樂世界,那個世界的名字叫「眾寶普集莊嚴」。眾寶普集莊嚴世界,那個殊勝莊嚴,跟諸位說,超過現在的極樂世界,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累劫修行,將來成就他的佛國土。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念觀音菩薩的人很多,將來與他就有緣了。可是最好還是現在往生,現在不往生,要等到那個時候觀音菩薩成佛,那個時間太長了,比等彌勒菩薩不曉得長多少。所以,一定要現在往生,現在求往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觀音菩薩。將來阿彌陀佛滅度之後,觀音菩薩成佛,你是新佛上首弟子,那了不起!

  將來觀音菩薩他的化緣盡了的時候,也示現滅度,跟這個情形一樣的。佛滅度了之後,大勢至菩薩馬上就補了佛位。由此可知,西方極樂世界永遠是有現代佛住世,這種殊勝也是他方世界所少有的,這都是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的,才曉得這個世界的殊勝。這個地方這麼好,所以我們的本師才勸告我們,教我們要往生。正如同父母愛護子女,有個好的地方要把他送去,這個好學校、好所在;我們老師愛護學生,要有個好的地方,老師一定會為你介紹。釋迦牟尼佛對待我們恩德之重,超過世間父母師長,他在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裡面,看到這個所在,好,太殊勝了,勸我們趕快往生。

  「復次,釋迦一代時教,惟《華嚴》明一生圓滿」,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,就是指他老人家當年住世八十年。他是三十歲示現成佛,就是示現成道,然後出來講經說法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他是八十歲入滅的,所以說法四十九年,這是講一代時教。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要講到一生圓滿成佛,只有一部經,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把成佛的因、緣、果都說得清清楚楚。「而一生圓滿之因,則末後普賢行願中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,思之,思之」!所以本經是《華嚴經》的歸宿。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生成佛,他怎麼成佛的?《華嚴經》最後的一章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;他們一生圓滿成佛,原來是往生西方世界成佛的。

  你就曉得,本經與《華嚴經》是同一類的,可以說《華嚴經》是詳細的《彌陀經》,《彌陀經》是簡略的《華嚴經》,同一個目標,同一個歸宿。如果你要曉得本經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那都在《華嚴》上,你要曉得《華嚴經》最後的成就,那就在本經上,所以《華嚴》與《彌陀》是一不是二。因此,古人選淨土經典,最初是「淨土三經」,這是佛講的;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,跟這個小本《彌陀經》,「淨土三經」。後來這些祖師大德們,又把《楞嚴經》上的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和《華嚴經》的「普賢行願品」,加到這裡面來,稱之為「淨土五經」,非常有道理。在過去有些祖師辦蓮社,有許多同修晚上就作夢,蓮社裡頭報名,有兩個人來報名。結果到第二天說出來,大家才曉得那兩個人是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,所以蓮社的蓮友頭兩個就寫他們兩個人。華嚴會上普賢為長子,文殊為庶男,華嚴會上。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,淨土五經這個選法非常的有道理。

  「蕅公嘆曰」,底下就是《要解》裡面,蕅益大師非常的感嘆,「嗟乎,凡夫例登補處,奇倡極談,不可測度,《華嚴》所稟,卻在此經」。這是蕅益大師他老人家讀經,有一番感嘆。凡夫之人,要能跟等覺菩薩並列,這真是奇談,這不可思議;換句話說,簡直就不可能的事情。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又是事實,凡夫跟補處菩薩確確實實天天在一起,把手同行,所以這是不可測度;測是推測,度是度量,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。《華嚴》所稟,稟是稟承的,這是凡是佛教徒都公開承認的,《華嚴經》在佛教一切經裡面,所謂經中之王,根本法輪。十大宗派都是《華嚴經》裡面分出來的支派,《華嚴》是總,一切法門是枝葉,哪裡曉得《華嚴經》到最後的歸宿,卻在這部經裡頭!

  這個括弧是我在此地提醒諸位同修的,「諸佛所說第一經,菩薩所修第一法門」。我這些年在道場裡面講《彌陀經》,我都是這麼宣布的,我特別強調,《彌陀經》是一切經裡面第一經。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所講的那些經典,它是第一經,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典,《彌陀經》還是第一經;菩薩無量無邊,法門無量無邊,這是第一法門。這個我不是胡說的,我也不是說我學這個法門,特別要誇張這個法門,沒有這個意思,那就是大妄語。我體會到這點意思,也是從《華嚴經》上體會的。因為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出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邊學的什麼法門?就是學的念佛法門,就是念的阿彌陀佛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的什麼?參訪的是各種不同的法門,各種不同的宗教,他統統參訪、去拜訪,統統去參觀去看。但是他並沒有改變他的法門,他還是念他的阿彌陀佛,真正是做到了像《金剛經》上兩句話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他還是念他的阿彌陀佛,最後還是往生他的西方極樂世界,我是從這裡看到的。

  到以後讀傳記裡面,讀法照大師傳記,又得到一個印證,得到個證明。法照禪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,他在五台山見到文殊、普賢菩薩,就是大聖竹林寺,這是特別因緣,他見到的。菩薩在那裡說法,聽眾有一萬多人,有一萬多菩薩在聽,他見到了。他就是聽經完了之後,向文殊菩薩請教,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,應該修什麼樣的法門才能成就?文殊菩薩就勸他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,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體會到,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必定也是這樣教他。因為有大善根之人,不要教他浪費時間,不要耽誤他,教他快快的成就;能教他快成就的,只有這個法門。

  所以,我們念佛譜前面有記載五會念佛,這個念法就是文殊菩薩傳的,文殊菩薩教給法照的。這個東西,要懂得音樂的,最好是認真的去研究一下。在台灣沒有辦法推行,台灣是每個道場都有他們的念法,都念成習慣了,你要叫他來改,不好改。在美國,大家還沒這個習慣,換句話說,你們還沒有成見,來研究這種念佛方法非常之理想。所以這個念佛譜,如果諸位把它研究,真下功夫研究,大家念得很熟的話,可以在美國提倡。我們這個本子也印的不少,可以在此地提倡。開始學最好用鋼琴、風琴都可以,先用這個來學,然後再配法器。法器,我們江棟山居士後天到台灣去,我們請他帶一套全堂法器。這個要多少錢,恐怕要給他錢,給他帶點錢去,買一套全堂法器,就是完全的法器。大概一共有十樣的樣子,鐘、磬、木魚、鐺、鉿、鼓、吊鐘,統統都有,全套的,買一個全套的。所以念佛譜,勸同修們要認真的來學習,找個對於音樂很內行的人來研究。

  「而天下古今,信尟疑多」,尟就是很少,天下古今信的人少,懷疑的人多,蕅益大師感嘆!「辭繁義蝕」,一切大經大論文字太多、太長了,就是太長太多,反而叫經義不能夠很明顯的呈現在面前。「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」,這是蕅益大師自己說他寫這個《要解》,《要解》是他自己的心血。寫這本《要解》,這本《要解》怎麼樣?簡單明瞭,你容易懂。像蓮池大師的《疏鈔演義》,就是前面所講的辭繁義蝕,要很細心的去探討;這部簡單,簡單明瞭,一看就懂。所以,這是大師自己寫《要解》的用意,他自己表明了,這也是勸我們「應當發願也」。

  「行願品云」,這是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上說,「是人欲臨命終時,一切諸根,悉皆敗壞,以致親屬威勢,象馬珍寶等,悉皆散滅,惟有願王,不相捨離,一切時中,引導其前,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」。這是《行願品》在末後,普賢菩薩提示我們要覺悟。就是說人命無常,國土危脆,這個世間你一定要覺悟,沒有一樣是你的。現在眼前是你的,假的,那是暫有,一口氣不來,哪一樣是你的?正是俗話所謂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,沒有一樣是你的。這是真正要覺悟,這是事實,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所以,在臨命終時,一切諸根悉皆敗壞,你眼也看不見了,耳也聽不到了,身體也沒有感覺了,這叫諸根敗壞,不起作用。你的親屬都別離了,沒有一個人你能帶得走的。你的威勢,威是威風,勢是勢力,就是你做了些大官,那些威嚇也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的,那都是假的。

  象馬珍寶是你的財富,古印度代表財富的,出門象馬,像現在代表財富,你們一出門開的是什麼牌的車子,這代表你的財富。也是假的,也不是你的,到那個時候統統都沒有了。皆悉散滅,沒有一樣是你自己的,這是真正要覺悟的。只有一樣東西你能帶的走,什麼東西?願王,就是你所發的願,你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可以帶去,這個不假,這個不落空。惟有願王,不相捨離,一切時中這個大願都領導你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你既然有願,佛也有願,你的願跟佛的願相應,你願意往生,佛願意來接引。所以到時候不怕不認識路,不怕不曉得方向,這個不怕,臨命終時佛來接引。還有要緊的,就是我們往生的意念要堅決、要強,這一點很重要;絕對不貪戀這個娑婆世界,如果有一念貪戀之心,你能不能往生就不可靠了。

  這個意念什麼時候建立?現在就要建立,不要等到:我還有很多事情沒處理完畢,我現在還不能走。沒有一樣是自己的,你處理個什麼?結果都是迷惑顛倒,自己害了自己。所以一定要覺悟,念念不求別的,就求往生西方世界,這個意念特別的堅強、特別的堅定,一切世間事情隨緣。既然隨緣,那你就要想到,有這個緣就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,不結惡緣,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。即使是我的冤家對頭,我也給他結善緣,他恨我,我不恨他,這就是結善緣;他迷惑,我不迷惑,他還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輪迴,我過幾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去了,我不在這兒輪迴了。想到這個地方,世間還有什麼過不去的事?還有什麼過不去的人?要覺悟,一定要覺悟。

 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句,「觀此則發願求生,自屬當務之急」。這是我們眼前最迫急的大事,誰要能把這樁事情看作他這一生當中唯一的大事,這個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就不是娑婆世界人。明天沒工作,明天沒飯吃,這無所謂,小事情,雞毛蒜皮小事。念念不忘這一句名號,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(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那是念佛的宗旨)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這幾句話你看多肯定,斬釘斷鐵的說,這是大事!自古以來,《往生傳》裡面,念七天七夜,把佛念來往生的多得很,你才曉得這才是大事。

  「經云,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這是本經說的。「所謂觀音、勢至,把手共行」,把手是手牽手,這表示親密,表示地位平等,手牽著手同行。「文殊、普賢,親為勝友」,這是在我們中國家戶喻曉的的四大菩薩,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哪怕是下品下生,也跟他們在一起。跟他們在一起有什麼好處?好處就是底下說的,「則薰陶有自」,天天跟等覺菩薩在一起,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等覺菩薩。「成佛無難」,等覺菩薩就是成佛了,其他地方修行,成佛難,西方極樂世界修行,成佛不難。「此生有幸,獲見獲聞」,我們這一生是真正有幸運,這一點不假。開經偈裡面說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這個遭遇不止百千萬劫,我們遇到,我們能聽到,真正是幸運。「可不願往生歟」,你真正明白,真正覺悟了,你還不求願往生嗎?沒有這個道理!你對這個法門,你沒有聽到、沒有見到,或者你聽到、見到,你沒有真正理解它,理解得不夠徹底,那是另當別論;真正見到、聽到,又徹底的了解,曉得它的殊勝,哪有不願意去的!哪有不快快願意去的!不但願意去,還快快的去。這一段是講的一生成就。

  下面再說「頓超絕待」。「下凡眾生,念不退中,超盡四十一因位」,這個四十一因位是指圓教十住到等覺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法身大士。這是下凡眾生,是下品下生的眾生,那個凡夫眾生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一往生西方世界,經上不是講就圓證三不退嗎?圓證三不退就是補處菩薩,所以他就超盡四十一因位。這幾句話不能輕易看過,不能含糊籠統看過,為什麼?這個真正不可思議。所以一般人,教下人聽到的時候,他真是驚怖,他恐怖、他吃驚,這不可能的事情!譬如在從前專制時代,一個普通老百姓就跟皇帝兩個平起平坐,這不可能的事情,哪有這種事情?這個話的含義就類似這樣的情形,沒有法子能想像的。

  「謂是凡夫,卻不歷異生,必補佛位,與觀音勢至無別」。謂是凡夫,你要說他是凡夫,下品下生是凡夫,凡夫跟觀音、勢至沒有兩樣,他一生一定證得,這個奇怪!「若謂是一生補處,卻可名凡夫,不可名等覺菩薩」,你要說他是一生補處也不行,他現在是凡夫,他確實是凡夫,他不是等覺菩薩;不是等覺菩薩,他又能跟等覺菩薩平起平坐。所以底下講,「此皆教網所不能收」,教網就是一般經典裡面,沒有辦法收容,因為一般經典沒這個講法。等覺就是等覺,凡夫就是凡夫,凡夫絕對不是等覺,決定不能跟等覺菩薩在一起,所以教網所不能收。「剎網所不能例」,剎是什麼?是諸佛國土。就是一切諸佛國土裡頭沒有這個例子,你在其他國土裡頭,凡夫只能跟凡夫在一起,凡夫沒有辦法跟聖人在一起。我們這個地球上也是凡聖同居土,我們凡夫見不到聖人。

  所以,像剛才我跟諸位講的,我們四祖法照禪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、普賢,這也證明是凡聖同居土。可是他有緣見到,我們到五台山就見不到,他是個很偶然的機緣遇到了。他這個緣分,傳記裡面寫得很清楚,他是有一天早晨吃粥的時候,從前叢林裡面吃飯都用缽,缽裡面是稀飯。他吃粥的時候,低頭往缽裡一看,缽裡面有境界,就是五台山,就好像電視一樣,看電視螢幕一樣。他在缽裡面看五台山看得清清楚楚,看到這裡面有很大的廟,廟的名字都看得清楚,叫大聖竹林寺;看到文殊、普賢在說法,有一萬多菩薩在圍繞,他看到這個情形。看到之後,他也沒說,他也沒告訴人,他就發心朝五台山。到了五台山,因為他看到那個境界看得很清楚,所以一去,境界就現前,那個路子很熟,以前看過的。他彷彿認得那個路,他就照那個路走去,果然被他找到了。找到之後,他還每個岔路都做記號,下次好來,別迷了路。結果離開之後,再回頭一看,沒有了,再沒有了。

  諸位在台灣,常常在台灣作佛事,拜懺,三昧水懺。三昧水懺的緣起是悟達國師,唐朝時候的人,他是膝蓋上害了個人面瘡,是個阿羅漢用三昧水把它洗好的,治好的。阿羅漢住在哪裡?住在四川。他那個時候告訴他,你將來有大難的時候,你來找我。告訴他,他在四川什麼地方,那個地方有兩棵松樹,你到那個松樹底下去喊我,我就來。所以他到那裡去,結果他一叫迦諾迦尊者,道場就現前。他的人面瘡治好之後,下了山,回頭再一看,沒有了,一片荒山。凡聖同居土,不是有特別的因緣見不到,十方世界都是如此,天上也不例外。

  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四禪天是凡聖同居土,我們娑婆世界有三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,我們人間是凡聖同居土,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。兜率天彌勒菩薩在那裡,但是兜率天人見不到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也不跟兜率天人在一起;就好像我們人間文殊、普賢道場一樣,我們見不到他,他也不跟我們在一起。還有就是四禪天,四禪天裡面有五不還天,那是三果聖人修行的道場,跟四禪天人也不見面的,所以四禪天人也見不到五不還天的淨居天人,見不到的。所以,十方世界都沒有這個情形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,等覺菩薩不必說了,以下每個階層的菩薩,跟凡夫一天到晚打成一片,統統在一起,這是一切剎土裡面沒有的事情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不勸我們往生其他佛國土,勸我們到西方佛國土,有道理!這個地方決定成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