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(第三集)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:01-006-0003
請掀開講義第三頁。前面講到本經的性質是「圓融三諦,法性實相」,因此我們對「實相」也要簡單的做個介紹:
【實相略說。】
『相』就是相狀,凡是我們六根能接觸得到的都屬於形相。所謂『實』就是真實,真實不虛的相,我們叫它做「實相」,可以分為理與事,「理實真相」與「事實真相」:
【理實真相—唯心所顯。】
【事實真相—唯識所變。】
天台家所講的「百界千如」,跟我們現在人講的「宇宙人生」是同樣的意義。百界千如就是講的宇宙人生,但是宇宙人生這個名詞我們看起來覺得很籠統,沒有百界千如講得那麼樣的精密。界就是法界,在佛法裡面通常講十法界。十法界最高的是佛,再下面是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下面是六道:天、修羅、人、畜生、餓鬼,地獄。十法界每一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,這就變成一百法界。譬如我們人間有人間之佛,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人間,是人法界裡頭的佛法界,跟隨釋迦牟尼佛也有不少的菩薩,菩薩應化在世間,譬如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是布袋和尚,這是菩薩化身,他在人間,他是菩薩法界。彌勒菩薩出現在五代後梁的時代,出現在浙江奉化,以後中國人供奉彌勒菩薩就供奉他的像。聲聞、緣覺應化在這個世間也是很多。所以每一界裡頭都有十法界,乃至地獄都不例外,像地藏王菩薩在地獄裡教化眾生,那就是地獄裡面菩薩法界,除菩薩之外,也有佛在那個地方應化,眾生機緣成熟,佛一定去的,所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一個人也要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。這是講的「百界」。
「千如」,每一界裡頭有「十如是」,這是出在《法華經》裡面,從「相、性、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、報」,到「本末究竟」。所謂「如是」,相如其性,性相不二,這叫「如」,這個意義相當之深,事實可以說是很淺近,理很深。譬如真正到一心不亂,到心清淨,這種境界就在眼前,所謂頭頭是道,如果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,那真是處處都錯,見不到「如」,也見不到「是」。其實整個佛法說的就是「如是」,無有一法不如是。
【能顯—心之本體。】
【能變—心之德用。】
底下我們看『能顯、能變』。「能顯」的是心,『心之本體』。「能變」是『心之德用』。能顯、能變的就是講的真心。真心沒有相,雖沒有相,它能夠現相,可見得這個心是活活潑潑的,它能現相。真心,我們沒法子體會,我們拿妄心來做比喻,然後你就能夠體會到真心的大致狀況。我們現在這個心是妄心,妄心也找不到,譬如楞嚴會上一開端,釋迦牟尼佛就叫阿難去找心,心在哪裡?叫阿難去找。佛說這個話是很籠統,並沒有說什麼真心、妄心,換句話說,真心也好,妄心也好,心在哪裡?你找出來我看看。阿難說了七個地方,佛都否認,這就是連妄心也沒有一個所在。它有沒有?有,真有,實在講是無在而無處不在,所以阿難說是指一定在哪裡,找不到,要到哪裡去找?心是宇宙萬法的本體,宇宙萬法就是從這個心變現出來的,所以這是真正的親因。「所顯、所變」,這是「緣」,所以因有了緣,這才結果。
「能變」的心是「無相」,「所顯所變」的叫「無不相」,無不相就是有相。像我們現在妄心,我們想台北火車站,馬上好像腦子裡頭台北火車站的樣子就現前,可見得它能現相。我們想一個人,那個人的形相就現前;想一樁事,那事的形相就現前,可見這個相隨你的心在變。中國古人造字,中國字實在了不起,我們一定要愛護自己的文化。心一動,上面就有個相,這就叫「想」,你想就有相,你不想就沒有相。真正有功夫的人,就是心清淨的人,你心裡想什麼事情他知道,他為什麼會知道?因為你一想就有相,他看到你這個相。你晚上睡覺作夢,他看得清清楚楚,沒有功夫的、心散亂的,看不到。心清淨的人能看到你心裡想什麼,你不想,他沒辦法,他不知道,你一想就有相。為什麼會有夢?因為你睡覺的時候也在想,想了就變成相。清醒的時候,思想自己可以控制,作夢的時候,你的思想自己不能控制。決定是想才會現相,才會作夢,所以說「胡思亂想」。
可見得心沒有相,它能現相,雖然現相,這個相你可不能當真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什麼叫實相?你要曉得一切相都是虛妄,這就叫實相,這就真實的,真實不假,所以虛妄相就是實相,就是真相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真相跟妄相是一不是二,真妄不二,真假一如,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你就不會在一切相裡面去執著。一切相現了,可不可以受用?可以受用,而不要執著,執著就生煩惱,就要造業,執著是錯的,不執著去享受那是對的,並不是說你不能享受,沒有這個話。
學佛的人,也完全看個人的根性、程度,總而言之,你修什麼?要記住昨天跟你講的,修覺、修正、修淨。環境現前了,我在這個環境裡面確實能夠成就自己的覺正淨,這個環境就是我修學的道場,如果在這個環境裡面不能成就我的覺正淨,我就換一個環境。譬如有人在很複雜、很熱鬧的場合能修覺正淨,他適合這個環境;有些人必須到深山裡把一切人事都離開,那個地方可以得覺正淨,吵鬧的環境裡他不行,這是個人根性不相同。能夠在繁華、熱鬧、複雜的場合當中修覺正淨,這是最上乘的功夫,這真正到了無障礙的法界,比在深山裡面修覺正淨的要高得多。深山裡面人跡不到的地方修覺正淨修成之後,還要到都市裡面來考驗,一到都市,心就亂了,這不行,功夫不到家,禁不起考驗。在都市裡面修的覺正淨就是天天受考驗,那個成就是真正的成就。所以自古以來許多在深山裡面修行的,修得很好,修了幾十年修得很不錯,一接觸社會他就退墮,這種人很多,換句話說,他禁不起五欲六塵的考驗,這就是小乘人為什麼不如大乘菩薩。大乘菩薩受得了,他有高度的警覺心,在紅塵裡面去修學,歷事鍊心,鍊是訓練,訓練「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」,那個成就是最殊勝的。
因有了緣,就有果報,這個果報就是十法界依報、正報種種莊嚴。這個後面說了,「覺了不二」就叫「一真法界」。所以一真法界在哪裡?沒有一個法界不是一真法界。要是迷了,一真法界在你眼睛裡面所看的就變成十法界,就變成百法界,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。要是覺悟,真正到一心不亂,你看這個法界是一法界,就是一真法界,不但性相不二、理事一如,真是頭頭是道、法法皆如,這個境界就是諸佛與那些大菩薩現量所證得的諸法實相。這個境界雖然在眼前,我們不能證得,就是我們的心不清淨,心定不下來,得要有甚深的禪定才行,那的確是甚深禪定。阿羅漢的定已經是很了不起,是九次第定,比四禪八定還要深,阿羅漢有沒有見到諸法實相?沒有見到,要見諸法實相的定比阿羅漢的還要深。念佛法門講一心不亂有事一心、理一心,事一心不亂這個定功跟阿羅漢相等,理一心不亂那個定功比阿羅漢要深,到理一心不亂就證得諸法實相,換句話說,念佛念到理一心,你住一真法界,就不是十法界,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。這個事情也只能簡單介紹到此地。
【故曰。佛在心中。上帝在心中。天堂在心中。地獄在心中。我人諸法亦在心中。】
『故曰』,根據上面這個理論我們得到一個結論:『佛在心中』。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佛在哪裡?「佛在心中」。外教,上帝也是在心中,天堂也是在心中,乃至於地獄也是在心中,『我人諸法亦在心中』,離了心沒有一切法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:
【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】
這兩句話是出在《華嚴經.昇夜摩天宮品》。『性』就是本體,法界的本體是『心』。
【蕅益大師云:是故舉體作依作正。】
『體』就是心性,心性變現出依報、正報,所以佛法講「萬法唯心」就是這個道理。依報是物質環境,正報是我們的身體,都是心變的,所以禪家有所謂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,也是說明這個意思。所以修行從根本修,就是修心,心清淨,心正大光明,心覺而不迷,這是最健康的心理。心健康了,身哪有不健康的道理?社會哪有不健康?世界哪有不健康?樣樣都健康,一定要從心地上下功夫。底下一句:
【作法作報。】
這是講佛的「三身」: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也是心性變現的。
【作自作他。】
『自』是自己,『他』是別人,也是這個心變現的,因此佛經上才說「十方一切佛,共同一法身」,一法身是什麼?共同一個心性。好像大海,大海裡面起個水泡,水泡雖然多,統統是大海變現的,水泡一破裂就是大海。經上拿這個水泡比喻我們個人,我們每一個人,上至諸佛如來,下至惡道眾生,共同一個心性,所以叫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。我們是迷失了自己心性,分自分他。覺悟了心性,知道自他不二,自他是一體。
【乃至能說所說。】
所說的是佛法、是經典,能說的是這些諸佛菩薩們的智慧、辯才。
【能度所度。】
能度的是諸佛如來,所度的是眾生。
【能信所信。】
能信,我們現在相信,我們能信。所信的是西方極樂世界。
【能願所願。】
能願是我們自己發願要往生,要到那個地方去,所願的是西方極樂世界。
【能持所持。】
『持』就是講修行,能修的是自己,所修的是這個法門。
【能生所生。】
『能生』也是指我們自己,所生的是極樂世界。
【能讚所讚。】
能讚的是諸佛如來,所讚的是西方國土。
【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】
這些全都是『實相』,全都是自性變現之物,哪一個相不是真實相?如果講到西方淨土往生這一樁事情,事是很容易,理是非常的深奧。在明朝,大概與蓮池大師同時代,有一位幽溪大師,有一篇文章叫《淨土生無生論》,這篇文章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事理講得非常透徹,可是他那個《論》有相當的深度,如果不細講很難懂。近代人,像諦閑法師有《講義》,這個《講義》流通得也很普遍,諸位能夠見得到,但是諦閑法師的《講義》初學的人看還是有困難。這一次我從香港帶來季聖一居士的《講義》,他這個《講義》講得非常詳細。季聖一居士是諦閑法師的學生,老師寫的東西是簡要詳明,有深度;他講的東西,裡面許多名詞、法相術語都用表解列出來,對於初學的人來講非常適合,將來如果有機會,我們翻印,這對於探討西方淨土往生的理論有很大的幫助。
底下就是引用《生無生論》,就是剛才講的這部書,這是幽溪大師所說的:
【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。】
『法界』是十法界,十法界圓融就叫做一真法界,這是宇宙人生的本體,也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源。現在有許多科學家、哲學家在追究宇宙的起源,這些生物從哪裡來的?雖然提出這個問題,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正確的答案,有很多的學說,但是很難叫人完全同意。其實這個問題在佛法裡面早就有圓滿的答案,可惜西方這些哲學家、科學家沒有接觸到佛法,如果像他們那樣的聰明智慧再要接觸佛法,必然有更深入的發現。我們今天念佛用什麼心?就是用的真心,「法界圓融體」簡單的講就是真心、誠心,真誠之心,用這個心來念佛。
【我今念佛心,全體即法界。】
我們現在念佛的心就是法界全體,這個裡面無論是真心、妄心,如果誠心的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,心裡面沒有妄想、雜念,雖然這個心還不是純真,但是與法界全體就相應。我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在想事情,一面在打妄想,這個不行,所以念佛的時候決定不能打妄想。念佛的時候把什麼事情都擱在一邊不要去理會,要辦事情,佛念完之後再去處理事情,不要一面念佛一面去想事情,這樣功夫就不能得力。每天念多少?原則上來講是愈多愈好。如果實在自己事情工作很繁忙,最低限度要採取「十念法」,這個時間很短。十念是盡一口氣叫一念,一口氣裡面念多少聲不拘,多少沒有關係,隨我們氣的長短,就是我們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,這叫一念,念十念。早晨念十念,晚上念十念,這就是早晚課。念十念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、雜念,你要一生不間斷那就有很好的功夫。念佛的功夫就怕夾雜,一面念佛一面在想事情,這就不行,這等於沒有念,這是諸位一定要好好的記住。
所以很忙的人就用十念法做早晚課,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,你就念十念佛,家裡有佛像就合掌對著佛像念,沒有佛像就面向西方合掌念,都可以,這是最方便的。晚上在睡覺之前,洗臉漱口之後,修這個十念法再睡覺。這個不耽誤時間,不耽誤你的工作,再方便也不過了。這個十念,我想有五分鐘的時間足夠了,早晚頂多十分鐘,要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連十分鐘的時間都抽不出來,我不相信,少睡十分鐘也可以。這是決定不能間斷,這叫功夫。有功夫的人當然是念得愈多愈好。平常散念也很重要,散念就是不計數的,隨時隨地,沒有事情就念,想著就念,這叫散念。總而言之,愈多愈好,養成念佛的習慣。念佛頂要緊的就是決定不夾雜,就是裡頭沒有妄念、沒有妄想,這個心跟此地《無生論》講的就相應。
【達此者,由持名念佛,而悟入實相也。】
就是功夫久了,自自然然你就能悟入。『悟入實相』就是禪家講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淨土法門講的理一心不亂,用持名的方法,功夫純熟的時候可以到這個境界。到了這個境界,你對於這個法門的理、事才真正的了解,為什麼?親自證得,親自見到。念到這樣的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叫做上品上生,花開見佛,生實報莊嚴土。
再看底下一章,這一節講宗旨,就是這一部經的宗旨。什麼叫宗旨?就是修行的要領、修行的法則。
【以信願行三要為修法。】
這是本經的宗旨,這是講修行的方法。前面是講理論的依據,理論的依據明瞭了,我們才能建立信心,知道佛說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,確有理論為依據,理與事我們才能信得過。這個法門有三個條件,『三要』,三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行。第一個就是「信」,所以佛法與一般宗教不相同的地方,諸位在這兒能看得到,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,第一個相信自己。一般宗教裡面,第一個要相信神,你要相信他,佛法不如此,佛法第一個相信自己。相信自己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是我自己心性變現的,阿彌陀佛也是我自性變現的,所謂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我跟西方淨土與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,你要有這樣的自信心,這個信心建立,你跟西方世界、跟阿彌陀佛是多麼密切的關係,你要相信這一點。相信中國古人所講的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雖然是老子所說的,與佛法所講沒有兩樣,我們要相信這個道理,要相信這個事實,然後你自然能做到愛人如己,你會愛護自己就會愛護別人,會照顧自己就會照顧別人,曉得別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。所以第一個是相信自己。相信自己修學這個法門在一生當中決定生淨土,決定見阿彌陀佛,你要有這個強烈的信心。
第二「信他」,信他裡面首先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句句真實,他不欺騙我們。相信這個宇宙之中,我們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確實有極樂世界,這不是假的,那個世界上確實有阿彌陀佛,這些人、這些事都是真實的,這叫做「信他」。第三個叫「信因」,我們今天信願持名,這是修因;能夠修因,將來必定結果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果報真實不虛,這是「信果」。末後講「信事、信理」,信這些事實,經上所講的依正莊嚴,相信這個道理,有事必有理,有理必有事。所以講一個信,最低限度,信裡頭要包括這六層,這在《要解》、在《要解講義》裡面都說得很多、很透徹。
有了信之後就應當發願,信了不願意去還是去不成,所以信了以後一定要發願,就是要立定志願:
【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。】
你對於現前這個世界要捨得,你要能捨,能夠捨娑婆才能夠得到極樂世界,此地不能捨,那邊是決定得不到的。所以「捨得」也是佛門的術語,大家常常用,不曉得這個術語的來源,由這裡可見佛法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是多麼的深遠。能捨才能得,不能捨就不能得,對於兩個世界的情況要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?成就大覺,成就大正、大淨,就是成就圓滿的覺正淨,圓滿的覺正淨就是圓教佛果,到那裡去成佛的,成佛以後再回過頭來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,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。
今天要想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,我們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、沒有能力,雖有這個心,事實上我們做不到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成就智慧,成就福報,成就救度眾生的能力,換句話說,西方極樂世界是佛教大學,到那兒去念書、去求學的,不是我這兒太苦了,到那兒去享福,你存這種心去不了。譬如我們自己家庭,住的房子也不好,看到台灣大學的校舍不錯,院子也很大,我就到台灣大學去,把那個當作我家,就住在那裡,也不要出來了,你這樣去報名、去考試,學校敢不敢要你?不敢收你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諸佛所建立的一所佛教大學,阿彌陀佛不過是校長而已,所以到那裡是成就自己的。
問:有位同學提了幾個問題,第一個問題,為何花開見佛悟無生?此「無生」所指云何?
答:這個「無生」就是佛經裡面講的「無生法忍」,後面會講到。
問:第二個問題,希望再詳細解釋「圓融三諦,法性實相」。
答:我想這個不要多解釋,多解釋時間太久,耽誤時間,耽誤進度,後面還有這麼多,七天要講完,不過這個可以看圓瑛法師的《要解講義》,這個書我們會送給你們。
問:第三個問題,業與業力有何不同?
答:業是指造作,正在造作的時候。造作的結果稱之為業力。這個業有能力現境界,所以六道輪迴就是業力在推動,如果沒有業力就不會有輪迴。業有三類: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,就是非善非惡這一類的業力。這三種業力都有果報,善業有善報,惡業有惡報,無記業也有無記的果報。
問:第四個問題,人既有佛性,為何又墮入五濁惡世?
答:這是迷了佛性,覺悟了佛性就沒有這個,連六道輪迴都沒有,迷了自己的佛性才現這個境界。好像我們作夢一樣,迷惑顛倒的時候會作惡夢,心地清淨的人不作惡夢,所以從夢中的境界也能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夫。過去常常作惡夢,現在不作惡夢,就證明你的功夫有進步,你的心比從前清淨,可以作證明。
好,我們繼續看《講義》。第二個條件是「願」,第三個條件是「行」,行就是修行,這個法門主張的是:
【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。】
我們要用『一心不亂』來念佛,念到「一心不亂」,念到真正的一心不亂,這就有成就了。所以這個法門簡單、穩當、容易,比任何法門來說都方便,是最直捷的修學法,所以用力少,成功高。
【蓮池大師云:著事而念能相繼,不虛入品之功。】
這就是講縱然對於淨土的理論不了解、不通達,你果然能夠老實念佛,你相信,你不懷疑,真的有這個願望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一天到晚就抱著這一句名號,不放棄、不中斷、不夾雜,你這一生決定往生。『不虛』就是決定往生,『入品』就是三輩九品一定有你的分。反過來看:
【執理而心實未明,反受落空之禍。】
那就成了大錯特錯。有一些自以為聰明,『既然是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那我還要念它幹什麼?用不著念了』,倓虛法師開示的錄音帶上就有這麼一段。他在東北的時候,寺院裡頭附帶的辦了一所學校,請一位居士來做校長,是張校長,這位張校長跟法師們常常在一起也就念佛,他也看經,就看到經上講的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他就跟倓老法師說,「既然是這樣,那我還念他幹什麼?不要念了」。倓老說:「你問得很好」,倓老就反過來問他,「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那個界限在哪裡?唯心淨土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,那個邊界又在哪裡?你把它找出來看看,怎麼樣把這個界限劃清?」張校長想了半天,他說:「實在沒有辦法分開」。老和尚說:「既然沒有辦法分開,還是老實念佛要緊」,很正確的。
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是一不是二,一個是理,一個是事,這個理事是一不是二,所以明理的人沒有不念佛的,念佛的人可能很多不明理。如果說是明理他不念佛,他那個理實在是沒有明白,那是錯誤的,真正明理的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?所以『執理而心實未明』,他執著這種說法實在講並沒有明白這個真實義,於是他自作聰明,他不念了,不念,這一生就空過,還是免不了要受輪迴生死之苦,所以蓮池大師在此地特別提出來警告我們,要著重在「事念」上。
第三講「德用」,就是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具備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來修學,修學有什麼樣的結果、有什麼樣的好處。
【此經以往生為功,以不退為德。】
【極樂有四土,各論九品,故說帶業亦得,消業亦得。】
這是這幾年來很盛行「消業往生」的說法,前面也曾經講過。極樂世界分『四土』,實際上哪裡會有什麼「四土」?四土是從人分的,不是從土分的。我們念佛功夫有淺深不同,帶業也有輕重之分,帶得少的品位就高,帶得多的品位就低,從這個地方分三輩九品。通常就是見思煩惱沒有斷的,帶業主要是說這個。見思煩惱沒有斷,依然是個凡夫,這樣的人念佛往生就生凡聖同居土,跟我們現在這個環境差不多,人間差不多,等於從這個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,身分地位還是一樣,人的身分。雖然身分地位相同,可是福報不一樣,西方極樂世界的福報太大,我們在此地生活不簡單、不容易,要勤勞的工作才能維持日常的生活。西方極樂世界的福報大,不需要工作,穿衣吃飯怎麼辦?你想吃飯,飯在你面前,這個多自在;吃完了也不要洗碗,也不要擦桌子,吃完了,碗就沒有了,這個道理今天科學家懂得,但是達不到。今天科學家曉得物質是能量變現的,能與質可以互相轉變,西方極樂世界早就已經做到了。需要物質的時候,能量隨心所欲就變化出來,想吃什麼就變什麼出來,吃完之後,這個東西又變空了,把物質又變成能量,沒有了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垃圾,乾淨、清淨的世界。
隨心所欲,你想穿衣服,不要去買料子,不要裁縫,心裡一想,想什麼式樣,衣服已經在身上,想什麼料子,想什麼顏色,隨心所欲,這麼好的一個世界,不要工作。住的房子是七寶建造的,建築材料是七寶,也不要人去造,想住什麼樣子,房子就像什麼樣子,隨心所欲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不是幻想,千真萬確的事實,你要認為這是幻想,你不相信,那是你自己沒福,你還要受苦。所以到那個世界的人就不必像娑婆世界的人這樣的辛苦忙碌。所以那個地方的人每天幹什麼?每天是修行,聽經、參禪、經行、討論佛法,天天幹這個事情。所有的朋友都是大菩薩,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跟觀世音菩薩在一塊,十方諸佛菩薩幾乎每天都到西方世界去,有的去教學,有的去聽法。所以這個世界才是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讚歎,最圓滿、最美好的一個世界。凡聖同居土就這麼好了,上面三土那個好處就更不必說了,說也說不盡。每一土裡頭都有九品,這就看功夫高下。所以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應該要努力,要把取西方淨土當作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,其餘的都是小事。
功夫再高的就是念到事一心不亂,見思煩惱斷了,這一種功夫等於阿羅漢,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,升了一級,叫「方便有餘土」。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,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是明心見性的人,往生西方淨土就住一真法界。《華嚴》裡面講的一真法界,西方淨土叫「實報莊嚴土」,生到這個地方同時也證得「常寂光淨土」。常寂光是理,實報莊嚴土是事,理與事同時證得。這是講四土三輩九品。
底下講「帶業說、消業說」,既然有兩種說法,我們在此地也加以解釋一下,免得大家疑惑,疑惑對我們自己是很大的障礙。
【帶業說—旨在令人發心求生,人人有分。】
所以這個法門,自古以來,祖師告訴我們「萬修萬人去」,只要相信、發願、修學這個法門,一個都不會落空,話雖然是這麼說,事實上不盡然,念佛人不能往生的很多。為什麼不能往生?是他念佛不如理、不如法,所以不能往生。你一定要懂理論、懂方法,那你就決定往生,曉得念佛是怎麼個念法,這個很重要,這都在這一次講座要跟諸位好好的來討論。萬修萬人去這個話是真實的。
【消業說—旨在令人精進修學,增上品位。】
如果是這個意思那就非常圓滿。一方面你要念佛,一方面消除業障。譬如我們講功夫成片,往生西方淨土是最下品,下品下生的,下品下生最低限度也要消現前的業障,帶業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。我念佛了,一面念佛一面還要造罪業,這樣能往生嗎?不能往生。我今天念佛,昨天我造的業,從今天起都不造了,這個可以往生,過去所造的罪業從今以後不造了,所以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,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。絕對不能一面念佛一面還造業,這樣子搞法是不能往生的。
說到「業」,微細的業就是念頭,我們起一個善念就是善業,起一個惡念就是惡業,惡業不能帶,善業也不能帶,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個法門叫修淨業。什麼叫淨業?善惡兩邊都離開就清淨了,這樣說來,當然惡事我們不能做,善事要不要做?善事應當做,做了那我不就帶了?佛告訴我們,事情要做,不要著相,那就不帶。事情沒有做,天天在想,我沒做事情,你想,想是執著,還是帶著,還是不行,所以最要緊的是心清淨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我造一切善利益眾生,不著相,不要天天想著「我做多少好事情,佛菩薩一定會保佑我。我對人有多少利益,給人多少恩惠」,常常念著這個,這就是業,這個業會把你緊緊的拉在娑婆世界使你去不了,要把這個全放下。好事儘管做,與大眾結法緣,決定不著相,做完了,心地乾乾淨淨,想都不想它,想什麼?想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、拜阿彌陀佛,那你就決定成功,這樣就叫做淨業。帶業最低限度要這樣子做法,我們才能成就。
念佛就是消業障。前面曾經說過,我們妄念才起來,馬上就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,把它取代,業障就消除了。真正明白這個法門,我們自己曉得我們的業障很多,我們要消災、要懺悔,消災、懺悔怎麼做法?拜個梁皇懺,拜個水懺,這就懺掉了?沒用處。佛告訴我們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,罪業是從心裡生的,把心裡面生罪業的念頭洗掉就是真懺悔。一個惡念起來,馬上阿彌陀佛,這個業就懺掉了,所以真正的懺悔,懺悔最有效的方法,無過於念佛,就這一句佛號成就圓滿菩提,再不要加其他的東西進去。功夫純熟,連《彌陀經》都不要了,就是一句佛號。為什麼念佛之前念一部《彌陀經》?要曉得《彌陀經》的作用是收心。一部《彌陀經》念了,心清淨,原來心想東想西、胡思亂想,念一遍經,心清淨了。真正的功德全在佛號上,所以古人講「全憑六字出乾坤」,一句佛號就超越六道輪迴,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【帶業生同居淨土,證位不退,皆與補處俱,亦皆一生必補佛處。】
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。就是見思煩惱沒斷,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,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『位不退』,「位不退」就是你再不會退轉做凡夫,從此以後永遠不會墮三惡道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經上講得清清楚楚,它最低的是人道,有人天兩道沒有三惡道,也沒有阿修羅道,這是這個世界的殊勝之處,所以一生西方就證位不退。同時就跟這些等覺菩薩常常在一起,『皆與補處俱』,「俱」是俱會在一起,這個對自己有大利益。我們今天想親近一位善知識,找不到,到哪裡去找?西方極樂世界到處都是。所以年輕的同學們,你們往來的朋友最重要,這對你影響很大,一定要親近善友。
我到台灣來的時候二十三歲,我找了一些朋友,怎麼找法?我寫信,找他們,都是找台灣第一流的名教授,我也不認識他們,我給他們寫信,有的回信約我見面,空閒的時間我去親近他們,聽他們講些道理,對我有很大的利益,我是這樣找朋友。在那個時候,好像找的時候,有一些教授彼此給我介紹,我大概認識差不多有二十多位,我的時間都去跟他們往來,他們也很慈悲,把我當小老弟看待,我得的利益很多,他們都是學有專長,我跟這些人往來,這是對自己絕對有好處、有利益的。所以交朋友要會交,我們有心向道,這個人有道德、有學問,我們要親近他,你給他寫信,他一定會回你的。我那個時候常常想,如果有這樣的人,我有道德、有學問,他也寫個信來找我,我一定接見他,我一定歡迎他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我認識這一批名教授就是這樣認識的,沒有人介紹,自己去找。常常親近,常常跟他們討論,聽聽他們的教導,對自己的學問、修養、見解都會有很大的進步。古人教我們「上友古人」,對於當代的賢人、哲人一定要親近,自己才能走一條光明的道路。
西方極樂世界好,都是大善知識。「補處」就是等覺菩薩,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都在那裡,可以天天在一塊親近。『亦皆一生必補佛處』,「皆」就是統統都是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他一生當中一定可以證到「補處」的地位。「補處」就是後補佛,就是等覺菩薩,像觀世音、大勢至,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一生當中一定可以證到他們的地位,跟他們平等,這是圓教的等覺,其他經上沒這麼說,其他的法門要想證得這個地位不容易,太難了,《華嚴經》上講要修無量劫,不是三個阿僧祇劫。三個阿僧祇劫修成佛,成什麼佛?藏教的佛,你看看天台判教,「藏通別圓」,三大阿僧祇劫成的佛是藏教佛。藏教佛只比阿羅漢高一點,比阿羅漢高明一點,沒有見性,藏教佛沒有見性,比不上圓教初住菩薩,所以地位不高,差得遠,他要想到圓教補處這個地位那不曉得要修多少生、多少劫,這個路途非常遙遠。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就成就,這是成佛的捷徑,當生成佛的一條道路。第三說:
【上善一處,是生同居:即以橫生上三土。】
這是講淨土殊勝處。『上善』是指等覺菩薩,這些等覺菩薩能夠跟你在『一處』,你自己不知不覺也就入了他那一流。
我在年輕時候往來的朋友跟我年齡不相同,我不跟同年齡的人交朋友,為什麼?他跟我差不多,我跟他們在一塊得不到好處。我交朋友要比我長一輩的,我交他們。經常在一起的,那時候在軍中都是一些同事長官,階級比我高,年齡比我大,至少大我十歲,我跟他們在一塊,為什麼?我可以多學一些東西。跟同年齡的,一天到晚就胡鬧了,就到處吃喝玩樂,把大好的光陰浪費了,這是可惜,不值得。所以我那些同年齡的朋友也常常看我是個怪人,看我是書呆子,我天天念書不去玩,叫我書呆子,念死書。也有人來邀我去玩玩,我說「我不是不想玩,我也很喜歡玩,我把時間顛倒一下,你們是年輕的時候玩,我是準備老年的時候玩。年輕時我要充實自己,老年快樂是真快樂,老年有福是真正幸福,年輕的人吃點苦頭不怕,無所謂,能扛得過去」。現在我那些朋友都退休了,我都六十歲了,他看我到全世界玩,非常羨慕,「你走的路對了」,我說「我們當年二十幾歲在一起,我就走這個路,你不走那有什麼法子?你不願意走這個路」。所以年輕,品德、學問、佛法上的修養非常重要,千萬不要把大好光陰浪費了,年輕人要有深遠的眼光,要看得遠,要往大處去看。
這一節文相當重要,到那裡去是凡聖同居土,可是諸上善人是在實報莊嚴土,你能跟他們在一起就等於在實報莊嚴土,所以這個意思就透露給你,一生到那裡,四土的受用同時得到,這是難信之法,這是不可思議。任何諸佛國土裡面,四土都是分明的,界限劃得清清楚楚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,沒有界限。
我們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,像在中國大陸,唐朝的時候,法照禪師見到彌勒菩薩道場、普賢菩薩道場,那只是偶爾一個機緣他見到了,別人見不到,一般人沒這個緣分見到,他有緣分見到。他見到很歡喜,離開的時候每個轉彎抹角的路上都做記號,準備以後再來,做了兩個記號,回頭一看,沒有了,一片荒山,他就曉得菩薩道場不可思議。你們念《水懺》,《水懺》是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(是阿羅漢),那是方便有餘土。他害了人面瘡,迦諾迦尊者把他治好,下山時回頭再去看看,沒有了,也是一片荒山。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雖然是凡聖同居土,有阿羅漢、有菩薩、有等覺菩薩住在一起,我們見不到,沒有緣分,不能常常親近。西方極樂世界不然,這些等覺菩薩、阿羅漢天天在一塊,天天見面,這是特別的殊勝。你能天天親近這些大善知識,你的道業怎麼會不成就?阿彌陀佛是老師,這些諸上善人是同參道友,在一塊同學,他們都是大菩薩,必定會幫助我們,因此在西方極樂世界進修就快。
【一生補處,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。】
特別注意『圓證』,這個比前面的境界是更不可思議。到那個地方明明是人天身分,見思煩惱還沒斷,說一個『位不退』已經就很勉強,因為要到阿羅漢才「位不退」,我們只是人的身分還沒到阿羅漢,已經也拿到位不退,這已經不可思議了。還有更不可思議的是『圓證三不退』,「圓證三不退」是什麼人?是等覺菩薩,這就是明白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,你不往生則已,那就不談,一往生,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受用就等於等覺菩薩,你的福報、享受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。
【如斯力用。】
像這樣的力量,像這樣的功用。
【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。】
你去看大藏經,查遍一切經典沒有這種說法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情況特殊。所以同修們如果是真正想學佛,真正想有最殊勝的成就,你就把握這一門,一門深入,先把心定下來,其他的一切經論、一切法門,我現在統統都不學,不聞不問,我們才能成功。如果你在這個期間又念佛、又參禪、又去持咒,又學這個經、又學那個經,你這個修學雜了,修學雜了,功效就要打折扣,你不專。念書也一樣,譬如我們有四年的時間,在四年當中學二十個科目,平均起來一個科目才不過是花費兩個多月的時間,四年學完了,每一樣東西都知道一個皮毛,都不精。假如四年的時間學一門東西,你這一門就出人頭地,你就變成專家,佛法也是如此。今天一般學佛的人為什麼都不能成就?他學得太多太雜,所以不能成就。要想成就一定要專精,一樣東西沒有學好絕不學第二門,這樣才能成功。中國自古教學就是「貴以專」,要專心,要專攻一門。這個法門你要是專修三年的時間,縱然不能達到一心不亂,功夫成片是決定可以達到,到自己功夫成片,換句話說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,什麼時候想去,什麼時候就去,這個時候有這樣的功夫本事,我再去看其他的經論就無所謂,我多學一點、多看一點,不妨、不礙事。沒有到這個功夫,你多學是礙事。
學佛這個方法跟世間人治學不一樣,胡適之講做學問要像金字塔,先要博學,最後要專精,他講的也有點道理,是世間法。佛法不是如此,佛法治學像大樹一樣,先要有根,有一個幹、一個本,然後枝葉花果才遍布。它不是像金字塔,它先要精,先要專,然後一切貫通,所以一經通則一切經通,一個法門通達了,一切法門都通達,它跟胡適之的講法完全相反。諸位想想這個道理,先通達一門,一門精通了再看別的東西,一看就了解,一看就明白。像六祖大師,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他所修的就是覺、正、淨,真正到了覺正淨,他一切經沒有念過,別人念一念,他就懂得裡面的意思,他就能講解,講得一點都不錯,講得叫別人開悟,那是什麼?就是一門,一門真正精通,其餘的觸類貫通,不但佛法通達,世間法也通達,如果說佛法通達,世間法不通,那不是通達,真正通達是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,都沒有障礙。
問:這位同學有兩個問題,第一個問題,眾生因一念無明而迷了,然經云:人人本來是佛,那是如何迷了最初的一念?又無量眾生(佛)為何同樣迷了最初一念無明?
答:這個問題是大問題,這是佛家的根本問題,這個問題在《楞嚴經》第四卷裡頭,佛給富樓那尊者有詳細的解釋,這是富樓那在楞嚴會上提出的問題,你跟他的問題相同,你可以到那裡去找答案。
問:第二個問題,十法界依正莊嚴,莊嚴兩個字作何解釋?
答:通常莊嚴一般講壯觀、美麗的意思,用壯觀來解釋是比較接近一點。嚴就是嚴飾、裝飾,種種裝飾。人需要金銀珠寶來裝飾,這是莊嚴,大地有許多花草樹木來裝飾,就是這個意思,也就是美麗、裝飾的意思。接著看第五頁:
【教相—大乘圓頓,三根普被。】
『教』是教學,『相』是相狀,這個意思很像現代教育裡面所講的課程標準,有這個意思。「教相」就是課程標準,就是這個課程應該放在哪一種學校、第幾個年級來適用,就有這個意思。這部經是大乘經,揀別它不是小乘,不但是大乘,而且是大乘裡面的圓教、頓教。大乘教學裡面有漸教,漸是按部就班慢慢的來修正,漸次修學、證入,好像一般學校從小學一年級、二年級,到六年級畢業,再從中學一年級到三年級,這叫漸,漸漸的深入。「頓」就不是,頓是頓超,它可以超越,這就是對於天才,他小學畢業可以不念中學,他可以去念大學,這就叫超越、頓超。通常的法門,像小乘,證得初果之後,初果之前的修行時間不算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證阿羅漢果,這個時間很長,要想成個佛要三個阿僧祇劫,這都屬於漸教,漸次的。在大乘法門裡也有漸,像《華嚴經》講的,要想成圓教的佛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,就不是三個阿僧祇劫,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,這叫漸。
這個法門是頓,一生就成功,不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,也不要經過那麼多的等級,一下就成就,這不可思議。不但頓,而且是圓,這更不可思議。圓教是裡頭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,一句阿彌陀佛,蕅益大師講,五時八教統統包括在其中,多少人不曉得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利益。念一句阿彌陀佛,什麼都不必念了,為什麼?全都包括在裡頭。念其他的是掛一漏萬,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圓滿之教。
『三根普被』,「被」應該念破音字,念被(ㄆ一;pi),挑手邊的披,在古時候這兩個字通用的,就是加被。「三根」就是上等根性、中等根性、下等根性,統統用得上,不認識字的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,《華嚴》會上那些等覺菩薩念阿彌陀佛也要求往生,可見這個法門的殊勝。再看底下的解釋:
【大乘菩薩藏攝。】
這是講大乘、小乘,這部經屬於大乘,聲聞藏、菩薩藏,它屬於菩薩藏,它不是小乘。
【無問自說。】
這就是佛講經有十二種不同的方式,這十二種不同方式其中有一種是『無問自說』。我們讀過許多經,都是有人來請教提出問題,佛才答覆,唯獨這部經沒有人提問題,是佛自己講的。經上叫著舍利弗是對舍利弗說的,為什麼對他說?舍利弗智慧最高,最聰明,不是最聰明的人,你跟他講,他不相信,他懷疑,所以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來作對象,來給他講。所以經裡自始至終都是佛一個人在說話,舍利弗也沒提出一個問題出來,這是「無問自說」。
【徹底大慈之所加持,能令末法多障有情,依斯徑登不退。】
特別著重在末法的眾生,末法眾生障礙多,『有情』就是眾生。末法有情眾生障礙特別多,要想一生了生死、成佛道實在不容易,如果能依這部經那你就決定圓證三不退,像前面所說的。捨棄這個法門沒有第二條路可走。
今天要建道場,建道場要存什麼樣的心?如果我建立這個道場,藉著道場來搞自己的名聞利養,那個罪過就大了,果報一定在阿鼻地獄。建立這個道場毀滅佛法,果報也在阿鼻地獄,這一點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。什麼樣的道場是無上的功德?是念佛道場。煮雲法師走了,大概在十幾年前,他找我在南部講經,每個月去講五天,在南部大概講了四、五年,在鳳山佛教蓮社講過三年,高雄佛教堂講過,彌陀院講過。我那時候勸他,我說「我們兩個合作建道場,我來講《彌陀經》,你領眾念佛,咱們兩個合作,一個人太辛苦了」。我說「我們兩個人發心在鳳山蓮社住十年,十年不要出大門,我們領導一批大眾,決定有不少人能成就,能往生」,他聽到也很高興,第二天就走了,就到別的地方打佛七去了,這不行。自己到處亂走,對自己修行,自己真正有定功,有把握,沒問題,對大眾沒好處,沒有利益,哪有大眾聽一次經就開悟,念七天佛就得一心,不可能的,一定要長年不間斷。
像過去印光大師在蘇州靈巖山的念佛堂,一年三百六十天就是一句佛號,念佛堂裡不講經、不做法會,沒有任何佛事,一年到頭就是一句佛號,每天共修六支香,你看看它念佛儀規上規定的。每年有三個月的精進佛七。念佛堂念佛的聲音永遠不中斷,六支香之外怎麼辦?主要是輪流,四個人一班輪流念,就是念佛堂決定至少有四個人在念佛,日夜不斷,這樣的道場是諸佛護念,這是真正的道場,真正有成就,所以諸位同修要發心建道場,要建這樣的道場。當然肯這樣念佛,必定對於這個法門是深深的理解,深信不疑,他才能做到,否則的話,做不到的,因此現在建念佛堂,對於《彌陀經》的探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科目,讓大家一面念佛一面理解,曉得這是佛徹底的悲心,前面講的「暢佛本懷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【方便門中,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,莫若念佛求生淨土;念佛法門,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,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。】
這幾句話也是非常重要。『方便門中』,凡是佛所說的法門統統是「方便門」,所謂是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方便門。在所有法門裡面要想求一個『至直捷』,就是最直捷的法門,不要拐彎抹角,不要迂迴,最直捷的法門、最圓頓的法門,就是最圓滿、最快速的法門,這個法門就是『念佛求生淨土』的法門,沒有比這個更快了,這個法門真正去幹的話,一日到七日決定成功,確實任何一個法門沒有辦法跟它相比。
『念佛法門』裡面有「持名念佛、觀像念佛、觀想念佛、實相念佛」,又分很多種類,這麼多種類當中,我們取一個最簡單、最容易,而且決定靠得住的,『至穩當』,「穩當」就是決定靠得住,決定不落空的,那就是「持名念佛」。小本《阿彌陀經》修行的方法就特別著重在持名念佛,執持名號。所以這個方法修,就是你要想,想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、拜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其他的都暫時放在旁邊,不用去管它,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。不要以為過去我拜觀音菩薩,又拜釋迦牟尼佛,又拜藥師佛,今天我要是專念阿彌陀佛,那些佛菩薩會不會見怪?好像我對不起他的樣子。從前我念《法華經》,又念《金剛經》,又念《楞嚴經》,念了一大堆,現在統統都不念了,心裡感覺得很有愧,這就是你的煩惱,就是你的障礙。今天果然一切都放下,念阿彌陀佛,給你說,本師釋迦牟尼佛合掌讚歎你、恭喜你,你這一生成就,藥師佛也讚歎你,觀音菩薩也讚歎你,沒有一個不讚歎,你這個路才走對了。以前念那麼多,心是散亂的,你不能念到一心,一心才能成佛,一心才能往生,搞多了決定是障礙,決定不成功,你要不相信那也沒法子。你要相信,統統放下,諸佛菩薩歡喜、讚歎,總算你今天找到一條正路了,所以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。如果那些諸佛菩薩還要見怪的話,他是凡夫不是菩薩,菩薩心清淨的,什麼都沒有的,他還會見怪,那他是什麼菩薩?完全是拿我們自己的心去猜度佛菩薩,以為佛菩薩跟我們一樣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
順便跟諸位說說這四種念佛,「持名」大家曉得,二六時中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要忘記,常常要念。念佛有六字、有四字,都好。從前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勸人念佛都勸別人要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人家就問他:「您老人家自己怎麼念?」他說:「我念阿彌陀佛,不念南無」。別人就問他:「為什麼你勸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,你自己念阿彌陀佛?」他就說:「我自己一心一意這一生決定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所以南無就不要念了。南無是客氣話,是恭敬、皈依的意思。經上只講執持名號,名號就是阿彌陀佛,我就依照經典的教訓念四個字,希望這一生決定往生。勸別人,別人未必有這個心願,未必想這一生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所以加一個南無,恭敬、皈依,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法緣,這一生不能去,希望來生來世遇到這個因緣再修,是這麼一個意思」。所以你就曉得如果自己發心決定這一生就要去,什麼客氣話都不要加了,直截了當,「阿彌陀佛」就行了,不要加客氣話,如果這一生還不想去,加個南無是對的,古大德的教誨我們要記住。
「觀像念佛」就是看佛像,如果自己家裡有個小佛堂,這個佛堂最好四面都掛佛像,不管轉到哪面都看到佛像,叫觀像念佛。把阿彌陀佛的像深深的印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頭,就是加深我們的印象,心裡一起念頭就會有阿彌陀佛出現,這叫觀像念佛。但是這種念佛要有福報,為什麼?你不要工作,衣食不愁,才有這個時間,如果天天要上班工作就觀不成,就會斷掉。這個要不間斷,一天至少有八個小時以上,你面對著佛像,看佛像,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,沒有這個福報。
第三種是「觀想」,觀想是根據《觀無量壽佛經》(十六觀經)裡面的方法,那個也很不容易,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,那個方法比觀像還困難,所以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理論說得很周詳,值得我們做參考,我們來研究,方法的確相當之難,很不容易觀成。所以在一切念佛方法裡頭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穩當的,確實就是持名念佛,它不妨礙,真是事事無礙,不管你從事於哪一行、哪一業的工作都不妨礙,心裡面可以念佛,一樣可以辦事,真是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是持名念佛的好處。再看末後這一段:
【華嚴奧藏,法華秘髓,一切諸佛心要,菩薩萬行司南,皆不出於此矣,欲廣歎述,窮劫莫盡,智者自當知之。】
這幾句話是蕅益大師苦口婆心的叮嚀囑咐我們,這種恩德我們報答不盡的。在一切經典裡面,大家所公認的、所讚歎的就是《華嚴經》跟《法華經》,自古以來都稱之為圓教一乘大經,所以這兩部都是經中之王,都是包括整個佛法。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一生成佛了,怎麼成佛的?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的。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這才圓滿成佛,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這樣圓滿的。我們在這個地方深深的去反省,你才真正明瞭這一部《阿彌陀經》不可思議,原來《華嚴》最後歸結在這部經上,換句話說,這部經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結論,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皈依,如果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看出這個門道,那你的《華嚴經》就沒有白念,你這一生就真正成就。我自己對於淨土的信心就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得到的,從《華嚴經》裡面看出這一個門道,才曉得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文殊菩薩學這個法門,普賢菩薩修這個法門,又叫善財童子修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要不殊勝,這些等覺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幹?不但自己幹,而且勸盡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各個都生西方淨土,這個法門不是第一法門,什麼是第一?
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就是十住菩薩、十行菩薩、十迴向菩薩、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,這四十一個階級,每一個階級裡面人數無量無邊,都是破無明、證法身這樣的身分,這一等的人物,如果要講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,那不曉得有多少在裡頭,這些人還要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,才能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
《華嚴經》裡面就講了兩千多個法門,而文殊、普賢這些菩薩們取這個法門。再說五十三參,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,這裡面有參禪的、有學戒律的、有學教的、有學密的,包括了佛教的各宗各派,而且這些人都是上乘的成就,不是普通的成就,成就之後還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?所以讀了《華嚴經》要不相信淨土,不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,《華嚴經》叫白念了。讀了《華嚴》才把整個佛法徹底明瞭,佛法教學,各宗各派、無量法門究竟搞的是一回什麼事情,真正完完全全都搞明白了,真正明瞭之後,在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你自然就知道取捨。你會採取哪一個法門?當然像文殊、普賢一樣取持名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,其他的法門統統捨掉,因為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一切法門全都包括在其中,一個也不漏。真正念到一心不亂,禪也成就了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;密也成就了,三密相應,即身成佛;戒律更不必說了,教一切都通達了。這個法門之殊勝處沒有人曉得,沒有人曉得就是很少人能夠深入《華嚴》,唯有深入《華嚴》才徹底的明瞭。所以大師在此地提出『華嚴奧藏』,「奧」是奧祕,「藏」是寶藏,《華嚴》的奧祕,《華嚴》的寶藏,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
我們今天講《華嚴經》,其目的無非是勸人修淨土而已,不深入《華嚴》,對於淨土的信心很難建立。對於現在一般風氣、風尚,禪宗、密宗,各宗各派的盛行,你不會死心塌地的捨掉,如果深入《華嚴》,你才會看看各宗各派、各種法門,這時候你完全明瞭,你不會修學,會把它捨掉,你一門深入,老實念佛,你曉得這一門容易成就,有把握成就,決定可靠的成就。成就之後,那些法門一切通達,不必像那樣勤苦的去修學那個法門,還靠不住,不一定能成就。這是我們講《華嚴經》、研習《華嚴經》唯一的目標,是想藉這個方法帶領大眾老實念佛,是這麼個意思。
《法華經》也不例外,《法華經》也是以念佛求生淨土為歸宿。《法華經》有二十八品,以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」最為流通,「普門品」是出在《法華經》上。觀音菩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,他是阿彌陀佛的後補佛,可見得也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皈依的,念《法華經》要知道。
不但是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指歸,《楞嚴經》也不例外。一般都知道《楞嚴經》是禪宗必修的經典、密宗所修的經典,因為它有「五會楞嚴神咒」,是密宗的,所以一般講起來,《楞嚴》與禪、密關係最深。有一年在臨濟寺,那時候我住在臨濟寺,台大有幾位同學帶著他們學校的一位老師來看我,這位老師是日本人,是日本和尚,日本和尚穿的是西裝,是他們學校的客座教授,他就問我研究的是哪些經論,那個時候我正在學《楞嚴經》,我就告訴他「我在學《楞嚴》」。他問我修什麼法門,我說「我修念佛法門」。他當時臉色就拉長了,非常傲慢,有一點瞧不起人的樣子,很冷淡的就說了一聲,「《楞嚴》與念佛有什麼關係?」好像我所學的跟所修的不能相應。日本人的確有傲慢的習氣,要重重的打他,他才會服氣。我看他那個樣子就反過來問他,「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與西方淨土有什麼關係?你曉不曉得?」他說「知道,觀音、勢至是西方三聖之二」。「《楞嚴經》裡面最重要的兩章經文,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,在二十五圓通裡面,這兩位菩薩佔的地位最重要,你知不知道?」他的臉馬上就紅起來,就不好意思;根本就不通。可見得《楞嚴經》還是以西方淨土為指歸,與禪、密是有關係沒錯,關係最深的是淨土。
你們打開二十五圓通章,二十五圓通是二十五位菩薩修「楞嚴大定」,用二十五種不同的方法來修,它的順序是按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排列的,這是二十五,前面是十八界,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三六是一十八,加上七大就是二十五。特別的法門不按順序排列,那就是特別的,譬如觀世音菩薩修的是耳根圓通,在二十五個順位裡頭他應該排在第二,六根裡面第一個是眼根,耳根應該排在第二,但是觀世音菩薩的圓通章排在最後,這就是告訴你這是特別法門。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要是排順序的話,他是根大,在七大裡面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」,他是見,根是見大,應該排在七大的第六位,但是他沒有依照那個排列,他擺在最後一位,跟這個識,彌勒菩薩是識大,跟他對調,彌勒排在前面,他排在最後。所以二十五圓通裡面,這兩個是特別法門,可見得《楞嚴經》與西方淨土念佛法門關係才是最切。所以我就給那個日本人很不客氣的說:「你《楞嚴經》還生疏、還沒搞通」,他很不好意思,很難為情。真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,不僅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。
『一切諸佛心要』,就是傳心的法要,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是諸佛如來的傳心法要。『菩薩萬行司南』,菩薩的行門無量無邊,都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皈依、為歸宿,所以說『皆不出於此』,你才曉得《彌陀經》在一切佛法裡佔的是什麼分量。我在這個地方,這個小道場是以《彌陀經》為主,我常常告訴大家這個道場是第一道場,你們相信嗎?因為我們講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的第一法,講第一法的當然是第一道場,這個要知道。這個地方雖然小,法大,法不可思議,這一點我們要真正的認識它,我們有第一等的成就,這都是千真萬確的話。『欲廣歎述』,要詳細來說明、來讚歎是說不盡的,也讚歎不盡的,『窮劫莫盡』,讚歎一劫、十劫,讚歎無量劫都讚歎不盡,唯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體會、才能夠相信,這些話都是蕅益大師跟我們說的,勉勵我們,勸告我們。
所以我們既然認識這個法門,等於在佛法大海當中把這個路找到了,找到是不容易的。我今天介紹給你們,你們得來太容易,我自己花了三十多年才找到這條路。我今天教你們修行這個法門,很多人不服氣,「你自己學了那麼多經論,現在叫我們學一樣,你這個人不懷好意,大概是怕我們學多了將來超過你」,很多人就有這個想法,真是值得感嘆。我找了這麼多年幸虧找到這條路,還有很多人找了一生都沒找到一條正路,所以一生也不能成就。我如果當年一下就找到,像你們這種年齡就找到,我三十歲決定成佛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可惜是到六十歲才找到,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,走了多少冤枉路才找到,我今天來貢獻給你們。如果我要騙你的話,我就教你什麼?學《楞嚴經》、學阿含經、學方等經,慢慢來走,那就是我違背良心欺騙你們,讓你們走很多冤枉路,甚至於你走一生都找不到一條正路。同修們要記住,我不欺騙你們、不害你們,我真正的幫助你們,你們肯相信,那就像宗教裡頭所說的,你們就得救了,你要不相信,你也不能怪我,我對得起你。好,第一講到這裡是圓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