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要解 (第五十八集)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1-004-0058
請掀開第二百九十三面:
解【煩惱濁者。五鈍使煩惑增盛。謂貪。瞋。痴。慢。疑。煩動惱亂。故名為濁。煩惱濁中。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。必不能度。】
這個見思煩惱,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得很清楚。學佛、修行如果不能將這兩大類的煩惱伏住,不必說斷,伏了,要不能夠伏,念佛也不能往生,可見那關係之大。不但念佛不能往生,而且就是研教、聽經也不解其意,這個障礙太大了。開經偈裡常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聽了為什麼不解?就是因為有煩惱障,把你這個理解的能力障礙住了。通常經教裡頭常說「煩惱障障涅槃,所知障障菩提」,菩提是覺性。其實煩惱障不但障涅槃也障菩提,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槃。只可以說這個障在菩提、涅槃裡頭,哪一個成分佔得比較多一點,不能說是只障菩提不障涅槃,沒這個道理。可見得障的作用的確是很廣大,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。所以一定要伏煩惱,這是我們現前初步的功夫。
念佛人能夠伏煩惱,功夫才能成片,這一句佛號是得力了,佛號一得力,你在一切見聞當中,自自然然就心開意解。當然心開意解有程度上的不一樣,程度從哪個地方分別?就是你煩惱輕重。你煩惱愈輕,你心裡面所解的那個結也就愈多,你開的智慧當然也就愈大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這兩種障礙都要把它破除,先開始伏,然後再開始斷。這個理論通一切佛法,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各宗各派無量法門。所謂宗派法門那都是講手段,目的都是要去見思、去塵沙、破無明。連淨土這句阿彌陀佛也不例外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
不要說淨土帶業往生,大概可以不必伏煩惱,那就錯了。他雖然煩惱不斷,可以,帶業,不能不伏!如果不伏煩惱都可以往生,那每個人都可以往生,那就變成基督教信了上帝就得救,這個害死人了。我們說念了佛就可以往生,那不行,這個講功夫的。最低限度,見惑要伏住,思惑也要伏得住。如果斷了見惑,伏了思惑,這個在功夫成片裡面是上品的;換句話說,生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上品。淨土四土三輩九品,這個不可思議,連常寂光都有三輩九品,這真正不可思議。一般講常寂光,為什麼要有三輩九品?這個前面統統探討過了。所以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上品功夫,是什麼境界?是斷見惑、伏思惑。就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這個他斷了,貪瞋痴慢疑他伏住了。如果貪瞋痴慢疑也斷了,那就到事一心不亂,那就不是凡聖同居土,他是生方便有餘土。我們現在先別談那麼高的境界,先談最低的。最低的這個境界,我們得到了,慢慢再提升,一步一步的再往上提升。
這一段後面有兩句話,這兩句話也是說念佛。『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,必不能度』,這個「度」是度煩惱濁。我們要曉得,通途的法門一定要到阿羅漢才能度煩惱濁,阿羅漢所用的方法是用定,甚深的禪定,九次第定。禪定這一門就像爬樓梯一樣,一層一層往上爬的,不是一蹴可成的。他一定是從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八定,這個定功漸漸加深,深到突破了三界六道,那就是突破了非想非非想定,超越這個,到九次第定。這個時候見思煩惱斷了,這個斷告訴諸位,這還叫伏斷,他的定功把它壓下去,壓到它永遠不起現行,那不就等於斷了嗎?不像這個非想非非想定,非想非非想定這是第八定,也是伏了。這可以說,有禪定就能伏煩惱,初禪就可以伏煩惱,他這個定功一失,他煩惱就起現行。非想非非想定,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,它的力量可以支持八萬大劫,它這個定有這麼久的時間;換句話說,八萬大劫當中它決定不起現行。可是八萬大劫之後,他這個煩惱又起來了,又會起現行。這一起現行就要墮落,還要六道輪迴,這個事情麻煩。第九定是阿羅漢了,他伏了之後永遠不起現行。
所以小乘裡面常講,阿羅漢斷見思煩惱,他這個斷是伏斷,不是滅,嚴格的講不是真斷。我們要問:煩惱能不能斷得掉?斷不掉的。煩惱要是斷掉,智慧不也斷掉了嗎?煩惱就是菩提,哪能斷得了?這個裡面轉變,悟了,煩惱就變成菩提;迷了,菩提就變成煩惱。所以大經上常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這個裡頭有迷悟之分,一悟它就轉變成為菩提,這就變成後得智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就變成無所不知。所以,阿羅漢他把煩惱伏住,沒轉變。他為什麼不能轉變?他有一個結解不開。這個結是什麼?固執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世尊批評小乘聖者,四果羅漢的境界,「內守幽閒」,那個守就是固執,他守在哪裡?守在偏真涅槃境界裡面,他不肯捨掉,他就是這個結解不開。什麼時候他不守了,把固執打破了,放下了,他智慧就開了,這個時候就轉煩惱成菩提,就是我們禪家所講的「明心見性」,教下所講的「大開圓解」,他智慧就現前了。所以這個關頭裡面,這個病就是在固執,就是在執著,法執。
佛法自始至終告訴我們最高的原則是破執著,破我執、破法執。破了我執,證得人我空,破法執,證法我空,空也不能夠執著,空也要把它空掉,這才是如來究竟果上的境界。阿羅漢他這一個關頭,也是很不容易突破的。我們初學,擇善固執。我們要不固執,不得了!要學菩薩那樣,那糟了,非墮落不可。我們沒那個定力、沒那個智慧,一定要循規蹈矩,好好的守清淨戒律,開頭要固執。破固執的時候,破執著的時候,到阿羅漢,這個時候才破執著,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懂。但是這個法門特別,這個法門破煩惱濁,不必通途法門那麼麻煩,也是用的執持名號。執持名號,前面一再跟諸位討論到,這一句名號是聲聲具足三學、三慧、三資糧,這個太高明了。所以有很多同修很關切,怎麼才能夠具足?我們也討論過。
圓瑛法師這個註子裡面告訴我們,「無取無捨,即凡心是佛心之行」。這兩句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但是這兩句話是事實,凡聖本來不二,迷心跟覺心是一如,本來不二,因此在方法上只要真正能夠做到無取無捨就相應了。譬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不取於相」,這句話要是把它正確的理解,能夠巧妙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那是相當高明。不取於相,好了,我就是老老實實,我什麼相都不取了,試問問、想想看,取了相沒有?還是取了,取了什麼相?取了一個不取於相,你還是取了相。連不取於相也不能取,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。
這個地方四個字就說得很明白,「無取無捨」,這才是真正不取於相。無取就是不取於相,無捨就是不取於相也不取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個心多清淨。無取無捨的心,前面講的這五種煩惱都不會生,雖然它不斷,根在,種子在,不會斷,但是它不會起現行。所以你這個無取無捨的心念佛,念佛的力量就能伏這五種煩惱,就能叫這五種煩惱不起現行。如果功力深了,功力深比阿羅漢高明,轉煩惱為菩提,那真正斷了,煩惱有沒有?煩惱沒有了,煩惱都化成菩提,煩惱都化成無量智慧了。以這個智慧能度一切眾生,這就轉變,轉識成智,煩惱是識,心所法,轉心心所為四智菩提。這個佛號妙得不得了,這要會。
解【眾生濁者。見煩惱。所感粗弊五陰和合。假名眾生。色心並皆陋劣。故名為濁。眾生濁中。非欣厭之行。必不能度。】
『眾生』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,所以從本義上來看,眾生並不是專指我們人類,也不專指有情,有情我們今天講動物。實際上,它把植物、礦物,乃至於一切事物都包括在裡面。像我們一件衣服,衣服眾緣和合而現的,它是眾生,我們的念珠也是眾緣和合而現的,沒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現的,凡是緣生的都叫眾生,眾緣和合而現的,這是眾生的廣義,一定要懂得它的本義。
所以我們自己一個人,一個人是眾生,我們這個身體,是四大和合而現的,我們的精神是受想行識四蘊和合而現的。我們這個小身體,身心的複雜跟外面無量無邊廣大的宇宙,是同等的複雜,不增不減。諸位如果讀過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、《百法明門論》,都應當覺悟這個道理。以百法來說,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不相應行法,統統叫有為法,我們這個身心完全具足,一條都不少。再看看整個宇宙,也是條條具足,一個不少。原來我們這個小小身心跟外面宇宙等量齊觀,不增不減,真正不可思議。
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此地,看眾生濁的相。『見』就是前面講的見惑,見濁。『煩惱』是思惑,煩惱濁。見濁就是見解上的錯誤,思惑是思想上的錯誤,都不是正確的。正確的見解叫正知正見,正確的思想叫正思惟,你看八正道裡面正見、正思惟,剛剛好跟五濁前面兩個翻過來,翻見惑為正見,翻思惑為正思惟。怎麼能翻過來?悟了就翻過來。解正就是在迷悟!因為我們思想錯誤了,見解錯誤了,所感的身心,就是『五陰和合』,這個相『粗弊』,不清淨,我們的身心都不清淨,這叫眾生。這個眾生是濁惡的眾生,不清淨。我們比不上天人的色身,更比不上菩薩那種清淨的色身,人家的色身相好光明。色身與心都是『陋劣』,這是濁的意思。
圓老法師很慈悲,將五陰在此地跟我們略微做了一個介紹。先講和合,「何為和合。眾生外身(就是肉身) ,是色陰。有質礙之義,以皮肉筋骨皆有形質留礙,故屬色陰。內心是後四陰。受有領納之義。前五識,緣色聲香味觸,領受五塵之境,故屬受陰。想有取像之義。第六識,種種分別計度,想像法塵之境,故屬想陰。行有遷流之義。第七識,恆審思量,念念遷易,如急流水,故屬行陰。識有執持之義。第八識執持息煖壽三者,一期住世,令不散壞,故屬識陰。」他這個解釋簡單,也很明瞭。當然深入研究探討,這都是唯識論裡面所討論的議題。
簡單的講,「受」就是感受,我們對外境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,或者我們講享受,都是屬於受陰。「想陰」,想是思想、想像,俗語說計度分別,計是計較,度是度量,在一切境界裡面起分別心。「行」是行動、行為,行為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大。在《百法》裡面,五十一個心所法,除了五遍行裡面受想這兩個心所,其餘四十九個心所都是屬於行陰所攝,可見得行陰範圍非常的廣大。學佛的人尤其著重於心理的行為,他此地舉的例子「恆審思量」,這也是講意識行為裡面它是一個樞紐,它的力量最大。
「識」,這講的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有執持的意思。唯識裡面講,阿賴耶識具有三藏,能藏、所藏、執藏,最重要的是執藏,如果它不執著了,就變成大圓鏡智了。執藏,第八識的見分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為實我。這個的的確確是堅固的執著,很不容易打破,這個執著一打破了,那就見了本性,明心見性,大開圓解。在修淨土的人來說,就證到理一心不亂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,而且還分證寂光淨土,這個品位高了。這是五陰簡單的解釋。
下面說,眾生濁中,必得靠『欣厭之行』,才能夠度脫眾生濁。「欣厭」對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很重要。前面蕅益大師一再給我們開示,我們要多想想,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,就是欣厭這兩個字,不但是不夠,可以說實在是談不上。極樂世界歡喜,真歡喜嗎?不見得,而且還怎麼樣?半信半疑,到底有沒有?娑婆世界真能厭離?名聞利養,樣樣放不下,這兩個字沒有。你要想真正這句佛號念好,要真成就,這個世界要真放下,真能放下,從內心裡面放下。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嚮往要真實,真實的嚮往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如是才能與彌陀,與諸佛如來,經上講的六方佛,與諸大菩薩感應道交,這多重要。你現前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之一,身雖然在這娑婆世界,人確確實實是西方世界的人,不是娑婆世界的人,那就叫乘願再來!換句話說,修行沒成就的時候是娑婆世界的人,修成就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還沒去就是。為什麼?隨時可以去,你決定去。這一個身在娑婆世界裡叫最後身,以後不再輪迴,最後身。要什麼樣的程度?功夫成片就行了,所以這個條件不高。
怎樣功夫成片?此世界名聞利養、財色名食睡心裡確實沒有了,沒有就不輪迴了。雖然在娑婆世界,這個輪迴的因有,緣斷了。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,你娑婆世界的緣斷了,娑婆世界什麼緣?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這是緣。你在這個世界還有貪瞋痴慢,這是緣。前面大師跟我們說得很好,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淨土」。這個地方緣斷了,沒有了,心裡不起念頭則已,起念就是阿彌陀佛。你看那邊的緣成熟了,這邊的緣斷掉了,那邊緣成熟,哪有不往生?哪有不自在?自在。
雖然不是明心見性那麼大的智慧,可是眼睛放光,六根都放光,六根接觸六塵很容易覺悟,一看就明白了,一聽就懂了,絕不迷惑,這就是智慧,智慧現前了。所以我跟諸位講,心開意解,到這個時候你就能感受得到,心開悟了,真的開悟了,意裡面這個結漸漸解除了。這是要靠欣厭,真正的理解西方極樂世界,所以《疏鈔》跟《要解》不能不細講。蓮池大師跟蕅益大師等於是兩個導遊,他們導遊我們遊覽西方極樂世界。經文裡頭含著無量義,我們看不懂,你看他一句一句、一字一字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也恍然大悟。
彌陀是我們接引的導師,蓮池跟蕅益大師是助理導師,幫助釋迦牟尼佛來接引我們。所以註解註得這麼好,我們遇到、我們讀到,不但讀到還在此地詳加討論,一遍一遍的討論,這種殊勝的機緣到哪裡去找?百千萬劫難遭遇!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。所以真正下定決心遠離這個世間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一心一意求生西方,自然就超越眾生濁。西方清淨五陰,那一邊也是五陰的色身,但是清淨,不是像這邊這麼樣的混濁,蓮花化生,清淨莊嚴。
解【命濁者。因果並劣。壽命短促。乃至不滿百歲。故名命濁。命濁中。非不費時劫。不勞勤苦之行。必不能度。】
『命』,首先我們要曉得這個字的定義。命叫壽命,壽命是一個相續相,實際上它不是真的。從相上講它是相續相,依他起性。從壽命上來說,是不相應行法,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遍計所執性。你們看《百法》,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,頭一個就是命,命根。不相應行法,拿現在的話來講,是抽象概念,完全是假的。依他起性是假的,還有個依他起,好像有、似有。而遍計所執性,是完全假的,比依他起還要來得假,這是個抽象概念。有沒有這個抽象概念?有,事有理無,相有體無,而且這個相還不是一個色相,色相是依他起的,這只是心裡面一種想像,所以說是遍計所執性。
底下講:「色心連持為體」,心是講精神,這個身是肉體,精神跟肉體合一的時候,連在一起的時候,這人叫活人。如果精神跟肉體分了家,這個身體叫死屍,不叫活人,靈魂就走了,俗話叫靈魂,佛法叫神識。所以必須要合在一起,這是體。相是什麼?簡單的說,一天比一天老,這是相,一年比一年老。所以一個真正聰明人,要覺悟!世間人迷惑顛倒,到生日的時候還過壽大大的慶祝一番,那真叫莫名其妙!妙在哪裡?他壽命一天一天短了,還慶祝,這不是好事情。人從生下來起,一天一天往墳墓那一條路走,一天比一天接近。什麼事他都不精進,只有這樁事情精進。斷了煩惱,開悟了,這要大大的慶祝,這個慶祝是真的。為什麼?真的是喜事!壽命一天比一天短促,那有什麼好慶祝的!如果倒過頭來,一天比一天年輕,一天比一天延長,那倒是值得慶祝的。世間人迷惑顛倒的事情太多了,我們學佛的人要覺悟。
為什麼濁?濁就是短,太短,因與果都劣。因是什麼?因是煩惱,就是前面講的見思煩惱,是三界六道捨身受身之因。見解跟思想是善,受三善道的身,三善道投胎,見解跟思想為劣,三惡道去投胎。因是見思惑,果報是六道輪迴。六道這個身相,得的這個身相,以我們人來說,這個裡面果報差別可以說各個不同。從總報來說,我們得的是人身,別報來講,我們相貌不相同,我們福德不相同、享受不相同、處的環境不相同、苦樂不相同、壽命長短不相同,不相同的太多太多了,說不盡,這個裡面有差別的因。
可是諸位要明瞭,佛法承認有命運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承認有,但它不是宿命論,不是定命論。命可以自己改造,為什麼?因為命是自己造的,自己造,當然自己可以改。《了凡四訓》,那就是他自己改造命運最好的一個例子,命會改的,但是他改的幅度不大。改的幅度最大的,給諸位說,真正學佛的人,而且是專修淨土的人,他改的太大了,他把六道改成西方極樂世界,把命濁改成西方的無量壽,這是真會改。一下有這麼大的轉變,一百八十度完全轉變,給諸位說,在大乘佛法裡頭唯有淨土這個法門。其他法門改,幅度再大,沒有淨土這麼大,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,要把它看清楚。
在時間上來講,淨土也是最快的,幅度最大的,改得最究竟、最徹底。所以了凡居士那種改,那是小幅度,太小太小了,告訴你,確確實實可以改。如果你要是感覺到,我這一學佛一修淨土,這樣不是很快就要往生了嗎?這怎麼辦?這要死了。你有這一念,前面講的,信願兩個字都沒有了。那要是往生,這應該大大慶祝一番才對!做壽是迷惑顛倒,那不應該慶祝的。往生應該大慶祝,為什麼?無始以來你這個困惑、煩惱統統解除,你的命運完全改變了,大喜事!怎麼還捨不得離開?豈不叫顛倒。過生日不應該慶祝偏慶祝,西方極樂世界大大的慶祝,他不慶祝,你看是不是顛倒。
真正到了這個境界就得自在,這個時候去早去遲就與你的願力有關係了。還有一個是與你的法緣有關係,我這功夫成了,可以馬上往生,可是你與這個眾生有法緣,有法緣怎麼樣?有法緣就多多的帶一些人往生。我一個人往生到極樂世界,我帶了一大批的人去,西方極樂世界要給你開大歡迎會,你不是一個人來,是一大堆人來,開大歡迎會來歡迎你,不一樣!所以經上常說,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你與眾生有這樣殊勝的法緣,自己成就之後,一定要幫助別人成就。幫助當中與自己有大利益,什麼大利益?提升自己的品位,這個是大利益。你說你功夫成就了,你往生,你生到凡聖同居土中品往生,你要是能夠度許多眾生,勸好多人都往生了,你這個品位就提升到上品。你要是在度一切眾生當中,自己功夫再不斷的加深,到事一心、到理一心,那你往生的時候,從同居土到實報土。所以利他是真正的自利,自利就是真正利他,自他不二。
這個道理要真正體會了,他怎麼不努力去幹?你要說這個修行苦不苦?不苦。這個行門,此地講得好,『不費時劫』,這個「時劫」就是長時間,不要費很長的時間,『不勞勤苦』,不必去修一些苦行,他就成功了,就可以度命濁。度命濁,一定要往生西方,往生西方無量壽。到這個地方,是把這個五濁給諸位介紹出來。這一段文我們用的時間比較多一點,因為它很重要。我們一定要認清楚,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是五濁濁到極處的世界,這一點一定要覺悟。
現在世間的災難太多太多,往往都是意想不到的災難。從前天災是天然災害,現在有許多災害是人為的災害。你看印度一個化學廠毒氣外洩,人為的災害,死幾千人,核子大戰一爆發死幾萬人,幾十萬人,人為的災害,我們要覺悟。世界這些列強天天在造原子彈、天天在造新武器,那不是好事情。所以有很多人問我:將來這個世界如何?核子大戰一定要爆發。不可能的,核子大戰是同歸於盡,沒有勝負的,誰會打這個仗?這個想得不錯,的確是同歸於盡,沒有人願意打這個仗。戰爭怎麼會爆發?眾生業感,眾生業造多了,該要受這果報,這個戰爭就打起來了。
將來這個戰爭怎麼打起來的?沒有一個人曉得,糊裡糊塗打起來的。諸位要曉得,現在最進步的飛彈都電腦控制,電腦會失靈的,一下失了靈,突然跑出幾個,那邊說你攻擊我,立刻就報復,兩邊打起來了。究竟為什麼原因?不曉得。糊裡糊塗人就打起來,糊裡糊塗人就死了,糊裡糊塗世界就毀滅了,不在這種情形之下是不可能。現在這個世間糊塗人多,一天到晚酒喝醉了一樣,瘋瘋顛顛的。什麼時候那個冒失鬼碰一下電鈕,不是有意的,無意碰一下,飛彈就跑出去了。什麼時候爆發?誰也預料不到。
所以,有一天的命光就要好好的修行一天,到爆發的時候,自己心裡很有把握,我可以往生了,這是沒問題了,看到核子彈在天空爆發,你好像看放煙火一樣,快快樂樂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回過頭看這些眾生造業,受這果報。這只有一心修淨土的人才能辦得到,除這個法門,要想在這個災難當中得這個大自在的,恐怕不可能。到那個時候,甚深的禪定都不管用了。所以去西方極樂世界是愈早愈好,不要認為說我的時間還很長,你要是這個想法就錯誤了。不能有這個想法,所以要認真的幹。再看底下這篇文字:
解【復次。祇此信願。莊嚴一聲阿彌陀佛。轉劫濁。為清淨海會。】
『祇此信願』,只要這個,其他的都不必附帶。就像《大勢至圓通章》裡面所講的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千真萬確的話。不必用其他的方法來輔助,就這一個法門,就可以心開意解,大徹大悟,這個真是妙極了,真是妙不可言。所以《彌陀經》要不通《楞嚴》、不通《華嚴》,你不會相信。真正是難信之法,要是把《華嚴》、《楞嚴》說透了,你對於這部經就起了無比的信心,才能夠真正了解這個法門的殊勝。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比得上它。
『祇此信願,莊嚴一聲阿彌陀佛』,這一句貫底下五句,可以轉劫濁、轉見濁、轉煩惱濁、轉眾生濁、轉命濁,一聲佛號統統能轉,但是這佛號裡頭要有信、要有願。如果沒有信願,單單只這一聲佛號,沒用,那就是古人所講的,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都沒用處,佛號裡要有信,這個信是不容易。蕅益大師教給我們,他把這個信歸納為六大綱領,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。如果不這樣的具足,信心就有欠缺。所以世間一般念佛的人,只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就信他。對於自、對於理事、對於因果,他錯過了。你看六個重要的要領,只有一個,他缺的太多了。而且這一個還不是百分之百的,所以念佛人多,往生的人少,信願不具足。有信願,這個佛號就有力量,『轉劫濁為清淨海會』,蓮池海會!
我這幾天也在想,我們想利用我們這小小的道場來建立蓮池海會,建立一個清淨海會。我們的期限是三年,三年當中講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,三年當中一心一意的念佛,解行相應。希望在三年當中,我們不求很高,求功夫成片、求帶業往生,決定有把握。三年當中,求見思煩惱少,最少比你現在要少一半以上,往生就有把握。我們這一次,這一個法會是以三年為期。再過幾天就是七十四年元旦,我們從七十四年元旦開始,到七十六年年底圓滿。希望這三年當中各個人都要證入,信解行證。淨土這個法門念到功夫成片,這是真的。理一心是上等的成就,事一心是中品的成就,功夫成片是下品成就,決定成就。希望我們三年大家在此地發個心,我們有成就。我正在設計一個蓮池海會的會員證,這個會員證就是往生西方的憑證。大家好好的努力,認真的來發心。
解【轉見濁。為無量光。】
『見濁』是錯誤的見解,都化成智慧光明,正知正見這是光明。
解【轉煩惱濁。為常寂光。】
煩動我們的身心,現在變成常寂,清淨寂滅。『常寂光』就是大涅槃,『無量光』就是大菩提。
解【轉眾生濁。為蓮華化生。轉命濁。為無量壽。】
全憑這一聲阿彌陀佛。所以這個三年當中,我們深入經疏,其目的就是要將這句佛號裡面,圓圓滿滿具足三學、三慧、三資糧,我們的目的在此地。否則的話,我們花這三年來研究經疏幹什麼?目的就是如此,使我們真正這一句佛號裡頭圓滿具足,具足三學,就有能力斷煩惱到事一心不亂,具足三慧,就有能力到理一心不亂。具足三資糧,是決定往生,不斷見思也帶業往生,決定往生。下面說:
解【故一聲阿彌陀佛。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】
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。《要解》旁邊這個小註,給我們點醒,「淨宗千古之蘊,一旦發盡,希有哉」,實實在在不容易,念佛人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多。念佛人太多,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多。大師在此地說了這麼多話,到了這個時候給我們下個結論。『一聲阿彌陀佛』,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於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。前面諸佛不是讚歎他嗎?釋迦牟尼佛真難得,能在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旁註註得好,確實是過去從來沒有人說過。我們想想有沒有道理?有道理。是不是事實?是事實。真真實實不可思議。
我跟諸位講,有道理是事實,我是圓圓滿滿的相信。我講給你們聽了,你們未必相信。這個原因在哪裡?我解得比你們深,我入的境界比你們深。我對於這句話完全承認,一點懷疑都沒有,蕅益大師說出來,我是舉雙手贊成。這一聲阿彌陀佛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大總持法門,誰要是能得到它,就是得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個法門,佛是大慈大悲給我們說出來,經典流通非常的廣泛,可是大家天天念、天天讀,當面錯過!念了,你不懂意思。這個利益只是阿賴耶裡頭種個善根種子而已,不起作用。
所以也有不少的同修來找我,出家、在家的都有,希望我們能有一個機緣,培養一些真正的弘法人才。弘什麼法?這個法門好,第一法門!沒有比這個法好。可是這個法門要弘揚,不簡單。為什麼?難信之法,大家不相信。你看今年年初,你們有老同學在此地都曉得,那個美國人孔麗莎,她在我們圖書館住了四個月。她回去的時候告訴我:法師你到美國弘揚淨土可以,別人不行。我講淨土、講《阿彌陀經》,她能接受,她生歡喜心。這要真識貨,不識貨不行。所以培養弘揚淨土的人才,我覺得有三部經一定要讀,為什麼?他才真的相信,才真的把這個門道看出來了,才識貨了。哪三部?《楞嚴》、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。如果把這三部經認真徹底做一番研修,你對於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佩服得五體投地,沒有話說,才把這部經頂在頭頂上,頂戴受持。你沒有通過這三部大經,不識貨,難在這裡。
所以,今天有幾個人把《華嚴疏鈔》搞通?天台大師的《法華經文句》,《楞嚴經》自古以來的註疏,我所曉得的將近有一百種,裡面好的註子不下三十種之多。權威的註解要多,才能看得出《彌陀經》的味道,沒有這些大經大論做底子,你那些味道嘗不到。所以弘揚這個法門,在教下要有深厚的基礎,然後在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發揮,不得了!一句阿彌陀佛,我跟諸位講過,不但具足三學、三慧、三資糧,具足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、具足《妙法蓮華經》,具足一切經論,統統在這一句佛號裡頭,包羅無遺,妙不可言。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就是一聲阿彌陀佛,這怎麼不相信呢?一句話說透了,確實如此!我們再看底下一段:
解【以此果覺全體。】
『果覺』,是釋迦牟尼最後圓圓滿滿所得到的。
解【授與濁惡眾生。】
他自己最高、最圓滿、最究竟的成果拿來給我們。我們現在是生長在五濁惡世,佛全盤給了我們,對得起我們!
解【乃諸佛所行境界。唯佛與佛能究盡。非九界自力。所能信解也。】
這個話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我們聚會在這一堂,實在說是無比的幸運、無比的幸福。所以我常跟同學說《華嚴經》可以不聽,這部經不能不聽。不聽這部經,不得了!不聽《華嚴經》沒什麼關係。所以我們的路,是依《梵網經》菩薩心行,這是修行的準則,持戒念佛。《梵網經》的上半部教給我們修心,我們要存什麼樣的心待人接物?存菩薩心。《梵網經》的下半部是戒律,是菩薩行,行為。我們的生活行為符合標準,《梵網》的標準。我們存心,起心動念符合菩薩的心情。
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。那是什麼?生活。五十三參就是從早到晚接觸外面的境界,所以《華嚴經》要熟。《八十華嚴》不熟沒有關係,《四十華嚴》一定要熟。為什麼?是我們的境界。我們接觸各種不同的人物,一對照,那是某某善知識,《華嚴經》的某某善知識,我們自己就好像善財童子一樣。把《四十華嚴》變成我們的生活,變成我們的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最後是什麼?住阿彌陀寂光淨土。我們的道場上走的是這個路。所以我們一天到晚法喜充滿,快樂自在,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,我們的路是真正成佛大道。我們的導遊是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,他們兩位是我們的導遊,我們得認清楚,我們跟著他走,決定不錯,決無差錯。
所以我們一個星期講三天《阿彌陀經》,講一天《梵網經》。有一天的時間在此地念佛共修,諸位有這個機會,除非家裡有事情不得已不能來,應當每一會都要來參加。這個法會非常之殊勝,非常的難得。從這個地方來看,這是大師啟發我們、告訴我們,教我們真正的認識本師的大慈大悲,他把諸佛所行的境界、唯佛與佛才能究竟的境界,都介紹給我們,問題就是我們自己肯不肯接受。我們自己要是果然能夠接受,這個受用是無有窮盡。依教奉行就能夠入這個境界,就能證得這個境界。再看後面末後一段:
解【諸眾生。別指五濁惡人。一切世間。通指四土器世間。九界有情世間也。】
這是經上講的『諸眾生』。這是經文裡面說的,「為諸眾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,經文裡面講的「諸眾生」,是特別指五濁惡世的眾生。一切世間,那是『通指四土』。這個四土,佛佛都有四土,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,我們娑婆世界也有四土,我們現前居住的這個地球是凡聖同居土。我們曉得,經上常說的六道裡面,有三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。我們人間是凡聖同居土,欲界的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。彌勒菩薩住彌勒內院,外院是凡夫,內院是菩薩,是凡聖同居土。四禪是凡聖同居土,因為四禪裡有五不還天,那是聖人修行的地方。所以娑婆世界也是有四土。這個地方所指的四土,是指十方一切諸佛的四土,並不單指西方世界的四土,當然西方世界也不例外。『器世間』,是通指我們所謂物質環境。『九界有情世間』,這是我們將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六道有情眾生,統統包括了,九界有情。
底下講,「難信之法」。五濁惡世的人,難信,不容易相信。一切世間四土九界有情眾生也難信,前面說過了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。這麼樣難信,你相信了,你可不簡單,你不是一個普通人;你是普通人,你不會相信。我跟諸位說過,我要不是這麼多年講《華嚴經》,我這一生還是不相信。為什麼原因?《彌陀經要解》我跟李老師學過。我在台中做學生的時候,那個時候剛剛出家,出家之後回到台中,好像是五十二年還是五十三年的樣子。李老師也是給我們這個註解,圓瑛法師這個註子。他限定我時間三個月,我認真仔細三個月讀過。最後他老人家問我,也等於考試。確實我看了之後,印象模模糊糊,所以我也很老實說,不太懂。老師很感興趣,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。他說:你不錯,很有進步。我這個不太懂,還有進步。的確是難懂,難信之法。
他那個時候告訴我,你要想真正把這個搞通,真懂得,至少要再去讀半部大藏經。他給我說過這麼一句話。所以,我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《華嚴》,《華嚴經》講到今天已經超過兩千個小時。《八十華嚴》,我們把十迴向品講完,終止了。如果再繼續講就講十地品,《四十華嚴》已經超過一半多,從這裡得到了消息。當然我的底子是《楞嚴》,我《楞嚴》講過很多遍,而且我是學《楞嚴》的。《法華》雖然沒有講完全,講過《法華經》大意,觀世音菩薩三經也講過不少遍。若沒有這些基礎,擺在面前還是不識貨。
到這個地方,這是把諸佛轉讚的一段文跟解釋講完了。下一次給諸位講結歎,經文不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