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—真理永恆不變  (第一集)  1978/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2-0001

  請掀開經本,《佛說阿彌陀經疏鈔》。諸位同修,記得在五、六年以前,曾經在念佛團講過《疏鈔》,講過一遍。我們使用的時間,是以四年的時間講圓滿,好像前面一半是念佛團講的,末後的一半我們搬到第一公司,在第一公司九樓講圓滿。講圓滿之後就有很多同修來給我說,希望《疏鈔》能夠再講一遍。我們曉得,在一般講經的道場之中,講《阿彌陀經》的機會是很多,乃至於說講《彌陀經要解》的機會也還有之,而說到《彌陀經疏鈔》確確實實不容易。聽過的同修都曉得,這一部經對於我們現前的修學,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,入了文,我們就可以明白了。這一次,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機緣,在此地我們再開講這部經。這部經的開講,跟前面的《法華》、《仁王》不一樣,《法華》、《仁王》我們講大意,我們的目的是在宣傳,換句話說,我們能聽懂多少算多少,初來聽經的人種種善根也還不錯。這一部經則不然,我們要細講,細講一個星期一次,從前講過四年,那個時候我跟諸位說,照我的能力理解可以講八年,八年的時間太長了,為了怕大家聽經久了,聽到疲倦,我們也把它縮短。

  可是在前一次講的講法裡面,我們沒有講玄義。為什麼沒有講玄義?當初我們剛剛開講的時候沒有經本,我們只有《彌陀經》的經文,我們依照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在講解。但是在開講大概一、二個月以後,樂觀老法師過生日,印《阿彌陀經疏鈔》祝壽,我們知道這個消息,我們就向老法師請經,他非常的慷慨,送了我們兩百部,所以以後我們才有經本。又因為要是同《疏》帶《鈔》一起來研究時間要相當之長,所以前面第一卷玄義的部分統統略省了。這一次,我們從前面玄義開始講,換句話說,在這一次我們按照《疏鈔》一個字不漏的,完完整整的給諸位同修做徹底深入的研究,幫助我們念佛,而後才曉得淨土法門究竟是一回什麼事,我們修這個法門有沒有好處,往生極樂世界靠得住靠不住。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,縱然我們用上五年的時間也值得,為什麼?五年之後,我們都可以安安穩穩的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個大好事情。你要不懂這個道理,天天念佛,還是盲修瞎練,這一點必須要注意到。這也是這次講經的因緣。

  這次諸位用的經本是台中送給我們的,我們法施會印的本子,印的是精裝本,大概已經送完了。那個時候我們印了兩千本準備講的,可是沒有機緣、沒有道場,經本就送掉了。這次還算不錯,我們經本還有一百多本,大致上還夠用,將來再不夠用,我們將來再發心印,現在我們請看經本。

  【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一】

  這個題裡面,前面六個字叫經題,加上『疏鈔』,這就叫疏題。

  【明古杭雲棲寺沙門祩宏述】

  這是人題,就是註疏的人,註解這部經的人。

  經題跟疏題到後面會有詳詳細細的解釋,在此地也得要略說一說。在這個題當中一般講裡面有四對,「佛說阿彌陀」,這個是別題,僅有這部經可以用,其他的經不能用。下面「經」、「疏」、「鈔」這是通題,《法華經》也稱經,《華嚴經》也稱經,《彌陀經》有疏鈔,《華嚴經》也有,這是大家都曉得的。這就叫「通別一對」。其次這裡面有「能所一對」,能是能詮,能詮經之也,所詮佛說阿彌陀,雖然我們看到這是人,人裡面包括的有法,能詮之法也。這是第二一對。第三一對是「教理一對」,佛說經是教,阿彌陀是講的理,這是教與理一對。第四這裡頭有「人法一對」,佛是釋迦牟尼佛,能說之人,阿彌陀雖然是西方極樂世界之佛,他在此地是代表的法門,我們也可以說人法一對。你看題裡面很簡單,這幾個字細細去觀察,意味無窮。

  現在我們將題簡單的解釋,剛才說過了,細說將來在《疏鈔》裡面有。開頭這一個『佛』字,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的歷史,我們在這裡不必細說,諸位要想研究,可以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「佛」這個字它的含義,我們在《法華經》、在《仁王經》裡面都曾經說過,這一個字是梵語,印度話的音譯,翻成我們中國的意思,大智大覺的意思。通常在一般講解,翻譯之為覺的多,所謂是「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」,這就稱之為佛。要以智來翻,「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」,這也就不必再細說了。

  『說』這個字是暢悅之意,舒暢自己的本懷,歡歡喜喜,這才說。一般說來,佛說經是以四無礙辯才為能說之體,為什麼說暢說?佛示現在這個世間,其目的就是要叫一切眾生,在最短的時間裡面獲得最大的利益,這是佛的本懷,要叫我們在最短的期間獲得最殊勝的利益,無過於這個法門;也就是說,我們從修因到證果法門有八萬四千之多,這個法門是最簡單、最容易,下手容易,成就高。下手容易,比起其他的法門是容易,如果對這個法門理論你不明瞭,方法也不甚懂得,看到別人念佛,我們也模仿學著念佛,別人修觀,我們也模仿著修觀,這個不能成功。這一點諸位要了解,也就是修因至果成敗關鍵之所在,千萬不可以疏忽。所以對於佛法的理論,我們一定要探討,一定要深入去研究。理論固然通了,方法明瞭了,依教修學,這才有成功的把握。所以這個「說」裡面有暢悅本懷的意思。

  『阿彌陀』三個字也是印度話的音譯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量。無量,究竟什麼叫無量?給諸位說,一切都是無量的。一切都無量說起來就太麻煩了,因此古大德用兩種做代表:一種叫「無量光」,第二叫「無量壽」。「光」是什麼?光是表空間,光明遍照;「壽」是指時間,要拿現在的話說,就是無量的時空,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,印度話就用「阿彌陀」三個字代表了。所以我們稱「阿彌陀佛」也翻作「無量光佛」,或者翻作「無量壽佛」。無量光壽代表時空之外,光與壽也代表了福慧。光明代表智慧,壽代表福德,所以它裡面有福有慧,福慧雙修,有這個意思在。經上所講的這位佛(阿彌陀佛),給諸位說,確有其人,也確有其事。大經裡面有他的歷史,有他的公案,這一尊佛在過去世中,跟我們身分是相同的,一般凡夫的時候開始修學,也出家,稱之為法藏比丘。在他的老師面前發四十八願,他修學圓滿成佛了,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稱他為「阿彌陀佛」,或者稱他為「無量壽佛」、「無量光佛」都可以。他所修行用功的方法,就是用這個念佛法門,當然他也用這個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,來攝受一切念佛人歸於淨土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可以說幫助他教化眾生來宣揚這部經典,也就是教給我們這個理論與修學的方法。這是「佛說阿彌陀」別題的簡單介紹。

  後面這個『經』是通題,通於一切經,它的含義很多,但通常講,不外乎「貫攝常法」這四個字最為普遍。「貫」是貫穿的意思,「攝」是攝受的意思,「常」是永遠不會改變,意思是它這裡面所講的理論,以及所講的修行方法,是不會改變的。萬萬不要以為,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是三千年前講的,三千年前到今天,這個世界、社會什麼都改變了,他以前講的這個理論,到現在還講得通嗎?從前那個老辦法,現在學起來還有效嗎?靠得住靠不住?給諸位說,佛所說的經是真理,真理是永恆不變的。這一點千千萬萬要記住,真理是永遠不會變。什麼都可以改,經論不能改,一改就不得了。科學發展到太空時代,你看基督教、天主教,他們也相當的頭痛。曾經一個天主教的神父跟我談了這個問題,聖經如果不改,在今天講不通,沒有人相信;如果一改,人的智慧超過神,還有什麼人相信?困難重重。可是在佛經裡面則不然,科學發展到今天,佛經的理論與方法都可以得到解釋,換句話說,他幫我們做了印證,以前佛講許許多多的理論與方法,我們很難理解,現在借重科學的方法,我們豁然就貫通了。「法」這個字叫法則,方法規則,依這個方法,我們可以得到解脫,得到自在,得到安樂。這是「經」這個字簡單的解釋。

  這一部經古來翻譯的人很多,玄奘大師也曾經翻譯過,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的。玄奘大師翻的經題是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,名字跟這個不一樣,羅什大師就用阿彌陀佛的名字來做經題。一般流通,羅什的本子非常盛行,玄奘大師的本子除了專門研究這部經,到《大藏經》裡面找出來做做參考之外,很少人採取玄奘大師的譯本。經題介紹到此地。

  下面是疏題,『疏』與『鈔』。「疏」是什麼意思?現在來講就是註解,因為經的義理太深,把它疏通疏通,疏通就是註解。經過這一疏通,我們讀起來就不會困難了,使後來的學者可以開通心地。「鈔」又是怎麼回事情?蓮池大師把《彌陀經》註了之後,做了疏之後(在註解之後),再看一看,註得還是太深。怕後來的學者看他的註子也看不通,這怎麼辦?再把他那個疏再加以註解,鈔是註解疏的,疏是註解經的。鈔是抄略的意思,隨順這個疏再加以解釋,使經、疏的意思,叫我們看了之後一目了然,沒有疑惑,所以鈔是註解疏的。我們同修們看許多古人的註子,經裡頭有疏,有的只是疏沒有鈔,在疏底下再加一個鈔,你就曉得,這是雙重的註解。本書的疏與鈔都是蓮池大師自己一個人作的,當然我們更沒有疑問了。有不少的疏鈔,疏是一個人作的,鈔是別人作的,註解不是他自己作的,是別人替他作的。像我們最常看見的,過去我們曾經講過的,《普賢行願品疏鈔》,《普賢行願品》的疏是清涼大師作的,鈔是宗密大師作的,宗密是他的學生,學生替他作的。《八十華嚴》的疏鈔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,疏也是他作的,鈔也是他作的。《四十華嚴》他只作疏,他沒有再作鈔。這部書的《疏》與《鈔》都是蓮池大師一個人作的,當然也不會有錯誤的所在了。

  『卷第一』,「卷」是卷懷的意思。從前的書不像我們現代裝訂成冊,諸位要到故宮博物院看看唐以前的書,都是一卷一卷,卷的,像我們現在的字畫一樣卷起來的,卷一卷二,是這樣裝潢的。書籍變成方冊是宋以後的事,是很晚的事。改成方冊,裝訂的方式就不一樣,但是依然還用從前的卷來分別。一卷當中包含無盡的義理,無量的法門。經書文字太長,這才把它分開變成一、二、三、四,這個《疏鈔》一共有四卷。我們曉得,通常我們讀《彌陀經》,經是一卷。末後一部分是附帶的參考資料,《疏鈔》的正文只有四卷,第一卷是玄義,到第二卷才有經文。第一卷前面十七章,就諸位現在用的這個本子十七章(我們講的雙面),十七章是《彌陀經》的大意。諸位看題上所講的「通序大意」,這個十七章是講《彌陀經》的大意,其妙無窮!

  再看下面人題,也得介紹介紹。『明古杭雲棲寺沙門祩宏述』,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時候的人,生在明朝萬曆年間,這是佛教裡面中興傑出的祖師之一,明末四大士,憨山、紫柏、蓮池、蕅益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我們這一次選的《法華經綸貫》是蕅益大師的,他們是屬於同一個時代的人。「古杭」是大師居住的所在,就是現在的杭州,古時候也叫杭州,南宋建都之後改名字不叫杭州改做臨安,現在又恢復古稱,現在還是叫杭州。「雲棲寺」,這是蓮池大師居住的寺院的名稱,在杭州五雲山。五雲山這個地方風景很好,在宋朝時候,有一位禪師在這裡建了個廟,這個廟就叫雲棲寺,年久失修,荒廢了。蓮池大師到這裡遊玩看到這個地方風景很好,非常的清淨,人跡稀少,是一個修行很理想的所在,他就在旁邊建了一個茅蓬,在那裡定居下來。以後四方的學者慕法師之名,大家都到那裡去親近,都到那個地方去依止他,人數愈來愈多,這個廟就復興了,又重建了,形成了很著名的佛教中興的寺廟。

  「沙門」,這兩個字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,它的意思勤息的意思。勤就是精進、勤快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這就是沙門。沙門這個稱號,在古印度凡是修道的人都稱沙門,換句話說,沙門是修道的人通稱。因為哪一個修道的人,都是息滅貪瞋痴,息滅煩惱,都是修戒定慧,所以是一切宗教學者的通稱。佛教傳到中國之後,沙門變成佛門裡面出家人專用的名詞,一直到現在,佛門裡面出家人還是稱沙門的很多。

  「袾宏」是大師的法名,我們在此地是講經,經上是這麼標的,我們不得不說。但是按古來尊敬的稱呼,稱法師的名諱是上袾下宏,上面的字是袾,下面的字是宏。他的別號稱為蓮池,所以我們稱蓮池大師多,稱他的別號,不敢稱他的名,這是對法師的尊敬。他是浙江仁和人,少年的時候跟著性天和尚落髮出家,出家之後,跟一般出家人一樣,親近善知識,到處參學,傳記上記載,他是在笑巖和尚那個地方開悟的,悟了道以後,自己就住茅蓬。這一點我們在講堂裡面過去講過多少次,住茅蓬閉關一定要自己大徹大悟之後才有這個資格,沒有開悟,那就要到外面去參訪。所以蓮池大師在雲棲寺那裡住在茅蓬,不出去參訪了,這就是大徹大悟的境界,十方參學的人都到他那裡去請教,看到老法師真有學、有德、有道,到他那裡去就不想再走了,終身的要依靠他,人才愈聚愈多,形成叢林。

  「述」是傳述的意思,述而不作。著作,作不得了,作是聖人,傳是賢人。說到這裡,我們也簡單的給諸位介紹介紹,你看我們孔老夫子是世間的聖人,他自己跟人說,他有沒有說他有學問?他說我沒有學問。凡是有賢人的學問,述而不作。作是聖人,傳是賢人,孔子作些什麼東西,孔子的著作?給諸位說,孔子的著作流傳到今天真的是太少太少了,只有《周易》裡面乾坤文言是孔子作,十翼是孔子作的,再其餘的,諸位曉得,《春秋》是孔子作的,《春秋》非常的簡略,文字很簡單。大家現在讀《左傳》,讀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,這三位學者都是給孔子《春秋》做註解的。我們拿左丘明來說,左丘明給孔子的《春秋》做註解,他這個註,他不是用註這個字用傳,傳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註解。這個字的分量,要拿我們佛經用的字來做比喻,論的意思。你看看我們舉一個例子,《大智度論》是龍樹菩薩作的,《大智度論》是《大般若經》的註解。它為什麼不叫疏而叫論?它為什麼不叫「大般若經疏」?實際上那就是《大般若經》的疏,用上這個論字,分量就不同了。這個註解絕對正確,雖然不是佛自己註的,《大般若經》是佛講的,註解不是佛作的,龍樹菩薩所作的這個論,就跟佛的意思完全一樣,他就敢負這個責任,絕對沒有錯誤。換句話說,我這個註解千年萬世傳下去,沒有任何人可以更改我的,為什麼?跟佛講得一樣。左丘明給孔子註的《春秋》,也是這個味道,我所註的跟孔老夫子的意思完全一樣,誰也不能更動。後來的學者,縱然有這樣的功夫,有這樣的學歷,不敢用這個字,所以用疏、用註,現在用講義,用白話註解,用這些名詞。用上疏,用上註,這個意思就謙虛了,我註的恐怕還有錯誤,如果有錯誤請大家指教,請大家改正,有這個意思。如果他用個傳,或者在佛經裡面,你做註解用個論,換句話說,誰也不敢批評,也不敢指責,為什麼?你這個註子跟佛講的一樣。這是一樣東西,從用字就看出他的學歷,他的功夫。

  蓮池大師用「疏」用「鈔」,是非常的謙虛,對後人非常的客氣。他不用「論」,他要用上論這個字,這個分量就重了。這是一點普通的常識,我們應當要懂得,佛經跟世間法裡面都有相通之處。這是把人題也介紹出來了,註解、做疏鈔的這個人簡單介紹到這裡。

  疏【此經疏鈔,大文分三:初通序大意,二開章釋文,三結釋咒意。為順諸經序、正、流通三分,亦順淨業信行願故。】

  實在說,蓮池大師真正是了不起的人,他是我們淨土宗第七代的祖師,可是他所用的字裡面,我們看出大師非常的謙虛,這也是給我們後人做榜樣。這一段文字當中,這是屬於科文的介紹,段落的介紹。

  「大文」就是大部分,從大的地方來分,分成三部分。第一部分是「通序大意」,剛才我說了,通序大意就是《彌陀經》大意。在後面有相當的分量,大概在第一卷的上半部十七章,前面十七章通序大意。這個大意裡面又包含兩部分:第一部分是說本經的大意,在這個科題上我們能看得出來,就是畫圓圈的底下。通序大意有五段:第一段說「明性」。第二段是「讚經」。第三段是「感時」。第四段是「述意」。第五段是「請加」。前面兩段「明性」跟「讚經」是「發揮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的道理,也就是淨土法門理論的依據,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你懂得這個理論,你才曉得怎麼樣去修學。執持名號,求願往生,這是屬於事修方面。唯有通達理論,懂得這個道理,在事修上他才有力量,才有感應,感應道交。講到感應也有多重,也不是單純的,不單單說與諸佛菩薩有感應道交,最重要的是與心性當中起感應道交,這才能真正起得了作用。不懂道理有沒有好處?不懂道理,當然不能說沒有好處,力量薄弱。

  本經裡面所說的三根普被,利鈍兼收,上中下三等根性的人都能夠獲得利益。但是諸位必須要明白,此中所謂下下的根性,不是說他不要明白佛法的道理,不是這樣的,他也聞佛法的道理,他聽不懂,他不是不聽,聽了不甚懂,聽過幾遍他總有一點印象,沒悟入,道理在此地。換句話說,無論什麼樣的根性的人都應當要聞法,都不可以輕易的放棄聞法的機緣。上根利智也是多聞當中薰習而成的,不是天生的。聽多了、聽久了,豁然開悟了,從來都沒有聽過,哪裡說會一聽就開悟?也許諸位要說,惠能大師也沒有聽過經,他怎麼一聽就開悟了?人家這一生沒有聽,前生聽得多,佛法裡面給我們講三世,不是這一世,生生世世所修學的。

  就拿翻譯經來說,你看看傳記裡面記載的,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經,為什麼我們大家都願意讀、都喜歡?玄奘大師翻的那麼多,除了《心經》之外,沒有人看玄奘大師的。原因到底在哪裡?難道說玄奘大師學問不好嗎?第一流的人才。而傳記裡面記載,鳩摩羅什大師是七佛的譯經師,他當翻譯已經做過七尊佛的專業翻譯,是個翻譯專家。一尊佛三大阿僧祇劫,三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,所以他翻的文意流暢,叫人一看就生歡喜心,絕不是偶然的。

  蓮池大師也是再來人,尤其是示現在末法時期,可以說給我們做最後的方便,不必叫我們去辨別《大藏》,去看一切經,求佛法原理原則的大道理,他老人家在一切經典裡面融會貫通了,就在《疏鈔》裡面給我們指示出來了。我們用很少的時間,把他生生世世所學的全都得到了,這是多麼難能可貴。這兩段「明性」跟「讚經」,就是這部經的通序大意。後面的三段,「感時」、「述意」、「請加」,那是講他自己作《疏鈔》的大意,換句話說,他作《疏鈔》怎麼個因緣,在這三段裡面說出來。

  很明顯的我們能看得出來,感是感慨,年頭不對。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到現在大概是有四百多年,將近五百年,五百年以後的今天比起蓮池大師當時,現在是什麼年頭,同修們要覺悟。大師五百年前就感時,注意!他就是為我們現在人寫這部註解,把這部經裡面的理論方法告訴我們,讓我們依這個方法來修學。在這一部《疏鈔》裡面理事圓融,性相不二,可惜末世眾生,對於不二法門沒有法子理解,煩惱、執著、習氣愈來愈重,這麼好的一個法門,這樣好的一個學問,迷而不覺,先知先覺者發大慈悲心,把這部經為我們詳詳細細的註解出來。這是第二個意思,通序作《疏鈔》的意思。

  『開章釋文』,「開」是展開,「章」是本經裡面的章段、篇章。開章釋文,蓮池大師採取的方式,是採取華嚴宗十門開啟的辦法,到後面我們可以看到。所以在講《法華經》給諸位說過,《法華經》裡面蕅益大師的綸貫,他是採取天台宗的五重玄義,而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是採取華嚴宗的十門開啟。我們在第一個講座當中,可以說把大乘法門最具代表的兩宗,他們講經的方法都能夠看到。所以在此地我們就依照十門開啟的方式來講解。「釋」是解釋,「文」就是文字,通常我們講消文釋意。

  第三『結釋咒意』。本來這部經裡面沒有咒,可是蓮池大師把「往生咒」附在這個經的後面,也加以解釋。「咒」本來的名字,是「拔一切業障得生淨土陀羅尼咒」,我們簡稱為往生咒。大師把這個咒附在經裡面,他這有個意思在,這個意思非常之好。大乘佛法裡面有顯宗、有密宗。如果有顯沒有密,還覺得不夠圓融,還是有點欠缺。性相有了,事理有了,教與理也有了,顯密要是不能圓融的話,它就有欠缺。所以他把這個咒附在後面,顯示出顯密也圓融,這是他老人家一番苦心。也就是顯示出事理無礙的意思,同時持名念佛不亞於持咒,在這裡面也給我們發揮出來,六字洪名就是大神咒,就是大明咒,就是無上之咒,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了。

  他分三分,他為什麼不分四分、為什麼不分五分?而分三分,分三分他有分三分的用意,『為順諸經序、正、流通三分』。古德註經都是將一部經分成三大部分,同時本經的教義,很顯然的信願行三部分,兩者都用三,所以他老人家也把《疏鈔》也分三分。一者順經,二者順經中之教義,這個意思非常非常之好。「諸經序、正、流通三分」,這可以說在佛法裡面三千年前以來,無論在學理、在說法,都是講求條理層次,也就是現今人所謂的科學的方法,科學的精神。在三千年前,釋迦牟尼佛的時候,我們看一切經典裡面統統都運用上,運用得好可以說無以復加。我們要想學文字,學言語,學說話,多讀經就行了。尤其是非常複雜,很難說明的道理,像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所講的理、所講的事,可以說是千頭萬緒。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所講的,簡單明瞭,有條理、有層次,一點都不亂,簡要詳明,絕不囉嗦。你看《華嚴經》那麼一大部,一句話就是一個意思,一句話就代表一個法門,過去我們講《華嚴經》,諸位同修都應該懂得,這就是科學的方法,這就是科學的精神,絕不囉嗦。所以古人的東西,我們百讀不厭,道理就在此,它太簡單,太明白。不像現在人的文章,明明一句話說完的,他要說一百句,說一千句,囉哩囉嗦的,耽誤多少時間,一句話就說完,叫人看到怎麼不煩,怎麼不厭惡?諸經的三分,我們就不必多說了。

  『淨業』的三段。「業」是指造作的結果,我們通常講事業,造作的時候叫做事,我們正在做的事,做完了之後就叫業,業就是事的結果,而是果報的業因,果報的因緣、近因,所以業在苦之先。佛法裡面從理論上來解釋六道輪迴是惑業苦,迷惑了才造業,造了業之後才受報,這是研究佛法的同修們,一定要把它搞清楚,搞清楚才能夠解決我們當前的問題。你現前生活在世間,你才曉得你為的是什麼,你才不會怨天尤人。為什麼?自作自受,我現在環境是很惡的,我過去種的惡因;我現在環境很苦,我過去造的苦因,怪誰?怪自己。知道是自己造自己受,也就很安然,心地就坦然了。坦然的人,才能夠做學問,才能夠修道。心地不坦然,事事怨天尤人,什麼樣好老師來教他,入不進去,佛菩薩來教他都枉然,這就是自作障礙。所以我們要修學,我們要修道,首先要把自己障礙排除掉,這就是先要懂得因果的道理。

  所以業這個字,是在惑之後,苦之前,它在當中,它是代表造作。佛法裡面常講,十法界依正果報不同,統統是從業變現出來的。業是因,換句話說,造因必須要謹慎。古人所說:「假使千百劫,所造業不亡。」又說:「佛十力中」,我們過去講過多少遍,「業力甚深」。大經上又告訴我們:「十方諸國土,皆依業力生。」業力,諸位想想看,是不是個大問題,是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?既然是大問題,既然是嚴重問題,我們造業,造業,給諸位說,業就是事業,我們造作的事業,佛法裡面把它歸納三類:第一類身體所造的;第二類是言語所造的,口業;第三類是念頭,叫意業。身口意三種的造作都要謹慎,不造則已,造了都有果報。千萬不要以為,現在造作無所謂,果報還不曉得什麼時候,還不知道有沒有?那就大錯特錯了。不但是我們身口造業有很重的果報,心裡面起個念頭,打個妄想,都有果報。世法裡面講業分做三類:善業,善有善報;惡業,惡有惡報;除了善惡之外,還有一個叫無記業,無記是說不上善惡,也有無記的果報。佛在這個經裡面教導我們,把這三種業統統都離開,善、惡、無記統統離開,你身口意所造的是什麼?叫「淨業」。諸位要曉得,善業在六道裡面,果報是三善道,惡業果報在三惡道。淨業在哪一道?六道裡面沒有,因為六道都不淨,淨業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。現在的話講,在外太空,不在我們地球上,在我們銀河系之外的他方世界。

  三資糧裡面,淨業裡面的信行願,什麼叫做『信』?必須對於淨土的理論都通達了,沒有懷疑了,這才叫「信」。淨土的理論要不通達,信這個字談不上;縱然信了,也是屬於迷信。問你什麼個理,講不出來,信不信?我信,那就叫迷信。迷信能不能解決問題?給諸位說,迷信不能解決問題,必須到真信才解決問題。可是真信前面還有個正信,正信之後才有真信,正信叫解悟,真信是真正做到了,確確實實見道了。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其目的何在?我們也可以說,建立我們的信心。大經上說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。」大道之根源,一切功德之發生,都是在真信當中發生的。解得不夠深,行得不夠徹底,信心從哪裡建立?

  淨土的三資糧,信是大根大本,所以祖師說「西方淨土能不能去,決定在信願上;品位之高下,決定在行持上」。信願行三個字,信與願決定你能不能去,行是決定你品位高下,所以講三輩九品。信有問題,行沒有問題,一天念佛念十萬聲佛號,磕十萬個響頭,行沒有問題,信有了問題,換句話說,你根本去都去不了,你還談什麼品位高下。而信是於理論上建立的,是以理論為基礎的,不是盲目的。不是,他相信,大概我也可以相信,那是盲從,這是佛學裡面非常忌諱的。佛法裡面講的信與願,決定是建立在學理上,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,絲毫勉強都沒有,這才叫真信,才叫正信。

  『願』是歡喜、愛好,歡歡喜喜的,喜歡到那個地方去,與極樂世界心心相應,心心嚮往,這個叫「願」。『行』,淨土法門的方法也是許許多多,本經裡面告訴我們的方法叫持名念佛。持是執持,不能放棄。念是什麼?念就是你心裡面有。你看我們中國聖人造的文字,「念」上面是今底下是心,現在的心,現在心裡面就有,有什麼?有阿彌陀佛。我們同修們現在心裡頭是不是都有阿彌陀佛?有,可以說在台灣所有學佛的同修們都念阿彌陀佛,你要問他阿彌陀佛是什麼?一塌糊塗,迷迷糊糊,不知道,這不行。幾個人對阿彌陀佛清清楚楚?這就是關鍵的所在了,換句話說,幾個人能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講清楚、講明白。這四個字給諸位說,如果要是細講的話,阿彌陀佛這四個字,我們從現在開始講日夜不要間斷,講一百年都講不完。這四個字包含的道理、義理,無量無邊。蓮池大師這一部《疏鈔》,就是說這個道理,就是給我們解釋;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也就是跟我們解釋這個道理,其深無底,我們千萬不要疏忽,也不可以得少為足。以為我懂得一點了,聽到一點了,我就滿足了,那是錯誤,不可以得少為足。這個意思就是勸勉諸位同修,現在我們有這樣的一個機緣,能夠將《彌陀經疏鈔》從頭到尾聽得很詳細,天天在研究,不錯了,其他的大經大論,我可以不要研究,這叫得少為足。

  在此地我奉勸諸位,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,以這部《疏鈔》做基礎,做底子,這是我們本門功課,本門功課修好了,我們兼修其他的功課。為什麼要兼修?充實本門。我跟諸位同修說,大概總是在二十年前,我還沒有出家,我在台中跟李老師研究佛法,選修過《阿彌陀經》,他老人家限定我的期限是三個月,三個月研究完,向他提出報告。報告當然是不行,不通,他給我講一句話,他說:「你要想把《彌陀經》的道理搞通,最低限度你要研究半部《藏經》,你才能懂這個道理,你沒有半部《藏經》的基礎,這個經的道理,你沒有辦法貫通。」諸位就可想而知了。蓮池大師是以一生的精力,寫成這部註解。我們今天讀他的《疏鈔》,你也要有半部《藏經》的基礎,你讀它才有趣味,你才能明瞭。你要沒有半部《藏經》的底子,拿到這個,還是不通,還是困難重重。我跟諸位講解,也就是說,我也拿半部《藏經》的底子來給諸位說明,這就是幫助大家得利益。諸位有機會,大經大論一定要聽要看,可以觸類旁通。

  這一次,我們選的這三種經都有密切的關係。《般若心經》裡面觀世音菩薩是代表,你看《般若心經》裡面第一句「觀自在菩薩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。《法華經》裡面,「普門品」觀世音菩薩做代表,西方極樂世界三聖之一。《法華經》、《仁王經》、《彌陀經》與觀世音菩薩關係太密切了。講堂裡面供的本尊就是觀世音菩薩,諸位常常念佛,也常念觀世音菩薩,求佛菩薩加持,對這一部經的經義,使我們能夠很快的通達而無障礙,而後依教修行,在短短時間當中,我們可以獲得殊勝的成就,這是我們這一次講經的目標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只是把段落介紹的三行說出來,這樣講法是比較細,但是對諸位有受用,其他的經,我們簡單、簡略的說,這一部經我們細講。我們預定五年圓滿,也希望諸位五年獲得理一心不亂,也就是說,五年大家都證得圓初住菩薩。將來大劫難到來的時候,我們這裡真正是寶島了,為什麼?佛菩薩所在之處,原子彈下來也化作微塵了,我們沒有障礙。希望大家發心,要有耐心,不要認為五年太長了,五年不長,五年成佛比起人家要修三大阿僧祇劫,那你就是了不起!大家一定要努力,要認真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