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 > 338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三八集)  2016/5/2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33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零六頁最後一行:「歎彼佛剎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觀彼殊勝剎。微妙難思議。功德普莊嚴。諸佛國難比。】

  這個讚歎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的,讓我們聯想到,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沒有一尊佛不像世尊一樣讚歎。由此可知,彌陀的功德無比的殊勝,十方一切諸佛都比不上。他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功德,無量的悲心,開淨宗法門,度無量無邊苦惱眾生,往生極樂世界就成佛。所以這個法門叫人難信易行,只要不懷疑,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,釋迦牟尼佛不會欺騙我們,有阿彌陀佛,有四十八願接引眾生。

  我們看經文,『觀彼殊勝剎,微妙難思議,功德普莊嚴,諸佛國難比』。這首偈很普通,要多念、要多記熟,讓我們時時刻刻想到極樂世界。下面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這是第三首,「讚佛國土。極樂世界國中萬物,嚴淨光麗,形色殊特,窮微極妙」。下面解釋,「其形色」,形狀、顏色,光明、相好,「名數」,名是講種類,說不盡,數量也沒辦法說清楚,都不能稱說,說不盡,「亦無能清辯」,沒有人有這個能力清清楚楚的把它辨別出來,它太多了,無量無邊。「蓋彼土殊勝微妙,非言思所能及」,言是言說,說不盡;思是思惟,無法想像,太微妙了。「故曰:觀彼殊勝剎,微妙難思議」,釋迦牟尼佛這樣的讚歎它。

  「種種莊嚴,入一法句,即清淨句,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」。它的體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是從這一個體出現的。法身沒有相,法身確實充滿真實無量智慧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具足什麼?第一個是智慧,具足真實智慧,這個智慧無量無邊;具足功德,功德不是外頭來的,功德也是無量無邊;相好,相好是形相,六根能夠接觸得到的也是無量無邊,無法想像,無人能說出來。法身沒有相,能現一切相,現相不能說它有,不現不能說它無,真正是離四句,絕百非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了。如果不是在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剎土裡頭,一定是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才見到。雖見到,還要經歷很長的時間,因為見到法身,圓教初住菩薩就見到了,往上去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四十一個階級,見到法身,等覺才見到圓滿法身。前面四十個位次也見到法身了,不圓滿,所謂分證。古人用月亮做比喻,把圓滿的法身比喻作滿月十五,你見到是滿月,滿月之前,從月牙到我們農曆的十四,十五是滿月,十四,都是分證。一天比一天見得多一點,到十五圓滿,十五是究竟見到,十四之前是分證見到,不是圓滿的。這才能真正見到自己本來面目。

  遍法界虛空界從哪來的?法身變現來的。法身,有緣就現相,沒有緣不現相。哪些沒有緣?等覺菩薩以上就沒緣了,他們所見的是什麼?大光明藏,一片光明,那是法身。法身不生不滅,法身在哪裡?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。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這個世界,這個地球,這個太陽系、銀河系,我們所體會到的虛空法界都在法身之中,沒離開法身,離開法身它不能存在。像我們看電視,頻道所顯的這些現象離不開屏幕,離開屏幕它就不能顯現,屏幕就好像是法身,要依靠屏幕現一切現象。所以現相不是真的,現相都是生滅法,常寂光不生不滅。所以現相不能說它有,不現相不能說它無。古往至今,多少聰明人在探索這個問題,用的方法對了就有緣。這方法是什麼?戒定慧,持戒得定,持戒的目的是什麼?是得定,得定的目的是開智慧,智慧開了這個境界就見到,智慧不開見不到。我們今天能夠體會到一些,是聽釋迦牟尼佛說的,釋迦牟尼佛要不給我們說明我們不知道。

  「極樂依正」,說得好,依報是環境,正報是居住在極樂世界的那些人。那個世界只有兩種人,一個是佛,阿彌陀佛,除佛之外是菩薩,是佛的學生,佛是老師,菩薩是學生。都是菩薩,而且都是大乘菩薩,為什麼?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就是大菩薩,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。所以菩提心重要,前面我們學過,四土三輩九品統統需要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才能往生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我們接著往下看,「故下云」,後面這兩句,「功德普莊嚴。如是妙土,如經云:超逾十方一切世界,故云諸佛國難比」,比不上。諸佛國也是我們自性變現的,極樂世界還是自性變現的,統統是自性變現的,為什麼還有差別?這個差別怎麼發生的?《華嚴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這個宇宙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都不外乎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唯心所現再加上個唯識所變就不一樣了,如果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就完全相同。什麼地方沒有唯識所變?實報莊嚴土。每一尊佛都有實報莊嚴土,釋迦本師的實報土叫華藏世界,阿彌陀佛的實報土叫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裡面沒有識,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,只有心現沒有識變。我們這個世界,除了華藏世界是心現之外,其他的九法界都是識變的,九法界裡面還包括佛法界,也就是其他的十法界,唯識所變。

  所以十法界裡頭,佛法界的佛是什麼地位?這個不能不知道。賢首、天台都說,那個佛的地位是相似即佛。佛在經上講的戒定慧三學他都懂得,而且依教奉行學得很像,為什麼叫相似?他沒見性,煩惱伏住沒斷,他還是凡夫。六道裡頭是凡夫,大乘教叫他做外凡;十法界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叫內凡,把它分成內外,內是靠近覺悟。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要斷無明,無明真的斷了,什麼叫無明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是斷了無明,無明就是起心動念。所以它是屬於識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愈來愈嚴重。起心動念是無明,十法界裡面的佛。分別,分別也斷了,那就是菩薩。阿羅漢還有分別,執著斷了是阿羅漢,阿羅漢沒有執著。這些理事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就知道怎麼叫修行,修什麼。

  大乘教裡面,修行就是在境界上練功夫,練什麼功夫?練不執著。我對於世間一切法、七情五欲不再執著了,一切都隨緣,不放在心上,這就是阿羅漢。如果是真正斷掉了,斷掉就證阿羅漢,阿羅漢修什麼?修分別,因為他還有分別,沒有執著,他有分別。分別斷掉之後他就提升了,菩薩,菩薩不分別。菩薩再向上提升就成佛了,菩薩還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最高的,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成佛了。眼見色,耳聞聲,看得明白、聽得清楚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佛。修什麼?就修這個。用什麼方法修?什麼方法都行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方法門道無量無邊無數無盡,所修的是一樁事情,就是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如果你見色聞聲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統統都有,就叫六道凡夫,凡跟聖是從這來的,不能不知道。明白了,那就曉得真修行就是看破、放下。我跟章嘉大師見面,頭一天教給我的,看破、放下。看破什麼?了解事實真相就看破了;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看你放幾多,你在哪個位次上。真正不執著就證阿羅漢果,六種神通現前,智慧德能都現前,這小乘。不分別是菩薩,菩薩的階級很多,各宗判教不一樣,那個關係不大,沒有什麼大關係,原理原則完全相同。總而言之,還是要用看破放下,不能停止,還要努力。證得阿羅漢之後,一定要向上提升去作菩薩,十信位的菩薩,十住位的菩薩,十行位的菩薩,十迴向的菩薩,十地菩薩,才有等覺、妙覺,才圓滿。

  極樂妙土妙不可言,「如經云:超逾十方一切世界」,逾是超過,「故云:諸佛國難比」,不能跟它相比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「歎發大願」,這個歎是讚歎,讚歎發大願的人。

  【因發無上心。願速成菩提。】

  人要發大心,為什麼?希望早一天成無上菩提,菩提就是大覺,大覺從哪裡來的?從心量大來的。心量大的是什麼?無比的廣大是佛,心量小的不能成就。這兩句話提醒我們,人的心量小,念佛,像蕅益大師比喻說的,念到風吹不動、雨打不濕,這做比喻,沒有發菩提心,能不能成就?不能成就,還是六道裡的凡夫。一個人成就,無論是世法、是佛法,成就的大小跟心量成正比例,你有多大心量,你就能有多大成就。學佛要成無上道,超越世間太大太大了。那我們學佛要用什麼心量?要像釋迦牟尼佛的心量、要像阿彌陀佛的心量,你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。了生死就是脫離六道輪迴,不但脫離六道輪迴,還要脫離十法界,不發心怎麼行?不發心,你對這個地方有貪戀,你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。你為什麼不能成就?就是捨不得障礙了你。

  『因發無上心,願速成菩提』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這是「讚感人發心」,感嘆有這樣發心的人。十方菩薩看到極樂世界莊嚴清淨,超越十方國土,這是環境,見到極樂世界了,這麼殊勝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是怎麼去的?「佛號功德」,是念佛去的。信願持名,這叫三資糧,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。雖然說,蕅益大師講得好,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願之有無,品位高下都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。如果你說,往生的條件只要有信、有願,我可以不要念佛,我真信、我真願意去,到後來怎麼?不能往生。蕅益大師講錯了?沒講錯。你是有資格往生,為什麼不能往生?極樂世界沒有你的位子,你往生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沒地方容納你。下下品往生的人至少也念了一句阿彌陀佛,一句十句,這是講最少的。一生,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,十念一念什麼?下下品。你要是連念一句都沒有的話,那下下品你都不能去,你到極樂世界打個轉就回頭了,那個地方沒有你的位子,這我們要曉得。好像上學去讀書,學校讓你進去,沒有這個班級,你想進哪,沒有,這個道理要懂。念佛功夫愈深品位愈高,念到功夫成片,那就不在凡聖同居土了,功夫成片就是方便有餘土。什麼叫功夫成片?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。換句話說,他能做到什麼都不放在心上,心上只放阿彌陀佛,時時刻刻就是一句佛號,不拘多少,計數不計數都沒有關係,關係在放得下,什麼都放下了,都不管了,這個重要。世間事,好事,利益眾生的事情要做,做了怎麼樣?也不放在心上,心上還是一句佛號。這個功德不可思議,普度一切。所以,信願念佛,這叫三資糧,念佛是行,信願行三資糧具足,你只具足兩條,第三條沒有,不行。許許多多人在那個地方在誤會,讀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看到蕅益大師這句話歡喜,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願之有無,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。你不念佛,一聲佛也沒念過,你到極樂世界去,沒有這個品位,下下品品位,臨終一念十念,沒有品位怎麼?到那裡去,你沒有立足之地,換句話說,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,你不能不知道。老實念佛還是很重要的事情,有信有願,後面加老實念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,萬修萬人去。

  這個底下說,「佛號功德,普度一切,因發大心」。發什麼心?下面說,「願己成佛,亦成就如是剎土」。要願自己成佛,念佛成佛,成佛之後,你的佛國要像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樣。行嗎?行,要有這個心,有這個心自然成,為什麼自然成?極樂世界是法性土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我們在,在怎麼樣?沒有緣看不到,是這麼個關係。古德告訴我們,淨宗法門,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。這個話什麼意思?極樂世界遍滿法界,這是事實真相,極樂世界融合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變成什麼?變成一佛土。這個佛是誰?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名號是什麼意思?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。成佛是無量覺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?只要成佛都叫無量覺。你明白了沒有?所以只要成佛了,你居住的佛土就是極樂世界、就是遍法界虛空界,究竟圓滿。一身就是無量身,一身叫阿彌陀,無量身叫各種不同的名號,《萬佛名經》裡面講了一萬二千多個佛號。佛號講得完講不完?講不完,真的無量無邊無盡無數。所以整個法界說到最後一法界。

  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句話我相信學佛的人聽到耳熟,意思你沒懂,你要懂就曉得,諸佛是一法身。那我們呢?我們不是佛,跟佛還是一法身,他知道,我們不知道。極樂世界是妙土,我們這個地方也是妙土,也不例外。到最後回歸到一個原點,回歸到自性,功德就圓滿。我們要常常有這種概念,心量自然擴大,慈悲也就隨著心量擴大,對一切眾生有慈悲心、有愛心。佛法講慈悲不講愛,為什麼?愛裡頭有情,慈悲裡頭沒有情,有智慧。換句話說,以智慧為體的愛叫慈悲,慈悲裡頭加一點感情就是愛,不同在這裡。佛法殊勝,學了之後利益無量無邊。學了以後,確確實實對內幫助我們化解了貪瞋痴慢疑,再深入一層,化解了妄想分別執著,你成佛了。化解貪瞋痴慢疑是阿羅漢的境界,對外,對人、對事化解了怨恨惱怒煩,煩是煩惱,煩。外沒有怨恨惱怒煩,內沒有貪瞋痴慢疑,你說你快不快樂、你幸不幸福?這種生活是不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?內沒有貪瞋痴慢疑,外沒有怨恨惱怒煩,生活在哪裡?生活在智慧清淨平等的世界裡。這個世界在哪裡?就在當前,一步也沒離開,境隨心轉。你說不是,你當然不是,你有怨恨惱怒煩,你有貪瞋痴慢疑,你見不到這個世界。你必須把錯誤的念頭放下、丟掉,它就現前,法性土就現前,統統在一念。

  下面念老引《維摩經》來說,「如《維摩經》云:以諸淨國嚴飾之事,成己佛土。亦能如是濟度,盡未來際。」《維摩經》上講,這是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清淨國土莊嚴自己的國土、成為自己的佛土。這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,用五劫時間去考察、去學習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他都到了,都去考察、都去參觀、都去學習,回來之後成就自己的國土。自己國土怎麼來的?是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微妙的大成,諸佛國土裡面的好事,極樂世界全有;諸佛國土裡頭還有一些欠缺的,極樂世界沒有,這就成為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第一殊勝。希望這些菩薩們都能發無上心、都能成就菩提,自己度眾生的國土就像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樣,這就是這兩句經文的意思。再看底下這一段,「佛光益眾」。這裡頭分兩個小段,「彌陀放光」。

  【應時無量尊。】

  『無量尊』就是無量壽佛。

  【微笑現金容。光明從口出。遍照十方國。迴光還繞佛。三匝從頂入。】

  這佛放光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右文顯感應道交,如來放光加持」,這個如來是阿彌陀佛。《宋譯》本裡面說,「爾時彼佛無量壽,化導他方菩薩心。密用神通化大光,其光從彼面門出。故知無量尊即無量壽佛」。這從《宋譯》裡頭經文非常明顯,就是無量壽佛,就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,『微笑現金容』,「於彼佛金容示現微笑之相」,阿彌陀佛微笑,現這個相。故知無量尊就是無量壽佛。微笑現金容。《會疏》裡頭也有說,「應時,應菩薩發願時。欣笑,授記之相。如來常住三昧」。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禪定,梵文的意思是正定,三翻作正,三昧是正定。這一點我們也要知道。菩薩住正定,無有不定時。定是什麼?心裡面沒有一個念頭,這叫正念,正念是無念。有一個念頭就不叫三昧,叫起心,起心動念,起心就是動念,動念就是起心。中國人常常把它連起來在一起講,起心動念,動念起心。那怎麼樣?那就不是佛了,佛心不動。惠能大師告訴我們,他開悟的時候,第四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本無動搖就是常住三昧。所以也可以說它是自性本定,沒有起心動念,常住三昧。

  「將欲說法,安祥而動。故佛心湛然,無喜無憂」。這些我們都要把它記住,我們學佛,希望能跟佛一樣,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能湛然不動。像水一樣清淨,沒有染污、沒有波浪,叫湛然。佛心湛然,七情五欲沒有,喜怒哀樂愛惡欲全沒有。為什麼?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那是妄心。所以他沒有歡喜,他沒有憂慮。憂慮是煩惱,喜也是煩惱,為什麼?動心了。真心一動就變成妄心,不是另外有個妄心,不是的,真心動了叫妄心。六道凡夫全是妄心,為什麼?心動了,天人歡喜,三途憂惱,都是動心。修行人修什麼?修不動。沒有辦法叫心不動,這個功夫太難了,總是會有念頭。淨宗的方法就妙了,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方法,要動念只有一念,南無阿彌陀佛,除這一念之外沒有念頭。無喜無憂,這是什麼心?這是佛心。佛心就是真心,無喜無憂的心是真心,無動無想,這就對了。中國人造字,中國的字有意義,你看「想」,心裡頭有相,你想一個人有個人相,想一樁事情有事相,想就有相。思呢?思就有分別,你看「思」,心上面是個田字,田就是畫格子,分別。心有分別叫思,心裡頭有相叫想,思想是妄心。佛呢?無思無想,無喜無憂,這是正常的,這是真性流露。我們看到這四個字能真做到,這個人大公中正,沒有欲望,沒有私心。

  佛這個時候看到大眾讚頌,佛現了微笑。這微笑就動念頭了,動什麼念頭?說法。你看,「若將授記時,現欣笑」。這授記是開示,為大家說法,授記之相。如來常住三昧,將欲說法,安祥而動。你看他動,不像我們。現在社會,很麻煩!我說這話什麼意思?想求學的人找不到老師,好老師想傳授學問找不到學生,為什麼找不到?現在年輕人心浮氣躁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你看各個年齡階層的人,從幼兒園的學生、小學生、中學生、大學生,在社會上工作的這些青年、壯年,再看老人,哪一個不心浮氣躁?難得見一個心性清淨的人,找不到。老年人也發脾氣,也有怨恨惱怒煩,心裡頭是貪瞋痴慢疑。這十個字在我們這個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普遍看到。這麻煩在哪裡?麻煩在聖教不能推行。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,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大道。書在,人會念,做不到,為什麼做不到?就是這十個字,貪瞋痴慢疑、怨恨惱怒煩。有這十個字,學生有這十個字,老師不能教;老師有這十個字,沒有辦法教學生,為什麼?學生不相信,你自己沒做到,難就難在這裡。所以佛法,特別是大乘,徹底放下,不管是好念、壞念,一個念頭都不能有,無喜無憂。清淨心現前,沒有染污、沒有波浪、沒有動搖,這是什麼?這是自己的真心,這是自己的本性。惠能大師開悟第四條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它沒動,它沒有搖晃過。像水一樣,乾淨、不動,沒有波浪。

  若將授記時,現欣笑。佛的「舌相薄淨」,釋迦牟尼佛的舌相,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。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,他的舅父梅光羲居士,我們的李老師是梅光羲的學生,梅光羲有一個好相,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。經上有,舌頭能夠舔到鼻尖,好像是三世不妄語,才有這個好相。所以他講經人家喜歡聽,相信他。三世不妄語,舌頭可以舔到鼻尖,那要多少世不妄語,這舌頭會把臉蓋起來。所以舌相薄,舌相清淨,什麼顏色?像赤銅色,這金色。「舌上五畫,如印文。笑時動舌,出五色光」,舌能放光,五畫就是出五色光。

  《寶積經》裡頭說:「諸佛常法」,就是常常有這種現象,「若授地獄眾生記時,爾時光明兩足下沒。乃至若授菩提記,爾時光明從頂上沒。」就放光,放光以後光回來,回來的是從哪個地方消失?要是為菩薩授記,光從頂入。給地獄眾生授記,光從足下入,迴光過來,光到哪裡去了?光從足下沒有了。我們再看此地,「彼國」,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是「純一大乘故,更無餘乘記」。統統是授菩薩記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大乘菩薩,為什麼?不發大乘心不能往生極樂世界。前面「三輩往生」告訴我們,「發菩提心」,菩提心是大乘心,往生條件,第一個是發菩提心,信願就是菩提心,「一向專念」。三輩往生條件是相同的,統統都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修淨土的人決定不能忘掉。菩提心就是清淨心、真誠心。我寫的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我寫了十個字,大家好記,第一個是真誠,第二個是清淨,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修行下手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專修淨土。處事待人接物,常常想到要用真誠,不欺騙自己、不欺騙眾生。我們學佛,佛菩薩都是用真誠,真誠是菩提心的根,菩提心起作用就是清淨平等覺,比什麼都重要!所以大家看到佛光,是從佛頭頂上入進去的,就是光收了。光放出來之後,收的時候從頂上進去,這就說對象是大乘,不是其他的,羅漢、權教菩薩、人天,不是的。「故云從頂入」。

  「《魏譯》示放光之因,蓋為當授菩提記」。這是說為什麼要放光?是為了要授菩提記,這時候授記。「《嘉祥疏》曰:正明授記,表得時機」,這個機緣成熟了,應該給他們授記。好像學校讀書,考試圓滿了,通過了,應該要授給他學位。「所以欣笑口出」,面孔微笑,口出,放光。「先還從頂入者,表吐言說,為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。意謂佛正為大眾授記。」這個記是至極法身之記,是成佛之記,不是給你授菩薩的記。是授佛的記,就是大家將來必定成佛,在什麼地方成佛,都會給你講清楚。這麼多人,大家成佛也有先後不同,國土也有不一樣。成佛為什麼?成佛為度眾生,不為自己。下面念老給我們解釋的,「意謂佛正為大眾授記。因時機成熟,故現微笑。並放光明從口而出。遍照十方,光迴繞佛三匝,入佛頂中。此表為眾所授之記,為至極法身之記,即究竟果覺之記也」,究竟果覺就是成佛。

  「又《望西疏》註光明照十方」,註子講光明照十方,「還入如來頂者,依《華嚴》表授菩薩成佛記也。」《望西疏》裡頭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授什麼記?為菩薩授成佛之記。菩薩有感,彌陀有應。我們這邊真正修行,如理如法,如佛所說,我們都能做到。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,也沒有忘記苦難眾生,我到極樂世界是為什麼?是為成佛,成佛為什麼?是為度眾生。現在沒成佛,我想度眾生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都不足,沒有辦法教化他。這些有緣眾生我看到、我聽到、我想到了,都屬於有緣眾生。那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,阿彌陀佛哪有不照顧的道理?這個要懂!阿彌陀佛照顧,他就現身說法,就有感應,我們用這個來感,佛會有應。所以用《華嚴經》來解釋,授菩薩成佛之記,這就對了。再看下面一首,「會眾互慶」,這些人互相感到非常幸運、非常歡喜。

  【菩薩見此光。即證不退位。時會一切眾。互慶生歡喜。】

  這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就證得了,『不退位』是成佛不退轉位菩薩。對誰說的?全是對法身菩薩說的。這個不退位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證得了,真證得了,我們講法身大士。「不退者,不退轉之略稱。即阿惟越致菩薩也。是故時會一切眾」,當時跟著佛在一起的這一切大眾。「敬歎佛光未曾有」。稀有難逢,不是這種因緣聚會,佛不現這個光明,佛能現這個光明,是看大眾修行成熟了。「各各俱發菩提心,願出塵勞登彼岸。」塵勞是六道輪迴生死,還包括十法界,脫離六道、十法界。這就出了十法界,證得圓教初住,別教初地,就是入實報莊嚴土,在實報莊嚴土裡面修行到等覺地位,佛才給你授這個記。所以這些我們一看就了解,這些人統統是等覺菩薩。所以發菩提心,圓滿的菩提心,登彼岸,這是如來大涅槃的彼岸,極樂世界畢業了。末後這兩句是佛說法:

  【佛語梵雷震。八音暢妙聲。】

  「彌陀放光」,放光之後就說法。故下面說,『佛語梵雷震』,這個佛是阿彌陀佛。「佛音清淨」,稱為梵音。「又如梵天王」,所以也叫梵音。梵音通常有這兩個意思,一個是表佛菩薩的清淨音,一個是表大梵天王。大梵天王是四禪天裡面初禪天王,修清淨心,身心清淨,所以稱為梵天,「故曰梵音」。「《智度論》曰: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」,這是經上常常對大梵天王的稱讚:第一個,「甚深如雷」,像打雷一樣。第二個,「清徹遠聞,聞者悅樂」,音聲好聽,聽到生歡喜心。第三個,「入心敬愛」,聽了之後,恭敬心能生得起來,慈悲心能生得起來。第四個是「諦了易解」,諦了是真正如實的明瞭,他所說的意思完全能聽懂、能夠理解。第五個是「聽者無厭」,聽不厭,喜歡聽。這是大梵天王音聲的五種德相。初禪天不很高,上面還有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再上去還有四空天。初禪天,梵天,梵是清淨。我們羨慕他,怎樣學習?日常生活當中,言語要真誠,這第一個;要溫柔,沒有暴戾的現象;要清淨,沒有染污;要平等,沒有分別;要慈悲,別人聽了生敬愛心。敬愛是道德的根本,愛就是孝敬,孝養父母是愛,奉事老師是敬。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是孝敬,時時刻刻自己總是從孝敬心出來,幫助別人回歸到孝敬,這就對了。我們有這個心、有這個念頭,就有感應。

  下面講的是比喻,「《嘉祥疏》云:震雷能駭動物情」,是驚醒動物,動物聽到打雷都到處跑,震驚,取這個意思,「譬說法皆動無明之識也」。識是情識,情識都是煩惱。聽了佛說法,聽懂了、明白了,能把無明煩惱放下,有這個好處。又《淨影疏》裡頭說:「震法雷者,法無礙智化眾生也。」說震法雷,法是無礙智,智慧,佛菩薩言語都是真實智慧,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所以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這些人所說的東西,統統都從自性流出來的,沒有通過阿賴耶,就是沒有妄心來障礙他,他的東西是正法。今天講精華、糟粕,它全是精華,沒有一個字是糟粕。這是什麼人?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在《華嚴》是初住以上的菩薩,在別教是初地以上的菩薩。

  所以經典的翻譯,我們年輕時候有懷疑。為什麼懷疑?我們在學校念書,念古文,老師叫我們把古文翻成白話文,我們四、五十個同學,每個人都翻一篇,沒有兩個人相同的。所以我們就聯想到佛經當年翻譯,這些翻譯的人會不會翻錯?我把這樁事情向李老師請教,李老師告訴我,凡是進入譯場裡面的人,都是修行證果的人。參加翻譯的,三果以上,比阿羅漢低一級,三果阿那含,最低是阿那含,三果聖人。羅漢、菩薩他們來動手翻譯,最後決定的,決定取捨,或者幫你修訂,最後定稿的人都是法身菩薩。那就是統統都是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要經過他們看過才能流通,他們沒有看過不可以流通,這是取信於後人。不像現在,現在拿去翻譯,都是凡夫,凡夫翻錯了當然有,不可能沒有。三果以上就不可能有,還要經過最後通關的,法身菩薩把關,祖師大德,像鳩摩羅什、玄奘大師,這些都是把關的人,怎麼會有錯誤?他們要負責任。經裡頭翻錯一個字,意思不對了,要背因果的,那個罪很重。所以像這些我們都應當要知道,我們對於經典才能產生信心。

  包括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部經。你看他會集得多好,天衣無縫,每個字、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,他把它拿出來重新組合變成這部新本。誰給他印證?他的老師慧明老和尚給他印證,再有這些大德,都不是凡人。總印證,海賢老和尚,一百一十二歲,手上捧著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來給我們做最後證明。證明什麼?證明第一個,淨土宗《無量壽經》是真的,真經,決定沒有錯誤;第二個,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正知正見。他也是用會集,八十三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會集本。這個會集本,我們能相信,佛法滅盡之後,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多年,還有八千年,八千年之後佛法在地球上統統消滅了,最後的一部經還留住一百年,就是這個本子。所以夏老還編了一個《淨修捷要》,那是什麼?讓我們做早晚課用的,工作繁忙的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,用這個簡單的課誦。課誦雖然簡單,只有三十二拜,半個小時就做完了,內容非常豐富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些法門統統都在裡頭,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、大乘小乘。從留下來的典籍我們來看,夏蓮居老居士不是凡人,黃念祖老居士我相信也是菩薩再來,怎麼能做出這樣的本子?幫助末法九千年這些眾生能真正開悟明瞭,要靠這個註解;認識淨土宗,要靠《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》,要靠這個本子。

  接著《淨影疏》,都是引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,震法雷者,法無礙智化眾生。《唐譯》裡面說:「震大法雷,開悟一切。」佛說這個法,令一切眾生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為這個。「綜上諸解」,古大德的註解合起來看,「謂彌陀說法音聲如梵天王。演說法要,如大雷震,開悟大眾」。此乃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的話。下面說,「八音暢妙聲,亦復如是」。「八音」,底下把名字說出來了,「如來所得八種音聲」。《梵摩喻經》有說,這個地方的幾句是從《梵摩喻經》裡頭節錄出來的。第一個是「最好聲。其聲哀妙」。第二個是「易了聲。言辭辨了」,很容易明白,你能夠聽得懂。第三個,「調和聲。大小得中(聞者和融,自然會於中道之理)」,它有這種功能在裡頭。第四,「柔軟聲。其聲柔軟(聞者喜悅,捨剛強意,自然入律)」。就好像我剛才講的,我們現在的人心浮氣躁,但是聽佛菩薩講經說法,浮躁的氣自然就沒有了,就這個意思。第四,柔軟聲,其聲柔軟,聞者喜悅,捨剛強意,自然入律。第五,「不誤聲。言無錯失(聞者各得正見)」,就是他聽的理解都正確,沒有錯誤,離九十五種外道的邪非。第六個是「不女聲。其聲雄朗」。聞者敬服,魔外,魔王、外道都歸順,聽經生歡喜心。第七個,「尊慧聲。言有威肅」,有威儀,「如世尊重」,世間人對他非常尊重,「有慧人聲」,有智慧,「聞者尊重,智解開朗」。這是解釋前面這句話,世間尊重有智慧的人。說法有這些好處。第八,「深遠聲。其聲深遠,猶如雷震(聞者皆證甚深之理)」。

  我們知道,佛陀那個時代,沒有現在科學這些工具。他講經說法,弟子三千人,三千人是相當大的廣場,他都在樹下、都在水邊,風景好的地方,大家席地而坐,音聲如何能讓這三千人個個聽清楚、個個聽明白?這是我們現在人懷疑的。現在有揚聲器、有擴音器,可以做到;過去,這就是佛的神通道力,佛有智慧,佛有六種神通,能令說聽沒有障礙。大家說話,有問題問佛,佛能聽見,佛說法的聲音全場也都能聽見,統統能得利益。

  下面,「又八音者」,這是另外一種說法。「嘉祥師云:一響」,音聲響亮;「二徹」,徹是透徹,不管你座位跟佛是遠近,都能聽到;「三清」,清涼自在;「四柔,五哀,六高,七和,八雅」。雅,凡是正說都屬於雅,叫你聽了不會有邪知邪見。「暢者說也,申說也」,舒暢。我們一般人講,說的人很痛快,聽的也很舒服,這就是這個意思。「如《阿彌陀經》曰: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等」,《彌陀經》上也有這個意思。「妙聲者,妙法音聲也。彌陀具足八音,以演說妙法,故云八音暢妙聲也」。阿彌陀佛,一切諸佛如來都具足八音,阿彌陀佛當然不例外,所以說八音暢妙聲。

  看了這一段讓我們想到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佛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什麼身分?他是老師,跟中國孔子一樣的身分,跟中國孔子一樣的成就。孔子在中國,他在印度,跟孔子差不多時代,比孔子早一點,釋迦牟尼佛出生是周昭王二十四年,他比孔子早,境界相同。於是我們相信,在這個大宇宙裡頭,眾生很複雜,遍滿虛空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十方剎土,每一尊佛的教區都是三千大千世界。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還有一尊佛教二個三千大千世界、教三個大千世界,甚至於有五、六個大千世界,每一尊佛發的願不一樣。佛佛道同,智慧神通道力完全相同,發願不同。所以成佛教化眾生多少,地區有多大、時間有多長、度眾人數有多少,各個不相同。唯獨阿彌陀佛他是究竟大圓滿,沒有一樣不圓滿,都是無量無數無窮無盡。我們只能用這些話來讚歎極樂世界、讚歎阿彌陀佛,他實在是太偉大了,無與倫比。

  我們最重要的,我們讀經,每讀一遍都有一遍的悟處。這部經我念了幾十年,一直到現在還常常有新的悟處。所以每次講不一樣,你說聽哪一遍?能都聽最好,不能都聽的話,聽最近的,為什麼?愈講愈透徹、愈講愈深入。這一遍講演時間長,二、三年了,還沒講完,講得很詳細,偏重在修行。大致上我們了解,咱們怎麼去,一定要去,決定要掌握這一生,我不願意來生,這一生就得要去。所以這一次大家在一起學習,偏重在行門,偏重在修行。我們真正有把握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我們才真正滿願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