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 > 151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五一集)  2014/12/2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15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四百零一頁倒數第三行,從末後的第二句看起:

  「不捨菩薩業供養」,這是《行願品》上的經文,說菩薩法供養。法供養裡面第一個就是如說修行供養,佛教導我們的,我們一定要認真落實,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把錯誤的行為依照佛所教導的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。如說修行是法供養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科目,這個是菩薩從根本上的供養,我們講扎根,從這扎根。利益眾生供養,攝受眾生供養,代眾生苦供養,勤修善根供養,我們前面學過了,今天接著不捨菩薩業供養。

  業是事業,菩薩的事業是教化眾生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他從三十歲在菩提樹下開悟了,開悟之後就開始在鹿野苑教學。最初的學生五個人,憍陳如尊者第一個證阿羅漢,以後這幾個也都證阿羅漢。三寶具足,釋尊是佛寶,他所說的一切法是法寶,五比丘是僧寶,三寶具足,出現在世間。而後願意跟佛陀學習的人愈來愈多,形成一千二百五十人,這個裡頭還要把最初的五比丘包含進去,成為佛陀的常隨弟子,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我們相信,不是常隨弟子,臨時來參學的,人數沒有一定的,我們概略估計一下,依照人之常情來說,臨時來參加的我相信不會少於一千二百五十人,估計佛陀在世這些弟子應該是三千人左右。經上記載的這個數字是因為要給後人證信的,這些人最好,在佛陀身邊一次沒有漏掉,佛一生所說的他們統統聽到了,依教修行。這就是弟子對佛陀的供養,最殊勝的供養,佛對弟子的期望就是這一點,除這個沒任何期望,讓他們好好學佛,成佛是大事,成佛是對佛最殊勝的供養。

  這一句是總說,下面這幾句是細說,現在我們學習不捨菩薩業。菩薩的事業是無條件的教化眾生。佛陀教學認真負責,佛對於來學的學生沒有收學費。當時在世,他們的生活方式很簡單,日中一食。食物從哪裡來?是去托缽。佛弟子隨身所攜帶的資生之具,資養這個身體不能少的,叫三衣一缽,只有三件衣,佛活動的地區是熱帶,熱帶有三衣足夠了,一個缽是出去托缽。接受在家居士四事供養,四樁事情,第一個是「飲食」;第二個是「衣服」;第三個是「臥具」,實在講就是一個被單,晚上睡覺鋪在地下,臥具;第四個,有病的時候「醫藥」,除這個之外一概不接受,身心清淨,萬緣放下。修什麼?修戒定慧。戒是佛的教誡,定是修學的樞紐。八萬四千法門,法門多,不一樣,就是用的方法不相同,手段不一樣,可是目的是相同的,目的是什麼?是得定,持戒的目的是得定。定,梵語叫三昧,在我們這個經題上叫清淨平等,清淨是定,平等是定,清淨是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定,平等是菩薩的定。定的目的何在?定的目的是在開智慧,心定了就開智慧,所以後面那個覺,清淨平等覺,覺是佛教修學終極的目標,大覺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佛教育就圓滿了,就畢業了,成佛就畢業了。

  成佛之後幹什麼?這個世界上三百六十行,行行都可以幹。佛在世間,自覺之後完全在覺他,幫助別人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都是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的,是真正的全心全意為一切眾生服務。服務有個總的方向,有個總的目標。總的方向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,這是總方向。用的手段是教學,教學是他的手段。教學第一個目標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眾生有苦樂,要把苦樂的現象,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徹,先說苦再說樂。這部《無量壽經》把這兩樁事情講得很清楚。所以佛首先教我們知苦樂,這個很重要。知苦樂可不是簡單的事情,這就是聖人,這就是賢人。知道苦樂之後,佛要幫助我們如何脫離苦而獲得樂。佛告訴我們,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我們一切違背自性、違背性德,那就是錯誤的思想言行所感得的,苦從這麼來的;樂從哪裡來的?樂從我們思想言行與性德完全相應,從這來的。什麼是性德?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是性德,這就是菩薩業。

  在中國也有,沒有佛法講得那麼究竟、那麼圓滿。中國古聖先賢老祖宗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五倫是道,所謂的道就是自性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,「法爾如是」,自然而然,不是人建立的,不是人發明創造的,不是的,本來就是。五倫是一體,是自性所生所現。我們一般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覺,把這樁做人最重要的根本給忘掉了,我們所想的、所說的、所做的跟倫常道德是相違背的。父子有親,這沒人相信,這個親是人倫道德的根,親是什麼?親愛。現在人不相信,古人相信,為什麼?他看到了,就在面前。我也看到了,我還教了不少同學,你們好好留意,你去看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在哪裡看?在父子裡面看,母子裡頭看。你看母親生了兒子,在什麼時候看?這個兒子還沒有到一百天,他全身所顯示的天真。天是天然,不是造作的,自然表現出來的。你觀察他的眼神、他的動作,非常可愛,他呈現在他父母面前,他並不認識他的父母,一百天還不認生;換句話說,他沒有被染污,完全是天真的表現,好!父母對他的愛,對他的關懷照顧,你在這裡看到了親愛,從父母身上看到了,從嬰兒身上看到了。

  我相信千萬年前,我們老祖宗看出來了,好,太好了!怎樣叫這種親愛永遠保存下去,保持而不要丟掉?小時候愛父母,長大了不愛了,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所以老祖宗就想到,如何能將這個親愛保持到永久,保持到一生都不會改變。這個念頭是什麼?這個念頭就是教育是從哪裡來的,教育就從這來的,希望把五倫這個大道能保持下去,要靠教育。中國老祖宗發明了教育,從這來的。因為他知道,從他經驗當中他看出了、看到的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他看到了,本性是一樣的,叫相近,人人都經歷過這個階段,這個階段天真完全顯露出來,多麼的可愛,多麼可敬,多麼值得人們的尊重,所以性是一樣的,習慣會把人跟自己的本性這個距離愈來愈拉遠了。所以三字經下面一句話說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如果你要不好好的教他,天性漸漸被蒙蔽了,習性漸漸形成了,變成喧賓奪主,以後習性當家麻煩可就大了,習性是不仁、不義,現在社會無禮、無智、無信。這五德,五德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從真心流露出來的這五種大用、作用,蒙蔽之後就變成相反的,就是沒有仁(仁是仁愛),自私自利,只有利害關係,沒有親愛的關係,這個變化多大;不講禮,那就造惡業;沒有智慧,愚痴;沒有信用,存心欺騙一切眾生,連父母都欺騙,兒女欺騙父母,父母欺騙兒女,夫妻互相欺騙。這個世界不像是人的世界,像什麼?妖魔鬼怪,變幻無常。所以教育重要了。

  佛教人不修善不修惡,為什麼?善惡造成了六道輪迴,你修善,造三善道的業;你行惡,你造三惡道的業,這就是六道輪迴。菩薩業是什麼?菩薩業是淨業,清淨的,不落在善惡二邊,所以菩薩斷一切惡修一切善,而不把一切善放在心上,這叫淨業。放在心上,心就被染污了,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,這個要知道,平等心裡頭沒有覺迷,染淨善惡都不放在心上,這個業就變成菩薩業了。菩薩業具體說來,我們講的五個科目,五個科目就是菩薩業。三福,淨業三福,要做,非常認真的做,為什麼?供養一切眾生。就佛陀而言稱教化,就菩薩而言說為供養,為什麼?佛是師道,佛是老師,菩薩是同學,同學就要客氣很多了,所以同學用供養,佛陀是教誨。淨業三福教我們,實在講天天要念,不念都忘掉了,重要課程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與三福相應,這是什麼?這是標準的佛弟子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要常常放在心上,認真把它做到,做給社會大眾看,這是真正的勸孝勸敬。人能孝順父母、能尊敬師長,這個人就是聖賢君子,這個人就是佛菩薩阿羅漢,依這個為標準。下面有兩句,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兩句是根本戒,培養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這扎根教育。

  我們向佛菩薩學習,是接受教育。接受了之後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修行,這叫不捨菩薩事業。我們中國人講得簡單,四個字,「身行言教」。我們把佛陀教給我們統統做到,身行,身行就是教化眾生,做出榜樣給人看;別人看了受了感動,想跟你學,想跟你請教,你再用言語把這些道理講給他聽,他聽懂了,真能接受了,這個人就得度了。這第一條戒,三福第一條。從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,這個基礎就第一條,是人天法,在六道裡頭離苦得樂,不是究竟的,你沒有出離六道輪迴。你現前能做,現前可以離苦得樂;你將來能做,將來可以離苦得樂;不做,苦樂果報就現前,現前必定是苦多樂少,為什麼?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惡比善多,惡的念頭比善念多,惡的言語比善的言語多,惡的行為比善的行為多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我們要相信聖賢,要接受老祖宗的教誨。祖宗對於後代愛護備至,留下來的文化都是教我們離苦得樂。過去有人教,國家教、家庭教、社會教,所以自然養成很好的德行、習慣。最近這兩百年來我們這些祖宗,這近代的,兩百年以內的,疏忽了,看到外國的東西稀奇,科學技術,迷失了本性,這個虧吃大了,把祖宗的東西、聖賢東西放棄了,一昧去學西洋的,造成今天中國社會的苦難,讓我們對傳統的文化,信心喪失掉了,這是世間最可悲的事情。外國人提醒我們,我們不敢相信。英國的羅素、湯恩比,他們看得清楚,他們真正看出來了,中國傳統文化是全世界一切族群文化當中最殊勝的、最值得人們尊重的好文化。中國文化要復興,全世界人都享福,就是離苦得樂,我們中國人不相信。湯恩比說的這些話,特別是晚年,學術界有不少人說他在打妄想,大概是老糊塗了。你要細心去聽他的話、去研究他的著作,你才真正體會到,他講得對,沒講錯,為什麼?中國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自性是真心不是妄心,真心流出來的是真理、是實相。所以我們讀他的書,大幅度的增長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。

  湯恩比的願望,中國領導全世界,太平盛世出現在地球上。這個盛世,不像從前是一個地區,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盛世是全球,靠什麼?靠中國傳統文化跟大乘佛學,大乘佛學也在中國。中國人不相信,誰敢相信?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正有認知,真正熟悉沒有懷疑,他才能相信,這是少數人。少數人那管用嗎?行,只要用真心。中國古人說了一句話「邪不勝正」,正能量太大了。今天是邪的能量大,正的能量薄弱,表面上看好像是正不勝邪,你細心入微去看,正能量在膨脹,邪能量在萎縮,到最後真的邪不勝正。那個時候,大多數的人信心恢復了,太平盛世出現了。

  當前我們遇到一部好書,我們的信心更足了,這部書,唐太宗編的《群書治要》。這是中國古聖先賢,從三皇五帝,世世代代聖賢君子累積真實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效果、經驗,都在裡頭,它能幫助我們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平天下這個平是公平、是平等,也就是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講全世界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意識形態、不同的生活方式都能夠統一。統一這個名詞大家用慣了,如果從中國、從佛法,不用這個統字,用合,合作、和合、合一。

  這是不捨菩薩業。菩薩業用什麼方法來落實?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榜樣是教學。世尊三十歲開悟,開悟之後就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,教學四十九年,經典上所說的「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」。三百餘會,那個時候的會,我們現在叫辦活動,辦活動就是古人講的會,世尊辦活動三百多次,每一次規模大小不一樣,時間長短也不相同,總共三百多次。當然這裡頭,許多小的活動合成一個大的,匯合成一個大的活動。不斷在做,到處在做。釋迦牟尼佛沒有建寺廟、沒有道場,過的是遊牧生活,晚上樹下一宿,白天托缽,日中一食,他不住在一個地方,完全過著大自然的生活。萬緣放下,生活在這個世間所要求的,最低的基本的幾個條件,除此之外統統放下了,身心清淨,清淨就是健康。所以不捨菩薩業,佛陀的事業是教學。

  佛陀當年在世,菩薩弟子是有成就的、明心見性的,這些菩薩在四面八方代佛講經教學,他們也領眾,小團體。佛法在四面八方傳承,在歐洲、在非洲、在亞洲,邊遠地區都普及到了。特別是在中國,跟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可以說是完全相同,在中國古籍裡面能找到,所以中國人接受了。特別是他教學的方法,戒定慧三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個方法、這個理念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。早年間,民國初年,私塾裡面教學的老師都懂得,對小朋友的教學要幫助他收斂,為什麼?小孩也會胡思亂想。用什麼方法讓他把這個思想放下?用讀書的方法。讀書不需要講解意思,字沒有念錯,句子沒有念漏掉,一遍一遍的念,為什麼?他就不會打妄想,他就不會有雜念。這是什麼?這是定,小孩也要修定。遍數念多了,他記得了、他熟了,那是附帶的作用,那不是主作用,主作用是教他得三昧、得定。他有定他就會有悟處,他念念念,老師沒給他講,他自己明白了,這種情形很多。明白之後,學生講給老師聽,老師給他印證,你講得不錯、講得很好,給他印證。這就是其義自見,念久了自己明白了。這是佛門跟中國傳統教學的重要的理念跟方法,培養的人才,聖賢君子,大乘佛法培養的人才是佛、菩薩、羅漢。這是菩薩業。

  下面,「不離菩提心供養」,菩提心是真心。菩提翻作覺,菩提心就是經題上的覺字。清淨平等覺,清淨,阿羅漢的心;平等,菩薩的心;覺就是菩提心,佛心。菩提心怎麼講法?可以經論合參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解釋的,菩提心的體是真誠心,菩提心的作用,對自己的自受用叫深心,對待別人他受用的叫慈悲心,對人要慈悲。深心是什麼意思?古德註解是好善好德,喜歡倫理道德、喜歡斷惡修善,這是自受用。對待別人一片慈悲,悲是拔苦,眾生有苦,幫助他離苦,這叫悲心;讓他得到快樂、得到幸福,這是慈,這是施捨,總而言之都是一個愛心,真誠的愛心,無條件的愛心。 大乘佛法,同體的愛心,上跟諸佛菩薩同體,下跟一切眾生同體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自性是真心。所以惠能大師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就是整個宇宙從哪來的?從我們念頭生的,善念生出三善道,惡念生出三惡道,善惡念頭沒有了,六道輪迴就不見了。大乘佛法說的。常常存菩提心,這個人就是菩薩。

  我早年在美國講菩提心,我是用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。菩提心的體,「真誠」,我用這兩個字;自受用就是「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」,這自受用;末後一個「慈悲」,他受用,我用十個字來解釋,容易懂,容易體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真誠是菩提心的本體,就是《觀經》上講的至誠心,至誠是什麼?真誠到極處叫至誠。自己對自己要清淨、要平等、要覺悟,別的我都不要,我只要這個。清淨,沒有染污;平等,沒有分別。有分別就不平等,有染污就不清淨。什麼是染污?煩惱是染污,經教常講的五種見惑、五種思惑是染污。五種見惑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五種思惑是貪、瞋、痴、傲慢、懷疑,這是染污。把這個東西放下,清淨心現前,阿羅漢的境界。再往上提升,不分別。不分別,平等心現前,分別就不平等了。最後再向上提升,覺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現前了。佛教也稱為圓覺,圓滿的覺悟,這就成佛了。菩提心是根本,用這個心。什麼是菩薩道?菩薩道就是菩薩業、就是菩薩行,我也用十個字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。最後歸淨土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做為總結。所以我用二十個字,叫不捨菩薩業,不離菩提心。

  下面經文接著寫,「善男子:如前供養無量功德,比法供養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、迦羅分、算分、數分、喻分、優婆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」。這段話說什麼?財供養供養再多,比不上法供養。法供養的功德真的是無量無邊,為什麼?它跟性德相應,自性沒有數量,所以法供養跟自性相應,它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。這個地方所說的這些,全是屬於法供養:如說修行、利益眾生、攝受眾生、代眾生苦、勤修善根、不捨菩薩業、不離菩提心,用這種的心願,一句話的供養就不可思議。前面所說的供養是說財供養,布施裡有財施、有法施、有無畏施,財施供養、無畏施供養比不上法供養。法供養裡頭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具體給我們說了這幾句,如說修行第一,利益眾生第二,攝受眾生第三,代眾生苦第四,勤修善根第五,不捨菩薩業第六,不離菩提心第七,說了七種。這七種功德無量無邊,一定要不著相,著相就有邊際了。不著相,什麼叫不著相?我修這些供養不放在心上,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幹這些好事也不放在心上;沒有白幹,那個功德無量無邊,都在一句佛號裡。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用意何在?教人明白道理,明瞭事實真相,這一條重要,你一切所思所言所行全都回歸自性了,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回歸自性,功德稱說不盡。

  下面一個問,《華嚴經》上,「何以故」,什麼緣故,為什麼法供養有這麼大的功德?下面是答覆,「以諸如來尊重法故」。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,為什麼?財供養再多,出不了六道輪迴;法供養少許,他一下覺悟了。勸人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這一句就不得了。海賢老和尚念念不離這一句,他功德多大。他說得更明顯、更清楚,常常教人:好好念佛,成佛是大事,其他的都是假的。這一句是法供養。對方真聽懂了,真聽明白了,真不懷疑,接受老和尚的勸告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生到淨土他就成佛了,還有哪個功德能跟這個相比?老和尚一生,九十二年所表的法,哪一個最重要?這一句話最重要。相信的人,那就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的,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今天得人身,有緣聞到佛法,聽到這一句話,歡喜、理解、真幹,他就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。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一生不拐彎,肯定念到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,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法身菩薩,真實不可思議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
  所以底下這個經文,都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以如說行,出生諸佛故」。如來尊重法,你依照佛所講的去修行,決定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如說修行,在極樂世界出生諸佛。「若諸菩薩行法供養,則得成就供養如來。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」。一切修行當中,這是最真實的,真實到極處。到這個地方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的話。下面是念老的話,「以堅勇求正覺是法供養」。堅決的信心,堅是指信心,勇是指願心,我願生極樂,勇猛精進,願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就是求作佛、成佛,這是法供養,這是「真供養,供養中最」,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,沒有比這個更上的了,「故勝於以餘物供養恆沙諸聖」。恆沙諸聖的供養,它是物質的供養、精神上的供養,但是不是教你成佛,唯有淨宗這一門是一生成佛的大法,太可貴了,所以勝於以餘物供養恆沙聖也。

  上文中所講的「俱胝」,這是印度數字的名稱,相當於中國講的千萬,一千萬。「那由他」,萬萬,我們講的億。「以下則為更多之數」。一直到「優婆尼沙陀分」,優婆尼沙陀分意思是「將大地碎為極微之微塵」。把一個地球,把它磨成細粉,細粉再磨成細粉,磨成不能再小的了,再磨怎麼樣?沒有了、空了,這樣微細的物質現象叫做優婆尼沙陀。所以這極其形容數量之多,多到無法計算。

  「法供養之功德,如地球所有微塵之總數,至於財物供養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塵,更何能比於地球微塵之總和」。這是極讚,讚到極處了,供養功德不可思議。不可思議是無法想像,是你想像不到的。更何能比於地球微塵之總和,「此乃盛讚法供養功德不可思議。此較量彌顯法藏菩薩堅勇求正覺,其功德遠超供養恆沙諸聖」。這個聖是佛陀與地上菩薩,經論常講的初地以上這些法身菩薩。此較量彌顯法藏菩薩堅勇求正覺。法藏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前身,阿彌陀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他的德號稱為法藏,現在成佛了就是阿彌陀佛。其功德遠超供養恆沙諸聖,這一句裡頭含義很深,實際上是教我們,要認識極樂世界,要認識阿彌陀佛,要認識這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換句話說,只要你抓住這個名號,所有恆沙諸佛菩薩名號都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之中,你受持這句名號就等於你受持恆河沙數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的聖號,你一個都沒有漏掉。為什麼?阿彌陀佛是大圓滿、是大總持,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。所以受持這句佛號,世尊一生所說的經論在其中。諸菩薩法,十方世界普度眾生,這些無量功德也在這句佛號當中。佛號真正不可思議!

  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,科題「願求淨土」,這裡面分兩段,第一段「感得淨剎」。眾生有感,彌陀就有應,感應道交,極樂世界被你看見了。下面一段「盡度眾生」,必須先有感應,然後才能盡度。盡度眾生不容易!盡是一個都不漏,誰能做到?只有阿彌陀佛可以做到。阿彌陀佛不但能做到,阿彌陀佛還能夠分無量無邊身,為一切眾生說無量無邊法,每個法門都是接引到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就。我們看經文,第一段「感得淨剎」,經文:

  【願當安住三摩地。恆放光明照一切。感得廣大清淨居。殊勝莊嚴無等倫。】

  右面這兩小科,就是這邊一科跟下面「盡度眾生」這兩段,「是求成佛攝淨佛土願」。這個第一首偈,念老的註解上,實在是「以上諸願之總歸」,也是下面所講的四十八願的核心,說明這兩小科經文的重要,這兩小科。「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菩提,屬於眾生。為成就度生事業之究竟方便,故發大願攝淨國土」。這個攝就是建立教學的我們講實驗點。我們過去曾經在安徽湯池辦了一個實驗點,看看傳統文化在現前社會能不能管用,我們實驗成功了。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親近彌陀,證究竟果報,也做成功了,這是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做的一個實驗點,就實驗這句名號,信願持名,用這個方法證得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就是證得圓滿了,阿彌陀佛做成功了,給我們看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人道概念當中是很難想到它的真實相。在六道裡面,實在如佛所說,極樂世界的境界不可思議,只能用這句話來形容。下面一定是到者方知,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明白了,你親眼看到、親耳聽到,到者方知,不到講不清楚。你能聽幾分,全是自己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,沒有善根的人聽不懂。

  沒有善根的人,湯恩比博士所說的,他的說法不是隨便說的,地球上所有人類的文明,他把它分了二十多種,二十多種文明比較,只中國文明最優秀。他念念在希望著,那個念力很強,他真念,他不是假的。這個人是菩薩再來,無盡的慈悲,他不為他自己,自己年歲大了,曉得在世間不久,念念都是為地球上所有眾生。這還得了嗎?在這個地球上找不到第二個人。佛門裡面大德有真正發菩提心,這世間人,我們跟這個經一對比,羅素跟湯恩比都是真正發菩提心,心中沒有自己、沒有欲望、沒有名聞利養,全心全意為地球上苦難的居民。告訴世人,地球要避免災難,人類要避免絕種,只有世界走向統合才行,就像中國夏商周的時代,有個中央的示範區。他說這個中央的示範區就是中國,這個示範讓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向中國學習,中國文化統合全世界,這個文化是和諧的,這個裡頭沒有鬥爭、沒有戰爭。他最擔心的是戰爭,如果下一次戰爭爆發,是核武戰爭、是生化戰爭,那是人類最愚蠢的集體自殺的行為,非常可能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滅盡,核武有這個能力。所以他說戰爭決定不能發生,才想出像夏商周這樣的統合,依道德、依倫常,希望地球上的眾生能和睦相處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相關懷,互助合作。

  我們看下面第六段「願求淨土」,下面有兩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「感得淨剎」,第二個小段「盡度眾生」。這些事只有在大乘經上可以看到,其他地方沒有。請看經文:『願當安住三摩地,恆放光明照一切,感得廣大清淨居,殊勝莊嚴無等倫』。念老的註解,「右之兩小科是求成佛攝淨佛土願,此二偈實以上諸願之總歸」,上面所發的願,到這來做個總結,「亦是下四十八願之核心」,非常重要。「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菩提,屬於眾生」。這是經文,底下這一句念老所說的,「為成就度生事業之究竟方便,故發大願攝淨國土」。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,建立一個教學的實驗點。極樂世界是諸佛如來,由阿彌陀佛帶頭,在西方建立這一個教學的實驗點。

  下面先說前兩句,「願當安住三摩地,恆放光明照一切」。上句當中的「三摩地即三昧」,念佛三昧,也叫寶王三昧,翻成中國意思是「正定」。「願安住於正定之中」,定在哪裡?當然是定在念佛三昧裡頭,這個重要!我們細心觀察海賢老和尚,這一句他百分之百的做到了。可以說他二十歲出家,師父給他剃度,剃度之後就教他這一句話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囑咐他一直念下去,他的心就安住在這句佛號之中,念了九十二年,不拐彎,一直念下去。拐彎就打閒岔了,他不打閒岔,他心定的。你看他跟幾個同參道友在山上結廬共修,連他自己好像是四個人,四個人所修學的不一樣,有修禪的、修淨土的、有學教的,你看他們能夠和睦相處,互相尊重,沒有毀謗,沒有批評,和合僧團,給我們做出模樣。中國大乘八個宗派,沒有門戶之見,知道什麼?都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,各個所學的都第一,沒有第二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各人根性不相同,師父所傳不一樣,沒有爭論,這才叫六和僧團。名符其實的六和僧團,它不是一個宗派、不是一個法門,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,他給我們表這個法,門戶之見沒有了,這才是真正六和。心量一拓開,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所建立的無量無邊的法門,統統可以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互助合作,個個都成就道業。成就是平等,明心見性,參禪的明心見性;學教的,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;念佛的,理一心不亂也是明心見性;修密的三密圓融,個個都成就了。這個法表得殊勝,把我們現前國內國外整個地球上的佛法,問題全解決了。幾個人住在一起,沒有比高低的,各人所悟在一起分享,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提升境界,多麼難得!定中開智慧了,開智慧就是放光,「恆放光明照一切」,這真正用功,真正如法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底下一段非常重要,我們這句佛號怎麼個念法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尤其在今天的世界,世界要統合,必須先要統合宗教,不但自己門戶之見不能有,而且對於所有一切宗教平等看待,和睦相處。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矛盾沒有了,誤會沒有了,鬥爭沒有了,世界才會永續安定和諧,太平盛世才能出現。所以宗教教育,宗教互相學習比什麼都重要。世界上決定要有宗教大學,我們來做這個工作,對於自己、對於別的宗教、對於整個社會都會做出正面的影響。好,今天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