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 > 116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一六集)  2014/10/9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41-011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四十五頁,倒數第六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「據《會疏》義,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。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為宗,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」。上面都是講佛種性,念老引經據典,他引的有《探玄記》,賢首國師的《華嚴經》註解,引《淨影疏》、日本的《會疏》,也引《華手經》、《寶雲經》,證明佛種性的古大德以及經論裡頭說法,這些說法都說得好,都值得做參考。這個地方等於說是做一個小結,根據《會疏》所說的意思,菩提心與稱佛名號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,那正是本宗所說的宗旨,宗旨是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,念老也肯定這個說法正是經文裡面護佛種性常使不絕的意思。

  佛經常用植物來做比喻,像種樹一定要有種子,眾生學佛當然有種子,沒有佛種子你怎麼能成佛?佛種性是什麼?實在講,簡單稱佛性,這個地方講佛的種性,佛種性就是真如自性,一切眾生本有。為什麼佛種性不在?不是不在,是我們迷失了自性,佛種性不能現前。現前的、起作用的是什麼?是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痴,這就是起心動念四大煩惱常相隨。它不間斷,前念是染污,後念也染污,染污雖然有輕重不同,都是這四種煩惱混雜在一起,凡夫不知道,把它當作我。頭一個我見,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我這個字的存在,完全是一種誤會。有沒有真我?真我有,涅槃三德裡頭都屬於我,那是真我,那不是假的,法身有我,般若有我,解脫有我。常、樂、我、淨這四德,這是自性裡頭本具的。我是什麼意思?主宰的意思,自己能做得了主,這才能稱我,自在的意思。我們今天執著這個我見,不能做主,他也不得自在,他是煩惱陪伴著他,遇到事情,煩惱做主,他自己不能做主。我們今天要學佛,要遠離妄心,把真心找回來,真心就是佛性、就是佛種性,要好好的保護它,不要讓它再被障礙。這一段主要的意思在此地。《會疏》講的跟本經的宗旨完全相應,是以發菩提心與稱佛名號,就是一向專念,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,完全相應,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。

  「常使不絕」,念老也引用古大德的開示為我們說明。《嘉祥疏》裡面說,「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。」如來是諸佛如來,如來的法種永恆不斷,這叫常使不絕。又《甄解》引用《大智度論》裡面話說,「於無佛處,讚歎三寶音。」沒有佛教的這個處所,讚歎三寶,讓這個地方大眾能聽到佛的名號、能聽到佛的開示,把三寶引進來,這也是常使不絕的意思。

  下面說,「三寶音者,即受持宣說佛法藏也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講經教學。這個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學,講經的目的是教他學佛,一定要懂得依教奉行,把所聽得的、明白的,要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海賢老和尚表演得最好,我們看這個碟片,看《永思集》的這些文字,你細心去體會,那叫真正學佛。就像章嘉大師所說的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,海賢老和尚完全兌現了,做出來給我們看,我們應當要向他老人家學習。他把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佛叫他表法,他表活了,活活潑潑,從早到晚面對一切人事物,那就是活的《無量壽經》,經典裡面講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統統做出來給我們看。所以這片光碟看一百遍、看一千遍看不厭,愈看愈歡喜,看到你會開悟。所以我們要把它當作《無量壽經》來看。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三參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在我們這個經,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所表的,等於《華嚴經》上的五十三參,做給我們看。什麼叫信願持名,他做得淋漓盡致,我們細心去觀察,愈看愈有味,愈看愈歡喜。

  讚歎三寶,底下這一句說清楚了,「三寶音者,即受持宣說佛法藏」。講經教學,乃至於我們依照經典、依照祖師大德的開示,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、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我們把它活學活用,讓大眾看到了,佛法不是口說的,佛法是身行言教。最重要的是身行,我們把三皈做到,把五戒做到,把十善做到,把律儀做到。再進一步,四弘誓願做到,普賢十願做到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做到,彌陀的願就是我的願,我的願跟彌陀的願完全相同,這樣子心同佛心。這是一切眾生都同的,佛種性,哪個沒有?個個都有,只是迷的人迷失了自性,雖有佛種性,它不起作用,有等於沒有。現在我們用本經的綱領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發菩提心,我說得比較簡單清楚一點,我是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五個字說明深心。菩提心的體,真誠,就是真心,真心對自己,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而不迷的心,所以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,這是因;對待別人慈悲,總共合起來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十個字。我們起心動念與這十個字相不相應?相應就是發菩提心。念念相應,念念都是菩提心,再加上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這是成佛的種子,你這個種子非常堅固真實,念念不捨,行行不離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

  今天我們學佛的人,實際狀況是什麼?菩提心是發了,常常忘掉了。這就是說習氣熟透了,無量劫來煩惱薰修,熟透了,發的這個菩提心很生,常常忘掉,偶爾想起來,不能相續,毛病出在這個地方。用什麼方法叫它相續?方法確實有,我們沒好好用它,這個方法就是一向專念,用一向專念把菩提心喚回來,聲聲佛號把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喚回來。如果我們要探究根源,為什麼我們變成這個樣子,跟古人簡直不能比,原因是什麼?那就是我常說的,古人修行有根、有本,我們今天根本沒有了。他的確是從種子發芽,長成的大樹。我們今天用什麼?用插枝,插枝也能夠活,總不如種子長成的踏實。那個種是什麼?淨業三福,是種、是根、是本。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有沒有做到?沒有。心目當中沒有父母、沒有師長,唯我獨尊,今天都是這個心態;不能合作,不能團結,這就是佛門為什麼會衰,社會為什麼會亂,原因在此地。

  展開中國歷史,過去幾千年,人們是怎樣存活在這個世間?教育的落實是在家庭,中國自古以來是大家庭。中國的歷史,記載帝王的稱紀;記載這些大臣的,古時候封建,皇帝下面有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有這麼多等級,那就叫家。你看在《史記》裡面稱為世家。這個家是大家庭,至少五代、六代同堂,六、七代人多了,再分出去。所以一個家庭一般狀況差不多都三百人左右,它是社會行為,不是個人。社會行為,這麼多人住在一起,如果沒有制度、沒有規矩,那就亂了。中國能管理一個家,就能管理一個國,所以齊家就能治國。能治國就能夠平天下,這個平是公平,能夠以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對待這個世界上其他的國家,這樣才能造成整個世界的盛世。地區,一個國家的盛世,這個幅員不大,整個世界就大了,稱之為天下,用平等、和睦,所以平天下。平,平等,和天下。好!和平,和是果,平是因,中國人習慣先把果放在前面。它為什麼那麼和?因為平等就和了,平等對待。日本人,他不叫和平,他叫平和,平等是因,和睦是果,也用得很好。字,意思完全相同,顛倒一個,中日文之間顛倒,這都是中國文化傳播在海外。湯恩比稱為,東亞主流的文化是中國,衛星文化有韓國、有日本、有越南,這同一個體系。周邊這些國家跟中國往來、跟中國相處超過兩千年,真正是兄弟之邦。他們使用的文字,日本跟韓國跟越南,在過去都是用漢字,用文言文,確實是同一個文化。現在他們有自己的文字,但是漢字還是非常重視。

  古聖先賢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效果、經驗,全都是用漢字文言文記載下來,就是今天大家所知道的《四庫全書》,都在這部書裡頭。這麼大的分量,一千五百冊,我們這個講堂的左邊書架全是的,誰能看得完?就像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告訴我的,他舉個比喻,小孩出生就有能力看《四庫全書》,一天看八個小時,活到一百歲還沒看完。中國這部書是人類的瑰寶,是人類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,用漢字文言文寫的。你要懂得漢字,懂得文言文,祖宗傳的東西統統在你掌握當中。真的分量太大了,怎麼辦?我們一定會想到擷取裡面的精華,擷取我們現前社會環境所迫切需要的教誨。最早幹這個事情,唐太宗。唐太宗下個命令,讓魏徵,這是他的大臣,召集幾個人成立一個小組,替他辦這樁事情。他所需要的這些智慧、這些經驗,他所需要的,統統抄出來給他看,總共抄了五十萬字,一部書。一部《四庫》變成一部書,唐太宗手不釋卷,囑咐文武大臣統統要讀,唐朝的盛世就這麼來的。他所取的是從三皇五帝到晉代,唐朝以前的晉代,過去兩千年。唐以後也出了不少聖賢君子,他們的著作也都收到《四庫》裡面去了,這些東西不在《群書治要》,不在這裡頭。所以《群書治要》是《四庫全書》的精華篇,只有上半部,沒有後半部。在今天,我們非常希望國家來做這個事情,也成立一個小組,編《群書治要》的續篇,讓中國傳統文化有個完整的精華篇,這價值非常高,用個十年時間不算長。

  這個東西對個人來講可以修身,身心健康,自在幸福,這東西可以幫助我們得到;幫助我們家庭和睦,家和萬事興;做企業的,能幫助你企業生長。國內有幾個企業家在做了,胡小林做得很成功,吳念博做得也很成功,南方的謝奕輝,統統用這個方法來管理企業、指導企業,企業接受古聖先賢教誨,健康的成長。再擴大可以治國,可以平天下,平天下就是我們一般講統一全世界。這個統一不是政治、不是軍事、不是經濟貿易,是文化。像中國古代夏商周,夏商周三代一千八百年,是文化統一。不是政治統一,不是軍事統一,文化統一。湯恩比博士認為,我們地球上今天要學夏商周,諸國要統一,統一在傳統文化。傳統文化最優秀的,保存得最好的、最完整的就是中國這一支。它的工具好,工具就是漢字文言文,它能超越時空,你學會漢字文言文,三千年以前古人這些典籍你能夠看得懂,不會把意思會錯了,這太難得了。漢字文言文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,它超越空間、超越時間,超越空間,每一個國家民族都用得上,古時候用得上,現在用得上,未來還是用得上,超過十方三世,世界上獨一無二。

  我們希望全世界能有千年盛世出現,千年盛世指導的最高原理原則就是這部書。我希望有年輕的同學們,對這個有認識,而且認識得很深,不是淺顯的,深度的認識,向這個目標努力。傳播傳統文化,這也就是此地「護佛種性,常使不絕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希望這個地球上的居民生生世世幸福快樂,社會沒有動亂,地球沒有災變,能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,《群書治要》落實就做到了。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,教給我們的我們要記住,受持、宣說,受持是幹,身行,我要做到,做到然後才宣揚,才為大家說明。佛法藏裡面也包含《四庫全書》,包含所有的宗教、所有國家民族古聖先賢的文化。

  「眾生由之植善發智」,植善就是行善,知道種善根,知道修善行,發智就是開悟,智慧現前。「成德契理」,成就自己的德行,德是道德。倫常就是道德,倫是倫理。倫理說什麼?人與人的關係,一定要認清。中國古人體會到了,明白了,教人人性本善,這個概念一定要有。有說人性本惡,那是錯誤的。人性本善是真的,習性不善。習性有善、有不善,看你怎麼教。如果用中國傳統文化來教,本性本善,習性也善,所以他能成聖、成賢、成君子。昨天晚上這一會,在南昆士蘭大學的講演,時間太短了,只有一個小時,我準備有一份資料都沒有講,時間太短了。他給我出了個題目,「什麼叫高等教育」。我的回應,高等教育是聖賢教育,教人成聖、成賢、成君子,這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。現在學校沒有了,現在學什麼?學科學,學技術,倫理道德完全不懂。五倫,人與人的關係,沒有人教,所以社會會亂。五倫是道,五常是德,五個字,仁義禮智信,就是佛家的五戒。仁,不殺生;義,不偷盜;禮,不邪淫;智,不飲酒;信,不妄語,完全相同,那是德。這是做人的基本條件,懂得人與人的關係,能夠做到這五種德行,這稱之為人。

  現在社會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五個字都沒有了,這很可怕。五個字都沒有了,那是什麼樣子?跟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老先生說得好,《左傳》就是他的著作。傳是註解,註得非常踏實,一點都沒有錯,稱之為傳,永遠可以傳下去,有這個意思。所以以後別人著書立說不敢用傳,用傳就是非常肯定,一個字、一句不可以改動,照這樣傳下去。後人不敢,沒有這個把握,我自己的東西一個字沒錯誤,不敢說,所以用註、用疏、用解,用這些名稱。這個就是說,我這個東西提供你做參考,不對的地方請你給我修改。傳是不可以修改的,我的東西就是正確的,一個字也不可以更動。左丘明他有一句話說:「人棄常則妖興。」人把五常仁義禮智信不要了,拋棄掉,那人變成什麼?人變成妖怪。今天的社會,左丘明這一句話完全對應了。古時候念到這一句,這是提醒我們、警告我們,人統統講求仁義禮智信,只是做了多少不一樣,完全做到,能達到滿分,聖人;能做到百分之八、九十,賢人;能做到一半以上,君子;一半以下,稱為小人。倫常的社會,長治久安,太平盛世。我們展開歷史,看到古時候的盛世,無限的羨慕。我們現在、往後可不可以做到?可以,只要像唐太宗一樣,用《群書治要》來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地球上的太平盛世就能出現。湯恩比將這個希望完全付託在中國人,只有中國人能夠帶給這個地球太平盛世,多難得!這個人一生活得多有意義、多麼充實,他這一生沒有白來。

  古人有一句諺語說:「三人同心,其利斷金。」這舉了個比喻,它的鋒利可以能夠切斷鋼鐵、金屬,它有這麼大的能量。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三國時代,劉備、關羽、張飛三人同心,他就建立幾十年的政權。學佛,覺悟了,這種雖然有成就,隨著時代消失了,只留下來傳說而已。我們今天讀聖賢書、學佛法明白了,真正的成就、永恆的成就是文化。唐太宗做的精華篇是永恆的成就,比大唐盛世高明太多了,大唐盛世沒有了,三百年就完了,他這一個善行千年萬世永遠不會滅掉的,你看這個多有意義。清朝晚年還有曾國藩這樣的人,不能稱聖,那是大賢,他的著作不少,好東西很多,距離現在人近。這個功勞比建立一個國家、統一全世界高得多!這才叫千秋萬世永恆不會磨滅的功德。什麼最重要?教育最重要。要重視教育,重視聖賢教育,把聖賢教育落實在家庭、落實在學校、落實在社會、落實在宗教,這個社會所有一切衝突全化解了,要教。

  佛教最偉大的事業是什麼?義務教學。方東美先生早年教我,兩百年前,中國城市、鄉村,大大小小的寺院庵堂,沒有不講經的,沒有不教學的。寺院裡面的法會就是講經教學,什麼時候最興旺?每年就是冬天,因為中國是農業社會,秋收之後就休息了,到春天再幹,所以這一季寺廟就很熱鬧,喜歡讀書的人都到寺廟去,請法師講經。所以叫討經單,住在寺廟,吃、活動都在寺廟,帶一點供養去,學徒們帶米、帶糧食。每一年有三個月,這時人最多,平常有人,人少。讀書到哪裡讀書?到寺廟讀書。寺廟裡頭的出家人不但對佛法通,對儒、對道都通,所以他們都是好老師,你跟他們學習,不需要付學費,他們都是義務教學。中國太平盛世是從這裡萌芽,從這個地方生長。

  最近兩百年,出家人不講經,不學經教,建寺廟,叫塔廟堅固,多聞堅固沒有了。最近這一百年是最後一個,五種堅固最末後的鬥諍堅固。我們學佛難了,好老師沒有,修學環境沒有,學校沒有,典籍沒有,找不到了,怎麼辦?非常痛苦。這一生真正想學經教,要過流浪的生活,居無定所,好在現在印刷術發達,典籍得來不難。印光大師特別提出來,讓我們精神振作起來,真正發心學習住小廟,人數不要超過二十個人。為什麼?開銷小。現在末法護法的人不多,寺廟大,人多,開銷大,大多數人不是真學,真正學的人三五個、十幾個就不少了。像古時候的書院,真正志同道合在一起學習經教,不要超過二十人,封閉式的,與外界隔絕,一心在經教上,十年、二十年會有成就。學三十年之後,再去為人講經教學,會有人來請你。現在方便,現在自己小道場講,可以錄像,可以製成光碟,光碟可以傳播。你講得很好,人家聽了生歡喜心,很羨慕,他就會來請你去教化一方。你到那裡教化也如法炮製,建一個小道場,人數別超過二十人,印光大師教我們是決定正確。

  人不能不學,不學就胡思亂想,就造成社會的動亂。人要天天在學習,他是清醒的,他的心是平靜的、是清淨平等的,他不會作亂,縱然受到挫折他也能忍,若無其事,平平靜靜的度過這個苦難的時代。不斷的講學,造成影響,會影響別人。人好善好德,好善好德的人愈多,慢慢的那就是下一個世紀太平盛世的種子。我們在孕育,三十年、五十年之後,好善好德的人愈來愈多,那就愈來愈需要好老師來教導。好老師不是短時期造成的,總得二、三十年,他一門專攻,苦讀,得三昧、開悟,那是真正的好老師。一個老師傳二、三個人就很難得了。達摩祖師到中國,第六代才出現一個惠能,緣成熟了,禪宗興旺起來了,前面五代都是單傳,緣不成熟。佛種不能斷絕,要延續下去,環境不許可,緣不成熟,就薰成種子,我們就變成佛種,一個傳一個、傳二個、傳三個,足矣。什麼時候能起作用?下一代,再下一代,不是我們這一代,希望五十年之後、一百年之後。

  如果說是高科技不會被毀滅,傳媒,真正有好的國家領導人他覺悟了,利用這個工具來教化眾生,教化全國的國民,教化全世界的人民,他只要有十個、八個好老師,讓這些人天天用網路、用衛星電視來教學,效果很快。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,頂多十年,天下太平了,太平盛世出現了。因為媒體傳播,對於社會世道人心的影響太大了。今天它播什麼東西?都是殺盜淫妄,把社會搞亂了。他要能改變政策,把這些負面的信息完全封閉、拋棄它,來播演倫常道德,來播演聖賢教育,我相信一年就能收到效果,你就看到人心變了、社會變了,災難沒有了,五年、十年太平盛世出現了。這需要國家領導人認識,有這個認知,有這個魄力,把它改變過來。邀集傳媒的這些負責人,告訴他業因果報,你播的是負面的,擾亂了社會,將來的果報在地獄;你能夠反過來,播演聖賢教誨、倫理道德、因果報應的真相,人都回頭了。這個功德不得了,那是種大福報,來生的善果善報不可思議。不能作惡,一定要行善。積功累德,沒有比媒體來得那麼快速,造惡也快,行善也快,果報也快。

  所以我們讀到這個經文,感受很深,我們有佛種性,人人都有,一切眾生都有,如何能叫它常使不絕?這就要受持甚深法藏,要接受正面的教育,祖宗的教育,聖賢的教育,宗教的教育,能救世。我年歲大了,八十八了,該走了,我每天拜佛、念佛、繞佛就是一個念頭,求生淨土。我能夠看到的,我盡量說給大家聽,希望大家記住,你們年輕,你們還有很長的時間,要認真努力,積大功德,成就未來的大福報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究竟苦、得究竟樂。下面三寶音,就是受持宣說佛法藏,「眾生由之植善發智,成德契理,故三寶種子,傳傳相繼,常使不絕。」以上這三種說法,念老希望我們統統都認真的參考學習。

  下面這一科,「悲演濟度」。濟是救濟,度是度化眾生,就是教化眾生,從大悲心發出來。眾生太苦了,今天生在這個世界,遭遇是空前的劫難,歷史上過去沒有,我們遇到了。菩薩有慈悲心,悲,救苦;慈,與樂。演,演是表演,也包括講演,有表演、講演,表演是以身作則,海賢老和尚一生表演,我這一生是演說,都是為了一樁事情,救度一切苦難眾生。緣很重要,外緣就是護法,沒有人護持,你遇不到機會。機會與自己修持有關係,自己的福德與眾生的福德因緣有關係,這很複雜,不是簡單的。佛菩薩非常慈悲,冥冥當中他在安排,他在為我們鋪路,我們永遠感恩佛菩薩,還要感恩祖宗。

  我這一生深深感觸到,都是佛菩薩安排的、祖宗安排的。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,只要我們真正發心,不為自己,為苦難眾生,為正法久住,就會得到祖宗保佑、三寶加持,一生都是佛菩薩來安排。老師給我說的話我相信,他不會騙我。章嘉大師大我三十九歲,祖父輩,我跟他那一年他老人家六十五歲,六十八歲走的,我跟他三年,他晚年最後的三年。我學佛的基礎,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,教我的我都能夠遵守。基本的概念,看破、放下。特別訓練,那是接受佛法一定要真誠,要心地清淨,要用恭敬心。心浮氣躁,他不說話。我們年輕,沒有那麼好的修養,一般講起來還算可以,跟一般世間同年齡的人比,我們比較上清淨;跟古人比,不及格,比不上。老人還是很慈悲的來教。我們提出問題向老人請教,心情沒有平定下來的時候,他不說話。所以心要清淨,要定下來,把妄想、雜念暫時放下,什麼都不要想,他才會給你講解。正在講的當中,我們有時候興奮、高興了,浮躁的氣又出現,他非常有趣,他就又不講了,眼睛看著你,不說話,面孔現得非常慈悲。我們自自然然就覺悟到了,有妄念起來,趕緊把妄念放下,老人又講了。所以這個教學不容易,學生很難,幾個人把念頭收拾得乾乾淨淨,去接受他教誨?還有妄念,他不說話,他也不責備你,只是看著你。所以自己要覺悟,自己要真正放下,自己要想到自己所發的本願。

  下面這一段「悲演濟度」,我們看經文:

  【興大悲。】

  一定是它在前面,沒有大悲就沒有動力,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不怕辛苦就是悲心。

  【愍有情。】

  憐憫眾生。下面是講方法:

  【演慈辯。授法眼。】

  『演慈辯』是手段,要為他表演,要為他演說,要解答他的疑惑。把『法眼』傳授給他,「法眼」是智慧,讓他有智慧去觀察、去學習。

  【杜惡趣。開善門。於諸眾生。視若自己。拯濟負荷。皆度彼岸。】

  視若自己,非常重要,這是什麼?邊見破掉了。眾生都有邊見,邊見是二邊對立。邊見化解就和諧,知道天地萬物跟我是一體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興大悲」這一句,從此句直至「皆度彼岸」,這十句,「表諸大士同體大悲、無緣大慈之德行」。這是總說十句,文字並不多,為我們顯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這是屬於性德,從修德開發性德,性德自然流露。念老還是一句一句為我們解釋,『興大悲,愍有情』,「愍者,哀念也。菩薩悲憫眾生」,悲是悲傷,憫是可憐。這一切眾生迷惑顛倒,還自以為是,墮落在六道,造作種種不善業,來生果報全是三途。佛菩薩看得很清楚,怎麼辦?用什麼方法幫助他離開六道輪迴。出苦是離開六道輪迴,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沒有出苦。你把他度到來生人天福報,福報享盡了怎麼辦?又墮落了。決定是墮落惡道的時間長,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。為什麼?你想想自己就明白了。我們起心動念,從早到晚是惡念多,還是善念多?為眾生的念多,還是為自己的念多?你仔細想,這是什麼?這是因,因能感果。我們替自己想的太多,為眾生想的太少;對世法想的太多,對佛法想的太少。所以不管怎麼修,第一個反映出來的是三惡道,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。如果我們知道,警覺性就提出來了。警覺什麼?我死了以後入三途、入地獄,怎麼辦?這才是事實真相。你要怕地獄苦,現在有一個方法,拼命念佛,分秒必爭,為什麼?我要脫離地獄苦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真正脫離地獄。所以往生的人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極樂世界沒有苦,得究竟樂。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唯獨這一門我們可以做到,為什麼?帶業往生。

  大家學了戒律,戒律裡又告訴你,你在這一生取得最低的果位,須陀洹(小乘初果)、大乘最低的初信位菩薩,經典上告訴我們要斷五種見惑,你能不能斷掉?第一個身見,第二個邊見,第三個見取見,戒取見、邪見,這五種,統統斷掉,你才能證得須陀洹果。你試試看,你這一生能不能證得?證得,非常明顯的兩個現象會出生,就是本能,神通是本能,人人都有的,只是煩惱蓋住了。換句話說,這五種見惑斷掉,煩惱就輕,我們六通裡頭第一個天眼通、第二個天耳通就現前。所以初果得二種神通,這不是假的。證得二果就又增加兩種神通,宿命通、他心通。宿命通是什麼?知道過去生生世世自己的事情,大概能知道十幾世、二十幾世、三十幾世,二果。他心通是什麼?別人起心動念你知道。證得三果又得一種神通,神足通。神足通是變化,你能夠分身,你能夠變化,你到哪裡去不要坐飛機,你想到哪裡,身體就到了,就有這個能力,叫神足。確實一切法從心想生,三果阿那含在這個地方想到美國,念頭這一動,這個地方身不見了,美國那裡出現了。四果阿羅漢,阿羅漢得漏盡通。漏盡是什麼?就是見思煩惱斷盡,超越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不見了,好像作夢醒過來,醒過來看到什麼?醒過來看到的四聖法界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看到這個境界,他就生活在那裡頭。還要慢慢向上提升,時間之長我們無法想像,這諸位要知道,不是假的。

  一生成就的法門就是信願持名。信要真信,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,這就難。我們憑什麼能信?完全憑的是經教。我學經教六十三年,講經教學五十六年沒中斷,從經教裡面肯定、認識了,這個法門無比殊勝奇特。歷代古今中外多少人修這個法門都往生,看到《往生傳》,看到《淨土聖賢錄》,看到我們眼前修這個法門大成就者,像來佛寺這三個大德(包括海賢老和尚的老母親),都是一生就一句佛號,其他的什麼也不會,往生多自在,知道什麼時候走,一分一秒都不差。走之前沒有絲毫徵狀,一切都正常,說走就走了。海賢的老母親,他好像是八、九年之後想到給母親改葬,墓穴打開,棺材打開,人不見了,棺材裡頭只有幾顆釘棺材的釘子,人沒有了。到現在沒人知道,不是凡人,凡人做不到。海慶、海賢都走得自在,不要人助念,他很清楚,佛跟他約定的,決定沒有妄語,跟他講什麼時候來接他,幾點幾分幾秒,就是一秒鐘都不差,到時候佛現前,跟佛走了。我們面對經典,就是面對諸佛菩薩大善知識慈悲開示,如同這些人在我們面前,我們只有真誠恭敬才產生感應,你才能聽到弦外之音,你才能在字裡行間看到門道,從哪裡入門,要選擇哪一條道路,你自然都會了。

  所以菩薩悲憫眾生,「普令出苦」。跟我有親密關係的,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同學、朋友,我們要幫助他,要悲憫他;還有,也是有緣人,冤親債主,毀謗我的,障礙我的,陷害我的,他也是可憐眾生,不幫助他到極樂世界,肯定他在地獄。想到親人也想到冤親債主,平等普令出苦,這是菩薩。如果說我喜歡的我度他去,我不喜歡、討厭他的隨他,他入地獄與我不相干,那就不是菩薩。不是菩薩怎麼樣?底下有一句,「二乘凡夫愛見之悲」,這是六道的眾生,情執沒有斷。真正放下情執,慈悲是平等的,他殺害我,他滅我這一族,我還是要幫助他,為什麼?我知道,他不知道,我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,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能大師末後這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可不能忘記。諸佛菩薩怨親平等,都是有緣人,佛不度無緣人,親要得度,怨也要度,決定沒有偏心,這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令人尊敬,凡夫做不到。佛菩薩天天在幹,分分秒秒從來沒有中斷過,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界六道的眾生。過去生中跟我們有緣,無論是善緣是惡緣,再遇到了,統統要度,普令出苦。決定不是二乘(二乘是聲聞、緣覺)的慈悲,實際上他們慈悲心沒發出來,他真是喜歡的,喜歡的他就度他,不喜歡他的,他就不理會。菩薩的大悲不如是,跟他們不一樣。

  「又《會疏》曰:拔苦為悲」。看到眾生苦,現在這個世界眾生多苦,用什麼能度?用倫理、用道德、用因果、用神聖的教誨可以拔他們的苦,除這個之外沒有辦法做到。怎麼做法?就落實在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、神聖的教育,這是手段。領導一個國家,領導全世界,教育辦好了,問題全部解決了。每個宗教都好,都讚歎,沒有差別。這個高、那個下,不是教有高下,是人的根性有高下、善根福德不相等,你適應哪一個法門,你就去學哪個法門,沒有關係。我們佛門很多這個例子,學教的、學禪的、學密的、學戒律的,到最後怎麼樣?最後都修淨土,都把那裡放棄了,修淨土。為什麼?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真正相信淨土我們一生有把握成就,別的很長很長時間,所以他放棄了。每個宗教都如是,世出世間學術沒有例外的,心正,法法皆正;心圓,法法皆圓,真的無有高下。為適應各種不同根性,佛才用這麼多法門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要隨順他,不能隨順我。隨順我,不個個都成就了嗎?他不能接受,要隨順他,要讓他歡喜、讓他接受。這樁事情不能勉強,主持教化的這個人關係太大。

  我移民到香港,第一次跟鳳凰董事長劉長樂先生見面,他的辦公室擺滿彌勒佛,大大小小有四、五十尊彌勒菩薩。我就告訴他,今天拯救這個世界跟摧毀這個世界有兩個人,他說哪兩個?我說第一個國家領導人,第二個就是幹你這行的人。這個權掌握在你手上,你的電視如果播正面的、播倫理道德,你救了天下人;你要是播色情、殺盜淫妄,你就毀滅了這個世界。今天這個權操縱在你們手上,你是發心救世界?還是發心毀滅世界?以後我們也常見面,也是好朋友。他為的什麼?廣告。廣告商人他要搞殺盜淫妄,好像這樣才能吸引觀眾、討好觀眾。觀眾是不是喜歡這些?不見得。我們華藏衛星電視台,陳彩瓊居士她搞的,裡面內容專門播放我講經的光碟。電視台的成本高,我們不敢想像。二00三年元旦,她這個電視台開播,開播前一個星期才告訴我。我說好,我看妳,看妳能不能活一個星期,這麼大的開銷,妳能做得下去嗎?一個星期過去了。我說我看半個月,我看一個月、看三個月、看半年,居然到現在沒有倒閉,還欣欣向榮。錢從哪裡來?播放講經之後,螢幕上打上一個銀行存款的戶頭號碼,就有人寄錢給她,雖然不多,但是人多,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有,她夠開銷。我跟劉長樂講,我這個電視台沒有去拉廣告,也沒有找人來贊助,就用這個方法就能自給自足,到現在沒中斷。由此可知,歡喜正面的人不少,為什麼不播倫理道德,不做救眾生的事業?這值得大家做參考,也值得我們深深去思惟。救苦救難是大德,不往生,肯定也生天道,天人的福報大。

  《會疏》裡頭講,「拔苦為悲,乃至悲是真實平等之悲,故謂大悲。」真實平等,平等就是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只要看到受苦的人就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。今天我們用的手段是用衛星電視、是用網路,我們用了十幾年。二00三年元旦開始,今年是二0一四年,十二年,這十二年產生非常大的影響。在這十二年當中我們看到一個現實,希望後人認真去思考。這個現實是什麼?我這個人認識的人太多了,我不認識他,他們認識我。這個為什麼要提出來?這不是好事。應該怎麼樣?我要是在那個時候我就了解這個狀況的話,我講經,諸位看文字,不看我的人;我們錄像的時候就是有字幕、經文你看到,你聽到我的聲音,你不認識我。我走到哪裡去,沒有人跟著我,自在。這認識之後很麻煩,大陸我不敢去,為什麼?人太多了。

  早年在杭州西湖,早晨到公園裡面去散步,還沒有走多遠,回頭一看,好幾百人跟在後頭,這不是好事。住旅館,在北京,旅館裡頭的大廳,人擠滿了,總幾百人,來看我的,早晨一早就來了,晚上十二點鐘還沒離開,給酒店帶來很多困擾。那些人都是好意,我們感到很痛苦。所以這個經驗告訴大家,以後利用電視、利用網路,不要有自己的像,不要有人像,有文字、有聲音最好。我不開口說話,他不知道是我;有聲音,他聽熟了,開口說話,這是某人。早年有這個情形,我們大意了,沒有想到後果很麻煩,這些都是教訓。文字、有聲書,好,不要人面孔,這就更容易做。

  後面還有一句,「又《涅槃經十一》曰:三世諸世尊,大悲為根本。」密部(密宗)《大日經》第一卷:「菩提心為因,大悲為根本」。「故諸大士咸發同體大悲之心。」這裡頭同體兩個字比什麼都重要,人真正看到同體,邊見沒有了,五種見惑裡頭邊見破掉了。邊見是二邊,是對立。自他就對立,同體自他對立的概念沒有了,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,一切眾生有苦就是我有苦,一切眾生得樂就是我得樂。所以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,關心眾生就是關心自己,這個概念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人不能沒有慈悲心。

  菩薩慈悲擺在第一,慈悲是愛心,同體的愛心,同體的悲心,見到人就想幫助。那要看緣,他不接受,那一點辦法都沒有。老師願不願意成就學生?願意,找不到學生。這種情形我非常熟悉。早年每一次出國,回來之後一定去看老師,第一樁大事,向老師匯報。我求很多次,求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,我們有同學、有幫手,在外面弘法方便。老師聽了歡喜,遍數講多了,最後一次告訴我:不是我不教,你替我找學生。這一句話之後,我這個話再不敢講了,為什麼?我找不到那學生,我到哪裡去找?找一個真正聽話、老實、真幹、真誠、清淨、恭敬,這學生找不到。我才曉得古人所說的話,學生找好老師,可遇不可求。老師找個學生,比學生找個老師更困難,他到哪裡找?緣分,有緣遇到了,遇到之後就不會放鬆,認真教你,有生之年念念照顧你。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,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一世的,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生生世世,無論我們到哪一道,他都知道,他追逐不捨。所以真正發心,得到佛菩薩加持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所以這些大士,諸大士,就字面上來說,前面所說的十六正士,廣義的說,代表所有在家菩薩。這十六個等覺菩薩,他們的地位跟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是平等的,在家成就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