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 > 91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九十一集)  2014/8/1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09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一十五頁最後一行,「示福」。經文:

  【貯功德。示福田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『貯』,「積也」,儲蓄、累積,不是世間的錢財,而是『福田』。「福田」是比喻,「世間種稻之田,稱為稻田」,用這個來比喻,「為眾生植福之所,稱為福田」。《淨影疏》裡頭說:「貯積多德,名貯功德。現受物供,故名為示」,示是做出來給別人看。「生世福善,如田生物,故云福田」。人生於世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財富是生活必需的,要不要積?要,聰明智慧也是人所必需的,健康長壽,無論是哪一個國家、哪一個種族、信什麼樣的宗教,提出這三樁事情大家都要,沒有一個人拒絕。由此可知,世法這三樣東西是生活基本的條件,每個人都需求。但是有人求到了,有人求不到,這就要講到因果關係了。過去生中沒有種因,這一生中命裡頭沒有,不能怪人。

  我在這麼多年裡頭,二十三歲到台灣,六十多年了。在之前經過八年抗戰,中日戰爭爆發那一年我十一歲,這些記憶清清楚楚,深深的相信古人所說的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,真正明瞭因果都是前生定的。所以在任何環境當中,我們都能夠平安度過,沒有希求。希求要命裡有,才能求得到;命裡沒有,求不到。求不到,再加上希求,那給自己找痛苦,不如萬緣放下。那個時候不懂得佛法,但是我在很年輕的時候,十四歲失學,就天天在想,我喜歡讀書、愛讀書,為什麼不能上學?家裡貧窮繳不起學費。在那個時期,沒有法子,自己要找一個童工,找一份工作能養活自己,盡量的節省,節省一點錢寄給母親。我工作的地點在南平,母親住在建甌,生活非常清苦。學佛之後看到經上講的這些,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學了佛,章嘉大師教我,我才真正懂得,教我就是這麼兩句話,儲蓄功德。

  以後搞清楚了,功德跟福德不一樣,福德是世間法,功德是出世間法。功德跟福德是相同的,沒有什麼兩樣,用心不一樣。留戀世間一切善行,善行都變成福德;如果念念求生淨土,那你所修積的全變成功德,用心不一樣。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統統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做為淨土資糧,這個好。如果求人天富貴就壞了。人天富貴能不能求?能求,真正大福德,到天上去做天王了,人間是人王。造作不善,折損福報。你命裡頭有一百億的財富,你將來是大企業家,財產百億。如果心行不善,打對折了。對折還有五十億,自己還很傲慢,認為自己有這麼大的財富,其實打對折了,去掉一半。甚至於人壽命還沒有終了,宣告破產,那是什麼?福報盡了,晚年幾年日子非常難過,這樣的人在這個世間多,到處都能看見。

  勤儉致富的,有,命裡沒那麼大的福報,這一生當中懂得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可以求到的,這就是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佛有道理。你求財富,佛教你布施。布施,沒有財,有多少布施多少。老師當年教我布施,我最缺乏的就是財,每個月收入僅僅可以維持生活,沒有錢拿來做好事。老師問我,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一毛錢可以。一塊錢有沒有?我說一塊錢也還可以,還勉強。老師告訴我,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,遇到有這個機會不要放過,心裡面常常存著布施的念頭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告訴我,財布施得財富,弘法利生沒有財也不行,還是要財;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三種布施都要修。我很聽話,能依教奉行。學了之後,果然跟老師講的相應,收入慢慢就比較多。

  學了佛之後,跟朋友們,熟悉的人在一起聊天,講佛法,不說其他的了。說佛法就是法布施,不一定要講台,隨便談話、聊天,所謂三句不離本行,既然學佛了,就會把話題引到佛法來,大家也非常希望了解什麼是佛法。學佛,有些學佛很多年,什麼是佛法不知道,以為泥塑木雕的那叫佛;經典會念,不曉得意思。念經不知道意思也可以,修定。他也不是修定,念佛的時候還是雜念妄想很多,只認為好像念經的人佛菩薩喜歡,佛菩薩保佑他,他是求保佑而念的,是有條件的,不知道經典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教科書。無畏布施,別人有困難、有危險的時候,你能幫助他,讓他離開恐怖、離開災難,這叫無畏布施。人生病了,布施醫藥,給他介紹好的醫生,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什麼樣的因,有什麼樣的果。

  所以《淨影疏》裡頭說要貯積多德,學佛的人,讓你在菩提道上減少障礙。現受物供,現是示現,做榜樣給別人看,用財物、飲食、生活必需品來做供養。眾生不知道,我們布施給他看,觸動他學布施,才能夠離開貧窮。生世間福善,如田生長糧食、生長蔬菜,這一類可以供養人,這叫福田。「《甄解》曰:福田者,供養如來,所施雖少,獲福宏多。猶如良田,所種雖少,收實甚多」。《甄解》這裡講得好,福田,供佛,佛這個福田大,無比殊勝,我們所施不多,得福很多,得大福報。可是一般人對這樁事情了解不夠透徹,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仿冒的事情很多,連供佛也有仿冒的,那就沒福了,不但沒福,造業,不能不知道。把這樁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就得學經教,深入經藏,你才認識,你看佛教裡面寺院庵堂多,哪裡有福,哪裡不是真的福。莊嚴道場,讓大眾見到了生歡喜心,低頭拜一拜,有福;如果能幫助他開悟,福就大了;幫助他證果,這個福就更大了,那真是福田。小小一個念佛堂修大福報。我們在淨宗典籍裡面看到,覺明妙行菩薩,他們這一夥人不多,只有八個人,建立一個小念佛堂在一起共修,八個人都往生了,這個小念佛堂的功德殊勝無比!你看這麼小念佛堂,成就八尊佛。如果在這個小念佛堂護持,供齋一餐,或者供養,那個福報比在其他地方供養百倍、千倍都不止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,真正修行人。

  我們今天吃飯,大家在一起討論,這都是出家人,為什麼這句佛號念不好?念了幾十年了,還有雜念在裡頭,還有妄想夾雜。什麼原因?沒放下。為什麼沒有放下?沒看破。對於事實真相不清楚,雖然依照經典也會講,講得頭頭是道,勸別人放下,自己沒放下,所以很難影響別人。別人看看,你教我們放下,你自己沒放下,他有懷疑,不但對你懷疑,對整個佛教懷疑,這問題嚴重。所以念佛人,慈雲灌頂法師他有一本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的註解,我過去講《圓通章》就是參考用他這個本子來講,末後最後的一頁,他提出念佛一百種不同的果報。第一種無間地獄,我當時看到這個大惑不解,念佛是好事情,怎麼會墮無間地獄?我拿著這個本子去問李老師,李老師一看,這大問題,我不給你講,我講經的時候給大家講。什麼原因?打著念佛的招牌,打這個招牌召集一些人建一個道場,自己完全搞名聞利養,對念佛往生沒有信心、沒有願心,他完全是在搞名利,這樣的心行念佛,墮無間地獄,頭一條。所以念佛功夫能不能得力,能不能得真實利益,完全在用心。用什麼心?放下。你能不能放下?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七情五欲。念佛堂的堂主一句口頭禪,常常念在口裡頭,勸導大眾放下身心世界,也就是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常說的放下六塵、放下六根、放下六識,為什麼?這些東西不是真的,全是假的。這三句話的範圍包括了整個宇宙,我們佛門所說的六道十法界。這個東西真的放下,好!這一放下,人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了。

  我學佛,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,向出家人請教,這個人就是章嘉大師。頭一天他就教我三種布施,財、法、無畏,教我在這裡放下。他教我看破放下,看破是了解真相,怎樣才了解真相?要放下,放不下永遠看不破,看不破永遠放不下。到底是先看破、是先放下?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煩惱障重的人要從放下下手,所知障重的人要從看破下手,根性不相同。這四個字就是大乘經上講的止觀,觀是看破,止就是放下。如果用止觀來講,我們初學的人決定聽不懂,所以老師用看破放下,這種淺顯的句子讓我們聽了生歡喜心,我也能聽懂。是不是真懂?不是真懂,它的意思太深了、太廣了,我們懂得一點皮毛。這是接引初機的方便,讓初機學人對佛法生起興趣,這是教學的善巧,他說得一點都沒錯。當時我聽了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從哪裡下手?他就教我布施,三種布施得三種利益。在佛法裡面,一般人不知道,古時候不難,現在很難。為什麼?古時候道場真正修行的人多,所以真的供養修福。現在的道場修行人少了,心不在道,哪來的功德!

  今天修福怎麼做法?印光大師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。印祖接受十方供養,出家人不能不接受,為什麼?說供養你有福報,你是福田僧,不能不接、拒絕。拒絕,自己沒福,收這個供養造罪業,怎麼辦?老人把一切供養聚集起來,建了一個弘化社,就是印書館,他印送法寶,印書。他所印的書一大半是贈送,有賣的,價錢都很便宜,分好幾等。有錢,能買得起書的人,照定價買賣;沒有錢的人,喜歡讀這個書,打對折,半價賣給他;如果是很貧苦的人,有能力讀這個書,沒有錢買書,完全供養贈送。一生所有的財物,收的財物統統做一樁事情,這樁事情好,印出來書供養別人,人家拿去賣都好,有人買它,買去總會看、總去讀,統統得利益。我們看到老和尚這個方法,看懂了,真好,在現在這個時代太好了。所以我十方供養,晚年的供養不少,不蓋寺廟,不建道場,印《大藏經》。

  我們贈送《大藏經》,這大部頭的書,目標定的是一萬套,現在送的大概有到八千套了。除這個之外,我們碰到這個時代,這是亂世,讀書人早年最擔心的一部書,《四庫全書》,乾隆皇帝好不容易編成,一共只有七套。那個時候完全用手寫的,七套,經過戰亂,現在全世界只有三套半,一套殘缺不齊。《薈要》只有一個孤本,只有一套。早年我們在台灣,心裡頭最擔心的,如果再有個戰亂,這個就完了。這個東西要是完了、失傳了,人類就可憐了。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,古聖先賢的智慧、理念,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、方法、效果、經驗,都在這部書上,這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瑰寶,不能失傳。可是這麼大的書要印,成本多高。二十年前居然印出來了,分量雖然不多,我們也很安慰,《四庫全書》印了三百套,《薈要》兩百套。書太大了,怕沒有人買,書店裡面它沒有這麼大的成本,我們得幫忙。我將四眾供養拿出來買這部書,買了一百一十二套《四庫全書》,他給我特別優惠的價格,每套美金五萬塊錢,一百套五百萬。《薈要》我買了二百七十多套,《群書治要》印了一萬套,《國學治要》印了一萬套,總共加起來一千萬美金。目的在哪裡?保存傳統文化不會再失傳,我送給全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、國家圖書館去收藏。我們聽說這世界上有災難,我們擔心,現在分散到各個地方,有災難不可能這麼多地方統統都遭受,總有一些地方會保存下來,我們這個錢花得值得了。

  現在書沒問題了,不會失傳了,但是要沒有人念、沒有人講解,那也等於零。所以跟著,我們就想到要辦漢學院,培養人才。漢學院裡頭學什麼東西?學儒、學佛、學道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釋道,這三家融合成一體,表面上有儒釋道的形式,實際上早就融會貫通了。你看哪一個學儒的不念佛經、不念老莊?沒有。學佛的也學儒、學道,而且非常認真學習,因為中國不學小乘了。傳到中國來,小乘經典非常豐富,跟現在南洋巴利文流通的經典對照,章嘉大師告訴我,南傳的經典大概比我們多五十部的樣子。要知道總共三千多部,三千多部多五十部,這個差距很小,也就是說中文翻譯的幾乎是全部翻出來了。中國在唐朝中葉就不學小乘了,那怎麼辦?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這就是學佛一定要有儒道的基礎,沒有儒道基礎不能學大乘。本來在唐朝初年、隋朝那個時代有俱舍宗、有成實宗,這兩宗是小乘,中國佛教十個宗。唐朝末年的時候,這兩宗就沒有了,只剩下大乘八個宗,所以這兩個宗許許多多學佛的人都不知道。這就是儒,確定用儒跟道做基礎,代替小乘。能不能代替它?能。這一千三百多年,在家出家修學有成就的人很多,這就證明這個可以代替,有效果出來了。

  漢學院就是培養師資,培養儒的師資、培養道的師資、培養佛的師資,希望儒釋道將來都有人講、有人傳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我們前面所念的,讓我們有很深的感觸,那就是「貯功德,示福田」,前面「洗濯垢污,顯明清白」,這接下來都是,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向上提升。我們希望用十年時間。現在世界亂了,這個亂世在歷史上過去從來沒有過,歷史上有過亂世,沒有到這種程度。今天的亂世,每個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,這多可怕。古時候逃避動亂,躲到深山裡面,他還能生活,還能在那裡研究學問,傳承文化。今天沒有了,史無前例。我們要找一個小環境,能夠把門關起來,封閉式的,有幾個人,有多少人就算多少人。我們的標準是定兩百個人,想了恐怕找不到兩百人,幾十個人、一百個人都可以,找個小地方,十年每個人專攻一部書。

  選的哪些典籍?《群書治要》所選的,一共六十六種。這六十六種裡頭大概有三、四種失傳了,就是實際上應該只有六十種,每個人專攻一樣,十年。我們對於這些學員,研究員,要照顧周到,對他的生活、對他的家庭都要照顧到,他才能安心,一門深入。十年之後,他就是這一部書的專家。像《群書治要》,《周易》有《易經》的專家,《書經》的專家、《禮記》的專家,個個都是一流專家。有這樣的成就,十年之後我們就可以升級,學院就可以變成大學,「治要大學」,這些人是大學的教授,正式開班授課,這就是往下承傳。普及全世界的教育,我們請這些老師把他們的專長統統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徹,留下這些光碟,我們建立一個「治要廣播電台」,對全國、對全世界播講。我們相信一年的時間足夠,這個世界就安定和諧了,什麼問題都化解了。

  我們想了很多年,沒有想到我們的想法在三、四十年前,一九七五年,我是一九七七年開始在國際上弘法,一九七五年還沒有,還在台灣。英國湯恩比博士,一九七五年過世的,那一年他八十五歲。這個老人非常值得我尊敬,他是一生專門攻讀世界文化史,專門研究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化,造詣很深。他在比較,晚年告訴我們,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是東亞文化。東亞文化裡面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,四周有韓國的文化、日本的文化跟越南的文化,這些都是中國的衛星文化。他說這四個國家要團結聯手,就能拯救全世界,全世界人都能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,這他說的。

  我是上個月,在高雄、台南住了一個多月,調養身體,看到這部書。這本書日本人寫的,內容是把湯恩比,湯恩比他的著作很多,把他所有的著作,以及他平常接受訪問這些談話,在報紙上發表的、在雜誌上發表的,有關東亞文化這些資料,統統抄出來編成一本書。這個書的題目,叫《未來,屬於中國》。這是中國人從日本的原書翻成的,我看的是這個本子,所以我就想到要找原書。日本朋友很多,我打電話告訴他,找到了一本,告訴我,再找一本找不到了。這個書不是暢銷書,也許有很多人看到不會同意。但是我看了,我看了兩遍,我完全同意,他的看法、他的想法、他的說法完全正確,沒有錯誤,它會給中國人帶來信心。那靠什麼教學?一定要靠《群書治要》。湯恩比沒有看到過這部書,如果看到這個書,他一定會說,就是這個東西。所以我們今天為國家、為民族、為人類的文化、為全世界的眾生,義不容辭要把這樁事情做好。做好之後希望交給國家,由國家接著去辦。我們沒有絲毫名利夾雜在裡頭,我們只有付出,我們不求任何回報。我們只希望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增高品位,為什麼?這是屬於大菩提心,大菩提心是救苦救難,救度一切眾生。人間天上的福報,我們邊都不沾,這就對了,這就全是功德,真實的功德。

  《菩薩本行經》裡面,他這裡用括弧,是《甄解》裡頭所引的。下面,「所以佛為福田,貯無上功德故」。佛是真的福田,佛是實實在在的福田,供佛,這個福報可大了。怎樣供法?用真誠的心信佛,沒有懷疑,依照佛的教誨去奉行,把佛的教誨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,這就是無上福田。以上這些解釋,「皆與今經相契」,與我們這一本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相應。又《俱舍論》說,「有四福田」。第一個叫「趣田」,趣是六道眾生,「畜生」。愛護眾生,不傷害牠們,這是福田。第二個,「苦田,貧窮困苦之人」,遇到要常常幫助他們。我們住在農村,農村裡面貧窮的人多,年輕人多半出去打工,剩下來的是老人。兒女在外面打工,距離近的,大概每個月會回來看一次;距離遠的,大概要半年、一年才回來看一次,沒人照顧。我們也住在農村,所以有機會照顧這些貧窮的老人。第三個是「恩田」,恩田是指「父母」,父母之恩不能忘記。

  海賢老和尚他老人家,每年清明、十月初一,一年這兩個日子,他一定要回老家上墳祭祖,一定要到剃度受戒的這個寺廟去拜他的老師。老師不在了,在那個地方剃度的,要到廟裡去看看。師父往生了,大概骨灰都建了個小塔,都在寺廟裡面,他要去祭拜,這是為我們表法。我們不能回家,實在不能回家,沒有這個緣分,我們在香港這個地區舉辦清明祭祖法會、中元祭祖法會,我們一年辦三次,冬至祭祖法會。清明辦得很成功,八千人參加。中元人少一點,五千人,非常莊嚴,大家有經驗了,對於祭祀的規矩都熟悉了,很有秩序。五千人在這個禮堂裡頭,一點聲音都沒有,莊嚴肅穆,人人都歡喜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冬至會辦得更好。提倡孝道,孝是中國文化的根;敬,敬是對老師,是中國文化的本,根本。如果根本沒有了,枝葉是假的,存在的時間不長。根本下去之後,千年萬世,這個國家民族會復興,這個國家往後一定有長治久安。這個長治久安不是地區性的,是全球性的,我希望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帶給地球至少一千年長治久安。關鍵要著重教育,教育特別要重視宗教教育,才能做得到。

  我這樣的年歲,八十八歲了,對自己唯一的願望就是念念求生淨土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做了最好的榜樣,我要跟他學習。他的修行在農耕,我的修學在講經,晚年專講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其他的完全放下了,就依這部經,依教奉行,求生淨土。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的事情,有緣我會盡心盡力去做,做了不放在心上,不著相。就跟海賢老和尚他的工作是在農田裡面,他也不著相,心裡面一句阿彌陀佛,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,這就對了,這是真正念佛人,真正修淨土的人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前面修了有福田,自己修行有功德、有福田。功德福田幹什麼?不是自己享受,「救苦」。

  【以諸法藥救療三苦。】

  只有佛法能做得到,這是我們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,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、在六道,就做這麼一樁事情。我們看註解,『以諸法藥救療三苦』。「諸佛度生,應病與藥」,眾生有什麼病,就要給他什麼藥,不能給錯了。「藥」,在這裡比喻「如來妙法」,巧妙的方法,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回頭。「病」是喻眾生的疾苦。如《涅槃經》上說:「度眾生故,為說無上微妙法藥。」無上微妙,不是限定哪一部經教。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那有無上微妙,就有高下了,這個話有沒有矛盾?有沒有衝突?沒有。說無上微妙是對人說的,這個藥很適合,對治他的毛病非常有效,用這個方法他就成就了,這對他叫無上。每個人病不一樣,因此每個眾生需要的藥不相同,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留下這麼多典籍,不是叫你統統都要用的。這麼多的藥,你要統統都要吃的話,你會病死了。藥鋪裡那麼多藥,沒有醫生給你處方,你不敢吃,你一樣都不敢吃。佛法這麼多經典,沒有人指導,你怎麼可以一起學?一起學就是這個藥一起吃,那不死才怪。所以法門要選擇,選擇對我這個症(病症),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,這叫無上微妙。

  佛陀在世沒有問題,佛是大醫王,遇到佛,佛一定給你說法,你一定得度,為什麼?那法就是為你說的,就對你的症。可是現在佛不在世了,當初治病這個人也不在世了,藥方還留下來了,這就是經典。這藥方你好不好用?很難說。所以學佛一定要找老師,老師有修有證,最好的老師;有修沒有證,次一等的。有修有證的,好比大夫;有修沒證的,好比是護士,功力差很遠,他可以提出資料給我們做參考。如果覺得每一種經法都不很適合,學起來很困難,沒效果,像今天所說的,念佛念了幾十年,心還不清淨,每天念佛號,還有雜念、還有妄想,這什麼原因?

  淨宗法門在一切法門裡面來說,真的可以說得上是無上微妙法藥。為什麼?它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高的,上上根人,等覺菩薩很多修學這個法門;下下根人,造作惡業,應當要墮三途地獄,遇到這個法門,真正能夠懺悔,發願求生也能往生,這法門多殊勝。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別的法門都放下了,不必學了,這就行了。這是什麼?這就對我症。所以我早年學的那些,年輕,好高騖遠,學《法華》、學《楞嚴》、學《華嚴》、學《大智度論》,大經大論,結果怎麼樣?學了幾年,煩惱習氣依舊。學了不少知識,你叫我講,我都會講,實際上沒得受用,一點把握都沒有。於是到晚年了,這趕緊回頭,不回頭可能來不及了。

  我八十五歲徹底回頭,把大經大論統統放下,不再搞了,我真放下了,問都不問了,全心全意依《大乘無量壽經科註》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希望一年把這個經從頭到尾講一遍,活多少年講多少遍,不再改題目了。一直念下去,一句佛號放在心上,萬緣放下。希望能真正有三個、五個,人不要多,我們能夠生活在一起,學習在一起,將來承傳《無量壽經》,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。我們這種方式也不要間斷,那就是我們用衛星電視、用網路來教學。我們自己居住地方很小就可以了,有個小攝影棚,但是我們的影響很大,全世界都能收到。只要你肯收看,統統叫有緣人。我們不需要著相,不需要見面,每天在一塊聽經就很好。現在我們學習班,在全世界二十五個單位,我們利用網路連線,上課的時候彼此都能看見,我在螢幕上看到你們,你們在螢幕上看到我,說話聲音聽得到,如同面對面,真的是面對面,這個方法好,我們的身心不受干擾。

  將來辦學,由於這些科技,我們得好好利用它。開很多課程,你想學什麼,我過去教過的都留著有錄像、錄音,用這些東西可以幫助你。方法一定要用老辦法,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以什麼為主?以讀誦為主。古人說的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希望你讀一千遍、讀二千遍、讀三千遍,遍數念得愈多,念的時候不求解義,經裡頭什麼意思不求,只著重字念得清楚,句子沒有念錯,著重這個。至於背誦那是附作用,我們並不求背誦,但是熟透了自然能背誦。不要想這一句、這個字什麼意思,不去想它,要什麼?要自己悟,就是其義自見,著重自見。會不會自見?真會自見。到什麼時候會自見?清淨心就自見了。所以讀書千遍是戒律,你要嚴持這個戒律,遍數讀夠了,妄念沒有了,雜念沒有了,那就得定了。清淨心現前,平等心現前,清淨平等生智慧。智慧,自然念的這些書意思全懂了,不要人講。

  所以這個學校的老師不需要講得很清楚,不需要,要督促學生遍數讀夠,大家在一起讀。學生悟了,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徹悟,悟了之後他講出來,老師給他作證,證明,同學跟他一起研究。我們現在這個學習班就用這方法,學習班裡面的報告,我們同學不少自見,見得真不錯!真令人佩服!這就證明了。他們把悟處說出來告訴我,我再用他的悟處,我的看法、體悟的地方再給同學們做解釋,大家歡喜。參加我們這個班的同學都歡喜,都說很有受用。我每天講的,你們聽,有沒有悟處?把悟處提出來跟我們分享。分享當中又有悟處,經義每一字每一句它的意思沒有窮盡,這就是從法性流出來的,所以你會法喜充滿,你會不疲不厭。跟世間法不一樣,世間法就這一個意思,沒有第二個意思,佛字字句句無量義。

  真有其義自見了,妙處就來了,看書其義自見,聽講其義自見;眼看外面的色相,其義自見;耳聽外面的聲音,其義自見;聞香、吃東西都會其義自見,妙了,太妙了,那個時候距離大徹大悟就很近了。徹悟之後,一切如來所說的經,你翻開來看看,跟你自己自性流出來一模一樣,沒有兩樣。這是佛門的方法,教學理念、教學方法,中國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,所以這種方法是中國傳統文化共同的方法。它要不好,早就被人否定了,因為它有效果,在中國世世代代有聖賢君子出現在世間,徹悟少,大悟就不少。歷代這些大儒、佛門的大德、道教的道長,大悟的人不少,所以這個教學理念跟方法在中國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
  我們今天疏忽不過一百多年,清朝末年相信的人還不少,清朝亡國之後,到民國時代相信的人少了。二戰之後幾乎沒人相信,都相信外國的科學技術、科技文明,認為中國東西,古老的東西,現在不管用了,完全淘汰掉,這個想法錯了。我們自己說錯,沒人相信,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、羅素說的,羅素也是英國人,比湯恩比早一些。這值得我們深深反省,別人這麼讚歎,我們把它唾棄掉了。只有極少數,他用這個方法深入,他感受到,嘗到滋味了。必須要有一些人,總得要二、三十個人,能夠用這個方法,自己真正覺悟。覺悟之後,再看古人的註解,看看古人所悟的,跟我所悟的做個比較,有時候不如他,有時候超過他。那個時候看古人東西就非常簡單、非常容易,智慧開了,什麼疑難雜症都有能力解決。這叫無上微妙法。

  下面說三苦,這是佛學術語,第一個「苦苦」,第二個「壞苦」,第三個「行苦」。六道凡夫,欲界三種苦統統具足,你無法避免。到色界天,苦苦沒有了,他有壞苦、有行苦。到無色界天,壞苦也沒有,他不要身體,所以他沒有壞,但是他有行苦,行苦就是他還是有壽命,壽命到了,他的業障現前。他已經爬到最高地方,非想非非想處天,四空天,所以他上不去,他就往下墮落。非想非非想處天人也修行,他修禪定,他修到最高的,再不能上去了。那要用什麼?要用佛法,佛法才能夠突破。佛法修九次第定,超越六道輪迴,生到四聖法界聲聞法界,就是阿羅漢。苦苦,「由苦事之成,而生苦惱」。苦苦裡頭有八種,叫八苦,八苦就是解釋苦苦的。首先生老病死,這個是任何人不能避免的。修行人要念佛,要全身投靠,萬緣放下,對阿彌陀佛真正生起信心,不能有絲毫懷疑,為什麼?你能免除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。

  來佛寺的三個,我稱來佛三聖,這裡面有海賢老和尚的媽媽,你看他們這三個人,他的師弟海慶,三個人,生有苦,沒有老苦、沒有病苦、沒有死苦,示現給我們看。我們要沒有看懂,要疏忽了,老病死苦要受,一般人很不容易避免。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,你看看那邊照片,那是往生前三天照的,多精神,說明什麼?他沒有老苦,他沒有病苦。他走的時候自在往生,沒有人知道,半夜走的。走的當天,在菜園裡工作了一整天,從早到晚,拔草、澆花、澆菜、整地。到黃昏,有人看到,說:老和尚,天黑了,可以收工了。他怎麼說的?我差不多,快做完了,做完了我就不做了。大家當平常話,到第二天早晨起來,老和尚走了,昨天晚上說的話才曉得雙關語,他做了,以後就不做了,多自在!多瀟灑!老母親八十六歲往生的,往生前還親自包餃子。大夥吃完之後,她雙腿一盤,坐在椅子上,告訴大家:我走了!真走了。三個人表演的,海慶八十二歲走的,都是給我們表演生老病死裡頭,生有,老病死沒有。學佛有什麼好處?你把這四種說出,你看你要不要?那你要,好好念佛,真信切願求生淨土,你就避免老病死苦。再有現前的,求不得苦。老和尚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這個苦他沒有,他什麼都不要,不要自找苦吃。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,這兩種老和尚沒有。他對待人平等,看什麼人都好,看什麼人都高興,看什麼人都歡喜,沒有愛別離,沒有怨憎會。連後面五陰熾盛苦他都沒有,為什麼?他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哪來的五陰?這個就是跟生在極樂世界沒有兩樣。三苦裡面有壞苦、有行苦,壞苦相當於病苦,行苦相當於死苦,念佛人好像都沒有,三苦八苦超越了!值得我們學習。

  那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放下。放下,先要會看破。看破就是,這個世間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確確實實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」。我們要把這個世間看作一場夢,夢醒了,什麼都沒有了;看作一齣戲,演完了就沒有了,不是真的,可別當真了,當真就有苦,三苦八苦,一切都不當真。見到一切人,有緣,不管是善人惡人、順境逆境,只要遇到了統統是有緣,環境跟我有緣,人事跟我有緣,有緣歡歡喜喜,用真誠心接待,沒有絲毫虛偽,沒有絲毫希求。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是本分,是性德。我們幫助別人,那就是修行,那就是積功累德,那就是攢積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。世間人做這些好事,斷惡修善,他是為求福報,求人天福報。我們人天福報不求,所以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無爭無求,跟這個世間任何人都能和睦相處,都能平等對待。世間人為什麼會有衝突?利害產生衝突。他要的我們都不要,我要的他不要,好處;他要我也要,難處了。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跟一切人都能夠和睦相處,知道人生是個夢。天天看鐘錶,我是錶都不要了,你看一秒一秒,那一秒過去不再回頭了,永遠消失了,就跟作夢一樣。夢醒之後,夢中境界痕跡都找不到,這全是真的。

  我們再看壞苦,「由樂事之去,而生苦惱」。壞了,壞就是老,快樂的事情過去了,留給你的是回憶,回憶想起來就生悲哀。第三種是行苦,行就是不住,它不停,從來沒有止住過。我們的念頭頻率那麼高,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,一個接著一個,它不停,這叫行苦。每個念頭就是一個畫面,這個畫面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。我們要多少畫面聚集在一起,讓我們能感覺到?大概半秒鐘,我們才能感覺到。那一秒鐘二千一百兆,半秒鐘是一千零五十兆,這樣快的速度我們依然不能覺察到。我們能覺察到的,我們用電影,看這個舊的電影是動畫片,很容易能看出來。大概我們要一秒鐘十二次的生滅,我們能看到,二十四次的生滅看不到了。如果把這個幻燈片放在電影放映機上,一秒鐘只放一張,那一張什麼?二十四分之一秒,只放一張。我們問大家,看見沒有?看見了。看見什麼?光一閃,光裡面沒看見,只看到光一閃,其他都沒看見。如果二分之一秒,半秒鐘十二張打在銀幕上,能看到裡頭有人、有房屋、有樹木花草,也是晃一下,細的沒看見,只知道這個裡頭有這些東西,它就沒有了。真正看清楚、有感觸的,至少是一秒鐘。我們看秒針,手錶的秒針一格,一格你能看清楚;一半的時候,知道有東西,不清楚、模糊。那二十四分之一秒,根本看不見了。

  現在科學家、佛經告訴我們,我們現實環境裡頭頻率多高?所有的現象都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這種頻率之下產生的,太快了。這麼快,眼沒看見,耳沒聽到,身體沒感覺到,想也想不到,六根的作用都不存在。所以佛教給我們放下六塵,還要放下六根,最後要放下六識,識就是分別執著。阿賴耶是起心動念,迷了,一念不覺就是阿賴耶,阿賴耶就是一念不覺。一念覺,阿賴耶就轉了。阿賴耶一轉,全部都轉了,轉八識成四智。所以行苦的解釋,「遷流之義。由一切之遷流無常,而生苦惱」。萬法無常,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,他苦。「《嘉祥疏》云:三有之苦」,就是三界生死,「故云三苦。《甄解》謂祥釋為穩」,就是嘉祥師這個說法,三有生死之苦。欲界有、色界有、無色界有,有什麼?有因。你造的有業因,你將來要受這個果報。我們今天所造的都不出這三有,所以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
  下面說,「蓋除三有生死之苦,更合淨宗之旨。《甄解》釋經文曰:如來大醫王,能知其病,應病與藥,治三有之苦。病有眾多,法藥亦多,故云諸法藥」。眾生煩惱八萬四千,佛的法藥有八萬四千法門,眾生有無量苦惱,佛有無量法門能對治,能真正救療三苦。總還源,歸結到最高、最究竟、最圓滿,那就是這一句佛號,念佛法門。這一法叫阿伽陀藥,一切病都治,不是一樣藥治一種病,這是一個藥治一切病。八萬四千苦,一句佛號能治;無量之苦,一句佛號也能治,我們要相信是真的,不能有絲毫懷疑,我們才能得淨宗真實受用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