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 > 82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—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  (第八十二集)  2014/8/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08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頁最後一行:

  『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。「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無盡功德。《仁王經疏》云: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《淨影疏》曰:功謂功能,諸行皆有利益之功,故名為功。此功是善行家德(指自有之德),故名功德。……德體名法」。我們先看這一段,經文這一句非常重要。「具足無量行願」,前面我們學過,接著是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」。安住兩個字重要,心裡面真正有,真正有什麼?有一切功德法,或者說我們要把心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之中。一切功德法是什麼?如來果地無量功德,是自性本具的。自性就是真心,真心本具無量功德。在這部經,在這個法門,佛果無盡功德就是指這句阿彌陀佛的德號,名號就是佛果無盡功德。所以念佛的人,有沒有得到佛果無盡功德?未必。那什麼原因?因為我們沒有安住。安住這兩個字是關鍵,我們念佛心裡還有雜念、還有妄想,這個安住就沒有了。怎樣才算安住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心裡面只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叫安住。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功德,這個意思後面註解裡頭還有。

  我們先看《仁王經疏》裡頭所說的「施物」,施是布施,布施有財布施、有法布施、有無畏布施,布施再多,不外乎這三大類。以物布施給一切眾生,這是功;自己所得的,這叫德。布施要有真誠心,要有清淨心,要有恭敬心,功德就圓滿;或是缺乏真誠,缺少恭敬,有德,這個德不圓滿;純是利他,不求自利,這功德圓滿;為求己利而布施,這個布施的功德有限,不是圓滿功德。所以每個人布施果報不一樣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《淨影疏》裡頭說,「功謂功能,諸行皆有利益之功,故名為功」。行,六度萬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是菩薩常講的六大行門,門門都有利益之功,自他兩種利益完全具足,所以稱之為功。這個功善行家之德,誰肯幹?發菩提心的人幹,有慈悲心的人幹。慈悲裡面又分無緣慈悲,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;有法緣慈悲,三乘菩薩;有愛緣慈悲,六道眾生。統統是慈悲,依舊分很多等級,都算是善行。善行家之德,德大小不一樣。「德體名法」,德之體是名法,功德法。「法者,梵云達磨。通於一切,無論小者、大者、有形者、無形者、真實者、虛妄者、是事物者、是道理者」,都用一個代名詞,叫法。所以佛教裡頭常講,佛法無邊,佛法廣大,用一個代名詞全部都包括了,就是全宇宙,我們講世出世間一切法,這一個法都包括了。

  《唯識論》說得比較詳細,法是什麼意思?軌持。「軌謂軌範,可生物解」。物就是眾生,眾生是指一切有情眾生,他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,他能夠理解,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。海賢老和尚有一次在山裡面,峭壁下面遇到一隻狼,大狼,猛獸。他心裡想,逃也沒辦法逃,一心念阿彌陀佛。這個狼走到他面前,咬著他的褲腳,一直把他帶到狼窩,看到一隻母狼快要死了。老和尚心裡明白了,是來求他超度,所以他就坐在旁邊一心念佛給牠迴向。十幾分鐘之後,這個狼醒過來了,生了五隻小狼,五頭小狼。這個公的狼就好像又鞠躬又哈腰,那種感恩的樣子。老和尚就給牠開示,叫牠要多做好事,少做壞事,不要再做畜生身了,來生再投個人身,念佛求生淨土多好。離開之後,第二天還是走這條路,這路他們常走的,又遇到這個狼,狼帶了一窩野蜂蜜送給老和尚。老和尚就收下來,帶回來。人家說你這個野蜂蜜從哪來?他就告訴他們大家,畜生都知道報恩,昨天我救了牠,今天你看就送禮來了。這就是,狼(畜生)牠會看、會聽,接觸到牠能理解,牠能認識老和尚是好人,老和尚有道德,老和尚能救牠。這叫軌範,範是榜樣,讓眾生能理解。

  「例如」,這舉個例子,「無常」,無常是一法,「使人生起無常之解」,讓人理解這個,這個是有生滅的,這個現象不長久。往深處去講,所有一切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都是無常的,都沒有辦法常住。常是不生不滅,無常是生滅法。持是住持,住是停住一段時間,持,保持它這個樣子,這叫住持,住持時間長短不一樣。「不捨自相。一切諸法,各有其相」。有些現象幾天就沒有了,我們看花,花開花謝,有些花開的期限長一點,一個星期它才謝,有些花第二天就謝了。開謝最快的叫曇花,曇花一現,開了之後,保持它那個樣子大概只有十幾分鐘,慢慢的它就謝了。所以它有自相,自相也是剎那在變,相似相續。不是真正相續,真正相續是不改,那叫相續相。一個念頭是一個相分,念念不相同,所以大乘經裡頭佛說,相似相續,說得好。

  後面講,「安住一切者,《會疏》云:安住者,不動義。德成不退,故曰安住。無德不具,故云一切」。我們要把這句佛號安住在自己心上,念念不捨。這句佛號確實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,前面我們學過,它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,阿彌陀佛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翻作智,合起來,無量覺,無量智。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智?所以它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。這句名號把所有一切諸佛的德號統統包括了,一個不漏。一切諸佛說法度眾生,所說的無量妙法不離這個名號,這一聲名號也把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教統統包含在其中,一部沒漏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就極樂世界來說,它包含了阿彌陀佛五劫參學一切諸佛剎土結得四十八大願,這句名號具足。阿彌陀佛無量劫來的修行,證得究竟果位,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,也在這句名號之中,所以執持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執持名號一切諸佛都讚歎,何況菩薩、天龍、善神?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,愈清楚、愈明白,你才真正把這句名號放在心上,知道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。正像海賢老和尚所說的,「好好念佛,成佛是大事」,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,念佛的人就是成佛,「其他的全是假的」,都是阿賴耶所變的六道十法界。轉八識成四智,六道十法界沒有了,就像作夢醒過來了,夢中境界痕跡都找不到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一切有為法就指的六道輪迴十法界,有為,有生有滅,迷的時候它出現了,覺悟的時候它不見了。這是事實真相,大乘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。把假的放在心上就造業,這個業力所感現的,就是六道輪迴,就是十法界。前面引的《行願品》裡面說:「於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者,即是一念中」,一念就是一句佛號。「圓成行願」,圓滿成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十大願王的功德在這句佛號當中。「故能安住於如來一切佛果功德之法」,這是總稱,這句佛號能,千萬不要忘記這句佛號,比什麼都重要!佛號明瞭不明瞭沒有關係,關係在你信不信,只要你相信,你就能得到,只要你發願求生,就能滿足你的願望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第三小段「遊行方便」。經文只有兩句:

  【遊步十方。行權方便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』。「此二句初讚大士之權德」,權是對實說的,實是體,權是用,也就是我們常講善巧方便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都是講的善巧方便到極處。看諸佛如來應化在六道、應化在十法界,這叫權德。「遊步,是遊行與遊化之義」。我們今天講旅遊,旅遊的目的是教化眾生,旅遊不離開教化,這裡頭就有功德,要去學習。諸佛菩薩旅遊在遍法界虛空界,教化一切有緣眾生。什麼叫有緣?能信的人有緣,願意學的人有緣。菩薩善巧方便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看他的程度,能接受什麼樣的法就說什麼樣的法。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,完全是與機相應,就是跟對方相應,他的愛好、他的根性、他能理解的程度,樣樣都適合他,他學起來並不困難,慢慢把他向上提升。

 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地球上,在印度這個地區,真的是遊步十方。世尊沒有建道場,居住在樹林裡面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過著托缽的生活。這是一個有道德、有修養的人,不是普通人,真正有智慧,到處教化眾生。他老人家教學分階段的,第一個階段我們稱它為普世教育,普是普遍,世是世間,人人都應該接受的。這裡頭內容是什麼?是倫理、是道德、是因果,勸人斷惡修善,這種教育十二年。佛所行處,沒有不承蒙教化的,沒有不受他影響的,人都變成好人,都變成善人。還有一部分希望再向上提升,佛講方等,提升了,好比辦中學;方等再向上提升,般若,好比是大學,二十二年;最後八年講法華好比是研究所,一乘法,講真的不是講假的。前面三種都是權教,善巧方便,最後講真實。真實什麼意思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他現身說法,他的成就,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這樣的,所以應當要發願回歸本性,回歸本性就是成就無上菩提。

  佛沒有傲慢、沒有嫉妒、沒有障礙,他成佛了,希望個個都成佛,跟他一樣,不在他之下,佛的教學就圓滿了。好比現在,老師拿到了博士學位,希望所有的學生,個個都能拿到這個學位。教了四十九年,一生教學,完全給你講真的。開頭十二年是方便說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慢慢提升完全講真實。方等裡頭有權有實,般若是實教,給你講真實的。四十九年當中,末後的三十年講真的。到法華會上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那我們就曉得,阿含、方等、般若跟法華比,全是方便說,佛用這個基礎,把你提升到法華境界,法華境界跟華嚴相同。

  前面引用。「十方者,東西南北四方,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四隅是為八方,更合上下二方」,上方下方,這叫十方。「蓋表空間之一切處所」。十方是講空間。「遊步十方表大士神通遊戲,自在遊行,化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」。在這個地方,我們一定要知道,明心見性之後他離開阿賴耶,轉八識成四智了,阿賴耶是能變,六道十法界是所變,轉八識成四智,六道十法界不見了,能變的轉了,所變的痕跡都找不到了。所以他住哪裡?住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無論是體還是相,體遍法界虛空界,相,相也不例外,也是遍法界虛空界。有緣現相,能生萬法;無緣,完全一片常寂光。常寂光裡頭什麼都沒有,也就是三種現象它沒有,自然現象、心理現象、物質現象統統沒有。常寂光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它要遇緣它就現實報土,實報土也是沒有邊際,法身菩薩住的。十法界眾生見不到他,他能見到十法界,十法界眾生見不到他,哪個地方眾生有感跟他有緣,他就會自然相應,相應的時候現身說法幫助你。

  釋迦牟尼佛當時跟印度這些人有緣,他示現的是應身,也得投胎,八相成道,住世八十年,這是應身。化身,突然有的,豁然不見了,他來辦事,事辦完就沒有了,化身。像我們在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裡面看到的,虛老在四十三歲的時候,發願朝五台山,他在普陀,從普陀出發到五台,三步一拜,拜了三年多才到五台,把這個功德迴向給自己的父母,父母都過世了,孝心當然感動文殊菩薩。他在路上兩次得病都在荒山郊野,沒有人家,這個時候病倒了怎麼辦?路上遇到一個乞丐,乞丐好心救了他,討了些飯餵他,找了一些草藥,幫助他把身體養好繼續再拜。過了一個多月,又發一次病,又遇到這個乞丐。兩次時間加起來一個多月,這個乞丐陪他一個多月。他很感恩,救命恩人,請教他尊姓大名。他告訴他,他姓文,名字叫吉,吉祥的吉,文章的文,文吉。住在哪裡?我就住在五台山,你到五台山,五台山的人都知道我。病完全好了,離開了。他到五台山到處打聽文吉,沒有一個人知道。最後到了廟裡面,拜了佛之後,向寺廟裡出家人請教,你們有沒有人知道有個文吉的乞丐?他把這個故事告訴大家,人家說,文殊菩薩化身來救你的,才恍然大悟,這叫化身。化身管用,化身跟他在一起一個多月時間。有急難的時候,菩薩真照顧你。

  時間短的化身。我在台灣遇到抗戰期間老校長周邦道周老師,他的夫人,抗戰勝利之後她回到南京。她家南京的房子我去過,是兩進還是三進我就不知道,四合院,房子很大,進了大門之後是園林,樹木很多,裡面的第二道門,進去之後,才是她們居住的地方。周師母告訴我,有一天,有個和尚來到她家化緣,她們那個時候沒有宗教信仰,就問這個和尚從哪來?九華山來的。問他有什麼事情?化緣。化什麼?五斤香油。她家裡有,沒給,沒有給他,那個和尚就走了。走了之後突然想起來,她家裡二門、大門沒有開,他怎麼進來的?怎麼出去之後就不見了?這個謎始終放在心上,遇到這個怪事情。這個和尚跟她說話的時候大概有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,絕對不是眼看花,不是錯覺,真有其人,怎麼一出門就不見了?前面大門沒開,他怎麼進來的?怎麼出去的?以後到台中學佛,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。李老師說那是地藏菩薩。她才恍然大悟,非常後悔沒有給五斤香油。所以她就知道她跟菩薩有緣,修地藏法門修得非常好,每天讀《地藏經》,念地藏菩薩名號,懺悔業障。最後念佛求生淨土,往生火化有三百多顆舍利。

  我那個師母真正是好人,雖然抗戰期間沒有學佛,對待我們學生比對待她兒女還好,關心照顧,無微不至。我們學生沒有不感恩的,都把校長夫妻當作自己父母一樣看待。這樣的老師現在找不到了。抗戰生活非常清苦,救濟物資拿到手先分給同學,還有多的剩下來,他們才有分,如果沒有多下來的,她兒女就分不到。她的小孩不少,好像有六、七個。她家的好像是老四跟我同班,以後都移民到美國去了。好像老大還在南京,老大大我好幾歲,在不在不知道了,很多年沒有聯繫。「自在遊行,化度十方」,菩薩有這個能力,十方世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求、有苦難,他都知道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,應該給他說什麼法,再說什麼法。無有定法可說,也沒有一定的形相,統統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眾生想什麼他現什麼,想佛他就現佛,想釋迦牟尼佛他就現釋迦佛,想阿彌陀佛他就現阿彌陀佛,隨心應量,有這個能力,教化一切眾生。

  「行權方便,權,對實而說。具權宜與權變之義」,就是善巧方便,變化無窮。宜就是順著眾生,眾生想什麼就現什麼,要什麼就給他什麼。俗話講通權達變。所以權也是方便的意思。《法華文句》說,「方者法也」,方法,便,便是起用,作用。「淺言之,方是方法,便是便利。按佛教義,則如《大集經》云:能調眾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」。無量法門都是佛的善巧方便,終極的目標,把你引到極樂世界。你現在不能接受、不能相信,慢慢來,用這些方便、巧妙的方法,把你引到極樂世界,讓你相信,讓你發願求生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法終極的目標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不是不能翻,這是梵語音譯,阿翻作無,耨多羅翻成上,三翻成正,藐翻成等,三是正,菩提是覺,無上正等正覺,可以翻的。因為它是佛教終極的目標,所以尊重不翻,用音譯,再把它註出來,沒有比這更高的了。正覺,阿羅漢證得的;正等,菩薩證得的;無上,佛證得的,這叫方便。「又如《法華玄贊》云:施為可則曰方」,就是說它有法則,它不亂,有規矩,有禮儀,這叫方。「善逗機宜」,善是善巧,能夠引導眾生,恆順眾生,這叫便。

  「又《淨影疏》云:化行善巧,隨物所宜,種種異現,名權方便」。異是不一樣的。所以這個道理要懂。然後什麼?我們以平等心看一切眾生。不同的宗教,不同的族群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應以佛身得度現佛身,應以菩薩身得度現菩薩身,應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現基督(耶穌基督),應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現回教的阿訇。有一年我到日本,去看一個老和尚中村康隆,那一年是他一百歲,老和尚往生好幾年了,老和尚告訴我,全世界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說得好,我相信。換句話說,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。反過來說也一樣,如果是基督為主,諸佛菩薩是基督的化身。這是華嚴境界,主伴圓融,主不是獨一的,伴也不是永遠都是伴,隨時可以做主、可以做伴。以基督為主,釋迦牟尼佛就是伴;以釋迦為主,基督就是伴。他們可以互為主伴,得大自在,這叫方便。所以《淨影疏》裡頭說得好,化行善巧,隨物所宜,就是恆順眾生,種種異現,異現是不同的示現,這叫權方便。虛雲老和尚遇難,文殊菩薩現個乞丐來救他,來幫助他,權方便。荒山僻野來了一個乞丐,一點都不稀奇,正常的,乞丐到處討飯,怎麼在這個路上碰到他?他也不會疑心菩薩示現的,不會,到五台山才明白。

  「綜上經論,故知以善巧穩便之法,妙契眾生根機,導向究竟之果覺,名為行權或行方便」。權就是方便,引導眾生歸向淨土,一生決定圓滿成就。我們就曉得,夏蓮居老居士為了《無量壽經》沒有善本,在中國幾千年,學的人太少了,反而在日本流通,但是日本人五種本子只選了一種,康僧鎧的本子,其他四本沒有人學,這就是沒有善本,必須要會集成一個善本,這行權方便。黃念祖老居士給這部經做個註解,為末法時期做一個標準典型,做個模範。不能用自己的意思講經,會講錯。怎麼辦?用經來註經,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,這個沒話說了,古大德所說的,那是開悟的人,那是見性的人;用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,總共用一百九十三種,這是在末法叫人心服口服。末法時期學習經教,要用這個方法,避免過失,也讓大家生信心,對你不會懷疑。就經論的意思,祖師大德開示,可以用像我們現在學習心得分享的方式,幫助大家認識,幫助大家建立信心,終極的目標,幫助大家發願求生淨土。這都屬於行權方便,唯有行權方便,才能得到究竟圓滿。

  底下這一段,第四段「究竟圓滿」。

  【入佛法藏。究竟彼岸。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』。「入者,《嘉祥疏》釋為解契宗源」。這叫入,解是理解,契是契入,宗源是講的自性。中國俗話講追根究柢,打破砂鍋問到底,宗源是法性。惠能大師說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的宗源就是自性,明心見性就找到宗源了。「《淨影疏》云」,《無量壽經》中國的註解就這兩種,一個是《嘉祥》,一個是《淨影》。日本多,日本有二十多種,我知道的,可能還有我不知道的。《淨影疏》說,「證會為入。可見入者,為契會證入之義」。也就是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說的入佛知見這裡面的入字。入是契入,真正明白了佛知佛見,這個入字。

  「佛法藏者,《嘉祥疏》云:名理為藏」。下面是念老的解釋,「蓋謂佛法藏為法性之理體。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,故名佛法藏。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,故名佛法藏。是故入佛法藏即《法華》中善入佛慧,通達大智之義」,跟這個意思相同。這個智慧,智慧的體、智慧的相、智慧的作用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佛在《華嚴》上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就統統包括了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諸佛如來所有的,一切眾生統統都有。為什麼?一個自性,是自性本具的。佛覺悟了,破迷開悟,他自性裡面智慧德相透出來了。凡夫在迷,自性裡面智慧變成煩惱,德變成了業,造業,相變成了六道輪迴,變質了。是不是真的變了?真的沒有變,變是虛幻的,不是真的,真的一點都沒有動。但是你完全不能覺察,是在你面前,你有眼看不見,有耳聽不到,有身體不能接觸,它並沒有離開你,這叫迷。

  只有佛菩薩,他們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幫助我們好像在夢中醒過來。醒過來之後覺悟了,夢中境界完全沒有了,所以夢中是假的。夢中這個虛幻的東西,千萬不要執著,決定不能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,那個夢還要繼續做下去;不放在心上,夢就會醒過來,道理就在此地。一切要放得下,連身體也放下,連我們想法看法統統放下,沒有一樣是真的,自性清淨心中沒有想法、沒有看法,想法是思煩惱,看法是見煩惱,想法是思煩惱。六道輪迴就是從見思煩惱裡頭建立的,沒有見思煩惱就沒有六道輪迴。這個東西先放下,阿羅漢放下了,阿羅漢脫離六道,他到十法界聲聞法界去了。所以佛法藏,法性當中含攝一切佛法,法性就是自性、就是本性、就是真性,也叫靈性,它這個裡面一樣都不缺,世出世間法是圓滿的,所以叫它做佛法藏。是故入佛法藏就是《法華經》上講的善入佛慧,通達大智的意思。

  「又《甄解》據從果向因義,釋云:如來一切功德寶藏,佛果功德也。此之功德大寶海,說言佛法藏,即是佛所得一乘也」。《甄解》這個意思也說得好,從果向因專說念佛法門,因為這名號是果德,名號不是因,我們執持名號,從果上修的,把如來果當作我們的修因,這是特別法門。佛果功德就是如來一切功德寶藏,這個功德大寶海,給它說個名詞,叫佛法藏。即是佛所得一乘,一乘是圓滿的,一乘在大乘法裡頭最高的。經教裡面講一乘就兩部經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講一乘,其他教裡頭都不是一乘教。大乘,小乘,大乘是菩薩乘,一乘是佛乘,聲聞緣覺是小乘。「《甄解》之說,顯會中諸菩薩皆是大權示現,從果向因,已入如來一乘果海,但不捨因行,故來會贊助釋尊」。這個意思深,來參加釋迦牟尼佛大會這些菩薩,他們都是果後大權。果後是什麼?已經成佛了。現在釋迦牟尼佛在這示現成佛,教化眾生,他們來幫忙,幫忙不能以佛身,他們用菩薩的身分來幫忙。實際上?實際上早就成佛了。像前面所說的文殊、普賢、彌勒,這個地方所說的十六位正士,在家菩薩統統早都成佛了,是佛來示現。所以從果向因,果是一乘,因是菩薩,應以菩薩身分來度眾生,統統現菩薩身分,而且都現的是等覺菩薩。使釋迦佛這個法會更殊勝,他們這些人在座,讓學習的人生起信心,對這個法門不再懷疑,有真誠的信心,有真實的願心,願生淨土,不再在這個六道裡面逗留了,決心一生求生淨土,所以他們是來贊助釋迦牟尼佛。

  「究竟」這兩個字意思,是「至極之義」。到極處,再沒有了。究竟圓滿是什麼意思?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迴,這叫離究竟苦。只要在六道,雖然生到天上,他化自在天樂,但是他有壽命,壽命很長,很長也有到的時候。到的時候怎麼辦?往下墮落。為什麼?福報享完了,阿賴耶裡面還有不善的業因,那要到三途受苦報。不免輪迴,所以不究竟。脫離六道,脫離十法界,叫離究竟苦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究竟樂。天不究竟,人間富貴不究竟。要得究竟樂,離究竟苦,這淨宗,這是阿彌陀佛。世尊跟阿彌陀佛,一個在此地給我們做報告、做介紹,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來接引。「彼岸」,究竟彼岸,「《智度論》云:波羅,秦言」,姚秦時代翻譯的,所以稱為秦言,「彼岸」,就是中國說彼岸。又說:「以生死為此岸,涅槃為彼岸」。六道十法界都有生死,這此岸;證得菩提涅槃,永遠離開生滅法,生到諸佛如來實報土,那個地方不生不滅,那叫彼岸。釋迦佛的實報土叫華藏世界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。換句話說,修其他的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修成之後生到哪裡?生到華藏世界。修不成功?修不成功還搞六道輪迴。脫離六道輪迴,向一真法界走,這當中還有十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,要通過這個一層一層提升上去,都要很長的時間,目標華藏世界。

  有人問我,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有什麼關係?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講《華嚴經》,有同學問我。我舉了個比喻,我說華藏世界好比是新加坡,極樂世界是新加坡的烏節路。新加坡烏節路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街道,最好的街道。我說你就知道了,往生到極樂世界,是生在新加坡最好的地區,人人都嚮往的,生到極樂世界就生到華藏世界了,而且是華藏世界精華的地區。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生死,涅槃。「又《涅槃經》云:彼岸者,喻如來也」。比喻如來。「是以淨影師釋究竟涅槃曰:彰果畢竟,涅槃彼岸,到名究竟」。念老在這裡有個括弧,疏謂彰明已得至極之覺果,到達涅槃彼岸,名為究竟。「按《甄解》意,則為證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寶海,契佛所得涅槃」,兩種說法意思完全相同。「是諸大士,圓證果德已,從果向因,遵普賢德,普現十方。來法會中,同宏淨法」。這些等覺菩薩,這諸大士都是等覺菩薩,實際上圓證果德,就是都成了佛,都成了佛,現在的身分是佛現的化身。佛能現無量身,能現無數身,能現無邊身,他有這樣的神通,有這樣的道行,他現等覺菩薩,來到釋迦牟尼佛道場,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,在大會當中做影響眾。

  我們初講經的時候,在台北中國佛教會的大會堂,那個會堂可以容納七、八百人,有老和尚來聽經,南亭老和尚,是個講經的老法師,我們的老前輩,我的老校長周邦道老居士,幾乎一堂課都不缺。他來幹什麼?他講得都比我好,來做影響眾。我很感恩。他很客氣,來的時候,我上了講台他才進來,我給他頂禮拜的時候,沒辦法拜他;我講經完了,唱迴向偈的時候,他就先走了,因為他不走,我見到他一定給他頂禮,這是規矩。他都怕麻煩,遲幾分鐘來,早幾分鐘走,做影響眾,這是對於後學年輕法師的鼓勵。大家一看到這個道場有這麼多老法師、老居士,大概講得不錯,幫助聽眾增長對法師的信心。現在我想很少了,過去老和尚懂得規矩。我們要幫助後學,要幫助下一代,怎麼幫助?這最好的幫助,他講經我們去聽。釋迦牟尼佛把這樁事情寫在菩薩戒裡頭,他受過在家菩薩戒、出家菩薩戒,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,不去聽經就是犯戒。他講的經要不是佛經沒有關係,講的是佛經,大乘經,一定要去聽。這就是僧讚僧的意思。僧讚僧,釋迦牟尼佛制定的,不能不遵守。

 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,「彭際清居士曰:行權方便,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三句義中,全攝淨土法門」。彭居士是佛門的大德,他是清朝乾隆年間人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。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我沒有去查證,他告訴我,彭際清是高幹子弟,這是現代的話。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時代的兵部尚書。兵部尚書什麼地位?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,所以說他是高幹子弟。人非常聰明,家庭環境好,童子,未成年,二十歲成年,十九歲還是童子,大概十八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。一生沒做官,全部的精神都投在佛法上,著作很豐富,有《無量壽經》註解,叫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他作的,這個人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。他說的這些話多半是在他所寫的《起信論》裡頭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。這說得好,全攝淨土法門。

  「菩薩一切所行,不離方便。以方便故,取於淨土,得常見佛」。這是真的,修淨土的人跟佛的關係非常密切。一切諸佛讚歎彌陀為,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阿彌陀佛的弟子沾光,阿彌陀佛的弟子到任何佛國土去見佛,都特別優待。為什麼?佛一看到這阿彌陀佛弟子來了,要好好招待,沾阿彌陀佛的光。諸佛如來特別照顧你,這是他們對阿彌陀佛的恭敬。所以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讚歎不是虛的,是實實在在。在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也鼓勵大家到十方諸佛國土去看看,像我們現在講的去參學,現在的話叫觀光、考察,能提升自己。何況到諸佛剎土供養修福,聽經聞法修慧,這種遊步十方,福慧雙修。不是一尊佛,無量無邊佛同時去,同時化無量無邊身,所以在一時圓滿成就。這就是以方便故,取於淨土,得常見佛。「以見佛故,聞法修行,入佛法藏,圓滿覺心,究竟彼岸」。他成佛了,快!「若無方便,無量行門,終不成就」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是表法,不是數字,如果是數字,八萬四千不多,代表大圓滿,大圓滿就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,是表這個意思。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。唯有往生極樂世界,才能夠快速證得;如果不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真的是無量劫又無量劫你才能到達。極樂世界一生就成就,這怎麼能比?

  下面「如《大般若經》云」,像《大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,從此處沒,生餘佛土。從一佛國,至一佛國。在在生處,常得值遇諸佛世尊。供養恭敬,尊重讚歎。乃至無上正等菩提,終不離佛」。這是菩薩,菩薩願意常在佛的身邊,不離開佛。為什麼?他容易成就。離開佛,他距離成佛的時間要拉長,不能在一生當中成就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善知識難遇,真正遇到善知識,要知道親近,要知道供養,不能離開善知識,意思相同。這些大菩薩,明心見性的菩薩,以誰為善知識?以諸佛如來為善知識,因為他們住在報土(實報莊嚴土),他們脫離了十法界,他們有智慧、有神通、有道力,他們能現無量無邊身,同時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聽經聞法,不捨一塵,所以容易成就。

  這邊前面所講的,從此處沒,生餘佛土,這是神通;從一佛國到一佛國,這也是神通。在在生處,常得值佛,這是他善根深厚,他跟一切諸佛有很深的緣分,諸佛世尊。底下供養恭敬,恭敬比什麼都重要。用什麼供養?恭敬就是供養。依教修行供養,這是供養裡頭最殊勝的。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沒有去照做,供養、恭敬都沒有。真正的恭敬、供養是依教奉行,我真幹,真的放下萬緣,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,絲毫沒有留戀。親情也不能留戀,一定要有智慧。如果留戀,這一生不能往生,不能往生,我對他們幫不上忙。我到極樂世界了,我這些親人,冤親債主,我都能照顧,我有神通,我有智慧,我有道力,我真正可以幫助他,救他們。這是對的。現在念著親情,障礙你不能往生,彼此都要受苦,都要受難,誰也幫不了誰。錯了!這個道理要想通。想通了,習氣重,依舊放不下怎麼辦?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求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有效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你這是如理如法的求,不是過分的要求,佛會幫助你。

  人在遭受大苦難的時候,他會覺悟;沒有遭受大苦難,不容易覺悟。我們這一代遭受中日戰爭、二次世界大戰,從小離開家鄉過流浪的生活,無依無靠。當時國家對這批流亡學生,把他們集中起來,國家辦學校,那時叫國立中學。在中國那個時代,縣辦小學,省辦中學,國家辦大學。非常時期,所以特別辦了個國立中學。抗戰勝利,國立中學解散,交給省去辦,收這些流亡學生,跟家裡還有聯絡,回家返鄉。我們是學校解散的時候,我回到南京。受過這些苦難,人世間酸甜苦辣統統嘗過,知道苦。在家苦,出家也苦,沒有依靠,沒有背景。學佛前一段時期,得到韓館長幫助,她護持我三十年。她是個普通的平民,在大陸是世家,家破人亡,逃到台灣來,先生一個朋友開了個藥房,他在藥房裡面幫助推銷產品,就是個推銷員,生活過得很清苦。我們沒有任何背景,沒有人事背景,也沒有富貴人幫助,沒有,一直到老死。所以我知道困難,不敢建道場,建道場有開銷,那會受累贅。沒有道場,一個人自在,想走就走了,沒有牽掛,沒有後顧之憂。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董事會,有人管理;澳洲道場交給悟字輩這些出家人,自己去經營,自己去管理,建好之後給你們。一生,韓館長幫助我,真正做到了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,才能專心研究經教。如果有這些干擾,你想學教你也學不成。這都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,「當知欲不離佛,須以念佛為因。如《華嚴》十地,始終不離念佛」。這是舉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,《華嚴經》上表法的。到什麼時候?初地到十地,這十個階級裡頭,永遠跟佛在一起,不離佛。始是初地,終是十地,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,這十地十個階層的菩薩,不離念佛。念佛法門,你看這善巧方便,修行修到登地,入了念佛法門。我們現在就入這個門,真正不容易!修八萬四千法門,學無量法門的,要等到他登地,證得初地,他就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我們的緣多殊勝,在現在這個時候就遇到,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如果不在這一生成就那就冤枉了,那真可惜!想到這個能不放下嗎?還能做錯事嗎?錯事裡頭,不求往生是最大的錯誤,沒有比這更大的。不能往生,搞六道輪迴,那是你自己自作自受,自己要負完全責任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