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 > 59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十九集)  2014/6/10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05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六十三頁,第六行看起:

  「又佛所說者,通名為經。故題中經之一字,是通名。」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」這十四個字,是本經獨具的別名,沒有重複的,這叫別。「諸經立名,不離人法喻」。這是說佛經經題來由它有規矩的,如果不合乎這個規矩,那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如果真正是佛說的經,一定符合這七個原則,這叫七種立題,它用人、法、喻,喻是比喻。「或單或複,可得七類」,單的是一個,「單一者三」,單人、單法、單喻。單人,《阿彌陀經》,阿彌陀是人,這經題裡頭沒有法,沒有比喻。單法,《大般若經》,般若是法,這裡頭沒有人,沒有比喻。單單比喻的,譬如《梵網經》,梵網是比喻,經題裡頭沒有人,沒有法。這叫三單。

  第二類,複,複就是「複二」,是兩個。人法,《文殊問般若經》,文殊是人,問般若是法,這裡頭沒有比喻,這個經題裡有人、有法,沒有比喻。第二種,法喻,像《妙法蓮華經》,妙法是法,蓮華是比喻,這個題裡頭沒有人。第三種,人喻立題,《菩薩瓔珞經》,菩薩是人,瓔珞是比喻,這個裡頭沒有法。最後一種叫具足,人法喻三種統統有,譬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佛是人,大方廣是法,華嚴是比喻,人法喻全具足。七種立題當中,我們這部經經題一共十五個字,人法喻統統具足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原文,就是長行,倒數第三行,解。「今本經題」,我們這部經題,「亦具足人法喻。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」,無量壽佛是極樂世界的果人,證果的人,這個果是證果的人,沒有證果不能用這個。在佛法裡頭,果人有大乘、有小乘,小乘阿羅漢,小乘證到果;佛是大乘的果,這叫證果之人。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果人,這個題中具足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兩尊佛,這是人名,所以它有人。題中「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。大乘二字是喻。乘者車也。此經可運載無量眾生咸達寶所」,寶所是比喻,寶是極樂,比喻極樂,如《法華經》的大白牛車,故以大乘為比喻。所以這個經題裡頭,人法喻統統具足。這一段是佛學常識,一切經的經題總離不開這個原則,叫七種立題。

  底下這一段,「諸經皆具教行理」,教是教學,給我們講道理,講事實真相,行是修行,理是原理。所以,我們也要曉得「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」。「佛說大乘是教,依無量壽之理體,宣眾生本具之大經」。第二,「莊嚴清淨平等覺」這是行,「一句彌陀,莊嚴自心,清淨自心」,這一句很重要。第三,「無量壽是理。表三際一如,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,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,是心是佛之本心,實際理體也」。

  下面是念老的原文。解,「諸經皆具教行理」,這一切經都有。如果經裡頭這三個字沒有,或者是缺少一個、缺少兩個,這就不是真經。真正佛所說的經,無論大小,《阿含經》裡面最短的只有幾行,雖然幾行也具足教行理這三樁事情。「本理立教」,這個教學從哪來的?依據什麼?它總依一個道理,這個道理是真如、是自性,一切經都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。「依教修行,從行顯理」,顯理就是證得,我們一般講證果,契入理的境界。「注家釋題」,註解這些大德,他們解釋經題,「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」。那就是專就本經,本經教講什麼、行講什麼、理講什麼,這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。

  「專就本經,則佛說大乘是教」,這部經不是小乘,是大乘,「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」,行是修行,「無量壽是理」。「無量壽表三際一如、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」。無量壽,三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際是一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就是說的涅槃常住的法身本體。佛有三身,法身是根本。我們每一個眾生,在眾生分上叫佛性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這是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。你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是因為你們迷失了自性,就變成眾生。記住,是迷失了,不是真正沒有了。我們要覺悟了,覺悟了就又回到佛性,那就叫證果,成佛了。

  佛教學的目的是幫助你回歸自性,幫助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究竟圓滿的佛果是你自性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佛法是平等法,眾生跟佛是一體,這個道理總要懂得。如果不懂,這個經教你就不能夠契入。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,眾生跟佛沒有兩樣,眾生是迷惑的佛,迷了自性的佛,佛是覺悟了自性的眾生,我們可以這樣說,這說得比較親切,大家容易懂。它跟其他宗教不一樣,佛法裡面沒有神。佛法承認有神,神是六道眾生,有天神、有鬼神,這六道裡頭的,有色界天、有欲界天,鬼神裡面有地獄、有餓鬼。他都是眾生,都是迷了自性才變成這個樣子的,我們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本經所依的是阿彌陀佛法身本體,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,在佛法身我們稱為法身本體,在我們現在迷惑顛倒六道眾生身上,就稱之為本具的佛性,是心是佛的本心,這都是給你說明道理的。淨宗所依的,就是世尊在《觀經》上說的兩句話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是心是佛是你的本心,是心作佛,希望你現在能夠回頭,不要再迷惑,一回頭,回到本心,你就成佛了。人人都能成佛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回頭。諸佛菩薩他們的本願、他們的本懷,是希望一切眾生早早回頭。這個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裡面一個特殊的法門,你要遇到這個,那真正是太幸運了。遇到這個,明白道理,懂得方法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,而且是當生成就,不要等到來生後世,這一生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等於成佛,因為極樂世界無量壽,你在極樂世界跟著阿彌陀佛修行,決定成佛,而且很快速的成佛。

  學習必須要依靠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在中國有九個本子,每個本子都好,你自己去看,你喜歡哪個本子就選擇哪個本子,本子優劣各人喜愛不一樣。九個本子講修行的道理是一樣的,講修行的方法也是一樣的,翻譯的人不一樣,當然翻譯的文字就不相同。有些人翻得很好的,看起來很舒服、很流暢;有些人翻得比較艱澀,因為他從梵文翻過來的,梵文的文法跟中國不相同。所以,有些翻譯本子保存著有梵文文法的形式在那裡,這是我們從九個版本裡面可以看到的。

  這個會集本是最近會集的,中日戰爭抗戰之前,夏蓮居老居士發心重新做一個會集本,也就是過去幾種會集本都有瑕疵,不能算是完美的。他用了十年的時間,把古人所挑剔的那些處所完全避開,完全改正,成就這個會集本。去年南陽來佛寺一百一十二歲的老和尚海賢老法師,往生為我們做證明。他的表法就是為我們做證明,證明這個本子是真經,不是假的;證明黃念祖老居士集註,他用了八十三部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,來為這部經作註解,這個註解字字句句是佛祖所說的,可靠,沒有問題;第三個證明,我們最近這十幾年,依照這個經、依照這個註解修行沒有錯誤。

  我知道這十幾年當中依照這部經修行往生的不少,瑞相稀有,換句話說,這些往生人給我們作證轉,證明。像賢公老和尚,為我們證明極樂世界真有,阿彌陀佛真有,信願持名真的能往生,他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。這個人見阿彌陀佛不止一次,你細心去看這個光碟,你能看出來,他的善根、福德是稀有的,沒有人能跟他比。善根是什麼?老實、聽話、真幹;福德是真誠、恭敬,心地清淨,他有清淨平等心,這是福德。具足這個條件,他的師父也是了不起的人,傳戒法師,有慧眼,一看就看中他了。他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但是這個老實人,太難得了。讀書識字的人很多,未見得老實,老實人難找,所以這叫法器,在佛門叫根熟的法器。為什麼?他要是摸到門路他一定成就,而且大成就。所以,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教他一直念下去。他真乖,真聽話,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。

  你要問他念佛的功夫,我從光碟上看到,他念到理一心不亂,經歷的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所以他說我什麼都知道。什麼都知道就是開悟了,不開悟做不到,開悟什麼都知道,就是不說。一生名聞利養邊都不沾,沒有做過經懺佛事,沒有做過任何法會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始終聽老師的話。淨土法門就這麼簡單,就這麼容易。他念到功夫成片,應該什麼時候?他二十歲出家剃度,師父傳他這個法門,像他這種善根福德,我估計三年功夫成片。你看看,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也是不認識字,老和尚只傳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叫他一直念下去。鍋漏匠有這個善根,就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他念了三年,站著往生,預知時至。往生前一天,看看他一些老朋友,家親眷屬看看,第二天他走了,沒告訴任何一個人。自己念佛往生,不需要助念,真正不可思議,這都是我們好榜樣。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,只要有這個條件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
  三年功夫成片就能往生,為什麼他要活到一百一十二歲?二十幾歲他就有能力往生。阿彌陀佛慈悲,不是對他慈悲,對我們慈悲,叫他表法,留在人世間做一個念佛的好榜樣,念佛求往生,一定學他就對了。所以他住這麼多年,念佛住了九十年,都是替我們做榜樣的,做樣子給我們看的。那是一部活的《無量壽經》、活的《阿彌陀經》,經裡面所說的道理、所說的方法、所說的境界,他在生活上做給我們看,在工作上做給我們看,處事待人接物,他把《無量壽經》活學活用,學活了。所以我估計他得事一心不亂應該在二十幾歲的時候,得理一心不亂一定在三十幾歲,四十前後,就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他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。

  我估計他的壽命應該只有七、八十歲,延到一百一十二歲,完全是表法。表什麼法?表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在這個時候有災難,有很多人反對,有很多人批評,有很多人學了之後退心,聽到外面這麼多話不敢學了。他就等這一本書的出現,這個書就是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就等這部書。這部書就是證明這三樁事情,會集本是真經,註解是正法,沒有問題,依照這部經、這個註解修行是正確的,不是錯誤的,他就來幫我們作這個證。你看,他拿到這部書無量的歡喜,大概是阿彌陀佛告訴他,什麼時候你能往生?你拿到這部書你就能往生了。所以,有四個居士拿到這本書去送給他老人家,他老人家不認識字,問他這什麼書?他說這個書名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。他一聽到這個書的名字非常歡喜、非常高興,穿袍搭衣,捧在手上,主動要求,你們給我照相。表這個法來的,這個法一表,你看三天之後他老人家就走了。他告訴別人,老佛爺告訴我了,老佛爺來接我走了。

  所以這個光碟,我勸導諸位同學,每天看三遍,念阿彌陀佛一萬聲。這個光碟只有五十多分鐘,每天用三個小時,看三遍,一萬聲佛號大概兩個小時,每天修行五個小時,不可以中斷,一年之後你決定得生淨土。如果你要發願,我在這個世界,所有一切苦難我願意承受,代眾生苦,我也表法做好樣子,阿彌陀佛會延長你的壽命。這是說我們壽命到了,會延長壽命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。

  前幾個星期,我們聽到遼寧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念佛往生,從聞佛法到往生兩個月,六十天,真往生了,見佛往生。早些年我們聽到有個十歲的小女孩念佛往生,這個十歲小女孩很聰明,她家裡信佛,父母信佛,爸爸給她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她一心嚮往。這麼好的地方,想去,問父親怎麼樣才能去?爸爸教她念阿彌陀佛,她念了三年,十歲,預知時至,沒有生病。往生的頭一天告訴她爸爸,明天阿彌陀佛接我回老家,要求爸爸把他的親朋好友請到家裡來,看她往生。第二天真走了。不是假的,千真萬確的事實,不難去,一定要懂得道理。

  這部《無量壽經》的好處,把極樂世界的歷史,把極樂世界所依據的理論、修行的方法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,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學經教目的是什麼?認識極樂世界,你真正認識、明白了,你嚮往極樂世界,真想去,真想去這個念頭就真能去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,我有信,我真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,我真願意去,往生極樂世界條件就具足了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那是我們念佛功夫的淺深,不是多少。念佛功夫淺深是說什麼?你是不是真心念,你是不是真想往生念,如果是真心、真想往生,很快,真的如願以償。宋朝瑩珂法師只念佛三天三夜就成功了,真的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,他三天成功。我們念佛所以不能往生,是這個世間放不下,情執放不下,名聞利養放不下。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,你就去不了,度眾生的事情也要放下。

  我念佛功夫成熟了,那不放下是什麼?不放下就是表法。自己真有把握決定得生,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,往生自在,這才可以留在世間表法。如果自己往生都成問題,你表什麼法?你表的那個法,念了一輩子佛,最後還去搞六道輪迴,這就錯了,完全錯了。我們學經教的目的是做什麼?認識我們娑婆世界,認識西方極樂世界,附帶的也認識了十方諸佛剎土,我們才會真正選擇極樂世界,除極樂世界之外,哪裡我都不想去。

  理論的依據是眾生本具的佛性,就是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所證得的法身本體。所以判屬於理,這是從理上講的,真正是實際理體。《大乘無量壽經》裡面講三個真實,實際理體、真實智慧、真實利益,講三個。這一切經裡頭,講三個真實的少,可知道這部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部經。這個本子不經過海賢老和尚的表法,我們不敢說第一經,經過老和尚這一表法,我們就踏實了,肯定了這是一切佛度眾生第一部經。我這才把所有經教統統放下,年歲大了,我怕時間來不及,晚年專學這一部經,每天讀誦,跟大家在一起分享,專念這一部經,專念這一句佛號,決定求生淨土。

  佛說大乘是教,就是依此無量壽的理體,直指大乘為比喻,為宣說眾生本具的大經。這個經從哪裡來的?自性流出來的。誰的自性?自己的自性。所以把這個判之為教,意思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又從教起行」,下文裡頭「莊嚴清淨平等覺」,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妙行。莊嚴清淨平等覺落實在一句佛號,念這句佛號就是修莊嚴清淨平等覺。這個意思深,這是全經的總綱領,我們憑什麼往生?就憑這一句,七個字,莊嚴清淨平等覺。莊嚴是美好到極處,這種莊嚴從哪裡來的?從清淨平等覺來的,清淨平等覺是心,莊嚴是我們的外表,相。

  老和尚給我們示現,你看他一百一十二歲,讓人家羨慕在哪裡?不是他的年歲大,是他的精神、體力跟年輕人一樣,這真叫人羨慕,那叫莊嚴。體力、思想的敏捷,換句話說,他的機能完全沒有衰退,一百一十二歲像三、四十歲的人一樣。還爬樹,廟門口有棵柿子樹,果實結熟了,一些信徒去到那裡去看他,他送他們出來。看到樹上柿子熟了,搬個小樓梯爬到樹上,帶個籮筐,摘了一籮筐下來分送給大家。一百一十二歲的人,這叫人羨慕,七十以上的人都做不到了,他還那麼靈光。往生的當天,他在田裡幹了一天活,從早到晚,澆水、拔草、整地,幹到天黑。看到的人說:老和尚,天黑了,可以休息了。他怎麼說?快好了,馬上就好了,好了以後我就不幹了。沒有想到他那天晚上走了。大家想想老和尚說話的口氣,當時聽了沒有在意,這是預知時至,這是最後的表法。真的活一天幹一天,活一個小時幹一個小時,這麼圓滿,臨走了還不休息,做給大家看,真的是稀有難逢,這叫表法。精神、體力跟年輕人一樣,這叫莊嚴。

  他這個莊嚴從哪裡來的?他的心證到了清淨平等覺。清淨心,沒有染污,阿羅漢、辟支佛證得的;平等心,菩薩證得的;覺,覺是大徹大悟,法身菩薩證得的。那個相怎麼會不莊嚴?當然莊嚴。你看到他的人身相莊嚴,他的小廟雖然在窮鄉僻野,沒人瞧得起,破舊的小廟,你仔細去觀察,乾乾淨淨,那就是莊嚴,住在那裡舒適。老和尚勤勞,整齊、清淨,這是他的勞作做出來的。如果再仔細觀察他所種的那些地,菩薩種植的,我沒去看過,我能想得到,他所種的這些糧食、水果、蔬菜肯定比別的人好。為什麼?他是清淨平等覺種出來的,境隨心轉。

  我們自己也在幹,澳洲我們有土地,我們菜園裡面種的蔬菜確實比超級市場賣的好。為什麼?種植的人是一些出家人,心好,沒有妄想雜念。他們的種植的要用農藥,我們沒有,我們養這些小蟲、養小鳥,養小蟲,我們的菜園劃了個小區,那個小區專門供養小蟲的。所以,你到那裡去看,那個菜葉都被小蟲吃了,隔壁,隔一、二尺的地,隔壁,一個小蟲都沒有。鳥吃水果,我們水果不必要人工去包,去預防,不需要,指定幾棵樹,那幾棵樹上的水果鳥可以吃,沒有指定的牠不可以吃,牠要留給我們。小蟲、小鳥跟我們能溝通,聽話。我們的農地、我們的菜園都放佛號,讓牠們都聽阿彌陀佛。我們有時候給牠做簡單的開示,勸導大家要脫離畜生身,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要再搞六道輪迴了,這些小蟲、小鳥統統聽。螞蟻、蟑螂跟我們都合作,牠要吃的東西,我們每天餵牠,在院子裡餵牠,牠不進我們房間裡面來。這些小動物聽話,讓我們非常感動,我們大家和睦相處,我們都是同參道友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真的通了。

  所以,有教有行,從教起行,莊嚴清淨平等覺就是佛所教化的妙行,完全落實在一句阿彌陀佛。這是海賢老和尚以九十二年的長時間為我們示現了,表演給我們看,我們應該放下萬緣。教理不清楚,有疑惑,勸你聽經;沒有疑惑,經都不要聽了,聽經幹什麼,統統落在一句佛號。這句佛號莊嚴自心,莊嚴自身,莊嚴道場。要把經教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活的,不是死的,這叫真修。

  「以之莊嚴自心,清淨自心,是即依教修行也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」,不需要用任何的方法,用什麼方法,哪有一句佛號這麼簡單、這麼乾脆。自得心開,著重在自得,自自然然心開悟了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不假是不需要藉任何方法,就跟老和尚示現的完全相同。老和尚一生佛號不離口,他不出聲,他說了,他生活,佛號沒間斷,工作不間斷,待人接物都不間斷,心裡頭默念。能隨一切緣,不著一切相,因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。做給人看,要老實,要本分。他能不能把來佛寺建一個大廟?能,不是不能。為什麼不幹?操心,會帶來很多妄想、帶來很多雜念、帶來很多麻煩。不如鄉間小茅蓬、小廟,外面絲毫干擾沒有,心地清淨平等覺。所以一生給我們做榜樣,持戒念佛,吃的是苦,穿的是補。九十二年沒有拐彎,就是沒有摻雜別的法門,就是不假方便,一門深入。

  每天法喜充滿,一切時、一切處,你看到老人面帶笑容,歡喜,他沒有煩惱,他沒有欲望。小廟裡頭沒有供養,他也沒有經懺佛事,不做法會,就一句佛號。沒有信徒,沒有供養,生活靠自己農耕,他非常勤快,又有體力,體力甚至於年輕人都比不上他。有沒有神通?有,真有神通。他現神通你不知道,等到你知道了問他,他不告訴你,他不承認,妙極了!這叫老實,這叫真幹,何必要人知道?到你知道的時候,他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所以,不假方便自得心開,「圓顯本具之平等覺」,我們本性本自具足的平等覺,就在老和尚點點滴滴,從早到晚,你細心觀察,你就看出來了。這是「以行顯理」。

  「又得往生者,悟無生忍,從體起用」,這是得,得到了,你真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悟無生忍,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。無生忍是什麼?無生忍就是阿惟越致,法身菩薩。圓證三不退叫阿惟越致,第一個位不退,位不退是阿羅漢證得的,行不退是菩薩證得的,念不退是法身菩薩證得的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裡面的菩薩。《華嚴經》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,住報土念不退,念念不失無上菩提。無上菩提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妙覺如來,在等覺之上。四十一位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華嚴圓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證得無生忍的是七地菩薩。五十二個階級,七地是最上面的往下面數第六個,第六個等級。要往上數,它是第四十七個,從初信位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十地裡面五十二個位次算起來是,五十二個位次裡頭第四十七個。這麼高的境界,念佛人可以在一生當中證得,要像海賢老和尚這樣用功,他一生就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,他到這個境界了。你細心去觀察,他生活在六波羅蜜裡頭。我們淨宗,希望我們能做到的,三福他做到了,六和他做到了,三學他做到了,六波羅蜜他做到了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他也做到了。

  具足菩薩大德大行,悟無生忍,從體起用,再以這個作用,作用就是「平等普度一切眾生」。他教人就一句話:好好念佛,其他啥都是假的。無論見什麼人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合,他就是這一句,平等普度一切眾生。眾生如果聽懂了,依教奉行,這一生必定往生。凡是不能往生的,可以說一句話,都是不老實,自己的妄想多、雜念多、主意多,錯了。諸位想想我們這幾年,為什麼《華嚴》放下了,一切經教都不學了,就一部《無量壽經》?妄想少、雜念少,什麼活動我都不參加。念佛要分秒必爭,分分鐘是阿彌陀佛,秒秒鐘都是阿彌陀佛。一秒鐘念一句佛號,這一秒鐘沒有空過,這一秒鐘打妄想就錯了,為什麼不好好念佛?我們只有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只有一個目標,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放下,什麼都要放下。「往生淨土,同證大覺,復是從行顯理」。所以賢公老和尚慈悲到極處,在這個時候做個念佛人的樣子給我們看,好榜樣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第五段,看念老的原文。「若以經題配三大」,三大是體、相、用,「則無量壽是體大,莊嚴清淨是相大,平等覺是用大」,這裡頭具足了三大。「依《漢譯》,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」,意思就是阿彌陀佛。「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。無量壽佛,是我本覺」,我們學佛求生淨土一定要完全肯定這句話,不要不敢當,那你就錯了。阿彌陀佛確實是我的本覺,我的本覺就叫無量壽佛。我的本覺是無量壽佛,我怎麼不能成佛?不但成佛,成無量壽佛,回歸本覺!

  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以莊嚴自心,是名始覺」,開始覺悟了。什麼叫發菩提心?我相信阿彌陀佛所說的話是真的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不欺騙我,娑婆世界西方決定有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裡面決定有阿彌陀佛,我不懷疑,我相信,我想去,這就叫發菩提心。真想去了,那要一向專念,記住,一個方向,專念阿彌陀佛,不能夾雜妄想,不能有雜念,用清淨心去念佛,用平等心去念佛,這就對了,這就是你開始覺悟了。你把阿彌陀佛忘掉、丟掉了,你又迷了。我們現在每天,覺幾次、迷多少次?什麼時候想起來阿彌陀佛,覺了;阿彌陀佛丟掉了就迷了。所以自己要清楚,細心去觀察,我這一天二十四小時,多少時間覺,多少時間在迷。自己要發憤,自己要用功,我的覺的時間能超過迷的時間,就有進步;迷的時間超過覺的時間,我們就退轉了。我們要爭取,不要爭取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,是假的,我們要爭取極樂世界的品位。真念佛,念念不捨,品位上升,我們就爭這個,這是真的。「始覺合本覺,直趨究竟覺」,究竟覺就是成佛,就是題中的清淨平等覺圓滿證得。清淨平等覺是修德,修德合性德,修成功了就是性德圓滿的現前了。

  末後這一段,「又可解為,平等覺是我本覺。起心念佛,以自莊嚴,是為始覺。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,頓入寂光,證無量壽。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,無量壽是我果覺」。這把因果說出來了,我的因心是平等覺,我的果德是無量壽。無量壽在哪裡?在常寂光,頓入寂光,證無量壽。這是一條,這一段這個幾句話,這四行,前面這個方體字是我節錄的,更簡單,只有三行,是我們發心修行、證果的一條成佛大道。始本不離,你才能夠直趨覺路,頓入寂光,證得無量壽,這是真正無量壽,這就是常寂光淨土。常寂光淨土裡頭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,回歸寂光。寂光在哪裡?寂光不是物質,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精神現象,精神是念頭,沒有念頭的現象,沒有波動的現象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我們統統都在常寂光當中,只是我們見不到它。常寂光是阿彌陀佛的法身,阿彌陀佛的法身無處不在,我們念他,他就現身,我們沒有離開他,他沒有離開我們。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真實道理,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「如是妙義輾轉無盡,悉在一題之中」,這個題是我們的經題。「是故《圓中鈔》疏曰:聞首題名字,獲無量功德」。《圓中鈔》是小本《阿彌陀經》的註解,首題名字是「佛說阿彌陀經」。「鈔曰:如《金光明》,及諸大乘,多作此說」。這是舉例給我們說明,確確實實聽經的名字就有無量功德。我們本經的經名,「阿彌陀」是經名,又是佛名,羅什大師翻得好,直接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做經名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我們此地,「莊嚴清淨平等覺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。經題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第十,「正釋經文」,到這才開始講到經了。這括弧裡說,「此為十門分別中第十門」,第十門就解釋經,給我們講經了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前明全經綱宗」,綱領、宗旨,「與經題總義」,前面這一大段我們用了這麼多的時間,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。往下「則正入經文」,真正讀到經文了,「分品逐句」,蓮公為我們分了四十八品。他最初會集,閉關三年,天天斟酌,把五種原譯本會成一本。這一本就是的,這是他最初的會集本,這裡面分品是三十七品,應該他想的是三十七道品,這樣分。後面又經過七年的時間,總共用了十年時間,天天斟酌,天天在修訂,十年成就這個定本,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,一共分四十八品。

  「謹以局心限量之言」,這是黃念老謙虛,局心就是心量不大,不能像佛一樣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真心沒有侷限,有侷限的是妄心,有限量的也是妄心。這是謙虛的話,我們是凡夫,局心限量。「略彰淨宗無盡之妙」,這部經典字字句句,無論是理、無論是事、無論是境界、無論是方法,都是無窮無盡的,妙不可言。念老謙虛,我只能在無盡的妙法當中略彰而已,不能全彰,略彰。全彰在乎各人,怎樣才能見到全?不斷去念,一遍比一遍契入。所以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那個見就是大徹大悟。

  解釋,「茲依先例」,依古人的例子,「全經分三」,全經分為三分,「(初)序分,(二)正宗分,(三)流通分。蕅益大師曰:序如首,五官俱存」。用一個人來代表,做比喻,序好像是人的頭部,眼耳鼻舌統統看見,一看就認識他。正宗分好像是身體,「腑臟無闕」,正宗分是身體裡頭五臟六腑,沒有欠缺。「流通如手足,運行不滯」,可以自在的活動,沒有流通就不能動了。「依大師之意,序如首(頭也)」,指經之序分,像一個人之有頭。「由首之五官(眉眼耳鼻口)」,可見其人之善惡愚智。看這個五官就能知道這個人聰明、愚痴,善還是惡,他都表現出來了。「觀一經之序品」,看一部經的序品,要會看的,「便可知全經之大小偏圓」。這個經是大乘、是小乘,裡面所講的道理是有限,有侷限的,還是圓滿的,在序分裡頭能看出來。所以序分中一定含有很深的文字。

  「今依大師之旨,判分本經如下」:第一,第一品到第三品,這是序分,序分三品。第二是正宗分,從第四品到四十二品,一共三十九品,這是正宗。從四十三品到第四十八品為流通分,流通是六品經。「今之三分,亦正如我國淨影、嘉祥兩家對本經魏譯本之判分」,這是古人的例子。《無量壽經》,只有康僧鎧的譯本在中國被大家接受了,古人讀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讀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有兩個註解,淨影、嘉祥兩家註解,這個註解都將經文分作三分。這個會集本也不例外,也是用三分。

  三分當中,第一序分。「又序分復分為二」,序分裡面分為兩分,就是兩個大段,一個是「通序」,第二是「別序」。本經,夏蓮公也很用心,序分有三品經文,前面兩品是通序,第三品是別序。序分有三品經,流通分有六品,這種樣子是大經的派頭,這經文不長,看到它的派頭,像《華嚴》、像《法華》。這些大經,古大德的分判,序、正、流通,三種裡頭都是很有分量。這個經雖然不大,但是也有這種架勢,非常難得。

  我們看「通序,又名證信序,諸經皆具」,一切經統統有,有證信。「如天臺與嘉祥等,依《法華論》以六種成就為證信序」。證信序就是證明,讓我們生起信心,它不是偽造的,不是假的。「六成就者,宗密大師曰」,宗密是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,清涼大師的學生,宗密大師說:第一個是信,信成就;第二個聞成就;第三個時成就,說經的時間;第四個主成就,說經的人;第五個處所成就,在哪裡講的;第六個眾成就,哪些人聽,聽眾。「六緣不具」,如果這六個當中缺一個,「教則不興」,這個教學就不能成就。教學必須有這六種緣,六種緣具足,「必須具六,故云成就」。一切佛經,不管是大乘、小乘,展開來一定有這六種。「以證經文」,證明這部經的經文,「確為佛說」,真的是佛講的,「真實可信,故名證信」。「本經之前二品屬之」,在這部經上,證信序有兩品經文。

  「別序,又名發起序」。這一會,佛的法會,好像我們現在辦活動、辦論壇。這個論壇為什麼要辦?誰發起的?目的是什麼?這都是屬於序分,叫發起序。「乃發起全經之端由」。為什麼?「以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,諸經各別,故又名別序」。不像前面證信,前面六種成就,所有一切法會統統有,一個都不缺。別序就不一樣,每一會都不相同。佛這種活動,老人家一生,從菩提樹下開悟之後,可以說一生不斷的在辦班教學,辦活動,大會、小會。人數多的大會,人數少的小會,時間長的大會,時間短的小會。我們在《阿含經》裡面看到的,二、三百個字就是一部經,小會,它前面也是六種成就。我們知道佛說這一部小經是有特別對象的,有人啟請,問了幾個問題,佛答覆他,小會。像辦活動,只辦一次,時間二、三個小時,這一會就結束了。講經是這種小會合起來成為一個大會,每天講,連續講。像這部經就是許許多多的小會合成一個大會。

  佛法要怎麼興?不講經教學,佛法就滅掉了。釋迦牟尼佛怎麼興起來的?沒有一天不講經。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莊嚴,為什麼那麼美好,我們為什麼想去?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,我就為了這一句要去,不是為別的,極樂世界講經說法不中斷。所以到極樂世界,我講過不少次,我們到了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,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。什麼時候出來?聽懂了、聽明白了,真正覺悟了,也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了才出來。出來就畢業了,沒有畢業你決定不會出來。進去是學生,是我們這個程度,出來成佛了,這一定要知道,沒有成佛他絕對不會出來。

  在這個期間當中,佛沒有中斷的,一切時,化無量無邊身,佛化身幹什麼?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往生的人,這是佛的本願。到極樂世界,一定見到阿彌陀佛來接你。佛化身去接引大眾,一切時,他不間斷的,從十方世界念佛往生淨土沒有中斷的,所以佛化身接引也沒中斷。我們在講堂裡聽經,同樣有這個能力,我們也化身無量無邊。我們化身幹什麼?到十方世界去拜佛,現在叫參學。拜佛、供佛修福,聽經聞法修慧,在極樂世界福慧雙修。本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;分身,一切諸佛所說之經教我統統聽會了。決定成就圓滿菩提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回歸常寂光。沒有到這個境界不離開講堂,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無與倫比,沒有一樣能比得上,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極樂世界之好,好到什麼程度你無法想像,你要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一切放下。《無量壽經》我只選一部,我只選這部註解,其他的淨土經教統統放下,不再找麻煩了。這一部經跟阿彌陀佛通了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非常感激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證明,我們沒見過面,他往生的信息傳來,在這個時代,高壽第一個,一百一十二歲走的,其他的老和尚都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年齡。無比殊勝之處,這個老人,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圓滿的《無量壽經》,看到圓滿的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真正稀有、真正難逢。

  我們有經,又有這個例子,所以我勸導大家,把他老人家的光碟當作《無量壽經》的總結來看。每天看一遍,就是看《無量壽經》的總結,你看上一千遍你就會開悟了,為什麼?裡面的微妙你才能看得到。這就是古人所說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沒有到千遍,你見不到,為什麼?千遍心定了,就是你念到清淨平等覺,你就大徹大悟,你就明白了。你現在的心不清淨,現在的心不平等,現在心裡頭妄念多、雜念多。為什麼叫你去念一年,念一千遍,看一千遍?心定了。要知道清淨是真心;染污是妄心。平等是真心,不平是妄心,心有高低、有上下,不平。覺了是真心,真心覺,妄心是迷,妄心不覺。我們用一句佛號把真心找回來,就是把清淨平等覺念出來,清淨平等覺每個人都有,是你自己的真心。清淨平等覺念回來,你就跟海賢老和尚同樣的境界。

  淨宗無比殊勝,沒有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,我們是無量劫修行的功德,才能遇到這部經,才能遇到這個法門。遇到這部經、遇到這個法門,凡夫能度,凡夫能一生成佛。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,我們要守住如如不動,一向專念,我們就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一部經、一句佛號。不但我們今天成就,世尊往後九千年末法時期,真正一生成就的就是這部經,就是這個法門,否則阿彌陀佛不會讓海賢老和尚來表法。讓他表法是阿彌陀佛吩咐他的,他一生見佛多次,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在歷史上看到,初祖慧遠大師,這《往生傳》上有記載,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生四次見佛。見佛這樁事情,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到,「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」,菩薩說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現前是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見到的,定中見到的,夢中見到的,感應見到的。這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要深信不疑。

  發起不一樣,每部經不相同,證信完全相同。「例如小本《阿彌陀經》乃不問自說」,沒有人啟請,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出來。「本經則因世尊放光現瑞,阿難啟問而說」。在第三品裡頭,釋迦牟尼佛放光,引起阿難尊者請問。如果世尊不放光,阿難就不問了。放出稀有的光明,阿難看到驚奇,阿難是佛的侍者,從來沒有看過這種瑞相,突然看到了,向世尊請教,為什麼放光?這光什麼意思?說出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這個是每部經都不一樣,這叫別序。「今經第三品屬之」,第三品就是本經的發起序。

  前面兩品,特別是第二品「德遵普賢」,內容非常豐富,無比的殊勝莊嚴。德遵普賢,讓我們明瞭極樂世界原來是普賢菩薩的世界。普賢,《華嚴經》上的上首,毘盧遮那佛的脅士,華嚴會上的大菩薩,第一個是普賢,文殊排在第二。所以,魏默深居士把《普賢行願品》放在淨土三經後面,成為淨土四經,有道理,這個沒錯。印光大師將「大勢至圓通章」這一章取出來放在四經後面,變成淨土五經。還有沒有地方再可以放?沒有,不必了,圓滿了。淨土五經一論,一論,《往生論》。我們在五經一論裡頭取一種就夠了,古大德多半取《阿彌陀經》。這個本子出來之後,我覺得它講得太詳細、太清楚了,真的讓我們斷疑生信,真的會讓我們發起無比殊勝的大願,願生淨土,願意親近阿彌陀佛。不再走岔路,不再去搞別的法門,死心塌地,一部經、一部註解、一句佛號,保證我們這一生圓滿得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