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 > 17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十七集)  2014/3/2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01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百七十頁,第一行看起:

  念老的註解為我們說明本經的宗旨。「經之所崇尚者,名之為宗」,這部經最崇尚的叫它做宗。「宗者,要也」,這個字在中國有很多義,最主要的三個意思,第一個是主要的,第二個是重要的,第三個意思是尊崇的,尊重崇尚。「全經之宗旨也。又宗者,修行之要徑也」,徑就是路,重要的一條道路。「故知宗者,為全經之綱領,綱舉目張,領提衣順,是故於辨體後,首應明宗」。第一樁事情就是要明瞭,前面辨體是理論的依據,明宗是如何落實,也就是真的要修行,依照這個理論修正我們行為。行為眾多,不外三大類,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,言語是口業的行為,身體造作是身的行為,所以用身、口、意把所有行為都包括了。行為有了錯誤,應當修正,修正的標準就是一經的宗旨,可見宗旨非常重要,所以要首應明宗。

  「體是理,宗是行」。這一點很重要,如果不能落實,不能把它變成我們的思想行為,那叫白學了,那學了有什麼用處?這部經教,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的,現在還管用。真管用,來佛寺的三個人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你看他一生的成就,這管用。往後三千年還管用,不止三千年,末法往後還有九千年,九千年一樣管用。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都過去了,末法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,還有九千年,全管用。在中國管用,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全管用。這個經要講,要講明白,要講透徹,不但中國人要,外國人也要。誰想離開六道輪迴,誰想永遠的離苦得樂,像經上所說的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,你只要想這樁事情,這部經就非常管用,能幫助你滿足你的夢想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再往下看,「體者,乃宗所依之體。宗者,即是顯體之宗。二者互相表裡。宗是會體之要行,故應崇尚」,重要的修行方法。《香象心經疏》裡頭說:「言之所貴曰宗,宗之所歸曰趣。」又圭峰大師《圓覺略疏》裡頭說:「趣者,意趣、趣向,即心意所歸趣之處。」「可知,趣者,歸趣也。是故依經宗旨,明其所為,識其所求,究其所至,名之為趣」。趣就是趣向、歸趣,最後的結果是我們的趣向,我們依照這個修行,最後我們得到些什麼,這叫趣。

  下面這一段說得很好,「本經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,以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為趣」。這是無量劫以來,十方世界六道十法界的眾生,都在夢寐以求,求什麼?圓生四土。圓是圓融,是圓滿。四土是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、實報莊嚴淨土、方便淨土、同居淨土,四種。生到任何一土,四土統統都得到,這叫圓。我們今天在這個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但是我們的心不清淨,把淨土變成了穢土,不是釋迦牟尼佛變的,是我們自己變的。釋迦牟尼佛常住淨土,他住在哪裡?住在實報土,住在常寂光土,法身在常寂光,報身在實報土。所以,十法界、六道輪迴是我們自己變出來的,不是他變的,他變的就不慈悲了。他變的是實報土,我們自己把它變成六道輪迴,這個責任要自己負。

  為什麼會變成六道輪迴?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,我們要會體會。首先要有清晰的概念,諸法實相是什麼,諸法實相是今天所有科學家、哲學家在探討的。科學在最近二、三十年有相當可觀的成就,居然接近了大乘佛法裡頭所說的阿賴耶三細相,這是了不起的成就,我們不能不讚歎,不能不佩服。換句話說,大乘經教裡頭有現代的高等科學與高等哲學。所以有人問我,佛到底是說些什麼?我的回答是五個科目,佛所說的普世的教學,普遍對世界眾生的教學有三門: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向上提升是哲學、科學,都是頂級的。科學、哲學是屬於頂級的,那你就要相信,他所講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也是頂級的。我們怎麼能不要?怎麼可以不學?

  佛所說的,無論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,無不是究竟圓滿。《華嚴》說得好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無量法門就是一門,一門就是無量門。問題在什麼地方?佛法是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,凡夫要不用清淨心,不用真誠心、恭敬心,你決定得不到。即使釋迦牟尼佛來,孔子再來,你也沒有辦法聽得懂,你也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但是,阿賴耶裡頭種個佛法種子,這個你可以得到。這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?那要很長很長的時間。我們要記住,印光老法師常常講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;換句話說,一百分的誠敬就得一百分利益,沒有誠敬利益就得不到。這個話的意思非常深、非常廣,深廣沒有邊際,學佛必須具備的條件!恰好現代的人喜歡批評,自以為是,對古聖先賢都不相信。佛法衰,衰在哪裡,我們應當知道。

  我們這一生非常幸運遇到佛法,遇到沒有誠敬心,遇到真正高明的善知識,人家不教你。為什麼不教?你不能接受,跟你說了等於白說,你聽不懂,不能體會,不能消化,所以就不必說了。諸佛菩薩,說老實話,他們示現在人間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。賢首國師在《還源觀》上跟我們講示現的四德,第一個,隨緣妙用。果然真正是法器,老和尚看準了,必定幫助你得定、開悟。你是不是那樣的人?什麼樣的人?真誠到極處,加上聽話、真幹,這是真正善知識、諸佛菩薩最歡喜的根器。遇到這樣的人,根熟的眾生,那怎麼樣?一定幫助他在這一生成佛。

  我們的根性都是半吊子,不能說沒有,有那麼一點點,不成熟,不成熟要很費勁。我是常常勉勵同修拿自己做例子,我有沒有老實、聽話、真幹?有,跟古人比不及格。如果在兩百年之前,我會被善知識遺棄了,為什麼?不夠條件,不教你。生在這個時代,遇到善知識他還肯教我,那就是我這個老實、聽話、真幹不及格的也教了,還有一點。好比考試,我的考試只能拿到三十分,古人比,兩百年以前,兩百年以前的人都有七、八十分。所以那個時候善知識多,有道德、有學問的、開悟的多,現在少了。我跟別人比,別的同學來比,別的同學真誠、清淨、恭敬大概只有三分五分;那三分五分跟我比我就很高了,我有三十分,他們才三、五分,這就是被老師選中了。我現在差不多要到七、八十分了,怎麼到的?六十三年的學習鍥而不捨,天天幹,沒有一天不讀經,沒有一天不跟同學們分享。分享是教學相長,提升自己,許多的悟處都是從講經裡頭得到的。講經突然明白了,在這個之前沒說過,以前說的是囫圇吞棗,沒講清楚,現在講清楚了、講明白了。所以要真幹,就是要把學的東西落實。

  我們這幾天跟同學們講的無住生心,以前,幾十年沒講清楚,現在明白了,無住、生心原來是一不是二。無住在哪裡?在生心裡頭。生心在哪裡?在無住裡頭。妙極了!原來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生心,搞了六十三年。明瞭怎麼樣?明瞭就得受用;你搞不清楚,你得不到受用。這個受用自在,這個受用裡頭有智慧,於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,於學教不學教也沒關係。這是境界,什麼人的境界?法身菩薩的境界。於什麼有關係?於放下有關係,原來放下就是無住。遇到眾生有苦有難,一定起心無條件的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這叫生心。生什麼心?眾生無邊誓願度,生這個心。雖生這個心,不受境緣的染污,不受境緣的影響,這叫無住。你受到外境的影響,你有住,有住就是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執著,這凡夫,這是六道凡夫。見色,聞聲,六根緣到六塵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無住。從無住心生出大慈悲、大智慧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幫他破迷開悟,幫他離苦得樂,這叫生心。這就是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四德的第一德隨緣妙用,威儀有則、柔和質直、代眾生苦全在其中。

  可知,趣者,歸趣也。依經宗旨,依靠它宗旨。明其所為,明是明白,知道它為的是什麼,它為的是幫助自己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識其所求,認識這個法門所求的是什麼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究其所至,最後它到哪裡,到什麼地方?到極樂世界,見阿彌陀佛,在彌陀會下成就圓滿佛果。統搞清楚了,統搞明白了。所以下面這一段,「本經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,以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為趣」。這就說明白了。圓是圓滿,不像我們今天,我們今天生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,釋迦佛的方便土我們沒見到,釋迦佛的實報土也沒見到,寂光土更不用說了。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,它是圓生,無論生到哪一土,四土統統到了,你都看到,你都接觸到,這個不可思議。接觸到寂光土、實報土,就是上求,上求佛道,接觸到方便土、同居土,下化眾生。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上求下化的本事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魏譯《無量壽經》之宗趣」,魏譯是康僧鎧的本子,五種原譯本裡頭流通量最大的。特別是在日本,日本淨土宗是以康僧鎧的《無量壽經》為主修的經典。在中國沒有,中國淨土宗主修的經典是《阿彌陀經》,是以《阿彌陀經》三種註解為主修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跟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叫彌陀三大部。康僧鎧的譯本,裡面講宗趣,「古有多解,其例非一」。「《嘉祥疏》云:此經宗致凡有二例。一、彌陀修因,感淨土果。二者,勸物修因,往生彼土。」《嘉祥疏》裡頭也說得非常好,阿彌陀佛修因,這個修因是指的四十八願,因圓果滿,所以感得極樂果,極樂果就是極樂世界。這是說的彌陀。二者說眾生,勸物,不說勸人,如果勸人,十法界裡頭只有人道,其他道不包括;勸物就包括了,我們講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全都是物,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了,勸大家修因。依什麼修?依四十八願,存彌陀同樣的大慈悲心,發跟彌陀同樣的四十八願;行,與彌陀同樣的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是行;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這是趣。「海東元曉師《宗要》」,他也是用魏譯本,康僧鎧的本子,《宗要》是他的註解,他說「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為其宗體,攝物」,就是攝受一切眾生,「往生以為意致」。這個說得好。

  現在《無量壽經》在中國一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,夏蓮居老居士說得很好,每個本子都好,你喜歡哪個本子就用哪個本子。首先把九個本子都念一遍,然後你自己選擇,喜歡哪個本子就用哪個本子。這九種本子我們過去印在一起,印在一冊裡頭,便利大家學習,便利大家選擇,每個本子都有價值,都好。我們怎麼個選法?選擇的標準是我真正能看得懂,我真正能夠明瞭,我也能做得到,這就符合自己的條件,學這個本子就好。我們自己初學,沒有能力選擇,可以依靠老師,但是對老師要有信心。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不是我選的,因為那個時候我沒有見到這個本子。五種原譯本我見到了,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我見到了,彭際清的節校本我看到了,魏默深的本子我沒看到。

  在我們學佛那個年代,印刷術沒有現在這麼進步,那個時候鉛字排版,印的數量也有限,所以經本很不容易得到。往往自己想讀的經本,都要到寺廟,寺廟有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裡有這些版本,要自己去抄。不像現在,現在太方便了,我要一本,書局可以單獨為你印一本,而且價錢不高。現在人有科學的便利,但是人懈怠了,學習的情緒很低落,而且心浮氣躁。這是修學聖賢教育、大乘佛法最大的障礙。

  我如果沒有這些先進的設備,大概二十年前我們就用網路了,十二年前我們開始用衛星,如果不是這個,我會跟海賢老和尚一樣,嘴巴閉起來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。要不要講經教學?不要了。為什麼不要?找不到學生,我想找一個像我自己一樣的學生都找不到。真誠恭敬心只有三十分,現在就找不到了。我的老師還遇到我,我今天再遇不到好學生,那還講什麼?乾脆念佛老老實實求生淨土,這個可以,能做得到。有把握往生!把握從哪裡來的?從經教裡來,經教裡講的理、講的方法、講的境界我明白、我懂了,我知道怎麼修行,自度沒問題。有這個科學設備,我想有,有沒有人?有人,我沒有見到。他在哪裡學?他在網路上學,他在電視,衛星電視學,真有,不是假的。只要有一個人,我就沒有白講,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。所以我講得很快樂,講得很歡喜,如同有真正的學生,具足圓滿的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這些人將來的成就肯定超過我,古人教學常說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,學生的稟賦高,具足優秀的條件,他將來肯定在我之上。

  我自己為什麼不能提升?環境不同,一生流浪,這一般講的沒福報。一生希望有個地方住下來,不要動了,非常羨慕古大德,住一個山上、住一個寺廟住幾十年,乃至於一生都沒有離開,這有大福報,我沒有這個福報。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,到晚年,八十五歲那年,香港有個居士,他把他自己住的,他往生了,把他住這個小房子供養給我。也正好我拿到香港永久居留的身分,我想這些都是佛菩薩安排的,讓我住在香港,在這個地方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元曉,韓國人,所以稱為海東,那個時候在中國留學,他是善導大師的學生,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。說「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為其宗體,攝物」,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,這就是歸趣。底下,「曇鸞師云:以佛名號為經體」。他說得太好了!淨宗之妙就妙在這一句阿彌陀佛,真信、真願沒有一個不往生。這一句名號能消罪業,能化解災難,能幫助你平平穩穩的往生極樂世界。法門簡單、重要,但是很難相信,我也是學了六十多年才相信。死心塌地念這一句佛號,一天到晚不要間斷,口裡不念,心裡頭要念。不礙工作,無論幹什麼事情,心裡有這一句名號。要用思考,就得要放下名號,工作做完了,佛號就提起來。念純熟之後,睡覺作夢都是念佛。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你就有把握往生,功夫純熟了,睡眠時候也不會忘記。

  下面善導大師說,「念佛三昧為宗,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」,體就是宗趣的趣。日本觀徹法師的《合贊》,這裡頭說,「此經念佛為宗,往生為體」,體就是趣。下面是黃念老給我們做的總結,這部經之所尊「專在念佛」,全經最重要的意思,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「故以念佛為之宗」,念佛是這個法門裡頭最主要的、最重要的、最尊崇的修行方法。「宗之所趣唯在往生」,沒有別的,就是求生極樂世界,「故以往生為經體」,這個體是趣,就是歸趣,最後我們歸趣是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「淨宗稱《無量壽經》為大經,《阿彌陀經》為小經,蓋此二經僅有詳略之別」。這個一定要知道,它是同一部,《彌陀經》講得簡略,《無量壽經》講得詳細。依《阿彌陀經》修,行不行?行。為什麼?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把略的地方全部補出來,講得非常詳細,不亞於《無量壽經》。「稱大經為大本,小經為小本,良以二者實同一經」。所以,它的宗、體、用完全相同。「《阿彌陀經》之宗趣,亦有多說」,每個法師說法不一樣,念老為我們選擇其精要的,就是三大部。我在沒有接觸《無量壽經》之前,這三部都學過,那時候年輕,學了也都講過,自己沒有念佛,興趣還是在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大經大論。這就是證明,我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只有三十分,比不上古人。古人要是遇到這些經論,六十年肯定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我們怎麼能比得上!這原因是什麼?用心不專,雖然沒有離開佛法,六十三年沒有離開佛法,不專。如果六十三年用在一部經上,成功了,學得太多、太雜了,吃大虧。我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,你們要是能專心一致,一部經至少十年,你就曉得你肯定超過我。我們希望佛法後繼有人,佛法才能興旺,眾生才有福。我這個年齡,不定什麼時候走,所以決定努力念佛,萬緣放下。

 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人在想漢學院,這是好事情。漢學院裡頭內容是什麼?就是儒釋道。它所依據的典籍,現在的三藏,不是佛家講的,現在人講的。有佛的《大藏經》、有《儒藏》、有《道藏》,儒釋道三家的典籍。好事!要培養儒釋道的傳人,要培養儒釋道的專家學者,中國傳統文化就能復興。中國傳統文化復興,不但中國國家復興,世界會走向大同,會走向和平。今天科學技術發達,能有三、五十個老師,每天利用衛星電視、網際網路教學,全世界人都受惠。能有這麼一個漢學院,裡面這些專家學者深入經藏,深入不是門門都深入,那入不了的,一門。學很多門都是浮,漂浮,心不專;學一樣,一生專攻一樣,成為一種學術的專家,一部書。從哪裡下手?從《群書治要》下手,《群書治要》的原典有六十五種,六十五種裡頭選一種,這是儒家的,也有道家的,這裡頭選的有老莊的,有道家的。這裡頭沒有佛,佛可以加上去,學佛的人也學一部經,一生專攻一部經。

  如果漢學院真的開張了,有人邀我去擔任教授,教授比較難,為什麼?儒釋道現在都沒有人才了,要培養。所以,漢學院首先要招的不是學生,要招研究員。我提供學習的環境,提供安定舒適的生活,讓他在這個學院住十年,專門研究一部書,十年之後,他就是全世界頂尖的漢學家。我說我可以去當一名研究員,年齡不能限制,要限制我就沒有資格參加。我研究什麼科目?就是現在跟大家一起學習的《無量壽經》,我就專門學這一門,也天天跟大家分享。有一個小教室,有三、五個同學,專學《無量壽經》的,這就好像有個小組一樣。不超過五個人,釋迦牟尼佛創教的時候五比丘,五個人一個小組,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研究員的身分。好!我相信會有很好的成就,也會帶個很好的起頭,真正做到萬緣放下,一門深入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其義自見。

  《疏鈔》裡頭說:「依正清淨,信願往生,以為宗趣。」《圓中鈔》說:「以信願淨業為一經宗要。」「《彌陀要解》曰:以信願持名為宗」,這是印光大師非常讚歎的。蕅益大師用的字最少,四個字,信願持名,把這部經,因為《彌陀經》跟這部是同一部,《彌陀經》的宗旨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宗旨,《無量壽經》的宗趣也就是《彌陀經》的宗趣,它是一不是二。真信、真願、持名。本經上講的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信願就是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。《無量壽經》上用八個字,蕅益大師濃縮成四個字,真正不可思議。我們要記住,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離開,分秒必爭。我真正相信,真正願意到極樂世界,願意親近阿彌陀佛,什麼都放下,不再幹傻事了。世間事,有緣,這個緣是什麼?這個緣是利益眾生的,這個緣不是小因緣,可以做。如果不是正法久住,不是利益眾生的,再殊勝的緣我也不要了,這個事情要懂得。

  後面是念老在這一段的總結,「綜上」,上面所說的「大小二本,中外諸家所明宗趣,皆以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為本。於是廣參諸家之說,據本經之文,標明本經宗趣曰:本經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,以圓生四土,徑登不退為趣」。念老在最後給我們做這樣的結論,下面還為我們細說。

  「明宗」。「經云:三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因」。這個三輩,我們看註解,「經中《三輩往生品》中,所有上中下三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因」。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我們要想往生,這八個字要刻骨銘心,念念不忘,一切時一切處提醒自己。我們每天有四個小時在一起學習,這四個小時的提醒,希望另外二十個小時都不要忘記。得真幹,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,永遠不要搞生死輪迴,永遠不要再搞冤冤相報。這一生是我們在這個世間最後的一世,以後再來,換成菩薩身分,不再是凡夫,這就對了。

 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,這段文我把它念下去。這是我第一次講《大經解》(《無量壽經大經解演義》)節錄的。「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,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。故知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,全部大經之宗要,往生必修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。本經所崇,全在於此。修行要徑,唯斯捷要,故為本經之宗也。」我們再看念老的原文。「又彌陀第十九願曰: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奉行六波羅蜜,堅固不退。復以善根回向,願生我國。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。臨壽終時,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,經須臾間,即生我剎,作阿惟越致菩薩。」這第十九願,發菩提心。第十八願,一向專念。願文是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,他是為十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迷惑的眾生,真正想幫助這些人離究竟苦,究竟苦是輪迴,脫離六道輪迴才叫離究竟苦,真離苦,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得究竟樂。這個幫助眾生才幫助得徹底,不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是幫助我們從根本上解決。這個恩德多大!

  唯有知恩他才會報恩,現在人不知恩,所以他不懂得報恩是應當的。為什麼不知恩?沒有人跟他說。頭一個父母之恩,沒人給他講,兒子跟父母常常作對,沒有人教。學生跟老師,老師給我們法身慧命,恩德等同父母。不知道報恩,所以就沒有好老師;不知道孝順父母,所以也就沒有好父母,父母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,孩子從小什麼都沒學到。他學的是什麼?現在的小孩,每天不離電視、不離網路。網路跟電視教他什麼?教他殺盜淫妄。他本性是善的,沒有人教他,接受到的全是負面的,他所看到的、所聽到的、所接觸到的全是負面,他全都學會了。從小學會,根深蒂固,長大不容易改。但是我們相信人性本善,傳統教育論壇在中國各地展開,確實救了不少青少年。他們接受這個論壇的教育,才知道人生在世要應該孝順父母,應該要尊重老師、要尊重長輩,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。

  中國千萬年前,祖宗世世代代的教後代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我們把這四科總結就十二個字,這十二個字做到,那就是聖賢君子,標準的中國人,接受標準的傳統教育。中國傳統教育是聖賢教育,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,教育培養的人才是聖賢君子,所以它的社會長治久安,跟外國不一樣。外國沒有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外國的學校。維繫社會的,維繫社會安全他們有宗教教育,所以外國非常重視宗教。為什麼?沒有宗教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就沒有了,社會會亂。他們只有科學技術的教育,現在科學進步,人登陸月球了,人要向太空去發展,宣布上帝已經死亡。宗教沒有了,社會問題出來了,怎麼辦?所以要求助於中國。這個裡面也有困難,中國人回頭,他們就相信了,對中國傳統文化就有信心。如果中國人不知道回頭,外國人看,你們都說中國東西好,好,他為什麼自己不要?他還到我們這裡來學習,要到外國學習,這麼說起來還是外國的好。所以,必須中國恢復倫理道德,恢復傳統教育,世界才有救。

  今天你要去問,這個世界還會不會有和平?沒有人有信心,我遇到的很多,都是垂頭喪氣。怎麼辦?我們也非常的幸運,找到了《群書治要》。我非常感謝替我找到這本書的同學,我只是在網路上說有這種書,我沒見到過,居然有同學真的找到了。寄給我看,找到兩部,送給我。我一看,兩部都是商務印書館在民國初年印的,八、九十年以前。紙張都脆了,還好這個書沒有人讀過,是新書,沒有折疊的痕跡,字非常完整。我如獲至寶,想了多少年,終於想到了。我趕快送給世界書局,因為九十年了,沒有版權了,我交給世界書局總經理,印一萬套,分送給全世界大學圖書館、國家圖書館去收藏,這個書就不會失傳了。它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年,唐朝亡國之後,在中國留學的日本的留學生把它帶到日本去了。那個時候沒有印刷,印刷術是宋朝發明的,沒有印刷術,全是手寫的本子,所以分量不多。在日本也盛行了一千年,日本的帝王、這些大臣對於這部書非常重視,在日本也起了太平盛世的作用。四百年前,西方科學開始了,首先傳到日本,日本對中國傳統文化比較淡薄了,一昧追求科學技術。西方文明兩百年前傳到中國,從日本傳過來的,所以日本比我們早兩百年,我們比日本受西方的文化晚兩百年。

  這本書我們看到了,確實像湯恩比所說的,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《群書治要》裡頭以孔孟學說為主,除孔孟之外,諸子百家,有經有史,確實博大精深,是《四庫》精華之精華,真管用。最迫切的是要培養老師,培養《群書治要》的老師,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各地的漢學院,我知道了,都勸他們把研究的課程,首先這個十年,完全用在《群書治要》它的原書六十五種。假如有六十五個人,每個人專攻一樣,或者二、三個人專攻一部,十年之後,這個世界上就有一套活的《群書治要》的老師,個個都是專家學者。他們這些人利用網路、利用電視,每天講這部書,講得清楚,講得透徹,講得明白,讓全世界人都聽到,這個世界太平了,什麼問題都化解了。

  所以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,外國人都擔心,怕中國崛起要復仇。他們過去欺負中國人,在害怕了,要聯合起來對付中國。我告訴他們,中國的興起,不是軍事,不是武力,也不會報仇,二十一世紀應該是中國《群書治要》的世紀。你們把《群書治要》翻成全世界每個國家不同的文字,在全球流通,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世紀,會帶給世界永續的安全、和諧,真正是地球上的大同之治。

  我們現在想到的是怎樣趕快培訓一些《群書治要》的專業老師,比什麼都重要!所以漢學院這個名稱好,因為它包括儒釋道,《群書治要》裡有儒、有道,沒有佛,佛要加進去。佛教到中國,被中國帝王尊崇,你看,前清乾隆編《四庫全書》,道編進去了,佛沒有。為什麼?對佛特別尊重,為佛編一套《大藏經》,稱為《龍藏》,特別尊崇。他沒有編道藏,道融在《四庫》子部裡頭,經史子集四部,在子部裡頭有道教的典籍。所以我們想,以後後人重新再整理中國傳統文化,最好把佛經也編入《四庫》,《四庫》是中國完整的文化,這樣更完美了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十九願聞名發心,發菩提心,什麼是菩提心?四弘誓願是菩提心。四弘誓願只有第一條是願,後面三願成就第一願。佛的這個心大,眾生無邊誓願度,眾生包括了十法界。不但包括十法界裡頭有情眾生,他那個願裡頭沒有說有情眾生誓願度,就單說眾生,把無情的也包括了。無情,植物、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這屬於無情的眾生。情與無情都在裡頭,這個願心發得大。願是發了,怎麼兌現?怎樣才能做到?這就是要幫助別人,先要成就自己,自己沒有道德,沒有智慧,沒有德能,這個願是空願,做不到。所以有第二願,第二願,煩惱無盡誓願斷。斷煩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,也就是道德,人沒有道德不行,首先要成就自己的道德修養。有了道德修養,這個都是有層次的,不能顛倒的,順序不可以顛倒。我們履行道德是為誰?是為度眾生。道德是身教,做榜樣給人看,把五倫做出來,把五常做出來,把四維做出來,把八德做出來;在佛法裡面,把三皈做出來,把五戒做出來,把十善做出來,把六度做出來,把六和敬做出來。這些都是煩惱無盡誓願斷。

  有了道德,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個時候可以學法門了,法門無量誓願學,八萬四千法門,大乘,小乘三千威儀。怎麼求法?我們今天學佛,沒有按照這個順序,我們沒發這個大心,心量很小,自私自利;沒有斷煩惱,沒有在道德上用功夫。於是,自己迷惑顛倒,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,是損人利己,這就造了惡業。惡業的果報在三途,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那就更苦了。人生在世時間很短暫,一百年確實一彈指就過去了,死了以後怎麼辦?絕對不是死了就沒有了。要是死了就一切都沒有了,什麼都不必學,學聖賢、學佛菩薩就毫無意義了。真正明白之後,死了就不得了,麻煩大了,因果律裡頭要給你算總帳。所以,人不能不覺悟,覺悟了,不敢不回頭。

  學法門,學法門為的是對一切眾生做更多的付出,做更圓滿的付出,沒有一樣是為自己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無住是什麼意思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用這種心為一切眾生服務。《弟子規》上講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這中國傳統文化,愛人是第一德。學法門,還要向上提升自己,自己一定要達到佛的地位,佛道無上誓願成,為什麼?才真正有能力普度一切眾生。沒有成佛,幫助眾生還是有限的,成佛了,幫助眾生是無限的。為什麼?你有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才藝,什麼樣的眾生你都有辦法幫助他。這叫發菩提心。

  修諸功德,真幹,身行言教,釋迦牟尼佛出世給我們做的表演。身行,他給我們做示範,做最好的榜樣;言教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沒有一天中斷,他的工作是教育。奉行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必修的,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忍辱、修精進、修禪定、修智慧,佛教菩薩主修的六門功課。堅固不退。復以善根迴向,願生我國。佛告訴我們,以自己一生修學的功德,什麼都不求,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這叫迴向。我不求名聞利養,我不求七情五欲的享受,也不想升官發財,只想往生極樂世界,於是這是真正善人,為什麼?他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世間人所要求的我都不要,我所求的世間人也不要,跟世間人沒有衝突,自然就和睦相處。他們要競爭,我放下,不跟他競爭,這個社會就和諧了,天下就和睦了。

  念佛人接受佛的教誨,所有一切大乘經教到最後統統指歸淨土,《華嚴經》到末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所以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,臨壽終時佛與菩薩來接引你。一定來接引你的,他要不來接引,極樂世界在哪裡找不到,一定會來接引你。在接引之前,你在夢中、在定中肯定見到佛,佛告訴你什麼時候來接你,他知道。所以,往生的人預知時至,很多往生人在三個月之前就知道,曉得是哪一天;在六、七天,六、七天之前知道的人也很多。我早年在新加坡,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,他往生前三個月知道。有一天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個日期,寫了十幾遍,同樣的,寫日期寫了十幾遍。沒有人知道什麼意思,也沒有人敢問他。結果他往生那天就是那個日期,才知道他三個多月之前他就曉得。他怎麼曉得?肯定見佛,佛告訴他的。

  來佛寺的這三個往生的,他要不見佛他怎麼知道哪一天?像他們這種一心專注,沒有二念的人,早就得三昧,早就成就了。那是阿彌陀佛要他表法的,要他做一個念佛人的好榜樣,給念佛同修看,你們念佛求生淨土,像我這個樣子就行了,是這個意思。我們要會看,要看到它裡頭的苗頭,我們要認真學習,走的時候一定像他那樣的瀟灑自在。自自然然的往生,沒有絲毫痛苦,歡歡喜喜的往生,跟大家告別,我走了。這一聲走了,真的走了,沒有生病。老太太往生之前,請一家晚輩吃飯,親自包餃子。吃完之後,她坐在一張椅子,腿一盤,大聲叫了一聲,我走了,就真走了。諸位想想,她怎麼能不往生?為什麼叫走了?佛來接引她了,別人看不到,她看到了。

  生到極樂世界,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一句可了不得。阿惟越致,圓證三不退,法身菩薩,中國禪宗裡面所說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才叫做阿惟越致。往生極樂世界,生到那邊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也就是說,我們功夫沒到那個程度,到西方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這一願的加持,你就是法身菩薩。所以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之名,實際上是平等的世界,統統都是法身菩薩。得的身法性身,跟我們身不一樣,居住的環境法性土。我們這邊身跟土,阿賴耶的相分,有生有滅;法性身沒有生滅,不生不滅,到得極樂世界就證得不生不滅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