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2012淨土大經科註 > 106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0六集)  2013/1/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10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三四頁最後一行看起:

  「總持」,就是梵語「陀羅尼」。「具足者,所具滿足」,就是圓滿的意思。「蓋云一切陀羅尼門無所不具也」,梵語陀羅尼門就這個意思。中國翻總持,也就是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中國人講總綱,綱領,跟這個意思很接近。「陀羅尼有四種:一法陀羅尼,又名聞陀羅尼」。這個法就是佛的教法,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「聞持而不忘也」。聽佛講經說法,能記憶,能理解,能依教奉行,這都叫聞陀羅尼。第二種是「義陀羅尼。於諸法之義,總持而不忘也」。義,就不執文字,專究文字裡面所含的義理,意思明白了,這比前面更重要。佛的四依法裡頭,有依義不依語,可見得,義比語還要重要。語是記住語言,記住文字,屬於這一類的,屬於聞陀羅尼。第二個意思比聞還要深。第三是「咒陀羅尼,於咒總持而不忘也」。下面有解釋,「咒者,佛菩薩從禪定所發之祕密言句,有不測之神驗,名為咒陀羅尼」。咒是咒語,咒語從哪裡來的?從禪定當中來的。在定中,時空維次沒有了,會接觸無邊廣大的現象,我們通常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,你都看到了,這是定功淺的。定功深一點的人,大乘菩薩,十法界依正莊嚴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統統見到。世間禪定也不可思議,世間禪定是古印度一般修行人都學習的,四禪八定,他能得禪定,他能夠看到色界天,色界有十八層天,他都能夠見到,都能聽到,都能接觸到,這真實不虛。比這個高的,到四空定,可以說對於六道輪迴就清清楚楚,從非想非非想處天,一直到下面無間地獄,這裡頭依正莊嚴清清楚楚。

  這密咒,不是人間的語言,是天神的語言、鬼神的語言、他方世界眾生的語言。這是世尊在講經的時候,我們肉眼看不見,肉眼只侷限我們人道來參加法會這些大眾,我們看到了。可是佛菩薩講經,確確實實有他方世界諸佛菩薩應化來道場,有些用應身、用化身,我們看見。絕大多數的,他們到這邊來,他沒有身相,換句話說,我們看不見,我們不知道,而人數太多太多了。他們認識佛菩薩,佛菩薩在這裡講經說法都來聽,其中多數是影響眾,他也沒有起心動念,自自然然就來了。佛菩薩在這裡開法會,這個信息傳遍了法界,所以法界這些佛菩薩自然就來參加。用他們的語言說出來,這就是密咒。密咒,通常是決定不能解其義的,不能說出它是什麼意思。這一種教學方法也是對一類的根性,這一類根性的人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那用這個方法最妙了。沒有意思,教他不要胡思亂想,你就這一個咒子念到底,念到得三昧,念到開悟,你全就明白了。所以真的有不測之神驗,這句話是真的。最重要是誠心,有心念念到無心,神驗就現前了。這叫咒陀羅尼。

  「義」,從意思上翻也有四個,一個叫「明」,第二個「咒」,第三個「密語」,第四個「真言」。下面有解釋,《祕藏記》裡頭說:「凡夫二乘不能知」,他不知道,所以叫密語。「如來言真實無虛妄」,所以叫真言。日本密宗稱真言宗。陀羅尼第四個意思,「忍陀羅尼。安住於法之實相,謂之忍,持忍名為忍陀羅尼」。這是什麼?證得法身果位的人,心完全安住在實相上。實相,這個意思很深、很廣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,完全通達明瞭。安住就是在一切法實相當中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安住,這叫真正明瞭。會起心動念,有疑惑,這都是沒有透徹明瞭;真正透徹明瞭,他就安住。另外一類安住的人,這是在因地,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老實人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他什麼都不明瞭,叫他把心安住在一句咒語上,他真的做到了,他不懂,他死心塌地執持這一句咒語,跟淨宗執持名號是一個道理,同樣的方法。

  淨宗這一句名號,如果我們心真的安住在上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,心全安住在名號上,時間久了,自然得念佛三昧。決定不改,決定不變,一句佛號永遠念下去,這個功夫就愈來愈深,先是功夫成片,再能得到事一心不亂,最後會得到理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,達到阿羅漢的境界,就靠這一句名號,達到這個境界,六道輪迴裡頭就清清楚楚。念到理一心不亂,等同禪宗的明心見性,教下的大開圓解,那就是說,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全都知道了,這見性了,真正見到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所生所現的,在一切法裡頭不會起心動念,不會分別執著。咒語有這個能力,佛號有這個能力,佛號比咒語的能力還強,因為佛號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,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。咒語他所得到的,佛所說的,得到諸佛加持,得到護法神的加持。咒很多,外道也有咒,他們的咒語也很靈驗,得到鬼神加持。就叫忍陀羅尼,持忍名為忍陀羅尼,忍就是定在一處。我們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,這也叫忍陀羅尼。

  下面,「百千三昧」。百千是講方法,修三昧的方法無量無邊,這些方法統統都能得三昧。我們看,「《會疏》曰:百千三昧者。眾生無量,心行不同,有利有鈍,於諸結使」,這個結使就是見思煩惱。見煩惱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五種;思煩惱是貪瞋痴慢疑五種,六道眾生統統都有。但是有厚薄不同,有些很厚,那對於六道的執著非常深,不容易離開;有薄,雖有見思,見思不是很濃,於佛教誡他非常歡喜,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他也能證,這個是要薄的才行,太厚了不行。這樁事情,這是我們修行關鍵的所在。在哪裡修?就在日常生活之中。修什麼?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看得淡一點,不要斤斤計較,於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有大幫助。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,這就難了,為什麼?我們的情執太深了,統名叫情執。情就是迷,迷的反面是覺悟、是智慧,情執深的人沒有智慧。

  所以生活在這世間很痛苦,有地位也痛苦,有錢也痛苦,沒有地位、沒有錢也痛苦,都是一樣的痛苦。佛教我們離苦得樂,實在講,他的原理很簡單,就是叫我們把這些情執放下,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,一場空。利根人,上上根人,一眼就看破,所以他能徹底放下,他不放在心上。像鏡子照東西一樣,古人說,「胡來現胡,漢來現漢」,胡是胡人,外國人,從前中國說外國人都叫胡人。外國人照鏡子現外國人相,漢人,中國人,中國人照鏡子現中國人相,鏡子沒有心,完全隨緣不著相。我們每天早晚都照鏡子,都忘掉了,沒有向鏡子學習。照鏡子,應當合掌稱鏡子菩薩,要向它學,你看,它真隨緣,痕跡不著,這就是法身菩薩,這就是法身如來。我們每天沒有離開它,但是不會用它。會用它,每天照鏡子,那就是無上妙法,那就是在真修行。你看,鏡子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很多年前,我在台灣的時候,我把這幾個字印在透明的貼紙上,透明的。送給誰?送給很多同修,我讓他們,你把這個東西貼在你家電視機上,看電視的時候,你就看到這幾個字,不要被相迷了,假相,不被假相迷了,看電視也是真修行。佛法在哪裡?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問題是你會不會。會了,無有一法不是佛法;不會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經》也不是佛法,你不會!佛法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活活潑潑,就在面前。所以這是於諸結使。結使,我們這個參考資料裡頭沒有。

  「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」,我剛才講的是這個意思,一一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,你要會,就在一切法裡頭,「斷其塵勞」,塵勞是煩惱,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「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,當備種種財物,一切備具,然後能濟諸貧者」,這是為貧苦人著想。或是遇到水災、旱災、糧食歉收,有這些聰明人,早他就預防到了,他能夠儲存這些糧食,到災難來的時候分給大家,這是菩薩行。「又如欲治諸病」,這是醫生治病的,「當備種種眾藥」,他要儲備許多藥物,有病人來的時候,他都能夠治療。這些話要取它的意思,佛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佛要儲藏什麼?要儲藏戒定慧三學,才能夠普度眾生。

  「又《智度論》曰: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,又如見一切佛三昧,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」,這都是三昧名字,「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」,這是舉幾個例子,大乘經上常說的。師子頻呻三昧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。「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,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」。說三昧是從果上講的,說信解行是從因上講的,修無量法門,成就無量三昧。四弘誓願第三句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為什麼?為普度眾生。我們現在可不可以就學無量法門?不可以。為什麼?你學不成就。一定要按次第,四弘誓願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把修行次第給我們排出來了。菩薩發大心,第一個是發願,願以導行,願在前面,領導你行。你看它這個次第,第一個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願跟諸佛如來相同、平等,一切諸佛都是發這個願成佛的。但是願要兌現,有願沒有行,這個願是空願。行從哪裡開始?從自度開始。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從這開始。換句話說,煩惱不斷,你學法門,法門裡頭摻雜著煩惱,永遠不能成就。所以一定要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。初學的人讀經,講經,講經屬於分享,全都屬於自利,不是利他,是幫助你斷煩惱的,是做學法門的預備工作。所以禪宗它就用這個方法,沒有明心見性,不看經典,見性之後再學法門。見性是什麼?心定了,得三昧了,智慧開了,讀一切經論,那就是修無量法門,把他所得的三昧變成現前百千三昧,無量三昧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在這個時候。

  我們修淨土的同學要記住,我們要遵守佛陀的教誨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修行全依《無量壽經》,一部經,一句佛號。為什麼?修行的目的是斷煩惱,學太多了,煩惱斷不掉;學一樣,容易得定,容易斷煩惱。不要把心搞亂了,不能把心搞雜了,最怕的就是這個。心一亂,心一雜,怕的這一生不能往生,我們這一生修行的目的達不到,這就錯了。不如一個老太婆,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最後往生極樂世界,瑞相稀有,叫你看到生羨慕,你不如她。我們不能幹這個事情!以前也學了不少經論,不知道,不明白,現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趕快放下。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都是這樣示現的,年輕的時候廣學多聞,著作很多,真正認識淨土之後,恍然大悟。這個大悟不是明心見性,大悟是自己以前路子走錯了,學得那麼多,把精力、精神、時間統統浪費了。如果一開頭就一心專注,決定生實報土。我們也是一樣,以前人雖然有老師提示,不相信,所以我們對這個經典上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,我們體會得很深,因為我們自己就通過這一關,難信,真難信!懺雲法師勸我,我沒聽;李老師勸了多少遍,也沒有接受。學佛差不多三十年,講經教學超過二十多年,慢慢對這個法門才有了一點信根,不懷疑了,但是對於廣學多聞的習氣很重,還是放不下。

  用章嘉大師的標準,放不下就是你沒有真懂,真正懂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章嘉大師這個教誨非常有受用。因為年輕人每每都以為我懂了,我明白了,只要沒有做到就是沒懂。孝順父母沒做到,對這個孝順不懂。尊師重道我沒做到,什麼原因?對這句話沒懂。只是聽了,也會講,含糊籠統,講不清楚、講不明白,為什麼?沒有通過實驗。真正做到了,那是實驗。真正做到之後講出來,味道不一樣。同樣是一句話,佛口裡說出來的大家相信,一般人口裡說出來的沒人相信,什麼原因?佛是通過實驗,他做到了,他那個話有攝受力,能感動人心。一般人雖然會講,沒做到,沒有攝受力,別人聽了生懷疑。行,就是佛門的實驗;證,你的行跟你的知合而為一,這就是證。我真正這樣做,知道這是真的,這是真理,這是應該要這麼做的。

  今天誰能信?誰能解?誰能行?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佛門弟子,與這個標準相應的人就不多了。章嘉大師把這個標準給我們,給我,我說給大家聽,就是給大家了,時時刻刻用這個標準衡量自己,不要去衡量別人。衡量別人,你全錯了,你的心都歪了,都偏了。衡量自己,衡量自己就對了,天天依照這個標準來修行修正,不能偏、不能邪。正信、正知、正見、正行,這就對了。信解行證的標準完全依照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今天依夏蓮老的會集本。這個本子好,五種原譯本裡頭字字句句都在其中,最難得的好本子,我們要認識它。

  夏蓮老的那兩句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「濁世無如念佛好」,五濁惡世,生在這個環境裡頭,沒有比念佛更好;「此生端為大經來」,他這一生就是為會集這部經而來的,他沒有別的事情。黃念祖老居士來到這個世間是專門為這一部經做註解而來的,其他的也沒事。我們與這兩位老人有緣,遇到了,我們接受會集本,接受集註,依教修行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是為這個而來的,給這兩個本子,會集本跟集註來做證明,證明依照這個本子修行得度最快,得度最可靠,這就對了。不是為別的來的,是為給大家做榜樣,依照這個經本、這個註解修持,我能往生。往生做一個好樣子,為這個法門表法,讓大家增長信心,堅定願力,老實念佛,大家都生淨土,這個事情多好,為這個來的,不為別的。

  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,我們用念佛法門,具足百千三昧,具足無量三昧,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。「論中復云: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。陀羅尼即是總持,是故經云: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」。總持就是學習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我們今天認識、明白了,總綱領、總原則就是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不必要再去找其他的法門,一門即是無量門,無量門即是一門。我們就選擇阿彌陀佛,一切經裡面,我們只選擇《無量壽經》這個會集本,一切註解裡面,我們只選擇黃念老的集註,就這麼單純、就這麼簡單,果報無比殊勝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從體起用」,這裡頭分兩小段,第一段「定睹諸佛」,這是說你決定見佛。經文:

  【住深禪定。悉睹無量諸佛。】

 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一切諸佛剎土,你都能見到。我們看註解。『住深禪定,悉睹無量諸佛』。「住深禪定者,安住於深妙之禪定」,這叫住深禪定,深極了,妙極了。「深定者,所住三昧,微深幽玄,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」。這是說明二乘,聲聞、緣覺,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,用他們做代表;初心菩薩是泛指十信位的菩薩,華嚴圓教從初信到十信,都叫初心菩薩,他們都做不到。「又《甄解》曰:唐譯云一切種甚深禪定」,這是五種原譯本裡頭《唐譯》,就是這句話,一切種甚深禪定。

  「一切種者,謂一切種智」,這是菩薩所證的三種智裡面的一種,我們看參考資料裡頭有。「一切種智」,這是從《三藏法數》裡面節錄出來的,「謂能以一種智,知一切道,知一切種」。這一種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見性就得到了。見性也就是說,放下起心動念就見到了。在第九頁,講義的第九頁,一切種智。阿羅漢放下見思煩惱,他得一切智。一切智,知法總相,就是他知道萬法皆空,阿羅漢、辟支佛知道,所以他對一切法不執著。這個不執著,就是說在一切法裡頭不起五種見惑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不起,真放得乾淨;不起五種思惑,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,阿羅漢、辟支佛這兩個東西斷掉了,他的果報超越六道輪迴。

  放下就是!這句話在大乘裡頭非常重要,放下就是,不放不行。章嘉大師教我,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就是看破放下,放下看破,沒有別的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功夫淺深就是你放下多少,你放得愈多,功夫就愈深;放得愈少,功夫就愈淺。你看,念佛功夫淺深,這蕅益大師教我們的,我們自己要會用。現在知道了,功夫淺深在乎放下,放下見思煩惱,功夫淺;放下塵沙、無明,功夫深。放下見思煩惱,生方便有餘土;放下塵沙、無明,生實報莊嚴土,這就是說,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淺深,念佛功夫的淺深。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些煩惱習氣沒有放,自然沒有了,淨宗妙就妙在這個地方,老實念,自然沒有了,功夫得力。念的時候,這些煩惱習氣還在,那就說明念是念了,叫有口無心。口裡念了,心裡頭沒有念,沒有心,所以你心裡頭的煩惱習氣沒放下。要有心念的話,真放下了,為什麼?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沒有煩惱習氣。念久了,煩惱習氣自然不見了,功夫得力了。

  這些煩惱習氣還在,說明功夫不得力。發現功夫不得力,要努力,要拼命去念,要念念不間斷,把吃飯忘記掉了,放下了;把睡眠忘記掉了,也放下了。瑩珂法師沒有別的本事,他的本事就這一點,一心要求見阿彌陀佛,不分晝夜,一句佛號念下去,真叫拼命。眼前就兩條路,一個極樂世界,一個無間地獄,不到極樂世界就必定墮無間地獄,這把他嚇到了,他知道不拼命不行,不拼命就要入無間地獄,他是這種增上緣成就的。他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阿彌陀佛來,他也沒想到。功夫成熟了就感應,佛就來現身。三天就來現身,這是什麼?他功夫得力了。功夫不得力,三十天也不現身。七天不現身,七個七也不現身,一百天也不現身,三年也不現身,什麼原因?功夫不得力,心裡頭還有雜念,還有妄想。換句話說,你還有沒放下的,問題不在外面,完全在自己。

  所以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,自然得一切種智。功夫只要成片,智慧就現前,阿羅漢的智慧。功夫愈深,智慧就提升,道種智現前,最高的一切種智現前。道種智是菩薩的,一切智是阿羅漢的。所以能以一種智,知一切道,先是阿羅漢。一切道是指本體,一切種是指現相,種是種種,無量無邊差別相。這兩種都知道,「是名一切種智」,就是佛的智。這個底下他有個解釋,「一切道者,一切諸佛之道法;一切種者,一切眾生之因種」。這個說法也說得好,通常在大乘教學裡頭用這個比較少。用一切智,這叫知法總相。李老師編的《大專佛學講座十四講》,第一講裡頭就說到,「一切智知法總相,道種智知法別相」。總相是指本體,別相是指現相,現相無量無邊,這是聲聞跟菩薩所證的。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,就是一切智、道種智全都通達明瞭。即佛之智也,一切種智。

  這《甄解》裡頭所解釋的,「一切種者,謂一切種智。全理之事,故云甚深」。全是一切,宇宙之間,全理、全事沒有一樣不知道的,所以叫甚深。「故知深定,實是理定,非僅事定也」。理定是性定,不是普通的定,見性了。性定,自性本定,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個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。大乘教常說,「真心不動」,妄心是動的,所以真心常住,妄心無常,剎那生滅,無常。妄心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就是阿賴耶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所以它無常。

  一切相,現相,是從阿賴耶變現出來的,自性沒有相。但是自性能現相,自性要不現相,阿賴耶就不能變。自性現的相,它是不變的,所以實報土的相是自性現的,心現的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得的身是法性身,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,在這個境界,你看不到生滅現象,所以人無量壽,永遠年輕,他不衰老,樹木花草常青,沒有凋謝的。為什麼?它沒有改變,它是真常,它不是無常。但是實報土的相也是緣生的,只是它不會改變,緣要消失了,這個現象就不見了。怎麼會不見了?真的出現了,妄的沒有了,真就是常寂光,完全回歸自性。所以我們現在了解,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。明心見性的這些佛,無始無明斷了,但是習氣沒斷,習氣變現出實報莊嚴土;習氣沒有了,實報莊嚴土就沒有。但是無始無明習氣要斷,它沒有方法,它是任其自然,時間久了,自然不見了。那要多久的時間?這經上說,要三個阿僧祇劫,這壽命長。三個阿僧祇劫到了,這習氣自然沒有了,你就回歸常寂光,回歸自性,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跟自性、跟常寂光融成一片,身相、土相統統不見了,一片光明,為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法相做本體,這是大乘佛法說到究竟。所以深定是理定,是見性,不是事上的定。

  「又《淨影疏》曰:住深定門,起行所依。無心往來,直以三昧法門力起,故須住定」。所以他永遠在定中,為什麼?沒有起心、沒動念。釋迦牟尼佛,這三千年前示現在人間,住了八十年。凡夫到這個世間來投胎,住個幾十年,是以業力而起的。六道眾生,無論在哪一道,業力成就的。來到人道,前世的業力是五戒十善,五戒修得不錯,十善中品得人身,這個條件到人道裡頭來。

  世尊在世的時候,佛法沒傳到中國來,中國人憑什麼來的?印度人是憑藉五戒十善,中國人所憑的是倫常道德,五倫、五常就具足五戒十善義。五常就是五戒,仁,不殺生;義,不偷盜,不佔人便宜,這是義,寧可多給人一點,布施恩德,結善緣;禮,是不邪淫;智,是不飲酒;信,是不妄語,就是五戒,這得人身的條件。所以中國人能守住倫常道德,來生在人天,功夫深的,欲界天去了;功夫淺的,人道,不失人身。如果倫理道德全沒有了,果報在三途。所以,左丘明在《左傳》裡頭講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不像人了。常是什麼?就是五常,仁義禮智信。如果這個人這五個字都沒有了,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這個人的來生在三惡道,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他的人身就失掉了,很有道理。

  在這個世界上,上古時期,看看每一個族群他們留下來的古文化,原始的文化,宗教裡面的經典、傳說,都講孝親、尊師、敬神。每個宗教典籍你去找,你去看,能看得到。而每個宗教裡面的神,都說神是慈悲的,是愛人的,每個宗教都勸人為善。在佛法裡頭來看,最低限度,宗教教學都是人天兩道,這最低的;向上提升,最高的境界,佛教裡所說的明心見性。所以,諸佛菩薩以應化身到十法界,到六道三途度眾生,都是以三昧法門力起,故須住定。這住定就是他作種種示現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住定。不分別不執著是住小定,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。

  下說明「起行」,起行就是他辦事。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,攝行寬廣。淨影師之意為:悉睹諸佛是行門,起此行門,依深禪定。不待起心動念」,他沒有起心動念,「直從三昧法門之力起行,故須住於甚深禪定。若依本經則定中見佛,正是彌陀第四十五」,這個四十五願,四十八願裡的第四十五願,「定中供佛大願」。我們先看這段文,這是《淨影疏》裡面的話,小慧遠法師,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對於這兩句經文的解釋。悉睹諸佛是行門,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看到了,這個看到就是緣。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,起心動念見不到法身,起心動念決定在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頭的佛,他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他要是不起心不動念,十法界不見了,他往生到實報土去了。實報土,《華嚴經》稱他為初住菩薩,天台別教稱他為初地菩薩,中國禪宗裡面稱之為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樣稱他。所以他們不起心、不動念。那看到諸佛,自自然然就有感應。諸佛如來是能感,法身菩薩他們就能應,感應道交。這個應就現身,現身一定是上求下化,見佛現身,或現聲聞身、或現菩薩身去供佛。供佛是修福,聽經是修慧,福慧雙修。

  見性,福慧圓滿了,還要福慧雙修嗎?福慧雙修永遠沒有間斷。為什麼?做給眾生看的。讓眾生看到了,這麼多的菩薩、羅漢,你看都在那裡拜佛,都供養,都在聽經,引起他們對佛生起信心,生起恭敬心,也發心去供佛聞法,接受佛的教誨。所以這些法身大士做影響眾,幫助佛介紹眾生的,是這麼回事情。他的現身說法,真的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他是在自性本定這個基礎上現身的,起作用的,所以是行門。依深禪定,沒有起心動念,直捷從三昧法門的功德力起行,起現身說法。說法是為眾生,是言教;示現是身教,做樣子給眾生看。眾生知道這個人是菩薩,菩薩都修福,菩薩都聽經聞法,菩薩是大成就的人,那我們六道眾生能不向他學嗎?你看教學,總是先身教,做出榜樣出來,然後再言教。眾生有問題向他請教,他就一五一十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勸他們發心,勸他們真幹。這是住深禪定,悉睹無量諸佛。

  這住甚深禪定,它起作用,它不是不起作用。甚深禪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,什麼事都幹,就是不起心不動念。阿羅漢什麼事都幹,就是不執著。可見得甚深禪定不礙辦事,禪定著重在心定,不是身定,身要一住定,什麼事都不能幹。菩薩這個定妙,什麼事都幹,如如不動。在哪裡看?在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去看,五十三位善知識都住華嚴三昧,他什麼都幹。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這顯示什麼?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這佛法多活潑,佛法管用,佛法跟世間法融成一片。什麼是佛法?《華嚴》說哪一法不是佛法,《華嚴》又說,哪一法是佛法,會的,全是佛法;不會的,佛法也是世間法,你不會用它。禪宗大德測驗學人,一句口頭禪,「會麼」。這個會麼的意思太深、太廣了,會了,一切法都是佛法;不會,禪教密律全都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,不會,這兩個字意思深。

  下面說,若依本經,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四十八願,定中見佛。這個定中,諸位一定要記住,不是盤腿面壁坐在那裡不動,不動見不了佛。非常活潑、非常靈活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,這真正見佛。正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四十五願,定中供佛大願。你看,他現身,他去拜佛,他去供養,他去聽經聞法,他在定中。這個定中就是,一切的作為他都沒有起心動念。如果我們把他降作阿羅漢,阿羅漢在定中,一切作為沒有執著,就是沒有見思煩惱。我們看到他的神通自在,遊戲人間,沒有看到他有五種見惑,沒有看到他有五種思惑,這叫定中。

  距離我們不遠,抗戰期間,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,他的形象跟經上所講的接近。這個法師常年遊化在人間,不定什麼地方。他的道場在金山寺,一年只回去一次,金山寺每年有一次法會,七天,這個法會他一定會去。除這個法會,他不住金山寺,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裡。確確實實見思煩惱沒有了,據一般從經典的,依據經典來觀察,他最低的地位應該是三果阿那含,說不定也是四果阿羅漢,應化在人世間,遊戲神通。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吃飯,這一天也許是他示現給樂觀法師看看。在一起吃飯,信徒們都喜歡他,盛一碗飯送給法師,他吃得很快,就把它吃完了。那個信徒看到的時候,又盛一碗來送給他。這一碗一碗,吃了十幾碗,將近二十碗。樂觀法師就告訴這些信徒,你們不可以這樣做,這法師能受得了嗎?他告訴樂觀法師,樂觀法師跟他坐在一起,他告訴他,不增不減。《心經》上的,「不增不減」,他沒事,意思就叫他,你不要管事,隨他們去。他在這裡做示現,沒事。你看,一餐可以吃二十幾碗,也可以一個星期一餐飯都不吃,他自在!

  我們看到那些故事,那個故事是樂觀法師寫的。還有一個,煮雲老和尚寫的。我跟煮雲是老朋友,好像他七十幾歲走的,大我五歲。煮雲老和尚跟他沒見過面,很仰慕他,到處打聽他的一些故事,有曾經認識跟他見過面的,講他的神奇故事,他就把它記下來,以後寫成一本書。我們初學佛,把它當作小說來看,當作《濟公傳》來看。煮雲法師寫的是聽說的,樂觀法師所說的是真的,他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,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《金山活佛神異錄》,寫這麼一本書。這是說什麼?這是真正的禪定,真正禪定是活活潑潑,不是面壁。面壁是初學,初學禪定的時候從這開始。得定之後得大自在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;換句話說,一切時,一切處全在定中。釋迦牟尼佛如是,坐胎的時候都在定中,那是自性本定,這個定得到的永遠不會失去,所以做八相成道的示現,還在定中。

  大乘經裡說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那伽是比喻諸佛如來。那伽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龍、象。水族當中最大的是龍,陸上的這些野獸,最大的是象,龍跟象都有定力,都能夠表現。龍我們沒有看見過,象看見過,看大象,牠的行住坐臥都很慢,就像在定中一樣,一絲毫浮躁不安的情緒沒有,你看不到,都在定中。用牠來比喻諸佛法身菩薩應化在人世間,就像龍象一樣,不動。

  本經定中見佛,這是第四十五願定中供佛大願。願文:「十方佛剎諸菩薩眾,聞我名已,皆悉逮得清淨、解脫、普等三昧。諸深總持。住三摩地。至於成佛。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」,這是本經第四十五願所說的,阿彌陀佛自己講的。十方佛剎那些菩薩跟彌陀有緣,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有緣,見到阿彌陀佛的形相跟他也有緣,見色聞聲,我們統統跟阿彌陀佛有緣。既然有緣,統統得到清淨、解脫、普等三昧,諸深總持。我們有沒有得到?事上沒得到,理上得到。名號所含的無量功德都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了,這個種子決定不會壞,決定不會遺失。這一生不能成就,來生後世遇緣,一定會成熟,將來決定有一天,你會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叫金剛種子,太可貴了!除非你這一生當中不見不聞,那才真正叫做薄福之人,他沒有福報。能聽到、能看到都是有福報的人。

  如果我們想現前就得到清淨、解脫、普等三昧,諸深總持,住三摩地,至於成佛,我們現在就想得到,有沒有辦法?有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只要自己用真實心,用真誠的心。我們看到宋朝瑩珂法師能辦到,那就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,做了一個表法,告訴我們,如果我們真幹的話,可以提前得到,只要用真心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一片真誠。為什麼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在淨土,一切眾生本來是阿彌陀佛,能作如是觀,功夫沒有不得力的。功夫不得力,完全是我們自己念頭錯了,不是別的,我們過於分別執著,實實在在講,對於這個經的經教不熟,經義不通。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會把這一個確實補過來,那就是天天講經,無有中斷的講經,把這個彌補出來。你這個經多聽,一遍一遍多聽,真的叫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極樂世界彌陀教學從來沒有中斷,而且所教的契合你的程度,你沒有聽不懂的,你沒有記不住的。這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辦法的,記不住就是記不住,不懂就是不懂。到極樂世界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記不住的能記住,聽不懂的能聽懂,而且不斷幫助你提升。這是我們世間人夢寐所希求,求不到!到西方極樂世界原來都現成的,不求就得到。

 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。這個地方的供佛有財供養,香花、幢幡、寶蓋,這是財供養;對佛的誠敬,真誠恭敬,依教奉行,那是法供養。所以福慧雙修。可以同時現無量無邊身,供無量無邊諸佛,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,你說這個定功多深。也就是說,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住大定當中。

  這底下是,「《甄解》曰:普等三昧,曰深定門」,普等三昧就是甚深禪定。等是平等,普是普遍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,一體。什麼人見到?我們經題上所說的,清淨平等覺,見到了。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德號,是我們的真心,是我們的自性、本性。中國老祖宗所說的「本性本善」,清淨平等覺就是本善,自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就是說的這個。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是讚歎的詞,它太好了,太完美了,找不到形容詞來讚歎它,稱它為本善。

  「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」,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積的功德,成就普等三昧。這個三昧是「甚深無涯底」,沒有邊際,我們講其廣無涯,其深無底,圓滿的性德,「故云深禪定」,把它的深廣說出來了。「悉睹周遍」,這是它的業用,它有什麼用處?遍法界虛空界,大至法界的邊際,深至其小無內,沒有一樣不知道,沒有一樣它沒有見到,沒有一樣它沒有聽到;換句話說,他六根所緣的境界是大圓滿,一法都不漏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