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2012淨土大經科註 > 96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九十六集)  2012/12/30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09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二十九頁第四行,從第二個字看起:

  「譬如,城有三門,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,若入則從一門」,這是比喻。入空、無相、無願法門,這是入三空三昧,實在講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契入諸法實相,也就是究竟成佛。入要從一門入,雖然有三個門,這三門是總說。三門要是展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展開是無量法門,所以把它歸納到最後,這三門。一門入了,一切都得到了,可是要入,一定走一門。這是《金剛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任何一門入進去,都是全部都得到,所以它是平等的。沒有入進去,在外面看不平等,好像這個方法有淺深、有難易,有種種差別,但是進去之後完全一樣,都是證得究竟圓滿。沒有哪個門進去證得的多、哪個門少一點,沒有這個現象,只要進去,全部得到。

  法門的選擇,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根性,自己喜歡,學起來很容易、很踏實,那就是最好的選擇。明白這個道理,一定選擇要契機,契自己的機,我自己是什麼根性,選擇哪個法門最方便?自己不會選擇,釋迦牟尼佛也代我們選擇,提出一個綱領給我們做參考。佛說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,這是佛為我們說出這三個大的方向,讓我們做參考。每一種裡面都有很多法門,戒裡頭法門多,禪定,你看看宗派有多少。中國禪宗就分為五個大派別,大派別裡頭有小派別,乃至於到最後,每一家修行方法都不一樣,但是都能明心見性,契機。末法時期淨土成就,淨土的派別也很多,念佛的音調不相同,速度不相同,用心不相同,太多了。但是,淨土是先到極樂世界,再成就明心見性;換句話說,入三空三昧,淨土宗是先得念佛三昧,往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再入無相無願法門。這個是對我們根性來講,最穩當、最方便。

  在現前我們最重要的,制心一處,這一處就是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落實在哪裡?落實在佛號上。所以小本《彌陀經》教導我們執持名號,本來執持是煩惱,執是執著,持是保持,執著、保持這個都是大乘教裡頭最忌諱的。但是這個執持的對象不一樣,不是名聞利養,不是五欲六塵,而是佛的名號。這個執持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你只要真正能執持他的名號,你就決定往生,這跟其他的法門不一樣。決定不能執持錯了,錯了那就真的錯了,那得繼續再搞六道輪迴。所以,這個對象選擇得正確。這個法門真正相信,決定沒有懷疑,相信有極樂世界,西方有極樂世界,相信有阿彌陀佛。這是叫指方立相,便利一切眾生學習,非常方便的法門,方便中的方便,善巧當中的善巧,這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的。

 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阿彌陀佛就教你。極樂世界是個學校,是個道場,我們常稱極樂國,它不像一個國家,沒有國家這種行政組織。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提到過,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那次數太多了。極樂世界沒有國王,沒有上帝,極樂世界裡頭的居民,沒有士農工商,沒有男女老少。到那個地方完全是化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身相是法性身,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,法性永恆不變,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一樣。這是彌陀本願,他看到十方世界,種類太多,分別太多,造成不平等,讓人們心裡面有懷疑。他避免懷疑,所以造成平等世界。到極樂世界,我們的相貌跟佛相貌相同,體質跟佛的體質相同,紫磨真金色身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都是以阿彌陀佛為標準。

  我們後面這張圖,「極樂妙果圖」,江逸子居士畫的,畫得很好。畢竟是人畫的,把佛的身相畫得大,其他的人相畫得小。實際上在極樂世界是平等的,沒有這種大小差別。到極樂世界你就明白了,真平等!飲食起居、衣食住行統統都是一樣的,圓滿到了極處。一樣,還讓你隨心,你愛好什麼,它就現什麼,隨著你心、念頭在變化,真的叫稱心如意。住在那裡,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、沒有牽掛,一切受用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。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,它是平等的,三輩九品這個東西是內證的功夫不一樣,除這個之外,全是平等。

  所以,入要一門,這個理念我們一定要接受,佛法如是,世法亦如是。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很多觀念中國接受了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,真的,佛跟中國傳統的儒、道融成了一體。一千三百年前,少林寺有個石碑,「三教九流混元圖」,三教九流是一家。你看,一千三百年前,中國人就有這種思想,這個思想在現在稱之為多元文化是一家。你不能說中國人沒有智慧,一千三百年前就想到,畫成這個圖。多元文化是一家的想法,是近代才提出來的。因此,世法裡頭也要一門深入,你才真的能夠入進去。真入進去,契入進去,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了;沒有開悟,沒入進去。所以說一門深入,一就是入的條件,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制心一處,或者說止心一處,意思都相同,心要放在一個地方,才能開悟。換句話說,最忌諱的是妄想太多、雜念太多、欲望太多,這就麻煩了,這永遠做不到一;換句話說,永遠進不了涅槃城。涅槃城進去,心要一,純一;二心,三心二意進不去。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,一心、一念就進去了,二心、二念進不去。

  為什麼念佛的人這麼多,往生的人少,就是他不懂這個道理,他在念佛這個法門裡,還要加一些東西進去。我們常聽到的,禪淨雙修、密淨雙修,還要加一些東西進去。加東西進去的時候,有成就的,也有不能成就的,原因在哪裡?無論加多少東西,他還是一心,這就能成就;加了東西,不是一心,把你一心破壞了,你就不能成就,道理在此地。加得再多,全都等於零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零就是歸一,統統等於零,這個夾帶再多都沒有關係。如果心沒有歸到零,加一是一、加二是二,最麻煩了,這進不去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此地是講空、無相、無作,大乘佛法裡頭,比這個講得更多的,覺、正、淨三門。三門的意思跟這個相同,覺跟空相同,正跟無相相同,淨跟無作相同。覺正淨三門也是一個門才能進去,走覺門的,法性宗、禪宗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是覺門;走正門的,教下,華嚴、法華、三論、唯識都走正門,正知正見;淨土跟密宗走的是淨門,一心清淨,從清淨心入。這入大乘。一門入進去,全部都得到了。從覺門入門的,法相他懂。我們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面看到,惠能大師沒有學過法相,你看他講八識講得多圓滿,那通,相宗全通。沒入進去是不通的,進去之後全通了,不但佛門各個宗派通了,世間法也全通了。沒人問他,你有人問的時候他就給你講。

  覺正淨只能走一門,覺、正可以看看,我們真正走的道路是淨土。淨土裡頭最重要的,心清淨。佛在經上也講了很多次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真的,境隨心轉,心清淨,土就清淨,就是淨土;心清淨,身就清淨,第一個轉的,身,它就轉了。所以不用靠外面的力量,要從自心裡轉,真轉過來了。清淨心沒有現前,用外面力量來幫助,可以,心裡一定知道,這個幫助是暫時的。永恆的,要靠清淨心,要靠正知正見,要靠覺而不迷。這三個字,一個得到三個統統得到。

  這個比喻,一人身不得一時,就是同時入三個門,不能同時,若入則從一門。「諸法實相是涅槃城」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其實涅槃城,門無量無邊,把它說做三個門,這是歸納,無量無邊法門不外乎這三大類。哪些法門屬於空,哪些法門屬於無相,哪些法門屬於無作,都要懂得。「若人入空門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是人直入,事辦故,不須二門」。這是假如有個人,他從空門入進去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這叫真的入進去了。你要有一個空的概念就錯了,你心裡頭有個空。空、無相、無願全不可得,記住《般若經》上有句話,「一切法畢竟空,無所有,不可得」,這才能入得進去,就相應了。執著個空,錯了。叫你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然後這個三門隨意,哪個門都可以進去。空門,連空都不執著;無相,連相都不執著;無願,連造作都不執著,所以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。

  於是我們就曉得,法身菩薩、法身如來,從常寂光應化的是佛,從實報莊嚴土應化的是菩薩,他們來處是一而二、二而一。為什麼?實報莊嚴土是無始無明餘習成就的,習氣成就的。這個習氣不礙性德,不妨礙性德,只妨礙你契入,你沒有辦法入常寂光,必須這個習氣完全淘汰乾淨了。這個習氣不是用什麼方法可以斷的,沒方法,只有讓時間隨它去,時間長久了,習氣自然沒有了,這就能回常寂光,入常寂光才是真正入大般涅槃城。不起心不動念,他還有什麼方法?要想個方法的時候,就起心動念了。所以,實報土的菩薩跟常寂光的諸佛,一個是因地,一個是果地,因果不二,因是果之因,果是因之果,所以他是通的,他沒有障礙。有能力應現在十法界,可以同時以無量無邊的應身,一時異處,就是同時現身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上求下化。上求是供佛、聞法,福慧雙修,下化是幫助有緣眾生。幫助他什麼?幫助他生信心,這第一個,幫助他發願,幫助他修行提升境界,幫助他往生證果。這是法身菩薩應化身的作用。

  無量無邊的應化身,決定沒有自己這個念頭,不會起這個念頭。如果起這個念頭,他就墮落了,他墮落到凡夫地,又回到十法界了。但是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,也就是說,他在這個世間,他是不是再來人很容易區別。再來人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成就無量無邊功德;還有起心動念,他肯定是六道凡夫。這是什麼?我們自己用這個標準檢點自己,就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身分。見色、聞聲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,你是法身菩薩。起心動念沒有分別、執著,你是三賢菩薩;起心動念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是二乘,阿羅漢跟辟支佛。所以自己很清楚。聲聞、緣覺這是小乘,有時候我們稱他作二乘,小乘也是聖者。六道眾生的天人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比人高,比欲界天也高,但他還是凡夫。為什麼凡夫?我執沒斷,他還執著有個我,這就是凡夫。我執破了,就叫聖人。

  我們自己細心觀察自己,反省,中國古人所謂的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認真反省,我有沒有我執?有沒有四種煩惱?我執跟四種煩惱永遠分不開家,那就是什麼?就是末那,末那就這四種東西形成的。末那從哪裡來的?就這四種東西來的,所以四大煩惱常相隨。我見,就是執著有個我,從我見裡面生我愛,生我慢、我痴,這就是貪瞋痴。貪瞋痴叫三毒煩惱,跟我同時起來的,所以叫俱生煩惱,不是學來的。你有這個人身就有貪瞋痴,你說它這個力量多大,所以不容易斷。佛菩薩知道,這個東西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末那從哪裡來?從阿賴耶來的。這個四大煩惱是阿賴耶識裡面業習種子,從一念不覺它就有。《還源觀》上說得很好,從一體,這一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這就是自性,就是本性。中國古人讚歎本性本善,就說這個。從一體起二用,一念不覺就起二用;一念覺,這個二用就不見了。所以這二用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一體是真的,永恆不變,不生不滅,這是真的;二用是有生有滅,一念不覺的時候迷了,這兩種作用現前,生了。到哪天完全覺悟了,這兩種作用沒有了,回歸常寂光就沒有了,所以它有生滅,這就不是真的。

  起二用,這是先有阿賴耶,阿賴耶裡頭有這兩種作用,末那就是正報,其他的全是依報。所以依正莊嚴是一時頓現,沒有先後的。現在講進化論,佛家裡頭沒有進化論,佛家講整個宇宙就是當前的一念。這一念什麼時候?就在現在。一念、一念,念念都是當下一念,為什麼?因為前念跟後念不是一念。如果前後念是相同的,這叫相續。前念跟後念不相同,但是它相似,就是不完全相同,叫大同小異,大異小同,這都不定,這很複雜。從哪看?從整個宇宙看你就看出來了,你不是從整個宇宙看不出來。

  法身大士他們清楚,他們透徹了解,一點都不迷惑,這種人我們稱他為佛。佛就是明白人,對於一切法理、事、性、相、因、果全部通達明瞭,我們稱他作佛。天台大師講得比較細一點,稱他為分證即佛,他沒有圓滿。圓滿的在常寂光,痕跡都找不到,但是他起作用,這真妙。實報土裡頭有痕跡,也起作用,他那個作用跟常寂光的作用簡直沒有差別。這是佛法之微妙,那說的什麼?說的是我們自己,說的是我們自性,自性不可思議。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說出五句話,自性的樣子;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,說出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所說的,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,惠能大師只講個總綱領,釋迦牟尼佛是細說裡頭境界。都講圓滿了,能大師講圓滿了,世尊也講圓滿。換句話說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歸納起來,就是惠能大師說的二十個字;二十個字展開,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是一不是二。這叫入佛境界。佛法是智慧,佛法是哲學,不但是哲學,也是科學,究竟圓滿,叫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這個比喻,第一個從空門入進去的。第二個,「若入是空門,取相得是空」,這就錯了。你從空門入進去,我走的是空門,著了空門的相,取相就是著相,執著有個空,這就錯了。「於是人不名為門」,他門沒找到,「通途更塞」,他入不進去。怎麼辦?「若除空相,是時從無相門入」,這就對了。所以不能執著,不能有個空的念頭,你從空門入進去了。從空門入進去,有空門這個念頭,入不進去,要把那個空相放下。這一放下,這就空門變成無相門,從無相門進去了。

  「若於無相相」,無相的那個相,「心著,生戲論」,著了無相相。無相,以為真的有個無相相,這就產生戲論。戲論,我們這裡有個參考資料,這個術語,佛教裡用得非常之多,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。一般戲論,我們都稱作開玩笑,不能當真,這不是真話。《佛學大辭典》裡註解的,「(術語)非理之言論」,就是不如理的,不合理的;無意義的言論,就是開玩笑的。「又不問理非理,總斥一切之言論。與俗所謂滑稽、冗談」這一類,我們一般講,普通話叫開玩笑,不要當真。這是戲論。《大日經疏》十九卷說:「戲論者,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種種身口,但悅前人而無實義。」這就是舞台表演,讓大家看了歡喜,沒有任何意義。特別是像變魔術,中國裡面叫雜耍,這些逗人歡喜,確實沒任何意義在裡頭,這是戲論。「今妄見者所作者亦同於此,故名戲論」,佛家稱之為戲論。

  《大乘玄論》第二卷說,戲論是借比喻之名,「於道無所剋獲,如小兒戲論為耳」。它於佛法所講的道理不相干,這個不能夠信以為真。嘉祥《法華義疏》第二卷裡頭有這麼一句話,「無記心中往復言論,名為戲論」。無記也是佛學名詞,佛學將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分為三分:善,心善、行善、言善;第二個是惡;第三個叫無記。無記是什麼?非善非惡,這叫無記,談不上善惡。我們口渴,喝一杯水,這個談不上善惡,這就屬於無記。但是無記有什麼不好處?無記是跟無明相應,它不能幫助你覺悟,它會讓你糊塗,就是無明,增長無明。所以它不是好東西,佛法求覺悟。《中論》云:戲論有二種,一種是愛論,一種是見論,就是見愛煩惱。愛是什麼?與貪瞋痴慢疑相應的;見是與我見,就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。就是與這十大類煩惱相應的。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有所謂君子無戲言,正人君子沒有戲論。還有一句俗語,君無戲言,做領導的人不能開玩笑,不能有戲論。

  《最勝王經》一卷說,「實際之性,無有戲論」,這是講自性,自性裡頭沒有戲論,「惟獨如來證實際法,戲論永斷,名為涅槃」。不是證實際法,證實際法就是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不會有戲論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一不是利益眾生。這是什麼?這是成佛之後,自性裡頭第一德自然流露。這第一德就是慈悲,慈悲就是救苦救難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這是大慈大悲,無任何條件。佛知道,苦從迷來的,樂從覺來的,所以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那就得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迷破了苦就離了,永遠離了;覺悟了,他得的是真樂。這個目的、理念落實在教學,教學是三業都要兼顧到,叫三輪教化。三輪是什麼?身、口、意,叫三輪。心要有這個智慧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;身要做出樣子;言語,要把事實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,所講的統統是自己所做到的,自己沒有做到的不說。

  我們就知道了,它的內容,佛陀教人的內容,就是戒定慧。他在表演,他早就成佛了,他這個圓滿了,還要持戒嗎?他不是持戒,他流露出來的就是戒律。我們叫持戒,為什麼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過失、有錯誤,他沒有錯誤,純正,沒有絲毫錯誤。你把他身的造作記錄出來就變成戒律,他的意念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。佛起心動念沒有?沒有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自然的。學佛是學這個,回歸到自然你功德就圓滿了,沒有回歸到自然或許還有戲論,真正回歸到自然沒有了。所以楞嚴會上佛說,圓滿菩提,就是你回歸自性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。你有沒有得到什麼?什麼也沒得到,為什麼?全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你得什麼?

  成佛就是把本來面目找回來,我本來就是這樣的,人人本來都是這樣的。他現在不一樣,是他迷了,迷失了本性,是他想錯了、說錯了、做錯了,這一大堆的過失,這些錯誤產生的結果就是六道輪迴。沒有六道輪迴,自性裡頭沒有,六道輪迴是假的,完全是錯誤的概念造成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佛才說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將來個個都會成佛,只是時間早晚問題,什麼時候覺悟,什麼時候就成佛了。所以,佛心永遠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

  那無相相,在這裡頭心著了,著了無相之相,就生戲論,戲論就是言論。「是時除取無相相」,因為他心著,著就是取,他還著了個無相相。空,空亦空,我的空空了,空空又執著個空空,不能執著!空,就是叫你放下有,你現在又執著個空,又有了個空;那告訴你空亦空,他又執著空亦空,這個麻煩大了。這個執著也得放下,心裡頭一念不生,這是叫無作門。其實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八萬四千法門全等於零。因為你起心動念、你有執著,它就有,你沒有執著,全都沒有。所以佛法講到最後沒有別的,就是一個看破,一個放下;看破是真實智慧,完全了解了,放下是決定不要起心動念。你起心動念,你被境界干擾,你被外面境界束縛,你就錯了。為什麼?外頭境界是一場空,你認為它有,你就沒有辦法超越。你心裡頭根本一絲毫念頭都沒有,障礙就沒有了。這牆壁自然通過,為什麼?假的。

  這樁事情,圓瑛法師,這距我們現在不遠,他抗戰勝利之後才往生的,好像聽說他還做中國佛協的第一任會長。他在是《楞嚴經》的序,還是在《圓覺經》,我記不得了,就這兩部書,這兩部書是他最後的著作;也可以說,這兩部書是他成熟的著作,他的著作很多,這最有價值的。他在序文裡寫了一樁事,是他自己的事情。他在寮房裡頭入定,突然想到一樁重要的事情,一定趕著去辦,他就一下起來就出去了。出去之後,他想,我入定房門是關著的,我好像沒有打開房門,怎麼出來的?回去再一看,推門,拴著的。這什麼原因?他那個時候一念當中沒有門的念頭,趕緊要辦事,沒有門的念頭,他就這麼出來了。這是事實,絕對不是他打妄語。說明什麼?說明佛經上講,全是假的,因為你執著它是一道牆,你就過不去。執著這裡有個門,門關了你就進不去。你要是一點念頭也沒有,沒有起心動念,你就自然通過了。老和尚有這麼個經驗。

  虛雲老和尚也有個經驗,在《年譜》裡頭寫的。有一年是過年的時候,因為他住茅蓬,茅蓬離廟大概走路半個小時。黃昏的時候,在常住那裡,茅蓬裡頭的米、油鹽都要到常住去拿,菜有的時候拿,有的時候他自己種一點菜,就不用拿。拿了要回去,回到茅蓬。他心很定,要回去。在路上,半路上遇到兩個出家人,都是廟裡頭的,打著燈籠。碰到虛老和尚,告訴他,天這麼黑了,你怎麼沒有個燈?虛雲老和尚突然感覺天黑了。他沒有分別這個天黑不黑,所以他出來的時候那個空中樣子,它就保持那個樣子。這些都給我們做證明,相由心生,境隨心轉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人到清淨心一念不生的時候,你是黃昏五、六點鐘的時候,外面還很亮的,你在曠野裡面去走,永遠就保持這個樣子,天沒有黑。心裡一想到,這很晚了,天就黑了,真正說明境由心生。

  明白這個道理了,我們真正的功夫,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、不分別,要在這上下功夫。不執著不分別,不受外頭境界干擾,你的心才能得定,清淨心會現前。到不起心不動念,就神通現前了,牆壁可以穿過,就真的沒有障礙了。牆壁不能障礙是神足通,在佛經上講,三果阿那含他們證得,二果還沒有。二果有四個神通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,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他知道,他沒有神足通,阿那含有。阿羅漢有漏盡通,漏盡通就是見思煩惱斷了,這叫漏盡。但是雖斷,他有習氣,他超越六道輪迴,生到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,在這個裡面他用功,斷見思習氣。見思習氣斷了,他就不是阿羅漢,升級了,升辟支佛。辟支佛比阿羅漢高,見思煩惱跟煩惱習氣統統斷盡,他在這個位置上斷塵沙煩惱。塵沙煩惱真斷了,他升級了,他是菩薩,但是是菩薩,有塵沙的習氣。菩薩這個階段裡頭把塵沙習氣斷掉,他就成佛了,十法界裡面的佛。我們曉得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連習氣統統斷乾淨了。

  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,不是真的,他還是用阿賴耶識,用妄心,用妄心用得最純。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他跟佛一樣,只有法身菩薩知道。他用阿賴耶完全依照佛的教誨,也就是把佛的教誨全做到了,佛教不可以做的,他不但不做,念頭都沒有;佛教做的他全做到了,所以他非常像佛,叫相似即佛。在這個位置上他斷什麼?他斷無明,就是起心動念。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,他升級、超越了,就出十法界,那是真正聖人。出十法界,就不用八識。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出不了十法界;不用八識,就是轉八識成四智,這就出十法界。出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真的不生不滅了,就是成佛,沒有圓滿。為什麼沒有圓滿?他無明習氣沒斷。所以,實報莊嚴土的相,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,習氣沒有,斷盡了,實報土的相沒有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說實報土例外,沒講。實報土,到無始無明斷盡,相不見了,所以它還是個生滅的,它不是真的。真的只有一個,真如自性,在淨土宗叫做常寂光土,這是真的。

  所以,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斷盡,等覺菩薩就升等了,成為妙覺。妙覺沒有身相,完全融入常寂光。融入常寂光不好懂,佛經上的比喻好懂,佛經把自性比喻作大海,把這些修行人比作河流,河流最後都入大海。入大海那個海口,像長江,長江口,通到那裡,那就是等覺,一下就入大海了。入大海之後,這江河水、海裡面水都分不開了,融成一體。所以要曉得,回歸到常寂光是跟一切諸佛如來融成一體,就像江水、河水流到大海合在一起。佛經上有句話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就說這個事情,到你證得究竟果位的時候,是一個身,一個大海。

  從一個大海裡面生出來的第一德行,第一大德,就是慈悲,慈悲就是愛。你看所有宗教,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;伊斯蘭,真主確實是仁慈的;佛教,大慈大悲,慈悲就是愛。愛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德。但是世間人講這個愛,跟佛講的不相應,世間人愛裡頭有情,所以佛教避免,不用愛,用慈悲。慈悲這個愛是智慧,它不是情,圓滿的智慧,認識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,它從這裡生的。這是真愛,這個愛心永遠不會變質。世間人那個愛靠不住,千變萬化,假的。你看現在年輕人,愛來愛去結婚了,過了兩天就離婚了,那不是假的嗎?哪是真的!佛菩薩、神愛世人永遠不變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宗教可以團結,原理是什麼?就是神的愛。神的愛是永恆不變的,每個宗教都相同的,所以用這個愛心可以團結所有宗教。真理,真理就是愛心。我們中國古人講,講天德,天之德是什麼?愛人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人只要能夠懂得愛人,那是你的性德第一德流出來了,沒有私心,是一體。世間人最麻煩的,實在講就是末那四大煩惱。他有愛,喜歡了,他要佔有,他要控制,他要有權力去支配,他要搞這個,這是煩惱。智慧裡頭沒有,智慧裡面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是隨緣,不是攀緣的。你要佔有、要控制、要支配,這就不是隨緣,這是攀緣。攀緣就變成造業,業有善惡,善的,六道裡頭三善道;惡的,六道裡頭三惡道,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,這就是迷而不覺。

  下面這幾句話說得好,「若人從空門入,亦不見空相,便直入涅槃城」。空入,連空相都不執著,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他就進去了。「若得空相」,他以為有空相,我從空門入,我有空相,他入不進去。為什麼?他著了,他不空,他心裡頭有執著。「若除空相,即可從無相門入。倘著於無相之相,即無相相」,他有這個念頭,「亦不能入」。把無相相也放下,這就叫無作,也叫無願,「直入此城。故曰:入空、無相、無願法門」。這些話我們凡夫多念幾遍,全都明白了,一而三,三而一。看破之後就要放下,你就提升了;看破之後執著,不能提升,原地踏步。雖然你看破了,你明瞭了,你不放下你提升不上去,永遠在原地。佛法最可貴的就是放下,佛教我們永遠放下,這是成功的祕訣,就是永遠放下。

  底下這一科:

  【善立方便。顯示三乘。】

  『三乘』是『方便』,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說過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,這個三乘是佛的方便說。「方者,方法」,這解釋方便兩個字的意思。「便者,便用。《法華文句》曰:方者,法也,便者用也」,這個方法起作用。《法華玄贊》說得比較清楚,「施為可則曰方」,你的設施、你的作為可以做別人的榜樣,這叫方。也就是說威儀有則,則是原則、是規矩,可以給別人做榜樣的,可以讓別人向你學習的,這叫方。「善逗機宜為便」,便就是善巧,以一種很善、很巧妙的方法,讓對方能夠相信、能夠覺悟、能夠明瞭,這叫便。所以,特別是講這個便,便是千變萬化,沒有一定的。為什麼?你行,立方法的時候,便是因人不同、因事不同、因時不同、因地不同。所以它運用非常靈活,它不是死呆板的,叫隨機應變,這是便。方不變,應用可以變;也就是我方向、原則不變,我用的方法巧妙是因人因事而變的,會達到這個目的,這叫善巧方便。《法華義疏》裡頭說,「方便是善巧之名」,善巧是智慧的運用。像這些事情,抓到機會就要用。

  我有一年在北京訪問,那個時候我住在美國,我記得那年進入中國的時候,我是用美國身分。住在北京好像是國際飯店,我下樓,我走樓梯上下來,大廳樓梯上下來,碰到一個同修,他住美國的,遇到了,很歡喜。他告訴我,他說今天兒子在這裡舉行結婚典禮,請了政協的副主席程思遠。程思遠是林黛的父親,電影明星林黛大家都知道,林黛長得跟她爸爸樣子很像,請他做證婚。碰到我了,把我抓去也做證婚。他說我請一僧一俗,請我們兩個做證婚人。我當時就答應他了,我說好。他們家這個婚姻,女孩子是日本人,北京大學同學。今天結婚,他告訴我,有中國政協跟外交部一些官員、日本的大使館大使,這都參加。這是我們傳揚佛教的好機會,因為他叫我做證婚,我有十分鐘講話,我就可以告訴他們佛教是什麼。我用十分鐘講這個題,大家聽到歡喜。

  臨時抓去的,又沒有準備素菜,我吃肉邊菜,我喝了一杯酒陪大家。坐在我旁邊是廖承志,廖仲愷的兒子,他坐在我旁邊,他說佛教這麼活潑,這我也可以學。我說當然可以學,我說佛教戒酒,戒酒的原因是什麼?不能喝醉,喝醉了就會起殺盜淫妄這些念頭,是防止的。五戒裡頭這個酒叫遮戒,本身沒有罪,喝醉了犯別的戒。所以它是遮戒,不是性罪。性罪,性罪是你做了本身就有罪,殺盜淫妄本身就是罪。受了戒之後再犯,罪加一等。但是酒是遮戒,酒的開緣很多,像今天這個場合,我在這裡喝酒叫開緣,這不是破戒。為什麼?大家歡喜,讓大家了解佛是什麼。

  很多人對佛產生誤會,我們給他做個解釋。佛是印度話,傳到中國來,不是他自己來的,是中國皇帝派特使請他來的。所以他到中國來是國賓,是皇上的客人,國賓。來了之後,這一交談非常歡喜,捨不得讓他離開,把他留下來,我們來接受他的教誨。佛的教誨是什麼?教人覺悟。教學的目的是教人離苦得樂,你看多好的事情,太好了!苦樂從哪裡來的?是從迷悟來的,這佛知道。如何離苦得樂?幫助人破迷開悟。落實在哪裡?落實在教學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,覺悟之後就從事教學工作。孔子十五有志於學,三十而立;釋迦十九歲離開,也是三十成道,三十覺悟了,覺悟之後就一生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。一生教學四十九年,我們講辦活動,講辦活動大家容易懂,辦教學活動三百多次,教學四十九年。他是教育家,跟中國孔子一樣,他不是神。生前沒有道場,沒有建過廟,死後大家建大雄寶殿供養他,這是什麼?這是紀念,紀念老師,像中國的孔廟一樣,祭孔老夫子的。那你要說是宗教,中國孔廟是宗教。

  實在講,講到宗教這兩個字,佛教是真正的宗教,符合中國人講的這個意思。因為宗,宗的意思很多,最重要的三個意思,第一個是主要的意思,第二個是重要的,第三個是尊崇的,這稱宗。教是教學、教育、教化。宗教兩個字連起來,那是人類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。我說孔孟當之無愧,佛陀當之無愧。跟這些鬼神沒關係,這個要知道。孔孟,敬鬼神而遠之。佛菩薩這個教育,把鬼神都看作學生,他也是來學習的,不拒絕。佛菩薩教人,也教鬼神,鬼神也來聽,但是人看不見,佛菩薩有能力,能看見他。統統是學生,都是三寶弟子。佛教裡頭沒有上帝,沒有造物主,造物是誰?佛說是你自己。這個宇宙整個從哪來?是你自己一念不覺而來的。當然沒有時間給他們講《還源觀》,只有十分鐘的時間。這是好東西!中國帝王聰明,他不迷信,他要是迷信,怎麼可能進入中國?中國儒、道把關,你是迷信進不來。可是他進來,中國朝野歡迎,留住他們,這就傳入中國,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,確確實實有高等的哲學思想、有科學的思想。

  這叫機會,這些人從來沒有機會接觸的,有這十分鐘,讓他留下一個印象。這個就是方便法,方便是應用,機會不要放過。尤其是這些人,他們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人,他們覺悟了,全國人有福。一樁事情,無論是善、是不善,都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可以人云亦云。沒有搞清楚,我們要是相信了,都叫做迷信。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相信它,這叫正信;沒有搞清楚,都叫迷信。佛教現在是不是宗教?現在是的。為什麼?他迷信,把佛菩薩當作神看待,這就迷了。他原來是老師,菩薩是同學,就像孔子七十二賢,那是菩薩,是這麼個地位,尊師重道。現在變質了,真的,變成神明,這是人把它搞的。釋迦佛當年在世不是這個樣子,純粹的教學,教我們從戒定慧,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,知識還不行,不夠。知識可以幫助智慧,但是它不能做主,它要一做主就出亂子了,要智慧做主。中國人智慧這兩個字,智是講決斷,慧是講明瞭;換句話說,像在朝廷裡頭,國君要有智,大臣要有慧,提供意見讓他來決斷。慧是參謀,集思廣益,最後決斷是領導來決斷;領導有智,他有能力來判斷,哪個方式最好,於人民、於國家有利益。所以智慧之用。

  「《大集經》曰:能調眾生」,調是調教,就是教導眾生,「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」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是大乘佛法追求的終極目標,所以這句話沒有翻成中文,完全用音譯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可以翻,沒有翻,這是尊重不翻。翻成中國意思,阿翻作無,耨多羅翻作上,三翻作正,藐翻作等,平等的等,下面三又是正,菩提翻作覺。統統翻成中國名詞,叫無上正等正覺。這是佛法,要用現在學校的比喻,這是學位,你證得這個學位,這個學位是叫佛陀,名稱叫佛陀。所以佛陀、菩薩、羅漢是佛門學位的名稱。無上正等正覺統統得到了,這是佛的學位,佛陀,最高的學位。如果只有三菩提,阿羅漢證得的是三菩提,叫正覺。所以,阿羅漢是最低的一個學位,像現在學校的學士。正等正覺是碩士學位,第二個學位。加上無上,這最高的學位。佛是最高的學位,菩薩是第二個學位,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。阿羅漢以下的,雖然學佛,還沒有拿到學位,像現在小學、中學,沒有學位,到大學畢業才有學位。學位的名稱!這學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,平等的。

  宗教裡頭那個神不行,不能人人都作神,人人都作上帝,這是決定講不通的。但是佛門裡是人人都可以成佛,人人都應該成佛,都平等的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我們都可以成佛,跟他一樣。到極樂世界成佛了,成佛之後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,甚至於名稱都一樣,都是阿彌陀佛。區別是哪個阿彌陀佛?你把你的名字加上去,你是張三,張三阿彌陀佛,李四阿彌陀佛,這大家好分別。這是一般宗教裡沒有的。

  佛,佛家,真的證到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融入大海、融入常寂光,肯定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一體。這是講關係,一體多親密,一家不如一體親。所以,講倫理講到究竟圓滿是佛陀。中國人講倫理、講關係分五倫,不是一家,夫婦、父子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這五種關係,還分五類,佛法是一體。

  「又《會疏》曰:《維摩經》云,智度菩薩母,方便以為父。」這有個智度,智度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。「智度,六度之一」,就是般若波羅蜜。般若翻成中國是智,有的時候也講智慧,著重在智。波羅蜜翻作度,波羅蜜是印度話,通常翻作到彼岸。印度人,凡是一樁事情做成功了,都叫波羅蜜。有我們中國俗話裡頭一個「到家」的意思,東西做得最好了,功夫到家了,它有到家這個意思。印度無論什麼事情做到圓滿,都叫波羅蜜。「習修實智之行法」。所以六波羅蜜,前面五條是事,你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都是屬於事,般若是理,它不是事,它是理。這個理要跟事相應,布施裡頭有智慧,這個布施就叫布施波羅蜜。如果沒有智慧,就叫布施,不能叫波羅蜜。持戒裡頭要有智慧,叫持戒波羅蜜。沒有智慧,只叫持戒,不叫波羅蜜,為什麼?它不圓滿。

  所以,般若波羅蜜在哪裡?在前面五樁事情裡頭,每一個裡頭都有。沒有,那前面五樁不能叫度。因為他有智慧,所以布施叫度,有智慧才度慳貪,慳貪是嚴重的煩惱,把貪心滅掉了。如果沒有智慧,布施增長貪心。你看,這佛法就說的,財布施得財富,我為什麼布施?我為得財富,我為了發財,我才修財布施;我為了聰明智慧,我才修法布施;我為健康長壽,我才要修無畏布施。全是有利害在裡頭,這是世間法,這不是佛法。佛法,布施不求財、不求名、不求利,也不求健康長壽,什麼都不求。得到的是什麼?是清淨平等覺,這是布施度。把你貪財、貪名、貪求聰明智慧、貪健康長壽這個念頭斷掉了,這叫度。那些是六道輪迴的因,現在你把這個放下了,你修布施,超越六道輪迴,這叫度,叫度生死。所以這是真正智慧。

  《維摩經.佛國品》裡頭說,「善於智度,通達方便」。前面五種都是方便,從方便達到真正的目的,目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《六祖壇經》展開來,可以說第一句話就是教人,大家一起念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,叫總念。六祖說,參加大會的大眾,一起「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」。所以,禪定的方向、目標是般若智慧,不是只修定,沒有智慧,它這是有慧在裡面的。

  「達」,通達,通達「空無相是大智,隨宜施設名方便」。隨宜,就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用在工作裡頭,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都叫方便。我們現在所謂是活學活用,你學到東西馬上就用上,用得很如法,用得你能夠得到真實利益,這是真學問。如果這個東西學了在生活上用不上,那學它幹什麼?所學非所用,這個沒有意義。現在的學校跟中國古時候的教學不一樣,古時候教學當然流弊很多,它不是教學的理念問題,不是教學方法問題,是老師本身的問題。老師真正是通達了,有德行、有善巧方便,他就能把學生調教好,幫助學生成聖成賢。這樣的好老師也是可遇不可求。

  要怎樣才求到?要家人積德,這一家世世代代都積德,這個德能夠感召聖賢。孔子的外公,是他媽媽的爸爸,把他的女兒嫁給孔家。他觀察到孔家五代行善積德,家裡雖然很清寒,他就判斷這個家庭將來決定出人才,把他的女兒嫁給他,生孔子。他這個外公有智慧,這在歷史上有記載的。果然生了一個大聖人,影響中國幾千年,這個老先生有智慧、有慧眼。所以,行善積德比什麼都重要。這人家不行善、不積德,怎麼有好老師到你家裡來?沒這個道理。真正好老師,以前讀書人,不是你有錢、有勢能請得來的。人家老師你請了,他要看你家是不是積德,你積德,他願意教,為什麼?你家會出人才,他學生裡頭有幾個人才,他歡喜。你家要是沒有積德,不行善、不積德,他到你家沒用。所以你請,請不來,真正賢人請不來,就是德與德相感,善與善相應。

 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最重要的是自己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我們今天向更高一層目標,我們是求極樂世界,求親近阿彌陀佛,不求別的。這個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這是無比稀有難逢,我們幹這個事情。對於世間一切統統放下,有緣,我們盡心盡力幫一把;沒有緣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辦自己的大事,不受影響。好,今天我們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