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2012淨土大經科註 > 95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九十五集)  2012/12/2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09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二十七頁,倒數第二行,從第一句看起:

  「緣覺有二解:一觀十二因緣,斷惑證真,從緣得覺,故名緣覺。」這個十二因緣,我們學到第七,第七是一重因果,前世的因,無明緣行,行緣識,感這一生的果報。佛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受生,果報是由於兩種業,一種叫引業,一種叫滿業。引是引導我們到哪一道去投胎。我們阿賴耶識裡頭業習種子很多,有些種子很深,力量很強。六道,佛告訴我們,上品十善引導你生天。欲沒斷,當然都是生欲界天。修禪定,真正得定了,禪定有能力伏惑,雖然煩惱沒斷,他可以伏得住,讓煩惱不起現行,這就生色界天,定功更高的,生無色界天。這是生天的。往下,這阿修羅道,天阿修羅。說阿修羅,阿修羅是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都有,在哪一道都屬於那一道,不另提他了。提六道,單獨提天阿修羅,他也是修上品十善。怎麼會變成阿修羅?他有兩個煩惱,一個是好勝,有強烈的好勝心,傲慢,這樣就墮到阿修羅去了。福報跟欲界天人是一樣的,大福報。傲慢就容易瞋恨,所以好勝心重,殺心很重,這就歸於阿修羅。有天之福,他的福報跟天相同,沒有天的德,天是仁慈的。天,上面四層,還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可見得天有德。上品十善,慈悲喜捨,這天人;阿修羅沒有慈悲喜捨。到人道裡面,這是修五戒,五戒感得人身。五戒,中品十善,得人身,就到人道來投胎。這貪重,貪愛、貪婪,這個煩惱要重就引你到鬼道去了,鬼貪,沒有不貪的鬼。瞋恨、嫉妒,這就到地獄去了。愚痴就是畜生道。愚痴是是非黑白搞不清楚,人云亦云,自己沒有智慧,他就到畜生道。所以這是屬於引業,引導你到哪一道。

  到人道來了,同樣都是得人身,一生貧富貴賤不相同,壽命長短不相同,這些屬於滿業,圓滿的滿,滿業,滿業不一樣。滿業是怎麼修的?滿業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修這三種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些是屬於滿業,所以每個人修的不一樣。由此可知,無論你在哪一道,你的生活狀況、壽命長短,全是自作自受,與任何人都不相干。向佛菩薩祈福,向天神祈福,也是一個善行,你以善心去供養,善行,實際上都是你自己修的,才真正能幫助你。供天地神明是福報,但是供貧苦眾生福報更大。凡事我們要憑心,要冷靜仔細去思惟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諸佛菩薩、鬼神亦如是。人間重孝道,天地鬼神也重孝道,不孝父母,不敬尊長,修再多的福,得的果報少,為什麼?你沒有根。諸天善人都喜歡孝子,都尊敬孝子,所以人能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鬼神都會幫助,你不供養他,他也會照顧你,你是善人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從第八到十二,這是第二次的因果,就是我們這一世造因感召來世的果報。這一生所造的就是三個,「愛、取、有」,這三個字它的內容深廣無盡,不外乎這個三類。第一個,你愛,「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,貪於種種勝妙資具」,這個資具就是資身之具。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享受的,物質的文明,精神文明,這都是佛經上講的,勝是殊勝,微妙,這些資身的工具。範圍就包括太多了,物質生活需要的,精神生活需要的,都包括在這一句裡頭,你就喜歡了,對這個生起愛心。「及婬欲等境」,這漸漸生起來,有這些念頭了。「然猶未能廣遍追求」,這叫愛。在這個階段,你還沒有強烈佔有的念頭,只是爭取。所以下面,「二十歲後,貪欲轉盛,於五塵境」,五塵是色聲香味觸,這是五種受,對這個就生起佔有控制,我們現在講的是競爭,甚至於鬥爭、損人利己,統統這個時候逐漸生起來了。這二十以後,一直到老死,你的一生造這些業。

  第十,叫「有」。有是什麼?有了果報。「因馳求諸境,起善惡業,積集牽引,當生三有之果」,就是你在現在造的業,感來生的果報。你一生行善積德,取財富是有道的,怎麼取?財富是從財布施得來的,只要你肯布施,愈施愈多,沒有財不要緊,你只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我這一生命裡頭沒有財,命很苦,是乞丐的命,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,也沒有修無畏布施,所以這一生當中貧窮短命。是,是這個樣子的,我非常相信。學了佛之後,章嘉大師跟李炳南老居士教我,把命中不足的補起來,章嘉大師教我修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李老師勸我發心出來講經教學。講經教學的功德最大,轉得最快,這李老師教的。不但自己生活能過得去,沒有顧慮,而且壽命延長。我們真行,它真有效果;也修,修的功夫不得力,還是沒有辦法避免。

  我出家的時候,有三個好朋友。我們三個人同年,三個人命運都差不多,算命的算我們三個人都過不了四十五歲。我們也很努力,那兩個沒有過去。我四十五歲那一年,三月,法融法師走了;五月,三月走了一個,五月明演法師走了;七月,我生病,我就曉得時間到了。那個時候我正在基隆大覺寺講《楞嚴經》,那一邊出家人結夏安居,老和尚請我講《楞嚴》。我記得好像講了三分之一,我得病了,我就曉得該輪到我了。所以我也不找醫生,也不吃藥,每天關起門來念佛。台灣大學有一個學生,政大有一個學生,還有師大有兩個學生,四個同學照顧我。每天三餐都吃稀飯、醬菜,念佛求生淨土。大概一個多月,好了。好了之後,養了半個月,繼續講經。這個關就這麼過去了,我沒有求長壽。好像那個時候我講經已經有十幾年,我是三十三歲開始講經,講了十二年。

  這樁事情,稍後藏傳有個喇嘛甘珠活佛,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告訴我,我們是在一個仁王法會裡頭遇到的。甘珠跟我也是老朋友,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,大我十幾歲。告訴我,他說我們在背後常常談你。我說談我什麼?他說談你的人很聰明,可惜沒有福報,又短命。我說這個當面說沒關係,我自己知道,我不忌諱。接著他就說,你現在轉了,你這些年來講經的功德很大,不但將來有大福報,而且壽命很長。沒想到第二年甘珠就走了,這是密宗在台灣一個很好的上師。他走留下的遺囑,不轉世了,別叫找靈童,不轉世了。所以李老師當年教我們這些學生,曾經給我說過,同學當中有命很薄的,這命薄、短命,都勸他們出來講經。講經是延年益壽最好的方法,幫助別人破迷開悟,幫助別人對佛法建立信心,這個功德很大。所以老師對這樁事情很用心。你看我們這平安度過。所以人為正法久住、為苦難眾生,不為自己,自己生活所需很少、很簡單,一點都不需要麻煩別人。自己真的有個二、三畝地,種一點東西,就可以自給自足,快樂無比!我到八十五歲才有人送我這一點點小地,我全部都把它種菜了,在香港山上。小茅蓬,很舒服,我就想我在那裡度晚年,多自在。

  所以這個有,就有了麻煩。我們一心向善,我們今天有的是極樂世界,不是別的地方。在這個地方命終之後,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,不再搞輪迴。這邊三有我都不要了,統統放下,欲界有、色界有、無色界有,這統統都不要了。處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誠,無論別人怎樣的毀謗、侮辱、障礙,我都歡喜接受。大乘佛法講,他們替我消業障。我這一生沒造什麼罪業,過去生中造過,過去無數世,我相信不止一世。有這麼多人替我消業障,我生歡喜心。修忍辱波羅蜜,修布施波羅蜜,修持戒波羅蜜,我真幹,真歡喜!所以有了業因,一定就有果報,這個果報在來世。

  後面,第十一,「生」,來世又在六道裡去受生。生,又是名色、六入,到後來到老死,老死是來世的生死。所以十二因緣裡頭一共是有兩重因果,前世因,今世果,今世又造因,來世又有果,這樣子輾轉,永遠不會中斷。辟支佛這一類的人比阿羅漢聰明,他從這個地方就覺悟、就明白,他就不造輪迴業了,所以他能夠超越,超越的地位比阿羅漢高。你看阿羅漢斷見思煩惱,習氣不能斷;他斷見思煩惱,連習氣也斷乾淨,這個比阿羅漢高明。這叫十二因緣。

  這後面還有一段,《佛學大辭典》的,也值得我們做參考。因為我們不能往生,就決定又搞輪迴。《佛學大辭典》這一段,「新作十二緣起,舊作十二因緣」。這個新舊是以玄奘大師做分界點,玄奘大師以前的翻譯叫舊譯,從他以後的翻譯叫新譯。所以舊譯的稱十二因緣,新譯稱十二緣起,十二緣起就是十二因緣。「又單名因緣觀」,或者是「支佛觀」,也是講十二因緣,「是為辟支佛之觀門」,他們所修的。「說眾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。一、無明,二、行」,這兩個是過去因,過去有這個因。「三、識,四、名色,五、六入(這裡翻作六處)」,到六入,這是今世的果,今世果。愛取有,這是今世因;生老死,這是來世果。這樣兩重因果,相續無盡。「其中無明與行二者,即惑業之二」。無明是迷惑,迷於自性,行就是造業,因為他迷,所以他才造業。業有善惡,善感三善道,惡感三惡道,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。所以我們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可以這麼說法,造作惡業到三惡道受報,那是什麼?那個業要報掉,所以三惡道是消惡業的處所,到那裡消業。好像人間,犯罪了,坐牢,監牢獄裡面是消罪業的。刑期滿了,你就出來,你業消了,是這個意思。三善道是消福報的,你修很大的福,去消福報;修的小福,到人間來消福報,統統是消業的。罪業,三惡道是消業;善的,它也是消業。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,沒有善惡,沒有愛取有。

  所以佛教眾生要修淨業。什麼叫淨業?修善、造惡能夠不著相,就是淨業。譬如我修善,不求人天福報,這個善業是淨業。造惡業,我說我不要受三惡道苦,這個不容易。能不能做到?能做到。能做到是別有因緣,過去生中修的有大福報,這一生造作,你看經上講的五逆十惡,乃至於毀謗大乘,這麼重的罪,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導你,真正要你相信西方極樂世界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他真能得生。看起來好像很僥倖,一生造業,你細想的時候,也不容易。為什麼?一生造作惡業,臨命終時頭腦清楚,這一點不容易。多少人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,連家人都不認識,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。所以現在醫學有所謂的老人痴呆症,一得老人痴呆症,極樂世界就沒希望了,這最可怕的事情!年歲大,他頭腦清楚,不迷惑,這就好辦。一勸他,他馬上就相信,馬上就接受,真念佛,他真往生了。

  我在美國見到一個,住在馬里蘭州,距離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特區很近,我在那個地方,同學們大家建立一個華府佛教會,成立請我做會長,我們就遇到周廣大先生。這個人確實很善良,沒有宗教信仰,人很好,好人,在那裡開了個麵包店,生意也挺不錯。很不幸得了癌症,癌症到末期,醫生告訴他家人,他存活期大概只有一個月,趕快帶回家去。這帶回去之後家裡就慌張,醫院不收了,這個時候找神、找佛,亂七八糟找,找了很多,希望有奇蹟出現。最後找到我們這裡來了,因為我們這個會新成立的,大概才二、三個月,很多人不知道。找來之後,我們就有幾位,三、四個同修,到他家去看。一看,他們回來告訴我,不行了,沒有辦法,好不起來了,但是神志很清楚。勸他,把極樂世界介紹給他,勸他發心求生淨土,他馬上真的就答應了。他能信,他發願,告訴他家人,不要再去求神問卦,不要去了,家人統統來幫助我念佛。我們佛教會有五、六個人,他們家裡大概三、四個人,日夜不斷,這一句佛號,幫助他求生淨土。念了三天三夜,佛來接引,他真走了,走的瑞相稀有。附近這些學佛的同學,人不多,二、三十個人,大家看到這個樣子,增長了信心。這是表演給我們看的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是大乘經裡頭所說的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這一生沒有緣分,沒有遇到佛法,臨命終時這一遇到他就能信,他就能發願,就肯念,而且叫家人統統念佛送他往生。華府佛教會第一個送往生的,周廣大。

  所以,過去因,今世果,今世因,來世果,我們對於今世因特別要重視。今世的果報,好,不要留戀,不好,不要怨恨,統統放下,修清淨平等心,一心念佛,比什麼都殊勝。所以這十二因緣觀對我們就很有幫助,我們看芸芸眾生,這十二樁沒有一個人能逃過。最關緊要的就是我們現前的愛、取、有,對於這個世間決定不能有貪愛、不能有佔有、不能有控制,不要爭這些東西,我們只是把所有一切時間統統來念阿彌陀佛,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

  「其中無明與行二者,惑業之二,屬過去世之因,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」,我們眼前所受的,受的果報,「是過現一重之因果」。「又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」,你要不迷惑,你不會動這個念頭。你喜歡,你討厭,這都屬於愛字。愛字的反面是怨恨,這個心不能有,都是迷惑,不可以有這種念頭。取是佔有,佔有就有果報。沒有佔有的念頭,一切隨緣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看到別人需要的,我這裡有多餘的,就要幫助別人。幫助一切眾生,裡面最殊勝的,叫法供養、法布施。你看《金剛經》,這大家念得很多,《金剛經》上佛就說了很多句,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為最;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不如為人說四句偈,這講得很多。為什麼?法供養能幫助別人覺悟,財供養不行,財供養多了,增長人貪心。所以布施、供養要考慮到這些。

  印光大師在近代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,統統印書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在家弟子,李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,我就學他的法布施,十方供養不做別的事。譬如建寺廟,我總覺得建寺廟是把這些錢埋在土地上,不起作用。而且寺廟做大了,有人來搶,心術不正,他要來霸佔。出家,為什麼出家?看這麼大的寺廟來出家的。他不是為修道出家的,他是看這麼大的財富,他來繼承,他來享受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就想到,釋迦牟尼佛一生為什麼不建寺廟?他要建寺廟很容易,在家學生當中有十六個大國王,他自己的父親也是國王,給他建個道場很容易,一點不難,為什麼不要?我想釋迦牟尼佛早已經看到現在的狀況,爭廟產,給社會上人很大的反感,出家人還爭,爭名逐利,讓一般人對於佛法的信心都喪失掉,所以他一生不建道場,非常有道理。

  我在澳洲建了個道場,是為悟字輩。以前我在台灣講經,這些人都是韓館長收的,用我的名義剃度,這麼回事情。館長往生了,我到處流浪,這些人怎麼辦?為他們安身立命,建一個道場讓他們修行。我在這個道場掛個名,掛個名是因為我跟政府關係很好,他們辦事方便。這些年來,這個道場我根本不聞不問了。我也想了一些方法,讓他們的經濟可以獨立,不求在家信徒的供養,這樣心安就道隆。這一點很重要,過去祖師大德對這個重視。我就把十方供養的這些錢買了土地,澳洲土地非常便宜,地大人稀,土地沒人要。我們大概買了有二千畝地,一千英畝合中國是六千畝,二千畝差不多就是中國一萬二千畝的樣子,做農耕。農耕,我們自己不會種,我就想出方法,雇農民,一天工作八個小時,付你多少錢。當地農民很高興,他有收入了。種植的東西全部是我們收,我們除了留自己吃用之外,到市場去賣。賣得非常好,因為我們種的農作物太漂亮,沒有農藥、沒有化肥,所以大家很喜歡。賣的價錢不錯,除付工資之外,我們還很多的富餘。經濟自給自足,這方法好!所以我們的五穀雜糧、水果樹木種得很多。蔬菜,有個大菜園,辦大活動可以供給一千人。這樣的菜園,你看搞成功了。這就有收入,有固定的收入,大家心就安了。依靠人,心不安;依靠我不行,我死了以後怎麼辦?這樣一來,他們就安定,真安定了。我做成功了,我鼓勵圖文巴所有的宗教,因為他們都為經濟煩惱,想做一點事情,沒錢,我把這個經驗提供給他們,希望他們買土地、搞農耕,這是個很好的方法。

  所以不求自己的名聞利養,只求自己往生淨土,這個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我們所求的你們都不要,你們要更好,你們不要,所以我跟任何人沒有衝突。很多人不了解,自己猜疑,愈猜愈訛,都搞錯了。我的一生就是講經,活一天講一天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給我做了最好的榜樣,他從把經停了到往生兩個星期,他一個星期講一次,就是說最後這兩個星期他沒講經,他走了。我是覺得他講得太少,他有顧慮,聽經的都是在家居士,每天講經他沒有時間來聽,所以遷就他們,一星期講一次,他很珍惜,到那天他一定會來。這是老師告訴我的,他為什麼一個星期講一次。每個星期講一次古文,一個星期是兩堂課,講經是兩個小時,講古文是三個小時。老師如果是天天講經的話,我相信他的壽命會延長,不要多,一天兩個小時,不要四個小時,一天兩個小時他行。

  「蓋既見現在之惑」,這愛取,現在造的業,業就是有,「由現在之苦果(識乃至受)而生,則知過去之惑(無明)、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,既見現在之苦果(識乃至受)生現在之業(有),則亦知未來之苦果(生老死),生未來之業。上溯之,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,下趁之,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。」這個十二因緣讓我們看破為什麼輪迴,這樁事情是無始無終的。後面有個表解,自己一看就了解。這個表解很清楚,「過去二因,現在五果;現在三因,未來二果」,底下解釋得很清楚。

  我們再看集註的第二,緣覺第一個是觀十二因緣,第二個講獨覺。「二、因見風動樹等等外界事相之緣,而得覺悟」,就稱之為緣覺。宗門教下,所謂大自然的現象給人很多啟示,幫助人開悟,這種情形古今都有。從這個地方開悟的,這是緣覺。「天臺一家更區分此二名」,這天台家講的,「出有佛世,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」,這叫緣覺。這就是有佛菩薩在世間,跟大家講十二因緣這樁事,聽了之後他覺悟了。覺悟之後要證果,必須把來世生死的因斷掉。過去的因不行,已經過去了,對它沒辦法;現在的果斷不掉,是你過去世造的業因,你必須要承受。今天環境給我們的,順境、逆境要承受,善緣、惡緣也要承受,你了解這是什麼?這是果報。承受,不怨天不尤人,這個裡頭就是修行、就是積功累德。你看,別人毀謗,你不生氣,你能夠忍受,而且能歡喜,還感恩,這把自己境界提升了。自己境界提升,對這些人生感恩的心,不是他,我不能提升,不是他,我進步沒這麼快。

  所以順境很好,逆境也好,善緣好,惡緣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善緣、順境不生貪戀,那個淘汰人也非常厲害。你一生貪戀,完了,墮落了。逆境、惡緣不生瞋恚。兩個比較起來,逆境、惡緣容易,順境、善緣不容易,不起貪愛不容易,警覺心比處逆境、惡緣還要高,人往往迷了。人家跟你有緣,這是個大富長者,看到你不錯,我給你去蓋個道場,我送你一個億、二個億。在他是真能做得到,你一接受就迷惑顛倒,就完了。我也親自見過。早年我認識一個出家人,同鄉,大我五歲,早年住在香港,以後到台灣去了。到台灣,緣不錯,遇到一個居士,我聽說送他三個億,台灣錢,在埔里那裡蓋個廟。埔里一次大地震,他的廟全毀掉了。很容易迷人。

  所以我的十方供養,我全部拿來印經書,還買了不少書,我買了《四庫全書》。《四庫全書》買了一百零一套,《四庫薈要》我大概是買了三百七十多套。買來幹什麼?怕災難當中損失,我送到全世界各個大學圖書館收藏。災難不可能是全面的,總會有留下來的。保存中國傳統文化,我覺得這是最好的方法。古人也用盡心機,像北京的房山,我跟樸老認識之後,樸老就邀我去參觀。他年歲大了,走不動,他派個人陪我去。我看了很驚訝,這一部石刻字刻得好,聽說八百年完工,完整的《大藏經》,裡面還有幾部我們現在藏經裡沒有的。當時我跟宗教局長葉小文談過,那個時候我手上有一筆錢,五百萬美金,我說可以做這個事情,把這套石經重新拓本,印出來。他們印的時候,字太小,應該要像字帖那麼大,寸楷。分量多,當然花錢,成本高,大概可以能做得出來,他也答應了。後來很多障礙,他也沒辦法,要通過很多的手續,就沒搞成功。所以沒有搞成功,我這筆錢留到現在也漲了一倍,我就把它用在《四庫》跟《四庫薈要》上,這兩套書差不多用美金用了一千多萬。我們不要蓋廟,蓋廟人家要爭。不跟人競爭,更不可能跟人鬥爭,人家要鬥我,我趕快走。這個我很知足,我的一生生活,章嘉大師早就告訴我了,佛菩薩安排的,順境、逆境全是佛菩薩安排的,我一定要歡喜接受,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觀十二因緣,這佛在世,悟道,這是緣覺。「出無佛世」,這個世間佛滅度了,佛不在世,「觀風吹樹動、葉落花飛之外緣而成道者」,這叫獨覺。這種人有,確實偶爾之間,聽下雨天雨打芭蕉,他在那裡聽一下就開悟了,不定什麼緣分。還有宗門,禪宗裡頭,聽人家唱歌開悟的。所以開悟什麼緣分沒一定,到你將悟未悟的時候,不定碰到什麼緣分,豁然大悟,這個在《五燈會元》、《景德傳燈錄》裡記載就不少。心在寧靜的狀態之下,這就是他功夫綿密之處,在一驚之下,這悟門就打開了。念佛也不例外,總是首先要功夫得力,都是要止心一處,綿綿密密,就有悟入的可能。這是沒有佛住世的時候,稱之為獨覺。

  上面所說的聲聞、辟支佛這兩種,「均為佛弟子中之下根」。下根出六道輪迴,沒有出十法界,上根就能夠超越十法界,這是下根,超越六道輪迴。超越六道輪迴,永遠不會再墮輪迴,他只有往上提升,不會往下墮落。但是提升時間長短各人不一定,都是各人緣分跟各人功夫的勤惰,精進就快,懶惰一點就慢。「今諸大士」,現在經上講的參加法會的這些大菩薩們,「遠超於此」,超過聲聞、緣覺太多太多了。「如《甄解》曰:二乘雖得三空門」,這個三空就是三解脫門,空、無相、無願,「唯沈偏空」,執著雖然放下了,起心動念、分別還在。「菩薩不然,能達幻網,得平等法;故雖住三空門,而不住無為,不住有為」,這個就是菩薩的智慧,我們要學習。菩薩明白,通達了解,所有一切現象如夢如幻。這個幻網你明瞭,這個幻網就是比的六道輪迴,你在這裡頭得平等法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、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。故雖住三空門,空、無相、無願,但是他有智慧,他不住無為、不住有為,無為是空,有為是有,就是空有二邊都不住。所以他們「能行聲聞,能行緣覺」,阿羅漢所行的、辟支佛所行的,他都能行,這些法門他都用它來用功,「而超越聲聞、緣覺之地」,他能超越。

  我們今天這個要記住,就是空有二邊不住。不是叫我們什麼事都不能做,我們自己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,斷惡修善不著二邊,不著善惡。著了善惡還是出不了輪迴,著善得三善道果報,著惡得三惡道的果報,這不能著。染淨也不能著,著了淨就是四聖法界,著了染就是六道輪迴,所以統統不執著。不執著,住,這個住最重要是心住在哪裡,心住在阿彌陀佛上,這就對了。這些菩薩們修行不容易,空有二邊不住不容易。我們這個方法好辦,我們這個方法把心住在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不屬於善道,也不屬於惡道,善惡二邊都沒有,染淨二邊也沒有。淨是四聖法界,染是六道輪迴,阿彌陀佛都不在裡頭,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今天心就住阿彌陀佛,這個好辦,真正有成就,決定要有信心。千言萬語,要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,無比堅固的信心。

  「又《大寶積經.善德天子會》說:以聲聞法教化眾生,故我是聲聞。以辟支佛法化益眾生,故我是辟支佛。以大悲法教化眾生,故我是菩薩。於一切法得解脫,一切無礙故。從所化眾生,或以聲聞法化益,或以辟支佛法化益」,這是教化眾生的利益,「或以菩薩法化益;故我是聲聞,我是緣覺,我是菩薩」。這就說得更明白,你用什麼法教化眾生,你就是哪個等級的稱呼,我以小乘法教化眾生,就是聲聞;我以十二因緣法教化眾生,這就是緣覺;我就用大乘法教化眾生,這是菩薩。在中國習慣全是大乘。可是在今天要知道,今天中國佛法有大乘之名,無大乘之實。大乘法裡是大慈大悲,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。今天中國大乘法,我喜歡你,能攝受你,不喜歡你,不理你。這不是大乘,這連小乘都不如,大乘法裡頭說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」,這句話怎麼講得通?慈悲何在?

  佛在經上講的四種慈悲。第一個是世間人,叫「愛緣慈悲」,我喜歡你,對你慈悲,不喜歡你,對你就不慈悲,這是世間人,這不是佛菩薩。慈悲再升級,「眾生緣慈悲」,這還是世間,世間聖人、世間賢人,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他的心量擴大,他愛自己也能愛別人,這叫眾生緣慈悲;凡是人,皆須愛,就這個意思。菩薩呢?菩薩是「法緣慈悲」。菩薩最低的法緣慈悲,法是佛法,學了佛法,要學菩薩行,要發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頭一條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就是發願,我發了這個願,我不能違背這個願,說話要算話,我對所有一切眾生要有慈悲心。我如果沒有慈悲心,違背了自己的本願,違背本願,那就是欺騙人,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佛法裡頭最忌諱的是妄語,五戒裡頭都不妄語,菩薩怎麼能妄語?哪有這種道理!到法身菩薩,明心見性,菩薩摩訶薩,到摩訶薩這個階段都是「無緣慈悲」。為什麼?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,肯定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這個慈悲叫無緣慈悲、同體慈悲,這究竟圓滿。這是真愛,沒有任何條件,一體的。一體,能不慈悲嗎?能不照顧嗎?自己、眾生、萬物、自性、諸佛如來融成一體,無二無別,在淨土教裡稱之為常寂光,光明遍照,沒有照不到的地方,確實是遍照。

  所以與會的菩薩,我們今天展開經卷也就等於參加這個法會,釋迦牟尼佛為大家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會,我們也參與,我們也是這其中的一分子。所以這是平等慈悲,一定要學。平等一定從清淨心來的,心不清淨不會平等,先清淨,再就提升到平等。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平等成佛,這是阿彌陀佛的願,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願,是十方一切諸佛的本願。我們發這個願,跟一切諸佛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,這就注定必定得生,沒有絲毫懷疑。「此明諸大士善巧方便,雖隨機度生,示現二乘,而離聲聞、辟支佛之相,故云遠超。又文中地者」,這個地就是地位,「界也」,十法界,十法界裡頭有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、菩薩法界、佛法界,所以這個地有界的意思、有位的意思。

  底下一段,「契入三昧」。

  【入空無相無願法門。】

  『空、無相、無願』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眾生及法,悉無自性,故名為空」。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理,理就有相當的深度,這是大三空三昧,經論裡頭都常說。我們看《淨影疏》裡頭的解釋,隋朝慧遠大師的《無量壽經義疏》。眾生及法,這一句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事理全都包盡了,這四個字。眾生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。今天科學上所說的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這都叫眾生。法,連自性也包括在裡頭,哲學裡面講本體也包括了,全包括,一樣都不漏,全無自性,自性就是自體,沒有自體,佛用一個名詞來代表它,叫空。這個空就叫做自性,叫自性空。自性沒有這三種現象,就是沒有眾生及法,但是自性能生眾生及法,能現眾生及法。自性不生不滅,永恆存在,所生的眾生及法是無常的,為什麼?這法是生滅法,它有生有滅。而且怎麼?剎那不住,一個生滅接著一個生滅。就像前面講六道輪迴一樣,前世造的有因、有緣,這一世果報現前;在這一生果報當中,我們又在造因,這個因遇到緣,來世果報又現前,生生世世永遠在循環,它不會中斷,這就是眾生及法。有沒有自性?沒有自性。無性之性叫做自性,也叫法性,也叫佛性,名詞很多,都是說的這樁事情。

  下面,「乃至因緣,相亦不有,說為無相」。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的,因緣有沒有相?因緣也沒有相,相都不存在。現在我們曉得,佛講了很多次,常常講,我們已經耳熟了。相從哪來?相由心生,相是念頭生,念頭不可得。念頭從哪來的?念頭找不到。楞嚴會上,佛問他,你是什麼動機想起要出家?為什麼會有這麼個念頭出家?阿難說,他看到佛的相好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一定是修來的,這不是父母所生的,所以我看到佛的相好,我也想要,所以我出家修行。他的動機在此地。佛就問他,你這個心,這個念頭、這個心,這心在哪裡?你心裡想著出家,想著這些相好,那個心在哪裡?他說心在我身體裡頭。佛把他否定了。他也很了不起,一連想了七個地方,我們想不出來。全被世尊否定掉,這下他慌了,他說:那我不是無心?求佛給他開示。《楞嚴經》是從這麼發起的,一開端七處徵心,佛不問他是真心、妄心,心在哪裡?真心找不到,妄心也找不到。在哪裡?無處不是、無時不是,你六根接觸不到。它不是物質現象,所以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;它不是心理現象,所以第六識、第七識接觸不到;不是自然現象,連阿賴耶的見分也緣不到。它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一切法依它為自性,沒有它,一切法不能建立。

  我們在學習,常常用電視屏幕做比喻,我把電視的屏幕比喻作真心、自性,比喻作這個,畫面比喻作現象,三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比喻作現象。所有現象離不開屏幕,離開屏幕,它就沒有了,把屏幕比喻作我們的自性,一切相就是此地講的眾生及法,法裡頭有事、有理,都離不開自性。自性什麼都沒有,所以稱之為空。法是一切因緣所生的。因緣,你一追究,因緣也不能獨立,所以相亦不有,叫無相。即相無相,從相裡頭你能夠看出它無相,從一切眾生法裡頭你能夠看出無眾生亦無法,你就悟入,你就是佛知佛見。「此離所取,遠離妄想能取之心」,所以沒有願。相亦不有,故說無相,這是離所取,外面的;回過頭來說,妄想能取的心也沒有,能取的心不可得,所取的相不可得,這就無願。

  「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」,所以也叫做「無作」。這是什麼?這是禪定。心裡確實一個念頭都沒有,一念不生,一切不著,一切不分別,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這個境界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是豁然大悟、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,不造生死之業,不但分段生死之業沒有了,分段是六道,除這個之外,還有個變易生死,菩薩都有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有,也斷了。為什麼?入三空三昧。入三空三昧是什麼境界?法身大士的境界,這些人生實報莊嚴土。同居土、方便土,同居土裡頭斷分段生死,方便土裡頭斷變易生死,實報土裡頭兩種生死都沒有,不造生死之業,叫無作。

  無作是不是什麼都不做?什麼都做。什麼都做,為什麼說無作?他沒有起心動念。就跟現在人做水實驗一樣,我們用文字、用音聲、用意念對水,你看水現出來的這些現象,我們在顯微鏡裡頭把它照下來,各種不同的圖案,沒有兩個相同的。這就說明,沒有兩個波動現象頻率是完全相等,找不到,決定是有強弱的差別。那個差別極其微細,我們無法覺察得到。水實驗能夠把它照下來,讓我們看到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這種實驗與實驗的人關係很大,人心清淨程度不一樣,平等程度不一樣,愛心程度不一樣,願心程度也不一樣,太複雜了,芸芸眾生找不到兩個完全一樣的。到什麼時候一樣?成佛一樣了,佛佛道同。為什麼?他全放下了。只有成佛是絕對相同,菩薩還不行。為什麼?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沒放下,那就是每個等覺菩薩都不相同,到成佛,這個也放下了,這才完全相同,這才真正回歸到大圓滿。

  所以無願,不造業了,業用生死來做代表,這就是無作,我們要學。學什麼?做,什麼事都照幹,心裡不落痕跡就是不作。一定要懂得,相由心生,境隨心轉,心不動了,你去造沒關係,不結業,結業的是念頭。你執著,結業了,你分別,結業了,你起心動念,結業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沒有業。造惡沒有惡的念頭,行善沒有善的念頭,這就叫無作無願。什麼人?常寂光裡頭的諸佛,實報土這裡面的菩薩,應化到十法界,應化到我們人間,像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他是無願無作,給我們講經講了四十九年,沒說一句話。再看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五十三尊佛,善知識是佛的化身,他們造種種善業惡業,也是無作無願。那個示現是什麼?那個示現是眾生有感,佛自然有應。這些善知識確實沒有起心動念,但是事情都做得圓圓滿滿。到這個地位,到這個程度,行。不到這個程度,不能嘗試,嘗試,你一定造業。你貪戀,造業了,你厭煩,造業了,記住,起心動念就造業了。我們今天怎麼辦?怎麼學?無論造作什麼,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,穿衣吃飯、日常工作、待人接物,一切都迴向給阿彌陀佛,回過頭向著阿彌陀佛,就造這個業,除這個之外,其他的業不造了。記住,什麼樣造作統統歸阿彌陀佛,就對了。這一生到這個世界上來,沒有遇到阿彌陀佛以前那不談,遇到之後所有都歸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完全擔當去了,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。

  「又云:觀諸法空,是名空。於空中不可取相,是時空轉名無相。」知道一切法空,不能著空的相,著空的相就變成二乘,這就錯了。不取相,這就是無相。「無相中不應有所作」,無相當中無作,作而無作,這個時候「無相轉名無作」,就是無願。無願無求,這在大乘法裡面稱它作淨業。諸佛菩薩造的是淨業,不但六道裡頭沒有果報,四聖法界裡也沒有果報,這叫淨業,這是真功夫、真本事。凡夫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不是業,《地藏經》上講得對,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」。這就對了。

  「譬如城有三門,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,若入則從一門。諸法實相是涅槃城,城有三門」,空門、無相門、無作門。「若人入空門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是人直入,事辦故,不須二門。」這是用個比喻來說。這個比喻是什麼?是見性,是成佛。佛常常給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但是說得很好,任何一門都能明心見性,所以說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你入門一定從一門入,八萬四千法門,你喜歡哪一門都可以;你要是二門、三門,你決定入不進去。這就是說你不能分心,你分心就錯了,決定要一門深入,要懂這個道理。現在一般人叫廣學多聞,門門都想學,門門都想入,結果總入不進去,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。怎麼才能夠入進去?一個門能入進去。這裡說的三門,空門能入,無相門能入,無願門能入,但是你同時入兩個門你就不能入,只可以入一門。

  任何一門,對於它的理事、性相,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修學就沒有障礙,不會產生錯誤。如果沒有搞清楚、沒有搞明白,決定不能成就。搞明白,是不是還有障礙都很難講。為什麼?我們的習氣太重、煩惱太多,沒有斷乾淨,它會障礙,讓你產生錯覺,誤以為我修得不錯,我無相了,我一切都空了。其實一切都空了,他沒有空,他還有個一切都空,這就是他怎麼入都入不進去的原因。自以為空了,自以為空那個空沒丟掉;無相了,什麼都不執著了,什麼都不執著就是個病、病根,他還是執著,難就難在此地。所以總不如把這個東西統統都放下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我從有門進去,我不從空門。大三空三昧我都不理它,我到極樂世界再修三空三昧,現在沒有這個必要。

  一句阿彌陀佛,要真信。這真信很難,愈想愈難,總還是有一點懷疑,總還是不太放心,想個什麼方法再幫助幫助它。這個念頭就是不能往生的原因,不能見佛的原因,要把這些念頭淘汰得乾乾淨淨,佛就現前了。這些是障佛現身,障我們往生。古德所謂一萬人當中,真的是難得有一個人真正沒有懷疑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