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548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四八集)  2012/10/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4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零七三頁,倒數第三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「又《安樂集》依《法句經》曰:佛言,善知識者,能說深法。謂空、無相、無願。諸法平等,無業無報,無因無果,究竟如如,住於實際。然於畢竟空中,熾然建立一切法,是為善知識」。這個標準所說的善知識是法身大士,無論在家出家、男眾女眾,都是明心見性,對於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的實相,真正通達明瞭,沒有障礙,知道一切法體性空寂。

  體性是真有,是清淨寂滅,也就是經上常講的大般涅槃。大般涅槃就是清淨寂滅的意思,非空非有,空有都說不上;常住不滅,叫不生不滅。這是一切法的本體,佛法裡頭叫它做空。所以空不是無,不是什麼都沒有,也不能說有,它能現萬法,惠能大師說的「能生萬法」,這個空就是自性,所謂性空妙有。相,相是妙有,妙有非有,妙有不可得,所以叫無相。你看空而不空,無相而相。這要把它認識清楚,相是假相,因此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是空,一定要認識清楚。你說它是無相,它有相,你雖然說它是有相,這相不可得,了不可得,就像我們看電視,屏幕裡頭的相,用這個來做比喻很好,不難體會。體,體是空的,這屏幕上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,體是空的。但是相,一定是依體而起的,沒有體,相現不出來。雖然現相,相不可得,相是剎那生滅。所以相而無相,空而不空,這是認識宇宙一切萬法的真相,它真是這樣的。

  我們今天是聽佛說的,聽懂了。聽懂了怎麼樣?用不上,還是不知道性空,還是不知道妙有,以為有是真有,在這裡面生起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這錯了。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願,在此地用個願代表。無願,我們有願,有願落空,不是真的。什麼時候知道落空?死亡的時候知道落空,一樣也帶不去。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業是什麼?業是習氣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,這個東西帶去了。習氣裡面有善,有不善,善的感來生人天果報,不善的感三途苦報。所以迷了有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是一場惡夢,也不是真的。覺悟的人,他的微妙之處就在無願,無願也叫做無作。怎麼無作?他作,作而無作。相上他作,度眾生的事業他做得很積極,心理上一絲毫都不染著,這就叫無作,叫做無願。普度眾生,沒有說我做了很多功德,我做了好多好事,沒有這個念頭。有這個念頭就有作,有作就有果報,無作沒有果報。所以你心裡頭要不落痕跡的話,就沒有果報,那是佛菩薩。沒有果報,與性德圓滿的相應,就是與自性相應,與自性相應的就是性德,所以性德自然流露。

  性德裡頭是真的,不是假的,有真愛!中國人講父子有親,那真的,那不是假的,因為它不是做來的,不是通過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它沒有通過這個,它是自然的,真正道德全是自然的。從這個親愛流出五倫,流出五常,四維八德全從這流出來的。他做得比什麼人都好,比什麼人都圓滿、都積極,心裡頭不落痕跡,這個人是菩薩,法身菩薩,這個人是佛。凡夫,凡夫著了相,心善著善相,作惡的時候著惡相,所以他有果報。不著相就沒有果報,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他就沒有果報,這個時候才諸法平等。你看,你所做一切善惡都平等,為什麼?沒有果報。無因無果,這是法身菩薩,在《華嚴經》上講圓教初住以上,他就不落痕跡,他完全了解。

  究竟如如。他作善如如,他作惡如如,善惡都是度眾生的。眾生需要用什麼樣的手段來對他,他就用什麼手段,他用得非常巧妙。用什麼手段,他沒有起心動念,如果起心動念,這個人我要用什麼方法度他,這就有作,這不是無作,那就有因有果。完全是自然的,自然的是真實智慧的流露,沒有思考。佛說法,眾生遇到困難,求佛了,佛給他一說法,他就開悟、就明白了。眾生是有心,佛沒有心,眾生是有作,佛沒作。沒作的叫智慧,有作的知識,知識有作,智慧無作,不一樣。智慧解決問題圓滿,知識不行。這就是什麼?知識通過阿賴耶,從阿賴耶裡頭全叫有作,你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全都是有作,轉八識成四智就是無作。用這個做標準,我們就很容易懂,這就是相宗為什麼那麼重視轉識成智的道理。轉識成智,入佛境界,這完全是佛境界。究竟如如,住於實際。實際是不動的,實際就是真心,實際就是理體,實際就是真如,實際就是法性。

  然於畢竟空中,熾然建立一切法。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你看跟世間人一樣,建立一切法。一切法怎麼建立的?都是依眾生之感自然建立的,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這個世間示現開悟,那是示現,他早就成佛、早就開悟,就好像舞台表演,他是表演。熾然建立就是舞台表演,說法四十九年也是表演,講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涅槃,這是建立一切法。四十九年教學這些方法,這是什麼?度眾生。你說這一切法從哪來的?是眾生不同根性所感應來的。眾生感應有心,有分別,有執著;如來法身菩薩有應,沒有起心,沒有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他要起心動念,他退轉了,他變成凡夫。

  法身菩薩永遠不會退轉,圓證三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他怎麼會起心動念!這個境界就是大乘常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,我們無法想像。不能想,愈想愈錯,不能說,愈說愈錯,怎麼辦?佛說「唯證方知」。你自己證得這個境界,你就明白了,明白之後,你也說不出來。大乘法深就深在這個地方,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,不入這個境界,不懂。佛給我們說,我們聽懂了,叫解悟。解悟的好處是增長我們修學的信心,勉勵我們要繼續不斷的努力,我們知道這個境界,我們急著要證得。證得,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那這個事情我們就難了,我們偏偏就是放不下。佛給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我們還是放不下。這個放不下就是無量劫來養成的習氣,哪有那麼簡單!法身菩薩無始無明的習氣,到實報土還得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捨掉,真正沒有了,你就曉得這個東西難,真難!

  知道真難,這才什麼?這才真正的皈依淨土,這方法太妙了。這方法是什麼?不必斷煩惱,不必消業障,只要你能信、能願、能念佛,就行了,生到極樂世界,自然就沒有了,業障習氣自然沒有了。那是什麼原因?那是名號功德,不知不覺的把煩惱跟習氣給滅掉了。所以消業障、斷煩惱無比殊勝的方法,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。很多人不知道,用參禪的方法、觀想的方法、持戒的方法、修定的方法,方法可多了,八萬四千法門都除不掉。念佛這個方法太容易了,他又不相信,他說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?偏偏就有。諸佛如來給我們介紹,我們對他要相信,如果不相信,當面錯過,這叫真可惜。

  下面繼續給我們說,「善知識者,是汝父母,養育汝等菩提身故」。這是舉了幾個例子,要我們對善知識,要知道感恩,沒有他們,我們就沒法子成就,他們對我們太重要了。「善知識者,是汝眼目,能見一切善惡道故」。我們煩惱習氣重,善知識,上等的善知識明心見性,中等的善知識有定有慧,下等的善知識有學有行,我們可以信賴。擺在我們面前,哪是善道、哪是惡道,我們不知道,他知道,就在面前。六道之外,有聲聞道、有菩薩道、有佛道,佛道有八萬四千,在中國有八個宗派,道擺在面前很多,你走哪一條道?快速成佛的,淨土道。無量無邊的道擺在你面前,我們不會選,善知識他認識,他幫助我們選擇,我們得要相信。如果我們對於善知識懷疑,那就不行,這個道你準行不通。所以這經上講的,把他比喻眼目,我之所以能見是善知識。

  「善知識者,是汝大船,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」。生死海是六道輪迴、是十法界,六道輪迴是深海,四聖法界是淺海,渡過這個大海,那一邊叫涅槃彼岸,那就是出離六道、出離十法界,都要靠這條大船,這條大船好比善知識。「善知識者,是汝絙繩」。這個絙,一般用在什麼?輪船上,海裡面的輪船上綁鐵錨的,就是很粗、很大的繩子,航海船上必須要用它。「能挽汝等出生死故」,人掉到海裡,這繩子放下去,他抓住這個繩子,能把他吊上來。這些《法句經》裡頭所說的。「該經復云」,這個經上後面還有一段話,「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當親近善知識,請問法要」。我們自己真想成就,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古時候有,現在少了。古時候求學的人,依止善知識,多少年不離開?至少一般都十年以上,二十年、三十年的很多。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「厚積薄發」,他在善知識處時間長,根深蒂固,時間少不行,這樁事情自己一定要知道。

  我跟李老師,老師給我約定是五年,五年之內一定守他的規矩,無論做什麼都要向他報告,得他同意。看一本書,聽一點什麼東西,都得告訴他。老師對你完全了解,如果你方向、路走錯了,他就幫你糾正。老師鼓勵我們講經,這一點在過去老師不鼓勵的。現在為什麼鼓勵?現在沒有人講經,眾生太苦了,所以我們初學也得上台。上台怎麼上法?講註解,我們哪有資格講經?而註解要依古人,古人有修有證,他不會有錯誤。不像現在人,現在人出書,他自己沒有修沒有證,那書不可靠。著書不是簡單的事情,方老師的書自己死了以後才出版,他在的時候,他不肯。為什麼?怕裡頭還有錯誤,常常看,常常修改。李老師自己一篇文章,改三十遍、五十遍,幾十年!每一年看看,不太妥當,改一、二個字,那麼樣的謹慎,那麼樣的細心,流傳給後世,不要後人罵他。今人不一樣,今人是恨不得趕快要出名,都是汲汲於名利。

  我這一生也跟老師學,可是現在很多東西印出來了,我都沒有看。是什麼?是從錄音帶、光碟上寫下去的,沒有經過修飾,沒有經過整理,這不行。可是什麼?講的人太少了,大家急著要看,來告訴我。我說你們大家看,希望你們也大家替我修改,我的東西可以改的,不是不能改的。有很多東西、說的話,因時因地不同,因人因事而異。今天在面前一些聽眾,他有特殊的需要,我就得在講經要插一些專門為他講的。所以這都得要知道,這個在整理講義的時候,要不要取?應該要斟酌。有的時候可以不取,刪掉,為什麼?跟這段經義不相應;如果認為很好,把它抄下來留在別的地方,將來另外作別的偈子,還是作法語,作別的偈子。這都要費時間,哪些人整理?這要靠常常在身邊聽經十幾、二十年的,行。

  蕅益大師、蓮池大師,他們著作流傳於後世,都是弟子們做的。老師有很多註疏自己寫的,自己寫的佔多數,學生記錄再經過整理的是少數。現在是多數,因為現在講的時候可以錄音、可以錄像,沒聽清楚,反覆聽,能夠一字不漏的記下來。古時候沒這個工具,我們聽,能做一點筆記,總是不完整,所以著作還是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本身的事情。這些人心地清淨,萬緣放下,經典上他能看出如來真實義,能體會到一些,有的體會得深,有些體會得淺。淺深都有利益,淺的,程度淺的得利益,深的,程度深的人得利益,都是為了幫助眾生。決定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,有這些念頭錯了,這些念頭障礙你真實智慧,障礙你的清淨平等心,所以你很容易曲解如來真實義,經裡的意思你看錯了,你誤會了。這是學佛,尤其學大乘難處,不能不知道。

  大乘經是從諸佛菩薩真實智慧之所流出,性德裡流出,它沒有意思,你去看它,能生無量義。這個無量義能有作用,作用也是非常深廣沒有邊際,全在智慧。善知識者,他有智慧,就是說他有戒定慧,所以他能運用得很恰當,不至於錯用了它。沒有戒定慧的人拿來,用錯了,大概十之八九;用對了,可能十分之一還不到。這些都是事實真相。所以親近善知識,請問法要,這是一個求學的佛弟子,非常有必要。

  「又《法華經妙莊嚴王品》」,裡面有一句話,「曰:善知識者,是大因緣。所以化導令得見佛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這也是一句讚善知識的話,善知識於一切眾生是大因緣,為什麼?他有能力教化眾生、引導眾生,令得見佛。這個見佛,廣義的來說,能幫助你見到真正的佛法。見到真正佛法,你才會發無上菩提心。無上正等正覺心,叫菩提心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欲證菩提,當求善友。求友之道應如《圓覺經》所云:末世眾生,將發大心,求善知識,欲修行者,當求一切正知見人。心不住相,不著聲聞緣覺境界。雖現塵勞,心恆清淨。示有諸過,讚歎梵行。不令眾生入不律儀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這是《圓覺經》上的一段話,這一段話教給我們善知識的標準,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求善知識。那說白一點,善知識就是老師,我們要跟一個老師,這老師有什麼標準,這佛說的。然後再說,我們用什麼心態去親近老師,去向他學習,我們能成就。

  那《圓覺經》上的話,特別講到末世眾生,末法時期,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我們要發大心。這個大心是什麼?了生死,出三界,求成佛、成菩薩的心,這是大心。大心就是大菩提心,我為這個要求善知識,求善知識的目的是想修行。深深知道,自己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有過失,要把這些過失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可是自己不知道,要求高人指點,高人具備什麼條件?這個地方說出來了,當求一切正知見人,這個人正知正見。正知正見,我們怎麼會知道?有一個標準,標準就是大乘經典。他所說的,他所行的,跟大乘經相應,這個人正知正見。他所說的、所行的跟大乘經不相應,是他自己搞出來的,這就不是正知正見。所以經典是標準,我們求善知識的標準,我們學習的標準,將來我們成就也是用這個經典做標準。每天讀誦它,就是每天量一量,合不合這個標準,有沒有越軌的行為,有沒有走向歧途、走向岔路,自己不知道。這正知正見的人。

  下面又說,心不住相,善友確實他心地清淨,不住相就是不著相,他心地清淨沒有東西。不著聲聞緣覺境界。聲聞緣覺是只求自利,不求利他,這是小乘,沒發菩提心。雖現塵勞,心恆清淨。我們看到,早年台中李炳南老居士,雖現塵勞,他每天工作之多,接待客人,忙得不亦樂乎,一天吃一餐飯。我常常說,他的工作量是一般五個人做的工作量。為什麼?為眾生,不為自己,心地清淨,沒有自私自利。做好事要錢,他自己收入很可觀,在那個年代,他的收入一個月大概有四百多塊,很高的收入。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只要六十塊錢,多餘的捐獻出來做好事。往生之後,我們看他的遺物才知道,以前不知道,裡面的衣服都是補的,自己補的,襪子是補的,凡是穿在人看不見的地方。一件中山裝穿了四十多年,那是他的禮服,真正節儉。學生多,送給他的衣服什麼他都送人了,我們那個時候在台中,常常分到。不知道他裡面穿破衣服,不曉得。往生之後,看到他的遺物,我們都流眼淚。所以,雖然那麼忙,心清淨。心清淨他就不累,他就不辛苦。如果著相,著相就很累,你就受不了。他不執著,過眼雲煙,算了。

  示有諸過,有時候他也犯的有過失,是不是真有過失?我們不知道。教化眾生,學生人多,根性不一樣,對待學生的方法不相同。看老師待人,有些同學很客氣,見到之後都是笑咪咪的;有些同學一看就不高興、就不順眼,好像有這些分別。其實我們全看錯了,看他不順眼的,那真是他的好學生,對待這些學生有打有罵,一點都不客氣,可是這些學生感恩。那些對他好的,也不錯,那些人有過失絕對不提,你懈怠懶惰,老師也不說,只是在講經的時候提出來,絕不個人給你說。那是什麼?那些愛面子的人。你看老師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表演在外面是一套,心裡頭沒有分別、沒有著相,這是真正正知正見的人。

  決定是讚歎梵行,讚歎真正修行的人,讚歎持戒修定,讚歎捨己為人,這是說幾個善知識的標準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決定沒有名聞利養。有名聞利養的念頭,有自私自利的行為,學生當中有,老師都知道,他不說,總是自己用行動來表演給大家看。表演到最圓滿的時候,就是他老人家走了、往生了,我們到他住的小房子裡面看,完全知道了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我們求善知識,求這樣的人。《六祖壇經》告訴我們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這六祖大師的話。不見世間過是不把世間的過放在自己心上,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。把世間的過失放在心上,就是我們自己最大的過失,為什麼?我們的心被染污了,我們的清淨心失掉了。心淨則佛土淨,一切都不放在心上,這是最大的利益,你真心會現前,妄心自然消失掉。用真心的是佛菩薩,用妄心的是六道凡夫,我們轉凡成聖從哪裡轉?就從這個地方轉。

  「彼經示曰」,《圓覺經》上又說,「欲求善知識,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。何謂正知見?」《圓覺大疏》裡頭說,這是宗密大師的註解,這是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,清涼的學生。「善達覺性,不因修生。抉擇無疑,名正知見」。善知識善達覺性,什麼叫善達覺性?底下有註解,「覺性者,性覺妙明也」。性覺妙明,《圓覺經》上的話,是什麼?自性本覺。妙明是講它的作用,妙明是智慧,妙慧。接觸外面境界,一看就明瞭,一聽就明瞭,一接觸就明瞭,這叫妙慧,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。善達,善達是什麼?沒有起心動念,這種妙慧覺性它自然現前。不因修生,不是我要怎麼修,怎麼修也修不出來,不修它不出來,修也修不出來,這不就麻煩大了!這是事實真相。怎樣它就會出來?一切法不放在心上,它就出來了,妙就妙在此地。

  所以念佛,初學的是有心念,有能念、有所念,念久了,念熟透了,能念的心,所念的佛,不放在心上,那個佛號念念不斷的還是繼續念,妙慧就生起來。愈念愈聰明,愈念愈有智慧,為什麼?心清淨了,清淨心自然生智慧,所以不因修生。不因修生是不能著相修,著相修不能開智慧。離相修,就是即相離相,不把它放在心上。行善不放在心上,不善也不放在心上,統統不放在心上,徹底知道一切萬法體性空的,什麼都沒有。體性遍法界虛空界,為什麼說它空?它不是物質現象,也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說它作空,它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能現一切現象。我們凡夫有念頭,有念頭就能現一切現象。諸佛菩薩沒有念頭,沒有念頭,眾生有感,他應,就生一切現象;感沒有了,他應也沒有了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真實智慧,它非常管用。抉擇無疑,遇到任何事情,是真是妄,是善是惡,是是是非,他決斷一點都沒有錯誤,正知見。

  下面說,覺性,性覺妙明。本性是覺悟的,我們現在不覺悟,就是本性迷了。如果本性不迷,你決定是覺悟。覺悟是沒有一樣不知道,迷了什麼都不知道,迷了本性。我們今天求明心見性,只用阿彌陀佛念佛這個方法,念到理一心就明心見性。念不到理一心,沒關係,往生到極樂世界,明心見性。所以這個方法比什麼都可靠,又簡單、又容易,誰都能學。「善能通達本有性覺,故云善達覺性」,這把這句解釋開來了。善能通達,怎麼叫善能通達?不起心不動念就通達了。沒有分別執著,自然通達,這叫善。起心動念,他著相了,著相是障礙,怎麼會通達?本有性覺,故云善達覺性。「本有覺性,不從外來,非因修得,故云不因修生」,不是修來的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,自性本具的德能,自性本具的相好,都不是從外來的,不是外來的就不是修得的,不是修得的,怎麼才能得到?放下萬緣就得到了。為什麼?萬緣是障礙,障礙智慧德相不能現前,障礙放下,它自然現前。

  「因此正是行不到處」,想什麼方法去修行都修不到,不是修得的。從哪裡得來的?我們這個經題上說得非常好,從清淨心得來的。心地清淨得少分,善根福德、相好因緣少分得到了;如果心平等,你就得到多了,菩薩所得的;覺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你圓滿的得到了。全是放下,清淨心是放下見思煩惱,今天講的執著,於一切法不執著,清淨心現前。平等是放下分別,一切都不分別,平等了。有分別就有傲慢,有傲慢就有瞋恚,這是煩惱。能放下分別,這成菩薩了。放下愚痴,放下懷疑,就大徹大悟。所以經題上這三個是修行的標準,不管你修行哪個法門,這是絕對標準。念佛不例外,也要念到清淨心現前,平等心現前,覺心現前。自己要知道,清淨心現前的時候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生方便土,不是在同居土。同居土是完全迷,沒有覺悟往生的,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,這個要念到事一心不亂。念到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,那是明心見性的境界。所以經上這個不因修生,我們要知道,我們修什麼?無非是把自性上的障礙放下,這叫修。在事上,把一切不好的習慣放下,就是修正過來。

  用中國傳統的方式做標準,對父母不孝順,要知道這是障礙,這是大麻煩,所有一切麻煩的根。對老師、對長輩不尊重,這個東西要是不放下,出世間法永遠得不到。不但高層的得不到,小小之果,像須陀洹,你都得不到。有人修一輩子,不是不修,真修,就是這個沒做到,死了之後還要搞六道輪迴。為什麼?那是輪迴的因,輪迴的因沒有除,他怎麼能離輪迴?所以佛法的修行,孝養父母第一,奉事師長擺在第二。在中國傳統教學,也是把這兩個排在第一、第二。世出世法一樣的,一絲毫差別都沒有,這個我們要好好想想為什麼。於是我們就能想到,《弟子規》重要。《弟子規》是什麼?倫常道德的落實,煩惱業障習氣的放下。對父母不尊重、不孝順是業障,真的,要沒有業障,哪有不孝順父母的道理!天經地義,你肯定有業障,業障放下,自然就孝順,對人自然尊重。自己有業障,自己不知道,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。明眼人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他們看得非常清楚。

  「抉擇者,善能分別諸法相也」。他有智慧,所以他有能力,他能分別這法相是真的、是假的。真的不能執著,假的不應該執著,統統放下,真妄都不可得,得的這個念頭是煩惱。那怎麼過日子?隨緣,隨緣就自在,有很好,沒有也好,不要去想它。各人福報不一樣,福報大的自然來了,來了也不必喜歡,沒有也沒有懊惱,心永遠是平靜的,這叫功夫,這才叫正常,這才叫最高的享受。所以最高享受與貧富貴賤毫不相干。

  「無疑者,於第一義而不動」,沒有疑惑。為什麼沒有疑惑?他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,他沒有疑惑。在我們今天,最重要是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疑惑。我們對這個老師,老師是釋迦牟尼佛、是阿彌陀佛,決定不能有疑惑。如果有疑惑,你就大錯了,你這一生學佛白學了。為什麼?你不能往生。大乘經上說,疑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。所以我發現貪瞋痴慢疑,其實三毒就是貪瞋痴,慢跟疑都在裡頭,為什麼把它拈出來?疑是愚痴的核心,不疑就不愚痴。傲慢是瞋恚的核心,不要小看傲慢,有傲慢的人決定有瞋恚,有疑惑的人決定是愚痴。不疑,智慧會現前;不慢,德行會現前。頭一個是謙德,對人對事對物,自己謙虛,恭敬心生起來,這是德。謙敬是自性的性德,沒有障礙,自然流露出來。聖人教導我們學謙、學敬,誠敬謙和,聖人教我們,教我們什麼?去煩惱,誠去妄,敬去慢,謙去懷疑,是去煩惱的方法,和是溫和。誠敬謙和是性德,中國古人講的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都是性德。一個正常的人,這個德自然流出來,覺悟的人,就是明理的人,自自然然流出來,本能。迷了的人,流出來是相反的,流出來的是貪瞋痴慢疑,這是性德的反面,流出這個東西,這叫煩惱。它永遠障礙自性,自性不能現前,這些東西起作用,就是造業,業裡頭有善惡,這就是六道輪迴的因。

  「心不住相。《大疏》曰:言心不住相者,離凡夫煩惱境界」。這一句話是總說,凡夫煩惱的境界,自私自利是的,名聞利養是的,五欲七情是的,貪瞋痴慢是的,這都是凡夫煩惱境界。「若有少法當情,皆名住相」,住相就是著相。怎麼著相?心裡頭有,心裡有就著相。「乃至菩提涅槃,尚不取著,何況世間夢幻境界」。心地清淨的人,連菩提涅槃都不執著,心裡頭都把它清掉。為什麼?心裡頭一塵不染,真信。這個大難大難,說得容易,做不到。阿彌陀佛慈悲,讓我們執著自性的德號,南無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德號,所以稱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叫自性彌陀。彌陀從哪裡來?是從我們自性裡頭生的,就從這個德號生的,這個德號的功德無量無邊。我們的心裡頭只要有阿彌陀佛,其他的菩提涅槃都清出去,說大乘小乘,說禪宗密宗,全清出去,打掃得乾乾淨淨,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就成無上道。為什麼?它跟無上道相應,決定往生。這哪有懷疑的?妙絕了!所以這句好,太好了,「菩提涅槃,尚不取著,何況世間夢幻境界」,你才把六道、把十法界統統放下。

  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《金剛經》上的話。「得無住心,即契圓覺」。圓覺,如來圓滿大覺的境界。一定要曉得,六道是一場夢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常作如是觀,這是佛教我們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你能把整個這個世間,佛教你這個看法,這個看法正確的,你完全看到真相,你一絲毫不迷惑,你就非常快樂,你憂慮牽掛全沒有了,在這個世間住世遊戲神通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過什麼生活?過佛菩薩的生活,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無所住,心地乾乾淨淨,什麼也沒有;生心是什麼?度一切眾生的心,眾生無邊誓願度,生起這個心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眾生在迷,迷就有苦,悟就有樂,小迷小苦,大迷大苦;小悟有小樂,大悟有大樂。苦樂是這麼來的,佛知道。那如何幫助他離苦得樂?教他,教他破迷生信,就離苦得樂。迷破了,離苦,覺悟了,樂就現前。這一覺悟,性德全部現前,中國古人講的仁義禮智信出現了,我們講良心,人的本性、人的良心現前了。

  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,很短的時間,湯池真的人民良心發現了。為什麼?不好意思做壞事了,以前淨幹壞事,現在不好意思做。不是自己應該得的錢不敢拿,這叫良心發現,他自己覺得很快樂。一個計程車的司機,乘客下車,把皮包忘掉了。計程車開得很遠了,忽然看到後座怎麼有個皮包,想到剛才那客人的,趕緊回頭去找他。他住在旅館,把這個皮包送給他,打開一看,裡面有七萬現金,還有一些東西,統統還給他。這個丟掉皮包的老闆正在著急,看到他回來了,拿了兩萬塊錢給他,不收。告訴他,我們學過《弟子規》,知道這是不應該拿的,我應該要還給你;如果沒有學《弟子規》,這個可能不會拿來還給你。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乾脆。他說,不但我會還給你,我們湯池鎮所有計程車司機,任何一個人撿到都會還給你,很感動人!受三、四個月的教訓,良心發現,這麼好的效果。所以這人是教得好的,為什麼?他本來是好人,他不是壞人。人人都是好人,事事都是好事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這是諸佛與法身菩薩。「得無住心,即契圓覺」,圓覺就是大般涅槃,圓滿的覺悟,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淨宗裡面講的證常寂光,契入常寂光了。「不著聲聞緣覺境界」。如《稱讚大乘經》所說的,經上有這麼兩句話,「寧在地獄經百千劫,終不發二乘之心」。這兩句話,我們初看了,會不會說得太過分?地獄太苦了,寧在地獄經百千劫受苦,都不肯發二乘心,也就是比發二乘心還強一點。這是什麼?二乘人只有自利,沒有利他。阿羅漢入偏真涅槃,要兩萬劫他才回頭,迴小向大。在地獄百千劫,一百劫、一千劫,比阿羅漢的時間短。辟支佛入偏真涅槃,要一萬劫才能回頭,不是不能回頭,經歷的時間很長很長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懂得這兩句話說得不過分。一定要學大乘,大乘能明心見性,小乘不能;大乘能證法身,小乘沒有。這是為什麼不發二乘心,道理在此地。

  「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,總之,如《大疏》所示:壞見之人,雖不壞行,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」,這是講什麼?知見不正。他還能持戒,他還能修定,表面上看不錯,是個好修行人,他不堪為眾生之道眼,他沒有能力為一切眾生指出一條正路。為什麼?他不認識正路。戒律持得不錯,這種人有,戒律持得好,毀謗別人,那個人不持戒,他就罵他、諷刺他。這是什麼原因?這他的見壞了,他是邪知邪見。如果他是正知正見,他決定不會毀謗別人。毀謗別人,自己覺得自己很高,貢高我慢,這樣持戒的人不能往生,這樣念佛的人也不能往生。佛念得好,戒持得好,脾氣很大,傲慢心很重,自私自利,我們常常看見,你給他講,他不能接受,自以為是。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經教學得太少,理不明,在經教裡一點點,得少為足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下面,反過來,「雖壞行,而不破見,是則人天真勝福田」,清涼大師講的。這個人怎麼?行為,好像持戒差一點,生活不甚檢點,但是怎麼樣?正知正見,跟上面那個人完全相反的,這個人正知正見,他的思想見解跟經上講的相應,雖然他沒有做到,他這個人可以做老師。天台智者大師也說過,智者大師說的好懂,他說什麼?「能說不能行」,這能說是什麼?正知正見,他說得不錯,跟經典的標準對照,他說得不錯,但是他自己沒做到,「國之師也」,他可以教人。他很明白,自己沒有做到,希望別人做到,這是個好老師。「能說又能行,國之寶也」,那是國寶級的;能知不能行的,是國師級的。這天台智者大師說的,非常有道理。今天這個世界需要什麼人?需要國寶,才能救得了這個世界。你知道,最好是能做到,人家才真的相信你,真的跟你學,你才能住持正法。唐朝那個時代沒有關係,人,人心淳厚,教育非常發達,無論世法、佛法,三教九流各行其道,確實是文化非常燦爛輝煌的時代。能說不能行,人家聽得出來,他講得不錯,佩服他,可以跟他學;他行得不當,那個不跟他學。人有這種揀別的能力,現在沒有了。所以現在必須是國寶級的,能知又能行。大乘菩薩念念在眾生,真正是救苦救難。

  「又《大論》曰」,《大論》是《大智度論》,「於諸師尊,如世尊想」。這個諸師尊,我們今天講的老師,經上所說的是佛門的老師,中國人稱師父。看老師,要怎麼想?如同看釋迦牟尼佛想,我對佛如何尊重,對老師跟佛一樣尊重。我們修淨土的人,念念是念阿彌陀佛,那如世尊想是如彌陀世尊想,把老師看作彌陀,把同學看成彌陀,把一切眾生都看成彌陀,我們就入彌陀境界。「若有能開釋深義,解散疑結,則盡心敬之,不念餘惡」。這個老師有智慧,能為我們解釋甚深的經義,經教裡頭的義理,能幫助我們解散疑結,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這是好老師。要怎麼樣?要敬,盡心敬之,不念餘惡。如果要念他的有些過失,不願意跟他學,那就是不取其寶,這個錯了。

  下面有個比喻,「如弊囊盛寶」,囊是個布袋子,這個布袋是個破舊的,是很骯髒的,裡面藏的什麼?裡面藏的是寶。看到這個舊的東西,不要它,那寶就沒有了,這個比喻好。所以,「不得以囊惡故,不取其寶」,你錯了。你要取它裡頭的寶,你才能真得受用,這老師有寶。在中國古時候有個小故事,鄭康成的故事。鄭康成的老師,馬融,也是漢朝的大儒,這個人是個通家。但是他有一些嗜好,他不能斷,連上課的時候還得聽聽音樂。上課,他的講堂背後是一個布幔,像簾子一樣的,他家裡有女樂,有歌女,彈琴唱歌,在幔那邊。他一面聽的時候,一面講,講經給大家聽。所以學生,哪個學生不偷偷看看幕後的這些女孩子?只有一個學生,就是鄭玄,鄭康成,三年從來沒有對布幔上瞄一下。馬融心裡有數,他的學問全被他學去了,而且馬融知道,將來一定超過他。他不服,真的想害鄭康成。鄭康成很聰明,很機警,知道老師。

  老師怎麼整他?三年學成了,離開了,老師帶著同學,估計大概有一百人,到十里長亭去送他,每個人敬他三杯酒,三百杯。三百杯的故事從這來的,是真的,不是假的,鄭康成喝了三百杯酒。老師說,把他灌醉了,就可以下手,買通一些人,想在路上把他害死。鄭康成的酒量大,三百杯下去,小小的禮都不失。所以李老師說,如果我們都有鄭康成那個酒量,釋迦牟尼佛不飲酒這一條就不要了,這是真的。所以鄭康成一路走去,走了一段,大家看不見了,他從小路走過去了。所以埋伏在路上的人,沒有遇到他,他走了。有這麼一段故事。這是雖然老師有這些缺點,鄭康成還是要真跟他學,他那個東西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鄭康成在漢朝,三禮專家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,十三經註解都是用鄭康成的註解。李老師給我們講這段故事,告訴,老師行上有問題,但是知上沒問題,他的學問是真實的,所以他得到的是真傳。自己這些毛病習氣放不下,那是另當別論,要學他真東西。所以鄭康成成為一代大儒,真的超過老師。老師也沒看錯,確實超過他。

  「又如夜行險道,弊人執炬,不得以人惡故,不取其照」。晚上走路,這個路是個險道,小路,有個人拿著火炬,拿火炬的這個人不是個善人,現在他拿著火炬照我們走路,不能說他不是個好人,我算了,我就不要他照明,我就走黑路好了,這就錯了。「菩薩亦復如是。於師得智慧光明,不計其惡」。見師不善,見父母之過,這一般上講,這大不孝,可是凡夫很難避免。覺悟的人就沒有了,覺悟的人,前面講了三空三昧,他不著相,善的惡的統統把它清除掉,這是決定沒有問題。可是凡夫沒有,凡夫善惡都放在心上,所以他要繼續不斷去搞六道輪迴。這些理跟事我們統統清楚。

  善財童子,一生能證得圓滿菩提,靠什麼?靠善學,他很會學習。很會學習,善惡都學,善,學他的善;惡,認真反省自己有沒有惡,我有這個惡我要改,我沒有這個惡,我要勉勵自己,不要再有像他那樣的過失,這叫會學。善人惡人統統是老師,對善人惡人是用平等心、用恭敬心,這是什麼?這是菩薩,這不是凡夫,這個人一生決定成佛,他會學。我們要學善財,善財會學!善財的成就,我們要記取。孔子亦如是,《論語》上記載的,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。三人,一個是自己,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,叫三人。善人是我老師,他有好的東西,我沒有,我要跟他學習;惡人也是我的老師,他那些惡的地方,提醒我反省,我有沒有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所以善人惡人統統是老師,善人跟惡人都要恭敬,這就對了。孔子代表世間法,善財代表出世間法,世出世間善學都是一個道理,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。然後你才真正能見到,一切眾生皆是佛菩薩,我們自己就有成就。真的心不住相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這就對了。

  今天我們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