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533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三三集)  2012/9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3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千零四十九面,我們從第三行當中看起,第三行,「唐法照」,從這裡看起:

  唐朝法照禪師上五臺山,「入大聖竹林寺,見文殊、普賢二大菩薩,問修行之要」。文殊菩薩告訴他,「諸修行門」,就是一切修行門,「無如念佛」,沒有像念佛這個法門這樣容易成就,所謂是穩當、快捷,成功無比的殊勝,真的是比不上。菩薩告訴他,「我於過去劫中」,這個我是文殊菩薩,「因念佛故,得一切種智」,得一切種智就是成佛,就是妙覺如來。「是故一切諸法,般若波羅蜜多,甚深禪定,乃至諸佛正遍知海,皆從念佛而生」,這個話說得很深、說得很廣。換句話說,宇宙之間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包在其中,包在哪裡?在一句佛號裡頭。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,沒有人知道。太深了,連一些菩薩都不知道,法身菩薩都不知道。到什麼時候知道?八地以上才知道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十地菩薩,從初地到法雲地,沒有不修念佛法門的。經上講,「始終不離念佛」,始就是初地,終是法雲地,地地都是修念佛法門,到那個時候真修了。可見這個法門真叫難信之法,是大圓滿法。容易修,可是你要了解它很難,它太深,所以真正的深密無過於念佛。

  法照禪師問他,怎麼個念法?「當云何念?」怎麼念法?文殊菩薩告訴他「此世界西」,此是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西方「有阿彌陀佛,彼佛願力不可思議」。彌陀的願力深廣無際,沒有邊際,這個願力是什麼?是自性;換句話說,彌陀願力是從自性圓滿流露出來的,不是別的。彌陀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,也就是一切眾生的自性,一切眾生、一切萬物,整個宇宙都從自性流出來的。所以它太深了,真正明白的人不多。大經大論上,雖然佛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我們看不懂,祖師註解也註得很好,我們還是看不懂。什麼原因?我們跟佛、跟祖師用的不是一個心,所以你就看不懂。

  佛祖用的是真心,菩提心上真誠心。我們也發菩提心了,也發了真誠心,不知道什麼是真、什麼是誠。真就不是假的,不是妄的,真是永恆存在的,妄是生滅法。我們用的心是生滅心,就是念頭,前個念頭滅了,後個念頭生,它相續不斷。斷了?斷了現象就沒有了。像我們人生下來,心臟就跳動,心臟哪一天不跳了,這個人就宣布死亡。我們從生到死靠什麼?靠心臟的波動。整個宇宙是個脈動的現象,這科學家提出的名詞,確實就像心臟跳動一樣,一念不覺,這就開始,這就是宇宙開始,到宇宙終了的時候,跳動就沒有了。什麼叫終了?證到常寂光就終了。在常寂光裡面,波動現象沒有了,純真無妄,這叫妙覺果位。等覺還不行,等覺還在跳動,到妙覺就不動了。

  這些道理,我們確實得力於現代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,我們跟佛經合對著看,明白了。在我們上一代的佛門的大德,無論是出家在家,沒有看到這個報告,為什麼?沒有發現。我們比他幸運,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他們沒有看到。他們要看到科學報告,我相信比我們契入得更深,因為他們的底子比我們厚,他們的煩惱比我們輕,肯定比我們高明。我們比他們幸運,看到量子力學報告,這個報告對我們幫了很大的忙。

  所以,文殊菩薩教他,念佛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,在這裡建立堅定的信心、願心,信願是從這兒來的。「汝當繼念」,念佛這個念頭不斷,最好能跟上脈動。跟上脈動我們做不到,它太快了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現象,我們無法趕上。老式的電影幻燈片,一秒鐘二十四次脈動我們都趕不上,這是事實。你要不相信,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念四個字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我們一秒鐘能念幾聲?你就知道了,我們一秒鐘念不到二十四聲。念到二十四聲,才等於過去電影的幻燈片的那個速度。一秒鐘怎麼可能念到一千六百兆?這不可能的事情。也就是阿賴耶的脈動快,頻率高,我們的脈動趕不上。醫生給我們把脈,他要看著錶,一分鐘脈搏跳多少次,不是用一秒鐘,是用一分鐘來計算。這就是宇宙的奧祕我們很難理解的原因。

  由此可知,修行人的定功,說定功,大家一定要知道,不是盤腿面壁才叫定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定是什麼?你的清淨心,你的真心,真心不動的,妄心在動,妄心障礙了真心。這些大修行者他們厲害,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用妄心,用真心。妄心起作用沒關係,不妨礙真心,真妄可以同時存在,本來就同時存在。凡夫的麻煩,他就偏在妄心之上,喜歡妄心,把真心忘掉了,所以他真心不能現前。真妄必須要有清楚的概念,然後誠。誠什麼意思?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,他的書房他命名為求闕齋,你看,人家都求圓滿,他求缺。他說缺一點好,不要太滿,滿了就出麻煩。曾國藩先生一生求缺,什麼都欠缺一點好。《求闕齋筆記》跟「誠」下了個定義,叫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誠就是佛法裡所說的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就是誠。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當然分別執著更沒有,分別執著太粗。我們知道,不執著是阿羅漢,不分別是菩薩,不起心不動念是佛。那個誠,只有佛才是真正的誠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的誠,裡頭還有幾分夾雜,不是純正的。

  由此可知,真誠心就是自性,用真誠心來接受佛法,你就全懂得了,明白了。為什麼?佛說經是從真誠心裡頭流出來的,你要用真誠心,完全接受過去了。我們為什麼聽不懂?祖師大德給我們解釋還是不懂,不是別的原因,那個心不一樣。用真誠心的人,不認識字他也懂,不必看經他也明瞭。最明顯的例子,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是個最標準的例子。能大師不認識字,一生沒有聽過講經,一堂課沒聽過。親近五祖忍和尚,這禪宗道場,禪堂一次沒去過。在黃梅住了八個月,五祖派他的工作是舂米、破柴,現在我們所說的義工,他在黃梅做義工做了八個月。這是祖師分配的,這是修什麼?修福。成佛,福慧雙修,福慧圓滿,叫他去修福。慧他有了,第一次進門見面談的些話,五祖心裡就有數,這個人有智慧,多修福報,有慧沒福不行。

  我們天天念三皈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那個二是什麼?一個智慧,一個福德。智慧圓滿,福德圓滿,稱為二足尊,足是滿足,那個人是佛。我們要成佛,不修福怎麼行?福是什麼?福是無條件的利益一切眾生,能大師給我們做出榜樣。現在人修行怕吃苦,怕吃苦不能成就,阿彌陀佛來教你都沒用。愈是怕吃苦,佛菩薩愈是叫你吃苦,要把這個錯誤觀念從內心裡頭把它消滅掉,你才能成就無上道,它是障礙。教他「汝當繼念」,這句話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淨念相繼」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,「命終之時,決定往生」。

  前天我收到一個短信,劉素雲居士宣布閉關,一心念佛,聽經念佛,萬緣放下。她閉關的地方沒人知道,所以大家不要去找她了,她成就之後自然會出來。要度眾生,先成就自己,自己沒有成就,度眾生是非常有限,確實心有餘而力不足,一定要充實自己。充實自己充實什麼?充實自己的戒定慧三學,這是真的。閉關也是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。

  話說完了,兩位大菩薩,文殊、普賢,給法照法師授記,法照是我們淨宗第四代的祖師。文殊菩薩傳給他五會念佛,就是念佛的方法,這個方法他傳下來了,但是現在失傳了。民國初年有些法師編了個歌譜,就是用的五會念佛,但是這是自己編的,這不是法照禪師傳下來的。這個譜我看過,我也聽人家念過,像音樂一樣,很好聽。所以我覺得接引初機,喜歡唱歌的人,接引初機很好,真正念佛求往生不行。它有五線譜,有簡譜,這個本子我當年在暢懷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裡頭看到過,好像我還帶了一本回台灣,在台灣印過,應該可以找得到。找到了,依照這個譜子、依照這個調念,念的時候可以錄個光碟,去做水實驗,測驗測驗看看,讓劉醫生做實驗。這一實驗就能看到它的可信度,當然它是好的,它不是壞的。我們覺得這種唱的,唱誦是很好聽,不能攝心,攝心才能成就,我們是從這個角度上看,它不能攝心。

  授記說,「汝以念佛不思議故,畢竟證無上覺」,這是菩薩給他授記,你念佛往生,一定成佛,就這個意思。「若善男女願疾出離,應當念佛」。這句話說,諸位善男子善女人,你們如果是想很快脫離六道輪迴,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。念佛的方法能幫助你很快脫離,很快超過六道、超過十法界。再找不到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殊勝,比這個法門更快,找不到了。這是文殊、普賢菩薩說的。

  下面又舉了個例子,「慧日」,我們這裡有參考資料。唐朝慧日,這個人的緣分也非常難得,他看到義淨三藏法師,這是在中國唐朝時候翻經的法師。玄奘、義淨都是到印度求法,那個時候的交通工具只有駱駝跟馬匹,非常辛苦。慧日法師看到這些大德,心裡非常羨慕,於是他也發心到印度去求法。他是坐船去的,從海道過去的,經過三年才到達天竺,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。現在交通便捷,你看那個時候航海,三年,從中國出發,三年才到印度。「禮如來聖跡」,釋迦牟尼佛的遺跡他去禮拜,「尋求梵本」,這就是取經。慧日法師「既閱歷艱苦」,他求法心切,千辛萬苦,所以對於這個娑婆世界就產生厭離的念頭。「思何國何方,有樂無苦」,他就想,能有這個世界嗎?能有這個國家嗎?只有樂,沒有苦。用什麼方法、怎樣修行,能夠很快見到佛?「遍問天竺三藏」,遇到當年的高僧大德,他都向他們請教,就請教這樁事情。而當時這些三藏法師,「皆勸修淨土法門」。

  這一段對我們很大的啟示,我們今天閱歷這個地球的艱苦,對這個地球還喜歡嗎?這個地球上,倫理的教育沒有了,道德的教育沒有了,聖賢的教育沒有了,宗教的教育沒有了。現在人生活苦不堪言,不論貧富貴賤,沒有一個不苦。我們今天所閱歷的,深度、廣度超過慧日法師。慧日法師取經的時候嘗到這個滋味。真正有修行的人、真正得道的人,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,只有淨土法門能滿你的大願。這個國土有樂無苦,方法很簡單,真信、真願,肯念阿彌陀佛。如果是用真誠心念,念念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真的能夠快速見佛。

  慧日聽到這些話、這些教誨,頂禮受持。「漸至」,這是走路,走到「北印度健馱羅國」,「王城」就是首都,這個國家的首都。「東北有大山,山有觀世音像,有至誠祈請者,每見大士現身」。這個地方感應很多,觀世音菩薩的道場,真正有至誠懇切的人去禮拜觀音、求觀音,觀音菩薩會現身。慧日聽到了,就到這個山磕頭七天,這禮拜。「又斷食,畢命為期」,一定要觀音菩薩現身,不現身,至死也不休。到七日夜晚,滿七天圓滿,觀音菩薩真現相了。「觀音於空中現紫金身,長一丈餘」,這個長要應該用高,觀音像高一丈餘,「坐寶蓮華」。垂右手摩慧日的頂,摩頂,告訴他,「汝欲傳法」,難得你發心傳持如來正法,「自利利他」。告訴他,「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」,唯念這兩個字重要,就是只要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行了,「發願往生。到彼國已,見佛及我」,我是觀音菩薩自稱,你要是到了極樂世界,你見到阿彌陀佛,你也見到我了,「得大利益」。

  這個大利益,我們知道,經上所說的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見阿彌陀佛、見觀音菩薩,得佛菩薩的加持,你就圓滿三不退。我說圓滿,不說圓證,它不是你自己功夫證得的,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給你的。但是加持給你的,跟你自己證得的,在作用上完全相同,沒有差別,佛力加持跟自己證得的無二無別。只要證得三不退,圓證三不退,就是經上常講的入大般涅槃,也就是證得如來一切種智。這三種智,一切智是知法空,知一切法體空,阿羅漢的智慧。知一切法空,對一切法不執著了。第二種智慧叫道種智,菩薩所證得的。種是種種,無量無邊,這一切法,這種種法。道是什麼?它是什麼個道理,搞明白了,這是阿羅漢不知道的。阿羅漢只知道當體即空,為什麼會有這個相,這些相有什麼作用,怎麼來怎麼去,阿羅漢不知道,菩薩知道。佛果地上叫一切種智,一切就是一切智,阿羅漢證的;種智,菩薩證的;到佛那個時候圓滿了,道種智、一切智圓滿了。這是佛的智慧,叫一切種智,梵文稱薩婆若。就是大般涅槃,就是清淨寂滅,就是常寂光土,名稱很多,說的是一樁事情,真正達到究竟圓滿。究竟圓滿在極樂世界,究竟圓滿就在這句佛號,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又接著說,「汝當知淨土法門,勝過諸行」,諸行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淨土法門超過。「說已忽滅」,說完了,相就沒有了。這是慧日誠心有感,觀音菩薩就應,傳這個法門給他。慧日這個時候「既睏憊」,睏憊就是很疲倦、很疲乏,感到很累。可是聽到,因為他七天七夜沒有睡覺,他在那裡禮拜,七天七夜把觀音菩薩拜來了,不容易!我們看看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瑩珂法師,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拜來。慧日是大法師,到印度去取經,是戒律、禪定很嚴格的修行人。瑩珂是破戒、是犯規,瑩珂為什麼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拜來了?瑩珂拼命,他的心比慧日法師還要懇切。為什麼?他知道,他不能往生就墮阿鼻地獄,這個壓力壓迫著他,那是真心,一點虛妄沒有。所以慧日跟瑩珂比就差這一點,他要七天七夜,觀音菩薩才出現。七天七夜當然疲乏不堪,但是聽菩薩這段開示之後,精神就提起來了,「精神頓壯」。「及登嶺東歸」,他爬到山頂,然後再回到中國,「計行七十餘國」,那都是小國,不是大國,像玄奘大師一樣。「閱一十八年」,真的不容易,十八年才回到中國。

  「開元七年」,開元是唐明皇在位的時候,開元七年到達長安,那個時候唐朝的首都在長安,現在的西安。見到唐明皇,將從印度帶來的佛像、帶來的經書獻給國家,由國家來翻譯。皇上賜號慈愍三藏,慧日勤修淨業,唱導一時,著作有《往生淨土集》,天寶七年圓寂的。「將終,見蓮華在前,狀如日輪」,宋《高僧傳》有記載。這個是慧日禪師的例子,這不是法照,慧日。舉這些例子,都能增長我們的信心。

  念老在這裡所引的,跟傳記裡面所說的相同。你看,慧日他是從水路到印度。玄奘大師是從陸路,從絲綢之路,通過現在的新疆大戈壁沙漠到蔥嶺,越過蔥嶺之後就是伊朗,從這個路到印度。陸路艱難,但是海路也很危險,有風的時候船就能走,沒有風的時候船都停下來,所以經歷那麼長的時間。這個地方也說,「健馱羅國,東北大山有觀音像,日乃七日叩頭,又斷食畢命為期,至七日夜,忽見觀音現紫金身,坐寶蓮華,垂手摩頂」,說的話,「汝欲傳法,自利利他,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」。「可見淨土法門,勝過諸行」,都是增長我們信心。

  「他如天親大士《無量壽論》」,《無量壽論》就是《往生論》,我們在前面學過。天親菩薩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,依報十七種莊嚴,正報,阿彌陀佛八種莊嚴,往生極樂世界菩薩四種莊嚴,總共二十九種莊嚴,無比殊勝。「馬鳴大士《起信論》、智者大師《十疑論》,以及永明、天如、楚石、蓮池諸大德,所有述作」,他們的著述,「莫不殷勤讚歎」,對西方世界的讚歎,「導往西方。決無欺世誤人之事」。這一句我們得多念幾遍。這些人不但是大修行、大成就的人,而且很多是古佛再來的。天親、馬鳴這是印度的,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在中國示現的,應化身,永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這是歷史上有記載,人所共知,善導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

  好像我們資料裡頭有「天如」,這個資料是《佛光大辭典》的「惟則」。「元代臨濟宗禪僧,又稱維則」,我們常常看到天如則禪師,就是說的他,他「號天如。幼於禾山剃髮,後遊天目山,得法於中峰明本禪師,為其法嗣」。中峰明本禪師大家很熟悉,《三時繫念》就是他作的。我們今天做三時繫念的佛事,我都告訴主法和尚,前面一定要供一個中峰禪師的神位。我們禮請他來主法,這主法是代表,代表中峰禪師來主法,難得他們都能這樣做法。他住的天目山就是現在的東天目山,齊居士把這個山,這個山是非常興旺的佛教道場,但是後來完全破壞、毀滅了。齊居士與它有緣,千辛萬苦把這個道場恢復起來。

  元順帝的時候,「至正元年(一三四一年)住蘇州師子林」。第二年,建造菩提正宗寺。法師曾經註《楞嚴經》,集唐宋九種註解,再附以補注,稱為《楞嚴經會解》二十卷,這也是學《楞嚴》的重要參考資料。他又造《楞嚴經圓通疏》十卷,這在學《楞嚴》的,都是很著名重要的參考資料。「復窮究天台永明之教旨,兼弘淨土教,著淨土或問」,《淨土或問》收在《淨土藏》裡頭,破除淨土教的疑惑。此外,他還有禪宗語錄、十方界圖說這些著述。至正十四年圓寂,世壽不詳。

  下面這一段是楚石,也是元代的宗門大德,他姓朱,字楚石。「九歲出家,十六歲受具足戒,二十二歲為道場寺侍者」,方丈的侍者。「又典藏鑰」,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專門負責管理藏經樓的,這就有機會讀書了。「一日,閱首楞嚴經有省悟」,這部經所謂是開智慧的《楞嚴》,成佛的《法華》。古代學佛的人,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,一般必修的課程,《金剛經》是必修的。像《六祖壇經》、《永嘉禪宗集》,這必修的,不管哪個宗,一定會讀這些東西。《楞嚴》是必修的,《法華》是必修的,淨土也是必修課程。他開悟也是不思議的境界,他是有一天聽到城樓裡面擊鼓,聽到鼓聲徹悟了,這裡記載說,「時年二十九」。

  所以每個人開悟的緣不一樣,不一定是什麼機緣就能夠悟入。這個悟入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楚石二十九,惠能大師二十四。修行證果,年紀愈輕愈好,為什麼?他心地清淨,單純。人怎麼開悟的?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,心地乾淨、平等,沒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就徹悟了。沒有悟之前,禪宗裡面說人有疑情,這有疑,疑是障礙。這個疑有,但是不要求解釋,我用什麼方法把這個疑破掉,你愈想就愈嚴重。所以疑情有,絕不想去破它,不定什麼因緣,一下給打斷。像聽鼓,一聲鼓下去之後,好像嚇著,一驚,他就開悟了,他那個疑心就斷掉了。各個人的緣分幾乎都沒有相同的,不定是什麼緣分,有人聽下雨的聲音,雨打滴在芭蕉的聲音開悟了。不定是什麼緣分,但是心一定是非常清淨,就差一點點,這一點幫助你就通過了。這種緣分,我們感覺那不是偶然的,佛菩薩變幻所作幫助你,你到了這個時候,他很巧妙一個方法幫助你契入。佛菩薩沒有心,沒有喜怒哀樂,沒有對這個好,對那個不好,沒有,他平等的,只要看到你在這個邊緣上,他就會幫助你。

  這些故事、公案,禪宗裡頭很多,很有啟發性。但是我們要到那個程度不容易,我們不是那個根性,自己要知道。老師也指點,我這三個老師,三個老師他們沒見過面,但是指導我的是同樣一句話,告訴我別參禪,我不是禪的根機。都告訴我去學教,教就是讀書,一年級、二年級,慢慢提升,穩穩當當。禪是一步登天,登不上去就粉身碎骨,登上去很好,登不上去就很慘。不如爬樓梯,學教是爬樓梯,一層一層往上爬,時間長,但是一定可以爬到頂。爬到頂都一樣,一步登上去跟慢慢爬上是一樣的。所以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,這個老師指導非常重要,自己不認識路,老師清楚。

  智慧重要,知識不重要,智慧從戒、定當中生的,知識是從廣學多聞裡頭生的,廣學多聞不代表戒定慧。現在這個世界,知識階層的人都是從廣學多聞,而把根疏忽了。戒定是根,根本丟掉了,成就就談不上。所以今天法門衰,災難這麼嚴重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,不可以不認識的。我們的路確實選淨土就完全正確,穩當,風險很少,其他的法門全都有風險,有魔障。所以祖師大德、真正的善友,他不會騙你,絕無欺世誤人之事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相信。我們如果懷疑,他欺騙我、他吝法,最後吃虧上當是自己,到後來是後悔莫及。

  我們看念老下面這幾句話,「何況我等生當末季」,末季是末法時代,這個時候「法弱魔強」。「獨力修行,豈無錯路」,走錯路不知道。這幾句話,念老是非常悲痛說出來的。「若復徘徊不信」,徘徊是猶豫,有疑惑,不能完全相信。「如蛾赴火」,飛蛾撲火,為什麼?牠不知道那個害處,那是要牠命的。「如魚處涸」,涸是枯乾的,那地方沒水,這都是自投羅網。「曾不幾時,大苦隨後」,大苦是死亡、滅亡,這些現象在現前可以說到處都是。「宜各猛省,莫更他求」。黃念祖老居士在這個地方,苦口婆心,跟我們說這幾句話,這是最後,這是正宗分最後的一句話。各宜猛省,要趕快覺悟,不要再搞別的了。這意思就是說,就這一部經,就這一句佛號,保證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生到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一生圓滿成就,這是大幸。我們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無量劫來,所希求的、所嚮往的就是今天這個緣分。這個緣分遇到了,遇到自己要正念現前,決定不能錯過,要緊緊的抓住。什麼樣的苦、什麼樣的難都是小苦小難,堅持決定不改變,一心一意專求淨土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「以上正宗分竟」,正宗分就說到此地。

  下面還有一段。「彭氏《起信論》釋曰」,這是彭際清居士在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裡面所說的。「正宗者」,什麼叫正宗?他說第一,「首明法藏廣大誓願」,本經的正宗分,第四品開始,介紹法藏比丘的大願,「為令行者生擔荷心。發起悲智,具普賢願故」。阿彌陀佛給我們做示範,目的是要我們向他學習,我們發心荷擔如來家業,把這個擔子挑起來。如來家業是什麼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就這一句。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太苦了,法藏比丘發大心,要幫助他們離苦得樂。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來的。樂從哪裡來?樂從悟來的。這兩句話重要!我們今天要是迷,迷於財色名食睡,你就苦了。覺悟什麼?覺悟這些東西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沾惹上這些東西,只有苦沒有樂。我要繼承如來大法,我要普度眾生,先要度自己,這就是智慧。你能看清楚了,能不沾上這些東西,真實智慧。所以發起悲心,要具足普賢大願,這還得了嗎?

  我們看到法藏在比丘這個時代就發普賢大願了,普賢大願是法身菩薩修的。第一個願,禮敬諸佛,我們做不到。諸佛是什麼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對一切眾生的恭敬,就像對彌陀的恭敬、對釋迦佛的恭敬,對所有一切眾生。普賢是平等法,有分別就不能修普賢行。有執著、有分別,可以修六度,不能修十願,十願第一個就做不到。能不能對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真誠恭敬,這是普賢菩薩。何況對一切人,對一切善人恭敬,對一切惡人恭敬,為什麼?他有佛性。既有佛性,將來一定成佛,現前作惡他會受惡報,惡報報盡了他又會回頭。他與佛有緣的話,他就會來修學。決定有緣,為什麼?他本來是佛,他有佛性,他怎麼會沒有緣?對一個眾生不恭敬,不是普賢菩薩。

  普賢菩薩稱讚如來,這就是我們講隱惡揚善,這是普賢菩薩。眾生有好的,表揚、讚歎,眾生有不善的絕口不提。所以第二叫稱讚如來。第一個叫禮敬諸佛,諸佛從相上講的,相上決定沒有分別,但是性上就有分別。性上,他作惡不能讚歎,讚歎大家都學,那不就人都變壞了?所以,他的惡行不說,他的善行表揚,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。所以,稱讚不說諸佛,稱如來,那就是有差別的。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了,善財童子對五十三位善知識,有三個人,有禮敬沒有讚歎。這三個人就是勝熱婆羅門,他代表愚痴,甘露火王代表瞋恚,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戀,這貪、瞋、痴。貪瞋痴是三毒,所以恭敬,對他有恭敬,沒讚歎。這就是棄惡揚善,讚歎要有這個標準。

  夫子對於所有的文藝活動,因為這都是人之所愛,原始土著你看他們都會唱歌跳舞,在一起遊樂,孔夫子給它一個標準,「思無邪」。只要符合這個標準,是好的,值得提倡的,讓你沒有邪思,沒有邪念。這個邪就是違背倫理道德的,這個不許可,與倫理道德相應的要讚揚、要提倡。所以《詩經》是古時候民謠,一般人唱的歌曲,夫子把它蒐集,蒐集幾千首,都淘汰了,孔子保留三百一十五首。這三百多首完全符合倫理道德,夫子把它編集成為《詩經》,這個可以給千年萬世做榜樣,做標準。這個禮樂是好的禮樂,正常的禮樂。常是什麼?五常,符合於仁義禮智信。這些樂裡頭,它裡頭含著仁義禮智信,可以傳之於千古。

  我們看祭典,現在一般看孔子,孔子生日祭典,八佾舞,這是古時候的舞。你看它有動作,很柔軟,它有規矩。六十四個人動作整齊劃一,不快不慢,很穩重,跟現在的舞蹈不一樣。但是現在人喜歡現代舞蹈,看到古人那個舞蹈會睡覺了,覺得沒什麼興趣。這就是他心亂了,他喜歡亂蹦亂跳的,這種緩慢動作他不能接受,不知道那個有戒定慧在裡頭,不一樣,不懂得欣賞。這就是現在人從小教壞了,古德所說的,子不教,人心壞了,人心壞了,看到古時候這個東西他不能接受;家是沒有了,家不齊,社會就亂了。血緣的家雖然沒有了,還有可以等於家的,就是今天企業、團體、社團。不齊是什麼?沒有規矩,沒有倫理道德,沒有因果教育,沒有聖賢教育,社會亂了。

  普賢行,這是法身菩薩所修的。我們要想把心量拓開、要嚮往大乘,不能不讀,不能不學,慢慢拓開,要學會愛人。學會愛人不是勉強,為什麼?你愛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你的本分,你本來就是這樣的。而是現在,現在我們迷失了自性,變成自私自利,不愛他們了,甚至於恨他們,甚至於把他們消滅掉。這是什麼?完全違背了自性。自性的核心就是慈悲,明心見性了,慈悲心、大慈大悲心自然流出來。諸佛菩薩如是,不是勉強的,為什麼?他證得了同體大悲,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我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,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,所以法法是自己。愛不愛自己?愛自己。愛自己為什麼毀滅自己?哪有這種道理!迷了才會產生這個現象,覺悟了就回頭。不是人教的,這是性德自然流露,到普賢這圓滿流露。

  第二,說明「法藏廣大功德」。廣大功德是什麼?是教化,教化是身教為主,言教是輔助。你看「令行者生真實心」,這真正叫善教。佛菩薩覺,眾生迷,迷覺關鍵就是這四個字,生真實心。我們今天,現在的人他生什麼心?自私自利的心、迷惑顛倒的心。吳教授到這兒來告訴我,他說有個學生家長跟他說,我兒子缺德沒有關係,不能缺錢。這是什麼心?兒子缺德沒有關係,兒子有錢,兒子將來叫你出去討飯,你那個時候後悔莫及。有錢怎麼?不養你,討厭你。兒子不孝,沒德,不孝,兒子有錢,不孝。你說兒子有德好還是有錢好?那家人沒錢,貧窮出孝子;你的兒子大富大貴,把父母趕出來,叫你要飯去。價值觀錯了!教出不孝的兒女,他所造作的罪業,縱然他有福報他能享個幾十年,死了以後地獄去了,這是真正愛你的兒孫嗎?愛你的兒孫,你肯定叫兒孫墮三途嗎?哪有這個道理!

  普賢菩薩把十大願王做出來給我們看,教我們跟他學習。第一個就是學謙卑,禮敬諸佛是學謙卑,沒有絲毫傲慢,沒有絲毫嫉妒,能夠成就別人,能夠幫助別人,捨己為人,這是真正菩薩行。「廣行方便」,廣行方便不拘一格,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、因事不同。所以,方便有多門,不是一個,不是固定的,那叫善巧方便。這是什麼?這是智慧,應當怎麼做就怎麼做,目的是利他,不是自利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眾生有利益,社會有利益,於我自己不利,該做,自己再辛苦也要把這個事情做好,讓大家得利益。菩薩念念為苦難眾生,只有真誠心,廣方便,才能「滿普賢行」,滿是圓滿。

  第三,「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,為令行者生決定心」,就是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。天親菩薩造《往生論》,為我們說出二十九種不思議的莊嚴,目的在此地,讓我們讀到、聽到,生決定心,我決定要到極樂世界。「至誠迴向」,我這個世出世間我什麼都不要,什麼都放下了,我就求極樂世界,將自己一切修行功德統統迴向求生淨土。往生極樂世界就是「入佛境界,不墮疑城」,沒有疑惑。這句話要記住,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入佛境界,入佛境界就成佛了。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真的成佛了,他就有跟佛一樣的智慧、一樣的德能、一樣的神通,能幫助遍法界虛空界與他有緣的眾生。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,佛不度無緣之人,佛要度有緣的眾生。

  現在我們了解,只要生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沒有契入常寂光,但是他有常寂光的作用。常寂光作用是什麼?就是證得了法身,分證法身,沒有圓滿而已。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分證法身,這個分證不是靠自己功夫證的,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,就是第二十願,凡是往生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是分證法身,他在哪裡?他在遍法界虛空界。他來幫助眾生,現身說法,是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法身沒有來去,法身一定要知道,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沒有時間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,沒有空間,沒有距離,就是就在當下,這句話是千真萬確。諸佛菩薩在哪裡?就在當下。有緣眾生在哪裡?也是就在當下。就是迷悟不一樣,悟了是佛,迷了是眾生。

  今天這個世界很亂,大家都知道,我們應該怎麼應對?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愈是有災難,我四面八方的信息愈多,無論從哪方面來的信息,都不需要執著,只有執著這一句佛號,信願持名,問題全都化解了。即使是天神、山神、海神所傳來的信息,統統勸他們大家一起念佛,往生淨土。經上說得很好,等覺菩薩都求生淨土,你看從等覺菩薩到無間地獄。所以,無論哪個地方傳來的信息,都告訴他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真正是自他兩利,沒有絲毫副作用。對這個要有信心,堅定的信心,決定不改變,入佛境界。

  第四個,「次明往生正因,及世間果報,為令行者生精進心,一念念佛,成就三昧,決生彼國故」。彭際清這四句講得好。往生的正因,這比什麼都重要,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往生正因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斷惡修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,這個容易記,將大乘佛法裡頭戒定慧三學統統融入在其中。這是我們在這個世間處世待人的態度,我們自己要掌握住。世間因果報應清清楚楚,我們斷一切惡,不受惡報。修一切善,修善還有障礙,修善還很辛苦,這是什麼?不是自己的業報就是眾生的業報,眾生沒福。我們修善不順利,眾生沒福報,或者是自己有罪業。修行,我們的福報已經增長,業障已經消除,但沒消乾淨,還有障礙,絕不能夠怨天尤人。自己有罪業要懺除,眾生有罪業,我們要修福給他去彌補,代他們懺悔,教他們懺悔,這個對。所以,令行者生精進心,只要他真正勇猛精進,精進的樣子就是一念念佛,成就三昧,成就念佛三昧。

  我們常常說,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,這就是念佛三昧。三昧是定,定在阿彌陀佛上,定在佛號上。起心動念想,想阿彌陀佛,念,念阿彌陀佛,這就行了!最好是把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想成阿彌陀佛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想成一切都是阿彌陀佛,我們恭敬心生起來,傲慢心自然沒有了。為什麼?我面對的是阿彌陀佛,我能對阿彌陀佛生傲慢心嗎?外面這個境界,我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,我身體所接觸的,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這很容易入念佛三昧。

  下面,「準彭氏之說」,這就是以他為標準,「要而言之」,他前面說了四句,「其首二則是勸願,亦即發菩提心也」,這前兩句,第三句是勸信,第四句是勸行,令行者生精進心,一念念佛,成就三昧,決生彼國,這是勸行。「止惡行善,而善中之王則是持名」。你想修善,你想積福,積功累德,斷惡修善,念這句阿彌陀佛,超過所有的方法。多少錢拿去做好事,不如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,這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為什麼?做那麼多好事,你不能往生,你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。你這一句阿彌陀佛,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,比不上,怎麼比都比不上。記住,善中之善、善中之王是念阿彌陀佛。信願就是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,正是本經宗旨。「故云正宗分」。我們這個本子底下有個括弧,「以上正宗分竟」,這個字要放在這一頁的最後一行,就是一0五0頁最後一行。放在這裡不行,這後頭還有這麼多,這個要放在最後。所以這個本子我要仔細看看,把它修訂一下,做成一個完善本子再流通。

  「若約小本」,就《阿彌陀經》來說,「即是信願持名」。這個本子我們稱大本,大本是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;小本四個字,信願持名,信願就是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。「兩本繁簡有差,而綱宗無異」,綱領、宗旨沒有兩樣。「靈峰大師論小本之正宗分曰」,靈峰是蕅益大師,就是《彌陀要解》,《彌陀要解》上說正宗分,它分三大科,就是三大段。第一個,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」,正宗分裡頭第一段,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讓我們生起信心。第二段,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」,第二段勸願,勸發願。第三段,「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」。也是這個意思,都是教我們信願行,大本信願行,小本也是信願行。「信願持名,一經要旨」,大小兩本綱宗完全相同。

  佛說小本,說一次,沒重複的,佛說大本,多次宣講。多次宣講講得不一樣,為什麼不一樣?我們相信聽眾不一樣,佛是應機說法,聽眾不一樣,時間不一樣,處所不一樣。所以,結集經藏的時候很難得,把各處所講的統統都結集成經本。因此後世修學淨宗,就有會集的必要。有很多人反對會集本,他是別有用心,或者他所見未到。要知道會集是合乎邏輯的,世法、佛法沒有不講求廣學多聞,會集就是廣學多聞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會集的,四十八願不是老師教他的,也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,他是去考察,現在的話叫調研,調查、研究十方諸佛剎土。捨其短,取其長,得到的一個結論,總結論就是四十八願。所以,四十八願是集一切諸佛如來剎土真善美慧之大成,這是集大成。極樂世界之所以殊勝、所以美好,沒有別的,就是說一切諸佛剎土的優點,它統統都在裡頭,它都有,一切諸佛剎土裡頭不善的地方它全沒有,這就是超勝獨尊,道理在此地。

  今天這五種原譯本擺在面前,會集決定超過五種原譯本,五種原譯本裡頭精華、精彩的全在這個本子裡頭。其次、再其次的統統不要,統統不取,這個本子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的精華,稀有難逢。佛講經的目的是什麼?無非教我們信願持名,不就這個意思!無論哪個本子都能夠做到信願持名,所以這就叫真經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