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498集
00:00
00:00
00:00
下載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九八集)  2012/9/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9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九十五頁,請看第六行當中:

  「亦涵天親菩薩五念之旨。五念者:一禮拜」。請看參考資料,這是《往生論》上的,第一個「禮拜門」。修淨土的同學,拜佛是非常好的一種修學方法,特別用在中老年,因為拜佛是非常好的運動,依照這個規矩去做,每一個關節部位都活動到。拜佛能多拜是最好的,萬緣放下,一心頂禮。學佛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功夫達到一定的深度,他就歸淨土,回歸淨土。禪宗回歸淨土,歷代的人很多。教下,像天台智者大師,臨終的時候念佛走的,所以天台宗由於智者大師的倡導,歷代祖師晚年專念彌陀往生的很多。近代,像諦閑法師念佛走的,他的弟子晚年在香港,就是倓虛法師,都是提倡念佛法門,自己也是念佛走的,倓虛是坐著走的。其他教下亦如是,包括現在的密宗,跟我往來比較近一點,仲巴活佛,都是倡導念佛法門。只有這個法門不必斷煩惱,不必消業障。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,消業障跟斷煩惱就在那一句佛號當中,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這麼多年來學習《無量壽經》,淨土三經、五經,終於明白這個道理,消災、行善、積德、修福都在這一句名號,一句名號圓滿具足。何況佛在經上說,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佛說的,誰相信?每個人讀到這個經文都是半信半疑。其實是真的,不是假的,因為我們對彌陀名號實在講是了解得太有限。出世間一切佛法都不離阿彌陀佛,可以說是千經萬論、無量法門全是從阿彌陀流出來的,最後還歸阿彌陀。阿彌陀佛就是真心,阿彌陀佛就是法性,阿彌陀佛就是一切法的總結,所以功德確確實實不可思議。

  禮拜不分晝夜,什麼時候有時間,什麼時候你修禮拜,就拜佛,肯定你身心健康,百病不生,臨走的時候預知時至,決定沒有病苦。我看到的、親自聽說的是決定可靠的,就有十幾個人預知時至;有些人預先告訴家人,有些人不告訴家人,走了之後才知道,在家同學居多數。《無量壽經》序分裡頭表法,出家菩薩只有三位,這個經上,在家的,賢護等有十六正士,十六位,這十六位全是等覺菩薩,在家的等覺菩薩。所以修這個法門真正有大成就的,往生就是大成就,在家人很多。我們決定不能懷疑,依教奉行。禮拜,身業清淨。

  第二「讚歎」,讚歎就是念佛,第二種就是講經,講淨土五經,這是屬於讚歎門。「清淨口業,稱歎如來名號功德,光明智相」,《無量壽經》自始至終全是讚歎,再細細觀察,淨土五經一論,無一不如是。經學一遍兩遍是決定不夠,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,他並沒有跟我約定,可是我學習一定是十遍以上到三十遍,不少於十遍,多的會到三十遍。為什麼?古人有一句話說,熟能生巧,我相信,戒定慧三學,遍數愈多,你遍遍都有悟處。從這個地方才真正發現,佛的經教不可思議,你念十遍就有十次悟處,念一百遍就有一百遍的悟處,念一千遍就有一千遍的悟處。

  所以佛經裡面所講的義理、境界是沒有止境的,為什麼?它是從自性流出來的。自性沒有止境,深廣無際,因此經典亦如是,你的心愈清淨,悟入的境界就愈深、就愈廣,你會悟到真的東西。幾十遍下來,心才會清淨。我們一般凡夫是浮躁的心,只能得到一點佛學常識,今天講佛學,佛學就是佛教的知識、佛教的常識,它的真實義並不知道。開經偈上說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真實義是從這裡頭有所體悟,文字上沒有。由這些文字、經文、音聲的啟發,你領悟了,悟入的深廣與你自己的清淨平等跟慈悲願力有關係,愈慈悲願力宏廣,悟入就愈深。到這個時候,你才喜歡經典,稍稍能領略到佛經上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所以一門通了,門門都通,這真正生歡喜心。

 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,就是如實修行,一定要如經典上所說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去修行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行為有身的行為,像前面禮拜,身的行為;口的行為,讚歎,口的行為;意的行為,意是意念,起心動念。經本上佛告訴我們,「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心愈清淨,智慧福德愈廣大,為什麼?稱性,不是從外頭來的,外面所修的非常有限,自性本具的是沒有邊際的。要肯定每個人本來都是佛,跟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,為什麼會淪落到這個地步?那就是一念不覺,迷成這個樣子。所以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,他慚愧心生起來,為什麼阿彌陀佛如是的偉大,我渺小得這個樣子,我本來跟他一樣,為什麼會墮落成這樣子,會激發我們勇猛精進。

  今天彌陀慈悲,加持我們、幫助我們、成就我們,我們要接受。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協助沒有條件,什麼原因?我們是一體。他承認,我們不承認。他承認,到我也承認,這漸漸就入境界,那阿彌陀佛加持就特別有效果。修行終極的目的是求生淨土,往生淨土之後,目標是成佛,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。成什麼佛?就是成阿彌陀佛,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,這是讚歎。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,我們對一切人事物都要禮敬。為什麼要禮敬?因為他本來是佛,花草樹木也是佛,山河大地也是佛。我們看到天主教教宗,每到一個地方,下飛機第一樁事情是親吻大地。這非常有意義,這表示愛心。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就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對人、一切都要禮敬,禮敬把我們的傲慢心化掉了。傲慢的煩惱不能輕視,孔夫子說得是非常非常好,你觀察人,這個人有傲慢、有嫉妒,我們就對他敬而遠之。為什麼?他不是真的,全是假的。《論語》上這一句話,我們入世觀察這個標準,他表現得再好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他吝嗇,他傲慢,夫子說,「其餘不足觀也」,都是假的,全是假的。學佛要幹真的,不幹假的,搞假的是凡夫,他不是佛。

  第三「作願」,作願是發願,意業。「謂修淨土之人,清淨意業,發大誓願,如實修行奢摩他,求生彼國,是名作願門」。奢摩他就是禪定,這有個括弧,「梵語奢摩他,華言止,謂止息散亂之心也」。佛常說的,止心一處,有的時候也說制心一處,都是一樣的意思。我們的心止在哪裡?止在佛號,念念就是這一句佛號,一句佛號之外,心裡頭沒有任何東西,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。我們修行的方向就是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,極樂世界,一個心願,親近阿彌陀佛。見到阿彌陀佛之後,永遠不離開,那十方度化眾生?分身去了,有這個本事。到達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有神通,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,所以他有能力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化身去的。

  化身到佛那個地方供養,供養是修福,聽經聞法是修智慧,福慧雙修,這個是福慧圓滿的雙修、究竟的雙修,誰能跟你相比?時時刻刻心裡想到哪裡,境界就現前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前面第六品,「發大誓願」,這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參學、考察一切諸佛剎土總報告,四十八願是總結,極樂世界就是從四十八願裡面流出來的。那我們可以這樣說法,四十八願是會集的,會集一切諸佛剎土真善美慧,所以極樂世界超越一切諸佛剎土,一切諸佛讚歎彌陀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生在今天的世界,六根所接觸的真苦,苦不堪言,人不學好,學好太難太難!今天我們不把求生淨土放在第一,那就是大錯大錯!我想學《華嚴》,我想學《法華》這大經大論,行,到極樂世界再學。到極樂世界,你是阿惟越致菩薩,你學《華嚴》誰給你講?毘盧遮那佛給你講,比賢首、比清涼高明多了。換句話說,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有第一優秀的老師,無論學什麼,你都非常快速。這個要感謝阿彌陀佛,要知恩報恩,不是阿彌陀佛加持,怎麼可能有這種緣分!那我們要對得起阿彌陀佛,我們就決定往生,跟阿彌陀佛見了面,才叫真報恩,這真聽話。我們自己有成就,所以說是佛度有緣人,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、親朋好友,你就全部都聯絡上。為什麼?這人有緣,有緣,我說話他聽,他喜歡,他相信,不懷疑。過去生生世世這些關係全連上了,第一批得度的。我們想用什麼方法度他?肯定是念佛法門,把他們統統接引到極樂世界,都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這叫普度眾生,要有這樣的大願。

  修行奢摩他,用我們的話來說,修行,心定在彌陀佛號,定在西方淨土。真幹,一部經夠了,甚至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名號就夠了。二六時中執持這一句名號成就的人很多。李老師當年在世,常常提示我們,那些阿公阿婆一天到晚拿著念珠,掐著珠子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對一切人都那麼樣的謙卑、恭敬,笑咪咪的。他一天到晚佛號不中斷,你問他什麼,他跟你笑著都是阿彌陀佛,不知道你跟他說話他有沒有聽到,不曉得,反正他回應你的,就是對你滿面笑容、慈祥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句句佛號讓你聽進去,其他的什麼也不知道。這些人跟鍋漏匠一樣,沒念過書,沒有文化,所以在社會上沒人瞧得起。老師告訴我們,那是什麼人?那真修行人,那真是大成就者。他們往生,古人有句話說,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,上智跟下愚可以劃等號。上智是非常聰明,一聞千悟,他開悟。這種是下愚,下愚他這個方法,很短的時間,應該都不會超過三年,他往生肯定是上輩上生。為什麼?他的方法跟上根人一樣,上根人也是的,制心一處,不會動搖,他是下下根,也是制心一處,不會動搖。

  我們學上上根學不到,李老師說,反過來我學下下根,學了十幾年也沒有學到,沒有法子。怎樣才能學到?像黃忠昌一樣閉關能不能學到?他沒有學到。為什麼?他閉關寫了不少東西,他有修行報告、有日記留給後世。真正學到是什麼?閉三年關,一個字也沒有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那才真正學到,決定不分心,萬緣真正放得下。這裡頭,萬緣裡頭最嚴重的就是情執,這最難放的,可是一定要有高度警覺,你放不下,這一生不能往生,繼續搞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,你還想不想作人?你看看現在的小孩,這些孩子們過的是什麼生活?太苦了,太可憐了,我們還要吃這苦頭嗎?像我們這一代,小時候生長在農村,過了十年天真爛漫的生活,現在找不到了,為什麼?現在競爭。我們那個時候不懂得競爭,大人都沒有競爭的概念,我們在十歲這個時候,大人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,也從來沒想過。

  現在確實飲苦食毒。我記得我還看到一個信息,那不是說小孩,當然小孩也在其中,這講將來災難在嚴重的地區,人吃糠,吞樹葉,沒有糧食了,這種情形我們能想像得到。現在災難頻繁,農作物大幅度的減產,這個信息諸位每天都能看到,到後來人吃什麼,這是大問題。只要人沒有東西吃了,這社會就亂了,為什麼?都要搶、都要奪,奪取,奪取糧食,奪取水,他要活命。我們不願意與人家爭奪,那就準備往生。能不能做得到?能,肯定可以做到。瑩珂法師給我們做了個例子,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求來,那三天三夜是一心,死心念佛,一個雜念都沒有,一個妄想都沒有,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。人人做得到,只是我們沒有幹,我們對於這個世間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,沒有放下。放下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阿難在此地聽到佛的勸告,一切放下,一心頂禮,阿彌陀佛就現身了,依正莊嚴就看到了。經上的話不是假的,假的不能流傳下來。

  第四,「觀察門:謂修淨土之人,用觀觀察」。不是用識觀察,用識觀察是凡夫,這識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不用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是觀,觀是什麼?真心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用根不用識。用根就是觀,用識就是看,這看見了。用根是用眼根裡面的見性,用見性見外面,那你見到什麼?見到色性,這叫明心見性。用聞性聞到聲性,你用六根當中的性,你就見到外面六塵的性,它就不是塵了,塵是染污,性不染污。也就是說,你見到了真性,用真心就見到真性。觀世音菩薩用這個方法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楞嚴會上觀世音報告他怎樣修成佛的。

  那我們再重複說一遍,怎麼樣叫用見性見,眼看到外面的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是見性見。起心動念是末那跟第六意識見,它起的作用是八個識聯合起作用。前面五根,這是前五識,迷了就叫識,眼識、耳識,對外面的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接觸,五根對外頭接觸,第六意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,第八識集結業習種子。就是你造作這些業,無論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這種子落在第八識,第八識是資料庫,收藏在那邊,遇緣它就起現行。這都是宇宙裡頭的實相、真相,這個很深,一般人不知道,佛能說得清楚、能說得明白這到底怎麼回事情。楞嚴會上,這是開智慧的《楞嚴》,對象也是菩薩們接受的,不是人天小乘,所以講得都很圓滿。捨識用根,這個用根是根中之性,不是根中的相。根中的相分是阿賴耶的相分,根中之識是阿賴耶,阿賴耶所起的作用。

  我們要學佛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去鍛鍊。從哪裡練起?從最粗的、最明顯的不執著,這就是真修行,這就是真功夫。果然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了,這就是阿羅漢,阿羅漢果,你清淨心現前,你還有分別,不執著了。不執著當然就不對立,你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我們經題裡頭,第一個階段,你得清淨心,得清淨心往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,品位就高了。再進一步,不但不執著,分別心都沒有了,這個心好像是止於一處,這個往生,方便土的上三輩。不執著是方便土的中品跟下品往生,如果到不起心不動念,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。不起心不動念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就是明心見性。不起心不動念,你問他,他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他都知道。你不問他,他什麼都不知道,般若無知;你問他的時候,無所不知,這是功夫講的原理原則。

  怎麼修?我們是用持名念佛修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才有執著,阿彌陀佛,執著打掉換成阿彌陀佛,這就是用佛號破無明習氣。分別念頭起來了,阿彌陀佛,起心動念了,阿彌陀佛,全歸阿彌陀佛,這叫真正念佛門。用觀觀察,這裡面講三種,用真心你就見佛了,就跟阿難在這一品經裡頭開頭完全相同。你「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」,十七種,《往生論》上說的十七種功德莊嚴你統統見到了。再觀察本師阿彌陀佛八種功德莊嚴,再觀察十方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,這些菩薩無量無邊無數,沒有法子計算。

  這十方世界太大了,無量無邊,每一個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有很多人,極樂世界能裝得下嗎?有人要問了,懷疑了,我們這個地球不大,現在七十億已經人滿之患。極樂世界有多大?極樂世界沒有邊際,極樂世界是法性土,要記住,法性就是四土裡面講的常寂光,它沒有邊際。用中國古人兩句話來形容它恰到好處,「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」,這是法性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,一切諸佛剎土不能比的,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是法性土、法性身,不是實報土。實報土不稀奇,一切諸佛實報土統統都是法性身、法性土,都是的。可是極樂世界,它的同居土、方便土都是法性土、法性身,這個了不起。所以,從《無量壽經》、從《觀經》、從《往生論》綜合來看,極樂世界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確實十方世界沒法子比,它全歸於法性。

  凡夫念佛往生,煩惱一品沒斷叫帶業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。我們這個地方的凡有六道,它那個地方凡只有兩道,沒有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三惡道沒有,也沒有阿修羅、羅剎,都沒有,只有人天。人,決定要知道修的是五戒十善,天道修的是上品十善,還有四無量心,慈悲喜捨。那個世界的天人,個個都是圓滿的十善、圓滿的慈悲喜捨,跟我們這裡完全不一樣,阿彌陀佛親自教化。所以我在馬來西亞講了十個教學為先,最後兩個,諸佛如來,諸佛的國土教學為先,極樂世界教學為先,沒離開教學。為政之道沒有別的,就是教學,中國古人懂得,歷代帝王都知道,只要把教育辦好了,天下太平,什麼事都沒有。社會動亂肯定是教育有了問題,中國古人所說的,子不教,心壞了;人不學,社會亂了。說得真有道理,一句話就把動亂的根源說出來了,這不教行嗎?

  出了家做佛的弟子,佛的事業是教學,如來家業,教學,佛在世教了四十九年,沒有一天休息。維摩詰示現在家佛,釋迦示現的出家佛。維摩居士生病了,佛在經上講什麼?示疾,疾是疾病,不是真的生病,示現生病。為什麼示現生病?用生病的方法來教學。生病了,這些菩薩長者都得去看看他,看他,他就給你講經說法。那換句話說,教學的手法、手段活活潑潑,不是一個呆板的方法。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學習,活活潑潑,一點都不呆板。功夫在哪裡?一塵不染,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。他不迷惑,這就是覺悟,他不染污,沒有身見,沒有我執。見惑破了是初果,法執破了是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,別教初地,我執破了是《金剛經》後半段所說的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這是破我執。前面講的四相「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四相沒有了,那是破相。破相是什麼?是身體,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,這是須陀洹證得的。連我那個念頭都沒有了,那是初住菩薩,圓教,別教初地菩薩,這叫用功,這叫修行。

  「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」,往生到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這些菩薩,《往生論》給我們說了四種莊嚴,「如實修行毘婆舍那」,毘婆舍那是觀,觀就是看破,止就是放下,奢摩他是止,止是放下。章嘉大師用這兩個字我們很好懂,佛法修行就是看破跟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定功。放下得清淨平等心,看破就是後頭覺,覺就是一切通達明瞭,不迷了。「求生彼國,是名觀察門」。

  第五門,「回向門:謂修淨土之人,觀察一切世間苦惱眾生,願同生彼國土,所有自己功德善根,悉以回向一切眾生,共證無上覺,是名回向門」。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不居功。認為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,修了多少功德,這就著相了。著相怎麼?著相所修的是福德,果報在人天,出不了六道。所修學一切功德不著相,迴向給誰?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三種迴向,第一個迴向菩提,說明什麼?我什麼都不求,我只求智慧,菩提是智慧,所有一切修為只求智慧,不求別的。第二迴向眾生,不為自己。我有智慧、我有福德,全部給一切眾生,尤其是六道裡面苦難眾生,我都為他們。這個眾生意思是廣義的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,眾生不是對人說的。那今天講的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統統是眾生。科學講的三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統統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眾生兩個字的意思含義非常之廣。這心量大!古人有所謂「量大福大」。阿彌陀佛的心量最大,念念都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全在其中,一個不漏,人家福報有多大。所以能這樣念佛,念念具足圓滿功德、念念具足究竟功德,念念是大智慧、是大福德,他心大,沒為自己。

  第三個迴向實際,實際就是自性,就是常寂光,迴向實際是感恩,實際就是真性,一切到最後回歸真性。這個現象好像是個圓,從中心這一點出發,這一點迷了,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,愈迷愈深,最深的地方是地獄。遇到佛法,佛幫助我們慢慢的來解脫,到最後?到最後又回到原點,那就是究竟成佛,回歸自性,回歸常寂光。回歸常寂光之後,不會再迷了,共證無上覺,不是我一個人證,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皆成無上覺,有這麼大的心量。你有這麼大的心量,你會時時刻刻想著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,能捨己為人,犧牲身命也在所不惜,也非常歡喜。為什麼?知道這個身是假的,不是真的,捨掉這個身又得一個身,真正是如願以償,想得什麼身都能得到。

  底下還有一段,也是《佛學大辭典》上的,前面是《三藏法數》,《佛學大辭典》講得簡單。「淨土論所說」,《淨土論》就是《往生論》,「念阿彌陀佛五種之門:一、禮拜門,以身業而向阿彌陀佛之形像禮拜也」,這拜佛。「二、讚嘆門,以口業而稱阿彌陀佛之名也」,聲聲相續,念念不斷,這叫讚歎。「三、作願門,一心願生於彼之國土也」,念念求生淨土,念念希求親近阿彌陀佛。「四、觀察門,以智慧而觀察土之十七功德」,佛八種,菩薩四種。「五、迴向門,願以己之功德,迴施於一切眾生,彼此皆成佛也」。這下面說,「門為入出之義,前四門為入於安樂淨土之門,後一門為出於利他教化之門」。這可以為前面的補充,有自行、有化他,前面四門成就自己往生淨土,親近彌陀,後面這一門有行動,是教化眾生,這個意思非常之好。這五種念佛的方法,我們要會活用,一即是五,五即是一,活學活用。

  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,「五念者:一禮拜,二讚歎,三作願,四觀察,五迴向也。要之一心稱念六字洪名,即總攝五念妙門」。念老後面這句開示非常重要。《華嚴經》上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怎麼個念法?一心念就可以,一心稱念,五門都攝在一門。一心是清淨心,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、沒有間斷,就是大勢至菩薩在《圓通章》裡頭教我們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六根。六道眾生他之不能成就,就是六根往外面跑,它往塵境上去奔馳,它不會回頭。所以佛教人回頭是岸,眼不受色的影響,眼對色,如如不動,不受色的干擾,這就是眼根在色相上得定了,就是三昧現前。耳聞不受外面音聲影響,耳根在音聲上入定了。那我們這六根在六處入定,定久了就開智慧,不論哪一個根開智慧,一根開智慧,根根都開智慧,一多不二,這個是八萬四千法門修行的總原則、總綱領。

  宗門老師常問學生「你會麼」,意思在哪裡?就這個意思,你要會你就得受用。在哪裡修?從早到晚,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。什麼地方是道場?處處都是道場。會修的,開悟不一定是在寺廟大殿面對著佛,很少,全都在生活當中。所謂豁然大悟,就是他定久了,他心清淨,清淨到極處,平等到極處,他沒有波動現象,心定在那裡。定在色上,知道色是幻色,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以他不受它影響。怎麼是幻色?如果我們能想到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我們的心很容易定下來。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幻相,哪一個相是我,哪一個相是你,哪一個相是他?統統不可得。

  真的是有相,彌勒菩薩講得不錯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,這就是物質現象,眼能夠見的,色出來了。形皆有識,識就是受想行識,每一個物質現象都具足受想行識,誰看清楚了?觀世音菩薩看清楚了,照見五蘊皆空,菩薩心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,一絲毫沒有染著。凡夫的心像照相機,這一照,影子落謝了,落下來了;佛的心像鏡子,照得很清楚,不但照了之後不落印象,正在照的時候也不落印象,清清楚楚,決定不落印象,不落印象是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。落印象受影響的,凡夫,迷;不落印象,不受干擾,就是佛菩薩。佛菩薩空有不二,心境一如,確確實實是空無所有。現在環境就是這樣的,我們不知道。

  經上告訴我們,科學家給我們提出研究報告,我們一定要記住,這些報告跟經文可以合參,合起來學習,我們容易契入境界。這個境界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起心動念學不到,太難了,首先學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執著你就沒有煩惱。我們今天煩惱是什麼?得失觀念太重了,得失是執著來的,利害都從執著來的,沒有執著,這些都沒有了。真正不執著,就入了阿羅漢的境界,在大乘裡面,圓教七信位的菩薩。這個時候像一覺睡醒了,睡覺時候做了個惡夢,那個惡夢就是六道輪迴,現在醒過來,夢沒有了。但是十法界還是一場夢,必須到不起心不動念,這第二次醒過來,醒過來的時候,實報土現前,十法界沒有了,經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完全明白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文,「又如《阿彌陀經》六朝襄陽石刻本云:以稱名故,諸罪消滅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」。這句經文很重要,可惜現在《彌陀經》上沒有這句經文。我們這裡有參考資料,六朝,這南北朝時代,這段是從《佛光大辭典》裡面節錄下來的。「石刻阿彌陀經條:指於碑面雕刻阿彌陀經。最著名者為湖北襄陽龍興寺之石刻彌陀經,世稱襄陽石經。據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一阿彌陀經脫文條」,脫文條是漏掉的,《阿彌陀經》漏了這一句。龍舒增廣淨土文收在日本卍續一0七冊,三七一頁下,因為日本印的《續藏經》它分成兩段,上下排列,這是下面,有,記得清楚。「襄陽石刻阿彌陀經,乃隋」,隋朝時候,「陳仁稜所書」,他寫的。「字畫清婉,人多慕玩」,字寫得很清秀,讓人看到生歡喜心。「自一心不亂而下云」,就是說《彌陀經》上一心不亂底下還有二十一個字,這二十一個字接著一心不亂,「專持名號,以稱名故,諸罪消滅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。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」。現在我們《彌陀經》上沒有這二十一個字。

  這個底下還有資料,「又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下」,這都是《卍續藏》裡面的,第三十三冊,一百三十五頁下面。朝散郎陳仁稜書碑在(就是現在的襄陽)龍興寺,「本朝殿撰李公諱友聞,字季益,嘗守官於彼」,他做過這個地方的地方首長。「持此經皈錢唐。疏主(元照)得之」,元照法師,「喜不自勝」。這個《彌陀經義疏》就是元照法師的著作,他得到這一段的碑文,非常歡喜。「遂復刊石立于靈芝大殿之後」,最後還是在戰爭當中被摧毀了,「悲夫!逆推梁陳」,這六朝,宋、齊、梁、陳。「去晉未遠」,晉朝亡國的時候就是南北朝。「可驗得真」,這就是說明古時候這個本子上有這二十一個字,以後,因為那個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,經文全是手抄本,手抄本漏掉了,以後依照這個手抄本,漏掉的手抄本,流通下去,所以這二十一個字就沒有了。這個石刻的經文應當是很可靠的。

  「依此可知,隋代有陳仁稜在碑面刻阿彌陀經,安置於湖北襄陽龍興寺;宋代元照」,他也模仿刻了《彌陀經》,這個碑「立於靈芝崇福寺佛殿後。現今日本」,這字是不是念築?這在什麼地方?「日本筑前國宗像神社境內」,這應該在日本還存著有,「與此相同之經碑。(阿彌陀經義疏卷下)」。這有這二十一個字的碑文,在日本也有,這很難得。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《阿彌陀經》把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了,所以《阿彌陀經》的這個本子有三種本子。現在流通的鳩摩羅什的本子,第二種是玄奘大師他翻譯的本子,第三種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這兩種本子會集編了一個會集本,有三種本子流通在世間。這二十一個字告訴我們,稱名就是念佛,念佛能夠消業障,諸罪消滅,念佛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。我們要累積善根,要積福德,要多因緣,怎麼個修法?老實念阿彌陀佛就行。前面念老告訴我們的一心稱念,一心就是清淨心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這就是清淨心。用這個心去念阿彌陀佛,就能夠斷煩惱、消業障,就能夠增長善根福德因緣,在這一生當中就能把它補足,你就具足往生的條件。

  「是故阿難一心歸依瞻仰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,亦如諸已往生者,曾親近無量諸佛,植眾德本,故必能滿往生之願」。這些話我們要細心去參究,要用真誠,沒有懷疑,深信不疑。我們這一生當中,肯定過去生中親近無量諸佛,現在遇到這個法門,也就是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我們獲得了,關鍵我們是不是能真信。我們的信心不夠,還有懷疑,為什麼?還有很多嗜好,煩惱習氣斷不掉。那怎麼辦?用持名,一心稱名的方法可以把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補足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補足你就決定得生。

  我有沒有把握補足?肯定有把握補足。為什麼?你真想這樣做法,阿彌陀佛加持你,就把你這個缺陷補足。我們得有這個信心,沒有這個信心,這一生當中錯過了,要知道這一錯過,不知道什麼時候再遇到,絕不是來生就可以遇到的,沒有那麼簡單。一錯過,完全是業力在做主宰,想想我們的業力在六道裡頭哪一道,人天兩道還能得到嗎?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就用中國這四科做標準來衡量一下,五倫有沒有做到,五常有沒有做到,四維有沒有做到,八德有沒有做到?這統統都做到,來生得人身沒問題。這個自己可以跟自己打分數,你夠不夠標準。

  用佛法,就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。三皈肯定沒分,都得零分,為什麼?「皈依佛,覺而不迷」,我們現在還是迷而不覺,這有名無實;「皈依法,正而不邪」,我們現在還是邪知邪見;「皈依僧,淨而不染」,我們現在還是染污,清淨心沒得到。所以覺正淨對我們有名無實,說明我們三皈不是真的,這個一定要知道,不是真的我們受了。這樁事情,蕅益大師、弘一大師都說過,這是研究戒律的人,教我們形式上的戒應當受,但是自己曉得這是結緣,不是真的得到了。你以為這麼一受就是得戒,錯了,那你大妄語,大妄語就是地獄罪。是結緣,結緣什麼?你可以看戒本,人家不會譏刺你,是這個意思。受了以後怎麼樣?我再學,我學多少算多少。這些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你不受,戒律你不能看,不准你看,受了戒,這戒你可以看。可以看怎麼樣?學,一條一條的學,一條學到了,一條就得到了,就得戒了。我真能做到,才算是真的受戒,在今天這個社會假的多,真的少,有幾分真實就很可貴了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所以我跟同學們分析,我這樣的程度,當年親近方東美先生,如果用我當年這個年齡,再三十年之前,方先生他不會收我,為什麼?差太遠了。在我那個時候,三十年前,也就是說我出生那個時代,一般讀書人對老師那種尊敬至少有百分之六、七十這樣的標準,老師願意教你。我們對老師的心,憑良心自己想,有恭敬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,他就收了,他就肯教我了。那我們想想,學校?學校大概學生對老師恭敬心只有百分之三,那我百分之三十,比學校學生加了十倍。學校得繳學費,我老師教我,我一分錢都沒有繳,沒供養,那個時候生活很清苦,沒有錢供養,老師盡義務。這就是印祖說的,一分誠敬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十分利益,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。我們得的利益有限,跟上一代的比,我們沒有超過。外面批評說我超過,我自己心裡清楚,那是讚歎,那不是真的。

  也許是我們的緣分跟上一代的緣分不相同,我這個緣分三寶加持的,自己哪有這種福德因緣,佛力加持的。為什麼?現在沒人做了,我們一發心,佛都照顧,如是而已。自己心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三個老師,跟任何一個老師我都不能比,都有很大的差距。如果說能跟老師差不多的,只有慈悲,慈悲心真有,念念我都希望後人超過我,國家民族才有救,佛法才有救。如果不能超過我,你沒有能力續佛慧命,你沒有能力繼承中國傳統文化。我們這一生當中,小時候吃的苦頭太多,過的是流浪的生活,是現在一般人無法想像的。

  今天恢復有一定的難度,這個難度不容易破除。第一個是根沒有了,我們還有一點點根,現在這一點根都沒有了。你們沒有聽過,更沒有見過,你到哪裡去學?現在的社會比我們學佛這六十年前複雜太多了,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,什麼人在這個社會上能不受誘惑?那真正能不受誘惑的,我們才曉得這是再來人,是佛菩薩來救世的,否則哪有不受誘惑的道理?這一誘惑,三途去了。這什麼?不知道因果才會幹這個事情。如果對因果很清楚、很明瞭,他不會幹這個事情。今天不相信因果,你想學也學不到,因為現在社會上認為講因果是迷信,講佛法不反對那就不得了,那就是大善根了。

  所以這些事情要清楚,唯有一心求佛菩薩保佑,求佛菩薩應化到人間來,真正有再來人,這世間才有救,不是真正再來人,沒有能力救這個世間,再慈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我們要成就自己,行,我們自己善根福德不夠,念佛可以幫助。真幹這個事情,知識不行,不管用,要智慧、要清淨心、要定慧,真正定慧才能夠拯救世間,才能夠續佛慧命。佛學知識不行,常識也不行,真實的德行、真實的功德才能幫得上忙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