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467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六七集)  2012/8/1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6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五十七頁第一行,科題「苦極悔遲」。這是說的妄語,妄語所造的罪業,墮落在無間地獄,這個時候後悔太遲了。請看經文:

  【又其名籍。記在神明。殃咎牽引。無從捨離。但得前行。入於火鑊。身心摧碎。神形苦極。當斯之時。悔復何及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『又其名籍』者,「名者名字。籍謂記罪之簡牘,簡牘類似今之檔案」。『記在神明』,這個意思就是說「神明將惡人之罪行記入案冊也」,我們現在常講的資料、檔案。前面讀過,一切眾生出生在世間都有兩位神,一個叫同名,一個叫同生,這兩位叫俱生神。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投胎的時候就有他,到最後,在這個世間壽命終了,他就沒有了,他跟我們生死同時。這兩位神,一個是記善,一個是記惡,一個專門記好事,一個專門記壞事,把這些記載的事蹟都報告給閻羅王。所以閻羅王裡面就根據這個報告做成了檔案,命終之後,閻羅王審判罪人,這就是證據。不是別人記的,別人記的也有,沒有他這個完整,沒有這個詳細,最完整、最詳細的,從起心動念都有記載。俱生神很多經上都有,《華嚴經》上也有,由此可知,這不是佛偶然說的,佛講一切大經,常常帶著都講到。由此可知,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人做惡事,不願意讓人知道,鬼神全知道;動的惡念,甚至於自己忘掉了,閻羅王那個地方檔案記載得清清楚楚。

  我們如果冷靜觀察,在這個人世間雖然不長,短短幾十年當中,看透了、看穿了,怎麼回事情?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這一生一世所造的因,感得來世的果報,這一生的果報,上一世幹的,無論是受罪還是享福,在這一生當中不能不造業。不造業的是什麼人?佛菩薩再來的,他們不造業,所謂是再來人。不是佛菩薩再來的,哪有不造業的道理!我們真正感覺到這種事情可怕,今天我們遇到這個路,這就是一條正道。這是什麼道?了生死、脫輪迴的大道,淨宗法門。真正聰明人,有大福德的人,下定決心,把這個世間一切捨得乾乾淨淨,一心一意去念這一句阿彌陀佛。

  就像過去諦閑老和尚對鍋漏匠所說的,你一直念下去,將來決定有好處。鍋漏匠真聽話,他圓滿具足了六個字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所以他三年就成就了。這個人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一生是苦不堪言。鍋漏匠這個行業,抗戰勝利以後就沒有了,我再也沒見過,抗戰期間當中我見過。戰前,那我很小,住在農村,一年會見過幾次。抗戰期間在農村裡面偶爾還看見,以後再沒有了。這個行業非常辛苦,跟乞丐差不多。人只有生活在這種苦難、艱難當中,才會覺悟,他覺悟什麼?覺悟人太苦了。現在有個機會讓你離苦得樂,他歡喜,他真幹,真幹就真有成就,給我們做出了好榜樣。所以這段經文是真實的,世間每個眾生的名字都有俱生神詳細記載,閻羅王那裡頭收藏這個檔案。

  『殃咎牽引』,「殃」是災禍,叫災殃。《會疏》裡面說,「無能他人牽我者,唯縛自業,自入惡趣」。人在臨命終的時候,有人來牽引你嗎?沒有。有,無常大鬼,無常大鬼從哪裡來的?自己阿賴耶識裡頭變現出來。你行善,往生到天堂,臨終時候有天人來接引你。說真有天神、無常大鬼來接引你,講得通,真有其事;說阿賴耶識變現的,也講得通,為什麼?一切法離不開阿賴耶。所有的身相,這個物質現象,是阿賴耶的相分,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,離開阿賴耶無有一法可得,都講得通。由此可知,唯獨是縛自業,這個縛是捆綁,糾纏你,業力在糾纏你,業力在牽引你,業力變現無常大鬼。自入惡趣故,地獄自然現前。這個地獄,『火鑊』,我們一般叫油鼎,下油鍋,火鑊是下油鍋。

  『身心摧碎』。「自入於獄火與鑊湯」,這地獄。「摧碎,摧毀破碎。」「神形,精神與形體」,你感覺得有肉體在。在這個刑罰裡頭,人立刻就死了,死得很悽慘、很痛苦。不是一死就了了,地獄裡面的陰風一吹又活過來,活了再下油鼎,所謂是「一日一夜,萬死萬生」,這個罪就可怕了。受到什麼時候你這個罪業消了,這個地獄就不見了。所以地獄是業力變現的,你的業力有多大,你的業力時間多久,這不關別人的事。這些可怕的事情都是我們錯誤念頭造成的,永遠要記住佛經上一句話,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不從別人心想,從自己心想,於別人沒有關係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云:惡業所牽」,慧遠法師這說得好,一個人死了之後墮地獄,多半都是無間地獄。無間地獄它沒有間隔,人一斷氣就到地獄去了,這個地獄境界就現前,他就墮進去,沒有中陰身。有中陰身是鬼道,墮地獄沒有中陰,惡業所牽。「鬼神攝錄」,鬼神在攝受你,他的手上有你的資料,造惡的這些資料。「將入惡道」,帶你到地獄,這個惡道是地獄。「受苦焦焚」,地獄是一片火海,只要是地獄,你所感受的全是火。瞋恚心所感的,人在一發脾氣,全身發熱。佛告訴我們,六道裡頭業因很複雜,但是第一個因素是什麼?佛告訴我們,餓鬼道是貪心,貪心墮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痴墮畜生,這是三惡道的業因。人往往不是一個單純的業因,他許多業因糾纏在一起,貪瞋痴都糾纏在一起。現在我們知道,絕大多數都是無間地獄的業因,所造的。「故云苦極」。『神形苦極』,神,我們講的是魂魄;形,他自己感覺得有身體。「當此之時後悔莫及」,這個時候後悔遲了。

  這些年當中,古時候有個諺語說,怪事年年有,沒有今年多,現在這些奇怪事情愈來愈多,中國有,外國也有。附體這個事情外國有,我到日本見到,日本有,美國也有。這些墮到惡道的,他們不是鬼,都是地獄,還有能力來附體,都是過去在人道裡頭積的有善因。沒有善因,他這個機會都沒有。他附體來幹什麼?懺悔,來求救的。一般學佛的人,心地善良的人,他來求你幫助,求你超度他。我們不知道造作罪業可怕,他們知道。提到地獄,他心有餘悸,你看他的表情、看他的言辭就能體會到,他苦不堪言。造作的時候沒有感觸,受報的時候可憐,「故云悔復何及」,這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。

  佛門講修行,行就是行為,行為錯誤了,把它修正過來,叫修行。所以修行,今天加幾個字進去好,修正錯誤的行為,這叫修行。念頭錯誤了,這是意業的行為,要把它修正;言語,話說錯了,要把它修正過來,語業上的修行;做錯了事情,把這個修正過來,這是身業的修行。身語意三業,三業所做的過失都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修行方法多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總的原則、總的綱領就教你放下。章嘉大師當年教我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就是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,放下,不造業了。為什麼要放下?自性、真心裡面一法都不立。惠能大師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真心。

  所有這些業障、罪業,全是阿賴耶的,十法界眾生沒有離開阿賴耶。但是四聖法界他覺悟了,雖用阿賴耶,他跟自性相應,所以四聖法界稱淨土。六道不行了,六道迷於阿賴耶,迷了,沒覺悟。第一個迷,迷的根就是自私自利,這是根本。根本什麼?有個我執,執著身是我,執著能夠思惟、想像的是我的心,執著自己有身心。身就有苦樂,心就有憂喜,苦樂憂喜是煩惱,不執著就沒有,執著就有。誰能夠不執著?阿羅漢能不執著。所以,你能不執著,你就成阿羅漢。《華嚴》是大乘,十信菩薩的第七信,第七信的菩薩見思煩惱斷了,在斷煩惱這個功夫上跟阿羅漢平等。但是,菩薩智慧比阿羅漢高,為什麼?接觸大乘佛法,受大乘經教的薰習,所以智慧超過阿羅漢、辟支佛。放下一切分別,於一切法不再分別,這個人就是菩薩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叫照見,像鏡子一樣照得乾乾淨淨的,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一塵不染,這是佛。

  佛照見外面境界是什麼?五蘊皆空,這個看得清楚、看得透徹。照見的境界,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」,十法界,十法界全是有為法,「如夢幻泡影」,相有性空,事有理無。所以,他雖然照見,他絕對沒有起心動念。法身菩薩都契入這個境界,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眾生有感,菩薩有應。菩薩來應的時候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能現什麼身,雖現身相,不著身相,雖有言說舉止,他不執著言說舉止。他的示現、他的說法、他的度生都是他受用,幫助別人的。自受用,自受用他等於零,今天科學講零極限。在大乘教裡面,他永遠住在般涅槃當中,也就是說,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這是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自性圓滿的流露。

  自性圓滿流露是佛對我們說的,他自己沒有起心動念,哪來的圓滿流露!所以連這個念頭都沒有。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是自然的。我們身體哪裡有痛癢,我們手一定去撫摸它,自然現象。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們是一體,跟佛是一體,跟菩薩是一體。我們現在是凡夫,出了狀況,他必須得照顧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終極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,回歸常寂光就是回歸到一體,常寂光是一體,一片光明,光明融入光明,痕跡都找不到。這是修證到極處,叫大圓滿。這一大段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,第五段,「酒」。你看,五戒上講的,殺盜淫妄酒,最後給我們講這個問題。這裡分四段,第一段,「負恩違義」。

  【其五者。世間人民。徙倚懈怠。不肯作善。治身修業。父母教誨。違戾反逆。譬如怨家。不如無子。負恩違義。無有報償。】

  這第五種惡,「古有二說」,自古以來兩種講法。「一者如前,明飲酒惡,乃淨影、嘉祥諸師之說」。中國《無量壽經》註解只有這兩家,嘉祥跟淨影兩家。日本多了,日本有二、三十種,中國只有兩個人有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。他們兩個人都說,因為經文裡頭有「耽酒嗜美」,有這一句經文,「後復廣舉餘惡,以明酒之過惡」。雖然有耽酒嗜美,他舉出因為飲酒引發很多的惡行,說明酒的過惡。第二者「以今之五惡,實攝十惡。如義寂師云:身業三惡,以為初三」,這品經文裡面,開頭講的是殺盜淫,這是身業。「口業四惡,合為第四」,第四講妄語,妄語裡頭把口的四種業都講到了,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這我們讀過,都講到。後面這一條講意三業,就是貪瞋痴,因酒這個引起貪瞋痴,「合為第五」。這個講得很好,經文裡面確實找得出這個意思出來。

  「其意謂身業之殺盜淫,以為今之第一第二及第三惡」,經文裡面講的殺惡、盜惡、淫惡,講的這三種。「口業之四惡為今之第四惡,此皆彼此相合。獨此第五惡,淨影師等謂為飲酒惡」,淨影跟嘉祥認為這是飲酒這一條。而「義寂師謂」,這是講的「意業三惡,貪瞋痴也」。「清代彭際清氏亦同此意」,義寂法師這個說法,彭際清贊同。他有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他的註解叫《起信論》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彭居士造的。他說「五惡之義,特準他經」,準也就是依據,準是標準,用其他經論來做標準,「配以十惡」。所以,這段經文內容是五戒、十善,這才講得圓滿。「其一惡者,殺業所攝」,這我們讀過,「其二惡者,盜貪所攝。其三惡者,淫業所攝。其四惡者,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所攝。其五惡者,瞋恚邪見所攝。反是即為五善,亦名十善」。五惡、十惡翻過來就是五善,翻過來是什麼?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

  小乘論事不論心,只要事上不犯就叫持戒,心裡有這個念頭沒有關係,你沒做出來。大乘戒論心不論事,所以大乘戒難持,為什麼?有這個念頭你就犯了,就破戒了,它不管你事上有沒有,不論事的,它論念頭。我恨這個人,想殺他,有這麼個念頭,在大乘就破戒了。這是大小乘戒的差別。小乘的戒繁多,容易持,大乘的戒,條目雖然不多,不容易持。原因在哪裡?小乘不出十法界,大乘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就明心見性。意念裡頭有一點點惡,你就見不了性,明不了心,那是障礙,必須要把它拔掉。心地裡面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,這才能明心見性。能大師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你只要有一物就錯了,一個念頭沒有。現在我們知道,佛在經裡常說「真心離念」,無念是真心,有念是妄心。無念很難,念頭沒有了,我無念了。你看你還有個無念,那個無念依舊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有無二邊都沒有了,這叫中道,他還有個中道。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,有個中道還是有,還是有念。所以祖師說「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真無念。真無念,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,不是真無念,清淨平等覺就不能現前。

  我們想這個事情真難,宗門大德常問「你會麼」,這個問得好,如果會了,就不難;不會,很難。會了怎麼不難?它就在當下,就在現前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知道根、塵、識都是假的,確確實實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不再把它放在心上,就乾淨了,那就是菩薩。用不用它?用它,天天用它,沒有絲毫執著。天天用它,正在用它的時候,也沒有起心動念,也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菩薩,這是佛。如果不能用它,那大乘的涅槃跟小乘就沒有兩樣了。為什麼?墮在空裡頭去,它不起作用了。小乘涅槃叫惡取空,他真的墮在空裡去,他不動了。而且時間很長,經上告訴我們一萬劫,不起作用,不能利益眾生,也不能提升自己。菩薩是活用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活用,真正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這是看破,是慧,如如不動是定,叫定慧等學,定跟慧是平等的。這學了真管用,能提升自己,把自己提升到實報土,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幫助他們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大乘境界高,大乘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;小乘,離一切相,一切法也離了,那個修學的方法笨拙,只能證阿羅漢,跟菩薩比相差太遠了。

  這一段古德既有兩種說法,念老解釋這段經文,這兩種說法都採取,我們看他怎麼把它合會貫通了。「今解」,這個集解,「兼採兩說,首重五戒,故說第五是飲酒惡」,我們在科判上也是用這個。「復廣勸十善,故兼採後說。上之兩說乍睹似異,實亦無違」。乍看好像是不一樣,實際上並沒有違背,為什麼?「好酒貪杯,即是貪惡」,因為這是意三業,貪瞋痴。「醉後易怒」,這也是真的,「是為瞋毒」,喝醉了就發脾氣、發酒瘋。「酒令神昏」,喝醉了迷惑顛倒,這是痴惡。真的,酒一醉,貪瞋痴全冒出來。所以用這個來解釋十善業的意三惡,跟這個經文不相違背。「可見飲酒一惡,常與三毒並行」,三毒就是貪瞋痴,這跟《十善業道經》就合起來了。所以這一品經裡面,實實在在論的是十惡,五戒十惡。

  《資持記》這裡面說,「酒有十過」,十種過失,好酒貪杯的人多,他不了解。《記》裡面說,第一個,「顏色惡」。喝酒了,醉了,喝醉了,臉色不好看,酒醉的樣子我們見過。第二,「少力」,酒醉最後站都站不穩,要別人扶著他。第三,「眼視不明」,看外面東西模糊,看不清楚。第四,「現瞋恚相」,這括弧裡頭說「瞋毒」,這貪瞋痴。為什麼會現這個相?這就說明,阿賴耶識瞋恚的種子力量有多大,在這個時候展現出來了。因為貪瞋痴這三毒是根本煩惱,也可以說是與生俱來,它是第七末那識。

  末那識就是四大煩惱常相隨,四大煩惱組成的,組成末那,末那是意根。這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,執著阿賴耶相分裡頭的一分。阿賴耶相分太大了,遍法界虛空界都是阿賴耶的相分,見分也太大了。執著相分的一分是自己的身體,執著見分的一分認為是自己的心,就是起心動念,假的,不是真的。阿賴耶的全體是自己,你執著那一分是錯誤的。譬如我們人身體是整個,這是一體,科學家告訴我們,人體要從細胞上算,大概每個人身體都擁有五十兆的細胞。你執著一個細胞是自己,其他的都忘掉了,都對立,認為那不是自己,這個看法錯誤了。第七識的執著錯就錯在這裡,他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,見性的人知道。跟著我見起來的,就是貪瞋痴,所以他有我愛,你看我見、我愛,我愛就是貪;我慢,傲慢,我慢就是瞋恚;我痴。貪瞋痴叫三毒煩惱,與生俱來。就是你才開始有我這個執著,有我的身,有我能夠思惟、想像的這個心,這個貪瞋痴慢就跟著你了。正常的時候它不會現前,酒醉的時候就現前,原形出現,阿賴耶的末那識出現了。

  第五,「壞業資生」,這是破壞,破壞你資生這些業行。像酒醉了,發酒瘋,把酒杯扔在地上,飯菜扔在地上,這種不正常的行為出現了。第六,「增疾病」,常常酒醉的人,現在社會上很多,身體不健康,許多病跟飲酒有關係。第七,「益鬥訟」,這是瞋毒,容易爭訟,他會想起哪些人對他不起,報復的心生起來。第八是「無名稱」,常常喝酒、發酒瘋的,沒有人稱讚他,這就是無名稱。人家什麼態度對你?敬而遠之。第九,「智慧少」,這痴毒。你看,貪、瞋、痴都出來了。第十,「命終墮三惡道」。這十個裡面,第四、第七是瞋恚,第九個是愚痴。

  「又世云」,世間人常講「酒能亂性,指酒能迷亂人之心意與良善之本性,故令人造惡」。酒喝醉了,惡態全都露出來了。古時候,這些領導用人,對他所用的人,尤其是賦予重任的人,都要經過考驗。考驗,酒醉是一關,請他喝酒,看他醉了之後他是什麼樣情形。這一關很重要,如果他當大任的話,酒醉了亂性,那可麻煩,壞大事了。酒醉的時候不會發酒瘋,像某人酒的品很好,品德很好,不會發脾氣,不會亂罵人。酒醉的時候絕不處理任何事情,等清醒之後再說,這些都要自己有把握,這個把握很難拿捏。所以「今經云」,這個經裡頭說「耽酒嗜美」,美是美食,酒跟菜是連起來的,脫不了關係的,「本身即是貪痴二毒」。「是故飲酒一惡」,實實在在是兼有意業的三惡。「故上之兩說,唯開合之異耳」,這是念老註這段經文,把兩種說法融合在一起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「此下廣明第五惡之過患殃咎」。『徙倚懈怠』,「徙倚」是指徘徊,「懈怠」是講懶惰。這是說什麼?好酒的人,「心中猶豫,放逸懶惰,唯圖苟安自私,不能修身行善也」。這話說得好,真的,不是假的。喜歡喝酒的人,頭腦不清楚,常常有醉酒的現象,一個星期有一、二次,這個人不能當大事。今天的社會,中國、外國都一樣,連做生意都把酒喝醉了,迷迷糊糊顛倒行事,吃虧上當錯了,後悔莫及。所以佛把酒列入戒律裡頭,重戒。酒本身沒有罪過,酒醉之後很容易犯殺盜淫妄,造這些罪孽。所以五戒當中,酒就是一戒,一定要曉得佛為什麼制這條戒律。

  早年我們跟李老師學經教,講《禮記》的時候,講到註解三禮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,鄭康成,漢朝時候人,學三禮一定要看他的註解。鄭康成酒量是真大,連他的老師都嫉妒他,他的老師是馬融,也是漢朝大儒,官做得很大,相當於現在部長的階級,他跟馬融學了三年。現在講,畢業的時候離開,馬融帶著他的學生,就是同學,到十里長亭去送他。在十里長亭亭子裡面擺下酒宴,就想害他,讓每個同學敬他三杯。你看,一百個人就三百杯。所以中國講酒三百杯是有典故的,不是隨便說的,就是馬融跟鄭康成餞行,讓他喝三百杯酒。三百杯酒喝下去,連小小的禮節都不失,這酒量真了不起。他自己有智慧,馬融想害他沒有害到,成為漢朝一代大儒。

  因為馬融心裡曉得,他的一套學問只有鄭玄,就是鄭康成,他一個人全學會了,而且預計這個學生將來一定超過他。真超過老師,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《漢書》裡頭有馬融的傳記、有鄭玄的傳記,真正是古人所說的「名師出高徒」。馬融有一些嗜好,他斷不了,可能飲酒就是一種。還有什麼?喜歡音樂,他家裡面養的有樂隊,吃飯的時候有個帷幕,幕拉起來,那邊是奏樂,唱歌、奏樂,他在這邊一面是吃飯,一面是帶賓客欣賞歌舞。這是古代富貴人家常有的事情。現代這是電視取而代之了。古時候吃飯有音樂伴奏的,現在普通人家也做得到。這是解釋徙倚懈怠,表心中猶豫,放逸懶惰,唯圖苟安自私,不能修身行善,這個在現在社會上非常普遍。

  所以底下說,『不肯作善、治身修業』。這個作善,今天所謂的公益慈善事業,雖然有大財富,不肯拿出來。「治身修業」,這個業是指正業。「表惡人不肯自修其身,不務正業」,這是真的,他的事業都是自私自利。現在這種觀念變成世人一般的所謂時尚,這就麻煩了。古人最自私,沒錯,但是生意上還是貨真價實。現在的商場出現了偽造、偽劣品,這個可怕。這是什麼?這個行為是謀財害命。欺騙你,東西賣給你,不是真的,讓你吃了會生病,吃了會要命的,這還得了嗎?現在醫藥假的多,生病不敢吃藥,不吃藥還能活下去,吃了藥可能命就沒有了。再有飲食,飲食裡頭很多摻雜化學品,對人健康都有問題。

  這種現象在古時候是決定沒有的,我們可以說三十年前社會上還沒有這個現象,這是最近的。三十年前,你到攤販裡面吃東西很放心。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三十五年前,一九七七年,無論哪個攤販去吃東西,放心,沒有說提心弔膽的。現在不敢,現在連五星級的酒店都不敢,恐怕它還有假東西。從前旅行,在飛機上,我們也是習慣自己帶便當,那是什麼?喜歡吃的東西。飛機上的東西也沒有問題,從來不擔心。現在坐飛機擔心了,飛機上茶我不敢喝,茶有農藥、有化肥,在飛機上只喝它的開水。它的飯菜我不吃,我們還是自己帶一點路上吃。這世界成什麼世界?為非作歹的人多,沒人管。人活在這個世間很辛苦,佛在這個經上說的,這世間人「飲苦食毒」,六十年前我們讀這個經,那個時候想釋迦牟尼佛說的話太重了,怎麼能這樣說法?飲苦食毒。現在這個社會,看到這個經文,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曉得今天社會狀況。現在人就開始飲苦食毒,往後怎麼辦?所以人不務正業,麻煩大了,這個罪過重。

  「其人對父母之教誨,則違戾反逆」,「違」是違背,「戾」是狠暴。下面給我們解釋,「違戾具狠毒背叛之義,反逆者忤逆不孝」。現在兒女殺父母的已經不是新聞,兄弟互相殘殺,朋友互相殘殺,殺父母、殺老師時有所聞。這世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「父母有子猶如冤家,故云不如無子」,這兒子不孝。「如是惡子,辜負慈恩,故云負恩。違背禮義,故云違義」。實在說,現在人不懂得什麼叫恩,不懂得什麼叫孝,沒有人教他。學校教育,不教恩、不教義、不教孝,不要了,學校所學的都是科學技術、創造發明,都搞這些,把怎麼樣做人這樁事情沒有人過問了。所以現在年輕人會做事,不會做人。這些會做事,企業老闆不敢用,每年學校培養人才不少,碩士、博士,企業老闆找不到人才。

  「無有報償,表對於父母之恩德,全無報答」。在外國,我在美國住了不少年,美國的年輕人滿十六歲離開家庭了,家裡面父母不再過問,他成人了,可以自立了。有些離開家庭,跟父母一生都沒有往來。有些,父母生日、過年寄一張卡片,父母就非常安慰,小孩還沒有把我忘記。所以,外國到年老真是可憐,我們中國人講舉目無親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老人,我們在美國是美國最富強的時候,人年老了,退休了,國家有養老金,按月寄給你,物質生活沒有問題,精神生活完全沒有。在養老院就孤家寡人,每天坐在椅子上曬太陽,沒有人講話。他們住老人院的,同住在一個老人院,也都不說話的,你說他心裡頭多鬱悶。我們中國人所謂的坐吃等死,老人院裡一個星期總有一、二個過世的,看到一個一個抬走了,他在那裡等著,哪一天輪到自己。你看多可憐!

  我們看到這種情形,想到中國過去的大家庭,過去大家庭好,養老、育幼是家庭的責任。所謂落葉歸根,年歲大了,退休了,歸根是回老家養老,享受天倫之樂。從前大家庭,不分家的,家有養老的義務。你自己在外面工作,賺的錢,除了自己生活之外,全寄到家裡去。自己有困難,家是你唯一最可靠的支持者,它一定照顧你。一個人一生是以家為中心,榮宗耀祖,光大門楣,是家庭每個人都要盡到的責任。所以育幼、教學是家庭管的事情,不是父母,家有家學,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,養老。大家庭雖然沒有個人自由,因為每個人都要守規矩,不守規矩,家就亂了,它是團體,它不是個人生活的,它是社會行為。所以,能治家就能治國,國是家的擴大。受拘束雖然多一點,但是老年快樂,真快樂,兒孫繞膝。一般家庭的活動中心就是祠堂,祠堂平時沒事沒用處,只有春秋兩次祭祀,祭祀也不過用三天,平常就是老人的活動中心,養老的地方,小孩的活動中心,私塾學校就安立在祠堂。小朋友下課跟老人玩在一起,都是一家人,長幼和合在一起,那種親情、親愛都能顯示得出來,這是今天社會想像不到。

  深圳有七個家庭到我這裡來過,這七個家庭都嚮往過去的大家庭。他們沒有血緣關係,但是很想這七個家庭組成一個家庭,組成一個大家庭,把過去大家庭的道風,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、家風樹立起來。這是個好事情,就像表演一樣,做給社會大家看看,大家庭好不好,讓大家細心再好好評估一下。我相信這個大家庭要建立,參觀的人很多,希望到這個家庭來過幾天,跟你家庭生活的人一定很多。這是好事,這是中國傳統文化,非常難得。這樣一個家庭,我問他,現在有多少人?五、六十個人。他們還希望能再有幾個人家參加,因為現在七家,他們希望到十家,人數大概一百人左右。自己辦私塾,也建立一個小祠堂,祠堂雖然小,裡面供萬姓先祖牌位,每個家族祖宗都有牌位供在裡面。這樁事情值得去做,讓現在人回味中國古代的家庭,典籍裡頭所說的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現在讀這個齊家,沒有人有概念,不知道什麼叫齊家,因為家沒有了。五倫的關係沒有了,五常的德行沒有了,連四維、八德全沒有了,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存亡最重要的關頭。我們這一代不覺悟,教給下一代那就有困難;下一代做不到,我們的傳統就斷絕了。所以,這一代的是關鍵的時代,不能不認真努力。今天一定要做出榜樣,學說沒有用處,要真正做出來才起作用。

  宗教教學亦復如是,上次訪問泰國,我的目的是向泰皇建議,在泰國建一個佛教聖城,劃一個特別地區,把佛教在這個地方做出來。真正落實大小乘兼有的四個科目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,這個小城裡頭每個人都做到,這就是佛教聖城。這裡面天天講經、天天教學,人人都能夠堅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敬、六波羅蜜。對全世界開放,讓大家來看看什麼是佛教,到這裡來你看到了。中國傳統文化的聖城,實際上也是四個科目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也就這四科。把這個做到,這中國傳統文化城,你就看到了。做出來給你看,你要看到好,你就學習,確實可以幫助這個社會化解所有一切的病痛,回歸到安穩和諧。中國歷史上的盛世,可以在今天重現,全在教育。

  中國傳統東西典籍存在,沒有失掉,佛法的經典也存在,也沒有失掉,沒人學。首先找一批人,不用多,一、二百人就夠了,真正發心學習,要真正去落實。自己沒做到不能教別人,人家不相信。五戒做到了,十善落實了,六和實現了,六和敬,最重要的不是叫別人跟我和,不是這個,我要跟別人和。求別人對我和難,求我跟別人和。能有一百個自動自發與大家和睦相處,就能感化這個地區,就能感化很多人。我們過去在湯池做過實驗,做成功了。現在我們想在馬六甲做實驗,在馬來西亞,在那邊建一個漢學院,希望漢學院的老師能做到。以這個為中心,慢慢向外擴大,首先,我們四面的鄰居先影響他,再慢慢的擴大到一個城市。

  我們在圖文巴十年,做了一樁事情,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這個小城裡頭十萬人,居民十萬人,有八十多個族群,有一百多種語言,真的是多元文化,能夠生活在這個地方,都像兄弟姊妹一樣相親相愛,互相尊重、互相關懷、互助合作。現在這個小城,裡面十多個宗教的領導人,大家團結一致,想把這個小城做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,好!我要求這些道友們,不同的宗教裡的朋友們,我給他的時間是一年,明年,你們真正落實了,我們宗教團結了。宗教互相學習,學習我自己的經典,我也要學習別的宗教經典,這樣宗教才真正團結。為什麼?有經典做根據,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衝突不會再發生。尊重宗教信仰自由,絕不拉信徒。宗教最害怕的是拉信徒,我們在那裡十年,沒有拉任何信徒,尊重他所信的宗教,所以他跟我相處很放心。

  我要求大家的方法,就是宗教要回歸到教育,經典一定要詳細講解,每一個宗教道場都講經,好!那些祈禱儀式是附帶的,那不是主要的,主要的是教學。祈禱儀式是我們的聯歡晚會,慶典,宗教裡頭的慶典,我們大家都去參加,挺熱鬧的。我還記得二000年的聖誕夜,那一次我在新加坡,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堂,晚上做彌撒。我們出家人穿袍搭衣,五十多個出家人參加教堂,他們從來沒有過,歡喜!宗教真的可以團結,真的可以做到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可以帶動社會的安定和平,可以化解很多衝突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,「情義俱無」。這題目看起來都很可怕,人活在世間,情義沒有了,這跟禽獸距離就不遠了。請看經文:

  【放恣。遊散。耽酒。嗜美。魯扈。抵突。不識人情。無義無禮。不可諫曉。六親眷屬。資用有無。不能憂念。不惟父母之恩。不存師友之義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不就是現前社會的寫實嗎?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倫常大道,最重視人跟人的關係,祖宗世世代代教人,所謂沒有倫外之人,這個倫就是五倫。五倫是說關係,關係的核心是父子,就是父母跟兒女,父子有親,這親就是親愛。父母對兒女的親愛在什麼時候看見?最明顯的,三個月到四個月。嬰兒在三、四個月的時候,你去看,父母對他的愛,他對父母的愛,他雖然不會說話,你看他的眼神、看他的動作,他對父母的愛,那是什麼?天性,沒人教,自然的。讓我們細心去觀察,看到了。千萬年前的老祖宗就看出來了,看出來怎麼想法?如何把這種親愛永遠保持,一生不會改變,老祖宗有這麼一個願望。用什麼方法?用教學。教學是個手段,教學的目的是把這種天性永恆保持。第二個目的,把這種親愛擴大,讓他能愛自己的親族,他的兄弟姊妹,他的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,他的伯伯、叔叔,愛他這一族,中國從前教育目的在此地。然後擴大,愛鄰居、愛鄉里、愛社會、愛國家,最後,凡是人,皆須愛。

  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,它的目的不是升官發財,是教你做一個道道地地的好人,好人之好人就是聖人。讀書志在聖賢,不在功名利祿,學佛志在成佛、成菩薩,於名聞利養不相干,目標要正確,道路要平直。這是中國先人、古聖先賢千萬年來的教育,只要遵守,這個國家永遠存在、永遠興旺;如果悖離,怕的會滅亡。人要到把倫常放棄了,父不父、子不子、君不君、臣不臣,這社會就亂了。道德沒有了,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信用都不講,這就是今天的社會,沒有人不擔心,沒有人不掛念。

  如何能將這個社會再幫助它回頭,恢復安定和諧?英國人說的,中國人說不出來,忘掉了,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這英國人講的。他講的這個話我看到了,我從書本上看到,完全肯定,他說得一點都不錯。孔孟學說是什麼?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」,《論語》上說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」。我們從這裡總結出孔孟四個字,仁、義、忠、恕,這四個字能救社會、能救國家、能救全世界。仁者愛人,這第一個先決條件,人要懂得自愛,然後懂得愛人。義是講理,理就是合情、合法、合理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人情相應,與國法相應,不能違背人情、國法,情理法面面顧到,這生活裡頭有情趣。這個落實在教育,只要把教育辦好,這個問題就能解決。現在我們發現唐太宗的《群書治要》,這是中國學術的精華,就如唐太宗所說的,這本書能救全世界。我們全心全力來推動,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夠學習。現在大家都講找不到方法,這方法出來了,湯恩比博士介紹的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