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447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四七集)  2012/7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4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二十六頁倒數第四行,從科題「遊化示教」,從這裡看起。請看經文:

  【遊步三界。無所罣礙。開示正道。度未度者。】

  這一小段,菩薩自己成就之後,主要的修持就是教化眾生,從教化眾生這當中提升了自己,古德常說的「教學相長」,在佛法裡面特別顯著。菩薩從斷惡修善,並且把習氣也斷了,這就是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以上。四十一個階級,這個時候他們自己斷惡修善做到圓滿了,連無始無明都斷了,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四十一個階級時間很長,我們都知道,這個裡頭提升自己是無功用道,真的就表現在教學相長。三大阿僧祇劫的教學,無始無明習氣自自然然斷乾淨了,這證得妙覺果位,回歸自性。這段經文就描繪他們自行化他這個真實功德。

  前面兩句,『遊步三界,無所罣礙』。三界是六道眾生,六道裡面沒有罣礙就一切都沒有罣礙,為什麼?六道眾生最難度。六道眾生最苦,不但是嚴重的染污,而且有很深的情執。這個情執廣義的說他貪愛,就是前面講的愛欲,有對人、有對事、有對物,所以這個意思很廣,還有愛人、愛名的。這個裡頭逆境順境、善緣惡緣非常之多,菩薩在這個裡頭一塵不染,他就沒有罣礙了。《會疏》的解釋,「無謀神化,常體性空,故為遊步」。這個遊步,我在前面所說的,就是感應。遊步是比喻,我們今天到外面教化眾生是要遊步,旅遊,步行。現在交通便捷,步行機會少了,出門有車、有輪船、有飛機。這個在六道,三界六道裡頭。實際上,法身菩薩哪裡需要遊步?完全是感應,眾生有感,立刻就有應。

  我們在《還源觀》上讀到的三種周遍,這個意思很深,不是凡夫境界。第一個周遍是信息,「周遍法界」。信息,我們這才動念,遍法界虛空界都收到了。這念頭就像電波一樣發出去,太快了,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所以一念周遍法界,與我們有緣的人,感應就現前。沒有緣的,沒有感應,有緣就有感應。我們要知道,我們跟阿彌陀佛有緣,我們天天念佛、天天拜佛,每天時時刻刻都沒有忘記阿彌陀佛,這跟阿彌陀佛緣很深,所以才動念,阿彌陀佛就知道。不要懷疑,我求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真知道嗎?半信半疑,那就前面說的,你就大錯了,疑是重罪,決定不能疑惑。第二個,這就是反應,我們感他就應,應有顯感顯應、顯感冥應、冥感冥應、冥感顯應這四大類。《還源觀》上告訴我們,「出生無盡」,那就是感應。我們在前面也說過,顯感顯應、冥感顯應都比較少,顯感冥應、冥感冥應就特別多,我們沒有覺察。第三個周遍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,「含容空有」。心量大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含容空有就這個意思。含是包含,包含虛空,這就心包太虛;容是容納,包容,能包容萬有。知道什麼?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。法身菩薩知道,清清楚楚,我們不知道,我們迷惑。

  這樁事情我們用個比喻來說,我們這個人的身體,科學家告訴我們,人的身體大概是五十兆個細胞組成的,五十兆細胞。細胞是我們肉眼能看見的,每個細胞都是我。這五十個兆的細胞在這個身體上,要是每個各個都獨立了,彼此都不相往來,我們的身體就完了。它要是不合作的話,你怎麼辦?所幸的,這五十兆的細胞密切合作,組成一個身體,真正是我們所說的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它全做到了,不分彼此。然後我們就能體會到,法身菩薩就像這些細胞一樣,他統統覺悟到了,他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。所以他一定盡到他自己一分的責任,為整體的健康付出貢獻,不為自己。細胞新陳代謝有週期的,這是科學家告訴我們,七年是個週期,七年我們身體細胞全部換新了。當然它天天都在換,一部分細胞死了,一部分新的細胞又生了,代替了,新陳代謝。小宇宙,人身體是個小宇宙,是大宇宙的一個模型,一模一樣。這個道理我在很久之前就感覺到,早年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到。

  所以大乘佛法是講一體,這才講到究竟圓滿,才真正深深體會到佛經上所說的,生佛是一不是二。生是眾生,佛是諸佛,統統是從自性變現的。自性是本體,一切法不離自性,惠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萬法不現的時候,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佛法常講隱現,隱的時候本自具足,雖然什麼都沒有,不能說它是無。佛法講空,空不等於無,為什麼?它能現萬法,遇到緣了能生萬法。緣有兩種,一種是迷,一念不覺這是個緣,萬法出現了;另外一個緣是感,眾生有感,如來有現,這是隱現。

  所以,無謀神化,謀是什麼?沒有去想,根本沒有起心動念,自自然然,這是神化,神通變化。這個現象,我們通常稱它作自然現象,佛經上講「法爾如是」。常體性空,常是恆常,體是體會得一切現象的自性是空的。一切現象的自性,是真如、是本性,也叫法性、也叫第一義空,不可得。性不可得,相也不可得,作用當然也不是真的。相、用,這就講到俗諦了。所以無論是真諦、是俗諦,皆不可得,都不是具體事實。性雖然是具體事實,但是它沒有現象,所以它不可得。故為遊步,完全是感應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。這樣遊步三界,他當然無所罣礙,什麼障礙也沒有。

  「憬興云:天上人間,唯佛獨尊。」這個佛,廣義的來說,圓教初住以上都稱為佛,就都有這個能力,這是我們中國佛教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頭,法身菩薩稱他為分證即佛,他真正證得佛果,是真的不是假的,但是沒有圓滿,叫分證。在比喻裡面,把圓滿的佛,妙覺果位,比喻作十五的月亮,滿月。從十四以前,大概到初三,月牙就很亮了,都稱為分證。分證,它是真的月亮,光大小雖然不一樣,它是真月,不是假月。什麼是假月亮?捏目所視,我們的眼睛瞳孔焦距有差錯了,每個眼睛看到一個。我們用手指在這上面輕輕的按一下,你看到兩個相,這兩個相稱為相似即佛,你不能說它假的。到底哪個是真的?真的只有一個,怎麼會有兩個?我們一按,真的看到兩個,這叫相似。相似位,那不是真的,真的只有一個,怎麼會出現兩個?觀行即佛,觀行更差了,觀行比相似還不如,什麼?水中之月,我們晚上看水裡面月亮的影子,倒影在那裡。水中之月是觀行,捏目所見的是相似,真的是天上月亮,縱然是個月牙,它是天上月亮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那個月牙就是初住,滿月就是妙覺。古人這個比喻,用這個比喻好,讓我們了解這個月亮你看的,有真有假,假也不離真。

  天台講的六即,六即頭一個是「理即佛」,從理上講、從本體上講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,理即佛,究竟圓滿佛。我們初學佛的人,一點功夫也沒有,叫「名字即佛」,有名無實。「觀行即佛」,有功夫了,功夫得力。淨宗法門功夫成片是這個階級,觀行,功夫得力,也就是說有把握往生。這個法門殊勝,八萬四千法門,在觀行位上是決定沒有成就的,但是在淨土,觀行位就能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觀行位;相似位,就生方便有餘土;分證位,生實報莊嚴土。不一樣,這是八萬四千法門不能跟淨宗比。淨宗,相似以上我們沒有把握做到,但是觀行可以做到,所以這個法門稱為萬修萬人去,道理就在此地。觀行位是每個人都可以往生的,只要你依教奉行,真信、真願、真念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往生才是真正成就,不往生,來生又要搞六道輪迴。你修得不錯,修得好,修得很好,來生得個人身,福報再大一點,生到天道。福報享完之後,如果你享福沒有修福,享福還造孽,那就往三途去了,愈迷愈深、愈陷愈苦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

  所以在一切經裡頭,這個經是寶典,決定不能懷疑。無論別人怎麼樣批評,我們受持如如不動,我有堅定的信心。我們的智慧比不上老師,老師的德行、老師的學問、老師修持的功夫,我們從內心裡面佩服。這個經是老師親自授給我的,如果要改變了,不學這個,那叫背師叛道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所以我們堅定不移,我曾經說過,全世界的人都反對會集本,我還是依教修行。為什麼?老師,這就是對老師的尊敬。學了這麼多年,這個經裡頭的奧祕逐漸逐漸的悟入、明白了,愈讀愈歡喜。實實在在包含一切經教,無論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統統在這一部裡頭。這麼一個小冊子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的法全在其中,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妙法都在這裡頭。我們看到念老對我們的貢獻,就是他用六年的時間蒐集這些資料讓我們做參考,幫助我們理解經文,這集註,我們得感恩。讓我們堅定了信心、堅定了願心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行了,像我在前面所說的。

  所以是「唯佛獨尊,遊步三界。化之縱任」,縱任就是自在。法身以上決定沒有起心動念,這得大自在。別教三賢菩薩分別執著斷了,還有起心動念,所以他們住十法界,住四聖法界,沒有出十法界,出離六道了,沒有出十法界;初地破無明證法身,生實報土。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,所以別教的初地菩薩這兩句話他兌現了,「遊步三界,無所罣礙」他做到了。下面解釋,「罣者,礙止之義」,礙是障礙,止是不動。「又罣礙」,高麗《大藏經》裡面「作拘閡」,也是罣礙。流通本裡面,這個門字裡頭一個亥,做為現在我們講障礙的礙,音義都相同。「故淨影、憬興、《會疏》諸本,皆本拘礙」,從高麗藏本上引用過來的,罣礙。「憬興所云」,這是古大德,「無所拘礙」就是現在講的沒有罣礙。

  「以上《會疏》與憬興,仍是專就佛邊說,乃專就《魏譯》而釋」,這是康僧鎧的本子。「今釋會本」,現在解釋這個會本,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會集本,「則應廣攝發菩提心,念佛得生之人,乘佛威神,遊化三界」,這個意思就深一層。前面所講的全是講佛與法身菩薩,他們遊步三界,無所罣礙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我們這個會集本的解釋,不但是佛與法身菩薩,現前念佛得生之人,這句話很重要,念佛得生,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無論什麼品位,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,乘佛威神,遊化三界。為什麼?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就有能力遊化三界。這個說法這就說得圓滿了。

  經文裡頭說過,「於一念頃」,一念頃是極短的時間,「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」,他有能力超過。有能力到極樂世界以外億那由他百千佛剎,他有能力去。那邊的人有感,他就有去,十方有感,他十方同時現身。「又云隨意修習,無不圓滿」,這無所罣礙。這句話所說的,就是經上講的,這些往生的菩薩們,他們的本身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堂,在那裡聽經,沒動。可是他們能分身、能化身,分身、化身無量無邊,到那由他百千佛剎去供佛,供佛是修福,去聽經是修慧,福慧雙修。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需要多少時間?一餐飯的時間,他就回到本國了。那個回是化身、分身回來了,本身沒動,這個叫真的無所罣礙。不但他修福、修慧,這是上求,還能下化,「宣示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圓頓妙法,導引未度之人,歸向極樂」,你看他還能教化眾生。這個佛世界裡頭與自己有緣的人很多,你到那個地方去宣講淨宗法門,宣講《無量壽經》,接引這些未度之人,引導他們歸向極樂。「故云開示正道,度未度者」。你說往生多殊勝,無論是自行化他都不可思議,皆是圓滿功德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第四段,「輾轉苦痛」。這一大段經文,前面告訴大眾「斷惑念佛」,往後這幾段經文勸導眾生「知苦修善」,一定要曉得我們這個世間苦。年老的人,這種苦的感受比年輕的人要敏銳,你年輕還沒有感受到,年老的人深深感受到,這個世界太苦了。我們所承受的苦比我們上一代沉重多了,今天這個社會的亂象,上一代人沒看到,老師過世二十年了,二十年前沒有,沒這麼亂。今天混亂我們看到了,我們受到了,我們走了以後,你們底下這一輩的人老了,將來這個世界社會眾生之苦比現在還要超過,不曉得超過多少,我們不會看到了,你們看到了。這是事實真相。可是這些事情,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到了,你不能不佩服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若曹當知十方人民。永劫以來。輾轉五道。憂苦不絕。生時苦痛。老亦苦痛。病極苦痛。死極苦痛。惡臭不淨。無可樂者。】

  『若曹』,這句話漢朝時候的,就是現在講的你們。「汝等」,唐宋的時候說汝等,漢、魏晉南北朝常說「若曹」。這言語的變化。大家要曉得,應當知道,『十方人民』,十方世界六道眾生,『永劫以來』,「劫即久遠無比之長時」,時間單位,很長很長的時間單位。現在說永劫,那是「永久之永久,永久無極也」。輾轉在『五道』,五道就是六道,在這裡頭搞輪迴。說五道,就是前面所說的「橫截於五趣中之五趣,天、人、畜、鬼與地獄」。這裡頭沒有阿修羅,為什麼?阿修羅除了地獄沒有之外,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。天有阿修羅、人間有阿修羅、畜生裡頭有阿修羅、鬼道裡頭也有阿修羅,在哪一道就算他是這一道的,所以稱五道。如果加阿修羅,這個阿修羅是專門指天道阿修羅。阿修羅是什麼樣子?福報很大,他有大福報、有大威德,人沒有德行。我們講貢高我慢、自大,喜歡鬥爭、喜歡戰爭,造的業極重。阿修羅這一輩子福報享完了,他造的這些罪業,來生就到地獄道去了。羅剎跟阿修羅差不多,都是好勝、好鬥,有人天的福報,沒有人天之德。人天有倫常,有慈悲喜捨,他沒有,他確實有一點像中國人所說的橫行霸道。

  「據《會疏》」,《會疏》裡頭解釋,「汝曹」到「不絕」這個五句經文,四個字一句,「若曹當知,十方人民,永劫以來,輾轉五道,憂苦不絕」,就這一段文。這幾句意思是,「永劫以來,雖值多佛」,這麼長久的時間我們在六道裡頭,六道裡頭也常常有佛在教化,一定遇到很多佛,「發大心聖道修行難成就」,成就不容易,「故常沒常流轉」,沒是墮落,往下墮落。失掉人身,到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這就墮落。流轉,地獄罪報受完了又回來,又到人天。「乃至今日未出生死」,一直到今天,我們沒有了生死,沒有脫離六道輪迴。所以,這個若曹就指我們這些人。

  念老,下面是念老的話,根據上面註疏的意思,「值佛之人,尚多劫沉淪生死,憂苦不絕」。這是什麼?多生多劫曾經遇到佛菩薩、遇到佛法,還是在六道裡頭打滾,憂苦不絕。「未值佛者,更有過焉」,生生世世沒有遇到過佛的,那更苦了。人多不多?多,沒有遇到的更多。「故云十方人民,永劫以來,輾轉於五道之中,常墮三途之內,至極苦痛,無有絕期」。地獄之苦無法形容,我們看到附體,聽到有些所謂特異功能的人透露出這個惡道的信息,他說苦不堪言。「蓋生老病死均極苦痛」,這是人生無法避免的。「且純苦無樂」。人已經如是了,何況畜生!畜生,一部分我們看見的,還有很多我們沒有見到過;餓鬼道,大多數人沒見過,確實有些人見到過;地獄是沒見到過的,純苦無樂,時間很長。「凡夫業報之身,惡臭不淨,何可愛樂」。這是講到我們現前,我們身是業報身,業報身是個嚴重的負擔。一般常說,身體把它整個分析,三十六種不淨之物,沒有一樣是乾淨的。你看到、接觸到你都厭惡,厭是討厭它,我不喜歡。可是迷惑顛倒的人還認為它可愛、可樂,這是以苦為樂。「惡者,醜惡、凶惡;臭者,難聞之氣味」;不淨,不乾淨。

  這個底下有,《觀佛三昧海經》說,「自見己身三十六物惡露不淨」。《大智度論》當中,「舉五種不淨」。第一個種子不淨。種子,人,父精母血,這不乾淨。住處不淨,投胎到人道來,住在哪裡?住在母親子宮裡面,這地方不乾淨,住處不乾淨。出生之後,當體不淨。外相不淨,外相,九竅流出的都是不乾淨的東西。眼流的淚、鼻涕、口水、大小便、全身的出汗,都是不乾淨的,外相不淨。第五究竟不淨,一直到死,沒有一樣是乾淨的。下面念老有解釋,悉皆不淨,「種子乃精血,住處為胞胎,當體即全身,外相指形相,究竟即畢竟,悉皆不淨」。《十疑論》裡面講「七種不淨」,意思大致都相同,第一個種子;第二個受生;第三個住處;第四個現在講飲食;第五個是初生,你出胎的時候。這個飲食是還在胎中,飲食的是母親的血,養這個胎兒。第六舉體不淨;第七究竟。「七種悉皆不淨。故於自身以及他身,實無可樂之處。純苦無樂,理應厭離」。你要是常常作如是觀,常常這樣想,你對這個身體就不會執著了。這身體不是個好東西,要它幹什麼?

  人最難捨的就是身體,身體能夠放下了,這才是真正入佛門,身見破了。最難的一關,這一關破掉之後,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都容易破,跟著就破了。五種見惑破了,恭喜你,在小乘你證得須陀洹果了,在大乘你是初信位的菩薩。這個時候天眼現前、天耳現前,六種神通這兩種出現了。這是真正佛弟子,小學一年級。雖然沒有出三界,沒有出六道輪迴,三界就是六道,他決定不墮三惡道,他在六道裡人天兩道。而且有期限,只有七次,人天兩道七次往返,證阿羅漢果,就生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,永遠脫離六道輪迴。這個身要細心去觀察,這一章的集註要多看幾遍,為什麼放不下?真正放下了,證得小乘初果,十信初信的菩薩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,不在凡聖同居土。凡聖同居土是身見沒破,凡夫往生的。破身見的人,小聖,小小聖。小小聖不是凡夫,所以他得的是三不退裡頭位不退,他取得聖人的地位,不會再退轉作凡夫,有這麼大的好處。向上提升,那全在自己功夫,自己勇猛精進,提升的速度就快;如果懈怠懶散,提升就緩慢,那是各個人不相同的。如果是往生,那是大幅度的提升,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這完全要靠自己看破,把身體要看破。

  不但這個身要看破,肉身要看破,把我們的念頭看破,念頭不是真的。念頭有淨念、有染念,有善念、有惡念,感果不相同。決定不能有染污的念頭、不清淨的念頭,不可以有不善的念頭,惡念、邪念決定不能有。一定要曉得,邪惡的念頭是三途苦報,善念、善行是人天福報。人天雖然苦,比起三惡道那天壤之別,三惡道裡頭眾生看到人,就像看到天神一樣,羨慕到極處。得人身,為什麼會失人身?念頭錯了。念頭為什麼錯了?不讀聖賢書,跟聖賢距離遠了,就錯了。現在的人跟聖賢有相當的距離,不是近距離,現在人的心被科學技術牽著走。要知道,科學技術是機器,不是人,機器雖然靈巧沒有人性,不懂仁義道德。人性裡頭有仁義道德,有五倫、五常,無論是中國人、是外國人,人性是相同的、人性是平等的。中國人的人性特別明顯,那是因為有聖賢教育,外國人對這個教育疏忽了。

  你看中國的教育,古時候從懷孕就開始,胎教,這是外國人疏忽的。中國人不疏忽,幾千年來都重視,所以把小孩教成聖賢君子,世世代代都有人,全靠的是教育。小孩生下來三、四個月,那個父母跟子女的親愛,這不是學來的,沒人教,父母對子女的愛,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。你再細心去觀察小孩對父母的愛,他雖然不會說話,你看他的動作、看他的表情,你都能看見。而且愛是普遍的,是真心的流露,為什麼?陌生人,不認識的,小孩現在還不認識人,陌生人去逗他,你看他對你的愛,那不是虛偽的。這說明什麼?說明人性是一樣的,問題就是我們怎麼個教法。中國傳統的教育,教育的宗旨,第一條就是如何把這種愛永遠保持下去,一生都不會變質,中國傳統教育宗旨是這個。第二,這才是把這個愛發揚光大,不僅愛父母、愛兄弟姐妹,愛你的家族,家親眷屬,再擴大愛你的鄰居,鄰里鄉黨,擴展到最後,凡是人,皆須愛。所以,中國傳統教育是愛的教育,愛人就不會害人,中國人普遍受這個教育。

  所以在十六世紀,中國明朝時代,鄭和率領一個艦隊,在那個時候大概全世界最龐大的艦隊,兩百多艘戰船,兩萬八千多軍隊,周遊全世界,沒有建立殖民地,沒有奪取當地人的財產,沒有殺害人。那是什麼?愛的教育。這在南洋,大家都記憶得很清楚,歡喜鄭和,他的軍隊來了,熱烈歡迎。土著有些禮物送給中國皇帝,中國皇帝的回禮總比他要多一點,這是大國,不會讓他吃虧的。馬來西亞漢學院破土,納吉首相就談到這段話,讚歎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民族。歐洲人到馬六甲,三條戰船就把這個土地佔領了,做它的殖民地。這不能比,這是什麼?教育。今天整個世界社會動亂、災變頻繁,真正的原因就是教育。因為教育離開了聖賢,所以人學會了自私自利,不懂得倫理道德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倫理道德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。感應的人不和,感應的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也不和,出現今天這些問題,我們要知道。

  下面這一段教給我們,要用智慧去選擇,要趕緊回頭,「表裡相應」。經文:

  【宜自決斷。洗除心垢。言行忠信。表裡相應。】

  這問題就解決了。我們看註解,接下去的經文,『宜自決斷』,「宜」是應該,應該自己,「決」是下定決心,「斷」是斬斷惡因。惡因是什麼?就是底下講的『洗除心垢』,「垢」是骯髒、染污,我們心裡頭被污染了。「《會疏》曰:貪瞋痴為心垢,反之為三善。」今天的世界,這一切眾生,起心動念是不是貪瞋痴?貪瞋痴後頭還加兩個字,傲慢、懷疑,貪瞋痴慢疑。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,這是貪瞋痴慢疑的對象。心是貪瞋痴慢疑,身是殺盜淫妄,身口所造就是十惡業。佛講的十惡,現在人統統具足,你看身,殺、盜、淫;口,妄語、兩舌、綺語(花言巧語,欺騙別人)、惡口(說話很難聽);心裡頭貪瞋痴慢疑。佛經上常講五逆十惡,五逆,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(這一條可以說為殺老師,殺害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好人,都包括在這一條裡頭)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。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,這兩條可以說它作毀滅聖賢教育。

  佛是聖人,佛一生所幹的是教學,六和敬是佛的僧團,是佛所教導的學生。你把這些老師殺掉了,你把這個團體破壞,這個團體是個和睦的團體,是所有團體的典範、榜樣,你把它破壞了,這個罪業是無間地獄。五逆十惡是無間地獄,怎麼可以造這種重業?必須要下定決心把這個斷掉。斷掉之後,反過來得修善,反過來修十善。身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;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意裡頭,心裡面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傲慢、不懷疑。這個世界立刻就恢復正常,立刻就回歸穩定和諧,災難會化解。

  災難為什麼會化解?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環境是受心理影響自然有所改變,提出「以心控物」。我們想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,地球上災難是心垢造成的。貪心感應的是水災,換句話說,這個地區居民個個都貪婪,這個地方就會有水災。水災大小、傷害的輕重,看你那個貪的念頭跟貪的行為,肯定與這個成正比例。瞋恚感的是火災,火山爆發,地球表面溫度上升,與瞋恚有關係。風災,愚痴所感。傲慢感得的是地震,傲慢,心不平。懷疑,問題更嚴重,懷疑對於自身來說,免疫能力破壞了,你很容易感染疾病;一個人有堅定的信心,不容易感染疾病。懷疑會帶給居住這個地方山崩地陷,山倒下來,現在講的走山,山移動了,山倒下來;地突然陷下去,現在好像這種現象也很多,找不到原因,這個地為什麼突然大面積的陷下去。這佛經上告訴我們的,現在得到量子力學家的證明。

  所以,地球上這些災變能不能拯救?科學家的語氣非常肯定,能。只要地球上的居民端正心念,棄惡揚善,改邪歸正,地球上這些災難全化解了。佛在此地也教導我們,這後頭三句經文就是的。「洗除心垢」,洗是洗濯,洗乾淨,除是把它排除掉,所以教我們洗除心垢。這句話就是美國布萊登博士講的三句,他教給我們化解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的方法,三句話:第一句「棄惡揚善」,第二句「改邪歸正」,第三句「端正心念」。我們這個地方經文「洗除心垢」,後頭一句,『言行忠信』,問題就解決了。「言」是言語,言語要與口四善相應。不妄語,言語誠實,不欺騙別人、不欺騙自己,老老實實;不兩舌,不挑撥是非。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人為的糾紛,人禍,都是幾個人兩舌所造成的,挑撥是非。大的,挑撥兩個國家打仗,小的,挑撥兩個人感情破裂,本來是好朋友,變成冤家對頭。所以造作兩舌的業,在佛家說墮拔舌地獄,這不是開玩笑的,果報太可怕了。綺語是花言巧語,目的是欺騙別人,利用你的時候,花言巧語的哄你,利用完畢之後就糟蹋你,綺語。最後一個是惡口,說話很難聽,容易叫別人,聽的人起反感。口離這四種過,這叫語善。行是講行動,是身體,身體的行善就是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身行善。

  《箋註》裡面說,「如言而行」,說話算話,誠實,說到一定要做到。「如行而言」,我真正能做到,我就能說到,這叫忠信。忠這個字是個會意的字,你看心,心不偏、不邪、不惡,這叫忠。遠離偏邪,偏,偏見、邪見,這些念頭統統離開。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佛家講用中道,儒家講用中庸,這都是忠的意思。信,信是五德的根,根基、基礎,信要是沒有了,五德全沒有了,五德是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五德全沒有了,這個社會叫亂世,為什麼?這社會上的人不仁,不知道愛別人;不義,思想、行為都不合理;無禮、無智、無信。社會亂了,人心壞了。佛在這裡教我們,我們要想改變這個社會,幫助社會恢復秩序,從哪裡做起?從我們自己的言行做起,真正能做到這四個字,就能幫助這個社會回歸安定和諧。「言行忠信」這四個字說得好!

  『表裡相應』,「表」是外表,「裡」是內心,裡外是一樣的。淨影大師的註解,說「表指言,裡指心」,從心行上說,「其疏曰:言表心裡,語不違心,故名相應」。心裡怎麼想,言語就怎麼說,所說的跟所想的相應,這叫信。「蓋以心口如一,為表裡相應」。心裡想的跟口裡說的不一樣,這就不相應,這就欺騙人,叫妄語。心裡怎麼想,口裡怎麼說,這就是誠實,這是言而有信。若「廣其義」,把這意思再推廣,表是什麼?表是外表,「表現,形於外者皆是表」,我們表現在外面。行呢?行也是表,裡是內心,「內外一如,是名相應,此即直心」。《維摩經》上說,「直心是道場」,做人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我們要想幫助這個世界恢復到安定和平,現在許多人都懷疑,這個社會還會有和平嗎?我們聽了做何感想?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。能不能和平完全看人,你怎麼個做法。從哪裡救起?從人心救起,現在人心壞了。社會亂了是人心壞了,人心能夠回頭,社會就安定了。要救人心,所以英國湯恩比說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中國孔孟學說講什麼?講倫常大道。倫是什麼?倫是人跟人的關係,人跟一切萬物的關係,這要先講清楚,要大家認識,我們好好重新來建立關係。中國古人把這個關係分作五大類,就把所有關係都包括盡了,不會出這五大類。第一個,根,父子有親,就從這個地方做起點,中國傳統文化的原點。親是親愛,父子親愛這是天性,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的,哪個人制定的,不是,天性,所以它是自然的。教育就是要保持這個天性,讓他在一生當中不會變壞,這是中國教育的目的。過去幾千年來教得好,保持得很穩定,所以這個社會、這塊大地長治久安。每個朝代都出現過太平盛世,總有一百年到兩百年當中,天下太平,人民安樂。在中國每個朝代都出現過,完全靠教學。

  這第一個關係,衍生第二個關係,夫婦有別,夫婦有別就是愛。夫婦組成一個家庭,家庭裡頭最重要兩樁事情,第一個是經濟生活,通常這個責任先生負擔,要去賺錢養家;第二樁大事情,傳宗接代,這是婦女她負擔。兩種責任哪個大?婦女的責任大。所以中國在古時候,教兒女,教女比教兒子重要。為什麼?女孩子教好了,社會會安定。為什麼?她會教出聖賢的兒女,這個功德多大。也就是小孩的扎根教育,從小孩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,母親教,母親用行動來教,不是言語。母親還年輕,二十幾歲,她的父母還在,怎樣在家裡孝順父母、尊敬長輩,表演給嬰兒看。你別看他很小,他睜開眼睛會看,他有耳朵會聽,他已經在非常認真的學習。這個一千天的薰習根深蒂固,中國古諺語有句話說「三歲看八十」,現在這句話沒用處了。也就是你的家教,母親對你三年的教育根深蒂固,八十歲都不會改變。教什麼?完全是《弟子規》,把《弟子規》變成自己的生活,讓嬰兒看、讓嬰兒學習。不是教他念的,父母、大人,全家人都做到,都表演給他看。所以他長大了自自然然守規矩,規矩變成自然的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。人是這麼教好的,不從這個時候開始教,你教不出來。

  現在中國這個教育丟掉了,在中國,大概在九十年之前還有,最近這個九十年沒有了,不但沒有看到,聽都沒聽說過,造成今天的災難。這樁事情非常重要,我們沒想到深圳有七個家庭,他們學習傳統文化,發心把中國大家庭再恢復起來。七個家庭合作變成一個家庭,這太難得了。中國過去家庭是血緣關係,現在這些人是道義的關係,真正覺悟了,中國古時候這個家庭好,要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。有這個思想的不只他們這一幫,另外聽說北方還有一幫,他們也在做這個。中國大家庭真好,希望真的有這麼一、二個做出來,給全世界的人來觀察、來考察、來做比較,這家庭是不是好。所以我早年想到企業家,每一個企業都變成一個家庭,繼承中國傳統的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,把教學、育幼擔負起來,替國家、替世界培養聖賢的人才,這個世界前途一片光明。什麼人去放光、去製造?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他能做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