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444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四四集)  2012/7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4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二十四面第六行,我們從當中看起:

  「我等遵依佛示,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,入於實相,是名敬荷佛恩」。這一句裡面講到三種般若,這三種般若,在大乘佛法裡頭非常重要,這個名詞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大乘,這個三般若是非常重要的。《法門名義集》裡頭所說的,「一者實相般若,二者觀照般若,三者文字般若」。我們可以把它跟《金光明經玄義》所說的合起來看。我們先看《名義集》,《名義集》上說,「實相般若以理為體。體絕虛假,目之為實;印體表彰,名之為相」。先把實相兩個字簡單的解釋一下,理是一切事相發生所依據的,這個現象為什麼會發生,這樁事情為什麼會有,它總有個道理,這個道理就是體。哲學裡面稱之為宇宙萬有的本體,那本體究竟是什麼?哲學一直到現在沒有定論,每一家都有它的說法。實實在在說跟大乘經教比起來,大乘經教講得比較清楚。這些哲學家沒有接觸過大乘,如果接觸大乘,這些人都是非常聰明的人,我們相信就會有一個具體的說法。

  佛法講這個理是理體,常常連在一起講,理體是自性、是法性、是真如、是實相,實相就是事實真相,決定不是假的,也是真心。惠能大師告訴我們,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萬法依這個理生的,萬法依這個體出現的,這個理體就稱之為實相、真相。體絕虛假,理體它是真的,它不是虛妄的,不是假設的,所以稱它為實,只有它是真實的。

  它到底是什麼樣子?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出來了,第一句話說它是清淨的,亙古以來一絲毫沒有染污。為什麼它沒有染污?現在我們知道它沒有形相它怎麼會染污!它沒有物質現象,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念頭,它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。我們的六根緣不到,緣不到就染污不上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,可以緣到物質現象,換句話說,可以被物質染污,它不是的。第六意識就是思想,思想能緣到精神現象;理體不是精神現象,所以思想也緣不到,精神現象也不能染污它。它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自然現象也染污不了它,它真的清淨。「本自清淨」,這是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第一句話所說的。第二句話講它不生不滅,沒有現象。今天科學家所說的,所有一切物質現象、整個虛空法界,全是從波動裡頭發生的。我們看這個波動就是自然現象,從波動裡面產生了物質現象,產生了精神現象。這個三種現象,在大乘佛法裡頭,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。波動現象是阿賴耶的業相,業就是動的意思,不動就沒有業。業叫造作,動就造作,它造作出意念、念頭,從念頭造出物質,所以波動是阿賴耶的業相。意念,阿賴耶的轉相。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,說境界相好,底下我們會講到。

  所有一切環境它都有界限,也都有規律,它一點都不亂。最神奇的都在眼前,眼前就叫法爾如是,它本來就這樣的。母親懷孕,神識來投胎,從一個單細胞,怎麼會變成這麼複雜的身體,這誰在那裡主宰,讓他每個器官、每個神經、每個細胞都排列得那麼整整齊齊,一點都不亂,這是什麼?這就佛經上「法爾如是」,它本來就是這樣,不可思議的境界,你無法去想像,你也沒辦法把它說明。你去想像、說明那是你的事情,不是事實真相;事實真相說不出來的,也不能想像的,它就是這樣,這叫法爾如是,比自然還要自然。

  所以印體表彰,名之為相。這個印體是什麼意思?體是前面講的實相,從實相裡頭的跡象,這個跡象表現出來、表彰了。印體表彰這一句,就是惠能大師末後一句話「能生萬法」,彰是顯示出來,你能看得見,你能夠想得到,這是什麼?這叫相。這個相有意念的相,精神現象,有物質的相,佛法裡面講色法、心法,色法是物質現象,心法就是意念的現象,這把什麼叫實、什麼叫相說出來了。實就是惠能大師他見性的時候,前面四句講實,「本自清淨,不生不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」,如如不動,本自具足,換句話說,它裡面一樣都不少。具足,具足不可思議,無法形容。

  《還源觀》上說三種周遍裡頭「出生無盡」,這就是本自具足。出生無盡,這個理我們想不通,我們也想了很長的時間,忽然想到萬花筒。你看萬花筒是不是出生無盡?實際東西就一點點,但是你把它轉動,你把它轉動裡面產生變化的圖案,永遠不可能有兩個相同出現,這就是無盡。這個常識我們能體會到什麼叫無盡,自性本能就是這樣的。它是遍法界虛空界,不僅是我們娑婆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都在自性裡頭,圓圓滿滿。而且自性在哪裡?在一粒微塵裡頭。一粒微塵是非常細小,小到不能再小,它裡面有圓滿的世界,在佛法講圓滿的法界,一點都不缺。就這一點點,遇到緣的話,它顯現出來原來就是法界。法界不大,這一粒微塵不小,一粒微塵跟外面法界完全相同,《還源觀》上講「出生無盡」。

  第三句是從量上講的,「含容空有」,含是包含,空是虛空,這一粒微塵能包含虛空,能容納萬有,整個宇宙一切事事物物全在其中。這個東西像什麼?現在相似的境界出現了,像我們現在用的晶片,你看愈來愈小,大概比小指甲差不多,現在小的晶片裡頭容納多少?我們花了一年時間,講了一千二百個小時都在裡頭,讓它在放映機裡面從銀幕上放出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佛說的,佛說的晶體很小,肉眼看不見,裡面含藏什麼?含藏整個宇宙,我們所有的現象都在其中,就是一粒微塵。這叫相!

  「亦可以其無相為相」,實相。大乘常講「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」,無相從體上講的,是自性能生,體能生;無不相,無不相從現象上說的,是所生的萬象,所生的萬法,能大師說的。你說能大師明心見性,是不是真見性?真見到了。這種東西在一千三百年前,誰知道?他怎麼就在《金剛經》上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在這個地方碰上,開悟了,明心見性。應無所住,是無相;而生其心,是無不相。實相般若他碰上,明白了,這叫大徹大悟,這一明白了,一切全明白,沒有一樣不明白,真難得!每個人悟處不一樣,惠能是從這兩句經文上悟的,還有很多悟的是另外經上一、二句話悟的,都不相同。這裡頭沒有原因,也就像碰巧一下碰準了,豁然貫通。但是條件是相同的,都要心地清淨,我們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的心,你會碰上,不定什麼時候,不定在哪一種形相裡頭碰上了豁然開悟。

  我們凡夫為什麼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開悟,不但一生一世,生生世世都無法開悟,什麼原因?障緣太多,障礙。障礙是什麼?裡面起心動念,包括分別執著,這裡面的障礙;外面五欲六塵,七情五欲,這個東西障礙你。你怎麼障礙?著相,以為這個世界是真的,這世界在一微塵裡頭不知道。大乘教佛常說「芥子納須彌」,須彌納芥子不稀奇,我們都懂,芥子納須彌我們不懂,芥子是芥菜子,就是小晶片,納須彌,須彌山,須彌山在哪裡?在那芥菜子裡頭。現在我們聽這個話,相不相信?相信。我們這個數碼照相機去照喜馬拉雅山,整個山都照在裡面,它就在那裡頭,不就納進去了嗎?不但納喜馬拉雅山,如果我們到外太空乘著火箭,人造衛星發射到太空,從太空扭過頭來照地球,地球也在晶片裡頭。這就是佛說芥子納須彌的真相。

  從前這個真相不容易理解,現在因為科學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,我們很容易了解。要知道全是假的,芥子裡面的須彌是假的,芥子外面的須彌也不是真的。假的就等於零,這邊假的也等於零,零跟零是平等的,零跟零是沒有障礙的,所以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為什麼無礙?不是真的。今天科學家也提出這句話,叫零點能量點,零點能量點要用我們此地實相般若說,它也是講的實相般若,它換了個名詞,叫零點能量點。所以自性能生不可得,能生的自性不可得,我們六根緣不到。自性所生的萬物,能大師所說的「能生萬法」,所生的萬法不可得。為什麼不可得?《金剛經》上說了一句話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,都是「一合相」,一合相就不是真的。物質現象是一合相,都是極微色聚集而成的,合是組合,離開極微色沒有一法可得。所以一切法是什麼?緣聚,聚集在一起你就見到法;它散開,散開就沒有了。

  而這個極微色它有生滅,它不是不生不滅,它的生滅非常快速,我們講剎那生滅。剎那時間太長,根據《菩薩處胎經》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,我們概略的估計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所以六道凡夫沒有能力了解它、認知它。不但六道不行,四聖法界也不行,四聖法界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別教三賢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都見不到、緣不到。大乘教裡佛常說八地菩薩,八地以上他們全都知道。惠能大師說出這個五句,這個境界是八地以上的境界,所以我們要把惠能大師看作是初住以上,這不恰當。為什麼?他這五句話是實相般若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。這四句是講實相的體,體是性空,我們講了它不是三種現象,它真的存在,它真有,為什麼說它空?因為它不是屬於三種現象,我們六根緣不到。再細說就我們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都緣不到,叫它做空。但是後面說,「能生萬法」,萬法是有,有從哪來?有從性空裡頭生出來。怎麼生出來的?因為它本自具足,本自具足是它本來具足萬法。就像萬花筒一樣,你看只有幾片不同顏色的碎片,裡面放三塊玻璃,它就產生這樣的現象。

  這裡面的圖案不是人畫的,不是我們預先想像的,不是的,完全是自然的,佛說法爾如是,諸法本來就是這樣的。告訴我們,一切諸法本來就是有條有理、有規有矩,一點都不亂;亂,亂是你迷了,迷了才亂,不迷永遠不亂。無論在什麼狀況當中它都不亂,問題就在覺迷,覺稱為佛菩薩,迷才稱為眾生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真正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有什麼好處?有大好處。這個好處是什麼?我們從心裡頭把這個疙瘩放下。我們的真心顯現,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現前,清淨平等是定,清淨心是禪定,平等是自性本定。就是惠能大師第四句講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本來沒有動搖,是自性本定平等,動就不平等,不動才平等。真正到不動心,不起心、不動念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平等的,眾生跟佛平等,地獄跟天堂平等,無間地獄的眾生跟阿彌陀佛都平等的,沒有絲毫差別。

  所有的境界相都是自性變現的,佛是自性變現的,蚊蟲螞蟻是自性變現的,花草樹木是自性變現的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,它怎麼不平等!所以這些不平,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造出來的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本身就錯了,本身是虛妄,沒這個東西,所以它搞出這些東西虛幻的。虛幻怎麼解釋?我想佛在經教裡頭比喻,十之八、九都用「夢幻泡影」做比喻,夢講得非常非常之多,這是個很好的比喻。我們都會有作夢經驗,夢醒之後你坐起來想想,這夢從哪來的?去想這個問題。為什麼會作夢?夢裡頭好像都是真的,那個東西它的體、它的根在哪裡?科學家討論這個問題,說夢是下意識變現的,我們能相信。為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,意識是心想,離不開心想。可是晚上我沒有想它怎麼就出來了?這就是微細的念頭,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的,極其微細的念頭不曉得。

  我們能夠覺察到是很粗的念頭,粗的念頭也會在夢中出現,極其微細也在夢中出現,這個也不離自性,也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。自性裡頭沒有,它怎麼會出現這境界?在夢境當中不知道自己在作夢,以為都是真的。如果在作夢當中豁然明白,我是在作夢,夢中全都是假的,那你在夢中就成佛、成菩薩。為什麼?清淨平等覺現前,不會被夢境所轉,你能轉境界,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凡夫跟如來的差別,就是凡夫被境界所轉,如來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,所以他樂!被境界所轉的人苦,能轉境界的人樂,這大乘經裡頭有大樂,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。所以實相,這三種般若的根本,它是體,觀照般若是相,文字般若是用,體相用是一樁事情,一而三,三而一。

  我們再看《金光明經玄義》,我們對起來看。《玄義》裡面說,「梵語般若」,這從梵語翻過來,「華言智慧」。為什麼不把它翻成智慧還用般若?中國智慧兩個字意思比較狹,沒有般若那麼廣,所以不得已還用梵文音譯,再加以註解。「此三般若體是圓常大覺」,這句話說得好,《名義集》裡頭沒有講。圓是圓滿,包括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五句話裡頭的前面四句,圓滿。常,常就是不生不滅,如果有生滅那就是無常,阿賴耶是無常的,自性是真常,圓常大覺!這就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是講的智慧,自性裡頭有圓滿的智慧,這個圓滿的智慧稱為大覺。「即此一覺,有三種德」,德是德用,所以稱為「三般若」。這個說得好,我們要記住,要常常記住,我們的自性是圓常大覺,我們的真心,你看我們現在變到不覺,圓滿永恆的大覺怎麼現在變到不覺,迷惑顛倒、無常不覺,變成這個樣子。

  諸佛如來跟我們自己是一不是二,為什麼他是圓常大覺,我們是無常不覺?從這個地方我們生起真正慚愧心,怎麼會搞成這種地步?今天我們蒙佛開示才曉得自己有圓常大覺。這根本不知道,這個世間不知道的人有多少!知道了我們要努力把圓常大覺恢復起來,成佛就恢復。恢復了是不是現在就證得?不是。你本來就有,怎麼是現在證得!怎麼恢復?經教裡講得很多,說得很細,我們的毛病就是被三種煩惱障礙住。第一個無明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,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我們的起心動念沒停止,這個要知道,停止就成佛,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,就回歸自性。起心動念,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這樣的頻率在波動。

  起心動念就是阿賴耶的業相,從阿賴耶的業相(從起心動念)就變成轉相,從轉相就變成境界相,轉相就是第六識跟第七識。所以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第六、第七是心想。業相沒想,就是起心動念沒想,所以它叫自然現象。有想的這精神現象,第六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。阿賴耶的境界相,物質現象、色相。迷了,自性裡面的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,在阿賴耶裡頭叫受想行識,在自性裡面叫見聞覺知。這些都要搞清楚,全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從來沒有說一分鐘離開它,沒有。大乘教裡頭,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,我們要認識它,要認得很清楚,要很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然後我們才有辦法好好的來調理,把它調順,順著法性就明心見性了。

  一時頓捨我們做不到,一時頓捨立刻放下,釋迦牟尼佛做到,惠能大師做到,在中國沒看到第二個。有頓捨的,但是他不是一時,有二、三年的,有十幾年的,有二、三十年的,我們在佛門文字記載裡面看到。不論時間長短,這個沒有關係,開悟境界是相同的,都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那現在我們深入了一層,悟入境界是相同,裡面習氣差別不一樣。習氣造成實報土裡面四十一個階級,圓教,《華嚴》圓教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這四十個,等覺,菩薩四十一個階級。四十一個階級,統統是從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上說的,因此這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它真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。你要說它真有,在這個地位上都不起心不動念,還有什麼分別執著!階級是從分別執著生的,他起心動念斷掉,分別執著沒有了,所以他是平等境界。

  那為什麼不能說無?真的,每個人妄想斷了,不分別不執著,妄想習氣沒斷,每個人習氣不一樣,有人多一點,有人少一點,這樣就形成四十一個階級。四十一個階級是大說的,大分;細分?細分不曉得有多少階級。小朋友在學校念書,統統都是一年級的學生,平等的,考試起來還有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三名,拿的分數不一樣。所以細分那就說不清楚、說不盡了,大分為四十一個階級。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別當真,不要以為真有,也不能以為真的沒有,你才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。這個叫「名為實相,即一切種智也」。

  下面括弧它有解釋,「非寂非照者,寂謂寂靜,照謂照明,寂照皆言非者,用遮二邊,以顯中道實相之德」。講經教學特別是講般若,般若不能講,以權巧方便來講,所以講的人、聽的人都不能著相,著相就全都錯了。寂跟照分不開,像一面鏡子,鏡子寂,寂是寂靜,不動;照是它作用,外面境界它照得清清楚楚。所以說照而常寂,鏡子沒動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寂照是一不是二。這個地方講非寂非照,不能說寂,也不能說照,為什麼?那是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樣。這是什麼?顯中道實相。寂是照之體,照是寂的作用,這個東西你要是真正了解,我們的心、我們的念頭如果是在寂的狀況之下,就是定,就是入定。如如不動,起不起作用?起作用。什麼作用?照,你什麼都明瞭,照見。

  那我們的心不寂?不寂就是心裡頭有動,就是念頭,前念滅後念生,像波浪一樣。我們的心水現在有波浪,波浪小,照得比較清楚一點,智慧就大;波浪大一點的時候,照得就很凌亂,不很清楚,智慧就小,就這個道理。所以愈是清淨你愈照得清楚,我們跟有功夫的人比,實在講不是比別的,就是他的心比我們清淨,他的波浪比我小,所以他比我高明,就這麼個道理。我如果定下來,把所有的雜念東西統統清除出去,我就用照,我不比他差。美國的修.藍博士到這裡訪問告訴我們,要把我們的記憶,不善的記憶、善的記憶統統清除掉。那個記憶是什麼?記憶是妄想、雜念,統統清除掉,心就恢復清淨,清淨心就起作用,就能替人治病,這是他把他的道理說出來。說你用什麼功夫幫別人治病?他沒有別的,就是把自己的心裡頭拉里拉雜東西清除掉,恢復心地清淨,他沒有到平等,到清淨心。我們猜想,他的清淨心大概只有須陀洹!就起作用了,如果到阿羅漢那還得了,放下了。

 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?就是認為這個世間什麼都是真的,就這一個錯覺害得我們生活這麼苦。要曉得所有一切全是假的,身體也是假的,你什麼都不放在心上,你的本能就恢復。本能是什麼?智慧,實相智慧,智慧德相,德是什麼?德是觀照,觀照般若。相是什麼?相是方便般若,這三個都出現。不斷的清除,完全清除乾淨什麼都沒有了,這叫成佛,這叫證得實相,三種般若都現前。實相般若是自己的本性,真如本性;觀照般若是自己的法身、報身;方便般若是自己的應化身,是度眾生的,幫助別人的,自受用的是觀照。三般若把整個佛法都包括盡,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教學,說法四十九年,講般若講二十二年,我們要記住四十九年,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的時間。般若是什麼?般若就是放下。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的,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觀照般若,放下是實相般若。佛法的契入,關鍵就是在看得破、放得下,什麼都不要計較。

  龐蘊居士是唐朝的,雖然在家居士,這一家人都了不起。他往生的時候叫他女兒出去看看什麼時候了,他女兒很靈巧,什麼時候,他要走了,告訴他時間還沒到。她先往生了。龐居士搖搖頭:要我替她辦後事!本來他想他往生了,後事讓他女兒辦,你看看這一家人多自在。就是他,他是個大富長者,把他整個家產變賣掉之後,買了一條大船,所有財產統統裝在船上,船划到長江的中心,砸個洞讓它沉下去。就有人問他,這些金銀財寶你不要了,為什麼不做一點好事,去布施給別人多好。他說了一句話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我們就知道,他就是為了留這一句話告訴世間人,好事不如無事,把整個積蓄家財沉到長江底下。為什麼?無事成佛,有事還在行菩薩道,哪裡能比得上!整個財產統統沉到江裡去生活怎麼辦?編草鞋。從前旅行的人穿草鞋,一雙草鞋兩文錢,每天賣幾雙草鞋,生活就夠了,什麼都不要了。這示現什麼?現身說法的,什麼叫看破、什麼叫放下,你看我做出樣子給你看,這叫看破、放下,真的看破、放下。所以甚深般若他要不是參透了,他做不出來,禪宗的大德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
  所以寂照皆非,非寂非照,顯示什麼?中道實相法爾如是。對這樁事情不能起心動念,不可以分別執著,也就是說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「一切種智者,謂知一切諸佛之道,知一切眾生之因種」。上面,一切諸佛成佛之道,他完全明瞭。一切眾生,九法界眾生他們的業因,種是種種,種種不同的因、種種不同的果報全知道,這樣才能普度眾生。

  第二「觀照般若」,我們看《名義集》,「觀照般若以智慧為體。體是般若,觀照是用,體用合說故名觀照般若」。這是《名義集》說的,我們再看《光明經玄義》,「觀照般若,謂觀照之德,非照而照,了法無相,名為觀照,即一切智」。前面實相是一切種智,觀照般若是一切智,一切智是菩薩智慧,一切種智是如來智慧,圓滿的智慧。「非照而照者,照謂照明,謂理本非照,因觀而照」。理是自己的本性,本性本來具足般若智慧,在什麼時候?一切時、一切處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。我們怎麼不覺?其實它都在起作用,在眼這叫見,你有沒有看見?有看見,那是它起作用。在耳曰聽,在鼻叫嗅,在舌叫嘗,在身叫觸,在意叫知,這是什麼?這就是觀照。

  非照而照,你並沒有起心動念要叫它照,它自然的,睜開眼睛就見,豎起耳朵就聽,外面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,這就是你的觀照般若。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智照,照見,照見什麼?照見五蘊皆空,就是了法無相。它明明有相,相即非相,知道這些相因緣所生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這是智照。六根對六塵境界,六塵境界當體即空,那我們能照的六根也是當體即空,根塵都不可得。這當中還有識,識是什麼?識是妄想分別執著也不可得;換句話說,六根六塵六識都不可得,這叫五蘊皆空。這叫什麼?這叫見實相。所以自性雖然說不上照與不照,因為六根對六塵境界自然就起照的作用,而「顯觀照之德」。

  一切智無所不知,你看般若的體無知,般若無知,它起作用無所不知。你問他,程度淺的人他給你講得淺,你歡歡喜喜;程度深的人,他給你講得深。他有沒有說法?沒說法。他所說的法即是非法、非非法,你不能執著他有法可說,錯了,相是假相,法哪裡是真的?所以《般若經》上才說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有作用、有用處,用了就別執著。不但是用完了不執著,正在用的時候也不執著,這真的離一切相。過河要坐渡船,到了對岸我們把船捨掉,上岸了,對這個船沒有佔有的念頭、沒有執著的念頭,這個對的。還沒有到彼岸,還在水當中坐在船上,對這個船也沒有佔有的念頭、也沒有支配的念頭,那就更對了。這些都是日常事,都是平常事,般若在哪裡?在日用平常、在穿衣吃飯、在家常生活、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接物,沒有一樣不是般若。菩薩的生活就是三種般若體現,圓滿體現。所以,一切智就是我們講無所不知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無知是講真諦,無所不知是講俗諦,真俗是一不是二,圓融!

  第三,《名義集》裡頭說,「文字般若以音聲言教詮提為體」。音聲、言教是工具,詮提,詮是圓滿真實的意思,提是提示。這是說佛講經教學是實相般若,全是實相般若,用言語音聲提示,這是教學之體。釋迦佛四十九年教化眾生以這個為理體,就是說他這些話從哪來的?他這些道理從哪裡來的?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是自性般若智慧流出來的。自性般若智慧就是實相般若,這一句實相為體,從實相般若裡頭流出來的音聲、言教。「文字非般若,何以名般若」?將這些音聲,像現在講經教學,我們把它錄像、錄音錄下來。錄下來之後把它寫成文字,做為書本來流通,這就是用文字。這些文字你看了之後能生智慧,這就是文字般若。這些文字能詮提般若,能將實相般若用文字顯示出來。「因中說過說果」,過是過去、未來,果是果報,過去世的因有現在的果,現在的果又是未來世的因,來世的因,互為因果,源源不斷,在這個裡頭體現到智慧。

  在《金光明經玄義》裡頭,第三講「方便般若」,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文字般若,文字是屬於善巧方便。「方便,猶善巧也」,也就是講的善巧。「謂方便之德,非寂而寂,善巧分別諸法,名為方便,即道種智」。道是道理,無量無邊這一切法什麼道理而成就的,種是種種,種類太多太多了。每個法裡頭也不是一個道理所現的,許許多多道理,佛法叫因緣,無量因緣起一法,一個因緣起無量法,無量因緣起一法,菩薩統統知道。

  下面括弧裡一個小註,「非寂而寂者,寂謂寂靜,以寂靜故,了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」。這樁事情我們要知道,你要想智慧現前先要修定,寂靜是定,定才有智慧,定不下來沒智慧。所以學教以為我讀很多書,我就什麼都知道,那是常識、那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是什麼?智慧不學你就完全曉得,你所了解比學的人更深、更廣。為什麼?智慧現前了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才曉得戒定慧重要,你才會承認,你才不會把路走錯了。今天走錯路的人有多少?真的是無量無邊,不走老祖宗的道路。而且一個最大的錯誤觀念,認為老祖宗比不上現在人,認為現在人有智慧,老祖宗沒有智慧;現在人有科學,老祖宗沒有科學。殊不知老祖宗的科學比現在高太多,為什麼老祖宗知道,不向科技這個方向去發展?因為向科技發展會引導人爭利,就是今天現前這個社會。老祖宗不走這條路走道德,寧願不要這些科技的方便,一生過太平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
  我們細心想想,老祖宗選擇這個道路,跟現在人選擇科學技術道路,兩個比較一下哪個好。細心對比你才知道老祖宗有智慧,不會魯莽;有道德,沒有自私自利。人應該隨順性德,生活在倫理道德之中,這個人有幸福。存好心、說好話、行好事、做好人,起心動念多替別人著想,少為自己著想,世界永遠是安穩和諧,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真善美慧。所以戒定慧三學,隨著佛教傳到中國來,儒家接受,道家也接受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是真學問,這是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決定不是知識能夠相比的。我們對這樁事情知道得太遲了,到晚年才知道。這些話年輕時候聽說,但是不懂,所以沒有認真學習,如果真聽懂了,我們就會真做,沒聽懂。老人,上一代這些老師,雖然苦口婆心的誘導我們這些年輕人,但是這些年輕人善根不夠深,煩惱習氣很重,聽懂了,好像是聽懂了,不是真懂。

  所以章嘉大師說的一句話說得好,是不是真聽懂要用行動來做標準,就是說你有沒有做到?你沒有做到說明你沒有聽懂。真聽懂哪有做不到的道理!哪有不肯做的道理!這個話說得好。六十年前說的,那個時候我們聽懂了沒有?沒聽懂。現在懂了,過了六十年才懂,懂了,遲了。所以現在我這一代,把這些經教講給年輕人聽,比我聽老師教我的時候,講得清楚、講得仔細。希望你們真正懂,真正回頭,馬上就幹,底下一代就超過我了。心量要大,希望下一代都超過我自己這一代,再過個三代、五代,傳統文化就復興了。決定不能有嫉妒心,不希望別人超過我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是滅佛法、是滅傳統文化。為什麼?一代不如一代,三、五代下來就完了,斷掉了。

  關鍵就在這一念,一念私心不希望別人超過我,我滅佛法,滅佛法果報在阿鼻地獄。無量劫之後,你從阿鼻地獄出來,得什麼果報?無論在哪一道生生世世愚痴,沒有智慧,糊塗!一個人愚痴糊塗,當然造罪業,所以到人間來時間不長,又回到惡道去了。這樣的來來去去不知道幹多少次,沒法子計算的。人不能造這個罪業,這罪業太重!我們想自己提升,要幫助別人提升,幫助別人,是真正幫助自己;障礙別人,完全是障礙自己,這個道理要參透。永遠存一個心希望別人比我好,這就對了。所以心地清淨,智慧自然生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聰明,自然就放下執著、放下佔有,你就得清涼自在。所以以寂靜故,了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,緣聚就生,緣散就滅,假的不是真的。「性本空寂」,沒有自性,只是緣聚緣散而已,「以顯方便之德」。

  「道種智者,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」,八萬四千法門,「發起一切眾生善種」。方便般若是為別人的,不是為自己的,觀照是成就自己,方便是成就一切眾生。所以別人有優點要讚歎,別人有缺點不但不能放在口上,更不能放在心上。為什麼?放在心上你的心被染污,錯了;放在口上,你造惡業。記住普賢十願,「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」。如何讓一切眾生以善巧方便生起善種?這個善種就是善根種子。三種般若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後邊還有五種般若,五種般若前面兩種,實相、觀照跟前面所說大致上相同。這是出自《金剛經纂要疏刊定記》,我們把它念一遍。「一、實相般若:實相即般若體也」,這三種說法合起來看,意思就很清楚不難懂。般若之體,前面我們講般若之體,講過什麼叫實、什麼叫相,講過自性、性體、真如、本性、實相都是一個意思。「謂明了一切諸法皆空,離一切虛妄之相,故名實相般若」。無論是真是妄都是空寂,真實的是空寂,妄,外面的假相也是空寂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定是空寂,你就見道了。

  「觀照般若:觀照即般若之智用」,就智慧起作用。「謂因觀照明了法無相,悉皆空寂,以顯即體之用,故名觀照般若」。不是沒有作用,在一切作用當中,不著相就是觀照般若。《般若經》上給我們說了不著十種相,這是舉例子,十種代表一切相。完全用清淨平等覺,那就是真心,那就是實相,用這種心生活,用這種心工作,用這種心待人接物,你就是菩薩。在生活當中體驗出來了,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三種般若統統現前,這是佛菩薩,真正是清淨平等覺。即用,即體之用,即用之體,體用不二,體用一如,這是自受用。

  第三,「文字般若:文字是能詮之文」,詮是說理圓滿,言語可以把這個理講圓滿,文字也能把這個理說圓滿。「般若是所詮之法」,就是這個文字裡頭有圓滿真實之法在其中。「能所合成,以語言文字,性本空寂,故名文字般若」。佛所說的一切經全是文字般若。

  第四個是「境界般若」,這個界就有界限,譬如一個國家,在中國東面是東海,是界限,西面是蔥嶺為界限,這叫境界。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有它的界限。另外一種,我們契入,譬如學習經教,契入經教程度的不同也是界限。像讀書,小學有小學生的界限,中學有中學生的界限,一年級的界限跟二年級界限不一樣。般若亦如是,也有淺深不同,所以,境界是一切諸法的境界。「謂境無自相」,這些境界相從哪來的?「由智顯發,以根本、後得二智,照了一切諸法境界,悉本空寂」。用智去看能看到它的真相,一切諸法,根本智見它的體,性空,了不可得。用後得智看它的事,看它的相,看它的作用,這些相是幻相,看穿了就像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「從境得名,故名境界般若」。括弧裡頭有個簡單解釋,「根本智者,即菩薩親證本有之智」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是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根本智。「後得智者,謂證根本智後,所起化他之智」,你證得根本智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然後你教化眾生種種方便,或者說種種文字,那叫後得智,是根本智的起作用。

  第五種叫「眷屬般若」,眷屬這裡舉幾個例子,很多,像「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」,這個合起來是四加行。下面,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,這都是佛在經上常說的。「謂此諸法,皆是觀照慧性之屬」,與觀照般若有關係,所以稱為「眷屬般若」。括弧裡頭有簡單的解釋,「煖者,如木鑽火,未見火出,先得煖相。以喻加行位人」,這是四加行,加行位人。「未得智火」,智火沒開,「燒煩惱薪,已見煖相」,還沒有辦法,智慧沒開,沒有斷煩惱,在將斷未斷的時候煖相現前。「頂者,觀行轉明,如登山頂,皆悉明了」,這是比喻,你到達山頂,比前面煖高了一層。「忍者,即忍可之義」,忍是承認的意思,肯定的意思。「於苦集滅道之法,忍可而樂修也」,對於佛所講的這個道理明白、懂得,認真去學習。最後一個,「世第一者,於理雖未能證,而於世間最勝也」,沒有能大徹大悟,沒有能明心見性,知道佛法殊勝,在世間法裡確實是第一。

  下面是三學,加上這個是五種解脫,戒是戒律,定是禪定,慧是智慧,「解脫,解縛得脫」,縛是煩惱,煩惱真正放下,脫是脫離生死輪迴,「自在之謂也。解脫知見者,知謂智也」,後得智,「見謂眼也,智眼照了諸法皆空,無有障礙,得其自在也」,這叫解脫知見,屬於眷屬般若,略舉這個幾種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