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437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三七集)  2012/7/1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3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零九頁,最後一行看起:

  【或時心諍。有所恚怒。後世轉劇。至成大怨。世間之事。更相患害。雖不臨時。應急想破。】

  這段經文是佛在此地教給我們,不能有爭執,這一點非常重要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平時處世待人,要把爭執放下。現在人口邊上常講的競爭,競爭可以說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,競爭到激烈就變成鬥爭,鬥爭到激烈就變成戰爭。現在的戰爭是核武、生化,沒有勝負,是同歸於盡的。所以這是愚痴到極處。但是有時候人不能夠忍受,原因是從很小很小事情起的動機,只要小能夠忍,就不會出現災難。我們看註解,念老在此地,為我們提供一些資料,給我們做參考。『或時心諍』,諍就是競爭的爭,「《一切經音義》解作訟」,諍訟,意思是一樣的。「《會疏》曰:人情平時雖無憤恨,違境忽生,不時鬪諍,故云或時」。或時,我們現在講有時候會發生,不是一定的。在什麼時候發生?兩個人爭執,意見不相同,誰也不服誰,這個時候就會發生。有智慧的人懂得讓,什麼叫忍讓、謙讓、禮讓,都在這個時候用上了,只要用個讓,問題立刻就化解。所以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,都教給我們修忍辱波羅蜜。中國古人很少講爭這個字,可是爭這個字現在在全世界普遍用上了。

  我曾經向一位美國的老教授請教,澳洲時候遇到的,這是一個資深的教授,在昆士蘭教書。我向他請教,我說美國是不是從幼兒園就教競爭?他告訴我,是的。我說,一直到大學、研究所?沒錯。我說競爭再升級是什麼?他沒有想到我這個問法,當時他很震驚,不能回答。我告訴他,我說競爭升級就是鬥爭,鬥爭升級就是戰爭。這種思惟、這種理念,就是造成現前整個世界社會動亂、地球上災難頻繁的真正因素,教錯了。我說在過去的中國,一百年前,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,沒有教小孩子競爭的,沒聽說過。我們童年,家裡頭教給我們,學校老師教給我們,都教我們讓,沒教我們爭的,所以我們從小就沒有爭的這個概念。

  我在學校念書,從來不跟任何同學競爭。考試,我父母對這個不關心,只要我年年升級,他們就很滿意了。我了解父母的心態,所以我考試,算算我的分數有六十分,再多加個五分,六十五分,我就交卷。所以考試我總是第一個交卷。老師一看,我的題目沒做完,為什麼不做?分數夠了,及格了。沒有爭的念頭。小時候確實記憶力很強,所以學校的功課很容易應付。我聽課是很注意,很用心聽,聽了就不溫習了,應付考試足夠。所以我的時間都在圖書館,去看我想看的書、歡喜看的書,我的常識比同學們都豐富,我看的東西很多。抗戰勝利,我在南京,那時念初中三年級,我們班主任是我們的訓導主任,他對我非常好。就問我,你為什麼不要高一點分數?我就給老師說,老師,學校學這個東西在社會上用不上,所學非所用,我不用在這上下功夫。老師非常驚訝,他說那你到學校來幹什麼?到學校來學習,我學習的東西在圖書館,我要看我喜歡的東西。我喜歡那個功課,分數都很高,喜歡的。讀喜歡讀的書,幹喜歡幹的事,這個多快樂,沒有人強迫我,也沒有任何壓力對我,我涉獵的範圍就很大。

  但是我有我的一個想法,好像有個中心的軸一樣,不離開這個中心。這個中心,就是我這一生要為國家民族、要為人民做哪些好事,這是我的中心理念。各行各業很多,我選擇一行,沒有想到最後是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。好!釋迦牟尼佛是教育,而且是義務教育,沒有報酬的,義務教育,身心一點壓力都沒有。我真的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提升,最後提升到哲學。那是想到什麼?再好的制度、方法,如果不是好人,就沒有辦法推動。所以到最後,大概在二十歲左右,就想到好人太重要了,這就走向哲學,得到方東美先生的幫助。

  方老師告訴我,學哲學的人是最有愛心的人,沒有愛心不能學哲學。沒有想到他教給我,給我講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佛經哲學,我們從這個地方認識了佛教。原本認為佛教是宗教、佛教是迷信,可是實際上讓我們在表面上看到的佛教,你看寺院庵堂,真的是宗教、是迷信。所以老師告訴我,真正的佛經哲學現在不在寺廟。我說在哪裡?在經教,經典裡頭。過去,二、三百年前,那時候佛經哲學在寺廟,這些出家人都有德行、有學問,他們真正是聖哲。現在出家人他不學了,只搞念經超度亡人,搞這個,為死人服務,不是為眾生服務。所以告訴我這條路子,真正想學,到經典裡面去找。跟方先生稍後,我就認識章嘉大師,這是個好老師、真善知識,指給我一條道路,叫我學釋迦牟尼佛。第一部叫我讀的書,是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,唐朝時候人編的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但是這個傳記是經文裡面蒐集來的,都是經文的,經文裡頭有講到釋迦牟尼佛一生行誼,都把它抄出來、集中起來,用一個標題。讀這個之後,了解釋迦牟尼佛的生平,認識了佛教。

  釋迦是個非常慈悲的人,一生就一個目標,怎樣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就這個目標。用什麼方法?他終於了解了,苦從哪裡來的?從迷惑來的,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真相不了解,隨著煩惱習氣,這帶來苦難;樂從哪裡來?樂從覺悟來的。所以這個苦樂真實的受用,於富貴貧賤不相干。他終於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離苦得樂是講的果,因是什麼?因是一定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破迷就離苦,開悟就得樂。破迷開悟落實在教育,用教學做手段,達到這個目的。他一生就真幹,身行言教。自己所明白的他全做到,然後教人,別人相信,自己率先做到。教人什麼?教人做個好人。所以最初十二年,等於他辦小學,這個小學叫普世教育,就等於說,這個地球上的居民都能離苦得樂,社會能安定和諧,人民能夠幸福美滿,以這個為目的。

  我們發現,佛教裡頭沒有神,它不是宗教,宗教一定有個造物主,不是的。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老師,有德行、有學問,肯教化別人,這麼一個好老師。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,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佛教的學位,像我們現在講博士、碩士、學士,最高的學位是佛陀,第二個學位是菩薩,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。這個學位有標準的,標準不在乎你念多少書,不在乎這個,標準是放下。佛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絕對是平等的,又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這還得了嗎?換句話說,每個眾生都有圓滿的智慧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;有圓滿的德行,這能力;有圓滿的相好,我們中國人講福報,一點欠缺都沒有。現在我們為什麼變得這麼苦?是因為我們有障礙,三種障礙,第一種叫無明煩惱,障礙了本性,第二種塵沙煩惱,第三種叫見思煩惱。這三大類煩惱如果你都放下了,你就成佛了,你全都恢復了。

  所以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在黃梅參學,實際上就做義工,做苦工的,做了八個月,五祖的衣缽傳給他。那個時候的祖師就是佛的代表,實際上就成佛了。什麼條件祖師才把衣缽傳給你?就是三種煩惱都放下了。只要放下,你的智慧就現前,你的能力就會現前,一切統統現前了這叫成佛,真的,不是假的。五祖在半夜三更召見他,跟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把無明、塵沙、見思煩惱統統放下,這一放下就成佛。我們說能大師受教育,受正式講課的教育,他的一生不過兩個小時,他就畢業了。他的畢業論文就是說的二十個字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」。你看,他一說出來,五祖說行了,肯定了,畢業了。衣缽給他了,那就是畢業證書,就是第六代祖。這是個什麼樣的等級?他什麼都沒學過,他什麼都知道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他不認識字,你念給他聽,他全懂,他能給你講出來。這是佛法。佛法之外,世間法,孔子的書、老子的書,什麼東西你念給他聽,他都懂,他都能給你講。這什麼個道理?我們現在曉得了,一切法不離自性,一切法從自性裡生的,你只要見了性,哪有不通的道理?所以要不要學?不需要學,放下就是。

  我跟章嘉大師,頭一天跟他見面,那是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,以前沒有跟出家人往來過,第一次跟他見面。我也不知道他地位多高,不知道,把他當作老師看待。我見他的時候我二十六歲,他六十五歲,大我三十九歲,祖父輩的、爺爺輩的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法是哲學,佛經是屬於高等哲學,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。我向他請教,在佛法裡頭有沒有一個方法,能讓我們很快就契入境界?我們著急,想學。我這句話問出來之後,他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等他回答。沒想到看了半個多鐘點,他不說話。半個鐘點之後說了一個字,有。我們就非常振奮起來,精神提起來,專聽,專心傾聽,他又不說了。大概六、七分鐘之後,告訴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這種教學方法我第一次領教了,十幾年之後我才真正明瞭這裡頭的道理。什麼個道理?年輕人心浮氣躁,提出一個問題,你心不定,講了沒用,耳邊風,這個耳朵進去,那裡出去了。他必須等到你整個把情緒定下來,他才告訴你。說了個有,我們又定不住了,精神提起來,那什麼叫精神提起來了?叫妄念,又浮躁了,毛病又出來了。又有六、七分鐘,叫你沉澱下來,再給你講,有道理!這中國古老的教學方法高明,言語不多,你記住一輩子不會忘記,你印象深刻。

  章嘉大師這個老人,行住坐臥都好像在定中,動作很慢,就像佛經上所說的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你真能在他身上看出來。態度非常溫和,佛經上講的四攝六度,你都在看他一舉一動,言談之間都透露出來,叫人仰慕。你見到他,捨不得離開他,縱然一句話不說,你都很想跟他在一起,坐在一起,享受他的磁場。所以古人的教學方法,永遠保持心平氣和,沒有浮躁,這樣的人怎麼會跟人起衝突?可是今天用這種方法來教學生,可能一個學生都沒有,學生禁不起考驗。這是真正道學的傳授,是在定中。讓我們真正認識,心浮氣躁可以得一點知識,不能得學問,不能開智慧。智慧決定要通過戒定慧,戒是規矩,你得守規矩,這個規矩是恭敬,真誠、恭敬,又有耐心。去除浮躁的習氣,你的六根在六塵境界上起作用自然生智慧,往往一樁事情,你看到,為什麼別人沒看到。

  我出家之後,這些年在海外結的這些緣分,到底從哪來的?為什麼會有這個緣分?偶然一個機會。我到台中,那個時候把工作辭掉,一心想學經教。講經教學這一套是從台中李老師那裡學來的,在台中先後住了十年。好像是我到台中第二年,台灣大學生學佛的這才開始,大學正式學校允許他們組織一個團體。晨曦學社,在台灣大學,領導他們的老師是周宣德先生。周老師跟李老師是好朋友,他到台中來訪問,把這樁事情告訴李老師。李老師聽到非常歡喜,認為高等知識分子學佛,可以告訴社會大眾,佛法不是迷信。他們兩個談話那天我在座,我們聽到很讚歎。

  周先生離開之後,我跟老師報告,我說老師,這未必是一樁好事。老師很驚訝,你怎麼說出這個話?這怎麼不是好事?我告訴老師,我說古人講的,先入為主,如果這個佛學社這些學生學佛,要是遇到一個對佛法不是真正透徹了解的,把他們誤導了,將來誰能夠把他糾正過來?老師聽到這個話,表情就很嚴肅,說這是有道理。他問我,那怎麼辦?我就給他出主意,我們也辦一個大專講座。因為老師那時候辦了個圖書館,慈光圖書館,慈光圖書館附設一個大專講座。星期天,每個星期天上課,讓台中附近的學生都可以來,來報名參加。我說我們培養一班,跟他們是同等的,他們可以開辯論會。老師就接受了,慈光大專佛學講座。老師為這個事情找了我很多次,研究排哪些課程,請哪些老師,做得非常有成就。寒暑假,就開時間長一點的,兩個星期到四個星期,全省各個大專學生都可以來,免費,吃住都供給。十幾年,所以這裡頭的學生我都認識。以後道安法師在台北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,用中國佛教會的名義,請我去做總主講,我在那裡教了四年。

  這兩個講座,十年當中我認識了將近一萬學生。這些學生以後畢業出去,到海外留學,拿到學位之後在外面工作,都在海外生根了。所以我一出去之後,大家曉得,統統聯合起來,你看我在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有據點。偶然一句話,結下全世界弘法的緣分,要不是這個,誰認識我?沒人認識。只是無意當中的一句話,這是什麼?看到這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,這個問題以後有沒有流弊。我當時在座的時候就想到這個問題,跟周老師不好講,跟自己老師就可以談談這個問題,看老師的看法。緣是這麼結的。這一結緣,緣的確很殊勝。

  那個時候出家人出國,護照要經過佛教會來辦理,佛教會是決定不給我辦的,我自己心裡有數。為什麼?我的佛法是跟李老師學的,是居士,所以出家人對他有意見。那時候諷刺李老師,稱他為四寶,佛教不是三寶嗎,稱他為四寶,四寶的學生。所以我在台灣每個寺廟,想去掛個單住一晚上都不行,都排斥、拒絕,走投無路,你說多痛苦。他怎麼會給你辦護照?那個時候我的護法,就是韓館長,她是東北人,東北有一個好像世界道德會,她參加了這個組織。道德會在美國洛杉磯開全世界第三次代表大會,她請他們道德會的董事長聘我做顧問,我就跟他們這個隊,道德會替我辦護照,我的護照這麼來的。不是佛教支持我的,佛教希望我不要離開台灣,封鎖住。

  我這護照辦的時候也特別奇怪,這個團到洛杉磯去差不多四十多個人,我們拿著護照到美國大使館去簽證。護照發還給我們,那個領隊的是旅行社的老闆,他親自領隊,告訴我,他說你們兩個人很特別,說我跟韓館長,他說你們護照簽的跟大家不一樣。我說怎麼不一樣?我們怎麼看也看不出來。他告訴我,你們兩個人的護照是五年多次進出,他們的護照簽證是三個月一次。我一看這樣,這就方便了,五年隨時可以到美國去,隨時進出。我們不知道,我們也沒有請求。他問我的時候,我說到美國開會。多久?半個月。他給我這樣的護照,而且就是我跟韓館長兩個,其他的都沒有,都是三個月一次。這是好像冥冥當中有這個緣分。

  一到美國,同學們知道了,立刻就傳遍了。在美國有三百多個同學,分住在各個大城市,都要邀我去逛一下。十個城市,一個城市講一個星期就十個星期。從這之後,每年至少到美國去兩次,做巡迴講演,包括加拿大,十幾個地方。緣是這麼結的。這個影響愈來愈廣,美國的同學希望我在美國多住,最好拿個永久居留,拿個綠卡,避免簽證的麻煩。十個同學,十個陪著我跟韓館長,我們十二個人到移民局去辦這個手續。在移民局拿的表格,在那裡填,大概十幾塊錢的費用,填好之後我們就送去。送去,這個移民官拿到我們這個申請,他拿不定主意,大概德州移民可能是第一次看到出家人,他不知道出家人怎麼辦法。他就找資深的移民官,隔壁,兩個人商量很久,不能決定,把他們的主管找來。

  他主管一看到我們這些資料,申請的,他說他們這個,說我們這個案子不在美國移民條例之內,他說他這個可以立刻馬上就辦。所以我們就立刻拿個號碼,要我們去排隊,就辦正式申請手續。手續只有十分鐘,我說這比台灣報戶口還簡單。因為有人告訴我,有人等了七、八年都等不到,怎麼我這個不到十分鐘就拿到了,緣分太殊勝了。跟我們去的十個人都看呆了,不但沒有見過,聽都沒有聽說過。怎麼一送件,人家還請律師,花多少錢,我們是自己辦的、自己填的,立刻就拿到。十分鐘,給我們一個臨時的證件,告訴我,你可以在美國工作。那麼簡單,這是緣分。這樣子我們就選擇兩個基地,一個在加州,一個在德州,在德州建了道場。

  所以,什麼都是緣分,廣結善緣好。我給李老師這個建議,把台灣大專學佛的風氣帶動了。以後台灣,像佛光山、法鼓山,好幾個地方都辦大專佛學講座。多替別人想,多替別人做事,自己才能夠一帆風順。結緣是李老師教的,一定要結法緣,法緣殊勝不是偶然的,要懂得結緣。

  四攝法就是佛門的公共關係法,要會用,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發生衝突,懂得忍、懂得讓,知道這個世間夢幻泡影,不是真的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都要用清淨平等覺去應對。讓決定有好處,讓跟施是一個意思,布施,愈施愈多;讓,愈讓愈向上提升。有嫉妒障礙的他障礙不到,在國內能障礙,在海外他障礙不住,那個地方勢力他達不到。最後,你看我們能走向聯合國,跟聯合國建立這個關係。昨天他們還問我,問我想不想用個人身分參加聯合國的會員?還有這種事情,他們要替我辦。我說我沒這個興趣,我說我想作客,不想作主,我是聯合國的客人,我不參加它的會員。這都是一些好事情,能夠幫助正法,對整個世界增長一分影響力,這好事情。

  這種事情,「或時心諍」,我們常常見的,我們自己能克制,可是一般人克制不了,不肯讓。因為這個就結怨了,引起往後冤冤相報,這決定的錯誤。我們學佛,在這方面要特別謹慎,特別是小的怨恨、小的不如意,一定要懂得讓。有一方讓,這個問題就化解了,決定不要去堅持。如果是個人名聞利養,那根本無所謂,我們相信命運,命裡有的時候決定有,命裡沒有,求也求不到,命裡有,愈讓愈多。這是我們學佛真正得到最大的受用,就是忍讓。一次大的忍讓,就有大的提升,這在我一生當中大家都看到的,方方面面都提升了,好事!所以要從心地裡頭把那個爭,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,要真正把它拔掉,你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。特別是受到冤枉的時候、受到別人陷害的時候、受到別人侮辱的時候,一定要忍得住。這個什麼?我們要把它看作考試,老師來考試,看看你功夫夠不夠?你通過就及格、就提升了,不能通過你就墮落了。要想到佛經上所說的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你只要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真的是好事。

  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,好事,他提升了,提前成佛。這個機會誰給他的?這國王給他的。國王真的是瞋恨心,但是菩薩是慈悲心,不但沒有結怨,把這個事情化解了。歌利是梵語,翻成中國是暴君。忍辱仙人告訴他,我將來成佛,第一個度你。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成佛,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,證阿羅漢果,憍陳如尊者就是那個時候的歌利王。不但沒有怨恨,雙方都成就道業,這個好,這永遠要記住,要學習。

  「一時忽起相鬪與爭訟之心,故云或時心諍」,這個情形有,在這個時候要特別提起智慧,決定不能爭。要平時養成習慣,什麼樣的爭端,到我這裡來統統化解。爭名,名給你,爭利,利給你,總讓你滿意,爭就化解了,我們自己決定沒有損失。『恚怒』,「瞋恚忿怒也,乃三毒之一,一時瞋心,造成小恨」。這個小恨要不化解,麻煩很大,為什麼?底下說,「但冤冤相報,無有已時」。這是真的,大家去讀《安士全書》,前面一半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。文昌帝君自己說,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,為了小不忍,犯了過錯,跟這個冤家冤冤相報,愈報愈慘,愈報愈嚴重,最後還是遇到佛菩薩,幫他解決了。這些案例我們都要記住。「怨憎常會,互相殺害,愈演愈烈」,果報都在三途,都在地獄。「故云後世轉劇,至成大怨」。括弧裡說,「如琉璃王為報宿怨,欲盡殺釋種」。這個裡頭有一段故事,好像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段,在《三藏法數》。

  這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「波斯匿王新紹王位,使臣求親於迦毗羅國釋種之家,時摩訶男婢生一女,顏貌端正,送與波斯匿王」。以後她生了一個小孩,名字叫流離,「及年八歲,與梵志子好苦」,好苦是梵志子的名字,到摩訶男家。這個時候,「迦毗羅國新起一講堂,欲請如來於中供養,爾時流離太子往至講堂,即陞師子之座」。「時諸釋種」,釋迦族的人,「見之」,罵他,這個小孩是奴婢所生的,怎麼敢坐在當中。「於是出語梵志子好苦曰:此諸釋種,捉我毀辱,乃至於此,我後紹王位時,汝當告我此事」。這是他受到侮辱,等到將來他繼承王位,讓他的周邊人提醒他。流璃太子以後確實坐了王位,好苦把這個事情告訴他,「流離集兵往伐釋種」。這是近因,近因是個緣,遠因呢?遠因在後頭。有因沒有緣不會起現行,不會發生問題,所以一定有遠因、有近緣。

  「佛告比丘」,這佛說的,「往昔之時」,這很久以前,「此羅閱城有捕魚村,時世饑儉,彼村有池多魚。時城中人,向於池中捕魚食之。池中有二種魚,一名麩,二名多舌,各懷報怨。時有一小兒在岸,見魚跳而喜,以杖打彼魚頭。爾時羅閱人者,今釋種是」,這是從前這個因,種下的因。麩魚就是今天的琉璃王,多舌魚就是梵志好苦,小孩就是釋迦牟尼。前世的因緣,「故流離王殺釋種也」。下面也有琉璃王的一個簡單介紹。這就是說明,釋迦族原來是一群漁夫,以打魚為業的,琉璃王這一族就是池裡頭的魚。當時把這些魚殺來吃,結了這個仇。這一生又遇到這麼小的事情,不是很嚴重的事情,辱罵這個王子,這是近因。近的緣、遠因,因緣聚合。

  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,能不能救?不能救,業力不可思議。目犍連有神通,用他的缽裝了五百個釋迦族的人,送到天上,想避免這個災難。佛就給大家講,講這段因緣,目犍連神通第一,讓目犍連,你再去,去看看你的缽。結果他去看了,缽裡頭人都化成血水,這才知道定業不能避免,逃不掉的。釋迦牟尼佛告訴他的族人逃亡、躲避,所以他這個家族一部分人逃到西藏,在後藏就定居下來,以後再沒有回去。這個事情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釋迦族的後人都在西藏,等於說佛教全到中國來了。在歷史上有過這一次戰爭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決定不能殺生。

  今天有很多信息都講有大災難,我們怎樣避免?幾乎也是有同樣的信息,多方面的信息,告訴我們三樁事情。第一個,要吃長素,不要吃眾生肉。可見得這個災難與殺業有密切的關係,我們要懺悔,不再吃眾生肉。第二個,要有愛心,要能愛一切眾生。第三個條件,要能鎮靜。災難縱然來了,不害怕,不畏不懼,你能夠度過這個災難。如果災難來了,恐怖,那我們相信,可能是被驚嚇而死的人很多,被嚇死了。所以一定要能夠定住,心裡頭不驚不怖。我們學佛的人當然以念佛最好,不要去想這些事情,別去想災難。佛在經上多少次教導我們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心裡頭沒有災難,事上就沒有災難,法從心想生。心裡面想佛,極樂世界會現前,佛菩薩會現前;想災難,災難也會現前,何必去想它?常常想災難這是負面的意念,不好。我們要把負面的清除掉,有個正確的觀念。正確觀念,在佛法上讓我們想十善、六和、六度、十願,這是非常正面的思想。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頭,我們常常想到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這些都是純正的念頭,不會帶來災難。日常生活當中特別要留意的,有些小的衝突立刻化解,決定不能爭。吃虧,好!記住,吃虧有福,肯吃虧的人會有福報,古人講吃虧是福,很有道理,不跟任何人發生衝突。

  我們再往下面看,『世間之事,更相患害』,指世間冤冤相報的事情,「互為禍害。既造業因,必結惡果,報應雖不立即顯現於當時,故云雖不臨時。但因果不虛,決當報償於後世」。我在學佛早年,那個時候已經出來講經了,講《楞嚴經》,那也是一部大經。當時一個鄔餘慶老居士,浙江奉化人,在台灣也是個小企業,他是製造腳踏車的,有一個這樣的工廠,生產腳踏車,老居士。每次講經他都來,最早錄音是他做的,他每次來都帶個錄音機,錄音,不是錄影。那個錄音,從前最老的,箱子好大、好笨重,用盤帶,膠捲轉的那種帶子,最早的,那時候我們都沒有這個設備。他告訴我一個真正的故事,冤冤相報。

  他有個朋友,在上海,他們都做生意的。抗戰期間這個朋友是在一個輪船公司,其實輪船只有一條,只有一條船,老闆是德國人。因為他做事情很負責,也很認真,老闆很信任他,把這個公司交給他代管,他回國。回國之後就沒有再回來,所以這個產業就變成他的了。他很會經營,以後又買了幾艘船,這個公司就愈來愈大。以後結婚,也生了個兒子,兒子也很可愛,可是兒子不孝順父母,很浪費,不知道愛惜物品,用錢更是浪費。有一天,好像是他過生日,請客大家吃飯,來賀喜的時候,他突然看到他這兒子面孔是他前頭老闆的面孔。他馬上就想起來,是老闆來投胎。他也很聰明,當眾就宣布,所有產業是他兒子的,就轉他兒子名下。這念頭轉得快,知道這是他的產業,就全部還給他。曉得什麼?他是來討債的。所以他的態度不孝順,不孝順父母,對於用錢方面,很大方,他不吝惜,很浪費就是了。這一下就覺悟了。

  他說這是真的事情,他親自,這是他的好朋友,遇到過這樣的事情,真有討債來的。你就曉得,你要殺人,殺人要償命,他來索命,要來報仇;欠債他要來討債,你得要還錢,這個事情決定不是假的。所以,我們在一生當中遇到這個事情,決定不能殺生,不但不能殺人,連動物都不能殺。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,有佔便宜的念頭都是盜心,都不可以。我們能忍一時,後福無窮。

  我在前面跟大家報告,我以前老校長周邦道,晚年的時候做官,考選部的常務次長。公家給他們家裡裝電話,他的兒子,兒子跟我們同學,告訴我們,老先生除非是公事才用這個電話,私事不用公家的電話,他們巷口有公用電話。告訴他兒子,你們朋友打電話家裡來可以,你們不可以打出去,你們要打出去的話,這是公家付錢,這個電話費是國家付的,不許可。公家配的有汽車,轎車給他,他上班公事用這個車,私事的時候他坐巴士。他兒子給我說,爸爸老頑固就頑固到這個樣子,這是國家給你的,你當然可以用,哪個人不用?不用白不用。可是老先生就是這麼固執,分得清清楚楚的,國家一滴汽油都不可以浪費,電話費,私人決定不能用公家的。大概到全世界找公務員,找不到一個像這樣的。他兒女跟我們說。我就告訴他,爸爸是學佛的,懂得因果報應,他這樣做,後福無窮,來生的果報殊勝。這是你們不知道,你們只看到眼前,你沒有看到後來。老先生死了之後,如果不是念佛往生,決定生天道,一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倫理道德,值得讚歎,值得歡喜。你們做兒女的也都沾光,這祖宗有德,他做得沒錯。

  像這些事情,佛在此地提醒我們,『雖不臨時』,因果不虛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所以佛提醒我們『應急想破』。眾生畏果,菩薩畏因,菩薩警覺性高,絕不造惡因,絕對沒有惡念。別人毀謗我、侮辱我、欺負我,陷害我,都不能用惡意對他,總要想著這些全是誤會,他對我們不了解,那是誤會,絕對不可以有怨恨心,這問題根本就沒有了。到他哪一天明白了,真正認識我們,自然就沒有了。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常常反省自己,決定有因、有緣,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突發的。沒有因緣突發的,沒有。我們自己不懂事的時候,過去或者是今生,有意無意有得罪他的時候,有說錯話的時候,這就是我們種下的因。今天別人這樣對待我的,這是報。因是自己種的,報應該自己承受,不怨天、不尤人,這才是真正種大福報。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,佛在經上教給我們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做什麼樣的錯事,都要想到這句經文,不要去責怪他,他沒有受過倫理道德教育,沒有受過佛法的教育。換句話說,做錯事情是可以原諒的,他不知道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。今天認為報復是正常的,我們要理解,就不會責怪他,也不會怨恨他,自己要做得更好,避免一切過失,這就對了。

  底下一段,「諭捨惡修善」。這個裡頭有兩小段,第一段,「生死自當」。

  【人在愛欲之中。獨生獨死。獨去獨來。苦樂自當。無有代者。】

  這句句都是真話。「愛欲指情愛與貪欲」,一般人講情執,對於情愛的執著非常嚴重。這四個字,情愛、貪欲,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。所以古人說「愛不重不墮娑婆」,娑婆就是六道輪迴。你怎麼會到六道輪迴來?就是愛、貪太重。還有一句話,是「念不一不生淨土」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要一心、要專注,不可以有妄念,不可以有雜念,一心專注他決定生淨土。愛不重不墮娑婆,那就是說,愛我們一定把它淡化,情執要淡化。學佛要轉愛緣為法緣,親愛的人變成我們同參道友、變成同學,這樣子好。我們在一起共修,目的地是同生極樂國,親近阿彌陀佛,這就完全正確了。在這個世間互相照顧、互相勉勵,要不斷提升自己境界,決定要避免墮落。世間的東西應該要放下,生活所需一切隨緣,有很好,沒有也好,不要計較,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留戀這個世界,心心嚮往極樂世界。兩個世界的比較,佛在這部經裡頭介紹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「世人舉體沉溺於愛欲之中」,這個話說得不過分,「於是死此生彼,流轉無窮」。我們從一些寺院有些放生的畜生,細心去觀察,寺院放生這些畜生,多半都是寺院裡頭的修行人,他的愛欲沒斷,臨終的時候墮到畜生道。前世畢竟還有一點念佛功夫,有這一點佛緣,這個畜生被寺院出家人收養。如果靈性高的,跟著出家人在一起修行。像諦閑法師所說的,他在年輕時,住在一個小廟,頭陀寺。廟裡頭有一隻公雞,應該是個修行人,每天早晨起來報曉,叫醒大家上早課。那個時候寺廟沒有鐘,沒有時鐘,完全靠雞叫,牠來擔任這個工作。大眾念佛的時候,這個公雞跟在後頭,跟著大家一起繞佛念佛。有一天牠壽命終了,牠在大殿站在當中,眼睛看著佛,叫了三聲,死了,站著死的。諦閑老法師把牠處理的時候,當做出家人一樣,把牠火化。牠修得不錯,牠那叫了三聲,也許就是牠念阿彌陀佛,牠有靈性。古籍裡頭記這些事情記得很多,真的,不是假的。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,我們用愛心來對待,可以跟這些畜生溝通。最近十幾年我們這個事情做得很多,感應不可思議,確實有六道輪迴。

  「縱使眷屬滿堂,於生死之際,生是孤身來,死時獨自去,無人相隨,無人能代」。像這些話我們最好把它寫出來,貼在很顯著的地方,早晚都看看,提高我們的警覺,幫助我們放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沒有想破。真想破了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你還有什麼放不下?放下就在眼前,不要等明天、不要等後天。你什麼時候放下,什麼時候得自在。真正放下了,清淨心念佛,平等心念佛,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感應不可思議。我們看到念佛功夫成就,自在往生的,決定是真,不是假的。這些人做榜樣給我們看,我們親眼看見,親耳所聞,這些都是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示現,增長我們的信心、願心,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真相。

  『苦樂自當,無有代者』,「復指苦樂之果報,皆是自作自受,亦無有能替代者。憬興云:自當,即自受也」。無論我們生活什麼環境,都要有感恩的心,以報恩的心、感恩的心來對待一切萬物。

  下面一段,「六趣異途」。

  【善惡變化。追逐所生。道路不同。會見無期。】

  每個人業力不一樣。憬興師說:「善變化即善趣報」,三善道,惡的變化就是三惡道。「《會疏》云:今世雖善果,(所作)業因惡,則來世變招殃過」,現在雖然是惡報,可是所造的業因善,我們後生就化享福報,「千變萬化,不可具述」。「此則變化之又一解也」,這解釋都解釋得好。這一生我們得的善果,我們在人間享受富貴,有很高的地位,有很多的財富,這是今生現前享的善,這個善,善果,是過去生中修的。古人有言,四十歲之前,業因果報是受前世行業;四十歲之後,是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善惡果報,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。說法,勉勵我們自己,斷惡修善,改造命運。《了凡四訓》就是非常明顯改造成功的典範,為什麼?因為命運是自己造的,命運沒有掌握在別人手中,完全掌握在自己。過去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這一生得富貴的果報。可是我們享福的時候,造的是什麼因,這很重要。如果我們享福,造的是善因,來生善中之善,比這一生果報還要殊勝;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所造的因是惡的、不善的,這一生的福享盡了,來生就要受苦。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我們要把它想通,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於是我們就能夠掌握來生來世。

  現在我們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,無比殊勝的果報是成佛,成佛是智慧、福報的圓滿。你看我們常常念三皈依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。二是什麼?一個智慧,一個福報。足是滿足。智慧圓滿,福報圓滿,這個人稱作佛。我們學佛,學的是什麼?求的是什麼?就是智慧跟福德,我別的不求,就求這兩樣東西。這兩樣東西就是兩種享受,智慧是精神的享受,福德是物質的享受,兩樣都圓滿,真正是福慧雙修,沒有缺陷了。

  今天遇到這個佛法,遇到淨宗,實實在在是大乘裡面的大乘,無比的殊勝莊嚴,我們知道該走哪一條路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就對了。菩提心,蕅益大師講得好,在我們這個經本,實際上就是經題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菩提心。清淨,阿羅漢的心;平等,菩薩的心;覺,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是佛的心。學佛就學這三種心,你要是得到了,就叫證果。清淨心現前,證阿羅漢果;平等心現前,證菩薩果;覺心現前,證佛果,在經題上。證果之後得什麼好處?清淨平等覺是修因,果報是上半段,「大乘無量壽莊嚴」,果報。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福德。壽命是德裡頭的第一德,沒有壽命,什麼都落空了,所以壽命是第一德,無量壽。莊嚴是真善美慧。這本書裡頭所說的是什麼,全在經題上。修淨土,修淨土的好處,修淨土的因跟果,也在題上。

  我們學到了一定要能落實,真學到了。怎麼落實?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善惡的標準是利益眾生,有利於眾生的事業是善,有利於自己的事業就是惡。為什麼?增長你的貪瞋痴慢,這就是惡,增長你的五欲、七情。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阿羅漢以上,身見破了,不再執著身是我。菩薩就非常明朗,菩薩認為什麼是我?一切眾生是我。利益一切眾生,真正就是利益自己,自他不二,萬法一體,他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。所以大公無私,利用自己這個身體,這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,以假修真,用這個假身體來為一切眾生服務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真實功德。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最好的榜樣,一生教學,沒有一天空過。他在一生當中所遇到的,毀謗、嫉妒、障礙,甚至於有人陷害,世尊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,我們要知道,要學習。我們今天遇到這些一點都不稀奇,如果我們遇不到,釋迦牟尼佛何必做這個樣子給我們看?惠能大師大徹大悟之後,大徹大悟就成佛了,還要到獵人隊裡頭去避難十五年,不是短時間,等待機緣成熟才出來弘法利生。那個十五年是修忍辱波羅蜜,忍辱裡頭當然有定有慧,沒有定慧怎麼能忍?所以我們曉得,六祖接受衣缽之後,他就是修忍辱、禪定、般若;十五年之後出來,他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他修這個,都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
  佛菩薩什麼不能忍!我們有一點點小的都忍不過,這怎麼行,怎麼能成為佛菩薩的弟子?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起心動念就沒有惡念,言語造作當然沒有不善的行為。佛弟子都能依教奉行,我相信佛教會被社會大眾普遍歡迎。今天人說我們是迷信,我們沒有做出來,沒有把釋迦牟尼佛樣子做出來,過失不在別人,在自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