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376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七六集)  2012/6/1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7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一十八頁第六行,科題「歎成佛處」,這分兩段。「聞名不退」,請看經文:

  【無邊殊勝剎。其佛本願力。聞名欲往生。自致不退轉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無邊殊勝者,極樂國土,超勝微妙,無有邊際、無有量數,不可稱說」,故云『無邊殊勝剎』。極樂世界確實是無邊殊勝,它沒有邊際、沒有數量,如果說數量就是無量,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、菩薩無量,一切都是無量的。這是我們從這個經一直讀到這個地方,這很清楚、很明瞭為什麼極樂世界這樣殊勝。極樂世界的體是法性,是阿彌陀佛五劫修行、本願功德之所成就,跟十方剎土不一樣。自性是無量的,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用在這個地方非常恰當,就是「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」,這兩句話確確實實可以形容自性,性德的圓滿流露。註解上說,無有邊際、無有量數,不可稱說,就是說不出。不但說不出,也無法想像,故云無邊殊勝剎。「彼之剎土,超逾十方」,就是超過,超過十方,「正由阿彌陀佛殊勝本願之力」,所以接著講,『其佛本願力』。

  無量,確實很難想像。我們居住的地球有量,太陽系也有量,銀河系還是有量,銀河系之外,像我們這個銀河系不知道有多少,真的是無量無數,宇宙沒有邊際。現代的科學家用最先進的科學儀器探測宇宙,宇宙沒有邊際,只探測到一些現象,好像到達宇宙的邊緣就消失了。這是一些研究宏觀宇宙的科學家,他們的報告。先進儀器探測,他說實際上只能探測到全宇宙的百分之十,那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,這是一個謎,到哪裡去了?沒有人知道。所以他們就想,是不是有個隱形的宇宙我們無法探測?他講的隱形,我們聽了也不無道理。在佛法裡面講,那些不見了的宇宙,回歸到常寂光去了。科學家也有一個說法,回歸到零點能量點。零點什麼都沒有,它歸零;數字再大,最後歸零,歸零就什麼都沒有。這個說法,跟佛經上所講的回歸自性、回歸常寂光很相似;是不是還不敢講,確實相似。

  真正了解了極樂世界,你就真想往生,真想去。「十方眾生,因彌陀第十七」,這第十七願,四十八願第十七願,「諸佛稱歎願,得聞名號」。我們怎麼知道有阿彌陀佛?阿彌陀佛有這一願,這一願就是,諸佛如來都替他宣傳、都替他介紹,勸導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。「又因彼佛聞名發心、聞名得福、聞名得忍」,這些都是聞名得到真實利益的大願,以這些大願加被十方眾生,「必皆信願持名,得生極樂,證不退轉」,這個利益太殊勝了。講得最簡單、最直接、也最清楚的,無過於天親菩薩的《往生論》。《往生論》完全根據「淨土三經」,特別是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加上天親菩薩自己修淨土的心得,做出總結的報告,用二十九種莊嚴成就,讓我們在很短的時間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非常正確的認知,這個太難得了。你認識它,你明瞭它,你就會發心,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也是這經上教給我們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得生極樂,證不退轉,這就是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這是所有修學大乘的同學們大家共同的願望,都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證不退轉。

  「故云聞名欲往生,自致不退轉。正如第十八願所云,聞我名號,至心信樂,願生我國,十念必生」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以他的四十八願威神加持往生的人,他就得阿惟越致三種不退,沒有修到這個境界的人也得到。修到這個境界的是生實報土,沒有修到這個境界生同居土、生方便土,但是同居、方便是得佛力的加持,佛的願力加持,居然就跟實報土的菩薩平等,就是等同實報土菩薩,這個非常不容易。明心見性的菩薩,他們的智慧、道力、神通超過二乘(聲聞、緣覺),超過三賢菩薩(別教的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)。特別是凡夫往生,一品煩惱沒有斷,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;如果造極重罪業的人,《觀經》說下品往生,也能得到彌陀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個真正不可思議。我們知道這個信息,能信,不懷疑,能生歡喜心,這都證明自己有深厚的善根福德。如果過去生中沒有淨宗的善根福德,你聽了之後不會有感覺,不會生歡喜心;能生歡喜心,就是有善根、有福德。善根福德,如果遇到好的緣,很快把它加強,你就會真信真願,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。下面這一段,「願生成佛」:

  【菩薩興至願。】

  『興』,就是發的意思。『至願』,願達到了極處了,這叫至。念老的註解,「菩薩興至願以下,表已得往生之諸菩薩」,這一句說得好,這個地方所說的菩薩,已經往生在極樂世界,他們親眼看到,不是在經上聽到的,在極樂世界親眼看到的,見到阿彌陀佛。

  【願己國無異。普念度一切。各發菩提心。捨彼輪迴身。俱令登彼岸。】

  念老說,已經往生在極樂世界的這些人,「感佛深恩,誓師彌陀」,發誓以阿彌陀佛為老師,一切都向阿彌陀佛學習。我們在前面講過,用中國傳統修學的理念方法來講,古聖先賢教我們從格物下手,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再往上去,成佛度眾生,都要向阿彌陀佛學習,阿彌陀佛確實無比殊勝,所以都「發大願」,大願就是四十八願,阿彌陀佛發了,弟子們跟進,也真正發如同彌陀一樣的大願,這「興至願」。「《會疏》云:至願者,彌陀尊攝土」,是國土,「攝生」是眾生,「攝身」是法身,「本是至極難思,菩薩願同於此」。每個往生的人,到極樂世界自自然然就發這個心,不需要別人勸勉,自然的,為什麼?你見到了。沒有去之前聽說,聽說這麼好的地方,不敢相信,就是半信半疑。到極樂世界親自看到了,疑惑斷掉了,所以才真正跟阿彌陀佛相同。攝土,攝受西方極樂世界,攝受十方一切求生極樂世界這些大眾,後面是攝法身,本是至極難思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。本來是阿彌陀佛做到的,我們看到阿彌陀佛了,菩薩願同於此,都想向阿彌陀佛看齊,希望修成之後跟阿彌陀佛一樣。

  「故亦願攝如極樂之佛剎」,沒有一個菩薩不是這樣想法,成就的道場,接引眾生、教化眾生、成就眾生的地方是極樂世界,就是極樂的佛剎。「度無邊之眾生」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,「悉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同生淨土,逕登不退,證佛法身」。這在西方極樂世界,普遍你都看到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種景觀不停的在那個地方播演,所以你的印象比什麼都深刻。這就是什麼?長時薰修。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?因為極樂世界,每一天新往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你看,往生一看到這個景觀,他就有這些念頭自然產生。所以這個景觀在菩薩面前表演,永遠沒有中斷,好像天天都在反覆、重複的表演。薰修的力量大,薰修的時間長,都是無量的,成就自然不可思議。這個景觀在十方諸佛剎土沒有,只有在極樂世界你才能看見。

  「是為菩薩之利他行」,利他就是自利,自利就是利他,自他不二,故亦『願己國無異』。菩薩成佛了,在哪個世界成佛?哪個地方有緣,就到那裡去。我們知道,無論在哪一個國土,沒有離開極樂世界,為什麼?極樂世界的量是無量的,諸佛剎土的量是有量的,無量必定包有量,所以沒有離開阿彌陀佛,沒有離開極樂世界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願己得土」,這往生的菩薩們,願自己將來成佛所攝受的國土,「同阿彌陀,名國無異」,這個講得更清楚,名是極樂世界,所有一切菩薩將來成佛,他的國土都叫極樂世界。好像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是總公司,一切諸佛成佛之後,他的國土都是極樂世界,像是分公司、連鎖店,所以他們所攝受的國土很像極樂世界,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,名同,國也同。

  『普念』,「平等大悲也。願普度一切眾生」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我們就是心量太小,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我們的願不普。我們願意度哪些人?喜歡的人,不喜歡的人就暫時放在一邊。不像極樂世界的菩薩,極樂世界菩薩心是平等的,沒有偏見、沒有偏好、沒有成見、沒有邪念、沒有惡念,清淨平等覺,所以是平等的大慈,同體大悲,普願度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「各各發起無上菩提之心」。一定要知道「厭捨輪迴業身」,這是真實智慧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會造業,為什麼會造業?因為心不平等。順境,順你的愛好就起貪心,就起佔有的念頭、控制的念頭;如果跟你的意思相違背,你就討厭他,你就怨恨他,所以你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。不清淨、不平等就在那裡製造輪迴,不清淨是見思煩惱,不平等是塵沙煩惱,這兩種煩惱所感的就是六道輪迴,不可以不知道。我們不念佛,就在造輪迴業。輪迴很苦,一定要曉得。我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、不執著了,這就是捨輪迴業,此地講的厭捨輪迴業身。

  「同登極樂彼岸」,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,我希望所有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。不但跟我們是同樣的人身,希望他們都能夠覺悟、都能夠回頭、都能夠往生,乃至一切動物,乃至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山神、土地、水神,沒有一樣不是平等對待,都是像彌陀一樣念念不捨,攝受一切眾生,同登彼岸。

  底下一段「自他不二」,請看經文:

  【奉事萬億佛。飛化遍諸剎。恭敬歡喜去。還到安養國。】

  看註解,「如是輾轉度脫,而得往生之無量無邊菩薩,安住極樂,復能普供十方如來聞法受教」。這是第一句裡頭所含的,上面奉事諸佛如來,下面度化眾生,上求下化。『萬億佛』意思很深,「萬」是數量,這個萬不是數字,要是數字,萬億不大,很小的數字;萬億是表法,表無量。佛,有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三世諸佛。常講的三世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,三世十方。未來佛,尤其要想到,未來佛是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他覺悟了,他對極樂世界認識、對阿彌陀佛認識了,肯定發心求生淨土。所以這個禮敬要學普賢菩薩,「禮敬諸佛」,一切眾生全是佛,要這樣看待,你的禮敬才圓滿;如其不然,你的禮敬有欠缺,缺了一大塊。

  註解裡面跟我們說,如是輾轉度脫,我們輾轉度脫是自行化他,這就是佛法的承傳,一代接著一代。我們全心全力要把佛法傳給別人,這是大事,這是菩薩的事業。特別像現前,為什麼他不能夠接受?不能接受的原因,是對佛法不認識,是對佛法產生嚴重的誤會。這個嚴重誤會是我們出家人自己造成的,不能怪別人。出家學佛不懂得經教,在家學佛也不懂經教,所以給社會造成嚴重的錯覺,認為佛法是消極的,佛法是厭世的,佛法是逃避責任的,有許許多多的誤會,對它造成了嚴重障礙。所以佛法要走出門去,要跟廣大群眾去接觸,不要迴避,把佛法的真誠做出來,把佛法的慈悲做出來,把佛法的三福、六和、六度做出來,你看人歡不歡喜?你看他要不要接受?他就會來找你了,你不用去找他,他會來找你。

  學佛,頭一個學什麼?學真正愛別人,愛一切眾生,真正關懷一切眾生,真正有心想成就一切眾生。成就別人比成就自己還重要,我希望別人先我成就,我在他後成就都可以,他成就了,他來度我。古德說得好,自己沒有成就,想成就別人,這就是菩薩心腸。真正成就、真實成就、圓滿的成就,無過於引導眾生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信、真願,念佛求往生,這是利益當中無比殊勝的利益。

  到了極樂世界,安住在極樂,復能普供十方如來聞法受教。在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教誨,同時他有能力。到極樂世界不是這個身體,往生在蓮花裡面就轉變了,這個身體變成了法性身,體是法性。我們現在這個身體,本體是法性,可是它還附帶了一個東西,附帶什麼?附帶著阿賴耶,阿賴耶不善;本性本善,裡頭夾雜著不善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在蓮花裡頭轉識成智,把阿賴耶那一分完全轉變成智慧。相宗常說的,「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」,識沒有了,全是智慧,所以一法句裡頭說得好,「真實智慧,無為法身」。

  這個身體有能力,本身在極樂世界的講堂(阿彌陀佛講堂),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,同時能分身,分無量無邊身,能到無量無邊諸佛國土去參拜諸佛、供養諸佛,聽一切諸佛講經說法,真得受用。這你才曉得,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,十方世界沒得比的,到那個地方成就之快速是無法想像的。你的老師是佛陀,阿彌陀佛是第一個老師,這帶頭的。你有能力參訪十方世界,換句話說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全是你的老師,你的老師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老師,老師教給你無量無邊的佛法,不止一套《大藏經》,我們這個《大藏經》跟極樂世界來比,小巫見大巫,太小了!而且你在很短的時間全學會了,這還得了!

  所以他們來去自由,『飛化』,飛是飛行,化是變化、遊化,『遍諸剎』,一個都不漏。就像阿彌陀佛當年當比丘的時候,法藏比丘,那是得世間自在王佛威神的加持,讓他有能力去參訪一切諸佛剎土,時間長,那不是自由的,不是自己有這個能力,得佛力加持的。五劫的時間,總結四十八願,這四十八願說什麼?一切諸佛剎土的優點;他採取的,他所選擇的,也就是他所建立的極樂世界,這四十八種優點統統具足。所以,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世界,這麼來的;阿彌陀佛超過一切諸佛,也是這麼來的,他是這樣成就的。阿彌陀佛一點都不吝嗇、一點都不嫉妒,你看,他是這麼成就的,他還教你,你也這樣學法。不是單單聽他一個人講,天天勸你到十方剎土去看、去參學。你看這個心量多大,完全是成就眾生的心,沒有絲毫自私自利,沒有絲毫名聞利養。他怎麼成就的,他把他成就的這個經驗,理念、經驗、方法全告訴你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這個肉身不能分身、不能變化,見一尊佛都很困難。到極樂世界,法性身,這個問題全部解決了,可以同時、同一念遍一切諸佛剎土;不像法藏比丘當年,一個一個參訪,要花那麼長的時間。你往生到極樂世界,利益太大了,你可以一時一念參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,「化指神妙難思之變化」,化身。

  『恭敬歡喜去,還到安養國』,參學回來,回到極樂世界,「安養國」就是極樂世界。「此偈表極樂國中,十方往生之正士」,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等於說常住在極樂世界的人,「及輾轉度脫之菩薩」,輾轉度脫,是十方世界菩薩到極樂世界來參學的,不是常住的。「周遍十方,遍事諸佛」,就是兩種人,一種十方常住的菩薩,一種是來參學的菩薩,都有能力周遍十方,遍事諸佛。「恭敬禮覲」,這是行禮,「歡喜聽法;恭敬歡喜,復還極樂」,參學的事結束了,回到極樂世界。禮供聽法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下面第二十七品「歌歎佛德」:

  【歌歎佛德第二十七】

  念老有一個品題的簡介,「上品是十方正士」,到極樂國土禮佛、供養、聽法。「本品乃極樂菩薩遍至十方」,禮佛、供佛,「隨即還歸本土聽聞妙法。品末兼表諸天供奉彼佛,及其勝因」。這是題解。前面一品偏重在十方世界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參學的,這一品裡面偏重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們,經常不斷到十方剎土一切諸佛那裡參學,互相往來,絲毫障礙都沒有,顯示出佛心量之大,真正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們在這兩品經裡頭,最重要就是學這一句。中國人常說「量大福大」,一切眾生的福報不能跟佛比,什麼原因?佛的量大,我們的量比不上他,道理在此地。請看經文,「興供歎佛」。這第一小段,「承威遍供」:

  【佛語阿難。彼國菩薩。承佛威神。於一食頃。】

  這是一餐飯的時間,說明時間很短。

  【復往十方無邊淨剎。供養諸佛。】

  佛告訴阿難,經上凡是有這樣一個字樣出現,意思是下面的經文很重要,提醒我們注意,『佛語阿難,彼國菩薩』,彼國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菩薩,也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一直到上輩上生,全都包括在其中。『承佛威神』,就是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,「承受彌陀威神之加被。如本經云: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,本願力故」。這些話都是加持的話。下文,『於一食頃』,復往,復往就是我們今天講來回,往是去,復是回來,『復往十方無邊淨剎,供養諸佛』,這就是彌陀第十一願,「遍供諸佛願」的成就。

  供佛是修福,福慧雙修。佛是人間天上第一福田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看到一些富貴人大富大貴,他的福從哪裡修的?都是在過去生中佛門裡面修的,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。而且有很多不是一世,我們在《慈悲三昧水懺》裡面看到,悟達國師,十世高僧。這是個出家人,修得好,生生世世都得人身。你看一世一世,十世都沒有失人身,修得好。第十世的時候,這修的功行深了,福報大了,皇上的老師,國師。所以一個人做到國師,在我們想像當中,他決定不能少過五世的修行,才能到這個地位。同樣一個道理,世間大富大貴,享有億萬財富的,人間的些帝王、公侯、將相,應該都是五世以上,他積這個德,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。中國古人非常相信。史書裡面記載的,孔子他的外公,就是他母親的父親,觀察孔家,五代都是行善積德,五代沒有中斷,就認定他們家裡一定會出大人物,大福報的人物,把女兒嫁給他,嫁給孔家,生孔子。孔子的外公年歲很大了,他的母親很年輕,應該是小女兒,很年輕,孔子的父親比他媽媽大很多歲。知道他家裡要出聖人,從哪裡看?從積德。

  善不能不修,德不能不積。修善積德,不著修善積德的相,那就變成功德。功德能幫助你超越三界,能幫助你了生死脫輪迴,福德不行。著相就是福德,著相在六道裡頭,人天兩道享大富貴,這消福。這個地方我們要認知,這就是佛告訴我們,世間再大的福報都不是究竟的,為什麼?出不了六道輪迴。而且享大福報的人,如果享過了頭,過分了,還會墮三途。古代中國、外國做帝王的,死了以後墮地獄的很多,這些事情我們知道。真正明瞭之後,我們修善積德,要在功德上下手,不要求福德。

  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供具隨心」。去拜佛,要供養,供養總得帶一點禮物,帶什麼禮物好?禮物從哪裡來?供具隨心,你心裡想什麼,就能變現出什麼。看經文:

  【華香幢幡。供養之具。應念即至。皆現手中。】

  這個太自在了!真的嗎?是真的。今天科學家都知道,理都明瞭,事上還做不到。這個東西就是科學家所說的,能(能量)跟物質的互相轉變。科學家今天有能力把物質轉變成能量,原子彈就是根據這個理論發明的。但是如何從能量再轉變成物質,科學家做不到。理論上講是決定可能的,那能量是遍虛空遍法界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要有本領把能量變成物質,就是經上所說的,你想要什麼,就變成什麼,不想要了,就把它化解了、就沒有了,能與質的互相轉變。

  『供養之具,應念即至』。「即第卅七願,種種供養,隨意即至之成就也」。佛發這個願,這都是在他訪問十方佛剎所看到的,有人想供佛,找不到好東西供養就生煩惱,總是希望用最好的東西來供佛,到哪裡去找?所以佛就發了這個願,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眾生,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這是第三十七願的加持,你去供佛,你想要什麼樣的供品,這供品自然在你手中。所以四十八大願全都是有感而發,不是憑空想像的。再看下面經文:

  【珍妙殊特。非世所有。】

  這就是所變現的供物、供品,珍奇、微妙、殊勝,很特別,不是世間所有的,「表諸供物,微妙殊勝,超世希有」。這個供佛表自己的敬意,微妙到什麼程度?我們兩個人同樣去供佛,可以一樣的供品,供品微妙不一樣。那是什麼原因?真誠恭敬心的度數不相同。佛力是加持你,但是『珍妙殊特』,是你的真誠心在裡頭,你愈真誠就愈殊妙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而且這個道理,實在講就在現前。我端一杯茶供養你,這個茶是好茶,會品嘗的人他知道。但是這個茶裡頭,有你的那種恭敬心在裡頭,你有十分恭敬心,這個茶的味道就十分美味;你有五分恭敬心在裡頭,這茶只有五分的美味,不一樣。

  誰不希望自己把真誠心發足?沒那麼容易,為什麼?你有煩惱、有習氣,沒有把這個東西斷盡,就不會盡善盡美,你還有妄念在裡頭。你看看,法身大士到頂了,供具那最好了,還是不一樣,為什麼?無明習氣沒斷乾淨,從初住到等覺個個不一樣。換句話說,愈是往高層,他的那個供品就愈精美,不是人工造的,不是到哪裡買的,不是的,是你心裡頭變出來的。你沒有到那個層次,程度就夠不到他,他變的東西就比你好,就這麼道理。到妙覺如來,那才叫究竟圓滿,妙覺如來所變現的供品是一樣的,等級完全相同,圓滿的殊勝。

  這些理、事我們明瞭之後,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上。我們怎樣待人接物?我們天天看人是缺點,人家的優點沒看到,全看缺點,喜歡批評人,這都是損德,這不是積德,是損德。人要學厚道,人要學慈悲,要學原諒別人,不要原諒自己。原諒自己,德行就衰了;不原諒自己,德行提升,原諒別人。我們這樣做法,幫助自己,也幫助別人。別人看到、聽到了,會有感動;一時沒有感動,長時之後就會感動。二年、三年還沒有感動,十年、八年感動了;十年、八年沒有感動,二十年、三十年感動了。只要是真誠,決定有感化那一天。他還沒有回頭,我們的功夫不夠、不到家,繼續努力,不要灰心。換句話說,這些人也都是我們自己的老師,沒有這些人,我怎麼會勇猛精進,我怎麼會知道自己功夫不夠、德行不夠。沒有把別人轉過來就是不夠,不夠怎樣辦?修自己,修自己最終會感化別人。老祖宗的一句話說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句話非常有道理。

  佛能夠感化九法界眾生,沒有別的,就是他自己做到究竟圓滿,做到沒有絲毫缺陷。但是還有不能感化的,那是什麼原因?緣分不一樣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遇到有一個人,佛教他,他不相信,他不聽,不能接受,對釋迦牟尼佛不喜歡,看到,臉就轉過去了。佛知道沒有緣,叫舍利弗去。舍利弗把他度化了,為什麼?有緣。所以佛門才有這麼一句話,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不是佛沒有德行,是沒有緣分,他不喜歡。這些事理我們都要懂得,懂得之後還得要學,提升自己德行,還要跟人廣結善緣,不要結惡緣。實際上,惡緣、善緣都算是有緣,但是結惡緣很辛苦,不如結善緣好。結善緣,別忘記四攝法。佛給我們講的四攝法,那就是結緣的方法。第一個「布施」,布施是什麼?多送禮、多請客,這個現在在大陸上很普遍,四攝法頭一個;但是後頭,第二個「愛語」就沒有了,「利行、同事」,這就沒有了。這四種相輔相成,單用一種不行的,四種統統都要用,這才是圓滿的攝受一切眾生。底下兩句:

  【以奉諸佛。及菩薩眾。】

  這是以「珍妙殊特,非世所有」的供具(就是供品),供佛、供菩薩眾,供養佛菩薩。下面舉個例子:

  【其所散華。即於空中。合為一華。華皆向下。端圓周匝。化成華蓋。】

  這非常美的你看這種供具。他的供品,「供物之中,特以妙花為例」,舉這一個例子。所散的花,他有這個能力,都讓這個花向下,花都向下,抬頭你才能看到。都能夠讓這些花散在空中,花都向下,在空中合成一花,成為一個大的。用花把它聚集起來,『合為一華』,「表無邊功德,悉入一句洪名」,表法表這個意思。無量無邊的法門合在一起,成為一個大的花蓋,那個花蓋就是淨土法門,在一般講,那就是「大方廣佛華嚴」。《往生論》上講無量無邊功德,你看它講二十九種功德成就,最後二十九種功德成就歸一法句,一法句就是清淨句。一朵花代表一個功德,無數的花,無量的功德;合成一花,表悉入一句名號,這一句阿彌陀佛。「十方眾生,同歸彌陀一乘願海」,表這個意思。

  「極樂依正一切莊嚴,全體是一法句也」。我們在天親菩薩的《往生論》,極樂世界說不盡的莊嚴,他略舉二十九種。二十九種,略說,簡單的講。依報十七種,極樂世界,講極樂世界十七種;阿彌陀佛八種,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四種,總共二十九種。二十九種都悉入一法句,這一法句是清淨句。什麼叫清淨句?「真實智慧,無為法身」,真正不可思議。真實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不是外頭來的,見性的人智慧就現前。大乘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實智慧,它什麼都不求,只求真實智慧,從真實智慧裡面現無為法身,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。真實智慧,就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德相就是無為法身,智慧就是所說的真實智慧,終極的目標是求這個。整個極樂世界依正無量莊嚴成就,它的根源就是一法句,所以一法句是總綱,無量智慧是它的細目,現出來的是極樂世界,是阿彌陀佛,是諸菩薩無比殊勝的果德。

  這裡講的『華蓋』,「以華為飾之傘蓋。《法華玄贊》曰:西域暑熱,人多持蓋,皆以花飾之。故名華蓋」。這是說西域的夏天很熱,那個地方是高原,沙漠地帶,所以人出門,像現在講帶一把傘遮太陽。古時候,他們這個傘蓋多半用花裝飾上的,現在還有這個風氣,我們到新疆還看到。「極樂華蓋,萬德所成。故一蓋中,廣含無邊德相,微妙難思」,這是自然成就的,不是人畫出圖樣去編造的,不是的,完全是自然。自然是有秩序的,自然是不紊亂的、是有規則的,所以自然是最健康的。人為的想像,與自然相應,這是真美;與自然相違背,那裡面就會有問題。違背自然是違背性德,果報一定是反面的,這些道理都要懂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順自然,就是要隨順性德。

  隨順性德,我們每個人都想,都希望能隨順性德,隨順性德是佛菩薩。性德的核心是什麼?核心是空無。這經上常說,自性清淨寂滅,這是說見性。世間法?佛說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不是真的。你要懂這個道理,你才知道隨順。菩薩最重要的,隨順性德。隨順性德怎麼樣?他不著相,就是隨順。我們的經題上講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是隨順。於一切法不執著,就是清淨,隨順清淨;不分別,隨順平等;不迷惑,隨順覺悟。從這些我們慢慢就能體會到。所以隨順好,不但是功德,對我們有很大的成就,我們煩惱、習氣、業障在隨順裡面都可以淘汰掉,全都化解掉了。隨順可以幫助我們斷煩惱、消業障,利益很多。一定要懂得,隨順是智慧,不隨順是煩惱,所以佛菩薩隨順,我們不隨順。不隨順,就隨順貪瞋痴慢疑,那是煩惱,隨順自私自利,隨順名聞利養,這是完全相違背,這就錯了。要隨順,隨順是智慧。底下這一句,「香光普薰」。

  【百千光色。色色異香。香氣普薰。】

  註解裡頭說「如經所云」,經上這三句。「一蓋」,花蓋,花蓋就具足「百千種光,百千種色」,講光色,「百千種香,既香氣普薰,故知光色亦必遍照」。它薰照的範圍多大?下面經文上就說:

  【蓋之小者。滿十由旬。如是轉倍。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】

  供養的花蓋大小不一樣,這個大小隨著人的心量轉。「蓋之大小,隨人心量」,這一句話說得好。從這一句話裡頭我們能體會到,我們每個同學,你一定要相信,阿彌陀佛講堂外面七寶蓮池裡頭的蓮花,一定有我們的一朵花在裡頭。為什麼?我們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,真相信有阿彌陀佛,真正願意往生淨土,這個念頭一發,七寶池裡頭蓮花就生出來了,這個花有你的名字,不會錯的。你用的功夫愈勤,心量愈大,花就愈大。用功勤,花的色好,花的香好,這個是將來到極樂世界,是你居住的地方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要認真好好經營這一朵蓮花,我們往生的時候,佛拿著這個花來接引我們。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我們要非常認真把我們的心量拓開,我們的花才大,我們的花光色才好,花才香。香,普薰『三千大千世界』,這還不夠,應該像阿彌陀佛一樣,我們的光遍照法界,法界虛空界,香普薰法界,不止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這就對了。

  小心量,心量太小了,怕到時候往生都沒有把握,這是真的。心量一定大,什麼都能包容。隨順,什麼都不計較,什麼都好。確確實實,我們要生活在六和敬當中,我們只求自己,不求別人。求別人跟我和敬,難;求我跟他和,這個容易。他不跟我和,我跟他和,我跟諸佛菩薩和,我跟極樂世界和,我跟天地鬼神和,當然跟一切眾生我都和。淨宗,我們早年選的這五門功課,已經將近三十年了。三十年過程當中,我們深深感覺,這五個科目正確,不用變更,堅持下去。五個科目,第一個三福,第二個六和,第三個三學,第四個六度,第五個普賢十願。三十多年我們的修學很得受用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無需要改變,一直堅持下去。下面一段,跟我們講「花供常新」。經文:

  【隨其前後。以次化沒。若不更以新華重散。前所散華終不復落。】

  這是極樂世界空中之美,講空中的莊嚴。地面上莊嚴,空中莊嚴。自然,空中是花蓋。我們今天空中不莊嚴,烏雲,落雨烏雲,白雲還可以,今天是烏雲。極樂世界是花蓋,花蓋,功德之所成就。我們的雲彩是業力所成就的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雨水、風全都是業力所成就的。『隨其前後,以次化沒』。先,這些菩薩供養的花,花蓋現在空中;如果第二批人來了,他也用花蓋,前面花就落下來了,後面花蓋就成了。落下來就沒有了,不會把地上染污,自然就沒有了。這個就是能與質互相轉變,在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大科學家,他能做得到;我們現在科學家做不到,他可以做得到。所以我在美國那一段時期,美國學科學的多,我就勸大家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科學。阿彌陀佛是最好的科學老師,就是能跟質的轉變,他這麼自在,根本不用起心動念,他就有這麼殊勝的成就。

  「後至者散新花,前供之花化去」,沒有了,「明諸妙供,化現隨心」。如果後面沒有人以新花來供養,前面散的花『終不復落』,這個空中的花蓋不會失去,這個多美。這個花裡頭,不但花好看、有香氣,它放光,有各色不同的光,它放光。所以各種香氣,美不勝收,你永遠看不厭。花供常新。你看舉出這一種,供具無量無邊,供品無量無邊,用這個花做一個比喻。幡幢寶蓋,還有許多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,從來沒有聽說過的,到極樂世界全都看到了、都聽到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