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366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六六集)  2012/6/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6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九十六頁第六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「精進者,勇猛於修善斷惡也」。《輔行》第二卷說:「於法無染曰精,念念趣求曰進」,這解釋什麼叫精進。勇猛修善斷惡,這是現前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。現在社會動亂,地球上災變異常,都是不善業所感召的,所以斷惡修善能化解災難。善惡的標準,這個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時時刻刻記在心上。佛法的標準,就是十善業道、三皈、五戒、六和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都很容易記住,關鍵是在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沒有這種警覺心,把我們的念頭跟佛給我們的教誨去對照一下,相不相應?不相應的立刻就要斷,相應的就應當要去做。或者以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雖然四個科目,四個科目把它總結起來只有十二個字,這十二個字好記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這十二個字。我們的念頭跟這十二個字相不相應?相應的叫正知正見,這是善,如果是相違背的那就是惡,惡要斷,善要修。佛說的根本根本就是十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這要記得很熟!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待人接物,時時刻刻都想得起來,都用這個來做標準,那是真正在修善斷惡。真修善斷惡能消業障、能斷煩惱,能帶來幸福,遠離災禍。

  《輔行》是天台家修行重要的一部書,這裡面對精進有個簡單的解釋,什麼叫精?於法無染。一切法裡頭,不管是世間法還是佛法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叫精。雖然統統放下,放下是什麼?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心就是清淨平等覺。但是在事上?事上要認真去修,念念趣求。譬如說十善,我們念念要認真去修善斷惡,這叫進。理跟事不妨礙,雖然理看得很清楚,萬法皆空,可是事要真幹,為什麼?我們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這些眾生不明白事實真相,所以他們起心動念想錯了、看錯了、講錯了、做錯了,這個錯就是業報,就是造業,後頭就有果報。

  如何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、消災免難?我們要做出好樣子給他看。雖然這個好樣子不是真實法,但是有利於現前的社會,有利於現前大眾,我們認真做樣子給他看,這叫大慈大悲,這叫普度眾生。不是為自己,是為別人,就好像舞台表演,表演要做得非常逼真,那是什麼?是教育。中國古時候的表演統統是教學。你看戲劇,戲劇裡頭的精神是什麼?都是忠孝節義。古時候沒那麼多學校,沒有那麼多的老師,這個國家人民這麼多,用什麼東西來教?就是用文藝表演,歌舞、詩詞、戲劇,還包括雜技、說書、說唱藝術,全是教學。教的是什麼?你細心去觀察,是倫理、是道德、是因果報應。舞台表演,惡人最後一定是惡報;好人縱然被害了,到後頭還有表揚,有人紀念他,就是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有來早來遲,那是緣分,果報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《華嚴大疏》第八卷,就是《華嚴經疏鈔》,「練心於法,名之為精」。這個心要鍛鍊,在哪裡鍛鍊?在法上鍛鍊。法是什麼?我們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在這些地方去鍛鍊,這叫精。鍛鍊什麼?鍛鍊不染著,於世法不染著,於佛法也不染著。為什麼?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真如本性裡頭沒有法,世法、佛法都沒有。那佛法從哪來的?佛法從世法來的。眾生迷於世法,佛才說一個佛法。佛法是什麼?對治世法。就好像人有病了,到山上找一點野草,這叫藥。藥是什麼?是治病的。如果沒有病,藥也就沒有了。所以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種種造作那都是病,佛說這一切法是對治,是治病的。眾生病好了,不執著了,佛法也就沒有了,那你執著佛法就錯了。明瞭事實真相,所以世法、佛法都可以用,不能執著、不能分別,到最高的,不能起心動念。這都叫精。「精心務達,目之為進」。用精心,務就是做,達就是達到目標,達到對治的目標。世間人有十惡,殺盜淫、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、貪瞋痴叫十惡。所以佛有十法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把它反過來,用這個來斷十惡、修十善。這是人天法,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法。人都做不好,怎麼能成佛?人要能作佛,先把人做好。

  這下面是黃念老的話,「蓋謂:精者,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。以此精心,唯以達本為務,是名為進」。本,達本。什麼是本?「本者,本源也」。本源是什麼?本源是心性。一切法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能變的是自性,所變的是萬法,所以萬法同一個本源。像一條大河流,像長江,長江我們往上游去找,它有個源頭,本源的源頭是這個大江的主流,除主流之外還有很多支流,別的地方的水也流在大江上。源頭很多,像漢水、湘江、贛江,這些支流統統都匯到長江裡面。那些支流也有源頭,那個源頭不叫本源。所以「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是為達本」。達本的意思是什麼?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才叫達本。達是通達,你真正通達到根本了。達本就是成佛。「《大疏》之義較勝」。《華嚴大疏》講的這個意思,比天台《輔行》講得清楚、講得仔細。

  由此可知,什麼叫佛法?佛法說的是什麼?也可以簡單用一句話,佛法所說的是明心見性,這四個字也能夠完全代表。但是這四個字深,確實一般人不能夠理解,所以《般若經》上又有一個說法,也很簡單,也是四個字,佛法說的是什麼?諸法實相。其實,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,但是諸法實相容易懂,這個懂是個模模糊糊的懂,不是真懂。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相,這個一般人聽了沒有問題;如果說明心見性,他聽不懂,他真的聽迷糊了。其實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,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是諸法實相,這才叫達本,這是精進的目標,到這個境界才叫真精進,圓滿精進。下面這一段教我們「斷惡修善」。斷惡修善從哪裡開始?你看看經文,非常有意思。讀經文:

  【不當瞋怒。嫉妒。不得貪餮慳惜。不得中悔。不得狐疑。要當孝順。至誠忠信。】

  經文不多,意思非常圓滿、非常豐富,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智慧。修行從哪裡開始?從不發脾氣開始。我們想想對不對?對。這人總是老喜歡發脾氣,一發脾氣障礙就太大了,叫火燒功德林。脾氣一發,你所修的功德全沒有了。功德沒有了,那還要修嗎?要修。為什麼?功德沒有了有福德。瞋恚不妨礙福德,它妨礙功德。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清淨心。你看,脾氣一發,心就不清淨,這心就亂了。清淨心是功德,福德與清淨心沒什麼關係。功德跟福德在事上講是一樣,一樁事情。清淨平等覺全是功德,如果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還是迷惑顛倒,所修一切善業全是福德,就是福報,到哪裡享?人天福報。功德,功德能了生死,能出三界,福德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差別在此地。所以我們真正斷惡修善,要從這裡下手。從意地上下手,不瞋、不痴、不貪,從這裡下手。意業清淨,口業、身業自然清淨。一定要找到它的根本,所以第一個不能夠瞋怒。

  我們看註解,從『不當瞋怒』到『至誠忠信』這一段,「為人乘之世善」。五乘佛法,這講人道,人間的善以這個為標準。第一個,不瞋怒。永遠保持心平氣和,遇到五逆十惡還是心平氣和來解決問題,絕不可以衝動,絕不可以憤怒,這種方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。『嫉妒』,這有解釋,「妒忌他人之盛事。又害賢曰嫉」。別人有好事超過我,或者是他有我沒有,妒忌心就生起來,好勝的心就生起來,總不許別人超過我,這就叫「嫉妒」。嫉妒是嚴重的煩惱,嚴重的惡業,對自己有害處。我們中醫上有所謂的怒氣傷肝,容易得肝病,這對你身體來講。你造作的這個業,那看事,如果是嫉妒賢能罪就很重。這個好人他常常做好事,斷惡修善,教化一方,這一方人都得他的利益,你要是嫉妒他,破壞他的事業,結罪不是跟他結。這個人是善人,你怎麼得罪他,他都不會怪你。所以結罪不是在他那裡結,是在哪裡?他所教的那些人現在得不到利益,得不到好處,從這裡結罪。如果他的影響愈廣、影響的時間愈長,你的罪過就愈重。所以障礙一個普通人,那個罪很小,障礙有德行、有教化的這樣的人,那個罪業很重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我對他修懺悔,對他修懺悔沒有必要,他根本就不會怪你。對誰修懺悔?要對所有受教的人民,那麼多人民失去了教誨,那麼多人民利益喪失掉,你要對那些人懺悔。這誰懂?沒人知道。如果這個人做的好事是對全國都有利益,那你得對全國人求懺悔。

  所以他底下有一句說,又害賢曰嫉。賢是什麼?聖賢。聖賢的事業多半在教學,教學一定是三輪具足,不僅僅是言教,而且身教,他會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,意教,念念不忘一切大眾,念念幫助大眾離苦得樂,這是聖賢。他住在這一方,這一方人有福,一方人都接受他的教誨,這一方人安定和諧,肯定是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助合作,這一方的風俗是其他地區的榜樣。這個人在這裡行這樣的善事,你把它破壞了,如果他真的是聖賢,他心地很平靜,沒有一絲毫怨恨,有怨恨不是聖賢人,他決定不會責怪你。所以這個罪從哪裡結的?是從受惠的這些大眾,你把他們的利益斷掉了,罪從這裡結。這些事情我們要細心的去觀察、去思惟,你就把這個理想通了。

  下面說『貪餮』。「餮者,貪食也」。就是講求飲食,現在所謂講求美食,殊不知飲食之道是人身所必須。佛家講不講究?講求,講求飲食養生。世間一般人只懂得衛生,現在人連衛生兩個字都不懂。為什麼?他吃的那些東西不健康,對自己身體有害,他哪裡衛生?吃出一身毛病出來,連衛生都不懂。伊斯蘭教除懂得衛生之外,他懂得衛性。性是什麼?我們人的性情,這個很重要。佛門裡面講求素食,還要斷五辛,五辛不是肉食,五辛是蔥、蒜(大蒜)、小蒜(蕎頭)、洋蔥、韭菜,這五種。為什麼這五種不吃?因為它的性情不好,會影響我們,生吃容易動肝火,是這麼個道理。這不是不能吃,生吃容易動肝火,就是容易引起發脾氣;熟吃,這個東西產生荷爾蒙,會引起性衝動,是這個原因,所以佛禁止出家人吃這五種東西。但是我們要曉得,古印度出家人都是托缽的,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,沒有選擇,但是你自己要吃的話,不能吃這五種東西。但是這五種東西在藥上都會用,藥用可以,沒有禁止,還有我們在菜裡頭拿來做香料,做佐料,也許可,為什麼?那個量很少不起作用。好像喝酒一樣,你能夠喝一斤酒,有這個量,你喝一兩絕對沒有問題,不會起作用。

  佛制定的戒律非常之美,通情達理,它不是固定的,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緣。像這些都是講開緣。開緣,有這個緣要開,要懂得什麼時候應該怎麼做,什麼時候要堅持,什麼時候要開放,都是教化眾生。我們看到一些達官貴人、大富長者,他們不願意學佛,為什麼?學佛這個不能吃、那個不能吃,那我學它幹什麼!對這種人那怎麼說?佛沒有教我們什麼都不能吃,佛告訴我們什麼都可以吃。有這個話?有,條條戒都有開緣。佛講求衛生,講求養生之道,只是教你不能夠過分,這個貪餮是過分,過分就傷身體,統統不能過分。酒,七十歲以上身體衰了,酒能夠幫助血液循環,飯前只喝一杯酒,這戒律都有開緣。還有身體不好,醫生囑咐要用酒幫助你,通常都是講幫助你血液循環,統統都可以用。依照醫生的指導,不能過分。

  實際上酒這一條戒,在佛法叫遮戒,本身沒有過失,不像殺盜淫妄,殺盜淫妄本身就是罪,酒本身沒有罪。為什麼佛禁止?喝醉了之後發酒瘋,罪就來了,就造罪業了。如果你喝酒不會喝醉就沒事。我們年輕的時候學教,老師講到這一條戒,就舉出漢朝鄭康成的例子。鄭康成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漢學家,大儒。他的老師,他學業完成之後離開老師,老師帶著同學在十里長亭給他餞行,每個人敬他三杯酒,差不多一百人,他喝三百杯。這個三百杯的典故就從他來的。三百杯不是假的,是真的,真有其事。喝三百杯,小小的禮節都不失,你看海量。老師說人人都像鄭康成,釋迦牟尼佛酒戒就沒有了,就不需要了。所以酒是預防的,本身沒有罪,預防你喝醉的時候犯罪,是這個意思,在戒律裡頭叫做遮戒。

  飲食愈簡單愈健康,我們很多觀念錯誤了。你想吃的就是你所需要的,但是絕不能過分,過分就錯誤了。吃飯,平常老人常說七分飽就夠了,非常健康;如果吃得很飽,那是不健康的,腸胃要把它消化掉,負擔很重。晚上這一餐不吃好!為什麼?這是愛惜腸胃,讓它工作量減少,工作量減少,它就會長壽,這道理在此地。你不讓它休息,日夜讓它在工作,它壽命就減短;你有足夠的時間讓它休息,它壽命延長了。要明白這些道理。

  所以佛家對於飲食是非常講求,它講求衛生、衛性,性質不好的、影響我們情緒的,他都不吃。還有第三個,保衛慈悲心,保衛慈悲心就是不吃肉。肉一定是殺生,想到殺生那多可憐,那多可悲,就不忍心吃眾生肉。實實在在的,人,人是個素食的動物。為什麼?我們的牙齒不是吃肉的,吃肉的動物牙齒是尖的。你看吃草的動物牙齒是平的,看牛、看馬,你看牠牙齒是平的,那就是吃植物的;吃動物的牙齒是尖的,看老虎、狼、豹牙齒是尖的。從這個地方看,人天生就是一個素食者,他不是吃動物的。肉食跟素食比較,素食長壽。我們不從因果上講,從生理上講、從健康上講,素食優於肉食。尤其是現在的肉食很可怕!因為現在動物的飼養是反常,不是正常的。你看正常這些動物都是養在野外,牠自己去覓食。現在這些動物是養在籠子裡頭,從出生一直到養大全在籠子裡頭。餵的飼料裡面有化學、有藥物,很不健康!牠發育很快,長得又肥又胖,可是那個肉都是有毒,人吃了之後生奇奇怪怪的病。所以現在的病很多,古時候沒有的,什麼原因?古時候沒有這種飲食。古人說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病多半是從飲食得來的,其次的是風寒,那是穿衣服。所以一個吃、一個穿,真正懂得,這是健康之道。

  『慳惜』,這就是一般人說的吝嗇,底下有,「吝惜財法稱慳」。財不肯給別人、不肯布施,法不肯傳給別人。我過去認識一個大夫,醫術很高明,但是有人告訴我,這個大夫雖然好,他的方法不教給別人。他在學校裡也兼教授,他那些祕方不告訴學生,這叫吝法。吝財果報是貧窮,吝法的果報是愚痴,財跟法愈施愈多,財愈施財愈多,法愈施愈聰明、愈有智慧,智慧增長,他不明白這個道理。法是幫助別人的,尤其是醫療的祕方,你多傳人,你就多救人,這是多大的功德,他不知道,怕別人超過自己,全都是名利心放不下造這些惡業,就是「耽著於財與法,不能施捨利人之心」。真正把這個理跟事搞明白了,你就會非常歡喜幫助眾生,幫助眾生愈多愈好!你能這樣做,你的智慧年年增長,你的財富也年年上升。可是財愈多愈多施,不要留,財跟法都是一樣的,法要教人,歡喜教人。

  『中悔』,「信仰不堅,先信後疑,故曰中悔」。這當然也是遇緣,他變節了,前功盡棄,這非常可惜。所以菩薩道難行,發心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不多,原因是什麼?就是中悔淘汰掉了,名利現前他就把握不住。尤其是古人講的高名厚利,高名是講大官,厚利是大的財富。小名小利你沒有看得起,不動心,高名厚利動不動心?他就保不住了,就變節了,這是非常可惜!原因是倫理道德的概念很薄弱,不是他不懂,他不能把握住,他懂,他也懂因果,可是這名利就在眼前,對於因果、對於道德信心不足就變節了,這種事情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有記載。

  在我們現前的社會,很多人學習倫理道德,都是什麼?二十幾歲才開始學習,不夠深。中國古代為什麼那麼多人,在歷史上給我們表演的,遇到再大的災難他不變節,寧願餓死也沒有佔人便宜、害人的心,為什麼?他那個倫理道德的教育是從根上紮的。根紮得深的,是母親懷孕的時候就注意到這個事情。像史書上記載的文王的母親,懷孕這十個月,目不視惡色,眼睛不看難看的東西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傲言,她為什麼?她為胎兒。知道母親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這個心情會影響胎兒,這十個月要養自己非常慈悲、非常和藹,無論待人接物都歡歡喜喜,她用這個養胎兒。所以這個小孩生下來之後好教,得的是母親的正氣,沒有一絲毫邪惡。這叫扎根教育。

  小孩生下來之後,父母在小孩面前言行舉止都守禮,一點都不敢亂動。因為小孩睜開眼睛在看,那個耳朵在聽,非常靈光,他在學習,他在模仿,這個時候的教育完全是大人做樣子給他看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孩念的,《弟子規》是父母做出來給嬰兒看的。這個教育就是在出生到三歲,一千天,父母把《弟子規》在家裡做到。因為父母還很年輕,二十幾歲,他的父母都在,怎麼樣去孝順父母讓嬰兒看,他都看會了,這個紮的根,我們中國過去有一句諺語說「三歲看八十」,三歲紮的根,八十歲都不會變,他這個根深!現在人二、三十歲才學,沒根,學了是懂,懂他沒有把握,逆境現前他會動搖,他會把不住,原因就在此地。

  中國古代的教育是家庭承擔,不是國家。國家重視教育,把教育這樁事情付託給每一個家庭,因為中國古時候是大家庭,它是社會行為,它不是個人。家庭人縱然少,衰了,也有兩百多人;普通家庭三百人左右,三百人上下普通家庭;這個家族興旺,有六、七百人的,七、八百人的,那是興旺之家。明朝時候,這哪個人我記不得了,這一家好像是六代同堂,人口有將近一千人,皇帝送他一個匾額,「天下第一家」,皇上到他家去訪問,人丁興旺,天下第一家。所以家有家道,如果沒有道,這麼多人在一起,怎麼能和睦相處?它有道。這個道共同的,每個人家都有,就是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這是家道!這中國有,外國沒有,因為外國人沒有家,中國人有家。家是自己的根,小孩生下來就要給他的概念,你是這一家的一分子,你不能夠單獨去獨立,你要永遠在這個團體,要照顧這個家,家照顧你,你回饋於這個家。所以中國人講落葉歸根,年歲大了不能再工作了,歸根在哪?回老家。回老家幹什麼?養老。中國古人育幼、養老是家的兩樁大事情,這是中國人真正有福,小時候家教你,你父母不能教你沒有關係,你家族教你;老的時候,你兒孫不能養你沒有關係,這家族養你,所以他有天倫之樂。落葉歸根那是享福的時候到了,你不必工作,享福了。

  所以中國人教育的概念,小孩嚴格管教,小孩一點自由都沒有,一舉一動都要守規矩,都要受約束。外國人看到對小孩這樣好像不仁慈,外國人錯了,他不懂。小時候學好了,那真的是好人,中年為社會、為家庭做出貢獻,老年回家來享福。自己沒有家,這親戚家裡有的都照顧你。我小的時候,我能夠記事,三、四歲的時候,事情都能記得,我們的家敗了,人都散掉了。我這一家這就小家了,父母帶著我們兄弟兩個,四個人,依靠姑母,我父親的姊姊,嫁給宛家。那個時候宛家還是個大家庭,他們兄弟十個沒有分家,一家人,他那個村莊就是他一家,那個時候好像有一百多人。所以他家裡還有私塾,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。私塾在什麼地方?在祠堂。因為祠堂很大,平常沒有用處,只有春秋祭祀,除這個時候都是空的,所以私塾就是家學,就在祠堂裡面。這個意思很好,讓這些學生、子弟們,每天進學先去拜祖宗,到祠堂大殿去磕三個頭拜祖宗,這都是學孝道。見到老師要拜老師。孝親尊師是這樣學來的,現在全沒有了。今天人造業,不可以怪罪他,應當要原諒他,他沒有學過,不但沒有見過,他聽都沒聽說過。我這個年齡,小時候見過。你看我弟弟小我六歲,他見都沒見過,你給他講他不懂。我那個時候,上學的時候,他剛剛出生,所以他真的什麼都不知道。不知者不罪,做錯事情不能怪他,要好好的學習,學了之後再犯錯誤,這可以處分。沒有學過犯錯誤,孔子的恕道,忠恕,要原諒他,要幫助他。

  這種教育,中國古時候的真好,你愈想愈好。幫助現前的社會,必須在中國人講要有一個樣板,為什麼?給人看。看,他很容易覺悟,很容易明瞭。在今天這個亂世,我們求誰來做樣子?我這麼多年來想來想去,求助於宗教。因為宗教,不管是哪個宗教,信仰宗教的人心地還是比較仁慈。我向他們交流來討論這樁事情,這十幾年來沒有遇到一個反對的,大家聽了都贊成,但是肯不肯去做那是另外事情。所以現在逐漸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,宗教教育可以救世界。所以極力推動、勸導大家,宗教要回歸教育,要認真學習經典,把經典裡面所說的落實到生活、落實到工作、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,就能夠化解衝突,就能夠促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,除這個方法之外,找不到第二個好方法。所以我多年一直重視宗教教學,我自己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。這樁事情做得很辛苦,為什麼?沒有人支持。不是別人,我們自己宗教不支持,佛教不支持,你才曉得多艱難。但是路走出來了。

  學佛六十一年,講到這個地方,素食,我素食也六十一年。我學佛不到半年,我就明白了,我懂得因果、懂得道理,我採取素食。教學,這一出家就教學,一直從事於教學。寺院不講求教學,我們教學不歡迎,所以離開寺院,幾乎還俗了,那逼得沒辦法了。好在有些聽眾聽我講經很歡喜,希望我繼續講經。我在一個信徒家裡住了十七年,不容易!十七年照顧我。以後我們才有一個很小的圖書館,面積不大,台灣的算法是五十坪,一坪三十六英尺,這麼個小的圖書館。我們講經沒有中斷,五十四年沒中斷。這是什麼?大家對於講經沒有這個認識,認為講經是蝕本的生意,不賺錢!是付出沒有收入。經懺佛事是訂的有價錢,有收入,法會的收入更多。所有一切都用收入來做價值觀,這個麻煩了!

  我初學佛法的時候,方東美先生曾經告訴我,他家裡有電視,指著這個電視,那個時候電視是黑白的,還沒有彩色,告訴我這個工具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,可以救國家、救世界,也可以毀滅國家、毀滅這個世界,看你怎麼用法。提醒我,將來有緣要記住用這個東西。我是了解、記得了,這個東西費用太大了,節目都是論秒來算錢的,我們哪有這個能力!所以望洋興嘆而已。沒有想到,同學們大家努力,我們最初用網路,用網路超過十五年,最後我們用衛星電視。衛星電視二00三年元旦開播,到今年整整十年,這個影響太大了,全球都能夠收看。衛星電視現在有六顆衛星覆蓋全世界,在中國上空有兩顆,雖然不能下載,一般電視收不到,可是裝一個小鍋就能收看,免費的。用網路接收衛星很方便,所以家裡頭只要有電腦就可以收看衛星,這個影響就很大很大,意想不到。

  我在,應該是有二十多年,一九八三年,明年就三十年,一九八三年我在美國洛杉磯,有一個算命先生,他是虔誠佛教徒,我每次講經他都來聽。他給人算命,問我要了很多佛書,送給來算命的人,告訴他念佛,告訴他斷惡修善。所以他那個命館就是小道場,很有趣味。這個人我很佩服他。這麼多年了,十幾年都沒有消息了,突然前天有人把他的電話,他找我,把他的電話交給我,我跟他通了電話。現在他回到台灣,他台灣人,還在。那個命算得很準,他不騙人。十多年沒有見面了,我都想下一次有機會到台灣,我去看看他。我到美國的時候是一九八二年,跟他認識的時候是一九八三年,黃念祖老居士訪問美國是一九八七年,這些人對我們都很有影響。

  他那時候聽我講經,給我算命。我問他,我壽命是不是四十五歲?他說是真的,一點都不錯。他說你現在壽命延長,完全是學佛、是講經功德。就是他告訴我的,你的壽命很長。那個時候我生活非常清苦,他告訴我,你命裡頭沒有財庫,財庫空空。他說你學佛講經這個功德,把你的財庫填充了。他說你這個財很多很多,像自來水管一樣。旁邊還有人問他,幾吋的管子?他說源源不斷。說我的財好,叫空財,空財是最好的。空財是什麼意思?自己沒有用到,都是別人用的,十方來還十方用,你自己沒有用到。他說這種財最好,不造孽。告訴我,我這個命中影響力很大。那時候剛剛到美國,這影響力是一絲毫概念都沒有,怎麼會叫影響力?現在看到了,他說的統統說中了。特別是最近十年,我們代表澳洲,代表大學,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這個影響大了,影響到全世界。影響最大的、最深的應該是團結宗教。希望每一個宗教都回歸教育,我們來做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和平。

  這個中悔,看到這兩個字,就想到現在我們把扎根教育疏忽了,沒有人懂得,這個東西要慢慢恢復。下面『狐疑』。狐狸性多疑,在野獸當中,野獸,狐狸多疑,所以把多疑的人稱作狐疑。「猶豫不決曰疑」,也就是說沒有堅定的信心,這個對於聖學是最嚴重的障礙。學科學、學技術帶著疑惑沒有問題,可以學。學聖賢教育、學倫理、學道德、學因果、學宗教教育,決定不能懷疑,懷疑什麼都得不到,要用誠敬心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頭多次的提到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聖賢的學問完全在真誠恭敬,沒有真誠恭敬,孔子來教你、釋迦佛來教你都沒用處,你無法接受。所以誠敬太重要了。

  我早年,二十六歲,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我記得是那一年的春天,大概元宵節之後不久我跟他認識的。當時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老師能准許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,老師沒有同意,叫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,上午九點鐘到十一點兩個小時給我講課,學生只有我一個,這個出乎我意料之外,簡直不敢想像。他給我講了一部「哲學概論」,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,我從這個地方認識佛教。我們對老師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。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?他告訴我,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六十一年前。我第一次見章嘉大師,提出一個問題,他看著我,看了半個多小時才答覆。我這個緣分確實很特殊。老師為什麼這麼做?我大概到十幾年之後才明白。老師在學校上課,學生不是真學,老師也就不真教。中國古代教學因材施教,你真學,他真教你;你不想真學,他就敷衍了。為什麼?真教你沒用,你不能接受。所以在那個時候,老師他幹這一行是他的職業,他為什麼?為拿鐘點費,為拿一點工資回家去養家糊口。學生學習的目的是要文憑,不是真幹,所以老師就不真教。真想學的人另外特別開班,大概真想學的人不多,遇到一個就在家裡教。我才想到這個事情。

  學校真的每況愈下,六十年之後今天的學校,跟那個時候比差太遠了。這是社會根本問題,教學一代不如一代,人心就一代比一代壞,到最後怎麼收拾?這真可怕。不是老師不想教,沒有人學了。中國傳統文化要復興,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這個。學習的人很多,大家都想學,誠敬的心沒有,都是像兒戲,當開玩笑,所以真正好老師就沒有了。要慢慢培養,真的要靠祖宗加持、三寶護佑,希望每一代都有幾個人,不能求多,每一代有二、三百人就不得了,這個法會傳下去。達摩祖師到中國單傳,傳一個慧可。到六代,第六代惠能才放光現瑞,六祖傳了四十三個人,這還得了!所以中國傳統東西丟掉兩百年,復興至少也要兩百年,我們是看不到的。我們遇到一、二個承傳的,就已經是非常幸運了。承傳的條件沒有別的,真誠恭敬,這就是承傳的人。沒有真誠恭敬,佛菩薩來教他都沒用處。

  真誠恭敬心到哪裡去找?李老師當年在世跟我談過這個問題。我在海外弘法很辛苦,沒有同伴,孤家寡人,每一次回到台灣我去看老師,我都希望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,我應該講了十幾次。到最後老師說,我不是不想教,你替我找學生。老師說這一句話之後,我以後再不敢講了,我到哪裡去找人?找不到!我自己跟老師學,我只跟老師介紹了一個人,徐醒民,他學出來了。這個什麼?有誠敬心。再我就沒發現過了。沒有真誠、沒有恭敬,聖學就沒分。這一門學問,經典上、祖師大德都說「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」。真實心就是放下虛偽、放下懷疑,貪瞋痴慢疑統統放下、自私自利放下、名聞利養放下、七情五欲放下,真誠就出來了。只要有這些東西在,真誠全障礙了。其實真誠心誰沒有,人人都有,就是你的煩惱業障太多了,你的真誠心現不出來。

  這個狐疑下面說,「疑念害善根。譬如毒刺」。善根是什麼?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傲慢、不懷疑,這是善根。有懷疑,這五個都沒了;換句話說,你有貪瞋痴慢疑,你有這些東西,這些東西障礙你的善根。現在學佛同學都有這個毛病,只是輕重不等。嚴重的,所學的不踏實,假的;煩惱輕的人能得一點功夫,能得一點少分利益。念佛不能成就三昧,不能開悟,不是別人障礙,不是環境障礙,是自己,自己這個毒刺沒有拔掉。「故《萬善同歸集》云:堅信根而拔疑刺」,這句話重要!堅信根是疑慮斷乾淨了,對於佛萬分誠敬,絲毫懷疑沒有,佛所說的你自然就懂,為什麼?你的信心生起來了。如果沒有信心,你看經,你會把意思想錯了。為什麼?有疑,你有偏見,你有邪見。用邪見、偏見解佛的正知正見,佛的知見也變成邪知邪見,這個麻煩可就大了。經典上常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開經偈上講的,沒有堅定信根的人,他聽經,他讀經,他研究經教,是用自己的意思來解經義,不是佛的意思,曲解如來真實義,誤解如來真實義。他以為自己是正知正見,誤導眾生斷佛慧命,將來果報現前,他自己不知道造什麼罪。這個是學佛最難的一關。

  佛所教的很簡單,他不相信。佛教、祖師教,都教我們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千萬不能著急,記住古人一句真言,「欲速則不達」,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,要沉得住氣,要學印光大師厚積薄發。你看印光大師在普陀山,寺院分配他的工作是管理藏經樓,就好像管理圖書館一樣。這個工作對他有利,他收拾乾淨了他就讀書,藏經樓上住三十年,他沒有白住,天天讀經。所以這三十年的機緣成就他了。三十年沒人知道,到七十歲,有一些學者、大學教授到普陀山去遊玩,無意當中遇到他,跟他一談非常驚訝,這個和尚有學問、有道德,跟他往來,跟他通信。老法師寫的信跟經典沒有兩樣,他們把他的信在雜誌上刊登,這一下就出名了,真的是「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」。

  老法師八十歲圓寂的,七十歲人家才知道他,十年時間。你看十年的影響,在中國最近一百年佛門當中,無論出家在家,沒有人能跟印祖相比。這個原因是什麼?積得厚發出來就有力量。年輕想出頭,很薄,厚度不夠,他產生不了影響。印祖給我們的是最好的典範,不想出名,厚積。什麼時候出名?死了以後才出名。你要有這麼一個念頭的話,你肯定出名。晚年才出名,你不會被名利所動搖。印祖出名之後,四面八方的供養不得了,太多了,老人一分錢沒用,穿的衣服破衣服,吃的飯跟常住完全一樣,沒有讓信徒那些供養錢一分錢用在自己生活上,沒有,全部拿去印經。這做給我們看的,我們學會了,別人信徒拿的財供養,我們回報的是法供養。他那個時候錢大概不少,就自己開了個印刷廠,在蘇州,叫弘化社,自己買了一套設備,那個時候是鉛字排印。全部都做這一樣工作,做好事他也是一門深入,他不搞別的。那個時候也有發生災難,旱災、水災,嚴重的時候,老和尚知道了,從印經款項裡面撥一點錢出來救災,這是附帶的,正經事情就一樣,印經。

  我這一生跟老和尚學,十方供養統統做法布施。除了法布施之外,救災的時候有,我們也有做,再布施醫藥、放生。我早年做三樁事情,是以印經為主,法布施。放生,放生是懺悔,年輕的時候不知道,殺業很重,所以我回頭回得很快。抗戰期間我失學三年,去打獵去了,打三年獵,殺不少眾生。學佛之後讀《地藏經》才真正覺悟,所以學佛大概六個月我就吃長素了。再就布施醫藥,有一些老人生病沒人照顧,付不起醫藥費,我們每個月捐一筆錢交給醫院,專門照顧貧窮老人。其他的事情我們不做。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是以弘法為主,以法布施為主。國內有一些災難的事情,上一次汶川這個救災,我就提醒大家,從我們印經的錢裡頭撥一點錢給我。他們說一萬。我說太少了。十萬?還少了,至少一百萬。他們照辦了。這是我們應該做的,遇到重大災難不能不照顧。所以這個堅信根而拔疑刺,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,不能夠輕易看過。

  『要當孝順』,這就是《觀經》三福裡面所說的「孝養父母」,你看「見於彼經三福之首。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一」。人不孝養父母就是沒有誠敬心,對父母不孝,對老師怎麼會誠敬?你要是跟真正有學問、有德行的人學,他不教你,為什麼不教你?你無法接受。誠敬心能吸收,不誠不敬你排斥,你不能接受,所以你學的東西是常識、是知識。誠敬人學的東西是智慧,不一樣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誠敬從哪裡來?從孝親來的。現在人為什麼不孝親?不知道,不知道父母之恩,他怎麼會孝順?為什麼不知道?沒人跟他講。過去什麼人講?老師講。

  所以人是兩個人教出來的,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,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這兩個人教出來的,缺一個都不行。父母在兒女面前說我對你有恩,你要孝順我,這話說不出口,不好講,要第三者去講。老師跟學生也說你要尊師重道,這話也說不出口,這個話要父母講。所以一個人教出來,是父母跟老師密切配合,把這個年輕人教出來了。現在兩邊都沒有了,父母也不教,老師也不教,他所學的全是知識。這個知識裡頭沒有德行、沒有倫理、沒有因果,這麻煩大了,知識愈高的造罪業愈多、愈方便,將來果報不堪設想。所以孝順父母第一重要。

  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沒有孝道就沒有佛法。佛法在中國為什麼這樣昌盛?為什麼流傳這麼多年?就是因為中國人講孝道,中國人不講孝道,佛法就完了。今天在全世界找不到佛法,就是因為沒有孝養父母的人。我們在外國看,看到佛法留下來的痕跡,真正佛法沒有了。所以佛法從哪裡培養?從儒、從道的根去培養,從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培養,有這個根才會有《十善業道》,有《十善業道》就有佛法。

  「至誠忠信」。誠,「誠者真心,真實無偽」。中國傳統文化,如果用一個字來說就是誠。畫這一張「極樂妙果圖」的江逸子老師,他也是李老師的學生,我們是同學,曾經向老師請教:老師,有沒有一個字讓我們一生奉行而得利益的?老師跟他說,你把手伸過來。手伸給他,老師在他手心裡頭寫了一個「誠」字,他永遠不會忘記。這個誠字你一生就用它,你決定不會有過失。用真誠心生活,用真誠心工作,用真誠心學習,用真誠心待人接物,誠則靈。靈是什麼?靈是開智慧,真誠到極處,智慧就開了,沒有這個你學不到智慧,學的是知識。

  「至者」,至誠,至是「登峰造極也。誠之極」,真誠到極處,這叫至誠。我們這些學生跟李老師,老師對每一個人都送四個字,送給我的是「至誠感通」。告訴我弘法利生不容易,為什麼?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要通,你要不通,你怎麼講?怎麼通法?你要是學習世間法,他說不要講別的,講中國第一部大書,叢書,《四庫全書》,你能不能通?真通了,這通世間法。他說佛法?佛法一部《大藏經》,能不能通?不通,弘法利生就沒分。這個東西看起來這一生通不了,分量太大了。老師就教我,是的,靠學習沒辦法通,但是什麼?求感通。感是感應,求三寶加持,求祖宗保佑。你真正是孝子,真正有至誠,肯定會感通,用這個方法。什麼方法?老師寫個誠,用誠去感通。誠上面就又加個字,至誠,至誠才能感通。至誠感通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一般要多少時間?通常講十年。真誠心,至誠,待人接物全是至誠,沒有一樣不是至誠。我來研究經教至誠,待人接物我就用虛偽,這個不行,這心不能成就。一誠一切誠,決定不能有兩個心。

  現在人害怕,我用至誠心待人,別人都欺騙我,那我怎麼辦?欺騙讓他欺騙,不要緊,吃虧上當也歡喜,你的心就真的至誠了。如果吃虧上當還不甘心,假的,你不是誠心,你還是虛情假意,至誠心裡頭沒有。會不會真吃虧?不會,會有補償的,那個感應裡頭有補償。那補償來的時候,出乎你意料之外的,你才曉得真有感應,真有佛力加持,真有祖宗的保佑,你就真敢幹了。所以要誠之極,至誠。今天時間到了,底下的下一節課我們再續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