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355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五五集)  2012/5/30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5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七十四頁,我們從第四行看起:

  「一心與一念,文異而實同。《教行信證》曰: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。故曰一念。是名一心。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」。下面是念老的解釋,「謂信心無二之心,即是一心,亦即是一念。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,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,而成地上之大士。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於此可見」。經文第二十四、二十五,這兩品是講修學淨土的方法,也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要具備哪些條件。這兩品經文裡面說得很詳細,所以它也是本經重要的部分。前面給我們說理論,這裡給我們說方法。

  一心,特別是清淨心,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清淨世界,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?從清淨心裡頭現出來的。實際上整個宇宙確確實實是唯心所現,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,今天量子力學家給我們做了證明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,現前的社會謠言特多,各方面我們接收到的資訊,是真的是假的?你真正懂得佛法的道理,真假都無所謂,真的假的都可以不必理會。最重要是提醒自己,科學已經提出來以心控物,跟佛法講的一樣,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從今天起要把自己的念頭管住,不再被染污。被什麼染污?外面財色名食睡,外面的染污總不外乎這些,五欲六塵,財色名食睡是五欲,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。記住一句話,《金剛經》上的名言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不要把它當真!

  世尊在《金剛經》末後一首偈子教給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這是講存在時間短暫,像露水一樣,像閃電一樣,「應作如是觀」。我們這樣看法、這種想法,這就是佛菩薩的看法、想法,那是事實真相。所以這個不要緊,不要被這些謠言嚇倒。實在講,很多人死冤枉死的,怎麼死的?被嚇死的。我很多年前就講過,得癌症的,得癌症跟傷風感冒沒什麼兩樣,小事一樁,為什麼那麼嚴重?被嚇死的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災難亦復如是。災難有沒有?肯定有。為什麼會有?不善的心行所招感,怎麼會沒有?即使災難降臨在我們面前也不害怕,我們要學會這個本事,不怕就沒事,你怕它,真被它嚇倒了。

  學佛第一個要建立信心,你看一念信心,這句話重要,把我們的自信心建立起來。信心在中國五倫上是最後一關,仁義禮智信,這是道德的底蘊,人信沒有了,前頭雖有,都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信心決定不能失掉,要信自己。大乘教裡頭第一個信心,要信自己本來是佛。這個還得了!你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所以你才能作得了佛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為什麼能成佛?你在《壇經》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。他二十四歲到黃梅去見五祖,五祖問他,你來想求什麼?他回答的是「我來求作佛」。我想五祖一生也沒有碰到這麼一個人,到廟裡來,他要來作佛的,沒有人想到這個,只有他,他想來作佛。所以你看看,五祖把祖位就傳給他。神秀跟他二、三十年,是他的入室弟子,誰都知道,老和尚將來傳法一定傳給神秀的,沒有想到傳給這麼一個人。是什麼原因?神秀沒有想作佛,惠能想作佛,這個信心就不一樣。我也曾經說過,神秀對於佛法、對於世尊、對於五祖有一百分的信心。可是惠能對佛法、對佛祖、對五祖老和尚,我覺得他有萬分信心,要傳給萬分信心的。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人要沒有信心就完了,什麼都不能成就。世間的小事都要信心才能做得成功,何況成佛,這是世出世間頭等大事!沒有堅定信心那怎麼能成功?

  所以這個地方講一心一念,我們今天要是真正了解一心一念,就能平平安安度過這個災難。這是淨土教,我們的一心就是阿彌陀佛,一念也是阿彌陀佛,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,這是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真因。阿彌陀佛在做學生的時代就是這樣的心態,他的悲心特別重,看到六道眾生可憐,特別是沒有人來教誨。外國人不懂,中國老祖宗懂,世世代代相傳。中國受這個災難,真正的第一個因素是什麼?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,對我們自己老祖宗不相信,對我們傳統的文化不相信。被這些科學迷了,迷得眼花撩亂,什麼都是外國好,好像中國一文不值,沒想想中國五千年的歷史!但是沒有人讀歷史,也沒有人講歷史了,所以現在中國人可憐,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非常陌生,他怎麼會不遭災難?這個災難是祖宗懲罰,自己造孽。佛說的,世出世間一切眾生所造的業報都是自作自受。我們記得章太炎老先生說的地獄炮烙刑罰的業報,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,不是人造的。與東嶽大帝沒關係,與閻羅王也沒關係,與城隍這些也沒有關係,與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密切關係。

  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這麼一個道理。前面提到中峰禪師,中峰在繫念法事裡頭寫著,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;此方即是淨土,淨土即是此方」,這個說得多清楚、多明白,就是經上所說的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由此可知,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己造的。法藏比丘當年以這個心,真誠心、恭敬心,考察了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,取人之長,捨人之短,建造了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這麼來的,不是他在那裡空想,不是的,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考察、去參觀、去學習。我們今天也用這種清淨心,念阿彌陀佛,念極樂世界,功夫成熟,佛跟極樂世界自然現前,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搞清楚了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理、事我們都見到,不再懷疑了。

  今天許許多多的謠言講這些災難,我們遇到了,最好的方法,別理它。再一個方法,用智慧去審察、判斷,它是真的是假的,提供我們做個參考,提升我們的警覺心,加緊努力修清淨心。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應付這個災難,在災難裡頭平平穩穩的度過,把傷害減低到最輕的程度,這個就對我們有利了。決定不能被它嚇倒,決定要相信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別人說有災難,我們說沒災難,我們心理上沒有災難,就能把災難減弱、減輕。別人說有,我們也說有,把災難加重了。減輕的方法就是我們可以否定,到底是有沒有都在我們自己的念頭上決定,我們有這個念頭它就有,沒這個念頭它就沒有。就跟我們身體生病是一個道理,我覺得我沒病,它就沒有病,縱然帶著病毒的細胞都能夠恢復正常。所以信心多重要。在家同學要勉勵你的家人,確確實實要斷惡修善,《感應篇》說得很好,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」,修善積德一定有好報,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」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多做好事,在這個世間做人,要給人做個好榜樣。

  現在,擾亂人心最大的一個魔頭,大家知不知道?電視,那個東西擾亂人心,報紙、雜誌。你每天跟這些東西接觸,你這個心怎麼會清淨?學佛的同學,如果真正覺悟到了,家裡頭沒有電視、沒有收音機,不訂報紙、不看雜誌,你的心就會清淨。我至少拒絕這些東西五十年了。有些人問我,他說你不接觸媒體,生活在現在這個世界,這世界上的事你怎麼會知道?我不需要知道。不需要知道,天下本無事!我連電話都不要,擾亂我。重要的信息有同學們他們在網路上下載,拿來給我看看,夠了,足夠了。媒體、電視、網路可以救人,也可以毀滅世界,威力不下於原子彈。原子彈是有形的,你害怕它,這個東西無形的,你不怕它,最後它把你毀滅。社會動亂,災難這麼多,它們有沒有責任?肯定有。這些道理,大乘經上說得很多。

  既然一心一念是清淨報土的真因,我們要把這一句抓住,努力下功夫,修自己的清淨心,心淨則佛土淨,自然感應。所以,一念、十念必定往生,而且往生淨土決定生實報莊嚴土,成為地上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「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於此可見」,功是功夫,德是收穫。「又《信心銘》曰」,這是禪宗三祖的著作,「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」。這幾句話是表示不二之信心,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心。一心是我們的真心,我們今天的心是散亂的狀況,像光一樣,四面八方散發,不是集中在一點。光向四面八方,我們講十方,上下,這個光的力量散了,變成什麼?變成隔一張紙它都不能透過。如果這個光要是把它集中,變成激光,鋼板都穿透,你看那力量多大。所以佛在經上,大小乘經裡頭都有,都有這句話,叫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你要把心集中在一點,像激光一樣,把光集中在一點,什麼事都能辦。醫療這算小事,不是大事,不成問題的。

  壽命可長可短,自己都能夠做主宰,我多住幾年,行,沒問題;現在要走,真走得掉。這叫什麼?生死自在。我留在世間不是來受苦的,留在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苦,不是為受苦來的,是為了幫助眾生來的。毛主席有句話說的跟菩薩說的沒有兩樣,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,是為這個來的。毛主席心量還不大,為人民,佛法是為眾生,範圍就大了。眾生是講十法界,為人民只有人法界,只有這一個法界,而一個法界還限於中國人,還沒有為全世界的人。佛法範圍太大了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,這個心量多大,所謂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大乘佛法確實無與倫比,我們要努力,向這個方向、向這個目標去精進。

  「言語道斷」,是這個境界說不出來,無法能形容它。「非去來今」,去來今是講三世,非去來今,那就是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的確時間跟空間是假的,不是真的,在佛法裡面說,它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它沒有事實。時間、空間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頭,把它們這兩樣東西放在不相應行法。所謂不相應行法,就是今天所說的抽象概念,不是事實。你把它看作事實,你就產生一個錯誤的結果,它會變成事實。它不是事實,它會變成,為什麼變成?你以為它是事實。所以我們有時間、空間的侷限。如果你根本心裡頭不存在有這些概念,時間跟空間就沒有了。沒有時間就沒有過去、沒有未來,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。美國跟香港距離一萬公里,空間要沒有了,我念頭一想,美國在哪裡?就在此地。洛杉磯就在香港,香港就在洛杉磯,契入這個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釋迦牟尼佛說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,那是非常非常遙遠的地方。他說這個話用意很深,如果你不相信,就是很遙遠、很遙遠、很遙遠;你要相信?相信就在面前。我們跟阿彌陀佛呼喚得到,我這裡叫阿彌陀佛他聽見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所以一念淨信,隨願皆生,十萬億佛國土,一彈指的時間就到了。

  下面,「又《圓中鈔》曰」,幽溪大師的著作,「持名一心不亂者,因也。得一念者,約行成而為言也」。持名一心不亂,這是念佛功夫的標準。一心不亂有淺深次第不同,有理一心,有事一心,後面會說到。最淺的叫功夫成片,這個我們可以做到。晝夜二十四小時,除一句佛號之外沒有第二個雜念,這叫事一心,我們能做得到。那麼得一念,得一念是功夫成就,得一念就是得一心。我們從最淺的來說,功夫成片,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。如果說事一心、理一心,我們做不到,為什麼?把煩惱念掉了。我們雖然念,念是伏煩惱,心裡頭有這一句佛號,煩惱不會起來;佛號沒有了,妄念就起來。所以這是伏,這不是斷,這不是真正一心,這叫功夫成片,也可以說一心不亂的第一個階段,這最淺的。但是有這種功夫,往生就有把握,何況真正得一心不亂。

  「此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」,這就是剛才講,它能夠伏煩惱。得一心,得一心煩惱滅了,煩惱斷掉了,沒有了,這個很難。煩惱斷掉了,那是什麼?就證阿羅漢果。見思煩惱斷了是阿羅漢,塵沙、無明斷了是菩薩,大菩薩,不是小菩薩,法身大士。「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,往生淨土必矣」。這個就是功夫成片得到了,你要好好的保護它,為什麼?你保護不了它的話,它會退心,它會退轉。得一心就不會退心,真正得事一心不亂不會退心,功夫成片會退。所以得到功夫成片,念佛依舊不要間斷,天天要念。對於世緣一定要淡薄,日常生活得過且過。苦一點好,為什麼?苦一點,對這個世間不會有留戀。所以,富貴人念佛不容易往生,為什麼?他留戀。貧窮人念佛很容易往生,因為他日子過得太苦,他不想再過苦日子,所以他往生的心很切。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叫我們修苦行,他道理很深!佛教導我們,他都做到了,他不是叫我們修苦行,他去享樂,沒有。你看,他全部的財產就三衣一缽,都在身上。一生沒有住處,釋迦牟尼佛沒有房子,人家要送給他都不要。晚上住哪裡?住大樹底下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苦行!這種苦行讓我們對這個世間無有絲毫貪戀,目的在此地。人一定要知足,釋迦牟尼佛那個知足是達到百分之百,究竟圓滿,這是為了容易脫離六道輪迴,對於六道輪迴沒有貪戀。

  下面是念老的話,「蓋言,持名心無散亂者,因行也」,這是因地修行的功夫,最重要。實際上,八萬四千法門,每一個法門都是這個道理,修學的目的都是求心不散亂。心不散亂就是制心一處,制心一處,智慧開了。制心一處是相當深度的禪定,智慧開了,本能恢復了,本能就是一般人講的神通,六種神通。你看六種神通,小乘初果兩種現前,天眼、天耳,我們一般人看不見的他能看見。我們在三層樓上,底下第二層、第一層什麼樣子看得清清楚楚的,沒有障礙。這是小乘的天眼,不大,看我們眼前世界沒問題,因為空間、時間突破了,所以他能看到過去、能看到未來。這一般人叫神通,在大陸上叫特異功能,真有,不是假的。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的本能,我們本能喪失掉了,是因為有煩惱、有妄想、有雜念,這個能力失掉。如果我們能夠制心一處,在此地講,心無散亂,這個能力就恢復,智慧現前。

  我們今天這個眼睛,實在講只能看到侷限在這個光波之內,比這個波長的看不見,比這個波短的也看不見。波度的長短無有限量,如果全部都能看見,這世界就不一樣了。我們聽聲音也是如此,高的音波聽不到,太低的也聽不到,如果統統都能聽到就不一樣,這神通廣大了。佛的眼睛能看遍法界虛空界,能看到整個宇宙,看小的能看到極微之微,就是他能夠看到今天科學家的名詞叫微中子,他能看到。菩薩的天眼跟佛就差一等,一等差很多,愈往下下降,能量就愈低。我們在十法界,在人道,已經不行了。靠修持,靠清淨心,心愈清淨能量愈大,智慧就愈高。實際上,智慧、能量、神通、道力都是平等的。講平等,佛法講絕了,真叫究竟平等。因為,同一個心性所生所現,同一個阿賴耶所變,它怎麼會不平等?

  「若得一念」,我們念佛得到了一念,「則臨終時,能伏諸惑,正念自然現前」。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別無二念,臨終時候這是真有把握,不會有雜念來干擾。所以,正念自然現前,著重自然兩個字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。這樣的人往生需不需要助念?不需要。真正念佛到這個境界,大概需要多少時間?我們看到了,古書,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所記載的,絕大多數的人都三年,這個功夫就成就了;有勇猛精進,三天成功的。這我們講快,三天,慢,三年,例子太多了,問題就是在看破放下。如果真看破、真放下了,那就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,一天就達到這個境界,一念就到這個境界。往生真不難,成佛真容易。

  理論上講,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。這樁事情六祖惠能可以給我們作證,他就是一念。五祖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大概四分之一,沒講完,四分之一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開悟了。什麼叫開悟,我們現在知道,在這一句之下,他就能夠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這一放下就明白了。他有本事能放下,我們今天這一點不如他,我們聽了之後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沒聽懂。這是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你沒看破,真看破了,哪有放不下的道理!大師這個教訓對我來說非常重要,為什麼?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有沒有達到,我還沒有放下,證明我沒有看破。如果說我看破了放不下,那是騙人的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知難行易,不是知易行難,知難行易。因為知難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知難!行易,你看六祖惠能,行不是很容易嗎?他放下就是。

  這才告訴我們什麼叫知,真放下就真知,沒放下沒真知,不知,那是無知。真知道的時候,你決定放下,放下就是。你看,放下見思煩惱就是阿羅漢,放下塵沙、無明就是菩薩,放下無明習氣就成佛。這個在大乘經裡面,這些東西我們總算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清楚明白怎麼樣?不是真的明白,真明白就放下,就成佛了。就是說阿羅漢怎麼成阿羅漢的,怎麼成菩薩的,怎麼成佛的,凡聖同居土怎麼來的,方便土怎麼來的,實報土怎麼來的,常寂光是怎麼回事情,算是概念上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所欠的,功夫!沒放下。但是我們今天要往生,真正求往生,必須把這個世界放下。就是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絲毫貪戀,你就能往生,還有一絲毫貪戀,那個貪戀像根繩子一樣綁住你,你跑不掉。必須把這些繩索統統斬盡,這個世間沒有一樣貪戀的,往生沒障礙了,阿彌陀佛看見了他就會來接引你。還有一根繩子綁到,阿彌陀佛不來,為什麼?你去不了。

  上上根人容易,智慧高,一聞千悟;下下根人,愚夫愚婦也容易,他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沒障礙。當中這一節佔決定大多數,這知識分子,不上不下,這很麻煩,我們恰好就是這裡頭的分子。這裡面的分子有一個方法,就是用大乘經教長時間的薰修,我們要不是有這六十多年的薰修,不可能!這六十年的薰修讓我們有把握念佛往生。憑自己看破放下證阿羅漢,我們都做不到。所以我們今天感恩,感阿彌陀佛的恩,沒有這個法門,我們這一生不可能成就,有這個法門,行。真正看破放下,到極樂世界再幹。現在怎麼樣?先求怎樣能夠進入極樂世界,其他的暫時可以不問。進入極樂世界,必須具備三個條件,第一個真信,現在有了,真願、真想去,這個願有了,真正肯念佛,一念、十念。所以這個經本也是我們的保證書,經典做保證,決定得生淨土。決定不會被一切境緣所動搖,這句話很重要,包括現在很多災難的謠言,不被它動搖。他說阿彌陀佛再來,也不為他動搖,如如不動,我只相信經典,經典是釋迦牟尼佛說的。特別是這部經,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,其他的經只講過一次,沒講過第二遍,這部經講過很多遍。

  「又《彌陀要解》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,但約臨終時,亦與此無違」。《彌陀經》上這段話跟《無量壽經》上的不相違背,是一個意思。「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,冥契理體」,這個冥契理體就是暗合道妙,「入於一念。則因此一念之力,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」。平常功夫得力,臨終時候一定不會把阿彌陀佛忘掉,臨終肯定會念佛,這樣就好。「如《圓中鈔》所云:此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,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。」平常念佛功夫得力,煩惱輕智慧長,這叫功夫得力。如果煩惱還是那麼多,還是那麼嚴重,這就不是好事,我們要想辦法迴避它。為什麼自古以來修行人居住的地方,梵語叫阿蘭若,翻成中國意思是清淨的處所。清淨的標準,佛經上有說,聽不到牛叫的聲音。古時候沒有這些車馬,叫聲音最大的是牛,農夫,農民家裡養的牛,牛叫的聲音聽不到,這就算是清淨處。現在的噪音很麻煩,主要是聽不到車的聲音。現在有很多人養寵物,養狗的人很多,狗叫的聲音聽不到,車的聲音聽不到。但還有一個麻煩,電話擾亂你,最好電話聲音也聽不到,這個環境可以算是阿蘭若了。我們有這麼多的煩惱、習氣障礙,不選擇修學環境,我們沒有能力擺脫障礙,這是個麻煩事情,一定自己要知道選擇。

  古時候,古人建立寺院叢林,現在懂得風水的人他們去參觀,都以為這些修行人,修道的、念佛的都懂得風水,為什麼好的風水地方都被他們佔去了。其實懂得的人有,不多。為什麼好風水偏偏被他們佔去?其實不是的。大乘經上講的「境隨心轉」,這些人心清淨,他在那裡住上三年,那個地方風水不好,他去住了都變好了,就這麼個道理;不是去選擇的,自然好了。心地不善的人,到個好風水的地方住上三年,風水變壞了。那我們要不要選擇風水地方?不需要。選擇什麼地方?你歡喜的地方就好。我們自己年年提升自己的境界,我居住的環境年年這個地方磁場就不一樣,自然產生變化。境隨心轉,一切法從心想生,要記住這個。你真的有信心,頭一個是身體,身心健康,自在快樂,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壓力。如果連這個信心都不能夠具備,我們學佛,道業就很難成就,所以首先要建立堅定信心。用什麼方法來建立?多聽經,一遍一遍的聽,遍遍增長你的信心。為什麼?道理慢慢搞清楚、慢慢明白了,明白之後,信心就建立起來了。

  底下這一段給我們解釋事一心跟理一心。「又一心中,有事有理,事一心者。《彌陀疏鈔》曰」,這蓮池大師講的,「聞佛名號,常憶常念。以心緣歷,字字分明。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。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」,這是方法。下面說,「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。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」,這個未見道,沒有開悟,沒有明心見性,這叫事一心。蓮池大師講得好,講得也相當透徹。第一個,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,對於西方淨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,能信、能發願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。到極樂世界不是為別的,是親近這位好老師,這位好老師一定能幫助我證到無上佛果,這是他的本願。他的四十八願等於是保證,保證我們跟他學一定能成佛,成佛一定跟他是平等,智慧神通道力都跟他一樣。這是我們為什麼原因要到極樂世界,就這個原因,不為別的。

  方法,方法就是念佛,一念十念,這是方法。所以你看真信、真願、真肯念佛就行了,什麼人都能做到。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,只要你聽到了,你真想幹的話,沒有一個不能幹,沒有一個不成功,這法門廣大。我們從這些理論引申,可以延伸到所有一切宗教,你好好的修學,依你的經典去修學,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,你肯念一句阿彌陀佛,決定得生。這不可思議!不得了的法門。所以,在一切法門裡頭被稱之為易行道,別的法門難,這法門容易。雖然說容易,這裡頭有一句話我們要特別留意,「不為貪瞋煩惱所雜亂」,這句話太重要了。換句話說,決定要知足、常樂。我們看看大乘教裡所說的補處菩薩,補處菩薩,後補佛。彌勒菩薩現在是補處菩薩,將來他到這個世界來成佛。補處菩薩住哪裡?住兜率天。兜率是什麼意思?兜率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叫知足。菩薩知足才能成佛,不知足還不能成佛。這裡頭含義很深,樣樣知足,有,知足,沒有,也知足,決定沒有貪求。

  遭遇到困難,就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,我們遭遇的困難不可能超過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產業,沒有房地產,連個茅蓬都沒有,樹下一宿。我們中國人在山上砍幾棵樹,搭個小茅蓬,在那裡好修行;釋迦牟尼佛游牧,連個小茅蓬都不要。而且樹下他只有一宿,今天晚上在這個樹下,明天不會在這個樹下,到另外一棵。這什麼意思?怕給後人做個壞樣子,這個樹不錯,天天到這兒來,起了貪心。你看,規定就住一晚上,第二天搬別的地方去,絕對不會在坐過的樹下再坐,叫人一點貪心都沒有,貪瞋痴慢不起。他老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,不是口說,他真做到了,我們不能不相信。吃的沒有選擇,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。所以托缽,諸位要知道,沒有素食的,人家給什麼你就吃什麼,不選擇的,平等心接受供養。人家供養財供養,就是物質供養你,佛不是白受,要白受這一餐供養怎麼對得起人?佛要給他說法,佛回報的是法供養。一定向人家問好,他要說他遇到什麼困難,你要幫助他解決,要告訴他解決的方法,這是法供養。有回報的,不是托缽完了就走,不是,就是要教化眾生。

  佛一生就是教學,講經教學,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,佛只是把修行的原理、原則、方法教給你。所以說修行在個人,佛不干涉你。八萬四千法門,你願意修哪個你就修哪個,你修行遇到困難,佛會幫助你。他們的生活的確有規律,而且自在,自在裡頭他又不失規矩。所以這個團體值得人尊敬,叫六和敬的僧團。佛那個團體不小,我們在經上看到,常隨弟子,就是永遠跟他學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。臨時去學的,就是跟他三天五天、一個月二個月、一年半年,這種人多,肯定比常隨人多。所以我們估計,世尊當年在世的僧團一定超過三千人,這麼大一個團體。

  受人尊敬,各處都邀請,都希望佛到那裡去講經,到那裡去住一段時期。佛很隨和,哪裡請就哪裡去,從來不拒絕的,一切隨緣,絕不攀緣。國王大臣有別墅、有花園提供給這些人住宿,他也同意,也不拒絕,並不一定很堅持,不是的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也列了一條規矩,教菩薩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」,這個菩薩要遵守。如果你在這個地方,別人生煩惱了,趕快走,趕快離開,不要讓人生煩惱,要讓人生歡喜心。這些地方再再都體現到佛陀的慈悲,佛陀確實念念為眾生,尤其為苦難眾生。佛這個苦難含義很廣很廣。世間一般人苦難是講貧窮,物質生活缺乏,是說這個。佛的這個苦難包括富貴人,富貴人貪戀富貴,智慧不開,享受痴福,這一生福報享完了,來生就墮落,佛看得清楚。所以,六道眾生皆有苦難,各人苦難不相同,統統要照顧到。

  所以「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」,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,非常重要。「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」,事上做得很如法,得到心清淨,但是沒有開悟。「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」,他的信心增長,願心也增長,沒有見性,這叫事一心。「又《彌陀要解》曰」,《要解》蕅益大師的,「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伏除煩惱,乃至見思先盡,皆事一心」。這個說得好,只有幾句話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你念佛,無論是事上念,事上念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口念,念這句阿彌陀佛。或者是口念耳聽,自己念,聽得清清楚楚,與自己的心相應,佛號從心生,從口出,從耳聽,這樣子反覆的念法,容易攝心。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念到伏煩惱,功夫成片,斷煩惱,除就是斷,斷煩惱,見思煩惱先斷,這都是事一心。

  「理一心者。《彌陀疏鈔》云:聞佛名號,不惟憶念,即念反觀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。體究之極,於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以見諦故,名理一心」。這不僅僅事念,它裡頭有回光返照。聞佛名號,不僅僅,不惟就是不僅僅是憶念,憶是想佛,念是心裡頭念佛。你看中國這文字,念是今心,就是現在的心,現在的心是阿彌陀佛,這叫念,不是口念,心裡頭真有叫念。「憶佛念佛」,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,「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你常常想他,你常常念著他。即念反觀,這個功夫就深了,反觀就是見到自性。體究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,找它的根源。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?這句名號從哪裡來?你要尋其根源。體究之極,於自本心,忽然契合,這個忽然契合就是大徹大悟。以見諦故,見諦就是見性,諦是什麼?事實真相。念佛能明心見性,見性這叫理一心。這個境界跟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,聽《金剛經》大徹大悟,同樣境界。所以這個是理一心。理一心決定得生,生實報莊嚴土,上上品往生。

  所以,禪跟淨達到的目標相同,方法不一樣。禪的方法難,淨的方法容易。這個容易的法門,也是唯上智與下愚能得到,這兩種人最好教。上智,上上根人,一聞千悟,他智慧高妙,一聽他就懂了,一點懷疑都沒有,他能夠老實念佛。下下根人,這些阿公阿婆,他什麼都不知道,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實念;念佛一定有好處,他笑咪咪的,他也不問你什麼好處,他就一直念下去,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,他真成功了。他生哪裡?他不是生凡聖同居土,他跟上上根人一樣,實報土上品上生。真了不起!這古人所謂的愚不可及,比不上他。雖然愚,那種愚誠一般人比不上,都能夠達到大徹大悟。如果只有憶念,這就是事一心。加上止觀,即念反觀,這是觀,觀是智慧。對於經教常常聽,聽得很熟,對於即念反觀有很大的幫助,因為經上講得透徹。

  「《彌陀要解》云: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理一心。在一心中,理一心最為上也。」理一心見性了,所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終極的目標達到了。見性這個事情,所有大乘經論、無量法門共同的目標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才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不管哪個法門,到最後都是明心見性,都達到這一個目標。於是,任何一個法門我們不可以毀謗,毀謗就是自己無知,就是自己迷信、自己沒智慧;自己真的有智慧,知道門門都通心性。八萬四千法門,最後的目標是一個,無論走哪個法門都可以走得到,教你當中不要去換,換來換去那就耽誤時間,一門走到底,你就走通了。法門雖然平等,我們每個人根性不相等,利根的人沒有問題,鈍根的人,那些法門對我們確實有障礙。為什麼?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,斷不掉。真正斷不掉,走淨土這個法門,你就決定成功,同樣達到一個目的地。你見到阿彌陀佛,距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就很近了,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古大德所說,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這裡開悟不了沒關係,見到阿彌陀佛你就能開悟,這個開悟就是指的大徹大悟。

  「又《彌陀疏鈔》云:執持名號,一心向往,即事一心」,這蓮池大師講的。執就是執著,持就是保持,你看看大乘教裡面,就叫我們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;只有淨宗法門可以執著,但是執著只限於阿彌陀佛的名號,其他的不能執著。堅固執著這句名號,到了極樂世界可以放下,沒到極樂世界決定不放下。就憑執持名號,你就往生淨土,就是一心向往,向是方向。方向,佛給我們指定,你別去分別,佛說西方那就西方。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,疑問可大了,西方,太陽下山的地方。我們現在乘上飛機往西方走,走一圈又回來,西方到底在哪裡?有這個疑問可麻煩大了。佛講的這個也不是一定的方向,佛教我們把念頭集中向一個方向,就這個意思。你不能分散,你就向著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是叫我們把意念集中,採取這個方法。

  所以有些祖師說了,不是講我們地球的西方,是講娑婆世界的西方,這個講的也有道理。我們娑婆世界西方在哪裡?我不知道。這一個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,這個教化區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。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三千大千世界,用銀河系做單位,多少個銀河系?十億個。十億個銀河系,這麼大的範圍,西方在哪裡?所以這個西方別去追究,不要死在東南西北四方上。我們只是仰信這是佛陀用的一種方法,我們只想著這一方向。其實,阿彌陀佛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極樂世界亦復如是。相應他就現前,你就看見了;不相應的時候你看不到他,他看得到你,你看不到他。總而言之,我們把念頭集中在這一句佛號上,佛號就是西方,佛號就是極樂世界,佛號就是阿彌陀佛,這就不錯了。所以一心向往,即事一心,「執持名號,還歸一心」,就是理一心。這句佛號是從心中起來的,還回歸自心,這個自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真心在哪裡?找不到,妄心也找不到。你看《楞嚴經》一開端,七處徵心。世尊問阿難尊者,也不說真心妄心,心在哪裡?你說來我聽聽。他有本事,說了七個地方,全部被釋迦牟尼佛推翻。《楞嚴經》從這兒開頭的,到最後真找到了。

  下面與這個就很接近,「《那先經》云:諸善之中,獨有一心,最為第一」。這是諸佛菩薩、祖師大人教人一門深入理論的依據。佛門懂得,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懂得。我們學了佛之後,讀佛的經典,回頭看看儒家的典籍,很多理念跟佛講的相同。佛講得清楚,他們都提到了。我曾經就這樁事情請教李老師,我跟李老師說,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是不是佛菩薩到中國來應化的?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在印度現佛身,在中國現聖賢之身。老師聽了笑笑,理上講得通,事上沒證據。我們相信,佛菩薩再來的,跟經典上講的完全相通。所以諸善之中,獨有一心,最為第一。我們想斷惡修善,修什麼善?一心最善。用什麼方法修?用一句佛號修。

  佛號的功德,前面費了幾十個小時講佛號功德,這句佛號真正不可思議!這句佛號是性德的尊號,不是不能翻,能翻,字面上翻不難。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無量覺,這名號是無量覺。無量覺是誰?無量覺是自性,只有真心、只有自性是無量覺,除了心性之外,沒有能當無量覺這個名稱。所以,念這句佛號是念自己的真心、念自己的真性,自己的真心叫阿彌陀佛。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這麼一個人,他修行成佛了,他的名號就用作阿彌陀佛,我們今天念這個阿彌陀佛,跟他也相應。所以,古德有所謂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,講得通,講得很圓滿,自他不二。彌陀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彌陀,淨土也是自性變現出的淨土,跟我是一體,這個關係多密切。既然是一體,我想到極樂世界,我想親近彌陀,哪有困難?哪裡會有障礙?所以跟你說決定得生,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是自己心現心變的。

  「《彌陀疏鈔》曰:即此一心,全體是佛。又此一心,即定中之定,即菩薩念佛三昧故,即達摩直指之禪故。」《那先經》上這幾句話跟蓮池大師《疏鈔》裡頭所說的,妙極了。我們把這兩段,不長,你看才兩行半都不到,真正搞明白、搞懂了,我們的修學是最上乘的,達到登峰造極。修善,一心念佛就是修善,一心念佛,萬善隨之。這個一心,全體是佛,這一心是定中之定,這是什麼?自性本定。大乘經上說覺心不動,覺心就是自性,覺心是自己的真心,它不動,沒有波動現象。我們現在的念頭,念頭是波動現象,從波動現象產生的念頭,從念頭產生物質現象,這是阿賴耶三細相的發展,今天科學家證明了。我們對這個從前有懷疑,不敢完全相信,現在看了科學報告,這個疑斷掉了,完全相信。佛是三千年前說的,科學家是近代三十年才發現的,最近的三十年。方老師告訴我佛經是高等哲學,今天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我們醒悟過來,佛經是高等科學。

  佛陀教育,釋迦牟尼佛教人的是什麼?可以分為兩個段落。第一個普世教育,國民教育,普世教育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教這個東西。這個東西是叫這個世界能恢復秩序,天下太平,人民幸福。第二個階段是究竟的智慧,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那就是科學、哲學的最高峰。說出來了,宇宙人生真相。我們今天要想往上爬,煩惱習氣障礙,爬不上去。阿彌陀佛幫了個大忙,他給我們建了個階梯,我們從這個階梯就可以上去。要注意,一心重要,一心太難了!但念佛是個方法,就是用一個方法,一念代替一切妄念,他用這個方法。說一念不生難,真難!讓你有一念,代替所有的妄念,就用阿彌陀佛這一念。為什麼不用別的?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,不是外來的,跟自己自性有密切關係。什麼時候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跟自性覺一相應了,這就大徹大悟,就明心見性,問題就解決了。真妙,善中之善,沒有超過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善。蓮池大師講得更好,這一心,全體是佛,無量覺,無量覺就是佛。又此一心,定中之定,惠能大師見性,第四句話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就是定中之定,自性本定。即是菩薩念佛三昧,這是教下所說的;即達摩直指之禪,這是禪宗所說的。達摩禪全體是性,就是這個一心。

  「上所引證」,上面引用祖師大德論著裡頭的話,「一念即一心。此之一念,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,謂為一念」。所以這個一念,這句阿彌陀佛,是自己的真心,是自己的本性。底下舉例,「例如日本幸西氏云:一乘即弘願」,弘願是說的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總結歸一句名號,這一句名號圓攝四十八願,「弘願即佛智,佛智即一念」。一乘是佛乘,《法華經》上說的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教學最後的一個階段。他教學分四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定中說的,我們不講它,《華嚴》是定中講的,不是在人間講的。開悟之後最初的十二年講阿含,好比辦小學,就是普世教育。教人怎麼樣做人,怎樣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得人天福報,講這些。這好比辦小學,十二年。接著講方等,八年,好比是中學,做為提升的準備。八年加上前面十二年,二十年,二十年扎根教育,正式給你講大乘。大乘講多久?二十二年,前面加起來四十二年,四十二年之後講法華,法華是一乘,等於研究所,完全講真的了。一乘是成佛,也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到究竟圓滿。所以一乘就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就是佛智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這是佛智。佛智就是一念,一念真的能夠明心見性,這一念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下一堂課我們還從這個地方學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