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318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一八集)  2012/5/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1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零一頁,從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出有而有故曰微。又云名能開悟曰妙」。這是解釋經上「微妙」兩個字的意思。這兩個字意思很深、很廣,無論是在哲學來說,或是在科學,都是最高層次的。出有,這個有,前面我們學過三有,三有就是三界,就是六道。欲界有,有因有果,無色界有,色界也有。欲界,上面有欲界天,六層天,從四王天到他化自在天。欲界上面是色界,色界天人欲伏住了,他不是斷,是以禪定的功夫完全伏住,不起作用,所以他沒有欲。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,如果禪定功夫失掉了,他的欲望又起來了,所以他不是真的斷了,伏住,石頭壓草,石頭拿掉,草又長出來,這麼回事情。再上去無色界,是更深層次的禪定,可以說在六道裡頭,禪定功夫達到最高峰,比這個再高就超越六道,不在六道裡頭。四禪八定,八定包括四禪,四禪之外有四空定,合起來八個定,叫四禪八定,不是四禪之外有八定,四禪之外有四定,合起來是八定。這是三界的因,感得三界的果報。欲界的因感得欲界果報,欲界裡頭有嚴重的善惡,善道天、人、阿修羅,欲界的;不善的業感得是惡道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有因有果叫三有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超越三有而有,叫出有。「出於三有」,所以叫出有。「而有者,謂淨土之有,依一乘願海而有」。它沒有三界的因,怎麼會有三界的果報?因為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,這問題就在這裡。凡聖同居土從哪來的?在因果的定律裡頭,沒有因決定沒有果,極樂世界沒有三界的因,它有果,它有人天,它沒有三惡道、沒有阿修羅,只有人天,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了,它是依一乘願海而有。一乘願海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無量劫的修持功德之所成就,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是這麼成就。「離二邊,超四句,出有而有故曰微」。二邊是空有二邊,不能說它空,也不能說它有,你說它空,它有;你說它有,它有即是空,它空有是一不是二,所以叫離二邊。四句也是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這四句統攝一切有為法。極樂世界不在這四句之內,超越了,所以稱微,玄微至極,這個世界非常的奇妙,叫微妙。

  「又云名能開悟」,這叫妙。名是什麼?「五法之一」。這個五法是相、名、分別、真如、正智,這叫五法,法相宗所說的。相是現象,今天科學家所說的物質現象是相,信息的現象也是相,還有一種自然現象,整個宇宙歸納,不外乎這三大類。這三大類是科學探索、研究的對象,也是哲學所研究的對象。這裡有個小註,「若略說;謂一切言說所依處」。一切的言,一切的說,言說什麼?不外乎這三類的現象。過去這個世界上的科學家多半是物理學家,天文學家還是物理,他的對象是太空當中的星球、星系,依舊是物質現象。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都是從相來的,言說所依三大類的現象,在佛法裡面稱為阿賴耶的三細相。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,業相是一念不覺,這個不覺產生了波動現象,這個要記住。

  大乘經上常常說的覺心不動,人覺悟了,他心不動的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。這就是說自性、真如、真心它是不動的。它一動,這就叫阿賴耶,就換了一個名稱。阿賴耶是妄心,它是動的,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說的波動的現象。波動現象在阿賴耶第一個叫業相,業就是動。從這個動產生了念頭,意念,也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。先產生見分,見分就是信息,見分就是阿賴耶的轉相,轉是說它能轉變,內部的轉變八識五十一心所,外面的轉變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惠能大師所說「能生萬法」。十法界一切眾生,跟究竟果位上的佛陀,確實是一不是二,名相無論怎麼分,分得再多,體是一個,就是自性,是一體產生的妙用,所以它是言說之所依。

  五法第二個是名,名是名相,今天講名詞術語。名詞術語從哪裡來的?是從「諸相中依增語」,是從現象裡頭來的。有體、有相、有作用,這些名詞有些是說體、有些說現象、有些說作用,這都叫增語。增語是什麼意思?這是法相宗的名詞,普通字典找不到,《法相辭典》上有。簡單的說,「由分別境;建立增語觸」,觸是接觸。下面一個解釋比較清楚,就是第六意識的意觸。意觸到法,就是觸到法相,給它立很多名詞,像五法都是名詞,相、名、分別、真如、正智,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、眾生這些名字,都從現象裡頭建立的。這個建立是分別,裡頭沒有執著,是分別,所以是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所緣的範圍太廣大了,就是意的作用,第六意識起作用叫增語。

  第二個解釋,「所以然者?增語謂名」,就是名相,我們今天講名詞術語,指的是這個東西。「名是意觸所緣長境」,所緣的長境,「故偏就此,名增語觸」。什麼叫長境?下面有個例子來說,譬如眼識,眼識跟第六意識不一樣,眼識它非常有限,有侷限。比如眼識,「但能了青」,看到青色的,它知道這是青色的,青是什麼它不知道;看到紅色的,什麼是紅不知道。等於說它像照相機一樣,把外面的事實真相照得清清楚楚,傳到第六意識,把這個資料傳給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接收了。第六意識什麼接收?相分接收了。第六意識的見分緣第六意識的相分,它有分別,它在那裡琢磨、在研究,它知道的東西比眼識多,眼識只是東西傳進來,它並不知道,第六意識知道,所以第六意識叫長境,這境延長了。

  前五識單一的,只是把外面的這個境界原原本本傳達進去。第六、第七它在裡頭,它緣不到外頭,它跟外頭隔絕,不通,全靠前五識,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舌嘗、身觸,把它們見聞覺知這些現象傳達給第六識、傳達給第七識。第七識的作用,對它做徹底的了解。第七它執著,它想佔有,它想控制,它想支配。所以第七末那,我執,這個東西與生俱來的,叫根本煩惱,貪瞋痴。所以相宗講末那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這四大頭一個,我見。我見怎麼來的?它執著阿賴耶的相分。阿賴耶的相分太大了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物質現象全是阿賴耶的相分,它執著阿賴耶相分的一分,以為是我身。你看身體是物質,統統是阿賴耶的相分,它就執著這一點,認為是它的身。阿賴耶的見分也是無量無邊,執著見分裡頭的一分,認為是自己的心、自己的念頭,全錯了!有這麼一個錯誤的念頭,跟著起來的有我愛,我愛是貪,根本煩惱,貪;有我痴,痴是愚痴,不了解事實真相,把真相全看錯了、全想錯了,痴;第四個是我慢,傲慢,傲慢是屬於瞋恚。所以與生俱來的,跟著我一起來的,只要有我就有我愛、我痴、我貪、我瞋,就是貪瞋痴,所以叫三毒煩惱。從哪裡來的?與生俱來的,什麼時候你有我,你就有貪瞋痴。貪瞋痴如果不能夠節制,就是不能夠控制的話,他造的業,感的果報就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。餓鬼是貪,地獄是瞋恚,畜生是愚痴,這個東西很麻煩!

  法相是佛教裡面的心理學,法相唯識。如果讀了相宗的經論,你才對於佛家講的性理,佩服得五體投地,任何大學、研究所專門研究心理的,比不上佛家所講的,講得透徹,講得清楚,真的沒有絲毫錯誤,世間學說所沒有的,它講透了。透了的結果是什麼?結果是整個宇宙。就像天台智者大師在十乘觀法裡所說的,天台宗的止觀總綱領、總原則,教我們觀察不思議境界。不思議境界就是整個宇宙,整個宇宙不可思議,佛法講遍法界虛空界,現在科學講宇宙萬有,宇宙萬有不可思議,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。但是這麼多的東西,把它歸納起來,不外乎兩個字,佛法這麼說,科學家也這麼說,這兩個字是什麼?一個是心,一個是物。你看現在的科學家,把整個宇宙分為物理、心理兩樣東西,物理跟心理。科學分到這裡,後面就沒有了,真的把它分成一個心一個物,心跟物兩個對立,出了毛病。現在社會出問題,地球出現災難問題,原因在哪裡?原因就在此地,這個念頭錯了。

  佛說得好,佛是把它分作色、心二法。《心經》上說的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色是物質,心是真心,心是能現,物是所現,所以它後頭有解釋,「色由心生」,科學沒有這個。一直到現代,最近三十年,這些量子力學家發現了,發現什麼?發現物由心生。以前佛經上這一句沒有人懂,他們是怎麼發現的?有一些科學家非常認真,追蹤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?他所用的方法,跟佛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,就是分析。譬如我們人體,分析最小的細胞,人身體是細胞組成的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般人的身體大概有多少細胞?好像是五十兆,有這麼多,一個身體上五十兆的細胞。一個細胞,這是人身體基本的物質現象,這細胞還可以分,細胞一分開就是分子,分子再分開就變成原子。八十年前發現原子,認為原子是整個宇宙物質現象裡頭最小的,是基本的物質。

  隨著科學進步,儀器不斷在更新,愈來愈精密,這些觀察的工具,科學家把原子再分,原子一分,發現它有電子、它有原子核、它有中子。把這三樣東西再分,變成叫粒子,稱為基本粒子,粒子有幾十種。粒子還可以分,科學名詞叫夸克,比粒子還小,但是夸克也有幾十種。這個東西還可以分,出現了微中子,微中子應該是從中子裡頭再分出來的,微中子是最小的,不能再分。一個微中子多大?科學家用電子做比喻,一百億個微中子,一百億個微中子糾纏在一起,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;換句話說,微中子的質量,只有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。佛經上說的極微之微就是這個,極微之微。極微之微誰能夠看見?大乘教上都說八地以上,八地以上菩薩,他們甚深的定功,在禪定裡面看見。今天被科學家看見了,科學家看見是用精密的儀器觀察到的。能不能再分?他們再把它分,果然沒有了,物質沒有了,這樣才肯定物質是假的。物質沒有了看到什麼?看到是念頭的波動現象,這個科學家非常驚喜。物質是什麼?物質是念頭產生的。這給他們帶來一個新的思想,真是嶄新的,這個思想是什麼?以心控物,就是用我們的念頭,可以控制物質現象,這個發現非常了不起。

  可是佛早就說了,十乘觀法裡頭,宇宙一切法歸納為色心。接著色由心造,色是由心造的,物質是心理變現出來的。後頭一個總結,「全體是心」。換句話說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就是一心。誰的心?自己的心,不是別人的心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,佛說得好,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。極樂世界是心現的,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,跟我們什麼關係?一體。然後教我們認識一切法的真相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諸法實相,一切諸法的真實相,全體是心,而且跟自己是一體。所以佛在大經上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三世是說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現在這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已經修行成佛的,過去佛;現在修行成佛的,現在佛;現在還沒有修行,還沒有成佛的是未來佛,一個不漏,一切眾生個個皆是,這是大乘經裡頭透給我們的信息。我們本來是一體,現在還是一體,只是迷悟不同。佛菩薩承認跟我們是一體,我們不承認跟他是一體,我們在迷,他在悟。所以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,生佛不二,差別在哪裡?迷悟不同。眾生覺悟就成佛,佛要是一念不覺就變眾生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一念不覺,這變成眾生,迷了。迷了之後就出現阿賴耶,阿賴耶變現出十法界,阿賴耶不是真的,它所變出來的東西,當然不是真的。我們迷的時候看到阿賴耶的境界,我們覺悟的時候,阿賴耶的境界沒有了。經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永嘉大師在《證道歌》上告訴我們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我們作夢的時候好像是真的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醒過來之後沒有了。今天六道就是個夢境,我們在作大夢,醒不過來。為什麼?迷在這個裡頭,以為是真的,這裡頭有苦樂憂喜。如果覺悟了,誰覺悟了?阿羅漢覺悟了。阿羅漢醒過來了,是什麼境界?夢醒了,六道沒有了,那他醒過來是什麼境界?是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六道不見了。六道,釋迦牟尼佛的穢土,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為什麼?境界是心變現的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這句話重要!一句把這個事實真相道破了。六道眾生的心不善、染污,嚴重的染污,所以這個環境是染污的,叫穢土,就是不清淨。阿羅漢把所有一切染污放下了,身,知道身不是我,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,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。就像衣服一樣,衣服不是我,衣服是我的,是我所有的,身體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捨身受身就不在意,就不放在心上,衣服髒了換一件,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,不好使用,換一個,很簡單。在六道裡常常換身體,無量劫來不知道換了多少身體,六道統統去過,天上待過,地獄也待過,哪兒都待過。應該知道六道苦,不想在六道再玩了,這遊戲玩夠了,不想再玩了,想出去了。出去怎麼樣?把執著放下,執著就是染污。把自私自利放下,這非常具體的來說,把名聞利養放下,把五欲六塵放下,把貪瞋痴慢疑放下,六道就沒有了,你就超越了。超越生到四聖法界,世尊的淨土,還是在阿賴耶控制之下,沒有能夠超越阿賴耶。不過是阿賴耶不善的那一方面,二十六個煩惱你放下了,所以六道沒有了,六道是二十六個煩惱造成的。

  四聖法界是怎麼造成?四聖法界是十一個善造成的,善法有十一種,這裡頭沒有惡,所以四聖法界好。這裡頭有聲聞、有緣覺、有菩薩、有佛,這個佛天台大師說,他不是真佛,稱他為相似即佛,他很像佛,不是真佛。真佛、假佛用什麼做標準?用心。用阿賴耶就是假的,用自性就是真的,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,他還是用阿賴耶,他不是用真如自性,他是相似即佛。也就是用阿賴耶用得非常純正,只有善沒有惡,完全依照佛的教誨去奉行。他見思煩惱斷了,習氣也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習氣也斷了,十法界裡面的佛,他所修行的斷無明。能夠把無始無明放下,十法界不見了,四聖法界沒有了,四聖法界還是一場夢。

  這個夢醒之後出現什麼?一真法界出現,就是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裡頭的身,不是我們肉身,這個肉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就是物質。實報土的眾生,這些菩薩們,他們的身不是血肉之身,不是從阿賴耶來,從哪裡來?從自性裡頭來的,叫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,法性土。要記住,佛在《華嚴》上說的「唯心所現」,它是真心現的。我們這個地方,十法界是心現的,但是上加了個東西,「唯識所變」,加了阿賴耶。他那個地方不加阿賴耶,沒有阿賴耶,轉八識成四智,所以他是真的,天台大師稱這裡面的居眾,叫分證即佛。他是真佛,個個都是真佛,只是不圓滿。為什麼不圓滿?無明斷了,無明習氣沒斷。習氣非常難斷,習氣也沒有法子斷,想個什麼法子斷,那你就起心動念了,你墮落了。這個境界裡的菩薩不起心、不動念,所以在那裡修行叫無功用道。它是無為法,它不是有為法,十法界是有為法,實報土、一真法界是無為法,這一點我們要清楚。

  完全回歸到全體是心,這就回歸自性、回歸到常寂光,這個時候實報土也沒有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這句話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說實報土除外。實報土有相,相從哪裡生的?無明習氣變現的。四聖法界是起心動念變現的,我們這個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。你放掉見思煩惱,六道就沒有了,放下分別執著,十法界就沒有了,這些東西不是真的,假相。所以佛法稱有是妙有,空是真空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這就是世出世間法。你對於世出世間法不放在心上,能夠在這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是什麼人?這是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他們所行的境界。

  所以意識所緣叫長境,因為它有連帶的意識生起來,這就是我們講的思想,是個長境。它會想出很多很多,相續不斷,跟前五識所緣的境界完全不相同,前五識太單純。六識、七識,第六識的分別,第七識的執著,阿賴耶,阿賴耶是前面七識之體,這根,前面七識是它的作用,它是根本。它從哪裡起來的?它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。自性迷了、變質了,它還是自性,但是變質了,起作用。它可以恢復的,只要妄想分別執著,連習氣都斷乾淨,它就恢復正常,是很容易恢復的。

  我們看到惠能大師就有很深的感悟。惠能大師二十四歲,這年輕人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這個人非常老實、非常善良、非常孝順,也非常單純,對這個世間沒有任何欲望。活在世間他只有一樁事情,供養老母親,除這樁事情,他心裡乾乾淨淨。所以在黃梅八個月,沒有進過禪堂,也沒有進過講堂。八個月幹什麼?幹苦工,我們今天講的義工。這個義工是苦力,破柴、舂米。五祖傳法,衣缽傳給他。為什麼?為他能放得下。神秀跟五祖二、三十年,衣缽沒有傳給他。神秀當年在道場是五祖的助教,五祖法緣殊勝,天下多少人到他的山門去求教,五祖接應不過來,讓神秀大師代替,神秀大師不能解決的再找五祖,我們就想他的身分地位多高。最後衣缽傳給惠能,出乎大家意料之外,大眾不服。所以衣缽交給惠能,五祖半夜就叫他趕快走。三天之後才宣布,他走得很遠,找不到他了,這個事情《壇經》裡頭記載得很清楚。

  由此可知,凡夫成佛一念之間。一念什麼?放下,放下就成佛了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就成佛,你就回歸自性。不在別人,與什麼人都不相干,統統在自己,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。一定要知道,一切法是自己心現識變的,你要討厭,那是你心現識變的,你歡喜也是心現識變的,與什麼人都不相干。如果你怨天尤人,那你罪上加罪,為什麼?與別人不相干,怎麼賴到別人身上,全是自己。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投胎,誰叫我們來的?自己找來的,沒人叫我們。怎麼找來的?業力找來的。你自己一生好善,你看到善人你就喜歡,你就到那裡去了;一生喜歡幹壞事,遇到幹壞事的,他就到那裡去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,喜歡賭博的一定進賭場,他的朋友在那裡;喜歡打牌的,一定在麻將桌上;喜歡念佛的,他的朋友都在念佛堂,就是這麼來投胎的。所以你來投胎,找到這個父母,父母前生跟你有緣,你一碰上,立刻就到他家去了,沒有人指使,沒有人安排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這裡頭也有特殊的。特殊的佛幫助你,佛不會幫助你幹壞事情,全是幫助你幹好事情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袁了凡先生命裡頭沒有功名。功名,古時候叫功名,現在叫學位,博士、碩士、學士,學位。古時候,進士、舉人、秀才,進士好比博士,舉人好比碩士,秀才好比學士,它是社會上學位的名稱。在佛門也是,佛門最高的學位叫佛陀,第二個學位叫菩薩,第三個學位叫羅漢。佛門的學位,不必靠念書可以拿到,為什麼?他拿到學位的標準是放下。我們這個經題上,清淨、平等、覺就是三個學位的標準。第一個阿羅漢,最低的學位,放下見思煩惱,得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阿羅漢。第二個菩薩,菩薩要放下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,高級的菩薩還要放下無明煩惱。像惠能大師,他能在一句話之下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這一放下就明心見性,就超越十法界。五祖把衣缽給他,有道理!五祖在一生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,真的見性。惠能那個時候二十四歲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,菩提樹下,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三十歲。徹悟之後就開始教學,三十歲開始教學,教學四十九年,一生天天講經教學,這叫佛事。

  佛這個字的意思,直接翻成中國文叫覺者,覺悟的人,跟中國聖人的意思相同。為什麼不用聖人來翻佛陀?佛陀的意思比聖人還要高。聖人是對於宇宙人生的事情有正確的看法、正確的知識,但不是究竟圓滿。佛這個覺悟是究竟圓滿,徹底的明白,所以他比中國聖人要高。聖人這個意思,沒有辦法跟佛陀這個梵語名詞對稱,不得已造了一個新字。中國沒有人字邊的這個弗有,古字有,當作否定詞,但是印度這個他是人,所以翻經的時候造這個字,加一個人字邊,翻佛經造了很多字,新造的字,稱為佛陀,佛陀是覺者。菩薩,菩薩確實像中國的聖人,覺悟,但是沒有圓滿。但是佛教,無論是阿羅漢、菩薩、佛統統修禪定,中國聖賢君子不一定修禪定。禪定當中能突破空間維次,確確實實能看到六道輪迴。像阿羅漢,對於六道那就非常透徹,他沒有障礙,他往上面能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往下看他能看到無間地獄,六道裡的狀況一清二楚,這在中國沒有。這是佛門最低一個學位,他就有這麼大的能力,菩薩那更不必說,到佛陀那是究竟圓滿。

  你看三千年之後,現代量子力學家發現的,這真正發現了,物質是從心生的。佛在三千年前說過,現在科學家累積將近四百年的經驗,才把這個問題發現。從這一點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,他真的是根據事實真相講出來的。物質搞清楚了,跟經上講的一樣,精神沒有搞清楚。但是意念的現象被發現了,它是突然起來的,但是立刻就消失,速度太快了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念頭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就是今天科學家發現的這個現象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沒有任何理由。但是佛說得很清楚,它怎麼出生的?業力,阿賴耶的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。業相是什麼?業相是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沒有理由。有理由那是真的,沒有理由是假的。所以無明佛在上頭加兩個字,無始無明,無始就是假的,不是真的,可別把它當真,真的就斷不了,假的你可以立刻放下,放下就是。無始,意思好,無始是沒有開始,沒有開始當然就沒有終結,沒有開始是不生,沒有終結是不滅。無明沒有生沒有滅,是一念錯覺,所以放下就是,不要去想它,愈想愈錯。

  無始到底是怎麼回事?我們沒有概念。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,在《菩薩處胎經》裡頭就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佛出了一個題問彌勒菩薩,凡夫動一個念頭,「心有所念」,動這麼個念頭。佛問彌勒菩薩,這一念裡頭有幾念?有幾相?有幾識?你看一句話問了三樁事情,「心有所念,幾念幾相識耶」,問這一句話。彌勒菩薩回答的,說「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」,這是答覆幾念。幾相,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相,就是物質現象。「形皆有識」,只要是形,裡頭都有識,識是什麼?受想行識。換句話說,不就是經上常說的五蘊嗎?色受想行識。原來科學家叫微中子,微中子就是佛說的極微之微,這麼小的物質現象裡頭,具足色受想行識,五蘊。《心經》上講的五蘊皆空,我們懂了。學了一輩子佛,五蘊皆空,囫圇吞棗,不懂。看到彌勒菩薩跟世尊對話,這才明瞭,原來五蘊皆空是講什麼,講基本的物質。

  這個基本的物質,它組成整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,佛叫它做一合相。一,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;合,組合,組成的相。人身是它組織的,桌椅板凳是它組織的,房屋是它組織的,地球是它組織的,太陽系也是它組織的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統統是它組織的,一合相,它是物質的基本。它從哪裡來的?它是心變現出來的。所以我們記住一句話,全體是心,智者大師所講的,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,不可思議!佛法的修學,以心為本。心是什麼?心不可得,心不是物質現象,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但是它能生這三種現象,微妙到極處。所以我們聽講經、聽說法會開悟,這一下就明白了。明白了,你就肯放下,放下就證果了。明瞭是開悟,不悟不肯放下。一悟了之後,原來全是假的,那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不就白想了嗎?一點沒錯,是白想了。

  袁了凡聰明,他並不懂得事實真相,他是被一個算命先生把他的命算準,非常準確,二十年當中,每一年他的命運、他的收入,全算定了,一點都不差。所以他明白了,想也沒用,一天到晚什麼都不想,就入定了。這什麼定?無想定。無想定是外道定,是錯誤的,他有定沒有智慧。佛家的定是有定有智慧。智慧是什麼?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;定,如如不動。了凡先生的定,如如不動,外面什麼他都不知道,他沒有智慧,這個錯了。也算他的運氣好,遇到雲谷禪師,雲谷禪師告訴他,命是自己造的,前生修得來的。你到人道來投胎,這個修的叫引業,引導你到哪一道投胎。這是我們人間的共業,你只要到人道,你前世一定是修好五戒十善。在中國就是講的倫常八德,修得不錯,得人身,到人道來。得到的人身,這一生當中壽命長短,身體健康,跟你的容貌以及貧富貴賤,這一些叫滿業,跟引業是兩樁事情。滿業是什麼?修善積德。你有財富,財從哪來的?財布施來的。財布施修得多得財富,法布施修得多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修得多得健康長壽。

  過去沒有修,現在修行嗎?行,來得及。現在肯修,在一般講二年到三年,你的命運就改變了,開始改變;你要修個十年二十年,全部轉變過來了。要肯修!記住,財布施,法布施,無畏布施。無畏布施裡頭第一條,不吃眾生肉,這是對所有畜生道的布施,從此之後我不殺你們、不害你們、不吃你們肉,讓這些眾生對你的畏懼之心沒有了,牠心安穩。第二,遇到病苦的人,老弱殘障,全心全力幫助他,讓他能夠脫離貧困,過一個正常的生活。這統統叫無畏布施,果報健康長壽,我們可以做得到,應該要做,要認真努力去做。

  記住佛的話跟現代科學家的話,以心控物,身體是物質現象,心好身體就好。心不想自己,常常想著一切苦難眾生,壽命自然延長。為什麼?眾生需要你,不是我自己要長壽,眾生需要你,這個健康長壽是眾生的福報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健康長壽,他要工作,他不為自己,為自己那早就求往生了,不為自己,一切為苦難眾生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一不是為苦難眾生。長壽,身體要健康才能服務,身體不健康就不能為大家工作了。壽命不必要求,健康也不必要求,只求一個心,像毛主席所說的,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,這是菩薩。既然發菩提心,幹的是菩薩的事業,自自然然有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幫助。你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順境善緣沒有貪戀,逆境惡緣沒有怨恨,真正能做到普賢菩薩所說的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這就得大自在。

  我們看底下這幾句話,「一切事物有名有相,耳可聞謂之名。眼可見謂之相。聞物體之名,便心浮現其相」。這就是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講的緣長境,就是心裡頭有這個現象出來。「寶樹說法,不離名句,以名能令人開悟,故稱為妙」。這是聽經,聽經離不開名相,名詞術語,你聽久了,你會得三昧、會得定,定久了就會開悟。所以聞法,最好是能守住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說的原則。自己看經,看古大德的註疏,聽講,這聽教,不執著言說相,看經不執著文字相,不要在這上下功夫,這些是工具。不執著名字相,名字是假名,也不能有心緣相,我聽了,我看了,想想這什麼意思?愈想愈錯,不想就對了,一切要用直覺,不能有彎曲。一聽就懂,這就是你攝受了,聽不懂的不去研究,聽不懂就算了,再聽第二遍,再聽第三遍,遍數聽多了,不懂的地方全懂,不要去研究它,研究是第六識。

  佛門裡面講聽經、研教不能用心意識,用心意識叫研究,不用心意識叫參究,佛家叫參究,學習叫參學。參是什麼?不用心意識。不用心意識是什麼?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參究。你用這個方法去聽,會開悟;你用心意識去聽,你懂得很多,叫常識、知識。如果不用心意識?開悟是智慧,不一樣。一個是得智慧,一個得知識,不相同。知識有侷限性,未必是真知道,它有後遺症,稍稍偏差一點,麻煩就大了,那叫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智慧沒有,智慧沒有侷限性,智慧沒有後遺症。那在今天找一個求智慧的人,難!難在哪裡?真誠心、恭敬心。現在人求學缺少這兩種心,沒有人教你,真麻煩!

  我算很幸運,所以我很感謝老師,為什麼?就差那麼一點點,都在一念之間,老師要不想教,這個緣就失掉了,我們跟佛永遠不會有緣。我二十六歲那一年,想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他是當代一個哲學家,我們是毛遂自薦,寫一封信給他,寄一篇文章給他看。一個星期,他回我一封信,約我到他家裡見面。我的信,毛筆工楷寫的,規規矩矩、端端正正,表示對老師的恭敬,也是文言文寫的。我那篇文章大概兩千多字,不多。見面之後,問我的學歷,我很老實的告訴他,初中畢業,高中念了半年又失學了,抗戰期間三年沒念書,逃難,過著難民的生活。老師告訴我,他說你寫的信、寫的文章,我們台灣大學的學生寫不出來,他懷疑我說假話。我說我雖然失學,沒有在學校讀書,可是喜歡讀書,這些年來書本沒有丟掉,喜歡讀書。想學哲學,對於哲學沒有碰過,只是非常喜歡,沒有看過哲學的書,沒有聽過老師的教導。老師聽了之後告訴我,他說你想到學校去旁聽,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你要去旁聽,你會大失所望。當時我聽他的話聽不懂,但是給我一個直接的感覺,老師拒絕了,我心裡很難過。我們靜默了六、七分鐘,他說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,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。我跟他學的,是在他家裡面。

  十幾年之後我才想起來,老師不像老師,包括他在內,他是老師,學生不像學生,為什麼?學生不想學,所以在學校老師也就不認真教了,為什麼?沒人學!這是古時候做老師,老師是因材施教,學生有十分誠敬,老師就要教十分,教九分對不起這個學生,為什麼?他還能接受一分。如果他只有二分誠敬,你就不要教三分,他只能吸收二分,教三分那一分是多餘的,你浪費了精力、浪費了時間。我明白這個道理,才懂得那個時候說話的意思。我們是真想學,那怎麼辦?到家裡來,真教!沒有繳一分錢學費,完全盡義務,特別撥出時間。這是佛法裡面講師資道合。我們那個時候有個念頭,哪個老師一生當中就希望有人承傳他的學術,這中國古人所說的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那個後是什麼?是有繼承的人。五祖弘忍法師遇到六祖惠能,法又傳下去了,有傳宗接代了。一生當中就想找這樣的人,找不到,發現一個,這是寶,明白這個道理。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,讓我們對於佛法有個正確的看法。不能說新,佛法本來是這樣的,我們現在人看錯了。現在人把它當作宗教,把它當作迷信,大錯特錯。

  這麼好的東西,在中國傳了將近兩千年,成就輝煌。什麼叫成就?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叫成就。兩千年來有這樣成就的人有多少?我們最保守的估計,應該超過三千人。惠能大師是一個特例,為什麼?他是頓悟,也就是說,他一下就能放下,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他一下就放下了。那麼快,只有一個人,其他人悟入到惠能大師這個境界,有人三、五年,有人十幾年,有人二十年、三十年,才到這個境界,到這個境界完全相同。我們看《五燈會元》,一千七百個人,那都見性的;《景德傳燈錄》,這是禪宗裡頭開悟的人傳記;再加上教下的,天台宗的、三論宗的、華嚴宗的,這許許多多宗派,這裡頭大開圓解,像華嚴宗的這些祖師,天台宗早期的祖師,智者大師這一流的,都是明心見性;密宗的,三千人很保守的估計,一定有。所以佛法在中國的成就超過印度。

  至於淨土宗,往生就算成就,等於明心見性,人數,這兩千年,我們最保守的估計,決定超過十萬人,十萬以上。真正了解過去這些事實真相,祖宗之德,三寶威神,你就相信,中國這一塊大地,寶地。世界上災難多,中國也不能夠避免,但是中國災難會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要輕,這個可以肯定,中國決定不會滅亡。我們的信心有依據,不是隨便說的。你看看全世界的歷史,千萬年來,只有中國這個族群,老祖宗講仁、講義、講孝、講敬、講禮,行善積德,這個基礎太厚了,兒孫哪有不發達的道理!除非兒孫不肯學。如果能聽話,依照祖宗教誨認真去學習,成聖成賢、成佛成祖,這是本分的事情,一點都不稀奇。哪一個國家族群不能跟中國比,這是個積德之家。

  孔子他的外公,也就是他母親的爸爸,外公把她的母親嫁給孔家,看到孔家五代積德,修善積德,就判定了他們家裡要出人,把女兒嫁給他家,就生了孔子。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」,老先生看得很準,把女兒嫁給孔家,生了孔子。中國人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世世代代,歷代的帝王、將相、聖賢,哪個時代沒有人出世?你再仔細去觀察,祖宗肯定是積德,修善積德,這個家出人才它就興旺,這個國出人才國家就強盛。中國不但能夠自救,中國能救全世界!

  末後總結,「如是微妙法音,故使聞者,能悟深遠。」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,這樣的修學環境,諸佛剎土裡頭實在是第一,再找不到第二個像極樂世界這樣的環境,找不到了。世尊慈悲,一再宣講介紹,不是一次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只講一遍,沒有講過第二遍的,唯獨《無量壽經》,古大德告訴我們,至少三遍以上。這就說出,這是一個特別法門。為什麼多次宣講?提醒我們後學,讓我們認識這一部經典,認識這一個法門,不可思議的法門,一生決定成就。你學別的法門,不一定一生能成就,學這個法門一生決定成就,真實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有緣,在這個時代得人身、聞佛法,聞到大乘,又聞到《無量壽經》。這個本子,夏蓮居老居士第三次的會集,第一次宋朝王龍舒,第二次咸豐年間魏默深,這是第三次會集本。在九種不同版本裡頭,最完善的本子,我們看到了。我們上一代那些大德們,很多沒有見到,因為這個本子出現是在抗戰的時候,在國難期間流通非常有限,知道的人不多。註解是集註,集經論的註解,集祖師大德的註解,尤其不可思議。我們一生想在佛法裡頭有成就,這一部就夠了,不用再搞多了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自行化他,這一部通了,一切全通了。唯有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才能夠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的戒定智慧,有智慧才能觸類旁通。這是祖祖相傳,從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絕妙的修學方法,不能懷疑,不能疏忽,要認真依教奉行,自然得殊勝利益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