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267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—輪迴心念佛還是輪迴業  (第二六七集)  2012/4/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6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我們學到「十乘之理觀」,十條學過前面三條,今天從第四看起:

  「四、破法遍。破法遍者,謂以三觀能破之法,遍破諸惑也。」這是說前面第一條「觀不思議境」,這一觀成就了,就成佛了,也就是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上根人。在這一觀裡面,我們沒有辦法觀不思議境,在這得不到受用,那就得用第二個「發菩提心」,用第三個「善巧安心」。要把心安在什麼地方?要安在法性上,也就是心要住在法性上,這也不是個容易事情。心要真正能安住在法性,也是初住菩薩,明心見性的菩薩。我們念佛的人是在一個相似的境界當中,但是這個相似會入真實,也是不思議境。我們的安住是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,一心安住,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。十乘觀法不容易,把心安住在佛號上,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,不退成佛。這是萬修萬人去,只要真幹,沒有一個不成功。所以淨宗也是不思議境界,這個境界善巧方便、簡單容易。

  十乘觀法前面三種得不到效果,再看第四種,試試看,破法遍。用天台家的三觀,空假中三觀,這個方法能破。破什麼?「遍破諸惑」,就是無明、塵沙、見思,用三觀能破。「藏通二教但用空觀」,小乘阿羅漢他用空觀,萬法皆空,他用這個方法破見思煩惱。為什麼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思惑裡頭貪瞋痴慢疑,合起來是十種,空觀能破,我們為什麼不能破?我們這個空觀觀不成,沒有辦法入三觀的境界。也就是天台的三止三觀我們縱然學了,學到它的一些常識,對我們不起作用,原因是我們的習氣太深。剋實而論,我們沒有前面觀不思議境的基礎,對於事實真相了解不夠透徹,菩提心發不起來。

  我們通常講菩提心,用十個字講,大家很容易明白。真誠,真誠心發不出來,還是用虛妄的心,這個念頭;清淨心發不出來,心不清淨,依舊被染污;不平等,迷而不覺;沒有慈悲心,對人對事對物。這個沒效,所以這個心也就無法安住。安住在哪裡?安住在煩惱、安住在習氣當中。所以我們這一回想,通身的毛病。安住在七情五欲,這是搞輪迴,輪迴心幹什麼都是輪迴業,輪迴心念佛還是輪迴業,念佛不能往生,依舊是隨業受報。不過無論你在哪一道受報,你這一生念佛,在受報的時候會惡的報減輕一些,善報會增長一些,得到的好處就是這些,不能脫離六道輪迴。脫離六道輪迴,要真正發勇猛心,才能成就,不是真正發勇猛心不行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,藏通二教雖然是小乘,他只用空觀,不知道假觀,不知道中觀,他能破見思,他破煩惱不是普遍的,是局部的。局部也了不起,為什麼?見思煩惱破了就脫離六道輪迴,他們的果報在四聖法界。別教,別教是大乘,先以空觀破見思,跟阿羅漢一樣,再以假觀破塵沙,最後以中觀破無明。「無明未盡,不得言遍」,破法遍,遍這個字是無明破掉之後才算是遍,只要無明在不算遍。為什麼?無明要是在,離不開十法界,就是四聖法界他離不開。無明破了,他就離開十法界,就證得圓教初住菩薩,住實報莊嚴土,這些標準我們都要知道。我們現在在哪個階段,來生在什麼個境界裡頭,自己清清楚楚,不必問別人。問別人,真正知道的人不給你講;不知道的人他瞎說,他說的不是真話,恭維你、稱讚你,讓你增長貢高我慢。這些,我們學佛都要懂得。

  見思破了,清淨心現前,由此可知,見思是染污。塵沙惑破了,平等心現前。我們今天不平等,就是塵沙惑在起作用;我們今天心不清淨,是見思惑在起作用;我們今天迷惑顛倒,無明惑在起作用。所以無明盡了,脫離十法界,證得圓教初住,往生實報土,這個才叫遍。這個地方的法就是指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這些障礙之法。現在天台所傳的、所教的是「圓頓教三觀」,成佛之道。佛門裡面都說,成佛的《法華》,《法華經》是教人一生成佛的。依照它這些方法修行成不了佛、不能成就,那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有一個辦法,勸你念佛求生淨土。所以《華嚴》《法華》皆是導歸極樂,這個有道理,是隋唐這些祖師大德們說的。

  「圓頓教三觀,祇在一心」,所以修行,你能真正把握住重點,一個就是心,一個就是色。這個色是物質,不是指男女之色,指物質,物質有色相。色從哪裡來的?色是心變現出來的。不思議境界裡頭首先教我們觀這兩樣東西,你仔細看,一個物質現象,一個精神現象,心是精神現象,念頭;物質是假的,是精神現象變現出來的。精神現象也不是真的,是法性迷了,突然出現這個東西。這個東西佛教的名詞叫阿賴耶,妄心,妄心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;換句話說,它的基礎是真的,它的形相是虛妄的。什麼叫虛妄?形相是生滅的。自性,就是它的理體,自性是不生不滅的。所以法相宗經論上說,阿賴耶是真妄和合,它不生滅的那部分是真性,也叫做菴摩羅識,就是第九識,八識後頭再加一個第九識。其實也用不著加這個東西,阿賴耶的本體是法性,不生不滅;阿賴耶的相分,就是境界相,境界相它有生有滅。這個是宇宙萬有的源起,這從哪裡來的。

  佛在經上把這個真相給我們說出來,現代的物理學家證明了、證實了。他們研究發現,物質的起源,物質到底怎麼回事情,念頭到底是怎麼回事情,跟佛經所講的完全相同。所以我們肯定佛經是科學,最高的科學,把整個宇宙萬事萬法的真相說出來了,它到底怎麼回事情,搞清楚了。但是科學家的報告還不如佛經上講得透徹,為什麼?佛用什麼方法?跟科學家用的方法不一樣。佛用禪定的方法,用放下的方法,這都教給我們了。放下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執著,不執著了,把執著真從心裡放下,見思煩惱就斷了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毫無執著的人,這個人是阿羅漢、是辟支佛,他們的境界。無論出家在家,只要放下了,統統證阿羅漢。阿羅漢不是說完全是出家人,在家人有;菩薩,在家也有;佛,在家也有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還有一尊在家佛,維摩詰居士,在家佛。所以,出家能成就的,在家也能成就,你想成佛不一定要出家。

  為什麼古人要勸人出家?古時候出家修比在家容易。為什麼?在家有很多瑣事,所謂人情世故,這些東西都是擾亂。所以出家比較清淨。現在出家人不如在家人,出家人的事情比在家人還多。在家只管一個小家,你的親戚朋友也不過十幾二十個人;這一出家,信徒千千萬萬,可不得了。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,現在修行成就的,成就最多的是在家女眾,其次的是在家男眾,再其次的是出家女眾,出家男眾排到最後,不容易成就。為什麼不容易成就,我們下面會講到。這些事實真相,佛全看清楚了。出家人修行不錯,戒律很嚴,智慧開了,講經說法,名出去了,知名度出去了,供養來了,利來了,這一下就迷惑了。沾上了名聞利養,很容易沾上,說是不沾名聞利養的,那個太難太難了。那是什麼?那佛菩薩再來的,絕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決定做不到。所以現在,裡面煩惱重,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,出家修行就沒幾個了。這些我們都要高度警覺,一不小心就墮落了。

  圓頓教的三觀,祇在一心,「心空故一空」,因為一切法不離心想,心要空了,一切法就空了,空觀成就。阿羅漢跟辟支佛入這個境界,我們入不了,知道有心空這樁事情,我們空不掉,心裡面東西太多太多了。所以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說,只有把心裡頭裝一個阿彌陀佛,其他東西統統捨掉,只有這個法門能成就。這是阿彌陀佛的善巧方便,獨一無二的一個辦法,能令業障習氣深重的眾生也能在一生成就。

  「一切空即諸法皆空」,這個法在不在現前?在現前。你怎麼看空?你知道這一切法,一秒鐘裡頭已經更換了一千六百兆次。譬如這個身,這個身相一秒鐘已經換了一千六百兆,哪一個是我?我就沒有了。我只能一個,我不能在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個我,那我就變成無量無邊了。哪一個我成佛?哪一個我去受罪?所以念念不可得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要常常念這一句、想這一句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什麼原因?就是每一秒鐘裡頭它有一千六百兆個生滅。這個生滅,物質現象、念頭現象都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念念不可得。這一念不可得,念念都不可得,所以一切法空。遍法界虛空界全是阿賴耶,阿賴耶的真相就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生滅。我們今天看到這些境界相,全是這麼多的念頭,佛法講五蘊,這麼多個五蘊糾纏在一起,讓我們感覺得有物質現象,有這個念頭現象。你一定要曉得,一秒鐘裡頭一千六百兆,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。以前的電影,幻燈片,連續放映產生的幻相,一秒鐘二十四次。一秒鐘二十四個幻相糾纏在一起,我們就看到電影畫面好像是真的。現在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,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所以說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不是真的。這就心空,明白這個道理了,知道萬法皆空。

  「空則三惑俱破」,既然空了,哪來的無明?我們講起心動念。既然空了,還有起心動念嗎?還有分別嗎?還有執著嗎?全不在了。由此可知,阿羅漢所觀的這個空,只破見思,塵沙、無明沒破,他不知道一切皆假,不知道一切皆中。一切是假,菩薩知道,知道體空,相是假的,所以能在相上不著相。知道中,真假是一不是二,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知道,十信位的菩薩不知道。通教、別教都沒有出十法界,圓初住才出十法界,別教要到初地。通教成佛了,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大師說「相似即佛」,不是真的。

  「心假故一假,一切假即諸法皆假,假則三諦皆立」,這個三諦是佛法,所以佛法也是假的,佛法不是真的。所以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法尚應捨」,那個法是佛法,不能執著、不能分別;法都不能夠執著,「何況非法」,那就是世間這一切法,因為它全是假的。所以佛法你可以用它,用它什麼?用它幫助你破假證真。契入境界了,佛法就丟掉,帶著佛法錯了。我們今天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之後還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破無始無明的習氣。無始無明習氣斷掉了,這句阿彌陀佛就沒有了,要捨。如果你要不捨的話,你的無明習氣斷不掉,你就不能夠契入常寂光。契入常寂光,不能帶這個名字,因為整個常寂光就是這個名字。名是假名,假名丟掉了,真實就現前。自性裡頭一法不立,怎麼會有一法?名號是一法。所以我們用這一法是手段,不是目的,但是這一法妙極了,它幾乎跟目的是相同的。佛門裡頭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,念到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就入常寂光了。常寂光裡面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那個應是無念而念;跟我們不一樣,我們是有念而念。境界要清楚,自己到什麼程度,有沒有把握往生,真的不需要問別人,自己比誰都清楚。

  一切皆假,一切皆假你還執著它幹什麼?就不會執著了。生跟死都是假的。遇到佛法真不容易,真是稀有難逢。為什麼?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才真正超越了,超越生死輪迴;你不搞清楚的話,你沒有辦法超越。自以為超越,實際上還是墮在其中,為什麼?沒搞清楚、沒搞明白,產生錯覺。所以三諦三觀這是佛法,佛法是依假,所有一切的相都是假的。佛法從這個地方建立,跟世間一樣,建立三諦三觀。

  「心中」,心就是念頭,跟中道相應,這叫心中,跟中觀相應,那一切皆中。「一切中即諸法皆中,中則無惑不破」。這三種迷惑都破了,用淺顯的話說全放下了,妄想放下、分別放下、執著放下,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「無理不顯」,理是真相,宇宙萬法的真相統統現前,就是說你統統都看到了,這叫遍。這個境界,禪宗裡面叫明心見性,理顯就是見性,見到法性,法性的體相作用全明白了。如果上面所講的「善巧安心惑破理顯」,因為什麼?心要安住在法性上,心真正安住在法性上,妄想分別執著也沒有了。妄想分別執著要沒放下,你那個心怎麼能安住在法性上?不可能。所以善巧安心也是惑破了理顯了,這個惑就是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統統破了,理就是法性,顯出來了。那就不用這個了,破法遍不需要了。「由未安故」,你這個心還沒安,沒有能安住在法性上,怎麼辦?那就需要這個破法遍,需要用這個方法。這個方法就是用空假中這個辦法,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幫助諸佛菩薩建立佛法,建立佛法是為了幫助眾生開悟的。到將悟未悟的時候,這個法要丟掉,他才真正能進去。帶這個東西不能進去的,必須全部放下,你就進門了,道理都一樣。所以由未安故,「故須此破法遍也」,三諦三觀。

  下面第五,「識通塞。通即通達,謂菩提、涅槃、六度等法,其性虛通,而能顯發實相之理,皆名為通」。你得認識清楚,哪些法能通自性、能通法性,哪些法障礙自性,用這個話就是障礙菩提、障礙涅槃、障礙六度。我們今天修淨土,障礙念佛、障礙我們信心、障礙發願,那就是塞。「塞即蔽塞」,為什麼?生死是障礙,煩惱是障礙,六蔽是障礙。這些東西「其性昏暗,以能蔽塞實相之理,不能顯發,皆名為塞」。這裡頭講到六度、六蔽,後面有註解。

  六度,大家都很熟悉,我們也許有初學的同學在,略略的說一說。六度第一個是布施。六度是菩薩所修的,這六個科目、這六種方法,能夠幫我們度脫生死,幫助我們證得涅槃;修淨土的,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幫助我們在極樂世界提高品位,這個六樣很重要。布施就是放下,施,捨。放下什麼?它分三大類,第一類是財物,財有外財、有內財,外財是身外之物,內財是身體,身體也可以布施。身體怎麼布施?今天我們說做義工,就是用身體布施。我用我身體、用我的勞力、用我的智慧,義務的、沒有代價的為大家工作、為大家服務,這個布施叫內財布施。內財布施獲得的果報比外財大,外財,你沒有用你的身心,你只是出的一些錢,出得再多,功德有限。內財布施功德是沒有限的,完全看你用心,你的心愈真,功德就愈大,要是敷衍的,那個功德就很小。真心誠意去做,這個功德很大,不是外財能夠相比的。

  我們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看到一個故事,一個女孩子,家境非常貧寒,身上只有兩文錢,兩文錢是兩分錢。看見這個寺廟走進去,把這兩文錢供養佛菩薩,廟裡老和尚給她迴向,為什麼?她誠心,真誠。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,帶了一千兩黃金到寺廟來供養,老和尚派他的徒弟給她迴向。她很奇怪,找到老和尚問他,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兩文錢供養,老和尚親自給我迴向。今天我帶這麼多財寶供養這個道場,老和尚為什麼派徒弟來給我迴向?老和尚就說了,妳年輕時候,那時候妳心誠,妳真誠、謙虛、謙卑,我不給妳迴向對不起妳。妳現在有地位、有財富,這一點錢在妳算不了什麼,妳貢高我慢,態度沒有從前那麼虔誠恭敬,我徒弟給妳迴向就夠了。這些話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真誠心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在道場做義工,那個功德可不得了。如果做義工,他有成見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大打折扣,有功德,不大。要用虔誠恭敬,我們常說的真誠恭敬,那個功德太大了,沒有法子說的。所以,無論財布施、無論法布施,無論是外財、內財,功德大小統統在用心不同。用心太重要了,用真心那就不可思議,用妄心就有侷限,就有大小的侷限。真心是什麼?佛經上所講的三輪體空,那是真心。心裡頭沒有我、沒有人、沒有對象、沒有所施之物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這個功德大。決定沒有求回報的心,那個回報可不得了;有求回報的心,這個回報的心就是有侷限,將來你能夠得到的福就這麼多,在你這個侷限裡面。如果不放在心上,它沒有侷限,你將來得的福無量無邊,沒有侷限的。這就是佛教給我們,施捨不求回報,它跟自性相應,它所成就的是自性功德,這還得了嗎?稱性的功德。這些道理、這些現象我們都要懂。懂你會修福,不懂你不會修。懂,感應不可思議,不懂也有感應,感應都不明顯,為什麼?因為你有障礙,你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那就是障礙。所以,施財得財富,不要去執著,只想到什麼?現前眾生迫切需要的,我們就盡量做,不放在心上。

  法布施長聰明智慧,這個更重要了。為什麼?聰明智慧能了生死、能出三界、能斷煩惱、能消業障,這四樁事情非真實智慧辦不了。世尊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教學教什麼?就是講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要有善根福德深厚的人才能接受。所以世尊前面二十年,講阿含、講方等,那就是培養大家的根器、福德,就是善根福德。經過釋迦牟尼佛二十年教導,善根福德提起來了,才能接受大乘,才能接受般若智慧。而般若智慧,是他老人家一生四十九年教學的核心,主要課程,講的時間最長,二十二年。到最後,回歸到一真法界,《法華經》,有智慧了就提升到一真法界。

  所以世尊的教學有次第,都是我們要學習的,按部就班的學習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世尊在《佛藏經》上告訴我們,《佛藏經》不是《大藏經》,經題叫「佛藏經」,分量不多。這部經裡頭,佛說,「佛子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這是躐等。不先念小學,就去念大學,哪有這種道理!躐等的佛不承認,一定要循序按部就班。例外的真的只有兩個法門,禪例外,上上根人,淨宗例外。禪是定共戒,淨是道共戒,實際上比禪還高。宗門得禪定,戒律是圓滿的,定中不會破戒的。淨土這一聲阿彌陀佛,淨念相繼,這個不破戒,戒定慧三學圓修圓成,戒定慧三學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這部經自始至終都講名號功德,念佛的人很多,懂得名號功德的人不多。所以他念得沒有信心,念得沒有把握,念不能得法喜。如果真正知道名號功德,我們相信他會死心塌地念這句名號,一分一秒都不會放鬆。為什麼?他爭取多念一聲,積功累德,真實積功德,念佛這個方法。誠敬心生不起來怎麼辦?拜佛是個好辦法,一天拜三千拜,半年恭敬心就起來了,不打妄想。念佛、拜佛,心裡頭念佛,身體在拜佛,就不會打妄想,這辦法妙極了。比天台大師這個十乘觀法還妙,簡單,很容易學。

  第一個布施,第二就是持戒。你看,先教你放下,你不放下,這個戒就不能持。真正放得下,戒就很簡單了。持戒,根本戒是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比丘戒裡頭把這個叫四根本戒。你要不放下,你做不到。不殺生,我們把不吃肉放下,不吃眾生肉了,不殺生這條戒就很容易持。如果你貪圖肉食,這條戒你做不到。不貪財物,這個能放下,不偷盜就很容易做到,不會佔別人便宜。所以,為什麼把布施擺在第一,布施是佛法修學的根本,不能放下,戒律就不能成就。戒為無上菩提本。

  佛教在家人修布施,為什麼?在家人一生當中所求的,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,這三個都是果報。果從哪裡來的?果有因,因就是布施。財布施得財富,這個財富你正當得來的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你要想得到這三樣東西,你得修因。不肯修因,用不正當手段去取得,那造孽了。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中有的,你說你何苦?這一生享盡了,死了之後一樣都帶不去,為什麼不捨?錢一分都帶不去,多做好事。這個世間苦難的人很多,沒吃沒穿的,你有多餘能幫助他,好事情。只知道施捨,不求果報,就變成功德;捨,希望得到好果報,福德。福德、功德在事上完全相同,用心不一樣,有求是福,沒有求是功德。所以法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施得健康長壽。

  能布施就能持戒,能持戒才能有忍辱,戒不能守,忍決定做不到。忍有順逆兩種不同的境界,順境難忍,為什麼?順境裡面,稱讚你的人很多,你會不會起傲慢的心?會不會以為我很不錯了?這個念頭起來就麻煩了。換句話說,你的謙德沒有了。孔老夫子「溫良恭儉讓」,這五個字都沒有了。所以順境裡頭要能夠忍,你才能保持這五德,不受外面境界影響,不會被人稱讚、誇獎搞迷惑了。所以很容易淪落到名利裡頭去,名利是陷阱,愈陷愈深,到最後不能自拔。逆境裡頭要忍,逆境裡頭毀謗你的人多,侮辱你的人多,障礙你的人多,甚至於陷害你的人多,你統統要能忍。實在上講,逆境的忍很容易,順境的忍難,太難太難了。很多人不曉得,以為逆境墮落了,順境裡頭墮落的人比逆境的多。因為逆境它很明顯,順境他不知道,沒有感覺,自己墮落了不知道。墮落到一定的程度,自以為很了不起,別人勸告他,他不能接受。太多太多這個例子。順逆兩種境界你都能把握住,善緣裡頭,順境、善緣不生貪戀,逆境、惡緣不生瞋恚,這是忍辱的功夫。

  能忍當然就精進,他的境界大幅度向上提升,境界提升,心就定了。我們前面講的安住,把心安住在正道上,我們念佛人好,把心安住在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《無量壽經》就是極樂世界。這是介紹極樂世界的說明書,我們心就安在這上,安在這上就是安住在極樂世界。念念不想別的,只想極樂世界,只想阿彌陀佛,只有一個願望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往生。什麼時候來接引不要求,把這個事情託付給阿彌陀佛,由他老人家做主,你看什麼時候合適就來接引我。需要我再多留幾天,咱就做表法,把淨土這個法表出來,這個有意義;不能表法,佛就來接我去。不要去想壽命長短,不想這個事情,那是想不到的。本煥老和尚,也是我的老朋友,他自己常說,他一定要超過虛雲老和尚,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走的。我剛剛接到電話,他昨天往生了,我們今天講經給他迴向。他曾經兩次請我講經,在光孝寺,第一次請我好像只講三天,我記得聽眾有七百多人;第二年又請我,講了五天,好像是的,聽眾兩千多人,法喜充滿。非常難得的一個老和尚,值得人尊敬。

  禪定就是安心,最後智慧現前,心安了就生智慧,心浮躁就生煩惱。所以,這六個科目就像六層大樓一樣,後後深於前前。我們就曉得,智慧是建立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的基礎上,智慧才開。沒有前面這個,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知識跟智慧完全不一樣,智慧是真功夫,沒辦法投機取巧,知識有方法。現在科學的工具幫助你獲得大量知識,但不是智慧。這是六度簡單的介紹。

  下面「煩惱」,這講煩惱,「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」。昏是迷惑,煩是煩雜、煩亂,它能夠讓你起煩惱,讓你心神不定。這個後面說六蔽,我們前面念到的,六蔽就是六度破除的對象。第一個「慳貪」,用布施來破它。慳貪的這個念頭沒有了,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。這好比是六個病,六度是六服藥,藥到病除,它的作用就是破這個煩惱的。慳是吝嗇,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;貪是貪求,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。今天這個貪求麻煩,沒有止境。過去因為有倫理、道德、因果這些教育,學習之後他都有個譜,財色名食睡,滿足自己需求夠了,他就不再貪。現在這個底限,標準的底限沒有了,不但是超越這個底限,超過太離譜了,在歷史上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社會。就用佛這六個標準,慳貪、破戒、瞋恚、懈怠、散亂、愚痴,我們現在看社會就這個現象,在全世界你都看到,這個現象麻煩。真的,大家都想怎麼對治,你看佛法裡頭菩薩六波羅蜜就是對治的。現在這六個是社會通病,迫切需要六波羅蜜來對治。

  你想貪財,佛告訴你,用正當方法去取得財富,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。做生意規規矩矩、老老實實,不欺騙顧客。胡小林是經商的,學了佛,我就告訴他,把佛法落實在你的生活、落實在你的事業,他做到了。你看他在一些論壇做的報告,非常受人歡迎,他所講的東西是他自己親身做出來的,經驗之談,不是文字上、經典上,不是,親身的經驗做出的效果。以前用不善的心、不善的手段,造許許多多罪業,得到的有限;現在完全用佛法,用布施波羅蜜。公司裡面許多章程、定的一些法規全部不要了,都作廢,用什麼來統理大眾?用《弟子規》、用《感應篇》。公司上下員工統統學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教我們做的,我們一定要做,教我們不能做的決定不可以做,不但不能做,念頭都不可以有。老闆從他自己做起,員工不要督促,全是自動自發。過去這個公司收入,賺的錢是老闆的,現在不是的了。現在賺的錢,第一個得好處的是誰?顧客,第二個得利益的是員工,老闆在最後。所以,員工沒有一個不歡喜。他的員工待遇是比照外國公司,比國內自己的公司待遇高,他比照外國公司發工資。而且福利非常好,他對你一家,你家的老人、你家的孩子統統都照顧到,員工歡喜。對這個公司效忠,這不是老闆要求的,《弟子規》上要求的全做到,《感應篇》上要求的全做到。

  他今年大概才第六年,用傳統文化落實在公司、落實在家庭,幸福家庭!孝養父母,友愛兄弟,對於朋友、親戚都全心全力照顧,把倫理做出來,把道德做出來。稻盛和夫做了五十年,日本經營之聖。我相信胡小林要做五十年,他的業績一定超過稻盛和夫。因為稻盛和夫的公司賺的錢,第一個得利益的是員工,第二個是顧客,第三個是老闆。胡小林今天把他的第一、第二反過來,他第一個是顧客,第二個是自己員工。讓社會大眾得利益,這一點比稻盛和夫高,所以我相信他的成就一定會超過。證實中國古聖先賢東西管用,在現在能做得出這麼好的成績。前天他打個電話給我,現在在學《大乘起信論》,佛法裡面過去看不懂的東西,現在慢慢都看懂得了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《大乘起信論》也是學淨宗必讀的一部經典,論裡頭也是指歸淨土。

  所以布施破慳貪,持戒破破戒,忍辱破瞋恚,能忍不會發脾氣,不再有怨恨惱怒煩,都從忍辱裡頭成就的,精進度懈怠,智慧度散亂。在這個地方我們反過來想,心要是散亂,你就沒有智慧,你就生煩惱。所以心浮氣躁是大病。現在年輕人心浮氣躁的多,我在國外看到這些大學生,心定不下來,妄念、雜念太多了,所以接受教育的能力大幅度的下降,這是我們看到很難過的一樁事情。特別是聖賢教育,一定從恭敬當中得來的。印光大師常講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,沒有誠敬心,聖賢來教你、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處。我們用什麼方法把散亂心、雜念、妄念把它清除掉?淨宗裡面就是一個方法,一向專念。你這一生只有一個方向,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,親近阿彌陀佛。這一生當中非常單純,我活在這世間為什麼?就為這樁事情。我真信,真的求願往生,用清淨真誠心念這句佛號,時時刻刻希望這個佛號不間斷。初學的時候免不了間斷,間斷不怕,一覺悟了趕快續上。你這樣子,二、三個月之後,間斷的時間愈來愈少,持續的時間愈來愈長,這就是進步,這個就是好現象。

  六度、六蔽我們明白了,我們看這個文。六度是通,六蔽是塞,不通。所以「六蔽等法」,這六種「其性昏暗,以能蔽塞實相之理,不能顯發」,所以叫塞。「若一概言之,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諸惑為塞,能破之法為通」,這是把通、塞兩個字引申來說。「若別途言之,於能破觀法復起愛著,亦名為塞。所謂於通起塞,此塞須破,於塞得通,此通須護,但破塞存通。」這幾句話說得很好。法沒有定法,為什麼沒有定法?譬如說是「能破觀法」,在這個地方起了愛著。六度是破六蔽的,你如果把六度愛上了,執著了,好了,本來它是通的,現在它變成塞,它不通了,所以亦名為塞。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
  所以,佛教導我們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對於法不能執著。法可以用它,用它什麼?用它把我們塞的地方、不通的地方,用它來打通,打通之後就不能要了。好比我們過河需要用船,登上岸了,船要丟掉,不能把船拖上岸,拖上岸就錯了。所以一定要認識,佛給我們是個工具,讓我們用這個工具,打通之後,工具就丟掉,不要再執著。對這些工具起了貪愛,又變成執著,又變成不通了。所以於能破觀法,像六度它能破,在這上起了愛著,那也叫做塞。你看於通起塞,本來是破慳貪的,現在執著布施,喜歡布施、執著布施,又變成障礙。於通起塞,這個塞還要破掉,得放下。放下,記住,不是事上放下,心上放下。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最重要是心!千經萬論,無量法門,不外色、心二法,色是物質,心是受想行識。這個道理總要搞清楚,總要搞明白。於塞得通,這個通需要護持,但破塞存通,這就對了。

  下面說,「如除膜養珠,破賊護將」,這個比喻有註解。除膜養珠,膜是什麼?眼裡頭的翳。眼生病了,眼有一層翳,翳讓你看東西看不清楚。像白內障就是這個病,就是這個翳,必須把這個翳拿掉,眼睛就恢復正常。除這個膜,要養眼珠,這就對了。這是除膜養珠這個比喻。第二個比喻,「破賊護將」,將是什麼?賊的首領。你把賊首領抓到,賊這個團體就解散了。

  「由上破法遍中,修之未悟」,第四是破法遍,用破法遍這種方法,我們還沒開悟。「復恐於通起塞」,就怕這個,通,你對它起了分別、起了執著,它就又不通了,就又變成塞,「於塞無通」。「所以立此通塞一門」,這就說出為什麼有第五這一門。第五這一門教你認識通跟塞,什麼是通道,什麼是障礙,塞就是障礙,障礙你的通道。那是什麼?就是愛,你不能有一點點愛心,你有一點愛心就變成障礙。因為什麼?愛法,這個方法好!它又變成障礙。所以立此通塞一門,「撿彼破法遍」,這個地方的撿就是檢驗的意思。也就是檢查、勘驗這個破法遍裡頭到底哪些障礙,把這個障礙要把它變成通,「令於塞得通」,於通沒有障礙,「故名識通塞也」。這個意思很深、很廣,引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那就是凡是障礙我們清淨心的都要把它撿擇。此地用個撿字,這個撿很像修.藍博士所說的清除,有這個意思在。把這些障礙統統要清除掉,不就通了!

  這個障礙,障礙的根源總的一句話就是情執,都是它在這裡惹的麻煩。八萬四千法門,有人就貪著法門。坐禪是個好方法,貪著禪味;六波羅蜜是好方法,貪著這些方法,用這個方法達到自己的欲望。聽說三種布施,他不是除慳貪的,他是想發財、想得智慧、想得健康長壽,他目的不是破慳貪,那就又變成塞了。所以,是通是塞沒有一定,必須要用清除的方法,要把這些弊病(就是副作用)統統把它清除掉,保留它的正,正的利益,純正的利益。所以布施,一定要知道,是清除慳貪的。我們用這個理念、這種心去修布施,那利益真得到了,為什麼?煩惱裡頭最嚴重的就是貪。煩惱的根是痴,那是根,但是起作用裡頭最麻煩的就是貪。所以把貪擺在第一個,把痴擺在最後,一頭一尾。如何能叫人不貪,不吝嗇、不貪?智慧開了就行了,從根本解決!

  所以般若是根本,其他這五個方法是枝葉,沒有根本,這六個都不叫做波羅蜜,為什麽?它不能起作用。持戒不能破破戒,裝出持戒的樣子,實際上他還是破戒;做出種種布施,實際上他是得利,他所獲得的是名聞利養,他目的不在此地。布施波羅蜜不是度慳貪的,他是用布施這個方法得來財富、得來聰明智慧、得來健康長壽。這個東西,增長無明、增長愚痴,依舊搞六道生死輪迴。這是什麼?錯用了心!方法很好,佛的方法,他錯用了心,把佛的方法去搞六道輪迴去。這也就是經上所說的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不能聽錯了,不能用錯了。聽錯了、用錯了,不但解決不了問題,把問題更加嚴重。佛是叫我們斷煩惱、證菩提的,我們搞錯了,是增長生死根本、增長六道輪迴,這還得了嗎?這不是佛的意思。

  但是佛說這些話是真話,不是假話,世出世間的富貴是從修布施得來的。大貴之人做到帝王將相,大富之人擁有億萬財富,修布施得來的;健康長壽,修無畏布施得來的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要是貪著財富、貪著高貴、貪著健康長壽,這錯了,你從這裡又起貪心了。破貪心的,結果變成增長貪心,用佛的方法,效果適得其反,完全是錯用了心。那就好比眼睛裡頭有膜,膜要不除掉,你就看不清楚,你就會用錯了。這一條重要的意思就說清楚了,您要認識通、塞,千萬不要把通變成了塞,可以把塞變成通,不能把通變成塞。這要智慧,沒有智慧做不到。

  今天時間快到了,我就講到此地。還有三分鐘,我們為老法師做一個默禱,紀念本煥老人。我們心裡頭念佛給他迴向,念阿彌陀佛。我們祈求老和尚慈悲,乘願再來,住持正法,弘法利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