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231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二三一集)  2012/3/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3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六十九頁,第五行當中看起:

  「又《會疏》曰:觀之字」,觀這個字,「即三觀也。蓋夫三諦三觀者,萬行之要樞,菩薩之肝膽也」。這是天台宗所說的,智者大師建立的,這個概念對大乘修行非常有幫助。佛法的修學,特別是大乘,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放下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那年二十六歲,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,就是章嘉大師,第一次跟出家人,是朋友介紹的。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佛教的殊勝,經典、學問的高深,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了。我說佛教裡頭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很快的就契入境界?我提出這麼個問題。大師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等他老人家回答。沒有想到,我們這一看看了半個多鐘點,他不說話,一直看著我。這種教學的方式從來沒接觸過。半個多鐘點之後,人好像慢慢入定了,他說了一句話,有。我們馬上精神就振作起來,他又不說話了。大概等了六、七分鐘,告訴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其實就是此地講的三止三觀,但是講三止三觀我不會懂,這個佛學名詞我不懂。他用這種變通的方法,這個就是智慧,要讓我能聽得懂的,看得破,放得下。

  我好像是懂了,其實這個裡頭意思太深了。看破,是了解事實真相;放下,是真實的功夫。我為什麼要放下?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人家都要,我為什麼要放下?很難!所以首先要看破,然後才能夠放下,你知道為什麼要放下,就懂得了。釋迦牟尼佛在教學講這個問題的時候,是在已經有二十年基礎的人才跟他講。我這是初學,完全沒有進入狀況。初學,但是我提出這麼一個,這是很深很深的問題,大問題,怎樣能夠很快的契入?老師講得一點都不錯。以後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真正體悟到老師教學的善巧方便,一開頭就把最重要的綱領告訴你。實際上大乘,從初發心一直到最高的地位,佛陀的地位,無非就是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再看破,再看破幫助你再放下,這相輔相成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定功,真功夫!

  今天我們曉得,這世界上的哲學家、科學家為什麼不能跟佛相比?就是佛放下了,科學家跟哲學家沒放下。如果他一放下,他就成佛了,佛教講,他就成佛了。尤其是現在,像研究宏觀宇宙,我看到他們的報告,根據他們精密儀器去觀察,只能看到全宇宙的百分之十,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。這是他們的報告。這個報告我們看得懂,那個百分之九十宇宙到哪裡去了我們知道,他不知道。在淨土裡面講,回歸常寂光了,一般大乘講回歸自性。自性,因為它不是物質現象,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再精密的儀器都沒用處,都看不到它。它在,不是不在,這妙極了!微觀世界講量子力學,是小而無內,他看到的跟佛法相比還差一大段。佛在經典告訴我們,契入境界之後他說沒有大小,大小是假的,不是真的;也就是說,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是相對的、是對立。大跟小是一對,長跟短是一對,遠跟近是一對,它都是相對的。在自性裡頭沒有相對的,相對的這個現象,這種幻相沒有了。這個境界我們無法想像,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

  所以佛講唯證方知,這個證就是定功,放下就是得定,把你的煩惱放下、習氣放下、貪瞋痴慢放下。這統統放下了,你就回歸到自性本定。就是惠能大師見性時候所說的,第四句所講的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它不動。我們有動,念頭在動,前念滅後念就生,永遠在動,不可能不動。不動就成佛了,不動就是大定。所以曉得,自性本來不動,這叫自性本定。修定,修定跟本定相應了,這就成功了。所以這是定中境界。定中境界沒大小,極小的現象裡頭有整個宇宙。這個事情我們也很不好懂,但是今天我們看到晶片,你看你們用電腦,晶片只有指甲這麼大,裡面裝多少東西,一部《大藏經》就裝在這個小晶片裡頭。一部《四庫全書》,他們送那個光碟給我只有十二片,這麼小小片十二片,一部《四庫全書》。怎麼會裝那麼多!你要看了佛經就不奇怪,佛經裡面講一粒微塵,比這個小多了,一粒微塵,肉眼還看不見,整個宇宙的信息都裝在裡頭。不但宇宙的信息,宇宙的現象也裝在裡頭。這個話佛經上有,但是沒人懂。我們看到今天科學的成就,想到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。不能想像的東西,大乘經裡面很多,但我們現在肯定它,全是事實真相。是我們的境界功夫不夠,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完全就明白了。所以放下就有必要。這都是講的真諦,完全放下了,宇宙真相你就完全看到了。

  六祖惠能他的本事很厲害,你看半夜三更老和尚召見,在方丈室裡頭。老和尚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惠能不認識字,當然不需要用經典,這是給他講《金剛經》的大意。大概講到四分之一,《金剛經》不長,大概只有五千多字,講到四分之一,他就一下開悟了。他怎麼開悟?他把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了,這一放下就完全明白了。向老和尚報告,就說了這五句話。老和尚一聽,衣缽就給他,立他為第六代祖,真開悟了。悟了之後怎麼樣?悟了之後沒有一樣不通,這是本能。任何經典,他不認識字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。不但是佛經,道教的、儒教的,不管什麼東西,你念給他聽,他就能講給你聽,講得一點都不錯。全通了,世出世間典籍全通了。

  所以中國人求學跟西洋人不一樣,中國人求學是希望你開悟,悟了之後,所謂一部經通一切都通,中國人求這個。外國人不是的,外國人求知識,讓你看得多、讀得多、記得多,他靠這個東西。這個東西儒家都不贊成,孔子所說的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也」,光記得多不能解決問題,一定要開悟。悟了之後生智慧,智慧能解決問題,沒有後遺症,知識不行。所以我們在這些年來,在過去這十幾年當中,參加十多次國際和平會議,聯合國召開的。我們在這裡結識了許許多多的專家學者,幾乎都是每個國家的精英,討論世界和平問題,化解衝突問題,找不到方法。這是什麼?知識。智慧就有辦法。

  我這是被澳洲兩個大學,校長來找我,邀請我代表學校、代表澳洲參加這個會議。我們提出的方法他們聽了很驚訝,聞所未聞,沒聽說過。但是聽完之後他懷疑,所以散會,我們在一塊交流,在一起吃飯,就有很多人問我,他說法師,你講得很好,但是這個做不到。我也就因為這個問題,所以我們在湯池辦實驗,因為跟他們講講不通,不相信,做出實驗來,他相信了。我們在聯合國做報告,實驗成功,我們的聲音就大了,真做成功,不是假的。中國傳統這些東西,古聖先賢的東西,現在還管用。為什麼管用?它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,無論在什麼地方做都管用,無論在什麼時候做都管用。這叫真理,這個不是知識。

  劍橋大學有一位教授,麥大維教授,是現代的漢學家,他到湯池去住了四天。回國的時候,我在香港講經,他到香港來,看我兩次,他在香港住了兩天。我們兩次深談,一次都是三個小時,兩次六個小時。他非常誠懇,邀請我到倫敦去辦學。我很感激他,承蒙他的好意,劍橋大學在全世界排名第三。名稱都給我想好了,叫「大乘佛學書院」。英國的學制,大學是學院制、書院制,像劍橋跟牛津差不多都超過五十個學院。我回他話,我說我很感謝你,承蒙你瞧得起,但是我不能去。他說為什麼?我說你們學校我去過兩次,你們學校的制度,那個框架加給我,我教不了學生。他說你用什麼方法教?我說我沒有方法,我們老祖宗有方法。他聽了很有興趣,老祖宗什麼方法?我就問他,《三字經》念過沒有?他會背,四書都會背,真厲害!我就告訴他,《三字經》前面的八句話,是我們的老祖宗世世代代教學最高指導原則。你看他都沒有體會到,他愣住了。

  我說前面兩句話是辦教育的人一定要有這個理念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搞聖賢教育,首先肯定人性本善。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這個善是圓滿的,一切都圓滿,沒有絲毫欠缺,智慧、德行統統是圓滿的,你要肯定這一點。教育的目標,是從我們的習性,習性不善,從習性回歸到本性,這教育就成功了。佛也是這樣教人,你看佛教大乘,首先給你說第一句話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你要學佛,首先要肯定這句話,我本來是佛,你本來是佛,他本來是佛,你才成得了佛。你要說我不是佛,那你學什麼?你別學了,你永遠也成不了佛。頭一個就是把這個重要理念告訴你,我們有本性,本性是純淨純善,那就叫佛性。可是第二句講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從性上來講大家都一樣,都是本善。從理上來講大家都是佛,沒有一個不是佛,平等的。可是現在不是佛,現在不善了,不善是習性,就是習慣。習慣所謂「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」,你跟哪些人在一起,就去傳染來他的習氣。所以性相近,習相遠,這個習性跟你的自性、本性愈來愈遠。所以要教育。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你要是不教他,那個習性跟本性愈來愈遠,那麻煩就大了。怎麼教法?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。我就告訴他,老祖宗教我們,教是貴以專,學只能學一樣,不能學兩樣,一門專攻。

  我說,你們劍橋學校能不能讓我這樣做?讓我這樣做,我願意去,我也去做實驗,把中國老祖宗這種指導原則,學生只學一門課。他說那你怎麼教法?我說我是教學,我不講給他聽的,學生的條件不一定要大學畢業。愈講他就愈愣住了,他說那你要什麼樣的條件?我說我的條件是德行,沒有德行的人不行;第二個要誠敬,真正想學,用真誠恭敬心來學,這是第二個條件;第三個是文言文。你能夠有這三個條件,我不管你有什麼樣的學歷都不重要,只要有這三個條件。根,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,你能夠做到,變成你自己日常生活,那你是聖賢的基礎;有誠敬,你就有能力吸收、攝受經典裡頭的精華;有文言文,我教你的方法你就能做得到。

  我舉例子說,譬如《論語》這個科目,這本書,我們從《四庫全書》裡頭,《四庫全書》是寶!中國幾千年來這些聖賢,他們的智慧、他們的修養、他們的方法、他們的經驗,統統在這個裡頭,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善巧方便。因為中國古人知道,語文是會變的,語跟文字要能夠合成一致的話,就會產生這個問題。現在寫的這些文章,過個二、三百年,人家就不知道你講什麼東西,語言變了。所以歐洲的拉丁文,它就是語跟文是一致的,你看現在沒人懂。考古專家看這個拉丁文,每一篇都不能看完全的,都在那裡猜,你說多困難!中國老祖宗知道,所以把語言跟文言分開,語言不管你怎麼變法,我這個文言絕對不變,這個很厲害!這個東西不變,你只要學會文言文,你看孔子的東西就跟孔子當面說話一樣,沒改變,原汁原味。這個發明在全世界是最偉大的發明,沒有人知道。

  文言文好不好學?好學,外國人學文言文,兩年就學會了。這是我到倫敦去的時候,我問他們這些學生,都是外國人。你們怎麼學的,學了多久?兩年,不到三年。還是中國老方法,背書,先學拼音,然後背書。你說我們過去,如果諸位能夠看到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,你就會感到很驚訝。小學生十一、二歲寫的作文,現在大學文學院都寫不出來,它不難!小朋友學的話,小朋友記憶力好,背一百篇古文,他一年就能做到。一百篇古文背下去,不但能看,而且能寫了,哪裡有困難!不教就難,不學就難;你真去教、真去學,不難!

  所以文言文在倫敦不成問題,因為這三個學校,其他的我沒有看,我只看三個學校,這三個學校漢學系的學生都有能力讀文言文,對它沒有障礙。我在《四庫》裡頭選擇古聖先賢的這些註解、參考資料,告訴學生你自己去看,每天上課你講給我聽。一個小時上課,你講五十分鐘,最後我十分鐘講評,是這樣教法。他說你這一部書大概三、四個月就學完了。我說沒錯。學完了怎麼辦?學第二遍,第二遍給他不同的參考資料;第二遍學完,學第三遍。一年學三遍,十年學三十遍,三十遍學下去之後,他就是現代的孔子。這部《論語》通了,其他的東西雖然沒有學過,他一接觸就懂了。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,他智慧開了。學一樣東西,他腦子只想一個問題,他不亂。你說現在這種交叉排課,把學生頭腦都搞成漿糊。從小,第一個鐘點學語文,第二個鐘點學數學,第三個鐘點學英文,東西還沒有吸收,新東西來了,這是把人,人才糟蹋掉了。中國的東西、印度的東西它不是這樣的,一門深入。一門深入就是戒律,就是持戒、守規矩,你就搞一門,你的心是定的,定久了就開智慧。這個方法妙極了!

  我跟李老師學經教、學講經,李老師用的方法是我們中國私塾教學法,一個人一個人教。因為什麼?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智慧不一樣,記憶的能力有差別,所以他選的教材不相同,有淺深、長短差別,教你開悟。一部經沒有學完,決定不可以同時學第二種經。我小時候在私塾裡面沒學到東西,太小了,三十歲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,這補習,就是一部經,成績真可觀。我記憶力很強,老師給我講一遍,我複講,在一個星期之內,我複講可以能達到九成半。就是老師給我講一個小時,我把他的話重複講出來,我能夠講五十五分鐘。我有這個能力,我有悟性,所以好教!我在他的會下,那時候學小部經,初學都是學比較淺顯的,分量不大的,平均一個月學一部。真有成就感,真歡喜!

  我學這一部,我到佛學院去教,教一個學期。我在台中住了十五個月,學了十三部經。我一出家教佛學院,一個學期教一部,一年才教兩部,學生三年畢業,我才用了六部,還有七部沒用上。所以佛學院很糟糕,那怎麼能成就人?我在台中,十五個月學十三部,他們三年畢業出來,一部都不會講,這怎麼行?教學的方法太重要了!所以現在教學方法把學生都害了,這都有罪。每個學生都有天賦,都能夠教得出來,方法錯了。學生的書包一大堆,背在身上累死了。真正學的就一本書,裝在口袋就可以了,哪有那麼麻煩!真能學到東西,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個法門通,門門都通了,這叫智慧開了。

  我告訴他,東方的東西求開智慧,不是知識,你們學校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,所以解決不了問題。這是我在聯合國看到的,參加這個會議的人都是博士學位,都是大學教授的身分,知識有,智慧沒有。我這樣分析他才了解。我說希望你回去跟學校報告,如果學校同意,我招收學生不受學歷限制,我教學的方法你不干涉我,我教成功的時候你來考試,考試及格你發文憑,我說我就答應你去。這個他們不敢實驗,這是他們聞所未聞的。東方的教學法、古老的教學方法,真好!

  我有一次在澳洲,陸克文做總理的時候,我跟他談過這個問題。他希望我做一個實驗學校,用中國傳統教學法,依舊把學校規定的課程教完,就是課程不是交叉排。譬如小學,有四門主要功課,我一年教一樣,語文是基礎,最重要的,可以用三年的時間專教語文,數學教一年,外國文教一年。一年的東西集中在一起教,肯定效果不一樣,學生學得快樂、歡喜,他腦子裡只一樣東西,書就一本。我今年學習的書就一本,沒有第二本,他多快樂,一點壓力都沒有。成績一定好,身體一定好,一定很歡喜。他就要我做實驗,他說這個實驗如果做成功,他帶國會議員來參觀,國會議員通過,就可以搞這個教育改革。那得要辦個學校,要辦個小學來做實驗。我自己也是年齡關係,自己不能操這個心了,還得聘請老師。這真正是個好事情!最理想的是如果有教育單位有這個意思,可以在學校裡用一個班級做實驗,只要一個班級就行了,實驗三年,效果就完全出來了。學校裡所要求的課程統統把它上完,就是課程是一門一門教,不可以同時教兩門,只要把握住這個原則就行。

  所以教之道,貴以專,學之道也是貴以專。我在李老師那裡學佛教經典的時候,是一門一門學的,進度非常快!我們的學習,老師的指導,學生上台做報告,就是學講經,老師坐到最後一排,為什麼?他還要聽到,你的聲音他聽不見不行,你聲音太小了。不像現在可以用擴音器,那個時候沒有這些設備。老師坐最後一排,要他聽得見,這音聲的標準。有一套教學的方法。所以這個,確實東方有東方非常優越的東西,外國人不知道,雖然來學,像這些他都沒學到。我們自己知道要珍惜,要把這個傳下去。這個都得機緣,得等緣分,我們相信會有機緣。

  去年我們找到這兩種書,《群書治要》、《國學治要》。《國學治要》我原本不知道,我只知道唐太宗有這麼一部書,但是沒有見過。常常心裡想著,在講經的時候提出來,沒想到有有心的同學,他們替我找到了,寄來給我。我看到這個如獲至寶!唐太宗這套書,是唐朝盛世就靠這部書成就的。唐太宗做皇帝二十八歲,年輕,治國沒有經驗。他想出一個主意,下命令給魏徵,召集幾個大臣,文學修養好的。讓他從三皇五帝一直到前面近代,二千五百年當中,這些典籍裡頭關於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這些話,把它抄出來,節錄出來給他看,這就是《群書治要》。從一萬八千多種書裡頭精挑細選,最後選出六十五種。六十五種裡頭再去摘這些句子,關於修身、齊家、治國這些句子,節錄出來成這本書,大概五十萬字。這部書編成之後,唐太宗也就是真是寶貝,一天到晚手不釋卷。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,都是手寫的,大概寫了十幾部,分給這些大臣。完全遵照古人這些經驗來治國家,所以造成貞觀之治,大唐盛世,他說靠這部書。他也非常感謝幫他做這書的幾個大臣,他說唐朝這個盛世的功勞是你們的。

  這部書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年,唐朝時候,日本、韓國、越南到中國來留學的學生非常多,這個書被日本人帶回國去,在中國失傳了。所以《唐書.藝文志》裡頭沒有說,沒有提到這名字,宋元明清都沒有。書重新再看到是嘉慶做皇帝,乾隆禪讓,乾隆做六十年皇帝,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,他自己做太上皇。嘉慶登基的時候,日本來道賀,也就是講進貢,對皇帝送一份禮物,禮物裡頭有這套書,中國人才看到。民國初年,商務印書館用的版子,就是用日本原文的版子印的,真難得!這套書,我一看到了非常歡喜,我說國家有救,祖宗之德,還留給我們。從日本傳到中國來,我看序文上寫的,不到十套,就是很少,很少人看過這個東西。我就交給世界書局,台灣世界書局,印一萬套,分送給全世界,這書將來不會失傳了,這就保存下來了。

  《國學治要》是我想了好多年,因為早年我在台灣買了一套《四庫全書》。這從哪裡讀起?怎麼讀法?我就想著,我讓我弟弟,他住在上海,他在復旦教書。我說你能不能找復旦的退休的教授,教文史的,讓他們有時間,退休了有時間,我還送點錢給他們,供養他們。到《四庫》裡面去看,跟唐太宗是一個念頭,對於我們學習漢學,就是學習《四庫全書》,這些文字把它抄下來。他們做了,花了三年,拿來給我看,不能用。這是什麼?程度問題,對於古籍認知這個程度不夠。沒有想到古人早就想到了,為我們編了一套《國學治要》。《群書治要》這個治是治國,《國學治要》那個治是治學,就是做學問的,這是經史子集非常完整。他們也大概有不少人,用了八年的時間完成這部書,又四年之後才印出。我得到這一部已經破舊,損壞很多了,還好字沒有傷害,書是一部很破爛的書,字沒有傷到。我也趕快印了一萬套。這是什麼?這是《四庫全書》的鑰匙。懂文言文,有這把鑰匙,你就有能力知道用什麼方法去看《四庫》。《四庫》是寶藏,老祖宗幾千年的智慧、經驗、方法都在裡頭,你能夠吸取,這還得了!所以這兩套書是寶。

  《四庫》我們也怕失傳,第一次商務印書館翻印的時候,我問他總共印多少套?印了三百套,沒人買,價錢太高,分量太大,我跟他買的那套是最後一套。前年,他們籌備紀念辛亥一百週年,再版。他們的總經理來找我,我說好事,我非常歡喜,我就訂了一百套。世界書局要再版《四庫薈要》,《四庫薈要》我買了七十多套,前面是五十多套,後面他剩下的我全買了,他總共只印了兩百套。這次再版來找我,我說,好,我給你訂兩百套。這兩部書,《薈要》兩百套,《全書》一百套,一千萬美金,讓中國傳統文化永遠保存下去,不要再丟掉了,這是好事情!

  怎麼讀?這兩套書出來了,好了,《群書治要》跟《國學治要》,鑰匙拿到了。祖宗之德,眾生有福,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出中國的國運。這個世界上災難多,很多人問我,哪個地方災難少?我說你看祖宗,哪個地區祖宗有德,那個地方就好。在全世界,祖宗積德的只有中國,我們要相信。你真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知道了,這麼好的東西,世界上再找不到。所以我有理由相信,文言文將來是國際通用的文字。為什麼?每個人都要求智慧,要求智慧,一定要到《四庫》去找。這真正是寶藏,比什麼黃金、珠寶那不能比,那些東西不能治國安天下,這套東西可以,真實智慧。所以這個東西屬於什麼?屬於俗諦。

  真諦叫我們放下自私自利,俗諦叫我們提起,幫助這個世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這是佛法。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?幫助大家離苦得樂。苦從哪來的?苦從迷惑來的。樂從哪來?樂從覺悟來的,你樣樣都明白、都清楚了,你就自在了。用什麼手段?教育,教育是手段,教育的目的是破迷開悟。教育也有幾個層次,第一個階段,目標是斷疑生信,你有能力認識這個寶藏,識貨。你認識它,你喜歡它,愛好它,你才真正發心想學它,你對它有信心。這頭一個,對於古聖先賢有信心,對於古來留下來的東西,傳統,有信心。

  現代量子力學家報告裡頭提到,世界上還有少數的土著民族,沒有開化的。但是他們的老祖宗留下來一些東西,像馬雅族,這古老的民族,留下來這個二0一二的預言。為什麼他們在幾百年前,他就知道有這麼回事情?所以科學家認為,人類有一種本能,決定不能夠輕視。我們現在本能失掉了,用科學來探討,科學探討有的時候還有錯誤,本能不會有錯。其實他們說的本能,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定功。印度人,不但是宗教,所有的學派都修禪定。在中國過去,儒修禪定,道也修禪定,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儒跟道採納了這種方式。另外就是三學,戒定慧,修學的順序也被儒道採納了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這個理念,儒採納,道也採納,這是佛家的東西,它真有道理。真的,人人都是佛菩薩,人人都是聖賢,就是沒有好好教,教的時候理念錯誤,方法錯誤,方向、目標統統錯誤了,所以才搞成這個樣子,這真正值得我們反省。

  所以,了解萬法皆空,我們要建立現前這個秩序,社會的秩序,讓我們有秩序的生存,才能夠得到安樂。這兩個制度的比較,現在的小家庭,中國過去的大家庭,我贊成大家庭,大家庭的好處多過小家庭。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,誰負責?家庭負責。不是國家,國家只是開科考試,選拔人才,人才都是自己家教來的。私塾是家學,就是家庭子弟學校。中國大家庭是不分家的,五代同堂、六代同堂,這一家人口,少也有二、三百人;普通一個家庭,大概是五百人左右;旺族,人丁非常興旺的,七、八百人。這樣多的人生活在一起,你看中國現在,在鄉下,你還看到這是王村,那是李莊,那是什麼?他就是一家人,那一個莊就是一家人。我小時候住在現在叫順港這個地方,那個地方姓宛的,宛家圍子,一家人,十個兄弟沒分家。所以我還見過大家庭。

  大家庭,小孩讀書不成問題,父母沒有能力照顧,家族照顧,家族來教育子弟,這個你不擔憂。第二個,老,老了不要擔憂,為什麼?家養老。你看,家這兩樁事情就不得了,一個育幼,一個養老。育幼,家庭的私塾比學校好,學校老師未必對小孩教學盡責,私塾不一樣。私塾,請老師,誰代表家族去請?大概都是曾祖父,祖父、曾祖父,老人,他們有經驗,都是選拔真正有學問、有德行、有教學的方法,這樣的老師。那個請都是行大禮,對老師都是三跪九叩首。求這個老師答應到我這來教書,把我底下的小孩,我們的晚輩這些小孩,個個都教成聖人、教成賢人,他有使命感。現在學校老師沒有。所以,老師在一個家族裡頭,沒有一個人不恭敬,不恭敬老師還得了!那就跟不孝父母同樣罪。老師待遇雖然不高,也許他是個窮秀才,但是他受人尊敬。所以他教認真,他不認真對不起這個家族,人家對你這麼尊重。學生不敢不好好學,看到什麼?我們的長輩,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,甚至於高祖父母,對老師都那麼恭敬,小孩敢不聽話嗎?所以那個學校裡面氣氛,現在講磁場,不一樣,真是聖賢的磁場,真是有書香門第的味道在。現在學校看不到。老人在家裡養老,退休養老,家族供養。而且老人,只要他身體還不錯,他會教小孩,跟小孩玩在一起,把他自己一生經驗、智慧自自然然就傳給底下一代了,傳宗接代。

  那是個真正團結的,那是一家人,一家人團結,和睦相處,有規矩,沒有規矩就亂了,就是家規。《弟子規》是共同家規,每個人家都要學的。除這個一百一十三樁事情之外,每一家有自己的家規,那再加進去,你看看家譜就知道了。每個家族有祠堂、有家譜,你看看家譜,這些規矩都列在裡頭。有家業,家庭所經營的事業,那是經濟來源。小孩生下來,父母就告訴他,你要為家庭盡孝道,不是單單父母。你愛父母,你要愛這個家族,家族是一體,跟你是一體的。無論你在這一生遇到什麼樣艱難困苦,家是你的支持者,永遠支持你。無論在什麼地方,事業成就之後,年老了,落葉歸根,為什麼?回家才能養老,才有天倫之樂。你是一個大家族,晚輩,兒孫輩、侄孫輩總有六十人以上,這些小朋友圍到身邊,你說多快樂,這天倫之樂!現在老人可憐,哪裡能夠享到這種樂趣?實在講他沒見過,也沒聽說過,都是自己這一家人團聚。所以老了,落葉歸根幹什麼?去享福,這才真正有味道。這是現在家庭永遠沒有了,可憐!

  因為大家庭,大家庭規矩比較多,嚴格,不是那麼樣管,家就亂了。不像現在小家庭,夫妻兩個帶兩個小孩,那可以隨便,但是什麼成就都沒有。小孩自己教非常困難,教不好麻煩,將來老了之後去住老人院,到那個時候你就想到,現在的小家庭不如中國大家庭。而且中國大家庭,造成中國國家社會長治久安,它是最重要的一個單位。所以家齊,國就治了,家治好的時候,國家就太平了。在從前,我常說,中國人講三百六十行,哪一行最舒服?做官的。所以每個人要把書念好,參加考試,將來做官。做官怎麼?地位很高,待遇也不錯,沒事情幹。一個月有三、五個案件就不得了,怎麼會案件這麼多?因為什麼?每個人都被家裡教好了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沒有犯科作奸的,這太平盛世。真的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,這不是假的,沒有人欺騙人的。

  我去年在日本講經,講經的小道場在鄉下。這個鄉下還是,真的,人家出去的時候,沒有人把門鎖起來的,沒有。出去一、二個星期,大門不鎖的。我還看到一個小市場,賣菜的,沒有人看著的。每一個菜裡面他都標著價錢,旁邊有個小盒子,你去拿的時候錢自己丟到盒子裡頭,沒人看著你。賣菜的清早把它送來,擺上去,晚上天黑的時候去收。這種風氣到現在還保留住,我們不能不感嘆,中國傳統古老的風俗在日本可以看到,在鄉下,都市裡頭看不到,鄉下看到。日本人很保守,讓我們看到非常感動!所以俗諦,知道世俗事情,把世俗事情整理得有條不紊,這就是太平盛世的出現。

  第三個,講中諦,「中即中正,統一切法」。中諦是菩薩,為什麼?他不偏空,他也不偏有,二邊不著,不執著。不執著空,所以他全心全力為人服務。在家裡頭,為家庭服務;在社會,為社會服務;在國家,為國家服務,全心全力,他不著空。不著有,雖然做服務,他不要名聞利養,這個難得!不跟人爭名,不跟人奪利,我只做出自己的貢獻,我有多大能力盡多大能力來做。換句話說,決定不需要報酬,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這種事情在哪裡看到?在教育上看到。這些老師,所以佛菩薩絕大多數的都是從事於教學工作,他不要名不要利,他的生活很簡單,只要能夠過得去,他就很自在、很快樂。吃得飽,穿得暖,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,很滿足,非常快樂。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,快樂,看到自己學生成就。所以這在我們中國,你仔細去觀察,從事於教學的非常清高!真正做到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自己的才跟德傳給底下一代人。現身說法,做出榜樣給大家看,學生才相信。

  釋迦牟尼就是最好的榜樣,他的身分,要用現代的話說,他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。如果從哲學、科學上來說,他是科學家,也是哲學家,也是思想家。他的身分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,他一生教學,不收人學費,義務教學,教了一輩子,三十歲開始教學,七十九歲過世,整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。沒有任何名分,沒有任何供養,他不要,他托缽、他乞食,每天帶著學生出去乞食。乞食,讓我們看到,他們的確把六和做到了。每個人出去托缽,接受在家信徒的供養,就是飯菜。每個人托的飯菜不一樣,有人這個飯菜不錯,很好,有的人比較差。是不是托了就吃?不是的。托到之後回去,回去之後大家在一起,把飯統統倒出來混合在一起,然後吃多少再從裡頭拿,這叫真正共產。不是我托到我一個人吃,我托到的歸公,然後再從公裡頭挑出來,這叫一缽千家飯。你看他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都去托缽,所以每個人那一缽都是一千多家人的供養,是這種。不是每個人托的每個人吃,不是的,他有規矩的、有禮節的。這些不能不佩服,不能不尊敬。

  他一無所求,你給他什麼他都不要,生活太簡單了,晚上樹底下打坐就好了。中夜休息,佛跟弟子們真正休息的時間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,四個小時,他們的睡眠休息的時間四個小時。兩點鐘就得起來,就做功課了。白天多半是聽佛講經教學,他們的功夫多半是在入定。還擔負什麼?擔負一些在家的信徒去求教的。學生們解決不了的,這佛來解決;學生們能解決的,都是學生接待就可以了,所以同學們也是教學相長。有能力教學,佛都派去,派到四方,各地方去教學。每年夏安居回來,接受再教育,我們今天講進修教育,提升自己,每年三個月。九個月去教別人,三個月再接受老師的再教育。這個制度非常之好,現在的教育比不上,這古老的方法。你看到佛陀一生的行誼,你看到孔子、孟子,你再看到歷代,這是儒家的,一生從事於教學的,不做官,他也不經商,沒有其他的行業,就搞教學。

  教學很辛苦,為什麼?不能收學費,收學費那你是買賣,你把它當作商業來做了。中國從前兩種人不收費用的,一個是醫生,一個是教學的。醫生也不能收人費用的,都是什麼?病治好之後,家裡有錢的人多送一點,沒有錢的人少送一點,真正很貧窮的就沒有東西送,就感謝了。所以都是救人的。醫生是救命的、救人的,怎麼可以要錢?教學的人這是傳聖賢之道的,聖賢之道不能當買賣來賣,不可以的。所以孔子教學收束脩,就是收一點供養,沒有限制的,沒有說一定要收多少,沒有。最少的供養,這是禮,對老師一定要有禮,束脩。束脩是什麼?乾肉一片,也不過就是四兩半斤,這是禮裡頭最薄的。所以一般教學的人在物質生活都很清苦,但是社會地位非常高,沒有人不尊敬。雖然物質條件差一點,生活能過得去,你想想看那麼多尊敬的人,會讓你餓著嗎?不會的。大家都會照顧你,所以不會的,生活都可以能過得去,不會富有。所以這是中諦,難!中諦能夠看到的就是看到在教學跟醫療,醫生。中國從前學醫的都是感到救人重要,真正發心救人,而不是靠這個發財的。這兩種人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大家尊敬。現在不一樣,完全顛倒了。

  前面說的是三諦,都要用在生活上。所以我深深有感觸,佛的經典要重編,像《群書治要》這樣編法。你想要學哪些東西,經典裡有關這方面資料全都在這一本書裡頭,把它分門別類來編。像現在的學科,分成政治、經濟、生活,看學校去分科,把經典裡有關這個科目的抄在一起,這樣編大家就很有興趣了。應當要這樣做法,對於現前社會非常有用處。你說我想修身的,關於修身的,想治家的、想經商的,任何行業佛經裡頭都講到。這大眾化,每個人拿去就管用,就可以用這個教材來開課。最高的,所謂向上一著,這是什麼?提升境界,那就是高等的科學跟哲學。你真正想到,想知道宇宙的起源,真正想到我從哪裡來的,這都屬於高等的,這不是中下課程,這是高等課程。有,最高的課程都有,從最低到最高的統統有。知道佛教學四十九年,當時他把層次,像我們現在講的辦小學、辦中學、辦大學、辦研究所。他十二年阿含是小學,八年方等是中學,二十二年般若是大學,最後八年法華是研究所,他也分得很清楚。但是每個大單元所討論、所講的、所學習的東西都很雜,幾乎什麼科目都有。我們可以在裡頭把它分開,把它分開重新編一個教材,像《群書治要》一樣,每一段註明出處,這是哪部經典的原典,把它註解上。這個樣子出版之後,一定非常受現在人歡迎。我也希望將來佛學院來做這個工作。

  三諦之後有三觀,「諸家說三觀,以天台之三觀為最普通」。天台家智者大師所說的,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「空觀,觀諸法之空諦」,實在這是觀諸法的,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。本體是空的,但是這個空不是無,這空很難懂。這個空裡頭什麼都有,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本自具足是真的,但是它沒有現象,三種現象都沒有,所以叫它做空,是這個意思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,這是佛法裡頭很深的一個意思。它遇到緣,能生萬法,一切法都從它生的,它是一切法的本體,在哲學裡面講的本體,一切法不能離開它。我們在講經,因為我們用電視用得多,用網路,現在用電腦來收看。我把屏幕,電視的屏幕、電腦的屏幕比喻作空觀,這個屏幕上什麼都沒有,但是你要是按到我們這個頻道,畫面就出現了,畫面出現就是能生萬法。我不喜歡這個頻道,再換個頻道,這個畫面消失,另外一個畫面呈現出來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屏幕上雖然現相,屏幕上還是沒有,它一點染污都沒有。你把這個頻道關掉,它就沒有了。關著沒有,打開,屏幕上還是沒有,你要懂這個道理。你不要認為它真有,那你就錯了,你就迷了。畫面有,屏幕上沒有,屏幕上沒有是空觀,畫面上有是假觀,這個比喻就比較好懂多了。

  「假觀,觀諸法之假諦」,就是觀一切法的現象。這些現象為什麼叫做假的?它不是永恆的,它剎那剎那在變,分分秒秒都不一樣。你說我們這個身體,進入這個攝影棚在這個地方兩個小時,我這個身體是不是兩小時前進來的我?不是的。進來那個我跟現在的我完全不是一回事,你要知道這個。那這個我是什麼?這個我是前面那個我相似相續相,不是完全相續的,是相似的。就跟看電影,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樣,電影銀幕上畫面速度很慢,你知道,我們現實這個速度很快,你沒發覺。這是我的道具,這是從前電影裡面的底片,幻燈片。這個大家都很知道,放在放映機裡面,打在銀幕上,一秒鐘多少張?二十四張。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玩這個玩意,我自己有一套機器。二十四張,換句話說,它每一張在銀幕上的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。它是連續的,叫動畫,連續的,我們以為是真的。

  我們現前的也是動畫,跟這個很相似,但是速度比它快。我們現在這個動畫,一秒鐘多少次?譬如說一秒鐘多少張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,單位是兆,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。我們在這裡待了兩個小時,不知道換了多少個身體了,哪個身體是我?沒有我。你要是真的把這個事實真相肯定、認清楚了,你再也不執著我,人我空你就證到了;證到人我空,聖人,不是凡夫了,這叫假觀。真假是一不是二,真跟假分不開,為什麼?你看,畫面跟屏幕分不開,沒有屏幕,相不能現前;沒有顯相,屏幕上什麼東西也沒有。所以它一即是二,二即是一。但是它是兩回事情,你不能不把它搞清楚。兩回事情都搞清楚,就統一了,中觀就是統一了,這個才是正確的思想、正確的看法。

  正確思想、正確看法,你心是清淨的,你能夠看得清楚、聽得清楚、接觸得清楚,樣樣都明瞭,心裡頭怎麼樣?心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境界叫佛境界。這個境界高!生智慧,不生煩惱,煩惱永遠沒有了,滅掉了。你說說看,一秒鐘,這身體這個相已經換了一千六百兆次,哪一次是你?像我們剛才這個底片一樣,這底片哪一張是你?那說的是,張張都是你,張張不是你,你去體會到這個味道。這是佛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真的是深,真難懂!所以我們非常感謝現在的量子力學家,他證明了佛講的這個完全正確,一點都沒錯誤。我們對於佛經不懷疑了,以前總還是有點懷疑,只有佛這樣講,找不到第二個證明。現在量子學家給我們做證明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,這些科學家跟哲學家來學佛容易。

  方東美先生是個哲學家,沒人教他佛法,他也找不到人問。找到的,還沒有他自己讀得多,所以他也很苦惱,找不到談話的對象。把東西傳給我,晚年,我們常常在一起,大概也有二十多年。他講給我聽,我有的時候也有一點悟處,提出來向他請教。很少找到對象能討論這些問題的。我在台中學了十年,離開台中,老師說,你到台北去會感覺得很孤單,為什麼?沒有談話的對象。章嘉大師往生了,談話對象就是方老師。人要是一個對象找不到,確實很寂寞。方老師非常喜歡《華嚴》,告訴我《華嚴》是佛經的哲學概論,這部書編得好,世界第一。有圓滿的理論,有周密詳盡的方法,最後還帶表演,這個就太難得了!他說世界上哲學書沒有比這個更好的。後面善財五十三參是表演,就是什麼?做給你看。這種教科書到哪去找!

  所以我學佛之後,看朱熹編的四書,我就想到,朱熹編四書的靈感肯定從《華嚴經》來的,要不然怎麼會那麼像?他確確實實是學佛,在佛門參學很長的時間。因為四書就是根據這個,有理論、有方法、有表演,跟《華嚴》相同。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,《論語》跟《孟子》是表演,也就是說,《中庸》跟《大學》,孔子怎麼做到的?孟子是怎麼做到的?孔子代表聖人,孟子代表賢人,你看聖賢如何把《中庸》的理、《大學》的方法來落實在生活上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妙不可言!所以我說,他恐怕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學到的靈感,把這四樣東西湊在一起,現成的中國儒家的《華嚴》,真編得好!

  中觀,中觀有兩種,你看,「觀諸法亦非空,亦非假」,這叫中。這個中叫「雙非」,二邊都離開了,這是中道。另外一種,「觀諸法亦空亦假,即是中,謂為雙照之觀」。一個是雙非的中觀,一個是雙照的中觀,兩個都是的。但是雙照比雙非好,雙非是定,雙照是智慧,有雙非才能有雙照。「又就性德之理而謂為三諦」,三諦是從性德的道理上去講的,有這三條。「就修德之智」,這就是三觀,三觀是講修,三諦是講理。理,我們今天講真理,真理永恆不變。修德,修是修行。修行兩個字它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,絕對不是每天去磕頭,每天誦經,每天去拜佛,不是這個意思,那就完全搞錯了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行為有了錯誤,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叫修行。行為有三大類,第一類,身體造作,我們身體做錯事情,要把它修正過來;第二種是言語,話說錯了,要修正過來;第三個是念頭,我想錯了、我看錯了,要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學佛要搞清楚,不能搞迷信。

  修行的標準是什麼?就是經跟戒律。我們身體造作、口裡言語,譬如說《弟子規》那就是個標準,符合的是對的,違背的是錯的,錯的把它修正過來,有個標準在。《感應篇》是個標準,佛家《十善業》是個標準,它有標準的。那個思想,就是經論,譬如這裡講的三諦三觀,這都是算於理念上的。我們的想法、看法跟這個原則違背,這是錯的,你把它修正過來。從理上你看到三諦,你正確;從修行上你知道三觀,與三觀相應,正確的。所以它是標準。佛法的標準很多,無論用哪一種都行。淨土宗最簡單,也容易記。

  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,提出來,在中國沒有成立,因為戰亂的關係,沒有成立。我跟黃念祖老居士見面,他把這樁事情付託給我,希望我在外國建立淨宗學會。所以我每到一個地方講經,我就鼓勵那邊同學建一個淨宗學會。現在淨宗學會大概也有二、三百個,可能還多一點。淨宗學會實際上就是中國古老的蓮社、念佛堂,就是這個。淨宗學會沒有組織,就是各個都是獨立的,有聯繫,沒有管轄,沒有這個統轄的。沒有哪個高,哪個在下,沒有,大家都是平等的,都是同樣修學淨土法門,都用念佛的方法,是這麼來的。我覺得夏老他很能夠適合現代化,蓮社、念佛堂,人家聽到都說什麼?都說這是宗教,會產生這個。改個名稱,這是學會,淨宗學會。如果學天台的,天台學會,華嚴學會,這就讓人耳目一新,是好。學習的場所就叫學院,大家在一塊念佛的這叫學會。我接受了,所以在外國就建立了。第一個會是在溫哥華,加拿大淨宗學會;第二個會是在聖荷西,舊金山東面一個城市,美國淨宗學會,現在都還在;第三個好像洛杉磯淨宗學會。在美國跟加拿大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。最多的是馬來西亞,馬來西亞大概有一百多個淨宗學會,念佛的人特別多。

  我們就給淨宗同學提出五個修行的科目。第一個是淨業三福,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修行,真的是最高的指導原則。無論你學哪個宗派、哪個法門,就八萬四千門法,只要是佛教,一定要遵守,指導原則。三條十一句,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好人,做人要先做個好人。好人不能不孝順父母,不能不尊敬老師,所以把孝親尊師擺在第一條,這經文上的。佛教到中國來,它能夠發揚光大,什麼原因?中國就講孝親尊師,它的根就立在孝親尊師上,所以它一來,成長就很快。為什麼傳到別的國家去有的一、二百年沒有了,三、四百年沒有了,像阿富汗大概是七、八百年沒有了,印尼也是的,為什麼在中國真的生根、茁壯,開花、結果?是因為中國人提倡孝道,中國人有孝道、有師道,非常適合佛教生存的環境,它不是沒有道理的。一定先要做好人,要做聖賢,先做好人。要做好人,孝親尊師是根,沒有這個根,那什麼都談不上。

  從這第一個,第一條,再提升到第二條,第二條就學佛了。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是佛教的小乘。三皈是什麼?三皈是佛一進門先把佛教整個修行的總目標告訴你,就是儒家講的人性本善,他就告訴你這個,你的性本善。在佛法裡面就是三皈依,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覺、正、淨。佛教修行修什麼?要覺悟,要正知正見,心地要清淨不染,這是三個綱領,學佛就學這個,這叫三寶。在過去用佛法僧代替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這一定要曉得,佛法僧是自己,佛是什麼?佛是自性覺;法是什麼?法是自性正;僧是自性清淨,全是自己,不是外頭。我這一皈依,皈依外面,找個和尚皈依,錯了,佛不是這個意思。佛沒有叫你皈依釋迦牟尼佛,沒有,叫你皈依自性,自性覺就是佛,自性正就是法,自性清淨就是僧。外面這個三寶叫住持三寶,管不管用?管用。管什麼用?它提醒我。我們為什麼供佛像?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,看到經書就想到自性正,看到一個出家人就想到我自性清淨。它天天提醒我,怕我忘掉,用這個方法。

  所以學佛的人在家裡至少供佛菩薩形像,佛就是提醒你自性覺的;菩薩是僧,提醒你自性清淨;經書,不管是什麼書本,只要看到書本就要提醒自性正,我要正知正見,全是教學。燒一炷香,點個蠟燭,都是教學,有深意。點一支蠟燭什麼意思?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。我們在這個世間要做出犧牲奉獻,捨己為人,取這個意思,要不然點它幹什麼?點這一支香,香代表信香。信德是五德的基礎,你看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最後是信,信要是沒有,前頭全沒有了,那問題就嚴重了。所以香代表信,我們跟佛信心交流,用這個香氣。香不要點多,一支,它表法的。你點得很多,現在都是房子很矮,公寓房子,烏煙瘴氣,這個對健康就不好。一支清香,好香一支。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,不明白這些道理,全變成迷信。所學的統統要應用在生活,要應用在工作,處事待人接物全用上,你就真的學會了。如果所學的全用不上,全都是迷信,錯了,錯到底了。所以,佛在經典上說得很清楚,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解,一定要找懂得的人向他請教、向他去咨詢,不要迷信,迷信錯了。

  外面現在在這個時候,謠言太多了,特別是災難的謠言,很多人來問我。我說災難有的是真的,有的是假的,你要沒有智慧辨別,你上當了,你被人騙了。不管它是真的、是假的,我們自己心正,這就對了。心正、行為正,你遇到什麼樣的災難都能平安度過。就是不管它是真是假,少聽最好,不要跟這些接近。好好讀佛經,讀儒家的經典,這個好!真能給我們化解問題。所以佛法給你講理、給你講事、給你講因、給你講果,你要完全通達,你就會非常自在、非常快樂。這就是方先生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他告訴我,我觀察他,他真的如是,我們就相信了,一點都不懷疑。他非常認真學習,也非常認真去讀經。好,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