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222集
00:00
00:00
00:00
下載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—不分別執著,不起心動念,就成佛  (第二二二集)  2012/3/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2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六三頁,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:

  「四、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。菩薩瞋惱毒心起時,作是思惟:此身從何而生,從何而滅?從我生者,何者是我?從彼生者,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,從何因緣生?菩薩作是思惟時,不見所從生;亦不見所緣起;亦不見從我生,亦不見從彼起;亦不見從因緣生。作是思惟,亦不瞋,亦不惱,亦不毒。瞋怒之心,即便減少。是名隨佛教忍」。第四種忍,這裡是舉了一個事例,隨佛教誡要有忍耐的功夫,才能夠把佛的教誡落實,能夠真正做到而不違背,這樣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。這舉個例子,譬如說菩薩瞋惱毒心起,就是三毒貪瞋痴,貪瞋痴念頭起來了。初發心的菩薩,實際上還是凡夫,這凡夫菩薩,天台大師稱他作名字菩薩,有名無實,名字菩薩。這是一定要知道的,修學我現在在哪個等級要清楚,才能提升。什麼時候不稱名字菩薩?升級了稱觀行菩薩,升級不是名字。觀行,初住以上,《華嚴經》裡面初信位以上,也就是真的把見惑放下,有思惑在。思惑要放下就證阿羅漢果,就超出六道輪迴,那真聖人。但是初果剛剛放下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把這五種見放下,在佛法叫小小聖。雖是小小聖,他不是凡夫,他如果修大乘初信位的,真菩薩,他不是假菩薩,他確實已經入佛門了。

  沒放下的這些人沒入佛門,但是遇到淨土的勝緣他能往生。你看他一往生就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這都是無法想像的,真正叫難信之法,怎麼一下地位就提得這麼高,非常不容易叫人相信。這個道理,理跟事,這部經、集註裡頭講得非常清楚,我們要認真去學習、細心去體會,才能建立信心。否則的話,聽了、讀了境界轉不過來,轉不過來那就是名字菩薩,依舊是凡夫,不能往生決定是繼續搞輪迴。輪迴我們現在知道非常痛苦,為什麼?冤冤相報,誰都不肯饒誰,我不肯饒人,別人不肯饒我,真苦。遇不到佛法麻煩可大了,遇到佛法就是遇到覺悟的機會,真把事實真相搞清楚,下定決心不再幹這個事情,這就能超越。菩薩在這個時候,他就做這種想法,這也是佛教的,我們這身從哪來的?從何而生?從何而滅?何就是原因,我這身什麼原因而生的?什麼原因而滅的?完全從身就是生死,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?為什麼在這個世間又滅了?佛告訴我們,緣生緣滅,緣聚的時候就生,緣是許多不同的條件具足,到這個世間來了,跟父母有緣,跟這個世間有緣,跟這個世間眾生有緣。

  世尊為我們分析的緣多,複雜,不外乎四大類,這四大類就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佛說沒有這四種緣,你不會來,沒有這四種緣,你不會跟你沒有緣的人相聚。凡是相聚的統統都有緣分,相聚一天、相聚一個小時都是有緣分。我們坐車、坐船,乘車一個小時就下車,大家走了,那一個小時同坐一個車上、同在一條船上都是緣。佛這個話說得好,這都是事實真相,沒有緣想聚也聚不成,想散也散不了。雖然這一切法從因緣而生的,佛特別重視緣。因是阿賴耶裡頭含藏的,什麼因都有,有作佛的因,有作菩薩的因,也有地獄、餓鬼的因,人人具足,哪一個因現行,這要靠緣。所以緣具足,這個果出現了,因緣果報,在這個世間沒完沒了。因緣果報全是空的,假的,不是真的,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,這是佛說的,這是事實真相,佛為我們說出來,為什麼?他證得了。他怎麼證得的?他能放下,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你就證得。你看凡夫跟佛相差的就這麼一點點,佛能放下,凡夫放不下,差別就在此地。

  放下一分有一分的果報,佛將無盡的煩惱歸納為三大類,見思是一類,塵沙是一類,無明是一類。真能夠放下見思,這個見思都是屬於執著,你把執著只要一放下,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放下,只要放下一點點就是方便有餘土。所以小乘初果往生,《華嚴經》的菩薩,初信位的往生,他不是同居土,他生方便土。《華嚴》是圓教,從初信到十信都是方便土,初住以上是實報土。於是我們就懂得,小乘初果在我們淨宗,他就是得事一心不亂。你看見惑破了就是事一心不亂,最淺的,事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等,它有三輩九品,比凡聖同居土的高,方便有餘土下下品還在同居土上上品之上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果能放下,好事情,放下真正知道身不是我,把身放下。我這身體不健康,病痛很多,放下,病就沒有了。這個道理沒人知道,佛給我們講得很多,放下就沒有了。正因為你不肯放下,你有身,因為你有業,你要受這個業報;我沒有身,我雖有業,沒有地方受,業也就消掉了。初果就有這個本事。初信位的菩薩他們所放下的完全相同,但是智慧不同。初信位的菩薩他是大乘,他學的經教很多,他知道的東西比初果多,境界比初果高,但是講斷煩惱他們是平等的,這就是小乘比不上大乘的地方。

  這個疑問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,如果說從我生的,這個身是我,是我來投胎的,我生的,我是誰?誰是我?如果從他生的,他是誰?誰是他?法相如是,這個世間的法相從何因緣生?這就像法相經典上所說的,都是從一念不覺。這一念不覺是誰的一念不覺?是我的一念不覺,根本就沒有我;從他的一念不覺,也根本沒有他,四相都沒有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佛告訴我們,宇宙的源起只是一念不覺,覺是不動的,不覺就動了。這一念不覺沒有原因,這一念不覺也沒有生滅,就是沒有始終,所以叫它做「無始無明」。無始無明這句話很多人誤會,不解真實義,以為無始一定是時間很久很久之前說不出,太久遠了,把它這樣子來解釋無始,錯了。無始是什麼?它根本沒有開始。怎麼說沒有開始?現在我們漸漸體會到一些,它從生到滅都在一念當中。這一念多長的時間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是一秒鐘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,所以佛說它不生,佛說它叫無始無明,它馬上就不存在。你說生滅,生滅沒有了,沒有了你還說它,第二個生滅是新的,與第一個不相干,不是第一個,第三個不是第二個,這才叫事實真相,大乘教講諸法實相。如果這個事情那麼好懂的話,佛說般若怎麼說了二十二年?二十二年的薰習,還得加上自己禪定功夫,不少人見到了才承認,再跟大家講一乘法,法華,究竟圓滿,回歸自性,叫妙覺如來。

  所以佛在四十九年講經,比喻用得最廣的就是夢。佛告訴我們,六道、十法界,乃至於一真法界,都是一場夢,夢怎麼可以說它是真的?但是夢沒有醒,以為是真的,他就得受苦受難。佛也是大慈大悲,幫助這些眾生趕快醒過來,所以佛現身說法,叫大作夢中佛事,建立水月道場。晚上在池塘裡面看到水裡頭月亮,月亮在天上,水裡頭有影子,道場是什麼?水月道場,不是真的,佛事是夢中佛事。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,真正能體會到的人開悟了,開悟是什麼?放下,不再計較、不再執著,沒事,天下本無事。那是什麼?那是佛跟法身菩薩的境界,他超越了。對這幾句話意思不能體會,一知半解沒用處,還繼續搞輪迴。所以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示現在十法界、示現在人間,他們是幹什麼?他們是夢中佛事,他們是水月道場,所以他們身心清淨一念不生。一念不生就是真心,真心就是如來境界、就是佛境界,這個境界永恆不變。妄心剎那剎那在變,所以妄心,佛叫它做無常,它不能常存。佛把真相全告訴我們了,我們要怎樣才能夠體悟真常?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

  我這一生第一次跟出家人接觸,章嘉大師。我向他請教的問題,方老師告訴我佛法,我知道佛法無比殊勝,世出世間法無與倫比,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很快的契入?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。大師告訴我,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。我當時聽了好像懂,實際上真的沒有懂,好像懂,這兩句話不深,其實意思很深。我接著向他老人家請教,從哪裡下手?他告訴我兩個字「布施」。布施,布施就是捨,布施就是放下,告訴我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放下幫助看破,看破幫助放下,就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。以後我們從經教深入經藏,真的他說的話一點都不錯,佛法就這麼簡單。看破是什麼?了解事實真相。放下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絕對不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。什麼叫凡夫?就是把所有心結都放在心上,這叫凡夫。一切現象在面前,你不把它放在心上,這就是佛菩薩。你看阿羅漢不執著,但是他還有分別,還會起心動念;菩薩高明,不分別,但是有起心動念;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了。經典裡面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個都什麼?不起心不動念。他還有四十一個階級,那是習氣沒斷乾淨,習氣只障礙一樁事情,回歸自性,就這個有障礙,其他的什麼障礙都沒有。習氣沒法子斷,時間久了它自然沒有。古人對這個有一個很好的比喻,譬如酒瓶盛酒,酒倒掉了,倒得乾乾淨淨,擦得乾乾淨淨,確實沒有,聞聞還有味道,那個味道去不掉。怎麼去?瓶蓋打開放在那個地方,放上半年、一年,再去聞沒有了。無始無明習氣就是這麼個斷法,根本就不理它,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。等覺菩薩就用這個方法自自然然就證得妙覺果位。

  成佛之後只有一樁事情,廣度眾生,為什麼?自然的,法爾如是。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,我身體哪個地方有痛癢,手會不會去摸摸、去給它搔搔癢?這什麼原因?什麼理由?沒有理由,沒有原因,一體。你覺悟了知道是一體,這一體裡頭還有一部分沒覺悟,還在迷惑顛倒,你自自然然去幫助,決定沒有人啟請,也沒有人勸導你,自然的,這叫什麼?叫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。慈悲是性德,性德裡頭的第一德,也就是孟子所講的,「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」。孟子所說的,確確實實是菩薩慈悲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你證到這個地位你一定是這樣做法的。所以我們自己證得的,跟諸佛如來一樣的,眾生有感決定有應,感應決定有,感應決定是事實真相。佛法不說自然,比自然還自然,叫法爾如是,它法本來就是這樣的,說自然還隔一層,本來就是。

  所以彼此沒有了,何者是我?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,從何因緣生?菩薩作是思惟時,不見所從生,這是因。亦不見所緣起;亦不見從我生,亦不見從彼起;亦不見從因緣生。這種教我們的方法是把念頭轉過來,轉過來貪瞋痴的念頭就忘掉、就放下了,用這種方法對治貪瞋痴。煩惱起現行,怎樣把煩惱滅掉?這也是一種滅煩惱的方法。方法很多,無量無邊,舉這一個例子而已!宗門大德所謂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是煩惱,為什麼說不怕念起?你要不起煩惱,你是聖人,你不是凡夫,你是凡夫哪有不起煩惱的道理。只要是在六道決定會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可以暫時沒有,起心動念是不會中斷的。不但在六道,十法界亦如是。四聖法界他們智慧高,覺性比我們強,他能夠把煩惱控制住,讓煩惱不起。我們控制不住,煩惱隨時起現行,這個一般講定功不足,智慧也不如他們。他們的智慧,就十法界的,跟我們智慧性質完全相同,不是開悟,我們沒有開悟,我們智慧從哪來的?是從佛經上得來的,是從佛說法得來的,他們也是。他們的理解比我們深,原因是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,他們的心比我們虔誠。印光大師說的話我們要記住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,百分誠敬你得百分利益。我們要想得多少利益,要在誠敬上下功夫,沒有誠敬,天天學教,他什麼利益也得不到。為什麼?教是性德,性要用性才感應,性就是真心,妄心跟它不感應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妄心,妄心要想明瞭真心裡面的境界,做不到的。你有真心你必須得用真心,你在佛的經教裡頭就得利益。用妄心天天薰,薰的還是一些種子,這個種子不會起現行,用真心它就起現行、就起作用。這個真與妄一定要知道。

  作是思惟,也不瞋,也不惱,也不毒,這是什麼原因?這是用定慧,不是稱性的定慧,也能把煩惱暫時伏住。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治標不治本,石頭壓草的方法有效。如果不斷的壓,天天去壓,說不定有一天豁然大悟,這一悟就見性。這個毒,瞋惱毒的根都拔掉,大慈大悲,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心生出來了,為什麼?性德流露。我們相信、我們知道,人人那個心都跟佛一樣的慈悲,就是迷了不知道。如果你從自性上面的性德去想,沒有一個人不可愛,沒有一個人不可敬,一切眾生皆可敬可愛。我們的心,自己的心是清淨平等覺,照見諸法實相,這照見。我們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照不見,是照了,照了見不到真相。所以功夫沒有別的就是在放下,這叫隨佛教忍。這舉一個例子,佛教給我們太多太多!在淨土宗,佛教給我們,你要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,真相信有阿彌陀佛,真正相信念佛可以往生。你對於這些教誨完全肯定、完全接受、完全相信,沒有一絲毫懷疑,這就是忍,這是法忍,隨佛教忍。這個忍從什麼地方去看?從你真正放下,從這裡看到。真放下,放不下的也放下,一心念佛,所以萬緣放下一心念佛,這忍。你不能忍你怎麼放得下?所以放下我們才能得受用,不放下得不到。這個受用就在現前,現前就法喜充滿,利益在哪裡?第一個身心健康,頭一個得到的。

  我們今天學佛沒有得到這個利益,什麼原因?我們沒真幹,佛教我們沒真做,真做肯定是。現在科學家給我們做證明,科學家教給我們這個意念,運用意念的能量,他說最重要的一個條件,就是要把念頭集中不能分散。佛在經上有沒有教我們集中?有,經上教我們「一心不亂」。一心不就是集中!不能有二心,二心就有夾雜,夾雜就把我們的功力破壞了,一定要學一心專念。你看經上講的最精彩的句子,「至心信樂」,至心就是真誠到極處,至誠,真誠到極處。那誠是什麼意思?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頭,給真誠下了個定義,說得好,跟佛講的一樣,什麼叫誠?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有念頭就不是誠,誠就沒有了,沒有念頭叫真誠。這個定義下得好,所以後來有很多祖師大德講到誠,都引用他所說的,曾國藩說的。真誠到極處,至心信樂,真誠到極處,相信淨土,相信阿彌陀佛,相信極樂世界,相信念佛決定往生,叫至心信;樂是愛好,真的喜歡極樂世界,真喜歡阿彌陀佛,真想去。這個念頭比什麼念頭都好,世出世間所有的念頭,這第一,第一念,第一殊勝。

  你說幾天能成功?真快,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」,最長到若七日,宋朝瑩珂法師三天就往生。我們現在三十年沒往生,還留在這個世間,什麼原因?我們的心沒有達到他的標準。如果達到他那個標準,他三天能,我三天也能。大家都念佛,大家都在學佛,結果完全不一樣,總在用心不同,就這麼個道理。真的像經上講的「至心信樂」、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哪有不往生的!而且往生的品位,肯定全是實報莊嚴土上三輩往生。經上把這樁事講這麼透徹,把這個道理講得這麼明白,這是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悲心至極,慈悲到了極處。我們有幸在這一生能遇到、能聽到,這個緣就無比的殊勝。緣是機會,所謂是機緣,我們一定把這個緣掌握住,緊緊抓住。這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彭際清居士說的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」,就是今天,希有難逢。我們真的把它抓住,這一生決定不再搞輪迴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。

  極樂世界我們必須要認識,是世出世間、天上人間究竟圓滿福德的地方,不是平常人能去的,沒有那麼大的福報,不行。那是什麼樣的福報,你才能住這個福地!中國人所說的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,你沒那麼大的福報,不行,你受不了。用什麼方法修福?念佛號就是修福,我一天到晚把這個佛號抓住。所以真懂得的人一天十萬聲佛號,為什麼?福大!一聲佛號的福德就不得了,一天十萬聲還得了!念上個幾年,你有這麼大的福報,天上人間沒有那麼大福的地方,你都不會去住,它跟你住相應的,只有極樂世界有這麼大的福報,你跟它相應,跟別的都不相應,就自然去!這個道理並不深,我們能理解、能懂。信願持名這是種無上的福田,這是修最大的福報。我們就曉得,障礙人念佛,這個人能不能往生?決定不能往生。障礙人念佛是什麼?你不准他修福,他就修一點小福,他沒有辦法修大福,頂尖的福報他沒有分,一定要懂、要明瞭。這是隨佛教誨要忍耐!

  第五,「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」,我們看下文,「或有夜忍晝不忍,或晝忍夜不忍;或彼方忍,此方不忍。或此方忍,彼方不忍。或知識邊忍,不知識邊不忍」,這是講一般人,這社會上人有這些現象。「菩薩不爾。一切時,一切方,常生忍心,是名無方所忍」。無方所忍實際上就是時時要忍、處處要忍,時是時間,時間有先後。方是指空間,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叫十方,所以方是空間。無方所忍,在這個地方可以忍,換一個地方就不能忍,有!你看在道場裡面、在寺廟裡頭他能忍,為什麼?看到佛菩薩的像、看到這道場,不好意思發作,受了一點委屈也就不說;可是不是道場這個,那可不行,一點委屈都受不了,他就發作。這就是有些地方他能忍,有些地方不能忍。時間亦是如此,做法會這個時候、聽講經的這個時候,這個時候他會忍;如果離開講堂、離開會場的時候,他就不能忍,這個事情常有。佛舉這個例子我們想想,我們看到別人有,看到別人,這個真正會修的人、會學的人,世出世間都是,看到別人會想到自己,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這個人會學。古人講善學,他學得很好;如果見到作惡的,他立刻回過頭來,我有沒有這個行為?我要有趕快改,我要沒有,要小心謹慎,不要犯這個過錯。你看他都學會了,善人善事是他的老師,惡人惡事也是他的老師,都幫助他提升。

 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,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三個人,自己一個,一個善人、一個惡人,兩個都是我的老師,都在教我,都在幫助我,都在提升我,怎麼會不成就!如果看到善人善行喜歡,看到惡人幹壞事就討厭、就怨恨,這什麼都沒學到。為什麼?看到善人善事起了貪戀,惡人惡事起瞋恚,生煩惱不生智慧。所以如果你真的會學,沒有一個不成功,不會學的沒有法子。一個人的成就,確實不是別人教的,完全靠自己。老師,你看看佛,佛是最好的老師,老師對我們的幫助只有兩個字,信解,把這事實真相講清楚,我們相信,我們明白、理解了,後面,後面老師就沒事情,後續的是要行、要證,這是自己的事情。如果沒有行、沒有證,你什麼東西也沒得到。只有信解,沒有行證,用現在的話說,叫知識,不是智慧。知識能不能解決問題?能,但是它有侷限,它不是萬能的,它有侷限,往往還有後遺症。如果是智慧,沒有侷限,智慧沒有後遺症。

  中國千萬年來,別人常講五千年歷史文化,我說千萬年。五千年是因為文字發明,有記載五千年,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道德,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。古印度婆羅門教他們有一萬三千多年的歷史,古時候也沒有文字,他們有聖人教誨,沒有文字的發明,一樣有聖人、有賢人。所以我們相信,中國文化不會在婆羅門之下,也應當有一萬多年。有跡象可尋,孔子的言論裡頭有所謂「述而不作」,這孔子自己說的,他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。換句話說,孔子所學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給後代的,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,不是自己的,自己沒有。所以他底下還有一句話說,「信而好古」,他對古人留下的東西他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,而且非常喜歡,這好就是愛好,對古人東西喜歡。所以我們的文化決定不止五千年,至少要加上一倍多。夫子被後人稱之為大聖,集大成者,他是集過去沒有文字之前的這些傳說,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說,集大成者,他用文字把它寫下來,流傳給後世,這個功勞大。他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所以他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,一生人很謙虛,對於人事物都恭敬。你看他的學生大家在一起討論,我們的老師有些什麼長處、有些什麼德行?幾乎學生都承認,老師有五德溫良恭儉讓。老師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樣樣讓別人,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老師有這五德,這五德變成以後讀書人德行的標準,大家讀孔子書要學孔子,至少這五個字要學到,溫良恭儉讓。所以這是無方忍,沒有不能忍的,你看一切時、一切方常生忍心,這個方是處所、是方所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要忍,沒有不能忍的。

  第六,「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」,這個處是事,前面的方是處所,這是事,人事方面的。你看「有人於父母、師長、夫妻、男女、大小、內外如是中生忍」,就是說與他有親屬關係的他能忍,「餘則不忍」,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人,他就不能忍了。這樁事情,這世間很多,我們看看我們的周邊,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。現在這個圈子愈縮愈小,沒有從前那麼大,因為現在有人於父母也不能忍,於師長也不能忍,那其他的就不必說了。甚至於對他自己他都不忍,他要作踐自己。我們看到最近媒體的一些信息好像是印度,年輕人自殺的很多,十幾歲,連自己都不能忍了。印度因為年輕人自殺率太高,好像很多投資的都不敢去了。這段經文裡頭所說的,應該是上一個世紀的社會,還能維繫住。現在這個世紀的社會,倫理道德完全崩潰,社會一片混亂,秩序沒有,倫理沒有,五倫五常沒有了。五常是仁義禮智信,至少在過去親屬當中,父母、師長、夫婦、內外親屬還有五常,還講仁義禮智信,於自己沒有關係的都不講了,現在跟自己有關係的也不講,也沒有了。

  你看兒女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,這在中國過去社會沒有過的,這是基本的禮節,兒女不能稱父母的名諱。現在不但稱名,連姓叫出來,我們聽到很悲哀,你也不能說他,他說外國人不都是這麼叫嗎?現在一切學外國,外國人都是連名帶姓叫的。在我們中國人講沒大沒小,這家就亂了,家亂社會就亂了。五倫裡頭長幼有序,這個秩序沒有了。中國在古代,男子二十歲就成年,就不算小孩,二十歲行冠禮,戴帽子表示成年。成年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稱他名,稱他名那是侮辱他、那是罵他。行冠禮的這天同輩送他一個字,所以中國有名、字,名不能稱,稱字,這對他的尊敬。只有父母稱他的名,他的祖父母都稱他字,隔一代要尊重他,他的伯伯叔叔都要稱字不可以稱名。將來做官,在皇帝面前,皇帝也稱他字,不稱他名。除父母之外還有一個人,老師稱他名,就說明老師的地位跟父母是平等的。佛法說身命得自於父母,慧命得自於老師,老師跟父母的恩是同等的,尊師重道。老師的子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,一生都要照顧。從前的舊社會,一個族群、一個國家是一家人,有親愛精誠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小家庭夫妻兩個帶兩個孩子,都做不到。父母可能愛子女,子女不會愛父母,他不懂,沒有人教他,這個問題非常嚴重。

  西方人崇尚科學,科學造成今天的社會,科學家自己也知道,科學再繼續這樣發展下去,最後的結果是這個地球毀滅,也想挽救,找不到方法。英國湯恩比博士指出大家一條道路,這個道路誰相信?他在一九七0年代曾經說過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幾個人能懂?幾個人能相信?懂的人不相信,相信的人不懂,都沒有辦法。湯恩比說得沒錯,不能落實,說了等於沒說,做不到!這個社會還是繼續混亂下去。這個混亂我們在最近幾年看到的,一年比一年亂,一年比一年嚴重。不善的心行,頭一個讓我們自己身體免疫的能力喪失掉,很容易感染疾病,這是第一個現象。第二個現象,我們居住的環境災難特別多,也是不善心行所感應的。

  大乘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,貪婪對應的是水災,海水上升,江河氾濫;瞋恚對應的是火災,火山爆發,地球溫度上升,瞋恚;愚痴是風災;傲慢對應的是地震。懷疑更可怕,懷疑對應的是自己免疫能力全部毀掉,為什麼?你沒有信心。對應我們居住的地方,山崩地陷,高山會倒下來,大地會陷下去,這是什麼?沒有信心。佛所講的現在我們都看見了,科學家告訴我們,這些災難不是不能拯救。美國布萊登博士講演的時候說,只要地球上的居民肯回頭,棄惡揚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不但災難可以化解,還會把地球帶到更好的走向。這外國人說的,量子力學家說的。最近三十年來,量子力學家的發明成績非常可觀,說明宇宙的真相是意念可以控制物質,發現這個東西。這個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,佛說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我們淨宗特別強調這一點,一心不亂就是制心一處,只要一心不亂,什麼問題都解決。但是這個法門,自古以來叫難信之法,誰信誰就得利益,不信沒辦法,信的人太少太少了。

  在我們這個時代,現前幸好還有幾個例子,我遇到兩個人,一個見了面,還有一個沒見面。見面這個劉素雲居士得的紅斑狼瘡,醫生告訴她,不是存活期間一個月、兩個月,告訴她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。她一切放下什麼都不想,為什麼?隨時都會死亡。這一口氣還在,聽《無量壽經》,念阿彌陀佛,每天聽經十個小時,其餘時間念佛。這樣子念了幾個月,病好了,再檢查沒有了,紅斑狼瘡連痕跡都沒有。她堅持到十年成就了,你問她往生有沒有把握?她會告訴你,她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去,她有把握。這個自在了,她活在這個世間,她什麼災難都沒有。另外還一個跟劉素雲的情況差不多,都是十年專修,心無二念,真成就了。這是給我們作證轉,給我們做證明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可那個真信是真難,難上之難,沒有比這個更難的,真要是大善根、大福德,才能真正相信這樁事情。對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萬物都要忍耐,忍耐怎麼?隨緣不攀緣,什麼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,不再分心、不再分別、不再執著了。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做不到,那個做到是法身菩薩,明心見性,我們做不到;我們只要做到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往生生方便有餘土。但是不管你生到哪一土,只要你到極樂世界,你都成為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佛力加持的,無比的殊勝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這個地方舉了個例子,「菩薩忍者,則不如是。如父母邊生忍」,這父母是最親愛的,對父母事事都能忍。「旃陀羅邊生忍」,旃陀羅是印度,印度有四姓階級,這是最低的,一般人瞧不起的。旃陀羅出門手上要拿個小旗子,讓大家一看都知道他,不跟他打招呼,不跟他接近。他們的職業多半是屠夫殺生的,你看對這種人也要忍辱。佛當年出現在世間是平等的,主張四姓平等,旃陀羅有沒有學佛的?有,佛能忍。而且旃陀羅也證得阿羅漢果。所以佛法主張四姓平等。

  第七,「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。不以事故生忍,不以利故生忍。不以畏故生忍。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。不以相親友故生忍」。不以,這是我們講羞愧,故生忍。「菩薩常修於忍,是名菩薩非所為忍」。換句話說,菩薩忍是性德,跟慈悲是一樣的意思,無緣大慈沒有條件的。這一段也就是這個意思,無條件的忍辱,沒有任何緣故。菩薩六波羅蜜,忍辱波羅蜜一定要重視這條。絕不因為事故,我一定要忍,我不忍不行,不是的,菩薩這個忍是自性的性德流露,所以與利不相干,與勢力也不相干,不是因為他地位很高,官做得很大,與這個不相干,也不是我受人恩惠,也不是有親故關係。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應該要生忍,換句話說,都能夠接受,都沒有分別,都沒有執著,真正做到隨緣。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就是這條的總結。如果沒有這樣的忍辱,恆順眾生做不到。只有恆順眾生,才能夠成就隨喜功德,這個功德都從忍辱而生的。沒有忍哪來的功德!

  法身菩薩他們見性不著相,沒有問題,凡夫不行,凡夫著相,著相不見性,忍辱就困難。但是念佛的人要知道,念佛的人要修平等心,要常常想到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不著相,阿彌陀佛度眾生,上面到等覺菩薩,下面到無間地獄,無論他是積功累德,或者是無惡不作。我們在十八願裡面看到,臨終十念必生哪些人?五逆十惡,毀謗正法,這是惡業當中極重的罪業,沒有比這更重,只要他能夠懺悔,只要他能夠認過,我錯了,認錯,具足信願持名,阿彌陀佛統統都接引,阿彌陀佛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尤其像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我們想這些造惡的人,他是眾生,他本來是佛,造極重惡業墮阿鼻地獄他還是眾生,他本性還是本善,他本來是佛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一切眾生造作一切不善是什麼?是一時迷惑顛倒,不是他的本性,一時迷惑鑄成大錯。只要回頭就是好人,只要覺悟,他真正肯念佛,真正肯求生淨土,那就是善人。所以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說他是什麼品位很難講,如果這一念回心是真心,他就生實報莊嚴土。實報土是真心,同居土、方便土是妄心,就是阿賴耶識。問我們是用真心、是用妄心?

  什麼叫真心?什麼叫妄心?真心沒有雜念,妄心有雜念。我念阿彌陀佛,我還想著別的事情,這叫妄心。真心這一念裡頭,除彌陀之外什麼念頭沒有,這一念是真心,一念真心他一直就上去了,實報土上上品往生。所以蕅益大師講,品位高下不是念佛多少,是功夫淺深,功夫深的人用深心念佛。菩提心裡頭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那個力量大,那是佛心,是你的本心,你本來是佛。所以這個心跟佛相應,不是跟菩薩相應。這個心我們自己有,沒有失掉,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,你提不起來,你起心動念全是妄念。這個妄念是什麼?第一個身體沒丟掉,第二個我的家庭沒丟掉,事業沒有丟掉,你的親朋好友這些人沒有丟掉。你起心動念都想這些,這些東西把你的真心蓋住,真心不能現前。所以你不要以為造作惡的人,造惡的人地獄相現前他恐懼了,地獄相現前,所謂說魂魄都嚇跑掉了。這個時候要有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他確實他就這一念,別的念頭沒有了。他這一念是真心念,真心念那就是上上品往生,實報莊嚴土上上品。到極樂世界什麼身分?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,他會跳那麼高,因為他本來是佛。

  你要懂這個道理,你就覺得不奇怪、不稀奇。人人都能做得到,就是你放不下。你能夠放下你也如此,他能放下他也如此,一點都不稀奇,所以要問我們用什麼心。當然你要明白,就在現前處事待人接物我都用真心,我不用妄心。不用妄心是什麼?根本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眼目當中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李老師早年教導我們方法好極了,教我們把一切人都看作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示現好人給我看,阿彌陀佛示現一個惡人給我看,都幫助我提升。教我看什麼?在裡頭不分別不執著,最後做到不起心不動念,那你就成佛了。善人善事,我在這個境界裡頭沒有貪戀,歡歡喜喜沒有貪戀,心住在清淨平等覺上。看到惡人惡事沒有瞋恨,心也住在清淨平等覺上,一點沒有受干擾,這是佛菩薩。

  本來是這樣子,為什麼起心動念,那人真是壞人嗎?他要遇到善緣,善導大師講得真好,「四土三輩九品往生,總在遇緣不同」。這個惡人臨終遇到一個善緣,勸導他萬緣放下一心念佛,他只念一聲佛,這就往生了。那一聲佛,確實一個雜念沒有,真心,純真之心。他什麼品位?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,上三品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實報莊嚴土。也正因為這個事實,佛教給我們對於一切眾生不可以輕慢,要用尊重的心、恭敬心。就是看到一個蚊蟲螞蟻,說不定蚊蟲螞蟻生到極樂世界比我們早,地位比我們高,我們輕視了牠,瞧不起牠。講六道眾生,六道現前的身相是業報身,他過去生中造的業,我們看到立刻就要想到,看到身相想到他造的惡業,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,我們要不能夠把惡業懺除,將來就這個身。這些都在我面前示現,都在這提醒我,所以這些全是善知識。我們用一個平等心看待,螞蟻菩薩、蚊蟲菩薩、蒼蠅菩薩、蟑螂菩薩,蜎飛蠕動全是菩薩,這我們的清淨平等覺現前,清淨平等覺是真心。換心,把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傲慢心、懷疑心全換成阿彌陀佛。把情緒放下,怨恨惱怒煩放下,無論什麼樣的境界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都能夠不起怨恨惱怒煩,起的是什麼?起的全是阿彌陀佛。

 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自然會想到,鄉下農村裡面那些阿公阿婆,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就是阿彌陀佛,你問他什麼他都不知道,他回答你就是阿彌陀佛。跟他講這個話阿彌陀佛,講那個也阿彌陀佛,你給他講一點鐘,他回答阿彌陀佛,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聽進去,有沒有聽懂,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不得了,這是菩薩在教我們,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對了。你能念一輩子,你將來往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,一般人比不上。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,你不要看他那個糊塗、愚痴,愚不可及,比不上他,他將來的成就我們沒有法子跟他相比,見到怎麼能不尊重!怎麼能不尊敬!我們以前不知道,真的是沒有把他看在眼裡,現在知道,遇到的時候,那是了不起的大菩薩。齊素萍居士東天目山很多,都是這些非常窮苦的人,沒吃沒穿的,東天目山念佛堂收留。你看到這些人什麼妄念都沒有,他天天在那邊等,等阿彌陀佛來接引他。山上有這麼多真修行的人,有這麼多念佛往生的人,道場能不興旺嗎?這才叫名符其實的正法道場。

  下面第八,「云何名菩薩不逼惱忍」,這是遇到逆緣,逆緣很難忍。你看「若瞋因緣」,瞋恚,「煩惱未起,不名為忍」,煩惱起來了,你要能忍耐。「若遇瞋因緣時,拳打刀杖,手腳蹴踏,惡口罵詈,於如是中,心不動者,則名為忍」。這很難,如果我們得罪了這個人,這個人以這種態度來對我,這是忍辱。如果沒有得罪他,是誤會、是冤枉,還是要忍,不需要辯別。他罵,恭恭敬敬在那裡聽,罵上兩個鐘點,罵累了,他就不罵,他就停了。不要回他,回他什麼?愈來愈盛。他打讓他打,打到他不忍心,他下不了手,他就不打。你不能對抗,對抗是愈打愈起勁,說不定雙方都會傷亡。打不還手的很難打下去,這忍辱。這種事情很多,夫妻之間,我在聽到同修告訴我,她的先生天天打她,結婚多少年,已經打了多少年,她也非常委屈,到底什麼原因不知道。遇到一個高明人告訴她,妳跟妳先生的關係,妳先生前生是一條牛,妳是個牧童,天天拿鞭子打牠。所以今天你們做了夫妻,他一定要拿鞭子抽,給妳打回來。告訴她,別著急,他再打妳兩個月滿了。過了兩個月之後,先生真的不打她了。

  這種因果,如果我們能夠把它看透,完全了解,化解怨結要忍辱,那要不忍的話,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你過去用這個態度對他,他今天這樣對待你,應該的,要接受,這問題才能化解,但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。真正有德行、有智慧的人知道,對你很尊敬;一般人恥笑你,說你無能,受這種羞辱。有德行、有智慧的人,知道你做的是對的。在今天的社會,有德行的人愈來愈少,換句話說,知道你的人愈來愈少;不知道的,誤會、錯認的人愈來愈多,所以忍辱是愈來愈難修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