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190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九0集)  2012/2/1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9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五百一十九頁,第五行從註解看起:

  「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。清淨者,無染無著之本然。歡喜者,適悅在心,寂滅為樂也。平等者,淺言之,則為離諸高下、深淺、大小、親疏、智愚、迷悟種種差別,曰平等。進言之,則真如周遍,萬法一如,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,可是還有幾句話必須要補充的。平等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我們應當學,但是我們現在是博地凡夫,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生活在這個世間,與大眾在一起相處,如果依照佛經上的平等,我們這個世界就亂了,這個要知道。對十法界眾生來說,他不平等就得要隨順他的不平等,不能用平等的概念跟他們在一起,那個麻煩就大了,那就沒上沒下、沒大沒小,這個社會就會一片混亂。所以世間法大小尊卑一定要遵守,社會才有秩序,才不至於動亂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別學了平等亂用,其實你有沒有平等?你還是不平等,因為你心目當中有平等、有不平等,就是不平等,必須二邊都放下,所以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,那是真平等。

  我們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,「入境隨俗」,這是菩薩所說的隨緣妙用。菩薩有隨緣,隨緣就是恆順眾生,你不平等,我就跟著你一樣不平等,你說大,我就不能說小,你說小,我就不能說大,一定要恆順眾生。恆順眾生裡頭不著相,這就高了,相上隨順你,性上你不知道,菩薩知道。從性上看平等的,從相上看不平等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這叫中道。所以菩薩住中道、行中道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,這是菩薩的權智。權智就是善巧方便,無所不知,沒有任何障礙,於理沒有障礙,於事沒有障礙,事能隨緣就沒障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就是華嚴境界。進言之,則真如周遍,真如就是真性,真如就是真相,佛經的名詞叫實相,真實相,都是周遍法界。萬法一如,法身菩薩的境界,對於一切萬法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不起心不動念,這樣的境界在大乘佛法裡頭常常說八地以上。那是什麼?接近圓滿的佛果,也就是說四十一品無明習氣差不多快要斷盡了,只差一點了,他們境界。我們對這些事理,都要禮敬、都要稱讚,這是我們學習終極的目標,究竟圓滿。

  《往生論註》,曇鸞法師的註解說,「平等,是諸法體相」。真平等,諸法之體就是法性,就是本性,本性沒有一切現象就平等,有相就不平等,為什麼?相不一樣,相千變萬化;有念就不平等,念念不一樣,它怎麼會平等!但是念頭的體是平等的,現象的體也是平等的,體什麼都沒有。今天科學家提倡的這個,用的這些名詞零點能量場,在零點能量場裡頭什麼都沒有,這當然是平等的;有念就不是零,有相也不是零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性有相無,相是假相,性是真的,相是妄的,為什麼是妄的?就是生滅,性沒有生滅,相有生滅。相生滅的那個樣子我們不知道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它的生滅現象,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。我們看不到,我們所看到的是相似相續相,因為相絕對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,相似的。科學說這種相似相續相糾纏在一起,我們看到、發覺到或是精神現象,或是物質現象,乃至於自然現象,才能發現。所以平等了不起,佛與法身大士以平等心對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,這是我們應當學的。

  修平等心頭一個條件,把「我」放下,特別是身見,只要執著這個身是我,就跟任何法不平等。為什麼?我總是優越的,我總是第一的,這是沒法子避免的。這是佛在經上所謂的,「四大煩惱常相隨」,頭一個是我見,比身見還要微細,知道身不是我,他還執著有個我,身不是我,執著身的那個執著是我,所以他有我執。從我執就會產生出來我愛,我愛是貪,我痴是愚痴,我慢是傲慢,就是瞋恚。所以貪瞋痴叫根本煩惱,加上一個我見,那是根本的根本,這四大煩惱合起來叫末那識,末那識就是這四大煩惱。這四大煩惱在物質現象之先,物質是從它們變出來的,先有這個再有物質現象。這連現在科學家都發現了,這是宇宙的奧祕,佛說這些事情叫揭祕,把奧祕揭穿了,現在科學家也把它揭穿了,讓我們完全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了。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,全是生滅法,一定要知道平等是真的。我們就要記住,平等的反面是不平,不平是假的,平等是真的,這個要認識清楚,我們慢慢會把不平放下,慢慢會回歸平等。回歸平等就是明心見性,念佛人回歸平等就是理一心不亂,你看這多重要!所以這個不能不搞清楚、不能不搞明白。真平等了,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有沒有心佛眾生的相?有,心是自然現象,佛是覺悟的現象,眾生是迷惑的現象,是一不是二。迷悟也不是真的,有一個覺悟的念頭,那是迷,不是悟;真正覺悟,沒有迷悟的念頭,他真覺悟了。所以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真的才會現前。

  《往生論註》「又曰: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,如上種種身業繫縛,皆得解脫」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一到極樂世界你就見到阿彌陀佛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花沒開?沒開也見佛。花沒開是見應化身佛,阿彌陀佛的應化身,每個蓮花裡頭都有;花開的時候見阿彌陀佛的報身,見報身佛。在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的應化身跟報身,一樣的相好、一樣的高大。因為極樂世界沒有大小,在花裡面,你也在花裡頭,你還沒有離開蓮胎,你在花裡頭見的阿彌陀佛身那麼大,花開之後見阿彌陀佛也是那麼大,不增不減,那個裡頭是華嚴境界,事事無礙的境界。不是說花裡面佛小,花外面佛大,沒有大小,它平等,沒有大小、沒有高下、沒有親疏。不能說報身佛親,應化身疏,沒有,這個境界是很難想像的。由此可知,極樂世界的殊勝,極樂世界確實所有一切現象,都能幫助我們斷煩惱、消業障。這段文字就是理論的根據,這見阿彌陀佛身相,身一切的業繫縛皆得解脫,就是身業清淨,身業消了。「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」,你看見佛就得平等身業。

  「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,說法音聲,如上種種口業繫縛,皆得解脫」。聽到佛的名號,聽到阿彌陀佛說法,我們無量劫的口業,造的口業清淨了,這不可思議。「入如來家,畢竟得平等口業」。下面,「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,若聞阿彌陀平等意業,是等眾生,種種意業繫縛,皆得解脫。入如來家,畢竟得平等意業」。曇鸞法師在《往生論》註解裡頭,這段話告訴我們,見佛、聞佛名號、聽佛說法、被佛光注照三業都清淨,我們常講的是破煩惱、消業障,這個地方全清除了;換句話說,有煩惱的人、有業障的人不可能見佛。見佛他的煩惱業障決定就消掉,這是《彌陀經》上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,你才能到極樂世界見佛,見佛業障全消了。我們現前沒有到極樂世界,我們天天念佛肯定斷煩惱、消業障,它有這個功德在,得佛力加持,阿彌陀佛加持。問題在哪裡?問題是我們自己製造障礙,不接受佛的加持,這麻煩在此地。

  這障礙佛力加持的,最大的一個障礙是什麼?是懷疑。雖然講信佛,雖然念佛求往生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舊是半信半疑,沒有真的相信。這是佛加持你,佛是真加持,我們沒有接收到,加持到自己身心上,自己身心沒有感覺,沒有覺察到,原因就是疑。所以大乘教裡面,佛說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菩薩成正果為什麼那麼艱難?就是疑。所以菩薩要聽佛講經目的在哪裡?破疑生信,破迷開悟,目的在此地。連等覺菩薩還要聽佛講經,為什麼?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斷,離不開教學。這就說明了教育多重要!為什麼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天天講經教學?我們看他就這麼一門功課,我們沒有看著阿彌陀佛帶著大家坐禪,沒有看到經上說阿彌陀佛帶著大家一起念佛,沒有看到。理上現在我們曉得,不能成佛就是迷,講經說法是幫助你破迷。由此可知,經教對我們是多麼重要,決定不能疏忽,世出世間法同一個道理,怎麼可以不學!學要從小,好教,長大了就不好教。中國人教學著重什麼年齡是最好教的?三歲之前,也就是從他出生那天開始一千天,這是關鍵的時刻,這個時候把他教好了,一輩子都沒有問題,父母可以說不操一點心。這個學習的時節因緣疏忽掉,以後要教不容易,為什麼?他已經養成習慣,諺語所謂「習慣成自然」。如何把他養成一個好習慣?愈是有天分的人教學愈重要,有天分的人沒有接受到聖賢教誨,他將來做事,做出的壞事比別人大,比別人影響深遠,那個罪業就很重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下面接著說,「蓋謂十方大士,若於阿彌陀如來,睹相」,見到阿彌陀佛;「聞名」,聽到阿彌陀佛的德號;「見光」,彌陀的身光、放光你接觸到;「知意」,心知意明,阿彌陀佛的心意,你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些都是佛力加持。「皆入如來之室」,我們講登堂入室。「以聞名故,得畢竟平等之業」,三業都平等,得平等業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見性成佛。「與此願之聞我名者,證離生法,獲陀羅尼,清淨歡喜,得平等住,全然一味」。《往生論註》上曇鸞法師說的,跟這個地方經文完全相應。「以聞名故,得住平等法中」,這個得住平等法中,我們常常提醒同學,希望同學常作如是觀,見一切法、一切眾生皆是阿彌陀佛,就是平等法。沒有一個人不是阿彌陀佛,沒有一個動物不是阿彌陀佛,不但動物是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統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阿彌陀佛能變化有情眾生身相,有能力變化無情眾生的相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他都能現,一切現象統統都是阿彌陀佛。我們的心態、我們的觀念要與這個相應,我們生活當中,與一切眾生世俗之見也相應,這裡頭沒有矛盾。上面跟諸佛菩薩的真應,下面跟一切眾生的俗應,真俗二邊不著,著什麼?我們沒有法身大士的本事,我們要著就著阿彌陀佛,就著這個相,別的相都不要著,你決定得生淨土。到極樂世界就像這個經上講的,你見阿彌陀佛的身相,你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,三業就清淨。真的煩惱斷、業障消盡,入同阿彌陀佛的平等三業,這個難得!

  我們要知道,成佛這是捷徑,這種功夫真正是八地以上,我們要修無量劫才能成功,不知道受多少辛苦,十法界裡頭進進退退。現在遇到這個法門,告訴我們,一生當中就能成就,只要你真信、真願、真幹,沒有一個不成功的。修行在生活當中修,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,能把這個環境處好,菩提道上一帆風順。那怎麼修?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現身說法,所有一切眾生全是善知識、全是佛菩薩,唯我一人是凡夫。善財童子是這麼個心態修的,學生、凡夫就他一個,沒有同學。這個裡頭含義很深,如果有個同學就有障礙,為什麼?他跟我同學,他跟我差不多,我跟他兩個尊敬心就沒有了,我尊敬別人,別人是菩薩,他不是,他是我同學,就不行,一個都沒有。聖學沒別的都在誠敬,印祖說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你萬分誠敬,你得萬分利益。不在教的人,全在自己,真的是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不在外面。老師修證有欠缺,毛病很多,但是他說的沒說錯,我們依教奉行,我們用十分真誠懇切的心,我們的成就自然超過老師,這中國古人常講的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,老師看到歡喜;老師看到學生不能超過自己,搖頭,教學沒成功。教學成功的,學生個個都比我強,都在我上面,這就教學成功,老師這個德行就顯出來了,為什麼?他沒有嫉妒心,這個很難!如果老師嫉妒學生超過我,嫉妒心生起來,那老師真的有問題。老師只要沒有嫉妒心,有歡喜心,那就是菩薩,那就不得了。老師有嫉妒心的真有,在歷史上都看到,那不是菩薩,菩薩不會。

  「即住於諸法實相」,諸法實相我們就把它解作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諸法實相,我們的心住在阿彌陀佛上,就是住在諸法實相上,對於這個世間一切法一定隨緣,隨緣不變。不變什麼?不變諸法實相,我住於諸法實相,這是決定不變的。不變能隨緣,隨緣當中去學不變。隨緣不變,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講經就提出四句,我把它講成四句,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隨緣隨變,不變不隨緣」,我講四句。不變隨緣的是法身菩薩,他不變,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現身說法,教化眾生隨緣,是佛。隨緣不變是我們做學生的,我們在隨緣裡學不變,不變是什麼?清淨平等覺,這個不變,我在隨緣當中學清淨心、學平等心、學覺悟,覺而不迷,真學佛。不變不隨緣是小乘,聲聞、緣覺,他們不變,他不隨緣,也就是他著重自利,利他也做,他是放在第二;隨緣隨變是凡夫,那就造業了。所以我們去走的路子,是隨緣當中學不變,隨緣不變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今天修淨土可以隨一切緣,心裡阿彌陀佛,專注阿彌陀佛,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不能讓別的東西摻雜進來,這就是不變,可以隨一切緣。那是什麼?假的,不是真的,真的就是念阿彌陀佛。真的不變,假的隨緣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個人生很快樂、很自在、很幸福。我們要懂得求,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我們要會,又真正得到。

  「又《漢譯》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」,所以我們的經題上,「清淨平等覺」,也是阿彌陀佛的別名。那我們學清淨平等覺,不就是在學阿彌陀佛,我們念清淨平等覺也是在念阿彌陀佛。一切諸佛如來都是清淨平等覺,一切眾生的自性也是清淨平等覺。這個眾生不但是有情,無情的眾生,無情眾生叫法性,有情眾生叫佛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全是清淨平等覺。惠能大師說得好,第一句話他說清淨,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,一切萬法皆清淨,沒有一法不清淨;第二句話他說「何期自性本不生滅」,本無生滅就是平等的;第三句話他講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那就是覺。本自具足,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出來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那就是覺。所以,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他見到什麼?他真的見到清淨平等覺,見佛就成佛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見初住菩薩他就證得初住,見初地菩薩他就證得初地,他要沒有證得他見不到。五十三參最後見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,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,有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在五十三參裡面是第七迴向菩薩。能大師能見到的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他真見性了,自性就是清淨平等覺。

  我們用念佛的方法,一心專念阿彌陀這個方法,把我們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,這叫理一心不亂,這種功夫往生到極樂世界,是生實報莊嚴土。無量清淨平等覺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我們用一句名號更簡單、更具體,法法皆如阿彌陀佛,法法皆是阿彌陀佛,我們用這個方法好,這簡單。問題持之有恆,天天鍛鍊,為什麼?我們有習氣,念到習氣都沒有了,我們的功夫就成就了。不是我們把一切法當作阿彌陀佛來看,那個還有很大的距離,不可以這樣子,這個心念不好。要真的,一點都不假,萬法就是阿彌陀佛,認定了,這個力量就大,這才真正能幫助你斷煩惱消業障;我只把它當作、比擬,這個不行,這功夫不到家。所以同樣作如是觀,同樣是這樣的念佛,心態決定功夫的淺深,我們要有好的心態,真心誠意沒有一絲毫的虛偽。

  「故知十方大士,聞佛名號,至心信樂,以平等心,念平等覺」,平等心念平等覺。「如是安住,亦是得平等住之義」。下面說得好,「此一句佛號即是實相,即是法界全體」,這講得好。「即是諸法平等體性。但能念念相繼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故曰得平等住。如是心行,是菩薩行,輾轉教授,同歸極樂。普惠眾生真實之利,故曰修菩薩行」。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成菩提道,就這麼簡單、就這麼容易,問題,我們真的懂得、真的明白,這個很重要。真懂得、真明白,這經教就非常重要,聽經、讀經為什麼?就為這樁事情,不能著急,不必求解,我們只要聽、只要讀,聽久了不明白的地方都明白,念久了不懂的地方也都全懂了,這是什麼道理?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法爾如是。從事上給你講,因為你的心是定的,你不分心,你沒有雜念。我讀這部還想想這怎麼講法、那怎麼講法,那是雜念;一直讀下去沒有想法、沒有看法,這就是用真心念。真心跟一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,這真心,感應道交就得諸佛如來的加持,所以你不懂的突然懂了,不會的突然會了。

  你會懂得,你會了,那是什麼?那是你自性的本能是在沒有障礙之下出現。為什麼平常不現?你有雜念、你有疑慮,這些東西都是屬於障礙,所以雖有不能表現。當你一心專注念佛、念經、聽講,一心專注的時候自然出來,這是我們講小悟,小悟要天天有才好;大悟,一、二個月有一次不錯,全是誠敬。為什麼會開悟?就在誠敬,真誠恭敬、老實聽話,聽佛的話,真幹,我們這個真幹就是我真信,我真願意到極樂世界,我真念阿彌陀佛。就像這段文裡所說的,知道這句佛號就是實相,就是法界全體,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。所以一切法真的是阿彌陀佛,我們見到一切人統統都是阿彌陀佛,然後再擴大一切法也都是阿彌陀佛,我們就入阿彌陀佛境界。所以這樣的心行就是真的菩薩行,這是什麼菩薩?法藏菩薩,法藏菩薩成佛就是阿彌陀佛。我們自己這樣修,我們也用這個方法幫助別人、教導別人,同歸極樂,真能幫助眾生,普惠眾生真實之利。

  「如是修行,自然具足一切佛果之功德根本,故云具足德本」。一切佛果的功德根本,根本是什麼?信、願、持名就是根本,這個根本能令一切眾生一生圓滿成就,我們得認識。真正認識了就少打妄想,自己一定要知道,打一個妄想造一次六道輪迴業,念念是妄想念念在造輪迴業,錯了。為什麼不把它換過來去念佛?古大德教導我們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,打得念頭死,許汝法身活」,有道理,真有道理。為什麼不念佛?念佛功德的殊勝無與倫比,都在這一部經上,在這一部集註裡頭。所以這集註太好了,經論,祖師大德的心血、精華,我們得感謝黃念老居士給我們挑出來、選出來供養大家,這功德還得了!知道才會感恩、才會真幹,你知道得愈深,你幹得愈起勁,為什麼?要不然不能報恩。我們的成就就是他的功德圓滿,我們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,他註這個註子功德圓滿,為什麼?把我們送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我們不能到極樂世界,他功德沒有圓滿,所以認真的學習。

  我看蘇居士聽經聽得很認真,今天聽說她去買菜去了,其實買菜不重要,聽經重要,一餐飯吃不吃沒關係。她教我們初學拜佛,拜佛消業障,拜佛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依照規矩去禮拜,這是修戒;一心專注,拜佛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,這是修定;拜久了會開悟,你再聽經、再讀經不一樣,裡面很多的奧妙意思都出來了,你都看見了,很好。一天拜一千拜不難,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懺雲法師住茅蓬,那時候在埔里,那是名符其實的茅蓬,不大,只有五個房間,那個房間比我六和園的房間還小,五個房間。牆是用竹籬笆編的塗上水泥,上面蓋的是茅草,這真正名符其實的茅蓬。地下是土地,每天掃地都掃得很多塵土,只有一間鋪了地板就是佛堂。佛堂的長大概只有這麼長,寬還沒有,沒有這個寬,我們這一間房子是它的三間屋,三間。茅蓬只住五個人,懺雲法師、達宗、菩妙,還有朱鏡宙老居士,五個人,在山上的功課就是拜佛。懺雲法師沒有定功課,他所定的就是拜佛,他自己每天三百拜,他拜得很慢。我們年輕拜的速度比他快,我那個時候在山上,一天拜八百拜。因為要工作,在山上我是唯一的一個義工,要燒飯、要去撿柴火,每個星期到埔里去買一次菜,自己也種了菜。埔里去一趟交通非常不方便,走的是山上小路,挑一個擔子往返就要一天。從茅蓬走到埔里小鎮要兩個小時,回來要兩個小時,生活很艱苦,那是磨鍊人。我們在山上,只有達宗法師他每天拜一千二百拜,拜佛確實好,我在那裡拜了半年,拜十幾萬拜,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,真是消業障,增福慧。

  「如《會疏》曰,菩薩六度,一切功德之本,故名德本」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第二「選擇攝取果號」,這句話就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佛的果號。「能流出六度萬行,為眾德本原」,裡頭括弧說得很好,此乃以持佛號為德本,「故名德本」。這不是我說的,古來祖師大德就有這個講法。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,肯定彌陀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一句佛號能解決一切問題,就是人不信,所以看不到效果。如果真正相信,真正一心專注,那就是佛所說的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諸位要知道,往生極樂世界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難事,還有比這更難的嗎?第一等的大事,沒有比這更大的都能夠辦到,何況雞毛蒜皮的小事。今天地球上這些災難,這叫雞毛蒜皮小事,哪有不能解決的道理!現在科學家也證實了,念力的祕密,念力不可思議,它這個能量太大了,大到什麼程度?能夠改變太空當中星球運行的軌道,這科學家說的。我們的意念有這麼大的力量,所以我們身體有什麼毛病,只要是阿彌陀佛的念頭,阿彌陀佛不生病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麼多經,沒有說過阿彌陀佛哪一天生病的,沒有,那念佛的人怎麼可能有病,哪有這種道理!念佛的人怎麼可能有災難,都不可能的。

  所以今天問題是信心是第一,我們還是對他沒信心,雖然念阿彌陀佛,還是要找這些醫生,找什麼治療的方法,到處去找。這就把我們的心散亂掉,我們的心沒有集中在一點,常常分散,為什麼分散?對這個不相信。證明這真的是難信之法。絕大多數念佛的人,把名號真實功德這個意思都沒搞清楚,都不懂,他也來念,他也來學,所以他帶的許許多多的毛病在裡頭,不是一心專念,不是的。經典上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那個一向重要,一個方向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阿彌陀佛。我念佛一無所求,只求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身體不要了,這身體一不要,什麼毛病都沒有了。身體我要它,要它我好多業障,它全都出毛病了;身體一不要,什麼事沒有,妙極了。我只要阿彌陀佛不要身體,諸位可以試試看,看看有沒有效果?但是要真幹,不能幹假的,幹假的你那個毛病去不掉,幹真的就去掉了。一定要相信,佛經上所說的,我覺得那是第一句話,最重要一句話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相信這句話,你就知道,我們生生世世無論搞什麼,都是自作自受,為什麼?自己心裡想的,與任何人都不相干。我們老祖宗說的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都是不得了的話,都是真言,都是大徹大悟,真正是法身菩薩以上的境界。一般人怎麼能說得出來!我們今天唯有真正相信,我們就得受用,真正接受老祖宗的教誨。

  老祖宗惠予我們真實智慧、真實之利,他今天送給我們,我們不接受。這個送東西不接受,尤其是長輩,佛菩薩送給我們不接受,這是什麼?大不孝。中國《禮記》裡面講的,「長者賜,不敢辭」,佛菩薩是長者,他送給我們的,我們不敢推辭,要接受,歡歡喜喜接受,謝謝就好了。推辭是什麼?推辭是同輩,同輩客氣、謙虛;他高我一輩就不可以,那就是什麼?那無禮,失禮了。地位高的人、德行高的人、年歲大的人,長輩,給你東西你要推辭,這成什麼話?在從前皇帝賜給你東西,推辭要殺頭的,他不饒你。所以這個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得。你看這第二個意思說得非常好,就是以佛號為德本,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是諸佛德本,我們在這裡修,修成佛的德本。這一段講得確實是好!

  下面一段這是得忍,「聞名得忍」,『一二三忍』,「忍者,安忍。《魏譯》云,第一,第二,第三法忍」。什麼是法忍?「法為所證之理」。這一切法的道理,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「心安於法為忍」,也就是心住在法的理上,理明白了。《大乘義章》第九卷說,「慧心安法,名之為忍」,這個心是智慧,智慧就是明瞭的意思,對於這一切法的真相,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心安在這個道理上。一切法,佛告訴我們「相有理無」,事相我們看到是有,這個有叫幻有,它有現象,不能說它沒有;可是體它沒有,它沒有自體。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法不離緣,緣生緣聚法就有、就生了,緣散了,法就滅了,相就滅了,所有現象全離不開緣。緣我們今天講條件,很多條件聚合的現象才成就。我們住的房子,房子本來沒有,設計畫圖,收集這些建築材料,再由人工按照圖像統統搞好,房子成了,緣生的。我們身體也是,父母是緣,自己是個靈體,父母跟你有緣,你找到了,依靠父精母血慢慢在子宮裡頭就長成了,緣生就有。緣滅了?滅了就沒有了。你看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是緣生緣滅。

  所以佛講了一句總結的話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這就說明一切現象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控制,你不能執著,你不能佔有。如果有這個念頭,錯了,那叫什麼?那造業。造業也是緣,又會感到一個結果,不善的果。一個人能在這個世間一生當中隨緣,隨緣得真自在,對於一切緣不執著、不分別、沒有佔有、沒有控制,也用不著自己去分配,一切隨其自然,這是最殊勝的,與大自然完全相應,這種生活就是菩薩的生活,菩薩隨緣而不攀緣。攀緣裡頭就是控制它、佔有它、支配它,這都是攀緣,菩薩不幹攀緣的事情。菩薩在世間選擇的行業都是教學,非常自在,自行化他,教學相長,提升自己的靈性,幫助別人開悟。這個工作無量功德,菩薩完全了解,心就定在這上,這叫忍。

  「此上法忍,諸家之說不一,有深淺之別」。佛經上說的很多法忍,可是歷代祖師在講解、在註解裡面,說法不完全相同,意思有淺深、廣狹。「例如《仁王經》明五忍」,《仁王經》講五種忍,第一個是「伏忍」,地前三賢但能伏惑,地前菩薩。這個地方有一點參考資料,從《三藏法數》來的,「《仁王經》所說五忍之第一」,就是伏忍,「地前三賢之人」,地是十地,十地之前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這叫三賢。三賢之人「未得無漏智」,這個地前我們就曉得,它是別教,它不是圓教,圓教初住菩薩就得無漏智,它這裡沒有得,這是別教。所以別教初地斷證的功夫等於圓教初住。「不能斷煩惱」,他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、無明沒斷。「但以有漏之勝智」,他有智慧,這個智慧是什麼?我們常講的悟有證悟、有解悟,證悟那是地上菩薩,三賢是解悟,像我們現在學經教很多,搞了這幾十年,很多東西我們都懂,我們也能夠講得出來,解悟不是證悟。證悟煩惱斷了,解悟煩惱沒斷,它說得沒錯,所以這三賢菩薩沒有說錯,沒有證得。有漏勝智「制伏煩惱,而不使起之位」,就是這個地位,所以這功夫並不深。

  我們知道四聖法界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無明煩惱都沒斷,但是他們是聖人。為什麼?他們所修、所學的,你從外表來看跟諸佛如來幾乎沒有兩樣,我們看到以為是真佛。天台大師講六即佛,稱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,那相似,很像不是真的。真佛跟相似佛差別在哪裡?差別在用心。因為四聖法界裡面的佛他還是用阿賴耶,跟我們一樣,我們也用阿賴耶,他也用阿賴耶,但是人家用得正,我們用偏、用邪了。他為什麼能正?他完全依照佛所教的去做,這就正了,所以你看他很像佛,佛知佛見很像,他不是真的。他那一品無明要斷了就是真的,無明煩惱斷了他就不住十法界,十法界就沒有了。所以十法界還是一場夢,無明一斷,十法界就夢醒了。

  由此可知,四聖法界是無明成就的,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成就的,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無始無明習氣成就的,自性清淨心裡這些東西全沒有。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沒有說諸佛實報莊嚴土除外,沒講,那就都包括在裡頭,諸佛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。我們把這個現象的根源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不是我們證得的,這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,我們是記問之學,不是自己開悟的。如果是地上菩薩就不一樣,那是他自己證得的,那個完全不同,他得受用。我們這個雖然知道,殊勝的受用沒得到,小受用得到一點,小受用看得淡一點、看得輕一點,不那麼計較、不那麼執著。但是執著沒有斷,只是輕了,執著輕了,執著輕煩惱就輕,換句話說,智慧就多了一點,煩惱輕,智慧就增長。這是第一個伏忍,所以能夠把煩惱伏住沒斷,這是五忍第一個。

  第二個「信忍」,五忍向上提升,他真正相信。換句話說,伏忍大概有百分之七、八十相信,還有百分之二、三十懷疑,拖泥帶水,清淨心沒現出來。比我們一般凡夫清淨,比六道眾生清淨,比那些證果的法身大士就差很遠,那就不清淨。信心是初、二、三地,它這個地方是講地,在圓教就是初、二、三住,真的見性了,雖然見性,無明破了,無明的習氣很重,所以他得的信是真信,不是假信。為什麼?無明破了,這個信是真的,他用的是真心,不是妄心,他已經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轉八識成四智。所以這個信叫信忍,忍有定的意思,心定在這個信上,他真相信,他真不會改變。

  再向上提升「順忍」,順,他能隨順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所以我們今天不能隨順,這是平常事,正常現象,為什麼?真能恆順眾生,你已經是四、五、六地的菩薩,不是凡人,你超過十法界,十法界裡的人還做不到。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,能夠順菩提道。菩提道我們今天所講的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能順著這個,不會違背,這是大菩薩。第四「無生法忍」,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什麼是無生法?知道一切法不生,知道一切法不滅,知道一切法空寂,他真知道。所以在一切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心定在這個地方。它也有三品,七地是下品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。把菩薩的階位分成五忍,最後最高的「寂滅忍」,清淨寂滅,這個地位十地是下品,法雲地,等覺是中品,妙覺是上品,妙覺就是究竟圓滿成佛。《仁王經》上講的五忍菩薩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佛告訴我們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不忍就不能成就,世出世間法所謂小忍就小成就,大忍就大成就,不忍就沒成就。古人常說的「大器晚成」,為什麼?他能忍,忍到自己真正成就再出來,那就是大成。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七十歲之前沒人知道他,默默無聞,他在普陀山藏經樓,他是樓主就是管藏經的,這個工作他做了三十年。三十年待在藏經樓裡頭,現在講圖書管理員,他有機會讀經,他這個文言文的基礎好,道行也很高,那個經他讀了沒有障礙,他能讀得懂。所以三十年當中,他就變成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會歸淨土,這真實的功力。所以不發則已,這一發就驚人,七十歲被人家發現了。發現也是偶然的機會,當代有幾位學者到普陀山去遊玩,觀光旅遊,無意當中碰到。碰到,看這個老和尚的舉止穩重有德行,跟他談話有學問,愈談愈歡喜,就把這個老和尚的行誼寫出文章,在報紙雜誌裡頭發表,大家就知道了。

  印祖一生沒有講經說法,主要是他陝西的口音太重,沒人聽得懂,所以一生用文字弘法。十方的學者向他老人家請教問題,用書信來解答,編成一套《文鈔》,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。這裡頭內容包羅萬象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其中,主張一門深入老實念佛,給我們後人做了榜樣。提出建小道場,同修人數不要超過二十人,這個主張正符合現在國家政策。你在中國建小道場,二十個人同修,國家喜歡,歡迎你;你建個大道場,裡頭有幾百人、幾千人,它怕你造反,它怕你聚眾。印祖一百年前就看到了,他所說的符合現實國家政策、社會環境,你依照他的方法來學,這是現代佛學。我前天收到一個請帖,香港佛教會發給我的,他們要舉辦一個第三屆佛教會議,裡面有七個議題,有一個議題講,現代佛教應該用什麼樣的形式。印光法師講的一點沒錯!那個建大道場,富麗堂皇的,那是什麼?那是觀光旅遊的,那不是修行的,真正修行的道場小茅蓬,不超過二十人。觀光旅遊是地方政府的事情,與我們學佛的人不相干,那也是給國家帶來一筆收入。

  我們去年去梵蒂岡訪問,我們完全了解,義大利這個國家經濟靠什麼?就靠觀光旅遊。羅馬是個古城,歷史上的古城,古蹟完全都還在,保存著。前兩次,我去過三次,前兩次還沒有恢復,很凌亂,第一次去看很凌亂,現在修理得整整齊齊,觀光旅遊的事業。所以真正修行的道場,不要建宮殿式的,茅蓬就好,為什麼?人沒有貪心。建築富麗堂皇的宮殿,來出家,為什麼出家?來這享福,為這個出家。如果小茅蓬,你請他來他都不來,真正修行的人來,不是真正修行人,這太苦了我到這幹什麼?印光大師就叫我們要做苦行僧,這個有道理。

  佛教將來在這個社會上走向,我們覺得最好的方式,就是衛星電視台,這是佛教裡頭的道場,有一個電視台就夠了。這個電視台裡面所有的欄目都是經教,各宗各派都講經播出去,全世界人都看到,有一個就行了,不要搞很多。我們把佛門裡面這些財力集中起來做這樁事情不難,一個電視台就能夠把全世界眾生教好。最重要的就是要如法修行,要深入經藏,希望出家人個個都像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,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,身心清淨,他就如法。希望在家真正學佛的同修,真正發心出來護持佛法,做道場裡面護持的工作。這是個學校,出家人是教員,上課教學,裡面的職員是在家居士,同心同德佛法就會興旺起來,所以這是好事。我們不但希望佛教做,我們希望所有宗教都能做。

  上一次我到梵蒂岡,主要是勸教皇,把梵蒂岡建造成天主教的精神文化示範點,讓全世界到羅馬就能看到天主教的天堂,這個很有意思。它的道場面積不大,只有五十個英畝,合中國三百畝,小城,居民也不多,不到一千人。一千人真正發心,把天主的精神都能夠落實到生活當中,就是人間的模範,好事情!羅馬城不大,完全是觀光旅遊的城市,我向他請教羅馬城有多少個教堂?他告訴我,四百多,好,那就是四百多個學校,每個學校都開課、都講學,我估計一年,羅馬就變成全世界天主教的文化中心,天主教文化示範城市,能夠帶動全世界每個宗教都向它學習。

  宗教要回歸到教育,對這個世界、對社會做出真正的貢獻,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。不要讓人以為宗教都是迷信,宗教都在欺騙人民的,這錯了,要把宗教教育做好。現在全世界所有教育,普遍的都缺乏了倫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,這是世界上所有教育找不到的。佛教經典裡面全都有,每個宗教經典也都有,把這些教材找出來教導人民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這個對世界貢獻就大了,宗教有存在的價值,宗教還會更興旺。我為這個才去的。因為每次訪問我有這個經驗,談話的時間不一定很長,而且什麼?談話聽了之後他會忘記,年歲大了。教皇跟我同年,年歲大了,忘記,記不住,所以我都把它寫出來了。很難得,他也詳細看過了,他回了我的信,也很歡喜、也很讚歎,未必能落實。這個落實不容易,我相信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因為這是什麼?這是人民扎根教育斷掉了,難就難在這個地方。

  扎根教育那不是短時期能夠恢復的,我們中國古時候世世代代扎根教育,就是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。從什麼時候學?從小孩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,把他根紮穩。所以小孩接受這個訓練,小孩都像大人一樣非常穩重;不像西方小朋友,西方活潑、很可愛。但是中國培訓出來的這小孩非常穩重,有定力、有智慧,一舉一動他有規矩,這從小養成。所以古人有一句諺語說,「三歲看八十」,三歲培養成就的八十歲不變。心定他有智慧,他會有大成就,叫大器晚成,經幾十年的磨鍊,最後成就了。

  所以中國教育的目標,是成聖、成賢、成君子,這三個學位,聖人好比現在的博士,賢人是碩士,君子是學士,三個學位的名稱,叫聖賢教育。現在這個教育沒有了,所以社會動亂,動亂到現在這個現象,大家一籌莫展,不知道怎麼辦好。我遇到的人很多,很關懷,沒有辦法。只有把老祖宗東西找回來,社會就安定了;不把老祖宗東西找回來,你自己再想一套,太難了,你還沒有想好世界已經毀滅。老祖宗東西維繫這個世界社會有千萬年的歷史,都沒有出毛病,可見得他那個東西有價值,不能輕視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