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153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五三集)  2012/1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5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四百五十七面,倒數第六行:

  「於一念之頃,圓滿成就者,備顯極樂國土之事事無礙,一多相即,延促同時。芥子須彌,十方不離當處;一念遍供,三世不隔當念。當下即是,圓攝無遺。故云:華藏無異極樂,淨土遍收玄妙。」這段文是說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,神通、道力不可思議,他們在極短的時間,經上講一剎那,能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。遍法界虛空界一念時間能夠遍到,這是《還源觀》上所講的「周遍法界」。而且他們能辦事,有些分身只是示現給你看,不能真正辦事,那是小神通;這個神通管用,他辦事,他能供佛、他能聞法。所以這種境界我們無法想像,不是我們常識當中的事情。但是在理上講得通,理上就是全是自性性德的起用,那就是這種境界。阿賴耶起作用還做不到,完全是自性起用。阿賴耶裡面的現象就是十法界,一真法界,阿賴耶就沒有了,已經轉八識成四智。何況這是妙覺果位上的境界,比實報土的境界還要殊勝,實報土我們已經不可思議了,何況妙覺如來的境界!

  「供養諸佛,表所興之事至繁也」。佛太多了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而悉於一念之頃,都在一念當中他就圓滿成就,這個事情就做完了。備顯極樂世界跟《華嚴》一樣事事無礙,這是四種無礙達到究竟圓滿。事事無礙,不是事理,是事事。你看一多相即,自己本身這是一,往生到極樂世界,能夠分無量無邊身這是多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這一句是講分身、講化身,化身無異真身,真身能做什麼事,他化身一樣。延促同時,這是講時間,延是長時間,促是短時間,很長時間需要辦的事情,他剎那就完成了;換句話說,在他們那個境界裡面沒有時間。芥子納須彌,芥子、須彌這是講空間,空間沒有了,大小沒有了,芥子小,須彌大,沒有大小。小中可以容大,大中容小我們能理解,小中容大我們就不能理解。但是現在這些現象我們看到了,一個小晶片很小,現在電腦用的晶片指甲那麼大,裡面可以容納一部《大藏經》,這就不可思議了。

  我在馬來西亞,馬哈迪長老跟我談過這個事情。我向他說,佛經裡面說得更微妙,一粒微塵裡面容納的信息是遍法界虛空界;用一般的話,就是全宇宙的信息都在一微塵當中。指甲那麼大,容一部《大藏經》,這太少了,說明科技跟佛法還不能相比。一微塵裡頭容納的全宇宙,這全宇宙能起作用嗎?能,普賢菩薩能入這個境界。微塵裡面的世界跟現在外頭的大世界無二無別,這個世界並沒有縮小,微塵沒有放大,居然在裡頭,裡頭有,一點都不缺。所以普賢菩薩進入裡面,也可以參訪一切諸佛如來剎土,無量無邊的世界在一微塵裡頭,叫一毛一塵。一毛一塵裡面的世界,裡頭還有一毛一塵,那個一毛一塵依然還是有虛空法界在裡頭,重重無盡。這個科學沒講到。這是什麼?這是自性。

  用中國過去老祖宗的兩句話,我們覺得這兩句話很有味道,這兩句話是怎麼說來的?從哪裡說起的?他說「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」,用在《華嚴經》十玄裡頭這才能講得出來。十玄只有《華嚴》有,大乘教裡頭都沒有,中國老祖宗這兩句話從哪來的?所以我相信,老祖宗是妙覺如來化身來的,要不然這個話他怎麼說得出來?憑什麼說的?其小無內,你看微塵很小,裡頭有世界,那個世界裡頭還有微塵,那個微塵裡頭還有世界,沒有底,這才叫無內。其大無外好懂,其小無內不好懂,無內就是重重無盡。法界妙,自性妙,完全是自性所現的現象,自性沒有現象,能現現象。十方不離當處,這是真的,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在哪裡?當處。一毛是汗毛,汗毛端,一微塵,十方在哪裡?在毛端、在微塵,就在此地,當下即是。三世不離當念,所以一念能夠十方世界統統供養。我們再換句話說,一念能遍聽,一切如來所說之法他都聽圓滿了。

  這一念是明心見性,這一念是大徹大悟,十方三世都沒有了,就是空間沒有了,時間沒有了。這個境界,現在科學家所說的零極限的境界。科學家的零極限是什麼都沒有,大乘佛教裡頭這個極限它什麼都具足,活的,活活潑潑。你看上面,一念遍供,圓攝無遺,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體會到,如來的智慧、如來的德行、如來的道力、如來的神通都沒有極限,只能用個圓滿來說,沒有極限。圓滿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,用沒有極限多少有一點概念,真的是無有邊際。

  這裡頭最重要的,回歸到當人自性,就是我們的自性。我們跟諸佛如來的自性是一不是二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佛說一切經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會歸自性,所講的不是別的,自性之外,諸佛如來一句話都沒有,千經萬論都是性體、性相、性德、性用,全講自性。希望我們明白,希望我們肯定,希望我們會歸到自己,這不是別人,就是自己。一切諸佛如來是自己心現的,一切諸佛剎土也是自己心顯現的,離開自心一法不立,這才叫真信佛。這部《無量壽經》說的是誰?說的自己,就是講的本性、就是講的本善。一部《華嚴》亦如是,千經萬論無一不如是。所以,佛法修學的宗旨、目標我們就清楚了,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。無論哪個宗派,無論哪個法門,見性就圓滿了。我們回歸自性方法不一樣,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,那是方法,門是門道,方法、門道無量無邊。

  四弘誓願裡說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哪一個法門都能回歸自性,就像一個圓球一樣,圓球上任何一點都能達到圓心。我們把圓心比喻自性,這個圓不管大小,圓球面上任何一點都能達到自性。但是這個要直心,如果心歪了就見不到,就偏了,就達不到中心,所以心一定要正。我們講用直角,它就能達到,稍微偏一點就達不到,面上任何一點用直角都能達到。所以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這一點是教給我們對法門要尊重,不能批評,不能說我這個法門好,你那個法門差,不可以這樣說法。法門真的是平等,眾生根性不平等,我們是哪一種根性,用哪個法門比較方便,道理在此地。可是你一門通了,門門都通了,一切都通,不是通一門另一門不通,不是的,全通了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

  這總結,華藏無異極樂,華藏就是極樂,華藏跟極樂不二。我在新加坡講《華嚴經》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有人問我,《華嚴》跟淨土如何來理解?我告訴他,很簡單,華藏好比新加坡,這你懂了,極樂淨土好比是烏節路,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路。我說你從這個比喻上去了解,是一不是二,最精華的一處,華藏最精華的一處就是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個學校,阿彌陀佛在那裡示現的,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地球上示現,很相似。他在那裡辦學,在那裡成就,一切眾生到他那裡去,都圓滿成佛,圓滿證得究竟。如果我們真知道這回事情,真相信,還會有妄念嗎?每一秒鐘我都要爭著念阿彌陀佛,我都不能把時間讓它空過,真正做到了淨念相繼,為什麼?恨不得馬上去。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,那是什麼?那真相信了。人到那個境界,《無量壽經》可以不要學了,學了沒用處。《無量壽經》終極的目標就是這個,就是希望你徹底認識了,一切放下,就這一句名號,你就證無上道。所以,鄉下的阿公、阿婆,什麼經都不懂,就那一句他就往生了,而且時間不長。這是什麼?用心之專,萬緣放下,知道幹什麼都是造業,都是障礙,只有這一個方法、一條路是直通的,通到阿彌陀佛那裡。

  淨土遍收玄妙,《華嚴》的玄妙在淨土,就在這一句名號裡頭,妙極了!《法華》的玄妙也在裡頭,宗門的玄妙也在裡頭,大日如來的玄妙也在裡頭,乃至於今天講科學、哲學,沒有一法不在裡頭,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全都有了。沒有人知道,自己也不曉得。自己也不曉得,真幹,這善根不得了!真念,什麼問題都能解決。

  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,「定成正覺」,你看語氣這樣的肯定,第十二願。

  【我作佛時。所有眾生。生我國者。遠離分別。諸根寂靜。若不決定成等正覺。證大涅槃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一願的願文,句句都是決定、肯定。『所有眾生』,橫的說,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剎土。彌陀本願之大,那就是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這真叫大願。從眾生性質來說,最高的是等覺菩薩,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,最下面的是無間地獄,造作極重罪業的人,有緣全都能往生。善導大師這句話說得好,「四土三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」。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?有很多人自己以為我們業障深重、迷惑顛倒,往生極樂世界大概都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。善導大師會搖頭說,未必,你是業障極重的人,從三途出來,遇緣去往生的,說不定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的,全在遇緣不同。什麼是緣?緣是說你用心不同,你對極樂世界的信心,你對於極樂世界的願心,這個重要,你對於三寶、你對於一切眾生那個心態,都要算到裡頭去。

  真正肯定了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裡頭變現的,跟我是一體,這種人縱然是阿鼻地獄往生,他生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?實報土上上品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品位下的是什麼?太高了,我不敢當,太高了,我不行,我沒有資格到那裡去。你自己把你自己拉下去了。這個事情不能客氣,要直下承當。經上講的字字句句是真話,不是假話,阿彌陀佛自性跟我們自己自性是一個,不是兩個。《六祖壇經》裡面說,惠能的自性跟五祖的自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,人有南北,自性沒有南北。所以他能開悟,他可以直下承當。別人就說:祖師,我怎麼敢跟你比?你太高了,太有智慧了,我是迷惑顛倒。這就不行了。惠能不認識字,什麼也沒有學過,那麼年輕,你看看他就知道自己的自性跟佛性、跟祖師的性是一個性,沒有差別。如果我們有這個認知,往生品位就高了,沒有這個認知不行。

  再有一個就是放下。放下是包袱,什麼都是累贅、都是包袱,總的來說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統統放下。從哪裡放起?從身見放起,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,這個身是假的,身決定不是我。身都不是我了,何況身外之物?於是身外之物有無都不相干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。有與沒有是事,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,這叫真放下。事上放下,心裡還在想,一點也沒放下。事上有,心裡乾乾淨淨,我們前面說過,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,他真放乾淨了。淨宗跟其他的大乘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,淨宗,心裡頭就是阿彌陀佛。像禪宗,阿彌陀佛也沒有,都放下了。阿彌陀佛都沒有了,這是阿彌陀佛全有了,兩個境界是平等的。他沒有,那是圓滿的自性,這個阿彌陀佛就是圓滿自性,有跟沒有是一不是二,妙就妙在這裡。我們在這個地方不能生意見,生意見就錯了。

  我們是個中等根性的人,就是上不上、下不下,所謂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經教就太重要了!方老師當年教給我的時候重視經教,我們從這個門可以入。禪入不進去,絕對不是初學人能入進去,那要惠能那種根性。他老人家告訴我,他說你要知道,在中國歷史上,惠能之前沒有惠能,惠能之後也沒有看到第二個惠能。那只有一個,可不能走他的路子,那太冒險了。教下就是從經教裡頭慢慢的覺悟、慢慢的明白,只要鍥而不捨。這個東西,裡面嘗到法味才行。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沒有離開,在那裡教了二、三十個學生,真正成就的沒幾個人。什麼原因?全心全力擺在這上面去,你才能嘗到滋味,這法味,嘗到滋味就有興趣,有法喜了;沒有嘗到滋味的時候這是個苦事情,天天在讀書,多辛苦,讀到最後沒味道了,不想再讀。講也講不好,年歲一大,記憶力衰退,這些現象都是真實的。所以六十歲以前腳跟站不穩,再往上提升很困難;六十歲這個根站穩了,那你不斷向上提升,決定不動搖。

  而且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概念,就是無我,有我是最大的障礙。有我就有貪瞋痴慢、就有自私自利、就有名聞利養,一大堆東西都帶上了。無我無人也不行,無我要有人。我學為什麼?我為眾生學的,眾生太苦了。這就是什麼?菩提心生起來。自己不知道苦,看到眾生苦,眾生苦我要去幫助他,我沒有德行、我沒有智慧、我沒有能力我用什麼幫他?我們想幫助他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,救苦救難要從根上救。苦從哪來的?苦從迷來的,迷失自性。所有一切苦都是迷失自性,迷得有淺深、有廣狹,時間有長短,各個不一樣,全是從迷來的。樂從哪裡來的?樂從悟來的。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講的是什麼?是破迷開悟,這就是他講經的意義。對初學來講,還是這個大綱領,底下一個小綱領,頭一個小綱領,幫助眾生斷疑生信,這是佛教化眾生第一個目標,首先叫你相信。第二個目標,你明白了,那就是破迷開悟。第三個目標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,你要真幹。要落實到生活上,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,那就有味道了,這只有你自己知道。有明白人知道,一般人不知道,跟你境界相同的人知道,境界比你高的人知道,境界達不到你的,他完全不知道。所以不落實不行。

  我看到許許多多人到最後沒有成就,什麼原因?真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做到,他沒有把他學的東西變成他的生活,變成生活才有味道。你們要把《弟子規》變成生活的話,你過的是誰的生活?孔孟的生活,古人講孔顏之樂。孔顏之樂誰知道?你真正落實你就知道了。他不能落實,說這個東西很小的東西,小孩去學的,我們哪要學這些東西?錯了!小孩學的東西他要全學會了,他現在學東西就真有深度了,為什麼?它變成智慧。因為他沒有落實《弟子規》這些東西,他所學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知識,我們在那裡頭得不到養分,智慧是精神的養分,知識不是的。

  今天這個社會問題,我們是真正參加十幾次國際會議,那對我們有好處,我們在那裡才恍然大悟,才明瞭知識有侷限性,知識解決問題後頭都有後遺症。才佩服東方中國老祖宗跟印度,真了不起!為什麼中國還存在,這個文明古國沒有消失?就是他有智慧。智慧從哪裡來?智慧是把這些德目統統落實,做到了,真受用!方東美先生當年介紹給我的時候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不假,我真嘗到這個味道,一生感激老師,改變了我的命運。這麼好的一個東西,沒有人指點不知道。指點的人是關鍵,你必須對他有信心,真正佩服他,你才肯聽話。他要不聽話,你的本事再高沒用,你教不了他,你跟他沒緣。

  這是以後我們入佛門,看到一些語錄、山誌裡頭有記載,年輕參學的來參訪,見了老和尚。而老和尚會告訴他,你的緣不在我這裡,你到某某地方去,你的緣在那個地方,到那裡會成就。他聽話,到那邊參訪,真成就了。難道這個老師比那個差嗎?古人記載東西很簡單,肯定初學人到這邊來一定會問他,這些都沒有記載的。問他:你叫什麼名字?你是哪裡人?你家從事什麼事業?肯定問這些的。你對這個道有興趣,什麼原因?問清楚之後,古大德當中,你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是哪些人?現前在世的這些,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?他說出他最佩服的、最仰慕的,你叫他去,去跟他,準有成就。他如果說是我對你最仰慕、最佩服,那你就留下來,你在我這兒可以成就。就這麼個道理,他不是有神通。他心目當中最仰慕、最佩服的,你叫他跟他去,他聽他的話,肯定百分之百的順從,他就會有成就。他沒有把我擺在第一位,我的能力比那個更高都沒用處,他不會聽我的。所以緣在哪裡?什麼人跟你有緣?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,那個人就跟你有緣。

  老師實際上差一點沒有關係,他只要肯聽話,你真幹,將來你的成就超過老師,這個常有的。老師歡喜,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一代比一代強,老師高興。一代比一代衰,一代不如一代,就完了。我們今天看今天的現象,就是一代不如一代,倓虛法師這一代比不上諦閑,倓虛法師的學生沒有辦法跟倓虛相比,這一代不如一代。什麼原因?就是沒有真做到,就這麼一句話。雖然學很多法門,法味沒嘗到,像吃東西一樣,囫圇吞棗,嚥下去了,滋味沒出來;細嚼慢嚥,滋味才能嘗到,就這麼個道理。我們要想成功沒有別的,真幹!在不在老師身邊沒有關係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在中國最早孟子私淑孔子,孟子好學,仰慕孔子,孔子往生了,不在了,孔子著作還有。他就專門依照孔子的著作,依教奉行,有不了解、不明白的地方,那時候孔子的學生在世的還很多,向他們請教。你看他的成就超過孔子在世所有的學生,後人稱孔孟,稱孔子為至聖,稱孟子為亞聖。儒的承傳被孟子承傳,而孔子那麼多的弟子都不能承傳,給孟子承傳。什麼原因?孟子真幹,雖然這個老師不在了,他的教訓在。換句話說,我們可以私淑釋迦牟尼佛,經典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。我要照這個經典字字句句都落實了,裡面所說的道理是我們的意念,所有的教誨是我們的行為,我全做到了。你就成佛了,你真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傳人。

  你經只會讀、只會講,不會做,與你的意念沒有發生影響,與你的行為沒有發生影響,與你的喜樂沒有發生影響,那是假的。那就是現在所講的佛學,你是搞佛學的,你不是學佛。佛學跟學佛一定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走哪一條路?我們學佛真會成佛,尤其是遇到《無量壽經》,肯定成就,而且成就說不定非常高。同時,這個法門時間不要很長,這個對我們最有利。教下時間都很長,它跟念書一樣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一步一步往上去,要很長的時間。但是這個法門難信,我學佛,方老師沒有說過這個法門,為什麼?不相信。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度那些愚痴的、沒有知識的,專門來接引他們的。我們自己都自視很高,不甘心在這麼低的階層,人都有這個習氣。所以我學佛,可以說前十年不相信淨土。

  我跟懺雲法師住了半年,在埔里茅蓬裡頭,這半年當中,他叫我看了四本書。第一個是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那個時候只有正續兩編,瑞成書局出版的,四冊,再就一部《彌陀經疏鈔》,蓮池大師的,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幽溪大師的《彌陀經圓中鈔》,我在山上看這四本。他要我把科判用表解畫出來,我做出來了。我做出之後我非常驚訝,科判一看一目了然。從文學上來說,你能看出這種文章章法結構整整齊齊,那真叫好文章。你不能再加上一句,可以刪掉,你不能去掉它一段,去掉它就斷掉了,它接不起來了,才知道佛經之妙。從章法結構你就體會到,他思想體系多麼精密,讓我們對經典產生敬仰、產生佩服。這是以前我們在學校讀書沒有過的,佛門有這個東西,叫科判。我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就學做科判。

  科判搞清楚,經的大意就明白了,就可以講經了。所以科判是解釋經的,從思想、從章法結構、從文章,這都要下功夫。最初學的時候找短的,不要太長,太長很不容易搞。那時候老師教我們用什麼?用《古文觀止》,都不長,用科判的方法來看《古文觀止》,行,古文可以。所以古文文章好。科判判不下來,那文章就不行,那就不是好文章。我過去那些東西,丟是沒有丟,但是搬了很多次的家,都搬不見了,都找不到了。我也做的一部比較長一點的,《未曾有因緣經》,那個科判我用十行紙寫的,寫了兩本,還是用毛筆寫的,都不見了。現在留在這邊,就是我們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的科判,這個科判的底子是黃念祖老居士給我的,慈舟法師最早對這個經的科判。最早這個經是三十七品,以後重新會集,改成四十八品,我們現在用的本子。科判是愈細愈好,這是講的方法。

  所以學佛,我們深深感觸,為什麼這麼多人學他不能成就?對這些基礎東西疏忽了,以為這個東西不重要。殊不知真實就在日常生活,不能把它變成生活、變成思想,你得不到受用。記誦它的文沒什麼用處,只有在生活當中變成理想的時候就有悟處。這個悟處是什麼?悟處能解決問題,一切人事物我們碰到了,你就有很妥善的方法來解決。這是什麼?這是智慧。我們這些年來,有緣接觸到這個社會的問題,參與國際會議,出席的人都是學者、專家,用現在的話說,都是社會精英,名教授、從政的高級官員。遇到問題,我聽聽他們的方法,就很清楚。我們有緣參與,這是意想不到的事情,這個事情與我們出家、學佛風馬牛不相干,移民到澳洲才碰到這個緣分。不過我們在這個之前做了一樁事情,這樁事情就是這個因緣的源頭。我在新加坡,二00八年、0九年把新加坡的九個宗教團結起來了。這樁事情做得非常好,新加坡當時的總統王鼎昌,對這樁事情非常讚歎,我們見過幾次面。對新加坡社會的安定起一定的作用,宗教徒與宗教徒之間能和睦相處、能互相協助。這個緣是從這兒開頭的,這源頭,我們學的東西用上了。

  實際上都很簡單,告訴大家,就正如新加坡當時曾士生部長訪問居士林。在居士林吃飯,他問我,你用什麼方法把宗教團結起來?新加坡宗教理事會他們有組織,五十年,歷史悠久。每年這些宗教的領袖們過年一次聚餐,每年就這麼一次,平常都不往來,各人搞各人的,五十年都是這樣的。我們去的時候真的起了作用,互相往來了,而且往來很密切。每一家大日子、大活動,統統請客,請其他宗教統統來參加。二000年新加坡天主教聖誕夜望彌撒,邀請我們居士林五十個出家人,穿袍搭衣在他們的教堂參加彌撒。他們看到都呆了,怎麼那麼多和尚在這裡面?宗教是一家,很有味道。

  宗教因為有糾紛,這都是有誤會,誤會怎麼起的?彼此不了解。就正如我在台中遇到這個事情,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,居士的身分,跟李老師學經教。遇到這個基督教的信徒,他也是好意,沒有惡意,人也是個好人,不知道,在批評,把佛教說得一文都不值。他的教堂就在我們隔河,隔一個柳川,我們在南面,它在北面,很近,走路大概五、六分鐘,那個教堂。以後我們就變成好朋友。所以我告訴他,經典要學習,要真正理解,神聖留下來的東西,一定有它好的長處、優點,要不然怎麼能傳幾千年?難道幾千年當中沒有一個明白人,都是糊塗人嗎?都是迷信嗎?不可能。幾千年都沒有被人揭穿,你能夠揭穿,真了不起,不能不佩服你。可是你說的,你要內行,內行你一定把經看懂了,經裡頭哪些毛病挑出來,來問。

  我在學校念書,南京的時候,我住在一個同學家裡,這同學是老朋友,抗戰期間在貴州我們同學。他是南京人,以後勝利之後我住在南京,我就住在他家裡,他一家人對我非常好。兄弟姐妹七個,小朋友多,他是老大。他家裡三個宗教,老祖母念佛的,媽媽是基督教徒,爸爸是回教徒,所以在飲食方面就很難協調。但是彼此互相遷就,還有中國倫理道德的底子,所以這一家還過得去,多元文化。我對於伊斯蘭教那些知識,是從他爸爸那得來的。中國的伊斯蘭已經被中國文化影響了,因為他們非常尊重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他們非常尊重,融入他們經典裡頭。所以經典這一部分,中國《古蘭經》有,外國沒有。印尼爪哇那些回教徒是鄭和傳過去的,有中國的文化在裡頭。蘇門答臘就不一樣,蘇門答臘是從東歐傳過去的,那裡就很強悍,爪哇就很柔和,它帶著有中國傳統。你不好好去學你不知道,真的認識了,我的心就定了。

  佛法裡頭講信,跟宗教講信不一樣。我在美國碰到一批基督徒,來找我。淨土宗是信放在第一,他說我們基督教也是信擺在第一,我們一樣。我說不一樣。他說為什麼不一樣?我說你們第一個信什麼?信上帝。我說這就不一樣了,淨土宗第一個相信自己,那怎麼會是一樣?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這他就呆掉了。我說第二個才信阿彌陀佛、才信釋迦牟尼佛,他擺在第二個,信他。第三個信理,第四個信事,第五個信因,第六個信果,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。你們除了信上帝之後就沒有了。所以一定要多接觸、多交流、多互相分享,大家就明白了。明白之後,就採人家長,捨人家短,充實自己,我們自己才能向上提升。今天我們如何來增上我們的信心、願心,這是很大的事情。最好的方式就是經典,認真向經典學習,我們的信願就堅定、堅固,我們這句佛號就會相應。信願不堅固,這個佛號很不容易相應。大勢至菩薩講得很精要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六根攝不住,淨念不能相繼,常常中斷,這都是什麼?教理基礎不夠,又不能像這些阿公阿婆那麼老實。人老實很可貴,他什麼都不懂,但是他那個信心堅固不動,道理是一樣的。他們往生的品位我們無法估計,真的是遇緣不同,決定不能夠輕視。

  我們看註解,「此第十二願名定成正覺願,往生者決定成佛」,這語氣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「正顯彌陀之本心」,彌陀的本心、本願沒有別的,就是幫助這些人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。「唯以一佛乘」,他教的這個方法就是一佛乘,用這一句佛號成佛。什麼原因?因為你本來是佛,現在又念佛,這不就直接成佛了嗎?成就全在念頭,你的意念是菩薩,你就成菩薩,你念佛就成佛,念天你就生天,念貪就是餓鬼,念瞋恚就是地獄,念愚痴就是畜生,念五戒就是人道,念十善就是天道,不就是念頭嗎?念什麼成什麼,念佛當然成佛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有證明,十地菩薩地地都是念佛,那是給我們做證明的。十地菩薩往上去就成佛了,怎麼成佛的?念佛成佛的。這句話很重要,十地菩薩,地地不離念佛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心就定了,它有道理在,它不是隨便說的。

  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不是極樂世界這個佛的名號?是的。我為什麼念他的名號?你要曉得,他這個名號是所有一切諸佛共同的名號,而且是自性的名號。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翻成中國的意思,不是不能翻,可以翻的,叫尊重不翻。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無量覺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?我們的本性就是無量覺。所以你要曉得,它是我們本性的名號。法藏成佛他就用這個做名號,念他的名號就念了本性,自性佛。而且這個名號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通號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?這個意思要懂,這不是專念一尊佛,所有一切佛全在其中,但是又是阿彌陀佛的德號。一就成功了,二就有分別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自然成就。最怕你有分別,阿彌陀佛成佛,念他的名號,我念釋迦牟尼佛不行嗎?三十年前,我初到香港來講經,跟暢懷法師住在一起,他就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學天台的。我到天台精舍去看,供養的釋迦牟尼佛,三聖,迦葉、阿難。他每天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不念阿彌陀佛。那個時候我念阿彌陀佛,他不念阿彌陀佛,現在也念了。

  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是念自己,不是念別人。佛菩薩沒有名號,名號是表法的,佛的名號是表性德,菩薩的名號是表修德。哪有名號?老子都說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名號是假的,千萬不要執著名字相。《大乘起信論》馬鳴菩薩就教我們,讀經、聽教,聽教就是聽講,有三個原則要遵守。第一個,不執著言說相,讀經不要執著文字相。第二個,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,阿彌陀佛是名字,觀世音菩薩也是名字,《華嚴》《法華》全是名字,別執著。最後一個,不執著心緣相。心緣是什麼?看到這個,這是什麼意思。錯了,它沒有意思。真的,一點都不假,佛講經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他哪來的意思?

  江本的水實驗,我們用愛心,把愛的意念傳給這杯水,水知道,它反應出來的結晶非常之美。那個結晶沒有通過分別執著、起心動念,沒有,自然的。所以佛給我們示現是自然的,法爾如是,佛所講的一切經論也是自然的,沒有通過心意識。所以,我們用心意識是永遠不能理解它的,不用心意識就懂了。都是自性流出來的,你要用真心你才能看得出來,用妄心看不出來。真心去看怎麼樣?沒意思;沒有意思當中有無量義,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歷代祖師講經說法他怎麼講的,無量義怎麼講的?契合現前當機,幫助他起信、幫助他覺悟。這兩個目標達到了,經法功德就圓滿了。所以這個經,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,活的,它不是死板的,怎麼說都圓。你要是沒有契入的話,怎麼說都是錯誤。所以經要悟,悟了之後講就講圓了,方方面面全講得通,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

  中國文字妙,中國文字不能改。現在的簡體字可以用,但是,現在講繁體字,我們通常講正體字,正體字要學。簡體字,大家都用簡體字,可以用,可是你要是研究中國古籍一定要原文,古籍翻成簡體字意思都沒有了。因為中國文字這個符號裡頭含的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,造文字是根據六種方法,叫六書。而中國文字裡頭,六書裡最多的是會意,看到這個符號,你不知道怎麼念法,但是你能夠看出它的意思。你看思,我講思想,這都是會意。思,心上面一個田字,那個田是什麼?一格一格的,分別,思是分別。想呢?想是心裡頭有相,我想一個人,心裡頭有個形相在,心裡頭有相。思是心裡頭有分別。我們講忠恕,你看那個心中,中是什麼?不偏不邪。它有意思在裡頭,你看到這個,你就曉得它是什麼意思,表什麼意思你就懂。不會念沒有關係,懂它的意思,真妙!一改,意思全沒有了,所以不能改。

  中國文字是寶,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,是智慧的符號。這是外國文字裡頭所沒有的,智慧的符號,只有這一家。所以我相信有一天全世界都會通用文言文,為什麼?文言文裡頭有寶,他要不要?他要要,不懂文言文,這寶你就得不到。中國這個寶就是《四庫全書》、《四庫薈要》,這是中國千萬年那些有智慧的、有大德行人的,他們智慧的結晶,方法的總匯、經驗的總匯,都在那裡頭。文言文是一把鑰匙,你能夠拿到,你就能夠開啟這個寶藏,智慧的寶藏。不懂怎麼行?文言文,想學文言文,用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學會,兩年專攻。專攻的方法,讀一百篇古文,最好是能背誦、能講解。以前李老師告訴我們,熟讀五十篇古文,你看文言文沒有問題,你可以讀誦;如果熟讀一百篇文言文,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民國初年學生,小學生,寫的文章,現在大學文學院寫不出來,寫得真好。他從小背書,四書五經他都會背,將來寫文言文一點不困難。

  所以要背的東西,最好在十二歲之前,記憶力最好的時候,完全讓他背誦,全背過,到十三歲之後才開講。你看中國教學的方法他把它分成兩個階段,先不講,就叫你背,背的標準看你自己的能力。從前的書本也是非常符合科學,木刻版,一面十行,一行二十個字。無論哪個地方刻版都一樣,所以說第幾行第幾個字,相同的,太方便了。現在的書不行,你要找哪一家出版的,還得第幾版,它常常不一樣。中國古書是一樣的,非常整齊。它沒有標點符號,標點是自己去圈。小朋友記憶力最好,就用他的記憶力,該記的,這一生要記的,全部都在十二歲之前完成。念了之後,到七、八十歲都不會忘記,寫文章引用這些經典,隨手拈來,不要去翻,他都記住。哪有像現在這麼苦,用多少參考書,在從前不需要。李老師就受過這個苦頭,就受過這個訓練,所以他寫東西、寫文章引經據典他不需要找參考書,我們很佩服。他說你要曉得,跪磚頭跪來的!背不出罰跪,跪磚頭,你不敢不用功。現在沒有跪磚頭的了,從前叫嚴師出高徒,老師嚴格,真罰你、真打。現在不可以,現在有人權,不可以侵犯人權,侵犯人權學生會告你、家長會告你。所以現在老師不敢教。父母也不敢教,父母要嚴厲教小孩,在美國,鄰居看到了,打電話給警察。警察來的時候,你怎麼可以虐待兒童?沒有法子。有些中國人父母,小孩不聽話,把他開車開到曠野,狠狠打他一頓,然後再把他拉回來,鄰居看不到。

  所以一個人,你看在古時候那個時代,方法、這些理論大家都懂得,家家都教,世世代代中國人才輩出,都是聖賢。現在把這麼好的東西丟掉了,真可惜,我們有義務、有使命要把它恢復起來。我聽說現在國內也有真的有覺悟的人想做,做實驗。先做實驗,實驗成功了,大家就知道這種教學真好、真管用,慢慢再普遍。第一個做實驗點的,功德無量無邊,把底下的孩子全都救了,這功德多大!什麼都要做榜樣,學佛也得做榜樣,不做榜樣不是學佛,你自己不會成就,你也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情,一定要自己做榜樣。求別人難,中國古人說的,登天難,求人難。求自己不難,求人真難!

  所以彌陀本心只有這麼一個念頭,幫助眾生成佛。「廣度無邊眾生於究竟涅槃」,什麼眾生都度,只要有緣,而且緣就四個字,信、願、持名,這就有緣。你相信,你願生淨土,你真肯念佛,這種人就是有緣眾生,生到極樂世界,佛就真幫助你。「願文中,遠離分別,諸根寂靜」,這是《宋譯》的,「若不決定成等正覺,證大涅槃者,不取正覺」,這個經文是《唐譯》的。念老在這些地方講得很清楚,就是說明這個句子不是夏蓮老自己造的,全部是五種原譯本裡頭的原文。前面兩種會集本,有時候把字改掉了,他一個字沒有改,完全是原文,這就讓我們對他這個本子生起信心。『遠離分別,諸根寂靜』,這兩句重要,這兩句就是大勢菩薩所說的「都攝六根」,遠離分別就是都攝六根,「淨念相繼」,諸根寂靜這才有淨念,用清淨心念佛,管用。

  經上說得很多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我們往生淨土真正的道理就是心淨則佛土淨。我們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心淨下來?就是用念佛的方法。念佛的方法第一個階段就是把清淨心念出來,我只有這一句佛號,有雜念了,趕快佛號提起來。第一個念頭是雜念,第二個念頭是佛念,把雜念放棄了,這叫真念佛、會念佛。就是用這一句念頭取代所有的雜念、妄念,就這麼個意思。因為雜念、妄念斷不掉,我們沒有禪定功夫,斷不掉,就用這個方法,用一念除一切念,這是第一步功夫。一切妄念都沒有了,這叫功夫成片,念佛功夫成一片,裡頭沒有雜念。這是念佛三昧最初的階段,在佛法裡也叫做功夫成片。有這個效果的時候,往生就有把握了,我只有佛念,沒有雜念。說實在的話,想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去,還有壽命,我不要了,我想早一點去,真行,阿彌陀佛就來接你,因為他相應。有雜念在裡面就不相應,你念,佛不來;沒有雜念,你念,佛就來。淨與淨起感應道交,淨與雜它不起感應道交。佛雖然知道,我們不管是雜念、是淨念佛都知道,淨念他來,雜念不來。為什麼?你還有業障、你還有習氣、你還有煩惱,你必須在那裡還得去折磨。到淨念的時候,你的業障煩惱可以放下了,他真幫助你,接引你到極樂世界。這些道理我們都搞清楚,我們一點都不懷疑,才知道這是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,搞別的都在浪費時間、浪費精力,我們搞錯了。這麼單純、這麼簡單,這才是無上的妙法!

  我們這一生可以說遇緣是非常殊勝,不往生叫冤枉!不但往生,要高品位往生。不希求高品位,自然品位往上升,為什麼?心清淨。我還有個希望,我要爭高品位,那還有個妄念在裡頭,那個妄念就是障礙。什麼念頭都沒有,一切都交付給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給我安什麼品位我都歡喜。不要自己去有意見,我要這個又要那個,不要,不要去給阿彌陀佛分別這些東西,什麼都聽阿彌陀佛安排。又何況極樂世界雖有品位,四土三輩九品,實際上是平等的,從得的身相就完全了解,身相平等。《觀經》上所說的,你到極樂世界是什麼身相?身體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,一絲毫都不差,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。這個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對當時印度人說的,不是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,《觀經》上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生到極樂世界都是這個相。

  真正要想了解極樂世界,就是這品經,四十八願。這四十八願在極樂世界願願都落實了,願願都兌現了。阿彌陀佛全是為了我們,這是我們的大恩人,真的,不是假的。無量劫來生生世世,誰對我們的恩最大?阿彌陀佛。我們怎樣去報恩?聽話,念佛往生就是報恩。遇到不肯幹,肯幹不認真,這是辜負彌陀的恩德。明明我們遇到了就能成佛,為什麼不幹?還要在六道裡頭受苦,還要造六道的因,真錯了!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修淨業,打個妄想是造六道的因。我們今天每天造六道的因多,正念的少,這力量不夠。盡可能把外緣丟掉,我要好好念佛,我要好好的學經教。學經教也有功德,自利利他,自己斷疑生信、斷疑開悟。

  所以,願文這兩句很重要,我們要遠離一切分別執著。什麼都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,一切隨緣,什麼都好,不要去計較,念念不離阿彌陀佛。在這個世界上住的時間長與短根本不相關,心裡頭沒有這種牽掛,明天往生很好,過個十年、二十年也好。一切都交給阿彌陀佛,他真照顧你,這個人有信用。現在世間人不見得有信用,最可靠的就是阿彌陀佛,說話算話。我們如理如法的要求,沒有不答應的。所以老實念就對了,就沒錯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,「至於《魏譯》」,康僧鎧的本子,這個經文則為「不住定聚,必滅度者,不取正覺」,這是《魏譯》的經文。「善導大師釋《魏譯》時,多以《唐譯》助顯之」,善導大師解釋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文就參考了《唐譯》。「並於此願立四名」,這是善導大師說的。「一名必至滅度願」,滅度就是涅槃,滅是滅煩惱,三種煩惱,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統統滅了;度是度生死,六道生死、十法界的生死,十法界是變易生死,六道是兩種生死都有,這叫滅度。「二名證大涅槃願」,涅槃是梵語,有滅度的意思,但是中國人一般喜歡用圓寂,圓是圓滿,寂就是寂滅。寂滅跟前面意思相同,就是滅度,但是圓是功德圓滿、智慧圓滿、相好圓滿,這個意思就更廣。如來果地上沒有一樣不圓滿,證大涅槃願。

  第三「無上涅槃願」,無上涅槃,只有妙覺才稱無上,等覺以下都有上。前面證大涅槃,圓教初住就證得了,如果要是無上涅槃,那只是妙覺,等覺以下不能稱。「四亦可名住相證果願」,這一願是完全講妙覺如來度化眾生的德用。他住相,住相就是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示現什麼身,應用什麼方法幫助這個眾生覺悟,就用什麼方法。佛無有定法可說,佛也沒有定相可得,這就是《楞嚴》上講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隨心應量。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這是說妙覺如來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的作用,住相證果。你看,雖然住相他證果,在一般住相沒證果,他住相證果。就像釋迦牟尼佛,他住相,但是他證果。證果是什麼?就是說他雖然有相,他沒有起心動念過,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是證果。菩薩住相沒證果,菩薩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;阿羅漢住相沒證果,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就是說他不執著了,他有分別、他有起心動念。得不起心不動念才叫證果,這個果是妙覺,不是實報土的法身菩薩,這個果是講究竟果,無上的果位。

  「《甄解》讚曰:高祖」,《甄解》是日本人作的,日本人對祖師非常尊重,善導大師的學生,好像是道隱。「願名太盡願意」,說善導大師定的這四個名詞,真的是阿彌陀佛的意思,把這一願的意思統統都顯示出來了。「今會本取《唐譯》之文,又以定成正覺為願名,正符善導大師之意」。這個願名用定成正覺,這是善導的意思。「善導大師於四十八願中,稱定成正覺」,第十二願,「光明無量」,第十三願,「壽命無量」,第十五願,「諸佛稱歎」,第十七願,「十念必生」,第十八願,「等五願,為真實願,視為四十八願之心要」。這就是善導大師給我們說的,四十八願哪幾願最重要?這五願,五願最重要。五願裡頭要選一願,那就是十念必生,這是許許多多祖師大德都說到的,十念必生。這是無比殊勝稀有的大願,讓所有念佛人信心十足。不要怕我現在念很亂,功夫不得力,記住,臨終前十念決定得生。所以,這個就給大家提醒一個,臨終助念的重要。怕自己一生心散亂,臨命終時,咽氣的時候那時候一念是阿彌陀佛,決定往生。所以送往生的時候,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明理。現在送往生很多不曉得這個道理,誤了大事,這個都有果報的,不論是有意無意,都有因果責任。

  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