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科註 > 36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十六集)  2011/11/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3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註》,第二百零六面倒數第四行,從註解看起:

  「又《要解》云:故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,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盡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」這是《要解》裡頭的一段文,蕅益大師說的。這一段話非常重要,這一聲阿彌陀佛,就是信願持名。釋迦牟尼佛是修什麼樣的法門成佛的?在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。所以他在五濁惡世行此難行之法,這是給我們做證明,三轉法輪作證轉。佛這樣的宣傳、這麼樣的介紹,他自己要不是修這個法門,我們都會懷疑:這麼好的法門,你為什麼不修?佛果然是修這個法門成佛的。可是這樁事情,古今許許多多大德,你看哪個沒有念過《彌陀經》的,都沒有把這個事情說明白、講清楚,沒有。只有蕅益大師發現了,說清楚、說明白了。我們想想確實沒有錯,證明了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等覺菩薩回轉過來修這個法門,成佛就快了,立刻就成佛了。

  現在,世尊將他修行成佛這個法門,「全體授與濁惡眾生」,毫無保留,告訴你信、願、持名。圓圓滿滿的傳授給你,六道凡夫,濁惡眾生是六道凡夫。這個法真叫難信之法,五濁惡世,不要斷煩惱,不要消業障,單憑這一句佛號,就能往生不退成佛。我們凡夫相信,菩薩不相信,聲聞、緣覺不相信,不是奇怪了嗎?佛把這樁事情講清楚了,凡是能相信的凡夫,乃至地獄眾生,聽到別人勸導他能接受、能相信、能真幹,世尊說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。現前因緣成熟,他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,所以他歡喜接受,就能發願往生,一心專念,他就成功了。由此可知,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偶然的事情,因深,因緣非常深。我們凡夫看不到,佛看清楚了,法身菩薩對這樁事情也只是模糊,不是十分清楚。十分清楚,唯佛與佛能究竟,所以這是諸佛所行的境界。九界,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下面是六道,這叫九界,九界眾生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信解。世尊把這個法門傳授給濁惡眾生,濁惡眾生就決定不是自力所能信解,他為什麼能信解?靠他力加持,無量諸佛的加持,他相信、他能解,他在一生當中能成就。這個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,佛不度無緣眾生,為什麼?無緣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,他對這個生不起信心。

  「由上可見,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,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」。這個上根,裡頭是有密意,那就是無量諸佛在加持他,他跟佛有緣,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。我們要學,怎麼學法?念一句阿彌陀佛,一切諸佛如來都念到了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阿彌陀佛名號的本意就是這樣。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,每一個字用中文翻過來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用中國話來說,無量覺。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?全是,所以無量覺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德號。我們念這一句佛號,一個方向,專對著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這叫一向專念。同時心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一句名號裡面自自然然包含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全都有了,一個都不漏。不但過去佛、現在佛不漏,未來佛一尊也不漏,這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了。這個法門,稱它為無上深妙之法,它確實擔當得起,真的是無上深妙法。所以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。下下根人有上上智慧,得上上佛的加持,他能行,他能解,他能往生。

  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四段,第四段裡頭告訴我們,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。「又本經《菩薩往生品》曰:十方世界諸佛名號,及菩薩眾當往生者,但說其名,窮劫不盡」。修這個法門的人多,非常之多,不是我們這個地區,十方世界諸佛的剎土。一切眾生包括菩薩,與佛有緣,當然他們都往生了,已發願已經往生,現在發願現在往生,當發願將來一定往生。但說其名,窮劫說不盡,哪些人往生。「又《受菩提記品》曰:由於此法不聽聞故,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佛經裡面講的數目字,很多都不是真的,而是表法,表什麼?表圓滿,一個都不漏。這些菩薩是什麼樣的人?沒有聽到過淨宗法門,沒有聽到過阿彌陀佛,很多。不說別的地方,就說我們這個地球,或者我們更縮小,我們這個地區,香港這個地區。居住在這個地方三、四百萬人,這裡頭有多少人信佛的?肯定是少數。這少數信佛的人,有幾個聽過《無量壽經》的?聽過講《阿彌陀經》的?很少。

  為什麼要說聽聞,他不說讀誦?讀誦不一定了解意思,信心、願心不容易生出來,只有聽聞。所以世尊當年在世,沒有帶著大家念經,而是佛講解給大家聽,還接受大家的提問。這個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很多,佛講完一段經文,下頭就有人發問,佛也就給他解答。佛法是許可你提問的,你有不清楚、不明瞭的地方,應該要提問,這一問一答最為契機,當時解決你的疑惑。十二分教裡頭就有答問。聽經、佛的答問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。教下,悟後起修;宗門,先悟後修。宗門的悟是放下,教下的悟是幫助你看破,宗門、教下有不相同的地方。這有一億菩薩沒有聽過這個法門,所以在菩提道上很容易退心。退失了菩提心就變成小乘,為什麼?眾生難度,眾生不聽話,眾生造惡業,讓這些菩薩退心了。

  「又《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云: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,得隨順忍,或入初地。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。」菩薩覺悟、明瞭諸佛及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依正莊嚴,全是心量。心是真心,量,現在科學上講的能量,諸佛如來及一切法統統是心量變現出來的。大乘經裡面常常說的,虛空法界一切萬法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跟識都屬於能量,心是自性的能量,識也是自性的能量,這裡頭有意念在裡頭,有意思、有念頭,大乘教裡面把它稱作阿賴耶的能量。這個能量是本能,本來就有的,而且能量極大。體積愈小能量愈大,體積愈大,能量反而就小,它分散了。體積小,還是那麼多能量集中在一點,所以就變成很大的能量,這個能量能生萬法。

  菩薩知道,當位的菩薩證得了,他得這個受用,受用自在,能利用這個能量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在十法界裡頭現身說法。不是當位,知道有這個能量,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拿來自在的應用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的業障、煩惱、習氣沒放下,沒放下就得不到實際的受用,六道凡夫都沒有。但是濁惡眾生如果能跟大菩薩得到相似的德用,只有一個方法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只要一心專念,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這功夫就成就了,煩惱、習氣、業障自然就沒有了。這什麼道理?煩惱、習氣、業障都必須有個能量去支持它,它才會存在,如果這個能量消失,它就不存在了。那個能量是什麼?能量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是能量,在支持它。如果我們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給它撤回了,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沒有東西支持它,它就不見了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
  我們細細深入去觀察看出這個道理,我們就相信了,相信什麼?相信一向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業障、習氣、煩惱統統可以斷掉,不必去斷它,自然就沒有了。這個道理你要懂,你才會相信;道理不懂,半信半疑,你的功夫很難成就。為什麼?總有疑惑在裡頭,疑惑老是斷不掉。這就是,我們不是不用功,真用功,真想斷煩惱,為什麼幾十年煩惱還是老樣子,甚至於不但沒斷還增長?原因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究竟是怎麼回事情。是我們對於煩惱、習氣、業障我們真的在支持它,常常想它,常常念它,把念佛忘掉了。念它們的時間長,念佛的時間短,所以我們念佛的功夫很脆弱,念煩惱的功夫很堅強,這煩惱斷不了。了解事實真相,明白這個道理,只要我們把它換過來,問題就解決了。把我們念煩惱、念習氣、念業障那個念頭減少,把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時間加長。不但如此,還要特別專注。你看我們對煩惱、業障、習氣那個專注,不要去作意專注,它就特別專注,對阿彌陀佛,想專注,專注不了。這就是我們的病,自己不把自己病找出來,你怎麼個治法?沒法子治。

  那怎麼樣、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,把這個念頭轉過來?方法多,都有效果,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。我自己的經驗,像我這種根性,是用研究經教的方法最好。為什麼?專注,這個東西很專注。念佛念念就沒有了,就跑掉了,就有妄想進來。我專注在一個經典上的時候,三、四個小時好像時間一下就過去了,不知不覺,為什麼?專住。念佛好像一支香一個半小時都坐不住,都覺得時間好長好長,沒有專注。所以各種方法我們都可以去嘗試一下,然後細心去觀察哪一個對我有效,我就用哪一個。等到清淨心現前之後,涉獵其他法門非常容易。功夫一門深入一定要得三昧,三昧就是清淨心,清淨心現前什麼事都好辦了。所以,真正要了知,一切法不離心念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
  「得隨順忍」,隨順忍就是《還源觀》上講的隨緣妙用。隨緣妙用就是此地講的隨順忍,樣樣都隨順,忍是不動心,不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什麼都能隨順。為什麼什麼都可以隨順?因為什麼都是心現識變的。心現識變的東西都不是真的,只有能現能生的心是真的,連能變的阿賴耶都不是真的。既然不是真的,真、妄互相不妨礙,只要你覺悟,就一點不妨礙。迷了就妨礙,覺了障礙就沒有了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你得大自在了。隨順忍的樣子就是大自在。「或入初地」,這是說明,初地以上菩薩證得的。菩薩到這個境界,他「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」。他們到哪裡去了?到極樂世界去了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妙喜世界就是極樂。妙喜這兩個字意思好,喜就是喜樂,妙是什麼?妙是在喜樂裡面不失清淨平等覺,就妙了。不是狂喜,人歡喜到發狂,那問題就嚴重了,著魔了。妙喜是沒有起心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境界叫妙喜。心一片慈悲,慈悲到極處,痕跡也找不到,它真妙。這個裡頭一絲毫的惡意、惡念都找不到,叫妙喜。只能看到究竟圓滿的慈悲,而這個慈悲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不是個波動現象,這叫妙,隨緣妙用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當然是生實報莊嚴土。

  底下,「《彌陀疏鈔》云:故知念佛,菩薩之父,生育法身。乃至十地,始終不離念佛」,這句話重要。「故知念佛,菩薩之父」,這句話的意思就是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,菩薩念佛他就成佛了。所以「生育法身」。法身就是常寂光,法身就是自性,回歸自性叫證得法身。法身清淨,因為法身裡面一切法都成寂滅相。在法身裡頭沒有任何現象,一切法在法身裡頭現象不在了,物質現象沒有了,精神現象沒有了,自然現象也沒有了。為什麼?現象是從波動產生,常寂光、自性裡頭沒有波動現象,只要有波動,這三種現象你就看到了,它就發生。在佛法裡叫念,念就是動,就是波動。無念了,沒有波動,所以它就沒有相,一動它就能現相。

  法身能應一切眾生之感,眾生的感是波動現象,而且是強烈的波動現象,菩薩有應。菩薩之應完全是有感,感要是斷掉了,相就沒有了,所以相是幻相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現象絕對不是真的,物質、精神、自然現象統統不是真的。我們最好在修學時候也能夠常做如是觀,這個觀想就是彌勒菩薩說的,我們今天用秒為單位,一切現象的存在,實際上它只存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這就是它存在的真相,立刻就消失了。現代科學家研究念力的祕密,有提到這樁事情。講意念,無緣無故,沒有理由,忽然蹦出來,蹦出來之後立刻就消失了。這個話不就是講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個念頭嗎?那叫起心動念。但是立刻就消失了,消失第二個念頭又起來,你要知道,第二個念頭不是前面這個念頭,它也不是後頭這個念頭,它確實是獨立的,它跟前後很相似,絕對不是完全相同。《還源觀》上告訴我們,這個現象叫出生無盡,像我們玩萬花筒一樣。萬花筒拿來轉,你看裡面相在那裡動,從來沒有一個相同的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什麼是真的?自性是真的,能生能現是真的。所生所現它有生滅,能生能現沒有生滅;所生所現有現象,能生能現沒現象,無中生有,有還歸無。所以科學家講,意念突然蹦出來,但是立刻就消失了,速度非常之快,而且是一個接一個。這是近代量子力學家,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跟法相唯識講阿賴耶三細相一個意思。

  「十地始終」,十地的始是初地菩薩,十地的終是法雲地菩薩,自始至終專念彌陀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「何得初心自足,不願往生」,這是蓮池大師感嘆,為什麼初發心就自己滿足了,自以為是,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。錯了!到極樂世界你就證得一切大圓滿;不到極樂世界,無論你怎麼修學,你只能夠得知局部一小部分,不能比。為什麼小小一點點就滿足了,大圓滿你不求?末後一句說,「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」。這是講一地到十地,這真的要上上根人。

  下面這一段,「蓋此法門,舉體是事理無礙、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」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「由上可見,持名念佛,乃果覺因心之法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。是法無上深妙,廣深如海,沐其中者,下根人淺游海濱,亦即身在大海,並得海水浴之樂。」這是從比喻上說。首先告訴我們,持名念佛,這個名號是果覺,究竟圓滿果覺的德號。用這個德號來做六道凡夫,也就是濁惡眾生,學佛的因心,因地心,果覺因心。這個方法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,體是理,是道理之所在,用是作用,只有佛與諸佛他們知道。體,果覺,不可思議,用果覺的名號做因,修行的因地,也不可思議。為什麼?因跟果永遠相應,因跟果永遠不離,它真的是連在一起。用這個方法來學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
  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果覺的德號,用這個德號來修行,念念與性體相應。這句話我們如果不能夠體會,你念,念十遍、念二十遍,細細再去咀嚼它的法味,你就明白了。這是成佛無上的密因,密意,確確實實能幫助一個人快速的成就。所以,是法無上深妙,這是讚歎這個法門。深廣如海,沐浴在其中,下根人好像洗海水浴,在海灘邊上,很淺的地方。也是身在大海,不管是淺是深,總都在海裡頭,所以並得海水浴之樂。那麼念佛這個法到底是深是淺?亦深亦淺,淺的人念,他在淺海;功夫深的人念,他在深海;法身菩薩念,可能他在海底。

  「若欲深窮其底」,自性到底有多深,到底有多廣?沒有邊際。「則唯賴上根利智之士」,你要想探求它的深廣,那是什麼人?上上利根。上上利根是修得的,我們慢慢修,像學校念書一樣,上上利根是博士班,我們現在在小學。不要緊,你慢慢向上提升,升中學、升大學、升研究所,你就契入了。這是通途的法門。如果在淨宗法門就特殊了,就這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。首先念佛克服你的習氣、障礙,用這句佛號回歸到你的清淨心。清淨平等心現前,這個叫得三昧,事一心不亂。再深入,深入到能所兩忘,智慧現前,你就得理一心;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理一心,這才是上根利智。

  「若潛水工作者,深入海底,方能知其深廣之無量。」所以,上上根我們人人都有分,就用這一個方法來修,不要再改變。為什麼?它容易,它穩當,它可靠,它沒有障礙。一句佛號念到底,念到自己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你一生都不必改,要是一改了,明心見性這個目標遙遙無期,太遠了!你要到哪一劫才能證得?一心專念,在我們這一生當中,三年五載就能成就。所以時間不是真的,專注到極處,時間空間都了不可得。「故云專接上根,傍及中下」,中下根也都得利益,這個法門叫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則稱為無上甚深微妙法。

  下面要為我們說出來,於此法門,稍生信解,必是上根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「以上一二」,第一段、第二段兩種說法。念老註解上這個字我們沒有改過來,他用甲乙丙三段,我們用一二三。「文異旨同。恰似廬山,橫看成嶺,側看成峰,現相有差,本體是一。」這是教我們,對於整個宇宙的看法、萬事萬物的看法,要能看到它的真相,我們修行的道路才不至於有偏差,你才能找到徑路,不至於走彎路。就好比廬山,廬山跟淨宗的緣很深,在江西九江附近。東晉慧遠大師在這個地方建第一個念佛堂,所以它是淨土宗第一個祖庭,發源地。廬山的風景很美,過去文人、詩人提的詩詞很多,所謂「橫看成嶺,側看成峰」,這都是對廬山的讚歎。「現相有差,本體是一」,這是一座山,你從哪個角度去看,看的景色不一樣;位置不同,景色就改變了。

  「總之,只是這個廬山。故兩說文字雖異,但悉皆闡明兩土導師悲智無量,福慧雙圓。」念老用廬山比喻古大德對於淨宗的根性三種說法,三種說法就像廬山三個不同的觀點看到不同的景色,實際上沒有離開這座山,這個比喻很好。第一段講的專接上根。第二段善導大師講的,彌陀四十八願、極樂世界是專為十方佛土裡面六道濁惡眾生,是以這個為主的;附帶的也攝受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附帶的。第三種說法就是專接上根,它這個上根跟前面第一個意思不一樣。前面那個上根是初地以上的菩薩,這個地方所講的上根人是只要能夠信、能夠發願、能夠念佛,就是上上根。能講得通,有經文作證,佛確實在經文說過,濁惡眾生有緣遇到這個法門,能信、能發願、真肯念佛,這個人過去生中肯定是供養過無量諸佛。現在緣成熟了,無量諸佛加持他,所以他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這一生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,上上根人。說的是這個意思。都是說明兩土導師,娑婆跟極樂,彌陀跟釋迦如來,悲智無量,福慧雙圓,大圓滿!怎麼說他都是圓滿的。

  所以「言專接上根者,正顯如來之大智大慧。蓋此淨土法門,乃彌陀住真實慧,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」。極樂世界怎麼來的?不是有人設計建造的。到哪裡找這樣的工程師,找這麼一個建築團隊?不是。怎麼成就的?是彌陀因地大願、五劫修行,本願功德自然成就。成就之後到現在十劫了,這十劫當中,阿彌陀佛就用這個極樂世界,接引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濁惡眾生,到極樂世界來修行、證果。這個功德多大!無量無邊。所以說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。阿彌陀佛住真實慧,極樂世界是真實慧的成就;阿彌陀佛從真實之際開化顯示,那麼極樂世界就是真實之際。所以只有妙覺如來,這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。

  「彌陀之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圓融具德,超情離見,舉體是事理無礙、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」。一乘願海,沒有第二個念頭,接引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,這叫一乘。不是經歷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成佛,不是經歷這個,凡夫直接就成佛了,沒有當中的,這叫一乘法。所以,《無量壽經》淨土法門是一乘圓教,一乘圓頓大法,在佛法裡頭,沒有比這個更高,沒有比這個更圓滿了。用的方法非常之巧妙,「六字洪名,圓融具德,超情離見」。六個字,上面加上南無,南無阿彌陀佛,就這一句名號。圓融,遍法界虛空界都在這六個字裡頭。我們今天科學家所說的,宇宙之間無盡的這些能量、信息,全在六字洪名當中,叫具德,一樣都不缺少。這性德,就是自性的能量。

  超情離見,超情,超越六道輪迴;離見,離開了四聖法界;情是見思煩惱,見是塵沙、無明。所以舉體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一真法界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是圓證三不退。阿惟越致菩薩已經轉八識成四智,所以極樂世界叫一真法界,凡聖同居土也是一真法界。為什麼?在極樂世界,你不可能有起心動念,不可能有分別執著;那就是說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的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。你還有這個習氣,但是沒有緣,它不起現行。譬如說貪心,你在此地喜歡珠寶,這些名貴的珠寶你去收藏,你對它貪戀。極樂世界那些珠寶,最名貴的珠寶,就像泥土、泥沙一樣到處都是,這個貪戀都沒有了,因為到處都是。物以稀為貴,極樂世界到處都是的。

  你想吃的,念頭一動就在現前,不想就沒有了,想什麼有什麼,你還會起貪心嗎?貪心斷掉了。樣樣都是稱心如意,你就不會發脾氣了,瞋恚心生不起來。沒有對象,怎麼生得起來?看到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滿心歡喜。一切法你統統都通達明瞭,你不愚痴。所以,貪瞋痴慢疑到極樂世界去自然就斷掉了,不需要斷,沒有了。你阿賴耶裡頭有那些種子,外頭沒有緣,統統不會起現行,這是極樂世界的好處!無始劫來的罪業,業習種子,現在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已經產生效果,功夫念得得力,自然就消了,到極樂世界就沒有了,連種子都不存在。為什麼?種子在阿賴耶裡頭,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,所以阿賴耶裡的種子沒有了,全沒有了。所以那是一真法界,那個法界裡頭沒有變化,這我們在經上讀過,應該要很清楚,我們夢寐所希求的就是極樂世界。

  「故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」,你不需要去思量,不需要去分別,自然就知道。為什麼?自性般若開了,心開意解,障礙沒有了。「語言文字之所能及」,不要用語言,也不要用文字,都不需要。人與人之間、人與萬物之間要傳遞信息,我們念頭才生,對方全收到了。所以不要用語言,不要用文字,意念傳遞信息。我們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算不錯了,信息用電信來傳達,還是有這麼多機器在手上,麻煩,還是不自在。極樂世界這些東西全沒有了。極其微細的念頭,念頭才動就傳遍了虛空法界,我們也用一句佛法說,有緣的眾生全收到了。什麼叫有緣眾生?沒有障礙的眾生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障礙,只要沒有障礙的眾生,他全收到了。

  「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」。九法界的眾生,實際上講的十法界,十法界眾生靠自己的力量,不但不能理解,連信心都不容易生出來。換句話說,信解讓我們自然體會到,這都是過去生中供佛、聞法的善根。現前得到佛力的加持,佛力加持多少在我們自己的心態,我們心態要是與性德相應,諸佛如來加持的分量就大;如果我們的心態與性德相違背,佛加持的量就少,就這麼個道理。這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誠敬,我們有一分誠敬,佛加持一分;有十分誠敬,佛加持十分;有百分誠敬,佛就加持百分;有千分、萬分的誠敬,佛就加持千分、萬分,道理就在此地。佛不是不加持,圓滿的加持,你心態不正,自己造成障礙,他加不上。他的加持永遠是圓滿的,我們得到的不圓滿;我們有圓滿的誠敬,那就得到圓滿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做人不誠不敬,不是對待別人,與別人不相干,害是害自己,別人沒有受到障礙,自己反而受到極大的障礙。所以,我們在講席也曾經說過很多次,決定不能用不善的心去對人,要知道對人沒妨礙,對自己造成重大的傷害,錯了。賢首大師《妄盡還源觀》上跟我們講的四德,那是佛弟子修行人四個綱領的標準。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要用什麼樣的心態?那是菩薩的標準。「隨緣妙用」,隨緣妙用就是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,恆順眾生。怎麼樣才能做到?有我執就不容易做到。有我怎麼樣?總希望別人隨順我。菩薩不用,菩薩我執破了,所以菩薩能恆順眾生,眾生難。我執破了才是須陀洹,大乘圓教才是初信位的菩薩,剛起步。無我,跟一切人不對立,沒有成見,放棄成見你才能夠隨順眾生,有這個東西就不能隨順。有貪瞋痴慢疑你怎麼能隨順?所以,隨緣不是容易。佛門的標準,沒有自私自利,沒有貪瞋痴慢,沒有名聞利養,這才能隨順,頭一條。

  第二條,「威儀有則」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表現出來的,是把佛家的倫理道德做出樣子來給人看。做人要像這樣做法,學佛要像這樣學法,做出樣子出來。那樣子是什麼?樣子就是《弟子規》,就是《感應篇》,就是《十善業》,就是菩薩十波羅蜜、普賢十大願王,做出來給人看。日常生活當中,那就是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在哪裡?從早到晚你所見、所聞、所接觸的,就是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是成佛之道。善財在五十三參裡面,你們想想看他的四德,他是不是都做到了?隨緣妙用、威儀有則、柔和質直、代眾生苦,善財童子不就是表現這四樁事情嗎?這四大綱領統攝一切佛法,真修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做出好樣子。

  第三條特別提醒你,與一切眾生相處要和顏悅色,柔和。不能傲慢,不能剛強,不能擺出臉色讓別人看,錯了。我們要看別人臉色,不要自己擺出臉色給別人看,菩薩!擺出臉色給別人看,自己就變成羅剎了,不是菩薩。「柔和質直」,質直是什麼?誠意,對待人是一個真誠心。什麼苦都能吃,「代眾生苦」。修行就從這開始。所以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不能不重視,根本的根本。沒有這個根本,那個四德是假的,有名無實。統統要落實,落在日常實際生活當中。

  初學佛的人,每天在做晚課的時候要做個簡單的反省,想想這些我有沒有做到。早年我在美國,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提了五科作行門的標準。淨業三福,要想想,這三條念念不能忘記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;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;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好好想想我有沒有遵循?這是總綱領、總原則,佛對所有弟子的教誨。然後再想想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能做一次反省、一次檢點,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。最後歸結到,發心一向專念。用的時間不多,十分鐘的時間足夠了,這是真正做晚課。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,早課提醒我這一天不要違背佛陀教誨,晚課我要反省,我今天佛教我做的,我做了沒有?佛不許可我做的,我是不是都能遵守?這叫真正做早晚課。早晚課不是形式,形式的早晚課不好,為什麼?欺騙自己、欺騙佛菩薩。所以,一定要認真自己反省、檢點。

  這個地方的解文裡頭說得好,你看,「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,稍生信解」,不是很深的,稍生信解,「其人必是上根」。我們怎樣?我們要尊重。但是稍生信解,他是上根人,他要沒有好的增上緣,他會退轉。這個遇到之後,我們就有義務、有使命去幫助他、去成就他,這叫護法。用什麼方法?自己做好樣子給他看。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做,只是勸導他,他未必肯相信。我們自己做到了、行到了,就會影響他,他就會受感動。修行在哪裡修?初學佛的人,最重要的就是在處事待人接物,就在這裡修。離開人事物你到哪裡去修?於是你就知道,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來成就我的,都是菩薩。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,所有一切眾生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都是我的老師、善知識;學生、凡夫只有我一個,就是善財。所以他一生成就了,一生圓滿了。日常生活當中。那些善知識代表就是各行各業,各人代表,吉祥雲比丘是代表修淨土的出家人,念佛人。我們看到所有出家修淨土的人,那是吉祥雲比丘。不管他怎麼樣,他就提醒我了,我們要當吉祥雲比丘。

  我們要用善財的心目,他的存心、他的心態、他的眼光,來看這個世界,你就成佛了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看這是什麼世界?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。我們看到是正面的,這個人修得很好,是我們的好榜樣,我們得向他學習;看到一個惡人,專做壞事,我們看到了,這些壞事我們不能學他。反觀自己有沒有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他提醒我,不能做壞事,是我的老師。人人都是老師,人人都是善知識,你怎麼會不成就?認為我自己行,別人都不行,這個人絕對不會成就,怎麼用功也是有限,遇到高名厚利他就會退心,這都是很自然的現象。沒有到極樂世界之前,步步都要小心謹慎,為什麼?一失足就墮阿鼻地獄去了。到極樂世界就保險了,就自在了,不再會有過失。所以,沒有到極樂世界,步步為營,小心謹慎。不跟一切眾生結怨,你菩提道上就少障礙,你為難別人,菩提道上就找你麻煩的人很多。歡歡喜喜跟別人相處,學「謙卑」,你要聽懂我的話,學謙卑,不是謙虛,要學謙卑。這中國的古禮,古時候從小就學,所以他知道對人恭敬。對人恭敬是大福報,為什麼?人人歡喜你,人人幫助你。你要是傲慢的話,人人都不理你,人人遠離你,你虧就吃大了,沒人幫助。一定學謙卑,一定學得為別人服務,菩薩代一切眾生受苦受難。

  怎麼時間這麼快,又到了?好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