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淨土大經專區 > 淨土大經解演義 > 49集

文字檔下載:docpdf【字號:  |    | 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十九集)  2010/5/24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04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,第五十一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。

  「夫《法華》者,乃天台宗崇為純圓獨妙者也,《華嚴》乃賢首宗尊為別教一乘,事事無礙,全圓之教也,今蕅益大師指出,天台之純圓,賢首之全圓,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」。我們就看到此地。前面念老引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世尊在末法的後期,佛法的經典都在這個世間消失,再也找不到。最後還特留此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住世百年,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到最後只剩下這部經。《無量壽經》現在我們知道,一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,將來留在世間的是哪個版本?我們可以肯定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本子。為什麼?九種本子我們展開來看,這個本子裡面的經文非常通暢,念起來爽口,人見人歡喜,肯定往後讀誦的人多,學習的人多,流傳的人多。而這部經的法緣無比的殊勝,我講過很多次,這是第十一次,無論在什麼地方講,聽眾總是比講其他經典多,深深感到這法緣不可思議。所以我們知道,這部經得流傳往後九千年,廣度含識,因這部經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。大師又讚歎說「華嚴奧藏,法華祕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於此」,都在這部經裡面。現在我們接著看,《法華》,這是天台宗尊崇為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純圓獨妙,古大德把它判為一乘教,比大乘還要高一級。一乘教,古大德公認的三部經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梵網》,很可惜《梵網經》沒有傳到中國來,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品「菩薩心地戒品」,全經沒傳過來。《華嚴》是賢首宗尊為別教一乘,這別是特別,這部經裡面所講的一些東西,其他經裡佛都沒講過,這是一乘。什麼東西沒講過?事事無礙。理事無礙,有,其他經有講過,事事無礙沒講過,所以這是《華嚴經》獨有的,稱為別教一乘,全圓之教也。「今蕅益大師指出天台之純圓,賢首之全圓,其祕髓與奧藏,皆不出此大經之外」,這把《無量壽經》抬舉起來。

  「可見此經正是全圓,又為法華之髓,復是純圓」,換句話說,這部經圓中之圓。這種看法,「此與日本諸大德之判教,異口同聲」,這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,念老所引用日本過去這些祖師大德,他們也是這種看法。「正如宗門所謂,一鼻孔通氣者也」,大家的看法完全一致。「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讚《要解》云」,這段文他全引出來,這印光大師講的,讚歎《彌陀經要解》。「理事各臻其極」,理是講理論,事是講事相,都講到極處。《要解》文雖然不多,講得透徹,古德講這部經、註這部經沒說出來的,蕅益大師把它說出來了。「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」,這是印光大師對《彌陀要解》的讚歎,「妙極確極」,妙是微妙、玄妙,確是正確,一絲毫錯誤都沒有,所註解的確實是佛陀的本義。「縱令古佛出世,重註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」,這樣的讚歎,讚歎到頂點,沒有比這個更高。我們要知道,小本《彌陀經》跟這部經是屬於同一類,屬於同一部,對《彌陀經》這種讚歎,就是對《無量壽經》的讚歎,這個經典在整個佛法裡面它佔的是什麼地位,我們就知道。「可見《要解》之判此經如佛親判也」,蕅益大師的判教,如同阿彌陀佛、如同釋迦如來親自所判。這些話都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,我們如果真的相信,一點都不懷疑,這個人的福德善根不可思量,能信、能解這是圓滿的善根。

  這樁事情與有沒有讀過書、認不認識字,給諸位說,沒有關係,書念多了反而產生懷疑。鄉村裡面沒有念過書、不認識字的阿公阿婆,他們聽了相信,他們不懷疑,肯念佛,願意往生都成就,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。我們世間有許多學者專家對它還懷疑,對極樂世界打很多問號,依舊搞六道輪迴。我們想一想,誰有智慧、誰有福不就清清楚楚嗎?我們看清楚一定要回過頭來想一想自己,我有沒有善根福德?緣是遇到了,有沒有善根福德?善根是能信、能解、真信、真解,福德是真幹,大福德的人一定是放下身心世界,那真的福德。我們今天不能說不信,不能說不解,不能說沒有願,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我們信願解行裡面有疑問、有夾雜。為什麼會夾雜?世緣放不下。對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還有貪戀,貪戀裡面最重要的無過於情執。能夠超越情執真正是大善根、大福德,為什麼?他決定成就,而且成就肯定比一般人高。情執太深不肯放下,縱然往生還是凡聖同居土,這個我們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我們是希望自己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增高,還是真的甘心下品下生就滿足?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。果然情執太重,恐怕到時候往生不了,要放下,什麼時候放下?現在就要放下。不要說是現在我還年輕,等我老了再放下,等我快死的時候再放下,恐怕到那時候來不及,那時候你自己做不了主,現在就要養成習慣。

  印光大師教我們常常想著「死」字,天天看這個字,常常想這個字,一口氣不來真的就死了。一定要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時間不長,來生來世怎麼辦?生死一定要認識清楚,身有生死,靈性不生不滅,迷的時候叫靈魂,悟的時候叫靈性。靈魂變成靈性那叫變易生死,學佛的人知道有兩種生死,叫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。我們這個身體生死是分段生死,靈魂向上提升這叫變易生死,那個沒有生死的現象。確實它不生不滅,是靈魂轉迷為悟,它覺悟,覺悟了叫靈性,不叫靈魂。沒覺悟靈魂出不了六道輪迴,覺悟之後它就超越,為什麼?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,不再留戀六道這就超越。不是它沒有能力超越,它留戀這個地方,不想超越,這迷了,所以覺悟就超越。我們要珍惜我們的靈性,不再幹糊塗事,佛在經教裡面教導我們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不但六道不留戀,四聖法界也不留戀。諸位要知道,四聖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,那個地方叫淨土,為什麼叫淨?善惡沒有了。有善有惡是染污不清淨,你看你造的善事,三善道受報,造的惡事是三惡道受報,這在輪迴,六道是染污,是穢土,五濁惡世,這要知道。在佛菩薩眼睛裡面六道是苦海,頭出頭沒,佛看這些眾生常常嘆著說「可憐憫者」,糊塗,本來不需要受這個罪,糊塗。迷得深的人還以此為樂,真的不想出去,只有覺悟的人明白。

  我們這點覺悟來得不容易,幾十年沒離開經教,在經教裡面得到這個信息,長時間的薰習,讓我們逐漸逐漸體會這是真實的事情,有理論依據,一點都不假,應當要把它放下。總得早一天放下,愈早愈好,要是照佛菩薩的標準說,當下就放下,絕對正確。放下你就成就,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,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,放下起心動念你就回歸自性,你就成佛。印光大師在《全集》裡面,最後一本《永思錄》裡有一篇文字,寫的是印光大師是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,可以相信。這個話是大勢至菩薩的讚歎,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暴露,大勢至菩薩對他如此的讚歎,他是什麼人?你看「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」。他是不是佛再來的?這個話的意思,就是他是佛再來的。是不是阿彌陀佛?印光大師沒說明。我們憑著智慧的判斷,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肯定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。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已經成佛,現在在極樂世界,這叫倒駕慈航,以菩薩的身分來協助阿彌陀佛,廣度眾生。

  再看下面這段,「又《疏鈔》云,依賢首判教五分,謂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」,這就五教,小教、始教、終教、頓教、圓教。「今此經者頓教所攝,亦復兼通前後二教」,這頓教,這裡面通前是終教,通後是圓教,這是就華嚴宗的看法,《彌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是屬於哪一類的教學。「又云,四法界者,一、事法界,二、理法界,三、事理無礙法界,此三諸教所有,四、事事無礙法界,唯華嚴一經有之,名為別教一乘」。這裡把它說出來,為什麼說它叫別教一乘,講四法界,這四種法界特別是事事無礙法界,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這麼多經論,只有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到事事無礙,那真叫全圓,所以《華嚴》稱為別教一乘。「以華嚴全圓,今得少分」,這個教跟《華嚴經》比,「圓教全攝此經,此經分攝圓教」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有一部分跟《華嚴經》是等量齊觀的。「故蓮池大師判小本為分圓,故列舉大小二本中事事無礙法界十例,以證《阿彌陀經》分屬圓教」。我們要知道蓮池大師當年在世,為什麼要這樣做法?蓮池大師那個時代淨土宗非常的衰微,在這個社會上一般人認為這是老太婆教,那個時候禪風最盛,佛門裡面普遍都是參禪。蓮池大師知道參禪不會開悟,參禪不開悟,真實的受用就得不到,充其量能得禪定,在那個時候得禪定的人很多。

  得禪定將來到哪裡去?都到四禪天,看你功夫淺深,功夫淺的初禪、二禪,功夫深的三禪、四禪,到那裡去了。一般人疏忽了,天福享盡還是要搞輪迴,諺語所謂「爬得高摔得重」,爬到四禪天,爬到四空天,將來壽命到了到哪裡去?多分都到阿鼻地獄。為什麼?他們誤會了,把四禪、四空天當作是究竟涅槃,產生嚴重的錯覺,他以為他成佛了。到壽命到了,煩惱又現前,他就懷疑,你看佛教我們修行,我已經修到這個程度,為什麼還起煩惱?我們是不是被佛騙了?這個念頭一生,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毀謗三寶的過失就是阿鼻地獄,這就是爬得高摔得重的原因。為什麼他會墮地獄?他對佛懷疑,對聖教懷疑,對修行人懷疑;他自己是修行人,以自己為例子。所以生天不究竟,天上福報大、壽命長,我們要是仔細去觀察,細心觀察就知道,那個壽命長也不足道。我們看水上的蜉蝣,水上的小蟲,在水上跑來跑去,我想很多人都見過,牠的壽命朝生暮死,那是牠的一世,一輩子,早晨生晚上就死。牠要看我們人活上幾十年,不就像我們看天人一樣嗎?確實忉利天人看我們人間,就像我們看蜉蝣一樣。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,我們人間活上一百歲長壽了,忉利天才一天,五十歲就過世,就半天。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的?我們把這樁事情想通,對於天道就不羨慕。

  不生不滅,往生極樂世界就不生不滅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那個無量壽是真話。而且到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人不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,就是真正回歸自性。回歸自性真平等,決定沒有先佛、後佛,就像大海,江河裡面的水,在江河流動的時候有前有後,古人所謂是長江後浪催前浪,有先有後,流到大海裡面去,先後就沒有了。我們六道眾生、十法界眾生,在沒有出輪迴,沒出六道、沒出十法界,有高下等次不同;進入到常寂光,這差別現象完全沒有了。就像江河的水流入大海一樣,平等的現象現前,那真平等不是假平等,智慧德相統統平等。這些事實真相現在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要如何來選擇,選擇我們的將來,我們希望成佛,希望成菩薩,還是希望繼續留在六道裡面求生天?我們的起心動念,我們的言語造作,決定我們的願望能不能達到,你如果真信、真願、真幹,你肯定可以達到。凡夫一生能成佛,這是淨宗法門所說的,中外古今大德都肯定這個說法,把這部經判教等同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一乘圓頓大教。我們對它懷疑,對它沒有充分的信心,還要搞其他的這些經教、法門,認識不清。真認識清楚,別的法門不是不好,我們為什麼不選它?這一生不能成就,它要斷惑,斷惑太難了。這個法門不要斷惑,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功夫得力把煩惱控制,把煩惱伏住,這個我們能做得到,斷惑太難了。但是其他法門不斷惑不能成就,煩惱伏住你只能生天道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,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們再看下文,「可見蓮池大師亦判《阿彌陀經》為圓頓之教,此則中日諸大德之所同也;所異者,或崇之為圓中之圓,或謙之為分屬於圓,此蓋機緣之異,而善巧不同耳」。我們在前面看蓮池、蕅益都說它是分圓,這是什麼?客氣、謙虛。蓮池大師造《彌陀經疏鈔》,《疏鈔》的架式很像《華嚴經疏鈔》。因為那個時代禪風很盛,一窩蜂都去學禪去,祖師慈悲,看到這些人學禪不會成就,但是叫他放棄禪來修淨土,他不甘心,把淨土看低了。所以他老人家也用十玄門,來解釋《彌陀經》裡面所講的義理,說明《彌陀經》跟《華嚴經》是一不是二。因為學佛的人提到《華嚴經》,沒有不尊敬的,沒有不嚮往的,蓮池大師用這個方法,把淨宗提升跟《華嚴》等量齊觀。大家讀了《疏鈔》,才真正認識淨宗的本來面目無比殊勝,跟《華嚴》沒有兩樣。《華嚴經》的圓滿成就,到最後還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最後歸淨土,《華嚴經》最後入《無量壽》。淨土宗在這兩位老人手中復興起來,接著蓮池是蕅益,師徒二人是淨宗的兩位祖師,蓮池大師是第八代的祖師,蕅益是第九代,用心良苦,但是真的,不是假的,句句話都說得有道理。如果是遵從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,圓中之圓,這真的,這個話也不是隨便說的,這是隋唐時代的大德。「或謙之」,謙虛一點,「分屬於圓」,一部分是圓的,蕅益大師、蓮池大師在那個時候得謙虛一點。真正的學者心裡明白,蓮池、蕅益不說圓中之圓,說分屬於圓,這是「機緣之異,善巧不同」,這個話裡頭的意思非常深長!

  「蓮池本懷與善導、蕅益」,蓮池大師的本懷與善導大師、蕅益,「暨日本諸大德何嘗稍異」。從本跡上來說,他們的本都沒有透露出來,咱們不知道;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,他透露出來。所以我們能夠相信這些人不是凡人,凡人做不出來,凡人給《彌陀經》做個註解,能超過《疏鈔》嗎?能超過《要解》嗎?不可能。底下有「蓋《疏鈔》之作,正當狂禪風靡之際,故不得不權宜善巧,俯就群機,而作方便之談」。這幾句話好,說得好,所以不說它是圓中之圓,說它是分屬於圓,是謙虛、客氣,避免爭論,避免嫉妒、障礙,只要大家真正認識淨宗法門,目的就達到。「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,所謂大權菩薩,曲被當機,應病與藥,時節因緣應爾也」。沈居士的話說得對,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,眾生機緣成熟,機緣成熟跟佛菩薩就起感應道交,眾生雖然沒有發願求佛菩薩,佛菩薩知道,不是不知道,你成熟了。什麼叫成熟?能接受,跟你一接觸,你不反對,你歡喜接受,緣成熟了。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講、來接引,你很容易接受,歡喜接受,發心依教修行,這在佛法叫根熟眾生,這個人善根成熟,那就應該用這些善巧方便方法幫助他,成就他們。

  「至於蓮池大師於《疏鈔》中,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,實寓深意,足證苦心。」《彌陀經》裡頭、《無量壽經》裡頭經文有,只是一般讀者粗心大意未能深入,這是真的。我們學佛這麼多年感觸很深,你對於經典的理解,經典可以說深廣無際,沒有邊際的,你能看懂幾分那是你修行的功夫,你的功夫愈高你就看得愈深愈廣,你功夫淺看不出來。所以這部經你永遠讀不厭,昨天看出新的意思,今天又有新意思,明天還有,無有窮盡,所以它法味就濃。跟世間書不一樣,世間書沒那麼濃,它真的是有範圍,你念了幾遍不想再念,為什麼?全知道了。可是佛經、聖人的典籍,你怎麼念,那味道都無有窮盡。中國的四書五經有這個力量,佛法比它的法味就更濃。隨著自己境界不同,境界天天提升,你讀經是天天開智慧。所以你愈讀愈歡喜,愈讀你愈不能夠放手,它有這樣大的攝受力。為什麼?因為它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。自性裡面本來有具足的智慧、德相,是無窮無盡的,自性流的每個字、每一句,都是無量義、無盡義。蓮池、蕅益是什麼人?他看《彌陀經》,跟《華嚴經》沒兩樣,《華嚴經》裡面有的,《彌陀經》裡頭也有,他把它發明出來。我們聽了、我們讀了服,不能不服,他看出來,我們沒看出來,他們入得深,我們入得淺。如果他們是佛,諸佛如來再來的,那還有什麼話說!他們所說的,究竟圓滿的一乘法,來給我們解釋這部《彌陀經》,《彌陀經》也變成究竟圓滿的一乘法。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,道理就在此地。真的通不是假的通,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。

  所以當時他這麼做,確實是把已經衰的淨土再扶起來,再提升起來,這個法門才真正能普度眾生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禪宗好,那要上上根人;不是上上根人,中下根人學習有沒有好處?也有。幫助你提升境界還是有限,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,這是事實。所以你學這些一乘經,你提升得很有限,表面提升,你能夠講得天花亂墜,這是表面的。你能夠發揮在你的文章、著作裡頭,講得頭頭是道,這也是在表面上。內心呢?內心境界沒改,還是自私自利,還是名聞利養,還是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。換句話說,你依舊是輪迴心,學佛也是輪迴事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真正學佛,特別是一乘教裡頭,一乘教講什麼?把我們的輪迴心轉成菩提心,這是一乘道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的修行,你看人家講得多清楚,三輩往生都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你要不把輪迴心改成菩提心,不能往生,為什麼?極樂世界是大乘,大乘的境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。菩提心我們用經題來解釋,大家好懂。菩提心的體,本體是真誠,真,決定不是假的;誠,決定不是虛妄的、不是虛偽的。它起作用,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,對身外大慈大悲,這是菩提心。對自己斷煩惱、學法門、成佛道。煩惱斷了,清淨心就現前;法門通了,平等心現前;覺悟了,佛道就成就。你看這五個字是不是四弘誓願?是的!對外面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大慈大悲度眾生,這不就是四弘誓願嗎?發這個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就相應,我們的心跟佛心相應,我們的願跟佛願相應。

  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提倡專修,訂了一個課誦本,早課念《無量壽經》第六品四十八願,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,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。阿彌陀佛的心是清淨平等覺,我們也是清淨平等覺,我們的心相同、願相同。阿彌陀佛的解,哲學裡面講認識論,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的看法這是解,在哪裡?在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舉綱領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細目,所以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是一不是二。解同佛,我們天天讀誦、天天學習,用這個理論、方法來觀照,照見諸法實相、一切法的真相,你就不迷了,你才真正能做到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學佛是為這個。為什麼要普度一切眾生?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真的是同體。現在科學也講這個道理,科學家也肯定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我們起心動個念頭,無論是有意無意,都會影響到別人,會影響到社會,會影響到山河大地。我們有意無意起念頭太多,剎那剎那都是念頭起來,這世界上居民這麼多,六十多億人,現在因為沒有聖賢教誨,東方人遠離聖賢,西方人遠離宗教,所以現在起心動念正面的少、負面的太多,造成社會混亂,造成有情眾生的病苦,造成山河大地的災變。物質環境、精神環境,它們所呈現的狀態剎那剎那不一樣,與我們的念頭有關係,不是沒有關係。

  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能不能拯救自己?能。能不能拯救地球?能。誰能?你自己,不是別人。求人錯了,求自己對了,這一點都不假,只要把我們的心態改變過來,這一切事相它都改了。理事它都是連在一起的,心態一正常、心態好,什麼問題都解決;如果心態反常,什麼問題都出來。佛菩薩的教誨,聖人的教誨,沒有別的,就是教我們改變心態,告訴我們正常的標準是什麼,倫理是正常的標準,道德是正常的標準,因果是正常的標準。你只要遵守正常的標準,你的問題解決了。我們這樣講也是講大綱。你要問:什麼是倫理?什麼是道德?什麼是因果?你才好下手,你才知道怎麼樣去做。倫理是關係,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事的關係,人與所有動物的關係,人與植物的關係,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,人與宇宙的關係,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的關係,這都是屬於倫理。佛菩薩告訴我們,在這個地球上有些族群古老的聖賢告訴我們,宇宙是一體的,這是講倫理關係,一個生命共同體。關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肯定對這些關係關懷他,常常會想到他,你會愛他、關心他、照顧他、幫助他,這是德。中國古聖先賢講得很具體,在中國這個環境生活,倫理他講了五種,五倫。五倫關係裡頭,第一個德就是愛,父子有親,親愛,這種親愛要發揚光大,發揚到對一切眾生的親愛,你愛他,你就決定不會害他,你真正愛他,你能夠犧牲自己成全別人,為什麼?自他是一體不是二。沒有這個認知,他做不到!

  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給我們做出的榜樣是犧牲奉獻,為一切眾生服務。為什麼?他明白,他覺悟,他知道為一切眾生服務是為自己,不是為別人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道德就是大自然的規律,在佛法叫性德,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,規律就是道,遵守規律就是德。人要是一生都在道德上行走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能奉行而不違背,他的情緒是穩定的,他的心態是正常的。正常的、穩定的情緒,在佛家叫三昧,他起作用他生智慧不生煩惱。所以佛教人因戒得定,戒就是遵守道德的規律,定就是你的思想、情緒穩定,下面就開智慧,智慧開了才真正得受用,這是什麼?自性起用。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示現的就是,歷代祖師大德為我們所示現的也是,真的叫善,至善。中國儒家講「止於至善」,你說這生活多圓滿,這種生活真正的幸福。你不學得不到,愈學你得到的就愈多,你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身心健康。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有福,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。這個世界、這地球災變很多,你住在那個地方,那個地方就沒有災難,這真的不是假的,絕對不是迷信。因為你的磁場純正,沒有一絲毫負面的,你的磁場跟別人的磁場、跟宇宙的磁場,它是相通的,互相影響的。

  你雖然只有一個人正知正見,周邊的人,那麼多人知見都不正,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「邪不勝正」。一個正知正見的人,你周邊可能有幾千個不是正知正見,有幾萬個乃至於幾十萬個知見不正,你這一個正會感化他們。感化別人淺深廣狹也不相同,那是什麼原因?每個人業障習氣不相同,業裡面有淨業、有染業、有善業、有惡業,不一樣,肯定會感受,但是感受的成分不相同。如果我們在這一生、這一世念茲在茲永無間斷,你在這個地方住久了,這個地方就被感化;一個地方感化了,慢慢就會影響其他地區。這樁事情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,過去大聖人所居住的地方、所教化的處所,像佛門裡面祖師大德的祖庭,你細心觀察,當年他在世,他那個地區範圍的人有沒有福報?那些人能夠過得很幸福,這些福報從哪裡來的?現在世界上研究量子力學的這些科學家,他們知道,在量子力學裡有這個理論,感染,你的起心動念別人感染了。你起心動念是善的,他雖然是不善的,這兩個一交流的話就緩和,把不善的意念逐漸逐漸給它軟化,長時薰修,效果就非常顯著。這都是大聖大賢、大善知識對於一切眾生教化的苦心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文,「蓋事事無礙法界,唯《華嚴》一經所專有,故知大師於本經中廣作徵引,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,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,實不容或疑也」。此地講的本經是《阿彌陀經疏鈔》,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裡,他用的是十門開啟,跟《華嚴經》完全一樣。黃老居士註解《無量壽經》也用十門開啟,證明大本、小本跟《華嚴》沒有兩樣。你才真正明白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彭際清居士講的講得好,講得不錯,《阿彌陀經》即是小本《華嚴》。我過去也常常勸導發心講經的法師大德,我告訴他們,你要想把《彌陀經》講好,把《無量壽經》講好,一定要去學《華嚴》,你有《華嚴經》的基礎,你就把這兩部經講活了。這三部經實際是同一部經,《華嚴》、《無量壽》、《彌陀經》,《彌陀經》只提個大綱,《無量壽經》是略加解釋,而《華嚴經》則詳細說明,咱們把這個關係搞清楚。我們學教先學《彌陀經》可以,分量少,先把大綱抓住,再學《無量壽經》,精要懂得了,再看《華嚴》容易,細說那才有味道。這幾句話是說明蓮池大師作《疏鈔》,他的寓意很深,在那個時代用這種方法才把淨宗提升,讓一般大眾對淨宗不再輕視,學習的興趣也濃了。真學,古人跟今人不一樣,古人發心真學,他是真幹,不像現在,所以往生的人多,成就的人多。

  下面是黃念老說的,「茲步大師遺蹤,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玄義」。蓮池大師註解《阿彌陀經》,引用經中十玄門的這些經文義趣。茲是今,現今我們也學習大師的遺蹤,蹤是蹤跡,依循他老人家的方法,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找出經文,跟《華嚴經》所講的事事無礙玄義相通。這就證明《無量壽經》確確實實有《華嚴經》所講的十玄,跟《華嚴經》就沒有兩樣。不指出來,別人不相信,真正把經文找出來、指出來,大家就相信,就沒話說。「華嚴宗立十玄門示此法界之無礙」,這十玄門講什麼?就是講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為什麼?因為法界是一體,既然是一體,肯定有這種現象發生。「名為玄門者,以通此則可入華嚴圓教之玄海,故曰玄門」。為什麼說玄門?以通此,這個此就是十玄,就這十條,你就可以契入《華嚴》圓教,把《華嚴》比作玄海,教海,所以稱之為玄門。前面所講的華嚴奧藏,這個地方講華嚴圓教之玄海,就是前面所講的華嚴奧藏,奧是深奧、玄奧。前面講的是奧藏,跟這裡講的玄海是一個意思,藏是含藏的意思,海是容納的意思,相通。所以你能夠通達十玄就能入華嚴奧藏,華嚴奧藏就是此地講的華嚴圓教玄海。我們一般講入華嚴境界,這大家好懂,入華嚴境界就是過華嚴的生活。那是什麼?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我們雖然不是在一真法界,我們還在此地這個人間,你能證入這個境界,可以說你過與華嚴境界菩薩相同的境界。現前是不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?是的,一點都沒錯,你再不會有障礙了。這個時候才知道障礙從哪來的?從迷惑來的。

  迷了自性,迷了事實真相,所以處處有障礙;這一覺悟、開解,障礙都沒有了,心量也拓開。這個東西有理論依據,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給我們講示三遍,就是三種周遍,示是指示出來,自性它本來就是這樣。這段文裡面,賢首大師舉的例子是一塵,佛經上所說的一塵,現在量子科學家講的是什麼?講光子,跟《還源觀》裡面講的一塵非常接近。他講什麼?就是物質現象的組成是光子,許許多多的光子聚集在一起相續不斷,變成一種物質現象。物質現象繁多是因為這個光波頻率不相同,頻率慢的就變成礦物,頻率稍微快的就變成植物、變成動物。所以是頻率不同造成的,除了這個光子頻率之外一無所有。證明宇宙確實是一體,萬事萬法都是光子頻率不相同造成的現象。這些光子,誰在指揮這些光子?光子為什麼它相續不斷?為什麼變化無窮?《還源觀》上告訴我們,它有三種現象,第一種「周遍法界」,就是一個光子的波,這個波周遍法界。換句話說,跟法界裡面所有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光子,它都是通的,光光互照,它不是獨立的,它有聯繫的。我們這一個人的身體,多少個光子聚集才現這個相,我們跟別人有沒有關係?有關係,跟植物、跟動物、跟山河大地、跟整個宇宙都有關係,而且關係非常密切。這第一個現象說它是獨立的,但是也是圓融的,也是一切相通的。第二個「出生無盡」,變化無窮,隨著念頭變,不管有意無意它統統在變,所以念頭在操縱這些光子。第三個現象是「含容空有」,就這一粒光子含虛空包法界,佛法裡面講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就這個意思。含容空有,空是虛空,有是萬有,一微塵裡頭,一個光子裡頭,它含容空有。科學家還在研究,還沒有徹底搞明白。《還源觀》裡頭講得多清楚、講得多明白,那是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說的。所以你看看這個論的題目「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」,那是難,是不容易。可是我們如果依《無量壽》就容易,你看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就還源,就妄盡還源,妙極了,所以真的圓中之圓。說分屬圓教,當然是大師謙虛,唯有謙虛才會令人尊敬。人不會尊敬傲慢的人,人都喜歡謙虛的人,都喜歡親近謙虛的人。傲慢的人講得再好,下台之後人家理都不理他,為什麼?姿勢太高,不一樣。所以你看大師的謙虛。

  下面「今依《探玄記》」,《探玄記》是賢首大師作的,依《六十華嚴》,就是《六十華嚴》的註解。因為在賢首大師那個時候,《華嚴經》初到中國翻成六十卷。八十卷是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,翻成八十卷,這部書賢首國師沒有看到過,賢首看到的是《六十華嚴》,所以他講解《六十華嚴》用十玄門。依《探玄記》「所說十玄次第,引證經文,以明本經實具十玄」。看看賢首大師講《華嚴經》,《探玄記》是講《華嚴經》,說的十玄次第,用這十玄的次第,他引用的是《華嚴經》經文,《探玄記》裡頭。現在是引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的經文,說明《無量壽經》確實是具足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十玄。「於是則確證本經正屬圓教,即是中本《華嚴》」,這真的一點都不假。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這句話是彭際清講的,這個居士也了不起,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,大善知識。他生在前清乾隆時代,父親的官做得不小,兵部尚書就是現在叫國防部長,乾隆皇帝那個時代的國防部長,所以他家庭環境好。弱冠應該是二十歲,就考取進士,一生沒做官,家庭環境好,什麼也不操心,專門去搞佛法,精通佛法,那不是開玩笑的,這個話他講的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。引《無量壽經》上的經文,與《華嚴經》的十玄完全相應。「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,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」。把《無量壽經》提升跟《華嚴》等量齊觀,是不是淨宗的這些學人要抬高自己的身分?不是這個意思,經裡面確實實實在在具足同《華嚴》的十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