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悟道法師晨間講話—城隍廟教因果教育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一五O集)  2020/7/3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32-007-0150

  諸位同修,大家上午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今天是農曆五月十三,在我們桌曆也有看到今天是伽藍聖眾的聖誕。伽藍聖眾是佛門的護法,是中國佛教寺院的護法。韋馱古印度他就是護法,韋馱尊天菩薩。伽藍是天台宗初祖智者大師那個時代,伽藍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關公,像現在台北民權東路的行天宮供奉關公。在台灣供奉關帝的廟非常多,也非常普遍。一般拜拜,道教比較不清楚伽藍;在我們佛門,大家都知道伽藍聖眾,其實就是關公。關公來當佛教的護法,只有中國寺院。中國漢地的寺院把韋馱跟關公(伽藍)並稱寺院道場的護法神。在藏傳佛教這些只有韋馱,他們就沒有關公,只有韋馱。

  今天五月十三,也是台北市大稻埕,就是迪化街那裡有個城隍廟,這個城隍廟在過去我小時候,我父親都會帶我到那去看熱鬧,就是繞境,現在不曉得還有沒有繞境?最近我們也拍了一個介紹城隍廟的,先從台南,台南那是最早的城隍廟。紀念城隍,現在民間只是流於拜拜、祈福、求平安這種儀式,實際上城隍廟講的是因果教育。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給我們提起,在中國這個城隍廟,它是擔任社會教育,教什麼?教因果,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。善惡的標準,在道教就是《感應篇》。其實這個《感應篇》不只道教,所有的宗教都一樣,它是一個善惡標準,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給我們列出來。凡是順乎我們自性的就是善,違背自性就是惡。所以道家,道法自然,就是根據這個,講這個善惡。那不是我們現代人定的法律,對我有利的,我就定出來,這是善的;對我不利的,那就是惡的。這是自私自利,定出來的,絕對都是善惡顛倒。

  我們學習因果,最重要我們學了一句,就是在生活當中慢慢去修,所謂修行就是把我們不好的那種思想、言語、行為,這在佛法講身口意三業,依照經典上講的標準把它不斷的修正過來,修正到符合經典上的標準,這個叫修行。所以修行,讀經、念經、拜佛,這是修行的前方便,是個形式,最重要的內容,要修正我們身口意三業偏差的思想、言語、行為,依照經典的標準把它修正過來,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。如果不是從自己身心上去修正,那就落於形式,只有形式,沒有實質的內容。所以修行,重實質不重形式。當然形式也需要,但形式上有它實質的內容,那才是最主要、最重要的。我們愈年輕學,愈好,因為年輕,畢竟他累積的煩惱習氣時間還不是很長,他調整比較容易。如果年紀愈大,要修就愈困難。但是也不能不修,人活到老,學到老;活到死,學到死,還是要修。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、聖賢的教育,那也就沒辦法,談不上修。遇到了,我們就應該發心要來修行,這是最重要的。

  《感應篇》講,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是常常會發生的、碰到的,每一天都會遇到這些事情。我們讀到「暗侮君親,慢其先生」;「恚怒師傅,抵觸父兄」,這四句也是有比較相同的一個地方。暗,暗中侮辱,君就是領導,上面的領導,親就是自己的父母親。先生是老師,對老師傲慢、無禮。恚怒師傅,是心裡對師傅的不滿,有怨恨,但是沒有在表情上表現出來,心裡他有怨恨。恚就是兩個土,下面一個心,就是他氣在心裡。怒是瞋怒,表現在外面,對師傅的一個憤怒,不滿。抵觸父兄就是抵突,《無量壽經》講,「魯扈抵突,不識人情,無義無禮,不可諫曉」。魯扈抵突,魯,魯莽;扈,跋扈;抵,抵觸;突就是衝突,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很詳細。《感應篇》講的,就是抵觸父兄,對父母親、對兄長抵觸。抵觸,我們現在講,就是頂嘴、頂撞,這是屬於抵觸。這些我們都是從這個地方要實際上去修。我們碰到這個境界來,我們要知道怎麼去修正自己,這種心態非常重要。

  特別講到這個「禮」,因為現在人他不懂這個禮,不懂禮,他不懂得尊重,就是尊卑長幼,他不知道去行這個禮,不知道尊重。禮,雪廬老人在《論語》、在《常禮舉要》,我們現在正在跟大家一起學習《常禮舉要》。雪廬老人講,實在講禮就是講一個人情世故,世故人情。所以雪廬老人講,如果不懂世故人情,你縱然把《四庫全書》統統念過了,也沒用。這些書講的是什麼?世故人情,世故人情講那麼多!你說佛法不講人情,《無量壽經》不是跟我們講,「不識人情,無義無禮」。沒有道德仁義,也不懂得禮,統統沒有,無就沒有,所以他不認識什麼是人情世故,他不懂。所以我們現在碰到,特別年輕人他不懂得禮。過去我也是不懂,不懂,自己以為自己做得很不錯、很好,實際上我們沒有學這個禮,也不知道自己是失禮了。像以前我在家,有一次到我三舅那邊去,我三舅包一個紅包給我,我硬把他推,推回去了,我沒有包給你就那個了,還給舅舅你拿紅包,這怎麼可以?他一直要給我,我一直把它推,我就是不拿,硬推回去。我覺得沒錯,我不敢拿你的錢,我應該要供養你,你是長輩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我們沒有學過禮,你會不會認同我這個做法?你一定認同,沒錯。後來我到景美圖書館,那個時候圖書館印《常禮舉要》。我們師父在講經當中也講,「長者賜,不敢辭」,長輩要給你的,不管你喜不喜歡,你都要趕快收起來,謝謝,感恩。長者賜給你的,你不能去推辭,推辭就失禮了。所以李老師在《常禮舉要》也講,他說如果在以前皇帝要賜你的東西,你說不要不要,恐怕你就被砍頭了。長者他賜,我們不敢推辭,這是一個禮貌。所以我看了那個《常禮舉要》,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,還以為自己做得滿對的。所以「人不學,不知義」;「玉不琢,不成器」。真的,你沒有學習,真的不知道那個義理,不懂。但現在的人都不學這個,所以我們也不能怪他們。你怪也沒有用,現在只能亡羊補牢,盡量勸大家學,學多少算多少,只能這樣。

  這個人情世故就是說,你這樣會讓長輩感覺晚輩不接受,他會有點心情怪怪的。這是禮節。所以很多事情,我們可能要換個立場來思考,這樣我們就會知道這個禮在講什麼,就是世故人情。所以我也常常跟大家講,就是你這樣對待人,那如果人家這樣對待你,你感覺好不好?有時候我們就不會去想到對方的感受,只想到自己的感受。

  好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。阿彌陀佛!祝大家福慧增長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