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悟道法師晨間講話—護持老人安心自在往生淨土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二七一集)  2022/1/7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32-007-0271

  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,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今天又到了週末。下個星期,三重淨宗別院例行性的佛七,接著我要到中南部,去跟幾個淨宗道場同修歲末大家見見面,所以兩個星期都不在,大家來華藏上班,九點大家自己來佛前讀誦《太上感應篇》。

  我們昨天學習到「正己化人」,今天這句是「矜孤恤寡」,這是照顧孤獨的人。孤獨的人,一般講孤兒,現在還有孤獨的老人,孤兒寡婦,這個是需要社會大眾發心來關懷、來照顧的。除了照顧生活上,物質生活方面,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方面的,也是要照顧。所以這句接著「敬老懷幼」,這是一對。「敬老」現在在大陸、在台灣,社會上也都有敬老這樣的活動,還有福利。在台灣有老人年金,這也是敬老的一個措施,政府敬老,坐車半票的優待,這個也是表示對老人的尊敬。老人幾十年對家庭,對社會、國家也有一定的奉獻,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。所以必須敬老,這個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美德。

  在外國養老院,他們物質生活辦得就相當好,照顧得相當周到,福利也很好,住的環境也很好,但是缺乏的就是精神生活,非常的孤單。老人物質生活再好,如果子女都不在身邊,他也就無法去享受到天倫之樂,這個不是物質、金錢可以來代替的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往年到國外都去參觀養老院,發現了這個問題,老人吃飽了沒事做,拿個凳子到外面曬曬太陽。他也沒有聊天的對象,一天到晚彼此看到都是老人。老人,當然人都會往生,今天看這個抬出去了,明天看那個抬出去了,想想哪一天輪到我了?那種心情跟你在一個家庭裡面看到子孫,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。他看到兒子、孫子出來了,甚至有看到曾孫了,他看到生機,心情肯定不一樣。看到下一代出來,有希望了,所以這個老人他心情當然不一樣。住老人院都是老人,今天這個扛出去,明天那個扛出去,死氣沉沉,物質生活再好,他也不會快樂的。這是我們老和尚到國外去觀察老人院,發現了這個問題。

  所以在三十年前我們淨老和尚就提倡彌陀村的構想,但是到現在一直還沒有實現。他的構想非常好,我們淨老和尚提出來的構想都非常好,也想得非常周到,把一般在國外、國內辦的老人院的一些缺點他都避免了。他這個構想的老人院,彌陀村其實就是養老院,養老院它的概念不是說都是老人,裡面有養老院,它等於是一個社區的計畫,甚至於大一點來講就等於是造鎮,造一個鎮。像六輕工業園區,在雲林麥寮,以前都是沒有人的,一個偏僻的海港、漁港,但現在在那邊他們等於是造鎮,住在那邊一萬多人,比我們雙溪人還多,在那邊工作、上班的一萬多人。所以他的構想是這樣的。這個社區有老人,現在兒女不一定要來跟老人住,我們老和尚的一個構想就是辦學,辦幼稚園,辦教學。幼稚園,每天都看到小孩子、小朋友,你同樣在一個社區裡面,老人看到也等於看到自己的孫子,他看到這個生機,生氣勃勃,幼苗長出來了,看到生機了,他的心情他就會很好。還有,他要辦很多娛樂,如果老人他有什麼興趣,比如說那時候我在中壢善果林,我們老和尚就叫我去買那些老歌。大家如果現在有聽到我在聽老歌,那是以前老和尚叫我去買的。我沒有去買,我這麼一講,同修就送一堆來了,那些老歌統統送來了,國語的、台語的都有。還有什麼?他說去觀察老人院,現在年輕人唱的都是他們聽不懂的,所以那些老人聽了他沒有表情,因為他聽不懂他們在唱什麼,聽不懂那個意思。所以我們老和尚說,你要找他那個年齡層的,他那個時代的,他常常聽的,他聽了就會法喜充滿。所以我們老和尚去觀察國內、國外的老人院,他觀察入微,觀察得很仔細。

  另外就是台中蓮社他們也辦過老人院,但是我曾經聽簡豐文給我講過,他們說同修大家住在一起,一棟大樓大家住在一起,後來各人的生活習慣、煩惱習氣不一樣,後來又吵架,大家就搬出去了。所以你說兩個人要住在一起,還要看他們的生活習慣,他的興趣一樣不一樣、能不能合得來,才能住在一起。不然的話,就要單獨,他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。所以老和尚講,有他自己的小房間,我們老和尚的構想,就像賓館一樣,用賓館這種管理的方式,然後每天有人打掃、換床單、整理。齋堂,餐廳,他自己有一個小廚房,要吃一點他自己想要吃的,他自己可以煮一點。也有公共的齋堂,自助餐,你要跟大家吃,你就去那邊吃;你不去跟大家吃,你就自己煮。自己有個小佛堂,你可以在自己家裡拜佛,有的人他喜歡一個人自己拜、自己念;有的人喜歡參加共修,參加共修有公眾的佛堂。也有講堂,你可以去講堂聽在家出家的法師講經,或者聽傳統文化老師講課,現場的。如果你不去現場,你在家裡有閉錄電視,現在有光碟,你自己在自己住的房間裡面你自己看。外面周邊有公園,還有一些卡拉OK(卡拉OK就是給你唱歌的),還有下棋的。還有我們師父給我講,他說老人如果身體還好,一年辦一次出國旅遊。這個因緣都還不具足,我就是先去做了,所以我從二O一三年就帶我們台灣的這些老同修去大陸旅遊一次,我們停了兩年,疫情的關係就沒有出去。我是想能做的先做,不然這些老同修年紀大了,也不曉得今天明天,這個很難講的。

  古人講「七十不留宿」,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到你家去,你沒有留他住一晚,那個不失禮;「八十不留飯」,八十歲以上的老人,你沒有留他吃一餐飯,也不失禮;「九十不留坐」,九十歲,你看到他,沒有留他下來,說你坐一下吧,那也不失禮。什麼道理?因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,有人說「人生七十才開始」,很多人這麼講,開始什麼?開始老了。《禮記》講七十就叫老,我七十一歲了,我現在是老人了,也有老人卡,我現在是老了。所以我到你家去,你不留我住一個晚上沒關係的,我去外面住旅館。為什麼?可能住一個晚上,明天就起不來了。如果遇到明理的家屬,當然說他自己的身體關係;如果遇到不明理的家屬他會怪你,就是你留他住,不然他回來住都好好的,肯定也不會這樣,就是住在你家才出問題,你怎麼說也說不清楚。「八十不留飯」,就是八十歲,沒有留他吃飯。因為這個也是古禮,就是說可能一餐飯的時間他就出狀況了,特別是身體有狀況的,可能吃一餐飯他就走了。西班牙淨宗學會陳會長,陳永森陳會長他還沒有到八十歲,他才六十五歲,他跟他的家人在餐廳吃飯,中午的時候吃飯,吃到一半,頭低下去就走了,就在餐廳就走了。為什麼?心肌梗塞,因為他有心臟的問題。如果你對老人他的身體狀況不是很了解,不是很熟悉的,當然你不留他吃飯也不會失禮。「九十不留坐」,九十歲以上的老人,可能坐一下他就再見了。總之,如果明理的家屬,他也不會去追究,他不會怎麼樣,也就沒有什麼問題;如果遇到不明理的,當然也就很麻煩。這是古禮,不過現代人他就不懂這些了。

  老人,也不見得身體比年輕人差。像我每一年帶團,都是老人,七老八十的,還有九十幾歲的,像許阿純帶她爸爸九十五歲要跟我們旅遊,他有兒女帶,我們就比較放心了。但是我們到大陸去,去絲路,那個也早出晚歸,而且要爬山走路,車子一坐就六百公里,回到賓館都十一點了,早上一大早六點起床,吃過飯馬上趕路,那些老人都一大早起來,所以老人身體不見得比年輕人差。如果年輕人,我帶大家這樣去操練,恐怕你跟不上老人。所以不是說老人他就一定是很衰弱,這個也不一定,看各人的身體狀況。但是總是從年紀來講,當然老人他是比年輕人要退化,這是必然的。

 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這個彌陀村的構想非常圓滿,而且方方面面考慮得非常周到,他都去觀察,希望有這樣的一個因緣。後來他到美國去,美國因緣也不具足。到新加坡去,也因緣不具足。後來到澳洲去,因緣還是不具足。澳洲的老人院,我也跟老和尚去看過,辦得不錯,但是他們的缺點就是沒有精神生活,物質生活照顧得很好,精神生活非常空虛的。所以我們老和尚的彌陀村就是彌補這一塊,特別我們有佛法,又有遇到淨土法門,那是更圓滿、更殊勝的了。

  彌陀村的成就,還是要看眾生的福報,你有這個福報,因緣具足,它就成就。如果福德、因緣不具足,那就沒有辦法完成,是有這個心願,但是條件不具足。但是這個構想、這個藍圖,我們可以留給下一代。下一代,到哪個時候他有這個因緣,因緣具足了,他們就可以按照我們淨老和尚這樣的構想去建立彌陀村,那個是非常理想的。所以我們老和尚他對老人也非常重視,他就是說你要照顧老人,讓他死的時候不要有怨恨。遇到子女不孝的,他又辛苦一輩子,他要走的時候他的心會不平。就是說怎麼去照顧老人的晚年?讓他過一個比較幸福的生活,讓他走的時候沒有遺撼,他會到好地方去。如果他走得滿肚子不平,怨恨,會墮落三惡道。所以不但照顧老人現在的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,而且還要照顧他往生以後他要去哪裡。當然遇到淨土法門,希望大家去西方去作佛,那才是最究竟圓滿了。

  所以「矜孤恤寡,敬老懷幼」,總結我們老和尚的開示,歸根究柢還是在教育,你要把人教育好,他才懂得去這麼做;人教不好,那個都做不到的。所以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這個教學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這個是根本。一些技術、科技,那是藝,道德仁藝,藝是枝末。枝末,有德,它才發揮正面的作用。你學那個藝,只是學了個技術,你沒有道德,它副作用就會很多,負面的就很多。這個是根本、枝末都要兼顧,這樣才能把人教好。人教好了,事情才能做得好;事情做得好,才能對全人類有貢獻,能夠利益全人類。

  好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