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德國學生訪談—儒釋道扎根教育的重要性 悟道法師主講 (共一集) 2018/2/26 台灣台北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:WD32-005-0001
顧同學:師父,早安。阿彌陀佛!感到很榮譽,師父在百忙之中抽時間給我,回答這些有關儒釋道的問題。首先我自己想解釋一下我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,就是因為我在自己本身的研究,發現在歷史的沿革,儒釋道都有一些互補性跟排斥性,今天是怎樣?就是今天這三個傳統的關係是怎麼樣的?請師父給我們一個開示。
悟道法師:好的。首先非常歡迎我們顧同學來我們華藏的錄影室。今天這個訪談,顧同學有八個問題。第一個問題,就是以宏觀的角度看歷史沿革的交織,在不同時代,可以發現儒釋道在中國這個環境它有互補性跟排斥性。這個問題,首先,我們知道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環境,跟不同的意識形態,想法上、做法都有一些差別,必定會有互補跟排斥。這個現象從中國歷史來看,我們也看到有很多皇帝他都護持佛法,因為佛教並不是中國本土的,它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。很多朝代的皇帝他們都學佛,認識佛法,知道佛教跟我們中國本土的儒、道,它是相輔相成的,是相通的,所以來護持。我們也看到少數的皇帝他是很排斥的,甚至要把這個佛教滅掉,像唐朝有一段時間,三武滅佛,這個時間比較少,也比較短暫。大多數,我們從整個歷史,佛教傳入中國到現在,整個二千年的歷史來看,護持的比較多。
為什麼這些帝王他會護持?因為他有去學習,去深入、去了解,了解之後他知道這個非常好,這個不但對我們中國本土的儒道沒有損害,反而幫助我們更豐富本土文化的內容。因此在清朝這個時代,我們看雍正皇帝,他對儒釋道三教他都學習過,所以他能管理得好,因為他內行,他有去接觸、去了解,他所學的都是正確的。所以在那個時代,清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這三朝,可以說是最好的時候,也就是他們對儒釋道的教育特別的推崇,關鍵就是有去學習,有認識,知道它的互補性。會排斥必定他沒有學習,或者是他錯解了,就是把正確的佛法他誤解了,他錯誤解釋了,產生這種排斥的現象。
在儒釋道來講,我們看,真正他在他那一門,譬如說儒家、道家,他們有他們的經典,他如果修到開悟了,都完全明白了,對這些都知道,融會貫通,就是一經通一切經通。因為真理是一個,真理沒有二個、三個的,真理只有一個,通了就都一樣,就沒有衝突。會有衝突就是還不通,彼此之間會產生很多界限,這個是還沒有通達。就像在世間各種學問、各種學術、各種宗教,好像一棵大樹,一棵大樹長出來上面有很多樹幹、樹枝、樹葉,很多,如果他深入到下面,發現根本都是一個,都是從這一個發展出來的。如果他沒有深入,他就在上面「你跟我是不一樣的」,那就起對立、起衝突。
所以,學任何一種學問,如果他回歸自性,他深入了,一門深入,他開悟了,他所有都能貫通。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他開悟,就是去參學,參訪五十三個善知識,各行各業,在家、出家都有,在家比較多,有四十七個,出家的六個,他就去參學,參學就是增長他的後得智,增長他的智慧。他先修根本智,再修後得智。所以,儒、道如果他們真正通了,實在講也就不會排斥了。我們看現在法師跟古代的祖師大德不同,不同的地方,古代的祖師大德我們都可以看到他的著作,譬如說註《彌陀經》,蓮池大師註的,有很多大師註解經典,佛經不但是引用佛教的經典,還有引用道教的,還有儒教的經典,他三教都能夠來註解佛經,這個就是古時候的祖師大德他們從小就讀儒書。所以學儒的人,儒書是基本他要讀的。儒家是漢朝以後,皇帝定為國家的主流教育,所以大家都要讀。佛、道是社會教育,就是說你這個基本的讀會了,你有時間、有興趣,你再去讀道家、佛家的。
大部分古時候讀書人儒釋道他都讀的,基本是先讀儒書,儒書讀會了,再讀道家的,再讀佛家的。所以不學佛的人他也讀佛經,三教他們都有學習。學佛的人他也讀儒、讀道家的書,學道的他也讀儒家的書,也讀佛家的書。像道家呂洞賓,他就有註解《金剛經》,說明他有讀,他也懂得佛經,他也不是不懂。所以,懂了之後,三教它是互相有輔助。現代佛教界的法師讀古書的就少了,讀古書的少,大部分如果學佛的大概是讀佛家的,他沒有讀儒、沒有讀道,這個當中難免會產生一些誤解、錯解,也不了解,可能會產生一個隔閡,好像那個我們不能去學的。這個也是目前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佛教界,目前是這樣一個情況。所以,我們現在看到佛教界的法師,如果註解經典他引用儒道的就很少。
顧同學:法師,為什麼是這樣?為什麼古代的法師都是引用儒釋道三教來學佛,現代的法師為什麼卻不是這樣,為什麼現代的法師卻只學佛而不學道家跟儒家?
悟道法師:這個問題也問得很好。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淨老和尚現在提倡的,因為現在在中國建國一百多年來,整個環境大改變。中華民國今年是一O七年,就是推翻滿清政權建立的,現在叫台灣。一百多年來,都把傳統這個教育就漸漸的放棄了,就不學了,政府不提倡、不學習,當然人民他就不會去重視,因為政府在主導教育政策。如果政府不重視,認為這個是過時、迷信,不適合現代用了,當然絕大多數的人民都會跟著政府的政策,去學政府提倡的。佛教界的法師他也是從在家學習來出家的,他也是從小接受這個環境的教育,因此去讀儒書的人就很少,因為他也不懂得要去讀,讀道家的也很少。如果接觸到佛法,他有興趣來學佛,當然他也不會去看儒、道的,因為他也不知道說我學佛,學那個好像跟我沒關係,我學佛當然是看佛經,怎麼再去看儒家、道家的書?因為他也不了解儒、道這些經書跟我們佛法它有什麼關係,實際上它是有關係的。如果學習之後他就能夠理解,就能夠去融會貫通。如果他不去接觸,他總是一個隔閡在。
顧同學:那麼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,儒釋道有什麼重要性?我們是怎麼用這些智慧,這些古代的智慧,來落實在我們生活方面?
悟道法師:儒釋道這三個傳統它的重要性,如果現在是中國人提出來,可能大家,不要說外國人沒信心,中國人都沒信心,中國人他對自己傳統文化沒有信心已經一百多年了。對這個傳統文化的概念都沒有,當然更談不上說去深入,因此要生起信心也很難。這個事情就是這十幾年來,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,他提出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他在上個世紀一九七O年代,跟日本池田大作先生談話,他們互相對話。他有提出,說二十一世紀要提倡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,才能幫助這個世界上的社會恢復秩序。現在世界很亂,當時他提出這個看法。當時一九七O年代,那個時候中國大陸正在鬧文化大革命,文化大革命就是把中國文化徹底連根拔除,不只是不學而已,全部要除掉。很多人就質疑湯恩比教授講的話,他說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,人家中國人現在都不要了,要文化大革命,都把它除掉了,你現在說二十一世紀還要這些東西,才能幫助這個世界的社會恢復秩序,當時大家都質疑他這個說法。
顧同學:那他怎麼解釋?他怎麼解釋我們需要中國古代的文化來恢復秩序。
悟道法師:他的解釋,等一下我送你一本書。他寫的很多,就是《展望二十一世紀》,它是英文版的,還有日文版,我們台灣這個中文版是從日文版翻譯過來,是翻了第三道。所以,他講的就比較客觀,因為他是歷史學家,全世界每個國家民族它的歷史、它的演變,他也非常深入。實際上,他觀察很多這個世界上的古文明,他做了很客觀的分析,所以他講的也不是隨便講,就是他是有根據的。到現在這個二十一世紀,我們老和尚是接湯恩比教授去提倡這個,然後把湯恩比教授的觀點再把它提出來,實際上去落實,去做出一個成果給大家看。所以,在廬江湯池小鎮就做了個實驗,三個月就得到很好效果,然後在二OO六年再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報告這個成果。所以,現在世界上的人就慢慢的認識儒釋道的文化,慢慢的了解。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推廣《群書治要》,現在也翻譯成六國語言,來跟全球人類分享。所以這個重要性,我想請你先看湯恩比教授的《展望二十一世紀》這本書,因為他內容寫得很多,可能會比較詳細一點。
顧同學:他寫出這本書之後,法師或者老和尚,有沒有發現在西方國家有沒有影響?
悟道法師:西方國家,在英國來講,肯定是比較直接受影響的,其他歐洲國家,我想也多少會受到影響。主要是他提出來的觀點,後面要有人去證實它這個觀點。證實就是說,你要學習儒釋道,然後要怎麼去做,它對這個地球上的人類有什麼幫助,對這個世界和平有什麼幫助,這個必須後續要有去推廣、去學習,還要去做出來成果給大家看。不然你沒有做出成績,講了半天,他也是覺得很空洞的,覺得就是一個理論,不能變成事實。
顧同學:是,理論跟事實都要一起。
悟道法師:有理就有事,你有理論,就是你怎麼把這個理論去落實在事實上,達到我們要的目標。
下面這個是你提出台灣四大名山,跟華藏淨宗學會儒釋道有什麼不同的?
其他佛教團體主張是人間佛教這個觀念。其他道場不會提倡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、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因為他們道場認為說這個不是佛經,《弟子規》是儒家的,《太上感應篇》是道家的經典,他們覺得說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經,不可能學不是佛教的經典。這個觀念是一般現在佛教界普遍的一個觀念,這個基本觀念當然是沒有錯,你學佛當然是要學佛經為主。但是佛並沒有規定不能學佛教以外的這些經典,佛並沒有規定這樣。
在四依法裡面講,第一個就是「依法不依人」,皈依三寶的佛弟子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那佛不在了,以前佛在世,有佛在,我們有什麼問題,我們去請教佛陀,佛陀幫我們解答,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。佛不在了,沒有人問;沒有人問,就是佛當年在世講經留下來的經典,就是法。《大藏經》每部經都是法,我們現在只能依照佛在世的時候他留下來的經典,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你去找,好像古時候的藥方留到現在,古時候人害的病,他是什麼病,當時佛怎麼治的,那個藥方留下來,現在我們去找。現在沒有佛可以問,只能我們自己去找,找這個經典,我的問題是哪一方面的,你去《大藏經》找,找我現在需要的,能解決我問題的經典,像我們修淨宗就是淨土三經,法就是經典。佛他有四依法,每部經都是法,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,就是說你依這個法,不管什麼人講的。如果你是三寶弟子,佛經找不到根據,那你不能相信的,佛經有的你才能相信,這叫依法。不管那個人他是名氣多大,他地位多高,他講的如果在佛經上找不到根據,就不能依他的。
第二個就是「依義不依語」,這個義就是意思,語言文字不一樣,但是它的意思一樣就可以,我們也可以依,跟佛講的沒有違背就可以依靠。像《弟子規》講孝悌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孝養父母,講的話差一點,但是意思是一樣的,它雖然是孔子講的,他講的跟佛一樣的,我們也是沒有違背,我們可以依靠。甚至其他宗教講的,跟佛講的都是相應的、相同的,那我們就可以依。並不是說只有佛講的,誰講的、講對了也不要聽他的,那就錯了。所以,依義不依語。
第三就是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。大乘、小乘都是佛講的,因為眾生的程度不一樣,所以佛他講很多層次的,最圓滿的就是佛,這個當中層次都不一樣,如果比較高層次的經典跟比較低層次經典講法有牴觸,我們依比較高的做標準,因為佛都是希望我們提升。像小乘教,他只是證阿羅漢就好了,他也不度眾生,佛希望你要發大心,要度眾生,還要成佛。所以,這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
第四個就是「依智不依識」,就是要理智的,不要用感情。所以理智的辯論,它可以真理愈辯愈明,如果感情用事,大家在那邊強辯,那愈辯就愈不明白,那個就沒有理性。所以佛陀時代這些佛弟子,他們都是一個宗教的教主,他們都有他的徒眾,他對這個宇宙人生有他的看法、有他的說法,有他修學的方法,都不一樣的,他認為這樣,他認為那樣,在佛經上講,九十五種外道。外道不是罵人的話,他是心外求法,你往心外面去求找不到答案。佛也是先去修外道,修到最後他發現沒有結論,沒結果,解決不了他的問題,後來他才放下,在菩提樹下打坐,反照自心,他才找到,原來是要往心內去求,不能往心外求。
所以這些佛弟子他一開始就是跟佛辯論的,我們現在講辯論,就是問問題,佛怎麼說,你對這個怎麼看法。這個當中,他們是為了求真理,他不是說我的就是對的,他就是求真理。所以,這些佛弟子他們也都是這樣的態度。後來跟釋迦牟尼佛交流之後,他們覺得佛他講的有道理,後來就放棄他們原來這個,跟釋迦牟尼佛學,成為佛的大弟子。其實這些弟子不是一開始就學佛,他們自己還創一個宗教。
所以佛法,你看大部分都是有人問,佛解答,會針對他的問題解答,記錄下來就是一部經典。有些是沒有弟子請問的,佛自己主動說的也有,比較少,大部分是問問題的。那個問題很多,每個人的問題不一樣,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問題,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問題,每個階段的問題又不一樣,去年的問題跟今年的問題又不一樣,時時刻刻都在問問題。所以佛天天講經就是這樣。
顧同學:今天佛就不在了,我們今天提出的問題誰幫我們回答?
悟道法師:我們只好問我們每一個時代的,大家來學習的這些同參道友,大家互相切磋、琢磨、交流這樣。
所以講到這裡,就是說在台灣的四大名山他們不提倡這個,立場不一樣,這個主要是每一個名山他們學的師承不一樣,就是他跟的老師學的不一樣。我們淨宗學會是跟中國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學的這個法脈。印光大師是近代淨宗的祖師,這個是佛教界公認的。印祖我們看他的《文鈔》就知道,如果你有時間可以看看《文鈔》,因為他提倡就是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;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。他教人就是他看到現代的人沒有這些道德的修養,一下子學大乘佛法,那是空中樓閣,講得很好,做不到,不實際。為什麼不實際?他沒有基礎。基礎在佛教裡面是小乘經典《阿含經》,講人天這些,分量又很多,大家又不願意去學,不願意學你就沒有基礎了。所以祖師看到這個問題,他就提倡中國本土的儒道,也比較濃縮一點,比較方便,過去讀書人都讀這些書,也比較親切,以這個來代替小乘法,以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,儒道這些典籍。印光祖師還提倡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。這個都是講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,用這個來代替佛教阿含部的小乘法,阿含部也很多。
顧同學:所以華藏淨宗學會是用儒道來代替《阿含經》,就是小乘。
悟道法師:用儒道。這是印光祖師提出來的。印光祖師他一生是提倡三本書,一部《了凡四訓》,一部《太上感應篇》,一部《安士全書》。這三本書來代替佛教小乘戒,因為大家不讀《阿含》,這個濃縮起來,大家比較方便,又是中國本土的祖師大德著作的,大家讀起來比較親切一點。所以,印祖這個法脈,這一派就會去讀這個,其他不是學印祖這一派的,他們就不會去讀。所以這個是師承的關係,就是跟的老師學的不同,因為老師指導的不一樣。《印光大師文鈔》我再請一本給你看看,你就大概可以知道它的內容。
顧同學:所以這個是有兩個不同的法脈的關係。
悟道法師:現在法脈,一般就是分宗派,但是有宗還有派,同樣一個宗還有不同的派。我們這個支派,這是屬印光大師這個法脈,這一派的。因為有很多修淨宗他不一定是修印祖這一派,他也是念佛,這個是很多方面的。因為他修學根據,或他的方式、方法不同,所以它就分了很多宗派。像中國大乘八個宗,小乘兩個宗,每個宗當中它還有分不同的派。像禪宗,六祖傳下來它分五個派,現在在日本都有,都保存著。他同樣是參禪,但是他的方法不同,看你喜歡哪一種,你去找適合你的那個法門來修。所以這個問題,就是我們跟四大名山不同,主要是法脈不同。
悟道法師:下面這個是人間佛教,這個觀念它的重要性。現在是很流行人間佛教。
顧同學:對,就是在台灣到處都聽到這個。
悟道法師:其重要性是,我們一般人就是,現在講人間佛教這個觀念,一般人他比較容易理解。如果講了生死,他覺得好像距離他很遙遠,他想的是我現在生活、我的事業、我的家庭,想眼前這些問題,他不會想那麼遠的事情。所以人間佛教提出來,當然學習的人就會比較普遍,比較多,大多數。人間佛教當然也是非常重要,因為佛法在人間,當然是以人為主的。人間佛教它的理想是主張人間淨土,人間淨土也是大家的一個期望跟理想。但是這個淨土它的定義要定在哪裡,就是怎麼樣才叫淨土,地掃乾淨就是淨土嗎?那這個淨土,佛經裡面講的淨土它的標準很高的,像西方極樂世界,還有東方琉璃世界都有淨土,釋迦牟尼佛他也有淨土。淨土是很高的標準,它是看不到惡人,聽不到惡聲,聽都聽不到的,不可能有不好的事情,也沒有污染。我再送你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你讀了你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。
顧同學:也有法師提出,我們的意識沒有污染的話,我們就看得到淨土。他說淨土本不是一個地方,而就是在我們心裡,所以說我們在這個世界其實也可以實現那種淨土。
悟道法師:心跟境它是一體的,因為現在就是說,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、這個環境,就是我們的心變現的。我們的心跟那個境它是一體的,分不開的,我們是什麼樣的心,我們現在看到的環境就是我們的心。如果你沒有現在這些環境,你說我們的心,講的就很虛無飄渺。心它有相,我們看到這個就是相,你說我心很清淨,你外面的環境很不清淨,這個是講不通。因為佛經講「心淨則土淨」,為什麼環境不清淨?環境不清淨是我們人心不清淨製造出來的,人心清淨,你製造出來就是淨土,就是清淨的世界。你心不清淨,製造出來就是穢土,就是不清淨的,跟我們人心息息相關。《彌陀經》講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,濁就是污染,見解上的污染,思想的污染,還有我們的煩惱,還有整個世界的污染。所以我們講一個比較實際一點的,我們說我們這個地球上,我們不要講佛經那個那麼高的標準,起碼你這個地球不要有戰爭,那才叫淨土。不然一天到晚打來打去,然後說我心很清淨,那個跟實際上也不相應。起碼就是說我們這個地球走到哪裡,沒有人在製造武器,製造武器就是要戰爭,戰爭就是破壞,它在製造污染,怎麼會有淨土?那不可能。你提倡人間淨土只是一個理想,做不到。
所以,你提倡人間淨土,實際上就是要修五戒十善。五戒十善,五戒十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,這一條你要先去落實,連那個小動物都不能殺,大家都持這個戒,第二條就是不偷盜,第三條不邪淫,第四條不妄語,第五條不飲酒(酒不是說完全不能喝,不能亂性,它是遮戒,它不是性戒),這個世間就有人間淨土。如果你不去提倡這個教育,大家不這樣來做,那人間淨土還是理想,因為達不到。但是有少數人做,當然,我現在講的是共業,就是我們地球人類大家共同的業。共同的業,善比較多,還是惡比較多,修善的人比較多,修五戒十善的比較多,那我們這個世界會比較好,不好的事情會比較少;造惡業的比較多,修善的比較少,災難就比較多,好的方面就比較少,這是整體的共業。
當然在這個共業當中有別業,譬如說在這個地球有哪個國家,甚至它很小的國家,它來修儒釋道,修這個五戒十善,它也可以營造地球這一塊的淨土,就是這個地區的,這個叫做別業,個別的。他跟整體就不共,他造惡,我不造惡,他跟整體就沒有共同的業。如果再多幾個國家,那也是個別的。如果這個國家裡面也沒有很多人在修善,但是還是有某個團體、某個公司,像現在大陸有一些企業家,就是他們公司他們就在修這個,他們公司就是營造一個淨土。
顧同學:小小的淨土。
悟道法師:他們大家過得很快樂、很幸福的,老闆跟員工就像一家人一樣。現在傳統文化在大陸很多企業他們在這樣去實驗,得到這個成果。像福州的吳董、蘇州的吳董,他們的公司都這樣經營的。外面都是很污染的,殺盜淫妄,他們這個小環境,他們是淨土。再縮小來講,就是一個家庭,我自己一個家庭大家這樣來修,那我這個家庭是淨土。這個家庭如果都沒有人修,自己一個修,那自己也是淨土。用這樣來講可能會比較清楚一點,不會含糊籠統,我心很清淨。當然就個人來講,你自己心清淨是自己修的,你走到哪裡都是很好的。我現在講的就是整個大環境。人間淨土應該這樣來解釋會比較清楚一點,就是你個人、家庭,或者你的公司,一個社會、一個國家,整個世界,分這樣的範圍來說明會比較清楚一點。
先到極樂世界去,這個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,實在講,也沒辦法完全去要求別人,別人不修我們也沒辦法去勉強他,當然我們在這個世界也多少都會受這個大環境影響,所以才有往生西方淨土,先出國留學再回來。去西方就好像去阿彌陀佛的世界留學,然後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,這個是修淨土它的一個宗旨,它的目的是這樣的。
顧同學:剛才講的四大山,它們的方向好像是不一樣的,他們不會出國留學,就是留在這邊,直接進入社會去改善它。
悟道法師:他留在這邊就是在這裡修,要修到斷見思惑,出六道,破無明,出十法界。但是那個層次很高,現在我們就是一定要從基礎上做起,就是五戒十善要先做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五戒十善做起,講那個才不會是空中樓閣。空中樓閣,好像沒有打地基,然後要蓋樓上的,哪有可能?那是理想。所以有很多人發的願很好,我在這邊要度眾生,甚至有的法師說他要下地獄,問題是我們自己有沒有修到那個程度可以幫助人。好像我們自己都不能解決我自己的問題,我怎麼有辦法去幫人家解決別人的問題,一定是自己的問題解決了,你才能去幫助別人。好像你自己沒有錢,你怎麼去幫助別人?一定是你有錢了,你自己生活夠了,你有多餘的,你才能幫助別人。你自己沒有,你只是想幫助別人,想是這麼想,但實際上幫不上。修行就像這樣,你自己沒有修好,你自己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,你怎麼有能力去幫助別人?那只是一個理想。只是想說他很想幫助別人,實際上做不到,做不到就沒有意義,落空了,講到最後都是沒有實質意義。所以還是要務實一點,就是從這個基礎修,才有可能幫助這個地球成就人間淨土。當然我們在這個世界一天,當然也是要幫助這個世界化解災難。災難沒有辦法完全避免,起碼要減輕一點,不要那麼嚴重。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現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有什麼問題,都會影響全世界。所以,淨老和尚才大慈大悲,在聯合國一直呼籲,大家重視這個教育,重視心靈環保,你心環保做好了,才能改善外面環境的環保。
顧同學:這個基礎就是?
悟道法師:五戒十善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五戒十善,這個都可以深入。還有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它是從做人講到作佛,它是講娑婆世界的現狀,還有講極樂世界,讓你兩個世界做一個對照,就很清楚。《無量壽經》你讀個三百遍,大概就很清楚什麼叫淨土、什麼叫穢土。
悟道法師:我們下面第五個問題。老和尚強調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做為做人做事的基礎,裡面充滿了智慧,但今日不少人認為這些經都是老掉牙、老套,實在這個時代不適用,你問我怎麼來看待這個古代的經典?
悟道法師:因為現代人他這個反應是很正常的,因為他沒接觸過,從小沒接觸過,對這個概念都沒有,而且他覺得好像現在,他感覺他用不到,好像跟他沒關係的。主要是他沒有人跟他講,沒有人教他,所以他覺得不適用。《弟子規》,很多人聽蔡老師講了之後,他才發現說原來他現在面對的問題統統在裡面,他的孩子不聽話,這些問題他也沒有辦法去處理。所以,《弟子規》要聽蔡老師細講,然後就知道它是什麼內容,它是教你怎麼跟家人相處,怎麼跟外面的人相處。這些如果沒有人講,沒有人教,他當然不知道,他覺得這個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。所以,有時候我們要送《弟子規》給人,不要不要,還沒有送到他的手,他就說不要。
所以這個問題主要還是要做一些成果給大家看,也要慢慢去提醒,慢慢體驗。我們也沒有辦法一時要求他就能夠體會、能接受,就是要漸進式的,慢慢的,要有時間。不斷的去推廣、學習,然後來引導,慢慢的大家就會感覺到這個的確,不但很重要,是非常迫切的需要。如果沒有長時間,你短時間,因為斷太久了,大家很陌生的,提起這個,一個概念都沒有,當然這些人認為這個跟他現實生活沒有關係。實際上,跟他的家庭、跟他的工作,最基本的就是婚姻的問題,婚姻如果不好,離婚率太多,家庭也談不上什麼幸福,兒女也會受到影響,家庭、工作、心理這些都會受影響。這些方面沒有深入長時間去輔導,一般人他體會不到,事實問題是都發生在他身上,但是他還是不知道,所以要跟他講他才知道。所以,最主要還是自己做出有些效果,然後有心得,然後才跟大家分享,他才會相信。
顧同學:所以說這並不是老掉牙,並不是古代的,而就是可以用在現代生活方面的一些智慧。
悟道法師:第一個,這屬於經典,所謂經典,就是它是不受時間、空間的限制的,就是三千年前是這樣,三千年後還是這樣,在這個地球這樣,到外星球還是這樣,它沒有時間、空間的限制,真理它就是永遠是真的,它不會因為時間不同它有什麼改變。會改變那就不是真的,那是暫時的,那是虛妄的。真的就是千古不變。以前有很多人去破壞儒釋道,像文革,現在又再恢復,說明破壞的人他是錯誤的,因為真理它總是會禁得起時代考驗的。所以這個並不是過時,因為是不了解,他才認為它過時,了解了,他不管在什麼時代都需要的,在什麼環境他也需要的。
顧同學:第六個問題,就是據我所知,佛的目標是解脫這個娑婆世界,儒釋道,尤其是儒家跟道家的智慧,是怎麼去幫助我們實現成佛之道?
悟道法師:解脫,實現成佛之道,努力修佛,讀佛經。佛家講的這個智慧它是很具體的,要懂得這個具體的就是要有基礎。如果沒有具體落實這三個根的修學,講大乘佛法就會覺得很空洞,摸不到邊,講得很好,講得很玄,講得很妙,但是遇到問題就很煩惱。我舉出一個比較實際的例子。有一個同修,也是我們老同修,夫妻都是老同修,有一天她打電話給我,她說她發現她的同修有外遇,她心裡很煩惱。這個女同修她心裡很煩惱,她問我怎麼辦?我說:念佛。她說:那句佛號太空洞,她現在念的都是她的先生有外遇,她念的都是那個事情。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要講的,就是為什麼要講《弟子規》的問題,如果大家覺得說這些不需要,大概她先生有外遇她不會怎麼樣,反正她也不會生煩惱,應該是這樣的;如果還會生煩惱,那就說明不是這樣,《弟子規》還是很重要的。夫妻之間它總是有一個義務責任在,一個婚姻的維繫。現在都是以法律做一個基礎,其實《弟子規》講的它不是法律,而是倫理。就是說一個義務跟責任,你沒有法律約束,應該夫妻要怎麼做、應該遵守什麼,這是自己要遵守的,這個才是正確的。所以這個就是要從自己心理上去調整,你要對這個有認識,知道應該是這樣的,你心才不會胡思亂想,然後造成一些家庭問題。
所以這方面,如果沒有這個基礎,你修什麼法門都會很空洞的。不只念佛,參禪也是很空洞的,參到最後,你現在碰到一個問題你又解決不了,你說他還會有什麼信心?不會有信心的。基本的問題能夠處理,才能再享受到高層次的,主要是出在這個問題。學佛也不一定說要出家,因為出家人畢竟是少數的,各人有他的特殊因緣,在家還是比較多。像中國歷史上,在家居士成就的人數也不少,他的著作也不少,甚至不輸給出家人。出家是在形式上的一個環境不同,形象上不同,如果說講經說法當然具有它一個代表性,成就關鍵還是在修心,因為出家你不修,光有這個形象也不行。如果是這個形象,你還是要學、還是要修,不是說剃了頭,出了家,換了衣服,就什麼都會了,不是這樣的。
顧同學:心要出家,身也要出家。
悟道法師:對。關鍵、重要是心,身就是看因緣,因為每個人因緣不同,有人有出家的因緣,有人沒有。像我是沒有結婚的因緣,所以因緣到了就出家。像我弟弟他以前也很想出家,但是他有婚姻的因緣,他就沒辦法出家,只能在家修。所以這個就不一定出家。
顧同學:所以說開悟的條件不見得是出家,在家也可以有同樣的成就。
悟道法師:一樣,因為悟是心在悟,不是這個身,是心在悟。六祖開悟,他還沒有出家,他還是在家,他躲在獵人隊,幫獵人看獵物,躲了十五年,都是在家身分。他得到衣缽時,還是在家身分。
顧同學:下面的問題就是我自己本身在看老和尚的影片的時候,發現他強調的是孝跟敬。我們剛才也談到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裡面講的也是孝,《觀經》裡也提出孝敬這個意思,這兩個字,請師父給我們一個開示,解釋這個孝敬在佛教跟儒家的不同,或者跟它相同的地方在哪裡?
悟道法師:儒家的孝跟佛家的孝它的不同,佛家的孝它是講三世,儒家它是講一世,就是我們人這一生,從生到死這樣一個階段的;佛家講的孝是講過去、現在還有未來,講三世,佛家講的是比較圓滿。因為佛家有講在世間的孝道,還有出世間的孝道,就是我們幫助父母了生死、出三界,那是大孝,不要再六道輪迴;世間的孝就是我們一般世間講的孝養父母,這些世間法的孝,來照顧父母,讓父母能夠過一個身心很安樂的生活,這是世間孝。這個孝,世間的孝它的層次也很多,像《論語》裡面,我們看到孔子的學生去問孔子,問說怎麼樣做才叫孝?每個學生問的,孔老夫子回答都不一樣。舉一個例子,就是有一個學生他去問孔老夫子,我要怎麼做才叫孝?孔老夫子就跟他講,說你照顧好你的身體,不要讓父母為你的身體操心,那就是孝。大概這個弟子平常不太照顧身體,做父母的人會操心子女身體不好,會擔心,他說你照顧好,那就是孝。每個人他的身分、他的地位、他的工作不一樣,所以《孝經》裡面講,從人民到皇帝,盡孝的意思都不一樣。所以,根據我們現前的身分地位,要怎麼做才是孝。像我們父母已經過世了,過世就是不在世間,不在世間我們怎麼盡孝?就是把我們修學的功德迴向給父母,還可以幫助他,增長他的福報,往生到好的地方去。
所以,佛家講的孝在《地藏經》講的是最詳細的,怎麼去盡孝,父母過世,家人過世,你怎麼幫助他,你要了解他現在的情況,他的需要。我們凡夫沒有神通,我們看不到,佛菩薩有神通,他沒有障礙,他完全見到,所以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什麼情況你該怎麼做。有些業障比較重的,你要怎麼替他做,業障比較輕的也是要給他修福,增加他的福報,業障比較重的也要替他修福,減輕他的業障,這些在《地藏經》講的就比較圓滿,《地藏經》是講三世的孝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世的。所以,孝這個字就是一個最基本的,它發展出來就是整個佛法,一直到成佛,才是盡圓滿的孝道。
淨業三福第一福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孝養父母是第一句,一共有十一句,包括第二福的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第三福的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十一句。其實後面這個十句也都是第一句孝養父母的一個發展,就是你在學校尊重老師、奉事師長,依照老師的指導來好好學習,這個也是孝順父母。如果子女到學校不好好的學,不好好跟老師學,不聽老師的指導,做父母的他也擔心,我這個孩子在那邊學了學不好,這就不孝。所以,你在學校尊重老師,聽老師指導,也是孝。慈心不殺,就是你要有慈悲心,不能隨便亂殺生,這個也是孝;修十善業,也是孝,這是世間的孝。進一步就是出世間的孝,受持三皈,三皈依;具足眾戒,從五戒、八關齋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;不犯威儀,戒律威儀,出世間的孝。第三福是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,這個是大乘菩薩的孝,那是高的了。所以,後面它還是這個孝的一個發展。所以孝,在家不是只有奉養父母這樣就算圓滿了,包括在我們生活、工作、夫妻之間,方方面面,都是跟孝有關係的。所以孝我們不能只給它侷限,在家裡對父母很孝順這樣就好了,其他到外面就好像沒有關係,不是這樣,你整個生活跟這個都有關係的,都是從這裡發展出來。所以這個孝要做到圓滿就是成佛。
顧同學:所以是從這個字開始(發展出來),是我們的基礎,如果孝做不到的話,後面這些句子都做不到。
悟道法師:現在孝就是基本的一個道德,基本的道德就是要有這個觀念,這個觀念就是對父母的愛,就是說那個也不是什麼人教的,他本性就這樣,天性。天性就從小孩子,一二歲、二三歲,他跟父母就是一個愛心,他就是需要父母,父母也無條件的照顧兒女。他也沒有說你要給我多少錢,不然我不給你吃,沒有,父母沒有跟子女講這個條件,這個純粹就是無條件的愛,就是佛法講的慈悲。所以中國講這個孝它就從這個基本天然的愛,就是說你這個愛心要保持到一輩子,以後不要變,不要很小的時候愛父母,長大就不要了。父母從小養育我們,對我們的恩德非常之大,你不能忘記。所以教是教這個,教這個,這是一個基本的,基本的心態,再發展出來,就是你在社會工作方方面面,在求學方方面面的,都要想到父母。好像你來這裡,有時候要打個電話給父母報平安,我在這邊很好,讓他們安心,這個也是孝。不然他們會擔心,你到那邊那麼遠,不曉得現在生活過得好不好?生活上會有什麼問題嗎?身體怎麼樣?這個都是父母會去想到的事情,做兒女的人也要去體會父母這個心情,就是說你要讓父母不要操心。所以,你必定要有時間跟父母報個平安,照顧好自己,在外面照顧好自己,對父母就是孝。如果在外面自己弄得很不好,那就是不孝。所以這個,可以從這個地方去理解。
顧同學:奉事師長的話,在這個師生的關係中也會表現出來孝這個字,它的意思是跟孝養父母不一樣嗎?
悟道法師:這個師長,中國講倫理就是講人跟人的關係,父母他是一個天然的,倫就是天然的,師長當然跟父母與我們這種關係是不同的,他是老師。所以,父子他是自然就是這樣的一個倫理,老師跟父母不同的地方就是說我們跟他沒有血緣的關係,但是他有傳授的關係,傳授我們學業、道業這個關係。所以古代中國的讀書人,對老師跟父母他是同樣的尊重,只是說老師過世心喪三年,就是說他懷念老師時間有三年;父母,他是要比較具體的,披麻戴孝這些,表現這些形式上,這個就是區別我們之間的關係。所以中國的倫理就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我們兩個之間什麼關係,跟他什麼關係,這個叫倫理。所以,尊重老師跟孝親這個是有密切關係的,因為老師跟父母總是要能夠配合,教育才會教得好。要了解,譬如說做父母的他也尊重老師,他就教孩子你要尊重老師,不能不尊重老師,這樣教兒女。如果父母他都很不尊重老師,那個孩子可能他也不知道去尊重老師,所以這個都是要互相配合的。
顧同學:在尊重老師的話,當然理想的話,每個老師都是一個善良的人。但是如果他不是這樣的話,如果他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的話,那我們怎麼辦?還是要尊重他,還是該怎麼跟他相處?
悟道法師:現在是老師有不好的,就是我們不學他那個不好的,我們尊重禮貌上還是要有,就是說他教的不對的不要跟他學,他教對的再跟他學。
顧同學:這個我們怎麼知道哪個是對、哪個是不對?
悟道法師:所以現在就是要讀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,那個就是標準。你沒有這個標準,那什麼是對、什麼是錯,你沒有標準。所以,總是要有個標準,你依這個標準來學習,你用這個標準來對照,跟這個是不是一樣的。所以叫依法不依人,你依這個法,他人講錯了,他違背這個,那不能聽他的。所以他講對的我們可以接受,錯誤的我們就聽聽就好了,不要放在心上,也不用去對他不禮貌,不禮貌就顯得我們自己沒修養,做不好是他的事情,他有自己的因果,他自己要去負責他的因果。
顧同學:好,這樣就清楚了。我最後想提出的一個題目就是,發現華藏淨宗是強調文化跟教育這部分,但是今天其實很多人的重點就是在經濟方面,賺錢就好,有好家庭、有車子,我就可以過一個好的生活,為什麼需要文化,為什麼需要佛教、儒家、道家這些東西,我都不需要了。其實並不是這樣子,我們不能只依靠經濟的發展,我們也需要文化這個部分,我發現華藏淨宗學會就是這樣子的,排第一個就是文化,之後才有其他的。但是為什麼其他人就不是這樣想的?
悟道法師:這個問題就是現在人他不了解,因為不認識文化是什麼,一般人都是為了現實生活,大家來努力,來工作賺錢,追求物質上的享受,朝這方面去努力,經濟就是為這個,往往就疏忽文化這部分。文化是我們生活上的靈魂,好像說我們人就是為了有得吃、有得穿,如果沒有這種文化,那我們跟動物也差不多。動物也是去找吃的,牠吃飽就好了,那吃飽要幹什麼?不知道,那跟動物不就差不了多少。我們人有錢也要知道怎麼過日子,其實學這個傳統文化就是學你怎麼過日子,過一個清淨自在解脫的日子,你在什麼樣的環境,你有錢也過得很自在,沒錢也過得很自在,這個就是要精神生活。像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,他是最窮的,他連買個碗都沒有,「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。人家看到,那種生活怎麼過?大家看到替他擔憂。但是顏回自己自得其樂,他過得覺得很自在,他很快樂。為什麼他很快樂?因為他精神生活非常充足的,只是物質生活他比較缺乏,所以他過得還是很快樂。
實在講文化是非常重要的,當然我們物質一定是需要的,我們提倡文化,主要是以文化來帶動經濟,以文化帶動經濟。現在一般就是說先追求經濟,可能有空,他有想到再來學學文化,一般人現在是這樣的。甚至有的人他也都沒有想到要學什麼文化這類的,他也不懂什麼叫文化。反正就是追求享受、追求刺激,心靈上是非常空洞的,非常空虛的。所以,空虛你就要找外面一些刺激來彌補這個空虛的心靈,就是說去刺激我們這個感官。現在像打電動,刺激,不然怎麼過日子?吃飽了沒事幹,心裡就慌,不曉得要做什麼,他這個心安住不下來的,他沒有歸依處,沒有一個歸依處,所以就只能這樣。所以,這樣賺到錢,實在講人生過的生活意義也不大,因為我們物質生活,實在講我們能用的還是很有限的,你一天能吃多少,吃飽了就吃不下,再吃你胃腸就撐壞了,衣服你能穿多少。實際上我們個人用的也不多,賺那麼多的錢,實在講也花不完,你自己怎麼花花不完。所以賺了錢,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造福人類,佛法講度眾生,幫助眾生,眾生有苦難、有需要,我們去幫助他,解脫這些痛苦;沒有苦難的,幫助他提升,提升到成佛。辦教育,要做這個才有意義。不然你錢那麼多,死了也帶不走,也沒有一樣可以帶得走。
文化它非常重要就是在這裡,就是我們要以文化帶動經濟。現在我們看到老和尚他也是做這樣的影響,你看以前我們早期到美國達拉斯,華人很少。因為一般的華人出家人蓋道場都會去找華人多的地方,像那個大城市,紐約、舊金山、洛杉磯、西雅圖、休士頓,這些華人聚集比較多的地方,才有信徒,有信徒才有供養。我們老和尚他的做法就是跟其他寺院不一樣,他到達拉斯去,也沒有看到幾個華人,都是美國當地的人,他就是選擇那個地方。選擇那個地方,他說佛法到美國當然是要度美國人為主,他這個概念是沒錯的。所以佛教會他蓋得不像中國寺院,他蓋得像白宮一樣,他說這個要接引他們當地人。所以當時在那邊就提倡星期六來佛堂,星期天你們去教堂。星期天是你們信基督教的就是要到教堂去,我們佛堂是星期六,跟你信教沒有衝突,歡迎大家都來了解。後來也帶動了,非常興旺,後來佛光山也去了,慈濟也去了,本來都沒有其他道場去。後來老和尚去了之後,華僑也漸漸多了,譬如說有些人要放骨灰,佛光山他們在做,就介紹佛光山;做慈濟的,介紹給慈濟,跟他們也沒衝突,我們就修淨土。每個道場有它的特色,有它接引的對象,這個社會上也需要。像佛光山它辦很多什麼,它活動節目很多,有些人,你說要了生死,他還沒有想那麼多,但是說來學學煮菜(煮素菜)、學插花,辦這些他們有興趣,這樣來接引他們慢慢進入佛法,這個也需要。
所以文化帶動經濟,這個經濟發展才不會有負面的影響,不然你錢多了不曉得要做什麼。所以要有文化來充實經濟的內容,這個是正確的。現代人不了解。像我們老和尚去達拉斯,就把當地帶動了,他也沒有錢,但是去那邊怎麼會帶動它那邊的房地產有更好。到澳大利亞也是這樣的,到澳大利亞,大部分的法師都是在布里斯本,不然就雪梨、墨爾本這些大城市。但是我們師父他老人家就跑到圖文巴去,圖文巴那個是一個華人都沒有的,而且那個是信基督教,很保守的地方,很排斥外面的,他就偏偏去那邊買兩個教堂,然後跟那邊當地的人打交道。現在一個星期辦一次的溫馨晚宴,就是請當地人來免費吃素食,已經辦十幾年了,也是星期六。原來圖文巴那邊當地的人,我們老和尚去就是說先找他們來,給他們說明我們來這裡幹什麼,讓他們對我們了解。不然他說怎麼跑到這邊來了,到底你們要來做什麼,所以就是先跟他們說明。剛開始他們也很懷疑,到底你講這樣,但是我們要看看,看看你怎麼做,光聽你講還不算。在當地我們老和尚他這樣帶動去做一些慈濟,社會的這種救濟,幫助一些吸毒的人戒毒,還有照顧老人、照顧醫院,宗教團結(現在宗教互相交流、團結),現在都得到當地很肯定,他們現在就不懷疑了,而且現在淨宗學院有什麼活動,當地報紙都會主動的幫它報導。
本來那邊的房地產是很便宜的,在山上,那個是老人退休去住的,一般人不太會上去的,現在那個房地產可好了,也是帶動起來;還有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。所以這個方面就是我們看到老和尚這樣做,就是一個文化帶動經濟。並不是說我們弄了文化就沒飯吃了,也不是這樣的。所以這個文化基本上還是跟社會廣大的群眾去接觸,社會廣大群眾各行各業都有,這個就是經濟。我們先提倡文化,這個經濟的發展也才會正面的,不然有些人他用一些不如法的手段賺了一些錢,但是到後面也是不好。
以上就簡單這樣回答,不知道這樣你覺得怎麼樣?
顧同學:我覺得有滿多的收穫,先要慢慢去思考一下我們今天聊的這八個問題。我自己再去了解一下師父推薦的幾本書,我自己再一次深入再思考,今天做為一個出發點,我覺得對我來說是滿有幫助的。應該對別人來說,也是有幫助的,多去了解這方面的。因為可能是不太了解儒釋道的人,覺得儒家跟佛教或道教到底有什麼關係,這三個傳統為什麼要放在一起學習,可能在西方的話,都是分開來學的,而不是說我們都要一起來研究它們,可能是先從儒家開始,慢慢就到佛教,然後道教。
悟道法師:因為它學習還是一個階段性的,好像你安排課程,這個階段我學哪一個課程就專學這個,這個學好了再學其他的。不是同時一起來學,一起來學那個是後面有悟處才能這樣學,剛開始還是先要一門深入。
顧同學:所以要再一次感謝師父。阿彌陀佛!
悟道法師:有時間再多交流,我們今天就先談到這裡。阿彌陀佛!
顧同學:阿彌陀佛!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