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歲末圍爐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(共一集) 2019/2/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:WD32-029-0001
尊敬的諸位法師、諸位同修大德,大家中午好,阿彌陀佛!今天很難得,我們今年戊戌年的除夕,中午例行性的在雙溪小築,大家一起圍爐。在我們中國傳統圍爐,這些長輩都會給我們講講話,在我們佛門也是跟大家講幾句話。在傳統家裡的圍爐,長輩都講一些勉勵的話。有本書叫《圍爐夜話》,講的內容都是做人處世這些道理,勉勵家人、勉勵自己的兒孫。在我們佛門也是不離世間法,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法,在世間法的形式,我們講的主要不離開佛法,所以佛法跟世間法是一不是二。在世間法覺悟了就叫佛法,佛是覺悟的意思,在梵文是「佛陀耶」,翻成中文是覺悟、智慧的意思。如果離開世間法,那也沒有佛法,所以佛法就是在世間法當中覺悟過來了,那就叫佛法;迷了,佛法就變成世間法。所以世間法、佛法其實是一不是二,在迷悟的不同,這一點我們同修大家也必須要知道。所以在佛法裡面,我們的圍爐也是跟大家一起,講幾句勉勵的話,大家共同勉勵。
我們一年十二個月,有四季,今天是除夕,除夕就是今年戊戌年最後一天,年終,一般講臘月。臘月就是十二個月最後一個月稱為臘月,臘月最後一天就是今天,除夕。這個「除」有除舊的意思,所以我們很多對聯都會寫「除舊歲,迎新春」,就是舊的一年過去了,迎接新的一年來臨,這是在我們時間上、在季節上的一個辭舊迎新。用在我們佛法的修學上,過去弘一大師對居士同修、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講話,講辭舊迎新,弘一大師他是以改過自新來勉勵大家。我們去年一年過去了,去年一年我們還有很多煩惱習氣、很多毛病沒有改過來,希望今年能夠改過來。所以改過自新,這個是除舊迎新的意思。現在大家都知道,大家都用手機、電腦,常常要更新,如果不更新就可能不好用;我們的心也要不斷更新,更新到成佛才圓滿。這個更新也就是改過自新的意思,所以我們三時繫念,每一時都有唱懺悔偈,懺悔就是改過。
實在講,從我們凡夫到成佛,我們修學的功課就是改過,不斷改。在《了凡四訓.改過之法》這篇裡面講,「一日無過可改,即一日無步可進」,一天不知道改過,今天就沒有進步。所以改進改進,改過才會進步、才能提升,懺悔的意義就是在改過。因此我們常常念懺悔偈,唱念是提醒,提醒我們要改過,提醒我們有過。儒家也講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我們既然不是生下來就是聖賢、就是佛菩薩,不可能沒有過;「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,改過是最大的善。所以佛陀他讚歎改過,他沒有讚歎無過,因為這個世間找不到一個無過的。在我們六道十法界裡面都有過,只是過的輕重大小不同,都有過,連等覺菩薩他都還有一點點過,到成佛了才完全無過。成了佛來度眾生,他也是示現有過,不是對自己,是做給眾生看的,示範、做給眾生看。所以改過、懺悔是我們從凡夫到成佛最主要的一個功課,就是改過。因此我們迎接新的一年,我們也需要不斷來改過。
改過必須先知過,如果不知道自己過在哪裡,那也不知道去改。有時候往往把這個過,自己不覺得是過,好像我做得都滿對的。我們凡夫這個想法是不標準的,往往我們認為對的,它是錯的;我們認為錯的,它是對的,因為我們凡夫沒有智慧。因此為什麼要讀經?經典,包括儒家、道家聖賢書,就是我們善惡改過的標準,是一個標準,像《十善業道經》,十善它是一個標準,如果反過來就是十惡,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、來改過。所以為什麼要天天讀經?就是天天提醒,我們有一個標準,讓我們修學,所以這個標準非常重要。以前我當砲兵,沒有現在科技這麼發達,以前當砲兵要有個標竿手,一個標竿,標竿手要在瞄準手的後面,瞄準手一定要瞄準他的標竿,它的方向、它的高低,一定要依這個標準他去瞄準,他才會打得準確。我們修行也是一樣,你沒有個標準,不知道怎麼修、要修什麼,自己錯了也不知道,所以必須要讀經。現在讀經的人也很多,但讀經,有沒有改?有的人改了,有的人還是沒改。改的人他必定會有悟處,改小過他有小悟,改大過他有大悟,徹底改過就大徹大悟了。
所以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講,「改過必生智慧」。大家讀《壇經》,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六祖寫的那首偈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一首偈大家津津樂道。講到六祖開悟那首偈,大家都知道,但是六祖講「改過必生智慧」這一句,很少人注意到;不是沒有讀到,就是疏忽了,沒有去注意,所以就不知道改過。所以參禪、學教、學密、念佛修淨土,統統是要改過。改過最基本的是十善業道,一定要有這個基礎,才能向上提升。修學也不能躐等,也不能好像一下跳過去,跳過去也學不好,像蓋房子沒打地基,要蓋上面,蓋了一下垮下來,蓋了一下垮下來,始終蓋不好,因為地基沒打好,甚至沒有打,這樣很難。
所以我們修學,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淨業三福。三福,佛給我們講,這個三福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這個三福,第一福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第一福,第一福是人天福;第二福,依據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是出世間的二乘法,聲聞、緣覺,包括權教菩薩,皈依、戒律、威儀;第三福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大乘菩薩福,入世救世,大乘菩薩。這個三福就像三層樓,我們有第一層就可以提升到第二層,再提升到第三層。
我們現在學佛,入佛門大家都知道要三皈依,這個皈依屬於結緣皈依,結緣式的,跟佛結個緣,種個善根。為什麼說結緣皈依?因為沒有第一福的基礎。這個三福很清楚,你沒有第一福人天福的基礎,實質上你就不夠條件受三皈依,不能成為正式的一個三寶弟子。現在就不要說三皈依了,如果我們三皈依,受了五戒、八關齋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三壇大戒全受了,有沒有得戒?依照淨業三福這個層次來講,如果你有第一福的基礎,你就可以落實三皈依,有三皈依才能得戒、才能受戒。基本上五戒都要建立在三皈基礎上,三皈依是建在第一福這個基礎上,這個是第二層樓,第二層樓應該是蓋在第一層樓上面的。有了第二福才能提升到大乘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我們現在第一福的人天福沒有,第二福的小乘福也沒有,直接學大乘法,學了幾十年還是不能成就,原因就是缺乏這個。因此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,一、二十年來極力提倡儒釋道三個根: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以《弟子規》來落實淨業三福的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;以道家的《感應篇》來落實慈心不殺,講因果(前面是講倫理道德,這是講因果),這個做到了就能落實十善業,十善業道。這個落實了,我們就有資格接受三皈依,才能成為真正一個三寶弟子,三寶弟子才能受五戒,所有的戒要從五戒開始。所以這個學習它有層次,很詳細的,都很清楚的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因此我們現在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,還是要按部就班,從最基礎的做人開始。所以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講得詳細,從做人講到作佛,所以說是最圓滿的。讀了經,我們還要學習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包括《格言聯璧》,弘一大師以前在《格言聯璧》節錄一本書叫《格言別錄》,從《格言聯璧》節錄出來的,裡面講的統統是做人處事的心態,這些道理。弘一大師,他是我們中國近代佛教大家公認的律師,對戒律修學非常有研究。他特別推崇《格言聯璧》這本書,他節錄了這個《格言別錄》。他說讀儒家的書,可以代替小乘的,人天乘、小乘的佛法。這個我們也不能疏忽,包括儒家的《論語》、《左傳》。這些古來的祖師大德,為什麼他們直接修大乘法三年、五年都有成就,不管在家出家都有成就?只要是從小就學習聖賢的經典,儒家從君子學起,提升到賢人、聖人,這個就是替代我們佛門的人天乘、小乘的佛法。所以他們有這個基礎,直接學大乘法,他就不困難。我們現在人這個基礎都沒有,所以直接學大乘法就很困難;學了,也懂得很多道理,也會講、也會說,但是做不到,原因就是缺乏基礎的學習,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勸我們大家先要補習這個功課。
所以我們現在千萬不要疏忽人天小乘法,這個做好了,我們念佛功夫才會得力;這個如果做不好,我們念佛功夫就不得力,就有障礙。是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,念佛功夫得力,我們往生才會有把握,不得力就沒把握。看臨終最後一念是不是信願念佛、求生淨土,這一點就特別特別重要。我們現在學習,已經學大乘法了,所以同步,就是一方面補習人天善法的基礎,同時學大乘法。特別我們念佛法門,「圓融不礙行布,行布不礙圓融」。在《華嚴經》講,行布就是次第,圓融就是超越次第;行布當中有圓融,圓融當中有行布。我們這個次第當中有圓融,最低的可以跟最高的同步來學,好像念佛就是最高的,念佛就是成佛,最高的,但是不妨礙我們學做人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這些道理。所以行布當中它有圓融,可以同步來學,你學最高的佛法,也可以從最低的來補習,都不妨礙,而且相得益彰,互相補助。念佛幫助我們消業障,我們修人天善法斷惡修善,又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。
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講,我們念佛要伏惑,不需要斷惑,斷惑難度高。念佛法門叫易行道,這個易行大家不要誤會,那個容易,念佛我就往生了,不是這個意思,把它聽做這個意思,誤會就很大。它這個易行主要是說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這個容易,其他法門難,難度高,這個難度比較低,因為它不要斷煩惱,但是要伏煩惱。所以我們斷煩惱,我們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第二句就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斷煩惱有伏斷煩惱、滅斷煩惱,除了淨土法門之外的,統統要滅斷。滅斷就是煩惱的根統統拔除了,證果了,那你才能超越;見思惑有一絲毫沒斷乾淨,六道出不去。須陀洹證得初果,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才超越。但是最難突破的就是,蕅益祖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講,最難突破就是凡聖同居土這一關,就是斷見惑這一關,八十八品最難突破;這一關突破,證了初果,圓教初信位菩薩,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,但是出離六道有時間表了,可以預期了,最長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必定證阿羅漢。但是如果沒有證得初果,你再怎麼修、定功再深,那都不算,出離六道沒時間表。所以這一關就很難很難突破,不要說思惑,見惑這關就最難突破,難就難在這裡。
我們淨土不要滅斷,先不要講思惑、見惑,見思惑伏斷。伏斷就是把它壓住,不要讓它發作,這樣信願念佛,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再去滅斷。到極樂世界那裡肯定斷的,那邊環境好、老師好、同參道友好,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老師是阿彌陀佛、十方諸佛,肯定斷煩惱、破無明,成佛快,有進無退,圓證三不退。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,突破第一關很困難。雖然不要滅斷,但是要伏斷,所以斷煩惱有伏斷跟滅斷。
斷煩惱,顯宗叫過患斷,密宗叫功德斷,統統要斷,這個難度高。我們淨土比其他法門容易,但是我們不能給它看得太容易了,我這麼念,臨終就往生了,不是這樣的,這個不能誤會。所以要伏斷,我們平常貪瞋痴這個煩惱不斷起現行,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,用功就在這上面用,煩惱起來要用佛號去壓,壓久了就自然了。剛開始很勉強的,壓得很痛苦,但是壓久了就習慣成自然,我們就成功了,這一生臨終就有把握往生。有把握,就是我們還沒有臨命終,你念到這個伏惑的功夫,你就可以見佛了,功夫比較淺的在夢中見,功夫比較深的在定中見,但是沒斷惑,看這個伏惑的功夫淺深,也就是定的功夫淺深。定伏煩惱,慧斷煩惱,大家必定要知道。伏住了才能往生;伏不住,還常常發脾氣,那不保險,臨命終發一頓脾氣,這個就障礙了。
我們現在念佛的功德,你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,這個功德也絕對不會消失的,所以我們還是要多念佛,一定要多念,雖然一面發脾氣、一面念,還是要念;念得很沒有成就感,還是要咬緊牙根念。為什麼?因為你多念一句就有一句的功德,多念兩句就有兩句的功德。蕅益祖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講,每一聲佛號都是不可思議,聲聲佛號不可思議,念一句,一句不可思議;念兩句,兩句不可思議;念十句、百句、千句、萬句,每一聲佛號統統不可思議。我們佛號的功德,好像念這麼多,怎麼都沒感覺到?這是被我們煩惱障礙住了。過去黃念老也做個比喻,念佛好像存錢存進銀行,存進去了,沒有掉,都在銀行,但是犯罪,錢被法院凍結起來,拿不出來,用不到。這個就形容比喻我們念佛像功德法財存到銀行,但現在我們念那麼多,還是煩惱一大堆,我們這個佛號功德就是被煩惱凍結起來,好像犯罪被法院把銀行的錢凍結起來。你有錢一直存,沒有丟掉的,但是現在你還沒有結案,不能給你,等到哪天結案了,錢就給你了。所以你念佛,念到哪一天煩惱伏住了,凍結就解除了,功德就現前,你就見佛、見到極樂世界。見佛、見極樂世界,當然這個信心堅定,有把握往生了。這個是人間天上所有的快樂都比不上的,所以稱為極樂世界,念到這個時候你就知道真正的享受是什麼。
我們現在談不上享受,實在都是苦受,好吃的飯菜多吃一點,肚子就脹。以前明靜法師講經,他很幽默,他說給人家請客,第一碗是享受,第二碗是承受,第三碗是難受。這個就是佛經講的壞苦,前面很快樂,但是後面就變成苦了。所以有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這個世界就這樣,苦不會變成快樂,是愈來愈苦;快樂會變成苦的,那不是真的快樂;行苦,就是這個苦遷流不息,不停的。所以三界六道,三苦、八苦、無量苦充滿,哪有快樂?哪有享受?統統是苦!如果你說這個世間有快樂,那是還沒覺悟,還迷惑。極樂世界才有真正快樂,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」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苦,極樂世界聽都聽不到,所以那個世界才叫極樂,極樂就是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,苦你聽都聽不到。所以佛勸我們信願念佛,求生極樂,就是這樣。因為佛法出現在世間,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解脫苦、離開苦,得到極樂。苦從迷來的,所以要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佛法修學的宗旨。
因此經典就是我們修學的標準。讀經也要解義,傳統文化,像蔡老師(現在是成德法師)講的《群書治要》,我們現在都有播。知道做人處事怎麼做,一個正確的標準、正確的心態,我們不斷以這個標準來修正。這些統統是補助、幫助我們深入《無量壽經》的,所以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,多學習。我現在在學習《論語》,跟同修一起學習,自己多多少少都有些受用,慢慢發現自己過去錯在什麼地方。沒有學習,我們不知道錯在哪裡,別人也不好意思跟我們講,講了可能我們自己也不接受,你要自己發心來學。現在沒有人敢講了,講了去得罪人,變成結怨仇,得到反效果,這個就錯了。所以現在我們這個時代,都要靠自己,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勵、互相提醒,依眾靠眾,我們這樣來學習,迎接新的一年。
我就講到這裡,祝大家新的一年福慧增長,六時吉祥,身心安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