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O二五乙巳年新春講話—念佛即是成佛時  悟道法師主講  (共一集)  2025/2/24  台灣花蓮淨宗學會  檔名:WD32-192-0001

  尊敬的花蓮淨宗學會袁理事長,曾前理事長,李前理事長,前總務勤英居士,諸位同修大德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新春吉祥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

  今年悟道新春第一次又回到我們花蓮淨宗學會,來跟我們諸位同修大家拜個晚年。今天是中華民國一一四年,西元是二O二五年,我們農曆是乙巳年正月二十七,還在春節期間,正月還沒過。一般,在過去農業社會,就是農曆二月初二,龍抬頭,開始農忙。現在是工業社會,所以現在的假期就沒有過去農業社會那麼長。但是這個時間還是我們傳統的春節,所以現在還是屬於春節的時間,屬於新春。新春,今年正月,悟道一行昨天、前天在台東淨宗學會也做了兩天的繫念法會。從台東,我們還是繞一圈,就再到花蓮淨宗學會來跟大家走春,喝春茶。春節期間在傳統,大家互相來走動,大家互相拜訪、互相交流,這也是我們傳統一個很重要的。現代這個時代可能年輕人就比較沒有這些概念,像我這個老人還有這種比較傳統習俗的概念。我們希望這個優良的習俗傳統,還是要傳給下一代。因為人如果沒有見面,那就不親了。所以「親」那個字有一個見,常常見就親了。大陸現在簡體字,看見那個見,親那個見沒有了。所以有一次我在上海機場看到一個招牌,他說都沒有看見,大家彼此都不相見,怎麼會親?所以,我們聖人造字有他的道理,不能改;改了,那個意思就沒有了。

  我們雖然不是常常見面,但是一年見個一次也是滿親切的,我們一年最少還會有見一次面。像我今年一月初去美國,是去年農曆年底,今年一月初,一月七日去美國,我隔了十三年沒去了。美國同修說十三年才去一次,這是有一點久了,人生實在講沒有幾個十三年。因此我們在台灣跟台灣同修見面的機會還是比較多,海外的同修,實在講就比較少,特別現在也比較忙。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結得法緣很廣,實際上我們也跑沒有幾個地方,但一年就過去了,一年就沒有了。所以也很想跟大家多見見面,但是時間實在是愈來愈少。特別年紀大了,精神體力各方面也不如以前,因此我們都很珍惜每一次的聚會。總是我們有這個因緣,希望就順便安排個時間,大家見個面。如果另外去安排個時間,那安排得出來、安排不出來,這個還不知道,所以那個就不太實際。所以我們利用這個因緣,順道過來跟大家見個面,我想這個還是比較方便一點。

  我記得是去年,去年是來一次還是兩次?我都忘記了,現在年紀大了,健忘症,記性不好。去年我們好像二月、三月到台東做法會,有來過,下半年好像沒有。但我記得昨天才來,今天來就過一年了,時間過得很快。去年的一年,我們花蓮這裡四月的時候發生一個大地震,那個時候我人剛好在澳洲。澳洲,從去年開始,我三月底去,四月開始在澳洲皇家布里斯本技術學院上佛學班,六級班的課程,上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下半年是上《沙彌律儀》、五戒,上戒律課,去年上這個課。他這個技術學院是先師淨老和尚生前買下來的,原來是在教英文的,後來他們要賣,我們老和尚把它買下來。後來悟莊法師,技術學院就像我們台灣專科學校一樣,專職、專科學校。澳洲的學制,專科學校,他跟一般大學,他有同等學歷。一般高中、大學、碩士,澳洲比較特殊一點,這個學校跟一般大學同等學歷。所以我們在那邊上六級班等於是大學課程,八級班等於研究所,四級班等於是高中的課程。

  悟莊法師找不到人,硬把我找過去,所以去那邊天天上課。天天上課也是滿辛苦的,天天上課。還要考試,還要看考卷,他們教育部都會來查。所以在那邊上課,他有正式學歷,我們上佛學課程,有正式學歷。澳洲政府教育部認定的,有正式學歷。目前我是一個小班,我去年是十個學生。後來下學期就八個,有兩個轉到漢學班去,八個。八個,五個大陸的,兩個台灣的,一個是馬來西亞的,一個小班,一個小班制。所以我一個人大概可以照顧十個,超過十個,我這個精神體力時間,我都不夠。我也給莊師講,十個、八個剛好,太多我沒辦法。剛好有這些學生,學生也都還很年輕,也很能吃苦。所以我剩下晚年這一點時間,希望也能夠培養一些學生起來,有漢學的,我是教佛學的。

  今年去的時間會更長一點,今年可能要去七個月,因為今年要上的課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就很長了。上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依照我們老和尚早年在華藏圖書館講的那個來練習複講,來講。悟莊法師向澳洲的教育部申請也是說複講老和尚的東西。澳洲政府就規定,你要根據你申請的這樣教,不能你申請複講,但是你到時候又不是,這個就不可以。所以一定要按照你申請的,你這樣申請,那你教也要照你申請這樣來教,這是當然對,合理,你不按照這個來教,你何必申請這種方式?這是對的,這是合理的。因此,我們老和尚講的這一套有一百多集,時間長,所以今年我上半年、下半年,大概加起來要去七個月。所以在台灣的時間就更少了,剩下五個月的時間,還要去香港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這些地方,這個月底還要去一趟印尼,這個時間實在就是分散掉了。

  因此我們有一個機會,我總是抓住一個機會,昨天到台東做法會,袁會長也帶我們同修去參加,也邀請。當然我也是一定會過來看看大家,因為這個時間我們順,這個不用另外安排,另外安排時間你又要多了,可能就不一定能安排得出來。能安排得出來,不曉得今年到明年去了,所以我們還是過來再說,這個比較實際一點,跟大家見見面,拜拜晚年。祝福大家今年,新的一年有一個新的進展,在我們淨業修學方面,有一個進展,有提升,期望我們同修都要提升,我們目標是今生要往生極樂國,這是我們淨宗修學的目標。

  我這次到美國,也到美東淨宗學會。這次去十八天,我也跑了好幾個地方。在紐約曼哈頓,他們租一個劇場做三時繫念。那是五年前答應的,因為疫情的關係,延到今年才去做。做完第二天又到北美彌陀村,第二天又趕車,大概二、三個小時,北美彌陀村,到賓州那邊去了,去那邊也做一天法會。第三天又到美東淨宗學會去參訪,再到華盛頓,華府佛教會。還有去維吉尼亞州看阿度法師的一個道場。再從華盛頓到休士頓,到休士頓淨宗學會念一天佛,做一天法會。再到洛杉磯淨宗學會做一場法會,又趕回來,十八天。

  到了紐約,第二天就到紐約華藏淨宗學會跟大家講話,因為很多年沒去了,一、二十年了。上午到紐約華藏淨宗學會,下午到六和淨宗學會。第二天到越棉寮,他們的共修會,下午再到紐約光明寺參訪。去美國,我們行程幾乎每一天是滿的,沒有空檔。所以很多同修看到我的行程說,你們這是鐵人的行程,都沒休息的,調時差什麼,統統沒有。也是佛力加持,我們身體是比較累,說不累是不可能,是比較累。佛力加持,總是能夠一切還算順利。

  昨天我在台東接到這次到美東淨宗的同學問了三個問題,他是希望我找個時間來做個專題,希望能夠專題演講。我就問他,我說今天晚上七點,在美國(美東),就是美國紐約早上六點,差十三個小時。我說今天晚上我會在花蓮淨宗學會跟大家講講話,有網路直播,我說那是不是今天晚上七點我到花蓮淨宗學會,你紐約那邊(美東),美東地區早上六點,我們這裡七點,他早上六點,今天他是早上六點,我們晚上七點,差十三個小時。我說早上六點到七點半,你那邊的時間,你能不能看直播?如果可以,那我就在花蓮淨宗學會來回答你的問題。他說可以,沒有問題,所以晚上我就來回答他的問題,回答美東淨宗同學的問題。

  問:這個問題,這位同學,阿彌陀佛!師父慈悲,弟子最近思考兩個問題,後面他是有三個問題。一、看一切人都是菩薩,唯有自己是凡夫。這個事,第一句很好用,後半句用的時候就產生自卑心理,這個心理的癥結還是傲慢心嗎?怎麼處理?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
  答:看一切人都是菩薩,唯有自己是凡夫,這個話是印光大師開示的,大家統統是菩薩,只有我是凡夫。印祖這個開示,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去體會,就沒有自卑的心理。這個就是自卑而尊人,這個「卑」就是謙卑,主要是謙虛。唯有自己是凡夫,為什麼說唯有自己是凡夫?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凡夫,為什麼叫凡夫?凡夫不都是多個無明,多個煩惱,所以叫凡夫。如果沒有煩惱,沒有無明,那就是佛。實際上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如果你懂得這句話,傲慢心也沒有了,自卑心也沒有了。

  傲慢,在這邊也要說明一下,慢也有好幾種。這個慢,貢高我慢,我最厲害的,所有的人統統不如我,自高自大。覺得自己都是對的,都是行的,都是最好的,別人都不如我,貢高我慢。第二種叫等慢,等慢就是說,你很厲害,我也不比你差,跟你差不多,叫等慢,平等了。過去早年我到美國,有一個居士,這個我們不好說他的名字,很健談,往生多年了。有一次在達拉斯打佛七,他就找我講話講個不停,他講了很多,他跟人家辯論什麼。他是留英的,跟那個留美的辯論,他說我留英的不會比你留美的差,這個叫做等慢,覺得我不會輸給你,這叫等慢。

  第三種叫卑下慢,就是自卑。我們一般講自卑感,自卑感也是一種慢,叫卑下慢。那個跟謙卑不一樣,叫卑下慢。所以這就有貢高我慢、等慢、卑下慢、卑慢。這些慢怎麼來的?不平等來的。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你平等了,什麼慢都沒有了。為什麼?佛在大乘經典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你本來就是佛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佛給我們開示,「是心是佛」,什麼是佛?我們自己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。我們做三時繫念,中峰國師開示得更貼切、更親切,「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」。阿彌陀佛是誰?就我,我心,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。「是心是佛」,這個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心、佛、眾生是三無差別。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二時開示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你懂得這句,你什麼慢也沒有了,有什麼好貢高我慢的?連那個螞蟻、蟑螂牠都有佛性。

  佛成道開口講第一句話,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大地眾生,這一切眾生,包括蟑螂、螞蟻、老鼠,這一切有情無情,一切眾生,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都跟一切諸佛如來智慧德相,沒有兩樣。我們常常念《心經》,大家都念過,《心經》不是講,「不增不減」。我們佛性跟諸佛如來的佛性一樣,平等的;智慧德相一樣,平等的。在聖沒有增加,我們現在在凡夫也沒減少,也沒有失去。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得不到受用?佛下面一句話就講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因為我們就是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自己去障礙住了。現在你把這個分別、執著、妄想放下了,那我們原來的智慧德相就是現成的,不是修來的。現在修是恢復我們的性德,不是說性德本來沒有,我們修了它才有,我們沒有修它就沒有,我們沒有修它還是有,只是不能現前,得不到受用。好像你家裡很有錢,《妙法蓮華經》用比喻,你家裡有無盡的寶藏,你不知道,到外面去流浪,去打工,過得很苦的生活。遇到一個人給他講,你家裡很有錢,你是長者子,你回家什麼都現成,你不必在外面這樣流浪,那麼辛苦。佛用這樣的比喻,比喻我們的佛性,有,但是你沒有開發,沒有開發出來。寶藏,有,一點也沒有減少,但是你沒有開發出來,就得不到受用。諸佛如來是開發出來了,全部得到受用,就這個差別。

  所以是心是佛,那現在我們要是心去作佛。是心作佛,念佛是最直接的,就不拐彎抹角,最直接的。最直接,這個很容易,就是我們持名念佛,持名入華藏。華藏世界,你要照一般通途法門,修到一真法界,破無明,那這個的確難度相當之高。但是你用持名念佛,你就直接可以入華藏。念阿彌陀佛就入華藏,這個行不難,但是難信。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佛都跟我們講,這是難信之法。參禪難於起疑,念佛難於起信,我們總是有懷疑。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,但是行比其他法門要容易。特別是持名念佛,大家都會念。難於起信,總是念當中有懷疑,半信半疑。因此佛才要講經說法,講經說法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聽經聞法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你疑斷掉了,那就不用再聽經了,你一句佛號念到底,就成就了。

  所以有一些阿公、阿婆他能老實念佛,他沒懷疑,他也不懂什麼經教,他就這樣老實念,那就叫暗合道妙。禪宗叫明合道妙,念佛是暗合道妙。你就這樣念,平平常常,你就什麼都不管,都放下,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得清楚,口中念得清楚,心裡念得清楚,耳朵聽得清楚,每一個字、每一句聽得清楚,妄想起來不要理會妄想,我們專注佛號。妄想千般都莫管,一句佛號要分明,就這樣平平常常的念,就自然暗合道妙。就符合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講的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你就這樣念,就開了。一些阿公阿婆也不認識字,他能老實念,他就念到理一心不亂。這個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,古代、現代都有。近代的就是我們老和尚常講,鍋漏匠;現代就是海賢老和尚,他們都不認識字。

  我們不是他們那種根性,我們不老實,就是要聽經聞法,講經說法。但是聽經聞法,你聽漸教的容易,聽頓教的難。聽頓教的,聽圓頓的就更難。給我們講這句佛號,你直接念就成佛了,這個有那麼簡單嗎?我們的問號一直出來,懷疑,這難於起信。這個我也是搞了幾十年,現在才有一點體會。所以這個問題,懂得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那什麼慢統統沒有了,因為你平等了。大家都有佛性,那你有什麼好貢高我慢的?真平等。現代的人講什麼男女平等,還不行,要女男平等,你有分別執著,怎麼搞都不平等。不平等是虛妄的,本來他是平等的,你自己去給他畫圈圈畫成不平等,你自找麻煩。本來他就平等的,是我們虛妄的分別、執著、妄想去產生這些妄相,變成不平等。其實那個不平等是假的,平等是真的。為什麼不平等?你有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就是這麼來的。你把分別、執著、妄想放下,一切本來就是平等的。

  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非常好,「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」。所以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我們本來就是佛。不是說不敢當,你本來是佛,有什麼不敢當?你這個卑慢就沒有了。你有佛性,我也有佛性,大家都一樣,平等。有什麼好貢高我慢的?有什麼好自卑的?有一年我們雙溪莊淨法師,莊淨師給我說,我們這個德行不行。我說怎麼不行,你本來是佛,有什麼不行。人人都有佛性,怎麼不行?不行是自己的虛妄、分別、執著,你自己不明瞭事實真相。所以這個信願行,第一個蕅益大師講的六信,第一個要信自;信自、信他、信事、信理、信因、信果,自就是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,也有佛性,可以作佛。你本來是佛,現在要作佛,當然可以作佛。如果本來不是佛,那就不一定你能作佛。你本來是佛,那肯定可以作佛,現在是你自己要不要作佛?

  所以我們的智慧都是本有的,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只是你沒有開發出來。所以這次的新書《循著善財童子的尋訪,開啟心靈智慧》,這個心靈智慧就是自性的智慧。如果你懂這個道理,你去看《華嚴經》,你就看得懂了,你就知道善財怎麼參學。你每一天從早到晚,你就知道,你也是善財,你也是天天在參。每一個人都在參,懂了,沒有一樣不是佛法;不懂,拿了佛經也不是佛法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,是本來具足的,不是外面學來的。外面學來,叫做知識,知識有限。智慧它是無限的,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,般若智慧。我們學佛就是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,你般若智慧現前了,那你什麼問題統統解決了。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般若有淺般若跟深般若,像聲聞、緣覺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、十法界的佛,那個有般若,但是比較淺,只有破四相,沒有破四見。深般若就四相四見都破了,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」,深般若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照見五蘊皆空,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,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」,那個是行深般若。般若就是我們自性本來有的智慧,不是外面學來的,你去外面學,學不到,那你自己本來就有了。所以六祖開悟的時候講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什麼叫自性?本來統統具足,沒有一樣欠缺;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。六祖在《壇經》講的,這個就是他開悟了,見到寶藏了,見到自己的法身了,見到法身了。

  我們這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是甚深般若,這個一般人就不知道。要以《心經》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有這個功夫,這是禪宗的觀照,這是根器要比較利,上根利智,用這個功夫。一般用比較淺的,還用不到觀照,一般觀察、觀想。觀照是要離心意識才叫觀照。觀想,心要定,不然你也觀想不起來。《觀經》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,那不容易,心要很定,那叫定善,要很定。觀像比較容易,但是要有時間,也不容易。所以持名念佛是最方便的。持名又通實相,暗合道妙。所以這句佛號就是深般若,這一般人他不知道。如果知道,就會死心塌地的念,因為不知道。就很直接的,叫我們直接就去作佛。所以佛講的法很多,有漸教、有頓教、有圓頓教,都是佛講的,佛對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來講。這些我們也都要了解。

  佛的教學法很多,無量無邊。我們今天遇到先師淨老傳授這是圓頓法。圓頓法要圓頓根性才能體會、才能接受。以前我們聽到師父講圓頓法,我這個下下根都夠不上了,還什麼圓頓法?後來我們師父常講,你不是圓頓根器的,但是你聽,你就有耐心的不斷的聽,一年聽不懂,兩年;兩年不懂,三年;三年不懂,就三十年;三十年不懂,就五十年。你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原來你是中下根器的,不是圓頓根器的,這樣薰,薰久了,你也變成圓頓根器了,就用這個方法。所以他老人家就是一直強調這個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但是要耐心,你沒耐心就不行,薰了幾天,不薰了,你時間不夠。所以要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你就成功了。

  過去我也聽了很多,但是自己總是不甘心,還是不老實,就是這樣。不甘心,要這個那個,想了一大堆。想到現在七十幾歲了,好像沒什麼好想的,來日無多。所以現在對先師淨老的開示、古大德的開示才有一點體會,知道這是很直接的一個圓頓大法。這都是佛講的,那就看眾生的根器,你能接受什麼樣的,佛就跟我們講什麼樣的法。佛都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佛當然是希望我們快一點成佛,一切諸佛如來的願望就是希望眾生趕快早一天成佛,愈快愈好。但是眾生得度的時間,時節因緣不一樣,根器不一樣,有時候也勉強不得。他不能接受,你也不能按牛吃草,那隻牛不想吃草,頭把牠按下去吃、吃,牠還是不吃,你也沒辦法。等到哪一天牠肚子餓了,想要吃了,牠就會去吃了,牠還不想吃,你也勉強不來。勉強不來怎麼樣?那佛就恆順眾生,現在看你喜歡什麼就教你什麼,等到時節因緣到了,再跟你講真的。

  所以佛講《華嚴》沒有人聽懂,所以從阿含開始,再到方等,再到般若,後來到法華才開權顯實,會歸到一乘。《法華經》講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一乘就是一生叫你成佛的,唯一是這個,這是真的。現在講三乘、五乘,那是叫方便說,方便接引入這個一乘。你現在還不能接受,先用這個慢慢給你引導,引導到最後還是叫你入一乘,叫你一生去作佛,最終目標是這裡,這個我們要懂。

  所以我們美東這位同學,現在應該你在電視上看,應該有聽得到我在講。你這個癥結多聽聽我們淨老的大乘經論,還有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你要常常念,要貢高我慢起來,他也有佛性,跟我一樣,我也沒有比他多一點,他也沒有比我少一點,有什麼好傲慢的,大家都一樣。也沒有什麼好卑下的,我也沒有比他少,那有什麼好自卑的?所以我們雙溪莊淨師說,有什麼不行,你也是佛,有什麼不行?你要先承認你自己是佛,你本來是佛。本來是佛,當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,但是你要先知道,你本來是佛。所以天台宗講六即佛,第一個是理即佛,從理論上講,大家統統是佛,一切眾生統統是佛,都有佛性,本來是佛,這個沒錯。第二個名字即佛,你開始聽聞佛法,或者你開始,開悟了,這是名字即。名字即佛有分等級的,名字初心,名字後心。一般禪宗剛開悟破初關見法身,但是還沒有安住法身。一般講叫做見道位。一般法門都要見道再修道。見道就是你知道路怎麼走,你找到路了,找到正確的。那就要去修、去走了,再修道。見道,再修道,然後再證道。禪宗就是要破三關。

  理即佛、名字即佛、觀行即佛,觀行即佛就是有觀行的功夫,觀照,修行。相似即佛,就是四聖法界的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、十法界的佛。斷見思、破塵沙,還沒有破無明,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。一真法界叫分證即佛,還有四十一個位次。到最後妙覺,叫究竟即佛。所以六即佛:理即佛、名字即佛、觀行即佛、相似即佛、分證即佛、究竟即佛,統統是佛,沒有錯。但是我們現在可能在理即佛,我們有聽聞佛法,可以勉強說是名字即,還在名字初位的這個地方,還沒開悟。但是我們有聽經聞法,知道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還要透過觀行,要去修;然後再提升到相似,再到分證,再到究竟。

  現在淨土法門,很直接的,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,「念佛即是成佛時」,你念佛的時候就是你成佛的時候,它沒有先後的,就是成佛了。問題我們信不信?我們聽到這個:「不敢當!」那這個我們就有懷疑了。念佛的法門,它的不可思議之處,也是在這裡。所以這個難信就很正常。如果那麼好相信,佛就不會講說難信之法。當然,信比較難。但是這個信,要怎麼樣才能增長信心?要聽經聞法,聽這個圓頓法。

  我出家,先師淨老和尚叫悟道去跟常師父學戒律。常師父天天要上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天天跟他上。有一天我們師父來,常師父回美國,我們師父一大早,常師父不在,我們自己還要溫習功課,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我們師父那一天去住在佛陀教育基金會,第二天吃完早餐,看我拿那本在看,你看什麼?我說:常師父教的,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那我們師父拿去看看,翻一翻:一句佛號,直接成佛,圓頓法,沒有次第。我聽了是一頭霧水,師父說沒有次第,我說爬樓梯就要一層一層爬?現在比較了解一點,他這個圓頓就是快速的意思。其實我聽到這個,再回想聽以前我們師父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常常聽師父講一句,《華嚴經》講,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。當時聽是聽,這個聽了很熟,但是沒有真正去體會。後來去跟常師父學這個,那才體會到。

  行布是什麼?行布是次第。那圓融是什麼?圓融就是超越這個次第。圓融沒有妨礙你的次第,次第也沒有妨礙你的圓融。後來我是碰到這個問題,這個要自己去參。所以我把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再拿出來看,不就是《華嚴經》的經文?所以那個時候我就去揣摩。所以我學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跟別人不一樣,我學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就是用《華嚴》的「圓融不礙行布,行布不礙圓融」。一樣那本書,各人的見不一樣。這個見很多種,所以效果也不一樣。關鍵就在那個見,圓頓見、漸次見,見解那個見。「師以知見為體」,歐陽竟無先生講的,老師就傳授你知見。這個見也分很多種。所以《華嚴》的理論你懂了,你學什麼都不會有障礙,主伴圓融,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。你現在學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也是《華嚴經》,是不是?不是嗎?你這個通了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。

  所以這位同學希望能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我想你的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,什麼貢高我慢,什麼卑下慢,統統不存在了。這些理論你要多深入。印光大師說,看一切人都是菩薩,唯有自己是凡夫。這是我們要知道,我們現在是還在名字即佛,所以我們還是凡夫,要修。雖然我們都有佛性,但是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。你要修,就是要知道我現在是凡夫,所以有很多過失,我要把它修正過來才不會自滿,才不會覺得我修得很好,統統不用修了,那你就停在那裡不會進步了,可能又退步了,退轉了。所以這句話不能誤會,誤會就是你問的這個問題就變成一種自卑心出來,那就不對了。這是沒有把祖師這句話真正理解清楚,所以會有這種心態出現。

  所以,我們要修,但是也要肯定自己本來是佛,不然你修什麼?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,信願行,第一個要信自,第一個不是信他,是信自,信自己本來是佛,自己有佛性。是心是佛,我們這個心就是佛,現在我這個心,我要作佛。所以修行就是要作佛。我們念佛就是要作佛,那當然可以成佛。第一個要先信,你這個問題就不存在。雖然我們還是凡夫,但是你懂得這個道理,你就不會有這種心態,你的心態就平等,有什麼值得貢高我慢?大家都是佛,人家沒有比我們少一點,我們也沒有比人家多一點。我們跟諸佛菩薩比,我們也沒有比諸佛菩薩少,有什麼好自卑的?

  我們跟諸佛菩薩,就是人家都作佛了,我們要很慚愧,我們要趕快作佛,心回歸到清淨平等覺,你什麼問題統統化解了,所以心理的癥結就能化解。怎麼處理?就這麼處理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如果你那個心貢高我慢、卑下慢、等慢起來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常常提醒這個,那我們這些不平的心自然就回歸到平等了。

  問:第二個問題,就是上次和成德法師三天面對面聊天中,發現自己,包括我們淨宗的很多人,對經教學得很僵硬,很容易執著一句話,或者執著老和尚身邊的人。弟子自己是沒有活學活用,其他很多人是跟著見過老法師的名人跑,還是依人不依法。就第二個問題,希望師父可不可以做個專門開示,在你有時間的時候?如何對老師的話,活學活用?用錯了,就是毒藥。

  答:如何活學活用?成德法師非常難得,也是我們現在在年輕的法師當中,他是比我年輕,也很難得,對佛法、傳統文化的修學都有正知正見。你跟法師聊天,發現我們淨宗很多人,對經教學得很僵硬,很容易執著一句話,或者執著老和尚身邊的人,身邊的人講的話。弟子自己是沒有活學活用。執著老和尚旁邊出名的人,老和尚讚歎過的人,執著他們講的話。你問的這個問題,問題就出在執著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出在執著,不執著,這個問題就沒有了,就不存在了。執著,就是不能活學活用,就學死了。

  成德法師他講的,就是讓我們真正去體會到經教的這些道理,不要聽錯了,不要錯解經義、曲解經義、誤解經義,就是你聽錯了。現在你問這個問題,很多。我們老和尚一生教學,的確聽得懂的人不多。過去先師淨老在世,悟道也聽過他老人家講過,他說我一生講經,真正聽得懂我講的人,不到二十個人。不到二十個,我聽了就很驚訝。這個聽不懂的,包括我在內,我也聽不懂。我的確是不懂,所以以前常常去問師父,問到師父,真是對我沒辦法。

  我剛出家的時候,跟常師父學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後來又跟我們師父學淨土法門。我對信願行這個就搞不清楚,要先相信,再發願,再念佛?念佛的時候,要怎麼發願?我總是把它分開,把它切割,分開。現在我才體會到,其實這是一而三,三而一,不可以給它切割的。我以前就是把它分開,信願行不是三個字嗎?分開的。它是一而三,三而一,信當中有願有行,願當中有信有行,行當中有信有願。但是我以前真的搞不懂,我都把它分開了。具足信願行,那我念佛的時候,這個時候也沒有信、也沒有願,念佛是行,不能同時有這兩個,都把它分開了。實際上,一而三,三而一。所以聽不懂,我覺得也不奇怪,因為我聽這麼久都不懂了(現在稍微體會一點)。但是知道自己不懂,那這個我們會進步。如果自己不懂,以為懂了,那這個就比較麻煩了。把錯的當作是對的,那這個就不但不能進步,可能會退轉。

  所以經教學得很僵硬,不能活學活用,總是跟著人家跑,總歸一句,佛法是世出世間法的教學,在一個悟,悟了你就能活用。你不開悟,你就是學死了,不能活用。儒家也是一樣,孔老夫子講,舉一不能反三,這不好教。你開悟了,你就能舉一反三。所以東方的教學跟西方那個教學不一樣,西方教知識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。東方的教學,舉一反三,重點在開悟。悟了,你能活學活用。你不開悟,那就學死了。

 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,我們也是常常被罵。他說以前讀書人,讀書不開悟,學成書呆子。大家聽過書呆子,不會活用,就是你這裡講的,不能活學活用,變書呆子。我們常常被師父罵,我們學了佛,不開悟,就學成佛呆子。你們那個頭腦像四方木頭轉都轉不動,我們常常被罵佛呆子。所以我在跟我們師父上人學習,以前是被罵來罵去的,頭這裡一個包、那裡一個包。罵來罵去有一點悟處,的確罵一罵會有一點悟處。但是你要受得了,罵一罵,如果不高興,你就跑掉了,那你就學不到東西。實際上,師父有在罵你,才在教你。師父如果不講你,對你都笑嘻嘻,對你很恭敬、很客氣,沒有在教你。那是不是師父偏心?不是,你不能接受,一講你就要生氣,不但對你沒有幫助,反而增加你的業障。

  所以這個老師也看學生在教的,他能接受到什麼樣,他就教到什麼程度。太多,他承受不了;太少,對不起他。要剛好他能接受的,他願意學,那不教他,你對不起他。他不願意學,你硬要去塞給他,這個也不對。所以這個事情,我們總是自己要悟,要開悟。開悟,你就有眼光看,無論什麼人,他講得對不對?你就有能力去分析判斷,去辨別。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,第二依義不依語,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第四依智不依識。我們就是不能執著,所以四依法,你這個四依法要整個連貫起來,不然你只有第一個依法不依人,那後面也是問題很多。

  所以,依法不依人,過去常師父給我們講,也要依人不依法。我聽了就怎麼會變成這樣?那個人就是善知識,他指點你,要你在這個法開悟的。所以真的,你問的這個問題是沒錯,你沒有開悟,這個你聽了就變成死的;你開悟了,你就能活用了。就像我們學中醫也要開悟。我以前看那個醫書,中醫跟佛法一樣要開悟,他才會治病。現在中醫為什麼只有在賣藥,不會看病,也不會治病?因為他沒開悟,只有考試及格,不開悟,所以他沒有辦法活用。病人,同樣一個病,那可不一樣。不像西醫,就是一種模式的,一種機械式的。因為人都不一樣的,年紀也不一樣,你生長的地方也不一樣,這個方方面面都要去明瞭的,不是那麼簡單。

  所以有一次我到北京去,劉雲舟,北京陳曉旭居士介紹的,他看病就問你在哪裡出生?我說台灣。他問我在哪裡出生幹什麼?好像很少醫生在問這個。他說你在哪裡出生,就像那裡長的植物,同樣一個病,北方人得的胃病跟南方人得的胃病,他開的藥不一樣,體質不一樣。我明白了,我說這個有道理,所以要問你哪裡出生的,你的體質什麼類型的。同樣是一個胃病,北方人得的胃病跟南方的胃病不一樣,南方潮濕,北方乾燥,他開的中藥就不一樣。如果西藥,統統一樣。所以中藥你沒有悟,怎麼能當醫生?所以現在大家只好去看西醫,比較快。因為不會看,不是沒有用,沒悟!學死了。考試,考試過了,病治不好,執照都有。所以有一次我到桃園去,火車站旁邊去看一個老中醫,那個老中醫沒牌的,沒牌的,排隊排很長。他女兒就在旁邊掛一個中醫執照,一個人也沒有。為什麼?那個有牌照的治不好,沒牌照治得好,這很現實的,對不對?你要找能治得好的,沒牌照的,還是要找治不好的,有牌照的?我當然去找那個沒牌照的。所以都要悟,悟你就能活用了。

  所以學佛沒有別的,就是要悟,要有悟處。我們要小悟,再累積中悟,再累積大悟,累積大悟就大徹大悟。所以你這個依人不依法、依法不依人也是要活用的,這個不是一定的,定在那邊你就是死的。你看《六祖壇經》,法達禪師念《法華經》三千部沒開悟,看到六祖,頂禮頭不著地,傲慢。六祖說,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我念了三千部《妙法蓮華經》。六祖說,那你講來給我聽聽,《妙法蓮華經》在講什麼?他講不出來。後來他就請教六祖,六祖說,我不認識字,你念給我聽。他念了一段,六祖就給他開示,他當下就大徹大悟了,他就頂禮了,頭就著地了。他開悟了說什麼?迷時法華轉,悟時轉法華,迷的時候被《法華經》轉,開悟的時候去轉《法華經》。所以這個法要人去悟,你這個法才是活的,你才能轉那個法,不然你被那個法來轉。就像法達禪師,沒開悟就是被《法華》轉,開悟了就去轉《法華》,那不一樣了。

  所以這個四依法不能只有一條,你執著前面一條,後面你肯定問題就會出現了。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,你這個要把它連起來,你不能只看一條。就像我那個信願行,把它切割了,那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這個四而一,一而四,你要這樣去學,不是只有取一條。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對老師講的要活學活用,用錯了就是毒藥。我剛才講的應該,我覺得是講得很清楚了,就是你要開悟,所以才不會用錯。你不悟,那可能會用錯。

  問:第二個問題,如何在淨宗識別善知識,因為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,哪怕是自稱是老法師學生的人。

  答:不管什麼人,前面不是講「依法不依人」嗎?法就是經典。在淨宗裡面識別,就是認識、辨別誰是善知識,因為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你這個第二個問題,我們老和尚在世的時候講過,我們淨宗的善知識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淨宗的善知識,這個善知識還會錯嗎?阿彌陀佛在哪裡?在《無量壽經》,在《阿彌陀經》。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我們以阿彌陀佛為善知識,我們用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淨宗學會,你們那邊是美東淨宗學會,我們這裡是花蓮淨宗學會,我們淨宗學會修學主修的經典就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就是以這部經,以阿彌陀佛做為我們淨宗學會的善知識,都不會錯了吧!如果你要亂聽,那個我就不保證,一般人講的,現在真的是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所以建議不要亂聽、不要亂看,要看,看《無量壽經》;要聽,聽《無量壽經》,保證你不會被這些邪師給你誤導。如果你要亂聽、亂看,那這個不保險。

  真正善知識他也不會去標榜自己,我是善知識,其他統統不是,不可能,善知識都很謙虛。他也沒有寫在臉上,我是善知識,那你怎麼去辨別?所以我們還是用經來對照,他講的跟《無量壽經》相應,那我們就聽他,可以接受。不相應,那我們不聽他的,依法不依人。你前面不是講依法不依人嗎?法就是經典。經典有依據,佛在經典這麼講,你講的跟經典一樣,那我們可以接受;不一樣,那我們不聽他的就好了。我們還是依經典,這就依法不依人。如果這個人講的法是對的,我們也是要聽,他個人的行為怎麼樣,我們不管。不以人廢言,他人做得不好,但是他講的是對的,對的,我們聽這個,對我們有好處,不要以人廢言,我們這樣學就不會錯。

  問:第三,還有一條是傳統文化教育機構也出來很多,在國內,成德法師的見解是傳統文化裡名聞利養更嚴重,如果沒有導師,那就很危險。師父可不可以針對這幾個現象做專題講課?

  答:這些現象,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我們老和尚在講經,這個都講得很清楚,大家多聽就好。學習傳統文化,還是落在名聞利養,這個就是沒有警覺心。成德法師也是苦口婆心,希望我們學傳統文化的老師,大家不要被這些名聞利養所害。因為你迷在這個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裡面,我們就學不了成聖、成賢,學佛就成不了佛、成不了菩薩,對我們的傷害非常之大。你得到的名聞利養,你跟成佛、成聖、成賢,怎麼能相比?那個利益怎麼能相比?印光大師常常用比喻,世間的名聞利養,好像以前那個葫蘆糖,吃了甜甜的,但是一口吃下去,等一下就沒有了。你成佛、成菩薩、成聖、成賢,好像一顆摩尼寶珠,你有那顆摩尼寶珠,你要什麼有什麼。你用那摩尼寶珠去換一顆糖?所以他都不知道,那名聞利養是一顆糖,你作了佛,那是摩尼寶珠,你要什麼有什麼,無量無邊,重重無盡的。你不讀《華嚴經》,不知道佛家的富貴,不讀《華嚴》,不知道佛家的富貴,這是古大德講的。所以那個摩尼寶珠是無價之寶、無上之寶,你不認識那個寶,把那個寶去換一顆糖,這個就是愚痴顛倒,不識貨。所以世間的名聞利養就像一顆糖一樣,一下子就沒有了,很短暫的。我們要知道真正寶藏就是要作佛。

  好!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美東淨宗同學提問的三個問題,簡單回答到這裡。今天晚上我講的這些話,如果聽明白了,應該你的問題都沒有了。不明白也沒關係,大家繼續來聽經聞法,要聽到明白,聽到明白為止。聽到明白了,我們現在雖然還是凡夫,但是你心裡就非常踏實,你就很踏實了。本來自己是佛,就很踏實,特別我們遇到念佛法門,一句佛號,當下就是常寂光。以前我做三時繫念做到第三時,中峰國師開示「常寂光處處現前,大願王塵塵契會」,我念到這一句,我感覺距離我好遙遠。我總是在想,我哪一天才能常寂光處處現前,大願王塵塵契會?我現在是具縛凡夫。現在看到夏老居士他的《淨語》這些開示,現在有一點體會了。原來,夏老開示,當下你念這句佛號,就在常寂光當中。我才明白,原來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在常寂光,當下就在常寂光,不是說等到往生極樂世界,現在就在常寂光。你念佛即是成佛時,好像蓮花,蓮子跟蓮蓬是一起出來的,同時的。《妙法蓮華經》,為什麼用蓮華來做表法?因為他因果同時,沒有先後。我們念佛,就是念佛即是成佛時。佛聲不斷,佛光不斷,你念佛的聲音沒有間斷,那佛光注照就沒有間斷。這些話我們念佛同修要常常記住,不要忘記。我們忘記念佛,又斷了,趕快連線。那你一直心住在佛號當中,就是在常寂光當中,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航道就沒有偏差,我們在往極樂世界的航道,沒錯,正確的導航,一定把我們導到極樂世界。

  好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。祝大家新春吉祥,今年我們在淨業、學業、道業,大家都要取得一些進展,要肯定自己本來是佛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念佛即是成佛時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