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印尼淨宗學會同修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(共一集) 2011/5/19 印尼淨宗學會 檔名:WD21-048-0001
尊敬的印尼淨宗學會謝會長,以及我們印尼淨宗學會諸位同修大德,大家上午好,阿彌陀佛。悟道這是第三次來到印尼淨宗學會,第一次是二OO四年,跟我們淨老和尚一起來;第二次是今年一月份,來這裡做「三時繫念」;今天是第三次。很高興能夠再度的跟我們印尼淨宗學會的同修再碰面,共修「三時繫念」。
今天上午這個時間,我們學會是安排開示講座。講座之後,有三皈五戒。這個講座,我們事先沒有定講題,我想就三皈五戒的方面,我們簡單的來跟大家做一個報告。因為我們受三皈依,特別受五戒,在過去一直到現在,大部分都是舉行個儀式,在現場沒有時間跟大家詳細的解說。在三皈依,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,他老人家有寫一本《三皈傳授》的書,還包括《認識佛教》,這是我們通常對一般三皈依的常識,就是我們平常應該認識的觀念、道理都在這個書裡面。所以受三皈依的同修,不管在哪個道場受,你在淨宗的道場,或者其他的道場受三皈依,這本《三皈傳授》是大家都必須要看的。因為三皈依,它不是屬於哪一宗、哪一派的,皈依是皈依三寶,也不是皈依某一個人,皈依某一個法師,是皈依三寶,這個觀念,我們要先認識清楚。認識清楚之後,我們才不會誤會,才不會錯認皈依的意義。有很多人皈依,把皈依的意思弄錯了,以為皈依是皈依某一個法師,皈依某一個人,這是錯誤的,皈依是皈依三寶。法師他是代表佛教僧團,在佛前給你做證明,證明你從現在開始發願皈依三寶,要依三寶的原理原則來學習,然後他把這個道理傳授給你,不是皈依這個法師。我們淨老和尚在皈依證寫得很詳細,是三皈證明阿闍黎,他是給你證明的。在佛前給你作證的,不是皈依他,這個都要交代清楚,我們同修也不能有誤會。
我們簡單的把皈依證上皈依的誓詞,還有法號,簡單的跟大家說明。我們皈依的誓詞,一開頭就是:「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,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,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」這是三皈依的誓詞,念三遍。皈依佛,佛稱為兩足尊,這個兩足就是福慧兩方面都滿足,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,福報圓滿了,智慧也圓滿了。佛以下的,菩薩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菩薩以下的羅漢,那比菩薩還不圓滿,我們凡夫當然就更不圓滿。所以我們學佛,就是要達到福慧兩方面都究竟圓滿,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目標。所以兩足中尊,這個福慧當中,他是最尊貴的,因為他已經達到究竟圓滿,成佛了。
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。達摩是法,佛法。佛法,佛從法生,沒有法就沒有佛,所以也是有密切關係的。法教我們什麼?離欲,就是遠離五欲、欲望,究竟遠離這個欲望就是法教我們的。所以我們在念中峰三時繫念,中峰國師就跟我們講,「諸苦盡從貪欲起,不知貪欲起於何」。我們世間為什麼這麼苦?不但六道法界,包括四聖法界都還有苦。究竟的原因是什麼?就是貪欲。貪欲要斷究竟,必須依法,沒有法來給我們指點,我們就無法離欲。法就是理論方法,教我們正確的理論方法,我們才能夠遠離貪欲,得到究竟的解脫。
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僧伽是一個團體,眾就是團體,在佛門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,就是叫一眾,四個人以上就是一個團體。這個團體,諸眾中尊,就是所有的團體當中最尊貴的。這個僧,他是清淨和合的意思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我們一般講六和敬的僧團。如果有四個人在一起共修,有四個人修六和敬,心地清淨,這個團體是世出世間最尊貴的。這個團體是我們皈依的一個對象,我們學習的一個模範、榜樣,好團體,是最好的。這個團體,我們當然要跟他學習。這是皈依僧,眾中尊,簡單的意思。
下面又有補充說明,「既皈依佛,以佛為師,從於今日,至命終時,不得皈依外道天神。」我們既然皈依佛,就要以佛為老師,從於今日,至命終時,從現在開始皈依,一直到我們生命結束,這個階段,我們就不可以再皈依外道天神。外道,這個名詞,它的意思是心外求法。佛法叫內學,就是向內心去學習,從內心去尋找,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如果心外求法,問題解決不了,不但了生死這個問題解決不了(了生死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問題解決不了),就連我們現前要改造命運都辦不到。我們如果看過《了凡四訓》,雲谷禪師對袁了凡先生開示(雲谷禪師是明朝禪宗的大德),他給袁了凡先生講,他說「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」;如果「向外馳求,是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」。就是我們要改造命運,我們命運要改善,比原來更好、更提升,也要從內心去求,不能從心外去求。你到心外去找,你找不到,也求不到。只有往自己內心去求,什麼問題都能解決。為什麼?因為宇宙萬有一切法,都是自心所現出來的,自己的識變現的。所以從內心找,問題都能解決。從心外去找,你找不到。所以現在所有世界上的科學、哲學、宗教,如果是心外求法,那他永遠找不到問題的根源,當然也就解決不了問題。佛出現在世間,就是告訴我們世間人這樁事實真相,你要從內心去找。
所以皈依佛,你就不能以外道為師,外道就是心外求法的。譬如科學家講的話,跟佛講的不一樣,我們要聽誰的?大家想一想,你要聽誰的?你皈依三寶,你要聽科學家的,還是聽佛的?聽佛的。對,這個要問清楚。如果說我還是聽科學家的,那你不是皈依佛,是皈依科學家,這樣大家明白嗎?你沒有皈依佛,那你拿個皈依證也不是真的,因為你既沒有皈,也沒有依,你還是依外道。如果科學家講的跟佛講的意思一樣,那當然我們可以依,因為他跟佛講的一樣。不管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,他講的跟佛講的相應,那我們都可以依,因為佛也承認他是佛法,這個原則我們要明白。所以我們念到不得皈依外道天神,不是去排斥其他宗教,不是排斥。其他宗教講的道理,如果跟佛講的相應,那我們也可以依。譬如佛講不殺生,其他宗教他也講不殺生,他跟佛講的一樣,我們當然可以依靠,沒有違背佛所講的道理。佛經有很多人講,有菩薩講,有羅漢講,有佛的弟子講,有變化人講,有仙人講(仙人就是古代印度學其他宗教的),他們講的跟佛講的相應,佛也承認,它也是佛經。佛用法印去印證,雖然他們是示現在不同的宗教,但是他們講的道理跟佛講的道理是相同的,我們就可以依靠。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,這個原則我們要明白。
第二個,「既皈依法,以法為師,從於今日,至命終時,不得皈依外道典籍。」典籍就是書本、經書。經書也是教你心外求法的,你學了這個書,你也解決不了問題,不能明心見性,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,連個改造命運都達不到,你就不要去依靠那個。依靠那個,浪費你的時間,你學習的方向錯誤,你這一生得不到結果,那就不對了,所以你要依佛。外道典籍,就是其他宗教講的,如果它的理論方法跟經典上講的是相應,那我們也可以依靠,因為那個也是佛法。譬如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這兩部不是佛教的,一個是儒家的,一個是道教的,但是它講的內容跟佛講的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個經義相同、相應,沒有兩樣,那佛也承認它也是佛經。所以佛教不是排斥其他宗教,我們一定要弄清楚,因為排斥其他宗教就跟人家對立,但是有個原則,這個原則就是依照《十善業道經》做一個標準。凡是跟這個相應的,不管哪個宗教,或者其他學術性的,學者講的,佛都承認它也是佛經,他講的沒有違背事實真相,我們都可以依靠。如果跟經典上講的不一樣,那我們就不能依他,依他你就錯了。
所以我們現在經典有《大藏經》,有一些不是正確的經典,我們就不要去看。所以有些人拿到一些經,從來沒看過的,來問我們這個經到底是不是真的?我建議大家去查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裡面有,我們就可以相信它是真正的佛經;如果沒有,我們就沒有把握,到底是真是假,我們就沒有把握。沒有的,我們就暫時先不要看,你先看《大藏經》裡面有的。所以我們現在贈送《乾隆大藏經》,也是給大家做一個皈依法的依據,因為古時候要入藏,要經過國家政府、當代高僧大德嚴格的審核,沒有錯誤,沒有邪知邪見,它才能入藏。所以這個不容易的。如果現在人編的,他再加進去,那個我們也沒有把握,到底他加進去的那個內容是不是純正?我們就不得而知。所以我們還是依照古版的,比較標準。這是皈依法,法就是不得皈依外道典籍。但是外道的典籍,其他宗教講的跟佛經講的相應,那個也是佛法,那個也可以依靠。
「既皈依僧,以僧為師,從於今日,至命終時,不得皈依外道徒眾。」徒眾就是一個團體,這個團體他們所學習的,都是心外求法,那你去參加這個團體,跟這個道場的大眾一起學,他學錯了,你跟他學,也跟著學錯,那你浪費時間,也得不到結果。所以我們皈依一個團體,這個團體它不是心外求法的,跟這樣的團體來學習,我們才不會走錯路。團體,我們現在講的道場,這個道場修的是向心內求,還是向心外求?外道也有兩種,一種是門外外,就是佛門以外的外道,佛門以外的外道,其他的宗教、學術、哲學、科學種種,佛門以外的,他是心外求法,他學習的方向是向外求的,這個我們也比較容易分辨、辨別出來。
另外就是佛門裡面的,門內外,佛門裡面也有外道,不但在家眾,出家眾也很多,在家出家都有,他也是心外求法,他也不是向內心去求,那叫門內外,佛門裡面的外道。跟佛門以外的外道學,得不到結果,跟佛門裡面的外道學,你也一樣得不到結果,所以這個也不能感情用事。佛門不但在家眾,就連出家眾,法師,或者這個法師他很有名,名氣很大,在國際上名聲很大,但是你要聽聽他講的內容,他教人家的是心外求法,還是向心內求?如果他教人也是心外求法,你也不能跟他學,你跟他學,你也得不到結果,不是真正在學佛,學成外道去了,佛門裡面的外道。佛門以外的外道,比較容易辨別;佛門裡面的,你如果沒有聽善知識講經說法,你也搞不清楚,現在非常多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佛跟我們講,「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。不但佛門以外的,如恆河沙,佛門裡面的,也如恆河沙。這個要靠我們自己的智慧去分辨,要理智的去辨別,不能感情用事。感情用事,往往我們都學錯了,這一生就空過了,就非常可惜。我們三皈依也只有一個形式,沒有實質的利益,得不到三皈依真實的功德利益,這一點大家務必要明白。
大家的法號都叫妙音,妙音是釋迦牟尼佛在講《無量壽經》快圓滿的時候,跟大家受記的。所以大家現在念阿彌陀佛,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到十方世界去作佛、度眾生,都叫妙音如來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十幾年前,新加坡淨宗學會邀請講《無量壽經》圓滿,當天晚上有二百多人皈依。過去皈依是一個人一個法號,都不一樣。經講完了,再念佛迴向,都十點多了,二百多人同時發心皈依,一個一個取法號,沒有時間。所以就臨時想到《無量壽經》到最後,第四十八品佛給大家受記的妙音,做為往後淨宗道場皈依的法號。這個法號,大家皈依之後,你要寫信給別人,你要加上法名妙音也可以,但是下面一定要加你的俗名,這樣大家才知道你是哪一位妙音。過去我常常接到有些居士寫信來,他就寫個妙音居士,我就不知道是哪一位妙音居士?因為大家統統是妙音,我現在又沒有神通,也不知道是哪一個?所以到極樂世界才有神通,現在在娑婆世界還沒有,所以你一定要加上你的俗名,才知道是哪一位妙音,這一點大家要記住。因為我常常收到這樣的信,要我回答問題,我不曉得往哪裡寄,要找哪一個?他以為我有神通,其實我沒有。三皈依,我們就簡單講到此地。
有兩位受五戒的,五戒第一是不殺生,第二是不偷盜,第三是不邪淫,第四不妄語,第五不飲酒。我在山東有講《五戒相經箋要》,如果大家有受五戒,這個光碟我們有寄到新加坡淨宗學會,前幾天新加坡淨宗學會慶祝衛塞節辦了法會,我看他們後面結緣品有擺出來。我們這邊查一查,看看有沒有寄過來,如果沒有,再請台北寄過來。受五戒的,我建議這套光碟你要聽。《五戒相經》是釋迦牟尼佛為他的父親淨飯王講的,因為他的父親請釋迦牟尼佛為在家眾來講五戒,他說你給出家眾制戒,還沒有給我們在家眾制戒。他代表在家居士,就是你給出家眾制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沙彌戒、沙彌尼戒,我們在家眾你都還沒有制戒,所以請釋迦牟尼佛為在家眾來制定五戒。佛就交代舍利弗尊者來講這個五戒。
在明朝末年,清朝初年,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他有註解。到了民國,弘一律師,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弘一大師,他是我們中國近代律宗的祖師,他有補釋,補充解釋,補充蕅益祖師的解釋。到了最近,二、三十年前,台灣廣化老法師,他有再加白話註解。這個資料,我在山東也講過,是對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來講的,因為有很多同學要受五戒,剛好在山東做百七繫念,比較有時間,所以一個星期講一天,也講了相當長。現在光碟都做出來了,網站上也有,你去點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網站,也有這一門功課。大家受五戒,務必要聽、多看,因為這個短時間,我們也講不完。
《五戒相經》是我們受五戒一個依據,我們一定要看,你才知道開遮持犯。不然你受了五戒,給你舉行個儀式,到底你有沒有持戒?有沒有得戒?有沒有犯戒?犯戒嚴重不嚴重?嚴重的犯戒就不可悔,就不可以懺悔,你喪失戒體了。如果比較輕的,可以懺悔。可以懺悔,又分中可悔,下可悔。中等的可以懺悔,下等的就是再比較輕一點的,可以懺悔,還沒有失去戒體。但是犯了不可悔,犯一條不可悔,那五戒全部戒體就破壞了。這個是依小乘戒來講,不可懺悔,就是終生不可以再受戒。這是從作法懺來講,不可以懺悔。必須依大乘的取相懺,懺到有清淨相,有瑞相,業障消除,才可以重新受戒;在小乘法裡面就不允許你再受戒,這在《五戒相經》都講得很詳細。所以受了五戒,這個功課要上,你才知道怎麼持五戒,持五戒的功德在哪裡。
五戒、八關齋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沙彌尼戒,這些戒屬於小乘戒。小乘戒以戒身口為主。所以它這個戒可以捨戒,可以復戒。復戒就是恢復再受戒,受戒也有受戒的條件。佛在《戒經》上講,如果你遇到一些因緣,你沒有辦法持這個戒,那你可以捨戒。你先捨,捨了,你就免了犯戒罪這一條。但是性罪還是有,因為五戒前面四條是屬於性罪,後面一條是遮戒,可以免這個。你覺得可以做得到,再重新受。捨戒就是你要對一個懂得人講話的人講,就是你講話講給一個人聽,你說現在我五戒做不到,我要捨戒,這樣就捨了。但是你講的話,要讓對方他聽得懂。如果對方是外國人,我們講中文他聽不懂,那個不算。你對一個畜生講,對一條狗講也不行,牠也聽不懂你在講什麼。一定要對一個他聽得懂你講的話的意思,他聽懂了,你跟他講,你這個戒就捨了。你覺得可以再受,你再來受,所以受了叫復戒。
我們受過五戒的同修,今天有想再來重新受,這個不叫復戒,這個叫增益戒。增益戒就是你受戒了,你遇到有受戒的因緣,再重新受,叫增長利益,再重受叫增長利益,這個在戒場我們都常常看到。如果你捨戒,你捨了,你今天再來重新受,這個叫復戒,再恢復受戒。這個要聽,要上課,這個不是皈依證書、五戒證書給你,好像學校畢業證書一樣,你到學校都沒有上課,畢業證書發給你,你說那張有用嗎?有沒有用?你一無所知,那張畢業證書,那是一個形式,那沒有用。所以你受五戒,我建議你這個一定要聽,要聽清楚,多聽幾遍,你才知道怎麼持戒,不然你也得不到戒。說真話,受個形式的戒,根本沒得到戒,你也不知道怎麼持戒。
現在講到最具體的就是說,《無量壽經》我們淨宗學會都列為早晚課,在淨宗共修課本,第三十五品就是講的五戒,我們現在簡單的來念一念,大家對這個五戒有個比較詳細的概念。大家請翻開經本,第四十五頁,第二行:
【濁世惡苦第三十五】
【佛告彌勒。汝等能於此世。端心正意。不為眾惡。甚為大德。所以者何。十方世界。善多惡少。易可開化。唯此五惡世間。最為劇苦。我今於此作佛。教化群生。令捨五惡。去五痛。離五燒。降化其意。令持五善。獲其福德。】
這一段經文就是教我們『捨五惡』、『持五善』,「五善」是五戒。我們「捨五惡」、「持五善」,我們就能『獲其福德』。下面講:
【何等為五。】
這就跟我們講什麼是五善?
【其一者。世間諸眾生類。欲為眾惡。強者伏弱。轉相剋賊。殘害殺傷。迭相吞噉。不知為善。後受殃罰。故有窮乞。孤獨。聾盲。瘖啞。痴惡。尪狂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。不肯為善。其有尊貴。豪富。賢明。長者。智勇。才達。皆由宿世慈孝。修善積德所致。】
這一段是跟我們講什麼是五善。第一個就是講殺生的惡,『強者伏弱,轉相剋賊,殘害殺傷,迭相吞噉』,這個就是造殺生的罪業。我們講殺生吃肉,現在殺生還不夠,還殺人,這個罪就更重。造了殺害眾生的惡業,有果報的,以後會受到『殃罰』,有災殃,會受到處罰。所以我們看到世間有這些『窮乞、孤獨、聾盲、瘖啞、痴惡、尪狂』,「尪狂」就是精神不正常,精神病,這些都是前世不信道德,他不相信倫理道德,勸他為善,他也不願意,這是造殺生的惡業,這一生才會有這種果報。『其有尊貴、豪富、賢明、長者、智勇、才達,皆由宿世慈孝,修善積德所致』。百善孝為先,不殺生也是孝的一個具體表現。這是好的果報,他怎麼來的,就是慈孝,積善修德,所以他有這樣的果報。
【世間有此目前現事。壽終之後。入其幽冥。轉生受身。改形易道。故有泥犁。禽獸。蜎飛蠕動之屬。譬如世法牢獄。劇苦極刑。魂神命精。隨罪趣向。所受壽命。或長或短。相從共生。更相報償。殃惡未盡。終不得離。輾轉其中。累劫難出。難得解脫。痛不可言。】
這一段是『壽終之後』,墮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墮到三惡道,譬如墮到畜生道,壽命有的長有的短。『相從共生,更相報償』,就是冤冤相報,你現在吃牠半斤,將來還牠八兩,誰也佔不到便宜。殺生吃肉,事實真相就是冤冤相報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佛也跟我們講,「羊死為人,人死為羊」。你現在人吃羊肉吃得很高興,羊的惡報受盡了,牠也會轉生受身到人道來;人的惡業造多了,也會投胎到畜生道去當羊。那到時候換牠來吃我們,現在我們吃牠,將來牠吃我們,互相吃來吃去,殺來殺去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痛苦不堪。所以佛勸我們不可殺生,就斷絕這個惡因,惡因斷掉,就不會有惡的果報。殺生得多病短命的果報,我們想健康長壽,第一個要不殺生。
【天地之間。自然有是。雖不即時暴應。善惡會當歸之。】
『自然有是』,就是因果律它是自然的,雖然你現在沒有馬上看到報應,但是時間到了,報應一定現前。所以不是說馬上看到,馬上報應,它要一段時間。好像你跟人家借錢,債主他不是馬上跟你討,有一個期限。沒有說現在錢借給你,馬上跟你要回來,沒有,沒那麼快,他有一個期限。造業也是一樣,有個期限的。期限到了,他報應就來了。因果報應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
【其二者。世間人民。不順法度。奢婬驕縱。任心自恣。居上不明。在位不正。陷人冤枉。損害忠良。心口各異。機偽多端。尊卑中外。更相欺誑。瞋恚愚痴。欲自厚己。欲貪多有。利害勝負。結忿成仇。破家亡身。不顧前後。富有慳惜。不肯施與。愛保貪重。心勞身苦。如是至竟,無一隨者。善惡禍福。追命所生。或在樂處。或入苦毒。又或見善憎謗。不思慕及。常懷盜心。悕望他利。用自供給。消散復取。神明剋識。終入惡道。自有三途。無量苦惱。輾轉其中。累劫難出。痛不可言。】
這一大段經文是講偷盜戒,偷盜是從貪心所生起來的。偷盜就是喜歡佔人家便宜,要去佔人家便宜。偷盜有的比較小,有的比較大,偷盜也是世間人很難避免的,這個都有果報。不偷盜,你會得財富,也不會被人家偷盜,你的財富有保障,不會被五家搶走。犯了偷盜,就是這裡講的果報,將來還會墮三惡道。不但佔不到便宜,實在講是吃了大虧。
【其三者。世間人民。相因寄生。壽命幾何。不良之人。身心不正。常懷邪惡。常念婬佚。煩滿胸中。邪態外逸。費損家財。事為非法。所當求者。而不肯為。又或交結聚會。興兵相伐。攻劫殺戮。強奪迫脅。歸給妻子。極身作樂。眾共憎厭。患而苦之。如是之惡。著於人鬼。神明記識。自入三途。無量苦惱。輾轉其中。累劫難出。痛不可言。】
這一段經文是講邪淫的惡業。邪淫的惡業在現世有花報,就是『費損家財』,家庭不和睦,家財也會損失。相關的,也造了殺生、偷盜這個罪業,果報也是會墮三途。
【其四者。世間人民不念修善。兩舌。惡口。妄言。綺語。憎嫉善人。敗壞賢明。不孝父母。輕慢師長。朋友無信。難得誠實。尊貴自大。謂己有道。橫行威勢,侵易于人。欲人畏敬。不自慚懼。難可降化。常懷驕慢。賴其前世。福德營護。今世為惡。福德盡滅。壽命終盡。諸惡繞歸。又其名籍。記在神明。殃咎牽引。無從捨離。但得前行。入于火鑊。身心摧碎。神形苦極。當斯之時。悔復何及。】
這一大段經文是講妄語的罪,妄語包括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包括這個。所以五戒,它只有妄語,但是這個妄語,它有包括兩舌、惡口、綺語都屬於妄語。五戒一展開就是十善。造口業也很容易,現在這個時代也很容易造妄語的口業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也教我們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就是我們要防護口業,避免去造妄語的罪業。妄語又有分大妄語、小妄語。在《五戒相經》裡面講,大妄語,為了人家對他恭敬供養,要得到名聞利養,說他是什麼佛來、什麼菩薩來,他證阿羅漢果,他得禪定,講這些,這個在《五戒相經》是犯了大妄語,犯了不可悔罪。一般你講妄語去騙人,那個可以懺悔,那個有中可悔、下可悔,看你的妄語對人家損害的程度來論斷。所以這個戒律,戒是禁戒,這屬於禁戒,禁止的,不可以做的;律是法律,法律就是你犯了戒,他處斷輕重。你有沒有犯戒?犯了戒,犯到什麼程度?以律開遮持犯來處斷輕重。所以這是妄語戒。犯了妄語戒,將來也是會墮三途的。
【其五者。世間人民。徙倚懈怠。不肯作善。治身修業。父母教誨。違戾反逆。譬如怨家。不如無子。負恩違義。無有報償。放恣。遊散。耽酒。嗜美。魯扈。抵突。不識人情。無義無禮。不可諫曉。六親眷屬。資用有無。不能憂念。不惟父母之恩。不存師友之義。意念身口。曾無一善。不信諸佛經法。不信生死善惡。欲害真人。鬥亂僧眾。愚痴蒙昧。自為智慧。不知生所從來。死所趣向。不仁不順。希望長生。慈心教誨。而不肯信。苦口與語。無益其人。心中閉塞。意不開解。大命將終。悔懼交至。不豫修善。臨時乃悔。悔之於後。將何及乎。】
這一段是講飲酒的惡。酒戒,制這個戒是一個原則,我們讀了這個經文要知道舉一反三,跟這個相關的。佛為什麼制這個戒?酒它本身沒有罪過,但是你喝了,你亂性,你失去理智,你就犯前面四條性罪。酒它本身沒有罪過,它也不是殺生,也不是偷盜,也不是邪淫,也不是妄語,它是植物去釀的,它沒有罪。但是酒會亂性,你喝多了,變了一個人,怕你去造前面四條性罪,所以佛把它列在重戒。這條戒叫遮戒,這條犯了,都可以懺悔,沒有不可悔的。看你喝太多了,就中可悔;看你喝少一點,就下可悔。沒有不可悔的,前面那個有不可悔的。譬如前面的殺生,你殺人,就不可悔;殺畜生,還可以懺悔。
這個地方有一點我們要知道,相關的飲酒罪,包括我們人情世故都在裡面。你看,『世間人民,徙倚懈怠,不肯作善,治身修業,父母教誨,違戾反逆,譬如怨家,不如無子,負恩違義,無有報償』。生到這樣的兒女,真的有不如沒有,你生了這樣忤逆的兒子,一天到晚你氣都氣死了。那就是什麼?冤家,好像冤家一樣。那真的是冤家,我們一般講冤親債主。一家人就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冤親債主,生到這樣的兒子,不如沒有還比較好。這樣的來報怨、討債的,他『放恣、遊散,耽酒』,就是喝酒,他也不負責任,對家庭不負責任,『嗜美』,要吃好的。『魯扈、抵突』,「魯」就是粗魯,「扈」就是跋扈,不講理;「抵」,常常跟人家抵觸,「突」,常常跟人家起衝突,講話都是常常跟人家吵架,講話口氣很不好。喝酒的人,他講話有時候就口氣不好;如果沒有喝酒,也是會有這種情況,這個我們都要知道。
『不識人情』,不認識人情世故。為什麼不識人情?『無義無禮』,禮貌他不懂,義理他也不懂,不明道理,不明究理。有些人說佛法不講人情,其實他這個話都沒有搞清楚。你看這裡「不識人情」,就你不認識人情世故。佛法不是不講人情世故,不是教你「無義無禮」,你對人家不禮貌,不是教你這個。佛法不講人情,是對自己本身修行來講,對大眾,你不能不講人情。所以李老師講的《常禮舉要》,《常禮舉要》這個課也一定要上。李老師編這個《常禮舉要》,是世間的禮。禮就是講什麼?人情世故。所以有人說佛法不講人情,李老師說胡說八道,那個人胡說八道。我們在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經文,又找到依據,佛不是教我們不識人情。有些人學得怪怪的,他真的不識人情,無義無禮,魯扈抵突,講話很衝。『不可諫曉』,「諫曉」就是勸他,他也不聽、不接受。家人生活有沒有問題,他也不管,不負責任,這樣的人在現在太多了,到處都是,沒有接受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所以現在很普遍。你也不能怪他,沒有人教他,所以他就不知道,他就不明道理,他做了這些錯誤的行為,他以為是對的。所以這大段是講五戒,飲酒它延伸出來就是包括這些。所以我們受了五戒,《五戒相經》可以讓你進一步知道這些戒體、戒相、戒行。《無量壽經》這五段的經文,我們淨宗學會晚課都會讀誦,以這個為一個總原則,你來持五戒,才能持得圓滿,不然五戒也持不圓滿。
你來對照對照,這些經文裡面都是講的五戒十善。我們符合這個標準,我們五戒持圓滿了;如果沒有符合,持不圓滿,這點一定要知道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把這個列為晚課,就是要我們淨宗同修每天讀誦,每天來反省、來檢討,我今天五戒十善到底有哪些做到,有哪些沒做到。我們讀誦之後,還要解義,了解它的意思。有很多人讀了好幾千遍,他意思都不懂,在生活當中也不會做,看到人還是魯扈抵突,不識人情,無義無禮,不可諫曉,還是這樣,這樣你就不會進步。經是念得很熟悉,但是不會做,不知道怎麼做,不懂得怎麼做,這個就沒有作用。所以要講解,講解明白之後,你要去做。剛開始做得很勉強,但是做一段時間以後,慢慢會自然、會習慣,你就改過來,這樣對我們修行才有真正的幫助。不然受了戒,也是一個形式,你得不到戒的真實功德利益,這個非常重要,希望我們同修大家能夠體會,能夠理解。
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跟大家簡單報告到此地。詳細的,請大家多聽我們淨老和尚《大經解》,那個講得很詳細,大家要認真的聽。好,下面我們就來舉行三皈五戒的儀式,請要受戒的同修,有十個人。受五戒還是要先受三皈依,一共十個人,請到佛前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