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禮 定義著我們是誰—禮的精神是什麼  悟道法師主講  (共一集)  2022/12/14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21-140-0001

  禮儀教授林老師,諸位同修大德,大家上午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今天華藏舉辦接待禮儀的課程學習,我們請長榮林老師來教導大家這些禮儀,這個時間我跟大家講一講有關禮這方面的意義。禮,在中國儒家是非常重要的,所謂「不知禮,無以立」,一個人不懂禮,他在社會上很難立足。禮是大學問,所以在中國有《曲禮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。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一套禮節,再野蠻的民族也有他們的一套禮節,在禮節、儀式上也有所不同。在中國,古禮可以說是非常完整。現在古禮恐怕在中國是看不到了,大家可以去日本看,日本那些禮都是從中國學過去的,它一直保存下來,儀式上都有保存下來。

  禮,我們學習禮儀,這些儀式,每個時代會有一些調整跟不同,就是因時、因地、因人有一些調整。像我們中國夏商周三代的禮,儀規上有一些改變,但是禮的內涵跟精神是不變的。我們學習這個儀式,最重要要懂得它的內容,它的內涵是什麼?我照這樣做,這些禮節、儀規這樣做,它主要的核心、內容、內涵是什麼,這個我們一定要懂。如果沒有內涵,只是照這個儀規做,就像沒有靈魂一樣。所以禮有它的內涵,不然就好像很機械式的,像機器人一樣。所以我們學習禮儀,首先我們要知道「禮」這個字它是什麼精神,教我們什麼。在《曲禮》上講,禮就是什麼?「毋不敬」,再來就是「自卑而尊人」,自己謙卑,尊重別人,也就是說不驕傲、不傲慢。一個人他如果能夠謙卑、謙虛、不傲慢,走到哪裡大家都歡迎。我們自己想一想,如果一個人很傲慢,你會很歡迎他嗎?大概不會。人很傲慢,他處處要壓人,他最大,都要聽他的,他都不尊重別人,當然我們也不能接受;縱然表面接受,你內心還是不服。《弟子規》講:「理服人,方無言;勢服人,心不然。」用道理去服人,大家就能接受,他就沒有話說了。如果你不講理,用勢力要去降伏別人,別人他心裡不以為然,心不然就是不以為然,縱然表面上他屈服於你,但是內心他不服。所以禮就是做到讓人家心服口服,「理服人,方無言」。所以這個禮,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人?就是自卑而尊人,尊重別人,這是禮的精神。

  另外,禮就是講人情世故。一部《二十五史》講的就是人情世故。一個國家的興衰,改朝換代,離不開人情世故,所以禮它主要內容講人情世故。因為人他有情感、他有感受,他不是機器人,他有情緒,喜怒哀樂愛惡欲,必須順乎這些人情。古時候《詩經》就是你到哪個地方,人家都是用詩來表達,對國家的政策有哪些不滿,透過詩來表達,那就比較含蓄。領導人去聽一聽,就知道民間他們的聲音,知道他們的需要,哪些要改進,哪些做得很好,繼續保持。所以這個都有很大的學問,我們學不完,但是活到老學到老,我們多學習、多增長,然後才能夠跟有緣人大家一起來分享、學習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這個禮儀課,我建議大家先看徐醒民老居士的《常禮舉要講記》,他講的內容就比較詳細。雪廬老人的《常禮舉要講記》有它的深度,你看起來很簡單,但是他是對台中蓮社蓮友講的,那個對象不一樣。徐醒民老居士講的這個就比較普遍化,也比較詳細一點。這兩種我們都可以看,我是建議先看徐醒民老居士的《常禮舉要講記》,怎麼待人處事接物。我們自己學習了之後,我們學會了,我們還要去教別人,教跟你有緣的人,教你的親友,這個非常重要。現在人都不學禮,的確很多誤會、很多摩擦、很多不必要的衝突都發生了。

  不懂禮不代表他心不好,只是他沒有學過禮,他不懂,但很發心,他很熱心。我們在道場常常看到很多同修來,掏心掏肺的付出,出錢出力,你說他心不好?心太好了!但是常常做到哭哭啼啼的回家,為什麼?吃力不討好,就是沒有學禮。沒有學禮就是他是好心,但是他不懂得先尊重別人,這個當中產生了狀況。過去很多年前有個老菩薩,實在太發心了,那個發心我都自嘆不如,你看從山下辛辛苦苦煮了一大鍋補湯運到雙溪山上去,然後被罵回來。她莫名其妙,我這麼好心好意煮給你們吃還被罵!為什麼?她好心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?這就是沒有學過《常禮》。這個問題就是她沒有事先跟廚房講,弄一大鍋湯去,上面也煮了一大鍋吃不完,造成廚房負責人他的困擾。所以你看,她好心反而挨罵了。如果學禮應該怎麼樣?先跟他講一聲,我哪一天要送什麼去,你們就不要再煮了,負責的人他同意那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。這個就是禮,就先尊重對方。我們東西要送人也要尊重人,你不尊重人,說送給你,你好像在侮辱人。這個都是人情世故。你都沒有尊重他,那你是好心要送給他,他也未必會領情。

  所以什麼叫常禮舉要?就是人情世故,因為人他有感受。像《常禮舉要》講:「長者賜,不敢辭」,長輩給我們東西,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,我們都不要推辭,你就收下來。你用不到,你不喜歡,你先收下來,然後再轉送給別人,讓長輩歡喜。雪廬老人講,如果以前皇帝那個時代,皇帝要賜給你東西,你說我不要,他說後果大概會被砍頭。蔡老師講《弟子規》、講《群書治要》也有講到這個,現在很多年輕人他不懂事,長輩送給他東西,他說我不要。這個事情我自己以前也幹過,也不要笑別人,因為沒有學,不懂。有一次過年前,我去看我三舅,我三舅包個紅包給我,我硬把它推回去,不要。在我的想法,你是長輩,我應該供養你,我怎麼可以拿你的紅包?我就不要,我硬把它推回去。後來聽經,聽到我們師父講經的時候說「長者賜,不敢辭」;以前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印《常禮舉要》,我看到這一條說,我認為對的,原來是錯的,傷了長者的心,我們台語說「違和人的意思」,違和長輩的意思。所以你要不要、你喜不喜歡,你先收下,讓他心裡歡喜。

  特別我們學佛的人,你不要學了佛回去教訓長輩,那你佛法再好,他都不能接受,對不對?你說他會聽得下去嗎?看到你這個樣子,打從心裡他就不接受。如果他覺得他受到尊重,你那個佛學得還不錯,態度滿好的,滿有禮貌的,你再跟他介紹佛法,他是不是比較容易接受?我們出家人也是一樣的,出家人也不是說都沒有人情世故。你看弘一大師(律宗的祖師),弘一大師在我們民國初年他是才子,多才多藝,你看他寫的墨寶,「不近人情,舉足盡是危機」。你處處碰壁、處處得罪人,自己不知道,還覺得自己都沒錯。不是這樣的,你不學就不懂,不懂就會碰釘子、會碰壁,你的前途就受到障礙。一個人有沒有前途,要看他懂不懂禮,懂禮的人人家願意提拔他,不懂禮誰願意呢?

  出家人也離不開這些世間法,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出家人,人家來供養東西,如果老同修我們就可以講白一點,老同修大家都比較了解,不會見怪;特別初學的人,剛學佛沒多久,送一些東西不一定我們需要的,我現在學了這個,我也都收了。我們看海賢老和尚那個光碟,有個居士送他一個金戒指,送給他他就戴上了,戴給他看。那個居士回去了,他那個戒指拔下來拿給旁邊的居士,你們拿去做好事。這是什麼?接引眾生,讓他先生歡喜心,他才願意來接受佛法。如果海賢老和尚當時跟他講,我們出家人不持金錢戒,你拿回去吧!那恐怕他會覺得你們怎麼拒人於千里之外,不通人情,恐怕他學佛會退心。特別是初學的,老修就不會,老修聽經已經明理了,你可以跟他講真話;初學他還不懂,你先讓他歡喜,讓他進來慢慢學,學會了、學明白了再跟他講。

  所以這個也是看對象,這個有分的,禮有分尊卑長幼、親疏遠近。禮是不平等的,你怎麼平等?禮不平等,但是內心的恭敬是平等的。因為禮不平等就是你針對的對象不一樣,他接待的禮就不同,規格不一樣。現在你到全世界,你去看這個外交,國與國之間的外交,你說不要禮,不要試看看,人家對你無禮,你會不會很高興?我看不會。就是說你不要這個、你反對這個,你自己也做不到。所以雪廬老人講,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,推翻禮教,什麼都不要了,他說如果這個反對的人他自己也做不到,沒有經過他同意衝到他房間去,他也會不高興,你怎麼跑到我房間來?你會不高興就懂禮,這個就是禮。沒有經過你同意,把你的文件一直翻,給你的信一直看,你會不會看得很歡喜?所以反對的人他自己都做不到。他為什麼反對?他也沒學過禮,他也不懂禮是什麼意思。所以禮節它有分規格的,層級不一樣,它講對等。現在國與國不都這樣嗎?一樣是總統,大國跟小國也不一樣,你看那個新聞報出來,大國他就是站在比較中間,小國就站在比較旁邊,那個是不是禮?這個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。所以我們出家、在家都是要學禮,「不知禮,無以立」。

  現在時間到了,就先跟大家講到這裡,下次有時間我們再來交流有關禮這方面的學習。好,祝大家今天學習愉快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