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2018年歲次戊戌新春團拜開示—活到老,學到老  悟道法師主講  (共一集)  2018/2/21 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21-107-0001

  時間過得很快,一年過去了,我們這幾天的春節假期也收假了。今天各個公司行號、政府機關也開始上班,我們華藏也是跟社會上假期是一樣的。今天是我們大家開始上班工作的第一天,在此地先祝福大家今年的開始,能夠一切吉祥圓滿。

  俗話講,「一年之計在於春」,現在是春天,我們一年的計畫就是在春天。我們今天開始,就是要計畫我們今年這一年的一些工作,我們的道業、學業要有一個規畫。我們在工作上有例行性的工作,還有我們今年這一年新的工作,也有一些臨時性的、增加的一些工作,這些新的工作是在我們規畫以外的,有些是臨時性的。

  我們在學習,我們也一定要知道,不是說我們現在在學校上課才在學習,那離開學校就不學了嗎?俗話講,人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。在《論語》裡面,孔老夫子給他的學生講,有一天經過墳墓,夫子就給學生講,指著那個墳墓,說我們人到那裡去的時候就不用學了,到墳墓了,不用學了。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人一出生,甚至還沒有出生,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裡面,在古代就很重視胎教,在母親的肚子裡面就要開始學了,還沒有出生就要學。所以這個學習,人從入胎到出胎,出生,一直到少年、青年、壯年、中年、老年,就是活到老、學到老,學到死為止,這是孔老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面講的。也就是說我們人生,從一生下來,一直到老死,每天都必須要學習的,方方面面都要學。所以這個學習,不是只有侷限在學校裡面,在我們生活上各方面,方方面面的,都必須要學。特別現在交通發達,旅遊業發達,我們大家出國的機會都很多,也有很多人利用春節假期出國旅遊,旅遊也是學習,增長見聞。俗話講,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。如果你不到外面世界看看,外面世界長的什麼樣子你不知道。只有聽說,總沒有自己親自去接觸、見聞來得親切。所謂「百聞不如一見」,常常聽人家講,某個地方怎麼樣,不如自己去看看。所以我去年底還聽到有一個同修跟我講,他在台灣,都沒有去大陸,他聽說大陸很窮,吃香蕉皮,現在他還相信那句話。後來跟我們到福州,他說我被騙了,原來他們沒有吃香蕉皮了,那是過去吃香蕉皮,現在就沒有了。

  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開示,人多交流,多交流對於互相了解有幫助。人在交流當中,我們就有一些了解,了解之後,我們知道怎麼樣去取捨。可以深交的人,我們就深入一點,不能深交就淺交;有一些人,沒有辦法跟他交往的,那只能敬而遠之。這些總是要透過了解,了解他是什麼樣的人,了解彼此,互相了解。在社會上形形色色、各式各樣的人都有,我們也是都會接觸到的。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,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,每個人都有各人的因緣,都有各人認識的一些人脈,各人不一樣,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。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個五十三參,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《華嚴經》也常常跟我們講,這個五十三參,每個人從早到晚都是五十三參,你從早到晚接觸到的周邊的這些人事物,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那個五十三參。這當中也有善人、也有惡人,有聖人、有賢人、有凡人,還有騙人的,這些都有,這個就是五十三參。五十三參,有三位善知識是代表貪瞋痴的,負面的,這也等於是說,我們這個社會上有些負面的。有正面的,正面的我們要去效法,要學習;負面,我們知道那是負面的,他教我們不要向他學,要避免。如果我們懂這個道理,在在處處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,都是道場。

  在這學個什麼?學個智慧。佛法沒有別的,就是福慧雙修,修福修慧,修福還在修慧前面。我們大家來這個道場工作,或者在社會上公司團體工作都一樣。國父講,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」。過去是古時候讀聖賢書的人,他才知道人生是以服務為目的,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也沒有讀聖賢書,我為什麼要替人家服務?你為什麼不替我服務?實際上彼此互相服務。人類是一個群體的社會,你每一樁事情都不是說自己一個人都能全包,都能做的;你喝一口水、吃一口飯,要多少人來為你服務?這麼多人為我服務,那難道我就不應該為別人服務嗎?這是互相的,互相服務。像我們出家人,也沒有經營事業,也沒有在賺錢,這些衣食都是在家居士供養。在家居士財供養,物質上的供養,出家人用什麼來回饋?用法供養。在普賢菩薩七種供養當中講,法供養為最。所有供養當中,佛法的供養是最為第一的,就是最好的供養就是法供養。

  過去佛陀的時代,印度,三千年前的古印度,當時的印度是宗教王國,經典上記載有九十五種外道;這個外道也不是罵人的話,用現在的話講,九十五種宗教,大大小小的。現在我聽說,在美國政府登記說有一千多個宗教,一千多個。在古代,印度的宗教很多,九十五種外道就是規模比較大的,那個很小的當然就更多了,這是講比較大規模的,就是九十五種宗教。這是古代,古印度是一個宗教王國。佛出現在古印度,當時古代印度的出家人,不是只有佛教才是出家人,其他宗教,他們也出家修行。像現在我們中國本土的道教,他就有出家,去當道士、當道姑,他們也是不結婚的,離開家庭,就住在道觀,或者住在深山修行;現在西洋的天主教,他們神父、修女也不結婚。

  古代印度很多宗教都有出家人,都叫沙門。但是他們那個時候的風氣,出家人都是托缽。托缽不是佛開始的,佛還沒有出現在世間,古印度很多宗教的出家人,他們就是托缽。佛出現在世,也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在那個地區,大家都是這種風俗習慣,出家人就是給人家托缽。佛教成立之後,也覺得托缽這個制度非常好,所以佛也就採用了,就是佛弟子也是托缽。後來就變成,講到托缽,就想到那是佛教,實際上古代印度其他宗教也托缽,不是只有佛教,這些我們也要了解。佛是恆順眾生,你們都托缽,那我跟你們一樣來托缽,覺得這個制度不錯。

  在托缽的時候,挨家挨戶托缽。托缽,當然佛教成立,佛有制定托缽的規定,托缽的規矩。剛開始也是跟其他宗教一樣托三餐,早餐、午餐、晚餐。托三餐也是很辛苦,不是我們在家裡煮還比較舒服,你到外面托缽也不一定托得到,托缽的飯菜不一定是自己喜歡吃的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給肉吃肉、給魚吃魚,但是不殺生。所以托缽有個好處,是什麼好處?我們沒辦法挑食,你挑不了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你怎麼挑?你自己煮才能挑,或者我們去餐廳吃飯,我們可以自己點菜才能挑。托缽,人家給的,那你也不能事先去通知他,明天給我煮什麼,那個不允許的。所以養成不會偏食,有這個好處。佛說這個制度不錯,所以佛也採用托缽。

  有一次,佛有一個弟子長得很黑,黑得會像出油一樣,發亮,他晚上去托缽。古時候也沒有電鈴,托缽的時候要帶錫杖,以前沒有電鈴。在中國那個門就是有兩個環,就敲那個環,那個就是古代的電鈴,敲一敲,人家裡面聽到,有人來開門。在印度,出家人托缽是不能敲門的,錫杖在地上敲三下就會發出聲響,裡面人聽到開門。這個佛弟子,長得很黑的這個,去敲三下,晚上,裡面那個女主人出來了,懷孕了,晚上突然看到門口一坨黑黑的站在那裡,嚇得當場流產。後來這個事情報告到釋迦牟尼佛那邊,釋迦牟尼佛就規定,以後不准晚上去托缽,會干擾到人家,這個齋主家裡,不准。所以那個時候才持午,剛開始也沒有持午,也是吃三餐。就是那個因緣,佛才制定過午不食。後來早上又去托,也是很辛苦,你早上托一趟回來,從舍衛國耆闍崛山中走到王舍城,那也很遠,來回。吃了又快中午了,吃飽了沒多久,又要再出去。所以佛就說吃一餐就好了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一餐,對一般的齋主家裡不會造成困擾,他們來供養也很方便,這些出家眾也不用那麼辛苦。一天跑一趟都很辛苦,還要打赤腳走路。除非生病才不要去托缽,如果你沒有生病,一定要去托缽。托缽,走一趟也滿辛苦的。現在我們不要說走那麼遠,我們走到蓮池閣去托缽,我看就很多人不願意去,唉喲那麼遠,大家來了,樓上樓下就有得吃,多好!這個有好處,不會養成懶惰的習慣。

  出家人去給人家托缽,托缽之後,不是托到飯菜轉頭就走了,那不行的。佛規定,你要問齋主,他有沒有什麼問題,他可以提出來,然後給他回答,幫助他解決他的問題、他的困難;如果沒有問題,也要講幾句佛法給他聽。這個就是齋主財供養,出家人要法供養,法來回饋給社會,用佛法。這是古印度。到佛法傳到中國,到現代,那個法供養隨著時代、地區環境不一樣,形態變化也很大。我們華藏做的經典流通,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為核心、為主的,還有其他法師大德,我們老和尚有認可的,包括傳統文化老師,這些法師、老師、大德講的這些經教,聖賢的典籍,我們做這些來幫助社會大眾明瞭佛法,明瞭聖賢的教誨,斷惡修善,認識因果、倫理、道德教育,這些都屬於法供養,我們現在華藏做的就是法的供養。

  法供養,它是最殊勝的。佛在《金剛經》有個比喻,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你想想看有多少?我們現在不要說三千大千世界,那個我們無法想像的大,我們就講我們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七寶,那就不得了!這樣來供養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來供養,而且供養很久,這是財物的供養。這個詳細在《金剛經》,在大乘經,佛也常常引用這個比喻。這個叫做外財供養,外面的財物。另外《金剛經》又寫個內財供養,內財就是用身命去布施,那是菩薩修的,用身體這個身命布施,多少?無量無邊的,布施供養給需要的眾生,用身命。這樣的福報大不大?甚大甚大,太大太大了!但是如果跟法供養來比,那就不能相提並論。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講,不如有人為人演說一四句偈,一四句偈很少。像《金剛經》最有名的一首偈,大家都知道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一首偈有四句,四句合起來一首偈,偈語。如果有人為人家演說這一首偈,他的福報大過那個用身命布施、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無量諸佛,那個福報百千萬分之一都不能相比,沒有辦法跟這個為人家說一四句偈的這個福報相比。我們聽起來,好像有點不可思議,為人家說一四句偈有這麼大的福報?

  後來我們淨老和尚講經也說明了,他老人家也一語給我們點破,我們就恍然大悟。我們用再多的身命去布施給眾生,用再多的財富布施給眾生,這個能夠幫助他解決物質生活上的問題,但是解決不了他生死的問題,解決不了他煩惱的問題。你布施再多的錢給他,你再多的身命給他,那也不能幫助他斷煩惱,不能幫助他了生死,不能幫助他成佛道,只能幫助他在物質生活上過得很好,但是了生死、斷煩惱、成佛道這些幫不上忙。給眾生最大的功德利益是什麼?就是幫助他斷煩惱、了生死、成佛道,那個功德利益才是叫真實利益。《無量壽經》講的三個真實,真實之利、真實之慧,真實的利益,惠以真實之利,這些才是真實的功德。佛告訴我們,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三種真實都圓滿具足。我們聽了淨老和尚這樣分析,我們就恍然大悟,原來給人家說四句偈有這麼大的福報,那個福報是無量無邊。因為四句偈,如果一個人他聽懂了他會修,他就成佛了,你就幫助他成佛了。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無量身命給他,他還是成不了佛;這個四句偈他懂了,他就能成佛。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講作觀,你會作觀,就幫助你斷煩惱、破無明。那這個法供養,當然不是財供養可以相提並論的。

  但是我們現在這些法供養,還是要有財的供養,才能去做這些法供養,像做這些都要錢,沒錢人家不幹。所以在我們道場,修財供養當中,它就有包括法供養在裡面,這個跟你一般做一些善事那個性質不一樣,它包括法供養。法供養當中又包括無畏供養,因為一個人最恐懼的就是什麼?就是煩惱、無明。《心經》裡面講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度一切苦厄他就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」。無有恐怖,那法供養是不是讓他遠離恐怖?那這個當中就有無畏布施,無畏布施的供養。所以這些法,來這邊出一點錢,包個小紅包,出個一塊錢,這三種布施都有。這個跟做其他善事不同,其他善事可能只有財供養,財布施,能幫助人家生活上解決眼前一些急難的問題,財的供養,但是當中沒有法。財布施、財供養也是救一時急難,所以俗話講「救急不救貧」,貧沒辦法救,他的命就是貧窮的命,你只能救人一時緊急困難。像發生災禍,或者他怎麼緊急了,去幫助他,那你不能幫助他解決問題,解決問題還是要法供養。

  這個法,我們佛門當然就是佛法,但是佛法當中它也包括世間法,世間法它也是法,一個學問、一個技術,教人家一技之長,那個也是法。所以在昌南有個雲師,他一直要跟我學三時繫念,掛我的名字,他原來法號我也忘記了,我現在只知道他叫莊雲,他說他要掛我的名義。他也很發心,去四川有個叫什麼山,很窮的,就一家人幾件衣服輪流穿。後來他請我去做法會,他把手機照的照片給我看,我說這些人,現在大陸在扶貧,怎麼這些都沒去照顧到?他說扶不了,那些人都不願意工作,少數民族。他為什麼不願意工作?他說在大山裡面沒有教育。所以他發心去那蓋學校,教少數民族那些兒女,不然那些人什麼都不懂,將來不然就是去賣毒品那些的,換了幾個錢吃一吃、抽抽煙,然後就蹲在那個地方,不曉得要幹什麼。後來我就跟他講,你辦學校就對了,我支持你。我說你現在先解決他們生活上一個需要,去供養他們;政府照顧不到,我們社會慈善團體要去照顧,但是我說辦學校還是主要的。現在老和尚提倡《弟子規》什麼,現在都上去了。我說像這個你就沒有辦法說一直你錢什麼給他,給他他還是這樣,政府都沒辦法。你要教那些人他怎麼自立,自力更生,自力更生你現在就是要教他一些世間法,世間法就是你起碼要懂得一個什麼謀生的能力,學一些知識,你要學一些知識你才知道做些什麼。他那個知識開了,他的生活就改善了,他自己就能自立。所以不能只有財供養,還要法供養。法供養有佛法、有世間法,這個也都需要。我們佛法給他,還要教他一技之長,起碼將來他自己有一個謀生的能力。現在大陸在扶貧,有教這些技術方面的,貧困的地區,我看電視,現在他們也慢慢愈做愈改善,愈來愈好,但是如果有傳統文化跟佛法那就會更好。

 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,財供養當中最重要還是要有法,要有法的內容,這樣對社會大眾才有真實的利益,這個不能缺少。所以我們華藏做這些,這個都是屬於法供養,財、法、無畏都有了。因此我們大家來這裡工作,也是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的一個工作,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。這些我們也都要必須去看佛經,才知道它的價值、它的意義,我們做得心裡才會踏實。不然來這邊,賺你兩萬塊,我到外面起碼有六萬。現在六萬不曉得好不好找,不知道。林老師,現在六萬塊的工作好找嗎?不太好找。如果是用這樣的心態來工作,做得就很無奈,沒辦法,為了糊個口。以前南部有個居士,他沒有工作,我說你在家裡驗片。他跟我說,為五斗米彎腰,我說哎呀,跟我講這個傷感情的話。如果你有更好的工作,可以去高就。人也要懂得人情世故,也要知恩報恩。沒有學傳統文化,他這個真的都不懂,這個話,人家古人,那個是讀書人講的,現在我們亂套這句,套的也是文不對題的,不會引用,亂用。

  我們翻印這些經書都有功德的。這個也不是說我們「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」,也不是,這也都有根據的。以前我也聽老和尚講過,他說早期在香港,看到那些書店磁場很好,書店有磁場的。我現在講,大家可以去感受,有磁場的。以前的書都是好書,都是教人家好的。還有聖賢書,世間聖賢、出世間聖賢,出世間聖賢就是佛,世間聖賢就是孔孟、老子這些正面的,教人家好的。賣好書,都是對人有幫助的;賣壞書是損害人的,是傷害人的,那個磁場就不一樣。所以老和尚說,他現在去香港的書店看,那磁場跟以前都不對,以前早年都是賣好書,現在賣亂七八糟的書太多了。那真的就是用《彌陀經》的一句經文來講,「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」,那個五濁全部都有,五濁惡世,那些書都是五濁,嚴重的污染,磁場不好。

  在二OO八年我到山東海島,下半年到海島金山寺去做三時繫念法會,三時繫念法會,台灣也印一些書去放在它的書櫃,齊素萍老菩薩給我一間房間擺一些書。擺的書我們都是正體字的,經書都是豎版的。百七圓滿,有一次,我在二O一O年九月我再回到山東去,去看看那些書,一開房門,感覺上這磁場很舒服。後來看看,就是擺這些書,這些經書,那都是聖賢的書籍,它有一股正氣,現在俗話叫做正能量。如果擺一些亂七八糟的,那個負能量,一去感覺就不舒服。現在的年輕人恐怕他也體會不到,因為他感受到負能量太多了,正能量他也麻痺了,他也感覺不出來,但是我們常常接觸聖賢書的人,你就會有這種感受。所以古代,讀書人叫做「書香子弟」,書香,書裡面有香氣,那不是灑香水,不是那個香氣,是它那個正能量。

  在佛門這些公案裡面,記得有個公案。古時候有一間寺院,大概這個寺院是在南方,南方比較潮濕,像我們台灣屬於南方。到了夏天,寺院有供《大藏經》,冬天潮濕,夏天出大太陽,六月天,天很熱,所以那些經書都要搬出來晒,除濕,搬出來晒太陽。古時候也沒有除濕機,就搬出來晒,寺院門口的廣場鋪了就晒。寺院大部分建在鄉下,鄉下就有人種田、牧牛,有一個農夫趕一頭牛,就從寺院門口經過,那頭牛看到寺院那個廣場晒經書排了一排,那個牛用鼻子就去聞經書,這樣聞一聞,聞了之後,後來那頭牛死了就生天,生到天道去了,脫離畜生道了。你看經書給牠聞一聞,都有這麼大的功德,那再去讀就不得了,所以有這麼大的功德。

  所以經書供在那裡,你在恭敬禮拜,都有功德的。但是要整理,潮濕要給它翻一翻,要保養,像圖書館保存這樣來保管。對經書有恭敬,你就有功德。你不認識字,就一直拜,你都會開悟,因為你對它的恭敬心。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不認識字的人都會開悟,他為什麼會開悟?因為他有恭敬心。很多人不開悟,就是他沒恭敬心,對法寶不尊重,他自己造成障礙,不是佛菩薩不慈悲。所以這些法寶,都有它的正能量在。因此我們大家有這個因緣,大家聚在一起來弘揚佛法,老和尚講的這些經教,包括傳統文化,這都有正能量。當然這個正能量當中也有不等,好像羅漢就比不上緣覺,緣覺就比不上菩薩,菩薩當然比不上佛。我們這個世間也是一樣,講得那麼多,當然老和尚他是比較高,最高的,我們就比較低。雖然高低不等,但總是都是正能量,只是高低不等,但是能量都是正面的,沒有負面的。

  我們來這裡接觸、薰習,也慢慢種我們的善根,這個也是很難得的因緣。因為我們眼睛看的、耳朵聽的、鼻子嗅的(你看那個牛,用鼻子嗅一嗅經書都會生天)、舌頭嘗的(我們吃的都是素的),身體接觸、心裡想的,六根接觸的都是佛法。所以天天在種善根,時時刻刻在種善根,我們善根愈累積就愈深厚,善根不斷的增長。因此我們大家要知道,認識我們這個環境,認識我們在做什麼,為何而做,為誰而做,你做的目的在哪裡,這些我們同仁也都必須明瞭,也必須常常提醒。

  我們現在接觸這些,善根都有了,我們進一步要去學習,在生活上去修正我們過去一些偏差錯誤的言行,那這個幫助就更大。因此我也是想規畫,我們三個月起碼上個三天課,有上比沒有上應該比較好。因為我們做的這些法寶,都是供養社會大眾去聽,我們自己也要聽,不能我們自己都不聽,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我們做的是什麼內容。實際上我們是應該要先聽的,再供養社會大眾,不然別人聽了,我們對我們自己流通的法寶一無所知,反而外面的人來告訴我們,我們就感到很慚愧了,是不是?因此現在我挑的,也是有一個選擇性的,因為這麼多,你沒有時間全部去聽。我挑的就是現在老和尚講的,提倡《群書治要》,《群書治要》的老師我是挑蔡老師講的。因為蔡老師講的,他也講得很中肯,他自己有在修,所以我們來聽他分析,都是很理性的。早年他講的,當然境界也會不一樣,會進步,早年在二OO五年還是在二OO四年在圖文巴講,那時候講得也不錯,但是那時候剛剛出來講,有一些講法上還不是很成熟,現在是比以前成熟多了,現在是比較好。聽後面,他到馬來西亞去,七年前講的,二O一一年講的,比二OO五年講的當然會進步很多,那現在講的當然會比二O一一年又更好。但是我們先聽這些,對我們也都有很大的幫助,因為我們都是大家互相在學習,學無常師。我們也不能說,他是在家人,我是出家人,我又這麼老了,做你爸爸都可以,不行!那我不懂,還是向人家學。不是說出家什麼都懂了,也不是這樣的,不是剃了頭,什麼就全通了,沒那回事,所以在家、出家都要學習的。孔老夫子講,生下來到死都要學的,到墳墓就不用學了。所以我們大家也要多學習這些。

  在我們團體是依眾靠眾。如果沒有規定個時間,大家來上課,大家沒有那麼勤勞,有時間大家要去喝咖啡,誰要聽那些,對不對?那我規定下來,沒辦法,忍耐一下,來聽,忍耐一點,就得到好處,這就叫依眾靠眾,總是我們大家互相勉勵、互相依靠。學無常師,我們也不要有分別心。我們記住佛的一個四依法,第一個就是「依法不依人」。他講的什麼法?是正法還是邪法?邪法你就不能聽,你要有能力去分辨邪正。正法我們就要聽,縱然他自己沒做到,我們也要聽。因為他沒做到,但是他講出來是正確的,那我做到了我得利益,是不是?不能因為你講了你也做不到,那我也不聽你的,那我們也得不到利益。他講對的,我們就要接受,你不做,我來做。你不做,你只會講,不做,得不到利益;我聽了,我照做,正確的,我得利益。這個我們也要信,向他學,取其言,不取他的行為。

  佛在經典上也有公案,就是講一句佛法,那個是羅剎,還不是人,羅剎都專門吃人的,羅剎他講的是佛法,是正確的,那也要聽,不能因為他是羅剎,你就不聽他講的正法。所以《論語》裡面講,「不以人廢言」,不能以人去廢棄他正當的言論。如果他的言論是正確的,當然我們可以接受。他自己修得不好,他做不到,那是他的事情;那我們做到了,我們得利益,我們感謝他。所以不能以人廢言,以言廢人,《論語》都是這樣教我們的。所以我們大家都一起工作,也要一起學習,不是說在這裡工作,就拿你兩萬塊,好像很無奈的,那這樣就沒有什麼意義。所以來這裡,我們也知道我們在做什麼。所以來這邊,很多來了就離開了,他為什麼離開?他沒有學習。他沒有學習,得不到法喜;他得不到法喜,做久了他就會做厭煩了。天天做同樣的工作,有什麼意思?那你天天吃飯,不是同樣的工作?那有什麼意思?乾脆不要吃了。吃飯不是天天都重複的嗎?為什麼還要天天吃?我們學習佛法,學習做人,就像吃飯一樣,你不能不天天提醒;一天不提醒,那我們又走錯路了,又偏差了,自己也不知道。所以很多人來,實在講很可惜,就是入寶山空手而回。沒有去到寶山,那也就情有可原;你進入寶山,兩手空空回去,就很可惜。

  所以我們華藏是寶山,希望大家多少帶一點寶回去;什麼寶?法寶。我們不是說「法寶組」嗎?流通法寶,那法寶一直供養大家,自己連一點寶都沒有拿到,不是很可惜嗎?所以我們要學。所以這個不是只有做給別人聽,我們也要聽,你可以選擇你喜歡聽的。這些大家可以聽聽,撥點時間,不要完全都把時間放在手機上面,因為手機上面,它的內容五花八門,很誘惑人的,但是真正能夠對我們身心有益的很少。在這個五花八門當中,一般人,如果你自己沒有一點能力去分辨,很容易迷失在上面。正能量跟負能量,還是那個負能量比較誘惑人,正能量比較沒有誘惑,大家會選擇那個負能量的,不會選擇正能量;那選擇負能量,傷害的就是自己。因此我們大家多多利用時間,空檔的時候聽個三句、五句都好。實在講,我們每天來工作,我們都可以節錄一些短片,三分鐘、五分鐘的,有老和尚的法語,傳統文化老師講的比較好的節錄,對我們生活、工作、道業上有幫助的這些語錄,我們都可以節錄出來,大家一起來學習,大家共同勉勵。

  好,今天悟道就跟大家說到此地。我們大家互相共同勉勵,在新的一年,也期望我們大家在學業、在道業都有長足的進步跟提升,大家真正能夠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我們在做工作是修福,修福也要修慧,在做工作的當中,我們要學習。特別我也常常講,李老師的《論語講記》,一段、兩段都很好,有時間我們列出來,大家可以一起來學習。工作,多做一點是修福。譬如說我工作八個小時,我多做五分鐘,那個就是你的福報,那個給你記在堅牢庫,那個沒有加班費。沒有加班費,那個利益比加班費大,加班費就是那點錢;沒有加班費,記在堅牢庫,轉成福報。所以不怕吃虧,不怕多做,多做自己修自己的福報。福報你修多了、修夠了,所謂「福至心靈」,福報累積到一定的程度,福報現前,原來你糊里糊塗的,現在怎麼頭腦忽然變聰明;以前想不通,現在怎麼都想通了。有些人為什麼做生意賺錢?他的福報到了,福至心靈。反過來叫「禍來神昧」,人遭遇災禍,他就糊塗了,他就想不開、就想不通了,一天到晚生煩惱,這是災禍的徵兆;那福報來,他心就靈光了。所以大家多修福,不要怕吃虧,不要計較,弘一大師講,「吃虧是福」。特別我們出家人不要怕做,你看海賢老和尚做到一百一十二歲,要往生前一天晚上還幹到天黑,這是做給我們看的,我們出家人在怕做事。以前我們出家都搶著做,煮飯大家搶著做,現在推來推去,怕得要命,趕快躲起來,怕多做。多做是自己得福報,海賢老和尚就做給我們看。所以范文正公講,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,你不要「生於安樂,死於憂患」,死了就很難看。所以我們要懂得修福,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。海賢老和尚和就示現在給我們看,生於憂患,遇到多少災難,吃多少虧、吃多少苦,你看他往生那麼自在,這是我們的榜樣。

  好,那麼就不耽誤大家工作時間。祝福大家今年第一天的開始工作愉快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